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影响疟疾流行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闽南地区影响疟疾流行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一、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闽南疟疾流行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超[1](2019)在《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成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是转型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生了数量庞大的进城农民工群体,据统计2018年已达到13506万人,他们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烙印的深刻影响下,进城农民工面临严重的制度排斥,同时其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缺少高质量社会资本提供的外部支持,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在精神健康方面存在极大的脆性。社会融入理论肇始于西方学界,相关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了同化论、文化适应论、区隔同化论、曲线融入论、多元文化主义等一大批成果。社会融入理论于21世纪初开始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逐渐在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情境中得到借鉴和运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兼具动态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些研究已经注意到制度、禀赋等因素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并验证了社会融入对农民工就业、消费、生活满意度等结果指标的效应,但对于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健康效应的研究仍较为缺乏。研究目的了解农民工精神健康的现状和困境,分析制度排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融入等多种因素对于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影响,探讨多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其作用路径,同时比较和分解不同群体农民工在精神健康状况上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为今后推出改善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合理干预模式和政府有关决策提供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大样本的横断面调查研究。2018年7-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从杭州市滨江区和余杭区共计获得了2434个农民工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员通过社区现场调查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当场收回并核对以控制调查质量。所获数据采用Epidata 3.1中文版软件录入,通过玛叶指数考察样本的人口学代表性。问卷中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1)社会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婚况、行业、收入;2)迁移特征:包括家庭式迁移、留城时间;3)制度排斥因素:包括户籍排斥、就业排斥、居住排斥、劳动权益排斥、社会保障排斥;4)人力资本因素:包括教育程度、职业培训次数、资格证书个数、自评健康;5)社会资本因素:包括乡村型社会资本、城市型社会资本;6)社会融入因素:采用《农民工城市融入量表》进行测量,包括经济融入、行为融入、政治融入三个维度;7)应对方式: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量,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两个维度;8)精神健康:包括心理压力、自杀意念。心理压力采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进行测量,自杀意念采用中文版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第9条目进行测量。数据库中存在的少量缺失值采用EM算法进行补充,数据分析过程中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量表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Oaxaca-Blinder分解和路径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 23.0,STATA 14.0和AMOS 23.0。研究结果1)农民工的精神健康状况:农民工心理压力得分平均为25.69±6.44分,参照城市居民健康危险压力状态的判断标准,农民工健康危险性心理压力的检出率为56.2%,总体检出率的95%CI为(54.3%,58.2%)。农民工两周内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9.3%,总体检出率的95%CI为(8.2%,10.5%)。2)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全模型结果显示,人力资本(β=-0.07,p=0.004)、经济融入(β=-0.21,p<0.001)、行为融入(β=-0.098,p<0.001)对心理压力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协变量中性别(β=0.055,p=0.008,女性高于男性)、代际(β=0.151,p<0.001,新生代高于老一代)对心理压力的影响显着。3)农民工心理压力的群体差异分解: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农民工心理压力的估计均值差异为-0.818,其中由特征系数不同引起的系数差异可以解释总差异的87.78%;不同代际农民工心理压力的估计均值差异为-2.056,其中由特征系数不同引起的系数差异可以解释总差异的110.26%;不同婚况农民工心理压力的估计均值差异为-0.785,其中由特征系数不同引起的系数差异可以解释总差异的75.41%。心理压力在不同性别、代际、婚况的农民工之间的差异均存在较大的歧视效应,女性、新生代、不在婚农民工面临相对较大的健康脆性。