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模拟方法(或加热方法)的实验结果比较

两种模拟方法(或加热方法)的实验结果比较

一、两种模拟方法(或加温方式)实验结果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青[1](2021)在《基于传感模型的模拟井筒加温控制研究》文中指出

张文龙[2](2021)在《PX氧化反应器内气液(固)两相流CFD-PB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文中提出鼓泡塔PX氧化反应器是PTA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之一,其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动行为决定了PTA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由于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流动行为十分复杂,且相关PX氧化反应器的基础数据较少。因此,研究近工况下气液两相流动行为及流体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对PX氧化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鼓泡塔PX氧化反应器中,通过二维和三维CFD-PBM耦合数值模拟考察了醋酸质量浓度对鼓泡塔内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并与差压法、光纤探针和电阻层析成像技术(ERT)测量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采用CFD-PBM耦合模型对加温加压空气-水体系和N2-醋酸体系下流体力学进行数学模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常温常压空气-醋酸体系中,通过表面张力修正项f((?)1/(?)0)对曳力模型和聚并模型进行修正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气含率和气泡直径等流体力学参数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醋酸质量浓度在70%-80%范围内时,平均气含率存在最大值,且平均气含率的预测值在±10%误差内,三维模拟结果和ERT实验值吻合较好,说明修正后的模型在不同质量浓度醋酸体系中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在加温加压鼓泡塔中,通过引入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参数对曳力模型进行了优化,在空气-水体系中考查了温度、液体性质和固含率对平均气含率等流体力学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含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固含率的增加而减小,且模拟结果和实验值在±10%的误差范围内基本吻合。此外,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粘度和表面张力对破碎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修正,并考察了修正的模型对气含率等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Luo的破碎模型,Shi和Guo的破碎模型径向气含率预测值偏低;而Wang的破碎模型径向气含率预测值和Luo的基本相同。进一步研究了加温加压N2-醋酸体系中温度和固含率对平均气含率等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该体系中的气含率等流体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和空气-水体系中的相一致,且气含率的模拟结果和实验值也在±10%的误差范围之内吻合。通过把N2-醋酸-TA体系和空气-水-TA体系的平均气含率等流体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2-醋酸-TA体系中的平均气含率较高、小气泡气含率较高且气泡数密度较大,这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有利于PX氧化反应的进行。

孙潜[3](2021)在《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光温室是满足冬季作物生产的重要农业设施,不仅能够解决我国北方冬季新鲜蔬菜水果供应少而难的问题,同时能够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温室生产的能量来源,降低能耗甚至是零能耗,为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带来了巨大效益。内蒙古地处我国北疆,光照充足,是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理想区域之一。但是,往往也要面临冬季高寒风冽的气候问题。传统日光温室常采用保温被外覆盖方式进行温室保温,但是外保温被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保温被老化破损都会导致温室保温性下降,甚至受潮吸水而增大自重,对温室结构安全产生威胁。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不仅是温室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是生产实践的重要保障。基于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日光温室设计理论,内蒙古农业大学设施农业课题组在传统日光温室的基础上,优化了温室结构,针对性地设计出保温被内置式的内保日光温室,为日光温室结构创新提供了依据,也驱使日光温室向着更加保温蓄热的方向发展优化,同时也能够缓解了内蒙古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所面临的燃眉之急。但是,基于传统日光温室基础上优化改进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在实践中也存在大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与内保温日光温室相配套的一些理论及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为此,本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普通日光温室(NG)和内保温日光温室(IG)室内光照的时空变化规律,明确了内保温日光温室的采光特性。其次在前人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影响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比四种不同覆盖类型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即单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1)、双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2)、双膜双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3)、双膜双保温被覆盖薄型墙体温室(G4),明确了不同内保温日光温室的热环境特性,以期为内蒙古高寒地区温室结构设计优化、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于普通日光温室,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在不同天气条件及时空分布均有提高。晴天时(2015年1月10日),内保温日光温室平均太阳辐射较普通日光温室可提高9.7%~16.8%,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1.11%~16.89%,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9.82%~17.06%;而阴天时(2015年1月6日),平均太阳辐射可提高14.4%~17.7%,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5.22%~19.64%,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17.28%~17.51%。