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改造与综合治理的技术途径

煤矿改造与综合治理的技术途径

一、煤矿造地复田和综合治理的技术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魏帅[1](2013)在《大汶河水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它也逐步发展成为能引起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第十四个世界水日的主题定为“水与文化”。水为何如此重要?水文化为何在当今如此引人关注?因为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水文化蕴藏着当前社会非常需要的文化营养,它会告诉我们该怎样与水相处,怎样面对我们的生活。事实告诉我们,要想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在科技手段之外,更需要解读水文化,发现水文化的精神内涵,借助水文化来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定位。让文化为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这既是在生活中传承水文化,同时也是在不断丰富水文化的内涵,不断为水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大汶河,古汶水。发源于泰莱山区,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诸水,流入黄河。早在《诗经·齐风》中就有“汶水汤汤,行人彭彭”的佳句,以简约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大汶河两岸“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和喧嚣;清朝名士姚鼐笔下也留下了“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的画面,汶水如画,令人向往,而如今的大汶河早已不复往昔。本文选择大汶河水文化这一研究对象,基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历史上对大汶河的治理过程中,不仅涌现了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治水名人,而且在治水过程中留下了众多水利工程设施,这些是大汶河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汶河有着丰富的水文化内容,值得我们去开发。与此同时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及大运河申遗的背景下,开发大运河水文化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从现实考虑,当前的大汶河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导致如今的大汶河生态环境恶化,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水文化的缺失,对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同时,作者自幼生活在大汶河岸边,对这条河流不仅倍感亲切,更深切的希望大汶河能真正实现复兴,重塑辉煌。这种强烈的“地方感”促使自己选择大汶河水文化作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在利用大量元、明、清乃至民国的方志资料、文史资料、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并辅以正史、实录等资料,企图真实的描述大汶河的历史,为今天充分挖掘大汶河水文化的文化价值,开发与保护大汶河水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带有历史眼光的建设性意见。

尚慧[2](2013)在《宁夏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动态监测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在查明宁夏全区存在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潜在危害的基础上,基于ArcGIS,采用综合评判法对宁夏全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量化分区评价,并分析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建立了宁夏石嘴山矿区的GPS变形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对矿区地表变形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应用遥感技术实现了石嘴山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采用两时相DEM叠加、数值模拟及概率积分法分析了石嘴山矿区地表变形特征,预测了地面塌陷发展趋势,并通过对代表性剖面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揭示了采空区覆岩应力分布和变形破坏机理。从而为宁夏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监测和地面塌陷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对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和矿山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有重要参考价值与实践意义。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查明宁夏全区存在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基础上,依据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遵循可比性、简要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了包括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矿山开采状况、资源损毁、三废排放、水环境影响和环境治理率7项准则层和21项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2)基于ArcGIS,采用综合评判法对宁夏全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量化评价,其中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粗糙集理论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参考量化评价结果,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将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划分为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和较轻区3个大区34个亚区,并对各亚区的地质环境背景、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进行了综合评述。(3)建立了石嘴山矿区GPS变形监测系统。在该矿区共布设了1个GPS参考站、67个GPS监测点及16个传统大地测量监测点,重点介绍了该监测系统的技术指标,整体设计、包含的各子系统及自动化监测的实现过程。(4)运用遥感技术实现了石嘴山矿区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分别选取该矿区开采初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前、治理后三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并对解译成果进行叠加,得到地类动态变化图和矩阵,解译分析结果表明:上世纪70年代到2003年间,耕地和植被覆盖区面积急剧减小,向荒地及城镇居民点的转化尤为明显,这主要是由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流失造成;煤堆、水体、矸石山等面积都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主要由荒地转化而来,是采矿活动造成,矿区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03年到2009年间,植被覆盖区面积的增速最快,主要由荒地和城镇居民点转化而来,而矸石山、荒地等覆被面积都有明显减少,矿区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显示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成效。