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监督数据手册通讯

技术监督数据手册通讯

一、技术监督资料书讯(论文文献综述)

吴云燕[1](2021)在《新媒体视角下G出版社“魔法象”少儿图书品牌建设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少儿图书市场近年来的繁荣景象,在出版业界有目共睹。在疫情之下,出版行业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少儿出版依然在逆势中保持正向增长。根据北京开卷数据显示,出版业在整体零售市场20年来首次负增长5.08%,少儿图书作为近五年来在图书市场中表现优异、码洋规模第一且增速最快的板块,依然增长了1.96%,可以说,少儿图书也成为驱动我国大众图书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少儿出版市场由于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处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少儿出版已成为出版行业内最炙手可热的领域,大量的出版单位涌入并创立了相关的新兴少儿图书品牌。但面临如此激烈的竞争,这些新兴少儿图书品牌如何进行图书品牌建设与营销,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品牌,是用来识别商品销售者的名称、术语或象征。品牌可以向消费者表达出商品的属性、价值、利益、文化、个性等各方面的信息。21世纪,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品牌经济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趋势,品牌化发展成为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新媒体平台的逐步兴起开始影响我国当代少儿图书品牌塑造的具体宣传路径与营销模式,少儿图书从业者应当着手推出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少儿图书品牌,并基于新媒体技术与相应的信息传播渠道广泛投放图书广告,提高优质少儿图书的曝光率与社会知名度,发掘图书市场中的潜在客户与内容受众。据不完全统计,在2015前后至今,累计近百个童书品牌创立,其中有从知名出版机构中分立出来的子品牌,也有民营机构不断创建的新品牌,甚至有包括专业少儿社以品牌形象亮相。其中这些年轻的品牌包括小中信、小读客、小活字、读小库、奇想国、小博集等等。2015年,G出版社也依托着本身的特色进入少儿出版领域,创建魔法象少儿图书品牌,虽然不比专业少儿出版的渠道与资源,在很多方面不足,但以其独特性的品牌建设与自我定位,在少儿出版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多次与“小中信”“读小库”等新兴少儿图书品牌作为案例报道,为少儿图书出版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了研究少儿图书品牌建设的一个新的方向与角度。本文利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在新媒体视角下根据魔法象少儿童书品牌的营销,探析其进入少儿图书市场后品牌建设路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相关研究动态以及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以及所需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首先基于少儿图书品牌与新媒体营销的发展视角,通过背景与现状研究分析,这些年轻的同期少儿图书品牌大多数的都有以下特点:一是成立时间较短,大多为3-6年,市场影响力逐渐累积;二是在版权资源和渠道方面,有较多受制于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品牌和专业少儿出版社;三是年轻品牌大多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基于此情况,通过G出版社魔法象少儿图书品牌建设中的CIS企业识别系统分析与魔法象在新媒体视角下品牌建设途径分析归纳其品牌建设现状与特点,以STP理论进一步对魔法象品牌建设的路径进行解剖。第四部分着重以G出版社魔法象少儿图书品牌建设路径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新媒体渠道、营销方案、产品营销反馈等具体数据案例进行分析,利用访谈法对魔法象品牌创始人、品牌营销人员进一步探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原因,归纳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原因。第五部分根据现有文献分析与市场相关案例借鉴,根据魔法象现阶段表现出来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思考,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与方法,提出通过明确的品牌定位、调整产品结构比例、结合新媒体内容与渠道多元创新和精准化推荐、整合新媒体品牌营销等建议,灵活调整品牌建设路径策略,进一步达到品牌构建与传播的目的;也为少儿图书品牌建设研究提供新视角,对行业有借鉴意义。

郑诚[2](2020)在《19世纪外文北京城市地图之源流——比丘林的《北京城图》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尼基塔·雅科夫列维奇·比丘林(НикитаЯковлевичБичурин,1777-1853),俄国东正教修士,法号雅金夫(Иакинф)。1808年1月至1821年5月,比丘林担任第九届俄国东正教驻华使团团长,旅居北京十三年之久。在华期间,比丘林勤奋学习汉文,翻译中国典籍,回国后发表了大量中国题材论着,特别是蒙古、西藏、西域史地方面的作品,成为俄罗斯汉学的主要奠基人。1

