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粉煤灰砖的生产工艺

烧结粉煤灰砖的生产工艺

一、烧结粉煤灰砖生产技术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艳[1](2020)在《电石渣与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料制备蒸压硅酸盐材料》文中提出现阶段,我国建筑垃圾以废弃混凝土、废砖及其表面包裹的砂浆为主要组分,从减少原材料处理成本、提高建筑垃圾利用率的角度,需要研发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物的资源化再生技术。废弃混凝土中含有丰富的钙质资源与硅质资源,可以作为蒸压硅酸盐材料/制品的生产原料。但是由于废弃混凝土中的钙主要由粗骨料石灰石提供,以CaCO3形式存在,不能直接参与水热反应,目前相关研究大多仅利用废弃混凝土作为硅质原料,而粗骨料或者被分离出去另作他用、或者仅在材料/制品中用作骨料,造成了钙质资源的浪费。本论文以废弃混凝土和废砖混合料为主要原料、工业固废电石渣为补充钙质原料,采用煅烧—水热合成工艺制备蒸压硅酸盐材料。其中,煅烧处理的目的是将废弃混凝土中的CaCO3分解转化为能够参与水热反应的CaO。本论文研究将为废弃混凝土、废砖中有效矿物资源的转化再利用以及多源固废的协同处置提供新思路。论文首先研究确定原材料的活化制度:根据我国现阶段建筑垃圾的实际组成,按照废弃混凝土占比80%、50%和20%三种比例混合废弃混凝土和废砖(分别对应A、B、C混合料),煅烧混合料,研究混合料中CaCO3的热分解情况、煅烧温度对煅烧产物中CaO含量及其反应活性的影响,确定三组混合料适宜的煅烧温度;对电石渣采取煅烧—消解的活化方式,研究煅烧对电石渣矿物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煅烧温度、消解制度对Ca(OH)2乳液活性的影响,确定电石渣适宜的煅烧—消解活化制度。进一步,用活化处理后的原材料水热合成法制备蒸压硅酸盐材料,研究水固比、成型方式、钙硅比以及蒸压制度对材料抗压强度和微观组成的影响,研究不同钙硅比和蒸压制度下蒸压硅酸盐材料的耐水性、孔溶液碱度以及抗冻性能。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本论文试验条件下,电石渣最佳活化制度为:800°C煅烧30min,煅烧产物加入80°C去离子水、搅拌30min消解得到Ca(OH)2乳液(用水量取m(H2O)/m(CaO)=12),乳液不经陈化处理、直接烘干成粉末;综合考虑煅烧产物中有效钙含量和有效钙活性,A、B、C三组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料的最佳煅烧活化温度分别为:890°C、920°C、810°C。(2)水固比和成型方式显着影响蒸压硅酸盐材料的抗压强度。本论文试验条件下,确定最佳水固比为18%,试件最佳成型方式为压制成型、成型压力30MPa。(3)蒸压硅酸盐材料的水热产物主要为CSH(B)、托贝莫来石和硬硅钙石;水热条件下,废弃混凝土中水泥石脱水相再水化、未水化水泥颗粒水化,生成的水化硅酸钙凝胶为材料提供额外强度;钙硅比和蒸压制度对水化硅酸钙数量、类型、结晶度以及结构转变的影响不同,宏观上表现为对材料性能的不同影响。(4)钙硅比对蒸压硅酸盐材料的抗压强度无直接显着影响;对于确定的原材料和蒸压制度,钙硅比存在一个最佳值。蒸压压力和保温时间合理匹配,可以提高试件抗压强度;相对于蒸压压力,保温时间对强度的影响更为显着。随着蒸压压力增大、保温时间延长、时压积Q(蒸压压力×保温时间)增大,试件抗压强度整体呈提高趋势。钙硅比和蒸压制度相同的条件下,原料中废弃混凝土含量高、则试件抗压强度高。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料经煅烧活化后,试件抗压强度显着高于未煅烧组。(5)本论文试验条件下,试件软化系数在0.670.92范围内,pH值在11.02?12.37范围内,15次冻融循环后的强度损失率在6.26%9.67%范围内。钙硅比对蒸压硅酸盐材料的耐水性、孔溶液碱度和抗冻性均无显着影响。随着时压积增大、蒸压压力提高,试件软化系数整体呈增大趋势,且保温时间短、增幅大;Q=18MPa·h(2MPa,9h)是试件耐水性降低的临界点;耐水性与强度不存在单一对应关系。蒸压压力和保温时间对蒸压硅酸盐材料孔溶液碱度的影响方向不一致;随着时压积增大,试件pH值总体呈降低趋势,需控制时压积的最大值。随着时压积增大、保温时间延长,试件强度损失率总体呈减小趋势,基本在保温9h时强度损失率最小、抗冻性最好。

曹云[2](2020)在《河湖淤泥基免烧陶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外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活动的扩张与增长,水体污染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淤泥作为水域污染的重要载体,成分复杂且含有大量有机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随水体流动扩散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黑臭等一系列生态破坏,淤泥中部分有毒有害物质经食物链还会逐级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影响人类人体健康。此外,淤泥若堆积严重,会严重影响航运、水体疏通等,进而减弱水域泄洪能力、增大了自然灾害风险。因此,世界各地均会定期对江河湖海进行疏浚清淤活动。产生的淤泥量大、含水率高,目前主要的处理淤泥方式存在毒害物质浸出风险、成本高、有二次污染隐患,因此国内外学者和有关部门不断致力于研究出合理高效的淤积处置手段。本论文利用淤泥作为主要原材料进行免烧陶粒的制备,对制成的陶粒对照国标GB/T 17431.2进行性能测试,依托XRD、SEM等表征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并对陶粒的浸出毒性进行检测。综合各研究结果,得出了淤泥制备免烧陶粒的配方和工艺方案,为今后河湖淤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1)对经过预实验筛选出的石膏、水泥、粘结剂等物料进行XRF组分分析,并对实验用淤泥进行含水率、有机物含量测定,采用XRD、XRF、SEM、EDS等对淤泥的化学组成、矿相结构、微观形貌、主要重金属进行全面表征分析。确定以淤泥、水泥、石膏、粘结剂、纤维等为主要原料,采用免烧保水养护方法制备免烧陶粒。(2)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并且综合考虑清洁生产原则、最大化利用废弃物原则和成本优化原则,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淤泥/水泥比为2.5,石膏含量为10%,粘结剂含量为1%,保水养护时间为28天,以此确保淤泥利用率超过60%。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进一步研究各原辅料含量的变化对陶粒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得出保水养护时间对陶粒性能影响较大,随着养护时间的延长,钙长石和C-S-H凝胶出现并为陶粒提供一定的机械强度。纤维可阻碍陶粒受外力所产生裂缝的进一步扩散。(3)研究了陶粒内部主要氧化物对免烧陶粒性能作用。二氧化硅含量的提高起初对陶粒性能产生正向影响,但过量的二氧化硅非常亲水,在碱性条件下硅烷醇基可与OH-离子反应并在颗粒表面形成负基,负电荷增加会导致颗粒之间的静电双层力增强,减弱颗粒间聚集作用。氧化铝含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较为显着,随着氧化铝含量的增加,陶粒抗压强度和1h吸水率递减,颗粒密度递增。Ca O含量过高时,陶粒的吸水率大且强度低,这是由于钙离子迁移到免烧陶粒内部的孔隙溶液中,会逐渐溶解水泥水合物,且不断长大的氢氧化钙晶体之间孔隙也增大,并挤压周围的水化产物从而引起破裂。Mg O含量为15%时陶粒吸水率较高,原因是大量的氧化镁水合形成大量Mg(OH)2晶体填充在颗粒之间,同时引起的水泥基质溶胀可提高水抗压强度。氧化铁含量为6%时陶粒性能较优,强度增加、吸水率降低,这是由于Fe2O3的火山灰作用和填料效应促使陶粒内部紧密且团聚。对制成的陶粒成品进行铜、镉、镍、锌和钒五种重金属浸出毒性的检测,结果表明陶粒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均远优于国家标准限值。(4)对免烧陶粒内各原辅料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促成陶粒较优性能的机制分别为:物理咬合作用、淤泥和水泥等胶凝材料的水解水化反应、粘结剂的团聚作用、纤维的拉结作用和聚苯乙烯颗粒的结构效应。本研究为河湖淤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可行的研究工艺及实验数据研究的支撑,制成的免烧陶粒能耗小、无二次污染,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本论文所研究的由原始物料到陶粒产品的反应机理,可供其他采用淤泥质固体废弃物进行再利用的学者参考借鉴与引伸拓展。