2)建立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模型R2在0.89~0.96之间,模拟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的精准度较高。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冬至日时,上午偏东方位温室透光率高于偏西方位,而下午则相反;不同方位温室内地面太阳辐射差异较小,主要是温室墙体获得最大太阳辐射的时间节点,正南方位出现于中午,偏西方位中午延后,偏东方位中午提前。全天地面和墙体太阳辐射累积总量正南方向最多,随方位角增大而减少,且相同方位温室之间的差异较小。3)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保温被位置对室内光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增加时,保温被越来越多地阻止了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尤其是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与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为0时(L=0m)相比,不同水平投影长度降低了墙体和地面太阳辐射日累积量11%~78.53%,不利于温室采光以及墙体蓄热。4)相比于其他三座温室,G3对于温室热环境的营造要更突出。连续一个月(2016年12月15日~2017年1月15日)测试结果表明:夜间温度G1下降最快,G3下降最慢;连续晴好天气时(2017年1月11日9:00~1月14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10.5℃、12.4℃、13.1℃、11.9℃。连续不良天气时(2016年12月22日9:00~12月26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8.5℃、10.4℃、11.1℃、9.3℃。G1表现最差,G4表现次之,G2表现较好,G3表现最佳。5)连续一周(2017年1月1日~1月7日)的温室运行中,4座温室夜间相对湿度均可达90%以上。土壤20 cm处平均温度G1、G2、G3、G4分别为13.7℃、16.8℃、17.5℃、14.2℃。6)4座温室墙体20 cm处温度变化最剧烈,晴天时(2017年1月2日9:00~1月3日9:00),G1、G2、G3、G4平均温度分别为13.4℃、16.3℃、17.4℃、11.9℃;阴天时,(2017年1月6日9:00~1月7日9:00),分别为10.9℃、12.9℃、14.2℃、10.8℃。晴天时G1、G2、G3墙体40 cm、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阴天时G1、G2、G3墙体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40 cm处仍然释放热量。7)G1、G2、G3、G4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分别为284.7元、293.4元、317.7元、236.9元。G3热环境营造最好,但成本也最高;G4成本最低,热环境略好于G1,但墙体蓄热效果较差。

骆乾亮[4](2021)在《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系统热过程模拟与优化设计》文中指出日光温室自诞生以来就以北墙优良的保温蓄热性能而被广泛应用,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被动蓄热性能的局限性逐渐被业内所关注。团队设计研发了的主动蓄放热系统,并完成了多代装置的持续升级。为了提高第六代主动蓄放热系统的系统性能和运行稳定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建立了主动蓄放热系统与周围环境间的换热模型,进一步将第六代主动蓄放热系统的供水方式、水循环系统和铝合金翅片进行优化改进,并且开展现场试验,探究其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加温效果和系统性能。设计了日光温室集热幕墙,进行了实验验证,探究集热幕墙的可行性、加温效果和性能。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的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系统热过程模型,集放热流量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吻合度较好,通过试验得出的数值和通过模型测得值相比,在集热阶段,平均相对误差为5.3%,在放热阶段平均相对误差为4.0%,表明模型可以用于集放热量的预估进而优化系统设计。(2)优化后主动蓄放热系统的运行更加的稳定可靠,夜间运行主动蓄放热系统能明显的提升试验区的空气温度,与对照区相比,可将日光温室的夜间平均气温提升2.7、2.2和1.9℃。/在3种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其单位面积集热量分别为4.6、3.7和2.6 MJ/m2,单位面积放热量分别为4.1、3.4和3.1 MJ/m2;平均集热功率为183.1、146.5和105 W/m2,平均放热功率为163.2、134和121.1 W/m2;性能系数分别为3.8、3.1和2.8,平均集热效率分别为56.5%、68.2%和73.8%。改进后的系统更加节能,与第六代主动蓄放热系统相比,日均耗电量降低20%,平均节能率增加6.7%。(3)集热幕墙系统的加温效果显着,晴天夜间室内外温差最大可达31.5℃。试验期间单位面积集热量为7.6~12.9 MJ/m2,放热量为8.0~10.5 MJ/m2,性能系数为3.5~5.3,与电加热相比,节能率为76.2%~80.8%,集热效率为46.9%~58.7%。集热幕墙系统的建造和安装成本较低,管理简单,适合在日光温室中推广使用。

王冬菊[5](2021)在《太阳能用于日光温室植物根系增温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光温室是我国设施农业的主体,日光温室的正常生产对推进我国“菜篮子”工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温是温室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温室冬季栽培中往往面临由土壤低温胁迫引起的低产出、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给农民收入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地温成为温室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温室加温中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始终无法摆脱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困扰,使得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太阳能是一种储量丰富、使用长久的清洁能源,但同时也具有不稳定、不连续的缺点,太阳能集热和土壤蓄热的互补应用可以弥补此不足,是一种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试验测试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太阳能土壤增温单循环和双循环系统对提升植物根系土壤温度的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位于山东济南的两种不同结构的单坡薄膜温室大棚为研究对象,采用稳态方法计算了两温室的采暖季总耗热量;利用Sketchup软件建立了两温室的三维简化模型,并运用TRNSYS软件搭建了两温室逐时热负荷计算模型,模拟了两温室全年动态热负荷。(2)对太阳能土壤增温系统进行试验研究,为两种不同结构温室设计不同的土壤增温方案,其中,温室一采用双循环系统,温室二采用单循环系统;介绍了两种系统的结构及运行原理、设备选型、数据采集设置和系统自动控制策略,并分析了冬季晴日和阴雨日天气下的试验测试数据。(3)采用TRNSYS软件搭建了单循环和双循环两系统的仿真平台,通过计算模型模拟计算出两系统单位集热面积接收辐射量、单位集热面积的集热量、单位管长蓄热量、平均集热效率以及能耗等参数,分析过渡季土壤蓄热与采暖季土壤热利用一个周期(2019年9月25日~2020年3月8日)内系统的运行性能。