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合理造林密度探讨

沙地合理造林密度探讨

一、沙地造林合理密度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闫德仁,闫婷[1](2022)在《内蒙古流动沙地治理技术发展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归纳总结了内蒙古防沙治沙技术发展历程,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了群众经验总结阶段、试验与观测研究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新发展阶段等4个阶段。重点介绍了8项典型沙障固沙技术和4项治沙造林配置模式等具体内容,展望了产业治沙技术模式、沙障新材料及其铺设装备以及沙障+乔灌草疏林型配置技术模式等流动沙地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那恩航[2](2021)在《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养分元素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沙地樟子松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常绿针叶造林树种。林分密度决定了林分的空间结构,是影响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养分元素分配格局和积累规律是维持森林结构和功能稳定的重要方面。研究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养分元素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养分平衡与循环规律,为确定适宜造林密度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不同密度(490、750、1110、1550、1930和2560株·hm-2)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沙地樟子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凋落叶以及土壤的碳(C)、氮(N)、磷(P)、钾(K)、钙(Ca)、镁(Mg)、铁(Fe)、锌(Zn)、锰(Mn)分布规律,探讨沙地樟子松-凋落叶-土壤的养分元素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密度增加,各器官C、N、P含量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含量在1110-1550株·hm-2最高,N和P含量在1550株·hm-2最高。各器官K含量在2560株·hm-2最高,Ca、Mg和Fe含量在750株·hm-2最高,Zn和Mn含量在1930株·hm-2最高。N、P、Ca、Mg和Mn含量表现为叶和枝>干和根。K和Zn含量表现为细根>叶和枝>粗根和干,Fe含量表现为根和干>叶和枝。(2)凋落叶C、N、P含量均在1550株·hm-2最高,K含量在2560株·hm-2最高,Ca、Mg、Fe含量在750株·hm-2最高,Zn和Mn含量在1930株·hm-2最高。随着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密度增加,N重吸收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750株·hm-2最高;P和Mg重吸收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2560株·hm-2最高;K重吸收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1550株·hm-2最高;Ca重吸收率呈降低趋势,在490株·hm-2最高;Fe重吸收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450株·hm-2最高;Zn和Mn重吸收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1110株·hm-2最高。(3)随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密度增大,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速效磷(AP)和C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均在1550株·hm-2最高。0-20 cm土层土壤K和Mg含量在1550株·hm-2最高。Fe、Zn、Mn含量随密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1110-1550株·hm-2最低。沙地樟子松林土壤OC、TN、TP、AN、AP、Ca、Zn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的趋势。(4)叶片与凋落叶间C、N、Ca、Mg、Fe、Zn和Mn含量均呈正相关。土壤TN和AN含量与叶片、凋落叶和细根N含量均呈正相关,土壤TP含量与叶片P含量呈正相关,土壤AP含量与凋落叶和细根P含量呈正相关,土壤Zn含量与叶片、凋落叶和细根Zn含量均呈正相关。该论文有图23幅,表14个,参考文献91篇。

