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有哪些优势

中国企业有哪些优势

一、中国企业优势何在(论文文献综述)

吴争程[1](2020)在《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及其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向保理是支持企业延迟支付货款而不影响供应商现金流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观察到反向保理模式下核心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更长的信用期限。对此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基于核心企业为中小供应商提供的融资便利,支持核心企业延长信用期限;另一种观点认为延长信用期限破坏供应链金融价值,不支持核心企业延长信用期限。针对争议观点,本文以企业间商业信用活动为切入点,探索信用期限对供应链共创价值分配、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本文在系统动力学理论指导下,从企业间商业信用动机与绩效入手,研究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活动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相互影响。本文阐释商业信用期限对链上企业资金共享效应及共创价值分配的影响,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影响机理,具有深刻理论价值和普遍实践意义。首先,构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买方供应链模型,分析企业间商业信用动机及绩效。在随机流动性冲击假设基础上,对比企业现款交易和商业信用交易模式效率差异,得出商业信用效率高于现款交易的条件,并解释商业信用的营运资金共享效应,结果表明应收账款收款成本是影响供应链营运资金共享效应的关键因素。其次,采用计量回归方法结合中国企业数据对商业信用动机与绩效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收款成本通过商业信用影响企业绩效。低收款成本有利于企业以商业信用为柔性渠道进行融资,有利于提高企业应对流动性风险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根据这一结果,发展应收账款融资的关键在于降低供应商收款成本。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能降低供应商收款成本。出于共享营运资金的动机,核心企业同意参与反向保理并要求进一步延长商业信用期限。再次,构建收益成本模型分析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及其分配问题。从财务角度和运营角度测量供应链金融收益。研究表明信用期限不影响供应链金融价值,但影响供应链金融收益分配。供应链金融共创价值中,供应商侧重财务收益而核心企业侧重运营收益。核心企业延长信用期限损害供应商财务收益,影响供应商的供应链金融参与意愿。最后,基于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特性,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延长信用期限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构建市场扩散模型连接供应链金融内在价值与外在市场表现,并对信用期限的影响进行动态仿真。结果表明,核心企业要求延长信用期限影响供应商收益,进而影响供应商参与供应链金融意愿,最终影响供应链金融发展。本文理论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构建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模型,理论推导并实证检验收款成本对企业间商业信用的影响,揭示核心企业要求延长信用期限的内在规律,指出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通过降低收款成本促进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其二,构建供应链金融收益模型,揭示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对供应链金融收益分配的影响;其三,构建供应链金融系统动力模型,将企业商业信用活动视为供应链金融系统输入变量,揭示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对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影响。

张兰萍[2](2020)在《在华T日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优惠的外商投资政策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建厂。由于日本在文化、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和中国有着一定的相像性,再加上两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又十分接近,中国成为日本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国。然而,由于日本的管理模式在近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得到了国际大众的认可,从而使得日本企业在中国进行管理时有种较为明显的优越感。因而,其在进入中国市场后通常会照搬日本国内生产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将其特有的岛国根性企业文化、国家文化、管理模式全面地应用到实际的经营管理中。虽然,中国和日本贵为邻邦、领土上十分接近,但在文化上却有着明显差别。如果一味照搬日本的管理模式势必在文化层面上引起冲撞,使得企业在中国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中国土壤中的生长。本论文基于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管理的理解与认知,从多元文化融合的角度出发,应用相关前辈们在跨文化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帮助T公司发现和解决其在中国进行跨文化管理时所遇到的问题,并从文化差异这个根源处分析其原因,把跨文化管理的相关理论联系到实际管理中去,提出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给出优化方案的前后效果对比及对预期效果的展望。最后设计出优化方案的实施计划和实施保障,从而使得该方案得以发挥其效果和作用。通过对T公司的研究,帮助T公司认识到跨文化问题的客观存在以及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企业愿景,从而实现T公司在中国区的业绩增长。

丁敏潇[3](2020)在《经贸摩擦与国家安全 ——基于日美经摩擦与中美经贸摩擦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美经贸合作的全面展开,经贸摩擦也相伴而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激化。2018年3月,美国政府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宣布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采取制裁措施。随后,双方先后进行了四轮加征关税的较量,波及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双边贸易商品,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为“贸易战”。除此之外,中美贸易战还伴随着激烈的科技竞争和制度竞争,美国通过“实体清单”打压中国高端制造业,限制中国企业进口美国的商品和服务;针对中国设置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障碍,意图重构国际贸易体系排斥中国。回顾上个世纪日美经贸摩擦的发展,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的日美经贸摩擦全面升级为经贸冲突,双方在科技、专利、情报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博弈,与当前的中美贸易战的表现形式具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随着经贸冲突的加剧,经贸摩擦不再是单纯由贸易失衡引起的经济问题,而是关乎国家相对优势的实力竞争。需要注意的是,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的日美经贸冲突与当前的中美贸易战并非完全相同。虽然日美贸易摩擦的焦点是汽车、半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个别领域的贸易摩擦仍然是由日本对美出口激增导致的,日美两国也始终坚持在经济框架内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经贸争端。然而,中美贸易战期间加征关税的商品几乎覆盖中国对美出口的所有商品,摩擦激烈的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等领域并不存在贸易失衡,“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也并未涉及个别领域。不同于日美经贸摩擦的以威胁促协商,中美经贸摩擦明显表现出以打击促遏制。这是因为中美缺乏战略互信,美国对于中国的安全顾虑远甚于日本,所以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主张同中国展开全面竞争。换而言之,激烈的经贸冲突不仅包含经济利益的竞争,还可能包含安全利益的冲突,中美贸易战更加激烈的原因在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焦虑和安全顾虑。在相互依存的国际环境中,贸易合作与摩擦是同时存在的一体两面。相互依存降低了国家间使用军事力量相互打击的可能性,也赋予了国家使用软实力影响对手的能力,经贸政策也能够发挥威胁、遏制或战略的作用维护国家安全。全面、清醒地认识中美贸易战,不仅需要分析经贸摩擦的经济因素,更要考虑经贸摩擦的非经济因素。文章从经济、战略和安全三个视角出发,梳理日美经贸摩擦不同时期的特征,归纳中美经贸摩擦不同阶段的表现,对比分析日美经贸摩擦和中美经贸摩擦的异同,从而说明日美经贸摩擦与中美经贸摩擦本质区别在于美国不同的战略和安全考虑。文章指出,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的日美经贸冲突和当前的中美贸易战都已经超越了经济问题的范畴,经济贸易问题被美国当作遏制对手的工具。换而言之,经济贸易摩擦实则是美国应对日本经济复兴和中国经济崛起的产物,是大国竞争在全球化时代的新表现形式。同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的日美经贸冲突相比,没有重大地缘政治事件分散美国的注意力,也不似日美以安全同盟关系作为战略互信的基础,中美贸易战势必会更加激烈。美国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和“修正主义大国”,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担忧不仅在于中国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的发展,更在于中国凭借自身经济技术实力谋求地区秩序和国际规则的更替,所以经贸冲突还伴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制度话语权冲突。由于经贸合作是中美关系的基石,导致其他外交手段缓解中美经贸摩擦的作用有限,所以美国坚持运用经济外交工具对中国施加压力,进一步加剧了中美经贸冲突的烈度。随着中美竞争的继续,未来中美经贸摩擦仍有加剧的可能,中国应该从战略和安全的高度做好应对准备。

