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测井技术评价方法在江汉复杂油藏中的应用

新型测井技术评价方法在江汉复杂油藏中的应用

一、测井新技术评价方法在江汉复杂储层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霞[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藏致密储层-构造综合评价》文中指出致密碎屑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主要储层类型,构建适用的致密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体系是评判该类致密储层质量、预测相对优质储层分布的关键。本文以周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从构造裂缝、成岩作用等方面,探讨了致密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建立致密储层孔、渗、饱解释模型,确定有效储层下限标准,构建多参数综合评价体系,对致密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认识如下:周长地区长9油层组构造相特征表现为总体西倾单斜背景下,发育差异压实作用形成近北东向鼻状隆起及小型背隆,断层不发育,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相对较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储集空间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构造裂缝局部发育,孔隙结构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其中Ⅱ类中排驱压力-小孔细喉型为主要类型;储层孔隙度中值为8.4%,渗透率中值为0.40×10-3μm2,属于特低孔、致密储层,延长组沉积期构造-沉积-成岩演化及油气侵位共同导致储层致密化,区域构造热事件及盆地沉降-抬升均对储层次生孔隙形成及致密化有重要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受源区母岩、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共同影响,砂体规模、物性、横向相变化是控制油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鼻状隆起构造对油层分布亦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构造的幅度直接影响着油水分异程度以及油井产量和含水率,形成构造-岩性圈闭。针对致密储层现有测井参数解释模型适应性差,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适合致密储层的测井参数解释方法:在曲线标准化和岩心归位基础上,利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深感应电阻率曲线,多元回归建立泥质含量、钙质含量计算模型,计算长9油层组致密储层泥质含量、钙质含量平均分别为8.8%和17.3%;综合测试分析及测井响应特征,致密储层泥质、钙质含量对孔隙度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泥质含量影响更为显着,引起的孔隙度变化量为0.6%左右,利用声波时差测井,建立基于泥质含量和钙质含量的考量的致密储层孔隙度解释模型,进而由孔隙度和泥质含量建立渗透率解释模型;基于研究区岩电数据特征,以孔隙度7%为界进行样品分组,分段建立致密油饱和度测井计算模型,以上解释模型相对于常规模型更适合于致密储层测井参数解释;综合试油试采资料,确定长9有效储层下限标准为渗透率为0.15×10-3μm2、孔隙度6.0%、电阻率27.0Ω·m、声波时差215.0μs/m。动静态结合,优选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砂岩厚度、变异系数、存储系数、储油系数和地层系数、单井产能及砂体成因、孔隙类型等指标,采用权重分析法,建立致密砂岩储层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长9致密储层分成三类,其中Ⅰ类好储层,是后期重点开发对象。

史鹏宇[2](2020)在《古中央隆起带基岩测井解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勘探面积大,油气成藏条件好,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目前对该地区基岩储层研究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勘探评价的需求。本文对古中央隆起带基岩储层开展了以下相关研究:(1)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运用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开展了基岩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空间结构和储层四性关系研究,明确了基岩储集空间是以裂缝为主的双重孔隙介质,浅变质酸性岩储层为优势储层;(2)基岩储层岩性测井识别方法研究:运用全岩分析资料和元素测井、成像测井资料,通过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进行基岩的原岩识别、成分识别、结构识别和矿物识别,采用“原岩+成分+结构”的命名方法,精确识别14种岩石类型,系统地总结了基岩地层岩性识别方法;(3)基岩储层识别及评价方法研究:应用常规测井及成像测井资料,总结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并识别储层,同时结合阵列声波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对储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孔隙度谱的物理意义,定性分析基岩次生孔隙的发育情况;(4)基岩储层物性参数计算方法及储层分类标准研究:应用变骨架参数法建立有效孔隙度解释模型;应用多种方法刻度孔隙度谱截止值,定量计算基岩次生孔隙度;应用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资料分析孔隙结构,建立了基于储层品质指数分类的渗透率解释模型;井眼均匀地层采用核磁共振测井“T2截止值法”和“T2几何均值法”计算含气饱和度,扩径严重地层采取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确定含气饱和度,基于上述参数建立适用本地区的储层分类标准;(5)基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应用交会图法、三孔隙度组合法和视地层水电阻率法综合识别储层流体。对古中央隆起带地区3口井进行解释处理,取得较明显应用效果,形成了系统的测井评价技术,为勘探部署、储量评价等提供技术支撑,对该地区下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袁祎[3](2020)在《苏北盆地阜二段泥页岩储层参数反演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泥页岩储层是勘探开发的重点及难点,泥页岩储层参数的求取方法一直是国内外测井界前瞻性课题。与常规油气储层相比,致密油气储层通常表现出了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点,这就导致了储层的评价难度大大提高。本文结合相关测井资料,建立测井评价方法及模型,对泥页岩储层评价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实际勘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苏北盆地阜二段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苏北盆地泥页岩致密、岩性复杂、测井评价难等问题,开展了泥页岩储层参数反演方法与测井综合评价研究。首先,对研究区地层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开展了储层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特征及其关系研究。依据储层四性关系及测井响应特征研究,选取敏感测井曲线,建立岩性响应特征及识别图版,构建了岩性模型q,并形成直观的岩性表征图谱,在此基础上,通过矿物含量的解析和岩石力学参数的计算构建了储层脆性指数模型。其次,选用敏感曲线,构建了物性参数的(孔隙度、渗透率)多元拟合方法模型、变骨架方法模型及体积方法模型,并与岩心分析数据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然后,根据TOC分析数据,构建了计算TOC的单参数方法模型和Δlog R法改进模型,同时考虑到泥页岩储层的地层特征,用TOC和常规储层阿尔齐公式分别作为泥页岩储层有机与无机部分的饱和度,构建了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含油饱和度模型。最后,实现了泥页岩储层参数的定量表征,为储层的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并融合各数据构建了储层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储层进行分级,并给出分级标准。通过与试油数据对比和现场测试证明,应用效果良好。本论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复杂储层的参数反演方法和测井评价方法,为泥页岩储层的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并指明了方向。

