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1年西安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分析

1997/2001年西安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分析

一、西安市1997/2001年道路交通事故伤发生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伊曼[1](2020)在《辽宁省彰武和凤城农村地区2009~2018年伤害死亡特征和疾病负担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辽宁省彰武和凤城农村地区20092018年伤害的死亡特征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为伤害防控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辽宁省彰武和凤城两地20092018年人口学数据和全死因死亡数据进行收集,对死因顺位、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期望寿命及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等相关指标进行计算,以及对伤害的死亡和疾病负担进行趋势分析及预测。结果:1.20092018年彰武和凤城农村地区疾病死因顺位前五位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伤害,呼吸系统疾病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伤害的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8.80/10万和44.69/10万,YLL为90197.89年,AYLL为18.79年/人。2.20092018年彰武和凤城农村地区伤害总标化死亡率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APC=-3.78%,P<0.05),总YLL率和标化YLL率均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APC=-2.81%、-2.27%,P<0.05)。男性的伤害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χ2=1181.63、1058.12,P<0.05)。男性伤害的YLL和标化YLL率(69995.57人年、13.28‰)均大于女性(20202.32人年、3.97‰)。在不同年龄组中,伤害的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表现为上升趋势。凤城地区伤害死亡率高于彰武地区(χ2=35.61,P<0.05)。3.20092018年彰武和凤城农村地区伤害死因顺位前五位分别是:交通事故、自杀、跌落、中毒和溺水。不同伤害类型显示,交通事故的总标化YLL率和AYLL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APC=-4.41%、-1.50,P<0.05);跌落的总YLL和YLL率均随年份变化呈上升趋势(APC=6.90%、7.51%,P<0.05);中毒的总标化YLL率和AYLL均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APC=-8.05%、-3.14%,P<0.05),自杀的总YLL、YLL率和标化YLL率(APC=-6.11%、-5.60%、-7.68%,P<0.05)随年份增长呈下降趋势。4.20092018年期望寿命为77.83岁,去伤害后的期望寿命为78.95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和去伤害后的期望寿命均低于女性;20092018年男性、女性和总期望寿命均随年份变化呈上升趋势(APC=0.60%、0.85%、0.72%,P<0.05);女性和全人群的去伤害后期望寿命均随年份变化呈上升趋势(APC=0.85%、0.69%,P<0.05)。5.GM(1,1)预测结果显示20192022年总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0.09/10万、39.85/10万、39.60/10万、39.36/10万(MAPE=2.56%);20192022年总YLL率分别为7.21‰、6.52‰、5.89‰、5.32‰(MAPE=0.86%);20192022年总标化YLL率分别为7.47‰、7.35‰、7.22‰、7.10‰(MAPE=0.52%)。结论:20092018年辽宁省彰武和凤城农村地区伤害的总标化死亡率、总YLL、总YLL率和总标化YLL率均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凤城地区的标化死亡率高于彰武地区。伤害的死因顺位前五位分别是:交通事故、自杀、跌落、中毒和溺水。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跌落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十年间男性、女性和总期望寿命均随年份增长呈上升趋势;女性和总的去伤害后的期望寿命同样随年份增长呈上升趋势。应用GM预测显示,20192022年辽宁省彰武和凤城农村地区伤害的总死亡率、总标化死亡率、总YLL率和总标化YLL率均逐年减小。

马锦华,高静,王姗姗,胡雪慧[2](2017)在《西安市2025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分析西安市颅脑损伤(TBI)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为TBI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西安市6所三甲医院(西京医院、唐都医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长安医院)2014年1月1日0时2014年12月31日24时收治的TBI患者2 025例,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等情况,同时对TBI发生时间规律、颅内受伤及合并伤、并发症情况以及TBI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 025例TBI住院患者中,男性1 495例(73.83%),女性530例(26.17%);年龄0.599岁,平均41.03岁。各个年龄段的TBI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9,P<0.01)。农民是本次调查的最高发人群,中学及以下学历者占近84%。交通伤所占比例最高(39.90%),其次为跌倒伤、坠落伤和击打伤等;多数TBI为闭合性损伤,有1 590例(78.52%);单纯性TBI为762例(37.63%),其余62.37%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伤,其中以合并皮肤骨骼伤最多见。轻度TBI患者所占比例最大1 485例(73.33%),严重TBI(包括重型及特重型)的比例(15.21%)高于中型TBI(11.46%)。TBI发生时间段方面,1、6、7、8月份发生率较高,一天24h内,12∶00为意外发生的高峰。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合并伤、GCS评分、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等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应加大TBI高峰时间段的交通管制及医疗资源的分配,关注老年人TBI的预防;医务人员在救治TBI患者的同时,应重视对其他系统损伤的处理,尤其是呼吸系统损伤;加强基层医疗单位与综合医院之间的联系,发展康复理疗专业,提高TBI处理能力。