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冬季行车安全

确保冬季行车安全

一、确保冬季行车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云南普洱交警[1](2021)在《多举措多维度全面筑牢冬季道路交通安全防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季恶劣天气,增加了道路交通的出行安全隐患。普洱交警采取多项举措,以确保冬季恶劣天气下道路交通安全。普洱市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四抓四重"举措,确保冬季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立足全市交通管理实际,科学部署、多点发力,积极采取"四到位"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全力维护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元磨高速公路交巡警大队采取"四到位四增强"切实做好辖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熊则鑫[2](2021)在《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由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位型老旧住区数量多范围广,具有环境舒适度差、交通组织混乱、设施陈旧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外环境亟待优化更新。城市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城市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居民愈来愈关注个人和社会健康问题,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本文从健康视角研究和探讨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单位型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住区更新改造以及住区外环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以及健康行为活动类型,明晰了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结合对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详细解读,提炼出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其次,选取西安市典型单位型老旧住区,通过实地调研、图表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外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及优化意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进行病理分析。通过病理问题关系梳理总结出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及核心要素,并从整体层面及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两部分梳理总结此类住区外环境的病理问题。最后,在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的指导下,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实施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整体优化策略,并从活动空间、绿化空间、交通空间及设施服务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以中铁集团太乙路小区为例提出场所空间优化方案,探讨了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健康化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单位型老旧住区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以期探索适宜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之路,为同类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姬文杰[3](2021)在《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铁路安全是国家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必须把运输安全放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持续加强铁路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超前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坚守铁路安全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为破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课题,国铁集团于2019年制定了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手册,并在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将双重预防机制贯通到安全管理制度设计和运输生产组织全过程,推进铁路运输安全关口前移、源头治理、超前防范。铁路区段站作为运输生产的基本单元,承担着繁重的运输生产任务和安全压力,如何运用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走深、走实,是铁路区段站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提升铁路区段站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提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解析和应用。首先,运用鱼刺图构建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方法,从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人员岗位、环境氛围4个层面,全过程辨识研判安全风险;运用风险矩阵法,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2个维度,选定6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半定量赋值确定风险等级;运用“4T”风险控制方法和IRCC风险控制层次理论,提出了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的综合管控办法,强化岗位安全风险控制。其次,在调研分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优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强化安全隐患闭环管理。选择乌海站驼峰调车场、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调车作业原进路处所3个作业场景,解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和具体流程,并针对性提出突出安全隐患的治理方案,为乌海站提供安全决策和安全投入依据。