唐晓敏[4](2019)在《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及导电规律与导电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阻油气层已成为我国各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来源,但随着低阻油气藏勘探的深入,在准格尔盆地车60井区齐古组砂砾岩储层和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巴Ⅰ、巴Ⅱ号构造阿四段地层均发现了含有黄铁矿导电矿物的低阻油气层。含黄铁矿低阻油气层,因黄铁矿为金属矿物,依靠电子导电,因此,与常规油气层相比,含黄铁矿低阻油气层的导电机理发生了变化,导电规律变得复杂,尤其,当分散粘土、层状泥质、骨架含导电矿物等多种因素存在于同一油气层时,油气层的导电规律变得更加复杂,而现有电阻率解释模型尚不能描述含黄铁矿导电矿物的低阻油气层的导电规律。因此,从岩心实验和导电理论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含黄铁矿导电矿物的低阻油层的导电规律,建立适用于含黄铁矿导电矿物的低阻油层解释的电阻率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无法获取不同泥质分布形式以及不同泥质和黄铁矿含量天然岩心的难题,本文采用了人工压制不同黄铁矿、泥质含量和分布形式的骨架导电人造岩样。并通过对人造岩样进行岩电及配套实验测量,研究了骨架导电人造岩样的导电规律。在进一步研究骨架导电低阻油层导电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连通导电方程与HB方程或通用阿尔奇方程结合,建立了3种骨架导电低阻油层通用电阻率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评价了模型的适用性和通用性。本文将不同粒径的黄铁矿颗粒与石英颗粒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覆胶膜的骨架颗粒,再加入伊利石粘土颗粒,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压制成含黄铁矿分散泥质长方体岩心,再压制一层伊利石粘土,制成含黄铁矿混合泥质长方体岩样。经过钻取、封装,制备成了黄铁矿和泥质含量及泥质分布形式不同的骨架导电人造岩样117块。采用分类分项有序的实验测量方案,对人造岩样进行了孔渗测量、岩电测量、全岩分析、粒度分析、核磁特性分析、压汞实验、阳离子交换容量测量,实现了对“同一”块岩样进行全套实验数据测量。利用全岩分析实验数据确定了分散粘土及黄铁矿含量,利用面积比法计算了层状泥质含量,利用分散泥质砂岩及纯黄铁矿岩样的岩电实验数据确定了分散粘土和黄铁矿的电导率;利用不同层状泥质含量的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的岩电实验数据,确定了层状泥质电导率。制备的人造岩样的孔隙度范围为14.6%~33.1%,渗透率范围为4.49m D~138.84m D,黄铁矿含量范围为0%~74.1%,分散粘土含量范围为0%~13.7%,层状泥质含量范围为0%~28.9%,常温条件下分散粘土电导率约为0.011S/m,黄铁矿电导率约为0.0132S/m,高温条件下分散粘土电导率约为0.027S/m,黄铁矿电导率约为0.041S/m。实验数据分析表明,本文压制的人造岩样不但符合实验设计要求,而且满足了骨架导电低阻油层导电规律研究的需要。利用测量的含黄铁矿混合泥质人造岩样的实验数据,研究了黄铁矿、分散粘土、层状泥质含量以及泥质分布形式和温度对岩样的导电规律的影响。饱含水黄铁矿人造混合泥质岩石的电导率随层状泥质、分散粘土及黄铁矿含量增加而增大。含油气黄铁矿混合泥质人造岩样的导电性随层状泥质、分散粘土及黄铁矿含量增加而变好,电阻增大系数降低,不再遵循阿尔奇导电规律。当泥质含量一定时,泥质分布形式不同,岩样的导电规律不同,因此,不能忽略泥质分布形式对岩样导电规律的影响。基于含黄铁矿混合泥质人造岩样的导电规律研究结果,对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的导电机理进行分析,将骨架导电混合泥质砂岩地层分为层状泥质、分散粘土、束缚水、可动水、油气、导电骨架、不导电骨架7组分,利用有效介质导电理论、连通导电方程与HB方程或通用阿尔奇方程结合,建立了3种适用于5种成因的低阻油层通用电阻率模型。理论分析表明,3种模型均满足理论边界条件,且随黄铁矿、分散粘土、层状泥质含量及电导率增大,模型描述的导电规律与理论认识一致。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模型中各参数变化对模型预测的骨架导电泥质岩石导电规律的影响;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预测的岩石电阻率随分散粘土和黄铁矿渗滤速率增大而增大,随分散粘土和黄铁矿渗滤指数增大而减小;基于连通导电方程和HB方程或通用阿尔奇方程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预测的岩石电阻率随导电骨架颗粒胶结指数、粘土相导电指数增大而增大。利用含黄铁矿分散泥质岩样的岩电数据,采用最优化方法,给出了各模型的参数值及参数计算式,将该参数值代入模型中,计算含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的电导率和含水饱和度,与实验测量值进行对比表明,本文给出的3种骨架导电通用电阻率模型均可以描述骨架导电混合泥质岩样的导电规律。理论和实验证明3种模型均能描述骨架含有导电矿物、富含粘土、高束缚水饱和度、砂泥岩薄互层及高矿化度地层水引起的低阻油层的导电规律,其中有效介质电阻率模型适用性及通用性更强。本文提出的骨架导电混合泥质岩石人造岩样的压制与成型技术,以及实验测量方案对于人造岩样压制和岩石物理实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建立了可适用于5种成因类型同时存在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通用电阻率模型,可提高骨架导电低阻油层饱和度的计算精度,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夏炜旭[5](2019)在《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储层裂缝识别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勘探的目的层为位于核桃园组核3段VII、VIII、IX三个油组。资源总量在2.7-3.4亿吨,目前探明储量为1.9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但是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复杂,在裂缝的类型及分布规律预测上与常规储层具有一定差别。目前,针对研究区的致密储层裂缝测井评价方法体系不完善。因此,本文对研究区目的层进行了裂缝综合测井评价,为后期开发井位部署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文利用地质资料、岩心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生产动态资料,首先对裂缝特征进行描述,再结合常规测井裂缝回应特征法、孔渗交会图版法、小波高频属性法、电成像人机交互法对裂缝进行识别,计算了相关裂缝参数。接着通过结合应力匹配法、电成像测井和斯通利波对裂缝有效性进行了评价,最后综合利用沉积相研究、三维地震预测裂缝、成岩演化及有效储层展布研究的研究成果,VII、VIII、IX三个油组的裂缝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并对开发井位部署做出了指导和建议。研究发现:研究区裂缝以高角度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为主,还存在部分低角度裂缝及网状缝,溶蚀现象普遍。裂缝发育主要存在4个组系,其中以近东西组系最为发育,其次北东-南西、北西-南东组系,南北组系最不发育。通过建立渗透率增大系数、小波高频属性及电成像人机交互法均能够较好的识别裂缝。根据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裂缝走向的夹角关系结合试油结果发现,夹角小于10°裂缝有效程度最高,夹角大于15°有效程度较低。成像测井计算的有效裂缝孔隙度下限为0.85%,裂缝宽度下限为0.4mm。结合裂缝类型、裂缝强度、裂缝级别和裂缝组合建立了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储层裂缝评价体系。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属性融合的方法预测VII油组裂缝在东南部发育,VIII油组裂缝在东南部和西北部很发育,IX油组裂缝在南部和东部很发育。最后预测了VII油组3个有利目标区,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中部、东南部,面积分别为0.45km2、2.01km2、0.45km2。VIII油组1个有利目标区,面积为3.02km2,呈北东南西向展布。IX油组1个有利目标区,分布在研究区中部,面积大约为1.63km2。