崔颖[3](2016)在《"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选题策划研究》文中认为‘五个一工程”图书评选是由中宣部组织的国家级图书奖,1992年至今,已举办13届,成为中国当代出版史上重要的出版活动,对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论文搜集了446种全国“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和980种地方“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通过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获奖图书的选题策划,有助于“五个一工程”评选的健康发展,完善我国当代出版史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框架和基本情况,阐述了课题创新性与研究价值。第二部分:对获奖图书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全国获奖图书的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获奖数量从第一届至第八届逐届递增,第九届大幅下降,,第十届以后保持平稳状态,反映了该项评奖逐步完善的过程;获奖图书品种受参评范围的影响,出现类型的不平衡性与阶段递减性。第三部分: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经典个案,运用出版控制论、接受理论、说服理论等相关理论深入剖析“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选题策划各子项的规律特点。获奖图书策划主体以出版社与党政机关为主;图书内容题材反映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弘扬主旋律、强调先进典型、贴近时代的特点;书名注重对内容主旨的表达以及读者的接收习惯;图书作者具有较高威望,凸显信源可信度对说服效果的重要性;形式策划强调与内容风格的统一;图书宣传方式多为书讯书评、报刊连载及图书座谈会;文学类获奖图书以选题开发实现选题资源的有效利用。第四部分:分析“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选题策划的不足,如不够重视读者的接受心理,内容的同质化与宣传方式过于单一。运用传播学、接受学等理论,从内容、作者、媒介三个角度提出“五个一工程”图书选题策划的对策建议。

徐本豪[4](1983)在《苏联东欧问题研究资料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徐本豪[5](1983)在《苏联东欧问题研究资料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杨大韬[6](1984)在《苏联东欧问题研究资料索引》文中指出

徐本豪[7](1983)在《苏联东欧问题研究资料索引》文中提出

端木敏静[8](2015)在《融通中西,守望记忆—英国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晚清在华的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通过研究这些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文化与教育的活动以及他们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互动,首先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研究的新视域,有助我们更加精准地把握中国跨时代变迁中的晚清中国和西方视野下中国形象的演变进程,也为正确认识中西文化的冲突、为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和会通提供借鉴和启示。本论文以英国循道会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1935)为研究个案,在收集和整理伦敦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等所提供的苏慧廉第一手档案材料和中英文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立足于充分的文献分析实证研究,融合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以及这些学科理论所提供的视角和解释框架,重构苏慧廉在中国活动的历史图景,多角度、全方位地阐述和分析苏慧廉及其传教团队的在晚清温州的传教、教育和医疗事业,探讨了他们在晚清温州的近代化进程中和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本论文还对苏慧廉的东学西传的汉学学者生涯和作品进行系统介绍,并通过对苏慧廉汉学代表作的分析来阐述苏慧廉的学术思想,在此基础上整理评价他在欧洲汉学研究做出的贡献。苏慧廉1883年初来到浙江温州传教,1907年离开温州前往太原担任山西大学堂校长。传教期间创办西式学校和西医医院,推动了晚清温州的基督教、文化、医学发展的近代化进程。1911年回英国担任牛津大学汉学终身教授,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授。苏慧廉在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实践,他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特殊时代的跨文化交流的具象化的过程,对他的研究具有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学术意义在于关于苏慧廉的全方位学术研究还是空白的状态;就其实践意义而言,在当今各国民众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更频繁的时代里,关于苏慧廉的研究能为当下的跨文化交流带来启示和提供必要的经验教训。本论文首先以史为线,阐述苏慧廉初到中国的文化体验以及在传教过程中为适应中国文化和温州当地文化做出的处境化努力,来呈现西方传教士初遇异质文化的普遍现象和特殊现象,藉此探讨跨文化传递、跨文化互动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其次,苏慧廉在温州活动时期正值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本论文详细叙述了苏慧廉为应时代之需而开创的西学东渐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深入讨论了西方传教士在传教、办教育和医疗等事业中所透射出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层内涵。苏慧廉对晚清温州乃至晚清中国的文化观察,是当代学者研究晚清中国城市、民俗民风等珍贵历史材料之一。苏慧廉夫妇在晚清温州生活二十五年,深入温州各层人群、各个地方,接触到温州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场观察、亲身体验中国文化,亲眼目睹中国传统社会进入世界近代化潮流体系中的变迁,这些现场材料被苏慧廉夫妇用文字保存下来。本论文整理和研究苏慧廉夫妇对晚清温州的报道作品、未出版的手记信件以及留下的关于晚清温州的老照片,整理其中关于晚清温州的描述,梳理他们对晚清中国的观察和评论,了解特定时期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并以此微观视角了解晚清中国社会真实图景和社会文化语境,为更多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借鉴。最后本论文以相当大的篇幅阐述苏慧廉的汉学造诣,对他的着作逐一介绍,并进行客观地评价。以苏慧廉的代表作《论语》译本、《儒释道中国三大宗教》和《中国与西方:中西交通史大纲》为研究文本,深入阐述了苏慧廉对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宗教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研究成果,呈现他是如何向西方世界诠释和解读中国文化。《论语》译本研究将填补国内苏慧廉《论语》译本研究的空白,《儒释道中国三大宗教》是欧洲汉学界关于中国宗教精神的经典力作,《中国与西方》阐述了中国在中西关系发展史里的角色和影响。本论文通过丰富的史料和作品的阐述和分析,以历史人物和历史时代的辩证关系以及苏慧廉对当下跨文化交际的启示为视角,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苏慧廉的历史成就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和创新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殖民扩张提供了历史机遇,欧美国家基督教青年海外宣教运动带来时代选择,而晚清中国特殊历史环境帮助他成就人生使命。其次,苏慧廉的跨文化交流体验为当下跨文化交流提供的借鉴和启示:开放心态,认知他者,这是跨文化交流成功的第一要素;调整姿态,学习认同并溶入目标文化,打破文化的疆界,是形成文化间的互惠理解必要途径;最后通过文化间的双向传递,在两种文化之间搭建彼此交流、彼此认知、彼此学习的桥梁,在对话中促进彼此是跨文化交流的最高境界。文化交流关系绝不应是非此即彼、单相输出,互惠对话、多元共存不仅是未来人类文化关系的图景,也是和谐发展的基础。文化可以成为彼此沟通的桥梁,而不是隔断彼此的屏障。

