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人事宣传工作蒸蒸日上

怀化市人事宣传工作蒸蒸日上

一、怀化市人事宣传工作燃旺火(论文文献综述)

操家齐[1](2012)在《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的公民权的实现问题。本文主要以历史制度主义和冲突与回应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实证调研、文献分析为技术手段,通过研究国家与农民之间半个多世纪来的互动关系,跟踪中国逐步走向一个现代国家的进程。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国家与农民互相依靠,他们既有紧密合作的一面,也有冲突和博弈的一面,合作促进了现代国家建设,冲突和博弈也同样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现代国家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不仅国家逐步走向了现代化,同样,占中国人口主体的广大农民也从传统的农民,开始向一个现代公民的身份转换。因此,可以说,农民工争取自己的权益的过程,也是一个农民争取平等公民权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现代国民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农民改变了国家,国家同样也改造了农民,“国民同构”,推进了现代国家建设。本文以农民工的公民权为具体研究视角,先从国家出于快速建设一个现代国家的目的,为稳定农业生产,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通过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限制农民的自由迁徙,使农民无法自己把握经济自由、人身自由谈起,而农民通过争取“包产到户”为手段,顽强争取经济权利,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包产到户”,取得对土地的支配权,从而在经济上实现独立,人身上重新获得自由。从而也为“农民工”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农民成为农民工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曲折,为争取合法打工的权利,实现自由迁徙、自由择业,农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通过努力,农民工的身份终于得到认可,成为新兴产业工人的主体。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然而,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依然不能得到平等的保障,在本文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具体分析、描述了农民工各项权利的现状,并分析了原因。近年来农民工争取权利、维护权益的事件越来越多,而且与过去相比出现一些新的动向,本文通过富士康事件、增城事件、本田罢工等典型案例的分析,来把握其中显示出的新趋向。这些事件说明解决农民工公民权问题已经非常迫切,也说明如果引导得法,将有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熟与发展,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现代国家的成长与农民的成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与农民共同成长与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可以说,农民工争取公民权的过程促进了现代中国的成长与发育。农民工争取公民权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与回应的过程。农民在争取公民权的过程中,一直是在扮演着传统不合理制度框架的冲撞者的角色,国家也不断为此调整着既有的制度框架,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双方不断磨合、调适,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工公民权取得的过程是一个宪政赋权、行政赋权、市场赋权、社会赋权、外力赋权、自力赋权合力共同作用的过程。总体来看当今农民工公民权的进步主要还是来自市场赋权,但长远来看更需要国家主动赋权而不能过分寄希望于市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进步将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农民工在现在和过去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随着农民工关注的焦点从经济权利向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转移,必将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带来了社会的分化,使人们由于身份的不同、财富的多寡而出现社会地位的参差,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使平等、人权、公民、法治等现代性意识深入人心。农民工一方面多数接受了现代教育,在城市生活的熏陶下,其权利意识又得以普遍增强,同时维护自己利益的意愿和能力也得到提高。农民工公民权的回归过程与现代国家的成型过程是同步的,农民工享有同等国民待遇之日,也将是中国完成现代国家建设之时。可以说,在今日中国,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可以说农民的权益保障的不完善是国家现代化的最大的不完善,当农民工公民权得以平等实现之时,也就标志着中国已经实现现代国家建设的目标。

