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语言功能的功能性 MRI 定位

皮质语言功能的功能性 MRI 定位

一、皮层语言功能的功能性磁共振定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辉[1](2021)在《双侧Crus叶与Broca复合区之间存在双向交互性结构连接》文中认为目的: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恶性脑肿瘤。髓母细胞瘤术后小脑缄默综合症是高发、非一过性和神经环路发病机制不清楚的棘手临床问题。下蚓部切开与小脑缄默综合症的关系已被质疑。既往研究提示齿状核-小脑上脚-大脑皮质束在四脑室周围的节段受损是最可能的病因,但此类纤维束在小脑的起点和在大脑的终点均不清楚,导致出现多种在临床上预防此症发生的策略但最终没有解决问题。小脑缄默综合症中的语言障碍属运动性语言障碍,近年文献提示不仅可表现为语言执行障碍亦可为语言计划障碍。在神经科学领域,小脑参与语言执行得到认可,近年来其在语言计划中的作用逐渐得到认识,但神经环路机制不明。近年发现,小脑参与语言的功能区域以双侧Crus叶为中心分布。左(优)侧额下回尤其是Broca区和侧腹运动前区,在解剖方位上由后向前分别执行语言执行和计划功能,在运动性语言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小脑是否通过纤维直接支配左侧额下回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有基于弥散磁共振纤维束追踪的研究分别附带性地报道健康被试者脑内存在小脑至左侧额下回或者反向的纤维,但均未对这些纤维的路径做明确的阐述。考虑临床磁共振数据的质量一般次于研究用数据,以及临床数据的获得是一个复杂而耗时的系统过程因而提示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是关键的前提,我们使用公开磁共振数据行临床研究前的探索。阐明左侧额下回和小脑之间纤维的连接特征和走行路径(如果存在的话),无疑能推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进程。作为目前唯一可用于活体的无创纤维追踪技术,弥散磁共振纤维追踪术用于追踪多级、长程和牵涉交叉的大脑皮层与小脑皮层之间的纤维仍是一种挑战。概率性追踪和弥散性追踪在追踪长程和交叉纤维上各有优势,因此本研究采用经验证能追踪此类纤维的三种追踪软件(见方法部分)来完成上述解剖连接的追踪(第一部分)。纤维追踪术无法赋予所建纤维具体功能,在第二部分,我们通过独立性分析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获取个体的语言网络,进而分析后者在空间上与第一部分所建小脑至左侧额下回纤维止点的关系,对纤维的功能做粗略的标注。研究方法:利用美国人类脑连接组计划中包含了健康儿童的全年龄段试验项目1a数据库中26个健康被试者的多模态磁共振数据:1)结构像磁共振数据、2)具有多b值、较高空间和角度分辨率的弥散磁共振数据和3)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时间序列的静息态磁共振数据来完成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兼顾解剖和功能的人类脑连接组计划多模态皮层分割1.0图谱和基于小脑和脑干的空间无偏图谱分别分割被试的结构像分别获取左侧额下回分区(包括Broca复合区)和小脑分区(包括双侧Crus Ⅰ和Crus Ⅱ叶)。在使用MRtrx3软件探索小脑至左侧额下回的纤维时发现其主要发自双侧Crus叶并止于Broca复合区的情况下,分别利用弥散磁共振纤维束成像之概率性追踪(FSL软件和MRtrix3软件)和确定性追踪(DSI工作室)探索双侧Crus叶和Broca复合区之间的双向解剖连接,并考察三种方法获得结果的一致性。第二部分:采用独立性分析方法(Pre Surg Mapp软件)分析被试的静息态磁共振数据获取个体语言脑网络中位于左侧额下回的功能激活区(称为Broca激活区)。遵循目前常用于临床术前定位功能性纤维的功能性纤维追踪的原则,分析每位被试的Broca复合区亚区被Broca激活区覆盖的情况,Crus-Broca束纤维止于Broca复合区亚区内被Broca激活区覆盖和不覆盖区域的情况。结果:第一部分:定性和统计分析提示三种软件追踪所得结果具有一致性。小脑尤其是双侧Crus叶(而非下蚓部)与左侧额下回尤其是Broca复合区之间存在双向解剖连接。双侧Crus叶至Broca复合区的纤维,称为Crus-Broca束,以发自左侧Crus叶为优势,在出齿状核并进入小脑上脚后从形成下蚓部侧方的小脑扁桃体上裂的上壁和四脑室顶的侧壁的组织内经过,然后不经过红核和丘脑,止于Broca复合区。Broca复合区至双侧Crus叶的纤维,称为Broca-Crus束,其路径不靠近四脑室周围,以止于右侧Crus叶为优势。代表不同语言功能的每个Broca复合区亚区与每个双侧小脑Crus Ⅰ或者Ⅱ叶之间存在双向解剖连接。以HCP75(即布莱德曼45区或额下回三角部)对Crus-Broca束和Broca-Crus束均是贡献最大的亚区。第二部分:个体水平Broca复合区之亚区HCP74、HCP75、HCP76、HCP77和HCP171被Broca激活区覆盖的平均比例分别为71.0±25.1%,70.1±25.1%,74.1±20.7%,47.0±27.9%和61.4±30.3%,提示Broca复合区能一定程度地体现个体的Broca激活区的位置。Broca复合区亚区被Broca激活区覆盖的区域获得Crus-Broca纤维的比例大于Broca激活区覆盖此Broca复合区亚区的比例(相关样本威尔科克森带符号秩检验,Z=-3.021,单尾p=0.0015),Crus-Broca束纤维在Broca激活区覆盖的Broca复合区亚区内的密度大于不被覆盖的此Broca复合区亚区内的密度(相关样本威尔科克森带符号秩检验,Z=-2.957,单尾p=0.0015),提示Crus-Broca束纤维的止点倾向于落入Broca激活区。虽然其他亚区具有同一方向的趋势,只有HCP75在后一种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并可以通过多重比较的校正(原始p=0.012)。组水平上HCP75被Broca激活区覆盖和不被覆盖的区域获得Crus-Broca束纤维的密度分别是0.0167±0.0245和0.0096±0.0157条/体素。结论:第一部分:Crus-Broca环路提供了直接证据支持小脑参与语言计划。Crus-Broca束在小脑扁桃体上裂的上壁和四脑室顶的侧壁组织内经过的发现(文献提示后二组织易在经膜髓帆入路和经下蚓部入路切除四脑室上部肿瘤中受损),为预防小脑缄默综合症开展临床研究提供设计思路:不管采用经膜髓帆入路还是经小脑下蚓部入路,小脑扁桃体上裂上壁和四脑室侧顶壁附近的齿状核和小脑上脚是保护重点。第二部分:Crus-Broca束纤维可以通过Broca激活区参与大脑皮层语言网络。在涉及大脑语言功能区的病变的术前定位语言功能相关纤维束中应该将小脑与大脑语言功能区的纤维尤其是Crus-Broca环路纳入考察。结合第一部分揭示的Crus-Broca束为代表的小脑上脚纤维临近四脑室肿瘤入路的路径,建议在术中预防此症和评价发生此症的神经环路机制时,应该将此束纳入考察。

