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线宽带技术的VoIP系列产品

基于无线宽带技术的VoIP系列产品

一、基于无线宽带技术的VoIP系列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罗昕[1](2012)在《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研究:脉络、实质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微博、搜索引擎、拍卖网站、游戏、VoIP、P2P等应用的成功之处,在于网络的开放互联支持了人们形成社交圈和创造内容。然而,作为把关人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正无形地控制着在其网络上的应用和内容。网络中立规制关系着互联网的未来,是21世纪传播政策的重大挑战。网络中立是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对其准确界定显然是个难题。在内涵上,美国学界的普遍认识是,网络中立是网络服务提供商应平等对待所有合法的内容/应用/设备的网络接入,而不应歧视不附属于自己或合作方的内容/应用/设备的基本原则。在外延上,网络中立主要关注三个重要的把关机制:阻挡、降级和优化。网络中立的思想来源在于公共传输、普遍服务、开放接入和技术中立。美国网络中立的规制实践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变迁期:一是小布什适度规制时期,二是奥巴马强度规制时期。以FCC和议员提案为聚焦点,以欧盟为参照点,力求从两个不同的规制时期反映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的基本特征:规制理念上强调行政先行;规制主体上体现规制权威和党派利益之间的博弈;规制目标上注重促进国内市场竞争和确保全球互联网主导权;规制手段上重在逐案判决。美国网络中立的规制实质是深入认识美国互联网管理的重要聚焦点。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三个理论参数,认为从商品化起点看,流量商品化带来分层优化是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的微观动因,整个互联网络商品化则是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的宏观动因,本质上是新自由主义经济运动的产物;从空间化起点看,美国网络中立规制是维护商业权力在网络空间中纵横融合的制度保障,在全球利益和本国利益上实行双重标准,是美国“互联网自由”外交策略的制度设计;从结构化起点看,网络中立规制体现了美国在维护普遍接入服务上的积极努力,反映了美国各利益主体在网络规制理念上不同取向的制度博弈。美国网络中立争论是当前支离破碎的传播政策难以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结果,集中映射了互联网管理的众多纠结点。我国在此议题上虽然问题意识不强,但歧视性问题不可避免存在,相关规制文本也相对缺失。美国网络中立规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如需要处理好伦理权利与市场权力、信息自由流动和网络主权安全、宏观规制与微观规制、事先规制与事后规制等方面的均衡。基于网络层级结构,我国在网络中立议题上应从水平层面和垂直层面两个路径来进行制度设计。在水平层面上,应采纳公共模式,强化政府规制以确保互联互通和普遍服务;在垂直层面上,应采纳市场模式,区分合理和不合理做法以确保开放接入和创新活力。

法卢克[2](2010)在《移动WiMAX中VoIP上行链路调度和资源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WiMAX是一项前途无量的无线宽带技术。近几年来,随着各种VoIP编解码器CODECs技术的发展,VoIP已成为最有前景的互联网应用之一。移动WiMAX和VoIP都大大节省了成本。因此,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是,上行链路调度和资源管理仍然是一个会严重影响移动WiMAX VoIP部署的主要问题。上行链路调度和资源管理是服务基站(BS)的MAC层对可分配传输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调度操作,涉及调度业务、功率节省等操作,以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率,提高系统性能。对于VoIP业务,IEEE 802.16e标准只定义了MAC层上行链路调度功能模块和资源管理,以及基本内容和模块的实施细则,但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可行的计划或实施算法。因此,解决最常用的移动WiMAX VoIP编解码器的上行链路调度和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对IEEE 802.16e移动WiMAX标准、VoIP的编解码器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移动WiMAX VoIP编解码器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和资源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如下:1.针对多种移动WiMAX VoIP编解码器,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综合动态上行链路调度方案CDUSP。论文通过研究802.16e标准定义的三个传统的上行链路调度业务算法以及最常用的VoIP编解码器CODECs,并根据VoIP编解码器的主要特点,将其分为单模和多模两个主要类别。对于单模和多模类别,分别根据每一类编解码器的静音压缩特性,提出了相应的新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基于提出的这些上行链路调度算法,设计了一种新型综合动态上行链路调度方案CDUSP,该方案可以动态整合、管理在移动WiMAX的QoS调度架构内所有上行链路调度算法。它极大地优化了移动WiMAX,能有效地支持VoIP编解码器的上行传输。仿真结果和数值验证表明,与传统的算法相比,新算法不仅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总吞吐量和减少分组传输延迟,而且可以大大提升系统的容量和支持更多的语音用户。2.基于多VoIP用户共存的资源管理优化问题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资源分配算法。根据多种影响因素,如不同的语音用户静音期间、不同的CODEC的帧期间、不同的用户优先级等,预先对用户设置了不同的类型,进而采用不同的资源分配算法。影响因素值不同,用户分类和相应的资源分配算法也不同。仿真结果和数值验证证明在资源利用、总吞吐量、系统容量的增加等方面,所提出的算法更有效率。3.通过研究分析由802.16e协议定义的三个功率节省类:PSCI,PSCII,PSCIII,本文提出了两个新的功率节省改进算法,使之更适合于不同的VoIP CODECs静音压缩。第一个算法是间隔灵活型PSCII功率节省算法,它在相互静音期间利用了指数增加方法,更适合于长帧期间VolP CODECs。第二种算法是多种终止休眠方式功率节省算法,算法的基本思路是在talk-spurt期间采用PSCII,而在静音期间采用PSCI的两种不同的终止休眠方式。数值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有效地降低了在静音期间的功耗,同时满足端到端允许的最大延迟和VoIP服务质量(QoS)的低丢包率的要求。