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3](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马锦华[4](2016)在《西安市颅脑创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的调查》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2014年度西安市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明确影响颅脑创伤预后的因素,分析颅脑创伤院内治疗现状及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制订西安市颅脑创伤的控制、预防及救护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于2015年1月至8月分别对西安市6所医院(西京医院、唐都医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长安医院)2014年度收治的颅脑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收集,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病例。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应用自制的《西安市颅脑创伤流行病学调查表》,经专家论证后,收集整理所需临床资料。运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整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检验水准(α)为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西安市颅脑创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本次调查共收集2025例有效病例,其中男性占73.83%,女性占26.17%,男女之比为2.82:1;平均年龄为41.03±20.17岁,1944岁年龄段人数最多(43.75%);农民是颅脑创伤最高发病人群(35.36%),本地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在职业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48.50,P<0.001);颅脑创伤患者的文化程度以中学学历为主(58.57%)。西安市颅脑创伤在一年内以1月、6月、7月就诊率较高,12月最低;颅脑创伤患者全年的就诊率表现为1月至6月呈逐月上升趋势,7月至12月呈逐月下降趋势。一周内颅脑创伤就诊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周末两日最多。一天中呈锯齿样分布,其中12时、14时、17时及21时为颅脑创伤发生的高峰时间点。颅脑创伤发生的原因以交通事故为主(39.90%),其他依次为跌倒(23.21%)、高处坠落(17.68%)及击打(12.59%)等。发生在普通公路的颅脑创伤以车祸伤为主(92.88%),家中以跌倒伤为主(56.04%),公共场所以击打伤居多(56.23%),建筑工地则以高处坠落伤为主(64.67%),学校以跌倒伤(38.64%)及高处坠落伤(27.27%)为主,高速公路上发生的均是交通事故伤(100%),矿山以高处坠落伤为主(62.5%)。2025例颅脑创伤患者中,1597例(78.86%)为闭合性颅脑损伤,328例(16.20%)为开放性颅脑损伤,100例(4.94%)损伤类型不详。轻度颅脑创伤患者所占比例最大1490例(73.58%),中度227例(11.21%),重度172例(8.49%),特重度136例(6.72%)。不同致伤原因所致颅脑创伤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90.64,P<0.001)。车祸及高处坠落伤所致的颅脑创伤较其他致伤原因重。颅脑创伤患者的主要合并伤依次为皮肤骨骼伤1024例次(50.57%),五官损伤610例次(30.12%),呼吸系统损伤342例次(16.89%),脊髓/周围神经损伤82例次(4.05%)等。颅脑创伤程度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关系,GCS评分越低,患者预后越差(rs=0.54,P<0.001)。2025例患者中,1154例(56.99%)预后良好;564例(27.85%)有轻中度伤残,生活可自理;76例(3.75%)成重度残疾;180例(8.89%)出院时处于昏迷甚至植物生存状态;51例(2.52%)死亡。2025例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2.66±12.83天,最长为237天,60%患者的住院时间≤11天。总住院费用为7500万元,平均住院费用为4.35±5.89万元。2.西安市颅脑创伤住院患者临床特征2025例颅脑创伤患者中,1448例(71.51%)直接收住普通病房,194例(9.58%)直接收住ICU,383例(18.91%)直接收住NICU;患者在普通病房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1.2±9.92天,在ICU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1.34±19.45天,在NICU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6.74±13.61天。2025例颅脑创伤患者中,在急诊科就诊及神经外科住院期间,手术治疗469例(23.16%),其他常规治疗有:脱水/止血治疗1622例次(30.67%)、营养神经1617例次(30.58%)、抗感染1264例次(23.90%)、肠内外营养633例次(11.97%)、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88例次(1.66%)、亚低温治疗33例次(0.62%)、高压氧舱治疗31例次(0.59%)。2025例颅脑创伤患者中,临床输血273例(13.48%),输血原因:手术中输血166例次(50.00%)、支持性输血136例次(40.96%)、失血性休克19例次(5.72%)、血小板低下9例次(2.71%)、消化道出血2例次(0.60%)。气管插管/切开208例(10.27%),气管插管/切开的主要原因为:呼吸困难103例次(46.82%)、易造成误吸者68例次(30.91%)、低氧血症者40例次(18.18%)。74例(3.65%)患者进行了颅内压监测,机械通气者173例(8.54%)。2025例颅脑创伤患者中,331例(16.35%)出现了并发症。依次为:感染245例次(66.76%),应激性溃疡次之46例次(12.53%),呼吸衰竭39例次(10.63%),外伤性癫痫37例次(10.08%)。感染患者中以肺部感染为主212例次(72.85%),颅内感染次之29例次(9.97%)。对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细菌学检验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出现的比例最高(34例次,25.19%)。单因素分析发现颅脑创伤的程度、脑挫裂伤及硬膜下血肿是外伤性癫痫的高危因素;57例(2.81%)患者院内出现了精神障碍,其中躁狂样表现最多44例(77.19%)。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GCS评分较低、伴有脊髓损伤或其他系统合并伤、院内出现并发症的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较差。结论1.西安市颅脑创伤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农民是高发人群,创伤患者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西安市颅脑创伤发生一年内主要集中于1月、6月及7月,一周内以周末居多,一天内以上下班时间段居多。交通事故是颅脑创伤的首要原因,其次为跌倒、高处坠落伤。普通公路上颅脑创伤发生机率远高于高速公路,跌倒是造成老年人发生颅脑创伤的首要原因。2.2025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多良好,住院期间血压控制较好,患者气道管理及感染控制情况较为理想,但住院期间颅内压、中心静脉压监测力度较低,亚低温、高压氧等治疗使用率较低,创伤后癫痫及精神障碍的发生机率较高。入院时GCS评分较低、伴有脊髓损伤或其他系统合并伤、院内出现并发症的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较差。

刘嘉,石萌[5](2015)在《交通事故案件处理的“户县模式”》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和私家车保有量的飞速增长,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逐年攀升。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由于涉及事故当事人切身利益,稍有不当不妥,易引起当事人上访投诉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执法工作的难点,所以,人民群众对交通事故处理过程?

