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蒲间隧道突发断层坍塌的应对措施

四蒲间隧道突发断层坍塌的应对措施

一、寺铺尖隧道突发性断层塌方处理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黄鑫[1](2019)在《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与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机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得到高度发展,隧道修建所面临的地质环境也日益复杂,强岩溶、大埋深、高地压,地质构造极端复杂,导致突水突泥灾害时常发生,已经成为制约隧道安全快速施工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突水突泥孕灾环境认识不清,对突水突泥灾害是否发生判识不准是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时常发生和难以遏制主要原因。本文以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与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机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利万高速齐岳山隧道等众多工程实例为依托,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调查、软件研发、理论分析、试验装置研制、室内试验、典型案例分析等手段,开展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岩溶隧道突水突泥抗突评判方法与软件及隧道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临灾判据三个方面研究,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调研了我国300余例隧道突水突泥工程案例,揭示我国突水突泥隧道的分布特征,进而将诱发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致灾系统划分为3类1 1型,即岩溶类(占比45%,1 42例,包括溶蚀裂隙型、溶洞溶腔型、管道及地下河型)、断层类(占比28%,86例,包括富水断层型、导水断层型、阻水断层型)和其他成因类(占比27%,84例,包括侵入接触型、构造裂隙型、不整合接触型、差异风化型、特殊条件型),提出了不同类型致灾系统的结构特征、赋存规律以及识别方法,并对每种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类型开展典型案例分析。研究了隧道突水突泥孕灾过程,提出了直接揭露型、渐进破坏型、渗透失稳型、间歇破坏型4种典型隧道突水突泥孕灾模式,表征了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孕育、发展过程和致灾特征。(2)提出一种隧道突水突泥抗突评判方法-RBAM法,可用于隧道工程现场突水突泥的快速判识。考虑水动力条件、不良地质、抗突体厚度和围岩特征四个方面因素,构建了突水突泥抗突评判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各影响因素等级划分方法与评分体系,形成了适用于工程现场快速查询与评判的影响因素分级与评分表,阐述了抗突评判方法的实施流程。同时,开发了岩溶隧道突水突泥抗突评判软件,实现了抗突评判的程序化和界面化,简化了评判操作,便于推广和使用。工程案例抗突评判结果与实际相符合,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研究了隧道首次突水突泥的不同破坏类型及二次突水突泥的致灾因素,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隧道突水突泥临灾判据。针对弱透水性充填介质整体滑移型破坏,提出了最危险滑动面确定方法,推导了抗突体上作用力计算公式,并采用郎肯主动土压力理论进行了验证。采用弹性梁理论,基于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准则分别建立了完整和含裂隙抗突体的最小安全厚度计算公式,揭示了最危险滑动面和最小安全厚度影响因素。针对强透水性充填介质的渗透失稳型破坏,考虑渗流通道的实际流程弯曲问题,引入了毛管的弯曲度概念,建立了无粘性土管涌的变截面螺旋毛管模型。提出了毛管弯曲度与土体颗粒级配、孔隙率及骨架土体渗透系数的关系,并引入螺旋升角的概念将弯曲度与渗流通道倾角建立联系。针对颗粒骨架孔隙中可动颗粒含量的不同,分别建立了考虑和忽略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可动颗粒启动的临界水头梯度计算公式。针对二次突水突泥,建立了考虑清淤和降雨的二次突水突泥临灾判据,揭示了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致灾机理。(4)考虑溶洞充填介质沉积特征影响着隧道突水突泥特性,研制了溶洞充填介质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一体化试验装置。该装置分为搅拌装置、水平流水槽、竖向沉积箱和突水突泥控制装置四部分,主体采用了具有高透明度的有机玻璃材质,实现了充填介质沉积过程和间歇型突水突泥过程的可视化。开展溶洞充填介质沉积试验,揭示了溶洞分层沉积特征及颗粒与距离对充填特性的影响规律。开展了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试验,再现了清淤和地下水补给诱发二次(多次)突水突泥孕灾过程,揭示了水头高度、沉积高度和颗粒级配对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水头高度的增加,隧道首次突水突泥发展时间越短,更加猛烈,泥沙涌出量也随之增加;随着泥沙沉积高度增加,隧道突水突泥经历的时间越长;在相同条件下,充填介质颗粒越大,隧道首次突水突泥孕灾时间越长,更易发生间歇型突水突泥。(5)针对贵南高铁朝阳隧道PDK1 70+67]里程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害案例,系统分析了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致灾过程及充填介质特征。研究了充填介质的颗粒级配特征,得到隧道首次突水突泥破坏模式属于渗透失稳型。研究了充填介质颗粒的磨圆度和矿物成分特征,结合突水突泥特性与隧址区水文地质特征,确定了突水突泥的地下水来源,即揭露溶洞与地下河存在水力联系。从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层倾角、地表降雨、地下水来源揭示了溶洞发育与突水突泥成因,为隧道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抗突评判结果显示朝阳隧道PDK170+671里程发生滞后破坏,与工程实际相吻合。

李国彬[2](2015)在《第三系砂泥岩地层隧道施工安全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路铁路建设方兴未艾,于是穿越第三系砂泥岩地层的隧道数量急剧增加,其长度、断面面积和埋深也越来越大,隧道施工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不论对国家还是企业,施工安全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砂泥岩地层隧道的施工安全问题是国内外隧道施工安全方面一直关注的热门问题,目前整体研究水平尚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当前我国在建的砂泥岩地层隧道很多,有利于积极开展其施工安全及对策的研究和总结工作。本文依托牡绥线双丰隧道这一工程实例,分析预判了可能有安全隐患的地段;利用迈达斯GT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施工模拟,比较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隧道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给出了应该注意的应对方法。主要得到下列结论:(1)通过对砂泥岩地质状况下隧道施工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①三台阶法开挖时,围岩第一主应力最大值为-0.61MPa,围岩第三主应力最大值为-1.26MPa;采用CD法开挖时,围岩第一主应力最大值为-0.52MPa,围岩第三主应力最大值为-1.05MPa;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时,围岩第一主应力最大值出为-0.34MPa,围岩第三主应力最大值为-0.68MPa。②三台阶法开挖时,结构沿X方向上的最大位移为18.5cm,沿Y方向的最大沉降量和隆起量分别为16.2cm和19.0cm;采用CD法开挖时,结构沿X方向上的最大位移为15.9cm,沿Y方向的最大沉降量和隆起量为11.4cm和14.2cm;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时,结构沿X方向上的最大位移为8.6cm,沿Y方向的最大沉降量和隆起量为8.1cm和8.7cm。(2)拱腰、拱脚在围岩水平荷载作用下发生较大的挤出变形,而拱部则在围岩竖向荷载作用下发生沉降变形。因此,可以通过增强锁脚措施等手段来控制围岩的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从而确保施工安全。(3)隧道右侧的围岩压力基本上都大于左侧,表现出了不对称;山体的侧向压力很大,施工时应予以高度重视;各测点的围压都有增大趋势。(4)钢拱架当前最大应力发生在右侧拱腰处,为-400.32MPa,左右侧测量值不对称,说明隧道可能受到偏压影响,施工中应重视。当钢拱架闭合时,各观测点的应力进一步的优化,不对称性逐渐减小,偏压影响逐渐减小,各点趋于稳定。(5)初支和二衬间接触压力初期增加较大,主要是因为前方掌子面的开挖对其有较大的扰动;随后因为混凝土的收缩徐变而使接触压力减小;随着二次衬砌的完成,逐渐趋于稳定。(6)混凝土应力多处于受压状态,前期的波动变化主要由于混凝土硬化的强度变化造成的;随后出现混凝土应力逐渐缓慢减小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二次衬砌施作完成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受力。(7)二次衬砌钢筋受力状态不同,内层钢筋多处于受拉状态,外层钢筋多处于受压状态,前期的小幅度变化主要跟混凝土硬化受力不均匀有关;随后由于二衬施作完成,钢筋受力逐渐增大,二次衬砌开始承受围岩变形。

