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一、农药的残留对环境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冯福山[1](2020)在《油茶病害拮抗菌筛选及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重要的、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广泛分布。炭疽病、叶枯病等是油茶的常见病害,严重制约着油茶产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油茶病害,但是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会使油茶病害致病菌产生抗药性,而且污染环境、对人体有害。微生物菌剂防治植物病害具有优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安全等特点,利用微生物防治油茶病害是实现油茶病害绿色可持续性控制的有效措施。为筛选出新的生防菌种资源,以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指示菌,分离油茶健康叶片中的内生拮抗细菌并研究其抑菌特性,以期为开发微生物农药提供新的菌种资源。本研究从健康油茶叶片中分离筛选拮抗菌,并选择了效果最佳的菌株,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发酵培养基优化和抑菌活性测定,结合本实验室已有的生防研究基础,科学选出优质高效、可复配的拮抗菌株,最后进行复合型微生物菌剂水分散粒剂的制作和田间防效试验。本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本试验筛选得到5株具有稳定拮抗效果的菌株,以具有拮抗作用最佳的细菌HBMC-B05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通过菌落及细胞形态观察、部分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基因和gyrA基因序列综合分析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贝莱斯芽胞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2.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B.velezensis HBMC-B05菌株最优基础培养基为YSP培养基,最佳碳源是蔗糖,最佳氮源是胰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响应面法分析后结果显示该菌株的最优发酵培养基为:蔗糖20.12 g/L,胰蛋白胨9.96 g/L,酵母提取物5.2 g/L和硫酸镁2.22 g/L;在控制单一发酵培养条件的情况下,最适培养温度为28℃,最适培养基初始pH为7.0,最适摇床转速为180 r/min。3.抑菌试验表明B.velezensis HBMC-B05对油茶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抑菌效果均可达到70%以上,其中对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抑菌率最佳,可达到81.31%,对油茶的其它4种致病菌也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进一步探究了 HBMC-B05发酵液对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发酵液对C.fructicola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菌丝体出现膨大,菌丝分枝减少、畸形、顶端膨大的现象,而且仅能观察到极其少量的孢子,明显阻碍了菌落的正常形成,而对照组中的菌丝则可以正常产孢,正常形成浓密菌丝的菌落;孢子萌发出现不同程度畸形,芽管整体膨大,出现异常分枝,孢子萌发数量较少。根据实验室前期对油茶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基础,选择了对油茶病害具有良好生物防效,且也是油茶内生菌的枯草芽胞杆菌Y13作为目标复配菌株,通过试验表明两者复配防效大于单一菌株防效,且两者具有亲和性,因此将Y13与HBMC-B05形成BY10复合菌。4.复合型微生物菌剂的剂型选择是水分散粒剂,主要研究了 BY10复合菌水分散粒剂的载体、润湿剂、分散剂、崩解剂和粘结剂的筛选及最佳使用量,通过利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了筛选,确定出BY10复合菌水分散粒剂的配方为:10%-90%的BY10复合菌原药、5%的润湿剂聚乙烯醇、6%的分散剂多聚磷酸钠、6%的崩解剂海藻酸钠、3%的粘结剂聚乙二醇、载体硅藻土补足至100%。田间防效试验表明该复合菌剂对油茶病害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和预防效果,其中稀释100倍的BY10复合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可达59.05%。

张丽霞[2](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是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经人工提取、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它在促进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作物,决定PGR能否在中药材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前提是评价其对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无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壮根灵”类PGR或含PGR的农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盲目使用,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展道地药材PGR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材中多种PGR残留联合检测技术,并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进行了 PGR残留检测分析;筛选生产中PGR使用最普遍的大宗道地药材麦冬和三七,开展了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两种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为PGR在中药材中的科学使用、中药材中PGR限量标准的制订、中药材使用PGR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限制使用PGR的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摸清了 9种道地药材PGR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根茎类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PGR或含PGR的农肥。通过对四川、云南、山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7个道地产区包括12个县市9种道地药材的实地调查,发现麦冬、三七、当归、党参、地黄、黄芪等根茎类药材中普遍使用PGR,如麦冬栽培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达15年以上,三七栽培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也达15年之久等。特别是“壮根灵”一类的PGR或含PGR的农肥在根茎类药材中应用更是广泛。“壮根灵”类药剂在生产中多以农肥形式登记,基本不标示有效成分。显着的增产效果使该类药剂备受种植户青睐,但“以肥代药”的不规范问题又给种植户带来潜在风险,使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PGR或含PGR农肥的盲目使用已导致原本道地药材的质量含义失去了意义。2.建立了基于HPLC-MS/MS法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的多残留联合检测技术。通过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的检测,发现中药材中PGR残留普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高通量的可同时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和12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的一步萃取法和稀释预处理,基于HPLC-MS/MS法进行测定。将其应用到从全国11个中药材市场和5个道地产区收集的34种480批次中药材样品中的PGR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材中均检测出多种PGR,尤其是麦冬、三七、党参、当归、地黄、白术、川芎、西洋参等根茎类药材检出PGR种类较多(7~10种)。