非小细胞肺癌的热化疗和 sICAM-1

非小细胞肺癌的热化疗和 sICAM-1

一、非小细胞肺癌热化疗与sICAM-1(论文文献综述)

田培裕[1](2021)在《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住院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肺癌患者,资料来源于电子病历数据库。入组病例中符合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VTE)的患者纳入病例组,未发生VTE的肺癌患者纳入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癌症相关情况、生物指标、中医证候等信息,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比两组患者信息,研究肺癌患者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病例组的VTE发病情况和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研究资料: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92例患者,其中病例组(发生VTE组)患者48例,对照组(未发生VTE组)患者144例。2 VTE发病与一般资料的关系:VTE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97±10.49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4.94±9.73岁,经统计发现VTE组患者中55-74岁中老年人的占比较多(64.6%),而45-54岁中年患者的VTE发病风险较高(p<0.05)。VTE组患者饮酒人数16人(占33.3%),对照组饮酒人数15人(占10.4%),经统计发现VTE组患者中饮酒人数占比明显更高(p<0.05),并经多因素分析为独立危险因素(OR=5.02)。3 VTE发病与临床资料的关系: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VTE组中有7人(占14.6%),对照组中有5人(占3.5%),经统计发现VTE组患者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数占比明显更高(P<0.05),并经多因素分析为独立危险因素(OR=10.47)。4 VTE发病与癌症相关情况的关系:VTE组患者主要病理类型为腺癌(n=26,54.2%),VTE组患者TNM分期均处于Ⅲ-Ⅳ期,且淋巴结分期为N3的患者在VTE组占比更高(p<0.05),并经多因素分析为独立危险因素(OR=5.67)。具有远端转移的肺癌患者VTE发生风险更高(p<0.05),是对照组患者发生VTE风险的5.66倍。VTE组患者中具有肾上腺转移的占比更高(20.8%vs6.2%,p<0.05)。5 VTE发病与生物指标的关系:VTE组患者的血糖、尿素氮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并经多因素分析血糖水平为肺癌患者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2)。VTE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6 VTE发病情况:VTE组48例患者中发生上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33例(68.75%),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14例(29.17%),肺栓塞伴左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一例(2.08%)。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的上肢静脉血栓栓塞症有29例,占VTE总发病人数60.42%,占病例组中心静脉置管人数的87.88%。从肺癌确诊时间至VTE发病时间的中位时长为9.83个月,以肺癌确诊6个月以上发病人数较多(n=32,66.7%)。7 VTE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VTE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痰湿证>气虚证>血瘀证>热毒证>阴虚证>气滞证,其中血瘀证和热毒证患者占比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VT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痰热阻肺证>阴虚毒热证,其中痰瘀互结证和痰热阻肺证患者占比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痰热阻肺证为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OR=9.31)。研究结论1.饮酒、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淋巴结分期为N3、远端转移、血糖、痰热阻肺证是肺癌患者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发生VTE的肺癌患者基线的中医证素以痰湿证、气虚证、血瘀证、热毒证多见,证型以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痰热阻肺证多见。3.VTE发生时间多在肺癌确诊6个月之后,对于治疗中后期的肺癌患者应警惕VTE发生风险。

马秀梅[2](2013)在《探讨肺灌注显像结合临床生物因素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临床物理指标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目的:研究肺癌患者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和剂量学相关因素。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胸部有可见病灶的肺癌患者的放疗资料,其中接受过手术治疗的13例,3例为术后残留,10例为术后复发;另外62例为初诊患者,所有患者既往均未接受过胸部放疗。75例患者中非小细胞肺癌61例,小细胞肺癌14例。按照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3.0对放射性肺炎进行分级,分析出现II级及以上治疗相关的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并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12月(7-36月)后,全组患者放疗剂量均≥50Gy,中位剂量为54Gy(50-70Gy)。截止至放疗结束后6月共有20%患者(15/75)出现2度以上放射性肺炎,至放疗结束后12月,其发生率为28%(21/75)。在对临床因素的分析中,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 COPD)、TNM分期、病理、既往是否接受过手术治疗、是否接受同期放化疗、化疗方案是否含有紫杉类或者吉西他滨、肿瘤靶区(Gross Target Volume GTV)大小、放疗剂量等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除病理及放疗剂量外,其它因素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并无直接相关性。在病理因素中,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放射放射性肺炎的风险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2.681倍,P=0.017。放疗总剂量≤60Gy组出现放射性肺炎的风险是>60Gy的3.212倍,P=0.002,放疗剂量的高低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显着相关。对剂量学中的平均肺剂量MLD、V5、V10、V15、V20、V25、V30、V35、V40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本组研究中MLD的高低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并没有明显相关性,P=0.10。低剂量区的Vd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相关,其中V5及V25的大小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5及0.034;V25≥25%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5%组,P=0.04。而V10、V15、V20、V30这些低照射剂量的照射体积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也表现出相关的趋势,P值分别为0.063、0.071、0.052、0.061。高剂量区的Vd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无相关性。将吸烟史、是否有COPD、病理、同步放化疗与否、放射剂量、GTV大小、MLD、V5、V10、V15、V20、V25、V30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分析,结果显示V5和放疗剂量分组是出现放射性肺炎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17和0.001。结论:影响放射性肺炎发生的临床和剂量学因素较多。低剂量区照射体积和照射总剂量是独立预后因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设定治疗计划。第二部分应用肺灌注显像计算生物等效均匀剂量(EUD)预测放射性肺炎目的:本研究应用功能影像和放射生物学参数相结合,探讨放射性肺炎的最佳预测因子。通过SPECT肺灌注成像获取灌注计数值,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planning system, TPS)相融合,计算基于肺灌注情况的生物等效剂量(equi-valentuniform dose: EUD),分析EUD作为预测肺癌患者放疗发生放射性肺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本文前瞻性分析了50例胸部有可见病灶的肺癌患者接受放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手术治疗,既往也未接受过胸部放疗。50例患者中非小细胞肺癌42例,小细胞肺癌8例。所有患者放疗前均接受SPECT灌注显像扫描,显像剂为锝-99m(99mTc)标记人血清大颗粒聚合白蛋白。将获得的灌注图像数据传输至PhilipsPinnacle3计划系统,利用Fusion融合功能将灌注图像与CT图像融合。