陈燕芹[6](2015)在《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每年居高不下。仅2013年,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次数占据总数的42.39%,受伤人数占据总数的40.97%。近年来,针对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统计分析,很少综合考虑道路、环境等因素对事故的影响。因此,结合具体道路环境与事故案例,研究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可以从根源上找到事故的影响因素以及事故多发位置,对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分析比较现有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事故多发点进行分析。采用最小离差平方和聚类法对整个城市路网中的交通事故进行分析,找到路网中危险性较高的道路。针对某一具体道路,采用DBSCAN的空间聚类法和累计频率曲线法对其进行事故多发点分析,找到该条道路中的事故多发点(或路段)。其次,从人文地理、路网概况、交通运输与交通事故四个方面分析了西安市的交通现状。并从人、车、路、环境以及管理等方面,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西安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其事故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排序,得到了影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关键因素。最后,在收集整理西安市2014年事故案例的基础上,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以西安市为例,采用最小离差平方和聚类法分析整个路网中的道路交通事故,找到西安市危险性较高的道路。针对具体道路,以富鱼路为例,采用DBSCAN空间聚类法和累计频率曲线法对其进行分析,找到该条道路中的事故多发点(或路段)。

姚文[7](2011)在《虹口区交通事故流行状况、疾病负担及驾驶员人格倾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虹口区交通事故流行状况、疾病负担及驾驶员人格倾向研究目的对上海市虹口区道路交通事故及伤害发生率水平、危害程度、流行特征(包括:人、车、路“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群“三间分布”)、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及伤害的成因、由此损失的健康生命年和疾病经济负担以及多发事故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的个性差异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揭示交通事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找出交通事故的社会病因,对高危人群、高危环境、高危时段从公共卫生学角度提出相应的三级预防措施,为虹口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对发生在虹口区2005—2008年的交通事故资料进行抽样、统计分析。2、对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2004~2009年的有关交通事故死亡资料进行疾病负担研究。3、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于2011年6—8月期间抽取在虹口区车辆管理所正常审验的机动车驾驶员1200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驾驶员的基本信息和人格倾向测试题(艾森克人格量表)两部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上海市虹口区2005~2008年共发生交通事故约37929起,交通事故人口发生率为1203.05/10万人。2005~2007年,交通事故发生数、受伤人数、交通事故人口发生率、人口致伤率、车辆发生率、车辆致伤率都有明显增高趋势,仅2008年各项数据略有下降,而从车辆死亡率、人口死亡率来看,4年来有下降趋势。第三季度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最多,9月份发生的交通事故次数最多,2月份交通事故发生次数最少,31日交通事故次数最低,11日交通事故次数最高。周四交通事故发生例数所占比例最高。好发时间段主要位于上午8时~10时,其次是17时~18时。交通事故的发生以交叉路口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道路上。晴天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最多,其次是雨天。发生事故的驾驶员,男性占89.00%,女性占11.00%,且以40~49岁组和50~59岁组所占比例较大,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的为104岁。交通事故的车型种类以小型客车占绝大多数,其次分别为助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受伤人员中共有6.13%的人员经鉴定后有伤残级别,其中八级及以上334人,7级及以下共8人,且绝大多数人去了二、三级医院就诊,有0.24%的人去了一级医院就诊。交通事故的类型以机动车与机动车碰撞为多数,其次是单车事故、机动车与助动车、多辆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引起机动车辆碰撞的主要原因是违反让行规定、未确保安全车距、变换车道和操作不慎,有0.32%的事故是由于酒后驾车引起的,有1.99%的交通事故是由于开车门引起的,有1.73%的事故是由于闯红灯引起的。另有2.69%的交通事故发生了逃逸。直接经济损失约21086.07万元,其中医疗总费用约为759万元,物损总费用约为7808万元,误工费约为1780万元。死亡赔偿金约为4482万元。2、虹口区交通事故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死亡率最高为80岁组老人,而死亡的绝对人数以50岁组最多,40岁组为第二,75.35%的交通事故死亡发生在45岁以上,且男性远远高于女性。摩托车驾驶员的死亡率远远高于非机动车人员、其他机动车驾驶员、甚至行人的死亡率,而行人死亡率逐年升高,至2009年达2004年的2.64倍。交通事故标化死亡率、交通事故死亡率以及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一样,从2004年开始逐渐上升,2006年上升至最高位,以后逐渐下降。虹口区2004~2009年交通事故死亡以10月份人数为最多,而4、6月份最少。一周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以周一、周二、周五最多,周三最少。2004~2009年上海市虹口区居民交通事故死亡地点以在医院内死亡的人数(包括急诊室与医院病房)最多,占总死亡的61.46%。其次为发生地当场死亡,占17.36%,8.68%的人员在救护大队赶到时刚刚身亡。男性各年份、各年龄组的交通事故减寿年数、标化减寿年数、减寿率与标化减寿率均高于女性,且6年来男、女性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之比为2.35:1,交通事故的减寿年数之比为3.17:1。男、女性、合计减寿年数最高的年龄组是40岁组,其次是20岁组,男性还有50岁组并列第二,而男、女性、合计标化减寿年数最高的年龄组是20岁组,其次是30岁组。虹口区减寿最严重的交通事故类型是小汽车碰撞所引起的人员死亡。6年中,虹口区交通事故共损失了5277.13个DALYs,其中由伤残引起的损失(YLDs)占整个DALY的17.37%。交通事故死亡损失的生命年(YLLs)以45-59岁组最高,其次分别是15~29岁组以及30~44岁组。男性因交通事故死亡损失的生命年是女性的2.78倍。3、本研究共有1200名驾驶员参加了调查。多数驾驶员能够认识到驾驶时使用手机很不安全,但从驾驶员的实际行为来看,81.50%的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使用过手机,而且.5.50%的驾驶员开车时总是使用手机。驾驶员认为驾车时使用手机很不安全的人更容易发生事故及多发事故,驾驶员认为使用手机没有影响的人更容易发生违章。多数驾驶员能够认识到少量饮酒对驾驶很不安全,但也有4.08%的驾驶员认为没有影响,17.75%的驾驶员承认有过酒后驾车行为。有过酒后驾车行为的人员发生事故和多发事故情况差异无显着性,而曾经有过酒后驾车行为的人更容易发生违章行为。56.00%的驾驶员认为驾驶时不使用安全带很不安全,而事实上只有约1/3的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总是使用安全带,是否使用安全带,驾驶员发生事故情况、多发事故情况、违章情况差异无显着性。80.25%的驾驶员认为疲劳驾驶很不安全,但也有58.83%的驾驶员有过疲劳驾驶,且有2.14%的驾驶员总是疲劳驾驶。总是疲劳驾驶的人更易发生交通事故和违章行为,经常疲劳的人更容易发生多发事故。54.83%的驾驶员认为超速行驶很不安全,但有57.50%的驾驶员有过超速行驶行为,有时超速行驶的驾驶员更容易发生事故,经常超速行驶的驾驶员更容易发生多发事故和违章行为。54.50%的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曾有有过吸烟行为,其中8.26%的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总是吸烟。