480批次中药材中共检出14种PGR,其中5-硝基愈创木酚钠(73.75%)、4-硝基苯酚钠(53.12%)、矮壮素(40%)和烯效唑(39.58%)等PGR检出率较高。麦冬药材中检出PGR种类最多,达10种,其中多效唑的检出率为100%,且大部分样品中残留量较高。此外,对中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的14种农用化学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登记为农肥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PGR。以上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应用PGR。3.首次发现使用芸苔素内酯会改变三七药材中多种皂苷成分如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Rd、Re、Rg1含量的比值。三七栽培过程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进三七提苗快速生长。通过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发现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有效成分调控方面,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皂苷R1含量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其它4种皂苷成分影响不显着。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喷施芸苔素内酯后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比值发生了变化,这对三七的质量和药效是否会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在三七生产中喷施芸苔素内酯的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首次发现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会发生显着变化。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等麦冬皂苷的含量。麦冬栽培过程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以促进麦冬药材增产。系统研究评价了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中4种麦冬皂苷、5种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及麦冬黄烷酮C的含量,特别是对麦冬皂苷D影响最大,其含量降低50.92%~79.09%。进一步采用UPLC-ESI/Q-TOF-MS/MS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7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降低,包括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等多种麦冬皂苷,进一步证实了使用多效唑会影响麦冬皂苷含量积累。多效唑残留分析结果表明,麦冬样本、土壤样本和水样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效唑残留,且部分麦冬药材中的残留超过了GB2763-2019规定的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倍以上。综上,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有效成分的负调控可能影响药效,且多效唑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麦冬生产中限用多效唑。

李云飞[3](2019)在《基于纳米酶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文中提出随着有机磷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占比的增长,农药残留问题也越发严重。有机磷农药是一种神经毒素,会与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作用使其丧失活性,导致作为胆碱能受体位点的乙酰胆碱不能得到分解而过量聚集,使胆碱能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从而损害身体健康,这一机理广泛被应用于农药传感器的构建。纳米酶是新一代的模拟酶,它既具有纳米材料特有的性质,又具有天然酶的催化能力。稀土金属铈合成纳米材料因为Ce3+和Ce4+之间可相互转化形成氧空位而具备多种类酶活性,这种特有的性质使得铈纳米材料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本研究便是运用了一种简便的两相配位的方法合成了具备类酶活性的铈纳米材料,主要是稀土金属铈与天冬氨酸在碱性条件下通过有机无机两相配位合成具有类氧化物酶活性的铈纳米材料,并通过改善铈离子与天冬氨酸的比例、配位反应所需的反应溶剂以及天冬氨酸的旋光性来优化合成的铈纳米材料类酶活性的强度,最后优化结果表明当铈离子与左旋天冬氨酸比例为1:3时,在无水乙醇中溶解的左旋天冬氨酸合成的铈纳米材料类氧化酶活性最优。本研究基于合成的铈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类氧化酶活性来催化氧化有机显色底物TMB,使其发生氧化反应改变颜色,从而使其在650 nm处的紫外吸收值也发生变化,而乙酰胆碱酯酶与乙酰胆碱反应生成的产物胆碱会抑制TMB被氧化,从而抑制其颜色变化,有机磷农药会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降低胆碱的生成量,减少对TMB氧化反应的抑制,而TMB颜色的变化也会因有机磷农药的含量呈现线性变化,对应的在650 nm处的紫外吸收值也会呈现线性变化,通过紫外吸收值的变化来判定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浓度,最终实现了在0.5-500 μg/L的范围内对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的快速检测,最低检测浓度可以达到0.5μg/L。本研究可在10 min内实现对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的快速检测,检测最低浓度可达到0.5μg/L,检测灵敏度高于国标中的检测限0.2 mg/kg,检测成本低;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中的检测;得到回收率范围为83.98%-104.26%,证明本实验的实用性;通过与GC-MS方法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0.996,显着性相关,结果证明本方法可实现对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准确检测。

王曌[4](2019)在《吉林省主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土壤残留情况及其对后茬作物的影响》文中认为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主要粮食作物之首。吉林省是我国第一大玉米产区,2014年玉米播种面积达369.6万公顷,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推进玉米产业调整,通过大豆、小麦、薯类作物替代种植或轮作,大幅度缩减玉米种植面积。莠去津属三氮苯类除草剂,长期应用于玉米田杂草防除。莠去津化学结构比较稳定,在环境中不容易降解,在土壤中的残留期比较长,而残留于土壤中的莠去津对玉米田的后茬作物容易造成药害,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调查掌握吉林省主要玉米产区土壤中莠去津的残留情况,评价土壤残留莠去津对玉米田后茬作物的安全性,可为玉米田改种其他作物提供科学依据,为吉林省玉米产业调整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本研究在长春、四平、吉林、白城、松原和辽源等6个地级市的28个县区的玉米种植区,采集玉米田土壤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莠去津残留量,以明确吉林省主要玉米种植区土壤中莠去津的残留情况;通过盆栽试验,观察测定了不同浓度土壤残留莠去津对小麦、大豆、高粱等玉米田后茬作物的药害症状和生长发育影响,确定了土壤残留莠去津对后茬作物的药害阈值;筛选和研究了适用于后茬作物的除草剂品种及使用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适合本实验室土壤莠去津残留的气相色谱检测法。运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土壤中的莠去津残留量,使用色谱仪为Agilent 6890N气相色谱仪,色谱柱选用DB-17,30 m*0.25mm*0.25μm毛细管柱,检测器为微池电子俘获μ-ECD型,柱温:180℃,载气流速:1.0mL/min,进样量:1μL,莠去津最低检出量达0.2×10-10g,相对标准偏差在3.93%~4.67%,该方法检测表现出检测灵敏度较高,适用于本实验室对相同试验的大批量土壤样品检测分析。2.掌握了吉林省主要玉米产区莠去津土壤残留情况。