牛欢[4](2020)在《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迅速席卷全球。中国企业在政策号召以及自身探索下,整体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不同于发达国家基于技术优势的对外扩张,现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经验,获取战略资源,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但目前对于“走出去”的成效如何,国际化是否能够带来创新绩效的提升,学术界还存在研究不足以及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国际化深度、广度两个维度对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进行刻画,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深入探究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引入高管团队国际经验、学术背景作为调节变量,研究高管特征对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企业国际化深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第二,企业国际化广度的拓宽能够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第三,高管国际经验能够正向调节企业国际化广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而在企业国际化深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未有调节作用;第四,高管学术背景能够正向调节企业国际化广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而在企业国际化深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未有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以我国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国际化对新兴国家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丰富了国际化领域的研究;其次,从深度及广度两个维度对企业国际化程度进行细分,进一步印证了资源基础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对企业国际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支撑作用;最后,引入高管国际经验与学术背景作为调节变量,丰富了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情境因素研究,拓宽了社会资本理论的应用范围。此外,本研究还具有以下实践启示:第一,对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及特征,合理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二,引入高管特征作为调节变量,为实施国际化战略企业的董事会在高管人事任命时提供参考。

杨超[5](2019)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文中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加强了东道国与全球的经济联系。本文以外资进入、入境后的模式选择,以及外资企业再投资为视角,在微观层面为东道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融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以及资本累积效应提供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本文首先分析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对目标企业的进出口行为、进出口产品种类、海外市场选择以及企业绩效的影响;其次本文分析外资进入模式不同引起的所有权结构差异如何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率,特别是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对国内企业是否产生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最后,本文对在华外资企业的再投资行为进行了识别,并分析资本追加和资本撤离如何影响外资在华分支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而为资本追加促进东道国资本累积效应的形成,以及外资技术溢出的可持续性问题提供新的微观证据。本文的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外资并购后,目标企业与海外市场联系更为紧密,进口和出口的可能性显着增加,进出口产品种类、进口来源市场和出口目的地的数目增多,海外市场的地理距离显着扩张,企业的生产率、销售额、出口额等经营绩效显着改善;第二,跨国公司在华分支企业的模式选择和所有权结构是影响技术溢出大小的重要因素,中外合资对中国企业表现为正的技术溢出,而外商独资表现为负向的竞争效应,工具变量回归显示外商投资与国内企业经营绩效构成因果关系;第三,跨国母公司资本追加行为促进了在华资本累积效应的形成,受资本追加的分支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销售收入和创新能力,另外,分支企业的无形资产规模、研发支出、培训支出和财务流动性均显着增加,构成资本追加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机制;第四,外资撤离后,分支企业的生产率、销售收入以及出口额显着恶化,不仅在当年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绩效,而且负面影响一直持续到后续年份。本文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企业融入全球市场提供了经验证据。跨国公司至少在两个国家进行生产和销售,东道国企业在多大程度受益于跨国母公司主导的价值链,文献关注较少,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企业的合并数据,以跨国并购为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第二,文献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证据并不明确,本文认为这类文献忽视了外资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将此因素考虑后发现,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具有不同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向技术溢出和负向竞争效应均存在;第三,东道国政府往往鼓励跨国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构成东道国吸引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对跨国公司“再投资”行为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再投资如何促进东道国形成资本累积效应提供证据;第四,本文从外资撤离的视角探讨外资技术溢出的持续性问题,发现外资分支企业相对于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依赖于跨国公司的股权持有。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理解外商直接投资如何促进国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跨国母公司不同的投资行为如何提高或降低分支企业的经营绩效,以及不同所有权结构的外资如何促进(或阻碍)国内企业获得技术溢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构建有效的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部寒[6](2019)在《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企业赴美上市势头强劲,众多企业纷纷加速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市公司年报作为强制性披露文件,是企业和投资者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工具,具有研究价值。会计金融研究以往主要关注财务数据披露状况,近年来企业年报文本研究成为一个新热点。本研究采用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结合有效市场假说等金融学理论,对比分析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可读性、劝说性和情感倾向性,考察企业年报话语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具体回答三个问题:1)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是否存在显着差异?2)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是否影响资本市场反应?3)我国赴美上市企业如何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和对外传播能力?本研究构建出一个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理论框架,包括可读性、劝说性和情感倾向性三个话语维度质量指标以及衡量资本市场反应的累计异常收益率指标。研究语料来自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52家中国企业2012-2016年20-F年报中的“经营与财务回顾与展望”部分,对比语料来自纽交所上市的135家美国企业2012-2016年10-K年报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建立了由892份报告构成的企业年报话语语料库,总容量约为1800万词符。本研究采用语料库工具测量迷雾指数、词汇易读度、句法复杂度和连贯性等可读性特征;采用MDA(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多维分析法,借助MAT多维分析工具和因子分析法,并结合修辞结构理论进行定性讨论,考察并测量59种词汇-语法特征共现形式的劝说性交际功能;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对积极、消极和中性句子自动分类,测量样本语料情感倾向性;采用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比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指标得分的差异;采用事件分析法和回归模型考察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本研究发现:第一,在可读性方面,中国企业年报话语的迷雾度显着低于美国企业(MD=-0.283,t=-3.790,p<0.05),词汇熟悉性和连贯性都显着高于美国企业(MD=0.62,F=24.17,p<0.05;F(11,747)=21.400,p<0.05,Wilks’Lambda=0.760),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中国企业年报话语显示出可读性较强、阅读难度较低的特点。但是,中国企业年报话语的词汇具体性、词汇可意象性和词汇意义性都显着低于美国企业(MD=-3.72,F=150.07,p<0.05;MD=-2.99,F=82.09,p<0.05;MD=-1.01,F=7.04,p<0.05),说明中国企业年报的词汇具体性、可意象性和意义性相对较弱,这增加了阅读难度和信息传递中的噪声,使得信息传播有效性降低。第二,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形式劝说性存在显着差异(F(5,43)=146.033,p<0.05,Pollai’s Trace=0.464),具体来说,中国企业年报话语形式的直接劝说性、立场表达信息聚合性、命题可靠性都显着低于美国企业(MD=-0.284,F=74.762,p<0.05;MD=-0.602,F=150.07,p<0.05;MD=-0.844,F=168.596,p<0.05),但主体定位主观性和立场表达客观性显着高于美国企业(MD=0.802,F=127.935,p<0.05;MD=0.536,F=56.898,p<0.05),说明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实现劝说的词汇-语法手段不同。第三,中美企业年报话语情感倾向性存在显着差异,中国企业年报话语的情感倾向性显着高于美国企业(MD=0.247,t=5.053,p<0.05),说明相比于美国企业,我国企业年报话语情感更积极。第四,在控制市场异象和企业基本面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情况下,企业年报话语可读性(β=0.008)、话语形式劝说性(β=0.010)和话语内容情感倾向性(β=0.029)均与资本市场累计异常收益率存在显着正向相关关系(R2=0.138,F=8.709,p<0.05),说明企业年报话语的信息沟通功能和劝说功能的有效发挥,会引起资本市场的正向反应。从而表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越高,资本市场反应越良好。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以下创新和价值。理论上,将语言学、经济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相结合,构建起企业年报话语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提出“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概念,构建企业年报话语质量评价理论模型;提出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理论假设,考察语言变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效应,拓展了以往仅关注财务数据影响效应的资本市场研究理论视角,实现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跨学科融合。方法上,建立中美企业年报历时语料库,采用多种语料库方法和工具,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考察纽交所上市中美企业年报多维特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测量语篇的情感倾向;采用事件分析法,结合回归分析验证企业年报话语传播质量如何影响资本市场反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应用意义表现在,在企业信息披露研究中增加年报话语质量考察视角有助于完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我国在美上市企业对外传播能力和信息披露质量具有实际价值。此外,对商务英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本研究今后可进一步扩大样本,增加评价指标,考察企业年报话语质量的影响因素,分行业考察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效应,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意见和对策性建议。

