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能量法推导加速度

使用能量法推导加速度

一、用能量方法推导加速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杏莲[1](2021)在《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本质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如何通过科学教育来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教材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接触到的最直接资源,也是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中国大陆人教版、司南版和台湾翰林版、龙腾版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为研究对象,从科学本质的视角展开教材的比较分析,并基于理论研究成果开展教学实践。具体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3点:(1)采用内容分析法,梳理当前科学本质理论研究成果,确立本研究框架下科学本质的内涵及维度要素。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岸课程标准(纲要)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教材分析工具,定量比较两岸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况。研究表明,两岸的课程标准(纲要)都对科学本质提出显性要求,但是两者在实践指导层面上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人教版科学史数量最多,但人教版和司南版科学本质体现频次大致相同,各版教材都出现了科学史及其体现的科学本质分布不均的情况,且多数科学史内容都以旁批、注释的形式出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2)选择高中物理力学专题下的4个重要知识点,挖掘宝贵的科学史及科学本质教育资料,并在相关的发展史背景下定性分析四版教材的编写差异,最后结合教材分析结果和相关科学史资料,提出教学建议。(3)结合理论分析成果,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科学本质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科学本质观,且没有妨碍学生掌握知识。

程延耕[2](2021)在《带臂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带臂四旋翼无人机拥有快速机动的特点,具有在特殊环境下作业的能力,是无人机发展的一类方向。带臂无人机的性能受制于整机模型和控制系统复杂,近些年来吸引众多学者置身于此项研究。本文以带臂四旋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和稳定性控制系统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机械臂动力学建模:建立一个3R关节机械臂,从建立空间坐标系入手,依次讨论了机械臂的空间坐标变换,运动学,动力学。主要应用了牛顿欧拉迭代动力学的相关知识,计算出机械臂运动学为后续带臂无人机整体的动力学模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2)带臂无人机动力学模型:构建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并将机械臂与无人机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分别建立其整体的动力学模型,其中涉及随时间变化的惯性张量矩阵的计算,这是带臂无人机的特别之处,整体的动力学模型会随着机械臂空间姿态的变化而变化。(3)机械臂最短时间抓取路径:机械臂抓取路径有无限多种,本文第三章介绍了了机械臂轨迹规划的方法,并根据边界限制条件,计算极值寻优,找出机械臂的最短规划路径。(4)机械臂最小能量抓取路径:根据变分学求极值的方法,表达出机械臂的耗能公式,然后应用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及哈密顿雅克比矩阵理论解出方程的极值,即可得到最小能量消耗的路径,然后简单论述了最短时间路径和最小能量路径的选择方法。(5)带臂无人机的控制:本文创造性的提出了二次姿态追踪反步控制法,详细列出了推导过程,然后应用MATLAB/Simulink工具,对系统的控制算法进行验证。仿真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同时分别推导了机械臂和无人机两种不同组合方式下的控制方法,讨论了机械臂抓取过程。最后也给出了理论的不足和欠缺的部分。(6)实验验证:根据第二、三、四章的知识理论,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对比验证性的实验:悬停抓取抓取稳定性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本文理论的正确性。同时总结了本文内容。

张慧[3](2021)在《环境约束下冗余度机械臂在线运动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在面向环境约束下多功能维护机械臂操作与作业任务中,在线运动规划能够使机器人根据有限传感资源对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并自动做出安全、有序、平稳的动作。目前在线运动规划在理论研究中存在局限性,如收敛速度慢、避障依赖模型、关节轨迹规划复杂度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动规划理论在多功能维护臂上的实际应用。另外,现有机器人系统以上层运动学开放接口为主,有利于融合先进智能算法实现机器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因此,致力于在线运动规划方法的研究对于维护机械臂运动规划能力提升和在线运动规划理论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环境约束下多功能维护臂面向任务操作背后引申出的运动规划基础理论为研究切入点,基于运动学展开对平面冗余机械臂动态环境下运动规划、三维空间构型冗余度机械臂运动规划、关节角加速度规划和多臂运动规划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平面冗余机械臂运动规划研究方面,本文针对传统规划方法收敛速度慢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末端位姿误差的自适应虚拟控制器,提高了规划方法的收敛速度。将运动观测、路径预测融入到运动规划中,研究了基于样条滤波融合多项式的运动路径拟合方法。利用相似度评判标准,验证了路径拟合和预测方法的精度和有效性。定义了可行性最短路径判断标准,确保末端运动路径可达性。同时,提出基于模型的局部旋转坐标法的末端执行器避障方法,克服了传统避障方法小范围避障、易陷入局部最小值等不足。最后形成了平面冗余度机械臂动态环境下在线运动规划算法。其次,三维空间构型冗余度机械臂在线运动规划研究方面,本文基于广义逆运动学,采用单神经元PID对末端执行器位姿误差进行建模,利用无监督式主成分分析在线学习规则自适应调整神经元权重系数,无需误差作为导师信号,通过神经元权重之间的竞争使整个神经元模型达到稳定状态,实现了机器人起始运动平滑、快速收敛性,避免了迭代法起始增益大、易失稳问题。采用能量描述机械臂运动状态,为末端执行器避障定义了描述绕过障碍物运动的能量和描述趋向于目标运动的能量,对机械臂臂杆定义了描述保持与障碍物安全距离的能量和描述远离障碍物运动的能量,设计了不同能量之间平滑转化的连续可导的S函数,保证了机械臂在有动态障碍物环境下的安全、无碰撞。提出了末端执行器避障姿态调整方式,避免了机械臂因末端姿态问题导致避障失败。另外,融合了自适应实时学习算法和基于能量概念的避障手段,形成了三维空间构型机械臂在线运动规划方法。然后,关节角加速度规划研究方面,本文定义了笛卡尔空间位姿误差模型,建立了以广义逆运动学关节空间映射关系,证明了冗余度机械臂零空间与主任务向量之间的垂直正交、线性无关关系。提出将逆运动学映射形成的关节速度视为系统误差,进而推导出关节角加速度模型,简化了系统高度非线性复杂项,并实现规划问题向控制问题的转化。基于高阶滑模控制理论,设计了双曲正切超扭曲控制算法,并作为控制输入实时抑制系统扰动、保证系统收敛,消除了由传统高阶滑模引起的关节震动。为防止出现积分饱和,设计了以零空间速度和系统误差为变量的增益函数,结合控制输入实时积分,实现关节角加速度的实时控制。