霍贺[9](2014)在《从“自由的马克思主义”到“新自由主义”—胡秋原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胡秋原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和极具研究价值的人物。他少年时期受新文化运动自由、民主和科学价值观的影响,奠定了思想上的自由主义底色。进而钟情于五四后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和其他激进革命学说,视其为救国救民之道,并一度投身于革命风潮之中。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自由理念的痴迷,又让他在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现实面前,陷入迷惘与困顿。为此,作为文化人的他,从文艺和史学理论方面的路径入手,对自己思想上的迷惘作一厘清。他首先参与“文艺自由论辩”,成为“人道主义文艺观”的主要提倡者;继而以《读书杂志》为阵地,组织开展了在民国思想史、学术史上颇具影响的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抗战爆发后又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在此期间,他从比较中西文化的视角探索抗战建国之道,提出了超越传统、超越西化、超越俄化,走中国自己发展道路的主张。因他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权抱有深刻的疑虑和不信任,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此后多年致力于文化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但仍不忘情政治,并以其特有的家国情怀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不懈的思索,也是台湾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大陆改革开放后,他也是最早来大陆探访的文化名人之一。可以说,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上,胡秋原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理应据有其一席之地。然而,尽管他在思想文化界颇为活跃,也有一定影响,但却是个不得志的“失败者”。他毕生对“超越之路”理想的求索,希望调和两个极端、谋求“中间道路”的愿景,一直处在不断碰壁之中。不过,也正因为这样,胡秋原的命运和遭遇,实际上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那个时代很多像他那样抱此理想的一代知识人命运的写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像胡秋原这样立场暖昧不明的“中间人士”,一个政治上的失意人和失败者,以往学界关注和研究都相当薄弱,对他们历史所起的作用和价值也缺少公正客观的评说,笔者主要为弥补此缺陷而作。对胡秋原及其思想的研究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考察的基本视角。本文对胡秋原思想的研究,以系统梳理其思想形成和发展演进的脉络为基线展开,重点考察他从“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演变过程,展现其对中国出路的思考和探索。他的历史哲学或探索中国出路的哲学视角:大体以1932年出版的《唯物史观艺术论》、1935年自立思想后撰写的《历史哲学概论》、1953年完成的《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为标志;经历了“先超越期”、“超越前期”、“超越后期”三个阶段;分别呈现出“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文化史观”和“理论历史学和超越前进论”三种观念形态,其思想演进轨迹由折衷调和,逐渐转向“自立体系”。在“先超越期”,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胡秋原,崇尚自由民主,不满现状,与当时大多数具有挽救民族危亡情怀的热血青年一样,对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创的社会主义充满憧憬,被传播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所吸引,成为社会主义的追随者,进而投身革命运动的洪流,以期实现救国理想。然而,大革命的种种挫折,让胡秋原对其一度追随的“主义”产生怀疑,他开始独立思考中国社会问题,探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他认为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的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并不冲突,试图对当时被认为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思潮——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行折衷调和,提出了“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相结合,以求重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他以“自由人”相标榜,指出“文艺至死是自由的民主的”,引发了“文艺自由论辩”。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他企图修正唯物史观,提出了从秦至清的中国是“专制主义”社会的观点。在“超越前期”,胡秋原的研究兴趣由文艺史转向社会史。1934—1937年间,通过对欧美和苏俄的四年考察,他认为无论是西方对外侵略的帝国主义,还是苏俄的武力革命和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模式,都不是中国立国的前途。基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立场,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并自立文化史观,以构建其历史哲学。他从文化层面探索新中国建设的理论依据,痛感百年来的传统派、西化派、俄化派在立国问题上的各执一端,提出新文化的发展方向既不是“旧文明的复活”,也不是“全盘西化或苏维埃的文明”,而是“由中国创造,为中国进步,表现中国特点的现代文明”。中国应当建立的是独立自由、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宪政国家。抗战胜利后,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堕入现实主义的倾向,胡秋原认为急需一种精神革命加以纠正,这也促使他在思想上再次转向。在综合前两期思想的基础上,他对新自由主义文化史观进行修正,构建“超越后期”的历史哲学,他称之为“普遍的历史哲学或理论历史学”。至此,胡秋原的思想基本成熟和定型。此后他又将该理论应用于考察中外历史,分析历史因革损益和兴衰成败,探求国家与社会出路,进而得出所谓文化上的“超越前进论”,即中国需要超越传统、超越西化、超越俄化而前进,这是他学术思想的归宿。胡秋原的历史哲学与文化思想,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但他立足民族文化,会通中西,发扬自尊精神,探索建设民主宪政国家的努力,则是后人应当重视的。