刘兴禄[2](2010)在《愿傩回归——当代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重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对象是湘西用坪瓦乡人民间还傩愿。用坪民间还傩愿是指为事前许愿或事后还愿而举行的傩仪,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曾发生过断裂,但改革开放后又获得重建。民间还傩愿是湘西瓦乡人的标志性民俗文化之一,目前,仍以活态形式存在于用坪,并且,与本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对湘西用坪瓦乡人民间还傩愿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由“遗留物”研究回归到日常生活研究的学术理念与追求。湘西瓦乡人是一个在民族识别中存在广泛争议的族群,也是置身于苗族、汉族、土家族等民族间的边缘族群,具有与贵州的“穿青人”(汉族)、湖南的“梧州瑶人”(汉族)等相似的境况。通过对瓦乡人民间还傩愿重建的研究,可以为那些具备相似经历的边缘族群文化研究提供参考个案。本文试图突破本体研究的局限,将民间还傩愿置于民众日常社会生活之中,置于其动态的过程之中,综合运用民俗学和人类学、社会学等理论与方法,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同时,“用‘如何’代替‘为什么’。”“把‘人’纳入审视的视野当中”。力图在研究方法上为傩文化研究乃至民俗研究提供启示。本文主要采用田野作业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田野作业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在田野中,注意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深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参与观察,并予以“深描”。本论文包括三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框架等,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的傩文化研究现状时,进一步阐述了选题意义。此外,还就本文的资料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一章描述了用坪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指出用坪是一个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又是一个边缘族群——瓦乡人聚居区,存在着深厚的巫鬼神等民间信仰,而禁忌则强化着此一民间信仰。通过用坪生计方式变迁的描述,展示现代社会变迁对乡村的影响。所有这些背景对民间还傩愿的重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它构成了用坪民间还傩愿重建的语境。第二章通过对用坪民间存在的与还傩愿相关的历史记忆的描述,指出用坪民间还傩愿得以重建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本地人留存有关于还傩愿的记忆,进而阐述文化记忆,尤其是传承人的记忆与民间还傩愿重建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三章具体追述了用坪民间还傩愿的重建历程,展示重建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动因。通过用坪傩班由乡村到城市再返回乡村的探寻之旅的描述,对民间还傩愿的生存土壤予以探讨,指出民间主导的优势及其原因。通过对民间还傩愿重构中出现的冲突与调适的描述,揭示还傩愿内在机制的调适功能。通过传承人参与寺院重建、购置所需道具法器、带头举办用坪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民间还傩愿等一系列具体行为,说明传承人及其主观能动性对重建工作起作关键和主导作用。通过本章描述,笔者意欲指出:民间还傩愿得以重构实际上是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民间还傩愿有其特定生存空间和传承规律。第四章通过对用坪蔡家一次民间自发自主的还傩愿仪式过程的描述,客观真实的呈现还傩愿的展演实况,实践了“深描”方法,为民间还傩愿重建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个案。对传承人在还傩愿表演中的创新与对“他者”文化的选择性借用的描述,一方面说明了民间还傩愿变迁的事实;另一方面,又一次凸现出传承人在民间还傩愿重建与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仪式表演中神圣与世俗交融并存现象的描述,指出神圣和世俗都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民俗主体参与重建的内在动因。第五章指出当下用坪民间还傩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传承问题,并展示出传承问题的三个主要方面,进而分析了传承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传承机制的制约;文化记忆的逐步缺失;各方需求的变化;意识形态结构的变迁等。从而再一次说明:民间还傩愿的重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民间还傩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传承路径。结语部分集中阐明了本研究的观点和笔者的思考,即五个观点和两点思考:文化记忆的留存是民间还傩愿重建与传承的关键要素之一;传承人及其主观能动性在民间还傩愿重建过程中起着关键和主导作用;民间还傩愿的重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民间还傩愿有其与社会文化变迁相适应的内在运行规律;还傩愿是神圣与世俗交融的仪式活动;对民俗事象创新的思考;对保护传承人与传承机制的思考。