(5)选取石嘴山矿区两时相DEM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了地表高程的变化情况:上世纪70年代2003年间,矿区高程最大下降幅度为27.5m,沉降量较大的都分布在塌陷坑处,高程下降1027.5m,并得到了七个较大塌陷坑的最大垂直位移和塌陷范围。同时选取4个典型剖面,对两时相地形线进行叠加分析,与塌陷坑相对应,得到了更为直观的地面塌陷位移与范围变化情况。(6)选取石嘴山矿区三个典型剖面,按照矿区实际开采情况,建立了离散元开采沉陷模型,得到了各开采水平的最大垂直位移和塌陷范围;采用概率积分法预计矿区走向主断面和倾向主断面的地表变形情况,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及不同时相DEM叠加结果基本一致,并预测当采深采厚比大于120时,采矿活动对地表的影响逐渐减小,引发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可能性变小,逐渐趋于稳定。(7)通过对石嘴山矿区典型剖面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揭示了开采过程中覆岩的应力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并采用格里菲斯强度判据分析了地面塌陷的力学机制。

王铎霖[3](2012)在《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土地复垦技术措施研究 ——以吉林省白山市道清沟煤矿矿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全国尺度来看,我国幅员辽阔,但从微观尺度——人均水平上来看,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低于0.8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生产建设破坏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特别是80年代以后,城市迅速向周边扩展,快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使得大量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迅速变为建设用地。与此同时,大量的生产建设项目,如矿产资源开采、公路铁路建设等对土地资源产生了持续巨大的破坏。这些因素致使土地资源被破坏的程度和规模都超过以往,掠夺性发展致使我国本来就紧张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为此,本文以白山市道清沟煤矿矿区为现实案例,对土地复垦技术措施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土地复垦理论体系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对指导道清沟煤矿、甚至更大尺度的煤矿具有些许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煤矿土地复垦、土壤重构、土地生态恢复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在适宜性评价方法中,着重从定性、定量、动态的分析视角对吉林省白山市道清沟煤矿矿区的土地适宜类和土地质量等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分析评价。即选取极限值条件法、AHP层次分析法与加权指数和法,分别对土地适宜性类和土地质量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道清沟煤矿待复垦土地的类型、数量和质量。通过对道清沟煤矿矿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笔者认为,道清沟煤矿土地复垦多为宜林、宜草地,少数为不适宜复垦的土地;影响适宜性评价的主要限制因子为地形坡度和土壤质地;影响土地质量等的主要影响因子有地形坡度、土壤质地及土层厚度。依据综合评价,计算得出道清沟煤矿土地复垦的面积。此外,基于道清沟煤矿土地破坏现状和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化学措施为辅助,并以土地管理措施为保障的土地生态重构对策。

李昕,关众,李岚[4](2011)在《浅析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文中指出煤炭在国民生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文中论述了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措施。

宋成君[5](2011)在《徐州市青山泉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研究》文中认为采煤塌陷地对我国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破坏十分严重。目前,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复垦研究在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中已经成为热点课题。采煤塌陷地是我国的有效后备土地资源,通过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可以为塌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源和后续保障。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基础上,首先对我国采煤塌陷地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情况作了阐释说明,对生态环境、人们现实生活以及经济生活发展带来的危害,结合实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概括当前我国采煤塌陷地治理的原则和模式以及徐州地区采煤塌陷地治理的情况,提出了目前采煤塌陷地治理存在的资金不足、进度缓慢、农民增收不明显、新农村建设不深入等诸方面的问题。其次,重点对青山泉镇采煤地的综合治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实施的可操作方案。一是通过对塌陷区区位、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治理的要求、治理的有利条件等背景分析,提出了实施的可行性。二是从省、市等上级有利的政策环境以及镇区进化的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层面,对青山泉塌陷区土地利用的潜力,进行了具体分析。三是进行必要的投资预算,科学分析预测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情况。同时,提出塌陷地综合治理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落实治理的措施和资金保障。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分析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作出进一步研究展望,为类似地区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治理提供有效的借鉴。

