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并发进程中使用信号量的技巧

在并发进程中使用信号量的技巧

一、并发进程中信号量使用的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王默[1](2021)在《多模式动态内容与全景漫游融合中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全景漫游技术是一种基于图像渲染的动态显示技术,可以使浏览者交互式地欣赏场景的多角度的真实内容,给人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观感。全景漫游系统提供了全景漫游的生成、编辑、发布的可视化操作流程,但是系统中仍然存在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从功能层面上,系统无法覆盖全景漫游生命周期全部需求,对全景漫游渲染之前的图像修复过程不能提供有效的自动化处理能力。另外,针对全景漫游的展示多为静态内容的叠加,缺乏多样性的动态展示手段。从性能层面上,系统面对多用户大流量访问时,缺乏可扩展能力,难以应对高并发情况下的性能压力。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三部分研究工作。(1)针对全景漫游三脚架区域污损问题,提出全景漫游图像修复方法。可实现全景漫游图片三脚架区域污损的自动化、可视化修复,避免了原有的全景漫游被遮挡和视角被限制等问题,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管理能力。(2)针对全景漫游展示形式静态单一的问题,提出多种动态内容与全景漫游的融合方法。对于视频动态内容在全景漫游中的嵌入,可自动消除纯色背景视频的背景内容,将视频主体与全景漫游场景无缝融合。对于三维模型与直播等动态内容在全景漫游中的嵌入,提出一种动态介质层,作为动态内容层与全景漫游层的过渡手段,实现三维模型的可交互式嵌入与直播内容的平滑融合。(3)设计与实现高性能的模块化全景漫游系统。本文对全景漫游系统进行模块化部署改进,实现系统的负载均衡与服务器的横向扩展,并针对大量静态资源进行OSS云端存储与CDN加速处理,提升系统的性能。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本文对原有系统进行了改进与升级,设计与实现了一个自动化、智能化、动态化的高性能全景漫游系统,并对系统从功能和性能上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实现三脚架区域污损自动修复、多种动态内容与全景漫游的无缝融合、性能提升等理想效果。

牟雅婷[2](2020)在《基于多核处理器的实时视频处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通信能力的提高以及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视频监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弥补了人眼观测无法24小时持续工作、易疲劳等诸多缺点,在国土安全、犯罪预防、交通控制、事故预测和检测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尤其在中大型安防系统中,视频监控常常需要覆盖多个节点,汇总多个节点信息进行处理控制,对准确性和实时性有较高要求。因此,设计一个硬件、算法、软件相互配合的稳定实时系统具有较大挑战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为背景,基于多核处理器的硬件平台,着重研究实时多任务系统的任务拆分与模块化设计,对模块进行具体实现,并从各个方面考虑优化,以达到实时性和稳定性要求。本文首先结合DARTS、NRL设计方法对系统进行并行任务拆分、模块化设计,发挥多核处理器性能,达到实时性目标。自顶而下构建层次化模型,采用流水线设计将顺序任务并行化,使用缓冲区解决流水线中数据冲突、处理速度不匹配的问题。最后使用有限状态机保证子系统的状态闭环。模块化的设计使得系统具有可重用性。本文根据模块低耦合、高内聚的特性,划分为视频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网络通信模块与显示交互模块。采用高效的前沿算法实现目标检测与跟踪,并针对算法在当前应用场景下的问题进行改进。采用较为健壮且具有一定并发处理能力的通信框架,并对TCP协议进行应用层再封装,以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在显示交互模块建立功能-线程对应模型,根据时间分离的特点最终以两个上位机软件完成显示交互功能。实时系统的优化可自上而下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架构优化,针对当前系统的性能瓶颈——带宽问题,更改数据流向,使得带宽压力分散,选择效率更高的I/O复用模型,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设计多级缓存结构并优化数据同步方式。其次是算法优化,选择复杂度较低的算法结合当前背景进行改进,替换复杂度较高的算法,另一方面从逻辑上进行策略优化,减少操作次数。在代码层面上对代码进行梳理,利用技巧提升代码的容错与速度。系统测试是检验系统是否满足预定需求及性能水平的关键环节。根据软件测试分类,分别对本文的实时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根据系统需求列出测试项目,在真实场景下逐一进行测试。测试证明本系统能够保证20FPS的帧率处理视频序列,在单个监控点下对200m范围的运动目标进行实时告警和主动跟踪,并汇总多个节点信息到上位机软件进行显示和交互,实测接入五十个站点后稳定运行7×24小时,告警响应时间与控制响应时间均在120ms内,使得主观上无滞后感受。在模拟每秒20次告警,并发3000个站点的高压情况下无滞后反应,有较好的并发处理能力。是一个实时性的、具有良好并发处理能力的、可以稳定运行的系统。

冯鹏程[3](2020)在《人工智能、去技能化与劳动就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文中提出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革命和生产组织变革,日益对经济增长、劳动技能、就业、收入分配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的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积累成为可能,连带着也使得那些为了生产和消费而创造出来的“长寿”且往往不可移动的“死”劳动越来越多,“活”劳动遭遇“死”劳动的控制力、排挤力和剥削力也越来越强。相比之下,资本主义“幼年”时期,劳动和知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知识源于劳动经验的积累,具体来说,源于那些工匠和手艺人;从资本挤进家庭开始,从劳动之间的简单协作开始,从劳动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行为开始,知识和劳动就此开始分解,且从未停止过。