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要正视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米巧[1](2020)在《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农业分工、农业专业化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环节外包为主的农业分工演进及农民外包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是下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探析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供给和需求、农民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决策与福利效果等都是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研究“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聚焦农业分工背景下的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为: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分析?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分析?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根据棉花生产环节的技术难度差异、资产专用性、棉农家庭禀赋、农户分化等特征,全面分析棉农产生不同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比较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供需现状及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本研究主要运用分工与协作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理论,以农业分工为背景,对新疆南北疆9个县(市)1036户棉农进行深入调研,获取有效数据对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对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进行分析;其次,对棉农生产环节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进行分析;第三,对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分析;最后,对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整个研究层层递进对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在整地播种环节环节中,棉农选择最多的外包渠道为棉农自己购买型,占总样本的36%,其次为社会关系型,占总样本的33%;在水肥管理环节中,棉农选择最多的外包渠道为种植大户型,占总样本的35%;在棉花采收环节中棉农选择最多的外包渠道为棉农社会关系,占总样本的47%,其次是种植大户型,占总样本的30%;以上三个生产环节中,农业企业型渠道是棉农选择最少的外包渠道,究其原因,农业企业型供给渠道是以盈利为目标的服务组织,对棉农而言,虽然农业企业型供给渠道的服务质量更高,但是会增加其成本支出,最终棉农选择农业企业型外包渠道的比重较少。(2)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分析:棉农依据家庭资源禀赋,针对棉花不同生产环节对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需求差异,会采取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的生产决策。具体而言,农业兼业程度越高的农户选择生产环节外包的概率更大,植棉面积越大的农户选择生产环节外包概率相对较低,同时农户各生产环节的外包行为呈现出显着关联性特征。门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农户选择整地播种播种、水肥管理和棉花采收环节外包的农业兼业的门槛值分别为:83.00%、76.70%、55.80%;对应环节棉农选择外包的植棉面积(亩)的门槛值分别为:99.00、72.00、15.00。进而提出加强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户生产环节外包服务,有助于降低农业兼业导致劳动力流失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并能缓解“小农户”采购农机的投资压力,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积极作用。(3)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分析:分析了家庭禀赋、土地流转对棉农各环节采购生产环节外包程度和等待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禀赋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并对各生产环节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棉农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有限资源的二次匹配,对采购各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造成显着影响。棉农各生产环节采购外包行为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决策行为,整地播种环节与水肥管理环节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存在负相关。进一步研究证实,家庭禀赋、土地流转对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程度和等待时间的影响呈现出区域差异,尤其在整地播种环节和水肥管理环节最为突出。在棉农家庭禀赋特征中,植棉规模、生产设备、劳动力数以及植棉收入比重、邻居采购是显着影响棉农各环节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重要因素。土地流出显着影响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等待时间,土地流入仅对整地播种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具有显着影响。(4)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从家庭收入、消费支出和劳动舒适度等3个方面分析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对改善小农户福利的影响,并比较了各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从整体上看,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确实能够改善小农户的福利,如提高家庭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以及提升劳动舒适度。(2)农户不同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存在差异,棉花采收环节外包行为对提高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最显着;水肥管理环节外包行为对提高农户消费支出和舒适度均有显着作用。(3)农户家庭资源禀赋对提升外包福利存在差异,导致农户不同生产环节外包的福利效果表现出规模差异和文化差异。同时,受南疆和北疆资源禀赋的影响,农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也呈现出显着的区域差异。

黄鑫权[2](2020)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为此,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全面系统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既是一项开启乡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创世之举,也是百年乡村建设运动中最为伟大的社会实践,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的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时代回答。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既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探究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尝试对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所关涉的主要理论问题作出考察、分析和探索,力争为新时代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全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问题缘起、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评析并阐述从中获得的研究启示,就核心概念、可能的创新点、研究的重难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即研究乡村振兴问题的理论切入点。本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谱系进行梳理,重点发掘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其重要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发展的本质是变革乡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二是乡村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乡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三是乡村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共同发力的过程,也是城乡由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四是乡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部分是第二章,即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本部分主要阐述乡村振兴问题作为一个历史性课题的发展脉络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乡村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景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在具体历史时段的生动体现。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乡村实现现代化作为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许多仁人志士奋力追求的目标。新中国建立后,实现乡村现代化问题成为了亟需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历经70余年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具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基础,而推进乡村在新时代实现全面振兴则具有了现实可能性。