赵海龙[6](2010)在《煤炭企业成本构成及其控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经济增长方式日趋向集约型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基础性能源企业的煤炭企业,已经开始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考虑、分析和研究生产资料成本、社会成本及环境治理成本等的构成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煤炭企业成本研究现状及发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煤炭企业成本构成及其控制的相关问题,以期推进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实践的发展。本文研究了煤炭企业经济技术特征与成本演变规律。根据煤炭企业特有的工艺流程,研究煤炭企业通道建设及价值链形成过程,巷道建设与资本方式的转化过程。从发现煤炭储量到产层和井巷挖掘,从落煤到运煤再到销煤,就是一个密封的价值流通通道,通道建设需要若干个建设性的多期重复作业,消耗多个智力和非智力要素。进而推出煤炭企业具有产量递减性、煤炭资源分布分散及开采具有高风险性等经济技术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煤炭企业成本的演变规律:煤炭企业的经济运行本质是资本转化为储量,再用年度的增量资本把储量逐年转变为产量,煤炭企业成本随着产量变化呈现阶段性波动直到产量递减成本递增特征,煤炭企业成本构成随着煤炭开采阶段日趋趋于复杂。本文探索了煤炭企业的成本构成要素及成本核算框架。目前国有煤炭企业的成本构成要素是根据1991年能源部制定的《煤炭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成本管理办法》规定的成本项目,存在成本构成要素不完全,成本核算方法亟待探求。研究发现,在煤炭企业成本要素中要引进煤炭资源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煤炭安全成本及稳定转产成本等来弥补当前煤炭企业成本要素构成的残缺,并汲取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有益理论成分和处理原则,创造性提出了煤炭企业核算需要采用资产法、资本法及收益法三种方法处理,来准确反映煤炭企业的真实成本。本文构建了煤炭企业成本构成要素决定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煤炭企业成本构成要素决定模型,煤炭资源赋存于地层中,决定煤炭成本具有时空特征并受地质条件影响显着,煤炭地质复杂程度与材料、电力费用存在一定关系,不同时期煤炭开采场所的煤层地质条件不同,所消耗的材料和电力差异很大。安全费用的影响因素也很多,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煤层地质情况,如煤层开采深入、矿井瓦斯、矿井围岩特性、矿井涌水量、煤炭自燃性、爆炸性、有害气体含量以及断层、折曲地质条件、矿井的生命周期阶段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职工人数、企业安全文化、职工安全培训、职工工伤保险金等。通过构建模型并进行了直观检验、运行检验及历史检验等有效性检验,根据模型可以看出,煤炭企业成本要受到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安全成本和环境成本的影响,具体来讲要受到煤层地质条件、开采工艺、机械化程度、资源赋存情况、资源回收率、材料市场价格、资本市场利息、职工数量和人员结构、矿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煤炭企业综合成本系统结构复杂,具有非线性、多回路以及高阶次的反馈机制的特点。根据本文提出的煤炭企业成本构成要素及模型检验结论提出成本控制措施,要压缩勘探阶段和勘探周期,控制地质勘探支出;完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确定煤炭资源成本;完善煤矿隐患排查的机制,降低煤炭安全成本;完善要素成本管理组织和制度建设,持续重组要素成本管理业务流程,建立有效的要素成本管理绩效与考核体系,综合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要素成本核算和控制,实现要素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

李晓伟[7](2009)在《典型平原区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中生态工程重建技术研究 ——以新郑赵家寨煤矿为例》文中认为煤矿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煤矿的开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塌陷,严重影响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最大限度的重新开发利用塌陷地,使得采煤塌陷地在复垦后达到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满足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以几个方面的研究:(1)明确提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应以恢复土地生产力、实现矿区生态全面恢复为最终目标,以土地复垦和生态系统重建为主要内容。对采煤塌陷地复垦的主要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采煤塌陷地的形成及分类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塌陷地复垦的步骤。(2)结合赵家寨煤矿区的实际,论述了煤矿区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复垦总目标1779.01hm2。其中实现耕地复垦目标1472.30hm2;园地复垦目标16.03hm2;林地复垦目标229.87hm2;草地复垦目标60.8hm2。(3)本研究对土地复垦做了系统阐述,并对土地复垦中生态重建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地貌重塑技术、土壤重构技术和植被重建技术,通过对工程性复垦技术和生物性复垦技术研究,构建了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体系。并以赵家寨煤矿土地开发复垦为实例研究,综合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对采煤塌陷地进行了详细的土地复垦方案生态工程设计,调整了采煤塌陷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明确划分土地资源功能区,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提高采煤塌陷区的经济效益服务。(4)本研究中生态工程设计以增加农业用地为主要目标,按照农用地的农业生产要求对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林网绿化带、农田水利工程排灌系统和矸石堆场进行了详细设计,并针对以上设计提出了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采煤塌陷土地的土地生产能力,使农用土地在生产中发挥抵御自然灾害作用的同时,改良当地的生态环境。

杨海燕[8](2009)在《淮南田集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淮南是典型的煤炭矿业城市,华东地区最大的能源工业基地。伴随“煤电一体化”建设,“三废一沉”是“生态矿区”建设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选择淮南兴盛型矿井区(淮河以北潘谢新矿区内),以淮南首个“煤电一体化”项目--田集电厂的大体积工业废物(粉煤灰)生态化处置,和潘集第一煤矿采煤沉陷地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为目的,研究探讨优化的“综合生态修复模式”,建设“田集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科技示范园”。本文在项目区社会经济评判,生态环境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进行综合评估,运用课题组对淮南粉煤灰生态化处置和矿区沉陷水体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结合笔者的田集电厂粉煤灰生态农业应用可行性研究结论,研究构建“田集综合生态修复模式”:即动态粉煤灰充填和多形式非充填采煤沉陷地生态修复模式。本人规划设计粉煤灰混合土壤覆土生态农业试验,在大体积粉煤灰充填复垦背景下,研究其各类覆土情况下土壤特性与农作物生长特征,通过系统采样研究粉煤灰中金属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物可利用性。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覆土厚度是30cm,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和食品安全评判符合相关标准。本文以生态环境系统修复理念建立“田集模式”,建设“田集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动态粉煤灰充填采煤沉陷地,通过优化设计粉煤灰动态充填方案,发展生态农业,尤其是综合周遍大面积水域开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禽、牧养殖业以及高架(立体)农业。在非充填采煤沉陷地,实施多形式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程(疏排法、挖深垫浅、土地平整工程等),构建“农、林、牧、渔、禽”生态农业景观,和“物质流、能量流”循环生态体系。最后,在一系列研究及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的两大修复模式将是淮南“生态矿区”建设的依据,为采煤沉陷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方案,对全面推进淮南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建设“生态淮南”具有重要意义。