利用李雅普诺夫理论详细推导并分析了系统稳定性和参数的取值范围。讨论了各参数对收敛性、末端执行器运动路径的影响,比较了所提方法和传统方法在冗余度操作臂零空间避障中的性能。再次,冗余度多臂在线运动规划方法研究方面,本文研究了具有公共运动物理耦合的冗余度多臂机器人的规划问题,将多臂机器人任务划分为独立操作任务和协作操作任务。基于所提基于能量转化策略避障方法,实现了多臂机器人无碰撞独立追踪任务。在多臂协作任务中,提出了子基法划分机器人构型方式,利用阻尼最小二乘雅可比逆,分析了多臂机器人基于子基法的逆运动学求解。基于内星学习规则,采用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模型思想,设计了面向多臂协调任务的运动规划方法,提高了多臂运动的同步性和协调性。利用李雅普诺夫理论并根据内星学习规则原理,探讨了所提基于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的运动规划方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讨论了所提规划方法在冗余度双臂和三臂机器人上的应用,以及在具有固定物理耦合的多机械臂上的适用性和同步性。最后,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单目视觉引导的7自由度单臂机器人和基于深度视觉的13自由度双臂机器人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平面冗余机械臂运动规划、基于能量转化避障策略的运动规划、关节角加速度规划和基于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的多臂运动规划等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实时运动目标追踪对比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中,局部旋转坐标方法大范围转向避障、虚拟控制器快速收敛性、基于能量的无模型避障、基于主成分分析学习规则单神经元PID自主规划快速平滑特性。关节角加速度规划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动态障碍物环境下运动目标追踪过程中关节角度、角速度轨迹的光滑性和误差的收敛性。六种双臂协调操作实验验证了多臂规划方法的可行性、同步性。

张怀榜[4](2020)在《复杂地表区高精度地震特殊采集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油气地震勘探的目的就是寻找国家需要的重要战略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国内地表相对简单地区的地震勘探程度已经很高,复杂地表区逐渐成为了油气资源的的战略接替区。复杂地表指的是地表起伏大、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低于下伏地层、岩性复杂多变的地壳的极浅表层,常见的有复杂山地、沙漠戈壁、雅丹地貌、巨厚黄土塬、滩涂水网等。复杂地表给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地震资料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地震波能量衰减严重,子波频带变窄,分辨率降低,地震波场采集不充分、不均匀、不对称、连续性差,使得地震波的成像精度较低。目前,国内在复杂地表区的表层结构调查与静校正、地震波对地质目标的照明、观测系统优化设计、“采集脚印”压制等方面开展了多年攻关,取得了良好效果;也从激发和接收方面对地震波频带的拓展进行了攻关,但效果不明显;对于不均匀、不充分采集数据的地震波场恢复的研究则进展缓慢,因此,复杂地表区的地震波频带的拓展、地震波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波场高精度恢复和成像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复杂地表造成的地震子波频带窄、旁瓣多、分辨率低和成像及反演精度低的问题,研究了频带宽度、振幅谱形态与子波分辨率之间的变化规律,指出了最高频率、频带宽度和振幅谱形态对子波分辨率的决定性作用;研究了子波频带宽度和频率成分对地震波反射系数和波阻抗反演精度的影响,以及子波频带宽度对反褶积过程中压制随机噪声的影响,着重指出了3 Hz以下低频成分和频带宽度在波阻抗反演中的重要性和频带宽度对反射系数反演和对反褶积过程中随机噪声压制作用的影响,并通过Marmousi模型对地震波反演进行了验证。为了提高地震波分辨率和成像精度,本文系统研究了具有频带宽、成像分辨率高、响应介质变化灵敏度高和信号保真度好的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理论,推导了加速度地震信号的波动方程和加速度信号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程,对比了速度与加速度信号在信号与介质物性变化关系、信号的几何与波动特征、信号频谱、信号噪声、信噪比、分辨率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Hession和Marmousi两个地质模型,模拟了信号对浅部薄层、中、深部薄互层、楔形体、逆掩推覆体、背斜构造、不整合面、油水分界面、顶超、尖灭等地质现象的成像精度,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了更好地接收加速度信号,研发了高灵敏度陆用压电加速度检波器和激光型光纤加速度检波器,并在二维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试验和三维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应用中见到了良好效果。加速度信号的试验与应用结果显示加速度信号有效提高了地质目标的成像精度。为了提高波场恢复精度,本文探索性地研究了压缩感知稀疏地震采集方法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观测系统设计、稀疏地震数据波场重构和处理技术,还以中石化在新疆TFT地区进行的国内第一块压缩感知稀疏三维地震采集与波场重建试验为例,分析了压缩感知地震采集方法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稀疏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三项成果:(1)总结出了地震波激发的优化原则:提高地震波最大频率是拓宽地震波频带的前提,低频拓展到3 Hz以下激发对波阻抗反演至关重要。在地震波频带较窄时(最高频率在70 Hz左右或低于70 Hz),应采用拓展低频的方法激发地震波,压制子波旁瓣;当地震波频带相对较宽时(最高频率大于70 Hz),应以提高最高频频率的方法激发地震波,提高地震波分辨率;激发的地震波振幅谱要有较缓的过渡带(主要是可控震源参考信号的设计),振幅谱的形态应是对称或向低频方向倾斜的。进而结合国内地震采集激发技术发展现状和已形成的成熟技术,总结形成了基于近地表多参数模型的炸药震源宽频激发方法和可控震源非线性宽频激发方法,拓宽了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的频带。(2)研究总结了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理论,理论认为加速度信号的畸变小,保真度高,高频强,频带宽,响应杨氏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密度变化的灵敏度比速度信号高,加速度信号可有效提高复杂地表区的地震勘探精度。研发了高灵敏度陆用压电加速度检波器和激光型光纤加速度检波器,检波器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加速度信号和新型加速度检波器的二维地震采集试验和三维地震采集应用效果显示,加速度信号显着提高了地震波的成像精度,赢得了业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Applied Geophysics期刊(SCI),两篇论文分别在2019年美国圣安东尼奥第89届SEG年会和2015年湖北宜昌中国石油学会物探技术研讨会上发布,获得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本文对压缩感知稀疏地震采集理论的研究和对中石化在新疆TFT地区的三维地震稀疏采集与重建试验分析的结果认为,贪心序贯策略下随机稀疏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和基于l0和l1范数联合迭代的波场重构技术有效促进了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提高,压缩感知稀疏地震采集技术、无线遥测节点采集技术、5G技术、卫星遥感实时定位技术的相互融合将是未来复杂地表区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方向。