4)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具体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行为融入、经济融入、政治融入,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水平显着高于老一代,表现出较为典型的直线融入特征。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经济融入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β=0.115,p<0.001)、婚况(β=0.064,p=0.015)、行业(β=0.058,p=0.005)、收入(β=0.121,p<0.001)、留城时间(β=-0.056,p=0.022)、制度排斥(β=-0.186,p<0.001)、人力资本(β=0.073,p=0.002);行为融入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β=-0.071,p<0.001)、收入(β=0.082,p<0.001)、制度排斥(β=-0.111,p<0.001)、人力资本(β=0.173,p<0.001)、乡村型社会资本(β=0.081,p=0.001);政治融入的影响因素包括户籍地(β=-0.04,p=0.052)、行业(β=0.044,p=0.039)、制度排斥(β=-0.13,p<0.001)、人力资本(β=0.067,p=0.004)、城市型社会资本(β=0.077,p=0.001)。5)对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脱嵌”假说的验证: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制度排斥得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1.541,p=0.123),但新生代农民工的乡村型社会资本(t=-4.374,p<0.001)和城市型社会资本(t=-5.469,p<0.001)水平都显着高于老一代;乡村型社会资本对制度排斥——行为融入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B=-0.125,p=0.015);因此,该假说的两条基本假设都未能通过实证数据的检验。6)农民工心理压力的路径模型分析:包含协变量、制度排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融入的路径分析模型总体拟合良好(c2/df=2.21,GFI=0.998,RMSEA=0.022),性别、代际、人力资本、经济融入、行为融入对心理压力的标准化直接效应分别为0.061,0.178,-0.071,-0.192,-0.108。7)农民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74,p<0.001)、经济融入(OR=0.86,p<0.001)、心理压力(OR=1.1,p<0.001)、积极应对(OR=0.97,p=0.034)、消极应对(OR=1.1,p<0.001)是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8)农民工自杀意念的路径模型分析:包含协变量、心理压力、社会融入和应对方式的自杀意念路径分析模型总体拟合良好(c2/df=2.488,GFI=0.997,RMSEA=0.025),性别、经济融入、消极应对、心理压力对自杀意念的标准化直接效应分别为0.065,-0.1,0.101,0.163。研究结论1)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代际、人力资本、经济融入和行为融入;农民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心理压力、经济融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女性相对于男性、新生代相对于老一代、不在婚者相对于在婚者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压力,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群体间禀赋要素边际效应的差异,因此女性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和不在婚农民工具有相对较大的健康脆性。3)对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脱嵌”假说未能通过实证证据的检验,但假说的科学性仍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4)社会融入因素在农民工社会人口特征、制度因素、禀赋资本因素与心理压力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5)社会融入因素在农民工社会人口特征、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发挥部分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今后提高农民工社会融入水平,改善精神健康状况的几点建议。在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第一,继续深入推进户籍改革,消除制度藩篱,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二,加大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打造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第三,营造良好社区环境,促进社群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转变。在改善农民工精神健康方面:第一,立足城市社区,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精神健康服务;第二,创新方式方法,探索针对农民工精神健康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新机制。

吴雨[2](2019)在《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民国虽只有38年的历史,但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型期。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无年不疫,频繁的疫灾冲击着当时疲敝的社会,在传染病的肆虐下,社会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本文着眼于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疫灾流行状况,结合其区域的特殊性分析致灾因子,并探讨疫灾影响下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在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方面,时间上,民国38年间,云贵川三省几乎年年有疫,四川省的疫灾频度达到了 100%。十年疫灾指数居高不下,疫灾广度在波动中上升,波及范围在1942年达到最大,疫灾县数呈现出显着的“双峰”状态,民国后期的疫灾程度明显重于前期。空间上,疫灾多发县沿四川盆地边缘呈半环状分布,疫灾重心虽在民国前中后期有一定的迁移,但均位于四川省内。霍乱、天花、伤寒、疟疾和鼠疫是本区的主要高发传染病,高发地除霍乱位于贵州省,鼠疫位于云南省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省,四川省是本区的疫灾热点区域。