例如: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结果是,生产过程的智力同工人相对立;而“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科学向技术转化,迫使技术为资本服务;自动化技术则把机器连接成一个生产系统,生产线就成为“自动的”了,而过去机器的布局都要遵从于操作流程,以便完成机器间工件的交接。这一番演变可以说成是资本对小到机器动作、大到劳动过程控制的加强,是对工匠技艺的摧毁,是对工人和技术之间的纽带的撕裂。总之,技术革命使得劳动过程比过去越来越复杂,而工人的技能不是随之提高,而是降低到劳动过程的水平以下;而且,相比之下,他们每个人需要知道和理解的比过去单独干活的工人不是多些,而是少得多。这亦是布雷弗曼笔下的“概念”与“执行”分离的结果。布雷弗曼(1979)认为“劳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尽可能地脱离专门知识和专门训练,都变成简单的劳动。与此同时,对那些还能有专门知识和能受专门训练的少数人,就尽可能地摆脱简单劳动的负担。”从资本支配的意义上讲,资本应用技术分工的好处在于,掌握和巩固“概念”的各个环节,以实现对“执行”进行有等级的控制。而资本驱动下的科技进步,始终在导演着这一劳动的概念和执行的“分离”——具体来讲,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变迁遵循了从机械化到自动化,继而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这一发展轨迹,在这一进程中,劳动日渐明显地呈现出布雷弗曼意义上的“概念”的高技能劳动和“执行”的低技能劳动的极化分离趋势,而且,还未等到劳动分工的好处消失殆尽,概念与执行分离的原则就会再次跳出来。长此以往,劳动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将呈现幂律分布,而且,头部将不断“萎缩”,尾部将不断“膨胀”。这就预示着,就业的不断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必然趋势,而概念与执行的分离又是主要依靠技术革新实现的,自然,就业分化和收入不平等看起来就成了技术革新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就技术变迁对劳动技能、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马克思早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分析工具,尤其是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比如,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本身讨论的就是劳动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劳动的去技能化以及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进一步推导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人口的相对过剩——作为分析技术进步的整体而言,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分析人工智能现象有其突出的适用性和价值:从资本有机构成出发,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本质上只是一种技术构成变动及其相应的价值构成变动现象,其目的就是直接针对活劳动的构成及其所对应的劳动资料的总量与结构的变化,而且也是一种全局性和系统性变动的整体思考;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意味着,活劳动相对死劳动的占比下降以及活劳动的相对过剩。但相对于劳动经济学和增长理论的研究而言,这些理论的人工智能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前的应用价值并未得到有效体现。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尝试从劳动过程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时代,低技能所对应的常规性操作和高技能对应的非常规性认知岗位不断增加,而中等技能所对应的常规性岗位的不断流失;就业极化导致的技能要求的提高非但没有否定劳动的去技能化,恰恰相反,技能要求的提高预示着劳动去技能化的不断加深,尽管技术的进步和迭代演化仍会不断激发对高技能工作的需求,这不仅仅源于客观意义上技能内容的变化,还源于布雷弗曼笔下的“过度教育”和“社会化控制”的需要,但从根本上说,仍源自资本的逐利性,这将驱使着资本不断追求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从而使劳动阶层不断历经着提高技能、去技能和再技能的轮回往复。研究还发现,人工智能并不能带来大失业。即使推测的技术进步可以带来对劳动的大冲击乃至完全替代,也不能保证企业最终选择新技术。因为这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分析的因素,如机器替代劳动力的成本以及对应的工资率的调整额度,也不单单取决于个人所处的部门和职位,还取决于阶级斗争、制度建设和政府抉择等因素。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问题并不在于新技术以及用智能机器人代替劳动本身,而在于人工智能技术“置身于”资本为其所专设的社会环境中了,在于被资本——准确的说是资本家——当作生产剩余价值、加强劳动剥削并替代劳动的手段。就未来技术是否会带来大失业,我们不得而知。但,文章就自动化和智能化有利于概念与执行的分离,有利于资本和少数高技能劳工,是否会带来工资的极化进行了验证——在技术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将高技能自动化技术引入增长模型,解释了就业极化并不会带来工资极化,因为当偏向性的技术无利可图时,资本家将转而开发技能无偏性技术,以抑制高技能劳工技能溢价的上升,但资本与劳动间的收入不平等会进一步深化,这源于资本对技术的控制,源于概念与执行的分离,源于对劳动剥削的加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研究了人工智能带来的企业生产过程与组织变革:过去几十年,人工智能及其次级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作为一种新技术范式的典型技术特征,人工智能提高了组织间信息获取与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灵活性,有效地解决了组织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人工智能通过挖掘组织间数据异质性与关联性价值,给出生产与管理的决策,促使组织的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同时,使得组织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发生结构性变革,进而重塑组织内与组织间的关系,引