利用Pinnacle3计划系统的自带软件计算出最大核素摄取计数值,并以最大计数值的0-25%、26-50%、51-75%和76-100%为肺功能的分级标准,把正常肺组织分为4个等级。运用灌注计数值代表的功能密度值进行EUD计算。按照CTC3.0分级系统进行放射性肺炎的分级。结果:100侧肺脏EUD平均为13.16±5.75;有放射性肺炎组为17.2±5.64;无放射性肺炎组为12.08±5.31,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置信区间为2.51-7.74。结论:运用灌注计数得出的功能密度值具有良好的对应性,依据计数值计算的相应EUD值也较好地代表了肺组织的生物等效剂量,EUD值越高,出现放射性肺炎的概率越大。第三部分细胞因子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肺癌患者放疗前血清IL-6、ACE和ICAM-1的水平,研究其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相关性,探讨IL-6、ACE和ICAM-1等指标作为易感性指标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75例胸部有可见病灶的肺癌患者的放疗资料,其中接受过手术治疗的13例,3例为术后残留,10例为术后复发;另外62例为初诊患者,所有患者既往均未接受过胸部放疗。75例患者中非小细胞肺癌61例,小细胞肺癌14例。放疗前采集血液,分离血浆冻存于低温冰箱中保存,运用ELISA试剂盒检测ICAM、ACE、IL一6。75例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临床随访,按照CTCAE3.0对放射性肺炎进行分级,分析出现II级及以上治疗相关的放射性肺炎与ICAM、ACE、IL一6之间的关系。结果:中位随访12月(7-36月)后,全组患者放疗剂量均≥50Gy,中位剂量为54Gy(50-70Gy)。截止至放疗结束后6月共有20%患者(15/75)出现2度以上放射性肺炎,至放疗结束后12月,其发生率为28%(21/75)。发生放射性肺炎组和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组的血清IL-6平均值分别为51.11±14.46pg/ml和30.26±2.75pg/ml,血清ACE平均值分别为56.93±19.38ng/ml和74.92±36.76ng/ml,血清ICAM平均值分别为140.09±25.66ng/ml和119.03±13.25ng/ml。发生放射性肺炎组的血清IL-6和ICA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ACE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放疗前血ACE90ng/ml作为判断发生和不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标准,发现ACE<90ng/ml的患者有33.9%发生了放射性肺炎,其余患者仅有6.25%发生了放射性肺炎(χ2=4.773,P=0.031)。以放疗前血ACE<90ng/ml作为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标准,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27.8%,阳性预测值为33.9%,阴性预测值为93.8%,准确性为46.7%。结论:放疗前血ACE水平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相关,对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ACE>90是预测放射性肺炎的最佳阈值。而放疗前血IL-6和ICAM-1水平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罗洁,徐建芳[3](2007)在《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王仲,鲁向明,白明[4](2004)在《非小细胞肺癌热化疗与sICAM-1》文中指出

贾琳[5](2014)在《VEGF-A,C,D作为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断、预后及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癌、乳腺癌和恶性淋巴瘤是导致恶性胸腔积液的前3位病因,一旦出现了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平均生存期往往不到6个月。恶性腹腔积液最常见于消化道肿瘤和妇科肿瘤,一旦肿瘤患者出现了恶性腹腔积液,即预示中位生存期不足20周,尤其以消化道肿瘤引起的恶性腹腔积液预后最差,生存期仅12-20周。心包积液一般为患者临终前表现,预后更差。恶性浆膜腔积液的治疗常常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和挑战。目前恶性浆膜腔积液的常规治疗主要是利尿、限盐、浆膜腔穿刺抽液术、腔内化疗,生物反应调节剂,中药,热疗等,但疗效均不理想,治疗后腔内积液往往减少不明显、复发较快,同时几乎所有治疗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研究表明:肿瘤浸润或转移至胸腹膜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水平的升高、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加是浆膜腔内积液形成的重要机制。VEGF家族包括6种类型:VEGF-A、B、C、D、E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placental growth factor),主要由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VEGF-A是肿瘤血管生成中最重要的调控因子,VEGF-C和VEGF-D是肿瘤淋巴管生成中最重要的调控因子。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特别是靶向VEGF的药物,已经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目前对浆膜腔积液中VEGF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代表血管生成的VEGF-A研究,代表淋巴管生成的VEGF-C,VEGF-D研究甚少。国产一类创新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ndostatin,商品名endostar,恩度)是一种人源化广谱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下调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直接作用靶点为血管内皮细胞,发挥直接和间接抗血管作用。近年来,有多位学者探索应用恩度单药或者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结果发现,这种方法高效低毒,控制积液作用强,耐受性高,并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恩度等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疗效评价体系、探索针对性的分子标志物来预测恩度的疗效,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人们去做。如何完善并利用分子标记物来指导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诊断、预后、预测其疗效、优化其治疗是未来工作的方向。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于肺癌及胃癌的恶性浆膜腔积液上清及细胞水平的VEGF-A,C,D的蛋白含量及表达,探究三因子在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断,预后及恩度疗效预测的临床价值。并建立了稳定整合荧光素酶(luciferase)的胃癌未分化NUGC-4-luc细胞系,并以该细胞系为基础,建立胃癌裸鼠腹水瘤模型,结合生物发光活体成像(in vivo bioluminescent imaging system)动态监测腹水癌细胞的变化,并检测腹膜结节微血管密度MVD(microvesseldensity)、淋巴管密度LVD (1ymphatic vessel density)的数量,综合评价分子标志物VEGF-A,C,D在恶性浆膜腔积液靶向治疗中的价值。第一部分VEGF-A,C,D在恶性浆膜腔积液中诊断及预后的临床意义目的:评价VEGF-A,C,D在恶性浆膜腔积液中诊断,预后的临床价值,寻找合适的检测水平,为局部抗血管抗淋巴管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方法检测浆膜腔积液患者外周血清79例(肺癌30例,胃癌21例,良性积液28例),积液上清96例(肺癌38例,胃癌30例,良性积液28例) VEGF-A,C,D的蛋白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ICCimmunocytochemistry)检测积液细胞水平71例(肺癌34例,胃癌17例,良性积液20例)VEGF-A,C,D的蛋白表达,通过SPSS17.0分析其诊断,预后,临床病理因素及其相关性的临床意义。结果:1VEGF-A1.1VEGF-A含量及表达:血清sVEGF-A含量在癌组及良性组无统计学差别(p>0.05)。积液上清pVEGF-A含量在肺癌及胃癌组均高于良性积液组(p<0.05),且pVEGF-A的升高在肺癌组和胃癌组间无差别(p>0.05)。pVEGF-A与sVEGF-A含量在良性积液组相近,但在恶性积液中显示pVEGF-A明显高于sVEGF-A水平(p<0.05)。20例良性积液未见癌细胞,染色部位主要位于间皮细胞胞浆,淋巴细胞及粒细胞均未着色。细胞水平(cVEGF-A)在51例恶性积液患者中表达率为52.94%,均主要表达于癌细胞的胞浆。1.2VEGF-A与临床病理因素联系:pVEGF-A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恶性积液,血性积液及单发胸腹膜转移成正相关(p<0.05)。cVEGF-A与年龄呈负相关,回归系数B为0.340(p<0.05)。1.3血清sVEGF-A,积液上清pVEGF-A与生存关系:以恶性积液患者血清及上清三指标含量的中位值为临界值,分为高含量及低含量组,对比其1年生存率情况。 pVEGF-A水平>406.19pg/ml较pVEGF-A≤406.19pg/ml患者1年生存期短,统计学差异处于边缘值(p=0.066)。sVEGF-A水平未显示1年生存差别(p>0.05)。2VEGF-C, VEGF-D2.1VEGF-C,VEGF-D的含量及表达:血清sVEGF-C,sVEGF-D含量在癌组及良性组无统计学差别(p>0.05)。积液上清pVEGF-C,pVEGF-D含量在癌组及良性组无统计学差别(p>0.05)。细胞水平cVEGF-C,cVEGF-D在51例恶性患者中表达率分别为70.58%和82.35%,均主要表达与癌细胞的胞浆。