马小强[3](2010)在《基于IEEE 802.16 WMAN QoS机制的研究和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10月,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批准WiMAX无线宽带接入技术成为移动设备的全球标准,以OFDMA TDD WiMAX的名义成为继WCDMA、CDMA2000和TD-SCDMA之后的全球第四大3G标准。随着第二代移动WiMAX——IEEE 802.16m认证进程的加快,标准制定组织IEEE预计将在2010年中期正式完成标准制定,届时IEEE 802.16m将成为全球首个符合ITU定义的4G技术标准。与此同时,WiMAX中的关键技术——服务质量(QoS)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成为WiMAX技术的研究热点。应用于固定、游牧、便携、移动等场景的IEEE 802.16标准,需要满足不同种类服务流的QoS需求。标准中提出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详细定义了五种类型的服务以及BS与SS之间的信令交互机制(如连接建立、带宽请求、UL-MAP消息等),规定了UGS服务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还提出了一种系统的QoS架构,但是对于rtPS、ErtPS、nrtPS和BE这四种服务的调度算法以及具体的接纳控制机制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在研究了IEEE 802.16 MAC层已有QoS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QoS架构,该架构新增了缓冲模块、流量整形模块和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模块;另外,本文使用动态带宽重分配来考虑端到端时延的QoS增强机制,对提出的混合调度算法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混合调度算法在实时业务中产生的时延更少,还能够使单个BS在可允许的端到端时延范围内容纳数量更多的子SS,并且GPSS模式能提供更好的端到端时延要求;对于架构中没有定义的接纳控制机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的动态带宽分配接纳控制机制,并将其与传统的固定带宽分配的接纳控制机制比较,发现提出的接纳控制机制具有更优的性能和效率。然后,针对目前应用广泛的IP网络传送语音(VoIP)服务,本文提出了一种服务感知调度算法用于WiMAX网络中VoIP的调度,研究了提出的算法的性能,并与一些传统的方法做出了比较,还讨论了延迟和带宽效率之间的权衡。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调度算法机制能产生更少的延迟,支持更多的VoIP用户,提高了带宽利用率。最后,针对IMS和WiMAX的融合组网问题,确立了一种端到端的QOS架构,实现了UMTS承载服务到WiMAX接入的扩展和融合。该框架提出了信令协商和WiMAX QoS与IMS QoS的映射,成功地解决了分割的承载服务在不同QOS机制下的互联融合问题。因此实现了整个WiMAX-IMS网络中统一的QoS保证,还能够为每一个差别用户提供综合的低抖动的多媒体服务,这些都是传统的架构所不能提供的。

李文杰[4](2009)在《VOIP业务发展趋势及发展管制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伴随着VoIP技术的发展和宽带业务的逐步普及,VoIP业务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面对这一对传统电信业务极具替代性的新事物,如何对其进行管制,很多国家的电信管制机构仍在探讨过程中,没有最终结论。本论文首先对VoIP和传统电话进行了技术、发展因素方面的分析对比,探索VoIP的技术优势;其次对VoIP业务的运行方式进行了分类并依次做分析,探讨IP网络的演进和VoIP业务发展规律;鉴于对VoIP技术和VoIP业务发展规律的分析,论文接下来对VoIP业务的发展的原因和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论文最后落脚于VoIP业务管制政策的研究,对各国VoIP业务的管制方式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国内VoIP管制政策提出“逐步开放、不同发展方式采取不同管制政策”的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探究VoIP业务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引起大家的思考,加深对VoIP技术的理解;其次,希望结合对国外VoIP业务管制现状的了解、分析,为我国VoIP业务的管制政策提供一部分借鉴;另外,作者尝试弥补我国VoIP业务发展与管制政策研究层面的缺位,至今我国此方面的研究着作基本空白,希望本文能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林曙光[5](2009)在《3G与固网融合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5月24日中国电信业重组和2009年1月7日中国3G牌照发放后,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拥有3G移动业务和固网业务,都成为全业务运营商,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充分利用3G和固网资源,整合3G和固网业务,快速推出新产品,以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差异化经营,从而占领先机,赢得市场。本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从技术的角度进行探讨。3G与固网的融合,包括了网络融合、业务融合、运营支撑融合等多方面。论文融入了作者亲身参与的3G与FMC项目的研究、规划、建设、运营的亲身工作经历,提出了自己对3G业务技术、固移融合的观点。此项研究借鉴并吸收了3GPP、3GPP2、IMS、FMCA、FMCA、SIP、Paralay/OSA、智能网、NGN、WCDMA、WLAN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和协议,讨论3G和固网融合的实现方法。在网络融合方面,先介绍了3G接入、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等接入方式,再讨论接入网的融合方案;接着从核心网讨论了软交换、IMS等组网方式,最后阐述核心网的融合方案。在业务融合方面,从语音业务、视频业务、增值业务三方面论述其业务方式,最后讨论实现固定、移动网络的互通与融合方案。在业务支撑系统融合方面,介绍了当前BOSS的现状,提出了融合解决方案和下一代BOSS应用。文章最后一章举例说明了3G与固网融合的应用和案例。即时通信是当前3G(或移动网)与固网融合的业务雏形,统一通信将成为未来融合的发展方向。在人们刚步入3G时代的时候,可视电话还不是3G的主要应用,而是视频监控,文中以视频监控融合为案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参照性。此项研究有助于电信企业理清融合思路,减少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产生经济效益。本文内容全面又突出重点,能帮助电信企业把握3G与固网融合的整体方向;论文角度独到并具前瞻性,能帮助电信企业规划未来固移融合的发展方向;文中关于融合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可为电信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对于研究B3G/4G业务、三网融合等也具有参考价值。

