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水生物种的冬季管理

常见水生物种的冬季管理

一、常见水产品种冬季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强朦朦[1](2021)在《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文中指出伴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全球众多国家开始管制渔业捕捞,并鼓励海水养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缓解渔业资源短缺尤为重要。但海水养殖却是高风险行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从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还是从稳定沿海养殖户的生计来说,海水养殖的风险管理都至关重要。因此,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这一渔业资源经济手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围绕两者承担的生产风险评估、保险定价与保险政策优化等工作,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展开研究。首先,利用分布拟合法对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思路。其次,基于精算原理,对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进行改进。再次,量化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讨论政府是否应该补贴、如何确定补贴比例和补贴是否可持续等重要问题。最后,以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为例,对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表明:第一,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要显着高于农作物,致灾因子来源复杂。保险机构应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且需要聚焦鱼类和甲壳类等高生产风险品种,而且类型上应以多灾种保险为主。第二,对于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分布拟合法要优于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而且,基于相邻地区的情况对费率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反映海水养殖生产损失的空间关联性。第三,从促进供需均衡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对海水养殖保险进行保费补贴,而且这种补贴是有效率的。最优的补贴比例和海水养殖户生产风险水平、风险厌恶程度和保险附加费率的高低有关。另外,即使中央财政不提供支持,地方政府也完全有财力去补贴海水养殖保险。第四,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是有效的,此类创新产品具有提高海水养殖户福利和降低收入尾部风险的潜力,且需要的补贴成本要比传统的损害赔偿保险低。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量评估了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并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本文首次运用参数和非参数分布拟合法从不同层面对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并从致灾因子的危害性、海水养殖生产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等角度对评估结果进行了解释。同时,本文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承保体在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强调利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来科学的拟合单产分布和根据相邻地区的情况来调整费率。第二,提出了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测算方法。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的首要目的在于提高海水养殖户的参保率,最优的保费补贴比例应该刚好使得海水养殖户购买保险和不购买保险的效用相等。同时,政府在确定保费补贴比例时,需要注意补贴效率的提高和减少过度补贴的程度。第三,优化了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分析此类保险有效性的原则。本文提出先基于水产科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指数触发值区间,然后基于海水养殖户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函数规划求解最优的指数触发值,该思路不仅有着较强的理论基础,而且计算过程客观。另外,从保险的本质来看,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是否有效不能只聚焦基差风险,最根本的还要看此类保险是否提高了海水养殖户的福利和降低了政府补贴的成本。

卢钰博[2](2021)在《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因素》文中认为本研究在太平洋牡蛎养殖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质和生态监测,确定影响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宜单体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的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密度,并比较和分析单体三倍体牡蛎与连体牡蛎和二倍体牡蛎的生长,从而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单体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养殖技术。(1)对太平洋牡蛎养殖区的理化因子相、微生物相及藻相进行研究,探寻各指标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为科学养殖太平洋牡蛎提供参考。本研究于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每月中旬在山东养马岛、芝罘湾和乳山养殖区共9个站位进行采样,检测多项理化因子、细菌及浮游植物变化,通过N/P判断养殖区营养盐限制情况,通过营养状态指数和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别对海水营养状态和污染水平进行评价,采用浮游植物评价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评价,通过SPSS 24.0对各检测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养殖区水温、pH、盐度、溶解氧和COD符合海水养殖二类标准;三个养殖区无机氮变化范围为0.0079 mg/L~0.8739 mg/L,均值为0.1594 mg/L,2019年12月养马岛、芝罘湾养殖区及2020年1月三个养殖区无机氮含量超过海水养殖二类标准;三个养殖区在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总磷含量偏高,养马岛和芝罘湾养殖区在2019年11月~2020年1月、乳山养殖区在2019年9月及2020年12~1月活性磷含量超过海水养殖二类标准;三个养殖区N/P均值分别为53.72、26.96和29.40,养马岛和乳山养殖区长期处于磷限制状态。营养状态指数评价表明三个养殖区在2020年3~8月间处于贫营养状态;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表明除个别站位海水质量状况一般,处于轻度污染外,其他养殖区海水质量较好,处于较清洁水平。细菌含量整体较低,2020年4月和7月芝罘湾和乳山养殖区弧菌数量异常升高,乳山养殖S7站位在2020年7月异养菌数量异常升高。三个养殖区浮游植物密度均值分别为16.37×104cells/L、11.71×104cells/L和20.06×104cells/L,2020年3~8月浮游植物密度较高;三个养殖区共检测浮游植物5门44属79种,硅藻门27属51种,甲藻门4属10种,共占种数的77.26%;三个养殖区的主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单鞭金藻、等鞭金藻和蓝隐藻;三个养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097,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812,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875。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养殖区水温、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水温与弧菌和异养菌呈显着正相关,浮游植物与水温呈显着正相关,与活性磷呈极显着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三个养殖区除冬季个别氮、磷指标有所超标外,其他指标符合均符合养殖标准,富营养化程度和污染程度较低,细菌含量较低,浮游植物丰富且群落结构稳定,适宜养殖牡蛎,但养马岛和乳山养殖区长期处于磷限制状态。(2)为探寻适宜的生态养殖模式,在芝罘湾海域设置贝-参-鱼间养的实验养殖区(包括牡蛎养殖区、刺参养殖区和东方鲀养殖区)以及单一牡蛎和刺参养殖的对照养殖区。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每月中旬对养殖区各项生态学指标进行检测,通过营养状态指数对养殖区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并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对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评价,最后比较各养殖区养殖生物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刺参养殖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及活性磷含量显着高于实验组3个养殖区,对照组牡蛎养殖区氨氮含量显着高于实验组牡蛎养殖区;对照组2个养殖区的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实验组3个养殖区;对照组刺参养殖区弧菌和异养菌数量高于实验组3个养殖区;对照组养殖区硅藻优势种比例较实验养殖区下降,蓝隐藻比例上升;实验组3个养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对照组2个养殖区高;实验组牡蛎养殖区成活率较对照养殖区提高5.2%,产量提高10.7%;实验组刺参养殖区成活率较对照养殖区提高5.1%,产量提高8.1%。上述结果表明间养模式下养殖区各项生态学指标明显好于单一养殖区,且成活率和产量显着提高。(3)为探究不同养殖密度对牡蛎生长的影响,比较不同层养密度和笼间距下牡蛎的生长。2019年8月中旬,挑选壳高3~4 cm的牡蛎,设置4个层养密度组:20、40、60和80个/层,笼间距均为0.5 m。