疫灾爆发流行是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整体海拔偏高,疫灾流行与海拔高程之间在0.01显着性水平下呈微弱负相关(r=-0.152),整体上海拔越高,疫灾频度越低,高发县集中在海拔500-2000米的相对平坦地带。年均温与疫灾年数成弱正相关(r=0.118),气温较高的情况下越容易有疫灾的流行,年均降水量虽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但在耦合图中发现,年降水量在800-1200mm之间的地势低平区是高发县的集中地。河流作为当时主要的饮用水来源,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距离河流越近,疫灾发生频率越高。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与地震一样对疫灾具有一定的诱发机制,自然疫源地也影响着疫灾的分布,是滇西南鼠疫高发的主要原因;社会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山地较多,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交往频繁的相对平坦区是疫病高发的热点区,战争除对本地疾病爆发造成影响外,病菌还会随军队和难民的迁移而扩大影响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有的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疫灾的流行。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在抗战爆发后,因国民政府首都内迁,成为抗战大后方而得到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纷纷建立起了公共卫生行政、服务和防疫体系。快速的“畸形”发展使得各卫生机构几乎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思想上公共卫生意识渐开,政府受中央的支持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社会有识之士以科学的方法宣传防疫思想,普通民众在科学防疫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禳灾解疫的风俗习惯。虽有这一段快速的发展期,其公共卫生水平与沿海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这一繁荣景象在抗战胜利后,各方面支撑力量的回迁,卫生事业又陷入了濒于停滞的状态。

郑金鑫,刘璐,冯云,杨国静[3](2017)在《空间流行病学在我国疟疾监测预警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疟疾疫情的监测与控制,离不开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模型分析的应用;疫情的可视化是疟疾疫情的传播与流行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将是今后监测与防控的重点,成为空间流行病学在疟疾疫情中的应用之一。本文综述了空间流行病学在我国疟疾疫情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分析预测方法等,旨在为我国消除疟疾提供更为系统与完善的流行病学方法学参考。

王伟明,范桂生,洪思让[4](2016)在《泉州市消除疟疾防控策略与成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泉州市消除疟疾防控策略与成效,为今后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收集疟疾防治历程资料,总结消除疟疾进程,分析防治策略与成效。结果通过几代疟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泉州市疟疾发病率由1954年最高峰的826.78/10万,下降至2014年的0.06/10万,自2002年起未再发生本地感染;原有传播媒介微小按蚊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了有效的疟疾防控机制,2015年通过消除疟疾省级考评。结论泉州市针对不同时期疟疾的流行特征采取的防控策略成效显着,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应持续坚持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陈海燕[5](2015)在《泉州市2002-2013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泉州市2002-2013年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疟疾目标和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应用SPSS 18.0软件对泉州市12年来所有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2年来共发现输入性疟疾64例,其中恶性疟23例、间日疟35例、未分型6例;2049岁占76.56%;男女性别比为6.11∶1;构成比较高的职业依次为农民37.50%、民工21.88%、商业服务10.93%。2002-2008年与2010-2013年两个时间段病例分别以间日疟、恶性疟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234,P<0.01);国内和亚洲输入病例以间日疟为主,非洲以恶性疟为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36,P<0.01)。结论泉州市连续12年未发现本地病例,但每年都有输入性病例。今后应采取更有针对性措施,加强输入性疟疾的防控,以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王晓欢[6](2015)在《福建省疟疾消除地区重新流行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综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福建省连续十年没有当地感染疟疾的背景下,通过构建福建省疟疾消除地区重新流行风险指标体系,评估疟疾重新流行的风险,为指导消除疟疾后的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专家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选择符合当地疟疾流行特征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应用综合评估方法对福建省86个县进行疟疾重新流行风险评估,根据各县的再发风险指数划分风险等级,绘制风险县区图。结果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为100%,权威系数为0.842,Kendall协调系数为0.493,2?=29.5740,P<0.001。构建福建省消除疟疾地区重新流行风险指标评估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的内在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725>0.7,基本符合要求。