李俊生[3](2014)在《基于通风方式对高温隧道掌子面温降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隧道长度、数量和埋深也在不断增加,为保证线型的顺直,穿越复杂地质情况较为常见。因为隧道埋深的增加和其它热源(施工机械工作发热、地热、爆破散热、作业人员正常散热等)的放热作用,高温热害成为影响长大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风降温是降低隧道施工过程中热害的主要措施,也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合理的通风方式能降低通风成本、有效控制掌子面温度、提高通风降温效率。本文采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以高温特长隧道为研究对象,先后模拟侧壁压入式通风、混合式通风、拱顶压入式通风三种通风方式,分别针对不同通风方式对高温隧道掌子面温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出一种适用于高温隧道施工开挖的通风降温方式。主要内容如下:1)施工通风流体理论分析。运用流体运动基本理论对高温隧道施工开挖过程中隧道内气流运动规律进行理论分析。2)分别建立侧壁压入式通风、混合式通风、拱顶压入式通风模型,设置工况,对三类通风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对比评价其在温降效果方面各自呈现出的优劣性。分析了不同送风速度、不同风管位置和inlet面至outlet面距离这三个因素对隧道掌子面温降效果的影响。3)通过观测隧道掌子面30m区域内气流微元运动轨迹规律,分析了三类通风方式在掌子面温降效果方面各自优劣性产生的原因,并对三类通风方式进行评价。4)设置监测直线、监测面对最优通风方式进行温度、速度值进行监测,从微观角度定量分析掌子面气流的运动规律。隧道内流体无论做什么样的运动,其介质必然是连续的,迹线跟踪仅能定性的获悉气流微元运动,为了定量的了解掌子面气流的流动特征,通过设置一些监测直线、监测面来对隧道内气流进行数据监测采集,分析监测直线、监测面采集来的数据并总结规律,大致了解气流运动规律特征。通过对三类通风方式在高温隧道掌子面温降效果方面进行对比,找出了拱顶压入式通风方式在高温隧道掌子面温控效果方面表现良好的原因,根据对三类通风方式数值模拟结果得知:侧壁压入式通风温降效果并不理想;混合式通风能耗大、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拱顶压入式通风温降效果最为理想,值得推广。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研究其良好温控效果产生的原因,这一结论可在以后隧道开挖过程中遭遇高温灾害时加以采用,给施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周翔[4](2013)在《超大渗压涌水反坡特长隧洞独头掘进成套施工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锦屏二级水电站辅引3#施工支洞施工实际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独头掘进施工在钻爆、防排水、通风、岩爆防治、围岩稳定五个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总结,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结合辅引3#支洞修建的目的和工程现场的施工设备等条件,选择了钻爆法作为隧道施工的掘进方法,顺利完成了该隧道的施工。(2)对锦屏水电站庞大又复杂的地下工程洞群施工,以科学的通风理论作为基础,以现场采集数据为依据,通过计算制定出一套既结合实际又经济合理的通风方案。(3)根据辅助洞揭露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在施工开挖中通过物探钻探相结合的方法,成功预报了施工过程中的涌水,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4)对锦屏大埋深、极硬岩特点,综合利用了喷射混凝土、杆加固围岩、钢支撑喷锚联合支护、喷雾射水、改善施工方法、应力解除法和增设临时防护等方法顺利通过了强岩爆地段,实现了隧道强岩爆洞段的安全、快速施工。以上工作的现场应用解决了锦屏地下隧道群施工的工程技术难题,安全、快速完成了该隧道的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靳柒勤[5](2013)在《寒岭界隧道涌水突泥段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寒岭界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与地质接触带发生的涌水突泥灾害,利用现场调研、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涌水突泥灾害发生机理与后期处治施工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经过水文地质调研,初步判定寒岭界隧道左洞ZK88+597处涌水突泥地质灾害由自重驱动引发,主控因素为F1断层与风化砂岩的接触部位和隧道上方地表山坳冲沟汇水。(2)经数值模拟检算,说明断层破碎带围岩涌水突泥段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并加强支护结构强度是必要的,这对于后期隧道安全运营是有益的。(3)从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考虑,涌水突泥灾害的处治需采取综合措施,在隧道全断面帷幕注浆前提下,还需施作管棚和超前小导管预支护等措施,同时还应加强隧道防排水体系,以稳定围岩并减少后期衬砌承担的水压力。(4)隧道涌水突泥地质灾害的处治除灾害核心区域外,还应对邻近影响区域进行检测并适当加固,以防止地质灾害的连锁反应,恶化地层稳定性甚至引起已施作支护段结构的破坏。

刘运微[6](2013)在《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是隧道施工的一个难点,断层破碎带地质情况变化多种多样,导致的工程岩体失稳常见,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本文依托贵广客运专线金宝顶隧道建设施工项目,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控量测等手段对金宝顶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地层超前支护、开挖和支护方案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和研究成果:(1)分析研究了金宝顶隧道围岩地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各类隧道支护经验及成果,为金宝顶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对于不良地质地段,必须加强超前地质预报,超前钻孔物探,为隧道的顺利施工提供科学依据。(2)分析研究了金宝顶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遇到的问题和当前施工方案的特点,优化隧道断层破碎带支护设计,针对金宝顶隧道断层破碎带地质条件制定了双排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和三台阶七步开挖方案,并制定了监控量测方案。(3)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双排小导管注浆以及三台阶七步开挖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围岩应力场以及相互影响,探索支护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控制围岩稳定的关键部位及加固措施。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施工方案的效果,得出了开挖后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可以为隧道超前支护和开挖方案提供参考。(4)进行现场试验,对围岩变形及支护受力进行监控量测,了解施工后围岩应力变形状况,对隧道稳定性做出评价,通过现场监控量测,及时监测围岩变形,检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田卫明[7](2012)在《隧道施工安全风险与现场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项目的增加,隧道工程项目越来越多。隧道项目的建设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发展,但是同时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借鉴国内外公路隧道施工方面关于危险源辨识和控制的经验与研究成果,依托重庆丰都至石柱高速公路B3标段隧道风险评估项目,以危险源辨识、控制和管理为主线,围绕山岭公路隧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现场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对于今后山岭公路隧道施工风险识别与现场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价值。