(4)为了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利用TRNSYS软件中优化程序GENOPT建立了集热器安装倾角和方位角的组合优化,并对优化前后两系统的单位集热面积的太阳辐射量和集热量进行对比分析。(5)为了研究温室土壤温度场的变化情况,采用ICEM建立了三维水平直管土壤物理模型,通过ANSYS/FLUENT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对2019年9月25日~2020年1月10日包含土壤蓄热和放热时段的土壤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分析过渡季、冬季晴朗日和冬季雨雪日的土壤温度场变化情况,并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6)综合实测数据和模拟结果评价了单循环系统的加温效果,肯定了单循环系统对于防止低地温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分析了两系统的环境效益,指出系统对于节能减排和实现碳中和的意义。本文研究了两结构温室的热负荷,分析了太阳能土壤增温单循环、双循环两系统的运行性能,从加温效果和环境效益两方面分析了系统的适用性,可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寒冷地区温室土壤加温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刘英楠[6](2021)在《压气机试验器进气状态调节规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空发动机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关乎国家安全和国防装备建设。作为其三大核心部件之一的压气机也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试验研究是压气机研究中最可靠也最基本的研究手段,但在试验过程中对压气机试验件进气环境的控制存在较大困难,如何准确使压气机试验件进口状态达到试验所需条件,是目前试验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压气机试验器进气系统进行CFD数值模拟研究,对主要部件的内部流动特性和全场参数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典型工况间的调节路径,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思路,并为试验操作提供参考。本文依照从部件到整体的顺序对压气机试验器进气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对该试验器的整体结构和工作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主要调节部件和整流装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然后,运用PRO-E软件建立调节阀的三维实体模型,并针对不同开度分别建立不同的几何模型。在保证整体结构和计算精度的情况下,将调节阀内不影响流动的结构进行简化,利用SCDM软件抽取内部流场域。将模型文件导入Fluent Meshing中进行网格划分和加密处理,并对优化网格质量以保证计算精度。利用Fluent求解器进行数值计算,模拟调节阀内部流动状态,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与试验数据对比,从边界层设置和网格加密处理两方面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一个与试验结果误差较小的调节阀数值计算模型。最后验证调节阀模型的理想流量特性为直线型,并对典型工况下的流动参数和流场均匀度进行分析。以调节阀模型为基础,根据实际几何尺寸建立1:1的进气系统整体模型,对稳压箱内部复杂的蜂窝整流结构采用多孔介质模型进行处理。设置与单独调节阀模拟时不同的边界条件,针对常温常压供气和加温加压供气两种不同的工作环境,分别对系统整体模型进行数值计算,验证模型准确性并分析整体流场的流动特性。最终,依据所建立的进气系统整体模型,对试验未覆盖的工况进行全场流动参数的数值计算,对模拟结果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到三种典型工况间的调节路径,为后续试验过程中的调节控制提供参考和指导。

穆楠[7](2021)在《随钻测井仪实时数据处理与Flash均衡算法研究》文中提出随钻测井是指测井仪器随钻头一起下井工作,在钻井的同时进行测井工作,并把测量结果实时传输至地面,随钻密度测井是其中的代表技术之一,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围绕随钻密度测井仪器展开。测井结果的实时性是随钻测井技术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对仪器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实时数据处理包括对原始数据的计算和存储,二者在工作流程中的关联性越低,数据处理流程的稳定性越高。Flash均衡算法旨在通过一定的策略,使得Flash存储器的各个块能够被均匀地磨损,提高仪器数据存储的稳定性,最大程度地延长Flash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对数据处理结构需求的分析,确定了以MCU为主控制器,FPGA为数据缓存器的基础数据处理结构。通过对井下数据存储需求的分析确定了多片Nor Flash级联的存储硬件基础,结合其他需求,最终完成了数据处理模块的硬件方案设计。然后,针对数据处理模块的功能要求,完成了软件逻辑的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处理逻辑设计、通信逻辑设计和存储逻辑设计。接着,论文对Flash均衡算法进行研究,渐进地介绍了Flash均衡算法的背景和基本实现手段。然后对目前的几种动态、静态均衡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并结合随钻密度测井仪的数据特点,实现了Flash均衡在数据处理模块中的应用,经分析,均衡算法应用效果良好。最后,论文介绍了针对随钻密度测井仪数据处理模块的一系列验证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和抗恶劣环境测试,以此验证模块的通讯、数据上传、数据存储等功能以及实际环境下的工作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数据处理模块的命令响应与数据上传速度达到ms级,能够在140℃的高温环境以及加速度5g的强振动环境下稳定工作,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

姜峰[8](2020)在《含铜矿物(CuFeO2、CuFeS2、CuS2、CuS)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利用金刚石压腔装置,结合显微激光加热系统和电阻丝加温装置模拟地球深部温压环境,对铜铁矿(CuFeO2)、黄铜矿(CuFeS2)、黄铁矿结构CuS2、铜蓝(CuS)四种含铜矿物开展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运用原位拉曼光谱、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技术进行分析测试,并结合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模拟进行辅助研究。通过探讨四种含铜氧化物与硫化物的高温高压结构和化学稳定性,进而获得Cu元素在地球深部的价态、配位多面体形式和可能的赋存形式。(1)通过铜铁矿(CuFeO2)高压下激光加温实验,在54 GPa、2000 K范围内首次实验合成了无序的岩盐结构的(Cu0.5,Fe0.5)O固溶体。(Cu0.5,Fe0.5)O固溶体是一种与下地幔中大量存在的镁方铁矿(Mg1-x,Fex)O类似的物质,它的形成指示了Cu2+离子可能以类质同象替代的方式进入镁方铁矿晶格,为Cu元素在地幔中的赋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岩盐结构的(Cu0.5,Fe0.5)O固溶体中,Cu2+和Fe2+占据相同位置,并与周围阴离子形成呈规则八面体配位,表明Cu2+的Jahn-Teller效应被完全抑制。卸压至大约14.5 GPa,岩盐结构的(Cu0.5,Fe0.5)O固溶体开始非晶化,并在常压下完全非晶化,原因是高压下被抑制的Jahn-Teller效应在低压下不足以被抑制而重新显现。运用Birch-Murnaghan状态方程对合成的岩盐结构的(Cu0.5,Fe0.5)O的P-V数据拟合得到,V0=86.6(7)?3、K0=96(5)GPa及K’=4(固定)。