王军[10](2011)在《上海连环画发展史研究(1949-1966)》文中认为研究将连环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为重点,深入时代语境,考察1966年“文革”开始前17年间上海连环画的发展过程。论文不局限于单一的外部研究或内部研究的方法,而是从行业基础、创作、传播、批评、与美术界的关系等5个方面阐述这段历史,从连环画的角度打开了一扇敞向中国美术文化发展史景观的新视窗。前言介绍选题背景,阐述阿英、李树、陈履生、潘耀昌等人的文章推动连环画史研究的作用,以及从社会史角度考察连环画传播现象的方法论意义。正文第一章概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上海连环画行业基础状况,分析连环画工作者为争取行业生存机会发表公开信事件个案,交代了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第二章揭示社会转型后上海连环画创作管理工作的变化及其运行机制,总结了脚本编辑、造型设计等创作活动的特征,以及程十发、贺友直等人在编绘风格、表现形式上显示个性特征。第三章研究上海连环画出版发行量统计数据,分析在连环画出版、广告、出租等传播环节的变化,揭示上海连环画工作者在行业整顿中不断改进技术,使有限的资源使用效果最优化的过程。第四章从批评机制、批评事件、批评的批评3个方面,剖析五六十年代上海连环画的舆论环境、及其批评话语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梳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相关批评,并对之展开批评分析,指出收藏市场带动下的批评所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探究五六十年代上海连环画与其它画种间的关系,廓清它对美术界及美术史发展进程的影响,通过讨论“连环画味”、画风“精致化”等问题,总结出这门艺术的独特性、局限性、及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等特征。结语部分揭示连环画史研究的现实处境,展望了连环画艺术的发展前景。本文的创新点是:一、前辈的连环画史研究多为线性叙述,而本文采用多维视角,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特殊时段切入上海连环画的发展历史,兼重考察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现象,将研究工作推向了深入;二、上海是中国连环画行业的重镇,这座城市的五六十年代的连环画传播现象在全国而言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艺术史学界迄今为止出现的连环画史研究成果,都是从全国范围展开考察的,而本文从地域性美术文化的角度切入研究,以上海为中心剖析该市连环画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勾画出了当时中国连环画历史的一个缩影;三,连环画文字编辑工作关系到画面的构思和作品整体艺术效果的展现,然而其研究价值一直未受到重视,本文则将这项工作的发展过程纳入了连环画史的研究范围,将连环画视为一个交织了绘画、文学两种创作路径的综合艺术形态,对其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发展面貌做了完整的考察。