洪光宇[3](2021)在《毛乌素沙地杨柴和沙柳的蒸腾耗水特征及人工林地植被承载力》文中研究指明水分是限制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与稳定的主要因素。准确获取典型造林树种的蒸腾耗水特征和土壤水资源变化是评估人工林群落稳定性、指导林分结构优化调控以及植被合理配置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典型的造林树种杨柴(Hedysarum leave)和沙柳(Salix psammophi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分结构特征基础上,采用热扩散式包裹茎流仪、HOBO-U30小型气象站型自计气象站、Watch Dog2800型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等设备进行定位动态监测,利用降水入渗过程模型(Hydrus-1D)估算林地的土壤有效贮水量,基于水量平衡原理,估算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地承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杨柴人工灌木林、沙柳人工灌木林和裸沙样地的土壤水分在降雨时间格局的影响下均呈明显的季节和垂直变化。8月份土壤水分含量最大,沙柳人工林和裸沙样地土壤水分剖面呈“s”形,杨柴人工林土壤水分剖面呈“3”形。0-110cm深度土壤水分含量沙柳人工林>杨柴人工林>裸沙,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地在同一降雨事件土壤水分入渗量与深度存在差异,小雨事件水分对杨柴人工林的补给量大于沙柳人工林,中雨以上降雨事件水分更容易入渗到沙柳人工林深层土层。>8.8 mm的降水水分能够入渗到30 cm以内土层(毛乌素沙地灌草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土层)为有效降水事件。2.通过考斯加柯夫(Kostiakov)、菲利浦(Philip)、霍顿(Horton)和通用经验模型(f=at-n+b)模拟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率的比较分析,经检验考斯加柯夫模型适用于描述杨柴人工林土壤降雨入渗过程,回归系数范围为0.9021-0.9518;通用经验模型适用于描述沙柳人工林土壤降雨入渗过程,回归系数在0.7415-0.9923之间。Hydrus-1D模型通过参数优化后,可以较准确地描述杨柴人工林、沙柳人工林及裸沙的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并能够估算出30 cm土层处的向下渗漏量和土壤整体蒸发量。植被生长旺季的7-9月,裸沙、杨柴人工林和沙柳人工林30cm及以下土层渗流量分别占同期降雨78.08%、43.24%和47.39%,人工灌木林地土壤渗漏量要远低于裸沙。3.2017-2018年7-9月间,毛乌素沙地杨柴平均日液流速率为15.18g/d,平均日液流量为364.42 g/d。沙柳枝条平均日液流速率为17.01 g/d,平均丛日液流量为12245.73g/d。沙柳整丛的蒸腾量显着高于杨柴。杨柴和沙柳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因气象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呈现显着的白昼、日间、月际的进程变化。供试灌木种间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在小时和日尺度上,杨柴和沙柳液流变化同时受气温、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共同影响;在月尺度上,杨柴和沙柳液流速率及量变化同时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但不同的是,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杨柴的主要因子,气温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沙柳的主要影响。种内因径级不同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小径级杨柴植株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最低。4.基于水量平衡理论,通过Hydrus-1D模型估算土壤水分的补给量及植被耗水量模型估算单株(丛)耗水量,测算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土壤水分承载植被能力。杨柴适宜造林密度为4701株/hm2,沙柳适宜造林密度在1013丛/hm2左右。