吴凡[3](2019)在《当代“砖建筑”的表现与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砖作为一种古老而最为普及的建筑材料,砖建筑在历史中取得了无数的辉煌成就。同时砖也是一种适应当下建筑发展的可持续的建筑材料。砖建筑在当代得到了新的发展,不但传承和延续了其经典的造型特色,亦涌现和发展了诸多新的表现形式。砖在当代的建筑中展现了两面性:一方面是历史与文化维度下的厚重感;另外一方面是在新技术维度下的时代感。本文以在我国当下建筑文化发展对传统材料回归需求为背景,探讨了砖建筑的当代表现及新发展趋势背后的原因。其中包含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建筑思潮及生态思想等客观原因,以及砖建筑自身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低技建造价值等主观原因。以砖的结构角色发展演变为脉络,针对砖建筑在不同结构角色下的表现进行分类研究,致力于探讨砖建筑的结构角色演变过程中的表现及建构,从形式的艺术性及建造的技术性及逻辑性方面揭示砖建筑的发展趋势与形态。最后,对砖建筑在当代背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展望。

张孝存[4](2018)在《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计算与低碳建筑结构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对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后果的深入认知,碳排放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过去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每年新增建设量一直占有全球建设总量的一半左右,水泥、钢材、玻璃等基本建材产量绝对领先。因此,建材生产、建筑建造和运行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具有重要贡献。综合来看,建筑业相较于其他行业的减排潜力较高,其节能低碳发展尤为重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目前,我国建筑碳排放评估的相关标准建设刚刚起步,量化分析方法与评价体系仍不完善,且缺少配套的计算工具,阻碍了建筑碳排放量化工作的开展。鉴于我国在新时期对低碳建筑业提出的发展要求,本文围绕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计算和低碳建筑结构评价方法的主题,从省域建筑、单体建筑和建筑结构体系等多维度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碳排放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将建筑生命周期划分为建材生产、建筑建造、建筑运行和建筑处置四个阶段,并提出了可分级管理的系统边界框架,以适应不同研究范围、研究尺度和研究目标的差异化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材料、能源与服务为核心建立了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的基础数据清单。系统边界与数据清单的完善可更好地指导建筑碳排放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为构建量化分析方法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2)总结并提出了碳排放系数的数据取用原则与核算方法,并从我国的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出发,对能源、材料、运输及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系数进行系统性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与清单分析,给出了适合我国能源情况的碳排放系数参考值,对包含140余种常用建筑材料的碳排放数据清单进行了研究,根据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的平均耗能对相应碳排放系数进行了分析,并以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对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计。碳排放系数的研究为建筑全生命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3)以我国统计资料为基础,建立省域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的分析方法,并提出相应的量化结果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复合基尼系数构建了建筑碳排放权分配方法,实现了宏观减排目标向省域建筑的分解。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受建设总量与生产技术条件的影响,目前生产与建造过程对我国当前建筑碳排放总量的贡献十分突出,在短期减排目标及政策制定中应予以高度重视。(4)采用混合法构建了单体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量化体系,并采用基于数据质量评价的半参数化概率分析,对碳排放量化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案例分析表明,按传统算法不考虑运行能效提高及延迟碳排放折减等因素时,将严重低估生产与建造阶段碳排放对建筑生命周期影响的贡献。此外,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结果具有显着的不确定性,在实际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目标合理设定系统边界与模型参数。(5)鉴于生产建造过程碳排放控制的重要性,立足我国经济发展与建筑业现状,提出了建筑工程碳排放定额体系的技术框架,并进行了黑龙江省的定额编制与软件开发工作,为工程设计与施工前期的碳排放分析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减排评价的基准分析法、优化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并对全生命周期的减排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通过小高层住宅建筑的案例研究,在验证了碳排放定额体系高效性的同时,从结构性能、经济性和碳排放等方面对比了配筋砌块砌体结构与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分析得出了配筋砌块砌体结构的低碳特征。