经过2个月的养殖比较,4个不同层养密度的养殖组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4项生长性状方面均呈现随着层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特征,20个/层组和40个/层组显着优于60个/层组和80个/层组,但20个/层组和40个/层组之间以及60个/层组和80个/层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019年10月中旬,挑选壳高7~8 cm的牡蛎,设置4个层养密度组:10、15、20和30个/层;设置3个笼间距组:0.3、0.5和0.8 m。经过7个月的养殖比较,在相同笼间距(分别为0.3 m、0.5 m和0.8 m)下,4个不同层养密度的养殖组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4项生长性状方面均呈现随着层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特征;大多数性状从11月份起就体现出10个/层组和15个/层组>20个/层组和30个/层组,到5月份有的性状还20个/层组>30个/层组(P<0.05);10个/层组和15个/层组之间尽管前者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在相同层养密度(分别为10个/层、15个/层、20个/层和30个/层)下,3个不同笼间距的养殖组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4项生长性状方面均呈现随着笼间距的增加而增大的特征;虽然各生长性状在前几个月份的差异显着性有所不同,甚至没有差异,但到4~5月份均呈现0.8 m组和0.5 m组>0.3 m组(P<0.05);0.8 m组和0.5 m组之间尽管前者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上述结果表明当牡蛎壳高为3~4 cm时,以40个/层的养殖密度、0.5 m的笼间距为宜;当牡蛎壳高为7~8 cm时,以15个/层的层养密度、0.5 m的笼间距,可取得最佳的养殖效果。(4)比较与分析单体三倍体牡蛎、连体三倍体牡蛎和单体二倍体牡蛎的生长,探索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单体三倍体牡蛎的养殖技术。经过十五个月的养殖结果表明,单体三倍体牡蛎组与连体三倍体牡蛎组之间在壳高、壳长、体重及软体部重方面,2019年7~8月份几乎没有差异,9月份前者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10月(壳长在12月)~翌年9月单体三倍体牡蛎组显着高于连体三倍体牡蛎组(P<0.05)。单体三倍体牡蛎组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之间在壳高、壳长、体重及软体部重在2019年7~8月份间差异不显着,9月~翌年9月单体三倍体牡蛎组显着高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P<0.05)。连体三倍体牡蛎组像单体三倍体牡蛎组一样,在2020年7~9月份,其软体部重显着高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P<0.05)。三组牡蛎的出肉率在2019年9月~翌年3月一直较低,4~6月份增加至高峰,7~9月份单体二倍体牡蛎组出肉率大幅下降,显着低于两组三倍体牡蛎(P<0.05)。养殖十五个月后,两组三倍体牡蛎的累积成活率均显着高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P<0.05)。单体二倍体牡蛎2020年4~6月份性腺明显发育,7~8月份产卵排精后内脏团急速减小,而两组三倍体牡蛎软体部没有性腺的发育成熟与产卵排精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表明在相同的养殖环境条件下,单体三倍体牡蛎在壳高、壳长、体重、软体部重、出肉率及成活率均显着高于连体三倍体牡蛎和单体二倍体牡蛎。

胡可杰[3](2021)在《耕海牧渔: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居民渔业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峰岭耸峙,丘陵与山地面积约占全省的八成,极大制约了其陆上的发展。但是海洋为福建沿海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湾,加之适宜的自然环境,使得该地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先天的自然因素决定了福建沿海民众的生存之道,是靠海吃海,向海洋讨生活,过着耕海牧渔的生活方式。明清时期福建海洋渔业蓬勃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活动也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福建海洋社会的发展,并且延伸向内陆山区,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这是福建山海良性互动的表现。海洋渔业活动主要体现在海洋渔业捕捞活动、海洋渔业养殖活动、海洋渔业市场等方面,这是探究其时福建沿海民众海洋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窗口。海洋渔业捕捞是福建海洋渔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渔业生产的特点。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渔业捕捞方法等的发展,使得海洋渔业捕捞突破航行瓶颈,驶向远海。在明清时期海洋渔业养殖作为海洋渔业捕捞的辅助产业,是近海渔业生产的重要补充,其发展多反映福建沿海渔业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民众在高压海禁政策下的折中办法。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事与愿违,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与利益之下的博弈,沿海民众的海洋渔业养殖活动是在曲折之中不断发展。海洋渔业市场是海洋渔业活动的贸易环节,是海洋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体现,海产品保质技术的发展,为远距离的海洋贸易成为可能,促进海洋渔业市场的发展。从而汇聚山海,是串联山海之链,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与文化传播。对福建海洋渔业活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明清时期福建海洋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有助于了解明清时期海洋渔业活动发展的艰难曲折过程。

韩千帆[4](2020)在《山东半岛海水养殖场中抗生素的分布、复合污染和风险评估》文中认为近年来,环境中抗生素的赋存引起了广泛关注。抗生素作为预防和治疗人畜细菌性疾病的一种抗菌剂,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然而,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会造成抗生素在养殖生物体内积累,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此外,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进入自然水体环境,抗生素可能对生态系统构成潜在风险。山东半岛黄渤海沿岸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区,但对此区域抗生素的赋存和分布少有研究。本研究选取了在海水养殖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的17种抗生素作为目标抗生素,选择黄海沿岸海阳、即墨和渤海沿岸莱州的典型海水养殖场为采样点,探究了不同养殖模式下海水、沉积物/生物膜、生物和饲料中抗生素的时空分布,定量阐述了各潜在污染源对自然水体中抗生素的贡献率/量,分析了重金属与抗生素复合污染的作用机制,系统评估了抗生素在水体中的生态风险、耐药性风险和人类消费海产品产生的健康风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海养殖区养殖水中的主要抗生素为甲氧苄氨嘧啶,渤海养殖区为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甲恶唑。黄海养殖区养殖沉积物中检出高浓度土霉素和恩诺沙星,渤海养殖区沉积物中的主要抗生素是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分别是黄、渤海养殖区养殖生物中的主要抗生素。温室大棚养殖水泥池内壁上的生物膜(养殖生物粪便、微生物、饲料和沉积物的混合物)比附着在浅海养殖模式(筏式养殖、吊笼养殖、底播养殖)下网绳上的生物膜(沉积物和微生物的混合物),以及其他养殖沉积物有更强的富集抗生素的能力。温室大棚养殖模式下各介质中抗生素水平最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各介质中抗生素水平最低。鱼类养殖池的水、沉积物和生物中抗生素含量高于海参养殖池和软体动物养殖池。(2)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CA-MLR)分析表明,黄海和渤海沿岸自然水体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均为生活污水,对自然水体中抗生素总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87.3%和63.3%。在黄海养殖区,水、沉积物/生物膜样品中Zn的浓度与总抗生素浓度显着相关,与多种抗生素的浓度成正比。渤海莱州湾的自然水体中,Cu与多种抗生素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这可能与Cu和这些抗生素有共同来源,Cu持续向水体中输入并参与抗生素在沉积物中的竞争吸附,Cu和抗生素在水中易络合形成沉淀有关。渤海养殖区水体和生物体内一些高浓度的重金属(Mn、Zn和Cr)与抗生素的正相关,这些重金属和抗生素可能会增加对生物体内菌株的选择性胁迫。(3)在黄海养殖区,养殖水体和自然水体中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显示出高生态风险和耐药性风险。在鱼类体内这两种抗生素含量高,会通过饮食消费对人体健康构成较高风险。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渤海沿岸自然水体中显示出中高生态风险,甲氧苄氨嘧啶和恩诺沙星在自然水体和养殖水体中均显示出较高的耐药性风险,可能会对水环境中的细菌群落施加选择性压力,甚至引发养殖生物耐药性的产生。食用渤海养殖区的大菱鲆和海参,其中含有的恩诺沙星可能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研究地区海产品中的抗生素含量均低于各自的最大残留限量。本研究将为抗生素的规范化使用和污染管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撑。