结构效度分析,KMO值为0.527,Bartlett’s检验的2?=80.807,P=0.013<0.05,适合作因子分析。评价指标的公因子方差均大于0.74,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5.743%。根据专家综合评分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传染源、传疟媒介、易感人群、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权重分别为0.2638,0.5100,0.1296,0.0329,0.0636;Max?=5.2372,CI=0.0593,CR=0.0529。各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中,媒介按蚊种类的权重最高,为0.3402,各县输入型病例数权重第2,为0.2308,符合我省目前疟疾消除的防控现状。风险指数前十位的县区为:延平区(75.59)、建瓯(75.18)、沙县(74.32)、永安(71.70)、浦城(71.49)、顺昌(70.59)、建阳(70.32)、清流(68.66)、永泰(67.99)、武夷山(67.35)、梅列区和三元区并列第10(65.02),风险等级为4级的县区有:永泰县、福清市以及南平、三明大部分县区,风险等级呈自西北向东南下降的趋势。当各县均无输入性病例时风险等级呈下降态势,沿海地区明显下降。福清市随着输入性病例数的下降,风险指数呈下降趋势。三明、南平等高按蚊种群数量的地区,按蚊种群数量逐级下降时,得出新的风险指数,风险等级有下降,程度不明显。结论选择符合福建省疟疾流行病学特征的指标建立了消除疟疾地区重新流行指标体系,综合评估了全省各县区的疟疾再发风险,掌握全省的风险等级分布,为指导福建省基本消除疟疾后的监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夏菁[7](2015)在《湖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湖北省本地疟疾发病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疟疾流行的高危风险区域和高危时段。评价气象因素在湖北省本地疟疾流行中的作用,建立疟疾流行的气象预测模型。探讨ARIMA模型预测湖北省本地疟疾发病率的可行性,预测疟疾发病趋势。本研究可以为湖北省本地疟疾疫情的监测和预测提供决策支持,最终为指导疟疾的防控,合理的分配卫生资源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1)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2004~2011年湖北省本地疟疾疫情发展变化的长期趋势。绘制2004~2011年湖北省各县(市、区)本地疟疾年度发病率分布图。(2)采用ArcGIS10.1软件的全局Moran’sI空间自相关分析整个研究区域疟疾发病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采用ArcGIS10.1局部Moran’s/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单纯空间扫描统计方法两种局部空间聚集性研究方法来确定2004~2011年湖北省本地疟疾流行的高风险区域。利用单纯时间扫描,时空扫描研究疟疾发病的时间和时空分布特点,确定发病的高风险时段和高风险区域。(3)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不同区域尺度疟疾发病率与气象因素相关性。采用多元回归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疟疾发病率气象因素,利用气象因素对疟疾发病变化进行回归拟合。(4)本研究将枣阳市疟疾流行程度按月病人数占全年病人总数的构成比,分为低发月、中发月、高发月。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利用气象因素对枣阳市未来疟疾流行程度进行判别。(5)采用2004~2009年湖北省本地疟疾发病率构建ARIMA模型,2010年1-12月的数据用于检验模型,并评价模型的拟合及预测效果。结果:(1)湖北省2004~2011年不同年份疟疾发病率整体上呈显着下降的趋势。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湖北省的本地疟疾发病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性。2004~2011年,局部Moran’s I空间自相关发现11个疟疾发病高危县,高危县疟疾发病率的中位数从2004年58.1/10万降至2011年0.79/10万;单纯空间扫描分析结果发现2004~2011年湖北省有11个聚集地区,其中一级聚集区8个,二级聚集区3个;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发现一级聚集区域,其中一级聚集区域13个县,聚集时段从2004年4月-2007年11月。(2)湖北省与枣阳市两种区域尺度上2004~2009年的疟疾发病率周期性变化与年中气候的周期变动明显相关,与气温相关指标和降雨量的相关性较为显着,相关系数多在0.7左右。湖北省每个月疟疾发病率的变动78.1%可归因于当月和前一个月平均气温(MeanT-01)和之前2个月的平均最低气温(MinT-2);枣阳市每个月疟疾发病率的变动67.8%可归因于当月和前一个月平均最高气温(MaxT-01)。(3)本研究利用气象因素建立判别函数对枣阳市疟疾流行程度进行判别,首先对32个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判别,最终引入判别方程的气象因子有MinT0、MaxT0和D-012。判别函数的准确率为73.61%,具有一定的判别效果。(4)利用湖北省2004~2009年的每月本地疟疾发病率建立模型,结果显示ARIMA(1,1,1)(1,1,0)12模型拟合效果相对最优,预测发病变动趋势与实际发病趋势完全一致,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范围,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拟合效果好。结论:(1)2004~2011年,研究发现湖北省本地疟疾发病率呈显着下降的趋势。湖北省的疟疾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高危风险地区仍然存在,高危风险地区主要位于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媒疟区。(2)利用气象因素拟合全省和疟疾高发县的疟疾发病率取得较好的效果,构建的判别函数能准确地判断枣阳市疟疾高、中、低发月份的出现时间。(3)构建的ARIMA模型对湖北省疟疾发病情况的拟合结果满意,预测效果良好,可用于预测湖北省未来疟疾的变动趋势。

王晓欢,张山鹰[8](2014)在《消除疟疾策略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疟疾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虫媒传染病,WHO发起全球消除疟疾的倡议,支持和鼓励具备消除疟疾条件的国家消除疟疾,开展全球性的消除疟疾工作。该文就世界消除疟疾的历史、面临的挑战及各国疟疾消除策略的进展等做一综述。