发组织形态的变迁;第二,在低技能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导入高技能自动化技术和鲍莫尔成本病,研究人工智能对资本与劳动、高技能劳动和低技能劳动间的收入分配问题,结果表明,低技能自动化确实扩大了高技能劳工和低技能劳工的收入差距,但随着低技能自动化技术的完成和高技能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对技能溢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第三,求证了技能要求的提高与劳动去技能化的一致性: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非但没有否定劳动的去技能化,恰恰相反,技能要求的提高预示着劳动去技能化的不断加深,尽管技术的进步和迭代演化仍会不断激发对高技能工作的需求,这不仅仅源于客观意义上技能内容的变化,还源于布雷弗曼笔下的“过度教育”和“社会化控制“的需要,但从根本上说,仍源自资本的逐利性,这将驱使着资本不断追求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从而使劳动阶层不断历经着提高技能、去技能和再技能的轮回往复;第四,尝试将西方经济学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的模型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相融合。比如,将广义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融合,求证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大规模失业——分析了大失业实现的条件以及大失业所面临的反制力量;第五,本文试图将劳动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相融合:针对新技术发展对技能这一问题的影响进行讨论和评述——过去有布雷弗曼的统计维度(职业分类),现在也需要新统计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澄清;恰恰,政治经济学中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缺乏统计验证,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文章尝试将劳动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其中,难免出现内容衔接和过渡上的问题,但文章研究思路明确——首先梳理相关研究,讨论两个学科对技能定义、技能评价指标(技能溢价和技能要求)和技能测度方法的异同;进一步,站在劳动经济学的角度,讨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就业结构和技能溢价的变化与去技能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祖宏亮[5](2019)在《4G网络语音解决方案的研究和实施》文中认为具有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TD-LTE在4G时代迅猛发展,随着无线网络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4G网络技术得到普遍应用。4G网络的语音实现相比2G和3G网络更加复杂,而在实际网络建设中,很难保证在理想化的规划地点建设无线网络通信基站,往往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建设在规划地点,采用其他灵活的次优方案解决网络覆盖。即便能够按照规划建设基站,也会因附近新建高层楼宇的遮挡,导致无线网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另外,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楼宇的墙体较厚,而4G的频率更高,需要更密集的建设无线网络。以上这些因素都无法保证4G网络设备建设入网后,能够一直达到令人满意的4G网络语音服务水平,需要运营商持续不断的开展系统化的网络优化工作。本次研究的设想是结合实际工作,研究TD-LTE的网络优化技术方法,达到提升网络指标至目标值的目的。首先梳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介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包括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国内外现状、网络架构、关键技术,针对无线网络建设现状,总结出无线网络优化的覆盖、干扰、故障、接通、掉话、切换、质量七个方面问题。以哈尔滨特定区域的指标现状作为研究依据,制定无线网络指标优化工作的目标值。针对覆盖问题,梳理并核查标准参数和场景参数,着重对典型场景进行优化方法的研究和实施,排除了因参数标准设置问题导致的网络质量问题,达到提升典型场景覆盖指标的效果。针对各网元设备的故障,以及干扰问题,梳理通信过程中各网元设备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各网元的障碍解决和干扰排查,降低了因故障和干扰问题对网络质量的影响,达到降低用户投诉的效果。针对语音通话过程中的VoLTE接通问题、VoLTE掉话问题、eSRVCC问题、语音质量问题等四个典型问题,梳理并实施端到端的优化方法和流程,通过以上典型问题的批量解决,达到提升特定区域整体网络质量的效果,达到指定的优化目标值。最后,对本次论文研究的效果进行总结,并展望后续的无线网络优化方向。

王济民[6](2018)在《城市体验与体验型城市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消费文化的浸润和景观社会的兴起,都市人以城市为客体的体验成为都市人精神性存在的表征。都市生活与城市竞争不再局限于功能、物质层面,城市的酷与美、快与慢、静与动等特质组合的体验磁场,日益成为居民提升生活质量、游客提升满意度和城市导入流量资源、吸引人才资本、优化品牌形象进而实现超越崛起的重要因素。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的特质和体验是可以通过个性化设计、塑造、经营,进而被认可、被推崇的。适应都市人景观化生存方式,不断改进城市体验,形塑人的精神、心灵,是人本城市发展的方向;论文着眼于城市竞争与可持续发展,倾力营建体验型城市,促进城市系统性增值,也是众多城市谋求超越的重要建构维度。本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作了深化或创新:厘清了城市人与都市人的术语差异,凸显了都市人概念的研究价值。基于都市人的主客体二象性,将城市研究从以城市为客体,转向到人城并重,重点探讨了都市人及其现代性、都市人所处的场域与心灵图景、都市对人心灵空间的形塑。以体验为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梳理了体验的概念、产生的机制,并将体验哲学纳入都市人及城市研究的范畴,以期奠定城市伦理和评判价值。提出了基于IPEC(Image、Position、Event、Culture)范式的四维城市体验路径,从实证出发构建了城市体验的测度与比较模型。以城市意象(Image)、定位(Position)、事件(Event)、文化(culture)为体验维度,以城市空间、经济历史文化等体验界面和体验元素为数据,选择了我国40个地级市作为样本进行了定量研究。首次提出体验型城市的概念,探究了建设体验型城市及城市体验化的复合进路。即通过塑造人本城市、发展体验经济、增强城市粘性、提升城市识别度、营造城市记忆空间、保持城市多样性、挖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城市品牌,推动体验型城市的建构从初级阶段(City Of Experience)向高级阶段(City For Experience)飞跃。出于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论文还提出了创设巴黎学的倡议。