最后,为强化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从实操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制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乌海站应用,持续检验各项制度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程有坤[4](2021)在《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变形监测技术及稳定性评价》文中提出我国季节性冻土分布广泛,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季冻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迅猛发展。但季冻区环境复杂,交通基础设施面临着冻融威胁,存在多因素协同致灾的客观条件。粉质黏土是季冻区路基土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粉质黏土具有强塑性、吸水性以及膨胀性等特点,在冻融循环和车辆荷载作用下,内部更易发生不均匀变形,严重时会发生翻浆、融沉等病害,影响路基稳定性。掌握准确有效的路基变形是路基稳定性评价的关键。但是路基作为隐蔽工程,受以往监测手段精度及时空响应不足的限制,复杂水热和荷载工况下路基变形尤其是动态变形的解析很难实现,加之季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理论的不足,使解决这一工程技术难题变得更为困难。鉴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室内外实验研究基础上,考虑温度及冻融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FBG传感技术的路基变形监测系统,揭示了车辆动荷载作用下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变形响应规律,解析路基响应的时空效应,建立了不同条件下季冻土路基永久变形的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工程稳定性评价方法,主要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基于FBG理论模型以及应变、温度传感特性,推导应变和温度灵敏度系数公式,简化应变与温度协调作用下FBG波长计算公式,建立了力与温度协同作用下FBG解耦机制;优选FBG传感器封装基材和封装方法,构建了 FBG灵敏度系数实验室标定的电阻应变比对法,给出了 FBG应变和温度灵敏度系数。(2)依据等强度梁的电阻应变片和FBG传感器的应变结果对比,提出FBG悬臂梁式路基变形监测模式,构建了波分-空分混合复用FBG悬臂路基变形监测系统。运用力学原理建立了外场作用下悬臂监测梁轴向应变与路基变形的数学解析式,实现了路基水平向多点位、纵向多深度的变形与温度监测。基于波分-空分混合复用FBG悬臂路基监测系统的校园试验路测试,验证该系统的适用性、准确性。(3)运用波分-空分混合复用FBG悬臂路基变形监测系统展开四个冻融循环周期的路基变形监测,考虑冻融过程,揭示了车辆动荷载作用下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变形响应规律,解析了路基响应的时空效应,建立了不同条件下季冻土路基永久变形的预测模型。(4)分析路基温度场、水分场及行车荷载等影响因子,获取了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不稳定变形规律,通过对输入、输出特征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提取,实现了路基稳定性参数特征量优选,构建了路基不稳定变形影响因素数据与路基稳定性评价之间的非冗余映射函数,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工程稳定性评价模型,实现路基变形分析预测,对比实际监测值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段萌萌[5](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机理与保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多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桥梁群、隧道群、桥隧群等特殊构筑物组合的高桥隧比路段,给驾驶人及车辆营造了特殊的运行环境,易发生由人-车-路-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交通事故。目前,我国针对单体隧道以及隧道群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的安全保障技术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不能满足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的要求,有必要对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的事故特性及安全保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山区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基本分布规律、事故构筑物类型分布规律、隧道事故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基于多项Logistic理论,对高桥隧比路段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对事故严重程度影响显着的因素,分别建立了高桥隧比高速公路死亡事故、受伤事故影响因素模型。为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高桥隧比高速公路线形指标(主要包括平面线形指标、纵断面线形指标、隧道长度、桥梁长度)与事故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半径,直线长度、圆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度、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纵坡坡长、隧道长度、桥梁长度以及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12个指标为自变量,以事故预测单元的事故数为因变量,基于负二项分布理论,建立了不同路段单元条件下高桥隧比高速公路单元事故预测模型。对驾驶员经过典型的高桥隧比路段时的视觉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线性回归拟合的手段分析瞳孔面积变化趋势,以曲线斜率的大小表征视觉变化幅度。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多组秩和检验对普通路基段、隧道入口、隧道内部、隧道出口四种路段瞳孔面积数据进行检验,探索高桥隧比路段不同区域驾驶员瞳孔面积数据差异性。对高桥隧比路段驾驶人视觉负荷变化规律及评价方法展开了理论及实车试验研究。采用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V?(t)作为评价指标描述驾驶员在隧道出入口的视觉负荷变化规律,以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值MTPA以及视觉震荡持续时间tc作为评判视觉负荷大小的依据,建立了隧道出入口驾驶员视觉舒适度评价体系。依据此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隧道出入口的驾驶员视觉负荷程度,判断隧道出入口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最后,对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隧道入口安全保障问题,提出在隧道入口前设置组合型视错觉减速标线,达到降低车辆进入隧道速度的效果。