马在昊[4](2021)在《陕北防护林建设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陕北地区不同时期的造林工程对风沙土和黄绵土两种土壤类型下土壤性质和肥力质量状况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以陕北防风固沙区(榆阳区和神木市)和水土保持区(米脂县和靖边县)不同建设年限防护林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风沙土和黄绵土上植被变化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变化特征,评估土壤肥力质量状况的变化,并探讨土壤质量对防护林建设时期的反馈特点,旨在科学地评估陕北防护林地土壤环境效应,从而为陕北地区土壤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防护林的建设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土壤容重在风沙土区林地平均高出黄绵土区林地23.14%,含水量和团聚体含量在风沙土区分别较黄绵土区低64.88%和8.30%。在风沙土区种植20年防护林使土壤容重降低11.03%,使含水量提高41.39%;种植13年防护林使土壤团聚体含量提高174.25%;在风沙土区,樟子松的影响较沙柳和小叶杨大。在黄绵土区,防护林建设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影响不大,但在米脂地区种植37年油松使土壤团聚体含量提升了28.70%。(2)防护林的建设使土壤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榆阳和神木风沙土区防护林建设37年后土壤p H值分别升高了15.08%和17.42%;在黄绵土区随防护林建设时间的延长土壤p H值略有降低;榆阳和神木风沙土区37年林地土壤电导率分别较裸沙地提升430.97%和690.84%;黄绵土区的电导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土壤养分指标在风沙土区多以20年和37年林地最高,年均变化速率多以37年林地最高,小叶杨的种植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较樟子松和沙柳更大。榆阳和神木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造林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37年分别较裸沙地高553.49%和190.37%;全氮含量分别在37年和29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245.03%、776.30%;全磷含量分别在20年和37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56.58%和621.50%;铵态氮含量均在37年林地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69.67%和67.48%;速效磷含量均在13年达到峰值,裸沙地高3613.59%和1238.99%。黄绵土区多以撂荒地和37年林地最高,年均变化速率多以20年最高,即黄绵土区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建设较其他单一树种的建设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更大。米脂和靖边地区有机质含量分别在造林20年和29年达到峰值,分别较撂荒地高8.61%、6.35%,米脂地区年均变化速率以20年最高,较3年林地年均升高1.78%;全磷含量分别在造林20年和37年达到峰值,分别较撂荒地高8.49%和4.22%,米脂地区20年林地较3年林地年均升高1.75%,靖边地区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0.42%;速效磷含量随造林年限的增加而升高,均在37年林地达到峰值,分别较撂荒地高24.01%和39.76%,米脂地区20年林地较3年林地年均升高2.64%,靖边地区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8.98%。但全氮含量在37年分别较撂荒地降低36.93%、28.56%,米脂地区37年林地较3年林地年均变化-2.94%,靖边地区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3.57%;造林对铵态氮的影响在黄绵土区差异较大,米脂地区造林使铵态氮含量降低,但随造林年限的增加铵态氮含量呈升高的趋势,年均变化速率以20年最高为1.69%,靖边地区造林提高了铵态氮含量,29年林地较撂荒地高81.69%,但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1.44%。总体上防护林生长对两种土质土壤有机质、全磷以及个别速效养分都有提升作用,只是在黄绵土区,生长年限与土壤养分的提升相关性不大,而在风沙土区,防护林生长年限与土壤养分含量大都呈正相关关系,防护林建设对风沙土养分含量提高程度较大。(3)防护林建设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程度因土壤类型有所不同,但各生物学指标均在种植3年、13年处于相对较低并稳定的水平,而在种植20年后显着的增加,至37年达到峰值。防护林生长与土壤生物学性质存在密切关系,尤其体现在各指标受造林工程影响更大的风沙土区,建设37年的防护林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在风沙土区是黄绵土区的82.45倍。(4)榆阳地区防护林土壤速效磷、铵态氮、有机质等指标在多数时期仍处于较缺乏水平,神木地区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有机质、电导率等指标在多数时期处于较缺乏的水平,米脂地区铵态氮、容重在多数时期处于较缺乏水平,靖边地区土壤脲酶活性在多数时期处于较缺乏水平。风沙土区防护林的种植能够在短期内使表层土壤质量提升,榆阳地区土壤质量指数于20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2.67%,神木地区于37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6.64%。虽然因三北防护林建设初期在榆阳地区选择的林种可能不适合当地的环境,使防护林后期出现了退化的情况而影响了土壤质量状况,但造林37年的土壤质量仍较裸沙地提升了7.81%。黄绵土区造林短期内使表层土壤质量下降,提升效果不如自然恢复,但经过20年种植后,防护林的表层土壤质量高于自然恢复,经过37年防护林的生长,土壤质量较3年林地提升了24.16%。

卢庆烨[5](2021)在《造林密度对河北丰宁樟子松林生长及土壤改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河北丰宁坝上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属于全国贫困县,营建生态经济型植被是该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途径之一。然而由于气候条件所限,制约了丰宁坝上地区经济林果业的发展,但生态林业所需的苗木产业有发展空间。樟子松(Pinus 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我国北方防风固沙的主要造林树种。多年来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建设中樟子松造林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其苗木需求量很大。如果在营建樟子松防风固沙林的同时,结合苗木培育,兼顾经济效益,随着苗木生长,动态调控密度,是实现坝上地区樟子松造林的生态经济双赢的新途径。为此,本文就5个密度(D1—1 665株/hm2、D2—4995株/hm2、D3—7980株/hm2、D4—9990株/hm2、D5—19 980株/hm2)9a的樟子松林的林木生长状况、林下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周边未造林草地作为对照样地(CK),以期确定9a樟子松林生态经济兼顾的最适宜造林密度,为丰宁坝上地区樟子松人工造林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9a生的樟子松林对于林下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影响十分明显。D1、D2、D3、D4、D5的优势种分别为灰藜、苦荬菜、灰藜、麻叶子、龙芽草,CK的优势种为灌木金缕梅;Simpson多样性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着密度的增加有增加趋势,D5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随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D3最高,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G)随着造林密度没明显变化规律,D5最高,CK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全部高于造林样地,造林降低了林下草本植物种多样性。(2)基于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前提下,9 a生的樟子松林分树高、胸径、冠幅生长最适宜的密度是9990株/hm2(D4),低于这个密度,生长不良,超过这个密度,达19980株/hm2(D5)时,生长也受到抑制,需要间苗,调整密度,兼顾苗木出售。(3)所有样地的土壤容重随密度变化无明显的变化趋势。而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土壤容重的平均值均处于1.2-1.4 g/cm3之间;土壤总孔隙度均值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所有样地均达到了 40%以上,土壤总孔隙度均值D2最大,达45.71%;0-60cm 土层的自然含水率均值也是D2最大,为21.48%;樟子松林的最大持水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持水量D5最高,可达547.21 t/hm2,毛管持水量随密度变化无明显的变化规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也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总体而言,不同造林密度樟子松林对土壤孔隙结构、水分特性等物理性质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D2样地改良效果相对较好。(4)9a生樟子松林对土壤pH值有一定降低作用,pH值与胸径、冠幅、干生物量显着性相关,但不同密度间差异也不显着(P>0.05);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增加后减少,D2样地最大;除土壤全钾含量外,各种养分元素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总体而言,不同造林密度樟子松林对土壤养分均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但D2样地改良效果最好。(5)9a生樟子松林分随密度的增加其造林总成本、总产值、总利润以及年均利润均增加,其中D4、D5的产投比与资金利用率最高,产投比可达2.46,资金利润率可以达到146.38元/百元。动态经济效益与静态经济效益趋势保持一致。所以,在樟子松造林初期,可适度密植,兼顾苗木销售,获取经济效益。

