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石-黑云母地温计在高温变泥质岩中的应用——以胶北景山群富铝岩为例

石榴石-黑云母地温计在高温变泥质岩中的应用——以胶北景山群富铝岩为例

一、高温变泥质岩石中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的应用——以胶北荆山群富铝岩石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崔涛[1](2021)在《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古元古代晚期Columbia超大陆聚合事件:来自库鲁克塔格地区变泥质岩变质作用的约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库鲁克塔格位于塔里木东北缘,区内广泛出露前寒武纪基底岩石,是理解塔里木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格局及早期地壳演化的重要窗口。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该区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深入探讨了古元古代晚期广泛存在的岩浆变质事件,但是前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而对于变质岩的物质组成、岩相学特征和变质演化过程以及与同位素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仍十分薄弱,变质演化P-T轨迹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选取库鲁克塔格兴地塔格岩群中的变泥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特征和详细的岩相学观察,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电子探针等技术分析方法,对其开展了变质时代、变质阶段及温压条件的研究,建立变质作用P-T轨迹,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探讨库鲁克塔格古元古代晚期变质-岩浆事件与造山作用的联系,进一步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在古元古代晚期Columbia超大陆聚合事件中的表现提供新的约束。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4方面的成果和认识:(1)库鲁克塔格兴地塔格岩群岩性由片麻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以及变粒岩组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两个石榴斜长堇青石变粒岩分别记录了1834±47Ma和1802±45 Ma的年龄,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中显示明显左倾趋势,HREE整体相对亏损((Gd/Yb)N)=0.031.93,大部分小于1),具明显Eu负异常(Eu/Eu*=0.040.19)特征,结合锆石CL图像,表明为变质成因锆石,该年龄代表了古元古代晚期变质重结晶年龄。(2)通过岩相学观察和矿物成分分析,本文识别出四个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并通过多种温压计算方法限定各变质阶段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进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Bt+Pl+Q+Grt±Mus±St,温压条件T>500℃,P=45 kbar;峰期变质阶段(M2)矿物组合Grt+Sill+Bt+Kfs+Pl+Q±Ilm,温压条件T=754800℃,P=6.17.4kbar;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3)矿物组合Grt+Sill+Crd+Q+Bt±Spl±Pl±Ilm,温压条件T=732784℃,P=3.84.7 kbar;降温冷却退变质阶段(M4)矿物组合Grt+Pl+Bt+Q±And±Mus,温压条件T=550610℃,P=1.32.5 kbar。(3)结合新限定的各期次温压条件,建立顺时针P-T演化轨迹曲线,其具有近等温减压特征,表明在库鲁克塔格古元古代晚期存在一期碰撞造山事件。在该事件中,表壳岩受到挤压碰撞作用影响被埋藏至下地壳深度(1822 Km),发生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随后由于重力均衡影响开始折返,发生近等温减压和降温过程。(4)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该造山事件与古元古代晚期全球主要大陆板块造山运动同步,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聚合有关。

宗师[2](2020)在《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格林威尔期变质作用及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说明前人的研究表明格林威尔和泛非两期构造热事件对东南极普里兹湾均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普里兹带的地质背景对罗迪尼亚超大陆和冈瓦纳超大陆形成演化过程的重建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普里兹湾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然而关于普里兹带的形成时代和构造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拉斯曼丘陵处于普里兹湾的近中心位置,所以对它的研究可以很好的反应整个普里兹湾的演化过程。拉斯曼丘陵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是普里兹湾岩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普里兹湾高级区组成与演化的理想对象。本研究首先对拉斯曼丘陵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选取拉斯曼丘陵代表性变质岩系进行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矿物地球化学、变质相平衡模拟、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锆石REE、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拉斯曼丘陵含夕线石榴二长石英片麻岩的原岩在格林威尔期发生脱流体而形成Grt+Pl+Kfs+Ilm+Sil+Qtz+melt矿物组合,其沉积年龄不早于1064±18Ma,物源为中元古代岩浆岩,属S-型花岗岩。在格林威尔期早期(M1-1,~1000Ma)的P-T条件为~9.6 kbar、~820℃。(2)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长英质正片麻岩原岩为花岗岩,侵位年龄为976±9Ma,主要组成矿物为Grt+Bt+Pl+Kfs+Qtz+Mgt,在格林威尔晚期(M1-2,~900 Ma)的变质P-T条件为~9.5 kbar、~870℃。(3)普里兹湾格林威尔期的大规模变质过程分为两幕,第一幕(M1-1)发生在~1000 Ma,主要为近等温减压的快速折返,随后第二幕M1-2(~900 Ma)主要为俯冲板块缓慢折返,在此过程中温度和压力一起慢慢降低。普里兹湾泛非期减压变质过程,与广泛的陆内改造有关,真正的泛非缝合带应位于普里兹湾东部冰盖下的其它某个地方。(4)拉斯曼丘陵副变质岩和正变质岩形成过程中环境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变形和变质特征也基本一致,说明它们形成于同样的构造环境,也就是说,关于普里兹湾所谓的“基底”与“盖层”区分并不存在。(5)拉斯曼丘陵中元古代在印度-南极克拉通东海岸外侧的弧形盆地内以稳定块体存在。