建立视错觉减速标线与隧道入口设置安全距离模型,求得错觉减速标线应设置于距离隧道入口的安全距离。采用UC-Win-Road仿真实验进行控速效果评价。为了改善车辆驶出视错觉减速标线终点至进入隧道这个过程的速度稳定性,提高行车舒适性,建议在隧道入口前将组合型视错觉减速标线与彩色防滑路面协同设置。以研究总结的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风险源为基础,针对路与环境对驾驶人及车辆的安全影响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评价体系,并提出了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等级评定方法。本文从人-车-路-环境,综合分析了高桥隧比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特性。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整体安全保障技术,提升高桥隧比路段的安全性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成博[6](2020)在《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态势预估及智能管控技术》文中指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在推动和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高速公路的特性是交通流量大、运输能力强,相比于一般公路其对促进社会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冰雪天气对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高速公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且冬季冰雪天气状况复杂,对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及安全性均会造成严重影响。冰雪天气会造成路面附着系数下降,车辆制动距离大幅度增加,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造成车辆轮胎侧向稳定性显着降低,使车辆在弯道行驶时更容易发生侧滑现象。此外,冰雪天气还会造成道路能见度显着下降,对驾驶员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增加驾驶员行车负担与误判几率,产生潜在的行驶风险。本项目基于吉林省省高速公路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冰雪对路面环境影响程度预测方法,重点关注了长下坡、连续弯道等事故易发重要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交通调查与仿真分析,提出了冰雪环境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状态预评估方法,实现对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状态演化趋势的预判;并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智能管控技术,依据冰雪影响程度,通过动态限流、可变限速、车道管理、车流引导等手段以保障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的安全和效率。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限流可分为主线限流和匝道限流两种限流策略。主线限流是通过限流路段最近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限制车辆进入频率,根据冰雪条件对道路影响程度的不同,动态控制高速公路限流路段的交通流密度,以达到车辆安全通行并尽可能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目的。匝道限流是根据入口匝道前一段区域的交通流状态和道面状态,通过信号控制的手段,动态允许或禁止某一时段内车辆进入匝道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汇入交通流的风险,同时协助控制限流路段的交通流密度。可变限速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高速公路的交通控制中。目前关于可变限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速公路瓶颈区优化上,总体缺乏冰雪天气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的研究。本发明提出的控制方法考虑到冰雪天气对路面的影响程度,采用可变限速的方法进行交通控制,可以提高高速公路在冰雪条件下的通行效率及安全性。通过以上措施为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最大限度减轻冰雪天气对交通的不利影响,实现对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的科学管理。

马江燕[7](2020)在《北方地区冬季地铁车站热环境及其控制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面临交通压力。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地铁建设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的青睐,最近十几年来,我国地铁工程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开通地铁,并有50多个城市规划建设地铁。随着我国地铁井喷式的发展,国内地铁建设的地点也由南方城市逐渐北移,尤其是地处严寒地区的北方城市,如哈尔滨、沈阳、长春等城市地铁相继开通。北方城市的气候特点往往是冬季严寒而漫长,最冷月平均气温可低于-10℃,地铁车站温度过低,不仅使乘客及站务人员感觉不舒适,还造成部分阀门、管道冻结,甚至影响到地铁的正常、安全运营。因此,北方地区尤其是严寒地区冬季地铁车站热环境也得到行业内越来越多的关注,是有待于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西安地铁2号线、兰州地铁1号线的车站、区间冬季热环境及活塞风效应进行现场实测,得到第一手详实资料,并以西安2号线为例,利用IDA tunnel建立整条地铁线路模型,分析了车站热环境及活塞风效应。基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地铁城市的气候条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得出了冬季地铁车站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按照当地年平均气温(土壤恒温层温度)及冬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累年最冷月平均气温),将运行初期北方地区典型城市冬季热环境控制划分三个区域:I区Tsiol>12℃,Twv>-3.6℃;II区9℃≤Tsiol<12℃,Twv>-7.9℃;III区Tsiol<9℃,Twv<-7.9℃。基于典型的单洞单线行车模式,提出了周期性行车模式下隧道内活塞风速计算关联式。针对标准双层岛式车站,研究了活塞风对地铁车站的影响特性,揭示了相关因素,如活塞风随行车周期、站台门上方风口面积、活塞风阀开度、迂回风道设置,对车站环境的影响及变化特性。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显着性分析,提出了车站出入口通道、站台门进风量与行车周期、站台门上风口面积、迂回风道设置及活塞风风阀开度的关联式。最后,提出了一种出入口无组织进风控制装置,以及严寒地区地铁区间废热利用系统,提出改善车站冬季热环境的主要技术措施,并分别选择II区和III区内的典型城市,分析地铁车站运行初、近、远期地铁车站冬季热环境,给出其冬季环控系统整体运行方案,可供北方地区地铁工程运行参考。