韩辉,袁春良,张学利,宋鸽,安宇宁,孙晓辉[6](2020)在《基于林分生长量的沙地樟子松初植造林密度确定》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樟子松不同初植密度林分成熟龄后生长因子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初植密度的27块林分造林40年后的生长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由初植密度10 000~833株·hm-2演变到现存密度2 542~390株·hm-2,关系式为:D现=705.651×ln(D初)-4 360.7(R2=0.81);成熟龄樟子松人工林保存率随初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关系式为:Rr=-0.003 6×D初+54.758(R2=0.61);胸径随现存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关系式为:DBH=-0.004 4×D现+22.423 (R2=0.75);树高随现存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关系式为:H=0.000 5×D现+9.853 7 (R2=0.05),但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树高不再增高,而是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现存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生长量存在显着差异。以樟子松成熟龄人工林的胸径生长量为指标,考虑到樟子松更长久的固沙防护周期,初植密度以833株·hm-2为宜,株行距以3 m×4 m为宜。樟子松为强阳性树种,栽植时不宜丛植。樟子松的生长抚育间伐以单株树冠之间互不相搭为标准进行作业为好。在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同龄林中如用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判别林木级别,用胸径一个指标区分就可以保证准确性,便于操作。

马增旺,高云昌,王玉忠,邢存旺,赵广智[7](2015)在《沙化土地造林密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沙化土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有关造林密度问题,从水分平衡、土壤质量、林木生长及防护功能4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沙化土地有关造林密度及其后期影响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造林密度与水分平衡、土壤质量、林木生长及防护功能的关系,指出了今后造林密度方面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以期为今后人工固沙林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王林和,姚喜军[8](2014)在《干旱、半干旱区造林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造林密度的研究分析,详细阐述了造林密度与水分平衡的关系;造林密度与近自然造林的关系;造林密度与林种的关系。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结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给出该区域小叶锦鸡儿、胡枝子、油松、樟子松、沙地柏、油蒿等几种常见乔灌木树种造林的合理密度范围,为干旱地区造林绿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蒋德明,张娜,阿拉木萨,李雪华,周全来,押田敏雄,郭守业[9](2013)在《我国固沙植物抗旱性及基于水量平衡的沙地造林合理密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固沙成林出现早衰甚至枯死问题,本文对沙地典型固沙植物抗旱性特征、固沙林地水分平衡特征和基于水分平衡的沙地合理造林密度研究进行了论述,明确了沙地植被恢复中,应根据植物的抗旱性特征,对水分循环规律进行量化研究,并参照其地带性植被的特征和立地条件的空间异质性,进行植物种类和密度的规划确定,以期为建立稳定的人工固沙植被提供依据。