黄长煌[3](2019)在《福建东山亲营山岩组变质岩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的应用》文中提出福建东山苏峰山地区亲营山岩组含石榴石、黑云母和白云母。亲营山岩组原岩为泥质岩,经历了岩片俯冲、深埋挤压和逆冲3个构造-变质作用阶段,分别形成俯冲岩片(Ⅰ)、深埋挤压岩片(Ⅱ)和逆冲岩片(Ⅲ)。俯冲阶段为中温低压变质作用,深埋挤压阶段为高温中压进变质作用,逆冲阶段为高温低压退变质作用。石榴石、黑云母和白云母为主要变质矿物,均为无环带的均一矿物。选取相邻石榴石和黑云母矿物对作为地质温度计,结合白云母地质压力计,估算俯冲阶段温度为594~622℃,压力为0. 28~0. 52 GPa;深埋挤压阶段温度为629~655℃,压力为0. 6~0. 7 GPa;逆冲阶段温度为476~495℃,压力为0. 09~0. 1 GPa。

赵娇[4](2018)在《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代地质演化 ——来自吕梁杂岩岩浆、变质作用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构造单元的划分及拼合过程、重大构造、岩浆、变质事件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末到古元古代早期的构造转化、古元古代中期的构造属性(是长期演化的岛弧或者曾存在陆内裂谷的发育?)以及古元古代晚期微陆块的具体拼合过程仍然存有争议,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关键科学问题。吕梁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带中部,出露古元古代多期次岩浆岩和变质表壳岩,是探讨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属性和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通过对该区不同期次代表性的盖家庄正长花岗岩、吕梁群变基性火山岩、古元古代晚期花岗质岩石岩石成因和形成环境以及界河口群泥质混合岩变质作用P–T–t轨迹的综合研究,为客观恢复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古代地质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依据。古元古代早期盖家庄正长花岗岩获得23982408Ma的形成年龄。该岩体高Si、K、碱、FeOT/MgO,低Ca、Mg,相对富集Rb、Th、U、K、Pb,亏损Ba、Nb、Ta、Sr、P和Ti等,具弱轻重稀土分异和强负Eu异常的“海鸥式”稀土分配模式,并具高的Ga/Al值和高锆石饱和温度,显示A2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全岩εNd(t)=2.012.30,TDM2(Nd)=26062629 Ma,锆石εHf(t)=2.257.10,TDM2(Hf)=24942791 Ma略高或接近其形成年龄,一致证明主要源自新太古代新生下部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少量幔源物质的添加。结合区域地质及同期钾质花岗岩类的广泛出现,盖家庄正长花岗岩与同期钾质花岗岩一同代表了华北克拉通2.5Ga形成后,于古元古代早期2.4Ga发生的一次陆壳伸展拉张作用引发的与地幔物质上涌基性岩浆上侵导致下部新生陆壳物质增温发生部分熔融构造岩浆事件,指示陆壳已转入伸展拉张构造环境。古元古代中期吕梁群近周营组基性火山岩获得2180±19Ma的形成年龄。岩石地球化学低TiO2、高Al2O3和K2O,属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富集Rb、Ba、Th、U、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Pb,具轻稀土略富集的右倾稀土模式,与典型消减带弧岩浆产物特征一致。