cVEGF-D在肺癌及胃癌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阳性表达,尤其是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cVEGF-A,cVEGF-C (p<0.05)。cVEGF-A,C,D在恶性浆膜腔积液中肺癌组与胃癌组无病种差别(p>0.05)。2.2VEGF-C, VEGF-D与临床病理因素联系:pVEGF-C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pVEGF-D与年龄正相关,与恶性积液及单发浆膜转移成负相关(p<0.05)。sVEGF-C,sVEGF-D蛋白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cVEGF-C,cVEGF-D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2.3血清sVEGF-C,sVEGF-D,积液上清pVEGF-C,pVEGF-D与生存关系:上清pVEGF-C,pVEGF-D,及血清sVEGF-C,sVEGF-D水平均未显示1年生存差别(p>0.05)。结论:1积液上清VEGF-A在良恶性积液有差异,提示可能成为良恶性积液的肿瘤标志物。上清VEGF-A在1年生存预后中达到统计学边缘值,需引起重视,需扩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探讨其预后价值。2积液上清及细胞水平VEGF-A与年龄呈负相关,提示随年龄增长,VEGF-A水平下降;积液上清VEGF-A在恶性、血性积液及单发浆膜转移中,含量高于良性、非血性及非单发浆膜转移患者。3积液上清VEGF-C,VEGF-D在良恶性诊断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癌细胞水平却高表达。临床需扩大良性积液样本,进行病种分层后进一步研究其积液上清的诊断价值。4血清VEGF-A,C,D水平在浆膜腔积液诊断及预后中均无明显临床意义,亦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关联。提示血清学标志物在浆膜腔积液的诊断预后价值可能不及局部标志物。第二部分VEGF-A,C,D在恩度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疗效预测的临床意义目的:评价VEGF-A,C,D在恩度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20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恩度腔内治疗前后,积液上清VEGF-A,C,D蛋白含量,通过SPSS17.0分析以上三因子在恩度疗效预测中的价值。结果:1局部浆膜腔单药恩度组,局部浆膜腔恩度联合顺铂组及局部恩度联合全身抗肿瘤治疗组,在客观有效率RR(CR+PR),临床获益率DCR(CR+PR+SD)及局部进展PD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2积液上清VEGF-A,C,D蛋白含量与疗效的关系:以疗效评价指标RR,SD,PD进行分组:三因子治疗前后变化差值(d0-d7)及治疗前后变化差值比(d0-d7/d0),在RR,SD,PD组间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别,p>0.05,其中上清VEGF-A差值比(d0-d7/d0)组间p=0.085。3积液上清VEGF-A,C,D蛋白含量在治疗组间的差别:积液上清VEGF-A,C,D的治疗前后变化差值比(d0-d7/d0)在三治疗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积液上清VEGF-A,C,D的治疗前后变化差值(d0-d7)及治疗前后变化差值比(d0-d7/d0)在RR, NC, PD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别,提示以上三因子尚不能预测局部恩度疗效。2积液上清VEGF-A,C,D治疗前后变化差值比(d0-d7/d0)在恩度不同治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别,提示以上三因子尚不能指导临床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第三部分VEGF-A,C,D在恩度不同给药方式治疗胃癌腹水瘤模型中的研究目的:结合癌细胞监测及血管、淋巴管内皮标记,综合评价分子标志物VEGF-A,C,D在胃癌腹水瘤模型中的价值;探讨恩度顺铂不同给药方式的疗效。方法:培养NUGC-4-luc细胞(RPMI1640培养基+10%FBS+1%P/S),取5x106数量级细胞在0.5ml PBS中,腹腔接种28只雌性裸鼠,接种后每周行动物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接种一周后随机分组:Group1:顺铂(1mg/kg)d1-3+恩度(8mg/kg)d4-7;Group2:恩度(8mg/kg) d1-4+顺铂(1mg/kg)d5-7;Group3:恩度(8mg/kg)+顺铂(1mg/kg)d1,4,7;Group4即对照组:生理盐水50ul d1-7,均腹腔给药,连用2周(每周成像一次),停药观察一周成像后处死。处死后取腹水上清,应用ELISA方法,检测积液上清VEGF-A,C,D蛋白含量;腹膜结节包被蜡块后,HE确认癌细胞,应用IHC方法,检测VEGF-A,C,D及MVD,LVD。动物发光数据先经IVIS系统处理,后通过SPSS17.0,分析其活体成像,VEGF-A,C,D蛋白表达及含量,LVD,MVD数量在四个治疗组间的差别。结果:1成瘤情况5×106数量级NUGC-4-luc细胞接种于裸鼠腹腔。7天后,据测量的癌细胞光子数进行分组,四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roup2中1只动物在用药后第18天意外死亡。裸鼠用药后隔日测量四组小鼠的体重并记录,绘制小鼠体重变化曲线,4组无明显区别(p>0.05)。裸鼠处死后显示血性腹水明显,腹膜细小结节多而广泛。2用药疗效2.1四组腹水量(ml):Group4(4.87±0.45)>Group1(3.1±0.53)>Group2(2.0±0.08)>Group3(1.8±0.16)。2.2四组腹膜结节数量:Group4(33.75±2.5)> Group2(21.66±5.77)> Group3(18.75±2.5)> Group1(8.75±4.78)。2.3癌细胞光子数据每次测量的癌细胞光子数绘制肿瘤的生长曲线,结果经统计分析后显示,在第1天及第8天四治疗组无明显区别,p>0.05。第15天及21天时显示,Group1, Group2, Group3均优于Group4,p<0.01。其中第15天时(用药后2周),恩度联合顺铂组(Group3)及顺铂序贯恩度组(Group1)均优于恩度序贯顺铂组(Group2),p<0.05;但Group3与Group1无明显区别,p>0.05。第21天时(用药后2周,观察1周),Group3仍优于Group2,p<0.05。2.4腹膜结节MVD,LVD数量D2-40和CD34以染成棕黑色管腔的判定为淋巴管及血管。MVD在四组间有差异(p<0.01),经过两两比较,MVD数量Group4>Group1> Group2(p<0.01),Group2与Group3无差别(p>0.05)。而LVD数量在四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3VEGF-A,C,D的蛋白含量及表达3.1腹水上清VEGF-A,C,D的蛋白含量:上清VEGF-A在四组有差别(p<0.05);经过两两比较,四组均有差别(p<0.05),VEGF-A蛋白含量在Group4> Group1> Group2> Group3。而腹水上清VEGF-C, VEGF-D的蛋白含量在四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3.2腹膜结节VEGF-A,C,D蛋白表达:VEGF-A,C,D均在癌细胞胞浆着色,统计后发现VEGF-A在四组表达有差别(p<0.05),两两比较,Group4>Group2>Group1(p<0.05),Group1与Group3无区别(p>0.05)。而腹膜结节VEGF-C, VEGF-D的蛋白表达在四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4VEGF-A蛋白含量与腹水量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994(p<0.01)。VEGF-A蛋白表达与腹膜结节数量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972(p<0.01);与MVD及癌细胞光子数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1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稳定整合luciferase的胃癌未分化NUGC-4-luc细胞系,并建立了以该细胞系为基础的胃癌裸鼠腹水瘤模型,为利用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技术,研究胃癌腹膜转移瘤的生长转移机制及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稳定可靠、直观、方便、灵敏的动物模型。2本研究中恩度联合顺铂及序贯组均耐受性好,治疗应至少2周后差别显着。首次结合活体成像及MVD,提示恩度联合顺铂优于序贯,联合组对癌细胞的杀伤及对血管内皮的抑制作用均最大;顺铂序贯恩度杀伤癌细胞优于恩度序贯顺铂;恩度序贯顺铂对腹膜血管内皮的抑制优于顺铂序贯恩度,故提示可以通过分子标志物预测靶点变化及功能成像监测癌细胞数量,共同指导临床合理选择靶向及细胞毒药物的用药时机。3VEGF-A与腹水量及腹膜结节数量正相关,提示VEGF-A不仅可以预测腹水量还可以预测腹膜结节的变化,突破了临床只依据腹水量判断疗效的局限性。VEGF-A与癌细胞光子数及MVD无相关关系,提示VEGF-A优化治疗作用局限。4未发现腹水及腹膜结节VEGF-C,VEGF-D,LVD在四治疗组间差别,尚不能提示其疗效预测作用。