董霁红[9](2008)在《矿区充填复垦土壤重金属分布规律及主要农作物污染评价》文中认为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是当今矿山生态及我国区域性、行业性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粮食安全、矿区环境与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矿区充填复垦土壤进行系统、量化的野外及实验室研究,所得出的理论方法、数学模型、试验技术、相关数据、软件手段等可为国家指导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指导,并可为相关矿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在较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矿区复垦土壤研究进展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五方面的研究工作:1.充填复垦土壤特性场地实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系统地研究了复垦土壤的理化、生物特性,包括土壤的渗透性、紧实度、孔隙水电导率、含水率、温度、pH值、有机质、氮磷钾、重金属、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种类种数;选用美国2800K1型渗透仪、英国三参数速测仪HH2/WET、美国紧实度仪soil compaction,测试分析了土壤的紧实度等。数据结论:煤矸石、粉煤灰充填(覆土厚度40cm)复垦土壤的pH值为7.98-8.78,含水率高于正常土壤10%-20%,渗透性系数为0.059-0.286,紧实度在200-300PSI,有机质含量低于对照土壤。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国家制定矿区复垦技术标准及复垦工程的设计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复垦土壤重金属分布规律研究了矿区充填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首先探讨了充填复垦区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通过采集、处理、测试245个土样的As、Cd、Cr、Cu、Hg、Pb、Zn等的含量,利用变化度、污染度和含量趋势等指标,解析研究了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对照土壤三类土壤的重金属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七种元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对严重污染的Cd、轻度污染的Cr、正常范围的Pb进行了重点分析;采用线性、对数、指数、乘幂、多项式、克里格模型阐释了Cd、Cr及Pb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结论:①简单模型:拟合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微量元素的变化趋势,三块场地模型拟合的误差均值保持在30%以内,其中,煤矸石场地误差最小,最大值为18.4%,最小值为8.3%;②多项式模型:由反演所得数据绘制的模拟迁移图具有现实应用意义,即可利用模型由测点的数值推知未测点的数值,得到相对连续的重金属含量值,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③Kriging模型:以粉煤灰场地的Cd为例,建立的模型拟合精度较高。上述研究结果将为矿区污染土地的修复并进而制定相应治理措施提供依据。3.土壤特性与重金属污染相关性的方法与理论首先确定了可能影响土壤重金属分布的四个重要土壤特性:土壤紧实度、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微生物;采用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方法,分析了pH值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有机质与重金属分布的相关程度、紧实度与重金属污染的关系、微生物与重金属污染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充填复垦场地的pH值、有机质和紧实度与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都在-0.6到0.6之间,这也说明了在一定程度上,重金属空间分布的无规律性。②微生物与土壤重金属的相关性很大,在粉煤灰场地体现的更加明显,微生物的多少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最后应用集对理论(Set Pair Analysis Theory)研究了微生物与重金属的关联机理。这对于深入认识土壤重金属迁移机理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可为其中难以定量和难以鉴别的污染相关因素的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4.主要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比较研究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小麦、水稻和大豆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限量标准,提出了小麦等主要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物限量的选取标准;采用单项、综合污染指数分析了根际土壤As、Cd、Cr、Cu、Hg、Pb、Zn的污染状况,得出了复垦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小于1,全部测点均达到了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定量解析了小麦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确定Cd、Cr为污染元素,研究结果:①复垦场地生长的成熟小麦,Cd、Cr在其不同器官中的分布迁移趋势是一致的;②对照场地生长的成熟小麦,Cd、Cr在其不同器官中的分布趋势存在差异;提出根富集系数率,进行曲线估计,建立了Cd回归方程、Cr偏微分方程。这些研究结果对矿区粮食安全的监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5.土壤、作物污染程度的可视化表达探索性地引入Surfer软件成图方法,借助多项式模型反演所得的数据,对矿区复垦土壤的结构进行可视化,直观地描述了土壤重金属分布的纵向、横向特征;应用Photoshop软件,对主要农作物小麦中重金属的污染迁移,以Cd、Cr为例,制作了量化模拟色彩映射图,真实地评价了小麦不同器官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高学芹[10](2006)在《徐州沛县煤矿地质环境治理规划信息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在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煤炭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我国山西、两淮、山东、徐州等地均出现了地面大面积沉陷的现象。采煤沉陷使地表受到破坏,除了使耕地、地面建筑、道路等遭到破坏之外,有些甚至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采煤沉陷严重影响了矿区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甚至引发矛盾冲突,阻碍了矿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如何在煤矿生产期间做好矿区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对煤矿今后的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论述矿区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土地复垦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矿区地质环境治理规划研究,开发了矿区地质环境治理规划信息系统,系统以GIS技术为基础,面向办公自动化管理,对图、文信息进行有效集成,实现了规划管理的现代化,规划信息的可视化,提高了治理规划的管理水平,并能够进行各种应用分析和智能决策,有利于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将其应用于徐州沛县矿区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煤矿造地复田和综合治理的技术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造地复田和综合治理的技术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大汶河水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现状