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包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主要从中观层面论述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城市与乡村、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其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在继承既有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基础上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性和现代性两种性质始终处于矛盾运动状态,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两种张力,这种张力可以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传统和现代两个维度上的不同体现,既表现为现代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又表现为现代从传统中生发、传统映射出现代的不足,还表现为现代以渐进方式将传统融入现代。其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培育内生动力,也需要输入外源动力。这两种动力是推动乡村社会快速发展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二者共处于同一个矛盾体中,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的体制机制,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使其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合力。其三,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塑城乡关系的历史过程。推动乡村振兴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城乡关系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采取有效举措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则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其四,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直接目标是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民全面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好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既要将这一原则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也要把这一原则作为评价新时代乡村振兴实际效果的根本尺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为视域研究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为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二是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阐清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基础;其二,系统阐发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城市与乡村三大关系;其三,深入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农民的全面发展,探究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提升对乡村振兴的反作用。

张璋[3](2020)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党中央出台了诸多文件政策,着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人民收入、增强人民幸福感。此次战略部署中,党中央对乡村的规划,意在实现我国乡村的绿水蓝天、山清水秀,并且给人们也描绘出一副人民安居乐业、产业兴盛发达、乡村生活富裕的景象。期间,云南省提出了针对乡村特色民族村发展不平衡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意见,紧抓乡村建设问题。此后,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诸多企业不断发展与振兴,金融业的供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这次乡村振兴的推手。金融是特色民族村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目前金融支持大理特色民族村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比如,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金融服务效率跟不上、农村信用社的体系建设不健全、金融业的供给存在不足等等。本文对大理市特色民族村发展的金融需求、金融供给、影响供给的因素和金融支持大理特色民族村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并且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看法与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实现我国特色民族村的发展。研究过程中,本文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入手,从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的必要性、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大理镇龙龛村的家庭收入情况、资金需求情况和金融支持满意度调查,深入剖析影响因素,结合影响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的有关自身、金融方面和政府方面的三个问题,提出了四点解决对策,力求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三农问题,改善民生,推动大理特色民族村的发展。

杨砚池[4](2020)在《农村宅基地产权安排与农户权益保障研究 ——基于云南省大理市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宅基地产权安排是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核心内容,直接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基层土地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演变历程的纵向考察和制度运行绩效的评价发现,农户权益保障不充分主要是由宅基地产权设置不当、权利内涵不清、权能关系不顺等产权安排问题造成的。本文以农村宅基地产权“三权分置”为框架,通过界定和厘清“三权”的各项权能及其内涵,分析宅基地的各项产权安排与农户权益保障之间的关系。宅基地所有权的权利运行体现为所有权行使主体通过指标分配、有偿使用、规划引领等路径履行占有配置权、增值收益权、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权等权能;宅基地资格权界定为农户取得集体成员资格、获得建房指标和依法利用宅基地等权能;宅基地使用权“分置”为运用不动产权证进行抵押担保的间接使用权、宅基地及地上房产用于居住或经营的直接使用权和自愿退出闲置宅基地并获得相应补偿的有偿退出使用权等权能。在宅基地政策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自然村、村民小组等不同基层组织主体在实现宅基地所有权中的职能定位,认为村庄规划是维护农民集体共同的宅基地权益的重要抓手。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实证研究发现:村庄规划合理且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的村庄,能够公平高效地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科学集约的村庄规划是实现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的“最大公约数”。优化村庄规划和加强建设管理,既能充分体现宅基地所有权,又能有效提高农户宅基地权益的整体保障效率。集体成员权是宅基地资格权的制度基础。现行宅基地政策未能明确界定基于集体成员权的“户”和“宅”概念,导致“一户一宅”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了“一户大宅”“一户小宅”“一户多宅”“多户一宅”“有户无宅”“有宅无户”等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不足”或“保障过度”的偏差问题。基层实践按照“地方规范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界定“户”的宅基地分配标准,并将‘宅’的标准内涵定位于能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宅基地,有利于公平高效保障农户的宅基地资格权。文章研究了大理市银桥镇宅基地的用途转变,采用成本法测算宅基地作为生活资料用于居住的资格权价值,运用指数模型测算宅基地作为生产资料发展商服业的资格权价值。结果显示:不同用途和不同区位的宅基地资格权价值存在差异,而价值差异影响着农户实现宅基地资格权的意愿。潜在的经济价值越大,农户实现宅基地资格权的意愿越大;反之,农户实现宅基地资格权的意愿减弱。通过对宅基地使用权能的分析,认为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权益的核心内涵是保障居住权和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退出则是农户宅基地使用权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农户宅基地财产权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从产权视角分析了宅基地使用权退出不畅的原因,提出完善宅基地产权制度、建立约束宅基地违法者的惩处机制和鼓励依法退出闲置宅基地的激励机制,构建“疏堵结合”的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和具体实施方案。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权益研究的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收入高,尤其是外出务工人数多和非农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较大的农户更愿意退出闲置宅基地,意味着农民非农化就业及收入增长有助于深化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退出制度改革。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首先要注重发挥村庄规划管理的基础性引领作用,促进村庄规模布局有序发展和村容村貌有效提升,确保村庄按照规划“建得起、建得好、建得美、建得规范、建出特色”;其次,构建“户有所居”的居住权益保障机制,围绕实现农村宅基地“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目标,探索建立“保障取得、高效利用、合理流转、顺畅退出”的管理模式和有偿使用机制;再次,要多种方式保障农户宅基地的财产权益,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拓展抵押担保等用益物权,构建农户自愿有偿退出闲置宅基地的财产权益实现机制;同时,要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路径,实现宅基地从生活资料功能向生产资料功能延伸,引导和支持农户参与发展非农经济,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住房保障体系,公平保障城乡居民的居住权益和土地权益。

