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女生对体育的兴趣

如何提高中学女生对体育的兴趣

一、怎样提高中专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论文文献综述)

赵甜[1](2021)在《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我们不能用旧地图来寻找新大陆,更应该找准学校体育的新定位,明确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工作在中小学生运动参与中的担当,用体育参与来做催化剂,使学生运动参与作为全民健康之基,成为汇入中国梦时代洪流中的重要支流。基于此,本文对北京市16个区278所学校学生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探究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提出其促进策略。结论如下:(1)北京中小学生运动参与存在性别、学段、区域间差异,并在程度上整体表现为男生>女生;小学>高中>初中;主城区>市辖区;但其存在运动参与行为和环境分割并存且发展失衡。呈现“倒挂”现象,这种现象揭示出当前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总体上处于被动状态,社区可供学生运动的基础设施不足、学校体育政策知晓度较低、家长体育活动参与率和表率率需提高等问题亟待解决。(2)基于AHKC评估体系对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层次指标评估可知,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各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国内外对比:(1)在运动参与水平方面,北京市与我国的评定等级一致,均为F,但低于全球水平(D),相差范围比例为7.17%~13.17%,(2)在组织化运动参与方面,北京市(F)均低于我国(D-)和全球(C),社区组织在学生运动参与中存在缺位。(3)在自主性运动参与方面,北京市与我国和全球等级相同(D+),(4)在环境层次指标方面,北京市均优于我国和全球。(5)在政策知晓度方面,北京市与我国等级相同(F),但低于全球(F→C)。(3)通过回归建模对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在学生学校运动参与方面,学生的学校运动参与受学生的人口学因素、主观参与态度、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老师指导、考核方式影响,与学生体育课参与态度,学校场地设施需求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无显着性相关。在家庭体育参与方面,学生家庭运动参与受人口学因素、家庭人文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与父亲的学历、父母的工作类型、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支持无关。

黄磊[2](2020)在《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唐山市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小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我国属于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小学生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城镇.体育锻炼是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但在农村受家庭观念和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家长与教师对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处于被忽视的认知状态,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直接造成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不受重视和体育行为严重不足的现状。2019年5月我国国务院所颁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教育理念,为城乡教育的良好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种政策的引领下,提升农村学校教育理念的同时,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借鉴城中体育教育经验,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加强农村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其体育行为的形成。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对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目前唐山市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从而提出相应的缓解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唐山市农村小学的操场仍旧是普通的沙子、石子场地,对体育教师资源的重视度较低,教师的学历与教龄相对城市来说较为落后。这说明,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小学生的体育行为培养条件不足,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有待进一步的落实。2.农村小学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认知、体育兴趣、体育动机都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说明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培养存在很多问题。3.为了更好的贯彻与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农村小学在对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中,积极鼓励各个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早操和课间操活动。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外体育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但是不足的是,由于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的普及程度不深,导致农村小学生校外体育行为培养的效果不理想。4.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是影响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政策的落实、对学校体育的重视、领导的重视程度、体育课程学科地位、教育经费、学校内部体育法规、教师的重视程度、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师培训、对学生体育参与的重视程度、对体育行为的理解度、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学生的体育兴趣与态度、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学生的体育观。5.针对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培养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进一步提出的发展策略为:应强化政府对学校体育的统筹力度、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权利、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体育课程计划安排、优化体育场地设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保障、组织早操、课间操管理人员,帮助学生更好参与体育活动、完善师资力量、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强化小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王建[3](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石佳琳[4](2020)在《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中职学校的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迄今,针对我国西部山区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的成果尚极为鲜见。为了解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开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就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纲要》实施情况、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组织与方法、基础设施、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课程教学方面:每所学校按照《纲要》制定了课程目标;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一二年级每学年64学时;教材采用全国统编教材,但是本土化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不强;多数中职学校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没有体现职业特征,仅有2所中职学校开设了民族传统项目,没有体现湘西民族特点。同时,采取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评价内容较为传统,素质教育理念未得到强化。2.师资方面:县城中职学校缺乏高学历教师,在科研方面做得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偏多;教师数量不足,体育教师上课任务重;福利待遇偏低。3.基础设施方面:经费来源单一,领导不够重视,导致该地区中职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4.学生特点方面:中职学生比较叛逆,加大教师教学难度。根据以上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策略: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2.按照《纲要》的要求,努力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3.多渠道增加经费的投入,完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4.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加强课堂凝聚力、感染力。