廖天权[5](2017)在《矩形孔烧结页岩多孔砖砌体轴压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自全国实施禁止生产粘土砖的决策以来,烧结粘土砖逐渐退出了建材市场,转而代之的是烧结页岩砖、混凝土空心砌块和蒸压类砌块等众多的新型墙体建筑材料。其中烧结页页岩砖因其取材容易、生产加工便利、砌筑方便,以及具备烧结粘土砖力学性能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接受。而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节能效果,2012年我国开始实施新版标准(GB13544-2011)《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规定采用矩形孔或矩形条孔替代圆形孔和其它孔型的生产多孔砖。由此,矩形孔烧结页岩多孔砖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普及,成为当前墙体材料中的主流产品。采用矩形孔制砖的举措,在一定上降低了块体的热导系数,提高了墙体的节能效果,但生产矩形孔烧结页岩多孔砖对原材料的细度和塑性要求高、孔洞成型技术难度大、烧结过程中孔角易变形开裂、而受力时又应力集中,使得矩形孔烧结多孔砖砌体的力学性能与圆形孔烧结页岩多孔砖不同。砌体的轴压作用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受力状态,因此展开了矩形孔烧结页岩多孔砖砌体的轴压性能研究。采用广西地区常用强度等级为MU10和MU15,型号为KP1型(240mm×115mm×90mm)的矩形孔页岩烧结多孔砖,与M7.5、M10、M15三种砂浆,砌筑6组共36个砌体试件。依据现行砌体试验方法标准,采用500T电伺服压力试验机和自动应变采集仪,完成了标准试件的轴压试验。获得了砖体和砂浆各组合下的砌体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峰值应变,及较为理想的应力-应变全曲线。研究表明:矩形孔烧结页岩多孔砖砌体的脆性破坏特征与圆孔烧结页岩多孔砖砌体一样呈脆性破坏;砌体的抗压强度主要由砖体强度决定,砂浆的影响次之;对比分析我国、苏联和欧洲砌体规范,三个规范的抗压强度计算值基本走势是与计算结果保持基本一致,采用我国砌体规范计算矩形孔烧结页岩多孔砖砌体抗压强度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提出了两种计算砌体弹性模量的方法式(3-2-13)和式(3-2-18),其中式(3-2-13)与试验结果吻合的较好;对峰值应变和泊松比的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分别得到二者关于应力比变化关系。通过砌体受压模型,从细观层次上解释砌体受压破坏机制,根据损伤力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导出了砌体受压损伤平衡方程,提出了一个含损伤初值的损伤变量,利用砌体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的边界条件,建立了砌体受压本构模型式(4-3-11)。此模型与砌体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变有关,根据这三个参量的试验结果,确定了矩形孔烧结页岩多孔砖砌体本构关系。通过对比实测应力-应变曲线和已有的本构关系成果,验证分析了本文所提出的本构关系模型的合理性。式(4-3-11)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也避免了已有本构关系的一些不足。

罗茜羽[6](2015)在《砖在当代建筑表皮中的品质体现》文中指出当代经济、文化、艺术正处于全球化发展时期,“地球村”“城乡一体”“一个世界”等词汇正是各国家各地区趋同性发展趋势下的产物。这一发展趋势引发出人们主观意识、生活需要的地域性、文脉性特征逐渐模糊,反映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时,造型艺术、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在各国间的良性竞争中都有突飞猛进的飞跃,然而当建筑从相似的文化创意转化为实体屹立在世界各地时,建筑师们开始反思这种文化的趋同性反而成为了当代建筑的一个弊端。砖作为传统而不可称之为老旧的建筑材质,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仍然坚持着建筑的地域性、文脉特征。但砖逐渐被高科技材料替代,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比例正在降低,而且砖丰厚的建构品质和精神品质在当代建筑的表皮中发挥得并不充分。建筑的品质主要是通过视觉和空间两方面达成,本文主要针对视觉方面探究砖在当代建筑表皮中的品质体现,以探讨砖在应对当代建筑表皮问题的策略。本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二章至第五章)。论文前段从砖的分类、尺寸、砌筑方式、制作工艺几方面阐述砖材质的属性特征(第二章),理顺砖砌体在建筑历史中的源起及发展变化(第三章),中段用砖的建构品质和精神品质对比其他当代常用建筑材料的不同语汇表达,讨论砖的理性建构品质和精神品质认同之间的转译方式,最后面对当代建筑所缺失的情感语汇时,客观的分析砖在其中表现的姿态和解决当代建筑问题时的应对能力(四、五章)。为钟情于砌体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提供参考,通过当代砖建筑的价值来解释砖建筑由辉煌转向近些年的低沉,再到部分中国本土建筑师力求在当代建筑中沿用砌体材料的原因。

程少辉[7](2008)在《蒸压粉煤灰砖干燥收缩及砌体收缩复合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蒸压粉煤灰砖砌体应用技术规范》科研课题中的子课题。通过与普通粘土砖、混凝土砖和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块材的对比试验,对蒸压粉煤灰砖在各种环境下的吸水和失水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了蒸压粉煤灰砖的含水率、吸水率、相对吸水率和平衡含水率等有关技术指标,为砖的干燥收缩研究提供了条件。试验表明,蒸压粉煤灰砖的吸水率一般在20%左右,与普通粘土砖相当,比加气混凝土小,较混凝土砖大;蒸压粉煤灰砖的早期吸水速度较普通粘土砖和混凝土砖慢。对十组不同厂家的浸泡饱和蒸压粉煤灰砖在中等环境下进行了长期干燥收缩试验,并与标准试验方法(快速法)进行了对比,还对不同环境下不同上墙含水率的砖进行了干燥收缩试验。通过这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论证了粉煤灰砖的干燥收缩机理及其特性,得出了蒸压粉煤灰砖的上墙含水率、环境湿度等因素对干燥收缩的影响。论文还研究了蒸压粉煤灰砖的干湿循环收缩特性。通过试验数据统计得到上墙含水率影响系数、湿度影响系数和龄期影响系数,最终建立了蒸压粉煤灰砖的收缩估算表达式。砌体墙由于水平和竖向灰缝的存在,可以看成是均匀的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材料,在平面应力状态的湿热作用下,按照宏观力学模型(Macro-Modeling)进行内力和变形分析。该宏观力学模型中的力学参数引用细观力学模型(Micro-Modeling)确定,即将砂浆和砖分别看成是各向同性的均质连续材料,利用复合材料力学湿热效应原理求得这些参数。利用不同环境、不同上墙含水率蒸压粉煤灰砖砌筑的6片砌体墙干燥收缩试验结果,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理论值和试验值符合良好。本文通过蒸压粉煤灰砖及砌体的干燥收缩试验研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并为《蒸压粉煤灰砖砌体应用技术规范》的编制提供了依据。

周斌[8](2007)在《混凝土普通砖砌体力学性能及墙片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砌体结构是目前多层住宅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体系,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多层住宅体系中的主要结构类型。使用传统墙体材料的砌体结构有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粘土砖的生产与使用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混凝土普通砖是一种以水泥为胶结材料,砂、石等为主要集料,经搅拌、成型、养护制成的混凝土实心砖,是一种粘土砖的良好替代品,具有较好发展前途的新型环保墙体材料。然而,关于该类砌体的研究资料很少,尚未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混凝土普通砖的使用和推广。本文绪论概述了国内外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现阶段国内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墙体材料革新的必要性,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首先,本文进行了混凝土普通砖物理性能试验,包括砖强度、体积密度、吸水率、挥发率、冻融等试验,并应用MATLAB数值分析软件,从微观层面分析混凝土普通砖骨料与物理力学性能间的相关关系。