刘金豆[8](2020)在《寒区重载铁路路基冻害变形限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国土辽阔,跨度范围大,存在大量冻土区域。随着重载铁路无缝线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路基冻害引起的基础变形成为寒区重载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重大工程问题。路基冻害一方面会引起钢轨整体的不平顺,威胁行车的安全,另一方面会加剧线路结构自身的损伤,影响无缝线路的安全性,降低轨道结构的服役寿命。因此,开展路基冻害变形对重载列车行车动力响应影响及其对无缝线路安全性影响的研究,确定寒区重载铁路路基冻害变形限值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在对季节性冻土区重载铁路路基冻害变形相关文献资料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载铁路路基冻害变形对行车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分析了不同程度的路基冻胀融沉变形对无缝线路冬季断轨、夏季胀跑道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寒区重载铁路铁路路基冻害变形控制限值问题。具体开展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季节性冻土区重载铁路检测数据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季节性冻土区重载铁路路基冻害变形规律、变形参数分布,并且确定了类余弦型的冻害变形模型。其次,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UM建立了重载列车动力学模型,以路基冻害变形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了一般线路条件下、曲线路段和竖曲线路段下路基冻胀融沉的幅值、波长变化对重载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路基冻害变形会增大轮轨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降低行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基于列车动力响应指标初步确定了不同线路条件下寒区重载铁路路基冻胀融沉变形的限值。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考虑基础变形的无缝线路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路基不均匀冻胀融沉变形对无缝线路冬季断轨、夏季胀轨跑道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基冻害变形对无缝线路安全性影响较大,且无缝线路安全性受路基冻害变形波长和幅值的综合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寒区无缝线路路基冻害变形的控制限值。

章涛[9](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西部山区的高速公路里程数不断增长,高速路网不断完善,给人民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频发。警告标志是交通安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直接影响着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对道路信息的判断,因此,为保障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的安全运营,提高交通安全的主动性,有必要对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的适应性进行研究。首先,在分析国内外交通安全设施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收集整理的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事故多发路段资料,从人、车、路、交通管理等方面对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进行分析。结合事故特性,分析了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与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然后,设计重载货车驾驶人和小客车驾驶人的实车实验,对昆楚高速典型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的适应性进行研究。通过Ergo LAB生理心理仪、I-View HED4眼动仪、V-BOX测速仪,采集被试实验过程中操纵行为数据、眼动数据和生理心理数据,提取13项指标作为本次实验的驾驶人行为特征指标。根据驾驶人第一次注视警告标志所在位置和警告标志的地理位置将路段分为标志视认前百米区域段和标志影响区域段。通过对标志视认前百米区域段和标志影响区域段被试的13个特性指标的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发现,对于重载货车驾驶人,速度、平均瞳孔直径X、平均瞳孔直径Y、心电、皮电和肌电具有差异性;对于小客车驾驶人,速度、、心电、皮电和肌电具有差异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重载货车驾驶人的速度、纵向加速度、平均瞳孔大小X、平均瞳孔大小Y、皮电和肌电与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显着相关,小客车驾驶人速度、纵向加速度、平均瞳孔大小X、平均瞳孔大小Y、眨眼持续时间、皮电和肌电与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显着相关。接着,基于熵权—TOPSIS法,结合MATLAB编程,以重载货车驾驶人与警告标志相关性显着的6个行为特征参数为基础,对昆楚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进行适应性的优劣排序,确定了设置在长大下坡路段坡中位置,能够持续给驾驶人提供道路信息内容的警告标志牌和字数较少,包含信息简洁明了的警告标志牌以及特殊标志内容的警告标志更能够吸引重载货车驾驶人的注意力,提高重载货车驾驶人的驾驶安全性,达到良好适应性的效果。最后,以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的事故特征为基础,结合现有的相关规范和实验结论,从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交通管理和驾驶人视距改造等方面对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郑超元[10](2020)在《广州地区地铁车站隧道热环境及排热方式研究》文中提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交通压力逐渐增大,地铁凭借着快捷、准时、舒适等优点成为众多城市开拓发展的必要交通工具,随着大规模建设地铁并投入运营,节能降耗、减少初投资、降低施工难度等成为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地铁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作为其中一个耗能大户,也引起广泛的关注,但车站隧道热环境受到众多因素影响,且广州地区的室外温度常年较高。