论文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隧道施工安全典型事故案列的收集与分析,分析出山岭公路隧道施工主要风险源、风险因子发生的条件等情况;研究山岭公路隧道风险事故发生的机理,为分析山岭公路隧道风险评估提供依据。2、通过对风险因子发生的条件分析,结合地质因素、施工因素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分析风险因子发生所需具备的条件;通过实地调研和查询相关规范,提出山岭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对策;最后,通过分析山岭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发生机理,提出山岭公路隧道施工预警系统。3、结合本论文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三部份内容,分析风险在通过风险处理后的发生概率,并评定其可接受的风险等级。4、通过对文家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结合文家梁隧道实际情况,对山岭公路隧道施工风险源进行研究,并选择重点风险进行分析,在确定其发生风险的条件上,对其进行控制,降低其发生概率。并以施工风险接受准则为基础,提供给施工单位风险管理意见,并指导进行现场管理。通过风险清单与现场施工结合,得到风险信息反馈,验证风险现场管理系统可靠性。5、为了衡量山岭公路隧道的安全水平,建立山岭公路隧道安全评价体系,通过收集大量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资料,结合本项目,建立较完善、较系统、操作性更强的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动态评价模型,以分析山岭公路隧道施工中存在或是潜在的安全风险问题,并为提出解决方案规避山岭公路隧道风险事故,建立山岭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动态评价体系。

马士伟[8](2011)在《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破坏机理与预警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溶隧道穿越各种复杂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构造单元,在隧道施工中会产生各种地质灾害,其中涌突水地质灾害是岩溶隧道工程中危害性最大的灾害。本文对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的破坏机理与预警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其形成原因、破坏机理、预警方法和标准及现场应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的调研,总结灾害发生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特殊的地质构造基础;二是足够的填充物条件;三是丰富的地下水源影响,四是人为的开挖扰动激活。(2)国内外对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自动化网络监测系统的研究较少,目前在长大隧道施工过程中还没有广泛接受的、方便适用的监测数据处理模型,特别是对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更没有成熟的先例。开发岩溶涌突水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对隧道安全施工有重要意义。(3)利用薄板理论、剪切破坏理论对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过程特征进行了研究。薄板理论适用于隧道跨度较大、隔水岩板完整性好并且较薄的情况,剪切破坏理论适用于隧道跨度较小、隔水岩板较厚并且破碎的情况。利用有限元对隧道开挖接近有压溶洞时隔水岩板力学变化进行了三维模拟。结果表明,由于隧道开挖引起围岩应力场变化和溶洞内水压作用,隔水岩板发生松弛,易导致灾害发生。(4)在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方法上首次提出了灾害发生前兆的现象预报法和S—t曲线变化趋势判断法,该方法的关键是对施工中地下水活动规律和围岩稳定性实时监测,包括水压、水量、水质变化、围岩位移、初期支护应力变化等。(5)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基本评判要素包括地质构造特征、涌水量特征、围岩稳定特征、地表环境影响、灾害危害程度。根据上述评判要素,对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进行了IV级划分,这对制定灾害应急预案、防范工程风险有重要意义。(6)给出了不良地质隧道地质构造综合量化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包括断层(性质、规模、岩性)指标值及权重因子、岩溶(层段、水系统、结构面发育程度)指标值及权重因子、隧道穿越地下水循环区域指标值及权重因子及水源补给特征指标值及权重因子,经过综合量化评价,确定量化指标值T。根据T值,将灾害风险程度划分IV级,对每一级分别确定监测项目,制定隧道通过该地段时的预警预测方案。(7)对岩溶主要风险源水压、水量、水质、初期支护内力及围岩位移进行监控,给出了相应的预警标准。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了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并在浏阳河隧道过河段、大支坪隧道、野山关隧道现场使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较好的适应隧道复杂环境,稳定性好,其推广应用对岩溶隧道安全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彦龙[9](2009)在《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为背景,依托国家863项目“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警装备与系统研究”,针对长大和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基于大量参考文献的调研和总结,在分析断层破碎带成因、构造特点以及影响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主控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预警方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对大量的断层破碎带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断层破碎带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特点及效果。通过对预报类型特点的分析,对目前断层破碎带地区采用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了清楚和全面的认识。2)在研究影响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主控因素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各主要影响因素变化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考虑隧道与断层破碎带的空间关系,数值模拟计算中将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的计算模型分为断层破碎带走向与隧道轴线正交、平行、斜交三种类型,在这三种类型的计算中分别再考虑影响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的各类因素(断层破碎带倾角、节理及充填物性质、围岩等级、断层破碎带宽度、隧道埋深及初始地应力等),根据隧道及周围围岩变形规律的分析,初步得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点和隧道距断层破碎带安全距离(预警距离)的关系。3)综合分析评价了现有各类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得出目前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断层破碎带的判读缺乏明确的指标,更多的是依赖于经验;(2)对断层破碎带的定位精度不高;(3)预报围岩工程类别的变化方面还缺乏可靠的依据。另外,还得出目前断层破碎带超前地质预报地震波法难于进行目标体的几何结构成像、目标体物性结构反演成像及复杂地质体结构探测。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文基于“四个结合”原则(长期预报与中短期预报相结合、多种物探方法相结合、洞内探测与洞外探测相结合、工程物探与工程地质分析相结合)提出了有效探测断层破碎带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4)通过以上研究总结出超前地质预报信息与灾害预报预警之间的最佳联系。将基于地质灾害超前预报详细程度及可靠度的预报方法进行分类;同时将超前预报的预报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相结合对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各类情况下的预警距离及防治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简单预案。