偶尔吸烟的驾驶员更易发生交通事故,有时吸烟的驾驶员更易发生多发事故,经常吸烟的驾驶员更容易发生违章行为。59.92%的驾驶员承认开车至今发生过由交警处理的违章行为,31.02%的驾驶员违章类型为违章停车,其次为超速行驶、借道行驶和闯红灯。本研究驾驶员EPQ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发现相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参加调查的驾驶员性格是外向、稳定、不关心人,不说谎。女性N纬度得分大于男性得分,反应出女性的情绪一般不如男性稳定。相对于有事故驾驶员,无事故驾驶员性格相对外向。与少事故驾驶员相比,多事故驾驶员性格内向,不关心人,有进攻性。相对于无违章行为驾驶员来说,有违章行为驾驶员情绪不稳定、不关心人,有进攻性,但更诚实。多因素logisitic回归结果显示,A型血、离婚或丧偶、有过违章行为、驾龄时间长、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少、驾驶行为得分低、E维度得分低的人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A型血型、有过违章行为、收入高、年龄大、平均每天开车时间长、驾驶行为得分低、E得分低的人更易发生多发事故。A型血型、开卡车或小货车驾驶员、平均每天开车时间长、驾驶行为得分低、L纬度得分低的驾驶员更容易发生违章行为。结论虹口区的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情况较上海市的平均情况更严重,因此虽然虹口区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方面还任重道远。交通事故死亡是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的,交通事故的防制既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又要针对各个重点年龄段有的放矢地开展。社会各部门应积极担负起预防交通事故和伤害的责任,共同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预防交通事故。另外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多发交通事故、发生违章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和EPQ人格量表各维度得分关系不大,可能一些人仅在短时间内存在事故倾向性,而另外一些人则可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如几年或者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事故倾向性。且不同的人具有事故倾向性的原因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环境时其事故倾向性也不相同。

戴文娟[8](2011)在《机械性创伤诱发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建立机械性创伤大鼠模型;TNF-a、肾上腺素损伤大鼠模型;拉贝洛尔干预大鼠模型。2观察机械性创伤时肺组织中FoxA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改变及肺组织中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3观察TNF-a、肾上腺素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oxA1 mRNA、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及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4研究TNF-a、肾上腺素对大鼠肺组织中FoxA1 mRNA、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及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研究方法:1机械性创伤对大鼠肺组织FoxA1mRNA和蛋白及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非致死性机械性创伤模型:麻醉大鼠后,将其置于Noble-Collip创伤仪(直径12英寸),以40 rpm的转速,旋转200圈,造成大鼠非致死性创伤。以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a、肾上腺素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创伤组和伪创伤组大鼠肺组织FoxA1 mRNA的表达的变化;对大鼠肺组织切片进行TUNEL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P-C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中凋亡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2 TNF-a、肾上腺素体内实验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建立TNF-a、肾上腺素损伤离体细胞模型:100ng/mlTNF-a和2000ng/ml盐酸肾上腺素刺激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运用荧光定量PCR、免疫蛋白印迹检测TNF-a、肾上腺素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oxA1 mRNA、蛋白质表达,同时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3 TNF-a、肾上腺素体内实验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建立TNF-a、肾上腺素损伤大鼠模型:向大鼠腹腔分别注射TNF-α(2.5ug/kg)、盐酸肾上腺素(1ml/kg);拉贝洛尔干预模型:在给大鼠灌胃盐酸拉贝洛尔后3h、6h、24h后再放入Noble-Collip创伤仪以40 r/min转动200圈造成机械性创伤。运用免疫蛋白印迹检测这三种模型中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oxA1蛋白质表达,通过TUNEL和SP-C免疫组化染色对比,检测大鼠肺组织中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同时运用ELISA法检测三种大鼠模型中血清中TNF-a、肾上腺素含量。研究结果:1机械性创伤对大鼠肺组织FoxA1mRNA和蛋白及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1.1机械性创伤对大鼠分泌肾上腺素和TNF-α的影响以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a、肾上腺素含量,创伤后各时间点血清中肾上腺素和TNF-α含量逐渐上升,分别于创伤后6h和3h达高峰,峰值为(1.7560±0.1311)ng/ml和135.0898±1.534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机械性创伤致继发性肺损伤对FoxA1 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创伤组和伪创伤组大鼠肺组织FoxA1 mRNA的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创伤组FoxA1 mRNA表达较伪创伤组增高,FoxA1蛋白表达在创伤组均高于伪创伤组,于创伤后24h达到高峰(P<0.01)。1.3机械性创伤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TUNEL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P-C染色结果表明大鼠创伤后出现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2 TNF-a、肾上腺素对离体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2.1 TNF-a、肾上腺素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oxA1mRNA的表达影响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oxA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盐酸肾上腺素、TNF-a刺激后FoxA1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升,24小时达到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 TNF-a、肾上腺素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100ng/mlTNF-a和2000ng/ml盐酸肾上腺素刺激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后的凋亡率,结果表明,两组刺激12小时后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率显着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TNF-a、肾上腺素体内实验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3.1 TNF-a、肾上腺素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FoxA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oxA1蛋白表达在TNF-a注射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组均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于创伤后6h达到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a、肾上腺素含量,结果显示,TNF-a注射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TUNEL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P-C染色结果表明腹腔注射TNF-a、盐酸肾上腺素出现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并且于12小时到达高峰。