其次,本文进行了混凝土普通砖砌体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包括砌体通缝抗剪强度、弯曲抗拉强度(沿通缝和沿齿缝)、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泊松比试验。研究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混凝土普通砖砌体的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得出了相关应用指标和方法。第三,本文进行了墙片在低周反复荷载下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混凝土普通砖墙片的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对墙片的抗震承载力以及刚度、延性、耗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了相关应用指标和方法。本文最后运用有限元ANSYS通用程序,建立与试验较接近的实体模型,包括弯曲抗拉(沿通缝和沿齿缝)强度试验、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和墙片抗震性能试验,深入研究了砌体的破坏特征和破坏机制,模拟试验过程和重现试验结果,模拟与试验结果一致。本文通过上述较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了混凝土普通砖在生产、设计、施工和应用方面许多有益的结论,对相关计算、分析软件在混凝土普通砖和砌体研究分析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试验研究成果为制定标准规范、相关研究和生产与应用提供参考。

杨薇薇[9](2007)在《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的配合比及其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建筑业和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垃圾的产量和工业废渣的排放量也空前增加。一方面巨量的建筑垃圾和工业废渣不仅占用大量土地,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害也很多;另一方面国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制定了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限制生产实心粘土砖的政策。将建筑垃圾和工业废渣当作再生资源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不仅可以减少其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污染,还能节约其处理费用,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和节省建筑原材料的消耗,从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本文分别用100%碎混凝土、1/3碎砖及2/3碎混凝土、2/3碎砖及1/3碎混凝土、100%碎砖作为粗骨料,用工业废渣作为粗细骨料进行了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研究。用正交设计的试验方法分析水灰比、水泥、砂率、粉煤灰掺量等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选取再生骨料混凝土多孔砖的最优配合比,在选定配合比的基础上,用振动挤压成型的方法制作再生混凝土KP1型多孔砖,并对其进行抗压强度、冻融特性及收缩性能等方面的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对由建筑垃圾作粗骨料制作的多孔砖而言,砖的强度随着碎混凝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与砖厂制作的多孔砖相比,试验室内制作的多孔砖的骨料是由人工破碎,骨料中粉末的含量较少,从而可以保证多孔砖的强度,而由砖厂生产制作的多孔砖,因其骨料是破碎机加工的,未经筛分,骨料中粉末较多,降低了多孔砖的强度。因而要保证多孔砖的强度,应将粗骨料粒径大小控制在5~10mm。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JC943—2004《混凝土多孔砖》对由建筑垃圾和工业废渣作骨料的再生混凝土KP1多孔砖进行评定,其强度等级均可达到MU10,收缩性能较小,冻融循环试验结果符合要求。另外,本文以小规模地收集制备再生骨料为例,对生产再生骨料的相关台班基价费用和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生产混凝土多孔砖的经济性分别作出分析,提出再生骨料混凝土多孔砖的经济性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如:建筑垃圾和工业废渣的处理费用、国家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政策、再生骨料多孔砖产生的环保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综合以上可得出结论:由建筑垃圾和工业废渣作骨料的再生混凝土多孔砖是一种有希望替代实心粘土砖、烧结多孔砖的新型墙体材料。

吴本英[10](2004)在《黄河淤泥承重烧结多孔砖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的承重墙体材料中,实心粘土砖仍占据主要地位。它作为传统的墙体材料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使用实心粘土砖建造的砌体结构房屋已不能满足国家对民用建筑强制性节能的要求。因此,国家八部委联合发文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根据当地地域和经济环境特点,研发新型墙体材料特别是新型承重墙体材料迫在眉睫。 通过对郑州段沿黄现场调查研究,了解到黄河淤泥是黄河冲击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砂至黄河下游,由于流速渐缓沉积落淤而形成的一种砂性土壤。本文通过一系列试验测得黄河淤泥的物理性能与化学成分,并与粘土相比较,得出其异同点及变化规律。然后初选了粘土、粉煤灰、有机粘合剂等作为外加剂,进行不同配合比条件下的材性试验和分析。可知这几种外加剂对黄河淤泥各种特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本实验利用黄河淤泥、粘土的组合,黄河淤泥、粘土、粉煤灰的组合,黄河淤泥、粉煤灰、有机粘合剂的组合,设计了几种掺入外加剂的配合比方案。 从生产组织、经营管理、生产工艺装备的选择、建设投入产出比等进行综合分析,兼顾建筑设计要求、现有生产工艺条件和施工方法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最终确定19个圆形孔多孔砖规格为240mm×115mm×90mm,符合GB13544-2000《烧结多孔砖》标准中的尺寸要求,同时又便于设计施工。 本课题在样本制作阶段,采用轮窑烧制,通过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处理原料方案,对物料的含水率、坯体的干燥、码窑和焙烧温度控制,生产出不同配合比的黄河淤泥承重烧结多孔砖成品。 配料方案选择既要考虑到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还要使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简单化,充分保证产品的质量。并根据不同配方、不同外加剂的坯料可塑性指数分析和产品的抗压强度试验等综合研究,首先选择了A5配方预作为规模生产的配料方案,并对其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抗压、冻融性、泛霜、石灰爆裂等)进行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黄河淤泥承重烧结多孔砖抗压强度为11.0MPa,达到MU10强度等级要求,各项指标均符合GB13544—2000《烧结多孔砖》要求,可以代替实心粘土砖用于承重墙。并且符合开发地域资源、满足建筑结构和建筑节能的要求,黄河淤泥多孔砖的研究开发可望形成与沿黄地段建筑行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主导产品系列之一。