本文以广州地铁二号线某典型车站隧道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地铁车站隧道热环境,并提出车站隧道排热通风节能优化方案。本文通过对典型车站隧道长达18个月的实时网络在线测试,结合设计图纸计算分析列车运行产热量、接触网能量损失产热量、活塞风换热量、站台与隧道换热量、围岩土壤换热量等在列车运行单周期内对隧道热环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列车冷凝器散热量对车站隧道热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列车制动散热量。随后根据实测数据分析车站隧道单周期、全天、全年的温度和活塞风速变化规律,发现车站隧道内越靠近出站端温度越高,且轨顶温度高于轨底温度,活塞风速则与列车车速有关,随着列车速度下降,活塞风速也逐渐变小。同时还研究行车对数、室外温湿度、客流量对车站隧道温度的影响,得出了车站隧道内温度受行车对数、室外温度、客流量等因素影响较大,受室外湿度影响较小,活塞风速受行车对数影响较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比车站隧道排热风机启停工况下夏季和冬季温度变化规律,发现在夏季排热风机关闭时,轨顶处瞬时温度会超过46℃,而轨底排热风口在夏季和冬季时的排热效果较差,特别在夏季室外温度较高情况下,出现长时间排冷现象。由此本文提出保留轨顶排热风道,取消轨底排热风道的车站隧道排热通风优化方案,并依据测试车站排热风机风量实际运行情况,采用对比调节的方法,优化车站隧道排热风机调节方案,为广州地区地铁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研究提供依据。最后本文建立测试车站隧道等比例三维模型,利用CFD模拟轨底排热风道取消后的速度场、温度场分布情况,并结合排热风机开启和关闭工况下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取消轨底排热风道的可行性。

二、确保冬季行车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保冬季行车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多举措多维度全面筑牢冬季道路交通安全防线(论文提纲范文)

落实“四抓四重”举措全面筑牢冬季校园交通安全防护网
    抓思想重研判推进部署工作统筹化
    抓源头重整治推进摸排工作有序化
    抓秩序重整治推进路面管控规范化
    抓宣传重教育推进宣传方式多样化
“四到位”举措全力做好冬季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组织部署到位力戒工作责任不压实
    源头治理到位力戒隐患排查不仔细
    路面管控到位力戒查处态度不严谨
    宣传教育到位力戒安全意识不入心
元磨大队“四到位四增强”筑牢秋冬季道路交通事故防线
    分析研判到位增强应急准备措施
    隐患排查到位增强安全防护设施
    勤务部署到位增强路面防控管控
    宣传提示到位增强浓厚氛围营造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新经济常态下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
        1.1.2 健康战略:推进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1.1.3 政策导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
        1.1.4 社会需求: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环境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相关研究
        1.3.2 住区更新改造相关研究
        1.3.3 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健康导向
        1.4.2 老旧住区
        1.4.3 单位型住区
        1.4.4 住区外环境
        1.4.5 优化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环境与健康理论
        2.1.2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2.1.3 健康促进理论
    2.2 住区外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构建
        2.2.1 住区外环境居民健康需求分析
        2.2.2 住区外环境健康行为活动解析
        2.2.3 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
    2.3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及借鉴
        2.3.1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概述
        2.3.2 重要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
    2.4 健康导向下的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
        2.4.1 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4.2 丰富多元的场所空间
        2.4.3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
        2.4.4 安全适用的环境设施
        2.4.5 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现状调研
    3.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3.2 典型住区选取及调研技术路线
        3.2.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3.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家属院
        3.3.1 住区整体概况
        3.3.2 场所空间现状
        3.3.3 精神环境现状
        3.3.4 环境设施现状
        3.3.5 物理环境现状
        3.3.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4 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3.4.1 住区整体概况
        3.4.2 场所空间现状
        3.4.3 精神环境现状
        3.4.4 环境设施现状
        3.4.5 物理环境现状
        3.4.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5 纺织城六棉光明小区
        3.5.1 住区整体概况
        3.5.2 场所空间现状
        3.5.3 精神环境现状
        3.5.4 环境设施现状
        3.5.5 物理环境现状
        3.5.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分析
    4.1 优化意愿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研样本回收情况
        4.1.2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4.2 外环境优化意愿及健康病理问题分析