陈昕彤[5](2020)在《公共价值导向下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贫困问题仍然是制约当今世界稳定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世界各国为脱贫减贫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重视扶贫工作,并取得显着成效。目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攻城拔寨阶段,对精准扶贫工作绩效的考核也逐渐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产业扶贫作为“输血式扶贫”重要举措,在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推动了公共服务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进了村民与政府之间的纽带联系,这些都体现了为公众服务,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共价值内涵。产业扶贫的实际绩效成为扶贫工作考核的重点和难点,科学有效的评价工作能对产业扶贫工作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价结果也能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帮助。目前,我国开展的产业扶贫工作多是以项目形式落地实施,对产业扶贫项目绩效的评价,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中,相关的研究都有限,对产业扶贫项目运营和最终收益的考量多是基于宏观的、定性的分析,具体研究、分类研究、精准研究、定量研究不足,对大投入的产业扶贫项目成功度的关注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产业扶贫这一核心政策的实施效果。本研究立足精准扶贫这一公共政策,探索建立公共价值导向下的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以国内外公共政策服务绩效评价、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农业项目评价为基础,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依据,结合我国产业扶贫工作实际情况.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就,初步架构了以公共价值理论为导向,内设3个准则层、8个指标层、30个指标要素的产业扶贫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准则层包括“项目完成情况”、“项目运行情况”、“项目效益与效果”三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对具体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并对每项指标设立了评分标准,参照国家、省、市、县的工作要求,确定了产业扶贫项目绩效理论值,论证了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考核的流程和方法。为了验证公共价值导向下的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选取D县为研究区,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2018年该县产业扶贫项目的运行情况、贫困户参与情况、贫困户满意情况、实际带贫情况、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当地产业的带动作用等进行全面评价,分析了该县产业扶贫项目整体绩效,阐释各项评价结果,解读评价指标反映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更精准地体现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效果,评价方法的完善,目的是通过结果反映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产业扶贫中公共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二元矛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矛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博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科学性的判断,项目绩效和项目干系人利益的权衡等,指标设计和评价方法需要更深入研究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在市场预测、项目立项、运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与短板,在扶贫成效的检查评价方面,现有的评价必须改进。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在评价中汲取实际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精准评价,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评价结构,提高评价技术和方法,增加公众参与,充分体现项目各方参与者利益,是实现脱贫攻坚最后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公共政策实施效率的有效检验。

左会闯[6](2020)在《利益冲突视角下农村土地托管模式优化研究 ——以南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不断流失。农村土地荒置、农户小规模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愈发严重。近年来,农村土地托管在政府、合作社等多方的推崇下得到迅速发展。截止2016年底,供销社系统托管土地面积达到1亿亩。农村土地托管属于新生事物,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兴起背景、取得成效及具体运作,对于托管实践中各参与主体利益诉求的满足情况,具体托管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都有待研究。基于此,本文基于利益冲突视角对农村土地托管模式优化进行研究。文章首先通过梳理农村土地托管研究动态和发展情况,提出研究农村土地托管模式优化的必要性,通过农村土地托管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梳理,整理文章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然后,结合我国主要地区的农村土地托管发展实践,对我国主要托管模式的运作机理和利益分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访谈筛选出农村土地托管的主要利益主体及其主要利益诉求。随后,对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托管模式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及原因。最后,借鉴国内农村土地托管成功经验为我国农村土地托管模式提出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土地托管主要有菜单托管模式和全程托管模式,菜单托管模式以向托管经营主体支付固定的服务报酬为主,全程托管模式主要采用固定报酬+保底收益和保底收益+分成两种分配方式。(2)农村土地托管的主要利益主体有托管经营主体、农业经营者、村集体和地方政府4方,各利益主体的主要利益诉求不同。(3)菜单托管模式中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托管经营主体与农业经营者之间、托管经营主体与村集体之间以及农业经营者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全程托管模式中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托管经营主体与农业经营者之间、村集体与农业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4)从壮大托管经营主体实力、降低农村土地经营风险和调整土地三个方面为菜单托管模式提出优化策略;从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职位匹配机制和提高农村组织化三个方面为全程托管模式提出优化策略。

彭明[7](2020)在《邳州市惠农政策的执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惠农政策的有效执行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虽然国家出台和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惠农体系,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惠农政策执行不力、惠农政策配套设施不健全、惠农政策执行主体能力缺失、农民惠农政策参与执行的积极性低、惠农政策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差等。产生这些问题主要存在惠农政策系统不够健全、惠农政策执行机制不完善、基层政府财政资金匮乏、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高度集权、惠农政策执行意识淡薄几个方面的原因等等。为解决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其他地区惠农政策在执行中的有效做法,并进一步结合邳州市的现行环境提出完善惠农政策执行的主要途径:一是完善惠农政策体系、二是健全实施惠农政策的配套设施、三是增强惠农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四是发挥农民参与政策执行的积极性、五是提高惠农政策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几点建议来完善全市惠农政策、发挥政策效果,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推进农村健康持续发展。