邹卫平[3](2008)在《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应的是国有文化系统一资独大掌控文化建设的局面。社会办文化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社会办文化作为新生事物的出现,逼迫政府把社会办文化纳入管理视野与框架中。从社会办文化一出现,政府对文系统(国有文化部门)与社会办文化就实施分而治之之策,这是在社会系统的惯势演进作用下政府尚未来得及作出更积极的策动的一种表现,客观上表现为一种基于被动意义的“惯性逻辑”。而要对社会办文化出现后改变了的文化建设的新型结构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就须改变限于“分治”的、被动的思维模式,纳入“合治”、“合力驱动”思想,变一元管理为系统管理,向“合力驱动”要结构效应和系统效应。这是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研究所探讨的正是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的建构问题。形象地说,是研究如何造一驾马车,如何把社会办文化与由文化系统这两个轮子放在这驾马车底下,给这两个轮子一个共同的驱力,以使其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同借政府推手,共同驱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驾马车快速、平稳前行。简单地说,本研究所探讨的是如何促使社会办文化与文化系统协调发展,使其共谋合作效应大于互不联系的各自发展的独立效应的问题。亚里斯多德早就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从社会发展机制建构的视角来看,求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要依靠社会建构主体的建构理性与建构实践。要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进行合治,其中一种重要的路径就是要策动二者进行互补共赢的合作或促其结成某种特定联结协作关系。本研究把这种路径所形成的机制模式称为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的狭义模式。由于其广义模式只是处于萌发阶段,而狭义模式有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实践,且具有典型性、丰富性、深刻性、微观性、代表性等特点,因而本研究在第四章到第九章主要是对狭义模式进行集中研究。本文在对“泉城文化社会办”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基础上,以活动所进行的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建构的实然性探索为个案,力图从国家宏观的文化建设取得1+1大于2的系统管理效应的高度出发,以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建构的微观实践为落脚点,探究机制设计与建构的内在肌理,抽绎其中的规律,对机制建构中的一些原本晦暗不明的问题予以揭蔽,破解了政府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进行合力驱动中的诸多理论的和实践的问题。全文共分十章。前三章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需求出发,阐述了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建构的逻辑基础与理论依据。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这一部分其核心在于引出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这一中心论题。第二章重点论述政府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进行驱动的逻辑起点、分力驱动成为政府的“治理惯性”的原因与片面的分力驱动的困境。第三章论述了政府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进行合力驱动的重要意义、可能性、有限性及其理论模型。第四章至第九章主要以“泉城文化社会办”活动为个案对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狭义模式)的建构与优化进行了集中探讨。而这六章的内容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四章至第六章探讨的是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建构的具体方法与步骤、环节问题。第七章与第八章从正性与负性两方面对机制进行了评估与考察,分别对已经建构并正在运行的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的效能、创新体系与困境两方面进行了评估。第九章则又在第八章对机制困境的考察基础上提出机制的优化发展对策。第十章是结论与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中国的改革一直是沿着实践先行、政策跟进、理论完善的道路在前行。理论的开路先锋的豪气、开疆拓土的英气、力破陈规的勇气、拨云见日的锐气阙如可见一斑。在当前相关实践处于初始阶段,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原则尚未鲜明触及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协调,国家政策大体只有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分治视野”,而文化建设的发展又迫切需要“合力政策”、相关理论研究几为空白的背景下,本研究首次提出“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这一概念,并以个案研究为视角,对机制建构的内在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2、“泉城文化社会办”一类活动虽已开展六年之久,且在全国形成风起云涌之势,但普遍都仍然仅以“文化活动”视角视之,致使活动无法向高位发展、向深处拓展。本研究首次以文化建设的机制创新、机制建构视角为活动建立起典型个案的理论阐释模型,对活动与社会系统发展的血肉的联系加以剖析,使之对全国其它地方开展此类活动具有了向社会发展机制的稳定性、可控性、规律性、建构性发展的引导意义。3、文化创新对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相当重要,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本研究就机制创新的个中环节,提出了“组织的二次建构”、“立体创新”、“立体管理”、“全新型”与“转换型”社会发展机制等概念。4、政府驱动对社会办文化与文化系统的合力作用机制建构的中心环节是驱动政策、驱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夺研究在“泉城文化社会办”活动的实然性探索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就社会力量与文化系统在文化项目运作中的博弈关系而创新的政府策略。如,文化赞助中的零和博弈、负和博弈与政府的逆转策略;特殊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投资权的博弈与政府的激励策略;法制界限的博弈与政府的“近距离规范”策略等。5、社会机制的创新与建构是遍及我国各个领域的重要社会实践。对我国微观、具体的社会机制创新实践来说,西方的机制设计理论及西方、我国的社会发展机制理论都存在方法论的不足。本研究以个案研究为突破口,对机制架的构建、机制功能的输出等问题的探讨则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如下:1、本研究所使用的“合力”一词限于特殊的语境,有本文指定的特定含义。对其能否恰如其分地指称事物本有的复杂含义,能否唤起读者对事物本有的复杂含义的正确理解,尚需读者与时间的检验,本人也将在以后的研空工作中对之进一步完善。2、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本研究以三者关系即政府、文化系统、社会办文化的关系而不是以二者关系的视角来展开。这就使得研究牵涉到的面很广,许多问题与矛盾纠结缠绕在一起,作者的辩证思想难免会被一时遮蔽,作者的研究视阈难免有阙如、片面之处,作者对问题的厘清在力度与深度上亦有不能尽如人意之处。

黄曙东,陈瑞霞[4](2001)在《怀化市人事宣传工作燃旺火》文中提出

二、怀化市人事宣传工作燃旺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怀化市人事宣传工作燃旺火(论文提纲范文)