高璆崚[7](2019)在《跨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战略调整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兴市场企业跨国公司和传统跨国公司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所显示出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特征,要求处在其中的跨国企业具备足够的战略灵活性。而国际化是跨国企业获取海外优质资源、强化现有优势或突破现有经营困境的一类战略选择,由于这种战略选择带有较高的资源承诺、布局成本、资产专有性等特征,组织在保持跨国战略灵活性、进行国际化战略调整的决策时面临很多挑战。因此,跨国企业面临国际化挑战时,战略调整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理论意义。本研究基于此,对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战略调整机制和传统跨国公司战略调整机制进行研究。并在新兴市场跨国企业内部区分新兴市场服务业跨国企业和新兴市场制造业跨国企业。本研究共分为三个子研究,对跨国公司如何通过海外战略调整来应对国际化挑战的机制进行研究。具体来讲,第一个子研究为定性研究,从组织资源获取视角探究如何通过建立一个跨越边界的商业生态系统将以往国际化过程中不相关的“局限于某一区位的企业特定优势”转化成为生态系统平台优势。该子研究结论为,新兴市场服务业企业通过连接资源、杠杆式利用资源以及促进资源自我有机生长的机制跨越区位边界进行战略调整。上述机制能够通过全球网络、生态系统主体间的相互依赖以及跨区域的制度配置得以增强。这种国际化进程中的生态平台战略调整机制使得组织能够更好的应对国际化过程中的挑战。第二个子研究为定量研究,将委托—代理理论和新兴市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并进型战略调整方案进行整合,通过探索高管层激励工具如何影响中国跨国公司国际化的战略逻辑和路径,来帮助新兴市场制造业跨国企业更好的应对国际化挑战。该子研究结论为,高管层股权激励与新兴市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双元并进战略水平呈正相关。而对于高管层控制权激励而言,随着高管层控制权激励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市场企业将会获得更高程度的对外直接投资并进平衡度。然而,当高管控制权激励超过拐点水平后,更高水平的高管控制权激励将会降低新兴市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进战略调整的程度。因此,通过对高管层激励水平进行合理控制,能够帮助制造业跨国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提升双元并进战略的平衡水平以更好的应对国际化挑战。第三个子研究为配置视角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传统跨国企业进行高程度海外撤资战略调整的配置条件(即前因要素的组合条件)进行研究。以“战略三角”为理论框架,包含跨国公司国际化的资源条件、行业因素和制度环境,本子研究提出了三个“殊途同归”、具有战略等效性的因果组合,即(1)当跨国公司拥有海外业务网络并以此作为渠道、销售其优质技术资源,但同时面临明显财务压力时,跨国公司会逐步失去技术竞争优势从而导致优质竞争资源的枯竭,选择高程度海外撤资;(2)当跨国公司面临正式制度距离和非正式制度距离带来的国际化障碍,导致其技术优势难以有效转移和应用,且跨国公司缺乏财务冗余资源来支持新的研发战略或其他非市场战略来克服上述制度障碍时,选择高程度海外撤资;(3)当跨国公司被东道国市场的发展潜力所吸引,但并不具备抓住和实现这些发展机会的财务资源和技术资源时,选择高程度海外撤资。上述三种前因要素的配置条件下,跨国公司会进行撤资调整来应对国际化挑战。最后,基于上述三个子研究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归纳讨论出了跨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通过战略调整机制应对国际化挑战的三个路径。路径一为通过“构建资源生态”、采用“平台搭建”的战略调整路径;路径二为通过“恰当高管激励”、采用“双元并进”的战略调整路径;路径三为通过“平衡战略三角”、采用“海外撤资”的战略调整路径。不同类型的跨国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适用的战略调整路径,从而更好的应对国际化挑战。本研究对跨国企业国际化理论、国际化战略管理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也为国际商务领域和新兴市场的研究搭建了桥梁。同时,本研究也有较为丰富的实践指导价值。