吴涵[2](2020)在《RS-fMRI引导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及伴随睡眠症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RS-fMRI引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SSRIs类抗抑郁药、常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SSRIs类抗抑郁药以及单纯SSRIs类抗抑郁药的方法治疗抑郁症患者,观察每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症状的改善和治疗有效率的情况,以及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参数的变化;比较两种定位方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的疗效,为改善抑郁情绪、提高睡眠质量、优化睡眠结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抑郁症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本研究选取来自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住院抑郁症患者。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三组,一组为RS-fMRI引导下重复经颅磁治疗组(简称导航版经颅磁治疗组),一组为常规重复经颅磁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本研究共纳入59名患者,其中导航版经颅磁治疗组19例,常规经颅磁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本研究采用双盲试验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估。2.导航版经颅磁组治疗前采用静息态磁共振扫描,进行个体化定位。常规经颅磁组治疗前采取传统5cm定位。两组重复经颅磁刺激均采取频率为10Hz,每次均刺激40个序列,每个序列刺激序列中刺激时间为5秒,间隔时间为20秒,一次治疗中患者共计接受1500个刺激脉冲。每天治疗1次,1周治疗5次,治疗时间为2周,共计10次治疗。三组患者入组期间均给予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治疗。3.每组患者于基线期、rTMS治疗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以及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基线期患者需填写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生活事件量表(LE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rTMS治疗后给予患者评估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和rTMS副作用评定量表,并通过HAMD分数计算HAMD减分率评估疗效。基线期和rTMS治疗后还需使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进行睡眠监测。结果:1.导航版经颅磁组纳入19例患者,常规经颅磁组纳入20例患者,对照组纳入20例患者,入组患者年龄在18-50岁,平均为33.97±11.94岁。三组在年龄、性别、民族、病程、文化水平、婚姻状况、职业、抑郁症家族史、自杀家族史、人格特征以及生活应激事件上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基线期HAMD-17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MS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AMD-17及各因子的评分均有下降,且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17总分组间比较:导航版经颅磁组患者rTMS治疗后的HAMD-17总分下降至11.68±3.00分,较常规经颅磁组和对照组HAMD-17总分下降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版经颅磁组患者HAMD-17减分率平均为(49.68±7.46)%,大于常规经颅磁组和对照组的减分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经颅磁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AMD-17减分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患者基线期PSQI、ISI、AIS评分基线期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MS治疗后三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下降,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因子组内rTMS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患者经rTMS治疗后各因子的评分与基线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组间比较:导航版经颅磁组患者PSQI评分经rTMS治疗后下降至6.68±1.25分,与常规经颅磁组(9.85±1.87分)和对照组(8.35±1.87分)相比下降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经颅磁组和对照组的PSQI评分在rTMS治疗后组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SI组间比较:导航版经颅磁组rTMS治疗后下降至8.16±2.93分,与常规经颅磁组(11.75±2.59分)和对照组(10.05±3.1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与ISI评分结果类似,常规经颅磁组和对照组的ISI和AIS评分经rTMS治疗后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基线期睡眠结构参数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大部分睡眠结构参数有变化,且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T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三组治疗前后变化的组间差异仅在觉醒次数、N2、N3和REM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导航版经颅磁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效例数10例,无效例数2例,有效率为53.64%,常规经颅磁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效例数4例,无效例数2例,有效率为20.00%,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效例数3例,无效例数8例,有效率为15.00%,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SQI、wake期、觉醒次数与导航版经颅磁治疗后的HAMD-17的减分率相关(P<0.05);PSQI、睡眠潜伏期、wake期与常规经颅磁治疗后的HAMD-17的减分率相关(P<0.05)。7.本研究对经rTMS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导航版经颅磁与常规经颅磁治疗组视为一个整体,将定位方式联同年龄、PSQI、wake、性别、神经质、LES作为自变量,将治疗效果作为因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混杂因素后,说明使用导航版定位是影响抑郁症治疗效果的保护因素(OR=0.084,95%CI=0.0070.972)。