梁莎莎[6](2019)在《济阳坳陷X区块致密油藏储层有效性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勘探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常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已进入尾声,致密油、页岩气等新型油气藏的探寻开采已成为近几年各大油田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渤海湾盆地沙四段储层属于典型的深层致密砂岩油气藏,具有四性关系复杂、岩性多变、成分多样、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给储层有效性评价带来极大的挑战。致密油藏储层岩体识别、参数解释、有效性评价等在当前储层评价中均属解释难点,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评价。本文以济阳坳陷X区块沙四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合岩心物性、录井、薄片等资料,在岩性敏感性曲线分析的基础上,运用BP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对致密储层岩性进行了识别;以岩心刻度常规测井的思想,采用分类建模的方法对储层参数进行精细建模;运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对研究区孔隙、吼道类型进行描述,利用压汞资料进行了孔隙结构分类,探讨了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下限,最后综合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建立致密储层有效性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粒度分布较广,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研究区储层岩性为细砂岩和粉砂岩,油质较好,电性复杂。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岩性判别模型,训练准确度为84.3%,测试准确度为81.1%,而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准确度为98.42%,回判准确度为97.89%,两者对比发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精度高,收敛快,具有实时性。采用测井相分析方法将地层分为四类岩石物理相,分类建立储层参数模型,计算效果较好。根据压汞曲线将孔隙结构划分四类,有效储层岩性下限为灰质砂岩,含油性下限为油迹,储层孔隙度下限为10.8%,渗透率下限为0.5x10-3mm2。最后在岩石物理相和孔隙结构分类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试油试采资料建立储层有效性综合评价标准,应用效果较好。

屈佳欣[7](2019)在《相控井-震响应分析在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以LT油田沙三中段地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正确预测储层是圈定油气藏最重要的基础,油气藏发育的地质环境很复杂,至今尚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针对研究区LT洼陷在岩性油气藏地震识别及预测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本文秉着地震储层预测要从地震多信息的角度来研究的道理,通过测井曲线筛选岩性,综合利用岩石物理特征分析、属性分析等技术手段,从而更为可靠地描述砂岩形态特征,在粉砂岩最有利发育区综合地质和地震的多种信息,采用多参数、多信息、多手段的综合预测技术更为可靠地落实“甜点”的形态特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对LT各相带储层的测井数据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取了各个相带储层的标准参数作为演示物理计算的基础数据。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等时地层格架内,以砂层组为基本单元,研究砂体展布特征,与典型剖面的岩性组。探索单界面地震响应分解法,分析单反射界面在沉积地层内部识别储层对地震反射波组的影响,进而建立储层地震反射模式,分析LT地区沙三中砂泥岩速度差异及地震识别特征,并就现有工作解剖典型储层的地震波形响应特征。复原二维地震剖面层序格架,建立地质模型,分析地震层序格架中典型反射特征和砂体识别,浅部位短轴不连续弱振幅反射为分流河道砂,深部位空白反射为泥岩,光滑连续强振幅反射为泥岩或盐岩。最后在岩性组合相控模型指导下开展了地震属性计算分析,预测的砂体厚度与砂组层统计厚度相差不大,成功预测储层砂体厚度,为LT洼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刘志杰[8](2018)在《库车地区白垩系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系储层属于典型的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厚度大、物性差、地应力强等复杂特征,导致勘探开发难点众多。深层-超深层、超高温高压的井眼条件,给测井数据采集提出极高要求;为保护井眼,高密度油基泥浆的广泛使用给测井解释评价带来挑战;受断裂构造与沉积环境的双重影响,局部地层水矿化度变化剧烈,地层水电阻率极不稳定;复杂的沉积演化和构造挤压,导致地应力强,裂缝普遍发育,对储层电阻率影响巨大;物性差的特点给储层参数计算、储集空间评价和流体识别带来较大难题。针对上述问题和难点,本文综合利用岩心、地质、测井、录井及生产测试等资料,对研究区开展了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本文以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综合分析了储层地质学、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电性和地应力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合水分析资料,明确了克深、大北和神木地区的矿化度变化特征及其纵横向分布规律,在油基和水基泥浆中分别应用泥岩法和自然电位法计算了地层水电阻率;以岩心刻度测井思想为基础,对储层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和束缚水饱和度参数进行了精细建模;运用压汞、核磁实验资料和常规、核磁、电成像测井资料对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综合分类;结合岩电分析实验,深入研究了岩电参数影响因素及其选取方法,应用多种方法计算了储层含水饱和度;采用交会图版法和常规测井组合的方法对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和气层进行了有效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性以细砂岩和中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部分发育微裂缝;裂缝发育段储层孔隙度增加很小,但渗透性提升在一个数量级以上;储层电阻率异常增大,主要受储层物性、岩性、储集空间类型、裂缝以及地应力影响,其中构造应力产生的裂缝是地层电阻率增大的重要原因;大北和克深井区地层水矿化度随埋藏变深而略有增大,而神木井区则有明显的减小趋势;随着地层水矿化度增大,储层胶结指数明显增大,但对饱和度指数影响较小;克深井区泥岩性质受强构造应力的影响较小,泥岩稳定、致密且胶结指数较大;地层电阻率随水平主应力差异常增大有明显的幂指数增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胶结指数随水平主应力差异常增大呈二次幂函数增大关系,且增大趋势逐渐变缓。