骆浩雯[5](2019)在《浙江省淡水鱼类养殖场景观化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鱼类有时是园林景观的观赏主体,有时又是自然生态系统或人工养殖系统的一部分,鱼类养殖与景观早有渊源。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浙江省是我国的渔业大省。淡水鱼类养殖在水产养殖业中占居重要地位。目前浙江省的水产养殖场中已出现将水产养殖与景观结合的实践,但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通过与相关专业人士交流后选定调研点,结合文献对浙江省淡水鱼类养殖场景观化进行探索,提出相应景观营建方法,以期为淡水鱼类养殖场的景观化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在浙江省淡水鱼类养殖地景观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调研内容总结原始粗放型、稀疏工厂型、规整产业型和特色休闲型四种水产养殖场景观类型,提出后三者具有的三大类四小种具有景观化潜力的水产养殖形式,分别为跑道式流水养鱼、传统淡水鱼类池塘养殖、鱼类养殖与园林苗圃结合和淡水观赏鱼养殖,其中第三种形式是前一种的扩展。2、提出淡水鱼类养殖场景观化策略,结合案例分别探讨稀疏工厂型、规整产业型和特色休闲型淡水鱼类养殖场的景观化方法,表明景观可以在其中联结绿化美化、经济生产、生态保护、科教文化等多种功能并使综合效益最优化。3、稀疏工厂型淡水鱼类养殖场以跑道式流水养鱼为例,介绍其组成和养殖尾水治理中常用的水处理方法,调研生态净水区中水生植物的选择并以余杭建光黑鱼养殖合作社为例表明其景观化主要从水面景观与池周植物景观入手,利用生态净水区创造活动空间。4、规整产业型淡水鱼类养殖场有传统池塘淡水鱼类养殖和淡水鱼类养殖与园林苗圃结合两种形式。传统池塘淡水鱼类养殖的景观化体现在入口景观、池岸与道路绿化和尾水净化的水岸景观三方面。淡水鱼类养殖与园林苗圃结合的形式可以从养殖与苗圃结合、苗圃园林化两大方面探索。通过案例比较表明第二种形式可以向特色休闲型转型。5、特色休闲型淡水鱼类养殖场的景观化以淡水观赏鱼养殖场为例,其景观化需要结合我国传统观赏鱼文化背景,结合龙游兴隆观赏鱼养殖有限公司阐述鱼林结合、见缝插绿、场景交融的景观营建方法。

刘晓强[6](2019)在《钱塘江渔业资源现状及管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钱塘江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605千米,全江大致分为3个江段,梅城以上为上游;梅城至富阳为中游;富阳以下为下游。钱塘江以北源新安江源出古徽州休宁县起算;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南、北源至梅城交汇注入富春江七里泷峡谷,流至钱塘江,经杭州湾入东海,全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底质特点显示,兰溪县以上、新安江上游以石块和卵石为主;富春江水库两岸多卵石,中间峡谷多淤泥;坝下至桐庐段多卵石及沙底;至富阳、闻堰多沙泥;杭州江段多为细沙。本次于2016年7月25至8月3日对自下游至上游的8个沿岸区域的渔业资源进行走访调查,其结果共调查到5纲13目28科70属96种渔获物,其中鱼类8目19科57属83种,鲤科鱼类47种,洄游性鱼类77种,海淡水鱼类6种。与前期相比,鲤科鱼类减少了十几种,其洄游性鱼类的数量大大减少,之前有调查显示鲢、鳙、鲤、细鳞斜颌鲴、三角鲂等是钱塘江的主要经济鱼类。统计显示50%以上的鱼类都为小型鱼类,而大型鱼类鲢、鳙、草鱼等数量不到10%。由于大型经济鱼类的栖息、繁殖环境被破坏和过度捕捞的压力导致种群数量减少,为小型野杂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和生存空间,捕捞强度过大,起捕鱼类的个体逐渐变小,使生殖群体补充不足。渔获量超过其种群的再生能力,导致该水域经济鱼类数量急剧减少,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且渔获物的体长、体重数据也显示,小型鱼类数量逐年增多的趋势,数据显示50%以上的鱼类都为小型鱼类,而大型鱼类鲢、鳙、草鱼等数量不到10%。七里泷大坝点位鱼类数量最多,其后一直降低,重量百分比显示正好相反,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中部桐庐、富阳重量贡献较低,下游鱼类数量少,反而重量贡献高,可能跟下游捕获较多的大型鱼类有关,另外可以发现,七里泷处鱼类数量多,而重量贡献却较低,可能在此处捕获较多的小型鱼类,可以看出,大坝上、下游鱼类有一定差别,表明大坝的阻隔降低了富阳段水域的生态多样性。统计显示,春季的物种数、丰富度数、优势度指数稍高,夏、秋两季的多样性、均匀度指数较高,说明春季物种较为丰富,优势鱼类比较明显,夏、秋两季的鱼类群落稳定性较好,群落间的鱼类组成更为均匀。对不同江段而言,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优势度指数有明显的差异,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一般上游较高,重要次之,下游最低,而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则相反,中游段的鱼类群落优势鱼类比较明显。说明不同断面间的鱼类群落有较明显的不同,在进行鱼类保护和增殖放流时应根据实际断面的实际情况而定。

毛致异[7](2019)在《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休闲农庄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农村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但我国休闲农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其中许多城郊休闲农庄在建设中都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论指导,特别对城郊休闲农庄中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更加缺乏。基于此,笔者通过对长沙城郊地区数十家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的实地调研,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旨在探索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的基本方法,为未来相关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分析国内外有关休闲农庄和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明确了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定义及其二者相互关系。在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设计的目标和原则。(2)通过对长沙城郊数十家休闲农庄的实地调研及游客意愿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明确了游客对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营造的意愿情况。结合实地调研,整理了长沙城郊休闲农庄常见的植物种类,总结出了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缺乏对青少年自然教育的作用;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缺乏对不同功能区不同人群需求的考虑;对不同功能区之间空间关系的认知不足;缺少空间层次感;季节局限性太强;后期养护管理匮乏;产业化发展力度不足等。以此提出相应的提质改造建议。(3)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设计相关指导理论。从植物选择、配置方式、艺术美学创造、文化价值体现、后期养护管理、产业结构模式、青少年的自然教育等七个角度提出了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结合青少年自然教育的不同需求,还探讨了城郊不同地理环境中休闲农庄植物景观和城郊休闲农庄不同功能区中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的方法。(4)运用本文总结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方法,对长沙市龙溪湖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进行提质改造。通过具体实例,论证了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为日后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提供了参考。良好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助于城郊休闲农庄的提质和发展,而休闲农庄的发展符合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则是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

黄梦仪[8](2019)在《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增殖种类生态容量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大亚湾是我国南海北部典型的半封闭性海湾,因其自然条件优越、饵料丰富,栖息的鱼类种类繁多,是多种经济鱼类无可替代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本研究首先结合历年来大亚湾生态系统环境与资源状况,分析了大亚湾生态系统历年的变化状况;以大亚湾南部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大亚湾鱼类资源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及其年际变化,分析大亚湾鱼类资源群落变化趋势,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6.5(EwE)软件构建大亚湾生态通道模型,分析大亚湾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能量流动过程,评估黑鲷、黄鳍鲷、黄斑篮子鱼、斑节对虾、三疣梭子蟹在大亚湾的生态容量,旨在优化大亚湾的增殖放流策略,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性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丰富,1985年2012年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数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硅藻种类数占百分比总体上亦呈现下降趋势,而甲藻种类数占百分比总体上则呈现上升趋势。大亚湾浮游植物多样性先从1990年逐年下降,到2012年又呈上升状态。(2)大亚湾浮游动物桡足类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45.15%,优势种的更替十分明显,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历年均出现的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红纺锤水蚤、鸟喙尖头溞;1985年优势种有短尾类和长尾类幼体在往后调查中均不是优势种;从2007年开始夜光虫已成为大亚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且优势地位显着。(3)历年大亚湾底栖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总体上总物种数呈现上升趋势,软体动物种类数所占比例从1985年的67.97%下降到2016年的27%,相反,多毛类种类数则从10.94%上升到2013年的55.9%和2016年的396%。粗帝汶蛤自2004年均为大亚湾底栖动物优势种且优势地位显着,奇异稚齿虫自2013年后均为优势种,优势种叶须内卷齿蚕、丝鳃稚齿虫更替出现。大亚湾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整体上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4)大亚湾鱼类优势种自1985年到2015年发生了较明显的更替,上世纪优势种主要以裘氏小沙丁鱼、斑鰶、丽叶鰺、乳香鱼、前鳞鲻、真鲷、平鲷、鲳科、带鱼等体质量较大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为主,除了斑鰶仍为优势种外,其他优势种均逐渐被二长棘鲷、鰏科、细线天竺鲷、小公鱼属等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鱼类所取代。