不同地区,莠去津土壤残留量不同,在145个土壤样品中莠去津检出率为31.69%,最高残留量达到2.478mg/kg,平均残留量为0.187mg/kg。残留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春市>四平市>吉林市>松原市>白城市>双辽市。莠去津土壤平均残留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四平市>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白城市>双辽市。这表明莠去津在土壤中残留量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山区以及西部半干旱区。检测4月份所采集土壤样品平均残留量为0.141mg/kg,7月份土壤样品平均残留量为0.163mg/kg,一般符合上部土层总体上高于下部土层的规律。3.测定了土壤残留莠去津对高粱、花生、小麦等五种玉米田后茬作物的药害影响。高粱对莠去津表现出较高的耐受能力,当土壤中莠去津残留量在0.1~1.Omg/kg范围内对高粱生长无明显影响。当莠去津残留量达到0.1mg/kg时对小麦、黄瓜、花生、大豆均产生药害,表现为叶片变色、枯萎,随残留量加大而出现植株停止生长直至死亡。应根据玉米田莠去津残留情况选择适宜的后茬作物进行轮作或替代种植。4.筛选了适用于小麦、花生、高粱等玉米田后茬作物的除草剂品种,高粱田苗前除草选用50%异丙甲草胺·莠去津,当处理剂量为300ml/亩时,防效达98.9%,苗后除草选用10%喹草酮SC+38%莠去津SC,当处理剂量分别为120ml/亩、130ml/亩时,防效达89.8%。花生田苗前除草选用78%扑草净·乙草胺·异恶唑草酮悬乳剂,当处理剂量为250ml/亩时,防效达91.2%,苗后除草剂选用4%甲氧咪草烟SL+24%烯草酮EC,当处理剂量分别为80ml/亩、40ml/亩时,防效达93.5%。小麦田除草剂选用2.4-滴异辛醋EC+5%唑啉草酯EC,当处理剂量为40ml/亩、60ml/亩时,防效达70.3%。

施玛丽[5](2019)在《农药活性成分定量检测在排污许可技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恶化和当前环保形势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以排污许可制度作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核心”制度的改革关键期。针对排污许可制度污染因子全覆盖的管控要点,首次将农药活性成分定量检测、污水综合毒性评估与排污许可制度相衔接,评估当前排放现状是否能满足排污许可达标排放要求。本课题建立了工业废水中9种农药活性成分的定量检测分析方法,通过直接进样、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后旋蒸浓缩进样三种前处理方法对水样预处理后,采用HPLC-MS-SIM检测。通过比较色谱柱长、流动相和碰撞诱导解离参数等色谱条件,优化液液萃取溶剂、萃取剂体积、水样p H、加入Na Cl含量等液液萃取条件,比较C18固相萃取柱和HLB固相萃取柱的富集效果、洗脱剂种类及洗脱剂体积对洗脱效率的影响等固相萃取条件,得到最合适的三种方法。直接进样10μL时,方法检出限为12.51~16.53μg/L,加标回收率在56.67%~96.17%;取样100 m L时,液液萃取法检出限为0.12~0.20μg/L,加标回收率在75.58%~93.93%,固相萃取法检出限为0.08~0.23μg/L,加标回收率在50.37%~92.30%。对三家企业各级污水处理单元前后的废水进行采样检测,分析其中的农药活性成分分布水平及去除率情况,各企业污水处理工艺对农药活性成分的总去除率为69.21%~99.80%,其中生化处理系统对农药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效率可达65.42%~99.91%。三家企业最终排放的尾水中农药活性成分浓度较低,在0.75~59.81μg/L之间,能满足排污许可达标排放要求。本课题还采集三家农药企业总排口的废水样品,进行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污水综合毒性毒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其中两家企业废水治理程度较高,总排口废水对大型溞和斑马鱼几乎不产生毒性抑制,能满足后续我国排污许可达标排放要求;另一家企业对两种生物的急性毒性当量分别可达到3.24 TUa和4.24 TUa,毒性较高,属Ⅲ级中毒水平,通过稀释倍数法判定结果为斑马鱼急性毒性超标,不能满足后续我国排污许可达标排放要求。

伍冬志[6](2019)在《基于还原势和WRKY转录因子调控的草莓果实绿色诱导抗病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莓果实因具有颜色鲜艳、柔软多汁、酸甜可口和营养丰富等优质特点,广受消费者的喜爱。相较于大多数水果而言,由于草莓果实含水量高,采后生理代谢旺盛,因此极易遭受病原真菌的侵染而发生腐烂变质,极不利于贮藏保鲜。目前,国内外主要依靠低温和化学杀菌剂延长果蔬的货架期,但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病原菌耐药性的上升,化学杀菌剂的使用受到质疑,研发新型绿色有效的保鲜技术迫在眉睫。本论文以“丰香”草莓为试验材料,研究典型绿色激发子β-氨基丁酸(BABA)和苯丙噻唑硫代乙酸甲酯(BTH)处理抑制草莓果实腐烂变质的效果,通过关注草莓果实内部活性氧代谢和还原势的变化,探讨BABA和BTH处理诱导抗病的调控机理,并利用转录组学进一步研究了BABA处理草莓果实WRKY转录因子诱导抗病性机制,以期为BABA和BTH在草莓果实采后的抗病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BABA和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腐烂及活性氧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10 mmol/L BABA和0.1 mmol/L BTH处理可以缓解草莓果实中AsA、TA、TSS的降解,维持较高的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同时,10 mmol/L BABA和0.1 mmol/L BTH处理可以抑制MDA的积累和LOX活性的上升,从而防止草莓果实的膜脂过氧化,此外BABA和BTH处理还可通过调控SOD、CAT和APX等氧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和GSH等抗氧化物质的含量来抑制贮藏期间H2O2等活性氧物质的积累,这表明BABA和BTH处理可以通过提高草莓果实的抗氧化能力来降低腐烂率。(2)研究了BABA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贮藏品质和内部还原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mol/L BABA处理有效降低了草莓果实的发病率,促进了NO和SA还原性信号分子的积累,提高了PPP途径关键酶G6PDH和6PGDH活性和NADPH含量以及GSH-AsA循环GSH含量,促进了抗病相关基因PRs基因的表达,NADPH含量上升为果实体内提供了更多的还原力,这表明BABA处理可以显着提高果实的内部还原势。使用PPP途径的抑制剂6-AN处理草莓果实发现,6-AN处理抑制了NO、SA的积累和PPP途径关键酶的活性,使得果实内部还原势降低,导致了草莓果实发病率上升,PRs基因表达量下降。这些结果说明,BABA处理能诱导草莓果实细胞内还原势升高,从而有利于抗病。(3)研究了BTH处理采后草莓果实还原势和抗病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0.1mmol/L BTH处理有效降低了草莓果实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通过测定抗病相关基因FaPR1、FaPR5、FaCHI-1和Faβglu的表达量发现:0.1 mmol/L BTH+病原菌处理组的基因表达量在贮藏期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单一0.1 mmol/L BTH处理组在贮藏前期果实PRs表达量较低,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在贮藏后期草莓果实发病率上升后,四个基因的表达量迅速上升至BTH+病原菌处理组水平,而单一接种组的PRs表达量仅在前期快速升高,之后不断下降。这表明,0.1mmol/L BTH处理是通过Priming机制诱导草莓果实抗病,仅在草莓果实受到病菌侵染后才触发产生抗病效果,并能触发较强的抗病效果。(4)从转录水平研究了BABA处理、病原菌接种处理和BABA+病原菌接种处理对草莓果实采后的诱导抗病响应。BABA处理可有效诱导AsA-GSH循环关键基因、活性氧代谢酶系统关键基因、谷胱甘肽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上升,从而提高果实还原势,并发现BABA处理和病原菌接种处理可以通过调控不同的WRKY转录因子来诱导PRs基因的表达。这说明10 mmol/L BABA诱导的Priming反应与直接病原菌接种诱导的抗病模式调控机制在分子层面存在一定差异,为之后BABA应用于采后草莓果实的抗腐保鲜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白月芬[7](2019)在《对水稻农药残留全程控制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农药残留超标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若不得到解决便会对农产品竞争力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保障人们的健康,还应将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应用其中,促进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本文将对水稻农药残留全程控制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对有效的控制对策进行介绍。