(2)对黄铜矿(CuFeS2)在30 GPa、800-2000 K范围内开展了系统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原位拉曼光谱、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黄铜矿(CuFeS2)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分解产物为黄铁矿(FeS2)和熔体状的富铜相(Cu4FeS3)。黄铜矿(CuFeS2)分解后得到黄铁矿(FeS2)而非其它铜硫化物CuS、Cu2S、CuS2等形式,且富余的含Cu物质呈熔体存在,表明黄铁矿(FeS2)的结构和化学稳定性要高于绝大多数的铜硫化物。Cu的亲硫性通常比Fe高,然而实验结果显示出Cu的亲硫性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能不如Fe,这与Cu的硫化物在高温高压下普遍不如Fe的硫化物稳定有相似之处。(3)利用金刚石压腔在34.1 GPa、2000 K温压条件下首次合成了黄铁矿结构CuS2,拓展了它已知的合成温压范围。黄铁矿结构CuS2的高压拉曼光谱和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实验表明,它在30 GPa压力范围内稳定存在,不发生结构相变。拉曼光谱结果显示,CuS2的所有拉曼模频率随压力增加呈连续的单调线性增加。用Birch-Murnaghan状态方程对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实验得到的P-V数据进行拟合得到,V0=193.8(5)?3、K0=99(2)GPa及K’=4(固定)。CuS2的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保持一致。黄铁矿结构CuS2在地幔温压条件下保持稳定,指示了Cu2+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可能比Cu+更为稳定,并且为地幔中Cu的赋存形式提供了另一种潜在可能性。(4)对铜蓝(CuS)在35 GPa、2000 K温压范围内开展常温高压和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CuS在大约8 GPa发生结构相变,随后在大约18 GPa发生非晶化。CuS的两个高压相经过800 K以上温度加热后,会进一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黄铁矿结构CuS2和一种富铜物相。指示了黄铁矿结构CuS2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结构和化学稳定性高于CuS。结合四种含铜矿物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岩盐结构固溶体(Cu0.5,Fe0.5)O和黄铁矿结构CuS2可以在地幔温压条件下稳定存在,为Cu在地幔中的赋存提供了两种潜在的可能性。(Cu0.5,Fe0.5)O和CuS2中的Cu离子均为+2价态,表明Cu+在地球深部温压环境中可能不如Cu2+稳定。黄铁矿结构的FeS2和CuS2在高温高压下都有较高稳定性,而黄铜矿(CuFeS2)在高温高压下分解生成黄铁矿(FeS2)而非CuS2,指示地幔温压环境中Cu2+的亲硫性可能不如Fe2+强,与常温常压下的Cu2+强烈亲硫性不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Cu在地球深部的价态、配位多面体形式和赋存形式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杨禹尧[9](2020)在《连栋薄膜温室空气源热泵加温试验及热环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以温室为主的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节能高效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题。温室传统的加温方式为燃烧加温,耗能较大且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2、CO、SO2、NOx等有害气体,对环境污染严重。热泵系统作为一种节能、高效、环保的新型节能技术,受到了大众的青睐,在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常阴沙农场的圆弧形连栋薄膜温室中应用空气源热泵配合管道送风对温室进行加温处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连栋薄膜温室中选取供试温室北侧中部2跨4开间作为试验温室,并在试验温室西侧选取同等尺寸作为对照温室,均采用聚乙烯薄(polyethylene,PE)进行全封闭,试验温室屋脊为南北走向,东西单个跨度为8.0m,共2跨,南北单个开间为4.0m,共4个开间,肩高3.0m,脊高5.0m。随后对所选温室进行测点布置和空气源热泵系统调试,一切正常后开始测试并采集数据,每隔一周采集一次数据,并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调试,保障各仪器正常运作。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代入公式计算得出本次试验空气源热泵系统的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值为1.76,与相同条件下电锅炉相比节能46%,与燃气锅炉相比节能51.04%;与燃煤锅炉相比节能60%;通过图表分析得出:测试期间试验温室与对照温室相比连续晴天空气源热泵在白天升温效果为5.9~9.5℃,湿度低13.4~30.8%;夜间升温效果为3.8~4.3℃,湿度低17~20.2%;连续阴雨天气空气源热泵在白天的升温效果为10.6~12.2℃,湿度低34.69%;夜间升温效果为3.1~3.8℃,湿度低19.3%。说明空气源热泵配合管道送风加温系统有良好的温室供温能力和除湿性。建立CFD的温度场计算模型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得出模拟与实测的平均误差为7.6%,验证该模型可用于研究空气源热泵配合传热风道对温室进行供温的温度场、气流场分布情况。随后设置不同进出风口开口口径、不同的开口角度下温室内的温度场、气流场分布,得出进风口开口为垂直水平面向下、出风口开口为垂直水平面向上、开口口径为100mm的情况下温室内的温度分布最均匀,供温效果最好。

袁丁[10](2020)在《深冬设施番茄栽培局部加热及温度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光温室冬季温度在作物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适的温度能保证温室内作物安全越冬和反季节生产,实现周年生产。本研究在不同基质下对日光温室冬季根区加温和风机空气加温进行研究,探索电加热条件下根系温度场的变化、空气加温中不同栽培模式下温室内部温度的变化以及这两种加温方式对番茄生长、生理、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合能耗角度分析各种加温方式的效果和经济效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丰收(74-560)F1杂交品种番茄为试材,设置不同吊秧方式下,果穗部局部空气加热,通过设定“人字搭架+热风机”、“垂直吊秧+热风机”两种加温处理,研究不同热风加热和配合农艺措施对果菜冠层温度、越冬番茄植株生长及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字搭架+热风机”处理更有利于冠层局部温度的提高,该处理下番茄植株单株产量也最高,达到4.32kg/株,而单株能耗为6.96 kW·h,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比“垂直吊秧+热风机”的处理节能36.6%。(2)采用不加温(CK)、加温22℃、28℃和34℃的处理进行试验,研究不同根系温度场的分布以及对无土栽培番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椰糠基质为22℃和28℃的温度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指标和生理热性均有显着影响,在株高、茎粗、叶片数、维生素C、可溶性糖等指标上有显着提高,但22℃处理中番茄植株的单株能耗为11.33 kW·h,显着低于28℃处理的14.86 kW·h,结合产量对比,说明22℃的能耗产出比(单株产量/单株能耗)更高。(3)以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椰糠基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基质的稳定传热模型,以温室地面和基质表面温度为输入条件,室内空气温度为边界条件,早上9:00基质内部温度为初始条件,分析基质内部的换热过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通过温室内部环境条件对基质内温度变化进行模拟,同时将基质内布点的实测数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20:00-次日8:00夜间时间段,模拟结果与实测温度结果数值拟合良好,整体趋势一致,加热中心温度差距在1℃左右,该温度模拟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基质内温度变化,为基质采暖提供依据。