(5)4个航次共鉴定出鱼类物种113种,隶属10目49科81属,均属硬骨鱼纲,其中鲈形目种类数最多,共有25属64种,占总种类数的56.64%,次之为鲽形目共有5科9属12种,占种类数的10.62%,鳗鲡目6科7属9种,占种类数的7.96%,鲱形目和鮋形目均分别有7种,占种类数的6.19%,其他鱼类种类数较少。年平均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为575.02kg/km2,年平均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为45735.39ind/km2,优势种为短吻鲾、二长棘鲷、黄鳍马面鲀、中线天竺鲷、勒氏短须石首鱼、细条天竺鱼和拟矛尾虾虎鱼,大亚湾鱼类多样性指数H’年平均值为2.48,均匀度指数J’年平均值为0.65,鱼类平均体质量为7.36g/尾。(6)大亚湾Ecopath模型共划分30个功能组,功能组的营养转化效率在0.090.975之间,生态系统的营养级(Trophic level)范围为13.95,黑鲷的营养级为3.50,营养转化效率较低,为0.291;黄鳍鲷的营养级为3.25,营养转化效率0.343;黄斑篮子鱼的营养级为2.38,营养转化效率0.0.285;斑节对虾的营养级为2.67,营养转化效率0.276;三疣梭子蟹的营养级为2.72,营养转化效率0.216。系统总转化效率为7.808%,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2.142,系统连接指数为0.310,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210,表明系统各营养级转化效率较低,能量未被充分利用;系统总转化效率低于10%,营养级I、II流向碎屑量占总流向碎屑量的98.08%,说明能量传递发生阻塞,具有增殖空间。经评估大亚湾黑鲷的生态容量为0.034 t/km2,黄鳍鲷的生态容量为0.084 t/km2,黄斑篮子鱼的生态容量为0.05 t/km2,斑节对虾的生态容量为1.48 t/km2,三疣梭子蟹的生态容量为0.88t/km2。结合黑鲷自然死亡系数、总死亡系数和残存率,计算得出当黑鲷在01龄时同时有捕食死亡和自然死亡时,建议放流尾数为309.58万尾;当黑鲷在01龄时只有自然死亡时,放流尾数为218.38万尾。

孙倩雯[9](2019)在《中国北方典型海湾养殖适宜性评价 ——以桑沟湾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发展,在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食物和营养需求方面,水产养殖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水产养殖与各行业间海域使用冲突,存在单位面积和人均生产率偏低、养殖业的生态和经济成本较高等问题。桑沟湾及周围海域作为我国北方典型的浅海养殖区,主要养殖海带和贝类,且养殖规模大、品种结构相对稳定,在中国海水养殖区当中颇具代表性。初步调查发现,桑沟湾及周围海域现有水产养殖区不完全符合规划用海,高强度的养殖用海造成海区内用海冲突明显。为调整桑沟湾及周围海域水产养殖空间布局,合理利用海区资源优势,高效发挥海区服务价值,提高养殖效率和效益,需要对海区进行适宜性评价,以此作为依据调整现有海域使用布局,选择最适宜的水域进行养殖。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水产养殖空间规划、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程和核心技术方法,列举了国内外关于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并对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过程中涉及到的GIS空间分析功能、评价指标选择、权重计算和单因子评分,以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等技术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水产养殖空间规划以及可持续的水产养殖管理工作提供参考。通过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可有效的降低行业间海域使用的矛盾,对养殖场选址、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提出建议,为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参考,也为养殖区的多元空间格局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文章介绍了水产养殖空间规划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即以ArcGIS的空间分析、辅助决策和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为主要的技术支持,从政策适宜性、环境适宜性两个方面构建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体系。首先,根据政策法规和威海市政府海域使用规划,将桑沟湾及其周围海域划分为19个区块,分别对应于农渔业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洋保护区、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特殊利用区、保留区7类功能区。将7类功能区进行重分类,划分为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3类养殖用海分区(政策适宜性评价结果)。将现有水产养殖活动分别与海洋空间规划中用海功能区图层和政策适宜性评价结果叠加,对比分析各功能区使用冲突情况。其次,针对桑沟湾及周围海域的养殖情况,以研究区主要的养殖品种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作为评价对象,选取光照、温度、流速、无机氮、盐度、深度作为适宜性评价指标,利用遥感技术确定海区养殖区位布局,以野外调查实测为主、数值模拟为辅获取养殖海区环境参数数据。采用一种创新的方法计算指标权重和单因子评分,即根据动态能量学(Dynamic Energy Budget,DEB)模型——STELLA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利用海带生长相关环境因子的强制函数拟合得到单因子评分曲线进行评分,采用线性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得到海带养殖适宜性评价结果。水产养殖政策适宜性和环境适宜性具体评价结果如下:(1)政策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区养殖活动与其他用海活动的空间分布,图层叠加结果显示研究区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海域使用冲突。桑沟湾及其周围海域总水域面积为522.2km2,其中用海规划养殖区面积约205.4km2,约占海区总面积的39%;现有养殖面积为110.6km2,约占海区总面积的21%,占用海规划养殖区面积的54%。现有养殖面积没有超过规划的养殖面积,已规划为养殖区的部分区域并未开展养殖活动,且存在很多养殖筏架占据大面积禁养区海域,总冲突面积约45km2,占海区总面积的9%;主要冲突存在于港口航运区和养殖区,冲突面积约30km2。相对的,增殖区是具有协同效应的功能区,位于养殖区近岸的部分海区规划为增殖区,养殖区中增殖区面积约20km2,约占海区总面积的4%。(2)海带生长月份周期内的环境适应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不考虑用海冲突的情况下,桑沟湾及周围海域海带养殖适宜性分数分布在0-6.7范围内,分值主要集中在4-6分,属于中等适宜,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最适宜和不适宜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和10%,无一般适宜区。评分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爱伦湾和楮岛东部海域周围,适宜性评分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近岸水深较浅的海域。通过实际海带养殖结果验证,证明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较为科学。根据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结果可方便进行水域空间规划和调整安排养殖生产计划,为管理部门开展养殖分区和海洋功能区划提供参考,对桑沟湾及其周围海域的水产养殖空间规划提出建议,为规范养殖活动以及后续的海区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魏布[10](2019)在《黄浦江上游支流—圆泄泾鱼类资源和水质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黄浦江是长江流域下游汇入东海前的最后一个支流,上游来水质量明显制约着黄浦江干流水体环境。黄浦江上游河道来水主要分为三支,北支为来源于太湖流域的斜塘,中支为来源于浙江省红旗塘的圆泄泾,南支为来源于浙江省上海塘的大泖港。国内对上游来水质量研究均集中于江苏来水的斜塘,而圆泄泾在太浦河,未开通前,在泄水量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研究圆泄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江河湖泊普遍受到污染,而水生态环境恶化轻则导致水体中鱼虾等渔业产量的下降,重则导致鱼虾等的死亡、物种濒临灭绝。因而为了解经济发达地区河道水质状况和鱼类资源,选取黄浦江上游河道圆泄泾水域进行研究。1、为了解圆泄泾水环境状况,20162018年选取TN、TP、NH4+-N、DO、pH等15项指标对该水域进行为期3年的水质测定,从年际趋势和季度变化两个方面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VOA)。对指标DO、TN、TP、NH4+-N采用单因子指标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就季度而言,水温和溶解氧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冬季水温显着低于(p<0.05)其他三个季节,冬季溶解氧含量显着高于(p<0.05)其他三个季节。其他指标在各季节间没有明显规律性的差异。(2)就年际而言,2016年各项指标均高于2017和2018年,特别是2016年春季和夏季,透明度、pH值、氮磷浓度均显着高于(p<0.05)2017和2018年。(3)水质单因子评价法,该水域DO含量指标处于地表ⅠⅣ类水平,NH4+-N浓度基本可达Ⅲ类水标准,TP浓度介于ⅢⅣ类水之间,TN浓度尚达不到Ⅴ类水标准,长期处于劣Ⅴ类水平。(4)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该水域污染现状已远超重污染限值P(P>2),单项污染指数(Pi)NH4+-N、TN严重超标。2、为了解黄浦江上游支流圆泄泾水域鱼类资源结构特征,20162017年分春、夏、秋和冬季使用地笼定置网采集鱼类样本,研究该水域鱼类结构组成,采用相对多度(RD)、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相对稀有种数(R)5项指标分析鱼类多样性季节变化。为了解优势种鳑鲏亚科3种鱼类(彩石鳑鲏、高体鳑鲏和中华鳑鲏)两性形态特征差异,选取体长、体重、体高、头长、尾柄长和尾柄高等主要特征,采用Duncan多重比较的方法分析3种鳑鲏两性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162017年该水域共捕获鱼类6目13科40种,以鲤科鱼类为主,占总物种数的60%以上,主要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彩石鳑鲏(Rhodeus light)等小型鱼类。(2)20162017年所采集到鱼类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季节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夏季显着高于(p<0.05)其他三个季节。相对稀有种数(R)季节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该水域彩石鳑鲏、高体鳑鲏和中华鳑鲏体长与体重均表现为雄性成体显着高于雌性成体(p<0.05)。(4)3种鳑鮍的主要特征,体长/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和体长/尾柄高等主要特征指标方面,雌雄成体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