于征征[5](2020)在《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为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国家对教育体系进行了多次优化改革,使整体教育水平有了突破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体育教学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校内、外两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职体育教学特别是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并不尽人意。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共有高职院校27所,其中公办19所,民办8所。本研究试图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为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研究以郑州市8所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体系、体育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现状三个主要模块。研究结果显示:影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因素主要有师资队伍、场地器材、管理制度、学校领导的观念与重视程度、经费的投入五个方面。具体结论如下:1、郑州市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体系没有显示出职业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传统,课程种类少;2、教学模式传统,创新性不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较为单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发展;3、学生参与体育课目的多样,学生评价方式不能与时俱进;4、教师队伍偏年轻,师资力量短缺,教师课时任务重,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运动以及教师上课要求。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提出以下建议和优化策略:1、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明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2、探索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3、丰富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要求,将职业体能训练加入到教学中来;4、加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新兴项目的体育人才;5、改善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体育场馆和器械的建设。

朱健[6](2020)在《南京南通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三年跟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身体活动不足已经成为世界第4大的死亡风险因素,身体活动通常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这在青少年阶段尤为明显,在青少年时期保持较高的身体活动水平可能会使其终身受益。本研究以发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特征和探究影响其身体活动因素的动态变化为目的,以期能对不同年级阶段采用针对性身体活动促进干预措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招募来自南京和南通小学、初中、高中的受试者共875名(男生438名,女生437名),采用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的国民体质监测仪进行测量,计算学生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2004)》中不同性别所对应的不同年龄段BMI界值,对学生的BMI进行划分。受试者连续佩戴7天加速度传感器(ActiGraph GT3X)进行身体活动的数据采集,按照Evenson Children(2008)标准进行身体活动强度分类,并将MVPA≥60min的学生归类为达标组,MVPA<60min的为未达标组。采用SAS JMP1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M±SD)进行描述。对性别、年级及地域间差异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三年总体数据进行可重复测量资料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对问卷与身体活动时间数据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以p<0.1认为可能具有影响,进入逐步回归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入=0.05,p出=0.1)。研究结果: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最终有479名有效受试者(男:222名,女:257名)的数据被本次研究所使用。1.身体活动:在连续跟踪的3年里,经可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总体学生的静坐时间、轻度身体活动时间和MVPA时间在3次测量间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每年各年级间的静坐行为时间、轻度身体活动时间、MVPA时间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儿童青少年的静坐时间、轻度身体活动和MVPA时间在性别间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2.影响因素:影响小学生因素:第一年B8校外设施不满足需要(OR=4.954,95%CI:1.618-15.171)、父母不支持(OR=2.662,95%CI:1.073-6.604)是小学生MVPA达标的保护因素;家附近没有露天运动场所(OR=0.176,95%CI:0.040-0.771)是小学生MVPA达标的危险因素。第二年,母亲文化程度低(OR=0.220,95%CI=0.090-0.539)是小学生MVPA达标的危险因素。第三年,体育课很疲劳(OR=0.527,95%CI=0.272-1.024)、父亲文化程度低(OR=0.275,95%CI=0.089-0.848)、自己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少(OR=0.427,95%CI=0.182-1.003)是小学生MVPA达标的危险因素。影响初中生因素:第一年A10母亲文化程度低(OR=0.136,95%CI:0.047-0.396)是初中生MVPA达标的危险因素。第二年,自己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少(OR=0.220,95%CI=0.076-0.640)、走读生(OR=0.097,95%CI:0.010-0.919)是初中生MVPA达标的危险因素。第三年,家附近没有室内体育馆(OR=0.093,95%CI:0.009-0.923)是初中生MVPA达标的危险因素。影响高中生因素:第一年,感觉很累(OR=0.625,95%CI:0.423-0.924)是高中生MVPA达标的危险因素,做家务(OR=2.597,95%CI=1.189-5.670)是高中生MVPA达标的保护因素。第二年无显着性因素。第三年,做家务(OR=3.993,95%CI:1.279-12.467)是高中生MVPA达标的保护因素。结论:1.身体活动水平1)总体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偏低,学生的身体活动变化并不总是递增或递减变化趋势,呈波动下降趋势。总体MVPA达标率处于较低水平(7.93%12.74%),其中男生达标率(13.96%19.37%)比女生(2.72%8.17%)高。2)女生身体活动水平显着比男生低,表现为静坐时间比男生多,LPA时间和MVPA时间比男生少。3)南通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比南京低,MVPA达标率也比南京地区低。4)年级越高静坐时间越长(小学<初中<高中),而轻度身体活动时间则随年级增加而减少(小学>初中>高中)2.身体活动相关因素1)随着年级升高,身体活动影响因素数量逐渐减少。2)学生类型(是否住校)对初高中生的MVPA有很大影响,住校生表现出更高MVPA。3)家附近有露天场所、绿地、体育馆和公园等可有效促进MVPA提升或降低SB时间。4)小学初中生喜爱或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能促进MVPA,高中生MVPA则主要受主观劳累程度影响。5)对6年级小学生控制“屏幕时间”可有效促进MVPA。