3.2拉贝洛尔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以western blot检测(β-actin为内参对照)各组中FoxA1蛋白的表达情况,FoxA1蛋白表达在盐酸拉贝洛尔灌胃组均低于创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肾上腺素含量的检测结果:拉贝洛尔干预组与创伤组相比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TNF-α含量的检测结果:拉贝洛尔干预组与创伤组相比含量显着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P-C染色结果表明拉贝洛尔干预组与创伤组相比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研究结论:1机械性创伤使大鼠血清中TNF-a、肾上腺素水平显着升高并且大鼠肺组织中FoxA1表达上调,导致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2 TNF-a、肾上腺素刺激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FoxA1表达上调。FoxA1在TNF-a、肾上腺素诱导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3肾上腺素、TNF-a水平增高引起的肺损伤类似于机械性创伤所导致的继发性肺损伤,并且出现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4拉贝洛尔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少肾上腺素的释放,降低TNF-a的水平,减少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从而减轻机械性创伤所导致的继发性肺损伤。5机械性创伤可以引起机体TNF-a、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其中TNF-a、肾上腺素又有相互促进作用,加重肺损伤程度,使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6拉贝洛尔对机械性创伤导致的继发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张路[9](2010)在《重庆市某区交通事故流行病学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交通安全成为社会政治、经济和公共卫生领域倍受关注的问题。据我国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年报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总发生例数和交通伤亡人数在2002年出现峰值后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由于交通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差异很大,西部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巴南区是重庆的发展新区,属于重庆主城九区之一,辖区地域面积广,人口多,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该区交通实现了大跨越。为观察和评价新兴城区的交通安全现状,探索区域性有效的交通安全干预措施,本课题采用现况调查和理论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该区道路交通事故的分布特征和事故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相关内容及结果如下:1.时间分布特征看,该区一般道路交通事故年均发生1881起,2004年达到高峰(2102起);1月、7月和11月为事故的高发期;每月下旬事故有下降趋势;每周六发生事故最多,周三最低;单日事故发生最高分别是每月的1号和14号;24小时内事故发生自早上7点逐渐上升,11点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白天的事故发生案例明显高于晚上。该区重大事故发生数量自2002年后开始下降;每年5月、9月和11月以及每周的周三和周四为高发时间;每日以上午10点为峰值,下午4点次高。2.事故特征,一般事故以及重大事故中正面相撞均占首位(24.81%,25.04%)。两类事故的主要责任原因均为机动车驾驶人因素(84.17%,95.54%);机动车驾驶人责任原因分布也一致,非法超车比例最高(73.17%,73.63%)。一般事故肇事车辆类型中,小型客车超过32%;重大事故肇事车辆类型中,中型货车占14.3%,仅次于小型客车18.7%。两类事故中,两轮摩托车肇事分列第二、三位,比例为一般事故10.1%,重大事故14.1%。肇事车辆行为在两类事故中均以右转(41.35%,21.43%)和掉头(17.55%,15.98%)为主。两类事故肇事率与驾龄存在着一致的高峰分布特点,驾龄为1-5年时肇事率随驾龄增大而上升;1年及以下驾龄的肇事率最高;大于5年时事故数量随着驾龄增大出现下降趋势。55.51%的一般事故和58.74%的重大事故是1-5年驾龄的驾驶员造成的。肇事地点的交通控制方式以“仅有交通标志及标线”(63.94%,61.17%)和“无任何控制方式”(28.44%,32.97%)为多。肇事主要发生在混合式车道上(59.28%,70.36%),且大部分肇事地点未安装人行道分隔设施(84.43%,78.01%)。3.依据7年来该区一般交通事故月发生数量生成时间序列,建立ARMA模型和GM(1,1)模型,同时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预测,并对比预测结果的精度。研究显示,建立的以月为单位的一般交通事故发生频数的ARMA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率基本稳定在80%以上,其短期预测的精度优于长期预测,比GM(1,1)预测模型更适合于研究对象。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获得结论如下:1.近7年来,以城市发展新区为特色的巴南区一般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有总体上升趋势;重大事故发生有降低趋势。事故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机动车驾驶人的不良素质和道路标志与管理的不规范与事故频率分布一致。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以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2.ARMA模型的预测效率较好,与GM(1,1)模型相比,更适合用于一般交通事故发生频数的时间序列指标预测。

邱俊[10](2009)在《中国交通事故和交通伤成因、特点与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道路建设投入的加大,我国道路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至2008年我国公路里程就达1996年的3.15倍,同时我国人民经济收入水平连年提高,私家车不断增多,机动车保有量也快速增加,2008年机动车保有量达1996年的4.71倍,进入21世纪的中国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形势可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国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年报数据显示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出现好转态势、事故及致死人数不断下降,但同时一些研究机构和个人预测中国道路交通事故和事故致死人数持续增加,有研究中报道:我国每年因交通伤害实际死亡人数平均在27.39万人以上,此数据大大高于年报数据。对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及伤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将有助于更准确揭示交通事故和交通伤的成因、特点、规律,为有效开展交通事故及交通伤预防、促进交通伤救治打下基础。