赵爱玲[8](2018)在《未来法中产业互动合作将升级——专访法国驻华大使馆商务投资参赞、法国商务投资署中国主任范迪博》文中认为2018年新年伊始,法国总统马克龙应习近平主席邀请开启为期三天的对华首次国事访问,期间中法两国企业签署航空、能源和养老等域约50项经贸大单。法国是首个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最新数据显示,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投资目的国,中国是法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投资合作之前集中在能源、汽车、航空、医药等领域。马克龙此行对两国未来的经贸投资合作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本刊记者专

张丽芳[9](2015)在《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 ——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国际商务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前沿,来自于新兴市场的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的大量增加,引起了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来自于新兴市场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跨国公司的国际化道路行径,而是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采取的激进的国际化扩张行为,如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海外并购,传统的跨国企业理论不能解释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扩张行为,现有的关于新兴市场的理论多以传统的发达国家的垄断优势理论为出发点,理论相对分散系统性不强;有些关于新兴市场的研究也多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新兴市场的对外直接投资,从新兴市场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研究的还不多见。因此为了丰富现有的理论,本文以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整合分析框架,研究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资源与技术动因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作为调节变量引入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与绩效关系中,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概述,对研究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界定,说明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提出研究的总体思路、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确定本文的章节安排;第二部分是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综述部分:总结归纳了传统的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企业国际化理论以及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为第四部分研究框架建立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特征的描述,包括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发展概述、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这部分为研究框架的得出提供了现实基础;第四部分是理论模型与假设,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大样本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章从资源基础观视角,分析了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的关系,构建了一个整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本章还讨论了本文实证研究的方法,确立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研究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在国际化动因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然后,对实证研究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理论模型中各建构的度量、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的选择、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本研究均采用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己经使用过的、相对成熟的量表,并加以适当修改,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对于回收的问卷,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对实证检验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最后作了讨论分析;第五部分是案例研究,本章以国际化进程理论为基础,整合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选取五个典型案例:北一机床、三一重工、潍柴动力、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进行探索性分析,运用札根理论研究法中规范的译码程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通过备选案例的重复、复制进行了多案例研究,并发掘出5个范畴“寻求市场”、“寻求技术”、“寻求资源”、“提升国际化路径”、“获取绩效”以及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对案例进行整合分析并提炼出了命题;论文的最后一章是研究的结论、启示和展望,在前述理论、实证分析以及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结合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此外,本章还总结了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如下: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市场、技术与资源动因分别对新兴市场企业海外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有显着正的影响作用,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作为调节变量引入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和绩效关系中,实证结果显示:国际化程度对基于市场、资源和技术动因的国际化绩效有显着调节作用。本文探索性案例研究的结论如下:为了弥补后发企业面临的技术瓶颈,新兴市场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发达国家的创造性资产,特别是研发能力,以获取核心技术,而注重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企业可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助力新兴市场企业实现技术追赶,提升企业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通过跨国并购发达国家的创造性资产以获取战略资源的意图显于依赖于己拥有的资源开展国际化经营,而关键性战略资源的获取助力企业提升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了规避国内市场空间的局限和绕开国际市场贸易保护壁垒,新兴市场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发达国家的战略资产打开海外销售网络,抢占国际市场,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国际竞争力;新兴市场企业在国家化过程中,从国际化深度、广度、速度和阶段几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并不完全遵循由近及远的“心理距离”,它们更倾向于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关键性战略资产这种激进的扩张方式来弥补后发企业劣势;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由于受到企业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国际化经营绩效并不屈于固定的模式,表现出一定的时滞性和企业间差异性,而更加灵活的机制和高水平的管理体系对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提升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从资源基础视角提出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进程中动因、路径与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框架。以往文献对企业国际化的系统研究主要针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针对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研究相对分散,论文从资源基础视角出发,系统的探讨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和绩效的理论体系和作用机制,并经过了实证检验,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细分为市场、资源与技术动因,从国际化程度(深度)的角度分析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用海外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测量,论文首次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作为调节变量引入其国际化动因与绩效关系中,研究表明,国际化程度对基于市场、资源和技术动因的国际化绩效有显着调节作用,这一综合的分析框架,为后续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对现有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理论极大的补充,同时也扩充了企业国际化理论。第二,揭示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和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的影响因素。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是垄断优势,认为只有具备垄断优势,企业才能克服跨国经营中的困难,战胜东道国当地企业,取得海外市场的成功,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将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的前提条件,论文的研究以新兴市场跨国企业为背景,探讨其相异之处,也是对已有研究的一种扩充,探讨缺乏垄断优势的新兴市场企业也可以成功的开展跨国经营,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不是利用已有的优势,而是建立新的优势。