杜晨[7](2020)在《天津市7-12岁少儿身体素养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静力性生活方式成为青少年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由此带来的健康危机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身体素养是个体为了生活而重视并承担参与身体活动的责任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及知识与理解。现有研究表明,少儿时期是培养身体素养的窗口期,对其成年后的身体健康维持及慢病预防具有积极意义。为更好培养少儿身体素养,提升身体健康指数,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对身体素养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制定了天津市少儿身体素养调查指标体系,依托京津冀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委托开展的天津市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与需求情况调查,对天津市7-12岁少儿身体素养情况及影响因素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提升天津市少儿身体素养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对策建议。

张秀丽[8](2020)在《中专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及培养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较于中专男生群体,当下的女生群体普遍缺乏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平时存在消极应付体育课等行为,影响体育课教学效果,不利于女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变革体育课教学方法刻不容缓。从中专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入手,提出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对策。

胡仕斌[9](2019)在《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在当今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家长和科研学者热衷的一个话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与他们体育学习兴趣的缺失有着莫大的关联。而对高职学生来说,科学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其体育学习兴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往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大多是从学生的气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学业影响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对体育学习兴趣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较为少有,特别是研究高职学生群体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更是没有。所以,本文对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性研究进行深入研究及拓展,旨在为提升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活动的参与度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本文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湖南省高职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主要从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的差异性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与体育学习兴趣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究。并在此研究基础上,为激发高职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培养体育学习兴趣及习惯,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有效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具体如下:(1)高职学生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整体呈现较积极的状态,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当下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主流,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积极性及体育关注度上有待提升。父母亲间的教育方式存在较为显着的差异,表现形式不同,对高职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也就截然不同。(2)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人口学特征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表现为:男性得分显着高于女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大一年级;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在惩罚与严厉和拒绝与否认两个维度得分高于城市学生,但是在情感温暖与理解维度城市学生得分要显着高于农村学生;省内外就读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父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维度,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保护、偏爱三个维度均表现为1000-1500元>1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两个维度上,母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与严厉维度,均表现为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元以上。(3)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消极性维度得分低于理论均值,其它维度实际得分均高于理论均值,表明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4)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人口学特征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表现为:男生体育学习兴趣总体上高于女生;大二>大三>大一;独生子女家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要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在生源地与省内外就读差异方面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月均生活费差异上,月均生活费在1000-1500元的学生群里体育学习兴趣显着更高。(5)通过对高职学生的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各个维度和体育学习兴趣及各维度及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后发现:在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中有四个维度对因变量体育学习兴趣具有显着预测效应,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情感温暖与理解(正向预测)、拒绝与否认(负向预测)、惩罚与严厉(正向预测)及过分干涉(正向预测);在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中有三个变量对因变量体育学习兴趣具有显着预测效应,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情感温暖与理解(正向预测)、拒绝与否认(负向预测)及惩罚与严厉(正向预测)。(6)通过以父母亲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为自变量,对体育学习兴趣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具体的回归模型公式为:(1)体育学习兴趣=0.214×情感温暖与理解(父)-0.570×拒绝与否认(父)+0.278×惩罚与严厉(父)+0.124×过分干涉(父);(2)体育学习兴趣=0.224×情感温暖与理解(母)-0.368×拒绝与否认(母)+0.187×惩罚与严厉(母)。