杨建萍[8](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主要阵地在农村,涉及到农村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重庆实际情况,探析解决重庆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从而推动重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对贯彻落实重庆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及评述,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第二部分进行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的理论分析。主要阐释了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等概念的内涵,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要求,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并以此作为本论文的理论指导。第三部分是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主要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到相关部门了解相关政策、文件,通过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重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绩。第四部分是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本章通过针对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原因。第五部分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本章是在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结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具体做法、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提高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蔡珊珊[9](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之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乡村的发展作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发展较为落后,乡村金融发展落后则是主要的因素之一。金融扶持对加快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扶持乡村金融发展来实现乡村振兴就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然而,我国乡村金融的发展状况总体较差,主要存在政府的引导不足,扶持作用不明显;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低,扶持力度不足;乡村金融服务与乡村建设需求不匹配,扶持进度落后;乡村金融机构权限小,扶持门槛高;乡村金融信贷环境建设缺失,扶持体系不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发展滞后,扶持保障制度脱节等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科学加强政府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金融扶持作用。本文研究的正是政府如何通过金融扶持政策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前能否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本文通过使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法,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金融支持乡村发展和政府作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括和研究,同时使用调研和访谈等方法,结合社会工作实践,以M市地区为例,了解了M市政府的乡村金融扶持政策、方法和现状,为M市实施金融扶持政策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建议。在调研的过程中亲身深入到M市的农村之中,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了解M市乡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并就现状进行分析,找出M市在金融扶持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金融支持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思考了政府在M市乡村金融扶持政策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M市在乡村金融扶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在金融扶持中,没有充分发挥和体现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第二、政府金融扶持政策宏观调控不到位,导致城乡金融市场的差距非常大,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振兴乡村发展。结合当前M市乡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得出,M市想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扶持政策中的引导作用:1、运用宏观调控功能,结合具体扶持政策和福利措施来推动乡村金融的发展,如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向乡村发展,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来调动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乡村服务的积极性。2、政府承担起乡村金融扶持作用掌舵人的角色,建设良好的乡村信贷环境,推动多元化乡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引入社会资金等其他金融主体,建立良好的乡村产业生态,推动乡村金融产品的创新等,政策上从各个方面满足乡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金融扶持乡村振兴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乡村金融扶持路径,即由政府政策为乡村金融制度建设的导向,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建立一个带有一定公益色彩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推动乡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确保金融扶持政策的方向正确和作用见效,从而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积极作用。

张克兵[10](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利益福祉,党在农村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等等,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关组织理论,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状况为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价值。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在农村特定场域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基础的农村党基层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进行影响、控制、整合和改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等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党领导的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因素很多,从党组织内部来看主要包括组织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生态、组织纪律、组织资源等八个方面,从党组织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村民思想观念、村民构成状况、村庄经济状况、社会治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当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对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方法,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经验主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局部政权建设、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和发动群众运动等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构建全能型的政治体制来强化组织力;在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农村社会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治理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以198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标志,村民自治普遍建立也已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情况既不同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带来了不少难题。在领导农村政治方面,主要面临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政治权威分散化、党群联系纽带薄弱化、农村基层民主变异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小农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薄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主要面临农村精神文化衰败化、农村物质文化匮乏化、农村文化人才短缺化等问题;在治理农村社会方面,主要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单元过疏化、治理内容复杂化等问题;在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主要面临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组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对策的维度来看,“打铁必须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在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增强党的组织力,让党组织和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强的各项本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记政治使命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增强政治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提升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合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涉农服务平台等资源,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文化繁荣能力;通过优化农村治理单元、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环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二、要正视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正视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农业分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1.3.2 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1.3.3 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研究