二、烧结粉煤灰砖生产技术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结粉煤灰砖生产技术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电石渣与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料制备蒸压硅酸盐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废弃混凝土水热技术再生利用的研究现状
    1.3 电石渣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状
        1.3.1 概述
        1.3.2 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熟料
        1.3.3 利用电石渣水热合成硅酸钙
    1.4 废弃粘土砖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主要原材料、仪器和试验方法
    2.1 主要原材料
    2.2 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2.2.1 原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2.2.2 原材料的煅烧活化
        2.2.3 试件成型
        2.2.4 蒸压硅酸盐材料性能测试
3 电石渣和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料活化制度的研究
    3.1 概述
    3.2 煅烧对电石渣矿物组成与微观形貌的影响
        3.2.1 热重分析
        3.2.2 煅烧对电石渣矿物组成的影响
        3.2.3 煅烧对电石渣微观形貌的影响
    3.3 煅烧和消解制度对Ca(OH)_2乳液活性的影响
        3.3.1 煅烧温度对Ca(OH)_2乳液活性的影响
        3.3.2 消化水温度对Ca(OH)_2乳液活性的影响
        3.3.3 陈化时间对Ca(OH)_2乳液活性的影响
        3.3.4 消解用水量对Ca(OH)_2乳液活性的影响
    3.4 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料的煅烧活化
        3.4.1 热重分析
        3.4.2 有效钙含量的测定
        3.4.3 有效钙活性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4 蒸压硅酸盐材料的制备及抗压强度研究
    4.1 概述
    4.2 水固比对蒸压硅酸盐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4.3 成型方式对蒸压硅酸盐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4.4 成型压力对蒸压硅酸盐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4.5 钙硅比对蒸压硅酸盐材料抗压强度和矿物组成的影响
        4.5.1 抗压强度
        4.5.2 XRD分析
    4.6 蒸压压力对蒸压硅酸盐材料抗压强度和矿物组成的影响
        4.6.1 抗压强度
        4.6.2 XRD分析
    4.7 保温时间对蒸压硅酸盐材料抗压强度和矿物组成的影响
        4.7.1 抗压强度
        4.7.2 微观分析
    4.8 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料煅烧活化对蒸压硅酸盐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5 蒸压硅酸盐材料性能的研究
    5.1 概述
    5.2 蒸压硅酸盐材料的耐水性
    5.3 蒸压硅酸盐材料的孔溶液碱度
    5.4 蒸压硅酸盐材料的抗冻性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河湖淤泥基免烧陶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河湖淤泥的产生与危害
    1.2 河湖淤泥处理处置现状
        1.2.1 土地利用
        1.2.2 填方材料
        1.2.3 建筑材料
    1.3 国内外陶粒的研究进展
        1.3.1 陶粒的分类
        1.3.2 陶粒的用途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淤泥的成分和性质分析
        2.1.2 水泥
        2.1.3 石膏
        2.1.4 聚丙烯纤维
    2.2 实验设备
    2.3 陶粒的制备
        2.3.1 陶粒的制备方法
        2.3.2 制备工艺流程图
    2.4 陶粒性能测试
        2.4.1 陶粒的性能测试方法
        2.4.2 原料与陶粒的表征方法
第3章 淤泥基免烧陶粒制备实验参数的确定
    3.1 正交试验方案的确定
        3.1.1 正交试验方案
        3.1.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2 单因素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3.2.1 养护时间
        3.2.2 淤泥/水泥比
        3.2.3 粘结剂
        3.2.4 石膏
        3.2.5 水玻璃
        3.2.6 纤维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料中酸碱氧化物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4.1 原料中酸碱氧化物比率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4.1.1 酸碱氧化物比率对陶粒物理性能的影响
        4.1.2 酸碱氧化物比率对陶粒矿相组成的影响
        4.1.3 酸碱氧化物比率对陶粒微观形貌的影响
    4.2 原料中单一氧化物含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4.2.1 原料中氧化铝含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4.2.2 原料中氧化硅含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4.2.3 原料中氧化钙含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4.2.4 原料中氧化镁含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4.2.5 原料中氧化铁含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淤泥基免烧陶粒浸出毒性研究
    5.1 淤泥中重金属含量检测
        5.1.1 淤泥消解方法
        5.1.2 淤泥中主要重金属含量
    5.2 淤泥基免烧陶粒重金属浸出检测
        5.2.1 淤泥基免烧陶粒重金属浸出方法
        5.2.2 淤泥基免烧陶粒重金属浸出含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淤泥基免烧陶粒制备机理
    6.1 物理咬合作用
    6.2 水解水化反应
    6.3 粘结剂团聚作用
    6.4 纤维拉结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当代“砖建筑”的表现与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外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