(1)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国家的规制与农民的回应
    一、缘起:正视“熟悉的陌生人”
    二、意义:农民与国家的现代化
    三、文献综述
        (一) 公民权
        (二) 农民公民权
        (三) 农民工公民权
        (四) 问题的根源
        (五) 解决之道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 理论方法
        (二) 实证方法
第二章 不屈的抗争:包产到户的实现与自由身份的获得
    一、弱者的武器:农民“反行为”
    二、把颠倒的颠倒过来:包产到户的顽强回归
    三、人民公社的废除和农民自由身份的初步恢复
第三章 遏制与突破:农民工流动大潮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前农民工政策的演进
    二、改革开放后民工潮的兴起
        (一) 清退“盲流”
        (二) 离土不离乡
        (三) 离土又离乡
        (四) 阻遏中的前行
        (五) 拐点:孙志刚事件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
第四章 中国奇迹的创造者与“非完整公民”身份
    一、农民工的贡献
    二、“非完整公民”身份
        (一) 政治权利
        (二) 经济权利
        (三) 社会权利
第五章 抗争的新趋势——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无望弃世与消极抗争:富士康跳楼事件剖析
        (一) 恐怖的“十连跳”与“富士康”代工王国
        (二) 泰勒制流水线下的三重“异化”悲剧
        (三) 各方回应与富士康后危机时代的“围城困境”解析
    二、失范性抗争:“砍手党”案例剖析
        (一) 黑道乡村:砍手党的家族背景
        (二) 堕落渊薮:砍手党在城市的聚居区
        (三) 从受辱者到抢劫犯:几位主犯的人生曲线
        (四) 原因透析
    三、暴力型集体抗争的典型范本:潮州事件及增城事件
        (一) 不应发生的“雄起”
        (二) 非典型维权
        (三) 当地政府对事件的回应与反思
    四、新生代农民工理性集体抗争:本田罢工样本
        (一) 劳资理性互动
        (二) 意义:现行制度框架内的维权样本
        (三) 标志:新兴产业工人阶级的崛起
第六章 合力赋权:农民工公民权实现路径
    一、宪政赋权:道义的高度与事实的限度
    二、外力赋权:全球化的力量
    三、行政赋权:责任与利益的博弈
    四、市场赋权:权利的现实来源
    五、社会赋权:成长的力量
    六、自力赋权:以公民的名义
第七章 基本结论
附录一:农民工访谈笔记选登
附录二:农民工诗人杨成军诗两首
附录三:一位农民工的返乡过年日记
附录四:农民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2)愿傩回归——当代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基本框架
    五、资料来源
第一章 用坪还傩愿存活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生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计方式
        一、自然地理
        二、生计方式
    第二节 湘西瓦乡人及其族属之争
    第三节 用坪瓦乡人的民间信仰
        一、崇巫信鬼神
        二、崇信土地神
        三、崇拜祖先
        四、与傩事活动相关的禁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用坪傩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 "老裟"——用坪民间傩文化的传承者
        一、用坪人眼中的"老裟"
        二、有关"老裟"的传说
        三、当下两位"老裟"的生活档案
    第二节 "傩坛"——用坪民间还傩愿表演组织
    第三节 用坪传统还傩愿
        一、记忆中的还愿仪式
        二、傩公傩母的传说
        三、张在学"舞土地"
    第四节 用坪"跳香"
        一、记忆中的跳香
        二、跳香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坪还傩愿重建历程
    第一节 背景与动因
        一、传统的断裂与时代的召唤
        二、信仰物化形式的重建
        三、多因素综合作用
    第二节 重建土壤的探寻
        一、新时期用坪第一次还傩愿
        二、老裟进城与返乡
        三、当下用坪还傩愿表演概况
    第三节 重建中的冲突与调适
        一、老裟"坛头"的争议与协调
        二、老裟跨族群学艺的异议与认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坪蔡家还傩愿的现代展演
    第一节 蔡家:还傩愿展演空间
    第二节 还愿缘起与许愿
    第三节 还愿组织与表演
        一 掌坛师、傩班和时空的确定
        二 仪式表演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用坪还傩愿面临的问题及深层原因解析
    第一节 当下用坪民间还傩愿面临的问题
        一、传承人培养
        二、民俗主体日益减少
        三、官方借名
    第二节 传承忧虑存在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传承机制的制约
        二、文化记忆的消减
        三、需求的变化
        四、意识形态结构的变迁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文化记忆的留存是民间还摊愿重建与传承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传承人及其主观能动性在民间还摊愿重建过程中起着关键和主导作用
    三、民间还摊愿的重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民间还摊愿有其与社会文化变迁相适应的内在运行规律
    五、还摊愿是神圣与世俗交融的仪式活动
    六、对民俗事象中“创新”的思考
    七、对保护传承人与传承机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3)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对相关研究的梳理
        1.4.1 机制、机制设计与社会发展机制理论
        1.4.2 关于国有文化与社会办文化的关系及其政府的驱动策略的研究
    1.5 研究的方法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第二章 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的逻辑基础
    2.1 文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政府驱动
        2.1.1 政府对文化系统进行驱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2 政府对社会办文化进行驱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3 政府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协凋发展进行驱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2 矛盾论视域中的分力驱动