郭宇航,高静丽,张国民,郭云义[10](2011)在《科尔沁沙地造林密度与林农复合经营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生态学的边缘效应理论、天然林的自然稀疏结果、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水分平衡理论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是保证造林成效的关键。文章针对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采取相应的营林手段是发展草原林业的重要保证;按着生态经济学原理,开展农林复合经营是保护生态平衡、摆脱贫困、发展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沙地造林合理密度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地造林合理密度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流动沙地治理技术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群众经验总结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2 试验与观测研究阶段(20世纪70—90年代)
3 快速发展阶段
    3.1 典型沙障固沙技术
        3.1.1 植物直播生物沙障
        3.1.2 聚乳酸纤维肠式沙袋沙障
        3.1.3 直压立式纱网沙障
        3.1.4 植物再生沙障
        3.1.5 沙柳沙障
        3.1.6 土工材料沙障
        3.1.7 悬袋形网笼拦沙网沙障
        3.1.8 编织式纱网沙障
    3.2 治沙造林配置模式
        3.2.1 低密度治沙造林配置
        3.2.2 分区分割造林固沙模式
        3.2.3 沙地生物经济圈模式
        3.2.4 典型区沙害治理技术
    3.3 相关标准制定
4 新发展阶段

(2)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养分元素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3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养分元素分配的影响
    3.1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C分配的影响
    3.2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N分配的影响
    3.3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P分配的影响
    3.4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K分配的影响
    3.5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Ca分配的影响
    3.6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Mg分配的影响
    3.7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Fe分配的影响
    3.8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Zn分配的影响
    3.9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Mn分配的影响
    3.10 讨论
4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凋落叶养分元素含量的影响
    4.1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凋落叶C含量的影响
    4.2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凋落叶N含量的影响
    4.3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凋落叶P含量的影响
    4.4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凋落叶K含量的影响
    4.5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凋落叶Ca含量的影响
    4.6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凋落叶Mg含量的影响
    4.7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凋落叶Fe含量的影响
    4.8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凋落叶Zn含量的影响
    4.9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凋落叶Mn含量的影响
    4.10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大量元素重吸收率的影响
    4.11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微量元素重吸收率的影响
    4.12 讨论
5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元素分配的影响
    5.1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OC分配的影响
    5.2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TN分配的影响
    5.3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TP分配的影响
    5.4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AN分配的影响
    5.5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AP分配的影响
    5.6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K分配的影响
    5.7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a分配的影响
    5.8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Mg分配的影响
    5.9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Fe分配的影响
    5.10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Zn分配的影响
    5.11 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Mn分配的影响
    5.12 讨论
6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养分元素间的关系
    6.1 叶片与凋落叶养分元素间的关系
    6.2 叶片与土壤养分元素间的关系
    6.3 凋落叶与土壤养分元素间的关系
    6.4 细根与土壤养分元素间的关系
    6.5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毛乌素沙地杨柴和沙柳的蒸腾耗水特征及人工林地植被承载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沙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进展
        1.3.1 国外沙地土壤水分研究概况
        1.3.2 国内沙地土壤水分研究现状
        1.3.3 沙地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
        1.3.4 沙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
        1.3.5 沙地人工植被区降雨入渗变化规律
        1.3.6 沙地土壤水分平衡研究
    1.4 国内外树干液流研究进展
        1.4.1 树干液流的测定方法
        1.4.2 树干液流时间变化特征
        1.4.3 树干液流空间变化特征
        1.4.4 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关系
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1.1 降雨变化特征分析
        2.1.2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对降雨响应
        2.1.3 杨柴和沙柳蒸腾耗水特征研究
        2.1.4 通过尺度转化计算杨柴和沙柳蒸腾耗水量
        2.1.5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2.2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2.2.3 数据整理
    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3 降水变化特征
    3.1 实验期内降水特征分析
    3.2 乌审旗近30年降水特征及趋势研究
    3.3 小结
4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对降雨响应
    4.1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4.1.1 土壤水分动态及变异特征
        4.1.2 土壤水分季节动态特征
        4.1.3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4.2 土壤水分对不同降雨格局的响应
        4.2.1 选取降水事件分析
        4.2.2 土壤含水量对小雨事件的响应
        4.2.3 土壤含水量对中雨事件的响应
        4.2.4 土壤含水量对大雨及暴雨事件的响应
    4.3 土壤入渗特征模拟
        4.3.1 入渗模型的选取
        4.3.2 入渗模拟结果
    4.4 基于hydurus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变化
        4.4.1 模型原理
        4.4.2 土壤水分变化过程模拟
    4.5 讨论
    4.6 小结
5 杨柴和沙柳人工林液流特征
    5.1 杨柴和沙柳液流速率变化特征
        5.1.1 日液流速率变化规律
        5.1.2 日液流速率变化比较