刘延平[5](2020)在《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因其结构紧凑、承载能力强、传动平稳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舰船和汽车等高速重载的场合。然而,由于其结构复杂、性能影响因素众多,在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技术难点亟待解决。本文针对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振动和噪声控制问题,进行了静力学接触分析和动力学响应预测的研究,以期完善基础理论并推动实际应用。为提高齿面接触分析精度,在利用范成法得到齿廓方程的基础上,直接由节点至单元生成三维斜齿轮有限元模型。提出了六面体网格分级剖分方法,对接触区域内的网格进行了局部细化,并将插值齿面节点向理论齿面映射,实现了三维斜齿轮有限元精细化建模,为系统动力学参数计算奠定了基础。将齿面接触分析和精细化有限元建模相结合,解决了修形齿面接触分析中的刚体位移导致的收敛问题,实现了含误差和修形的高精度齿轮有限元接触分析参数化建模,以探索齿面微观修形优化和啮合刚度计算等接触分析问题。以传动误差最小为目标进行了齿面修形优化,确定了齿面修形参数。分析了齿面修形对齿轮接触分析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修形齿轮的传动误差和时变啮合刚度,为动力学分析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激励参数。为了对系统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根据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受力特点,考虑每个构件6个方向的自由度,建立了弯-扭-轴-摆耦合时变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计入了时变啮合刚度、啮合阻尼、传动误差、支撑刚度、陀螺效应和齿侧间隙,并考虑了啮合相位、偏心误差、齿形误差、齿廓修形、交错角和交错角误差等内外参数激励的影响,更贴近工程实际。通过对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固有特性及其参数敏感性的研究,预测了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并将其归纳为扭转振动模式、摆动振动模式、轴向振动模式和内齿圈振动模式。固有特性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随着轴承支撑刚度和啮合刚度增加,系统固有频率升高,不同阶次固有频率的模态跃迁点呈现出分组现象,根据模态跃迁规律给出了轴承支撑刚度选择范围的建议,并揭示了陀螺效应使系统低阶固有频率降低的现象。对影响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设计参数和制造误差等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制造误差的增大,系统受载不平衡性逐渐增大,齿面啮合力激增,而齿面修形可以有效改善齿轮的啮合性能,降低系统振动。对含误差的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浮动均载特性分析表明,太阳轮全浮动、行星轮轴向浮动的安装方式,有利于补偿系统误差引起的载荷不平衡。为验证系统动力学理论模型的准确性,搭建了人字齿轮行星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验证平台。将三轴振动加速度计直接安装到活动构件上,通过多级滑环防缠绕设计实现了振动数据实时传输。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多通道数据同步采集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同步时钟采样。通过与理论仿真模型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本文将齿轮接触分析和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结合,探索了变啮合刚度计算和齿面微观修形优化问题。建立了人字齿行星齿轮系统时变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考虑了设计参数和制造误差的影响,对系统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研究结果完善了人字齿行星齿轮系统动力学分析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赵昕[6](2020)在《风电机组齿轮传动系统热弹耦合及振动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完备,风力发电已经成为一种易开发、可再生、绿色环保的发电方式。由于风力发电机长期处于低速、重载、变载的工作条件下,据统计,齿轮箱是风力发电机的易损部件。因其工况复杂、高空布置、故障率高、维修困难等因素影响,对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了解的越清楚,对提高齿轮传动系统的稳定性越有利。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5 MW风力发电机齿轮箱高速级传动系统,依据齿轮动力学,分析传动系统在不同工况、不同健康状态下的振动响应。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建立了弹流润滑条件下6自由度的风力机齿轮箱高速级传动系统平移-扭转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在忽略支撑轴承、轴承的非线性支撑力的基础上,考虑齿轮传动系统齿轮副之间的摩擦力,采用集中参数法,应用Runge-Kutta数值方法,通过改变齿轮不同转速、齿侧间隙参数值,分析高速级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振动特征及系统振动响应规律。基于弹流润滑理论,分析齿轮传动系统在混合弹流润滑条件下在不同转速下的动力学响应。最后,以某D77型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为测试对象,测试验证所提模型的正确性。(2)建立了直齿轮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齿轮热行为,理论计算出齿轮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摩擦热流量,将热分析结果输入到接触分析中,以便进行热-结构耦合分析。分别计算了齿轮在静态分析和热弹耦合分析条件下的传递误差和啮合刚度。考虑三种等级的点蚀程度故障,建立了不同点蚀情况模型,运用有限元法计算健康及不同程度点蚀故障的齿轮时变啮合刚度。(3)建立了16自由度齿轮-转子-轴承传动系统的弯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应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出传动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综合分析了时变啮合刚度、传递误差、齿面侧隙、齿轮偏心、齿面摩擦力和轴承的非线性支撑力的影响,分析齿面侧隙变化对传动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同时分析定侧隙下偏心量变化对传动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4)建立了点蚀故障下含复合动态侧隙的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介绍了三种动态侧隙模型,分别是具有分形特征的动态侧隙、随中心距变化的动态侧隙和复合动态侧隙,其中复合动态侧隙模型被嵌入到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运用能量法计算健康及不同程度点蚀故障的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考虑复合动态侧隙和含点蚀故障齿轮共同作用下,分析不同程度点蚀故障的传动系统在不同转速下的运动状态,详细分析了不同程度点蚀故障下齿轮传动系统振动响应与故障特征。