    0.2 研究目的
    0.3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 水文化视野下的大汶河
    1.1 大汶河的历史地理概况
        1.1.1 大汶河流域概况
        1.1.2 史书记载的大汶河
        1.1.3 大汶河的源头之争
        1.1.4 大汶河水系
    1.2 历史文化之河——大汶河
        1.2.1 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汶河
        1.2.2 汶河古渡
        1.2.3 齐鲁必争汶阳田
    1.3 水文化的形成
    1.4 大汶河水文化的独特内涵
2 大汶河物态水文化
    2.1 水利工程与大汶河
    2.2 水利工程的奇迹
        2.2.1 “北方都江堰”—一戴村坝
        2.2.2 南旺分水枢纽
    2.3 水利工程兴修的利弊
3 大汶河制度水文化
    3.1 治水文化
        3.1.1 大禹治汶水考证
        3.1.2 郭守敬与大汶河治理
        3.1.3 治水老人白英
    3.2 管水文化
        3.2.1 管水文化与大汶河
        3.2.2 元、明、清水利法规的颁布和水利职官的设置
        3.2.3 元、明、清水利管理的利弊
4 大汶河精神水文化
    4.1 大汶河与民间信仰
        4.1.1 与戴村坝有关的民间信仰
        4.1.2 与白英有关的民间信仰
    4.2 大汶河与民风习俗
5 大汶河水文化的传承和复兴
    5.1 大汶河水文化的缺失
    5.2 传承和复兴大汶河水文化的意义
    5.3 传承和复兴大汶河水文化的可行性措施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宁夏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动态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开采沉陷机理和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水文
        2.1.3 地形
        2.1.4 植被
    2.2 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2.2.1 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地震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2.3 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2.3.1 矿产资源概况
        2.3.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 小结
第三章 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3.1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危害
        3.1.1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3.1.2 矿山地质灾害规模
        3.1.3 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
    3.2 矿业开发破坏地貌景观
    3.3 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
    3.4 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3.5 矿山废水废液及尾矿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3.5.1 废水废液对环境的影响
        3.5.2 尾矿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分区评价
    4.1 评价原则与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方法
        4.2.1 评价模型
        4.2.2 评价指标量化分级
        4.2.3 评价指标的归一化
        4.2.4 权重的确定
        4.2.5 评价单元划分
        4.2.6 定量评价结果
    4.3 综合评价分区评述
    4.4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典型矿区 GPS 变形监测系统
    5.1 概述
    5.2 石嘴山矿区概况
    5.3 监测系统设计原则和依据
        5.3.1 设计原则
        5.3.2 设计依据
    5.4 监测内容和技术指标
        5.4.1 监测内容
        5.4.2 监测技术要求
        5.4.3 监测系统的技术指标
    5.5 石嘴山矿区 GPS 变形监测整体设计
        5.5.1 GPS 变形监测系统组成
        5.5.2 系统特点
        5.5.3 监测网布设
    5.6 自动化监测子系统
        5.6.1 传感器子系统
        5.6.2 数据传输子系统
        5.6.3 数据处理与控制子系统
        5.6.4 辅助支持子系统
    5.7 小结
第六章 典型矿区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与塌陷机理分析
    6.1 概述
    6.2 石嘴山矿区开采现状及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6.2.1 石嘴山矿区开采现状
        6.2.2 石嘴山矿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6.3 石嘴山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6.3.1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流程
        6.3.2 遥感数据要求
        6.3.3 遥感数据处理
        6.3.4 遥感影像解译
        6.3.5 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分析
    6.4 采空区地表变形动态变化及预测
        6.4.1 不同时相 DEM 数据对比
        6.4.2 采空区地表变形离散元数值模拟
        6.4.3 概率积分法预测采空区地表变形
        6.4.4 地面塌陷发展趋势分析
    6.5 采空区地面塌陷机理分析
        6.5.1 煤层开采覆岩变形数值计算模型
        6.5.2 计算参数的确定
        6.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6.5.4 地面塌陷力学机制分析
    6.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土地复垦技术措施研究 ——以吉林省白山市道清沟煤矿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
    1.3 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基础理论
        1.3.1 煤矿土地复垦内涵
        1.3.2 土壤重构理论
        1.3.3 土地生态恢复理论
        1.3.4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白山市道清沟煤矿矿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质地貌特征