张淼[7](2017)在《基于麒麟操作系统的实时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航空航天等控制系统动力学领域对于自主可控的实时仿真平台有着很大的需求。然而,目前国内所开发的实时仿真平台底层普遍采用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lCPU,可能带来信息安全上的隐患。麒麟(Kylin)操作系统和飞腾系列芯片作为对底层软硬件系统国产化努力的结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国防单位采用和认可。因此,开展基于Kylin操作系统的实时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满足航空航天等领域对自主可控仿真平台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针对自主可控实时仿真平台的应用需求,在深入分析研究已有相关成果及Kylin操作系统和飞腾CPU特点的基础上,围绕基于Kylin的实时仿真平台框架、可伸缩的内存管理算法以及图形化建模方法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针对实时仿真应用中各种任务对于实时性具有不同要求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研究Kylin功能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Kylin的实时进程和非实时进程协同调度的实时仿真框架,其中实时进程完成模型解算、参数传递等实时性要求高的任务,非实时进程完成数据显示和存储等影响实时性的工作;通过调用Kylin系统提供的系统函数,使得在仿真开始后实时进程以用户提供的参数和实时优先级自动执行,进程间通过IPC机制实现进程的同步和数据的传输,从而确保仿真的实时性。2.针对现有内存管理算法无法处理长时间、大数据量仿真的问题,设计了共享内存、循环缓存和实时写盘相结合的方法,在保证实时性能的前提下减少了内存的消耗。在该方法中,实时进程将产生的数据写入共享存储区,非实时进程从共享存储区读取数据并写入循环缓存,非实时进程中的写线程从循环缓存中读取数据并写入到硬盘。该方法通过对共享存储和循环缓存的配合使用可大大减少内存的消耗,同时也确保了系统的实时性。测试结果表明,内存使用量几乎不随仿真时长而变化。3.针对由Simulink/RTW工具生成的模型代码缺乏实时性控制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模板的模型代码实时性改造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帧时间控制代码中增加模型对应的初始化、步进和终止函数,并采用基于Kylin内核时钟的帧时间分级控制,从而实现了Kylin系统上的高精度实时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在仿真框架内正确运行并输出结果。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Kylin系统下实时仿真平台的验证系统,利用自建的模型测试表明,该系统能够在保持帧时间抖动小于15us的基础上完成从图形化模型创建到仿真结果输出的整个流程,验证了本文工作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秦浩[8](2017)在《天基网络智能卫星(iSAT)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卫星体系结构及应用模式已不适用于未来天基信息网络的发展需求,现有新体制卫星体系结构及应用模式虽然在不同程度及不同领域具备了下一代卫星体系结构技术特征,但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本文立足于天基信息网发展需求,结合卫星技术发展的局限与趋势,研究了适用于未来天基信息网络的智能卫星(iSAT)体系结构,设计了可重构硬件模块和构件化软件架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传统卫星体系结构及应用模式局限,结合未来天基信息网络发展需求,设计了iSAT卫星应用模式。提出了基于标准化分层架构的iSAT卫星体系结构,通过标准化层间接口,实现了iSAT卫星分层架构,并阐明系统层次划分及层间接口关系。搭建了iSAT卫星演示系统,验证了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2)针对iSAT卫星在轨功能可重构的需求,通过分析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结合iSAT卫星演示系统实际约束,设计了基于标准化配置接口的可重构硬件模块。该模块主要基于PCAP与ICAP两种标准化配置接口,实现了FPGA的动态重配置。通过对两种配置方式的比较分析,PCAP接口性能优于ICAP接口,故使用PCAP接口作为可重构硬件设计方案。(3)针对iSAT卫星应用层构件化软件需求,设计了iSAT卫星基于软件总线的构件化软件架构,解决了iSAT卫星构件化软件设计问题。通过对软件构件开发中领域工程的建模分析,设计了实现了基础应用层中文件读写构件和接口通信构件;通过对构件化软件应用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实现了基于多线程与多线程同步的构件化系统软件,并对信号量的同步方式进行系统软件构件化集成测试。(4)针对iSAT卫星通用多功能的需求,基于标准化分层架构搭建iSAT卫星演示系统,设计系统软件的工作流程,验证了iSAT卫星可重构硬件设计与构件化软件设计。通过对演示系统基于单星和多星的应用场景测试,完成了iSAT卫星“一星多能、多星协同”应用模式的演示验证。上述研究内容基于充分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具有明确的技术可行性,可以对天基网络智能卫星的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杨超[9](2017)在《HL-2M等离子体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受控核聚变是产生可持续能源的重要途径,托卡马克是一种实施受控核聚变反应的装置。