结论:1.RS-fMRI引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优于常规经颅磁刺激联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及单纯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尤其在认知障碍因子、阻滞因子和睡眠障碍因子中显着2.RS-fMRI引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较常规经颅磁刺激联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及单纯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快速有效地提升了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了睡眠结构。3.主观睡眠质量以及睡眠结构中清醒期的改善与经颅磁治疗后抑郁症的改善具有相关性。4.功能磁共振定位的方法较传统5-cm定位的方法更有利于提高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

闫鹏飞[3](2020)在《双语(多语)神经机制的多维度研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详细介绍神经语言学所采用的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实证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近几十年国内外双语(多语)神经机制研究的多维度发现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双语(多语)神经机制存在重叠与关联,且受到习得年龄、习得方式、语言水平和语言加工任务等多重因素影响。此外,近几十年这一研究领域呈现纵深和关联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所分析的语言任务精细度和复杂度不断提高,受试者数量和类别明显增多,研究过程趋于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交叉验证,数据收集从静态观察转变到动态追踪,所得结果及解释也逐渐从基于孤立个案过渡到依据批量数据探究其中基本原理和潜在机制。

张玉佳[4](2019)在《韦氏成人记忆量表脑机制 ——基于静息态磁共振多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fMRI脑影像技术,结合脑结构特性和脑功能特性全面分析探讨韦氏成人记忆量表在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三个维度中包含的分测验对应的脑机制。(2)同时,选择记忆的关键脑区内侧颞叶为核心区域,将内侧颞叶细分亚区作为种子点进行全脑大尺度动态功能连接分析,探究内侧颞叶不同亚区在韦氏记忆量表联想记忆分测验中对应的动态连接大脑环路。方法(1)公开招募并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志愿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根据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被试人口学资料,用韦氏成人记忆量表施测获取记忆分量表得分和最终记忆商数,之后对被试进行核磁共振扫描获取静息态fMRI数据和T1结构数据。(2)基于MATLAB R2014a平台,采用DPARSF软件对功能数据进行预处理并计算ReHo和ALFF指标,分别用SPM软件中的DATERL工具包和Freesurfer软件,对结构像进行预处理并计算体素形态学指标(VBM)和皮层形态学指标(SBM),同时使用Dynamic BC软件包进行动态功能连接的分析,最后运用SPM软件和SPSS软件对核磁数据和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韦氏成人记忆量表中长时记忆包含的分测验与脑功能和脑结构指标相关的研究结果:长时记忆中正数1-100与右侧颞上回的ReHo值呈负相关。倒数100-1与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和左侧楔前叶的的ALFF值呈正相关,与双侧额中回和右侧背外侧额上回的ReHo值呈正相关,与左侧脑岛的VBM值和体积值呈正相关。累加与右侧顶下缘角回的ALFF值存在正相关,与右侧颞中回和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ReHo值呈负相关,与左侧颞上回的VBM值存在负相关。(2)韦氏成人记忆量表中短时记忆包含的分测验与脑功能和脑结构指标相关的研究结果:短时记忆测验中包含的视觉再认与右侧梭状回和右侧颞下回的ReHo值呈负相关,与左侧内侧额上回和左侧颞上回的ReHo值呈正相关;与右侧颞下回的VBM值呈正相关,与右侧外侧枕叶的皮层厚度呈正相关。图片回忆与左侧颞上回的VBM值呈负相关,与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和左侧枕中回的VBM值呈正相关。视觉再生与左侧顶上回和左侧中央旁小叶的ALFF值呈正相关,与右侧中央后回的ReHo值呈正相关,与双侧颞极:颞中回的VBM值呈负相关。联想记忆与右侧额上回的ReHo值呈正相关;与左侧额中回的VBM值呈正相关。触觉记忆与左侧额下回的ALFF值和ReHo值均呈负相关,与左侧楔叶的VBM值呈正相关。理解记忆与右侧额中回的ALFF值呈正相关,与左侧颞极:颞中回和左侧回直肌的ReHo值呈负相关,与左侧顶下小叶的ReHo值呈正相关,与左侧后扣带回和右侧梭状回的皮层厚度呈负相关。(3)韦氏成人记忆量表中瞬时记忆包含的分测验与脑功能和脑结构指标相关的研究结果:瞬时记忆测验中包含的数字记忆容量测试与右侧额上回、左侧中央沟盖、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上回和左侧中央后回的ALFF值呈正相关,与左侧枕中回的ALFF值呈负相关,与左侧舌回的ReHo值呈负相关,与右侧额上回、左侧中央沟盖、右侧中央前回和右侧缘上回的ReHo值呈正相关,与左侧颞上回和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VBM值呈正相关,与右侧后扣带回的平均曲率呈负相关。(4)韦氏成人记忆量表的记忆商数MQ与脑功能和脑结构指标相关的研究结果:MQ与左侧前扣带回、右侧中央后回的ALFF值和左侧补充运动区的ALFF值呈正相关,与左侧颞下回和右侧舌回的ReHo值呈负相关,与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和右侧中央后回的ReHo值呈正相关,与左侧颞极:颞中回的VBM值呈呈相关,与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VBM值呈正相关。(5)韦氏成人记忆量表中联想记忆分测验与以内侧颞叶亚区为种子点进行的动态功能连接分析相关的研究结果:基于种子点的动态功能连接分析:发现内侧颞叶不同子区域左右脑的分布在联想记忆的参与程度上存在差异,联想记忆检索中涉及的一些子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视觉词汇识别,语音、语义信息处理,上下文检索,信息编码和情境化。结论本研究首先对韦氏成人记忆量表与脑部功能、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各个分测验与全脑中部分区域的ReHo,ALFF,VBM,SBM等指标存在显着相关,这说明韦氏记忆量表能够从脑结构和功能方面反映个体记忆能力。其次,在本研究中,我们确定了不同MTL子区域动态功能连接的皮质区域,并描述了其在联想记忆检索中的功能作用。