曹小平[10](2009)在《高应力区深埋长大公路隧道岩爆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双洞单向行驶的特长山岭公路隧道,建设规模居世界第一。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岩爆问题和大变形问题是该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本文结合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的工程实践,以岩爆问题为研究主线,对这一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做了较为全面的实例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获得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论述了所研究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2)总结了有关岩爆基本概念及预测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岩爆的力学特性,并分析了岩爆岩石的破坏特征、破坏机理,认为在岩爆的形成发生过程中既有张性劈裂破坏,也有剪切破坏,是以劈裂破坏为主的张剪复合型破坏机理。同时对岩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认为引起岩爆的原因非常复杂,与地应力状况、底层岩性、埋深、岩体结构、地下水与开挖断面的大小、形状、开挖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地应力条件和底层岩性是产生岩爆的决定性因素,但其他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3)通过对研究区地应力、岩性条件、岩体结构、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岩爆岩石力学试验研究,认为秦岭终南公路隧道2号通风竖井及风道系统已达到中等~高等地应力条件,满足发生岩爆的地应力条件,在IV类、V类围岩地段施工中可能发生轻微~中等程度岩爆。(4)通过利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在风道施工过程中,距离主隧道越近的位置,附近岩体受到的扰动就越大,扰动范围与原先隧道施工过程扰动范围重合,并继续向岩体深处延伸,风道顶部下沉较大。四连拱施工时,应力和位移的影响范围最大,变化幅度最大,两拱的拱脚交汇处为高应力区域。(5)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主要岩爆地段进行了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二、寺铺尖隧道突发性断层塌方处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寺铺尖隧道突发性断层塌方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与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概述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选题依据与目的
        1.1.3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类型方面
        1.2.2 隧道突水突泥的判识方面
        1.2.3 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临灾判据方面
        1.2.4 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分类及其地质判识
    2.1 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与抗突体定义
        2.1.1 突水突泥致灾系统
        2.1.2 抗突体
    2.2 我国突水突泥隧道分布特征
    2.3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分类
    2.4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结构特征与地质判识及典型案例分析
        2.4.1 岩溶类致灾系统
        2.4.2 断层类致灾系统
        2.4.3 其他成因类致灾系统
    2.5 隧道突水突泥孕灾模式
        2.5.1 直接揭露型突水突泥
        2.5.2 渐进破坏型突水突泥
        2.5.3 渗透失稳型突水突泥
        2.5.4 间歇破坏型突水突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溶隧道突水突泥抗突评判方法与软件
    3.1 岩溶隧道突水突泥评判方法的建立
        3.1.1 岩溶隧道突水突泥抗突评判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3.1.2 岩溶隧道突水突泥抗突评判等级划分
    3.2 岩溶隧道突水突泥抗突评判影响因素等级划分
        3.2.1 抗突体厚度
        3.2.2 不良地质
        3.2.3 水动力条件
        3.2.4 围岩特征
    3.3 实施流程
    3.4 岩溶隧道突水突泥抗突评判软件
    3.5 工程验证
        3.5.1 工程概况
        3.5.2 抗突评判影响因素分析
        3.5.3 抗突评判结果与分析
        3.5.4 抗突评判软件应用
        3.5.5 基于抗突评判结果的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处治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临灾判据
    4.1 充填介质滑移失稳的隧道突水突泥最小安全厚度
        4.1.1 充填介质滑移失稳力学模型
        4.1.2 充填介质滑移失稳最小安全厚度公式
        4.1.3 最危险滑动面与最小安全安全厚度影响因素分析
        4.1.4 讨论
    4.2 充填介质渗透失稳的无粘性土管涌变截面螺旋毛管模型
        4.2.1 无粘性土管涌的变截面螺旋毛管模型
        4.2.2 可动颗粒起动机理
        4.2.3 可动颗粒起动的临界水头梯度
        4.2.4 算例分析及讨论
    4.3 考虑清淤和降雨的隧道间歇型二次突水突泥临灾判据
        4.3.1 降雨诱发二次突水突泥致灾机制
        4.3.2 清淤诱发二次突水突泥致灾机制
        4.3.3 充填型溶洞二次突水突泥临灾判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溶洞充填介质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室内试验
    5.1 溶洞充填介质沉积机制与沉积特征
        5.1.1 溶洞结构特征
        5.1.2 充填介质沉积机制与沉积特征
    5.2 溶洞充填介质沉积试验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试验
        5.2.1 溶洞充填介质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一体化试验装置
        5.2.2 试验方案与流程
        5.2.3 溶洞充填介质沉积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5.2.4 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致灾过程
        5.2.5 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工程案例与充填介质特征分析
    6.1 工程概况
        6.1.1 地形地貌
        6.1.2 地层岩性
        6.1.3 地质构造
        6.1.4 水文地质特征
    6.2 隧道间歇型突水情形
    6.3 溶洞充填介质特性分析
        6.3.1 充填介质颗粒级配分析
        6.3.2 充填介质颗粒磨圆度分析
        6.3.3 充填介质矿物成分分析
    6.4 水文地质条件与突水突泥地下水来源判定
    6.5 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原因分析
    6.6 隧道突水突泥抗突评判方法及软件应用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第三系砂泥岩地层隧道施工安全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钻爆掘进法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3.2 隧道振动监测技术和安全判据研究现状
        1.3.3 安全降震技术研究现状
        1.3.4 目前国内外已经建成的砂泥岩隧道
        1.3.5 砂泥岩地层条件下隧道的国外研究现状
        1.3.6 砂泥岩地层条件下隧道的国内研究现状
        1.3.7 砂泥岩地层条件下的隧道施工安全对策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2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致因和预防对策
    2.1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
        2.1.1 隧道施工危险因素
        2.1.2 隧道施工事故主要类型
    2.2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致因分析
        2.2.1 人的因素
        2.2.2 物的因素
        2.2.3 环境的因素
        2.2.4 管理的因素
    2.3 隧道施工风险因子的确定
        2.3.1 隧道施工塌方致灾因子研究
        2.3.2 隧道施工涌水致灾因子研究