徐晓杰[9](2018)在《C油田稠油测井精细解释方法》文中提出C油田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四性关系复杂,储层薄夹层多,含油性不均匀,水平井干差层多,油水识别困难等等,这些困难都严重影响着该区稠油的评价和开发。本文通过对C油田稠油区的测井精细评价,建立了一套储层参数计算模型与流体识别方法,对油田后期的生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稠油区的特殊情况,本文通过对岩电、压汞、相渗和粒度等资料研究了稠油储层的孔隙结构,分析了岩性、物性和渗流性质等储层基本特征,并对稠油区进行了四性关系研究,为稠油测井精细解释评价建立了地质和测井基础。分析总结了油层、水层与干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运用排驱压力法、最小孔喉半径法、甩尾法等方法综合研究了储层的物性下限;将岩心资料深度归位后,建立了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经认真对比不同饱和度模型解释效果的比较,最终选择印度尼西亚公式来求取饱和度;建立了薄夹层识别标准;建立了图版法、曲线重叠法、阵列感应识别法等流体有效识别方法,并通过多井对比对流体分布进行了评价。对水平井进行了井眼轨迹分析、地层对比和界面识别,分析了水平井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利用试油、试产资料建立了出油参数计算模型,估算了水平井日产油量,其解释结果与试油投产结论进行对比,符合率较高,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为指导水平井完井方式及制定投产方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徐风[10](2018)在《冀东探区低孔渗砂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低孔渗储层受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及地层水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储层参数计算困难、油水层电性响应特征复杂,因此开展储层测井评价研究,对提高冀东探区油气勘探成功率及油藏开发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工区油藏地质特点,围绕“四性关系”特征、储层参数解释建模、储层品质评价和流体性质识别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对岩石组分、压汞实验数据等岩矿特性统计分析认为:冀东探区岩性变化大且成分复杂、孔隙结构复杂、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与岩性的关系不唯一,相同孔隙度条件下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储层物性随着储层中胶结物含量增加而降低,尤其是随着储层中碳酸盐岩胶结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更为明显;储层物性越好、含油性越好,物性变差,储层含油显示变差。复杂岩性、物性和水性导致电性不能很好反映储层含油性。岩石粒度变化大、高碳酸盐岩胶结物含量及泥质夹层是导致低孔渗油气层具有复杂电性特征的主控因素。除高束缚水饱和度和砂泥岩薄互层等影响之外,碳酸盐岩胶结物含量差异这一主控因素认识更加清晰。由于烃类侵位早期溶解碳酸盐矿物,晚期抑制碳酸盐矿物沉淀,通过岩石成岩作用,碳酸盐矿物在水层积淀使得孔隙度进一步降低,导致水层电阻率抬升,油、水层电阻率对比度降低。利用声波时差和密度曲线表征岩石骨架结构和骨架体积两个判别关键因子,实现了砂岩骨架颗粒粒度和砂岩岩性识别,为相控含油性识别提供了研究基础。基于岩性判别成果,分岩性建立电阻率-声波时差含油性识别图版;区块岩性相对单一且存在小幅变化时,以自然伽马相对值反映岩性连续小幅变化,建立电阻率-自然伽马含油性识别图版。当碳酸盐岩胶结物含量差异为油气层复杂特性主控因素时,建立了视地层水电阻率-碳酸盐矿物含量识别图版。应用声波、密度等测井资料建立了孔隙度一元和多元回归模型,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小于2%。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基于孔隙结构划分和岩石粒度相聚类的渗透率计算模型,提高了研究工区渗透率计算精度。利用变m、n参数方法,结合地区水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了地层水电阻率,含油饱和度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小于5%。优选区分孔隙结构特征的核磁孔隙分量、孔隙结构指数、压汞系数作为储层品质因子,通过储层品质因子与测井信息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孔隙结构指数、压汞系数的计算模型,实现了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品质指标连续计算,并基于岩心实验,建立了工区储层品质评价量版和标准。

二、测井新技术评价方法在江汉复杂储层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井新技术评价方法在江汉复杂储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藏致密储层-构造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致密储层的定义
        1.2.2 致密储层测井评价研究现状
        1.2.3 致密储层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1.2.4 致密储层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2.5 长9 油层组研究现状
        1.2.6 存在主要科学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论文创新点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勘探开发简况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区域构造特征
        2.3.2 区域沉积特征
    2.4 地层特征
        2.4.1 地层划分的依据
        2.4.2 地层划分的原则
        2.4.3 长9 地层特征
    2.5 构造特征及对成藏控制
    2.6 长9 沉积特征
        2.6.1 沉积物源
        2.6.2 相标志
        2.6.3 沉积微相类型及单井相分析
        2.6.4 沉积微相剖面演化特征
        2.6.5 沉积微相与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结构特征
        3.1.2 碎屑组分特征
        3.1.3 填隙物特征
    3.2 储层孔隙特征
        3.2.1 孔隙类型
        3.2.2 孔隙结构
    3.3 储层物性特征
    3.4 储层非均质性
        3.4.1 层内非均质性
        3.4.2 层间非均质性
        3.4.3 平面非均质性
    3.5 储层控制因素
        3.5.1 源区母岩
        3.5.2 沉积环境
        3.5.3 成岩作用
        3.5.4 构造裂缝
        3.5.5 构造演化与储层致密关系
第四章 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4.1 测井数据预处理
        4.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4.1.2 岩心归位
    4.2 四性关系研究
        4.2.1 岩性与含油性
        4.2.2 岩性与物性
        4.2.3 物性与含油性
        4.2.4 电性与岩性
        4.2.5 四性综合图
    4.3 测井参数模型
        4.3.1 孔隙度计算模型
        4.3.2 渗透率计算模型
        4.3.3 饱和度计算模型
    4.4 测井识别油水层
        4.4.1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
        4.4.2 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
        4.4.3 油层厚度平面分布
第五章 储层综合评价
    5.1 综合评价参数
    5.2 综合评价方法
    5.3 综合评价标准
    5.4 综合评价结果
第六章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培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古中央隆起带基岩测井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基岩储层评价技术现状
        1.2.1 基岩储层勘探开发现状
        1.2.2 基岩储层理论研究现状
    1.3 区域研究现状
        1.3.1 区域构造特征