李法宪[10](2019)在《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同时残疾人的数量也达到了8500万,也是世界上残疾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于残疾人的政策并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无论是在残奥会上还是在其他关于残疾人体育赛事上,我国残疾人运动员都发挥了出色的成绩,并且在金牌榜上和奖牌榜上都是遥遥领先。特殊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务院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年-2020年)》的通知提到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保障能力、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三大重要任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鼓励所有青少年走进操场、面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踊跃参与体育锻炼,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本文以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锻炼需求为研究对象,以特殊教育学校听力语言障碍和智力障碍两类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得出结论如下:1.株洲市共有四所特殊教育学校,四所学校田径场和篮球场;有教职工126人,其中体育教师16人,占整体教师队伍13%,只有两名体育老师从事体育工作11年以上,体育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化;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体育教师没有,只有3人是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2.四所学校每周都设有两节体育课,组织形式都是班级教学,教学方法大部分以游戏法为主,体育课的内容大部分是以身体素质和体育游戏为主;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每天都进行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主要以矫正体操、跑步、篮球等活动项目,其余三所学校平均每周2-3次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主要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四所学校都会举办校运会,只有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有专业的训练队,有外出参与比赛的机会。3.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教学不严谨、课外活动单一、课外活动和竞赛参与度不高。主要表现在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和游乐健身室、音乐律动室、感统训练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场地的短缺;体育教师数量少,专业和学历水平普遍不高,男女比例不协调,结构不合理;体育课的开设虽说符合国家课程设置标准,但是体育课内容单一,组织形式随意,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和动机较高;大课间活动参与程度不高,内容单一,参与体育竞赛的机会极少。4.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办学条件比较简陋,导致智力障碍和听力语言障碍两类学生对场地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锻炼内容单一,锻炼项目选择较少,无法满足两类残疾学生对于内容选择上的需要;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师的学历和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无法全方面对两类学生进行指导教学;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较少,时间上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无法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5.根据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1)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建设。(2)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社会地位。(3)制定丰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锻炼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4)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

二、怎样提高中专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提高中专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与思路
        1.3.1 研究创新点
        1.3.2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运动参与
        2.1.2 AHKC评估体系
    2.2 基于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分析中外运动参与的研究现状
        2.2.1 我国运动参与研究现状
        2.2.2 国外运动参与研究现状
        2.2.3 中外运动参与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2.3 运动参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1 运动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分析
        2.3.2 运动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分析
    2.4 AHKC评估体系的相关研究
        2.4.1 AHKC评估体系各指标阐释
        2.4.2 AHKC评估方式和评估标准
    2.5 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数量统计
        4.1.2 学校体育参与状况描述统计
        4.1.3 家庭体育参与状况描述统计
    4.2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特征分析
        4.2.1 行为层次指标分析
        4.2.2 环境层次指标分析
        4.2.3 政策层次指标分析
        4.2.4 国内外运动参与等级比较分析
    4.3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3.1 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设定及变量操作
        4.3.2 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汇报
        4.3.3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存在不足及原因分析
        4.4.1 北京市中小学生各类别运动参与现状存在差异
        4.4.2 北京市中小学生各层次运动参与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4.4.3 北京市中小学运动参与现有评估方式仍需完善
        4.4.4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环境分割并存且发展失衡
    4.5 促进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策略
        4.5.1 重审学校作用,建立多维体育环境,提升全民体育素养
        4.5.2 开展共享体育,制定统一标准指南,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
        4.5.3 优化体育评价方式,构建评价反馈系统,动态更新参与情况
        4.5.4 搭建家校联动平台,增强家长体育素养,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5 结论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学生问卷
    附件2 家长问卷

(2)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唐山市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分析
        3.1.1 体育设施基本情况分析
        3.1.2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3.2 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基本情况分析
        3.2.1 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认知分析
        3.2.2 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兴趣分析
        3.2.3 农村小学生体育动机分析
    3.3 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基本情况分析
        3.3.1 农村小学生校内体育行为培养分析
        3.3.2 农村小学生校外体育行为培养分析
    3.4 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3.4.1 社会因素分析
        3.4.2 学校因素分析
        3.4.3 家庭因素分析
        3.4.4 学生因素分析
    3.5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策略分析
        3.5.1 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之社会培养分析
        3.5.2 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之学校培养分析
        3.5.3 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之家庭培养分析
        3.5.4 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之学生自身培养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4)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3.2 国内发展现状、发展动态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2.1 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执行情况
        2.1.1 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情况
        2.1.2 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制定情况
        2.1.3 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在湘西州中职学校的实施情况
    2.2 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使用状况
    2.3 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情况
        2.3.1 理论方面
        2.3.2 实践课程方面
        2.3.3 学生对根据中职学校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认可的情况
    2.4 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2.4.1 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情况分析
        2.4.2 学生对上体育课的态度情况
    2.5 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置状况
    2.6 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组织与方法实施情况
        2.6.1 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分析
        2.6.2 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2.7 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情况
        2.7.1 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年龄情况
        2.7.2 体育教师学历结构、工资待遇的情况
    2.8 湘西州中职学校教学评价情况
        2.8.1 体育教学评价的状况
        2.8.2 学生对体育课与就业、身体素质关系认可程度情况
第3章 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基于师资方面的问题
    3.2 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没有体现职业特征
    3.3 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3.4 体育场地设施不均衡
    3.5 中职学生比较叛逆,加大教师教学难度
第4章 推进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发展的策略
    4.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4.2 按照《纲要》的要求,努力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
    4.3 多渠道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设施条件
    4.4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加强课堂凝聚力、感染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教师问卷
附录B:学生问卷
附录C: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D:专家效度检验表