同位素组成显示正εNd(t)(1.02.6)和εHf(t)(1.89.2),指示它们来源于亏损地幔,低的Ti/Y(246385)和Ce/Y比值(0.991.77)进一步揭示,地幔源区受到俯冲流体的交代和沉积物参与的改造,是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过渡带略亏损地幔区发生部分熔融,并经历了橄榄石、单斜辉石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结合同期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岩–安山岩组合以及弧花岗岩类的出现提出,2.2Ga华北中部已演化至活动大陆边缘弧构造环境。古元古代晚期惠家庄花岗岩、西榆皮花岗岩脉和大草坪似斑状花岗岩分别得到了1854±20、1830±21 Ma和1760±20Ma的形成年龄。惠家庄和西榆皮花岗岩具有变化的Si O2,高K2O+Na2O,低Al2O3、P2O5,高分异的稀土谱型,中等Eu负异常,富集Rb、Th、U、K、Pb,亏损Nb、Ta、Sr、P、Ti,与I型花岗岩特征一致。岩石负的εNd(t)(–5.7–4.1)和锆石εHf(t)(–5.52.3、–9.6–3.1)表明它们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到太古代陆壳物质熔融。大草坪似斑状花岗岩更富SiO2、K2O、FeOT/(FeOT+MgO),具强铕负异常的“海鸥式”稀土谱型(δEu=0.160.35)和高10000×Ga/Al(2.993.36)、Zr+Nb+Ce+Y(378×10–6583×10–6),与典型A2型花岗岩特征一致。岩石负的εNd(t)(–6.4–6.1)和锆石εHf(t)(––7.9–5.2)表明它们主要来源于太古代陆壳物质。岩石属高钾钙碱性–橄榄玄粗岩系列,富集Rb、Th、U、K、Pb,明显亏损Sr、P、Ti,显示板块主碰撞之后应力相对松弛的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及前人研究,在1.82Ga前后构造环境有明显差异,早期(1.891.82 Ga)来自加厚陆壳物质部分熔融,晚期(1.821.76 Ga)来源于强烈减薄的陆壳部分熔融。由此推断,华北克拉通中部在1.891.76Ga为后碰撞构造环境,在1.82Ga之后陆壳明显减薄。我们对界河口群泥质混合岩两个中色体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和相平衡模拟的综合研究。其中钾长片麻岩中色体样品保留了石榴子石+夕线石+黑云母+钾长石+石英的峰期矿物组合和石榴子石被堇青石包绕、金红石被钛铁矿替代这两种近等温降压过程的典型组构,并可见少量长石生长在石榴石和钾长石边部。矿物组合和P–T视剖面分析确定出四期(M1–M4)变质作用,包括:峰前M1阶段出现相对高压的金红石,压力限定在8.9 kbar(矿物组合为金红石、石榴石核部中的黑云母、夕线石、石英包裹体);温度峰期M2阶段为相对低压的钛铁矿稳定域,温度限定在815838℃(矿物组合为钛铁矿、石榴石边部和基质中的黑云母+钾长石+夕线石+石英);峰后冷却M3阶段以堇青石的出现为标志,温压为780838℃/5.06.3 kbar(矿物组合为堇青石和石榴石+黑云母+钾长石+夕线石+石英+钛铁矿);冷却M4阶段出现少量斜长石,温压为775℃/5.0kbar(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钾长石+夕线石+石英+钛铁矿+斜长石)。二长片麻岩保留了石榴子石+夕线石+黑云母+钾长石+石英+斜长石峰期矿物组合,可划分出峰前金红石稳定域(9.0 kbar)、温度峰期(796821℃/6.47.1 kbar)和峰后(778803℃/5.05.7 kbar)三个阶段。两件样品均记录了与造山作用有关的顺时针P–T轨迹。此外,泥质混合岩中色体和浅色体分别获得了1947和1911 Ma的变质年龄,前者形成于峰后冷却的早期阶段,非常接近压力峰期时代。结合中部其它地区麻粒岩研究,可以确定华北克拉通中部在古元古代1.951.85Ga期间经历了一相对漫长的造山过程,主碰撞峰期变质发生于1.95Ga。综合吕梁地区多期、多种类型岩浆和变质作用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2.5Ga形成后,在古元古代早期2.4Ga已开始出现与伸展拉张有关的构造热事件,此后于2.2Ga已进入活动大陆边缘弧构造环境,于1.95Ga东、西陆块碰撞发生峰期变质,于1.95Ga东、西两大陆块碰撞,至1.89Ga进入到后碰撞演化阶段,1.82Ga之后陆壳强烈伸展减薄并持续至1.76Ga。