        1.3.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1.3.3 烃源岩特征
        1.3.4 研究工区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技术关键
第二章 基岩储层特征
    2.1 基岩储集空间
    2.2 基岩岩性特征
    2.3 基岩物性特征
        2.3.1 基岩储集类型
        2.3.2 基岩孔渗特征
        2.3.3 基岩裂缝特征
    2.4 含气性特征
    2.5 电性特征
    2.6 基岩储层四性关系
        2.6.1 岩性和物性关系
        2.6.2 岩性与电性关系
        2.6.3 含气性和电性关系
    2.7 典型四性关系图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性识别方法
    3.1 基岩测井响应特征及分类方案
        3.1.1 基岩测井响应特征
        3.1.2 基岩测井分类方案
    3.2 岩性综合命名方法
    3.3 基岩岩性识别方法
        3.3.1 原岩辨别方法
        3.3.2 岩石成分识别方法
        3.3.3 岩石结构识别方法
        3.3.4 岩石矿物识别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层识别与评价
    4.1 储层裂缝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4.2 储层裂缝(溶孔)成像响应特征
    4.3 裂缝真实性评价
        4.3.1 裂缝识别
        4.3.2 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的区别
        4.3.3 假裂缝识别
    4.4 裂缝有效性评价
        4.4.1 裂缝的张开性
        4.4.2 裂缝的延伸性和连通性
        4.4.3 裂缝系统的区域有效性
    4.5 成像测井处理方法
        4.5.1 图像预处理
        4.5.2 裂缝提取
        4.5.3 图像刻度
        4.5.4 裂缝参数
        4.5.5 孔隙度谱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储层参数计算方法及储层分类标准
    5.1 基岩储层基质孔隙度计算方法
        5.1.1 基岩岩石骨架参数确定方法
        5.1.2 基岩变骨架孔隙度计算方法
    5.2 基岩储层次生孔隙度计算方法
    5.3 基岩储层孔隙结构分析
        5.3.1 压汞实验孔隙结构分析
        5.3.2 核磁共振实验孔隙结构分析
    5.4 基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方法
    5.5 基岩储层饱和度计算方法
        5.5.1 基岩地层电阻率法计算饱和度难点
        5.5.2 核磁共振测井饱和度计算
        5.5.3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确定含气饱和度
    5.6 储层分类标准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储层流体识别方法
    6.1 基岩储层流体测井响应特征
    6.2 交会图法识别储层流体
    6.3 三孔隙度组合法识别储层流体
    6.4 视地层水电阻率法识别储层流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应用效果分析与单井评价
    7.1 LT1井测井评价
    7.2 LT2井测井评价
    7.3 LP1井测井评价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苏北盆地阜二段泥页岩储层参数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与取得成果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取得成果
2 苏北盆地泥页岩地质概况
    2.1 地层概况
    2.2 储层特征
        2.2.1 岩性特征
        2.2.2 物性特征
        2.2.3 孔隙结构特征
        2.2.4 矿物特征
3 泥页岩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四性关系
    3.1 测井资料预处理
    3.2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3“四性”关系
4 泥页岩储层参数测井反演模型
    4.1 岩性识别
        4.1.1 岩性响应特征及识别图版
        4.1.2 岩性及岩性谱
    4.2 泥页岩储层物性参数反演模型
        4.2.1 孔隙度多元模型
        4.2.2 孔隙度变骨架模型
        4.2.3 孔隙度体积模型
        4.2.4 渗透率多元模型
        4.2.5 孔隙度计算渗透率模型
        4.2.6 非常规计算的孔渗关系模型
        4.2.7 物性模型对比优选
    4.3 含油饱和度模型
        4.3.1 TOC模型
        4.3.2 含油饱和度模型
    4.4 脆性指数
        4.4.1 岩石物理参数法
        4.4.2 矿物组分法
5 储层综合评价方法
    5.1 泥页岩储层综合评价参数优选及分类
    5.2 储层定量表征模型及分类标准
    5.3 研究区实例分析
6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4)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及导电规律与导电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骨架导电人造泥质岩样压制与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与进展
        0.2.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岩电实验规律研究与进展
        0.2.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研究与进展
    0.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0.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0.3.2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1章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设计与制作
    1.1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设计
    1.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制作
        1.2.1 纯砂岩人造岩样的制作
        1.2.2 纯黄铁矿人造岩样制作
        1.2.3 含黄铁矿混合泥质人造岩样制作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设计与测量
    2.1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设计
    2.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测量与数据分析
        2.2.1 孔隙度和渗透率测量与数据分析
        2.2.2 全岩矿物测定与数据分析
        2.2.3 岩电实验测量与数据分析
        2.2.4 核磁共振实验与数据分析
        2.2.5 压汞实验与数据分析
        2.2.6 粒度测量与数据分析
        2.2.7 阳离子交换容量测量与数据测量
    2.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参数确定
        2.3.1 确定层状泥质含量
        2.3.2 确定层状泥质岩样的有效孔隙度
        2.3.3 确定岩样的分散泥质含量
        2.3.4 确定岩样的黄铁矿含量
        2.3.5 确定岩样的束缚水饱和度
        2.3.6 确定黄铁矿电导率
        2.3.7 确定分散粘土电导率