        4.2.1 场所空间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2 环境设施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3 物理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4 精神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3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分析
        4.3.1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病理关系分析
        4.3.2 场所空间为核心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
    4.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总结
        4.4.1 缺乏统筹布局,消极空间增多
        4.4.2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4.4.3 热环境质量差,影响生理舒适
        4.4.4 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管理落后
    4.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病理问题总结
        4.5.1 活动空间引导不足,减少活动时间
        4.5.2 绿化植物配置失衡,破坏生态景观
        4.5.3 交通空间秩序混乱,威胁安全出行
        4.5.4 健康配套设施滞后,服务水平偏低
    4.6 本章小结
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策略
    5.1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原则
        5.1.3 外环境整体优化内容及重点
    5.2 物质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2.1 强调统筹布局的空间规划,提高整体效率
        5.2.2 加强自然调蓄的海绵建设,提高舒适水平
        5.2.3 构建平灾结合的弹性空间,提升应急能力
    5.3 精神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3.1 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5.3.2 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生活品质
        5.3.3 增强居民情感归属,体现住区人文关怀
    5.4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实施保障策略
        5.4.1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5.4.2 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
        5.4.3 建立资金充足的筹集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优化策略
    6.1 场所空间优化要素及重点
    6.2 活动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2.1 营造健康多元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品质
        6.2.2 创建功能融合的复合空间,提高使用效率
        6.2.3 兼顾弱势人群的活动需求,优化空间设计
        6.2.4 增加安全舒适的环境设施,提升空间活力
    6.3 绿化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3.1 丰富植物配置,恢复绿色健康的绿化景观
        6.3.2 增设功能空间,构建多元共享的绿化空间
        6.3.3 增加绿化面积,营造舒适美观的绿化环境
    6.4 交通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4.1 构建舒适的慢行网络,提倡健康安全出行
        6.4.2 优化动静态交通布局,减少人车互相干扰
        6.4.3 增加保障性安全设施,营造安全交通环境
    6.5 设施服务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5.1 补齐健康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服务设施体系
        6.5.2 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构建全龄健康服务
    6.6 典型住区优化方案——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6.6.1 整体优化方案
        6.6.2 活动空间优化方案
        6.6.3 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6.6.4 交通空间优化方案
        6.6.5 设施服务空间优化方案
        6.6.6 精神环境优化方案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满意度及优化意愿问卷调查
    附录二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三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四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五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六 WELL建筑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七 LEED-ND评价体系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3)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与理论方法
    2.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2.1.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
        2.1.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2.1.3 乌海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特点
    2.2 双重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2.2.1 事故预防理论
        2.2.2 双重预防理论
        2.2.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法
        2.2.4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
    2.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研究
    3.1 构建“点—线—面—体”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3.2 铁路区段站行车安全风险辨识
        3.2.1 设备设施的不安全因素
        3.2.2 作业流程的不安全因素