徐久磊[5](2018)在《额尔古纳地块兴华渡口群变质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国内被称之为兴蒙造山带)中国东北地区的额尔古纳地块内绿林林场地区,区内发育前寒武纪地层兴华渡口群变质岩系,该变质岩系主要集中分布在白卡鲁山以北青松林场-绿林林场一带,大致呈北东-南西向不规则带状延伸,多呈透镜体状产出在凤水山片麻岩和寒武世岩体中,此变质岩系是研究额尔古纳地块前寒武纪地质体变质属性的重要窗口之一。该研究区出露的兴华渡口群主要有变质表壳岩和变基性岩,其中变质表壳岩包含有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含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含石榴矽线黑云片麻岩、含石榴矽线黑云片岩、石榴矽线黑云片岩、石榴矽线二云片岩等。变质基性岩包含有斜长角闪岩。本论文以记录了多阶段变质演化历史的石榴矽线黑云片岩和石榴矽线二云片岩为重点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该变泥质岩的变质演化过程和变质时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绿林林场兴华渡口群变泥质岩的原岩主要是富铝粘土岩,物源为地壳之上的长英质为主,且原岩沉积时经历了较高程度的风化,变基性岩原岩具有岛弧钙碱性玄武岩的特征,形成在岛弧或岛弧向大陆过渡的构造环境。利用岩相学分析和相平衡模拟以及矿物温压计计算,限定出绿林林场兴华渡口群变质岩系经历了三个变质演化阶段其中变泥质岩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以石榴石包裹体中保留的高Mg#、低Ti的黑云母为记录,温压范围为650°C,6 kbar,矿物组合为黑云母+白云母+石榴石+矽线石+石英+流体;近峰期高角闪岩相变质阶段(M2),温压范围大约为710-720°C,5-6 kbar,矿物组合为黑云母+石榴石+矽线石+钾长石+石英+熔体;后期退变质阶段(M3),主要是记录了白云母脱水熔融反应的逆反应,限定的温压范围是640°C,4-5 kbar,矿物组合为黑云母+白云母+石榴石+斜长石+矽线石+石英+流体,这三个阶段构成典型的顺时针P-T轨迹。石榴石变斑晶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用Carlson(2006)模型模拟出约经历15 Ma近峰期变质时间时,其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最为吻合,说明该变泥质岩所经历的近峰期变质时间最多持续15 Ma。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绿林林场兴华渡口群变泥质岩的原岩形成年龄为600 Ma,属于新元古代,变质年龄为500 Ma,属于泛非期。综合上述研究结论,认为绿林林场兴华渡口群变泥质岩在500 Ma的泛非期,经历了最高级别达到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根据其P-T轨迹得出其主要是经历了俯冲-碰撞-造山-折返的过程。

高雅宁,杨兴科,韩珂,吴旭,樊培贺[6](2016)在《南秦岭汉阴北部金斗坡矿区S2面理和黑云母-石榴石变斑晶矿物温压条件与控矿关系》文中提出南秦岭汉阴北部金斗坡矿区志留系梅子垭组面理以S2面理为主。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和剖面实测所获得的大量S2面理产状数据显示,S2面理倾向305°355°,倾角为25°50°,为稳定北倾的平直面理。通过S2面理产状数据连图和综合分析,S2面理与金矿化具有相同的展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对成矿具有制约作用。此外,选取梅子垭组含石榴石黑云母变斑晶绢云母石英片岩中的共生矿物石榴石-黑云母进行电子探针测试,运用Holdaway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方法,估算出该区热蚀变温度为590℃670℃。综合研究表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为金矿的成矿期,在此期间岩浆热液的强烈活动引起热蚀变作用的发生,生成石榴石与黑云母变斑晶;热变质作用促使Au元素发生活化,有利于后期Au元素富集成矿。

高雅宁,杨兴科,杨龙伟,韩珂[7](2016)在《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控矿要素研究及找矿方向建议》文中研究说明选取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内黄龙、长沟和金斗坡典型矿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剖面实测、综合编图等工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查明了金矿田的控矿要素,并指出了有利的找矿勘探方向。综合研究表明,汉阴北部金矿田的矿化严格受控于志留系梅子垭组的不同岩性段;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了矿床的空间分布,次级断层控制矿体产出的具体部位;S2面理对金矿化有显着的制约作用;促使石榴子石和黑云母变斑晶发育的热变质作用能够引起原始岩层中金元素发生活化,且热变质作用的晚期为退变质期,退变质期的适宜温度有利于金元素富集成矿。矿田内的金矿勘探应重点选在脆-韧性剪切带内,尤其针对不同岩性的接触面、次级断层面附近、石榴子石与黑云母变斑晶密集发育区周缘等区域,矿体追索方向应依照S2面理的空间优势展布方向。

刘欢,高栋,鲁浩,罗德智,张国鹏,焦建刚[8](2016)在《陕西汉阴北部梅子垭组变质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梅子垭组是汉阴北部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白云母石英片岩、含碳白云母石英片岩、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白云母石英片岩等,石榴子石和黑云母变斑晶在该岩层中普遍发育。该岩组构造变形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和变质变形过程。笔者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区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的关系,采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对该区广泛出露的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白云母石英片岩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研究区存在3期黑云母和石榴子石,石榴子石变斑晶具有明显的生长环带,而黑云母变斑晶没有环带;研究区变质作用的变质温度范围为介于511572℃,主要为530560℃;变质压力范围为0.160.84GPa,变质相属高绿片岩相。