方法:1、研制科学规范的交通事故与交通伤调查表,编制道路交通事故调查软件,采集道路交通事故及其伤亡数据,建立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伤数据库;2、从国家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获取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及伤亡整体数据资料,研究全国交通事故与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成因与防治关键等;3、抽样采集重庆市有代表性的公安交通管理支队近7年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案件资料,录入交通事故和交通伤数据库,对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详细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探讨重庆市不同地区、不同人员的道路交通事故及伤亡的成因、特点及其差异等。主要结果:1.研制出“地区年度道路交通事故调查表”和“道路交通事故个案调查表”,共包括384个采集项目,调查项目包括:地区人口、道路建设及经济情况、事故总体情况、各级道路事故及伤亡情况;具体事故的一般情况、道路环境、事故原因与责任、肇事车辆、人员损伤等信息。在调查表基础上编制了“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数据库软件V1.0”,并获国家版权局着作权保护,版权登记号:2008SR05320。从多个层次采集交通事故与交通伤数据,共获得自1996年以后13年的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害年度整体数据;同时采集了重庆市4个交警支队辖区2000-2006年间33987起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和52369例交通伤亡人员信息。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伤数据库”。2.对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数据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及交通伤的规律与特点。主要结果有:交通事故和交通伤趋势: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亡人数先逐年增加,至2002年分别达高峰(77.31万起、10.94万人),随后逐年下降;交通安全水平持续改善,2008年万车死亡率降至4.33;10万人口死亡率在2002年达高峰(8.79),随后逐年好转,至2008年降至5.66。事故原因:机动车驾驶人原因所致事故逐渐升高,1996年为83.20%,2008年达94.90%,事故具体原因以机动车驾驶人不按规定让行、超速行驶、措施不当、疏忽大意、未保持安全距离等违章与过错因素为主;行人和乘客因素导致的事故比例从1996年的5.00%逐年下降,2008年仅占1.37%;道路及环境因素所致事故比例较低。人员伤害特点:受伤人员中动车驾驶人最多(占38.70%),其次是乘客(占30.56%);死亡人员中机动车驾驶人最多(占32.05%)、行人次之(25.76%)。行人在事故中的伤死率和事故烈度明显高于驾驶人和乘客。死亡人员在26-40岁年龄段最多,但65岁以上人员在事故中伤死率最高。地区分布特点:我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发生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但欠发达地区事故严重程度强于前者,其百事故死亡率和事故烈度明显高于发达地区,并且欠发达地区事故的严重程度呈缓慢增加态势。不同道路事故特征:60%以上的事故和人员伤亡发生在占全国总公路里程数27%左右的二级和三级公路上;但一级公路百公里事故率和百公里死亡率最高,其次是高速公路,百事故死亡率以二级公路最高;高速公路事故伤死率最高、烈度最强。3.对重庆市抽样地区的交通事故和交通伤害情况进行了深入对比研究,主要结果有:交通事故及交通伤概况:抽样地区万车死亡率和平均10万人口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安全形势较同期整体水平严重;交通事故和交通伤没有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相反事故数和郊县交通伤致死人数出现波动上升的态势。事故原因:所有事故以机动车驾驶人违章行为和过错原因为主,其所致事故占84%左右;行人原因所致事故占11%左右,其他原因仅占5%左右;城区行人原因所致事故比例显着高于近郊区、郊县和全国整体水平。地区事故分布特点:城区和近郊区事故数明显多于郊县地区,郊县和近郊区的事故致死人数及其比例明显高于城区,郊县的百事故死亡率和事故烈度明显高于另外2个地区,并呈上升趋势;城区事故主要发生在城市道路,郊县事故及伤亡主要发生在普通公路;道路中央隔离带对事故严重程度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小型客车所致事故比例最高,但城区和近郊区中小型货车事故致死人员比例最高,郊县摩托车事故致死人员比例最高;摩托车事故及伤亡比例呈上升趋势。伤亡人员特点:受伤人员中乘客占56.28%,行人占24.74%,驾驶员占18.98%,死亡人员中行人最多(49.46%),其次是驾驶员(27.84%),再次是乘客(22.70%);城区行人死亡比例(67.93%)明显高于郊区和郊县;行人事故烈度强于驾驶员和乘客,郊县行人事故烈度明显强于另2个地区。不同年龄人员伤亡情况:21-50岁年龄段人员受伤最多,其中以31-35岁人员受伤比例最高;死亡人员集中在26-55岁和65岁以上人员,其中65岁以上人员比例最高(接近20%),其次是36-40岁年龄段人员;65岁以上人员事故伤死率和烈度最高,分别为16.12%和5.74。交通伤伤情特点:行人重度损伤占到重度伤总数的52.46%,明显高于其在轻中度损伤中的比例(38.00%);交通伤损伤部位以头部最多,特别是在AIS 5、6的严重损伤中头部损伤者占到80%以上;行人头部伤比例高于驾驶员和乘客,驾驶员和乘客面部轻中度损伤比例高于行人,乘客胸部和脊柱重度损伤比例高于驾驶员和行人。结论:1.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安全形势正处于从交通安全水平改善、人身安全水平恶化的第II阶段,向交通安全与人身安全水平同步改善的第III阶段过渡的转型期。但在农村、边远和经济相对落后的部分地区,交通安全形势仍很严峻,其交通事故和交通伤的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显着高于发达地区和城市;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还没有进入转型期,甚至交通安全形势呈现出不断恶化的态势,应给与足够的关注和重视。2.总的来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主要是由于机动车驾驶人的违章和失误所导致,其次是行人的原因;在重庆,其行人原因比例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且城区行人原因所致交通事故呈上升的态势。3.全国60%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和事故致人员死亡发生在二级公路和三级公路上,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事故严重程度最高。4.从全国范围看,交通伤死亡者中驾驶人最多,行人次之。但重庆市数据则显示死亡行人最多;农村地区摩托车驾驶人致死比例较高,并呈上升态势;65岁以上老年人在事故中受伤害最严重。在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中,行人重度交通伤比例最高;头部交通伤发生率最高,且是交通伤致死的最主要原因;行人和车内人员的受伤部位有明显的差异。5.针对本研究结果中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伤发生的特点,分别有针对性加强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二级与三级公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加强行人和摩托车驾驶人的管理和教育,完善交通伤医疗急救体系,加强老年人及颅脑伤员的急救治疗等是预防交通事故伤害及其死亡率的有效措施。6.我国应加强道路交通事故及交通伤救治相关信息资料的规范记录与保存,建立科学、完整的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伤数据库,深化交通伤的成因及其预防救治的流行病学研究,更有效地促进我国交通伤害的预防与救治进步与发展。

二、西安市1997/2001年道路交通事故伤发生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市1997/2001年道路交通事故伤发生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彰武和凤城农村地区2009~2018年伤害死亡特征和疾病负担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研究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 资料收集
    2.3 疾病的分类及标准人口
    2.4 数据的处理和资料分析
        2.4.1 死亡率及相关指标的计算
        2.4.2 期望寿命计算
        2.4.3 早死所致疾病负担指标计算