张红霞[6](2009)在《IEEE 802.16e STBC-OFDM系统与QoS调度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多媒体业务的发展,IEEE 802.16e系统需要为多种业务类型提供QoS保障。但是,由于无线信道的可变性、受限的带宽以及突发错误等问题,如何有效对抗多径效应和频率选择性衰落,在复杂的无线通信环境中提高传输效率、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率以及降低误码率,是IEEE 802.16e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IEEE 802.16e系统的仿真平台搭建,特别是多种QoS调度算法,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与贡献如下:1、研究了STBC OFDM系统及其在几种信道模型中传输的系统仿真实现。根据IEEE802.16e OFDM系统特点,使用Maltab构建了STBC OFDM系统仿真平台,模拟了其在高斯、瑞利以及3GPP信道中传输的过程,并与OFDM系统进行了比较,对误码特性进行了评估,为正确评价实际STBC OFDM系统的性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2、研究并提出了提高VoIP业务资源利用率的QoS调度算法。算法分析了考虑信道状态后UGS、rtPS和ertPS三种调度服务类型的带宽使用情况,并对ertPS调度算法进行改进,根据信道状态的“好”“坏”,合理分配带宽资源。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能够提高系统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但是,对于发生信道错误的业务流的公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3、研究并提出了保障VoIP业务公平性的QoS调度算法。该算法根据VoIP业务流所处的状态确定优先级,当信道发生错误时,按照优先级分配额外带宽,当信道从错误状态恢复时,触发补偿机制。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能够保障VoIP业务流的长时公平性,同时,通过调整补偿参数,使VoIP业务流的短时公平性也获得一定的保障和改善。4、研究并提出了针对多种业务类型的QoS综合调度算法。算法根据业务流所处的状态确定优先级,根据业务类型确定权重,综合考虑优先级和权重,采用两级资源再分配策略和补偿机制,合理分配资源,有效保证QoS要求。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在兼顾复杂性和公平性的同时,实现了系统容量和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葛坚[7](2009)在《基于WiMAX的VoIP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传输宽带化、业务多样化成为通信发展的大趋势,宽带接入网建设就成了电信网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其中,宽带无线接入以其组网灵活迅速、升级维护方便以及高速双向数据传输等优点正赢得业界的青睐。宽带无线接入技术(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是指以无线传输方式向用户提供接入宽带固定网络的接入技术,是近几年通信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WiMAX技术作为支持固定和一定移动性的城域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目前业界最为关注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之一。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是一项基于IEEE 802.16标准的宽带无线接入城域网(BroadbandWireless Acces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BWAMAN)技术,其基本目标是提供一种在城域网一点对多点的多厂商环境下,可有效地互操作的宽带无线接入手段。IEEE802.16标准系统到目前为止包括802.16、802.16a、802.16c、802.16d、802.16e、802.16f和802.16g共七个标准。其中802.16、802.16a、802.16d属于固定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标准,而802.16e属于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标准。802.16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支持VoIP业务。目前VoIP业务应用越来越广泛,SKYPE和MSN在扩展其业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802.16的技术特点,空中接口的特性,对VoIP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第4章中,计算了在ertPS调制方式下,各种不同场景的VoIP呼叫能力,最后,以具体的实例来分析了不同业务优先级的情况。

何丰[8](2008)在《全球“无线城市”运营模式及发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摘要1.1研究背景"无线城市"是指利用WiFi、WiMAX等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建设覆盖整个城市或城市主要地区的宽带接入网,为个人、企业、政府乃至整个社会提供宽带无线接入服务。目前全球大约有600个无线城市,其中半数

尤雪娇[9](2008)在《VoIP技术在应急无线宽带网终端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VoIP技术迅速发展,作为IP技术与语音处理技术的结合,这种技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它节省网络资源,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它易于吸收新技术,符合话音、数据相融合的大趋势。鉴于VoIP技术的上述优势,本文将VoIP技术与应急通信具体应用相结合,对基于VoIP技术的应急通信系统进行研究,旨在开发出一种符合目前国内外应急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具有短消息、文件、语音等传输功能的应急无线宽带网终端系统。本文首先对基于VoIP的应急无线宽带网终端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包括H.323和SIP协议的对比研究以及IP语音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两方面内容。其次,进行了应急无线宽带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以实际应用需求为背景,将系统总体结构定义为控制中心和系统终端两部分,并对各部分功能和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进行了系统通信协议的分析与设计,简化H.323系统结构,采用SIP基于文本的信令机制,并借鉴H.323和SIP协议的媒体控制流程,对系统通信协议结构及通信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最后,进行系统软件的分析与实现工作,在对软件进行模块化分析的基础上,使用Visual C++ 6.0开发软件界面,实现了短消息、文件、音频数据的传输功能,同时为改善语音通信质量,对基于UDP的音频数据传输进行了分析和实验,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予了解决方案。在VoIP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结合当今社会对数字化应急通信系统的需求,本文对基于VoIP技术的应急无线宽带网终端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通过局域网测试,达到了课题要求,并且对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延青[10](2008)在《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电话(VoIP)技术因其对传统电信产业的深刻影响而受到产业界及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在宽带及语音技术成熟后迅速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新兴产业。由于直接对电信、互联网等产业存在重大影响,且对互联网电视(IPTV)及下一代网络(NGN)等产业存在重要的借鉴意义,VoIP在世界各国科技竞争力争夺中显示出突出的战略位置,发达国家纷纷在管制实践、科研投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力度以取得全球竞争优势。此外,作为研究竞争力的有力工具,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越来越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的需求,当评估诸如VoIP这类新兴产业的竞争力时尤为如此。