        2.1.4 水文状况
        2.1.5 土壤与植被状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3 白山市道清沟煤矿矿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
    3.1 适宜性评价基本内涵
    3.2 评价原则及依据
        3.2.1 评价原则
        3.2.2 评价依据
    3.3 评价单元的划分及评价因素的选择
        3.3.1 评价单元的划分
        3.3.2 评价因素的选择
    3.4 适宜性评价系统
        3.4.1 适宜性评价体系
        3.4.2 评价方法选择
        3.4.3 土地适宜类划分
        3.4.4 土地质量等划分
    3.5 适宜性评价结果
4 道清沟煤矿土地复垦技术措施
    4.1 预防控制措施
        4.1.1 煤矿生产期预防控制措施
        4.1.2 复垦期的预防控制措施
    4.2 工程措施
        4.2.1 封闭主副井措施
        4.2.2 土地平整措施
        4.2.3 表土剥离
    4.3 生物化学措施
        4.3.1 生物改良技术
        4.3.2 PH 化学改良技术
    4.4 实施严格土地管理保障措施
        4.4.1 矿区地籍管理
        4.4.2 煤矿用地土地用途管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浅析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2.1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2.2 对水资源的破坏
    2.3 对植被资源的破坏
    2.4“三废”危害
3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
    3.1 现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3.2 加强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
    3.3 新上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3.4 实施清洁生产预防和降低污染
    3.5 闭坑和关闭矿山治理
4 结语

(5)徐州市青山泉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采煤塌陷地概况及其治理措施综述
    2.1 采煤塌陷地的成因及分类
        2.1.1 采煤塌陷地的形成
        2.1.2 采煤塌陷地的分类
    2.2 采煤塌陷给人们带来的现实危害
        2.2.1 土地塌陷给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
        2.2.2 设施被毁给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
        2.2.3 增加征地费用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2.2.4 采煤塌陷区破坏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2.5 诱发山体滑坡、塌陷型地震
    2.3 采煤塌陷地治理的原则
        2.3.1 超前规划复垦的原则
        2.3.2 因地制宜原则
        2.3.3 可持续利用原则
        2.3.4 便于操作原则
        2.3.5 与市场经济向适应原则
        2.3.6 跨越式与渐进式相结合
        2.3.7 综合效益原则
    2.4 采煤塌陷地治理的模式
        2.4.1 挖深从事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模式
        2.4.2 煤矸石回填造林模式
        2.4.3 矸石地灌浆复土恢复耕地模式
        2.4.4 粉煤灰充填复土造林模式
        2.4.5 直接平整为农用地模式
        2.4.6 规划排水系统建设农地模式
        2.4.7 开发旅游业模式
        2.4.8 充填煤矸石营建建设用地模式
        2.4.9 基塘式生态农业复垦模式
        2.4.10 生态农庄复垦模式
    2.5 徐州地区采煤塌陷地特点及治理概况
        2.5.1 徐州地区采煤塌陷地的特点
        2.5.2 治理概况
    2.6 目前采煤塌陷地治理存在的问题
        2.6.1 土地治理进展缓慢
        2.6.2 土地治理没有很好的结合乡镇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2.6.3 土地治理后农民增收依然不明显
        2.6.4 农民生活条件依然无法得到改善
第三章 青山泉镇采煤塌陷区治理的背景分析
    3.1 塌陷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2 塌陷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3 塌陷地分布、治理要求和治理情况
        3.3.1 总体概况
        3.3.2 分布情况及类别
        3.3.3 治理的原则和要求
        3.3.4 目前治理情况
    3.4 塌陷区土地复垦治理的有利条件
        3.4.1 塌陷区农业资源优越
        3.4.2 塌陷区土地已经稳沉
        3.4.3 农村失地人员日增是干部群众治理积极性的动力
        3.4.4 塌陷区水利设施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第四章 青山泉镇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治理的依据与方案设计
    4.1 省、市发展的环境和政策因素分析
    4.2 青山泉镇土地利用的规划因素分析
    4.3 具体设计方案
        4.3.1 发展现代农业
        4.3.2 建设养殖基地
        4.3.3 扩大绿化造林
        4.3.4 推动工业和城镇建设加快振兴
        4.3.5 促进特色旅游业迅速崛起
        4.3.6 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4.4 投资预算及效益评价
        4.4.1 投资预算
        4.4.2 效益评价
    4.5 实施注意事项
    4.6 落实综合治理的措施保障
第五章 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煤炭企业成本构成及其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范围界定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6 论文创新之处
2 煤炭企业成本研究综述
    2.1 煤炭企业成本的理论基础
    2.2 煤炭企业成本的理论结构
    2.3 煤炭企业成本相关理论述评
3 煤炭企业经济技术特征与成本演变规律
    3.1 巷道建设与作业流程
    3.2 煤炭企业价值链流转分析
    3.3 煤炭企业经济技术特征
    3.4 煤炭企业成本演变基本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煤炭企业成本构成要素研究
    4.1 煤炭企业成本构成的影响因素
    4.2 煤炭企业成本要素构成
    4.3 煤炭企业成本要素核算理论基础
    4.4 煤炭企业成本核算原则的确立
    4.5 本章小结
5 煤炭企业成本要素模型构建与检验
    5.1 煤炭成本的时空特征
    5.2 煤炭企业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煤炭企业成本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5.4 煤炭企业成本的模拟与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煤炭企业成本控制制度安排
    6.1 完善基建成本控制措施,加强煤炭开发成本管理
    6.2 促进煤炭资源有偿开采制度的完善,控制煤炭企业资源成本
    6.3 完善煤矿隐患排查机制,降低煤炭安全成本
    6.4 加强煤炭全过程成本控制,保障煤炭生产成本企稳
    6.5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矿区环境质量
    6.6 煤炭成本要素控制的配套措施