        5.1.3 月际液流速率变化比较
    5.2 杨柴和沙柳液流量变化特征
        5.2.1 杨柴植株日液流量动态变化
        5.2.2 沙柳枝条日液流量动态变化
        5.2.3 杨柴植株月液流量变化特征
        5.2.4 沙柳枝条月液流量变化特征
    5.3 讨论
    5.4 小结
6 杨柴和沙柳液流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 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1 日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2 月际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3 杨柴植株和沙柳枝条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 杨柴和沙柳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1 日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2 杨柴植株和沙柳枝条日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3 讨论
    6.4 小结
7 通过Hydrus-1D模型估算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7.1 利用Hydrus-1D模型估算储水量
        7.1.1 杨柴和沙柳人工林蒸发量变化特征
        7.1.2 30cm及以下深度土壤水分渗漏量变化特征
    7.2 植被耗水量估算
    7.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7.4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7.4.1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7.4.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7.5 讨论
    7.6 小结
8 结论
9 创新点
10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陕北防护林建设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概况
    1.2 防护林建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1 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2 防护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3 防护林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1.3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1.4 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1.5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样地选取
        2.3.2 野外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
        2.3.3 土壤、防护林生长指标的测定和获取
        2.3.4 数据处理
        2.3.5 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容重的变化特征
        3.1.2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3.1.3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的变化特征
        3.1.4 不同区域防护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p H值的变化特征
        4.1.2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电导率的变化特征
        4.1.3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征
        4.1.4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全氮的变化特征
        4.1.5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全磷的变化特征
        4.1.6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铵态氮的变化特征
        4.1.7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速效磷的变化特征
        4.1.8 不同区域防护林生长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4.2 讨论
        4.2.1 防护林种植对表层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
        4.2.2 防护林种植对表层土壤全量养分指标的影响
        4.2.3 防护林种植对表层土壤速效养分指标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生物学性质变化特征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特征
        5.1.2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特征
        5.1.3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5.1.4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5.1.5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5.1.6 不同区域防护林生长与土壤生物学性质的相关性
    5.2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质量状况
    6.1 结果与分析
        6.1.1 土壤质量指标的选择及其敏感度分析
        6.1.2 土壤质量指标权重的确定
        6.1.3 不同年限林地土壤质量的单因素评价
        6.1.4 不同年限林地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6.2 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造林密度对河北丰宁樟子松林生长及土壤改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我国沙漠化现状
    1.3 樟子松造林密度研究概述
    1.4 造林密度对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5 造林密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研究
    1.6 造林密度与土壤水分、养分关系的研究
2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植被条件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
    3.2 植物生长状况调查
        3.2.1 樟子松生长及生物量
        3.2.2 林下物种多样性调查
    3.3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3.4 经济效益分析
    3.5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密度对樟子松生长及其林内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1.1 不同造林密度下樟子松生长特征
        4.1.2 不同造林密度樟子松各器官生物量分配
        4.1.3 物种组成
        4.1.4 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4.2 土壤物理性质
        4.2.1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
        4.2.2 土壤水分
        4.2.3 土壤化学性质
        4.2.4 相关性分析
    4.3 经济效益分析
        4.3.1 静态经济效益分析
        4.3.2 动态经济效益分析
5 讨论
    5.1 樟子松生长及其物种多样性
    5.2 土壤理化性质
        5.2.1 土壤孔隙结构和水分特性
        5.2.2 土壤化学性质
    5.3 经济效益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基于林分生长量的沙地樟子松初植造林密度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初植密度林分因子生长量的差异性
        2.1.1 樟子松不同初植密度林分40年后现存林木胸径生长量的差异
        2.1.2 樟子松不同初植密度林分40年后全树高生长量的差异
        2.1.3 樟子松不同初植密度林分40年后冠幅生长量的差异
    2.2 各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2.3 樟子松不同株行距对胸径生长量的影响
        2.3.1 樟子松相同行距不同株距造林模式对胸径生长量的影响
        2.3.2 樟子松相同株距不同行距模式对胸径生长量的影响
    2.4 樟子松不同株行距对全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2.4.1 樟子松相同行距不同株距造林模式对全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2.4.2 樟子松相同株距不同行距模式对全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2.5 不同丛植模式对胸径生长量的影响
        2.5.1 1穴2株丛植模式对胸径生长量的影响
        2.5.2 1穴3株丛植模式对胸径生长量的影响
    2.6 樟子松胸径断面积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初植密度沙地樟子松成熟龄人工林生长量及波动范围
    3.2 丛植模式对沙地樟子松成熟龄人工林的影响
    3.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初植造林密度确定的探讨