二、两种模拟方法(或加温方式)实验结果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模拟方法(或加温方式)实验结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2)PX氧化反应器内气液(固)两相流CFD-PB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鼓泡塔内流动行为
        1.2.1 流动特性
        1.2.2 气泡特性
        1.2.3 流型划分
        1.2.4 气含率
    1.3 模拟方法分类
        1.3.1 双流体模型
        1.3.2 相间作用力模型
        1.3.3 湍流模型
    1.4 群体平衡模型(PBM)
        1.4.1 气泡聚并模型
        1.4.2 气泡破碎模型
    1.5 CFD-PBM耦合模型
        1.5.1 概述
        1.5.2 CFD-PBM耦合模型的应用
    1.6 升温鼓泡塔的研究
    1.7 本文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数学模型
    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
        2.1.1 实验装置
        2.1.2 模拟条件
        2.1.3 醋酸物理性质
    2.2 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
        2.2.1 实验数据来源
    2.3 数学模型
        2.3.1 双流体模型(TFM)
        2.3.2 湍流模型
        2.3.3 相间作用力
        2.3.4 气泡聚并模型
        2.3.5 Luo& Svendsen的气泡破碎模型
第三章 常压冷态空气-醋酸体系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3.1 网格尺寸与网格划分
        3.1.1 计算网格尺寸
        3.1.2 二维网格划分
        3.1.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2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CFD模拟
        3.2.1 数值模拟条件的设置
        3.2.2 不同曳力模型对径向气含率的影响
    3.3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CFD-PBM耦合模拟
        3.3.1 塔高的影响
        3.3.2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径向气含率
        3.3.3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平均气含率
        3.3.4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轴向液速
        3.3.5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气泡上升速度
        3.3.6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气泡直径分布
        3.3.7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气泡数密度分布
    3.4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三维数值模拟
        3.4.1 三维网格划分
        3.4.2 三维径向截面气含率分布
        3.4.3 三维柱体气含率分布
        3.4.4 不同时间三维轴向截面气含率分布
        3.4.5 不同轴向高度三维径向截面气含率分布
        3.4.6 三维轴向截面轴向液速分布
        3.4.7 三维截面气泡直径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温加压下空气-水体系CFD-PB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
    4.1 气液物性
    4.2 数学模型
        4.2.1 曳力模型
        4.2.2 聚并模型
        4.2.3 破碎模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进口气泡尺寸的影响
        4.3.2 不同气泡组数的影响
        4.3.3 不同破碎模型的影响
        4.3.4 表观气速对平均气含率的影响
        4.3.5 温度对平均气含的影响
        4.3.6 固含率对平均气含率的影响
        4.3.7 空气-水体系大小气泡气含率
        4.3.8 空气-水-TA体系大小气泡气含率
        4.3.9 空气-水体系径向气含率分布
        4.3.10 空气-水体系轴向截面气含率云图分布
        4.3.11 空气-水体系轴向液速分布
        4.3.12 空气-水体系气泡上升速度分布
        4.3.13 空气-水体系气泡直径分布
        4.3.14 空气-水体系气泡数密度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温加压下N_2-醋酸体系CFD-PB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
    5.1 气液物性
    5.2 结果与讨论
        5.2.1 N_2-醋酸体系平均气含率
        5.2.2 N_2-醋酸体系径向气含率
        5.2.3 N_2-醋酸体系轴向液速
        5.2.4 N_2-醋酸体系轴向液速云图分布
        5.2.5 N_2-醋酸体系气泡上升速度
        5.2.6 N_2-醋酸体系气泡直径分布
        5.2.7 N_2-醋酸体系气泡数密度分布
        5.2.8 N_2-醋酸-TA体系平均气含率
        5.2.9 N_2-醋酸-TA体系大小气泡气含率
        5.2.10 空气-水-TA 体系和N_2-醋酸-TA 体系平均气含率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3)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状况
        1.1.2 日光温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新要求
    1.2 研究状况
        1.2.1 日光温室结构合理性及优化研究
        1.2.2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及理论研究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方法
2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2.1.2 试验项目
    2.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
        2.2.1 模型概述与简化
        2.2.2 模型建立
    2.3 评价指标与数据处理
        2.3.1 评价指标
        2.3.2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内保温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照度分布规律分析