        2.3.3 隧道施工大变形致灾因子研究
        2.3.4 隧道施工瓦斯致灾因子研究
        2.3.5 隧道施工岩爆致灾因子研究
    2.4 隧道施工风险预防对策研究
        2.4.1 塌方风险预防
        2.4.2 涌水涌泥风险预防
        2.4.3 大变形风险预防
        2.4.4 瓦斯风险预防
        2.4.5 岩爆风险预防
3 双丰隧道工程概况及施工风险分析控制
    3.1 工程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工程地质条件
        3.1.3 水文地质条件
    3.2 双丰隧道施工风险分析和控制
        3.2.1 施工风险分析
        3.2.2 塌方风险控制
        3.2.3 涌水风险控制
    3.3 本章小结
4 依托工程的数值模拟与实时监控分析
    4.1 施工过程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实现
        4.1.1 围岩隧道施工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4.1.2 数值模拟结果与对比分析
    4.2 涌水涌泥段监控量测
        4.2.1 监控量测内容
        4.2.2 围岩压力量测及分析
        4.2.3 钢拱架应力测量及分析
        4.2.4 隧道初支二衬间接触压力量测及分析
        4.2.5 隧道衬砌混凝土应力量测及分析
        4.2.6 钢筋内力监控量测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双丰隧道施工现场安全动态管理
    5.1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动态管理的目的和原则
    5.2 现场安全动态评价指标
        5.2.1 塌方风险动态评价指标
        5.2.2 涌水风险动态评价指标
    5.3 现场安全动态管理指标
        5.3.1 塌方风险动态管理指标
        5.3.2 涌水涌泥风险动态管理指标
    5.4 现场风险应急管理
        5.4.1 隧道施工安全应急响应
        5.4.2 隧道施工应急事故处理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通风方式对高温隧道掌子面温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环境
        1.1.3 研究意义
    1.2 高温对人的影响
    1.3 国内研究状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概论
        2.1.1 计算流体力学
        2.1.2 计算流体动力学工作步骤
    2.2 CFD基本方程
        2.2.1 连续性方程
        2.2.2 动量方程
        2.2.3 能量方程
    2.3 不可压缩粘性流动基本理论
        2.3.1 运动方程
        2.3.2 粘性流体运动的相似律
    2.4 不可压缩层流边界层理论
        2.4.1 边界层的物理概念
        2.4.2 边界层方程
        2.4.3 位移边界层厚度
        2.4.4 边界层分离
        2.4.5 运动相似
    2.5 围岩温度场物理模型
第3章 高温隧道射流通风模拟
    3.1 模型参数及相关尺寸的确定
        3.1.1 模型参数
        3.1.2 有效射程
        3.1.3 有效吸程
    3.2 侧壁压入式通风
        3.2.1 模型建立
        3.2.2 特征截面监测温度云图
        3.2.3 侧壁压入式通风评价
    3.3 混合式通风
        3.3.1 模型建立
        3.3.2 模型工况的设置
        3.3.3 温度符合要求区域涵盖图
        3.3.4 特征截面温度云图
        3.3.5 混合式通风方式评价
    3.4 拱顶压入式通风
        3.4.1 模型建立
        3.4.2 模型工况的设置
        3.4.3 温度符合要求区域涵盖图
        3.4.4 佐证工况论证
        3.4.5 混合式通风方式评价
第4章 紊动射流特性
    4.1 自由紊动射流
        4.1.1 自由紊动射流概念
        4.1.2 自由紊动射流流体的粘性
    4.2 紊动射流特性
        4.2.1 射流分区
        4.2.2 射流特性
    4.3 附壁射流
    4.4 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
第5章 三类通风方式温控效果分析
    5.1 侧壁压入式通风分析
        5.1.1 迹线规律
        5.1.2 温降效果分析
    5.2 混合式通风方式分析
        5.2.1 迹线规律
        5.2.2 温降效果分析
    5.3 拱顶压入式通风分析
        5.3.1 迹线规律
        5.3.2 温降效果分析
    5.4 三类通风方式监测对比分析
第6章 拱顶压入式通风气流运动特征分析
    6.1 监测直线设置
        6.1.1 A组监测直线
        6.1.2 B组监测直线
    6.2 A组直线监测数据
        6.2.1 A-Z-Velocity监测数据显示
        6.2.2 A-Z-Velocity监测数值分析
        6.2.3 A-Y-Velocity监测数据显示
        6.2.4 A-Y-Velocity监测数值分析
    6.3 B组直线监测数据
        6.3.1 B-Z-Velocity监测数据显示
        6.3.2 B-Z-Velocity监测数据分析
        6.3.3 B-Y-Velocity监测数据显示
        6.3.4 B-Y-Velocity监测数据分析
总结、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超大渗压涌水反坡特长隧洞独头掘进成套施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掘进技术的选择
        1.2.2 防排水技术
        1.2.3 通风技术
        1.2.4 岩爆防治技术
        1.2.5 围岩稳定性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反坡特长隧洞独头掘进钻爆施工技术
    2.1 爆破设计总体方案
        2.1.1 全断面掘进光面爆破
        2.1.2 爆破炮眼布置网络
    2.2 光面爆破设计
        2.2.1 光面爆破技术
        2.2.2 光面爆破施工程序及作业标准
    2.3 装碴与运输
        2.3.1 碴量计算
        2.3.2 运输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坡特长隧洞独头掘进通风技术及排水技术
    3.1 反坡特长隧洞独头掘进通风技术
        3.1.1 风量计算
        3.1.2 风压计算
        3.1.3 通风方式及风机布置
    3.2 超大渗压涌水反坡独头隧洞防排水技术
        3.2.1 超前地质预报
        3.2.2 防排水技术分析
        3.2.3 堵水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地应力特长独头隧洞岩爆防治技术
    4.1 岩爆断裂破坏机制概述
        4.1.1 岩爆判别准则
        4.1.2 岩爆的特征及破坏机理
    4.2 锦屏引水隧洞实际岩爆分析
        4.2.1 岩爆烈度分级
        4.2.2 岩爆形式及特征
    4.3 岩爆的预测
        4.3.1 地质分析法
        4.3.2 工程类比法
    4.4 岩爆的防治措施
        4.4.1 喷射混凝土
        4.4.2 锚杆加固围岩
        4.4.3 钢支撑喷锚联合支护
        4.4.4 喷雾射水
        4.4.5 改善施工方法
        4.4.6 应力解除法
        4.4.7 增设临时防护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地应力渗压涌水独头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
    5.1 工程地质条件
        5.1.1 地层岩性
        5.1.2 地应力状况
        5.1.3 开挖方式
    5.2 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因素
        5.2.1 岩性及其力学性质
        5.2.2 岩体结构及裂隙
        5.2.3 地下水的影响
        5.2.4 初始应力状态
        5.2.5 人为影响因素
    5.3 围岩衬砌支护
        5.3.1 支护参数
        5.3.2 洞口加固
        5.3.3 交岔口加强支护
    5.4 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5.4.1 计算模型
        5.4.2 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寒岭界隧道涌水突泥段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寒岭界隧道断层破碎带掌子面涌水突泥灾害
    2.1 寒岭界隧道工程与地质概述
        2.1.1 隧道工程概况
        2.1.2 地层岩性
        2.1.3 区域地质构造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1.5 洞身段工程地质评价