胡蝶[9](2014)在《清代云南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云南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使之成为疫灾频繁之区,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不仅对云南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一个疫病群发期,所造成的后果为前朝无法企及。本文以业师龚胜生教授积二十年之功而收集整理的丰富史料为基础,从地理学角度揭示清代云南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着重从自然灾害学、环境科学和社会学角度,剖析疫灾流行的环境机理。时间分布上,清朝统治的268年中,云南省共有疫灾年份132个,疫灾频度为49.25%,各帝朝均有疫灾发生,咸丰、同治、光绪朝为疫灾高发期,疫灾多发季节为夏季和初秋。疫灾面积和疫灾厚度方面,光绪朝最大,宣统朝最小。整体而言,清代中后期为疫灾高发期,以19世纪中后叶最为典型。空间分布上清代云南受疫灾影响的县数为70个,疫灾县数最多的是同治朝和光绪朝,达到40个县次。年均疫灾县域分布上,同治朝最大,为3.08,咸丰朝次之,为2.64;康熙朝最小,为0.02。县域疫灾频度上,云南县最高,为20.46%;建水县与太和县并列第二,均为14.39%。府域疫灾频度上,大理府疫灾频度最大,云南府次之。疫灾多发区位于滇中部、东部地区。以疫灾重心的空间迁移来论,清前期疫灾重心位于宜良县,中期和后期均为广通县,呈现出在云南中部发达地区自东向西平移的趋势。疫灾是自然生态因素与人类社会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以自然环境而言,滇东和滇中高原区及坝子地形区疫灾要多于滇西横断山区,同时水环境、鼠疫疫源地影响着疫灾的分布;就气候变迁来看,寒冷期往往疫灾频发,温暖期疫灾相对稀少;降水的多寡影响着疫灾发生的频度,降水多疫灾也相应增多。就自然灾害对疫灾的影响来看,地震、气象灾害、饥荒对疫灾均有诱发作用,其中以地震和水灾最为显着。从社会环境来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疫灾发生较为频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末端疫灾较为频繁;而战争则有助于疫灾的扩散,官方与民间禳灾之策对疫灾的流行与传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疫灾的流行,但在本质上没有有效地控制疫灾的发展。

李国栋,张俊华,焦耿军,赵自胜[10](2013)在《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已影响到传染病发生、传播与变化的各个环节,从病原体及其携带者、传播途径和人体自身抵抗力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病趋势,从而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加强对气候变化与传染病间关系、预测预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物种的地理分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气候变化改变了生物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增加了某些物种的潜在分布区域,并造成生物物侯期的改变;同时,极端气候事件成为导致种群数量波动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它使得传染病发病率增加、传染病分布范围扩大、人群对疾病易感性增强。评述了气候变化对疟疾、登革热、霍乱、流行性乙型脑炎、流感、SARS、肠道传染病、鼠疫、血吸虫病等常见传染病流行机制和传播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评述了传染病和气象因子关系分析中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传统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方法较单一;目前,利用流行病学资料与同期的气象因子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主成分回归分析、逐步判别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法、RS和GIS等方法近年来逐渐得到应用;数学建模、实验室生物学仿真实验方法是今后需强化的方向。提出了该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二、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闽南疟疾流行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闽南疟疾流行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和各章节主要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社会排斥
    2.2 人力资本
    2.3 社会资本
    2.4 社会融入
    2.5 自杀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
    3.2 数据来源
    3.3 变量的设置与操作化
    3.4 质量控制
    3.5 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4.1 农民工的社会人口特征和迁移特征
    4.2 农民工受到的制度排斥情况
    4.3 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情况
    4.4 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情况
    4.5 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情况
    4.6 农民工的应对方式情况
    4.7 主要变量赋值表
第5章 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心理压力的基本情况
    5.2 心理压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 心理压力的群体差异分析
    5.4 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调节效应和交互效应分析
    5.6 心理压力的路径分析
第6章 农民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自杀意念的基本情况
    6.2 自杀意念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6.3 自杀意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6.4 应对方式与社会融入、心理压力的关系
    6.5 自杀意念的路径分析
第7章 讨论
    7.1 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
    7.2 制度排斥及其与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关系
    7.3 人力资本及其与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关系