        2.3.8 确定层状泥质电导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1 纯黄铁矿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1.1 饱含水纯黄铁矿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1.2 含油气纯黄铁矿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2 含黄铁矿泥质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2.1 饱含水含黄铁矿泥质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2.2 含油气骨架导电泥质岩石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2.3 温压变化对骨架导电泥质岩石导电规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
    4.1 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
    4.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方程的建立
        4.2.1 层状泥质与分散泥质砂岩并联导电
        4.2.2 骨架导电分散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
    4.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的理论分析
        4.3.1 满足物理约束条件
        4.3.2 分析模型预测导电规律的影响因素
    4.4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的实验验证
        4.4.1 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4.4.2 纯黄铁矿岩样实验验证
        4.4.3 含黄铁矿纯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4.4.4 分散泥质黄铁矿岩样实验验证
        4.4.5 含黄铁矿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4.4.6 含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连通导电方程和HB方程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
    5.1 连通导电方程和HB方程导电理论
        5.1.1 连通导电方程导电理论
        5.1.2 HB方程导电理论
    5.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建立
        5.2.1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推导
    5.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理论分析
        5.3.1 满足物理约束条件
        5.3.2 分析模型预测导电规律的影响因素
    5.4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实验验证
        5.4.1 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5.4.2 纯黄铁矿岩样实验验证
        5.4.3 含黄铁矿纯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5.4.4 分散泥质黄铁矿岩样实验验证
        5.4.5 含黄铁矿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5.4.6 含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连通导电方程和通用阿尔奇方程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
    6.1 通用阿尔奇导电理论
    6.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建立
        6.2.1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推导
    6.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理论分析
        6.3.1 满足物理约束条件
        6.3.2 分析模型预测导电规律的影响因素
    6.4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实验验证
        6.4.1 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6.4.2 纯黄铁矿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6.4.3 含黄铁矿纯砂岩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6.4.4 分散泥质黄铁矿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6.4.5 含黄铁矿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6.4.6 含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致谢

(5)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储层裂缝识别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致密储层勘探开发现状
        1.2.2 国内外裂缝识别方法研究
        1.2.3 国内外致密储层裂缝识别方法研究
        1.2.4 国内外裂缝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性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论文创新性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勘探开发现状
3 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3.1 野外露头及岩心裂缝发育特征
    3.2 裂缝产状及组系特征
    3.3 裂缝发育程度及规模
    3.4 裂缝填充特征
    3.5 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3.5.1 岩性因素
        3.5.2 岩层厚度因素
        3.5.3 构造变形因素
        3.5.4 应力因素
    3.6 小结
4 致密砂岩裂缝识别及参数计算
    4.1 常规测井曲线识别裂缝
        4.1.1 渗透率增大系数法识别裂缝
        4.1.2 小波高频识别裂缝
    4.2 电成像测井识别裂缝及参数计算
        4.2.1 电成像测井原理及应用简介
        4.2.2 图像人机交互识别法
        4.2.3 裂缝参数计算
    4.3 小结
5 裂缝有效性评价
    5.1 应力匹配法评价裂缝有效性
        5.1.1 地应力方位的求取及研究区地应力的分布
        5.1.2 地应力分布与裂缝产状对比评价裂缝有效性
    5.2 电成像测井评价裂缝有效性
    5.3 斯通利波评价裂缝有效性
        5.3.1 斯通利波原理及裂缝回应特征
        5.3.2 声成像评价裂缝有效性
    5.4 小结
6 研究区裂缝分布规律预测及有利目标优选
    6.1 裂缝评价标准研究
        6.1.1 裂缝类型
        6.1.2 裂缝强度
        6.1.3 裂缝级别
        6.1.4 裂缝组合
    6.2 裂缝分布规律预测
    6.3 有利目标优选
        6.3.1 Ⅶ油组有利目标综合评价
        6.3.2 Ⅷ油组有利目标综合评价
        6.3.3 Ⅸ油组有利目标综合评价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6)济阳坳陷X区块致密油藏储层有效性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油藏储层概念
        1.2.2 岩性识别研究现状
        1.2.3 储层参数计算研究现状
        1.2.4 储层有效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致密油藏储层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四性特征分析
        2.2.1 岩石学特征
        2.2.2 物性特征
        2.2.3 含油性特征
        2.2.4 电性特征
    2.3 四性关系分析