        2.4.4 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计算
        2.4.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学情况
    3.2 疾病死因顺位情况
    3.3 伤害死亡情况
        3.3.1 不同性别伤害死亡变化情况
        3.3.2 不同年龄伤害死亡变化情况
        3.3.3 不同地区伤害死亡变化情况
        3.3.4 五种主要伤害类型死因顺位及死亡率情况
        3.3.4.1 交通事故死亡情况
        3.3.4.2 跌落死亡情况
        3.3.4.3 中毒死亡情况
        3.3.4.4 溺水死亡情况
        3.3.4.5 自杀死亡情况
    3.4 期望寿命情况
    3.5 伤害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LL)情况
        3.5.1 不同性别伤害的YLL情况
        3.5.2 五种主要伤害类型的YLL情况
        3.5.2.1 交通事故的YLL情况
        3.5.2.2 跌落的YLL情况
        3.5.2.3 中毒的YLL情况
        3.5.2.4 溺水的YLL情况
        3.5.2.5 溺水的YLL情况
    3.6 伤害死亡和早死所致寿命损失的预测
4 讨论
    4.1 一般情况
    4.2 农村地区伤害死亡及早死所致寿命损失情况
        4.2.1 不同年份、性别的比较
        4.2.2 不同年龄比较
        4.2.3 不同地区比较
    4.3 五种主要伤害类型死亡及早死所致寿命损失情况
        4.3.1 交通事故
        4.3.2 跌落
        4.3.3 中毒
        4.3.4 溺水
        4.3.5 自杀
    4.4 农村地区期望寿命情况
    4.5 农村地区伤害的死亡及早死所致寿命损失预测情况
    4.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实践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西安市2025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TBI发生时间规律
    3 颅内受伤情况及合并伤情况
    4 TBI患者并发症情况
    5 TBI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4)西安市颅脑创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引言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纳入排除标准
2.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调查内容
    2.3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TBI流行病学特点
    3.2 TBI患者临床特征
4.讨论
    4.1 TBI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4.2 TBI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1.1.2 研究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别方法
    2.1 事故多发点的定义及分类
    2.2 事故多发点的鉴别方法比较
    2.3 事故多发点聚类分析方法的提出
        2.3.1 聚类分析
        2.3.2 事故多发点聚类分析的可行性
        2.3.3 聚类分析的影响因素
        2.3.4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聚类分析方法
    2.4 城市危险道路的鉴别
        2.4.1 危险道路的聚类分析
        2.4.2 危险道路的聚类方法
    2.5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别
        2.5.1 基于密度的DBSCAN空间聚类算法
        2.5.2 道路的连通性处理
        2.5.3 事故多发点的空间聚类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市的道路交通现状及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3.1 西安市的道路交通现状
    3.2 事故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3.2.1 传统数学统计模型
        3.2.2 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
    3.3 模糊层次分析法
    3.4 西安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
        3.4.2 建立模糊判断矩阵
        3.4.3 模糊判断矩阵的权重系数排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别
    4.1 收集西安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据
    4.2 建立西安市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
    4.3 西安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别
        4.3.1 危险道路的鉴别
        4.3.2 事故多发点的鉴别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虹口区交通事故流行状况、疾病负担及驾驶员人格倾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总目的
    二、具体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 虹口区交通事故流行状况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交通事故发生的总体概况
        (二)、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
        1、交通事故在一年内各季度的分布
        2、交通事故在一年内各月份的分布
        3、交通事故在一月内各天的分布
        4、交通事故在一周内各天的分布
        5、交通事故在一日内24小时的分布
        (三)、交通事故路段分布
        (四)、不同气候交通事故分布
        (五)、交通事故的人群分布
        1、性别与年龄
        2、道路使用者
        (1)、道路使用者受伤部位比较
        (2)、道路使用者受伤性质比较
        3、拥有不同驾照的机动车驾驶员
        4、不同驾龄驾驶员
        (六)、交通事故类型分析
        (七)、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1、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2、不同原因交通事故造成人员受伤的情况
        (八)、人员伤残及就医情况
        (九)、交通事故经济损失比较
第二部分 交通事故疾病负担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分析方法
        1、分类方法
        2、分析指标
    二、结果
        (一)、死亡概况
        1、2004—2009年虹口区死因顺位
        2、2004—2009年虹口区损伤中毒死因顺位
        (二)、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分布
        1、交通事故死亡的人群分布
        (1)、性别与年龄
        (2)、道路使用者
        (3)、职业
        2、死亡地点
        3、死亡时间
        (三)、减寿分析
        (四)、伤残调整生命年分析
        1、死亡和伤残损失的生命年
        2、交通事故伤害疾病负担
第三部分 影响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因素及人格倾向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调查方法
        (三)、分析方法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1、驾驶员身体情况
        2、驾驶员的驾驶情况
        (二)、驾驶员调查前一个月的生活习惯
        (三)、驾驶员过去一年的驾驶经历
        (四)、驾驶员对安全驾驶的认知
        (五)、驾驶员过去一年内的驾驶行为
        (六)、驾驶员的人格倾向
        (七)、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及违章情况
        1、交通事故发生情况
        2、有事故驾驶员与无事故驾驶员
        (1)、有事故驾驶员与无事故驾驶员基本情况比较