        1.2.2 国内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3 选题的研究内容
2 当下砖建筑重新兴起的原因
    2.1 砖建筑重新兴起的客观条件
        2.1.1 时代发展机遇
        2.1.2 建筑思潮影响
        2.1.3 建筑技术发展
        2.1.4 生态意识觉醒
    2.2 砖建筑重新兴起的自身条件
        2.2.1 砖建筑的美学价值
        2.2.2 砖建筑的文化价值
        2.2.3 砖建筑的生态价值
        2.2.4 砖建筑的低技建造价值
    2.3 小结
3 砖作承重角色时砖建筑的表现及建构
    3.1 历史上砖作承重角色时砖建筑的表现形式
    3.2 当代砖作承重角色时砖建筑的表现形式
        3.2.1 水平向提供跨度的表现形式
        3.2.2 竖直向承接荷载的表现形式
    3.3 当代承重角色的砖建筑的建构方式
        3.3.1 水平向提供跨度的构造做法
        3.3.2 竖直向承接荷载的构造做法
    3.4 小结
4 砖作围护角色时砖建筑的表现及建构
    4.1 历史上砖作围护角色时砖建筑的表现形式
    4.2 当代砖作围护角色的砖建筑的表现形式
        4.2.1 砖与砖组合的表现形式
        4.2.2 砖与金属组合的表现形式
        4.2.3 砖与木材组合的表现形式
        4.2.4 砖与混凝土组合的表现形式
    4.3 当代砖作围护角色的砖建筑的建构方式
        4.3.1 砖与砖组合的构造做法
        4.3.2 砖与金属组合的构造做法
        4.3.3 砖与木材组合的构造做法
        4.3.4 砖与混凝土组合的构造做法
    4.4 小结
5 砖作表皮角色时砖建筑的表现及建构
    5.1 当代砖作表皮角色的砖建筑的表现形式
        5.1.1 砖的常规表现形式
        5.1.2 砖的凹凸表现形式
        5.1.3 砖的透空表现形式
        5.1.4 砖的参数化表现形式
        5.1.5 砖的旋转表现形式
        5.1.6 砖的倾斜表现形式
        5.1.7 砖的曲线表现形式
        5.1.8 砖的图示化表现形式
    5.2 当代砖作为建筑表皮角色与其他材料的混合表现形式
        5.2.1 砖与金属的组合表现形式
        5.2.2 砖与玻璃的组合表现形式
        5.2.3 砖与木材的组合表现形式
    5.3 当代砖作表皮角色的砖建筑的建构方式
        5.3.1 凹凸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5.3.2 透空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5.3.3 数字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5.3.4 旋转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5.3.5 曲线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5.3.6 马赛克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5.3.7 预制式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5.3.8 砖和金属结合的构造做法
        5.3.9 砖和玻璃结合的构造做法
        5.3.10 砖和木材结合的构造做法
    5.4 小结
6 当代砖建筑发展形势及未来展望
    6.1 材料多变化趋势
    6.2 室内装饰化趋势
    6.3 结构表皮化趋势
    6.4 整体生态化趋势
    6.5 小结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计算与低碳建筑结构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碳排放系数研究
        1.2.2 建筑碳排放分析计算
        1.2.3 建筑生命周期减排措施
        1.2.4 文献综述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碳排放量化理论与清单分析
    2.1 引言
    2.2 碳排放的基本概念
        2.2.1 基本概念
        2.2.2 碳交换途径
    2.3 碳排放量化的基本方法
        2.3.1 实测法
        2.3.2 过程分析法
        2.3.3 投入产出分析法
        2.3.4 混合法
    2.4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
        2.4.1 生命周期划分
        2.4.2 系统边界确定
        2.4.3 方法选择
    2.5 建筑碳排放数据清单
        2.5.1 碳排放来源与分级
        2.5.2 数据清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排放系数分析与核算
    3.1 引言
    3.2 碳排放系数核算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核算方法
    3.3 常用能源碳排放系数核算
        3.3.1 燃料燃烧
        3.3.2 电力生产
        3.3.3 热力生产
        3.3.4 其他能源
        3.3.5 能源折算
    3.4 建筑材料碳排放系数核算
        3.4.1 常用建材原料
        3.4.2 金属材料
        3.4.3 非金属材料
        3.4.4 其他材料
    3.5 常用运输方式的碳排放系数
    3.6 部门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强度
        3.6.1 数据来源
        3.6.2 碳排放数据处理
        3.6.3 数据调整与分析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省域建筑碳排放统计与评价
    4.1 引言
    4.2 现有建筑能耗统计方法
        4.2.1 建筑能耗的一般概念
        4.2.2 建筑能耗统计方法
        4.2.3 碳排放与能耗统计的区别
    4.3 省域建筑碳排放统计方法
        4.3.1 建材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统计
        4.3.2 建筑建造过程的碳排放统计
        4.3.3 建筑运行过程的碳排放统计
        4.3.4 建筑处置与下游产业过程的碳排放统计
        4.3.5 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的综合统计
    4.4 省域建筑碳排放量化指标
        4.4.1 基本量化指标
        4.4.2 派生量化指标
        4.4.3 基于基尼系数的碳排放减量目标分配
    4.5 我国省域建筑的碳排放实证研究
        4.5.1 省域建筑的碳排放统计分析
        4.5.2 省域建筑的碳排放减量目标分配
        4.5.3 政策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体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与计算
    5.1 引言
    5.2 单体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方法
        5.2.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过程分析法
        5.2.2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
        5.2.3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混合法