廖云霞[8](2018)在《典型绿色激发子对葡萄果实细胞还原势和抗病性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葡萄果实颜色鲜艳、组织柔软、酸甜可口且营养丰富,但由于果实含水量高,采后生理代谢旺盛,因此采后极易遭受病原真菌的侵染而发生腐烂变质,而由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采后葡萄果实贮藏过程中最主要的真菌性病害。本研究以“巨峰”葡萄果实(Vitis vinifera L.×V.labrusca L.‘Kyoho’)为实验原料,研究了不同浓度BABA(1-500 mmol/L)处理对采后葡萄果实的诱导抗性作用,并从还原势变化角度分析其诱导抗性机理。此外,为进一步验证BABA诱导果实Priming抗性与果实细胞还原势的关联性,本文还研究了PPP途径抑制剂6-AN处理对葡萄果实还原势的影响作用并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1 mmol/L BABA处理未能直接诱导葡萄果实任何抗病性反应;而经100或500 mmol/L BABA处理的葡萄果实,无论是进行模拟接种或病原菌B.cinerea接种,均在贮藏第1 d出现了明显的H2O2迸发、抗病相关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PRs基因(VvNPR1.1、VvChi4和VvPR2)表达丰度的急剧上升以及植保素(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脱氢二聚体)合成的增加;而10 mmol/L BABA处理无法直接诱导未接种病原菌(模拟接种)葡萄果实的抗病性反应,但经10 mmol/L BABA处理的果实接种B.cinerea后,其果实内活性氧产生量明显升高,同时伴随着PRs基因表达量和抗病相关物质含量的显着提升。这暗示10 mmol/L BABA不能够直接诱导葡萄果实活性氧迸发、PRs基因表达和植保素合成,但在病原菌侵染的状态下可迅速的激活这些防卫反应。这说明高浓度的BABA(100-500 mmol/L)处理可诱导葡萄果实的直接抗病性反应,而低浓度的BABA(10 mmol/L)处理则诱导果实Priming反应。(2)10 mmol/L BABA处理可促进SA和NO积累,并诱导PPP途径关键酶G6PDH和6PGDH及GSH-AsA循环关键酶GR、DHAR和MDHAR活性上升以提高NADPH和GSH含量,从而全面提高葡萄果实细胞还原势,进而诱导果实Priming抗性。同时,6-AN处理会抑制葡萄果实PPP途径和GSH-AsA循环等生理代谢活动,减少NADPH和GSH的合成,降低葡萄果实还原势,从而抑制BABA对B.cinerea侵染的防卫作用。由此说明高还原势环境是BABA诱导葡萄果实展现Priming抗性的充分条件。(3)转录组测序实验进一步证实了10 mmol/LBABA处理可通过激活葡萄果实WRKYs类转录因子活性来诱导PRs基因的表达,同时还可以调控苯丙烷类代谢途径(PPP*)来提高植保素含量,从而全面提高果实抗病性。

李湄琳[9](2017)在《农药残留及其对环境的污染》文中研究指明农药的使用是防治植物病虫草害的重要手段,相对于其它防治措施它具有高效、速效、经济、适应性广等优点。然而,事物总是利弊共存的,尽管农药有突出的优点,并且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某些不足,农药残留往往给环境造成农药残毒,农药残留量多少与农药种类、环境、使用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农药是预防、减少农药残留的有效措施。

徐璐,周恩雅,陈禹桐,许清扬,赵霞[10](2016)在《北京市菜农对农药残留的认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以北京市2个区14个村343个菜农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大量使用农药影响环境的认知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范围内农户对农药残留影响环境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农户是否为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兼业人数、是否为家中喷农药主要劳动力、农药使用技能培训、对政府禁用农药的了解程度及是否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农药等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户对农药残留影响环境的认知程度。因此,提出要提升农户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现代化知识普及、提高农户专业技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创新科技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二、农药的残留对环境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药的残留对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油茶病害拮抗菌筛选及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及其主要病害
    1.2 油茶内生菌在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1.3 芽胞杆菌的生防机制与应用
    1.4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研究进展
    1.5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5.1 改良土壤,降低农药残留
        1.5.2 提高地力,促进植株生长
        1.5.3 增根、发苗、壮秧
        1.5.4 降低病虫害
    1.6 复合微生物菌剂研究现状
    1.7 复合菌剂的剂型—水分散粒剂
    1.8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2 油茶病害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2.2.2 目标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2.2.3 目标菌株的分子鉴定
    2.3 小结与讨论
3 贝莱斯芽胞杆菌HBMC-B05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种子液的制备
        3.2.2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
        3.2.3 单因素试验
        3.2.4 响应面法优化
        3.2.5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结果
        3.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3.3.3 响应面法优化结果
        3.3.4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3.4 小结与讨论
4 贝莱斯芽胞杆菌HBMC-B05的抑真菌活性及复合菌株的选择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供试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HBMC-B05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测定
        4.2.2 HBMC-B05发酵液对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的影响
        4.2.3 复合菌株的选择
    4.3 结果与分析
        4.3.1 HBMC-B05发酵液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4.3.2 HBMC-B05发酵液对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的影响
        4.3.2.1 对C.fructicola菌丝生长的影响
        4.3.2.2 对C.fructicola孢子萌发的影响
        4.3.3 复合菌株的选择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5 复合型微生物菌剂的研制及其防效研究
    5.1 材料和样地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样地概况
    5.2 试验方法
        5.2.1 水分散粒剂载体的选择
        5.2.2 水分散粒剂助剂的选择
        5.2.3 水分散粒剂助剂用量的优化