本文系统地发展了产业价值链理论体系,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VoIP产业价值链,进而开展对我国VoIP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进行了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提出“价值链理论丛林”概念,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产业价值链理论的重要地位;构建产业价值链理论框架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提出的统一产业价值链理论框架指明该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完成了产业价值链建模工作。提出价值势能概念并建立其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决定价值势能的三个作用力,揭示价值创造、分配、传递背后的动力机制,以此作为衡量价值链外部竞争优势的量化手段;利用图论及线性代数的相关理论,提出产业价值矩阵概念并完成其数学模型的构建,进而提出测定产业价值链内部竞争力的三个主要指标:吞吐系数、可靠度和信息化度。分析了我国VoIP产业价值链。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四种动因、VoIP产业形成的“五力模型”及价值势能模型三种方法,对互联网电话产业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将原来的“三模式”分类法改进为“七模式”分类法,从技术的角度为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从VoIP产业价值链要素分析入手,整理了七种VoIP运营模式,并建立了每种模式的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型;分析VoIP产业价值链的具体特征,并归纳我国产业价值链的现存问题。对我国VoIP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在竞争要素整理及SWOT分析基础上,利用价值势能模型、哈佛的“产业演进”理论、波特的“五力模型”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VoIP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发现我国VoIP产业积蓄着巨大的价值势能但产业国内、国际竞争力均不容乐观的结论;随后系统地分析了制约我国VoIP产业竞争力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VoIP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建议通过调控VoIP产业价值势能创造更大的社会福利;通过“第三方管制”和消除电信垄断等策略来提升“管制-垄断系数”并最终解除产业发展瓶颈;通过发展电信、有线电视等主要产业价值链模式来增强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网络融合前做好准备工作;最后引出对全球VoIP产业繁荣未来的思考。研究成果表明:(1)我国VoIP产业价值链发展很不健全;(2)尽管该产业存有巨量价值势能,但产业国内及国际竞争力都表现不佳;(3)管制滞后和电信垄断是我国VoIP产业发展落后的症结;(4)包括“调控价值势能”、“第三方管制”及“电信增收”等政策建议有望成为解开产业发展困局的参考。

二、基于无线宽带技术的VoIP系列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无线宽带技术的VoIP系列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研究:脉络、实质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创新点
    1.5 重要观点
    1.6 研究方法
    1.7 理论基础
    1.8 论文思路与结构
2 网络中立的概念诠释与思想来源
    2.1 网络中立概念的基本内涵
    2.2 网络中立概念的主要外延
    2.3 网络中立概念的思想来源
3 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的演进脉络
    3.1 小布什适度规制时期
    3.2 奥巴马强度规制时期
    3.3 2006—2011年有关网络中立提案
    3.4 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的主要特征
4 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的实质分析
    4.1 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的商品化起点
    4.2 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的空间化起点
    4.3 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的结构化起点
5 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的中国启示
    5.1 网络中立:21世纪的传播政策挑战
    5.2 我国网络中立议题的基本现状
    5.3 我国在网络中立规制议题上的基本原则
    5.4 我国在网络中立规制议题上的路径参考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2)移动WiMAX中VoIP上行链路调度和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移动WiMAX
    1.3 互联网语音(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al , VoIP)
        1.3.1 互联网语音技术
        1.3.2 编码/解码(codeing/decoding,CODEC)
        1.3.3 静音压缩
    1.4 移动宽带上的VoIP
    1.5 基于WiMAX的VoIP
    1.6 在移动WiMAX上的VoIP
        1.6.1 移动WiMAX的VoIP编解码器的上行链路调度和资源管理
        1.6.2 移动WiMAX功率节省
    1.7 论文主要贡献和主要创新点
        1.7.1 目标
        1.7.2 论文的贡献
        1.7.3 创新点
        1.7.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描述
    2.1 网络结构
    2.2 移动WiMAX无线城域网
    2.3 物理层
        2.3.1 OFDMA技术
        2.3.2 时分双工(TDD)帧结构
        2.3.3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
    2.4 MAC层
        2.4.1 汇聚子(CS)层
        2.4.2 MAC共用部分子层
        2.4.3 MAC协议数据单元(PDU)格式
        2.4.4 MAC信令包头格式
        2.4.5 管理消息
    2.5 网络接入
    2.6 连接设置
    2.7 业务流
        2.7.1 业务流的建立
        2.7.2 动态业务流程修改和删除
    2.8 调度业务
    2.9 上行链路调度机制
        2.9.1 请求
        2.9.2 授权grant
        2.9.3 请求传输机制
    2.10 VoIP系统
        2.10.1 网络结构
        2.10.2 静音压缩
        2.10.3 VoIP分组
        2.10.4 信令协议
第三章 VoIP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
    3.1 调度业务框架
    3.2 调度业务类型
        3.2.1 UGS
        3.2.2 rtPS