张健[6](2012)在《NOS基因遗传变异与肺癌放化疗敏感性及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NO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预测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价值目的:探讨汉族人群NOS基因中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以建立临床实用的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301例未行手术治疗的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证的肺癌患者纳入本研究。留取患者治疗前外周血标本,提取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利用标签SNP和常见的SNP位点相结合的策略在NOS2A和NOS3基因中共选择35个SNPs,通过Sequenom MassArray system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根据患者在放疗中及放疗后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对放射性肺损伤进行评价并分级(标准为NCI-CTCAE3.0版),主要终点指标为≥2级放射性肺损伤。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累积发生率评估放射性肺损伤的风险,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临床因素、基因型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纳入本研究的301例患者,其中男性232例,女性69例,中位年龄60岁,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中位放疗剂量为59.6Gy。放疗后81例(26.9%)患者发生了2级及以上的放射性肺损伤(2级、3级、5级发生例数分别为48、28、5例)。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明显相关的临床及剂量学因素包括性别、放疗剂量、双肺平均剂量、双肺V2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NOS3基因rs11771443、rs1799983; NOS2A基因:rs2297518、rs1137933、rs3794763、rs16949)与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的风险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校正其它因素后,它们的相关性仍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4,0.028,0.001,0.000092,0.024,0.001)。行Bonferroni校正后发现,三个SNPs (rs2297518、rs1137933、rs16949)仍显着影响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P值分别为0.019、0.001748、0.019)。进一步亚组分析表明它们的相关性独立于放疗剂量和双肺平均剂量。由于3个SNPs (rs2297518,rs1137933, rs16949)之间呈现出强的连锁不平衡(r2=0.57-0.73),我们进行了单体型分析后发现:与频率发生率最高的GCT单体型相比,带有ATC单体型的患者≥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风险明显降低(OR=0.157;95%CI,0.047-0.522; P<0.001)。结论:NOS2A和NOS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成为肺癌患者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可靠的预测和决定因子。第二部分:NO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NSCLC放化疗敏感性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汉族人群NOS基因中与NSCLC放化疗敏感性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以指导NSCL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材料与方法: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198例病理证实的不可手术的Ⅲ-Ⅳ期NSCLC患者,接受了中位60Gy(45-80.6)的放疗和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联药物化疗,其中同步放化疗94例(47.5%),序贯放化疗104例(52.5%)。通过Sequenom MassArray system对NOS2A和NOS3基因中的35个SNPs进行基因分型。采用RECIST1.1标准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其中认为CR+PR为反应者或缓解者,SD+PD为无反应者或未缓解者。评估终点为完成治疗后1-2月。统计软件采用SPSS19.0,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其它因素进行校正后评价基因型对放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98例NSCLC患者中,反应者为87例(43.9%),无反应者为111例(56.1%)。放疗剂量≥60Gy与小于60Gy的患者相比,有更高的治疗缓解率(53.8%vs29.6%,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5个SNPs的每一基因型与治疗反应之间没有相关性(P值,0.125-1.000)。多因素分析对放疗剂量、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吸烟和体力状态、分期、肿瘤位置、是否同步放化疗等因素进行校正后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仍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NOS2A和NOS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NSCLC患者的放化疗敏感性之间可能没有相关性。

孟静[7](2011)在《补肾益髓方防治肿瘤化疗骨髓毒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医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医治则研究,试以客观评价以补肾为中心的中药方剂——补肾益髓方,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有效性。初步揭示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证治基本规律。研究方法:选择60例晚期肺癌或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联合化疗DP方案(DP:多西紫杉醇75 mg/㎡ ,d1静脉滴注;顺铂25-30mg/㎡,d1-d3静脉滴注,21天为一个周期),观察组自化疗第一天起同时予补肾益髓方加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至化疗第21天,对照组单纯使用化疗方案(如两组出现Ⅲ度以上骨髓抑制则中止试验,予对症处理)。观察两组各疗程中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的骨髓抑制情况。研究结果:补肾益髓方对化疗后骨髓抑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化疗后外周血WBC、HGB、PLT下降的程度,降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明显加速抑制后骨髓的恢复,从而保障化疗如期进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未发生毒、副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以补肾益髓方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辅助治疗,可明显提高骨髓正常细胞的增生能力,促进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生成,能预防化疗引起的血象下降,而且临床应用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在预防、治疗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具有较好效果。

孙瑞霞[8](2009)在《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各种恶性肿瘤的死亡顺序中居第二位,每年死亡20多万人,约占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虽然我国肿瘤的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治疗方式主要靠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生物治疗等,而肿瘤热疗(Hyperthermia)是继上述方法后出现的第5种肿瘤治疗方法。随着对高温作用的深入研究以及热疗技术的提高,热疗作为放疗、化疗的辅助治疗方法,已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理论研究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肿瘤热疗的临床实践的深入。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对加热的敏感性及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之一。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是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凋亡受到抑制的过程。诱导细胞凋亡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一个新热点。本研究以人肝癌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加热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制定热疗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1细胞选用人肝癌Hep-G2细胞,加热温度是43℃,加热时间为0小时(0 h)、0.5小时(0.5 h)、1小时(1 h)、1.5小时(1.5 h),加热容器为水浴箱。2实验分组: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即加热0 h组(正常培养的HepG2细胞),实验组即热疗组(按热疗时间分3组:加热0.5 h、加热1 h、加热1.5 h)。3对照组和热疗组加热后同时继续培养48 h、72 h、96 h、120 h、144 h,用光镜进行计数绘制生长曲线。4对照组和热疗组加热后同时继续培养0 h、3 h、6 h、12 h、24 h,通过流式细胞仪(FCM)用AnnexinV-EGFP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在做FCM之前,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温热后细胞的生长状况及形态学改变并照相。