        5.2.4 考虑时间效应的建筑碳排放量化修正
    5.3 单体建筑碳排放的不确定性分析
        5.3.1 不确定性的来源
        5.3.2 数据质量与评价指标
        5.3.3 基于数据质量评价的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5.4 基于工程实例的碳排放量化与质量评价
        5.4.1 建筑案例的基本信息
        5.4.2 情景分析设定
        5.4.3 计算结果评价
    5.5 单体建筑碳排放量的案例统计分析
        5.5.1 生产阶段统计结果
        5.5.2 建造阶段统计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碳排放定额体系的低碳建筑结构评价
    6.1 引言
    6.2 建筑工程碳排放定额的编制方法
        6.2.1 理论框架
        6.2.2 数据来源与适用范围
        6.2.3 碳排放定额的主要内容与说明
    6.3 基于碳排放定额的计算程序开发
        6.3.1 程序开发与运行环境
        6.3.2 程序功能与框架
    6.4 计算程序的应用说明
        6.4.1 碳排放定额数据库查询
        6.4.2 碳排放定额数据库修改
        6.4.3 新建与打开工程项目
    6.5 基于减碳量目标的建筑结构评价方法
        6.5.1 基于减碳量目标的分析方法概述
        6.5.2 建筑生命周期的减排量分析计算方法
    6.6 基于工程实例的建筑结构体系对比评价
        6.6.1 案例的基本信息
        6.6.2 计算结果分析与评价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矩形孔烧结页岩多孔砖砌体轴压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砌体受压性能研究现状
    1.3 砌体本构关系研究进展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矩孔烧结页岩砖砌体轴压试验
    2.1 试验研究内容和目的
    2.2 砌筑材料性能试验
    2.3 砌体的抗压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轴压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弹性模量
    3.3 峰值应变
    3.4 泊松比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本构关系研究
    4.1 矩孔烧结页岩砖砌体轴压应力-应变全曲线
    4.2 砌体轴压破坏细观机制分析
    4.3 含初始损伤砌体本构关系的研究
    4.4 理论本构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6)砖在当代建筑表皮中的品质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超速城市化进程中砖建筑的迷失
        1.1.2 技术进步给砖材料带来的困境
        1.1.3 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畴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砖材料的物理及建造特性
    2.1 按骨料分类
        2.1.1 粘土砖
        2.1.2 页岩砖
        2.1.3 煤矸石砖
        2.1.4 粉煤灰砖
        2.1.5 灰沙砖
    2.2 依据生产工艺分类
        2.2.1 烧结砖
        2.2.2 非烧结砖
    2.3 当代砖的外形差别
        2.3.1 微孔砖
        2.3.2 多孔砖
        2.3.3 空心砖
    2.4 砖的砌法
        2.4.1 丁砖砌法
        2.4.2 顺砖砌法
        2.4.3 英式砌法
        2.4.4 英式十字砌法
        2.4.5 哥特式砌法
        2.4.6 跳丁砖砌法
        2.4.7 西里西亚砌法
        2.4.8 佛兰德砌法
        2.4.9 美式砌法
第三章、砖的源起及人文优势的延续
    3.1 砖的简史
        3.1.1 全球范围内砖的起源
        3.1.2 有关国内砖起源的记载及研究
        3.1.3 国内砖发展的重大社会推动力
        3.1.4 结构形式变更
        3.1.5 砖的自我意愿——拱
    3.2 现代主义工业化的挑战
    3.3 砖的人文优势及可继承因素
第四章、当代砖建筑表皮语汇
    4.1 各类建筑材料在当代建筑实践中对比解析
        4.1.1 金属
        4.1.2 玻璃
        4.1.3 木材
        4.1.4 混凝土
        4.1.5 石材
    4.2 砖的品质感知
        4.2.1 砖建筑表皮中的建造品质
        4.2.2 砖建筑表皮中的精神品质
    4.3 理性建造到理解认同的转换
        4.3.1 粗质感手工制、劳动密集转换人性化
        4.3.2 对砌筑秩序的地域审美认同
        4.3.3 实体建造外部表现性带来的安全依附感
        4.3.4 再现概念延续传统
第五章、砖应对当代建筑表皮问题的策略
    5.1 与环境协调的自然生存法则
        5.1.1 砖材料的“中间技术”生态
        5.1.2 融于自然的优势特质
    5.2 填补情感缺失
        5.2.1 材料的内在价值
        5.2.2 模数化的丰富表情
        5.2.3 温情的色彩
    5.3 坚持高品质的建构应变
        5.3.1 与其他材料结合共筑建筑表皮
        5.3.2 数字化建构
    5.4 局限
        5.4.1 当代建筑对各类型建筑的表皮性格要求
        5.4.2 人工及结构要求
第六章:结语
    6.1 思辨地面对砖材料表皮化
    6.2 建筑材料的传统与当代不意味着“新”和“旧”
参考文献
图片说明
哈尔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计
致谢

(7)蒸压粉煤灰砖干燥收缩及砌体收缩复合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砌体裂缝产生原因
        1.1.1 温度变形
        1.1.2 干燥收缩变形
        1.1.3 碳化收缩
        1.1.4 弹性变形
        1.1.5 徐变
        1.1.6 不同材料间的变形差
        1.1.7 其它原因
    1.2 混凝土的收缩
        1.2.1 收缩种类
        1.2.2 收缩机理
        1.2.3 收缩计算方法
    1.3 砌体干燥收缩
        1.3.1 块材的干燥收缩的影响
        1.3.2 砂浆的影响
        1.3.3 环境湿度的影响
        1.3.4 块材上墙含水率的影响
        1.3.5 二次收缩的影响
    1.4 蒸压粉煤灰砖的干燥收缩
        1.4.1 生产工艺对蒸压粉煤灰砖干燥收缩的影响
        1.4.2 蒸压粉煤灰砖的吸(放)水特性与干燥收缩的关系
        1.4.3 干湿循环对粉煤灰砖的干燥收缩的影响
    1.5 存在问题及本文工作
        1.5.1 存在问题
        1.5.2 本文工作
第二章 蒸压粉煤灰砖的吸放水特性
    2.1 引言
    2.2 有关名词术语
        2.2.1 含水量
        2.2.2 质量含水率
        2.2.3 体积含水率
        2.2.4 吸水率
        2.2.5 平衡含水率 Weq
        2.2.6 相对含水率
    2.3 蒸压粉煤灰砖的吸水特性试验研究
    2.4 蒸压粉煤灰砖的失水(干燥)特性试验研究
        2.4.1 浸水饱和蒸压粉煤灰砖的失水(干燥)特性
        2.4.2 蒸压粉煤灰砖与其它块体的失水(干燥)特性对比
        2.4.3 蒸压粉煤灰砖出釜后含水率变化规律
        2.4.4 环境和初始含水率对蒸压粉煤灰砖失水(干燥)特性的影响.