研究表明,以寻求市场、技术和资源为目的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其国际化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与传统的跨国企业国际化路径相比,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存在差异,通过国际化可以弥补后发劣势,实现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的提升,这些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跨国企业理论的拓展。第三,从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角度揭示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的条件。以往的文献主要是研究国际化程度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作用,缺乏从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的角度揭示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条件的文献,本文首次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作为调节变量引入,探讨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的条件,研究表明,当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深时,以寻求市场和资源为动因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其国际化绩效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以寻求技术为动因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其国际化绩效的影响是负向的,这一实证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人们对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的条件的认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采用严谨的案例研究法,提炼出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过程新特征。文献资源的质化研究主要包括访谈获取研究资料和搜集研究对象的文献资料,在案例研究部分,以国际化进程理论为基础,整合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选取五个典型案例:北一机床、三一重工、潍柴动力、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进行探索性分析,运用札根理论研究法中规范的译码程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通过备选案例的重复、复制进行了多案例研究,并发掘出5个范畴“寻求市场”、“寻求技术”、“寻求资源”、“提升国际化路径”、“获取绩效”以及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对案例企业整合分析并提炼出了命题。研究发现,案例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国际化深度、广度、阶段和速度对其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影响,与以往的研究只注重国际化深度与广度有差异,为后续的研究扩充了思路,此外,研究结论也存在与传统的IP模型相异的地方,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并不完全遵循由近及远的“心理距离”模式,案例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发达国家战略资产这种激进冒险的国际化方式迅速参与到国际竞争中,采取国际化战略来弥补企业的后发劣势,打开市场,获取企业所需的战略资源,他们往往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优质资产,有选择地实施国际化行为,迅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与跳板学说的观点相一致,但是跳板学说并未系统的作实证与案例分析,本文弥补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上的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扩充了国际化进程理论。在对五个案例企业进行扎根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由于受到企业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国际化经营绩效并不屈于固定的模式,表现出一定的时滞性和企业间差异性,而更加灵活的机制和高水平的管理体系对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提升有积极的作用,这一研究结论扩充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理论。本文的研究对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有重要意义。第一,以寻求市场为目的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其国际化绩效有重要影响作用。新兴市场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后发劣势明显,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快捷的获取海外销售网络。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力度扩张其海外市场,例如大连机床并购美国的英格索尔还有德国的兹默曼,以资本换取市场,获得了海外经营绩效,与此同时,海外销售占总销售的比重越高,对以市场为主要目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具有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要努力提升其国际化程度,提升企业海外销售的份额,在扩张市场的同时,可以有更好的投资回报,对企业的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升是有极大帮助的。第二,以寻求技术为目的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其国际化绩效有重要影响作用。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上往往具有领先优势,为了获取企业所需的技术,新兴市场企业在其国际化初期不应是等待时机的态度,而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逆向的对外直接投资,如对发达国家R&D能力较强的企业或部门以并购或合资的方式获取其关键技术或研发能力,而当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入的时候,应转变其海外投资动机。例如,北一机床收购德国的科堡公司实现了技术的成功转移,采取的就是逆向的并购方式获取所需的技术,研发能力也在北一机床形成,从而推动北一长期绩效的提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深入,这种影响作用变成负向的,也就是说,当新兴市场企业的海外销售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变大时,以寻求技术为目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绩效反而是下降的,这项研究发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有重要参考价值,企业应该在国际化程度不深时,加强对技术的学习引进,对国际化绩效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而当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入时,企业应该考虑是否改变其国际化经营动机的侧重点,否则会对绩效有反向的作用。第三,以寻求资源为目的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其国际化绩效有重要影响作用。新兴市场企业对各种战略资源和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大,为了保障本国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到海外寻求资源,进行外向型直接投资,获取战略资产,增强企业自身的能力和竞争优势。例如沈阳机床并购德国希斯,获取了目标企业的团队与品牌等资源,提升了企业的长期绩效,与此同时,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深时,也即海外销售占总销售的份额越大时,这种影响会更加明显,因而,新兴市场企业应努力提升其国际化程度,在海外积极寻求企业所需的战略资源的同时,可以有更好的投资回报,对企业的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升是有极大帮助的。第四,企业应扩充国际化路径,在国际化过程中,可以通过激进的扩张方式获取竞争优势。在国际化进程中,新兴市场企业不应拘泥于在邻近的周边国家的投资发展,例如大连机床在选择投资区位时,就将市场放在首位考虑,以市场的需求为驱动,并不遵循由近及远的“心理距离”,反之,盲目的跟随战略可能会误导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跨国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关键战略资产等方式快速的获取企业所需的战略资源,实现后发企业的追赶战略。第五,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建立灵活的企业机制和高水平的管理体系对企业经营绩效有积极的意义。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绩效提升有一定的时滞性和呈现出企业间的差异性,这涉及到企业对获取的战略资源的消化吸收能力,而转化需要过程,尽管如此,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却是大势所驱,此外,新兴市场跨国企业应该不断的提高企业管理团队的水平,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体制结构,缩短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的时间跨度,向优秀的同类国际化企业学习,助力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的提升。

江时学[10](2013)在《中拉关系五问》文中研究表明中拉关系的快速发展是新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中拉关系的发展促进了拉美国家对外关系的多元化,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软实力,极大地丰富了南南合作内容。中国重视与拉美发展关系,旨在与拉美一起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中国企业进入拉美,应正确选择最佳投资领域,最大限度地融入当地社会。拉美国家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是如何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中国因素"对拉美产生的积极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这是中拉经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中国因素"的出现既有利于拉美国家发挥其比较优势,也能为拉美的产品和资本提供庞大的市场。中拉加强相互了解,应尽快建立中拉合作论坛,大力推动人文交流。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拉美人希望认识中国的愿望在增强,但他们向中国人展示其美貌丰姿的主观愿望和积极性似乎不强。中拉关系和中美关系并行不悖,美国对中拉关系的忧虑和警觉是不必要的。