HL-2M是一个具有多种等离子控制模块的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控制是进行托卡马克实验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等离子体的稳定性,需要一套高速可靠的控制系统来对等离子体的位形、动力学参数、不稳定性等进行实时控制,产生符合实验要求的等离子体,并且可以获取、存储实验产生的数据供研究人员分析。本文结合HL-2M等国内外热核聚变实验装置论述了等离子体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模块化的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各种等离子体控制策略以模块的形式进行开发和集成,采用抽象化的方法对模块进行规范化管理,利用实时操作系统设计实现了实时多线程并行框架为模块提供运行环境;在系统框架的基础上开发了多个等离子体控制模块,并在HL-2A等离子体实验中对各模块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设计了多个非实时服务为等离子体控制系统提供了支撑功能。本文设计的系统利用多核多线程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实时多线程并行框架,通过线程与内核亲和性设置、线程同步等手段保证了框架的稳定性和实时性。通过对等离子体各种控制策略进行抽象化研究总结出通用的业务逻辑,从而设计了控制模块的抽象化接口。在抽象化接口的基础上将等离子体控制的各种策略进行模块化封装,从而实现了模块化的软件结构。并利用抽象化接口和实时多线程并行框架描述了模块开发和集成的方法。本文设计的系统在模块化结构的基础上开发、集成了等离子体实时位形重建、撕裂模实时控制、等离子体位置电流控制等功能模块,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性能优化,在HL-2A实验中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应用和测试,并针对HL-2M等离子体控制的特点提出了模块未来的改进方案。采用数据库、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设计了数据配置服务、远程参与服务以及消息服务,为等离子体实时控制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功能。本文研发的等离子体控制系统设计目标是部署于未来的HL-2M装置,为了验证系统的可靠性,系统已经部署于目前的HL-2A装置,在实验中运行良好。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吸收了 ITER以及国内外多个等离子体控制系统的现有技术,对未来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方案。

谢尚策[10](2016)在《通信基站与天馈系统光电复合传感系统便携式终端的研制》文中认为在现代通信工程建设中,为保证无线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一般通过基站铁塔架高通讯天线以增加服务半径,因此铁塔作为基站的重要辅助设备直接关系到整个通信网络的质量。通信铁塔在设计、生产、安装过程严格遵循相关的规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铁塔构建镀锌层脱落及锈蚀将导致铁塔的承载能力下降,严重影响铁塔运行的安全性。另外,安装在铁塔上的天馈系统由于经常经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其性能也会因此而下降,这势必会对网络通信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鉴于上述原因,研发一种能够长期有效监控基站和天馈系统,并提供实时预警的监控终端将十分有必要。通信基站与天馈系统光电复合传感系统便携式终端以ARM+LINUX嵌入式系统作为开发平台。在硬件方面,以AM335xS工控板为核心,光纤光栅传感器、光电流互感器等检测器件组成传感网络,有源光缆将检测的物理量传输到地面的监控终端。光纤光栅解调仪对反射布拉格波长进行解调后通过以太网接口与AM335xS进行数据通信,AD模块采样光电流互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通过SPI接口将转换结果传输给AM335xS。在软件方面,编写数据采集接口函数及设备驱动;研究基于Linux共享内存、SQLite数据库、静态文件的多层次数据管理和存储机制;设计美观、功能完善的Qt界面及基于GSM模块的报警机制。最终实现了集数据采集、存储、显示、报警于一体的监控终端设备。本文设计的“通信基站与天馈系统光电复合传感系统便携式终端的研制”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作为基站铁塔环境的检测前端。与传统传感器相比,光纤传感器具有高可靠性、抗腐蚀、抗电磁干扰、易于实现远距离分布式传感等特点,特别适合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同时,监控终端拥有完善的功能包括独立开/关数据采集、多样化的数据实时显示、历史数据查询、报警上下限设置、事件记录查询、传感器故障自检、定时短信报警。

二、并发进程中信号量使用的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并发进程中信号量使用的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多模式动态内容与全景漫游融合中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景漫游技术
        1.2.2 全景漫游平台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全景漫游相关技术
        2.1.1 全景漫游的制作
        2.1.2 Krpano
        2.1.3 XML
    2.2 Web相关技术
        2.2.1 Web模型渲染
        2.2.2 视频直播技术
        2.2.3 PHP和Smarty模板引擎
    2.3 Web服务器
    2.4 图像修复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相关术语、内容定义
    3.2 需求概述
    3.3 功能需求分析
        3.3.1 全景漫游图片三角架修复功能
        3.3.2 纯色背景视频嵌入功能
        3.3.3 三维模型嵌入功能
        3.3.4 直播嵌入功能
        3.3.5 高性能的模块化漫游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整体架构
    4.3 功能模块设计
        4.3.1 全景漫游图片三角架修复功能概要设计
        4.3.2 多种动态内容嵌入功能概要设计
        4.3.3 高性能的模块化全景漫游系统的概要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
    5.2 全景漫游图片三角架修复功能的实现
        5.2.1 图像修复算法