    7.4 社会资本及其与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关系
    7.5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脱嵌”假说的讨论
    7.6 农民工心理压力的群体差异
    7.7 社会融入及其与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关系
    7.8 对农民工自杀意念的讨论
    7.9 本研究的特色和局限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全文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农民工社会融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区域概况
    2.1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
        2.1.2 气候
        2.1.3 河流
    2.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与交通
        2.2.2 政权与战争
        2.2.3 政区与沿革
3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时空分布
    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概念
        3.1.1 数据来源
        3.1.2 相关概念
    3.2 疫灾流行的时间分布
        3.2.1 季节变化
        3.2.2 年际变化
        3.2.3 长期趋势
    3.3 疫灾流行的空间差异
        3.3.1 疫灾总体空间分布
        3.3.2 单个疫种空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环境因素
        4.1.1 地形
        4.1.2 河流
        4.1.3 气候
        4.1.4 自然灾害
        4.1.5 自然疫源地
    4.2 社会环境因素
        4.2.1 人口
        4.2.2 交通
        4.2.3 战乱
        4.2.4 风俗
    4.3 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
    5.1 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5.1.1 卫生行政机构
        5.1.2 卫生行政制度
    5.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2.1 公立卫生部门
        5.2.2 私立医疗机构
    5.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5.3.1 设立防疫机构
        5.3.2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5.4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影响下的公共卫生意识变迁
    6.1 政府防疫制度的完善
        6.1.1 专门的防疫制度
        6.1.2 卫生经费的增加
        6.1.3 清洁卫生法规
        6.1.4 交通防疫法规
        6.1.5 学校卫生法规
    6.2 社会精英防疫思想的变迁
        6.2.1 防控传染源的思想
        6.2.2 防控传播途径的思想
        6.2.3 防控易感人群的思想
    6.3 普通民众防疫观念的变迁
        6.3.1 迷信防疫习俗
        6.3.2 节日防疫习俗
        6.3.3 相沿成俗的防疫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空间流行病学在我国疟疾监测预警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
    1.1 疟疾
    1.2 空间流行病学
2 疟疾数据可视化
    2.1 空间分布
    2.2 疟疾疫情的趋势与传播规律
3 影响疟疾传播与流行的因素
    3.1 环境因素
    3.2 媒介因素
    3.3 社会经济因素
4 疟疾疫情的空间分析
5 疟疾疫情预测模型
6 疟疾疫情的监测与防控
    6.1 疫情监测
    6.2 疫情防控
7 前景与展望

(4)泉州市消除疟疾防控策略与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疟疾流行情况
    1.1 疫情概况
    1.2 流行虫种及媒介分布
    1.3流行因素分析
2 防治历程与主要措施
    2.1 流行期的综合防治
    2.2闽南抗疟联防协作
    2.3 消除疟疾行动
3 防治成效
    3.1 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3.2 传播媒介得到有效控制
    3.3建立和完善了防控措施
    3.4 实现消除疟疾
4 讨论

(5)泉州市2002-2013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6)福建省疟疾消除地区重新流行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综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福建省消除疟疾地区重新流行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指标体系建立路线与方法
        1.1 指标体系建立的步骤
        1.2 指标体系权重确立方法
        1.3 信度效度分析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Delphi法分析结果
        2.2 最终确定指标体系框架
        2.3 指标权重分配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福建省消除疟疾地区重新流行风险评估
    1 资料
        1.1 资料来源地简介
        1.2 基线资料来源
    2 方法
        2.1 评价指标赋值标准
        2.2 重新流行风险等级
        2.3 绘制风险地图
        2.4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各县区风险指数和风险等级
        3.2 根据风险等级制作统计风险地图
    4 讨论
        4.1 疟疾风险指数和风险等级
        4.2 福建省疟疾重新流行风险地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湖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资料来源与处理
    6 研究创新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湖北省2004~2011疟疾疫情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 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疟疾发病与气候因素的关联分析及预测研究