        (2)、有事故驾驶员与无事故驾驶员生活习惯比较
        (3)、有事故驾驶员与无事故驾驶员对安全驾驶认知情况比较
        (4)、有事故驾驶员与无事故驾驶员驾驶行为比较
        (5)、发生交通事故与否驾驶员人格倾向比较
        (6)、logistic回归纳入变量、变量赋值及结果
        3、多事故驾驶员与少事故驾驶员
        (1)、多事故驾驶员与少事故驾驶员基本情况比较
        (2)、多事故驾驶员与少事故驾驶员生活习惯比较
        (3)、多事故驾驶员与少事故驾驶员对安全驾驶认知情况比较
        (4)、多事故驾驶员与少事故驾驶员驾驶行为比较
        (5)、多事故驾驶员与少事故驾驶员人格倾向比较
        (6)、logistic回归纳入变量、变量赋值及结果
        4、由交警处理的违章行为
        (1)、是否违章驾驶员基本情况比较
        (2)、是否违章驾驶员生活习惯比较
        (3)、是否违章驾驶员对安全驾驶认知情况比较
        (4)、是否违章驾驶员驾驶行为比较
        (5)、驾驶员违章与否人格倾向比较
        (6)、logistic回归纳入变量、变量赋值及结果
讨论
结论
预防控制措施与建议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或特色
    二、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机械性创伤诱发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机械性创伤对大鼠肺组织FoxA1mRNA 和蛋白及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一部分 机械性创伤对大鼠血清中TNF-α、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机械性创伤致继发性肺损伤对FoxA1 mRNA 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机械性创伤对肺组织中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TNF-a、肾上腺素对离体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
    第一部分 TNF-α、肾上腺素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oxA1mRNA 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TNF-α、肾上腺素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TNF-α、肾上腺素体内实验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
    第一部分 TNF-α、肾上腺素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拉贝洛尔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重庆市某区交通事故流行病学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重庆市某区交通事故流行病学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重庆市某区2000-2006 年道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特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重庆市某区2000-2006年一般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效果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情况的过去与现状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中国交通事故和交通伤成因、特点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中国交通事故和交通伤成因、特点与趋势研究
    第一部分 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伤数据库的建立
        一、前言
        二、方法
        (一) 调查表设计
        (二) 软件编制
        (三) 数据采集
        三、结果
        (一) 系列调查表的研制
        (二) 计算机软件的编制与修改
        (三) 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数据收集
        (四) 重庆市抽样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数据采集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特点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范围与指标及定义
        (三) 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整体概况
        (二)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及责任
        (三) 道路交通事故人员伤亡特点
        (四) 不同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及交通伤分布
        (五) 不同类别道路的交通事故及交通伤分布
        四、讨论
        (一)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趋势
        (二) 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原因及责任
        (三) 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特点
        五、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伤调查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一) 道路交通事故分类标准
        (二) 道路交通事故人员伤害判断标准
        (三) 数据来源
        (四) 事故统计指标
        (五) 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 事故概况
        (二) 年度事故及伤亡情况
        (三) 事故原因及责任
        (四) 事故特点
        四、讨论
        (一) 交通事故和交通伤整体情况
        (二) 事故原因及责任
        (三) 事故特点
        (四) 事故伤害特点
        五、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文献综述 道路交通事故及交通伤特点研究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工作情况
英文论着

四、西安市1997/2001年道路交通事故伤发生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彰武和凤城农村地区2009~2018年伤害死亡特征和疾病负担趋势分析[D]. 伊曼.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2]西安市2025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J]. 马锦华,高静,王姗姗,胡雪慧. 创伤外科杂志, 2017(06)
  • [3]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 [4]西安市颅脑创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的调查[D]. 马锦华.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5]交通事故案件处理的“户县模式”[N]. 刘嘉,石萌. 西部法制报, 2015
  • [6]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别方法研究[D]. 陈燕芹. 长安大学, 2015(02)
  • [7]虹口区交通事故流行状况、疾病负担及驾驶员人格倾向研究[D]. 姚文. 复旦大学, 2011(08)
  • [8]机械性创伤诱发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D]. 戴文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8)
  • [9]重庆市某区交通事故流行病学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D]. 张路. 第三军医大学, 2010(04)
  • [10]中国交通事故和交通伤成因、特点与趋势研究[D]. 邱俊.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1997/2001年西安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