        1.3.5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福利效果研究
        1.3.6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分工与农业专业化
        2.1.2 外包的的定义及延伸
        2.1.3 农业生产环节的划分
        2.1.4 生产环节外包的供给渠道
    2.2 理论基础
        2.2.1 分工与协作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3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采用的影响机理分析
        2.3.1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采用决策
        2.3.2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渠道的选择偏好
        2.3.3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
        2.3.4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福利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分工演进与生产环节外包现状分析
    3.1 农业分工、生产外包的历史回顾
        3.1.1 农业分工演进的历史回顾
        3.1.2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历史回顾
    3.2 棉花产区分布、样本选择及区域现状
        3.2.1 中国棉花种植区域分布、种植面积及产量
        3.2.2 调研样本地区的选择
        3.2.3 调研区域基本状况
    3.3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现状分析
        3.3.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
        3.3.2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渠道供给状况
        3.3.3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
        3.3.4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
    3.4 新疆棉花生产环节外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带来的效果认识欠缺
        3.4.2 棉农棉花生产部分环节外包意愿较低且植棉意愿降低
        3.4.3 生产环节外包渠道供需不均衡
        3.4.4 区域差异制约新疆棉花专业化生产水平不足
        3.4.5 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分析
    4.1 引言
    4.2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机制分析及研究框架
        4.2.1 理论分析
        4.2.2 研究框架
    4.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4.3.1 数据来源
        4.3.2 变量选取
        4.3.3 模型构建
    4.4 影响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实证结果分析
        4.4.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选择偏好的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4.4.2 棉农对不同生产环节外包的渠道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
        4.4.3 影响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选择偏好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行为决策分析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5.2.1 理论分析
        5.2.2 研究框架
    5.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取
        5.3.3 模型构建
    5.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4.1 农业兼业、种植面积与棉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
        5.4.2 农业兼业、种植面积的的门槛估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行为的差异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6.2.1 理论分析
        6.2.2 研究框架
    6.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6.3.1 数据来源
        6.3.2 变量选取
        6.3.3 模型构建
    6.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6.4.1 棉农采购生产服务等待时间的影响分析
        6.4.2 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程度的影响分析
    6.5 进一步讨论
        6.5.1 等待时间的区域差异分析
        6.5.2 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程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7.2.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福利研究
        7.2.2 研究框架
    7.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7.3.1 数据来源
        7.3.2 变量选取
        7.3.3 模型构建
    7.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7.4.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家庭收入
        7.4.2 棉农生产服务外包的福利:消费支出
        7.4.3 棉农生产服务外包的福利:棉农舒适度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选择偏好存在差异
        8.1.2 农业兼业、植棉面积与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决策行为
        8.1.3 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行为差异
        8.1.4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对改善小农福利存在差异
    8.2 政策建议
        8.2.1 完善棉农生产环节外包渠道供给主体
        8.2.2 增加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意愿、促进生产环节外包程度选择
        8.2.3 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建立生产性服务体系
        8.2.4 加强基层人才培育、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8.2.5 协调区域差异、提升产业竞争力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选题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实践依据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价值
    四、研究综述
        (一)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五、问题评析与研究启示
        (一)研究问题评析
        (二)问题研究启示
    六、核心概念
        (一)农村与乡村的辨析
        (二)乡村与城市的关系
        (三)核心话语转变的内涵
    七、创新之处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八、研究的重点难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作为研究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谱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乡村发展思想的确立
        二、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苏俄化”改造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
        一、乡村发展的本质:变革乡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乡村发展的基本趋势:实现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
        三、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的共同发力
        四、城乡关系的新趋向:城乡发展由对立走向融合
        五、乡村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
    第一节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
        一、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性课题
        二、新中国成立后乡村发展的新突破和新变化
        三、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四、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振兴乡村提出新要求
        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对振兴乡村提出新任务
        三、从“三步走”到“两步走”对振兴乡村作出新部署
第三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第一节 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一、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性
        二、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
        三、乡村现代化进程总趋势:由传统性主导向现代性主导转变
    第二节 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路: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现代型乡村