        3.2.3 ertPS
        3.2.4 nrtPS
        3.2.5 BE
    3.3 移动WiMAX的VoIP
    3.4 单模VoIP 编解码器
        3.4.1 CODEC EVRC
        3.4.2 G.729B CODEC
        3.4.3 G.723.1 CODEC
        3.4.4 G.711 Appendix II CODEC
        3.4.5 AMR/AMR-WB
        3.4.6 单模CODECs上行链路调度存在的问题
    3.5 单模VoIP CODECs上行链路调度算法
        3.5.1 无DTX的单模VoIP CODECs
        3.5.2 DTX单模VoIP CODECs
    3.6 小结
第四章 多模VoIP编解码器的上行链路调度
    4.1 VMR-WB
    4.2 G.729.1
    4.3 G.718
    4.4 G.711.1
    4.5 多模式VOIP编解码上行链路调度的技术挑战
    4.6 VMR-WB上行链路调度
        4.6.1 无DTX VMR-WB
        4.6.2 DTX VMR-WB
    4.7 性能分析
        4.7.1 无DTX VMR-WB CODECs
        4.7.2 DTX VMR-WB
        4.7.3 仿真结果和数值分析
    4.8 G.729.1
        4.8.1 存在的问题
        4.8.2 移动无线通信中VoIP的算法
        4.8.3 提出的算法
        4.8.4 系统模型
        4.8.5 G.729.1 性能分析
        4.8.6 仿真结果与数值验证
    4.9 综合动态VOIP CODECs上行链路调度方案(CDUSP)
        4.9.1 DTX VoIP CODECs的打包格式
        4.9.2 综合动态上行链路调度方案(CDUSP)
    4.10 小结
第五章 移动WiMAX VoIP技术中的多用户资源管理
    5.1 移动WiMAX中现存的VoIP上行链路调度算法
    5.2 提出的算法
        5.2.1 基于静音周期的上行资源分配算法
        5.2.2 基于帧周期的上行资源分配算法
    5.3 小结
第六章 移动WiMAX中VoIP业务的功率节省
    6.1 移动WiMAX VoIP业务功率节省机制面临的挑战
    6.2 IEEE 802.16e标准中功率节省机制
    6.3 提出的的功率节省算法
        6.3.1 单终止机制功率节省算法
        6.3.2 多终止机制节能算法
    6.4 系统模型
    6.5 性能分析
        6.5.1 单一的终止算法
        6.5.2 多终止机制节能算法
    6.6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基于IEEE 802.16 WMAN QoS机制的研究和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IEEE 802.16系列标准
    1.2 IEEE 802.16技术优势
    1.3 IEEE 802.16技术的典型应用
    1.4 课题的提出
    1.5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IEEE 802.16宽带无线城域网
    2.1 宽带无线城域网的组网
        2.1.1 WiMAX独立组网
        2.1.2 WiMAX联合组网
        2.1.3 联合组网的可行性分析
    2.2 IEEE 802.16 MAC层协议模型
        2.2.1 特定服务汇聚子层(SSCS)
        2.2.2 公共部分子层(CPS)
        2.2.3 安全子层(SS)
    2.3 IEEE 802.16 MAC层QoS机制
        2.3.1 调度业务类型的定义
        2.3.2 IEEE 802.16系统业务流管理
        2.3.3 IEEE 802.16系统QoS保证机制
        2.3.4 网络接入与初始化
        2.3.5 带宽分配及请求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EEE 802.16 MAC层QoS机制的设计及改进
    3.1 IEEE 802.16系统QoS架构
    3.2 IEEE 802.16系统QoS架构的改进
        3.2.1 缓冲模块
        3.2.2 流量整形模块
        3.2.3 自适应调制编码模块
    3.3 IEEE 802.16系统中改进的QoS调度算法设计
        3.3.1 IEEE 802.16系统的网络架构
        3.3.2 提出的混合调度算法分析
        3.3.3 仿真平台及参数设置
        3.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IEEE 802.16系统中接纳控制的改进机制
        3.4.1 接纳控制基本原理
        3.4.2 服务流优先级设定
        3.4.3 改进的接纳控制机制设计
        3.4.4 仿真平台及参数设置
        3.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iMAX网络的VoIP服务调度算法设计
    4.1 VoIP服务模型
    4.2 WiMAX网络中VoIP服务的调度机制
        4.2.1 IEEE 802.16的业务调度
        4.2.2 多塔调度机制
    4.3 仿真平台及参数设置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iMAX与IMS融合组网中端到端QoS架构设计
    5.1 WiMAX和IMS网络的紧耦合互联融合
    5.2 WiMAX和IMS融合组网的端到端QoS架构
        5.2.1 WiMAX承载服务管理架构(WBSMA)
        5.2.2 端到端的QoS管理架构(QMFA)
    5.3 端到端QoS管理功能架构(QMFA)
        5.3.1 信令控制平面的QoS管理功能
        5.3.2 SGSN令牌中基于策略的QoS协商机制(PQNST)
        5.3.3 用户数据平面的QoS管理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和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VOIP业务发展趋势及发展管制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VOIP的基础知识
    2.1 VoIP的起源和发展
    2.2 VoIP的概念
    2.3 VoIP的通信过程
    2.4 VoIP的主要技术标准
第3章 VOIP的技术、经济因素对比分析
    3.1 VoIP和传统电话的技术因素对比
        3.1.1 交换技术对比
        3.1.2 信令技术对比
        3.1.3 寻址技术对比
        3.1.4 路由技术对比
        3.1.5 延迟性对比
    3.2 VoIP业务与传统电话的经济因素对比
        3.2.1 价格因素
        3.2.2 业务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VOIP业务的运行方式分析
    4.1 VOIP业务的运行方式分类
        4.1.1 第一类运行方式(C/S-两端PSTN)
        4.1.2 第二类运行方式(C/S-单端PSTN)
        4.1.3 第三类运行方式(C/S-纯IP)
        4.1.4 第四类运行方式(P2P-两端PSTN)
        4.1.5 第五类运行方式(P2P-单端PSTN)
        4.1.6 第六类运行方式(P2P-纯IP)
    4.2 部分运行方式特点和发展情况分析
        4.2.1 第一类运行方式
        4.2.2 第二类和第三类运行方式
        4.2.3 第五类和第六类运行方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VOIP业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5.1 VoIP业务的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5.1.1 外在驱动因素