二、技术监督资料书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术监督资料书讯(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视角下G出版社“魔法象”少儿图书品牌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1.新媒体视角下的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2.少儿图书品牌建设的研究
        3.新媒体视角下少儿图书品牌建设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新媒体
        2.品牌建设
        3.少儿图书范畴
    (二)研究相关理论
        1.CIS理论
        2.STP理论
        3.网络整合营销4I理论
        4.新4C理论
三、新媒体视角下G出版社魔法象少儿图书品牌建设概况
    (一)G出版社魔法象少儿图书品牌基本信息
        1.G出版少儿图书品牌成立环境
        2.G出版社魔法象少儿图书品牌简介
    (二)魔法象新媒体平台品牌识别系统构建——CIS战略
        1.理念识别
        2.行为识别
        3.视觉识别
    (三)新媒体视角下魔法象品牌建设途径
        1.重视社群推广,利用新媒体环境达到品牌线性传播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并进
        3.积极扩展短视频+直播新媒介
        4.国际化作者营销与品牌输出
    (四)新媒体视角下G出版社少儿图书品牌建设STP分析
        1.G出版社少儿图书品牌目标市场细分
        2.G出版社少人图书品牌目标市场选择
        3.G出版社少儿图书品牌定位
四、新媒体视角下G出版社魔法象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新媒体视角下魔法象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新媒体营销产品、内容层次构建不足
        2.短视频平台营销效果不佳
        3.新媒体渠道品牌建设转化率低
        4.缺乏突出产品,内容营销较为广泛
    (二)新媒体视角下魔法象品牌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原创图画书比例较低
        2.短视频营销创新性不足
        3.新媒体平台宣传渠道不够精准化,模式单一
        4.内部人员结构融合性不强,新媒体营销技能滞后
五、新媒体视角下G出版社魔法象少儿图书品牌建设路径的建议
    (一)品牌定位清晰、重视品牌塑造
    (二)改善原创与引进图书比例,深化新媒体营销层次
    (三)基于新媒体内容创新多元,强化品牌传播广度与深度
        1.紧抓“去中心化”特点,地毯式探索宣传
        2.注重数据分析,控制最佳传播效益
    (四)新媒体内容推荐精准化,提高营销转化率
        1.内容优化精准推荐
        2.投入引流成本,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
    (五)整合新媒体营销,加强品牌联合
        1.自有新媒体整合,增强品牌受众黏性
        2.与其他少儿图书品牌联合,打造新媒体宣传联合体
        3.多方尝试跨界品牌合作,形成破圈效应
后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19世纪外文北京城市地图之源流——比丘林的《北京城图》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19世纪前的西文北京地图
    (一)1688年,葡萄牙籍来华耶稣会
    (二)1729年,法国耶稣会士苏熙业
    (三)1735年,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
    (四)1752年,法国地理学家、制图家布歇(Philippe Buache)根据法国耶
    (九)1781年,德籍博物学家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编《1727~1728年、
二比丘林的《北京志》与《北京城图》
    (一)《北京志》与《宸垣识略》
    (二)《北京城图》的特征与史源
    (三)有关《北京城图》抄袭问题的争论
三《北京城图》的欧洲翻印、改编版本
    (一)拉德任斯基的北京城郊图
    (二)1840~1899年的西文北京地图
    (三)庚子事变
四明治日本与晚清中国
结语
附录一比丘林《北京城图》(1829)1
附录二比丘林系统北京城图简表
    (一)外国军用地图
    (二)外国民用地图、书刊插图
    (三)清末民用地图、书刊插图