张江涛[7](2020)在《动力系数法及其在桥梁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分析桥梁动力问题时,动力刚度矩阵法和传递矩阵法等精确方法的计算精度不低且计算效率极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传统精确方法在使用中会遇到数值不稳定现象,虽然参数无量纲化等手段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困难,但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桥梁动力计算中,如组合连续梁的高阶自由振动分析、车-组合梁桥耦合振动分析、含损伤组合梁动力分析和变截面梁动力学反问题分析等,数值不稳定严重制约了解析方法的应用。本文给出了一种数值稳定的精确解析方法,用于分析这些桥梁动力问题:(1)提出了一种数值稳定的组合连续梁动力响应的精确解析方法——动力系数法。该方法用通解的待定系数取代位移或者内力作为基本未知量,避免了矩阵求逆,同时放弃了常规的双曲函数而采用了特殊的指数函数形式来避免浮点数溢出,从而克服了传统精确方法中常常碰到的数值稳定问题。该方法可推广到将不同材料或构件通过剪力连接件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形式(即广义组合结构)的动力分析中。(2)根据组合梁振型的正交性和模态叠加法,给出了任意边界条件和典型边界条件(简支梁、等跨连续梁)下车辆与组合梁耦合振动响应的闭合形式的近似解,并采用动力系数法解决了计算分段过多的桥梁时遇到的数值稳定问题。得到的组合梁和车辆动力响应中均包含了组合梁的自振频率,这为采用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获取组合梁的动力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已被用于两座实际变截面组合连续梁桥的动力特性检测。(3)给出了基于动力系数法模拟含有梁体和连接件损伤的组合梁的方法,解决了传统精确方法因桥梁分段过多等问题而造成的数值不稳定现象。随后,利用移动平均滤波和经验模态分解,从求得的车辆加速度信号中分离出了对损伤敏感的速度伪频信号,对比分别从有、无损伤的组合梁与车辆耦合振动响应中分离出的速度伪频信号,识别出了组合梁损伤所在的位置。该方法应用简便,计算效率高,有用于实际组合梁桥损伤识别的前景。(4)给出了基于动力系数法开展变截面梁动力分析的方法,解决了应用传统精确方法分析这类问题时因各变截面梁分段截面特性差异较大而造成的数值稳定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利用变截面梁实测的轴力和两阶频率(或仅一阶频率)对变截面梁的边界条件参数进行反演的方法。基于该方法,对一座实际拱桥的变截面吊杆两端的边界条件参数进行了反演,并根据反演结果对吊杆张拉力测试精度进行了评估,实现了吊杆张拉力的精确控制。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董瑞彩[9](2020)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的分类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物理科学方法相关概念进行了归纳和介绍,并探讨了物理科学方法的功能、层次以及在教学中应用物理科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1)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常运用的科学方法进行重新分类,构建适合高中生学习的物理科学方法分类体系,并结合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系列)中的内容对每一种科学方法进行阐述、举例说明。(2)按教材章节顺序、栏目设置梳理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系列)中的科学方法。(3)探讨科学方法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和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依据学生形成物理概念、规律及习题知识的心理过程,制定出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系列)中的科学方法数量多且涉及面广;(2)科学方法在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系列)中显隐并存;(3)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4)科学方法应用于物理概念、规律、实验和习题教学四种途径。这些结果对实际教学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

马浩[10](2020)在《基于学业质量水平达成的高一物理导学案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了高中物理学业质量水平是以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和其具体表现为主要维度划分的。研究如何将物理学业质量水平的达成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导向性,也让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有了落脚点和指南。而导学案教学作为一种长期以来被教师所关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学案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和教师主导性地位的教学模式。但现实中导学案的运用存在诸多困惑,归其原因是导学案的设计存在问题。因此,在高中物理学业质量水平的导向下,提出科学合理的导学案设计策略,以期丰富导学案设计策略,切实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依据课标要求和问题驱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进阶理论,提出了基于学业质量水平达成的高一物理导学案的设计原则:探究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建构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达成性原则。进一步结合自身高中三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初步提出导学案的设计策略。依据初步设计策略,针对高中物理课程的不同课型,设计出若干导学案实例。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每一个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设置访谈提纲对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访谈,从而得到导学案初步设计策略的运用效果评价。根据初步设计策略运用的具体效果评价,对基于学业质量水平达成的高一物理导学案初步设计策略进行补充和完善,得出了最终的导学案设计策略。这些策略分别是:情境–问题策略、问题–探究策略、探究–建构策略、形式–多样策略以及观测–评价策略。然后对策略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并进一步给出相应策略的运用建议。最后,对整个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二、用能量方法推导加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能量方法推导加速度(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诉求
        1.1.2 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的思考
        1.1.3 科学史是科学本质教学的重要资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教材
        2.1.2 科学史
    2.2 理论基础
        2.2.1 科学本质内涵
        2.2.2 科学哲学领域的科学本质观
        2.2.3 科学教育领域的科学本质观
第3章 两岸教材力学部分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
    3.1 两岸课程标准(纲要)对科学本质要求比较
        3.1.1 大陆《课程标准》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分析