        5.1.2 内在驱动因素
    5.2 VoIP业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5.2.1 VoIP出现带来革命性变化
        5.2.2 VoIP市场将逐步发展和成熟
        5.2.3 VoIP将严重冲击传统电信行业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VOIP业务的管制政策研究和建议
    6.1 VoIP业务的管制现状分析
        6.1.1 VoIP业务管制现状
        6.1.2 VoIP业务管制问题
    6.2 VoIP业务管制思路探讨
        6.2.1 横向分层管制趋势探讨
        6.2.2 电信业务分类方法探讨
    6.3 VoIP业务管制政策建议
        6.3.1 确定逐步放开的基本管制态度
        6.3.2 就不同方式采取不同管制政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
缩略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3G与固网融合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FMC的定义和标准化
    1.3 3G的定义和解释
    1.4 3G与固网的融合发展
第二章 3G与固网的网络融合
    2.1 3G网络技术
        2.1.1 CDMA2000
        2.1.2 WCDMA
        2.1.3 TD-SCDMA
        2.1.4 WiMax
    2.2 有线宽带接入技术
        2.2.1 xDSL技术
        2.2.2 PON技术
        2.2.3 HFC和Cable Modem
        2.2.4 以太网技术
    2.3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2.3.1 无线局域网WLAN
        2.3.2 无线个域网WPAN
        2.3.3 无线城域网WMAN
        2.3.4 无线移动网MBWA
        2.3.5 无线区域网WRAN
    2.4 接入网融合技术
        2.4.1 Cellular/UMA双模技术
        2.4.2 FemtoCell(毫微微蜂窝)技术
        2.4.3 家庭网关
        2.4.4 小结
    2.5 NGN与软交换技术
        2.5.1 NGN
        2.5.2 软交换
    2.6 IMS技术
        2.6.1 IMS概念
        2.6.2 IMS标准化的进展
        2.6.3 IMS提供的业务
        2.6.4 软交换与IMS技术的比较
    2.7 核心网融合技术
        2.7.1 IMS融合方案
        2.7.2 IMS融合网络层次结构
        2.7.3 IMS在融合中的应用
        2.7.4 基于IMS融合的特点
第三章 3G与固网的业务融合
    3.1 话音业务融合
        3.1.1 话音编码
        3.1.2 话音数据的封装
        3.1.3 基于H.323协议的VoIP
        3.1.4 基于SIP协议的VoIP
        3.1.5 基于传统Internet的Web电话
        3.1.6 话音业务的互通与融合
    3.2 视频业务融合
        3.2.1 视频编码
        3.2.2 3G-324M的基本原理
        3.2.3 视频互通
    3.3 增值业务融合
        3.3.1 传统增值业务网络结构
        3.3.2 增值业务融合过程
第四章 3G与固网的业务支撑系统融合
    4.1 业务支撑系统的现状
    4.2 业务统一鉴权中心
        4.1.1 UAC系统架构
        4.1.2 UAC与产品业务系统的关系
        4.1.3 UAC与SCP的关系
        4.1.4 UAC与CP/SP的关系
    4.3 运营支撑系统融合
        4.2.1 合作伙伴管理系统
        4.2.2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4.2.3 计费系统
    4.4 统一用户数据
        4.3.1 两种现网用户数据模式
        4.3.2 网络融合对于用户数据管理的需求
        4.3.3 统一用户数据库的架构与功能
    4.5 下一代网络业务支撑环境
        4.4.1 下一代网络支撑环境总体结构
        4.4.2 业务执行环境
        4.4.3 业务生成环境
        4.4.4 业务管理环境
第五章 3G与固网融合的应用与案例
    5.1 统一通信
        5.1.1 统一通信开发背景
        5.1.2 统一通信业务功能与业务系统架构
        5.1.3 统一通信基本架构与主要接口、协议
        5.1.4 统一通信面临的问题
        5.1.5 统一通信分类和产品定位
        5.1.6 托管式统一通信实现方式
        5.1.7 统一通信业务实现建议
    5.2 XX省视频监控系统的融合案例
        5.2.1 符号和缩略语定义
        5.2.2 系统现状
        5.2.3 融合方案
        5.2.4 实施建议
        5.2.5 融合演进方向
    5.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IEEE 802.16e STBC-OFDM系统与QoS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线城域网技术
        1.2.1 IEEE 802.16 协议体系
        1.2.2 WiMAX 论坛
    1.3 STBC-OFDM 系统与 QoS 调度算法研究现状
        1.3.1 STBC OFDM 系统研究
        1.3.2 提高VoIP 业务资源利用率的QoS 调度算法
        1.3.3 保障VoIP 业务公平性的QoS 调度算法
        1.3.4 针对多种业务类型的QoS 调度算法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IEEE 802.16e 系统概述
    2.1 网络参考模型
    2.2 协议栈模型
    2.3 物理层设计
        2.3.1 五种接口规范简介
        2.3.2 OFDM 参数
        2.3.3 OFDM 帧结构
        2.3.4 OFDM 信道编码
    2.4 带宽分配与请求机制
        2.4.1 请求(Request)
        2.4.2 授予(Grant)
        2.4.3 轮询(Polling)
    2.5 IEEE 802.16e 的技术特点
第三章 STBC-OFDM 系统研究
    3.1 OFDM 系统
        3.1.1 OFDM 时间连续系统模型
        3.1.2 DFT-OFDM 系统模型
        3.1.3 循环前缀和保护间隔
        3.1.4 OFDM 符号
    3.2 MIMO 系统结构
        3.2.1 MIMO 系统模型
        3.2.2 MIMO 信道容量
        3.2.3 分层空时编码
        3.2.4 空时网格码
        3.2.5 空时分组码
        3.2.6 BLAST 系统与STC 系统比较
    3.3 STBC-OFDM 系统
        3.3.1 STBC-OFDM 系统的编码方法
        3.3.2 STBC-OFDM 系统的译码处理
        3.3.3 STBC-OFDM 系统与OFDM 系统的仿真分析
    3.4 STBC-OFDM 系统在3GPP 三种环境中的仿真
        3.4.1 3GPP SCM 信道环境
        3.4.2 3GPP SCM 信道环境下STBC-OFDM 系统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提高VoIP 业务资源利用率的QoS 调度算法
    4.1 VoIP 技术简介