        5.2.2 图像修复接口模块的实现
    5.3 可视化编辑功能的实现
    5.4 纯色背景视频嵌入功能的实现
        5.4.1 贴片视频嵌入模块
        5.4.2 颜色获取模块
        5.4.3 热点定位模块
    5.5 三维模型与直播嵌入功能实现
        5.5.1 内容嵌入模块
        5.5.2 三维模型上传与展示交互模块
        5.5.3 直播播放模块
    5.6 高性能的模块化全景漫游系统的实现
        5.6.1 URL资源的规范化访问
        5.6.2 反向代理与负载均衡
        5.6.3 静态资源访问
        5.6.4 HTTPS安全访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系统测试环境与目标
        6.1.1 系统测试环境
        6.1.2 系统测试目标
    6.2 功能测试
        6.2.1 系统基础功能测试
        6.2.2 三脚架修复功能测试
        6.2.3 纯色背景视频嵌入功能测试
        6.2.4 三维模型嵌入功能测试
        6.2.5 直播嵌入功能测试
    6.3 性能测试
        6.3.1 图像修复算法测试
        6.3.2 系统性能测试
    6.4 其他应用与实践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多核处理器的实时视频处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难点
        1.2.1 研究现状
        1.2.2 技术难点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实时系统的并行化设计
    2.1 多核处理器的特点
    2.2 常用实时系统软件设计方法
    2.3 实时系统的任务拆分与模块化设计
    2.4 流水线技术
    2.5 有限状态机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时视频处理系统的模块化实现
    3.1 视频采集模块
    3.2 图像处理模块
        3.2.1 目标检测
        3.2.2 目标跟踪
    3.3 网络通信模块
        3.3.1 通信协议设计
        3.3.2 C/S通信框架设计
    3.4 显示交互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时系统软件的优化
    4.1 架构优化
        4.1.1 并发优化
        4.1.2 异步模式与多级缓存
        4.1.3 线程同步方式优化
    4.2 算法优化
    4.3 代码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时系统软件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及性能指标
    5.2 测试结果分析
        5.2.1 功能测试
        5.2.2 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人工智能、去技能化与劳动就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人工智能与经济增长
        二、人工智能与劳动就业
        三、人工智能与收入分配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技术创新理论
        二、劳动过程理论
        三、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四、失业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工智能的技术-经济特征
    第一节 人工智能的定义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二、人工智能的分类
    第二节 人工智能的组成
        一、算法
        二、数据
        三、芯片
    第三节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1956-1980):人工智能的诞生
        二、第二阶段(1980-1997):早期产业化
        三、第三阶段(1997-至今):人工智能大爆发
    第四节 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一、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
        二、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第五节 人工智能的经济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分工与就业结构变化
    第一节 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资料
        一、数据作为一种商品
        二、数据的生产与流通
    第二节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与劳动分工
    第三节 数字经济与数字劳工
        一、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数字劳工
        二、媒介产业中的数字劳工
    第四节 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极化现象
        一、常规性工作的收缩
        二、非常规性工作的膨胀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组织管理与控制
    第一节 企业组织的扁平化
    第二节 企业生产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一、企业生产的数字化
        二、企业生产的网络化
    第三节 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化
        一、对私人数据生产工具的占有和使用
        二、对私人其他生活资料的占有和使用
    第四节 劳动的局部性与片面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工智能与劳动的去技能化
    第一节 关于劳动去技能化的争议
    第二节 去技能的技能含义及其测度
        一、技能的定义
        二、技能的测度方法
    第三节 技能溢价与去技能化
    第四节 技能溢价与总体技能要求变化
        一、高技能溢价与总体技能要求
        二、代表性行业相对工资的再核算
    第五节 再技能化与去技能化——劳动自主权的得与失
    第六节 去技能化理论被证伪了吗?