5对照组和热疗组加热后同时继续培养0 h、3 h、6 h、12 h、24 h,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人肝癌细胞株中Bax、Bcl-2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6收集对照组细胞和加热1.5 h继续培养6 h后的细胞,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7实验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均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进行统计,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热疗对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43℃水浴加热0.5 h、1 h、1.5 h后在不同培养时间的平均细胞数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加热对细胞能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以加热1.5 h组存活细胞的数量减少最明显。2热疗对凋亡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经43℃水浴加热不同时间后不同培养时间的Hep-G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百分率有增加的趋势,在相同培养时间时,加热1 h组和加热1.5 h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不同培养时间凋亡细胞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百分率有增加的趋势,在继续培养6 h后达到高峰,后又逐渐减少,在相同加热时间时,培养6 h组与其他各培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凋亡细胞百分率在加热1.5 h培养6 h后达到最大值32.83%,凋亡细胞百分率在加热时间和培养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heating*culture=5.20,P=0.00)。3热疗对3种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热疗组Bax和p53蛋白的表达有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在不同培养时间蛋白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Bax和p53蛋白的表达率有增加的趋势,在继续培养6 h后达到高峰,后又逐渐减少,Bax和p53蛋白的表达在加热时间和与培养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heating*culture=12.55,P=0.00;Fheating*culture=3.642,P=0.00)。加热1.5 h培养6 h后,Bax和p5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达到最大值70.00%和84.00%。Bcl-2蛋白的表达加热组和对照组均呈阴性。4热疗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Hep-G2细胞贴壁生长良好,呈梭形、多角形、大小不一,细胞形态完整,细胞核大,核仁明显。43℃水浴各组,生长状态发生改变,细胞皱缩、变圆,呈浮起状,核凝集,胞浆浓缩呈泡状,核仁消失,有的胞膜完整;有的细胞出现肿胀、胞膜破坏、连续性中断、细胞器破裂。透射电镜下可见对照组细胞形态正常,边界清楚,核大而圆,核仁、核膜清晰可见,常染色质丰富,异染色质少。加热组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核染色质固缩、边集,呈新月形,核膜皱褶,胞质浓密,细胞器集中,核仁不规则或碎裂,胞质内有很多空泡形成。从电镜下观察加热细胞的超微结构的改变,可看出细胞呈凋亡形态的改变。结论:43℃水浴加热Hep-G2细胞,可诱使其产生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促进Bax、p53蛋白表达,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丁丹红[9](2014)在《同步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治疗前血清Galectin-3的表达和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探讨食管鳞癌患者治疗前血清Galectin-3表达与一般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2.探讨食管鳞癌患者治疗前血清Galectin-3表达与预后的关系。3.总结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研究方法1.收集自2012年3月~2013年11月期间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进行同期放化疗,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患者42例,在治疗前留取血标本;另外,收集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体检的39例健康人血清。2.同期放化疗患者,同期化疗方案DDP+5-Fu,共2周期,放射治疗剂量60Gy,照射方式采用常规分割方案。治疗结束后复查CT及食管钡餐进行疗效评价。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Galectin-3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表达水平的差异性;4.观察和分析指标1)比较入组的食管鳞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Galectin-3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表达水平的差异性;2)记录治疗过程中急性放射反应,观察入组患者1年总生存率及1年无进展生存率。3)分析ESCC患者血清中Galectin-3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部位、肿瘤长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关系。分析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肿瘤部位和血清Galectin-3表达水平对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影响。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两组之间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ROC曲线判断Galectin-3表达的截断点;生存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用Log-rank法检验有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1.食管鳞癌患者组血清Galectin-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分别为9.703±1.310ng/mL和7.858±1.01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ROC曲线,确定Galectin-3对ESCC诊断的界值为9.0ng/ml,Galectin-3诊断ES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69.0%、87.2%和86%。血清Galectin-3表达水平受病变长度的影响。血清Galectin-3表达水平≥9.0ng/mL和<9.0ng/mL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7.4%和75.0%(P=0.037);Ⅰ+Ⅱ期、Ⅲ期、Ⅳ期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72.5%和22.9%(P=0.026),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6.4%和47.8%(P=0.049)。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清Galectin-3的表达水平和临床分期是评估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评价OS的独立预后因素只有临床分期。2.42例进行同期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治疗结束后用螺旋CT评估达完全缓解(CR)的10例,占23.8%,部分缓解(PR)29例,占69.0%,稳定(SD)3例,占7.1%,无进展(PD)患者。治疗相关的急性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其次为食管炎反应,其3级以上发生率分别为30.9%和28.5%。结论1.治疗前食管鳞癌患者血清Galectin-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血清Galectin-3的表达水平受病变长度的影响。2.血清Galectin-3的表达水平在对ESCC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判断临近器官是否受侵上或转移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3.除临床分期外,食管鳞癌患者治疗前血清Galectin-3的表达水平影响患者的预后,有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周杰[10](2008)在《金属基质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它的5年存活率低。侵袭和转移是卵巢癌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引起卵巢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是MMP-9的天然抑制物,它可与MMP-9形成复合物从而限制MMP-9的功能。因此,本课题探讨MMP-9及TIMP-1在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其预后中的价值。