        2.4.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验证
        2.4.3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3 内保温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3.1.2 试验方法及项目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温室太阳辐射对比
        3.2.2 不同温室气温对比
        3.2.3 不同温室空气相对湿度对比
        3.2.4 不同温室土壤温度对比
        3.2.5 不同温室墙体温度对比
        3.2.6 不同温室建造成本对比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建议
    4.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系统热过程模拟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日光温室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1.2 日光温室增温的必要性
        1.1.3 主动蓄放热系统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温室太阳能增温领域研究进展
        1.2.1 国内日光温室太阳能热利用研究进展
        1.2.2 国外温室太阳能热利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主动蓄放热系统的热过程模拟
    2.1 主动蓄放热系统的集放热模拟
        2.1.1 主动蓄放热系统的集热过程模拟
        2.1.2 主动蓄放热系统的放热过程模拟
        2.1.3 集放热过程方程式的建立
    2.2 技术性能分析
        2.2.1 肋片效率
        2.2.2 最大适用水流量
    2.3 集放热过程模拟验证
        2.3.1 试验设计
        2.3.2 主动蓄放热系统的运行模式
        2.3.3 测试仪器与测点布置
        2.3.4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第六代主动蓄放热系统的优化
    3.1 主动蓄放热系统的优化
    3.2 主动蓄放热系统性能试验
        3.2.1 试验温室
        3.2.2 主动蓄放热系统的运行模式
        3.2.3 测试仪器与测点布置
        3.2.4 性能优化分析方法
    3.3 主动蓄放热系统的结果和分析
        3.3.1 主动蓄放热系统运行的总体性能分析
        3.3.2 典型天气条件下主动蓄放热系统的加温特征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集热幕墙系统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4.1 集热幕墙系统系统的设计
        4.1.1 试验温室的结构
        4.1.2 集热幕墙系统的设计
    4.2 集热幕墙系统的安装
        4.2.1 安装步骤
    4.3 集热幕墙系统性能试验
        4.3.1 试验温室和对照温室
        4.3.2 运行模式
        4.3.3 测试仪器与测点布置
        4.3.4 性能分析方法
    4.4 集热幕墙系统性能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4.4.1 增温效果分析
        4.4.2 系统集放热性能分析
    4.5 讨论
        4.5.1 集热效率提升
        4.5.2 保温性改进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太阳能用于日光温室植物根系增温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日光温室构造及热负荷特性
    2.1 温室概况
    2.2 温室大棚稳态热负荷计算
        2.2.1 温室大棚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2.2.2 温室大棚热负荷构成
        2.2.3 温室大棚稳态热负荷计算
    2.3 温室大棚热负荷动态模拟
        2.3.1 TRNSYS介绍
        2.3.2 热负荷仿真模型
        2.3.3 模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土壤增温系统的试验研究
    3.1 太阳能土壤增温系统结构及运行原理
    3.2 太阳能土壤增温系统的设计
        3.2.1 太阳能集热器的选用与安装
        3.2.2 地下蓄热水箱的选择
        3.2.3 水平加热管的设计
        3.2.4 循环水泵的选择
        3.2.5 测点布置与数据采集
        3.2.6 系统控制方式
    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土壤增温系统的仿真模拟
    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1.1 太阳能集热器数学模型
        4.1.2 地埋蓄热水箱数学模型
        4.1.3 水平加热管模型建立
        4.1.4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4.2 太阳能土壤增温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4.2.1 仿真部件
        4.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4.3 仿真模型验证
    4.4 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4.4.1 逐时模拟结果分析
        4.4.2 逐月模拟结果分析
        4.4.3 典型日模拟结果分析
    4.5 集热器倾角方位角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温模拟与增温系统适用性分析
    5.1 ANSYS/FLUENT简介
    5.2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5.2.1 水平加热管及土壤物理模型
        5.2.2 模型网格划分
        5.2.3 水平加热管数学模型
    5.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5.3.1 模型边界条件
        5.3.2 模型初始条件
        5.3.3 参数设置及求解算法
    5.4 模拟结果分析及模型验证
        5.4.1 过渡季节模拟结果与分析
        5.4.2 冬季晴天典型日模拟结果与分析
        5.4.3 冬季雨雪天气典型日模拟结果与分析
    5.5 寒冷地区太阳能土壤增温系统适用性分析
        5.5.1 加温效果分析
        5.5.2 环境效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压气机试验器进气状态调节规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压气机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1.3.2 压气机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压气机试验器与数值模拟理论
    2.1 试验器结构与特点
        2.1.1 整体结构
        2.1.2 工作特点
    2.2 主要部件介绍
        2.2.1 调节装置
        2.2.2 整流装置
    2.3 流场分析相关理论
        2.3.1 流场分析控制方程
        2.3.2 湍流模型基本方程
        2.3.3 数值离散方法
        2.3.4 多孔介质模型介绍
    2.4 本章小结
3 试验器调节装置数值模拟与分析
    3.1 活塞式调节阀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3.1.1 流场数值分析主要步骤