第六章 人工智能对不同技能劳动部门有机构成的影响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资本有机构成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人工智能对资本技术构成变动的影响
    第三节 人工智能对常规劳动部门有机构成的影响
    第四节 人工智能对非常规操作劳动部门有机构成的影响
        一、一般性非常规操作劳动部门有机构成变动:以教育行业为例
        二、共享经济模式下非常规操作部门有机构成变动
    第五节 人工智能对非常规认知劳动部门有机构成的影响
        一、弱人工智能时代
        二、强人工智能时代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大失业的争论
    第二节 人工智能时代的相对过剩人口及其表现形式
    第三节 人工智能会带来大失业吗?条件及其反制力量
        一、模型的构建
        二、大失业:实现条件及其反制力量
    第四节 经验数据的检验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速度变慢
        二、人口增长率下降
        三、总体检验
        四、人工智能时代:失业的若干新特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就业极化与收入不平等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综述与经验数据的考察
    第三节 理论模型
        一、最终产品的生产
        二、第一阶段:低技能自动化的完成
        三、第二阶段:高技能自动化的应用
        四、高技能自动化技术创新的一般均衡
        五、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收入不平等
    第四节 部门间技能溢价:基于鲍莫尔-福克斯效应的考察
        一、自动化与技能溢价
        二、技能溢价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
        三、资本-劳动之间的分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挑战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5)4G网络语音解决方案的研究和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2章 4G网络结构与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4G网络架构
    2.3 4G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优化的参数设置研究
    3.1 引言
    3.2 分场景VOLTE参数设置核查
        3.2.1 标准参数
        3.2.2 场景参数
        3.2.3 覆盖能力测算
    3.3 语数协同的参数优化分析
        3.3.1 语音和数据业务QoS差异分析
        3.3.2 分QCI参数设置(业务)
        3.3.3 VoLTE语音优先(容量)
        3.3.4 VoLTE语音增强(质量)
    3.4 典型场景的VOLTE无线网优化
        3.4.1 典型场景——“点”
        3.4.2 典型场景——“线”
        3.4.3 典型场景——“面”
    3.5 优化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元问题的排查分析
    4.1 引言
    4.2 核查步骤
    4.3 排查终端侧影响
    4.4 基站小区状态核查
    4.5 干扰排查
    4.6 承载网核查
    4.7 核心网优化
    4.8 核查结果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问题的端到端优化方法
    5.1 引言
    5.2 质量标准
    5.3 VoLTE接通问题
    5.4 VoLTE掉话问题
    5.5 eSRVCC问题
    5.6 语音质量问题
    5.7 优化效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城市体验与体验型城市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文本阅读与城市阅读研究综述
        1.2.2 用户体验研究综述
        1.2.3 城市设计研究综述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理论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创新点
2 都市人
    2.1 从城市到都市
        2.1.1 城市与都市
        2.1.2 都市:现代化的城市
    2.2 城市人与都市人
        2.2.1 城市与城市人
        2.2.2 都市人
        2.2.3 同为主体与客体的都市人
    2.3 都市人所处的场域与心灵图景
        2.3.1 社会发展的都市化倾向与后现代流动空间
        2.3.2 景观社会与日常审美生活化
        2.3.3 欲望、享乐与当代都市人
    2.4 城市的语境呈现及对都市人心灵空间的形塑
        2.4.1 城市建筑的语境呈现
        2.4.2 城市对都市人心灵空间的形塑
3 体验
    3.1 “体验”的概念
        3.1.1 “体验”的词语史
        3.1.2 “体验”的概念史
    3.2 体验的产生机制和类型
        3.2.1 体验的产生
        3.2.2 体验的极致
        3.2.3 体验的分类
    3.3 体验哲学
        3.3.1 体验哲学的提出
        3.3.2 体验哲学即生命哲学
        3.3.3 以体验为哲学基础的城市研究
4 体验城市和城市体验
    4.1 体验城市
        4.1.1 体验城市的四种面向
        4.1.2 体验城市诸种路径
    4.2 城市体验
        4.2.1 城市体验的特性
        4.2.2 城市体验的共性
        4.2.3 城市体验的测度与比较
    4.3 城市声誉悖论
        4.3.1 遗产中的遗憾
        4.3.2 悖论不悖
5 城市体验四维模式
    5.1 城市意象对城市体验的影响
        5.1.1 城市意象与城市体验
        5.1.2 城市意象导向下的城市体验感知
    5.2 城市定位对城市体验的影响
        5.2.1 城市定位
        5.2.2 城市定位与城市体验的关系
        5.2.3 不同城市定位下的城市体验营造
    5.3 城市事件
        5.3.1 城市事件的多元性
        5.3.2 城市事件的功能性
        5.3.3 城市事件的体验性
    5.4 城市文化
        5.4.1 城市文化的形成、个性与传播
        5.4.2 城市文化与都市人
        5.4.3 城市人本体验与文化回归
6 构建体验型城市
    6.1 体验型城市及城市体验化
    6.2 使命
    6.3 构建体验型城市的路径与策略
        6.3.1 城市意象维度策略
        6.3.2 城市定位维度策略
        6.3.3 城市事件维度策略
        6.3.4 城市文化维度策略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城市体验可行性评价
    7.3 城市体验局限性评价
    7.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麒麟操作系统的实时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课题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1.2 课题研究意义及目标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Kylin系统的实时仿真平台框架研究
    2.1 一体化实时建模与仿真软件YHSIM
    2.2 基于实时进程和非实时进程协同调度的实时仿真框架
        2.2.1 Linux优先级机制
        2.2.2 实时半实物仿真流程及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Kylin的实时仿真数据存储优化技术研究
    3.1 基于共享内存-循环缓存-实时写盘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
        3.1.1 写线程
        3.1.2 读线程
    3.2 基于标志位的进程与线程间同步算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Kylin的实时仿真图形化建模技术研究
    4.1 基于Simulink的模型库扩充方法
        4.1.1 S函数的机制
        4.1.2 C-MEX S函数编写方法
    4.2 基于模板的模型代码实时性改造方法
        4.2.1 基于RTW的代码自动生成技术
        4.2.2 帧时间控制算法
        4.2.3 模型代码的实时性改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Kylin系统下实时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的的验证与测试
    5.1 系统功能测试
        5.1.1 测试环境
        5.1.2 实时仿真平台功能测试
    5.2 时间性能测试