        2.3.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2.3.2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2.3.3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2.3.4 电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致密储层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3.1 测井资料预处理
        3.1.1 深度校正
        3.1.2 岩心深度归位
        3.1.3 测井资料标准化
    3.2 不同岩性测井响应特征
    3.3 敏感性曲线分析
    3.4 传统BP神经网络识别岩性方法
        3.4.1 方法研究背景
        3.4.2 方法原理
        3.4.3 应用实例
    3.5 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岩性方法
        3.5.1 方法研究背景
        3.5.2 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
        3.5.3 卷积神经网络原理概述
        3.5.4 卷积神经网络构建及实验流程
        3.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6 卷积神经网络优势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岩石物理相分析方法研究及参数计算
    4.1 岩石物理相分析方法研究
        4.1.1 测井曲线自动分层
        4.1.2 测井数据归一化
        4.1.3 主成分分析
        4.1.4 聚类分析
        4.1.5 建立测井相-岩石物理相对应关系
        4.1.6 判别分析法建立各岩石物理相判别模型
        4.1.7 自动解释单井连续岩石物理相剖面
    4.2 储层参数计算
        4.2.1 泥质含量计算
        4.2.2 孔隙度计算
        4.2.3 渗透率计算
        4.2.4 饱和度计算
    4.3 小结
第五章 储层有效性评价
    5.1 储层孔隙结构评价
        5.1.1 孔隙类型
        5.1.2 吼道类型
        5.1.3 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
    5.2 储层有效性下限研究
        5.2.1 岩性、含油性下限研究
        5.2.2 物性下限研究
    5.3 储层有效性综合评价
    5.4 实际资料综合解释
    5.5 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相控井-震响应分析在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以LT油田沙三中段地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井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1.2.2 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现状
        1.2.3 地震属性及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概况
第3章 储层测井岩石物理响应特征研究
    3.1 测井资料标准化
    3.2 测井储层参数计算
        3.2.1 ElanPlus原理概述
        3.2.2 ElanPlus解释模型
        3.2.3 LT井区碎屑岩储层参数计算模型建立
        3.2.4 LT研究区最优化处理结果
    3.3 储层岩性岩相学研究
    3.4 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研究
    3.5 储层沉积相特征研究
        3.5.1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3.5.2 单井相分析
        3.5.3 连井剖面相分析
        3.5.4 沉积微相分析
第4章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4.1 地震属性的方法原理
        4.1.1 地震属性的分类
        4.1.2 地震属性的提取
    4.2 井震统一地层格架的建立
        4.2.1 基于频变子波的单井标定
        4.2.2 连井地层对比及地层格架的建立
    4.3 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4.3.1 地震响应分解
        4.3.2 典型岩相组合地震响应分析
        4.3.3 储层地震响应分析
    4.4 地震属性计算及分析
        4.4.1 地震属性计算
        4.4.2 地震属性分析方法
第5章 地震储层预测研究
    5.1 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原理
    5.2 砂体厚度预测结果
        5.2.1 沙三中亚段10砂组
        5.2.2 沙三中亚段12砂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库车地区白垩系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层水矿化度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2 致密砂岩储层参数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3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4 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研究思路及计划安排
第二章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地层特征
    2.2 岩石学特征
        2.2.1 岩性分析
        2.2.2 粒度分析
        2.2.3 矿物分析
    2.3 储集空间特征
    2.4 物性特征
    2.5 储层电性特征
        2.5.1 储层电阻率特征
        2.5.2 储层电阻率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地层水矿化度计算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3.1 研究区地层水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3.1.1 地层水分析资料
        3.1.2 克深井区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
        3.1.3 神木井区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
        3.1.4 大北井区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
    3.2 地层水矿化度计算方法调研
        3.2.1 基于非测井资料的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方法
        3.2.2 基于自然电位的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方法
        3.2.3 基于泥岩的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方法
    3.3 地层水电阻率计算
        3.3.1 油基泥浆地层水电阻率计算
        3.3.2 水基泥浆地层水电阻率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致密砂岩储层参数精细建模
    4.1 泥质含量计算
    4.2 孔隙度建模
    4.3 渗透率建模
        4.3.1 孔渗拟合法
        4.3.2 流动单元带指数法
    4.4 束缚水饱和度计算
    4.5 储层参数计算效果
    4.6 小结
第五章 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孔隙结构评价
    5.1 基于压汞实验的孔隙结构特征与分类方法
        5.1.1 孔隙结构类型及孔隙特征
        5.1.2 基于压汞孔隙结构分类的测井识别方法
        5.1.3 孔隙结构分类效果评价
    5.2 基于核磁的孔隙结构特征与分类方法
        5.2.1 三组分孔隙法
        5.2.2 不同井区孔喉特征
        5.2.3 孔隙结构分类标准及孔隙特征
        5.2.4 孔隙结构分类效果及其特征