        3.1.2 台湾《课程纲要》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分析
        3.1.3 海峡两岸课程标准(纲要)比较分析
    3.2 四版教材力学部分科学本质呈现情况定量比较
        3.2.1 教材比较研究设计
        3.2.2 四版教材科学史内容统计结果
        3.2.3 四版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科学本质视野下力学重要知识点比较分析
    4.1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
        4.1.1 “自由落体运动”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4.1.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4.1.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4.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4.2.1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4.2.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4.2.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4.3 万有引力定律
        4.3.1 “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4.3.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4.3.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4.4 机械能守恒定律
        4.4.1 “机械能守恒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4.4.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4.4.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第5章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实践研究
    5.1 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与计划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思路
        5.1.3 测量工具设计
        5.1.4 样本选择
    5.2 基于科学本质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5.2.1 教学模式的选择
        5.2.2 教学片断案例
    5.3 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研究实施过程
        5.3.2 研究结果与讨论
        5.3.3 研究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教材科学史内容统计示例
附录2: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的科学本质分析示例
附录3: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形统计结果
附录4:高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
附录5: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测试卷
附录6: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附录7:教学设计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2)带臂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创新点和难点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带臂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
    2.1 四旋翼无人机的位置与姿态
    2.2 四旋翼无人机的模型
        2.2.1 无人机惯性特性
        2.2.2 电机模型
        2.2.3 运动过程
    2.3 机械臂的模型
        2.3.1 变换算子
        2.3.2 连杆坐标系
        2.3.3 机械臂参数
        2.3.4 机械臂运动学
        2.3.5 机械臂动力学
    2.4 带臂无人机模型
        2.4.1 十字组合方式
        2.4.2 X字组合方式
        2.4.3 带臂无人机惯性张量矩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轨迹规划
    3.1 最短时间轨迹
        3.1.1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
        3.1.2 轨迹的平顺性
    3.2 能耗最小路径
        3.2.1 关节惯量与驱动能耗
        3.2.2 哈密顿雅克比理论
    3.3 综合轨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臂无人机的控制及仿真
    4.1 整体控制分配策略
        4.1.1 二次姿态追踪反步控制
        4.1.2 非作业平面控制器设计
        4.1.3 控制分析流程
    4.2 机械臂的抓取作业控制
        4.2.1 机械臂的输入限制
        4.2.2 抓取作业控制过程
        4.2.3 机械臂的控制
    4.3 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设计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原理
    5.3 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5.4 实验步骤
    5.5 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环境约束下冗余度机械臂在线运动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运动规划研究现状综述
        1.2.1 冗余度单机械臂运动规划研究现状
        1.2.2 冗余度多臂运动规划研究现状
    1.3 运动规划文献综述的分析
        1.3.1 冗余度单机械臂运动规划方面研究
        1.3.2 冗余度多机械臂运动规划方面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虚拟控制器的平面冗余臂运动规划研究
    2.1 引言
    2.2 无障碍物环境下运动规划
        2.2.1 逆运动学映射
        2.2.2 虚拟控制器设计
    2.3 动态环境下运动规划
        2.3.1 观察、路径预测、路径规划
        2.3.2 机械臂避障方法
        2.3.3 动态环境下运动规划算法
    2.4 仿真验证
        2.4.1 路径预测方法的仿真验证
        2.4.2 局部旋转坐标法避障验证
        2.4.3 平面臂运动规划算法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能量转化策略避障的三维运动规划研究
    3.1 引言
    3.2 广义逆运动学
    3.3 无障碍物环境约束
    3.4 基于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模型
    3.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收敛性分析
    3.6 有障碍物环境约束
        3.6.1 基于能量转化的末端避障规划
        3.6.2 避障过程中末端执行器姿态调整
        3.6.3 基于能量转化的机械臂手臂避障
    3.7 仿真验证
        3.7.1 无障碍物环境下仿真