        3.1.2 几何模型建立
        3.1.3 网格划分
        3.1.4 湍流模型及求解设置
    3.2 调节阀模型修正与试验校核
        3.2.1 模型修正
        3.2.2 模型准确性验证
    3.3 流量特性分析
    3.4 流场可视化分析
        3.4.1 小开度时流场分析
        3.4.2 中等开度时流场分析
        3.4.3 大开度时流场分析
        3.4.4 流场均匀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进气系统数值模拟与调节特性分析
    4.1 系统整体数值模拟
        4.1.1 系统整体几何模型
        4.1.2 系统整体网格划分
        4.1.3 多孔介质参数设置
        4.1.4 边界条件设置
    4.2 模型准确性验证
    4.3 典型工况流动状态模拟
        4.3.1 常温常压供气条件
        4.3.2 加温加压供气条件
        4.3.3 稳压箱内流动参数变化分析
    4.4 调节过程及规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本文创新之处
    5.3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随钻测井仪实时数据处理与Flash均衡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随钻测井技术和Flash均衡算法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随钻测井仪工作原理及系统简介
    2.1 随钻测井仪工作原理
    2.2 随钻测井仪系统介绍
        2.2.1 随钻测井仪电路系统
        2.2.2 随钻测井仪工作模式
        2.2.3 随钻测井仪基本性能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随钻测井仪实时数据处理设计
    3.1 实时数据处理设计需求分析
        3.1.1 数据实时处理需求分析
        3.1.2 数据存储需求分析
    3.2 实时数据处理方案设计
    3.3 数据处理模块电路设计
        3.3.1 控制器模块电路设计
        3.3.2 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3.3.3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3.4 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3.3.5 供电模块电路设计
    3.4 数据处理模块逻辑设计
        3.4.1 数据处理模块软件结构设计
        3.4.2 实时数据处理逻辑设计
        3.4.3 通信控制逻辑设计
        3.4.4 存储控制逻辑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lash均衡算法研究
    4.1 Flash均衡算法背景
        4.1.1 Flash存储原理
        4.1.2 Flash分类及对比
        4.1.3 Flash均衡算法的意义
    4.2 Flash均衡算法基础
        4.2.1 Flash均衡基本策略
        4.2.2 动态地址映射
        4.2.3 Flash块信息及排序
    4.3 Flash均衡方法
        4.3.1 动态均衡方法
        4.3.2 静态均衡方法
        4.3.3 几种均衡方法的对比
    4.4 Flash均衡应用分析
        4.4.1 参数型数据的Flash均衡应用
        4.4.2 日志型数据的Falsh均衡应用
        4.4.3 Flash均衡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数据处理模块功能测试
        5.1.1 通讯测试
        5.1.2 数据上传测试
        5.1.3 数据存储测试
    5.2 数据处理关联度测试
    5.3 仪器抗恶劣环境测试
        5.3.1 高温测试
        5.3.2 振动测试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含铜矿物(CuFeO2、CuFeS2、CuS2、CuS)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铜氧化物和铜硫化物高温高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2章 高温高压实验技术
    2.1 金刚石压腔装置(DAC)与相关高压实验技术
        2.1.1 金刚石压腔装置(DAC)
        2.1.2 压砧和垫片
        2.1.3 压力标定方法
        2.1.4 传压介质选择
    2.2 高温技术与加热装置
        2.2.1 激光加温技术
        2.2.2 电阻丝加温技术
    2.3 拉曼光谱分析技术
    2.4 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
第3章 CuFeO_2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
    3.1 铜铁矿(CuFeO_2)研究现状
    3.2 样品合成和实验方法
    3.3 粉末X射线衍射谱结构精修
    3.4 卸压过程X射线衍射谱变化特征
    3.5 P-V状态方程及其参数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uFeS_2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
    4.1 黄铜矿(CuFeS_2)研究现状
    4.2 实验样品和实验方法
    4.3 黄铜矿14GPa电阻丝加温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黄铜矿25GPa激光加温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分解产物拉曼频率和体积随压力变化关系
    4.6 黄铜矿4.5GPa电阻丝加温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富铜相成分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CuS_2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
    5.1 黄铁矿结构CuS_2研究现状
    5.2 实验方法和技术
    5.3 黄铁矿结构CuS_2高温高压合成
    5.4 黄铁矿结构CuS_2常温高压拉曼光谱
    5.5 黄铁矿结构CuS_2高压X射线衍射
    5.6 黄铁矿结构CuS_2与FeS_2拉曼光谱对比
    5.7 CuS_2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结果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CuS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
    6.1 铜蓝(CuS)研究现状
    6.2 实验方法与技术
    6.3 常温高压拉曼光谱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常温高压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高温高压拉曼光谱实验结果与分析
    6.6 高温高压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与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连栋薄膜温室空气源热泵加温试验及热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温室技术概况
        1.1.2 热泵技术概况
        1.1.2.1 热泵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1.1.2.1.1 空气源热泵
        1.1.2.1.2 地源热泵
        1.1.2.1.3 水源热泵
        1.1.2.1.4 复合型热泵
        1.1.3 热泵在温室上的应用