        5.2.4 水分散性粒剂的制备方法
        5.2.5 复合菌剂的田间防效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水分散粒剂载体的选择结果
        5.3.2.水分散粒剂助剂的选择结果
        5.3.3.水分散粒剂助剂用量的优化结果
        5.3.4.复合菌剂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5.4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油茶病害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6.1.2 贝莱斯芽胞杆菌HBMC-B05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6.1.3 贝莱斯芽胞杆菌HBMC-B05的抑真菌活性及复配菌株的选择
        6.1.4 复合型微生物菌剂的研制及其防效研究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贝莱斯芽孢杆菌HBMC-B05的16S rDNA基因和gyrA基因序列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1.5 展望
    2 芸苔素内酯应用研究概况
        2.1 芸苔素内酯概述
        2.2 芸苔素内酯的应用
        2.3 芸苔素内酯的安全性评价
        2.4 展望
    3 多效唑应用研究概况
        3.1 多效唑概述
        3.2 多效唑的应用
        3.3 多效唑的安全性评价
        3.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道地药材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调查
    1 调查产地及药材品种
    2 调查方法
        2.1 药材种植地调查
        2.2 农药销售店调查
        2.3 相关人员调查
    3 调查结果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调查
        3.2 道地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条件
        2.4 方法学验证
    3 实验结果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3.4 方法学验证结果
        3.5 样品测定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测定
        2.3 皂苷含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3.2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3.3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第一节 多效唑的残留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条件
        2.4 方法学验证
        3 实验结果
        3.1 LC-MS/MS条件优化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4 样品测定
        5 讨论
    第二节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指标测定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多效唑对麦冬株高性状的影响
        3.2 多效唑对麦冬块根性状的影响
        3.3 多效唑对麦冬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节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条件
        2.4 方法学验证
        3 实验结果
        3.1 LC-MS/MS条件的优化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3.4 样品测定
        4 讨论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代谢物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条件
        2.4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2.5 代谢物定性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麦冬代谢图谱的建立
        3.2 代谢组学数据评估
        3.3 麦冬药材代谢物的鉴定
        3.4 鉴定过程及裂解途径的推测
        3.5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代谢物差异分析
        4 讨论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表S1 道地药材栽培中PGR应用调查
    表S2 480批中药材样品PGR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表S3 中药材PGR残留分析方法学实验数据
    表S4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样品中代谢物的峰面积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纳米酶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有机磷农药的概述
        1.2.1 有机磷农药的简介及发展
        1.2.2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危害
        1.2.3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1.3 模拟酶的概述
    1.4 镧系元素铈的模拟酶性质
        1.4.1 铈纳米材料的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1.4.2 铈纳米材料的类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1.4.3 铈纳米材料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
        1.4.4 铈纳米材料的类氧化酶活性
        1.4.5 铈纳米材料的类磷酸酶活性
    1.5 论文选题及主要研究工作
        1.5.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1.3 实验中所用到的溶液的配置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的制备
        2.2.2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的表征
        2.2.3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类酶性质的评价
        2.2.4 最优类氧化酶活性的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的合成条件
        2.2.5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类氧化酶催化体系缓冲溶液的优化
        2.2.6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的稳定性评价
        2.2.7 有机磷农药的紫外分析检测
        2.2.8 有机磷农药的GC-MS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2.2.9 实际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的表征结果
        3.1.1 透射电镜表征结果
        3.1.2 X射线衍射光谱表征结果
        3.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结果
    3.2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类酶性质的确定
    3.3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合成条件的优化结果
    3.4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催化体系优化结果
        3.4.1 缓冲溶液的优化结果
        3.4.2 缓冲溶液pH的优化结果
    3.5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类酶稳定性实验分析
    3.6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紫外分析检测