    5.3 基于电成像的孔隙结构特征
    5.4 孔隙结构综合分类
    5.5 小结
第六章 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评价与流体性质识别
    6.1 岩电参数的确定
    6.2 地层水矿化度对岩电参数的影响分析
        6.2.1 地层水矿化度对胶结指数的影响
        6.2.2 地层水矿化度对饱和度指数的影响
    6.3 含气饱和度计算
        6.3.1 常规地层胶结指数的选取
        6.3.2 压力异常段胶结指数的选取
        6.3.3 含气饱和度计算方法
        6.3.4 含气饱和度计算效果分析
    6.4 储层流体识别
        6.4.1 交会图版法识别储层流体
        6.4.2 常规测井组合气层识别方法
    6.5 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C油田稠油测井精细解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稠油测井解释研究现状
        1.2.2 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流体性质
        2.3.1 原油性质
        2.3.2 地层水性质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3.1 岩性特征
        3.1.1 岩石类型
        3.1.2 岩石矿物成分分析
        3.1.3 岩石结构组分特征
    3.2 物性特征
        3.2.1 孔渗特征
        3.2.2 孔隙与孔喉类型
        3.2.3 孔隙结构特征
        3.2.4 储层分类
    3.3 渗流特征
        3.3.1 储层敏感特征
        3.3.2 油水相对渗透率
    3.4 岩性与物性关系
    3.5 岩性与含油性关系
    3.6 物性与含油性关系
    3.7 岩性与电性关系
第四章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与物性下限
    4.1 测井资料标准化
    4.2 油层测井响应特征
    4.3 水层测井响应特征
    4.4 干层测井响应特征
    4.5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
        4.5.1 排驱压力拐点法
        4.5.2 最小孔喉半径法
        4.5.3 甩尾法
        4.5.4 综合分析
第五章 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5.1 岩心深度归位
    5.2 泥质含量
    5.3 孔隙度
        5.3.1 单相关孔隙度模型
        5.3.2 多参数拟合孔隙度模型
        5.3.3 层点法建立孔隙度模型
    5.4 渗透率
    5.5 束缚水饱和度
    5.6 含水饱和度
        5.6.1 岩电参数的确定
        5.6.2 阿尔奇公式
        5.6.3 Simandoux方程
        5.6.4 印度尼西亚方程
        5.6.5 含水饱和度效果分析
第六章 储层流体识别方法
    6.1 图版法
        6.1.1 电阻率-孔隙度图版
        6.1.2 交会图法识别油水层
    6.2 曲线重叠法
        6.2.1 孔隙度与电阻率曲线重叠
        6.2.2 双孔隙度重叠法
        6.2.3 三孔隙度重叠法
    6.3 阵列感应测井识别方法
        6.3.1 径向电阻率特征法
        6.3.2 纵向电阻率差异法
    6.4 多井对比
    6.5 测井解释标准
    6.6 薄夹层的研究与识别
        6.6.1 薄夹层的概念
        6.6.2 薄夹层的识别
第七章 水平井测井解释
    7.1 井眼轨迹分析
    7.2 地层对比
    7.3 界面识别
    7.4 测井曲线分析与校正
        7.4.1 岩性曲线分析
        7.4.2 物性曲线分析
        7.4.3 电性曲线分析与校正
    7.5 水平井参数解释
        7.5.1 泥质含量
        7.5.2 孔隙度
        7.5.3 渗透率
        7.5.4 饱和度
    7.6 水平井日产油计算
        7.6.1 出油参数
        7.6.2 水平井物性下限
    7.7 应用效果
        7.7.1 解释实例
        7.7.2 解释验证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冀东探区低孔渗砂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孔隙结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储层参数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2.3 流体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冀东探区低孔渗储层成因及岩石物理特征
    2.1 低孔渗储层成因
    2.2 低孔渗储层岩石物理特征
        2.2.1 岩石学特征
        2.2.3 岩电特征
第三章 冀东探区低孔渗砂岩油气藏测井综合评价技术体系
    3.1 低孔渗砂岩储层测井项目采集方案
        3.1.1 测井项目采集方案设计原则
        3.1.2 测井项目采集方案
    3.2 低孔渗砂岩储层识别与评价技术
        3.2.1 储层参数描述体系
        3.2.2 储层参数计算模型
        3.2.3 储层品质分级评价方法
    3.3 低孔渗砂岩油气层综合评价技术
        3.3.1 复杂电性特征油气层成因类型
        3.3.2 油气藏(层)识别与评价对策
        3.3.3 高束缚水饱和度类型油气层相控含油性评价技术
        3.3.4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含量差异型油气层相控含油性评价技术
第四章 工区应用及成效
    4.1 推广应用成果
    4.2 典型工区应用
        4.2.1 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
        4.2.2 储层品质分类及储层下限确定
        4.2.3 储层参数精细建模
        4.2.4 流体性质识别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测井新技术评价方法在江汉复杂储层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藏致密储层-构造综合评价[D]. 王霞. 长安大学, 2021(02)
  • [2]古中央隆起带基岩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 史鹏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苏北盆地阜二段泥页岩储层参数反演方法研究[D]. 袁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及导电规律与导电模型研究[D]. 唐晓敏.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5]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储层裂缝识别及评价研究[D]. 夏炜旭. 重庆科技学院, 2019(11)
  • [6]济阳坳陷X区块致密油藏储层有效性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梁莎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相控井-震响应分析在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以LT油田沙三中段地层为例[D]. 屈佳欣.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库车地区白垩系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刘志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C油田稠油测井精细解释方法[D]. 徐晓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冀东探区低孔渗砂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徐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  

新型测井技术评价方法在江汉复杂油藏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