二、常见水产品种冬季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见水产品种冬季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渔业资源管理及其政策研究
        2.1.1 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2.1.2 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2.1.3 渔业资源管理的政策
    2.2 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基础
        2.2.1 生产风险评估理论
        2.2.2 保险定价理论
        2.2.3 政府补贴理论
        2.2.4 指数型保险理论
    2.3 海水养殖保险的实证研究
        2.3.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评估
        2.3.2 海水养殖保险市场的失灵
        2.3.3 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
        2.3.4 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
    2.4 综合述评
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分析框架与理论假说
    3.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
        3.1.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历史背景
        3.1.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历程
        3.1.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基础内容
    3.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分析框架
        3.2.1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研究的原因
        3.2.2 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的分析框架的提出
    3.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假说
        3.3.1 保险机构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3.3.2 政府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4 中国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4.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测度方法
        4.1.1 单产趋势
        4.1.2 分布建模
        4.1.3 概率求解
    4.2 研究区域与数据
        4.2.1 研究区域
        4.2.2 数据
    4.3 测度结果与解释
        4.3.1 海水养殖总生产风险分析
        4.3.2 四大种类的海水养殖生产风险分析
        4.3.3 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生产风险分析
        4.3.4 评估结果的解释
    4.4 评估结果对海水养殖保险开展思路的启示
        4.4.1 是否应该开展海水养殖保险
        4.4.2 应该开展什么类型的海水养殖保险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研究
    5.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的基本情况
    5.2 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5.2.1 经验费率法
        5.2.2 对经验费率法的改进
    5.3 研究区域与数据
    5.4 不同方法费率厘定结果的比较
        5.4.1 经验费率法的结果
        5.4.2 分布拟合法的结果
        5.4.3 费率结果的比较
    5.5 费率的调整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政策研究
    6.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的背景与问题
    6.2 政府补贴的分析方法
        6.2.1 保险机构定价
        6.2.2 海水养殖户的参保决策
        6.2.3 引入政府补贴
    6.3 研究区域与数据
    6.4 实证结果
        6.4.1 保险定价结果
        6.4.2 政府是否应该补贴
        6.4.3 政府补贴比例的分析
        6.4.4 政府补贴是否可持续
    6.5 本章小结
7 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评估
    7.1 天气指数保险及其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7.1.1 天气指数保险的缘起与特点
        7.1.2 天气指数保险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7.2 研究区域与数据
        7.2.1 研究区域
        7.2.2 数据
    7.3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的设计
        7.3.1 指数选择
        7.3.2 赔付结构
        7.3.3 保险定价
        7.3.4 参数优化
    7.4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有效性的评估方法
    7.5 实证结果
        7.5.1 赔付参数的选择与保险定价
        7.5.2 海水养殖户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7.5.3 政府补贴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牡蛎养殖
        1.1.1 太平洋牡蛎养殖概况
        1.1.2 三倍体牡蛎
        1.1.3 单体牡蛎
        1.1.4 牡蛎养殖技术
    1.2 影响牡蛎养殖的环境因素
        1.2.1 水温
        1.2.2 pH
        1.2.3 盐度
        1.2.4 溶解氧
        1.2.5 化学需氧量
        1.2.6 氮、磷营养盐
        1.2.7 细菌
        1.2.8 浮游植物
    1.3 养殖海域生态架构和牡蛎养殖存在的问题
        1.3.1 养殖海域生态架构
        1.3.2 牡蛎养殖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太平洋牡蛎养殖区的生态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采样时间和地点
        2.2.2.2 样品采集
        2.2.2.3 样品检测
        2.2.3 评价方法
        2.2.3.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2.3.2 海水质量评价
        2.2.3.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评价
        2.2.4 相关性分析
    2.3 结果
        2.3.1 牡蛎养殖区理化因子的变化
        2.3.1.1 水温
        2.3.1.2 pH
        2.3.1.3 盐度
        2.3.1.4 溶解氧
        2.3.1.5 化学需氧量
        2.3.1.6 亚硝酸盐
        2.3.1.7 硝酸盐
        2.3.1.8 氨氮
        2.3.1.9 无机氮
        2.3.1.10 总磷
        2.3.1.11 活性磷
        2.3.1.12 N/P
        2.3.2 牡蛎养殖区环境质量评价
        2.3.2.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3.2.2 海水质量评价
        2.3.3 牡蛎养殖区细菌的变化
        2.3.3.1 弧菌
        2.3.3.2 异养菌
        2.3.4 牡蛎养殖区浮游植物的变化
        2.3.4.1 浮游植物密度
        2.3.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3.4.3 浮游植物优势种
        2.3.4.4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2.3.5 相关性分析
        2.3.5.1 养马岛养殖区
        2.3.5.2 芝罘湾养殖区
        2.3.5.3 乳山养殖区
        2.3.5.4 三处养殖区共同存在的相关性
    2.4 讨论
        2.4.1 理化因子的变化及对水质的影响
        2.4.1.1 水温
        2.4.1.2 pH
        2.4.1.3 盐度
        2.4.1.4 溶解氧
        2.4.1.5 化学需氧量
        2.4.1.6 氮营养盐
        2.4.1.7 磷营养盐
        2.4.1.8 N/P
        2.4.2 牡蛎养殖区环境质量评价
        2.4.2.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4.2.2 海水质量评价
        2.4.3 细菌的变化
        2.4.4 浮游植物变化
        2.4.4.1 浮游植物密度
        2.4.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4.4.3 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 烟台芝罘湾贝-参-鱼间养模式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时间与地点
        3.2.2 养殖区概况
        3.2.3 水质检测
        3.2.4 牡蛎、刺参和鱼的生长状况
    3.3 结果
        3.3.1 芝罘湾养殖区理化因子的变化
        3.3.1.1 水温、pH、盐度及溶解氧
        3.3.1.2 化学需氧量(COD)
        3.3.1.3 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和无机氮