        一、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质是“三农”的现代化之路
        二、消除阻滞乡村振兴进程的传统性因素
        三、合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四、乡村全面振兴是乡村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完成
    第三节 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
        一、继承乡村传统人文精神与形塑乡村现代人文精神的统一
        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与建设乡村现代文化体系的统一
        三、利用乡村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建设现代美丽乡村
第四章 乡村振兴的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
    第一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外源动力
        一、经验借鉴:推进乡村振兴的他山之石
        二、政策倾斜: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力量
        三、资本下乡: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四、科技参与: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五、人才引进:推进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第二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培育主体: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源泉
        二、发掘资源:发挥参与乡村振兴的本土优势
        三、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
        四、深化改革:培育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
    第三节 乡村振兴需要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
        一、实现乡村振兴外源动力和内生动力的辩证统一
        二、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的体制机制
第五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城乡关系
    第一节 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任务
        一、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历史脉络
        二、新时代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历史关口”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提供历史契机
    第二节 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
        一、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增强城市对乡村的反哺能力和辐射作用
        二、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事关乡村振兴事业全局
        三、构建城乡发展命运共同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推进城乡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
        五、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均衡配置
第六章 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
        一、实现人的解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
        三、推进乡村振兴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动力
    第二节 逐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二、逐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第三节 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一、把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二、乡村振兴实际效果的评价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乡村振兴视角下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1.2.2 乡村金融支持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特色民族村
        2.1.3 金融支持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2 农村金融理论
        2.2.3 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
第3章 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的必要性和现状剖析
    3.1 增强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3.1.1 从乡村振兴五个方面来看
        3.1.2 从申请特色民族村项目方面来看
        3.1.3 从特色民族村未来的长远发展方面来看
    3.2 大理市特色民族村的发展现状和金融支持现状
        3.2.1 发展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项目的政策依据和评定标准
        3.2.2 大理市特色民族村的发展现状
        3.2.3 大理市特色民族村的金融支持现状
    3.3 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现状剖析——龙龛村调查问卷分析
        3.3.1 问卷调查背景
        3.3.2 问卷调查方法
        3.3.3 问卷调查分析
        3.3.4 调查问卷结论
第4章 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1 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4.1.1 特色民族村自身的因素方面
        4.1.2 金融体系方面
        4.1.3 政府政策方面
    4.2 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的建议
        4.2.1 加强大理市特色民族村自身的协调发展
        4.2.2 优化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的政策
        4.2.3 创新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的供给主体
        4.2.4 改善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的环境
结语
附录A 大理市特色民族村位置图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调查问卷计量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农村宅基地产权安排与农户权益保障研究 ——基于云南省大理市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及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主要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方法路线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主要不足
    1.4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4.1 理论基础
        1.4.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3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4.4 研究成果比较与评述
第2章 宅基地所有权与农户权益保障
    2.1 宅基地所有权的主体与权能
        2.1.1 宅基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
        2.1.2 宅基地所有权的权能界定
    2.2 宅基地所有权的实现路径
        2.2.1 分配建房指标
        2.2.2 收取相关费用
        2.2.3 村庄规划与建设管制
    2.3 村庄规划与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实证研究
        2.3.1 村庄规划与农户宅基地权益
        2.3.2 村庄规划与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模型:AHP
        2.3.3 村庄规划与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效率评价
        2.3.4 村庄规划与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的再思考
第3章 宅基地资格权与农户权益保障
    3.1 宅基地资格权的制度基础与权能界定
        3.1.1 宅基地资格权的制度基础:集体成员权
        3.1.2 宅基地资格权的权能界定
    3.2 宅基地资格权的实现
        3.2.1 宅基地特征的辩证解析
        3.2.2 农户取得宅基地的条件与程序
        3.2.3 现行农户宅基地取得制度的缺陷
        3.2.4 完善农户宅基地资格权实现机制
    3.3 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价值实证研究
        3.3.1 土地等级与宅基地资格权价值
        3.3.2 作为生活资料的宅基地资格权价值
        3.3.3 转变为生产资料的宅基地资格权价值
第4章 宅基地使用权与农户权益保障
    4.1 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与分置
        4.1.1 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界定
        4.1.2 宅基地使用权的分置
    4.2 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与抵押担保
        4.2.1 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
        4.2.2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担保
    4.3 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权益与保障机制
        4.3.1 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政策