        3.6.1 有机磷农药残留紫外分析检测原理验证
        3.6.2 紫外检测体系中材料浓度的选择
        3.6.3 紫外检测体系中TMB浓度的选择
        3.6.4 紫外检测体系中胆碱浓度的优化结果
        3.6.5 有机磷农药紫外检测的线性分析结果
    3.7 有机磷农药GC-MS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3.8 实际样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
        3.8.1 紫外分析检测实际样
        3.8.2 GC-MS方法验证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4)吉林省主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土壤残留情况及其对后茬作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及研究背景
    1.1 前言
        1.1.1 吉林省玉米种植区简介
        1.1.2 农药污染情况
        1.1.3 莠去津简介
        1.1.3.1 莠去津理化性质以及除草机理
        1.1.3.2 莠去津使用情况
        1.1.4 莠去津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1.1.4.1 莠去津残留对作物的影响
        1.1.4.2 莠去津残留对动物的影响
        1.1.5 环境中莠去津的迁移及影响
        1.1.6 莠去津的降解途径以及影响因素
        1.1.7 莠去津污染的生物修复
        1.1.8 土壤中莠去津残留的分析方法
        1.1.9 样品的前处理技术
        1.1.10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2 研究背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残留量检测
        2.1.1.1 检测土样
        2.1.1.2 试验试剂
        2.1.1.3 试验仪器
        2.1.2 土壤中莠去津不同含量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影响
        2.1.2.1 供试作物
        2.1.2.2 供试土壤
        2.1.2.3 试验试剂
        2.1.3 玉米田后茬作物化学除草技术
        2.1.3.1 试验作物及器械
        2.1.3.2 供试药剂
        2.1.3.3 试验地基本情况
        2.1.3.4 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2.1.3.5 试验靶标
    2.2 试验方法
        2.2.1 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残留量检测
        2.2.1.1 样品采集
        2.2.1.1.1 采样时间
        2.2.1.1.2 采样地点
        2.2.1.1.3 采样方法
        2.2.1.1.4 样品保存
        2.2.1.2 土壤样品制备
        2.2.1.3 气相色谱条件
        2.2.1.4 添加回收实验
        2.2.2 土壤中莠去津不同含量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影响
        2.2.2.1 盆栽试验
        2.2.2.2 莠去津与土壤混匀方法
        2.2.3 玉米田后茬作物化学除草技术
        2.2.3.1 药液配制
        2.2.3.2 施药时期和方法
        2.2.3.3 施药时间和次数
        2.2.3.4 施药容量
        2.2.3.5 试验设计和安排
        2.2.3.6 调查时间
        2.2.3.7 调查方法
        2.2.3.8 药效计算方法
        2.2.3.9 对作物的影响调查方法及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残留量检测
        3.1.1 建立了本实验室土壤莠去津残留检测方法
        3.1.2 主要玉米产区莠去津土壤残留检测情况
        3.1.2.1 不同地区莠去津土壤残留检测情况
        3.1.2.2 不同季节莠去津土壤残留检测情况
    3.2 土壤中莠去津残留对后茬作物的药害
        3.2.1 花生
        3.2.2 小麦
        3.2.3 黄瓜
        3.2.4 大豆
        3.2.5 高粱
    3.3 玉米田后茬作物化学除草技术
        3.3.1 后茬作物除草剂筛选统计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调查明确了吉林省主要玉米产区土壤中莠去津的残留情况
        4.1.2 评价了土壤残留莠去津对玉米田主要后茬作物的安全性
        4.1.3 筛选出适用于玉米田主要后茬作物的除草剂品种
    4.2 讨论
        4.2.1 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残留量检测
        4.2.2 土壤中莠去津不同含量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影响
        4.2.3 玉米田后茬作物化学除草技术
    4.3 创新之处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5.1 存在问题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农药活性成分定量检测在排污许可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药活性成分残留对环境的危害
    1.2 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1.2.1 国外相关标准分析方法研究
        1.2.2 国内相关标准分析方法研究
        1.2.3 国内外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1.3 排污许可制度背景
    1.4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废水中农药活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与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标准储备液和工作溶液配置
    2.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3 实验部分
        2.3.1 废水样品前处理方法
        2.3.2 UPLC-MS/MS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4.2 液液萃取条件的优化
        2.4.3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3 方法学验证
    3.1 标准工作曲线
    3.2 验证方案
        3.2.1 方法检出限及测定下限
        3.2.2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3.2.3 方法准确度的测定
    3.3 验证数据汇总
        3.3.1 方法检出限及测定下限数据汇总
        3.3.2 方法精密度数据汇总
        3.3.3 方法准确度数据汇总
    3.4 本章小结
4 农药活性成分在废水中的分布规律和削减特征
    4.1 企业废水处理工艺概况
    4.2 农药活性成分在废水系统中的浓度归趋
        4.2.1 嘧菌酯在废水系统中的浓度分布及去除率
        4.2.2 异菌脲/乙霉威/甲基硫菌灵/环嗪酮在废水系统中的浓度分布及去除率
        4.2.3 氟磺胺草醚和吡虫啉在废水系统中的浓度分布及去除率
    4.3 本章小结
5 总排口污水综合毒性分析
    5.1 当前毒性限值确定方法
        5.1.1 稀释倍数法
        5.1.2 排水综合毒性法
    5.2 农药企业总排口废水对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5.2.1 农药企业总排口废水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5.2.2 农药企业总排口废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5.3 农药废水毒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还原势和WRKY转录因子调控的草莓果实绿色诱导抗病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果蔬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1.1 果蔬农药使用及残留
        1.2 果蔬农药残留的类型