田广阔[9](2016)在《东昆仑金水口石榴堇青花岗岩成因矿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昆仑金水口地区发育石榴堇青花岗岩,其成因研究对探讨东昆仑造山带在早古生代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石榴子石作为重要的副矿物之一存在于花岗岩中,对形成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通过对金水口花岗岩进行成因和矿物学研究确定该花岗岩成因,取得如下认识:(1)根据石榴子石不同的形态、结构和成分特征,区别出石榴堇青花岗岩中存在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石榴子石:岩浆型石榴子石和变质型石榴子石。岩浆结晶形成的石榴子石呈单颗粒产出,且自形性好,较自形到半自形,有的近六边形,含包裹体含量少,具有典型的“钟型”Mn环带,为岩浆后期结晶的产物,含量极少。变质型石榴子石:石榴子石颗粒大小为1~3mm,他形-半自形,裂纹发育,颗粒边缘不规则,边部常蚀变为黑云母,内部可见石英等包裹体,成分具有富集MgO(2.9%~5.9%)而贫MnO(0.16%~3.3%)的特点,镁铝榴石组分平均为19.59%,最高达35.38%。堇青石中高Mg成分,认为是由于麻粒岩熔融成分的加入导致。(2)黑云母以镁质黑云母为主,含有少量的铁质黑云母,黑云母富Mg推测与麻粒岩包体熔融的加入有关。(3)锆石核部年龄值大致在1200Ma到1600Ma之间,明显具有前寒武纪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形态具有岩浆锆石特征,但边部非常低的Th/U比值特征(<0.1)是深熔作用造成的。(4)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资料,认为金水口石榴堇青花岗岩是白沙河组表壳岩与基性麻粒岩共同就地深熔作用的结果,深熔温度在678℃以上。