卵巢肿瘤患者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测定及临床价值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测定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病情监测和转移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5例健康妇女(对照组)、15例卵巢良性肿瘤(良性组)及55例卵巢恶性肿瘤(恶性组)进行血清MMP-9含量分析。结果:恶性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472.95±169.48ng/ml显着高于良性组的230.99±91.81ng/ml及对照组的72.99±2.57ng/ml(P<0.05)。恶性术后组血清MMP-9含量424.11±175.66ng/ml和复发组血清MMP-9含量478.13±183.90ng/ml也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恶性配对组中治疗前血清含量513.82±133.18ng/ml高于术后组437.15±144.41ng/ml(P<0.05)。结论:血清MMP-9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中异常升高,可作为卵巢恶性肿瘤有价值的诊断、评价手术效果以及判断复发的指标。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MMP-9抑制物TIMP-1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TIMP-1基因突变与卵巢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在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39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18例正常卵巢组织中TIMP-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TIMP-1基因第一、第二和第三编码外显子及其周边区域序列未检测到突变。TIMP-1基因第四编码外显子及其周边区域序列在我们检测的67例卵巢组织中,除了检测到的1例错义突变及1例内含子突变外,检测到具有NCBI中SNPsID为rs4898的SNP位点(TIMP-1基因第3296位)的共48例,其中突变纯合子为17例,突变杂合子为31例,在此SNP位点上,等位基因为T的占50%,为C占50%。Ⅰ~Ⅱ期患者该SNP位点突变为C的比例明显大于Ⅲ~Ⅳ期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1基因第五编码外显子除了检测到的2例错义突变及一例位于非编码外显子的外显子区域突变外,检测到具有NCBI中SNPsID为rs11551797的SNP位点(TIMP-1基因第4251位)的共29例,其中突变纯合子为6例,突变杂合子为23例。在此SNP位点上,等位基因为C的占72.7%,为T占27.3%。结论:恶性卵巢肿瘤组织能检测到错义突变,正常卵巢组织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未能检测出错义突变,错义突变可能影响TIMP-1在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功能;位于第四编码外显子的一SNP位点(TIMP-1基因第3296位)可能是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早期事件。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MMP-9抑制物TIM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与其临床病理关系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TIM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CR)检测39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18例正常卵巢组织中TIM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情况。结果:正常卵巢组织中TIMP-1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程度为83.33%(10/12),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为100%(5/5),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为100%(10/10),TIMP-1启动子区域CpG岛总甲基化率高达92.6%。结论:MSP法不能区分正常女性Xi染色体上TIMP-1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及能导致肿瘤细胞TIMP-1基因表达下降的另一条X染色体(Xa染色体)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

二、非小细胞肺癌热化疗与sICAM-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小细胞肺癌热化疗与sICAM-1(论文提纲范文)

(1)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研究设计
4 研究内容
5 统计学处理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7 讨论
8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探讨肺灌注显像结合临床生物因素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物理指标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第二部分 应用肺灌注显像计算生物等效均匀剂量预测放射性肺炎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第三部分 细胞因子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热疗的主要作用机制
    1.1 高热的直接杀瘤作用
    1.2 加热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1.3 热疗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
    1.4 肿瘤的血管与血流
2 热疗与化疗联合的作用机制
3 肺癌热疗方法[16]
    3.1 全身热疗
    3.2 体外区域透热
    3.3 组织间热疗
    3.4 测温方法
    3.5 时间选择
4 临床应用现状
5 热疗合并化疗的主要副作用
6 问题及展望

(5)VEGF-A,C,D作为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断、预后及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VEGF-A,C,D 在恶性浆膜腔积液中诊断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VEGF-A,C,D 在恩度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疗效预测的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VEGF-A,C,D 在恩度不同给药方式治疗胃癌腹水瘤模型中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VEGF 家族因子在恶性浆膜腔积液诊疗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恩度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情况

(6)NOS基因遗传变异与肺癌放化疗敏感性及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符合说明
前言
一、NOS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预测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价值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治疗
        1.1.3 放射性肺损伤评价
        1.1.4 候选基因和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选择
        1.1.5 外周血DNA的提取及基因分型
        1.1.6 实验仪器
        1.1.7 分析软件和电子数据库查询信息
        1.1.8 实验方法
        1.1.9 随访及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放射性肺损伤
        1.2.3 临床因素与放射性肺损伤关系
        1.2.4 SNP与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
    1.3 讨论
        1.3.1 关于NO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放射性肺损伤的讨论
        1.3.2 临床相关因素与放射性肺损伤
        1.3.3 多重比较时的校正问题
        1.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1.4 小结
二、NOS单核苷酸多态性与NSCLC放化疗敏感性相关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入组标准和临床资料收集
        2.1.2 治疗
        2.1.3 放化疗敏感性评价
        2.1.4 候选基因和基因多态性位点的选择
        2.1.5 外周DNA的提取及基因分型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临床因素和放化疗疗效
        2.2.3 SNP和放化疗疗效相关性分析结果
        2.2.4 亚组分析
    2.3 讨论
        2.3.1 NOS基因多态性、NO与放化疗敏感性
        2.3.2 临床因素与NSCLC放化疗敏感性
        2.3.3 本研究局限性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补肾益髓方防治肿瘤化疗骨髓毒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部分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选择
        (三) 一般临床资料
        (四) 治疗方案