        4.3.2 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机制
        4.3.3 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权益实证研究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件2
附录3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公共价值导向下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枢架及结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价值
        2.1.2 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
        2.1.3 项目及产业扶贫项目
        2.1.4 项目绩效和以项目制模式实施的产业扶贫政策绩效
        2.1.5 项目绩效评价与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
    2.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价值理论
        2.2.2 反贫困理论
        2.2.3 评价学理论
        2.2.4 项目管理及项目干系人理论
3 公共价值导向下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 以公共价值为导向对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的动因
        3.1.1 当前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方式方法的缺点与不足
        3.1.2 公共价值导向是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2 公共价值导向下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原则与依据
        3.2.1 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原则
        3.2.2 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依据
    3.3 公共价值导向下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3.1 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内容
        3.3.2 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方法
        3.3.3 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指选取
        3.3.4 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5 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相关指标评分标准
        3.3.6 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计算与等级划分
4 公共价值导向下D县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
    4.1 研究区概况
    4.2 研究区产业扶贫项目开展与落实概况
    4.3 研究区产业扶贫项目干系人调查
        4.3.1 样本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征分析
        4.3.2 样本中扶贫干部特征分析
    4.4 D县产业扶贫项目绩效的评价过程
        4.4.1 “项目完成情况”准则层分析
        4.4.2 “项目运行情况”准则层分析
        4.4.3 “项目效益与效果”准则层分析
    4.5 D县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4.5.1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5.2 专项评价结果分析
        4.5.3 D县典型乡镇产业扶贫项目绩效对比分析
    4.6 新指标下评价结果与既有评价结果的比较
        4.6.1 新构建的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势
        4.6.2 新旧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方法结果的差异
5 完善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
    5.1 绩效评价要正视产业扶贫项目多重效益冲突
        5.1.1 产业扶贫项目绩效既要突显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社会效益
        5.1.2 产业扶贫项目须防范市场逐利行为对扶贫公益性的侵蚀
    5.2 绩效评价应把产业扶贫项目纳入现代项目管理轨道
        5.2.1 产业扶贫项目应具有完备的决策立项程序
        5.2.2 产业扶贫项目应按现代项目管理机制和体制运营
    5.3 应改善与提高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制度与方法
        5.3.1 应加强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
        5.3.2 应创新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技术和方法
        5.3.3 应鼓励并支持公众参与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调查问卷
附录二 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干部座谈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利益冲突视角下农村土地托管模式优化研究 ——以南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农村土地托管是我国当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方式
        我国农村土地托管中的主要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主要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阻碍农村土地托管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图
    1.5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相关概念
        相关理论基础
2 我国农村土地托管主要模式及发展实践
    2.1 我国农村土地托管主要模式
        菜单托管模式
        全程托管模式
        两种模式的对比
    2.2 我国主要地区农村土地托管发展实践
        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托管发展实践
        河南省农村土地托管发展实践
        山东省农村土地托管发展实践
    2.3 本章小结
3 农村土地托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
    3.1 农村土地托管的利益主体识别
        农村土地托管利益相关者界定
        农村土地托管利益主体界定
    3.2 农村土地托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识别
    3.3 各利益主体利益诉求的问卷调研
    3.4 菜单托管模式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
        托管经营主体的利益诉求
        农业经营者的利益诉求
        村集体的利益诉求
    3.5 全程托管模式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
        农村土地托管经营主体的利益诉求
        农业经营者的利益诉求
        村集体的利益诉求
    3.6 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
    3.7 本章小结
4 农村土地托管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及原因
    4.1 菜单托管模式中存在的利益冲突
        托管经营主体与农业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托管经营主体与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农户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
    4.2 全程托管模式中存在的利益冲突
        托管经营主体和农业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村集体和农业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4.3 菜单托管模式存在利益冲突的原因
        农村土地经营风险较高
        托管经营主体利润点较低
    4.4 全程托管模式存在利益冲突的原因
        监督机制不健全
        人职错配
    4.5 本章小结
5 国内农村土地托管典型单位的经验借鉴
    5.1 汶上县供销社主导农村土地托管发展经验
        5.1.1 汶上县农村土地托管服务具体形式
        5.1.2 汶上县农村土地托管过程中存在的利益冲突
        5.1.3 汶上县农村土地托管的经验借鉴
    5.2 意利达联合社农村土地托管经验
        5.2.1 意利达专业合作社到联合社的转变动力
        5.2.2 意利达联合社组织结构的创新
        意利达联合社土地托管的经验借鉴
6 农村土地托管模式优化
    6.1 农村土地托管模式优化目标
        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提高各利益主体参与土地托管的积极性
    6.2 农村土地托管模式优化原则
        以服务农户为核心
        提高托管土地规模化程度
        以市场为主导
    6.3 农村土地托管模式优化策略
        菜单托管模式优化策略
        全程托管模式优化策略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南阳市农村土地托管中托管经营主体利益诉求的调查问卷
    附录B 南阳市农村土地托管中农业经营者利益诉求的调查问卷
    附录C 南阳市农村土地托管中村集体利益诉求的调查问卷
    附录D 南阳市农村土地托管中地方政府利益诉求的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邳州市惠农政策的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惠农政策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惠农政策的概述
    2.3 惠农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
3 邳州市惠农政策执行效果和存在问题
    3.1 邳州市惠农政策的实施现状
    3.2 邳州市惠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邳州市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国内外惠农政策执行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外惠农政策比较