    5.3 内存优化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全文工作总结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天基网络智能卫星(iSAT)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基信息网络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新体制卫星技术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
    2.1 传统卫星体系结构及iSAT卫星应用模式设计
        2.1.1 传统卫星体系结构及应用局限
        2.1.2 iSAT卫星应用模式设计
    2.2 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
        2.2.1 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总体设计
        2.2.2 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分层结构
    2.3 iSAT卫星演示验证系统总体设计
        2.3.1 iSAT卫星演示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3.2 iSAT卫星演示系统标准化分层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 SAT卫星可重构硬件设计
    3.1 演示验证系统可重构硬件总体设计
    3.2 演示系统可重构方案设计
        3.2.1 可重构定义
        3.2.2 系统启动及引导模式设计
        3.2.3 可重构配置路径设计
    3.3 演示系统可重构模块设计与实现
        3.3.1 基于PCAP接口配置方案
        3.3.2 基于ICAP接口配置方案
        3.3.3 动态可重构测试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 SAT卫星构件化软件设计
    4.1 iSAT卫星构件化软件总体设计
        4.1.1 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
        4.1.2 iSAT卫星构件化软件总体设计
    4.2 iSAT卫星演示系统软件构件设计
        4.2.1 基于领域工程的可复用构件设计
        4.2.2 演示系统文件读写构件
        4.2.3 演示系统接口通信构件
    4.3 iSAT演示系统软件构件集成设计
        4.3.1 基于应用应用系统工程的构件集成设计
        4.3.2 Linux多任务机制及多线程设计
        4.3.3 Linux下多线程同步实现
        4.3.4 多线程同步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 SAT卫星演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iSAT卫星演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5.1.1 iSAT演示系统硬件设计
        5.1.2 演示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5.1.3 演示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5.2 单星应用场景测试
        5.2.1 单星演示场景设计
        5.2.2 单星配置、运行及状态返回测试
    5.3 多星应用场景测试
        5.3.1 多星演示场景设计
        5.3.2 多星配置、运行及状态返回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HL-2M等离子体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受控核聚变概述
    1.2 托卡马克装置介绍
    1.3 等离子体控制系统介绍
    1.4 本文主要内容
2 HL-2M等离子体控制系统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
    2.1 HL-2M等离子体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2 HL-2M等离子体控制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HL-2M等离子体控制系统的设计
    3.1 等离子体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3.2 等离子体控制系统硬件组成和连接
    3.3 等离子体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4 实时多线程并行框架
    3.5 等离子体控制系统集成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等离子体控制系统模块的集成与应用
    4.1 实时平衡位形重建模块
    4.2 撕裂模实时控制模块
    4.3 等离子体位置电流控制模块
    4.4 HL-2M等离子体控制系统的改进方案
    4.5 本章小结
5 HL-2M等离子体控制系统支撑功能
    5.1 参数配置服务
    5.2 消息服务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对本文的总结
    6.2 对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重要英文缩写与术语表

(10)通信基站与天馈系统光电复合传感系统便携式终端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站铁塔健康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光纤光栅传感与解调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指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设计指标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通信基站与天馈系统光电复合传感系统便携式终端设计
    2.1 终端硬件平台的设计
    2.2 基站塔体结构状态检测
        2.2.1 温度与应力检测
        2.2.2 其他传感器设计
    2.3 天馈系统中馈线电流检测
        2.3.1 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2.4 嵌入式终端开发平台的设计
        2.4.1 嵌入式硬件平台
        2.4.2 嵌入式软件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监控终端系统软件设计
    3.1 监控终端软件总体设计
    3.2 数据采集接口软件
        3.2.1 AM335xS GPIO模拟AD7606 SPI协议
        3.2.2 基于Linux的AD7606驱动程序
        3.2.3 HKA-M200光纤光栅解调仪TCP通信协议和格式
    3.3 多层次数据存储与管理机制的实现
        3.3.1 基于Posix共享内存与IPC信号量技术的实时数据存储与管理
        3.3.2 基于SQLite数据库的历史数据存储与管理
        3.3.3 基于文本文件的数据与事件记录存储与管理
    3.4 GUI界面软件设计开发
        3.4.1 页面间数据传递机制
        3.4.2 多功能GUI界面下数据模型的分析与构建
        3.4.3 界面进程与采集进程间消息、配置参数传递方法
    3.5 GSM定时报警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控终端的现场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系统测试平台
    4.2 功能性指标的测试
    4.3 系统性能的测试
        4.3.1 AD数据采集模块测试
        4.3.2 共享内存缓冲区数据块丢失情况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并发进程中信号量使用的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式动态内容与全景漫游融合中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王默.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核处理器的实时视频处理系统研究[D]. 牟雅婷. 东南大学, 2020(01)
  • [3]人工智能、去技能化与劳动就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D]. 冯鹏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4G网络语音解决方案的研究和实施[D]. 祖宏亮.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6]城市体验与体验型城市构建研究[D]. 王济民. 武汉大学, 2018(03)
  • [7]基于麒麟操作系统的实时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张淼.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天基网络智能卫星(iSAT)关键技术研究[D]. 秦浩.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9]HL-2M等离子体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10]通信基站与天馈系统光电复合传感系统便携式终端的研制[D]. 谢尚策. 东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在并发进程中使用信号量的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