        (五) 观察内容
        (六) 评定标准
        (七)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 基线资料比较
        (二) 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三、讨论
        (一) 祖国医学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认识
        (三) 化疗后骨髓抑制从肾论治的立论依据
        (四) 补肾益髓方组方与方义
        (五) 补肾益髓方的作用机理探讨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文献综述 肿瘤热疗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9)同步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治疗前血清Galectin-3的表达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对象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的入组条件
        1.2 退出条件
        1.3 临床分期标准
        1.4 食管分段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2 血清 Galectin-3 测定的步骤
    3 临床实验方法
        3.1 病例数据收集
        3.2 治疗方法
        3.3 疗效及毒性反应评价
        3.4 病例随访
        3.5 数据处理
结果
    1 临床资料
    2 血清 Galectin-3 的表达情况
        2.1 ESCC 患者组和健康人组血清 Galectin-3 表达水平的对比(χ±s)
        2.2 单项检测血清 Galectin-3 对 ESCC 的诊断价值
        2.3 血清 Galectin-3 的表达和 ESCC 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
    3 肿瘤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
        3.1 ESCC 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
        3.2 单因素分析结果
        3.3 多因素分析结果
    4 疗效评价
    5 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金属基质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治疗进展(文献综述)
    1.1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1.1.1 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展
        1.1.2 血管发生
        1.1.3 恶性肿瘤细胞的运动性和趋化性
        1.1.4 肿瘤细胞栓塞、循环、锚定与粘附
        1.1.5 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
        1.1.6 肿瘤细胞逸出循环系统
        1.1.7 肿瘤细胞定位生长
        1.1.8 转移的休眠
    1.2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
        1.2.1 直接种植播散至盆腹腔
        1.2.2 淋巴道转移
        1.2.3 远处转移
    1.3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分子机理
        1.3.1 与卵巢癌转移相关的黏附分子
        1.3.1.1 整合素
        1.3.1.2 钙离子依赖的细胞粘附素
        1.3.1.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粘附分子
        1.3.1.4 选择素
        1.3.1.5 其它未归类的粘附分子
        1.3.2 基因调控制与卵巢癌转移
        1.3.2.1 肿瘤转移基因
        1.3.2.2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1.3.3 趋化因子对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1.3.4 血管生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
        1.3.4.1 肿瘤的血管生成的经典理论
        1.3.4.2 血管生成拟态
        1.3.5 血管生成调节因子
        1.3.5.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3.5.2 内皮抑素
    1.4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基质因素
        1.4.1 基膜
        1.4.2 间隙结缔组织
        1.4.3 ECM降解系统
        1.4.3.1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
        1.4.3.2 乙酰肝素酶
        1.4.3.3 组织蛋白酶
    1.5 卵巢恶性肿瘤的微转移
        1.5.1 检测肿瘤微转移
        1.5.1.1 获得用来检测肿瘤微转移的标本
        1.5.1.2 肿瘤微转移的检测方法
        1.5.1.3 卵巢恶性肿瘤的微转移检测
    1.6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1.6.1 直接蔓延
        1.6.2 腹腔种植
        1.6.3 淋巴转移
        1.6.4 血道转移
        1.6.5 胸腔转移
    1.7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物理诊断
        1.7.1 B超
        1.7.2 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
        1.7.3 (核)磁共振影像
        1.7.4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
    1.8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分子诊断
        1.8.1 CA125
        1.8.2 细胞表面分子CD24
        1.8.3 骨桥蛋白
    1.9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手术治疗
        1.9.1 大网膜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1.9.2 腹后腔淋巴结清扫在卵巢癌治疗中价值
        1.9.3 阑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1.9.4 腹腔内其他脏器肿瘤细胞减灭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1.9.4.1 脾脏切除术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1.9.4.2 肠道切除在卵巢癌治疗评价
    1.10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化学治疗
        1.10.1 晚期卵巢癌化疗的适应症
        1.10.1.1 新辅助化疗
        1.10.1.2 维持或巩固化疗
        1.10.2 化疗注意事项
        1.10.3 化疗的药物、方案及途径
        1.10.3.1 化疗药物
        1.10.3.2 晚期卵巢癌一线化疗方案
        1.10.3.3 化疗的途径
        1.10.4 晚期卵巢癌化疗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的临床验证
        1.10.4.1 铂类+紫杉醇
        1.10.4.2 多西紫杉醇与紫杉醇
        1.10.4.3 拓扑替肯
        1.10.4.4 晚期非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化疗
    1.11 晚期卵巢癌的靶向治疗
        1.11.1 单克隆抗体
        1.11.1.1 针对CA125的单克隆抗体
        1.11.1.2 针对HER-2的单克隆抗体
        1.11.2 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
        1.11.2.1 RAS/RAF/MAP通路抑制剂
        1.11.2.2 PBK-AKT通路抑制剂
        1.11.2.3 PKC通路抑制剂
        1.11.3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1.11.3.1 EGFR抑制剂
        1.11.3.2 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1.11.4 针对细胞周期的靶向治疗
        1.11.5 抑制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
        1.11.6 基因治疗
        1.11.6.1 分子化疗—自杀疗法
        1.11.6.2 基因表达封闭—RNA干扰(RNAi)
        1.11.6.3 多重耐药基因
        1.11.6.4 抑癌基因
        1.11.6.5 联合基因治疗
        1.11.7 光动力学治疗
        1.11.8 卵巢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
        1.11.8.1 细胞因子治疗
        1.11.8.2 过继免疫治疗
        1.11.8.3 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
        1.11.8.4 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
        1.11.8.5 细胞毒T细胞