        2.2.1 孤立式分力驱动仍然是政府的“治理惯性”
        2.2.2 分力驱动两面观
    2.3 核心范畴与相关范畴的比较
第三章 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的基本理论视野
    3.1 作为概念的“政府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驱动”
        3.1.1 合力驱动的的哲学基础
        3.1.2 广义的合力驱动与狭义的合力驱动
    3.2 政府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驱动的重要意义
        3.2.1 使分力驱动获得全新的参照系与突破性驱动手段
        3.2.2 生成1+1大于2的系统效应
        3.2.3 减少政府驱动的成本
    3.3 政府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进行合力驱动的现实可能性
        3.3.1 共生框架与政府驱动框架相吻合创造了宏观条件
        3.3.2 文化系统与社会力量资源的互补性创造了具体条件
    3.4 政府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进行合力驱动的有限性
    3.5 政府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进行合力驱动的目标与进路原则
        3.5.1 政府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进行合力驱动的目标
        3.5.2 政府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进行合力驱动的进路原则
    3.6 联系——机制——社会发展机制:从跨越到跨越
    3.7 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
第四章 破冰之旅: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的“机制架”的建构
    4.1 政府:驱动体系的建构
        4.1.1 催生机制建构的次级主体
        4.1.2 建立对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构的激励机制
    4.2 文化系统:锻造自身成为机制建构的次级主体
        4.2.1 调控系统的建构
        4.2.2 动力系统的建构
    4.3 政府与文化系统:搭建合作平台与信息通道
        4.3.1 开创“文化项目超市”:项目洽谈会
        4.3.2 建立信息通道
第五章 步步为营: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的运行程序的设计
    5.1 “织绣球”——策划与公开项目
    5.2 “抛绣球”——营销项目
    5.3 “落地开花结果”——实施项目
第六章 枢机拨转: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的功能输出
    6.1 公益性文化项目运作的枢机
        6.1.1 文化赞助中的零和博弈、负和博弈与机制建构主体的逆转策略
        6.1.2 特殊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投资权的博弈与政府的激励策略
        6.1.3 社会文化发展的饥渴与政府的“借风吹火”策略
    6.2 文化产业项目运作的枢机
        6.2.1 资源互补型合作项目中的博弈与政府的“牵线搭桥”策略
        6.2.2 赢利性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权的博弈与政府的放手策略
        6.2.3 艰难创业中的博弈与政府的“合力扶持”策略
        6.2.4 法制界限的博弈与政府的“近距离规范”策略
        6.2.5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的盲目性与政府的引导策略
第七章 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的创新体系与运行成效
    7.1 机制的创新体系
        7.1.1 社会发展机制的创新
        7.1.2 政府职能转变方式、方法的创新
        7.1.3 关于社会办文化的思想的创新
        7.1.4 机制创新的衍生与辐射
    7.2 机制的运行成效
        7.2.1 初步实现了机制建构目标
        7.2.2 提高了文化建设的生态水平
        7.2.3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帕累托效益最大化
        7.2.4 逼近文化建设的“大格局”
第八章 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的困境
    8.1 机制建构与维护面临的困难及其困境表达
        8.1.1 来自外部环境的困难及其困境表达
        8.1.2 来自文、社双方自身的困难及其困境表达
    8.2 机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困境表达
        8.2.1 机制的动力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困境表达
        8.2.2 机制主要平台与载体存在的问题及其困境表达
        8.2.3 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困境表达
        8.2.4 机制运行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困境表达
第九章 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的优化
    9.1 机制优化的目标模式
    9.2 机制优化的基本进路
        9.2.1 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推进机制重塑与转型的根本动力
        9.2.2 以外部环境的改善为机制的优化创造外部条件
        9.2.3 以机制的再设计为机制的优化创造内部条件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本文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10.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怀化市人事宣传工作燃旺火(论文提纲范文)

一、切实加强领导。
二、制定制度约束。
三、建立激励机制。

四、怀化市人事宣传工作燃旺火(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D]. 操家齐.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2]愿傩回归——当代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重建研究[D]. 刘兴禄.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 [3]政府驱动对文化系统与社会办文化的合力作用机制研究[D]. 邹卫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06)
  • [4]怀化市人事宣传工作燃旺火[J]. 黄曙东,陈瑞霞. 人事与人才, 2001(12)

标签:;  ;  ;  

怀化市人事宣传工作蒸蒸日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