刘福来,刘平华,王舫,刘超辉,蔡佳[10](2015)在《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华北克拉通发育三条古元古代构造带,包括:东部陆块内部的胶-辽-吉带(Jiao-Liao-Ji belt)、西部陆块内部的孔兹岩带(Khondalite belt)以及两个陆块之间的中部造山带(Trans-North China Orogen)。通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区域构造、变质地质、岩浆作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进展。其中,胶-辽-吉带是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它不仅接受了古元古代巨量的陆壳物质沉积,而且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并经受了多期岩浆-变质事件的改造。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物质组成最为丰富,以大面积分布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为特征,在中国境内包括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和老岭群、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和北辽河群、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和粉子山群,向南西则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延伸至徐州-蚌埠一带的五河群,总体呈NE向展布,延伸规模长约1000km。从巨量沉积岩系的岩石组合和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荆山群与南辽河群、集安群可以对比,而粉子山群则与北辽河群、老岭群相当。然而,由于多期/多阶段强烈构造变形作用的影响,原来各群、组中地层的上下层位及接触关系已完全破坏,目前均已呈规模不一的构造岩片形式叠置在一起,彼此之间呈断层或韧性剪切带接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造山/活动带内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和两侧古老陆块的变质基底,原岩形成时代为1.952.15Ga左右。以往研究表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变质作用的强度十分不均匀,(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只局限于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而粉子山群以及辽东南的南、北辽河群和吉南的集安群、老岭群只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局部甚至只达到绿片岩相变质。粉子山群、北辽河群和老岭群变质演化P-T-t轨迹具有顺时针型式,而荆山群、南辽河群和集安群的P-T-t轨迹则具有逆时针型式。本文最新研究发现,古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非只局限于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及其邻区,而是贯穿于整个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群和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其变质演化P-T-t轨迹与胶北地区荆山群泥质麻粒岩以及基性麻粒岩一样,均具有典型近等温减压(ITD)顺时针型式,整个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麻粒岩相峰期变质时代为1.91.95Ga左右。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相学研究表明,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过程中,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辽东南的南辽河群以及吉南的集安群中的泥质麻粒岩均广泛发生了深熔作用,长英质脉体呈不规则细脉状、网脉状和透镜状分布于寄主岩石中,且与寄主岩石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深熔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区域性的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时代为1.841.86Ga之间,表明这期广泛的深熔事件应发生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整体构造折返的中-低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的空间展布、南北边界、延伸规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最新研究表明,蚌埠-霍邱一带地表露头及其以西第四系覆盖区之下的花岗质岩石、基性麻粒岩和富Al片麻岩岩心,均记录了1.851.95Ga的麻粒岩相变质事件,暗示着胶-辽-吉造山/活动带更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向鲁西南延伸至蚌埠-霍邱一带及其以西的第四系覆盖区之下的变质基底。而辽南地块和狼林地块大量1.851.95Ga变质热事件和1.81.9Ga、2.1Ga两期岩浆事件的记录,则表明辽南地块和狼林地块(至少是一部分变质基底)曾卷入到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事件之中。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目前有三种构造模式,包括:裂谷开启-闭合模式、弧(陆)-陆碰撞模式和先裂谷-后碰撞造山演化模式,然而,带内异常复杂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的物质组成、多期/多阶段的岩浆作用事件、多种变质作用类型和十分复杂的变质演化P-T-t轨迹样式、多期/多阶段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难以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构造演化模式来加以合理解释。由此可见,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活动带南侧边界需要进一步准确厘定,有关狼林地块和辽南地块的构造归属,特别是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在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高温变泥质岩石中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的应用——以胶北荆山群富铝岩石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温变泥质岩石中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的应用——以胶北荆山群富铝岩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古元古代晚期Columbia超大陆聚合事件:来自库鲁克塔格地区变泥质岩变质作用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Columbia超大陆研究现状
        1.2.2 变质演化P-T轨迹研究现状
        1.2.3 库鲁克塔格前寒武纪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单元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与岩浆活动
    2.4 区域变质岩与变质事件
第3章 野外分布及岩相学特征
    3.1 野外产状及分布
    3.2 岩石学特征
    3.3 矿物学特征
    3.4 矿物共生组合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矿物化学
    4.1 测试分析方法
    4.2 测试结果
        4.2.1 石榴石
        4.2.2 黑云母
        4.2.3 斜长石
        4.2.4 钾长石
        4.2.5 堇青石
        4.2.6 夕线石
        4.2.7 尖晶石
第5章 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5.1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5.2 锆石U-Pb定年结果
    5.3 锆石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5.4 小结
第6章 变质演化P-T条件
    6.1 传统地质温压计
        6.1.1 传统地质温压计的选择
        6.1.2 温压计算
    6.2 锆石Ti温度计
    6.3 黑云母Ti饱和温度计
    6.4 小结
第7章 讨论
    7.1 变质演化P-T轨迹
        7.1.1 早期进变质阶段(M_1)
        7.1.2 峰期变质阶段(M_2)
        7.1.3 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_3)
        7.1.4 晚期降温冷却阶段(M_4)
    7.2 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指示意义
    7.3 塔里木克拉通北缘与Columbia超大陆聚合的联系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及项目参与情况

(2)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格林威尔期变质作用及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科学意义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岩石学
        2.1.1 变质岩
        2.1.2 花岗岩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拉斯曼丘陵地区构造格局
        2.2.2 拉斯曼丘陵地区构造变形序列
第三章 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典型变质岩的变质作用
    3.1 地质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3.3 代表性矿物特征
        3.3.1 电子探针(EPMA)-矿物化学分析测试
        3.3.2 矿物化学特征
    3.4 矿物组合、变质期次划分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石化学分析测试方法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地球化学特征
        4.2.2 沉积物的成熟度
第五章 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及变质P-T轨迹
    5.1 变质作用P-T轨迹的限定方法
        5.1.1 变质作用P-T轨迹正演法
        5.1.2 变质作用P-T轨迹反演法
    5.2 变质相平衡模拟分析
        5.2.1 变质相平衡基本原理
        5.2.2 拉斯曼丘陵格林威尔期变质相平衡P-T条件估算
第六章 锆石同位素定年
    6.1 变质时代定年方法
    6.2 激光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锆石U-Pb测年
        6.2.1 锆石分选、制靶、照片采集和锆石U-Pb定年方法
        6.2.2 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
    6.3 锆石数据解译
第七章 普里兹湾构造演化与构造启示
    7.1 东南极普里兹湾格林威尔期变质作用P-T-t轨迹总结
    7.2 本文获得的变质作用P-T-t轨迹
    7.3 普里兹湾格林威尔期构造演化
    7.4 普里兹湾泛非期区域背景和构造影响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福建东山亲营山岩组变质岩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2 岩相学特征
3 石榴石、黑云母和白云母成分
    3.1 石榴石微区成分
    3.2 黑云母微区成分
    3.3 白云母微区成分
4 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和白云母地质压力计的应用
    4.1 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
    4.2 白云母-多硅白云母地质压力计
5 讨论
    5.1 封闭温度与压力
    5.2 地质意义
6 结论