本研究为韦氏成人记忆量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提供了理论支持,可以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评估做参照,让我们对疾病所产生的记忆缺陷机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邓明亮[5](2019)在《DTI成像技术联合神经导航在脑功能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联合神经导航,用以指导主要在脑功能区的颅内病变尤其是脑胶质瘤侵犯或压迫颅内主要神经纤维束的手术,以期达到最小化的神经功能损伤以及最大化的病灶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60例脑功能区肿瘤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DTI联合神经导航组(27例)和单一神经导航组(33例)。比较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DTI联合神经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5.3±1.4h,单一神经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5.6±1.3h,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TI联合神经导航组术后住院时间15.63±4.32天,明显短于单一神经导航组20.13±5.98天(P<0.05),DTI联合神经导航组出现术后并发症4例(18.5%),单一神经导航组出现术后并发症19例(21.2%),二者差异显着(P<0.05),DTI联合神经导航组全切除率77.8%,KPS评分88.24±16.51,单一神经导航组肿瘤全切率51.5%,KPS评分72.63±17.82,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病变全切除率方面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成像技术联合神经导航在脑功能区手术应用中占有明显优势,准确定位、保护功能性纤维束的同时提高了肿瘤切除率,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周思捷[6](2018)在《皮质脑电图μ节律及静息态慢皮层电位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大脑运动区病变(主要指癫痫灶和胶质瘤)手术治疗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切除病变,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由于个体间运动区解剖位置存在差异,术中实时定位监测功能区是减少中央区附近的病变术后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方式。目前临床上用于术中定位功能区的金标准是皮质直接电刺激(Direct Electrical Stimulation,DES)。然而,术中发现皮质直接电刺激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诱发癫痫或假阳性和假阴性等定位错误。此外,DES的操作过程耗时且需要病人配合术中任务,这使得此类手术在年幼、不配合术中任务的病人上开展显得十分困难。另外一种定位运动区的重要方式是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此类技术可让病人术中处于全身麻醉状态下安全快速地识别中央沟,但其定位的灵敏性在某些麻醉剂的影响下有所下降。由于DES和SSEPs定位运动区的局限性,近年来关于术中功能区定位的其他研究方法正逐渐开展,其中包括皮质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研究发现,术中病人在给予一定刺激或进行认知任务的情况下,ECoG可记录到一系列脑电节律的特异性变化,不同节律可被用于识别皮质活动的不同功能区域。因此,皮质脑电图可在术中记录皮层正常生理脑电并定位功能区,同时不会诱发癫痫发作,并缩短定位操作的耗时。μ节律被认为是由丘脑联合通路产生,当病人通过想象或进行实际运动时出现振幅减低,该节律也被认为是中央区激活的特征。近年来,He[1]等通过从ECoG采集的脑电信号节律(0.5-200Hz)分析所得,与运动区密切相关的节律是慢皮层电位(Slow Cortial Potential,SCP)。然而由于临床上检测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复合波,无法针对单一节律进行分析研究,故μ节律或SCP很少被应用于功能区病变术中快速识别及定位运动区皮质。鉴于此,本研究以运动区脑电节律的特异性为原理,结合小波变换分析,对脑运动区μ节律和静息态慢皮层电位特征提取和分类,探索皮质脑电图μ节律和静息态慢皮层电位分析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第一部分皮质脑电图μ节律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目的】探索皮质脑电图μ节律分析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资料和方法】我们对8例大脑功能区病变病人进行全麻术中唤醒状态下手术,术中DES定位运动区皮质。采集静息、手运动任务下皮质脑电信号,通过小波分析,分析各波段运动前后ERD特征,选取特征频率阈值,评估其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所有病人皮质电刺激均定位运动区皮质,在运动状态下见皮质脑电图信号μ节律ERD变化最明显,以40%阈值为特征值,与DES对比,皮质脑电图μ节律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1.0%和91.7%。【结论】皮质脑电μ节律分析定位运动区皮质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操作简便,无诱发癫痫危险,是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一种新方法。第二部分皮质脑电图静息态慢皮层电位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目的】探索ECoG静息态慢皮层电位分析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资料和方法】我们对13例脑功能区病变病人进行全麻术中唤醒状态下手术,术中DES定位运动区皮质。采集并分析静息状态下ECoG信号,通过小波分析,分析各波段能量值特征,选取特征频率阈值,评估其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所有病人术中DES均定位运动区皮质,在静息状态下可见ECoG慢皮层电位的电位能量值最大,以1.6为阈值,与DES对比,静息态SCP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0.6%和59.2%。【结论】静息态皮质脑电图SCP分析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有良好的灵敏性,但特异性中等,有望成为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一种新方法。