    6.7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目录

(7)典型平原区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中生态工程重建技术研究 ——以新郑赵家寨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土地复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矿区土地复垦中生态重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
        1.2.3 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中生态重建实施工作的研究现状
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土地复垦概述
    3.1 土地复垦概念、特点及原则
        3.1.1 土地复垦的概念
        3.1.2 土地复垦的特点
        3.1.3 土地复垦的原则
    3.2 采煤塌陷地的形成及分类
        3.2.1 采煤塌陷地的形成
        3.2.2 我国采煤塌陷地分类
    3.3 土地复垦的主要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
        3.3.1 土地复垦的主要基础理论
        3.3.2 土地复垦技术体系
    3.4 采煤塌陷地复垦的步骤
        3.4.1 复垦规划
        3.4.2 工程复垦
        3.4.3 生物复垦
4 土地复垦中生态重建工程技术研究
    4.1 矿区土地复垦中生态重建工程基本途径
        4.1.1 地貌重塑和土壤重构
        4.1.2 植被重建
    4.2 矿区土地复垦中生态重建工程的技术途径
        4.2.1 工程性复垦技术
        4.2.2 生物性复垦技术
        4.2.3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体系
5 赵家寨煤矿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5.1 赵家寨煤矿开采土地破坏预测
        5.1.1 压占土地破坏预测
        5.1.2 采煤地表沉陷土地破坏预测
        5.1.3 土地破坏程度预测分析
    5.2 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2.1 对水环境的影响
        5.2.2 地表沉陷影响
    5.3 赵家寨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5.3.1 一般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步骤
        5.3.2 煤矿开采沉陷地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步骤
6 赵家寨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设计
    6.1 典型研究区的选择
    6.2 赵家寨矿区土地现状及复垦条件调查
        6.2.1 赵家寨煤矿简介
        6.2.2 赵家寨煤矿所在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6.2.3 赵家寨煤矿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6.3 塌陷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设计
        6.3.1 土地复垦生态工程设计原则
        6.3.2 工程设计范围和目标
        6.3.3 工程设计具体方案
    6.4 土地退化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
        6.4.1 预防控制措施
        6.4.2 工程技术措施
        6.4.3 生物化学措施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Abstract

(8)淮南田集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矿区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其发展
        1.2.1 生态修复的相关概念
        1.2.2 采煤沉陷地的生态修复理论内涵
        1.2.3 从土地复垦到生态环境修复
    1.3 采煤沉陷地生态修复模式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工作区背景调查
    2.1 项目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资源环境
        2.1.3 土地利用现状
    2.2 经济与社会
        2.2.1 经济
        2.2.2 社会
    2.3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2.3.1 资源开发
        2.3.2 环境污染
        2.3.3 生态破坏
3 田集采煤沉陷地特性与生态修复规划
    3.1 采煤沉陷地性质
    3.2 采煤沉陷地类型
    3.3 采煤沉陷地特征
    3.4 采煤沉陷地生态修复规划
4 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评估
    4.1 非充填生态修复技术评估
        4.1.1 平整土地法
        4.1.2 疏排法复垦
        4.1.3 直接利用法
        4.1.5 挖深垫浅法
    4.2 充填生态修复技术评估
        4.2.1 粉煤灰充填修复技术工艺
        4.2.2 粉煤灰地表处置金属迁移性评估
        4.2.3 粉煤灰地表处置金属环境效应评价
    4.3 项目区环境调查及生态风险评价
        4.3.1 沉陷水体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
        4.3.2 田集电厂粉煤灰处置生态环境风险预测
    4.4 粉煤灰生态农业利用可行性评估
        4.4.1 粉煤灰处置场覆土二次污染评价
        4.4.2 粉煤灰充填覆土生态农业试验
5 采煤沉陷地生态修复模式
    5.1 田集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模式
    5.2 非充填生态修复模式
        5.2.1 农业用地模式
        5.2.2 林业用地模式
        5.2.3 渔业用地模式
        5.2.4 农林渔禽生态修复模式
        5.2.5 发展生态旅游模式
    5.3 充填生态修复模式
        5.3.1 粉煤灰充填区域
        5.3.2 粉煤灰充填方式及结构
        5.3.3 粉煤灰充填生态修复模式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矿区充填复垦土壤重金属分布规律及主要农作物污染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复垦场地研究现状综述
        1.1.2 国内外复垦场地利用模式比较
        1.1.3 矿区复垦场地重金属污染概述
        1.1.4 国内外土壤重金属分布、迁移规律研究趋势
        1.1.5 国内外主要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2.1 基本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复垦场地状况
        2.1.4 复垦充填物料
    2.2 实验样区及样点剖面
        2.2.1 样区位置
        2.2.2 样点剖面结构
    2.3 试验样区土壤状况
        2.3.1 表层土
        2.3.2 颗粒分级
        2.3.3 矿物组成
    2.4 土样的采集、处理
        2.4.1 采样点的选择
        2.4.2 土样的制备
    2.5 植物样的采集、处理
        2.5.1 采样点的确定
        2.5.2 植物样的制备
    2.6 数据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充填复垦土壤特性实验研究
    3.1 场地试验、实验室实验
        3.1.1 测定项目
        3.1.2 测定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土壤含水率、电导率、温度