    2.2 隧道设计概述
        2.2.1 衬砌结构设计
        2.2.2 超前支护设计
    2.3 隧道左洞涌水突泥段说明及成因简析
        2.3.1 涌水突泥过程
        2.3.2 涌水突泥段地质地形条件
        2.3.3 涌水突泥段成因简析
    2.4 本章小结
3 寒岭界隧道涌水段处治施工围岩与衬砌安全评价
    3.1 引言
    3.2 FLAC2D简介
    3.3 数值模型
        3.3.1 模型建立
        3.3.2 涌水段处治施工工序确定
        3.3.3 围岩与支护力学参数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1 围岩变形分析
        3.4.2 塑性区分析
        3.4.3 衬砌结构内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寒岭界隧道涌水突泥段综合处治措施研究
    4.1 引言
    4.2 隧道涌水突泥段处治原则
    4.3 寒岭界隧道涌水突泥段综合处治措施
        4.3.1 寒岭界隧道涌水段抽排方案
        4.3.2 塌方影响段地质雷达探测
        4.3.3 寒岭界隧道涌水段处治措施
        4.3.4 后方坍塌影响段支护结构加固
        4.3.5 涌水突泥段全断面帷幕注浆
        4.3.6 掘进过程超前支护措施
        4.3.7 涌水突泥段开挖方法
        4.3.8 涌水突泥段隧道支护结构加强
        4.3.9 涌水突泥及影响段防排水措施加强
    4.4 涌水突泥段综合处治施工管理
        4.4.1 施工注意事项
        4.4.2 质量保证措施
        4.4.3 安全保证措施
    4.5 现场实施过程及效果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断层构造研究现状
        1.2.2 隧道支护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超前支护技术
        1.2.4 大断面隧道开挖技术
        1.2.5 隧道及支护结构的数值模拟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气象特征
    2.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层岩性
        2.3.2 水文地质特征
        2.3.3 断层破碎带地质特性
        2.3.4 其他不良地质条件及特殊岩土
第三章 施工方案
    3.1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设计情况
    3.2 超前地质预报
    3.3 断层破碎带超前支护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
    3.4 断层破碎带开挖方案及施工流程
        3.4.1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综述
        3.4.2 隧道开挖
        3.4.3 支护设计
        3.4.4 工艺流程
    3.5 断层破碎带施工危险源分析
        3.5.1 危险源识别
        3.5.2 危险源的分析与预防措施
    3.6 小结
第四章 监控量测方案
    4.1 监控量测项目及使用的仪器
    4.2 监测断面的布置及量测方法
    4.3 洞内目测观察
        4.3.1 目测观察的目的
        4.3.2 目测观察的内容
        4.3.3 洞内观察的时间
    4.4 变形量测
        4.4.1 拱顶下沉
        4.4.2 水平收敛
        4.4.3 二次衬砌净空收敛
    4.5 应力量测
        4.5.1 围岩压力
        4.5.2 喷射混凝土应力
        4.5.3 型钢钢架应力
        4.5.4 纵向连接筋应力
        4.5.5 锁脚锚杆轴力
        4.5.6 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的接触压力
        4.5.7 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
        4.5.8 二次衬砌钢筋应力
    4.6 量测数据的处理与反馈
        4.6.1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4.6.2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4.7 方案编制依据
    4.8 小结
第五章 施工方案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拟计算软件的选取
    5.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建立的原则
        5.2.1 计算模型建立的原则
        5.2.2 计算模型的特点
        5.2.3 模型的建立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围岩应力分析
        5.3.2 围岩变形分析
        5.3.3 初期支护的轴力分析
        5.3.4 初期支护的弯矩分析
        5.3.5 地层位移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监控量测结果分析
    6.1 变形量测
        6.1.1 拱顶下沉
        6.1.2 水平收敛
    6.2 应力量测
        6.2.1 围岩压力
        6.2.2 喷射混凝土应力
        6.2.3 型钢钢架应力
        6.2.4 纵向连接筋应力
        6.2.5 锁脚锚杆轴力
        6.2.6 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的接触压力
        6.2.7 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
    6.3 小结
第七章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7.1 技术效益分析
        7.1.1 施工速度
        7.1.2 施工安全
        7.1.3 隧道的稳定性
    7.2 经济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隧道施工安全风险与现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施工风险评估能对现场安全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1.2.2 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有利于降低工程事故的发生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隧道风险研究现状
        1.3.2 国内隧道风险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隧道施工安全因子分析与识别
    2.1 隧道施工风险致灾因子辨识方法
    2.2 隧道施工风险影响因子指标的确定
        2.2.1 隧道施工塌方致灾因子研究
        2.2.2 隧道施工瓦斯致灾因子研究
        2.2.3 隧道施工涌水突泥致灾因子研究
        2.2.4 隧道施工大变形致灾因子研究
        2.2.5 隧道施工岩爆致灾因子研究
    2.3 公路隧道施工风险预防对策研究
        2.3.1 塌方风险预防对策表
        2.3.2 瓦斯风险预防对策表
        2.3.3 涌水、突泥风险预防对策
        2.3.4 大变形风险预防对策
        2.3.5 岩爆风险预防对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隧道施工风险预警体系及风险接受准则
    3.1 隧道施工风险预警体系
        3.1.1 隧道施工塌方致灾预警体系研究
        3.1.2 隧道施工瓦斯致灾预警体系研究
        3.1.3 隧道施工涌水突泥致灾预警体系研究
        3.1.4 隧道施工大变形致灾预警体系研究
        3.1.5 隧道施工岩爆致灾预警体系研究
    3.2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接受准则的基本类型
        3.2.1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发生概率接受准则
        3.2.2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后果接受准则
    3.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等级
    3.4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接受准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家梁隧道施工风险评价及现场安全体系的构建
    4.1 文家梁隧道工程概况
        4.1.1 地形、地貌
        4.1.2 水文地质条件
    4.2 文家梁隧道风险分析与评价
        4.2.1 文家梁隧道风险清单
        4.2.2 文家梁隧道风险评价
    4.3 文家梁隧道风险控制
        4.3.1 塌方风险控制措施
        4.3.2 涌水风险控制措施
    4.4 现场安全组织管理
        4.4.1 现场安全组织体系
        4.4.2 现场指挥结构体系