(3)"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选题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五个一工程”图书评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五个一工程”评选的总体研究
        1.2.2 对“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的研究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理论
        1.5.1 接受理论
        1.5.2 出版控制论
        1.5.3 说服理论
    1.6 课题创新性
第2章 “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概况
    2.1 全国性获奖图书地域分布
    2.2 全国性获奖图书数量变化
    2.3 获奖图书种类
        2.3.1 获奖图书种类的不平衡性
        2.3.2 获奖图书种类的阶段递减性
    2.4 获奖图书着作形式
    2.5 获奖图书出版形式
第3章 “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选题策划
    3.1 策划主体分析
        3.1.1 出版社
        3.1.2 党政机关
    3.2 内容分析
        3.2.1 内容题材
        3.2.2 内容特点
        3.2.3 [典型案例]《让兰辉告诉世界》《李准的故事》
    3.3 书名分析
        3.3.1 以单书名为主
        3.3.2 字数精炼
        3.3.3 以偏正结构为主
        3.3.4 较少运用修辞
    3.4 作者分析
        3.4.1 以个人作者为主
        3.4.2 作者威望高
    3.5 形式策划
        3.5.1 封面设计
        3.5.2 图书开本
        3.5.3 图书装订
    3.6 宣传策划
        3.6.1 书讯和书评
        3.6.2 报刊连载
        3.6.3 图书座谈会
    3.7 选题开发:走向多元模式
        3.7.1 图书与影视的结合
        3.7.2 图书与网络融合
        3.7.3 图书转变为舞台艺术
第4章 问题与对策
    4.1 获奖图书选题策划存在的问题
        4.1.1 内容同质化
        4.1.2 宣传方式单一
    4.2 “五个一工程”图书选题策划对策
        4.2.1 增强内容的可读性
        4.2.2 打造多元化作者队伍
        4.2.3 发挥媒介的作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书目
    附录2:获省、市、区“五个一工程”奖图书书目
    附录3:部分获奖图书书评
    附录4: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融通中西,守望记忆—英国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苏慧廉历史档案资料的搜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五、本研究主要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第一章 初遇东方:苏慧廉的中国传教生涯
    第一节 成长年代:时代选择和信仰传统
    第二节 初来乍到:苏慧廉的温州传教生涯
    第三节 文化适应:基督教本土化的尝试
第二章 西学东传:苏慧廉与晚清温州的西学东渐
    第一节 西式教育传入:苏慧廉与艺文学堂
    第二节 女子启蒙教育:苏慧廉与艺文女学
    第三节 近代西医兴起:苏慧廉与新式医院
第三章 中国观察:苏慧廉与晚清温州叙事
    第一节 苏慧廉夫妇的跨文化中国叙事和叙事特色
    第二节 晚清城市图景:温州古城印象、晚清女性和晚清官员
    第三节 晚清社会纪实:晚清温州的社会问题和民间宗教状况
第四章 中学西传:苏慧廉汉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中学西传的媒介:苏慧廉汉学教授生涯和汉学作品简介
    第二节 对中国文化的阐释:《论语》译本研究及核心概念的文化阐释
    第三节 对中国宗教的解读:《中国儒释道三教》研究
    第四节 对中国历史的探讨:《中国与西方:中西交通史大纲》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西文文献
    中文文献