    2.5 讨论
        2.5.1 相对含水率
        2.5.2 应用规范对含水率的要求
        2.5.3 关于粉煤灰砖的出厂时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蒸压粉煤灰砖的收缩特性
    3.1 定义
        3.1.1 干燥收缩值ε_0
        3.1.2 干燥收缩率ε(t)
        3.1.3 上墙至绝干收缩值ε_1
        3.1.4 使用阶段的收缩值ε_(eq)
    3.2 蒸压粉煤灰砖干燥收缩机理
    3.3 生产工艺对蒸压粉煤灰砖干燥收缩的影响研究
        3.3.1 不同生产工艺下的蒸压粉煤灰砖的基本性能
        3.3.2 蒸压粉煤灰砖的干燥收缩值ε_0
        3.3.3 蒸压粉煤灰砖干燥收缩值的长期试验
        3.3.4 粉煤灰砖上墙至绝干收缩值ε_1 与上墙含水率的关系
    3.4 初始(上墙)含水率对蒸压粉煤灰砖干燥收缩的影响
        3.4.1 试验方法
        3.4.2 试验结果
        3.4.3 上墙含水率影响系数
    3.5 环境对蒸压粉煤灰砖的干燥收缩的影响
        3.5.1 试验方法
        3.5.2 试验结果
        3.5.3 相对湿度影响系数
    3.6 上墙后龄期对蒸压粉煤灰砖的干燥收缩的影响
    3.7 干湿循环的收缩特性
    3.8 蒸压粉煤灰砖干燥收缩率一般表达式
        3.8.1 一般表达式
        3.8.2 干燥收缩率一般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砌体干燥收缩的复合模型与试验验证
    4.1 概述
    4.2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本构关系(Macro-Modeling)
        4.2.1 混合定律
        4.2.2 复合理论中的平均应力与平均应变
        4.2.3 平面应力下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4.3 考虑干燥收缩变形的本构关系
        4.3.1 砌体的干燥收缩变形
        4.3.2 砌体考虑湿胀变形的本构关系
    4.4 Micro-Modeling 下的干燥收缩模型
        4.4.1 公式推导
        4.4.2 参数确定
        4.4.3 砌体收缩复合模型公式
    4.5 复合模型的试验验证
        4.5.1 试验
        4.5.2 试验结果
        4.5.3 复合模型的验证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混凝土普通砖砌体力学性能及墙片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
        1.1.1 发达国家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
        1.1.2 国内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
    1.2 世界墙体材料总体发展趋势
    1.3 我国墙体材料革新的必要性
    1.4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砌体结构的研究概况
    1.6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1.8 本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第2章 混凝土普通砖物理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验用材料及试验方法
    2.2 普通砖物理性能试验
        2.2.1 强度试验
        2.2.2 体积密度试验
        2.2.3 吸水率试验
        2.2.4 挥发率试验
        2.2.5 冻融试验
        2.2.6 MATLAB图像分析
    2.3 本章小结
        2.3.1 结论
        2.3.2 建议
第3章 混凝土普通砖砌体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用材料及试件制作
    3.2 通缝抗剪强度试验
        3.2.1 试验方法
        3.2.2 试件破坏特征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弯曲抗拉强度(沿通缝)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件破坏特征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弯曲抗拉强度(沿齿缝)试验
        3.4.1 试验方法
        3.4.2 试件破坏特征
        3.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3.5.1 试验方法
        3.5.2 试件破坏特征
        3.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弹性模量试验
        3.6.1 弹性模量试验特征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3 弹性模量回归公式
    3.7 泊松比试验
        3.7.1 试验结果及特征
        3.7.2 泊松比回归公式
    3.8 本章小结
        3.8.1 结论
        3.8.2 建议
第4章 混凝土普通砖墙片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用材料及试件模型
    4.2 加载装置
    4.3 加载制度
    4.4 测点布置
    4.5 墙片抗震性能试验
        4.5.1 试件破坏特征
        4.5.2 墙片滞回曲线
        4.5.3 墙片承载力试验结果
        4.5.4 骨架曲线
        4.5.5 刚度退化性能
        4.5.6 试件变形性能
        4.5.7 试件耗能性能
    4.6 本章小结
        4.6.1 结论
        4.6.2 建议
第5章 混凝土普通砖砌体及墙片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砌体结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5.3 砌体弯曲抗拉强度有限元模拟
        5.3.1 有限元加载及模型
        5.3.2 沿通缝试验模拟特征
        5.3.3 沿齿缝试验模拟特征
        5.3.4 有限元模拟结果
    5.4 砌体轴心抗压强度有限元模拟
        5.4.1 有限元加载及模型
        5.4.2 有限元模拟特征
        5.4.3 有限元模拟结果
    5.5 墙片抗震性能有限元模拟
        5.5.1 有限元加载及模型
        5.5.2 有限元模拟特征
        5.5.3 有限元模拟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的配合比及其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建筑垃圾及工业废渣再生利用的途径和意义
    1.2 墙体材料的技术水平、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工程背景及研究概况
    1.4 课题的提出的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再生骨料利用的技术方法和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的生产工艺
    2.1 再生骨料利用的技术方法
    2.2 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的生产工艺
第3章 建筑垃圾及工业废渣再生混凝土多孔砖配合比的试验研究
    3.1 原材料组成
    3.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3.3 试块的量测仪器、内容及方法
    3.4 试块的试验结果分析
第4章 建筑垃圾及工业废渣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的制作和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4.1 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的制作过程
    4.2 多孔砖的量测仪器、内容及方法
    4.3 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的物理力学性能分析
第5章 建筑垃圾及工业废渣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的经济性分析和工程试应用概况
    5.1 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的经济性分析
    5.2 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的工程试应用概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黄河淤泥承重烧结多孔砖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意义
    1.2 墙体材料技术水平、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黄河淤泥及其外加剂的特性及利用现状
    2.1 黄河淤泥及其外加剂的特性
    2.2 黄河淤泥及其外加剂的利用现状
第三章 多孔砖的坯料配方分析与烧制
    3.1 配料方案分析
    3.2 坯料的物理、化学成分的基本要求
    3.3 多孔砖的选型
    3.4 样本制作
第四章 样本的各项性能指标试验分析
    4.1 试样的技术指标试验内容、目的、仪器和方法
    4.2 样本的各项性能指标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烧结粉煤灰砖生产技术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石渣与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料制备蒸压硅酸盐材料[D]. 孙晓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河湖淤泥基免烧陶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曹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当代“砖建筑”的表现与建构研究[D]. 吴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计算与低碳建筑结构评价方法研究[D]. 张孝存.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5]矩形孔烧结页岩多孔砖砌体轴压性能研究[D]. 廖天权.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6]砖在当代建筑表皮中的品质体现[D]. 罗茜羽. 中央美术学院, 2015(12)
  • [7]蒸压粉煤灰砖干燥收缩及砌体收缩复合模型试验研究[D]. 程少辉. 长沙理工大学, 2008(12)
  • [8]混凝土普通砖砌体力学性能及墙片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周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9]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的配合比及其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D]. 杨薇薇. 郑州大学, 2007(05)
  • [10]黄河淤泥承重烧结多孔砖的试验研究[D]. 吴本英. 郑州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烧结粉煤灰砖的生产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