        1.3 果蔬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2 草莓果实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2.1 草莓果实农药使用及残留
        2.2 草莓果实农药残留的种类
        2.3 草莓果实农药残留的控制
        2.4 草莓果实农药残留对环境污染的分析
    3 草莓果实采后生理
        3.1 草莓的呼吸作用和乙烯释放
        3.2 草莓采后的衰老生理
        3.3 草莓采后的品质变化
        3.4 草莓采后病害
    4 草莓果实贮藏保鲜技术
        4.1 低温保鲜
        4.2 气调保鲜
        4.3 热处理保鲜
        4.4 辐照保鲜
        4.5 生物保鲜
    5 果蔬采后典型绿色激发子诱导抗病模式及机理研究
        5.1 诱导抗病模式
        5.2 细胞还原势与抗病性的关系
        5.3 β-氨基丁酸处理诱导采后果蔬的抗病反应
        5.4 苯丙噻唑硫代乙酸甲酯处理诱导采后果蔬的抗病反应
        5.5 其他激发子处理诱导采后果蔬的抗病反应
    6 WRKY转录因子在果蔬抗病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6.1 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
        6.2 WRKY转录因子的功能
        6.3 WRKY转录因子的调控机理
    7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7.1 立题背景
        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BABA和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腐烂及活性氧代谢的调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处理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ABA和 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贮藏期间腐烂率的影响
        2.2 BABA和 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品质参数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3 BABA和 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活性氧及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2.4 BABA和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MDA含量和LOX活性的影响
        2.5 BABA和 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GSH、GSSG、AsA和 DHA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BABA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贮藏品质和内部还原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处理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ABA和6-AN处理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发病率、品质参数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2 BABA和6-AN处理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NO和 SA含量的影响
        2.3 BABA和6-AN处理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NADPH和 NADP+含量的影响
        2.4 BABA和6-AN处理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GSH和 GSSG含量的影响
        2.5 BABA和6-AN处理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G6PDH和6PGDH活性的影响
        2.6 BABA和6-AN处理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PRs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BTH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还原势和抗病性的调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TH处理和B.cinerea接种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灰霉病的影响
        2.2 BTH处理和B.cinerea接种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PPP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3 BTH处理和B.cinerea接种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AsA-GSH循环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4 BTH处理和B.cinerea接种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NADPH和NADP+含量的影响
        2.5 BTH处理和B.cinerea接种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GSH、GSSG、AsA和DHA含量的影响
        2.6 BTH处理和B.cinerea接种对草莓果实贮藏期间PRS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BABA处理影响采后草莓果实细胞还原势和WRKY转录因子的转录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样品制备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转录组测序
        1.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功能分析
        1.6 qRT-PCR验证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ABA和 B.cinerea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贮藏期间发病率、品质参数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2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2.3 转录组测序基因分析
        2.4 抗病相关显着差异基因(DEGS)热图分析
        2.5 不同处理组间对WRKY转录因子的表达分析
        2.6 差异基因的qRT-PCR验证
    3 讨论
    4 本章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参加会议和实习经历
致谢

(7)对水稻农药残留全程控制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农药残留现状与危害
    1.1危害
    1.2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3对环境的危害
    1.4对农业及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2 种类
    2.1有机氯农药残留
    2.2有机磷农药残留
    2.3原因
3 水稻农药残留全程控制策略研究
    3.1对新型无残留农药进行研发推广
    3.2对农药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3.3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学会使用农药
    3.4增强对农药残留的认识
4 结束语

(8)典型绿色激发子对葡萄果实细胞还原势和抗病性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葡萄果实采后生理
        1.1 呼吸作用及乙烯释放
        1.2 衰老生理
        1.3 落粒生理
        1.4 品质变化
        1.5 采后病害
    2 果蔬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2.1 农药的使用及残留
        2.2 农药残留的原因
        2.2.1 农药的种类
        2.2.2 环境因素
        2.2.3 农药的使用方法