        3.3.1.4 总磷与活性磷
        3.3.2 芝罘湾养殖区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3.3.3 芝罘湾养殖区细菌的变化
        3.3.4 芝罘湾养殖区浮游植物的变化
        3.3.4.1 浮游植物密度
        3.3.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3.4.3 浮游植物优势种
        3.3.4.4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3.3.5 养殖生物生长情况
        3.3.5.1 养殖生物发病及成活率
        3.3.5.2 养殖产量
    3.4 讨论
        3.4.1 芝罘湾养殖区水质变化
        3.4.2 单一养殖与贝-参-鱼间养模式比较
第四章 不同养殖密度对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牡蛎苗种
        4.2.1.2 养殖器材
        4.2.2 方法
        4.2.2.1 实验地点
        4.2.2.2 筏架设置
        4.2.2.3 牡蛎养殖
        4.2.2.4 实验设计
        4.2.2.5 牡蛎性状测定
        4.2.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2019年8 月至10 月不同层养密度生长性状的比较
        4.3.2 2019 年 10 月至2020 年 5 月牡蛎生长性状的比较
        4.3.2.1 相同笼间距下不同层养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3.2.2 相同层养密度下不同笼间距牡蛎生长的比较
    4.4 讨论
        4.4.1 2019年8 月至10 月不同养殖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4.2 2019 年 10 月至2020 年 5 月不同养殖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4.2.1 相同笼间距下不同层养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4.2.2 相同层养密度下不同笼间距牡蛎生长的比较
第五章 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1.1 牡蛎苗种
        5.2.1.2 养殖器材
        5.2.2 方法
        5.2.2.1 实验地点
        5.2.2.2 筏架设置
        5.2.2.3 牡蛎养殖
        5.2.2.4 水质及浮游植物检测
        5.2.2.5 牡蛎性状测定
        5.2.2.6 组织学检查
        5.2.2.7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牡蛎养殖区水质变化
        5.3.2 不同组别牡蛎生长的比较
        5.3.2.1 牡蛎壳高生长比较
        5.3.2.2 牡蛎壳长生长比较
        5.3.2.3 牡蛎体重生长比较
        5.3.2.4 牡蛎软体部重生长比较
        5.3.2.5 牡蛎出肉率比较
        5.3.2.6 牡蛎成活率比较
        5.3.3 牡蛎软体部组织学变化
    5.4 讨论
        5.4.1 单体三倍体牡蛎与单体二倍体牡蛎的比较
        5.4.2 单体三倍体牡蛎与连体三倍体牡蛎的比较
        5.4.3 牡蛎生长与养殖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耕海牧渔: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居民渔业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框架
    (四)关于相关概念的界定
        明清时期福建地区范围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一、闽在海中:明清时期福建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
    (一)福建海洋环境
        1.季风
        2.台风
        3.海潮
        4.沿海地貌
    (二)福建海洋渔场与海洋渔业资源
    (三)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渔民数量
二、讨海为生:明清时期福建的海洋渔业捕捞
    (一)渔业捕捞工具
        1.渔具种类
        2.渔船类别与数量
    (二)渔业捕捞技术
        1.利用渔汛捕鱼
        2.利用鱼类习性捕捞
    (三)渔业捕捞活动区域的变化
三、以海为田:明清时期福建的海洋渔业养殖
    (一)海洋渔业养殖方式与技术
        1.滩涂养殖
        2.港塭养殖
    (二)海洋渔业养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三)海洋渔业养殖下的利益博弈
四、山海联动:明清时期福建海洋渔业市场
    (一)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港市
    (二)海产品的消费方式与保质技术
        1.海产品的消费方式
        2.海产品运销的保质技术
    (三)海产品的沿海运销范围
    (四)福建海洋渔业市场的山海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山东半岛海水养殖场中抗生素的分布、复合污染和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产养殖中的抗生素
        1.1.1 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1.1.2 海水养殖模式与养殖物种
        1.1.3 海水养殖环境中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2 水体中抗生素的环境效应及风险评估
        1.2.1 自然水体中抗生素的源解析
        1.2.2 水体中环境参数和抗生素的相关性
        1.2.3 抗生素的风险评估
    1.3 环境样品中抗生素的预处理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环境样品的预处理及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样品的采集方法
    2.2 试剂和仪器
        2.2.1 目标抗生素
        2.2.2 目标重金属
        2.2.3 水质指标
    2.3 预处理方法的建立
        2.3.1 水样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2.3.2 沉积物样品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2.3.3 生物及饲料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2.4 仪器分析
    2.5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6 数据分析方法
        2.6.1 多变量分析
        2.6.2 生物累积性
        2.6.3 源解析
        2.6.4 风险评估
        2.6.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黄海沿岸海水养殖场中抗生素的污染分布特征
    3.1 黄海沿岸海水养殖场概况
    3.2 样品基本信息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抗生素的赋存与时空分布
        3.3.2 抗生素的来源分析
        3.3.3 抗生素与水质指标及重金属的相关性
        3.3.4 风险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渤海养殖场不同养殖模式、物种下抗生素的分布特征
    4.1 渤海沿岸典型海水养殖场概况
    4.2 样品基本信息
    4.3 结果和讨论
        4.3.1 海水养殖环境中抗生素的赋存
        4.3.2 养殖模式、养殖物种和季节变化对介质中抗生素的影响
        4.3.3 不同海水养殖区多种介质中抗生素的比较
        4.3.4 自然水体中抗生素的时空分布
        4.3.5 自然水体中抗生素的来源分析
        4.3.6 抗生素与水质指标及重金属的相关性
        4.3.7 风险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浙江省淡水鱼类养殖场景观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发展的需求
        1.1.2 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导向
        1.1.3 实践研究的欠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鱼类养殖与景观的渊源
        1.3.2 三类生产型鱼景观研究概述
        1.3.3 鱼类养殖场景观化研究
    1.4 研究范畴、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范畴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2.1 研究方法
        1.4.2.2 技术路线
2 浙江省淡水鱼类养殖地景观现状
    2.1 浙江省淡水鱼类养殖的现状与相关政策
        2.1.1 浙江省淡水鱼类养殖现状
        2.1.2 浙江省淡水鱼类养殖场的景观现状
        2.1.3 浙江省淡水鱼类养殖环境的相关政策
    2.2 浙江省几种具景观化潜力的水产养殖形式
        2.2.1 跑道式流水养鱼
        2.2.2 传统淡水鱼类池塘养殖
        2.2.3 淡水鱼类池塘养殖与园林苗圃的结合
        2.2.4 淡水观赏鱼养殖
    2.3 本章小结
3 浙江省淡水鱼类养殖场景观化策略
    3.1 经济适用
    3.2 生态导向
    3.3 文化凸显
    3.4 美观实用
    3.5 可持续发展
4 稀疏工厂型淡水鱼类养殖场景观化探索
    4.1 稀疏工厂型淡水鱼类养殖场的特点
    4.2 跑道式流水养鱼的组成
    4.3 养殖尾水治理中常用的水处理方法
    4.4 人工湿地在跑道式流水养鱼中的应用
        4.4.1 水生植物的选择
        4.4.1.1 浙江省跑道式流水养鱼中水生植物的选用
        4.4.1.2 调研地点的选定
        4.4.1.3 调研结果
        4.4.1.4 生态净水区中适宜选用的水生植物
        4.4.2 人工湿地中常用的生态系统构建方法
    4.5 跑道式流水养鱼的景观化方法——以余杭建光黑鱼养殖合作社为例
        4.5.1 场地概况
        4.5.2 跑道式流水养鱼的景观营建
        4.5.2.1 跑道式流水养鱼建设现状
        4.5.2.2 生态净水区的景观提升
        4.5.2.3 导流坝及池周植物景观营建
        4.5.2.4 周边硬质景观建设
    4.6 本章小结
5 规整产业型淡水鱼类养殖场景观化探索
    5.1 规整产业型淡水鱼类养殖场中的两种养殖形式
    5.2 传统池塘淡水鱼类养殖的景观化
        5.2.1 养殖场的总体布局
        5.2.2 养殖场入口景观设计
        5.2.3 池岸与道路绿化
        5.2.4 尾水净化的水岸景观