        1.1.3.1 种植业温室
        1.1.3.2 水产养殖温室
        1.1.3.3 畜禽养殖舍
    1.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课题来源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空气源热泵在温室的管道布局和测试点设计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温室
        2.1.2 空气源热泵加温系统
        2.1.3 数据采集测点布置
        2.1.4 现场测点布置
    2.2 预期结果
    2.3 可能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空气源热泵配合管道的结构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处理
    3.2 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研究
        3.2.1 温室加温效果研究
        3.2.2 空气源热泵对温室内温湿度影响
        3.2.3 空气源热泵对温室内土壤温度的影响
        3.2.4 进出风口温度对比
        3.2.5 热泵COP计算
        3.2.6 节能率计算
        3.2.6.1 各种热源热值
        3.2.6.2 节能率与燃料成本比较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FD的温室气流场模拟及热泵传热风道结构优化
    4.1 控制方程
    4.2 几何模型
    4.3 边界条件
    4.4 模拟结果验证
    4.5 数值模拟分析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深冬设施番茄栽培局部加热及温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设施栽培现状
        1.1.1 国内设施栽培现状
        1.1.2 国外设施栽培现状
    1.2 空气温度对温室内植株的影响
    1.3 基质温度对温室内植株的影响
    1.4 日光温室冬季加温方式与研究现状
        1.4.1 燃烧加温
        1.4.2 太阳能加温
        1.4.3 电加温
        1.4.4 热泵加温
        1.4.5 地中热交换
    1.5 基于CFD的无土栽培基质根系温度场模拟
        1.5.1 CFD技术的发展现状
        1.5.2 本试验中CFD技术的应用
        1.5.3 基质传热模型的建立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限根栽培条件下空气果穗部加温对深冬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项目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处理对温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2.2.2 不同加温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
        2.2.3 不同处理对植株光合色素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2.2.4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品质的影响
        2.2.5 不同处理的能耗分析
    2.3 讨论
        2.3.1 不同处理对温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2.3.2 不同处理对温室内番茄植株生长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2.3.3 不同处理对温室内番茄植株产量指标的影响及能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光温室冬季基质加温效果及对番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项目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变化和不同处理对基质内温度的影响
        3.2.2 不同加温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加温处理对番茄植株根系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3.2.4 不同加温处理对番茄植株果实品质的影响
        3.2.5 不同加温处理对番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2.6 不同加温处理的能耗分析
    3.3 讨论
        3.3.1 不同处理对限根栽培区域内温度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及能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限根栽培条件下不同加温根系温度场模拟与试验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对限根栽培区域内部环境温度场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对根系及周围区域环境温度场的影响
        4.2.3 不同处理对布点模拟温度及分布趋势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日光温室中CFD模拟试验的必要性
        4.3.2 日光温室CFD温度模拟试验验证与能量平衡分析
        4.3.3 日光温室CFD温度模拟验证试验误差分析与参考价值
    4.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缩略词附录

四、两种模拟方法(或加温方式)实验结果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传感模型的模拟井筒加温控制研究[D]. 张雪青.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PX氧化反应器内气液(固)两相流CFD-PB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D]. 张文龙.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
  • [3]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D]. 孙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系统热过程模拟与优化设计[D]. 骆乾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5]太阳能用于日光温室植物根系增温的适用性研究[D]. 王冬菊.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6]压气机试验器进气状态调节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 刘英楠.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7]随钻测井仪实时数据处理与Flash均衡算法研究[D]. 穆楠.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含铜矿物(CuFeO2、CuFeS2、CuS2、CuS)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D]. 姜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7)
  • [9]连栋薄膜温室空气源热泵加温试验及热环境分析[D]. 杨禹尧.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2)
  • [10]深冬设施番茄栽培局部加热及温度模拟研究[D]. 袁丁.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两种模拟方法(或加热方法)的实验结果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