(5)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职院校
        2.1.2 公共体育课教学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2.2.3 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2.2.4 关于体育教学方式的研究
        2.2.5 关于体育评价的研究
        2.2.6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2.2.7 关于学生学习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现状及分析
    3.1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体系
        3.1.1 教学目标
        3.1.2 教学内容
        3.1.3 课程设置
    3.2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教师的“教”
        3.2.1 教学模式
        3.2.2 教学方法
        3.2.3 教师评价
    3.3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学生的“学”
        3.3.1 学习效果
        3.3.2 学习兴趣
        3.3.3 学习评价
第四章 影响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因素分析
    4.1 教学条件
        4.1.1 师资水平
        4.1.2 场地器材
    4.2 管理制度
    4.3 领导的重视程度
    4.4 经费保障
第五章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存问题优化策略
    5.1 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5.1.1 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
        5.1.2 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5.2 强化体育师资建设
    5.3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5.3.1 改进教学方法
        5.3.2 完善教学评价
    5.4 注重职业体能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
        5.4.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专业体能训练计划
        5.4.2 合理构建多元化的职业体能训练模式
        5.4.3 合理调整职业体能训练结构
    5.5 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经费投入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2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南京南通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三年跟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身体活动概述
    2.2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测量方式
    2.3 身体活动推荐量
    2.4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
    2.5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影响因素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调查对象与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器材及问卷
        3.2.2 实验方案
    3.3 数据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特征
    4.2 学生身体活动情况
        4.2.1 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4.2.2 不同年级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4.2.3 不同地区总体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4.3 南京南通两地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4.3.1 南京南通两地小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4.3.2 南京南通两地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4.3.3 南京南通两地高中生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4.4 学生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小学生身体活动影响因素
        4.4.1.1 影响小学生MVPA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4.4.1.2 影响小学生MVPA的多因素逐步分析
        4.4.1.3 影响小学生LPA时间的单因素逐步分析
        4.4.1.4 影响小学生LPA时间的多因素逐步分析
        4.4.1.5 影响小学生SB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4.4.1.6 影响小学生SB时间的多因素逐步分析
        4.4.2 初中生身体活动影响因素
        4.4.2.1 影响初中生MVPA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4.4.2.2 影响初中生MVPA时间的多因素逐步分析
        4.4.2.3 影响初中生LPA时间的单因素逐步分析
        4.4.2.4 影响初中生LPA时间的多因素逐步分析
        4.4.2.5 影响初中生SB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4.4.2.6 影响初中生SB时间的多因素逐步分析
        4.4.3 高中生身体活动影响因素
        4.4.3.1 影响高中生MVPA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4.4.3.2 影响高中生MVPA时间的多因素逐步分析
        4.4.3.3 影响高中生LPA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4.4.3.4 影响高中生LPA时间的多因素逐步分析
        4.4.3.5 影响高中生SB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4.4.3.6 影响高中生SB时间的多因素逐步分析
5.分析与讨论
    5.1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特征分析
        5.1.1 不同性别间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特征分析
        5.1.2 不同年级间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特征分析
        5.1.3 不同地区间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特征分析
    5.2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影响因素
        5.2.1 小学生身体活动影响因素
        5.2.2 初中生身体活动影响因素
        5.2.3 高中生身体活动影响因素
    5.3 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影响因素
    5.4 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影响因素
6.结论与建议
    6.1 身体活动水平
    6.2 身体活动相关因素
    6.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天津市7-12岁少儿身体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少儿身体活动不足带来全球健康困境
        1.1.2 身体素养是促进少儿终生参与身体活动的关键
        1.1.3 少儿时期是发展身体素养的窗口期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4.3.1 文献资料法
        1.4.3.2 专家访谈法
        1.4.3.3 问卷调查法
        1.4.3.4 数理统计法
        1.4.3.5 逻辑分析法
2.身体素养的基本理论及现状综述
    2.1 身体素养的概念
    2.2 身体素养概念的内涵属性
    2.3 身体素养维度的阐释
    2.4 身体素养相关概念辨析
        2.4.1 身体素养与健康素养
        2.4.2 身体素养与体质
        2.4.3 身体素养与体育素养
        2.4.4 身体素养与生活质量
        2.4.5 身体素养与健康生活方式
    2.5 十个国家和地区少儿身体素养发展概况
    2.6 少儿身体素养测量的指标体系和方式方法
        2.6.1 国外少儿身体素养测评指标
        2.6.1.1 CAPL-2 测评体系
        2.6.1.2 “生命护照”(Passport for Life)测评体系
        2.6.1.3 “PLAY”测评体系
        2.6.2 国内身体素养测评指标
3.市少儿身体素养指标体系的编制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
    3.2 指标体系内容框架的构建
    3.3 指标体系条目的构建
    3.4 天津市少儿身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1 指标确立的过程
        3.4.2 身体素养指标设置
        3.4.3 身体素养影响因素指标设置
        3.4.4 征询结果
        3.4.5 指标的确立
4.天津市少儿身体素养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天津市7-12 岁少儿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4.2 天津市7-12 岁少儿身体素养情况
        4.2.1 天津市7-12 岁少儿情感维度的基本情况
        4.2.2 天津市7-12 岁少儿身体维度的基本情况
        4.2.3 天津市7-12 岁少儿认识维度的基本情况
        4.2.4 天津市7-12 岁少儿日常行为维度的基本情况
    4.3 天津市7-12 岁少儿身体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个人因素
        4.3.2 家庭因素
        4.3.3 学校因素
        4.3.4 社区因素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中专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及培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专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
二、中专女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对策
    (一)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创设女生学习兴趣培养条件
    (二)改编体育教材内容,激发女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抓住女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