    4.2 国内外经验借鉴
5 完善邳州市惠农政策执行的建议
    5.1 完善惠农政策体系
    5.2 健全实施惠农政策的配套设施
    5.3 增强惠农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
    5.4 发挥农民参与政策执行的积极性
    5.5 提高惠农政策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的理论分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概念阐释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涵义
        (二)基层党组织的涵义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涵义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要求
        (一)以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
        (二)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三)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党组织活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关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关思想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证调研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取得成绩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成绩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还不够充分
        (二)党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三)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力度不够
        (四)部分党组织领导经济发展能力相对欠缺
    二、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在党支部建设的认识上有一些偏差
        (二)党的队伍后备力量缺乏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不够
        (四)农村经济实力相对薄弱
第四章 加强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策思考
    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一)准确把握政治功能定位
        (二)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三)坚持从严治党向农村延伸
    二、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一)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管理
    三、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
        (一)进一步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
        (二)创新思想教育的培训方式
        (三)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
    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能力
        (一)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
        (二)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三)建立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之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的不足及创新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1.7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介绍
    2.1 乡村振兴战略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2.2 金融支持理论
        2.2.1 乡村金融理论
        2.2.2 金融支持的界定
        2.2.3 金融支持的内容
    2.3 乡村发展的金融支持需求
    小结
第3章 乡村建设金融扶持现状分析
    3.1 M市乡村金融扶持现状调查
    3.2 M市乡村金融扶持存在的问题
        3.2.1 政府的引导不足,扶持作用不明显
        3.2.2 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低,扶持力度不足
        3.2.3 乡村金融服务与乡村建设需求不匹配,扶持进度落后
        3.2.4 乡村金融机构权限小,扶持门槛高
        3.2.5 乡村金融信贷环境建设缺失,扶持体系不完善
        3.2.6 农业保险制度发展滞后,扶持保障制度脱节
    小结
第4章 国内外乡村建设金融扶持经验借鉴
    4.1 江苏省东台市金融扶持乡村建设经验借鉴
    4.2 广东省湛江市政府金融扶持乡村振兴经验借鉴
    4.3 日本政府金融扶持乡村建设经验借鉴
    4.4 韩国政府金融扶持“新乡村运动”经验借鉴
    小结
第5章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扶持策略
    5.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带有公益性的金融机构
    5.2 建设以政府为核心的乡村金融支持体系
    5.3 用政策引导乡村金融市场的建设
    5.4 加速乡村金融产业发展,建设良好的乡村金融生态
    5.5 推动乡村金融的创新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M市乡村金融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关于 M 市乡村金融支持现状的访谈提纲

(10)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力
        二、政党组织力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一、政治领导力
        二、经济发展力
        三、文化繁荣力
        四、社会治理力
        五、自身建设力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内部因素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外部因素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加强政权建设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建立群众组织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提升组织力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构建全能型政治体制提升组织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繁荣农村文化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领导农村治理提升组织力
第三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外部问题
        一、领导农村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内部问题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组织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牢记政治使命责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三、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四、增强政治工作本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第二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力
        一、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为本地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二、合理整合农村分散资源,集中统一提供公共品保障
        三、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四、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
    第三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
        三、以打造文化生力军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力
        一、在优化治理单元中提升组织力
        二、在理顺主体关系中提升组织力
    第五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力
        一、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二、优化农村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生力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要正视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D]. 米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2]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D]. 黄鑫权.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乡村振兴视角下大理市特色民族村金融支持研究[D]. 张璋. 大理大学, 2020(05)
  • [4]农村宅基地产权安排与农户权益保障研究 ——基于云南省大理市的实践[D]. 杨砚池.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公共价值导向下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陈昕彤.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6]利益冲突视角下农村土地托管模式优化研究 ——以南阳市为例[D]. 左会闯. 郑州大学, 2020(03)
  • [7]邳州市惠农政策的执行研究[D]. 彭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 杨建萍. 西南大学, 2020(01)
  •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之金融支持研究[D]. 蔡珊珊. 南昌大学, 2019(01)
  • [10]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D]. 张克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