    一、利用气象因子进行疟疾发病率拟合的实证研究
        1 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二、应用判别分析预测疟疾流行时间分布
        1 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应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疟疾发病率预测
    1 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消除疟疾策略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消除疟疾的历史和面临的挑战
    1.1 历史回顾
    1.2 疟疾消除方案的探索
    1.3 面临的挑战与威胁
        1.3.1 资金短缺
        1.3.2 跟踪进展
2 近年各国消除疟疾策略的进展
    2.1 高度传播国家
    2.2 中低度传播的地区和国家
    2.3 中国全面进入消除疟疾阶段
        2.3.1 可行性
        2.3.2 目标进程与策略[21]
3 展望

(9)清代云南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关于疫灾地理规律的研究
        1.2.2 关于疫灾环境机理的研究
        1.2.3 关于疫灾社会互动的研究
        1.2.4 关于云南疫灾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清代云南区域概况与行政沿革
    2.1 云南省区域概况
        2.1.1 区位与范围
        2.1.2 区域自然条件
        2.1.3 经济社会条件
    2.2 清代云南行政沿革
        2.2.1 顺治朝
        2.2.2 康熙朝
        2.2.3 雍正朝
        2.2.4 乾隆朝
        2.2.5 嘉庆朝
        2.2.6 道光、咸丰、同治朝
        2.2.7 光绪朝
        2.2.8 宣统朝
3. 清代云南省疫灾时间序列
    3.1 顺治朝(1644~1661年)
    3.2 康熙朝(1662~1722年)
    3.3 雍正朝(1723~1735年)
    3.4 乾隆朝(1736~1795年)
    3.5 嘉庆朝(1796~1820年)
    3.6 道光朝(1821~1850年)
    3.7 咸丰朝(1851~1861年)
    3.8 同治朝(1862~1874年)
    3.9 光绪朝(1875~1908年)
    3.10 宣统朝(1909~1912年)
    3.11 疫灾序列概述
4. 清代云南省疫灾流行的地理规律
    4.1 疫灾的时间分布规律
        4.1.1 帝朝分布
        4.1.2 季节分布
        4.1.3 周期规律
    4.2 疫灾的空间分布规律
        4.2.1 县域分布特征
        4.2.2 府域分布特征
        4.2.3 整体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清代云南省疫灾形成的环境机理
    5.1 自然灾害与疫灾
        5.1.1 地质灾害与疫灾
        5.1.2 气象灾害与疫灾
        5.1.3 饥荒与疫灾
        5.1.4 自然灾害与疫灾的多元回归分析
    5.2 气候变迁与疫灾
        5.2.1 气温变化与疫灾
        5.2.2 降水变化与疫灾
    5.3 区域环境特征与疫灾
        5.3.1 自然环境与疫灾
        5.3.2 社会环境与疫灾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候变化对生物物种的地理分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2 气候变化对常见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影响
    2.1 疟疾
    2.2 登革热
    2.3 霍乱
    2.4 流行性乙型脑炎
    2.5 流感
    2.6 SARS
    2.7 肠道传染病
    2.8 鼠疫
    2.9 血吸虫病
3 传染病疫情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方法
4 问题与展望
    4.1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4.2 研究展望

四、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闽南疟疾流行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D]. 高超. 浙江大学, 2019(01)
  • [2]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D]. 吴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空间流行病学在我国疟疾监测预警中的研究进展[J]. 郑金鑫,刘璐,冯云,杨国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7(05)
  • [4]泉州市消除疟疾防控策略与成效分析[J]. 王伟明,范桂生,洪思让.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6(03)
  • [5]泉州市2002-2013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分析[J]. 陈海燕.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5(05)
  • [6]福建省疟疾消除地区重新流行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综合评估[D]. 王晓欢.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2)
  • [7]湖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D]. 夏菁.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8]消除疟疾策略研究进展[J]. 王晓欢,张山鹰.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4(04)
  • [9]清代云南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D]. 胡蝶.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10]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影响研究进展[J]. 李国栋,张俊华,焦耿军,赵自胜. 生态学报, 2013(21)

标签:;  ;  ;  ;  ;  

闽南地区影响疟疾流行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