        3.2.2 土壤pH 值
        3.2.3 土壤紧实度
        3.2.4 土壤渗透性
        3.2.5 土壤有机质
        3.2.6 土壤微生物
    3.3 本章小结
4 矿区复垦土壤重金属分布规律研究
    4.1 概述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土壤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及主要污染物
    4.2 复垦土壤(煤矸石)重金属分布特征
        4.2.1 煤矸石(Gangue)中重金属的赋存
        4.2.2 重金属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4.2.3 变化度与污染度
        4.2.4 机理分析
    4.3 复垦土壤(粉煤灰)重金属分布特征
        4.3.1 粉煤灰(Fly Ash)与重金属迁移
        4.3.2 重金属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4.3.3 富集度与污染度
        4.3.4 解释分析
    4.4 自然土壤(对照)重金属分布规律
        4.4.1 重金属分布规律
        4.4.2 变化度
    4.5 三类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4.5.1 三类土壤重金属分布情况
        4.5.2 七种元素分布情况表
        4.5.3 优先污染元素的确定
    4.6 Cd、Cr、Pb 污染评价
        4.6.1 严重污染 Cd
        4.6.2 轻度污染 Cr
        4.6.3 正常范围 Pb
        4.6.4 Cd、Cr、Pb 危害性分析
    4.7 Cd、Cr、Pb 空间分布模型
        4.7.1 简单拟合模型
        4.7.2 多项式反演Cd 可视化
        4.7.3 多项式模型的现实意义
        4.7.4 克里格(Kriging)插值模型
    4.8 本章小结
5 复垦土壤特性与重金属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5.1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方法
        5.1.1 PCC 方法的适用性
        5.1.2 相关系数r
    5.2 土壤特性与重金属分布相关程度的定量分析
        5.2.1 粉煤灰场地
        5.2.2 煤矸石场地
        5.2.3 对照场地
    5.3 三场地 Pearson 相关性对比研究
    5.4 同异反灰色相关分析法
        5.4.1 同异反灰色相关分析法的背景
        5.4.2 同异反灰色相关分析法的原理
        5.4.3 同异反灰色相关分析法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充填复垦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
    6.1 几种粮食作物重金属含量标准的讨论
    6.2 标准选用
    6.3 实验数据
    6.4 根际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
        6.4.1 根际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
        6.4.2 污染指数
        6.4.3 重金属之间相关性分析
    6.5 主要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以小麦为例
        6.5.1 籽粒重金属含量分析
        6.5.2 茎杆重金属含量分析
        6.5.3 根系重金属含量分析
    6.6 污染元素 Cr、Cd 的分布及迁移
        6.6.1 Cd、Cr 在成熟小麦不同器官的分布
        6.6.2 Photoshop 模拟色彩映射图
        6.6.3 Cd、Cr 的富集系数及回归方程
        6.6.4 Cr 偏微分方程的建立
    6.7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与建议
        7.1.1 结论
        7.1.2 相关建议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徐州沛县煤矿地质环境治理规划信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依据
    1.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1.4 GIS技术对于矿区地质环境治理规划研究的重要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系统开发工具选择与运行环境
    2.1 系统开发工具选择
    2.2 软件简介
    2.3 跨平台集成地图
    2.4 系统运行环境
3 矿区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恢复治理
    3.1 矿区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3.2 矿区地面塌陷的危害
    3.3 矿区环境治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3.4 地质环境治理规划编制的目标、依据及原则
4 矿区地质环境治理规划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框架
    4.2 系统分析
    4.3 系统总体设计
    4.4 功能设计与系统运行界面
    4.5 数据库详细设计
5 徐州沛县煤矿地质环境治理规划
    5.1 矿区环境概况
    5.2 矿区环境恢复治理
    5.3 综合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与投资预算
    5.4 效益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煤矿造地复田和综合治理的技术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汶河水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探究[D]. 魏帅.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2]宁夏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动态监测分析[D]. 尚慧. 长安大学, 2013(05)
  • [3]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土地复垦技术措施研究 ——以吉林省白山市道清沟煤矿矿区为例[D]. 王铎霖.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4]浅析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J]. 李昕,关众,李岚. 露天采矿技术, 2011(04)
  • [5]徐州市青山泉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研究[D]. 宋成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07)
  • [6]煤炭企业成本构成及其控制问题研究[D]. 赵海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7]典型平原区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中生态工程重建技术研究 ——以新郑赵家寨煤矿为例[D]. 李晓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8]淮南田集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模式研究[D]. 杨海燕.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6)
  • [9]矿区充填复垦土壤重金属分布规律及主要农作物污染评价[D]. 董霁红. 中国矿业大学, 2008(01)
  • [10]徐州沛县煤矿地质环境治理规划信息系统设计[D]. 高学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煤矿改造与综合治理的技术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