        4.1.1 VoIP 系统组成
        4.1.2 VoIP 的传输过程
    4.2 QoS
        4.2.1 QoS 参数
        4.2.2 QoS 保障机制
        4.2.3 需要解决的问题
    4.3 VoIP 与WiMAX 的结合
        4.3.1 UGS
        4.3.2 rtPS
        4.3.3 ertPS
    4.4 VoIP 业务流的管理
        4.4.1 VoIP 业务流的建立
        4.4.2 VoIP 业务流的修改和删除
    4.5 基于信道状态的调度算法
        4.5.1 信道状态模型
        4.5.2 业务模型
        4.5.3 已有算法分析
        4.5.4 提出的新算法
        4.5.5 与其它算法的比较
    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障VoIP 业务公平性的QoS 调度算法
    5.1 公平性
        5.1.1 公平性定义
        5.1.2 公平性准则
    5.2 经典的公平性算法
        5.2.1 WFQ
        5.2.2 IWFQ
        5.2.3 CIF-Q
    5.3 提出的新算法
        5.3.1 参数定义
        5.3.2 额外带宽再分配策略
        5.3.3 补偿机制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对多种业务类型的QoS 调度算法
    6.1 多种业务类型
    6.2 QoS 架构
    6.3 算法描述
        6.3.1 两级带宽再分配策略
        6.3.2 领先流的惩罚机制
        6.3.3 滞后流的补偿机制
    6.4 仿真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WiMAX的VoIP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802.16技术概述
    2.1 WiMAX与IEEE 802.16的关系
    2.2 802.16技术的主要特点
    2.3 802.16技术的主要应用
    2.4 802.16的网络发展特征
    2.5 802.16技术与现有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和蜂窝移动通信的关系
    2.6 802.16支持移动特性的空中接口规范
        2.6.1 物理层
        2.6.2 MAC层
    2.7 802.16帧开销
    2.8 小结
第三章 VoIP原理分析
    3.1 VOIP技术原理
        3.1.1 语音在IP网络上的基本传输
        3.1.2 VoIP网络的基本要求
        3.1.3 VoIP网络协议栈
        3.1.4 VoIP网络中的信令、寻址、路由
        3.1.5 净荷报头抑制
    3.2 VoIP的服务质量QOS
        3.2.1 影响语音质量的因素
        3.2.2 VoIP中的服务质量技术
    3.3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3.3.1 信令技术
        3.3.2 编码技术
        3.3.3 实时传输技术
        3.3.4 服务质量(QoS)保证技术
        3.3.5 网络传输技术
    3.4 VoIP语音质量测量
        3.4.1 VoIP语音特性对网络性能的要求
        3.4.2 VoIP的语音质量评价标准
        3.4.3 E-model测量方法的提出
        3.4.4 运用E-model对实时的VoIP网络进行语音质量测量
    3.5 包头开销
    3.6 小结
第四章 WiMAX对VoIP业务的支持能力
    4.1 优先支持VoIP业务
    4.2 端到端QoS解决方案
    4.3 基于ertPS的VoIP能力
        4.3.1 基本场景
        4.3.2 无静音压缩的基本场景
        4.3.3 无PHS的基本场景
        4.3.4 不同编码速率的基本场景
        4.3.5 更优UL调制场景
    4.4 小结
第五章 测试实例
    5.1 概述
    5.2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参考模型
        5.2.1 功能参考模型描述
    5.3 测试环境和测试仪表
        5.3.1 被测设备清单
        5.3.2 测试仪表和测试软件
    5.4 被测设备基本描述被测设备基本描述
    5.5 测试项目
        5.5.1 流媒体业务1(主观评测)
        5.5.2 流媒体业务2(采用流媒体质量评估仪测量)
        5.5.3 VoIP测试1(skype拨打测试)
        5.5.4 VoIP业务性能测试2(使用VoIP语音软件评估仪测试)
        5.5.5 网页浏览
        5.5.6 MS优先级
        5.5.7 不同业务流类型的优先级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1 802.16d物理层信道速率计算
    1.2 802.16d帧效率计算
        1.2.1 802.16d帧结构
        1.2.2 帧效率
    1.3 MAC PDU效率
        1.3.1 MAC PDU格式
        1.3.2 分段
        1.3.3 MAC PDU效率
    1.4 MAC容量
        1.4.1 总效率
        1.4.2 MAC层总容量
致谢

(9)VoIP技术在应急无线宽带网终端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1.2.1 国外VoIP 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VoIP 技术研究现状
        1.2.3 VoIP 发展方向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
第2章 应急无线宽带终端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1 H.323 与SIP 协议研究
        2.1.1 H.323 协议研究
        2.1.2 SIP 协议研究
        2.1.3 H.323 与SIP 对比分析
    2.2 IP 语音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2.2.1 IP 语音通信基本原理
        2.2.2 语音数字化技术
        2.2.3 分组传输技术
        2.2.4 延时与抖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应急无线宽带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3.1.1 应急无线宽带系统功能定义
        3.1.2 应急无线宽带系统系统结构
    3.2 应急无线宽带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
        3.2.1 通信协议需求分析
        3.2.2 通信协议结构
        3.2.3 通信过程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的实现
    4.1 系统软件总体方案与模块分析
        4.1.1 系统软件总体流程
        4.1.2 系统软件主体界面
        4.1.3 软件系统模块分析与设计
    4.2 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控制模块的基本组成
        4.2.2 控制模块的实现
    4.3 网络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网络通信模块的基本组成
        4.3.2 网络通信模块的实现
    4.4 文件传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1 文件传输模块的基本组成