        5.2.4.1 景观天际线的勾勒
        5.2.4.2 水岸景观营造
    5.3 淡水鱼类池塘养殖与园林苗圃结合的景观化
        5.3.1 淡水鱼类池塘养殖与园林苗圃的结合——杭州大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启示
        5.3.1.1 场地现状
        5.3.1.2 淡水鱼类养殖与苗圃结合的两种景观形式
        5.3.1.3 苗圃与景观的结合
        5.3.2 鱼类养殖与园林苗圃结合形式转型发展的可能——与义乌市宏富田园的比较
        5.3.2.1 宏富田园的发展模式
        5.3.2.2 场地内的景观细节
    5.4 本章小结
6 特色休闲型淡水鱼类养殖场景观化探索
    6.1 我国的观赏鱼文化——以金鱼和锦鲤为例
        6.1.1 观赏鱼与鱼文化之间的关系
        6.1.2 观赏鱼养殖的景观变迁
    6.2 淡水观赏鱼养殖场的景观营建——以龙游兴隆观赏鱼养殖有限公司为例
        6.2.1 场地概况
        6.2.2 淡水观赏鱼养殖场景观营建方法
        6.2.2.1 鱼林结合——产业结合,功能复合
        6.2.2.2 见缝插绿——土地利用,经济增收
        6.2.2.3 场景交融——以文造景,文鱼并进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问题与建议
        7.1.1 研究结论
        7.1.2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7.1.2.1 养殖户缺乏场地景观化意识
        7.1.2.2 景观化对象不明晰
        7.1.2.3 缺乏特色的休闲农业
        7.1.3 相关建议
        7.1.3.1 风景园林与鱼类养殖需要更深广的结合
        7.1.3.2 景观需要成为场地的发展资本
    7.2 反思与展望
        7.2.1 反思与不足
        7.2.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水产养殖场及公园常用净水植物及主要净水作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钱塘江渔业资源现状及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钱塘江水系概况
        1.1.1 水系结构
        1.1.2 水文特征
        1.1.3 流域经济文化
    1.2 钱塘江渔业资源现状
        1.2.1 调查史略
        1.2.2 渔业资源现状
    1.3 禁渔制度的发展
        1.3.1 禁渔制度的意义
        1.3.1.1 社会学意义
        1.3.1.2 政治学意义
        1.3.1.3 经济学意义
        1.3.1.4 生物学意义
        1.3.2 海洋水域禁渔制度的发展
        1.3.3 内陆水域禁渔制度的发展
        1.3.4 流域性禁渔措施
    1.4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钱塘江渔业资源现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1.2.1 渔具调查
        2.1.2.2 市场走访调查
        2.1.2.3 调查断面
        2.1.3 调查时间
        2.1.4 多样性评价方法
        2.1.4.1 鱼类多样性指数
        2.1.4.2 群落结构指标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渔获物组成
        2.2.2 渔获物优势种
        2.2.3 鱼类区系及生态类型
        2.2.4 渔获物季节组成
        2.2.5 渔获物空间组成
        2.2.6 鱼类多样性特征变化
    2.3 讨论
        2.3.1 钱塘江2015-2016年度鱼类群落结构
        2.3.2 钱塘江2016年度鱼类群落时空变化
        2.3.3 钱塘江2016年度鱼类多样性变化
第三章 钱塘江渔业资源管理现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内容
        3.1.2 调查时间
        3.1.3 调查地点
        3.1.4 调查方案
        3.1.5 调查目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钱塘江渔业研究进展
        3.2.2 鱼类种类组成
        3.2.3 渔业管理单位调查情况
        3.2.3.1 单位管理水域
        3.2.3.2 管理单位组成
        3.2.4 捕捞调查情况
        3.2.4.1 捕捞渔民组成情况
        3.2.4.2 捕捞渔船组成情况
        3.2.4.3 捕捞渔船柴油补贴情况
        3.2.4.4 渔民转业安置情况
    3.3 讨论
        3.3.1 渔获物组成
        3.3.2 渔政单位管理情况
        3.3.3 渔民生产生活情况
第四章 钱塘江渔业资源管理对策
    4.1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4.1.1 渔船改造工作
        4.1.2 执法力量弱
        4.1.3 增殖放流问题
        4.1.4 渔民转业补贴问题
        4.1.5 水域管理问题
        4.1.6 捕捞渔具使用问题
        4.1.7 外来种监管问题
    4.2 鱼类资源保护的建议
        4.2.1 持续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工作
        4.2.2 合理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4.2.3 合理的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
        4.2.4 合理的渔具使用
        4.2.5 适当开展外来物种的调查
        4.2.6 渔业资源保护思考
        4.2.6.1 开展渔业资源本底调查工作
        4.2.6.2 加大渔业资源保护的认知宣传
        4.2.6.3 加强渔业执法工作
        4.2.6.4 加强渔业资源综合管理
        4.2.6.5 合理的增殖放流
        4.2.6.6 加强外来种监测力度
        4.2.6.7 研究渔民转业安置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致谢

(7)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论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休闲农庄研究概况
        1.3.2 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3.3 研究不足及分析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1 调查背景与对象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 游客意愿问卷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2.3.1 游客个人概况
        2.3.2 游客满意度调查
        2.3.3 游客主要行为分析
        2.3.4 游客对休闲农庄景观营造的期望
        2.3.5 游客对休闲农庄发展建议的认同度
    2.4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2.4.1 观赏植物汇总
        2.4.2 果蔬类经济农作物汇总
        2.4.3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现状
    2.5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现状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2.5.1 缺乏对青少年自然教育的作用
        2.5.2 地域文化特色缺失
        2.5.3 缺乏对不同功能区不同人群需求的考虑
        2.5.4 对不同功能区之间空间关系的认知不足
        2.5.5 缺少空间层次感
        2.5.6 季节局限性太强
        2.5.7 后期养护管理匮乏
        2.5.8 产业化发展力度不足
    2.6 调查结论与建议
        2.6.1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调查结论
        2.6.2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建议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理论和方法
    3.1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对象相互关系
        3.1.1 相关概念界定
        3.1.2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
    3.2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指导理论
        3.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3.2.3 植物群落学理论
        3.2.4 景观艺术美学理论
    3.3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原则
        3.3.1 因地制宜原则
        3.3.2 以人为本原则
        3.3.3 参与互动性原则
        3.3.4 生物多样性原则
        3.3.5 文化科普性原则
    3.4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目标
        3.4.1 生态友好目标
        3.4.2 植物保护目标
        3.4.3 艺术营造目标
        3.4.4 经济产业目标
    3.5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
        3.5.1 植物选择
        3.5.2 植物配置方式
        3.5.3 植物景观艺术美学创造
        3.5.4 植物景观文化价值体现
        3.5.5 植物景观后期养护管理
        3.5.6 植物景观产业结构模式
        3.5.7 植物景观对青少年的自然教育作用
    3.6 城郊不同地理环境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
        3.6.1 城郊农田型休闲农庄
        3.6.2 城郊湿地型休闲农庄
        3.6.3 城郊山林型休闲农庄
    3.7 城郊休闲农庄不同功能区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
        3.7.1 农业生产区
        3.7.2 休闲娱乐区
        3.7.3 景观观赏区
        3.7.4 加工销售区
        3.7.5 农业科技展示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沙市龙溪湖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自然条件分析
        4.1.3 项目现状分析