魏丹[7](2017)在《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评估。方法:随机选取本院精神科患有精神分裂症患者66例,且均残留明显的阴性症状。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使用高频rTMS刺激治疗,对照组使用rTMS刺激伪治疗,两组患者分别治疗为期1个月,并进行1个月随访,通过对PANSS、SANS、PRM指标分值测试,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对比。其中运用的工具为:用于测量PAN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成人安全筛查表检测患者是否可以进行高频rTMS刺激、测量SANS指标的阴性症状量表(SANS)以及对心理、认知功能进行测试的剑桥自动化成套神经心理测试等进行临床评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SANS、PRM指标的总分评分并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1个月末:(1)SANS评分,即SAF、SVB、SISL、SVB、SPT、及SAD指标较基线期均有所下降,且SANS总分降低;(2)PANSS评分,即POS、NEG、GPS指标较基线期降低,且总分下降;(3)PRM评分,即N、T1、T2指标较基线期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SANS、PANSS及PRM评分较基线期不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患者2个月末:SANS评分,即SAF、SVB、SISL、SVB、SPT、及SAD指标较1月末均有所下降,且SANS总分降低;(2)PANSS评分,即POS、NEG、GPS指标较1月末降低,且总分下降;(3)PRM评分,即N、T1、T2指标较1月末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照组患者SANS、PANSS及PRM评分较1月末不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频rTMS刺激治疗,精神分裂患者阴性症状可得到缓解,效果在治疗后2个月后较为明显,并且通过高频rTMS刺激,可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

杨楠[8](2016)在《图形创造性脑机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一项fNIRS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它是社会发展的支柱,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创造性这一研究领域,不同学者关注不同的角度,如探讨创造性的认知加工过程、创造性的领域特殊性与领域一般性、创造性的主导半球等。该领域的研究方法范式主要包括心理测量法和实验研究法,其中一部分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另一部分以图形为载体,并在行为学、脑功能成像以及神经心理学领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关于图形创造性神经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因实验任务设计、创造性评分方式、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差异或不足,已有研究的结果和结论间存在较大的分歧性,人们难以依现有实验数据建构起科学的理论体系;另外,已有研究缺失对人格特质因素的考虑也使得研究结果难以构建完整的创造性理论框架。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设计了2个实验,使用近红外功能成像技术,以较为严谨的评分方式、更精确的时间窗口和更纯净的数据考察图形创造性的脑机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实验1,以42名健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近红外功能成像技术,对被试图画创造性的脑信号以及行为反应进行实时记录,旨在确保更精确的时间窗口和更严谨评分方式。数据分析时,除了考察创造性条件与非创造性条件脑活动的差异,还区分出高创造性表现与低创造性表现、回忆引发的创造性活动与实验中设计引发的创造性活动,旨在获得更纯净的数据。结果发现,右侧背外侧前额叶(BA46)、右侧额下回三角部(BA45)、双侧眶部额叶(BA1 1)皮层是完成图形创造性活动的主要脑区。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的注意功能有助于个体产生更具创造性的想法;图形创造性活动涉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的认知控制能力以及对记忆信息的选择过程,提示灵活的认知控制能力是对保持创造性必不可少的。双侧眶部额叶皮层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挥了抑制非新颖性信息的作用以及默认网络自发思维的功能。实验2,以24名健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由实验1筛选数据、删除被试后所得),使用更纯净的数据在行为层面和脑机制层面考察了人格特质(开放性)与图形创造性的关系,以期为建立完整的创造性理论框架提供实验依据。结果发现,右侧背外侧前额叶(BA46)的血氧变化与开放性分数存在显着正相关,推测开放性特质与创造性的关系在脑机制上是通过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的自由联想功能实现的。此外,图形创造性任务中前额叶部分脑区(如双侧三角部、双侧下额叶皮层、双侧下角后区)的血氧变化与威廉姆斯创造性测验存在显着正相关,这证明了本研究中图形创造性测验具有考察创造性这一品质的效力,能够代表被试的创造性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以较为严谨的评分方式,在一个更精确的时间窗口、以更纯净的数据综合考察了图像创造性的脑机制,正如我们所假设的,前额叶的注意功能、认知控制能力在图形创造性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主要集中在右侧;同时,我们发现开放性分数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BA46)的血氧变化存在显着正相关,提示开放性人格特质与创造性的关系在脑机制上可能是通过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的自由联想功能实现的,这一发现为建立完整的创造性理论框架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帅[9](2016)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脑运动区重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健康人脑运动功能区重塑的影响,探讨主动诱导脑运动功能重塑的可行性及脑运动功能重塑的拓扑方向,为脑功能重塑理论提供更多的证据。方法:(1)招募10名右利手健康受试者,受试者均无磁共振、经颅磁刺激等与实验相关的禁忌症,详细向受试者说明实验目的及流程,签署知情同意书。(2)实验前使用九孔柱测验分别检测左、右手的灵活性以评定受试者双手运动功能;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双手运动区面积描计:任务态功能磁共振定位分析双侧脑初级运动皮层激活体素,导航经颅磁刺激测定双侧手运动区面积。