    1.12 金属基质蛋白酶及抑制物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12.1 MMP家族及抑制物的分子结构
        1.12.1.1 MMP家族的分子结构
        1.12.1.2 MMP抑制物的分子结构
        1.12.2 MMP家族及抑制物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12.2.1 MMP家族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12.2.2 MMP抑制物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12.3 MMP家族及抑制物的分子调节机制
        1.12.3.1 MMP家族的分子调节机制
        1.12.3.2 TIMP家族的分子调节机制
        1.12.4 MMP家族及抑制物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的生物学作用
        1.12.4.1 MMP破坏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学屏障
        1.12.4.2 MMP通过重塑细胞间黏附力,使肿瘤细胞向周围生长
        1.12.4.3 MMP参与肿瘤的免疫过程
        1.12.4.4 MMP调节肿瘤细胞凋亡
        1.12.4.5 MMP通过对ECM的改建,促进肿瘤新血管的形成
        1.12.4.6 TIMPs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的生物学作用
        1.12.4.7 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MMP及TIMP家族各成员的生物学作用
        1.12.5 MMP家族及抑制物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1.12.6 MMP抑制物/MMP失衡
    1.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测定及临床价值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标本采集
        2.3 试剂及试剂的配制和仪器
        2.4 ELISA法检测
        2.4.1 主要原理
        2.4.2 主要步骤
        2.4.3 标准曲线的建立及结果判断
        2.4.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类卵巢肿瘤血清MMP-9浓度的比较
        3.1.1 对照组、良性组与恶性治疗前组血清MMP-9的含量
        3.1.2 恶性卵巢癌治疗前、术后配对资料血清MMP-9的含量变化
        3.1.3 复发组与对照组、良性组及恶性术后组血清MMP-9含量
        3.1.4 不同临床病理指标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血清MMP-9的含量
        3.2 治疗前血清MMP-9的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及判断浸润转移的价值分析
        3.2.1 灵敏度
        3.2.2 特异度
        3.2.3 假阴性率
        3.2.4 假阳性率
        3.2.5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CA125的含量在临床诊断及判断浸润转移的价值
        3.2.6 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ROC曲线
        3.3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MMP-9含量与CA125的关系
        3.4 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MMP-9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3.4.1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3.4.2 Cox比例风险模型预后分析
    4 讨论
        4.1 MMP-9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4.2 血清MMP-9水平与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
        4.3 血清MMP-9水平与卵巢恶性肿瘤的预后
        4.4 MMP-9的肿瘤标志物特性
第三章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MMP-9抑制物TIMP-1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标本采集
        2.3 试剂及试剂的配制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提取卵巢组织基因组DNA
        2.4.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2.4.3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
        2.4.3.1 SSCP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2.4.3.2 SSCP分析技术的实验操作步骤
        2.4.4 结果判定
        2.4.5 SSCP分析结果的验证
        2.4.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TIMP-1第一编码外显子突变情况测定
        3.2 TIMP-1第二编码外显子突变情况测定
        3.3 TIMP-1第三编码外显子突变情况测定
        3.4 TIMP-1第四编码外显子突变情况测定
        3.5 TIMP-1第五编码外显子突变情况测定
        3.6 TIMP-1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3.6.1 各编码外显子SNP位点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3.6.2 其他部位突变检出情况
    4 讨论
        4.1 TIMP-1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4.2 基因突变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4.3 TIMP-1基因突变率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
        4.4 TIMP-1基因突变类型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
        4.5 检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TIMP-1基因突变情况的展望
第四章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MMP-9抑制物TIM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与其临床病理关系的初步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标本采集
        2.3 试剂及试剂的配制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提取卵巢组织DNA
        2.4.2 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
        2.4.2.1 原理
        2.4.2.2 步骤
        2.4.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CpG岛甲基化
        4.2 基因甲基化与卵巢肿瘤
        4.3 TIMP-1基因甲基化与卵巢肿瘤
小结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四、非小细胞肺癌热化疗与sICAM-1(论文参考文献)

  • [1]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D]. 田培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探讨肺灌注显像结合临床生物因素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D]. 马秀梅.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3]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J]. 罗洁,徐建芳. 肿瘤防治研究, 2007(10)
  • [4]非小细胞肺癌热化疗与sICAM-1[J]. 王仲,鲁向明,白明. 临床肺科杂志, 2004(06)
  • [5]VEGF-A,C,D作为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断、预后及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研究[D]. 贾琳.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6]NOS基因遗传变异与肺癌放化疗敏感性及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 张健.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7]补肾益髓方防治肿瘤化疗骨髓毒性的临床研究[D]. 孟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 孙瑞霞. 承德医学院, 2009(07)
  • [9]同步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治疗前血清Galectin-3的表达和临床研究[D]. 丁丹红. 郑州大学, 2014(03)
  • [10]金属基质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相关研究[D]. 周杰.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非小细胞肺癌的热化疗和 sICAM-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