        4.4.2 文件传输模块的实现
    4.5 音频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音频处理模块的基本组成
        4.5.2 音频输入输出模块的实现
        4.5.3 语音传输质量分析与研究
        4.5.4 缓冲区的设计与实现
    4.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互联网电话和网络经济
        1.1.2 互联网电话的产业化
        1.1.3 传统价值链理论的不足
        1.1.4 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产业价值链相关理论
        1.3.2 产业价值链研究评述
        1.3.3 产业竞争力研究评述
        1.3.4 互联网电话技术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架构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总体架构
第2章 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
    2.1 价值链理论丛林的提出
        2.1.1 定义及构成
        2.1.2 分析方法和结果
        2.1.3 产业价值链理论发展趋势
    2.2 产业价值链理论框架
        2.2.1 产业价值链定义
        2.2.2 产业价值链研究的范畴
        2.2.3 产业价值链进化模型
        2.2.4 主要研究和分析方法
    2.3 统一的产业价值链
        2.3.1 统一理论的目的
        2.3.2 统一理论的依据
        2.3.3 统一产业价值链的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价值链建模
    3.1 价值势能模型
        3.1.1 价值势能定义
        3.1.2 价值势能建模
        3.1.3 价值势能的作用力
        3.1.4 价值势能与价值链的关系
        3.1.5 管制及垄断对价值势能的影响
    3.2 价值势能与“管制-垄断系数”
        3.2.1 前提假设
        3.2.2 管制-垄断系数
    3.3 产业价值矩阵模型
        3.3.1 模型要素
        3.3.2 产业价值矩阵
    3.4 基于产业价值矩阵的竞争力评价指标
        3.4.1 吞吐系数
        3.4.2 可靠度
        3.4.3 信息化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电话产业价值链分析
    4.1 产业成因
        4.1.1 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四种动因
        4.1.2 产业成因的“五力模型”
        4.1.3 价值势能模型与产业成因
    4.2 应用模式分类法
        4.2.1 “三模式”分类法
        4.2.2 “七模式”分类法
        4.2.3 新分类法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4.3 产业价值链结构分析
        4.3.1 产业价值链组件
        4.3.2 各种运营模式分类
        4.3.3 各种运营模式产业价值链结构
        4.3.4 基于结构的产业价值链优劣势对比
    4.4 产业价值链特征及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
        4.4.1 产业价值链特征
        4.4.2 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竞争力研究
    5.1 利益相关者及SWOT分析
        5.1.1 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5.1.2 产业竞争力竞争主体的界定
        5.1.3 SWOT分析
    5.2 产业国际竞争力
        5.2.1 基于“管制-垄断系数”的产业竞争力对比
        5.2.2 产业价值矩阵模型中评价指标的应用
        5.2.3 技术的竞争力
        5.2.4 管制政策的竞争力
        5.2.5 基于产业价值链结构的案例分析
        5.2.6 产业国际竞争力结论
    5.3 产业国内竞争力
        5.3.1 基于“产业演进理论”的产业竞争力
        5.3.2 基于“五力模型”的产业竞争力
        5.3.3 基于“价值势能模型”的产业竞争力
        5.3.4 产业国内竞争力结论
    5.4 产业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5.4.1 直接制约因素
        5.4.2 间接制约因素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发展建议
    6.1 “价值势能”的宏观调控
    6.2 “管制-垄断系数”的提升
        6.2.1 赞成保持现有管制现状的理由
        6.2.2 反对保持现有管制现状的理由
        6.2.3 提高“管制-垄断系数”的具体建议
    6.3 产业价值链竞争力的增强
        6.3.1 产业价值链主要群体态度分析
        6.3.2 电信运营模式产业价值链
        6.3.3 有线电视运营模式产业价值链
        6.3.4 新兴运营商各模式产业价值链
    6.4 产业融合的准备工作
        6.4.1 互联网电话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6.4.2 互联网电话产业对NGN的贡献
        6.4.3 互联网电话产业融合模型
        6.4.4 应对VoIP产业融合的建议
    6.5 全球互联网电话产业繁荣的思考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基于无线宽带技术的VoIP系列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网络中立规制研究:脉络、实质与启示[D]. 罗昕.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2]移动WiMAX中VoIP上行链路调度和资源管理研究[D]. 法卢克. 天津大学, 2010(07)
  • [3]基于IEEE 802.16 WMAN QoS机制的研究和优化设计[D]. 马小强. 山东大学, 2010(08)
  • [4]VOIP业务发展趋势及发展管制问题的研究[D]. 李文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2)
  • [5]3G与固网融合技术的研究[D]. 林曙光.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
  • [6]IEEE 802.16e STBC-OFDM系统与QoS调度算法研究[D]. 张红霞. 天津大学, 2009(12)
  • [7]基于WiMAX的VoIP研究与实现[D]. 葛坚.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4)
  • [8]全球“无线城市”运营模式及发展分析[A]. 何丰. 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
  • [9]VoIP技术在应急无线宽带网终端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 尤雪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
  • [10]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D]. 王延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基于无线宽带技术的VoIP系列产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