(3)受试者每周给予1个疗程的左脑运动区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磁刺激参数为1Hz,90%静息运动阈值强度,15分钟/天,共900个脉冲/天。磁刺激结束后30分钟以内受试者完成1小时的左手作业疗法锻炼任务。所有实验任务持续2周结束。(4)2周任务结束后相同方法测定双手的灵活性、描计双侧手运动区面积。SPSS17.0分析手灵活度与功能磁共振激活体素、导航经颅磁刺激测定手运动区面积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锻炼前后双手灵活度、双侧脑运动区激活体素、导航经颅磁刺激测定手运动区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受试者均完成2周的全部实验任务,均无头痛、癫痫发作等不良并发症;手灵活度与功能磁共振定位初级运动区激活体素显着相关(r=-0.73,p<0.05);手灵活度与导航经颅磁刺激定位脑运动区面积显着相关(r=-0.78,p<0.05)。通过比较实验前后九孔柱试验结果,左手灵活度较前明显提高(p<0.05),右手灵活度无明显变化(p<0.05);功能磁共振提示左手初级运动区激活体素较前明显改变(p<0.05),而右手运动区变化不显着(p>0.05);导航经颅磁刺激定位左手运动区面积均较前稍增大,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手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10例受试者均完成本实验,无明显头痛、癫痫发作等不良并发症。证实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刺激脑运动区、导航下经颅磁刺激定位运动区的安全性。(2)通过九孔柱测验检测受试者双手灵活性,实验前后左手的灵活度较前明显提高,右手较前无明显变化。证实2周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可提高受试者的肢体功能,可以应用于肢体功能的锻炼。而且手的灵活度与对应的运动区面积、运动区的激活体素明显相关。(3)对脑运动区的分析发现,左手运动区在功能磁共振激活体素上变化较为明显,提示两周的实验能明显促进脑运动功能变化,证实该联合锻炼手段可引起脑运动功能重塑。而nTMS定位的左手运动功能区变化不明显,提示神经突触等的变化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或者任务强度。

林久銮[10](2014)在《高频脑电定位额叶语言区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功能因其相关脑区分布分散、个体差异大及病理重塑等特点,一直是神经外科临床功能定位中的一大难题。传统语言区功能定位研究大多基于功能磁共振影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或皮层电刺激(electriccortical stimulation,ECS)定位脑功能技术,但这些方法现有发展水平尚不能满足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对功能定位精确和便捷的需求。其中,fMRI技术空间分辨率方面尚有不足,而皮层电刺激定位语言区又异常繁琐,费时,文献报告71%病人在电刺激时有后放电和其他负效应,干扰了定位的准确性。基于高频皮层脑电技术(high gamma electrocorticograpy,high gamma ECoG)的大脑功能定位方法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其理论基础是:不同认知功能的执行伴随对应大脑功能区域ECoG信号,特别是高于60Hz的高频波段的脑电能量变化。这可用于实现基于颅内电极高频脑电定位语言区的方法。本研究选择14例经利手评价及功能磁共振语言分析,优势半球在左侧的,并行左额颞埋藏颅内电极的癫痫病例,采用相同的语言测试任务,分别应用fMRI、ECS及high gamma ECoG方法定位语言区。并以ECS为标准比较分析三者定位语言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术后失语与三种方法定位语言区切除之间的关系;分析high gamma ECoG语言响应点的数量、分布及位置对术后失语类型和失语程度以及失语恢复的影响。我们得出如下结论:high gamma ECoG定位语言区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均优于功能磁共振,high gamma ECoG定位语言区和电刺激的结果吻合度高;high gamma ECoG定位语言区可以作为替代电刺激定位语言区的方法或者可以作为在high gamma ECoG定位语言区基础上进行电刺激以提高电刺激的效率的方法。癫痫间期放电影响high gamma ECoG语言区的分布,high gamma ECoG可以更敏感的反应语言网络,包括语言潜在的和重塑网络,更敏感的反应语言的传导路径及过程。high gamma ECoG语言响应点的切除对语言功能的影响与以下因素相关:切除的high gamma ECoG响应密集区语言点3个以上的,有两种语言任务激活的或者有电刺激阳性的;切除部位位于Broca区、Broca区后上部(Broca向运动语言区的通路)或者Broca区后下部的(Broca区和感觉性语言区的通路)的失语程度要重、术后失语恢复更慢。

二、皮层语言功能的功能性磁共振定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层语言功能的功能性磁共振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侧Crus叶与Broca复合区之间存在双向交互性结构连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图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基于解剖模板的Broca复合区与双侧Crus叶之间存在双向交互式解剖连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被试者与结构和弥散磁共振数据的扫描参数
        2.2 结构和弥散磁共振数据的预处理
        2.3 用于纤维束追踪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制作
        2.4 纤维束追踪
        2.4.1 确定性弥散磁共振成像纤维束追踪术:DSI工作室
        2.4.2 概率弥散磁共振成像纤维束追踪术:FSL6.0.1的扩散工具箱
        2.4.3 概率弥散磁共振成像纤维束追踪:MRtrix3 软件
        2.5 纤维束追踪结果的后处理
        2.6 结果统计
    3 结果
        3.1 从个体和组水平观察所建纤维束的基本特征
        3.2 通过直接比较纤维束的连接强度来描述纤维束的特征
        3.3 通过统计分析描述纤维束的特征
    4 讨论
        4.1 双侧Crus叶和Broca复合区之间双向交互结构连接
        4.2 Crus-Broca束绕过左侧红核和左侧丘脑
        4.3 Crus-Broca束的路径在预防小脑缄默综合症方面的意义
        4.4 Crus-Broca束的左侧优势和Broca-Crus束的右侧优势
        4.5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方向
    5 结论
第二部分:基于解剖模板追踪的Crus-Broca束倾向于止于静息态语言网络的Broca激活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被试者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的扫描参数和数据预处理