二、中国企业优势何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企业优势何在(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及其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供应链金融
        2.1.2 应收账款融资
        2.1.3 反向保理
        2.1.4 延期支付
        2.1.5 商业信用
    2.2 文献综述
        2.2.1 供应链金融价值研究
        2.2.2 商业信用研究
        2.2.3 运营管理优化研究
        2.2.4 反向保理研究
    2.3 研究述评
        2.3.1 核心企业占用商业信用机理研究
        2.3.2 信用期限决策机理研究
        2.3.3 商业信用与供应链金融整合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系统论
        3.1.1 系统的要素
        3.1.2 系统的连接与结构
        3.1.3 系统目标
        3.1.4 系统问题杠杆解
    3.2 社会系统动力学
        3.2.1 系统动力学
        3.2.2 社会系统动力学
    3.3 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特性
        3.3.1 供应链金融动态复杂系统
        3.3.2 供应链金融动态复杂系统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
    4.1 模型构建
        4.1.1 问题描述和模型假设
        4.1.2 事件时间顺序
        4.1.3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财务成本模型
    4.2 模型分析
        4.2.1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财务成本
        4.2.2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营运决策
        4.2.3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实现条件
    4.3 模型讨论
        4.3.1 收款成本对供应链企业间资金共享效应的影响
        4.3.2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间资金共享效应的影响
        4.3.3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间商业信用期限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实证
    5.1 研究假设
        5.1.1 使用商业信用动机及绩效
        5.1.2 提供商业信用影响因素
        5.1.3 收款成本对商业信用的影响
        5.1.4 商业信用中介效应
    5.2 研究设计
        5.2.1 模型设计
        5.2.2 变量选择与测量
        5.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回归分析
        5.3.3 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
    5.4 实证结果讨论
        5.4.1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
        5.4.2 降低收款成本促进企业间资金共享效应
        5.4.3 供应链金融促进企业间运营资金共享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对供应链金融收益的影响
    6.1 供应链金融收益模型构建
        6.1.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6.1.2 事件时间顺序
    6.2 供应链金融收益分析
        6.2.1 财务角度的供应链金融收益分析
        6.2.2 运营角度的供应链金融收益分析
        6.2.3 供应链金融收益分配权衡
    6.3 信用期限对供应链金融收益影响数值分析
        6.3.1 信用期限对供应商收益的影响
        6.3.2 信用期限对核心企业收益的影响
        6.3.3 信用期限对供应链整体收益的影响
    6.4 模型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
    7.1 模型构建
        7.1.1 供应链金融内在价值
        7.1.2 供应链金融市场运行
        7.1.3 内在价值和市场运行协同模型
    7.2 模型检验
    7.3 模型分析
    7.4 仿真结果
    7.5 模型讨论
        7.5.1 延长商业信用期限对供应链金融价值动态影响
        7.5.2 延长商业信用期限对供应链金融市场表现动态影响
        7.5.3 系统动态视角下的信用期限决策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供应链金融促进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
        8.1.2 商业信用期限是供应链共创价值分配的关键因素
        8.1.3 商业信用期限在供应链金融系统发展中起杠杆作用
    8.2 理论贡献
    8.3 管理启示
        8.3.1 推进商业信用制度创新
        8.3.2 提供供应链金融发展制度支持
        8.3.3 将供应链金融主导地位让给企业
        8.3.4 保护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积极性
    8.4 局限与展望
        8.4.1 局限
        8.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模型相关证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在华T日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本文写作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基本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跨文化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2.1.1 跨文化的含义
        2.1.2 跨文化管理的定义
        2.1.3 跨文化管理的作用
    2.2 跨文化管理相关理论
        2.2.1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
        2.2.2 南希·爱德勒(Nancy·J·Adler)文化协调理论
        2.2.3 范徵的基于冰河模型的跨文化管理模式的新框架
    2.3 相关理论在本文的应用
        2.3.1 文化维度理论
        2.3.2 文化协调理论
        2.3.3 冰河模型理论
第3章 T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T公司外部环境分析:Porter五力模型
        3.1.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1.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1.3 潜在的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3.1.4 替代品的威胁
        3.1.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3.2 T公司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SWOT分析
        3.2.1 T公司的优势
        3.2.2 T公司的劣势
        3.2.3 T公司的机会
        3.2.4 T公司的挑战
第4章 T公司跨文化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T公司在华跨文化管理现状
        4.1.1 T公司概述
        4.1.2 T公司跨文化管理现状
    4.2 T公司在华跨文化管理的问题
        4.2.1 母公司集权化严重
        4.2.2 照搬母公司组织架构
        4.2.3 并购的德、瑞资企业的体系和薪资问题
        4.2.4 对中国企业及代理实行文化差异化管理
    4.3 T公司在华跨文化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分析
        4.3.2 T公司中日双方的企业文化差异性分析
第5章 T公司跨文化管理优化方案设计与对比分析
    5.1 T公司跨文化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5.1.1 母公司集权化严重问题的优化方案
        5.1.2 照搬母公司组织架构问题的优化方案
        5.1.3 并的购德、瑞资企业的体系和薪资问题的优化方案
        5.1.4 对中国企业和代理实行文化差异化管理问题的优化方案
    5.2 T公司优化前后对比及预期效果分析
        5.2.1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5.2.2 预期效果分析
第6章 T公司在华子公司跨文化管理方案优化计划与保障措施
    6.1 实施计划
        6.1.1 实施目的与原则
        6.1.2 实施程序与过程
    6.2 实施保障
        6.2.1 组织保障
        6.2.2 制度保障
        6.2.3 人力资源保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3)经贸摩擦与国家安全 ——基于日美经摩擦与中美经贸摩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根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和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经贸问题安全研究的理论问题
    一、经济安全的理论探讨
    二、经贸问题的安全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战后日美经贸摩擦的演变
    一、经济景气与日美贸易逆差
    二、产业升级与日美贸易摩擦
    三、日元升值与日美投资摩擦
    四、管理贸易与美国敲打日本
    五、体制摩擦与对日修正主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战后中美经贸摩擦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与中美贸易逆差
    二、中美经贸摩擦的历史回顾
    三、特朗普任内的中美贸易战
    四、两次经贸摩擦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贸摩擦与美国国家战略
    一、美国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日美经贸摩擦
    二、美国国家战略视角下的中美经贸摩擦
    三、特朗普政府的战略调整与中美贸易战
    四、美国国家战略视角下的两次经贸摩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贸摩擦与国家安全
    一、福利层次下的经贸摩擦
    二、权力层次下的经贸摩擦
    三、手段层次下的经贸摩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实践意义
        1.2.3 理论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化相关文献综述
        2.1.1 国际化的定义
        2.1.2 国际化程度的测量
    2.2 创新相关文献综述
        2.2.1 创新的分类及定义
        2.2.2 创新的影响因素
    2.3 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经营绩效
    2.4 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
    2.5 企业国际化程度影响创新的理论视角
        2.5.1 基于资源基础观的理论视角
        2.5.2 基于组织学习的理论视角
    2.6 高管特征调节作用的理论视角
        2.6.1 高层梯队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
        2.6.2 高管国际经验与学术背景
    2.7 文献评述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1.1 企业国际化深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1.2 企业国际化广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2 高管特征的调节作用
        3.2.1 高管国际经验的调节作用
        3.2.2 高管学术背景的调节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的指标选择与测量
        4.2.1 被解释变量的指标选择与测量
        4.2.2 解释变量的指标选择与测量
        4.2.3 调节变量的指标选择与测量
        4.2.4 控制变量的指标选择与测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6.1 假设检验研究结果
    6.2 研究结果讨论
        6.2.1 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6.2.2 高管特征的调节作用
    6.3 实践启示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和政策意义
    1.3 主要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3.1 主要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与逻辑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贡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企业贸易行为
    2.2 外资并购如何影响企业经营绩效