    4.5 信息管理
        4.5.1 信息安全管理
        4.5.2 风险信息报告与通知
        4.5.3 现场安全信息传递
    4.6 现场安全风险及事故管理
        4.6.1 风险事故类型成因及危害程度
        4.6.2 风险源控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家梁隧道施工现场安全动态管理模型
    5.1 隧道施工风险动态评估指标的目的和原则
    5.2 现场安全动态管理模型
    5.3 现场安全动态评估指标
        5.3.1 塌方风险动态评估指标
        5.3.2 涌水突泥动态评估指标
        5.3.3 近水平薄层状围岩风险评估指标
    5.4 现场安全动态管理指标
        5.4.1 隧道施工塌方风险动态管理
        5.4.2 隧道施工涌水突泥风险动态管理
        5.4.3 近水平薄层状围岩风险动态管理
    5.5 动态管理风险评估接受准则
    5.6 近水平薄层状围岩施工安全动态管理实例
    5.7 现场应急管理
        5.7.1 隧道施工事故应急救援
        5.7.2 紧急风险应对方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隧道施工安全因子分析与识别
        6.1.2 山岭公路隧道施工风险预警体系及风险接受准则
        6.1.3 文家梁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现场安全体系的研究
        6.1.4 文家梁隧道施工现场安全动态管理模型研究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破坏机理与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情况的调究
    1.3 国内外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1.3.1 交通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破坏机理和行为研究现状
        1.3.2 煤矿涌突水(透水)灾害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现状调研
        1.4.1 岩溶区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
        1.4.2 断层破碎带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
        1.4.3 国内外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原则和标准
    1.5 隧道施工监测技术和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究
        1.5.1 地质超前预报技术
        1.5.2 国内外隧道施工安全监测技术
    1.6 调研小结
    1.7 论文选题、研究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及创新点
        1.7.1 论文选题
        1.7.2 主要研究方法
        1.7.3 主要研究内容
        1.7.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破坏机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
    2.1 薄板理论
        2.1.1 “均质弱板”概念
        2.1.2 荷载类型与计算模型
        2.1.3 薄板模型基本理论
        2.1.4 均布横向荷载作用下简支边矩形隔水岩板挠度方程与内力计算
        2.1.5 均布竖向荷载作用下简支边矩形隔水岩板稳定性计算
        2.1.6 均布竖向荷载和横向荷载共同作用下隔水岩板稳定性分析
    2.2 剪切破坏理论
    2.3 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2.3.1 涌突水地质灾害形成和发生区域地质构造条件
        2.3.2 涌突水地质灾害形成和发生的地下水源条件
        2.3.3 涌突水地质灾害形成和发生的地质构造内固体填充物质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附近溶洞分布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
    3.1 平面模拟计算
        3.1.1 隧道周围没有溶洞计算
        3.1.2 隧道与溶洞隔水岩板厚5m
        3.1.3 隧道与溶洞隔水岩板厚2m
    3.2 空间三维模拟计算
        3.2.1 计算参数
        3.2.2 计算模型
        3.2.3 计算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方法研究
    4.1 岩溶隧道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方法
    4.2 岩溶隧道不良地质构造超前预测预报方法
        4.2.1 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
        4.2.2 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
    4.3 地质灾害发生前兆的现象预报法
    4.4 S—t(水压、水量—时间、变形--时间)曲线变化趋势判断法
        4.4.1 水压、水量—时间曲线变化趋势判断法
        4.4.2 利用超前探水钻孔涌水量判断涌水量
        4.4.3 变形--时间曲线变化趋势判断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溶隧道风险评估与涌突水地质灾害分级研究
    5.1 概述
        5.1.1 风险概念
        5.1.2 风险管理与风险识别
        5.1.3 风险控制理论及技术
    5.2 风险评估的程序和基本方法
        5.2.1 风险评估的程序
        5.2.2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5.2.3 智暴专家组的构成
    5.3 岩溶隧道风险等级划分
    5.4 地质灾害概述
        5.4.1 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类型
        5.4.2 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定义及类型
    5.5 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等级划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研究
    6.1 不良地质构造分类评定—断层
        6.1.1 断层地质构造性质特征
        6.1.2 断层规模特征
        6.1.3 断层两侧岩性
    6.2 不良地质构造分类评定—岩溶
        6.2.1 岩溶地质构造性质特征
        6.2.2 岩溶层段中岩溶水系统及类型
        6.2.3 隧道穿越区域岩溶及岩溶结构面发育程度
    6.3 涌突水地质灾害地质构造判定—隧道穿越地下水循环区域
    6.4 隧道穿越地下水区域补给特征
    6.5 涌突水地质灾害地质构造综合量化评价
    6.6 涌突水地质灾害监测项目及预警标准
        6.6.1 涌突水地质灾害水压、水量、预警标准
        6.6.2 涌突水地质灾害水质监测预警标准
        6.6.3 涌突水地质灾害围岩稳定监测预警标准
        6.6.4 涌突水地质灾害初期支护(钢拱架)监控预警标准
        6.6.5 涌突水地质灾害监控预警等级与标准
    6.7 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方案
        6.7.1 概述
        6.7.2 涌突水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信息层主要功能
        6.7.3 设计原则与关键技术
        6.7.4 自动在线预警系统方案
    6.8 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开发
        6.8.1 专家系统
        6.8.2 岩溶隧道涌水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现场应用
    7.1 浏阳河隧道现场应用
        7.1.1 现场时间
        7.1.2 目的
        7.1.3 监测对象
        7.1.4 监测方案
        7.1.5 方案实施
        7.1.6 监测数据(部分)
    7.2 宜万线大支坪、齐岳山隧道现场应用
    7.3 应用结论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表1 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调研表
附录:部分程序代码
详细摘要

(9)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依托课题及工程
        1.2.1 依托课题
        1.2.2 依托工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断层破碎带地质超前预报