        2.2 使用Presurg Mapp软件获得个体空间下语言相关全脑网络区域
        2.3 Broca复合区各亚区被语言相关全脑皮层网络区域覆盖的情况
        2.4 Broca复合区亚区覆盖和亚区不覆盖获得Crus-Broca束纤维的比例和密度
        2.5 结果统计
    3 结果
        3.1 语言相关全脑皮层网络区域的分布以及覆盖Broca复合区的情况
        3.2 Crus-Broca束纤维在Broca复合区各亚区的亚区覆盖和亚区不覆盖内分布情况
    4 讨论
        4.1 个体化静息态语言网络之Broca激活区集中在Broca复合区
        4.2 Crus-Broca束纤维倾向于落入激活区覆盖的Broca复合区
        4.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方向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脑下蚓部在小脑缄默综合征发生中的作用及脑功能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RS-fMRI引导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及伴随睡眠症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抑郁症及其睡眠症状的神经影像学进展
    1.2 TMS治疗抑郁症及其睡眠症状的研究进展
        1.2.1 TMS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2.2 TMS治疗抑郁症睡眠症状的研究进展
    1.3 抑郁症睡眠症状和其他症状以及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退出标准
        2.1.4 样本量计算
        2.1.5 伦理学
    2.2 研究工具
    2.3 分组方法及实验步骤
        2.3.1 分组方法
        2.3.2 试验步骤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17 评分变化
    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ISI、AIS评分变化
    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结构比较
    3.5 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3.6 睡眠症状改善对抑郁症症状改善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6.1 导航版经颅磁治疗组
        3.6.2 常规经颅磁治疗组
    3.7 经颅磁治疗抑郁症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双语(多语)神经机制的多维度研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双语(多语)神经机制的研究方法
3 双语(多语)神经机制多维度研究
    3.1 双语(多语)神经机制的相对独立性
    3.2 双语(多语)神经机制的重叠及关联
    3.3 双语(多语)神经机制的多重影响因素
    3.4 双语(多语)神经机制的可塑性
4 双语(多语)神经机制研究的趋势及启示

(4)韦氏成人记忆量表脑机制 ——基于静息态磁共振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专业术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记忆的理论概述
        1.2.2 记忆的测量
        1.2.3 记忆的传统生物学评估
        1.2.4 记忆的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估
        1.2.5 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方法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论文框架
2 实证研究
    2.1 数据获取与数据分析
        2.1.1 被试收集
        2.1.2 行为学测量:韦氏成人记忆量表修订版(WMS)
        2.1.3 脑成像数据获取、预处理及质量控制
        2.1.4 低频波动振幅分析(ALFF)
        2.1.5 局部一致性分析(ReHo)
        2.1.6 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
        2.1.7 皮层的形态学分析(SBM)
        2.1.8 基于种子点的动态功能连接分析
        2.1.9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被试人口学资料特征
        2.2.2 韦氏成人记忆量表基本情况
        2.2.3 基于低频波动振幅分析结果
        2.2.4 基于局部一致性分析结果
        2.2.5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结果
        2.2.6 基于皮层的形态学分析结果
        2.2.7 基于种子点的动态功能连接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韦氏成人记忆量表分测验与大脑结构和功能指标的相关
        2.3.2 联想记忆分测验与内侧颞叶亚区相关的动态功能连接
3 结论与讨论
    3.1 研究结论
    3.2 研究不足与前景展望
        3.2.1 研究不足
        3.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DTI成像技术联合神经导航在脑功能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附录 B 个人简介及已发表论文
    附录 C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6)皮质脑电图μ节律及静息态慢皮层电位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简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皮质脑电图μ节律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皮质脑电图静息态慢皮层电位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退出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2 研究设计
        2.2.3 实验方案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人口学资料
        3.1.1 伪rTMS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NS评分
        3.1.2 rTMS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NS评分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期间不同时期PANSS、SANS及PRM总分比较