    2.3 跨国公司再投资行为
        2.3.1 跨国公司资本追加
        2.3.2 外国资本撤离与东道国经济
    2.4 外资进入、模式选择与技术溢出
    2.5 匹配的理论基础和CEM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2.5.1 社会科学中经常使用的试验方法
        2.5.2 CEM与PSM的对比
        2.5.3 CEM在文献中的应用
第3章 外资进入、目标企业进出口行为与海外市场选择
    3.1 问题背景
    3.2 数据、变量与实证策略
        3.2.1 数据来源
        3.2.2 变量定义
        3.2.3 实证策略
    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3.3.1 外资进入对目标企业进出口行为的影响
        3.3.2 外资进入与目标企业海外市场调整
        3.3.3 稳健性分析:对并购前没有贸易行为的分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3.3.4 拓展分析:并购方来源地与目标企业市场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资并购与目标企业经营绩效
    4.1 问题背景
    4.2 数据、变量与实证策略
    4.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4.3.1 外资并购对目标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4.3.2 稳健性检验:外资并购对其他企业绩效的影响
        4.3.3 外资来源地是否会影响并购的生产率效应
        4.3.4 并购后外资控股情况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国公司资本追加的生产率效应
    5.1 问题背景
    5.2 研究假设
    5.3 数据、变量和实证策略
        5.3.1 数据与变量描述
        5.3.2 实证策略:CEM配对样本和DID模型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4.1 基准回归结果
        5.4.2 稳健性检验
    5.5 影响机制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资撤离会降低企业经营绩效吗
    6.1 问题背景
    6.2 数据来源、典型事实和实证策略
        6.2.1 数据来源和事实描述
        6.2.2 实证策略:CEM配对样本和DID模型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匹配与双重差分实证结果分析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外资撤离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探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技术扩散与中国企业生产率
    7.1 引言
    7.2 政策背景
    7.3 实证方法、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7.3.1 计量方法
        7.3.2 变量度量
        7.3.3 数据来源与典型事实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基准回归结果
        7.4.2 稳健性检验
        7.4.3 拓展分析:中外合资促进技术溢出的条件
        7.4.4 内生性
        7.4.5 影响机制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学术意义
        1.1.2 应用意义
    1.2 研究创新性
        1.2.1 理论创新
        1.2.2 方法创新
    1.3 研究重点
        1.3.1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测量
        1.3.2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比分析
        1.3.3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企业年报话语相关研究综述
    2.1 关键概念
        2.1.1 企业话语
        2.1.2 企业年报
        2.1.3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
        2.1.4 上市公司
        2.1.5 资本市场反应
    2.2 组织视角下的企业话语研究现状
        2.2.1 组织话语分析的理论背景
        2.2.2 国外组织话语分析现状
        2.2.3 国内组织话语分析现状
    2.3 管理学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告话语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语言学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告话语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5 企业财务报告话语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现状
        2.5.1 国外研究现状
        2.5.2 国内研究现状
    2.6 现有研究不足的评述
        2.6.1 组织话语研究
        2.6.2 企业财务报告话语研究
        2.6.3 财务报告话语可读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
        2.6.4 财务报告话语情感倾向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
第3章 企业年报话语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3.1 语言学理论基础
        3.1.1 语域理论
        3.1.2 评价理论
        3.1.3 修辞结构理论
        3.1.4 可读性理论
        3.1.5 小结
    3.2 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
        3.2.1 有效市场假说
        3.2.2 不完全反映假说
        3.2.3 信号传递理论
        3.2.4 小结
    3.3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与假设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假设
    4.2 语料与财务数据来源
        4.2.1 语料来源
        4.2.2 财务数据来源
    4.3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测量
        4.3.1 企业年报话语可读性指标选取与测量
        4.3.2 企业年报话语形式劝说性指标提取与测量
        4.3.3 企业年报话语情感倾向性指标测量
    4.4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比分析方法
        4.4.1 定量对比分析
        4.4.2 定性话语分析
    4.5 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实证检验方法
        4.5.1 事件分析法
        4.5.2 回归分析
第5章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测量与对比分析
    5.1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可读性与对比分析
        5.1.1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迷雾指数对比分析
        5.1.2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词汇易读度对比分析
        5.1.3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句法复杂度对比分析
        5.1.4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连贯性对比分析
    5.2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形式劝说性测量与对比
        5.2.1 企业年报话语劝说性多维测量
        5.2.2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劝说性多维对比分析
    5.3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情感倾向性对比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实证分析
    6.1 年报话语可读性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1.1 年报话语迷雾指数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1.2 年报话语词汇易读度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1.3 年报话语句法复杂度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1.4 年报话语连贯性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2 年报话语形式劝说性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3 年报话语情感倾向性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4 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5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1.1 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存在显着差异
        7.1.2 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影响资本市场反应
        7.1.3 对我国在美上市企业的对策性建议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跨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战略调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评述
        1.3.1 基于新兴市场情境的国际化研究
        1.3.2 国际化战略调整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4.2.1 研究方法
        1.4.2.2 技术路线
        1.4.2.3 论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新兴市场经济体中跨国企业的资源获取与战略调整
        2.1.1 资源作为组织国际化的基础与战略调整
        2.1.2 资源获取过程中的资源依赖与国际化战略调整
        2.1.3 制度视角下的资源获取与战略调整
    2.2 新兴市场经济体中跨国企业的高管激励与战略调整
    2.3 跨国企业的海外撤资与战略调整
        2.3.1 跨国企业的海外撤资
        2.3.2 “战略三角”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兴市场服务业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战略调整的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问题的提出
    3.2 数据收集
        3.2.1 案例选取
        3.2.2 数据收集
    3.3 数据编码
    3.4 孵化器战略调整应对国际化挑战的案例分析
        3.4.1 孵化器国际化进程中不同阶段战略调整的机制研究
        3.4.2 孵化器国际化过程中应对资源依赖的概念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兴市场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战略调整的实证研究
    4.1 假设的提出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分析、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战略调整的配置研究
    5.1 “战略三角”理论框架中的配置观
        5.1.1 配置视角下的资源、制度和行业“战略三角”理论框架
        5.1.2 资源、制度和行业“战略三角”理论框架内部的战略相关性
        5.1.3 资源、制度和行业“战略三角”理论框架中配置的等效性
    5.2 配置观的研究方法
        5.2.1 研究设计
        5.2.2 样本和数据来源
        5.2.3 校准
    5.3 数据分析结果
    5.4 配置观下的情境方案
    5.5 配置观下的情境方案讨论
        5.5.1 情境方案1——资源枯竭情况下高程度海外撤资的战略调整方案
        5.5.2 情境方案2a和2b——制度距离带来挑战情况下高程度海外撤资的战略调整方案
        5.5.3 情境方案3——难以抓住市场机遇情况下高程度海外撤资的战略调整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讨论
        6.1.1 跨国企业通过“构建资源生态”、进行“平台搭建”战略调整应对国际化挑战
        6.1.2 跨国企业通过“恰当高管激励”、进行“双元并进”战略调整应对国际化挑战
        6.1.3 跨国企业通过“平衡战略三角”、进行“海外撤资”战略调整应对国际化挑战
    6.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6.2.1 理论贡献
        6.2.2 管理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未来法中产业互动合作将升级——专访法国驻华大使馆商务投资参赞、法国商务投资署中国主任范迪博(论文提纲范文)