        2.3 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
    3 典型绿色激发子的诱导抗性及其对细胞还原势的影响
        3.1 诱导抗性理论
        3.2 细胞还原势
        3.3 典型绿色抗性激发子
        3.3.1 水杨酸
        3.3.2 茉莉酸甲酯
        3.3.3 苯丙噻唑硫代乙酸甲酯
        3.3.4 β-氨基丁酸
        3.3.5 其他激发子
        3.4 BABA处理对采后果蔬的诱导抗性
        3.4.1 BABA诱导抗性机制
        3.4.2 影响BABA抑菌效果的因素
        3.4.3 BABA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4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4.1 立题背景
        4.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浓度BABA处理对葡萄果实抗病性的诱导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处理方法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发病率和病斑直径
        1.4.2 H_2O_2含量的测定
        1.4.3 抗病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1.4.4 病程相关基因表达丰度的测定
        1.4.5 植保素含量的测定
        1.4.6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及甜度指数的计算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BABA处理对采后葡萄果实灰霉病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BABA处理对采后葡萄果实H2O2 生成量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BABA处理对采后葡萄果实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浓度BABA处理对采后葡萄果实PRs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2.5 不同浓度BABA处理对采后葡萄果实贮藏期间植保素单体物质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浓度BABA处理对采后葡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BABA处理对采后葡萄果实还原势的影响及抗病性的诱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1.2 处理
        1.3 测定指标
        1.3.1 发病率测定
        1.3.2 NO和 SA含量的测定
        1.3.3 NADPH、NADP~+、GSH和GSSG含量的测定
        1.3.4 PPP途径及GSH-AsA循环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1.3.5 病程相关基因表达丰度的测定
        1.3.5.1 逆转录
        1.3.5.2 引物设计
        1.3.5.3 q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1.3.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ABA和6-AN处理对采后葡萄果实贮藏中B.cinerea的抗性作用
        2.2 BABA和6-AN处理对葡萄果实中NO和SA含量的影响
        2.3 BABA和6-AN处理对葡萄果实中NADPH和NADP+含量的影响
        2.4 BABA和6-AN处理对葡萄果实中GSH和GSSG含量的影响
        2.5 BABA和6-AN处理对葡萄果实中G6PDH和6PGDH活性的影响
        2.6 BABA和6-AN处理对葡萄果实中MDHAR、DHAR和GR活性的影响
        2.7 BABA和6-AN处理对葡萄果实PR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BABA处理诱导葡萄果实抗病性反应的转录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处理
        1.2 样品制备
        1.3 总RNA提取
        1.4 总RNA检测
        1.4.1 琼脂糖凝胶电泳
        1.4.2 Nanodrop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
        1.4.3 Agilent2100检测
        1.5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
        1.6 文库质检
        1.7 转录组测序方案
        1.7.1 实验流程图
        1.7.2 上机测序
        1.7.3 测序数据控制
        1.7.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1.7.5 差异基因聚类功能分析
        1.8 qPCR实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质量分析
        2.2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2.3 转录组基因差异性和功能性分析
        2.3.1 不同处理间样品的差异统计
        2.3.2 不同处理间样品差异基因的GO分类图
        2.3.3 不同处理间样品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图
        2.3.4 特征性基因筛选及qPCR验证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农药残留及其对环境的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1 农药残留与残毒
2 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
3 解决农药残留的对策

(10)北京市菜农对农药残留的认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1.1 北京市蔬菜主产地的确定
    1.2 数据来源与分布
    1.3 样本地菜农对农药残留影响环境的认知程度概况
2 模型设定与变量描述
    2.1 模型设定
    2.2 变量描述
3 模型估计
4 结果与分析
    4.1 农户特征对菜农农药残留认知的影响
    4.2 外部环境与政策对菜农农药残留认知的影响
    4.3 农户农药使用情况对菜农农药残留认知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四、农药的残留对环境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茶病害拮抗菌筛选及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研制[D]. 冯福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2]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丽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基于纳米酶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D]. 李云飞.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4]吉林省主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土壤残留情况及其对后茬作物的影响[D]. 王曌. 广西大学, 2019(01)
  • [5]农药活性成分定量检测在排污许可技术中的应用[D]. 施玛丽.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6]基于还原势和WRKY转录因子调控的草莓果实绿色诱导抗病性机制研究[D]. 伍冬志.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7]对水稻农药残留全程控制策略分析[J]. 白月芬. 现代农业研究, 2019(03)
  • [8]典型绿色激发子对葡萄果实细胞还原势和抗病性的调控作用研究[D]. 廖云霞. 重庆三峡学院, 2018(03)
  • [9]农药残留及其对环境的污染[J]. 李湄琳. 环境与发展, 2017(09)
  • [10]北京市菜农对农药残留的认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 徐璐,周恩雅,陈禹桐,许清扬,赵霞.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2)

标签:;  ;  ;  ;  ;  

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