        3.2.1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不同时期PANSS总分比较
        3.2.2 两组患者随访时各个时期SANS总分比较
        3.2.3 两组患者随访时各个时期PRM总分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RTMS治疗对于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效果
    4.2 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8)图形创造性脑机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一项fNIR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 创造性的概念
    2. 创造性的理论
    3. 创造性的研究方法范式
    4. 创造性的研究内容
    5. 图形创造性研究成果
二、问题提出
    1. 已有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案
    4. 研究意义
三、实验研究
    实验1 图形创造性的脑机制研究
        1. 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2 开放性人格特质及其与图形创造性的关系
        1. 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四、总讨论
    1. 图形创造性的脑机制
    2. 人格特质与图形创造性的关系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脑运动区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成果、现状
    研究目的、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受试者资料
    1.2 实验所用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手灵活度及运动区面积基线测定
    2.2 低频rTMS联合OT锻炼方法
    2.3 手灵活度及运动区面积复测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结果
    3.1 手灵活度与描计的运动区面积之间的关系
    3.2 双手灵活度的变化
    3.3 fMRI激活体素的变化
    3.4 nTMS描计运动区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脑运动功能重塑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高频脑电定位额叶语言区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内容
    1.2 选题背景
        1.2.1 语言区及语言网络概述
        1.2.2 语言区定位的现状和困难
        1.2.3 优势半球与利手的关系及利手评价
        1.2.4 Wada试验方法及应用
        1.2.5 f MRI语言功能定位及对优势半球的判定
        1.2.6 基于 3D脑表面影像的术中沟回辨识及脑功能定位技术
        1.2.7 语言功能核磁融合 3D脑表面成像辨识语言沟回位置
    1.3 文献综述
        1.3.1 颅内脑电的癫痫外科应用
        1.3.2 颅内脑电语言功能定位
        1.3.3 病损灶、癫痫灶与语言区的关系
        1.3.4 语言缺损与癫痫发作分期的关系
        1.3.5 失语症分类
        1.3.6 术中个体化语言区的辨识和保护
        1.3.7 语言功能的重塑和代偿
        1.3.8 三种语言定位方法的比较
        1.3.9 小结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写作结构
第2章 高频脑电定位额叶语言区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路线图
        2.2.2 患者的入选标准
        2.2.3 试验步骤
        2.2.4 临床一般资料
        2.2.5 3D脑表面重建沟回辨识及中央前回和Broca区确认
        2.2.6 high gamma ECoG语言功能定位
        2.2.7 功能核磁语言功能定位的公式和处理流程
        2.2.8 皮层电刺激语言功能定位
        2.2.9 比较ECo G和f MRI定位
        2.2.10 癫痫灶切除及术后失语评估
    2.3 举例说明ECOG语言功能定位和手术切除范围关系
    2.4 统计方法
    2.5 结果
    2.6 讨论
    2.7 展望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皮层语言功能的功能性磁共振定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侧Crus叶与Broca复合区之间存在双向交互性结构连接[D]. 张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2]RS-fMRI引导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及伴随睡眠症状的研究[D]. 吴涵. 河北大学, 2020(08)
  • [3]双语(多语)神经机制的多维度研究及发展趋势[J]. 闫鹏飞. 外语学刊, 2020(02)
  • [4]韦氏成人记忆量表脑机制 ——基于静息态磁共振多模式研究[D]. 张玉佳.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5]DTI成像技术联合神经导航在脑功能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D]. 邓明亮.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6]皮质脑电图μ节律及静息态慢皮层电位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方法研究[D]. 周思捷.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7]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评估[D]. 魏丹. 南昌大学, 2017(03)
  • [8]图形创造性脑机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一项fNIRS研究[D]. 杨楠. 天津师范大学, 2016(02)
  • [9]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脑运动区重塑的影响[D]. 李帅.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10]高频脑电定位额叶语言区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D]. 林久銮. 清华大学, 2014(05)

标签:;  

皮质语言功能的功能性 MRI 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