(9)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2.1.1 概念界定
        2.1.2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2.1.3 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动态
    2.2 体育学习兴趣相关研究
        2.2.1 概念界定
        2.2.2 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2.2.3 体育学习兴趣的测评
        2.2.4 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动态
        2.2.5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2.3 个人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推理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体育学习兴趣的总体描述
        4.1.1 家庭教养方式的现实状况
        4.1.2 体育学习兴趣的现实状况
    4.2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体育学习兴趣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4.3 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
        4.3.1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体育学习兴趣低-高组中的差异分析
        4.3.2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分析
        4.3.3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高职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
        5.1.1 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当下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主流倾向
        5.1.2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人口学特征存在差异
        5.1.3 对当前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评述与建议
    5.2 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5.2.1 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5.2.2 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人口学特征存在差异
        5.2.3 对当前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评述与建议
    5.3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其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5.3.1 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产生显着影响
        5.3.2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
        5.3.3 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预测作用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4.1 研究的不足
        5.4.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体育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致谢

(10)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内涵
        1.5.1 特殊教育
        1.5.2 特殊教育学校
        1.5.3 体育锻炼需求
    1.6 理论依据
        1.6.1 人本主义理论
        1.6.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基本情况
        2.1.1 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2.1.2 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情况
        2.1.3 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情况
        2.1.4 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课外活动情况
    2.2 智力障碍学生体育锻炼需求情况
        2.2.1 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情况
        2.2.2 体育锻炼指导的需求情况
        2.2.3 体育锻炼内容的需求情况
        2.2.4 体育锻炼时间的需求情况
    2.3 听力语言障碍学生体育锻炼需求情况
        2.3.1 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情况
        2.3.2 体育锻炼指导的需求情况
        2.3.3 体育锻炼内容的需求情况
        2.3.4 体育锻炼时间的需求情况
第三章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存在问题
    3.1 场地器材数量有限,质量有待提高
    3.2 体育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3.3 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3.4 课外体育活动不多,效果不佳
第四章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锻炼需求发展对策
    4.1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4.2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4.3 树立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4.4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怎样提高中专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D]. 赵甜.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唐山市农村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研究[D]. 黄磊.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3]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湘西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石佳琳. 吉首大学, 2020(03)
  • [5]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D]. 于征征.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6]南京南通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三年跟踪研究[D]. 朱健.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7]天津市7-12岁少儿身体素养研究[D]. 杜晨.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中专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及培养探讨[J]. 张秀丽. 现代职业教育, 2020(03)
  • [9]家庭教养方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D]. 胡仕斌.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10]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现状研究[D]. 李法宪.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如何提高中学女生对体育的兴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