(4)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代地质演化 ——来自吕梁杂岩岩浆、变质作用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岩浆岩岩石成因及构造组合
        1.2.2 变质相平衡计算
        1.2.3 华北克拉通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吕梁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变质表壳岩
    2.2 古元古代侵入岩
第三章 分析方法
    3.1 锆石LA–ICP–MSU–Pb定年
    3.2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3.3 全岩主、微量元素
    3.4 全岩Sm–Nd同位素分析
    3.5 矿物化学分析
第四章 吕梁地区古元古代岩浆作用
    4.1 古元古代早期~2.4Ga盖家庄花岗岩
        4.1.1 岩相学特征
        4.1.2 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
        4.1.3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
        4.1.4 全岩主、微量元素
        4.1.5 全岩Sm–Nd同位素
        4.1.6 讨论
        4.1.7 小结
    4.2 古元古代中期~2.2Ga吕梁群变基性火山岩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
        4.2.3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
        4.2.4 全岩主、微量元素
        4.2.5 全岩Sm–Nd同位素
        4.2.6 讨论
        4.2.7 小结
    4.3 古元古代晚期1.95~1.75Ga花岗质岩石
        4.3.1 岩相学特征
        4.3.2 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
        4.3.3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
        4.3.4 全岩主、微量元素
        4.3.5 全岩Sm–Nd同位素
        4.3.6 讨论
        4.3.7 小结
第五章 界河口群泥质混合岩变质作用
    5.1 西榆皮地区地质概况
    5.2 岩石学和及矿物学特征
        5.2.1 泥质片麻岩中色体
        5.2.2 石榴石浅色体
    5.3 相平衡模拟
        5.3.1 视剖面图
        5.3.2 样品15XYP–02
        5.3.3 样品15XYP–21
    5.4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古代早期(~2.4Ga)构造转变
    6.2 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古代中期(~2.2Ga)构造属性
    6.3 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古代晚期(1.95~1.75Ga)陆块拼合
主要进展与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额尔古纳地块兴华渡口群变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额尔古纳地块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岩石地层单元
        2.2.1 前寒武系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样品制备及分析测试方法
    3.1 单矿物分选、制靶及图像采集和全岩粉末分析
    3.2 电子探针(EPMA)-矿物化学分析测试
    3.3 LA-ICP-MS锆石U-Pb定年
    3.4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第4章 变质作用P-T-t轨迹的反演方法
    4.1 限定变质作用P-T-t轨迹的方法
        4.1.1 变质P-T-t轨迹正演法
        4.1.2 变质P-T-t轨迹反演法
    4.2 高精度年代学方法确定变质时代
第5章 额尔古纳地块绿林林场兴华渡口群变质作用
    5.1 野外地质特征
    5.2 岩相学特征
    5.3 矿物化学特征
    5.4 矿物组合、变质反应及变质期次划分
第6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1 变泥质岩
        6.1.1 地球化学特征
        6.1.2 原岩物质源区与沉积环境
    6.2 变基性岩
        6.2.1 地球化学特征
        6.2.2 原岩类型
        6.2.3 构造环境
第7章 变质演化P-T条件
    7.1 变质相平衡模拟分析
        7.1.1 变质相平衡基本原理
        7.1.2 视剖面计算
        7.1.3 视剖面结果
    7.2 矿物温压计计算
        7.2.1 地质温压计计算基本原理
        7.2.2 地质温压计计算
    7.3 绿林林场变泥质岩的变质过程与P-T轨迹
第8章 石榴石变斑晶扩散环带数值模拟
    8.1 石榴石扩散环带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
    8.2 石榴石扩散环带数值模拟结果
第9章 兴华渡口群变质岩系锆石U-Pb年代学以及大地构造意义
    9.1 锆石U-Pb定年
    9.2 原岩时代
    9.3 变质时代
    9.4 大地构造意义
第10章 结论
    10.1 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表

(6)南秦岭汉阴北部金斗坡矿区S2面理和黑云母-石榴石变斑晶矿物温压条件与控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概况
    2.2 矿床地质特征
    2.3 矿石特征
3 矿区面理特征
    3.1 面理基本特征
    3.2 S2面理与金矿化关系
4 变质矿物黑云母特征
    4.1 宏观特征
    4.2 微观特征
    4.3 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分析
    4.4 热变质作用与金矿化关系
        4.4.1 金矿成矿温度与成矿时代
        4.4.2 热蚀变作用动力来源
        4.4.3 热蚀变作用与成矿关系
5 结语