        1.3.2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警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断层破碎带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2.1 地质分析法
        2.1.1 地面地质调查法
        2.1.2 地质素描法
        2.1.3 断层参数预报法
    2.2 物探方法
        2.2.1 地面(洞外)浅层地震法
        2.2.2 电阻率法
        2.2.3 测井法
        2.2.4 TSP隧道地震预报法
        2.2.5 负视速度法(VSP垂直地震剖面法)
        2.2.6 地质雷达法
        2.2.7 水平声波法
        2.2.8 陆地声纳法
        2.2.9 红外探测法
        2.2.10 TRT反射地震层析成像法
        2.2.11 测氡Rn法
    2.3 直接预报方法
        2.3.1 超前钻探法
        2.3.2 超前平导法
    2.4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分析评价
    2.5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判断及常见地质灾害
    3.1 影响围岩稳定的地质环境
        3.1.1 内在因素的影响
        3.1.2 外部环境
        3.1.3 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
    3.2 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基本判据
        3.2.1 围岩强度判据
        3.2.2 围岩变形量或变形率判据
    3.3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常见地质灾害
        3.3.1 塌方
        3.3.2 涌水
        3.3.3 大变形
        3.3.4 岩爆
    3.4 本章小结
4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4.1 数值模拟分析方案
        4.1.1 参数的选取
        4.1.2 数值模拟计算软件
        4.1.3 计算模型
    4.2 无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4.2.1 数值计算模型
        4.2.2 围岩位移分析
    4.3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数值模拟计算
        4.3.1 断层破碎带走向与隧道轴线正交
        4.3.2 断层破碎带走向与隧道轴线平行
        4.3.3 断层破碎带走向与隧道轴线斜交
    4.4 本章小结
5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方法研究
    5.1 断层破碎带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研究
        5.1.1 断层破碎带综合超前预报技术
        5.1.2 断层破碎带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研究技术路线
        5.1.3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施工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建议
    5.2 断层破碎带隧道地质灾害预警研究
        5.2.1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警方法
        5.2.2 隧道距断层破碎带的安全距离(预警距离)
    5.3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方法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高应力区深埋长大公路隧道岩爆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4 小结
2 岩爆机理与岩爆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1 岩爆机理的理论分析
        2.1.1 岩爆的破坏特征
        2.1.2 岩爆的动力学特征
        2.1.3 岩爆的物理力学特征
        2.1.4 岩爆破坏机理
    2.2 岩爆影响因素分析
        2.2.1 地应力
        2.2.2 岩性
        2.2.3 埋深
        2.2.4 岩体结构
        2.2.5 地下水
        2.2.6 人为开挖
    2.3 小结
3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3.1 地形地貌
    3.2 地层岩性
    3.3 地质构造
        3.3.1 构造应力场及地应力
        3.3.2 节理裂隙发育特征
        3.3.3 构造应力场演化
    3.4 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
    3.5 水系
    3.6 气象特征
    3.7 地震基本烈度
    3.8 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岩爆
    3.9 小结
4 基于MTS-AE 的岩石力学综合实验
    4.1 概述
    4.2 实验目的
    4.3 实验仪器及设备
        4.3.1 MTS 电液三轴伺服试验系统
        4.3.2 SWAES 数字化全波形声发射检测仪
    4.4 实验内容及步骤
        4.4.1 现场取样
        4.4.2 试件的加工
        4.4.3 混合片麻岩的物理力学指标
    4.5 实验数据分析
        4.5.1 单向压缩下岩石的变形特征
        4.5.2 单向压缩下岩石的破坏特征
        4.5.3 三轴加压卸压下岩石的变形破坏特征
        4.5.4 结论
    4.6 试件破碎过程中声发射活动特性的分析
        4.6.1 声发射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4.6.2 声发射特征规律
    4.7 小结
5 现场围岩多元变形信息综合监测与分析
    5.1 概述
        5.1.1 隧道围岩量测与监控的原理
        5.1.2 隧道围岩量测与监控的目的
    5.2 巷道围岩量测与监控结果及分析
        5.2.1 监测方案与设计
        5.2.2 巷道围岩监测数据分析
    5.3 小结
6 基于三维有限差分FLAC~(3D) 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6.1 概述
        6.1.1 FLAC~(3D) 数值计算的基本原理
        6.1.2 FLAC~(3D) 程序可以解决的工程问题
    6.2 研究内容
    6.3 数值模型
        6.3.1 数值计算模型
        6.3.2 初始平衡
    6.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6.4.1 四连拱力学特征
        6.4.2 四连拱施工过程力学特征
    6.5 结论
7 岩爆灾害预测及防治措施
    7.1 岩爆灾害预测
    7.2 围岩岩爆防治工程措施建议
8 几点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寺铺尖隧道突发性断层塌方处理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与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机理[D]. 黄鑫. 山东大学, 2019(09)
  • [2]第三系砂泥岩地层隧道施工安全及对策研究[D]. 李国彬.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4)
  • [3]基于通风方式对高温隧道掌子面温降效果的研究[D]. 李俊生.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4]超大渗压涌水反坡特长隧洞独头掘进成套施工技术的研究[D]. 周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2)
  • [5]寒岭界隧道涌水突泥段施工技术研究[D]. 靳柒勤. 中南大学, 2013(03)
  • [6]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刘运微. 长安大学, 2013(06)
  • [7]隧道施工安全风险与现场管理研究[D]. 田卫明.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5)
  • [8]岩溶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破坏机理与预警技术研究[D]. 马士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1(07)
  • [9]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方法研究[D]. 张彦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09(02)
  • [10]高应力区深埋长大公路隧道岩爆预测研究[D]. 曹小平.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四蒲间隧道突发断层坍塌的应对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