(9)从“自由的马克思主义”到“新自由主义”—胡秋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一、大陆地区
        二、港台地区
    第三节 当前的不足与本文的创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青年时代的问学与求索
    第一节 少年志向
        一、家世与家学
        二、明道救世
        三、科学报国
    第二节 追溯与调适:青年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一、初识马克思主义
        二、普列汉诺夫的信徒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和阐述
        一、“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背景
        二、“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小结
第二章 “文艺至死是自由的、民主的”——“自由人”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 “人性论”与“阶级论”之间:胡秋原与“普罗文学运动”
        一、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文艺自由论辩”的背景
        二、“文艺自由论”的先声:“革命文学运动”中人道主义的诉求
    第二节 错位的文学对抗:“自由人”与“文艺自由论辩”
        一、艺术正确与历史困境:“自由人”的文艺观
        二、话语夹缝中的思与辩:“自由人”与“左联”的“战争与和平”
    小结
第三章 超越左右的尝试及其理论探讨——以“读书杂志派”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读书杂志》的创办、宗旨与社会影响
        一、《读书杂志》的筹办和发行
        二、“读书杂志派”及其思想倾向分析
        三、道不同不相为谋——“读书杂志派”与“左联”的分歧
    第二节 超越左右的理论探讨——“读书杂志派”与“中国社会史论战”
        一、“中国社会史论战”缘起
        二、“读书杂志派”的社会史观
    第三节 书生问政——“读书杂志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一、“读书杂志派”与“闽变”
        二、和而不同——“读书杂志派”与“第三党”在“闽变”中的思想分歧
        三、对中国出路的初步思考
    小结
第四章 比较中西文化——自创“文化史观”
    第一节 比较中西文化思考中国出路
        一、基于民族主义的立场辨析西方文化的价值
        二、对苏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批判
        三、对中国近代文化危机的思考
    第二节 对“新自由主义”的诠释和“文化史观”的构建
        一、为何从“自由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
        二、“文化史观”的构建
    第三节 践行书生问政
        一、全民抗日的主张
        二、抗战建国的诉求
    小结
第五章 “超越前进论”——思想的归宿
    第一节 观望与选择
        一、武汉观望与离开大陆的心态
        二、婉拒中共邀请北上的原因
        三、栖身香港对中国前途的再思考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文化史观的再诠释
        一、思想核心:理论历史学
        二、思想归宿:超越前进论
    小结
结论: 独立人格与自由主义——胡秋原思想再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上海连环画发展史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上海连环画的行业基础
    第一节 上海连环画工作的组织结构
        一、人员构成
        二、工作条件
    第二节 行业生存与突出问题
        一、12 人来信
        二、质量问题
    第三节 稿酬问题
        一、评定标准
        二、对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1949 年至1966 年的上海连环画创作
    第一节 创作管理工作重心的3 次转移
        一、题材选择
        二、画法选择
        三、体验生活
    第二节 脚本创作和编文环节的变化
        一、脚本编写
        二、编文环节的创作
    第三节 集体合作编绘
        一、集体创作
        二、各创作环节的配合
    第四节 上海连环画的艺术表现特色
        一、程十发的笔墨与贺友直的道具
        二、职业经验对创作表现的影响
        三、丑角及中间人物的表现
第三章 1949 年至 1966 年的上海连环画传播
    第一节 出版发行工作的时代特征
        一、配合政治运动宣传
        二、大量出版发行
        三、套书的出版
    第二节 传播的社会设施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设施
        二、社会控制
第四章 1949 年至1966 年的上海连环画批评
    第一节 批评机制
        一、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
        二、批评的形式
    第二节 批评事件
        一、《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井岗的健儿》
        二、批《武训》连环画
    第三节 70 年代以来对五六十年代连环画的批评
        一、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初的连环画批评
        二、对收藏市场带动的连环画批评的批评
第五章 连环画与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史的发展
    第一节 国画界、版画界与连环画
        一、国画界与连环画
        二、版画界与连环画
    第二节 漫画界、插图画家与连环画
        一、漫画界与连环画
        二、插图画家与连环画
    第三节 独特性、局限性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一、“连环画味”提法的两重意义——独特性和局限性
        二、上海连环画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一) 1949 年至1966 年上海连环画活动年表
    (二)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连环画展览活动一览表
    (三) 1950 年上海连环画作者联谊会参加编绘的35 部新题材连环画目录
    (四) 20 世纪50 年代上海连环画出版机构一览表及分布图
    (五) 解放初期上海连环画作者联谊会名单
    (六) 陆俨少、程十发、贺友直50 年代初连环画作品目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四、技术监督资料书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视角下G出版社“魔法象”少儿图书品牌建设路径研究[D]. 吴云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19世纪外文北京城市地图之源流——比丘林的《北京城图》及其影响[J]. 郑诚. 形象史学, 2020(01)
  • [3]"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选题策划研究[D]. 崔颖.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4]苏联东欧问题研究资料索引[J]. 徐本豪. 今日苏联东欧, 1983(05)
  • [5]苏联东欧问题研究资料索引[J]. 徐本豪. 今日苏联东欧, 1983(02)
  • [6]苏联东欧问题研究资料索引[J]. 杨大韬. 今日苏联东欧, 1984(05)
  • [7]苏联东欧问题研究资料索引[J]. 徐本豪. 今日苏联东欧, 1983(06)
  • [8]融通中西,守望记忆—英国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研究[D]. 端木敏静. 浙江大学, 2015(08)
  • [9]从“自由的马克思主义”到“新自由主义”—胡秋原思想研究[D]. 霍贺. 南京大学, 2014(05)
  • [10]上海连环画发展史研究(1949-1966)[D]. 王军. 上海大学, 2011(10)

标签:;  ;  ;  ;  

技术监督数据手册通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