        3.7.2 动态障碍物环境下仿真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逆运动学控制的关节角加速度规划研究
    4.1 引言
    4.2 笛卡尔空间到关节角加速度的映射
    4.3 超扭曲算法设计
    4.4 稳定性分析
        4.4.1 矩阵正定条件
        4.4.2 参数取值范围
    4.5 参数对收敛性影响
        4.5.1 参数对收敛速度影响
        4.5.2 参数对运动路径的影响
    4.6 仿真验证
        4.6.1 规划性能仿真
        4.6.2 零空间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的多臂运动规划研究
    5.1 引言
    5.2 多臂正逆运动学
    5.3 多臂机器人独立任务
        5.3.1 冗余度双臂机器人仿真
        5.3.2 冗余度三臂机器人仿真
    5.4 多臂机器人面向协调任务运动规划
        5.4.1 协调操作运动学
        5.4.2 子基法
        5.4.3 基于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的运动规划
        5.4.4 稳定性分析
    5.5 多臂运动规划理论仿真验证
        5.5.1 双臂机器人广义逆运动学
        5.5.2 双臂机器人运动规划
        5.5.3 三臂机器人广义逆运动学
        5.5.4 三臂机器人运动规划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平台搭建与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实验平台
        6.2.1 冗余度单臂系统
        6.2.2 冗余度双臂系统
    6.3 平面冗余机械臂在线运动规划实验
        6.3.1 基于虚拟控制器规划实验
        6.3.2 静障碍物约束下规划性能比对实验
        6.3.3 多障碍物约束下平面臂运动规划实验
    6.4 三维在线运动规划实验
        6.4.1 基于单神经元PID规划实验
        6.4.2 基于能量转化策略避障性能比对实验
        6.4.3 静态障碍物约束下运动规划实验
        6.4.4 动态障碍物约束下运动规划实验
    6.5 关节角加速度规划实验
        6.5.1 规划性能比对实验
        6.5.2 动态环境约束下角加速度规划实验
    6.6 多臂运动规划实验
        6.6.1 多臂独立任务实验
        6.6.2 多臂协调操作运动规划实验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复杂地表区高精度地震特殊采集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地表地震采集的研究现状
        1.2.2 子波分辨率及地震波反演的研究现状
        1.2.3 加速度地震信号研究现状
        1.2.4 压缩感知地震稀疏采集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与主要贡献
        1.5.1 论文章节安排
        1.5.2 主要贡献
第2章 基于子波分辨率和地震波反演与频谱变化关系的宽频激发方法
    2.1 子波振幅谱与分辨率的关系
        2.1.1 相似形态振幅谱对地震子波分辨率的影响
        2.1.2 不同形态振幅谱对地震子波分辨率的影响
    2.2 子波频宽与地震波反演的关系
        2.2.1 子波频宽对反演的影响
        2.2.2 地震波反演模拟与分析
    2.3 地震采集中改善地震子波属性的途径
    2.4 宽频地震波激发方法
        2.4.1 基于近地表多参数模型的炸药震源的宽频激发
        2.4.2 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宽频激发
第3章 加速度地震信号理论分析
    3.1 加速度信号波动方程
        3.1.1 弹性波方程
        3.1.2 声波方程
        3.1.3 弹性介质SV和SH波方程
    3.2 加速度信号特征分析
        3.2.1 加速度信号在弹簧阻尼振动系统中的响应特征
        3.2.2 加速度信号与弹性介质的物性关系
        3.2.3 信号波形与波动特征
        3.2.4 分辨率与信噪比分析
    3.3 加速度信号有限差分波场模拟
        3.3.1 交错网格有限差分
        3.3.2 稳定性条件分析
        3.3.3 模型验证与效果分析
第4章 加速度地震信号的试验与应用
    4.1 陆用压电加速度检波器的研制
        4.1.1 陆用压电检波器工作原理
        4.1.2 陆用压电检波器的设计、制作与封装
        4.1.3 陆用压电检波器的测试
    4.2 激光型光纤加速度检波器的研制
        4.2.1 检波器基本原理及单分量结构
        4.2.2 检波器的制作与封装测试
    4.3 二维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试验
    4.4 宽线二维和高密度三维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应用与效果
第5章 压缩感知地震稀疏采集方法探索
    5.1 压缩感知基本原理
        5.1.1 压缩感知理论
        5.1.2 信号的稀疏采样
        5.1.3 信号的稀疏表达
        5.1.4 信号的重构
    5.2 基于压缩感知的非规则观测系统设计
    5.3 地震信号的稀疏表达
    5.4 压缩感知高密度数据重建处理技术
    5.5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5.5.1 工区概况
        5.5.2 压缩感知观测系统设计
        5.5.3 野外采集数据分析
        5.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行星齿轮系统动力学研究发展概况
        1.2.1 行星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
        1.2.2 行星齿轮系统固有特性分析
        1.2.3 行星齿轮系统动力学响应特性分析
        1.2.4 齿轮啮合刚度计算方法
        1.2.5 齿面修形方法
        1.2.6 行星齿轮系统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1.3 行星齿轮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人字齿轮高精度有限元接触分析模型建立
    2.1 引言
    2.2 端面齿廓方程
        2.2.1 外齿轮端面齿廓方程
        2.2.2 内齿圈端面齿廓方程
    2.3 人字齿轮三维有限元精细化建模
        2.3.1 齿轮有限元模型建立
        2.3.2 接触带规划及六面体网格细化
    2.4 粗细网格模型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字齿轮修形齿面接触分析及齿形优化
    3.1 引言
    3.2 齿面接触分析
    3.3 齿廓修形研究
        3.3.1 齿廓修形参数确定
        3.3.2 外啮合齿廓修形优化
        3.3.3 内啮合齿廓修形优化
    3.4 鼓形齿修形及齿面接触分析
        3.4.1 齿向修形方法
        3.4.2 综合修形齿面接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激励分析
    4.1 引言
    4.2 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分部动力学模型
        4.2.1 构件相对位移分析
        4.2.2 构件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4.2.3 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4.3 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矩阵形式动力学方程
    4.4 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态激励分析