中法创新及养老领域合作将是亮点
法国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合作
贸易和零售是中国企业在法国最主要的投资领域
中国对外贸易:1月9日, 在两国

(9)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 ——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新兴市场、新兴市场企业、企业国际化的概念界定及相关范畴说明
        1.2.1 新兴市场
        1.2.2 新兴市场企业
        1.2.3 企业国际化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
    2.1 传统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理论
    2.4 企业国际化理论新视角
    2.5 国内学者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2.5.1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2.5.2 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及测量
        2.5.3 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2.5.4 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概述
    3.1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现状
    3.2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
    3.3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与传统型跨国公司的比较分析
    3.4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与新特征分析
    3.5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
        3.5.1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
        3.5.2 中国企业国际化阶段
        3.5.3 中国企业国际化特点
        3.5.4 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发展趋势
    3.6 本章小结
4.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对中国企业的实证检验
    4.1 理论探讨与理论模型
        4.1.1 资源基础理论与资源寻求
        4.1.2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动因论
        4.1.3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理论
        4.1.4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程度理论
    4.2 研究假设及汇总
        4.2.1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动因与绩效
        4.2.2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程度在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与绩效中的调节效应
    4.3 研究方法
        4.3.1 样本与数据
        4.3.2 变量的测量
        4.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4.4 数据分析方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样本的特征描述
        4.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5.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
        4.5.4 回归分析
    4.6. 研究结果汇总分析
        4.6.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4.6.2 结论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对中国企业的案例研究
    5.1 国际化进程理论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样本
        5.2.3 数据收集和分析策略
        5.2.4 研究品质
    5.3 数据分析过程
    5.4 研究发现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
        6.1.2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
        6.1.3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
        6.1.4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的整合分析
    6.2 理论贡献
    6.3 管理实践启示及建议
    6.4 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企业国际化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中拉关系五问(论文提纲范文)

一拉美的重要性何在?
二如何认识“中国因素”对拉美经济的贡献?
三如何加大中国企业投资拉美的力度?
四如何加强相互了解?
五如何看待中拉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六结束语

四、中国企业优势何在(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及其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研究[D]. 吴争程. 华侨大学, 2020(01)
  • [2]在华T日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优化研究[D]. 张兰萍.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经贸摩擦与国家安全 ——基于日美经摩擦与中美经贸摩擦的比较研究[D]. 丁敏潇. 南京大学, 2020(07)
  • [4]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牛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D]. 杨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6]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对比研究[D]. 部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7]跨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战略调整问题研究[D]. 高璆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8]未来法中产业互动合作将升级——专访法国驻华大使馆商务投资参赞、法国商务投资署中国主任范迪博[J]. 赵爱玲. 中国对外贸易, 2018(02)
  • [9]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 ——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D]. 张丽芳. 武汉大学, 2015(07)
  • [10]中拉关系五问[J]. 江时学. 拉丁美洲研究, 2013(05)

标签:;  ;  ;  ;  ;  

中国企业有哪些优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