(7)沙化土地造林密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造林密度与水分平衡的关系研究
2 造林密度与土壤质量的关系研究
3 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量的关系研究
4 造林密度与防护功能的关系研究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8)干旱、半干旱区造林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水分平衡与造林密度的关系研究
        1.1.1 森林水文学的研究
        1.1.2 林木蒸散的研究
        1.1.3 造林密度与水分平衡
    1.2 近自然造林与造林密度的关系研究
    1.3 林种与密度的关系
2 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密度之我见

(9)我国固沙植物抗旱性及基于水量平衡的沙地造林合理密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固沙植物抗旱性研究
    1.1 植物抗旱性指标
    1.2 植物抗旱性研究方法
    1.3 典型固沙植物抗旱性研究
        1.3.1 樟子松抗旱性研究
        1.3.2 柠条抗旱性研究
        1.3.3 黄柳(Salix gordejevii)抗旱性研究
        1.3.4 沙地柏(Sabina vulgaris)抗旱性研究
        1.3.5 油松抗旱性研究
        1.3.6 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抗旱性研究
2 固沙林地水分平衡研究
    2.1 毛乌素沙地固沙林地水分平衡研究
    2.2 科尔沁沙地固沙林地水分平衡研究
    2.3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固沙林地水分平衡研究
3 基于水量平衡的沙地造林合理密度研究
    3.1 人工固沙植被建立适宜位置选择
    3.2 人工固沙植物建立适宜密度选择
        3.2.1 干旱区
        3.2.2 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
4 存在问题和展望
    4.1 固沙植物抗旱性研究
    4.2 固沙林地水分平衡研究
    4.3 基于水分平衡的沙地造林合理密度研究

(10)科尔沁沙地造林密度与林农复合经营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沙地造林合理密度问题
    1.1 生态学上的“边缘效应”理论是确定沙地造林密度的理论基础
    1.2 天然林的自然稀疏结果是确定固沙造林密度的有效依据
    1.3 固沙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决定造林密度宜稀不宜密
    1.4 水分平衡是确定固沙造林合理密度的永久主题
2 关于发展草原林业问题
    2.1 自然条件恶劣, 造林难度较大
    2.2 草原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劳力少
    2.3 草原地带干旱缺水, 土壤贫瘠并间有钙积层, 这是发展林业的主要限制因素
    2.4 草原牲畜多且多散牧, 对新造幼树危害极大
3 关于沙区林农复合经营问题

四、沙地造林合理密度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流动沙地治理技术发展回顾[J]. 闫德仁,闫婷. 中国沙漠, 2022(01)
  • [2]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养分元素分布的影响[D]. 那恩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3]毛乌素沙地杨柴和沙柳的蒸腾耗水特征及人工林地植被承载力[D]. 洪光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陕北防护林建设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估[D]. 马在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造林密度对河北丰宁樟子松林生长及土壤改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D]. 卢庆烨.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6]基于林分生长量的沙地樟子松初植造林密度确定[J]. 韩辉,袁春良,张学利,宋鸽,安宇宁,孙晓辉. 辽宁林业科技, 2020(06)
  • [7]沙化土地造林密度研究进展[J]. 马增旺,高云昌,王玉忠,邢存旺,赵广智. 河北林果研究, 2015(02)
  • [8]干旱、半干旱区造林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王林和,姚喜军.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4(01)
  • [9]我国固沙植物抗旱性及基于水量平衡的沙地造林合理密度研究进展[J]. 蒋德明,张娜,阿拉木萨,李雪华,周全来,押田敏雄,郭守业.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06)
  • [10]科尔沁沙地造林密度与林农复合经营问题探讨[J]. 郭宇航,高静丽,张国民,郭云义.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1(05)

标签:;  ;  ;  ;  ;  

沙地合理造林密度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