        4.4.1 齿轮激励的来源分析
        4.4.2 齿轮啮合刚度计算
        4.4.3 综合误差激励分析
        4.4.4 轴承支撑刚度计算
        4.4.5 其他激励参数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人字齿行星齿轮系统的固有特性分析
        5.2.1 系统特征值问题
        5.2.2 系统无阻尼固有频率及振型分析
        5.2.3 系统固有特性参数敏感性分析
    5.3 人字齿行星齿轮系统动力学响应特性分析
        5.3.1 系统动力学响应分析
        5.3.2 系统动力学响应特性参数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字齿行星齿轮系统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案设计
        6.2.1 振动信号测量方法
        6.2.2 均载特性测量方法
        6.2.3 实验台整体方案设计
    6.3 单级人字齿行星齿轮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6.3.1 硬件系统介绍
        6.3.2 多通道同步数据采集系统介绍
    6.4 动力学特性响应测试与理论结果对比
        6.4.1 振动位移响应结果对比
        6.4.2 均载特性对比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系统动力学方程矩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风电机组齿轮传动系统热弹耦合及振动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齿轮传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1.2.2 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齿轮传动系统接触分析研究现状
        1.2.4 齿轮传动系统温度场研究现状
        1.2.5 含故障的齿轮传动系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混合弹流润滑下齿轮传动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2.1 引言
    2.2 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2.3 齿轮传动系统激励分析
        2.3.1 齿侧间隙激励
        2.3.2 传递误差激励
        2.3.3 时变刚度激励
        2.3.4 啮合阻尼
        2.3.5 时变啮合力与齿面摩擦
    2.4 弹流润滑原理
    2.5 混合弹流润滑摩擦系数及摩擦力
    2.6 齿轮传动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2.6.1 转速对传动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2.6.2 齿侧间隙对传动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2.7 测试验证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点蚀故障的齿轮热弹耦合接触分析
    3.1 引言
    3.2 齿轮热力学分析边界条件及计算
        3.2.1 齿轮热分析边界条件
        3.2.2 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
    3.3 齿轮摩擦热流密度的计算
        3.3.1 相对滑动速度
        3.3.2 齿轮平均接触压力
        3.3.3 齿面摩擦热流量
    3.4 点蚀故障齿轮热弹耦合接触分析
        3.4.1 齿轮热弹耦合有限元模型
        3.4.2 齿轮热弹变形分析
        3.4.3 齿轮静态传递误差分析
        3.4.4 点蚀故障齿轮时变啮合刚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定侧隙下齿轮-转子-轴承传动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4.1 引言
    4.2 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4.2.1 齿轮-转子-轴承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4.2.2 滚动轴承振动分析模型
    4.3 传动系统激励分析
        4.3.1 综合传递误差
        4.3.2 齿轮时变啮合刚度
        4.3.3 非线性齿侧间隙
        4.3.4 时变啮合力及齿面摩擦力
        4.3.5 滚动轴承动态轴承力
    4.4 传动系统动力学方程
    4.5 齿轮-转子-轴承弯扭耦合振动响应分析
        4.5.1 齿侧间隙对传动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4.5.2 偏心量对传动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复合动态侧隙的点蚀故障齿轮传动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5.1 引言
    5.2 能量法计算点蚀故障齿轮副的时变啮合刚度
    5.3 动态侧隙
        5.3.1 含分形特征的动态侧隙
        5.3.2 随中心距变化的动态侧隙
        5.3.3 复合动态侧隙
    5.4 故障齿轮传动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5.4.1 转速对含点蚀故障齿轮传动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5.4.2 不同程度点蚀对齿轮传动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动力系数法及其在桥梁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组合连续梁动力分析及其中的数值稳定问题
        1.2.2 车-组合梁桥耦合振动分析及其中的数值稳定问题
        1.2.3 含损伤组合梁动力分析及其中的数值稳定问题
        1.2.4 变截面梁动力学反问题分析及其中的数值稳定问题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动力系数法
    2.1 引言
    2.2 组合梁的自由振动控制方程
        2.2.1 Euler-Bernoulli组合梁的自由振动控制方程
        2.2.2 Timoshenko组合梁的自由振动控制方程
    2.3 组合梁的动力刚度矩阵和传递矩阵
    2.4 组合梁自由振动分析的动力系数法
    2.5 数值算例
        2.5.1 不同边界条件的单跨组合梁
        2.5.2 不同抗剪连接刚度的简支组合梁
    2.6 实际组合连续梁桥的动力特性模拟
        2.6.1 工程背景
        2.6.2 基于动力系数法的动力特性模拟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动力系数法的车-组合梁桥耦合振动分析
    3.1 引言
    3.2 任意边界条件下的组合梁与车辆的耦合振动
        3.2.1 Euler-Bernoulli组合梁与车辆的耦合振动方程
        3.2.2 Euler-Bernoulli组合梁与车辆的耦合振动响应
        3.2.3 Timoshenko组合梁与车辆的耦合振动方程
        3.2.4 Timoshenko组合梁与车辆的耦合振动响应
        3.2.5 组合梁与车辆耦合振动响应的简化分析
    3.3典型边界条件下的组合梁与车辆的耦合振动
        3.3.1 Euler-Bernoulli简支组合梁与车辆的耦合振动响应
        3.3.2 Timoshenko简支组合梁与车辆的耦合振动响应
        3.3.3 简支组合梁与车辆动力响应的简化分析
        3.3.4 等跨连续组合梁桥与车辆的耦合振动响应
    3.4 数值算例
        3.4.1 Timoshenko简支组合梁与车辆的耦合振动分析
        3.4.2 Timoshenko连续组合梁与车辆的耦合振动分析