    4.2 景观设计构思
        4.2.1 设计目标
        4.2.2 设计主题
    4.3 总体规划设计——城郊湿地型休闲农庄
    4.4 植物景观提质改造总体设计策略
    4.5 不同功能区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
        4.5.1 农业生产区
        4.5.2 休闲娱乐区
        4.5.3 景观观赏区
        4.5.4 加工销售区
        4.5.5 农业科技展示区
    4.6 植物景观——青少年自然教育课堂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研究总结
        5.1.1 成果
        5.1.2 创新
    5.2 研究讨论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增殖种类生态容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概况
        1.1.1 渔业增殖放流的重要性
        1.1.2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的发展
        1.1.3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1.2 生态容量研究进展
        1.2.1 计算生态容量的一般方法
        1.2.2 Ecopath模型评估生态容量
    1.3 放流种类研究概况
        1.3.1 黑鲷
        1.3.2 黄鳍鲷
        1.3.3 黄斑篮子鱼
        1.3.4 斑节对虾
        1.3.5 三疣梭子蟹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拟解决科学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亚湾生态群落及变化特征
    2.1 浮游植物
        2.1.1 种类组成及优势类群
        2.1.2 丰度及物种多样性
        2.1.3 生态类群与群落的划分
    2.2 浮游动物
        2.2.1 种类组成及优势类群
        2.2.2 资源量及物种多样性
    2.3 底栖生物
        2.3.1 种类组成及优势类群
        2.3.2 时空分布及物种多样性
    2.4 鱼类
        2.4.1 种类组成及优势类群
        2.4.2 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2.5 讨论
        2.5.1 浮游生物群落变化
        2.5.2 底栖动物群落变化
    2.6 小结
第三章 大亚湾鱼类资源现状与鱼类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站位与样品采集
        3.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
        3.2.2 鱼类资源密度及其时空变化
        3.2.3 鱼类优势种
        3.2.4 鱼类物种多样性特征
    3.3 讨论
        3.3.1 大亚湾鱼类资源年际变化
        3.3.2 大亚湾鱼类资源优势种及多样性年际变化
        3.3.3 大亚湾增殖种类资源现状
第四章 大亚湾Ecopath模型的建立
    4.1 Ecopath模型的原理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功能组划分
        4.2.3 功能组生物学参数来源
        4.2.4 Ecopath模型的调试及生态容量估算
        4.2.5 营养级与系统参数指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
        4.3.2 生态系统功能组间的关系与能量转化效率
        4.3.3 增殖种类生态容量评估
        4.3.4 大亚湾增殖前后生态系统特征对比
    4.4 讨论
        4.4.1 大亚湾生态系统特征
        4.4.2 黑鲷营养生态作用与混合营养关系
        4.4.3 建议黑鲷放流数量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北方典型海湾养殖适宜性评价 ——以桑沟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水产养殖空间规划的研究进展
        1.2.2 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1.2.3 GIS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第二章 基于GIS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方法
    2.1 水产养殖政策适宜性评价方法
        2.1.1 研究方法
        2.1.2 技术路线
    2.2 水产养殖环境适宜性评价
        2.2.1 研究方法
        2.2.1.1 筛选评价指标
        2.2.1.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2.2.1.3 设定单因子评价分值
        2.2.1.4 综合多指标评价模型
        2.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基于GIS桑沟湾及其周围海域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3.1 桑沟湾及周围海域基本特征状况
        3.1.1 桑沟湾及周围海域自然环境特征
        3.1.2 桑沟湾及周围海域资源环境概况
    3.2 数据来源
        3.2.1 政策适宜性评价数据来源
        3.2.2 环境适宜性评价数据来源
    3.3 水产养殖政策适宜性评价方法
    3.4 水产养殖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
        3.4.1 评价对象的确定
        3.4.1.1 海带生物学概述
        3.4.1.2 海带生长模型
        3.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3.4.2.1 光照强度及深度参数选取
        3.4.2.2 温盐参数选取
        3.4.2.3 流速参数选取
        3.4.2.4 无机氮参数选取
        3.4.3 权重计算
        3.4.4 单因子评分
        3.4.5 多指标综合评分
第四章 基于GIS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结果
    4.1 水产养殖政策适宜性评价结果
        4.1.1 功能区划
        4.1.2 养殖用海分区
        4.1.3 用海冲突与空间协同使用
    4.2 水产养殖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
第五章 结果讨论
    5.1 水产养殖政策适宜性评价
        5.1.1 海区使用规划
        5.1.2 用海冲突和空间协同作用
    5.2 水产养殖环境适宜性评价
    5.3 综合适宜性评价
    5.4 存在问题与展望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黄浦江上游支流—圆泄泾鱼类资源和水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黄浦江支流圆泄泾概况
        1.1.1 地理位置概况
        1.1.2 来水量变化概况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水质分析
        1.2.2 鱼类资源分析
        1.2.3 鳑鲏特征分析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河流水环境
        1.4.2 渔业资源特征
        1.4.3 3种鳑鲏两性形态特征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圆泄泾水环境状况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点与采样工具
        2.1.2 采样时间
        2.1.3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4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计算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物理指标
        2.2.2 生物指标
        2.2.3 化学指标
        2.2.4 水质污染指数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圆泄泾鱼类群落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点设置和方法
        3.1.2 鱼类多样性计算及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鱼类物种组成
        3.2.2 群落优势种
        3.2.3 鳑鲏亚科3 种鱼类形态特征
        3.2.4 物种多样性季节变化
    3.3 讨论
        3.3.1 鱼类优势种年际变化
        3.3.2 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
        3.3.3 3种鳑鲏表观形态差异
        3.3.4 3种鳑鲏可量性状特征差异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情况
致谢

四、常见水产品种冬季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D]. 强朦朦. 浙江大学, 2021(01)
  • [2]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因素[D]. 卢钰博. 烟台大学, 2021(09)
  • [3]耕海牧渔: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居民渔业活动研究[D]. 胡可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山东半岛海水养殖场中抗生素的分布、复合污染和风险评估[D]. 韩千帆. 山东大学, 2020
  • [5]浙江省淡水鱼类养殖场景观化探索[D]. 骆浩雯.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6]钱塘江渔业资源现状及管理对策[D]. 刘晓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研究[D]. 毛致异.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8]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增殖种类生态容量评估[D]. 黄梦仪.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9]中国北方典型海湾养殖适宜性评价 ——以桑沟湾为例[D]. 孙倩雯.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黄浦江上游支流—圆泄泾鱼类资源和水质特征研究[D]. 魏布.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常见水生物种的冬季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