(7)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控矿要素研究及找矿方向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田地质特征
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特征
4 汉阴北部金矿田控矿要素分析
    4.1 地层-岩性控矿
    4.2 脆-韧性剪切带控矿
    4.3 S2面理与矿化关系
        4.3.1 面理基本特征
        4.3.2 S2面理与金矿化关系
    4.4 热变质作用研究
6 结论

(8)陕西汉阴北部梅子垭组变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梅子垭组特征
3 矿物组合特征
4 测试方法与分析结果
    4.1 石榴子石成分分析
    4.2 黑云母成分分析
    4.3 白云母成分分析
5 讨论
    5.1 变质温压条件的确定
    5.2 变质相与变质程度
        5.2.1 变质相
        5.2.2 变质程度
6 结论

(9)东昆仑金水口石榴堇青花岗岩成因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花岗岩中石子榴石研究意义
        1.1.2 石榴子石成分环带
        1.1.3 金水口石榴堇青花岗岩中石榴子石研究意义
        1.1.4 锆石成因类型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1.2.1 研究内容
        1.2.2 拟解决问题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3.3 蛇绿岩
第三章 金水口石榴堇青花岗岩地质特征
第四章 矿物学研究
    4.1 石榴子石
        4.1.1 产状
        4.1.2 成分特征
        4.1.3 成分环带
        4.1.4 石榴子石成因
        4.1.5 花岗岩形成温度
    4.2 堇青石
        4.2.1 产状
        4.2.2 成因讨论
    4.3 黑云母
        4.3.1 产状
        4.3.2 成分特征
        4.3.3 成因讨论
    4.4 锆石
        4.4.1 锆石形态及内部结构
        4.4.2 测试结果
        4.4.3 讨论
第五章 花岗岩成因
    5.1 区域构造环境
    5.2 岩石成因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 活动带巨量陆壳物质沉积
    2. 1胶北荆山群和粉子山群
        2. 1. 1荆山群
        2. 1. 2粉子山群
    2. 2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群和北辽河群
    2. 3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和老岭群
        2. 3. 1集安群
        2. 3. 2老岭群
    2. 4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 活动带变沉积岩系存在的问题
3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 活动带变沉积岩的物质来源及形成时代
    3. 1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和粉子山群
    3. 2辽东南地区的南、北辽河群
    3. 3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和老岭群
    3. 4存在的问题
4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 活动带变质作用性质、变质演化P-T轨迹及变质时限
    4. 1变质演化特征及P-T轨迹样式
    4. 2变质时限
5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 活动带的深熔作用
6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 活动带空间展布及延伸分布规律
    6. 1辽南长海列岛变质杂岩的古元古代变质热事件的记录
    6. 2徐州-蚌埠-霍邱一带变质杂岩的古元古代变质热事件的记录
    6. 3狼林地块古元古代岩浆-变质热事件的记录
7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 活动带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8结语

四、高温变泥质岩石中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的应用——以胶北荆山群富铝岩石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古元古代晚期Columbia超大陆聚合事件:来自库鲁克塔格地区变泥质岩变质作用的约束[D]. 崔涛. 新疆大学, 2021
  • [2]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格林威尔期变质作用及构造演化[D]. 宗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福建东山亲营山岩组变质岩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的应用[J]. 黄长煌. 华东地质, 2019(01)
  • [4]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代地质演化 ——来自吕梁杂岩岩浆、变质作用的证据[D]. 赵娇. 西北大学, 2018(01)
  • [5]额尔古纳地块兴华渡口群变质作用研究[D]. 徐久磊. 吉林大学, 2018(12)
  • [6]南秦岭汉阴北部金斗坡矿区S2面理和黑云母-石榴石变斑晶矿物温压条件与控矿关系[J]. 高雅宁,杨兴科,韩珂,吴旭,樊培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6(04)
  • [7]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控矿要素研究及找矿方向建议[J]. 高雅宁,杨兴科,杨龙伟,韩珂. 地质力学学报, 2016(02)
  • [8]陕西汉阴北部梅子垭组变质作用研究[J]. 刘欢,高栋,鲁浩,罗德智,张国鹏,焦建刚. 西北地质, 2016(02)
  • [9]东昆仑金水口石榴堇青花岗岩成因矿物学研究[D]. 田广阔.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07)
  • [10]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研究进展[J]. 刘福来,刘平华,王舫,刘超辉,蔡佳. 岩石学报, 2015(10)

标签:;  ;  ;  ;  

石榴石-黑云母地温计在高温变泥质岩中的应用——以胶北景山群富铝岩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