    3.5 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实际组合梁桥动力特性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动力系数法的含损伤组合梁动力分析
    4.1 引言
    4.2 含损伤组合梁的动力分析
    4.3 经验模态分解简介
    4.4 车辆响应信号的经验模态分解
    4.5 含损伤组合梁的损伤识别
    4.6 数值算例
        4.6.1 含抗剪连接件损伤的简支组合梁
        4.6.2 含抗剪连接件和梁体损伤的连续组合梁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动力系数法的变截面梁动力学反问题分析
    5.1 引言
    5.2 变截面梁的动力分析
    5.3 变截面梁边界条件参数的反演
    5.4 数值算例
    5.5 实际拱桥变截面吊杆的张拉力精确控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Timoshenko组合梁在高阶振动时特征根的变化
附录B Euler-Bernoulli完美粘结简支组合梁的自振频率
附录C Timoshenko完美粘结简支组合梁的自振频率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的分类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1.1.2 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存在不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2章 物理科学方法
    2.1 相关概念梳理
        2.1.1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2.1.2 物理科学方法
    2.2 物理科学方法的功能
        2.2.1 导源功能
        2.2.2 突破功能
        2.2.3 中介功能
        2.2.4 建构功能
    2.3 物理科学方法的层次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4.2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
        2.4.3 物理科学方法的判定原理
第3章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的分类
    3.1 物理科学方法的分类
    3.2 物理科学方法的示例
        3.2.1 观察法
        3.2.2 实验方法
        3.2.3 思维方法
        3.2.4 数学方法
第4章 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的内容梳理
    4.1 《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1》中的科学方法
    4.2 《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2》中的科学方法
    4.3 《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3》中的科学方法
第5章 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的应用研究
    5.1 科学方法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5.2 科学方法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5.3 科学方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4 科学方法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5.5 物理科学方法的教学策略
        5.5.1 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策略
        5.5.2 物理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策略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学业质量水平达成的高一物理导学案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
        1.学业质量水平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导向性
        2.导学案运用的现实困惑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学业质量水平
        2.导学案
        3.导学案设计策略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相关研究
三、理论基础
    (一)问题驱动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学习进阶理论
四、基于学业质量水平达成的高一物理导学案设计策略
    (一)物理学业质量水平
    (二)物理导学案特点
    (三)基于学业质量水平达成的高一物理导学案设计原则
        1.探究性原则
        2.层次性原则
        3.建构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达成性原则
    (四)基于学业质量水平达成的高一物理导学案设计策略
        1.情境–问题策略
        2.问题–探究策略
        3.探究–建构策略
        4.形式–多样策略
        5.观测–评价策略
五、基于学业质量水平达成的高一物理导学案设计实例
    (一)设计实例
        1.实例1(概念课):“超重和失重”
        2.实例2(规律课):“机械能守恒定律”
        3.实例3(习题课):“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4.实例4(复习课):“运动学专题复习”
    (二)效果评价
六、研究结论与运用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运用建议
七、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导学案效果评价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四、用能量方法推导加速度(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D]. 李杏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2]带臂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的研究[D]. 程延耕. 吉林大学, 2021(01)
  • [3]环境约束下冗余度机械臂在线运动规划研究[D]. 张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复杂地表区高精度地震特殊采集方法研究及应用[D]. 张怀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5]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 刘延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6]风电机组齿轮传动系统热弹耦合及振动响应研究[D]. 赵昕. 沈阳工业大学, 2020
  • [7]动力系数法及其在桥梁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应用[D]. 张江涛. 浙江大学, 2020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的分类及应用研究[D]. 董瑞彩.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10]基于学业质量水平达成的高一物理导学案设计策略研究[D]. 马浩.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使用能量法推导加速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