        3.2.3 作业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3.2.4 环境氛围的不安全因素
    3.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
        3.3.1 风险矩阵法参数调整
        3.3.2 风险分级应用分析
    3.4 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综合管控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乌海站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研究
    4.1 驼峰调车场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1.1 乌海站驼峰调车场基本情况调研
        4.1.2 驼峰调车场勾车溜放试验及安全隐患分析排查
        4.1.3 驼峰调车场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2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2.1 乌海站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专题调研
        4.2.2 不同情形下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作业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4.2.3 轨道分路不良区段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3.1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写实分析
        4.3.2 不同情形下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4.3.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制度体系设计
    5.1 安全责任体系
    5.2 管理制度体系
    5.3 投入保障体系
    5.4 激励约束体系
    5.5 培训教育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变形监测技术及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基变形监测技术
        1.2.2 FBG传感技术
        1.2.3 路基的冻融破坏研究
        1.2.4 路基稳定性分析
        1.2.5 人工神经网络的工程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FBG的传感特性分析与封装标定
    2.1 引言
        2.1.1 光纤光栅概念
        2.1.2 光纤光栅特点
        2.1.3 光纤光栅的主要分类
    2.2 FBG的传感原理
        2.2.1 FBG的光学性质
        2.2.2 理论模型
        2.2.3 应变传感特性分析
        2.2.4 温度传感特性分析
        2.2.5 应变与温度协同作用特性分析
    2.3 FBG的封装与基材优选
        2.3.1 封装基本要求
        2.3.2 常用的封装形式
        2.3.3 基材优选
    2.4 灵敏度系数标定
        2.4.1 应变灵敏度系数标定
        2.4.2 温度灵敏度系数标定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FBG的路基变形监测方法设计与解析
    3.1 引言
    3.2 监测方案设计
        3.2.1 监测系统的初步构建
        3.2.2 悬臂梁式监测结构设计
        3.2.3 波分-空分混合复用FBG监测系统
    3.3 外场作用下变形监测解析
    3.4 路基变形监测的校园验证
        3.4.1 校园验证方案设计
        3.4.2 FBG监测系统的标定
        3.4.3 监测系统的校园埋设
        3.4.4 监测系统的校园验证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车辆荷载下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变形监测与分析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3 粉质黏土动力特性分析
        4.3.1 试验仪器
        4.3.2 试验准备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FBG悬臂路基监测系统的布设
        4.4.1 FBG监测点位设置
        4.4.2 监测系统硬件及传感设施
        4.4.3 现场监测系统埋设
    4.5 路基变形与温度的现场监测
        4.5.1 FBG初始值采集及灵敏度系数确定
        4.5.2 FBG中心波长初始化及路基温度解算
        4.5.3 施工期路基变形监测
        4.5.4 长期变形监测实施
        4.5.5 荷载作用下FBG波长波动分析
    4.6 监测结果及分析
        4.6.1 路基变形与温度解算
        4.6.2 不同季节永久变形规律分析
        4.6.3 不同动力反应下永久变形分析
        4.6.4 累计永久变形分析
        4.6.5 路基温度变化曲线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粉质黏土路基工程稳定性评价
    5.1 引言
    5.2 路基不稳定变形规律分析
        5.2.1 温度影响分析
        5.2.2 水分影响分析
        5.2.3 行车载荷影响分析
    5.3 路基稳定性参数特征量优选
    5.4 评价模型构建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路基稳定性温度影响分析
        5.5.2 路基稳定性水分影响分析
        5.5.3 路基稳定性行车载荷影响分析
        5.5.4 路基不稳定变形的预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机理与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安全现状
        1.1.2 高桥隧比路段及高桥隧比高速公路定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及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研究现状
        1.2.2 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4 隧道环境下驾驶员视觉负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2.1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运营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1 人的因素
        2.1.2 车的因素
        2.1.3 路的因素
        2.1.4 环境因素
    2.2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分布规律
        2.2.1 研究路段概况
        2.2.2 数据收集及整理
        2.2.3 事故数基本分布规律
        2.2.4 事故发生点构筑物类型规律
        2.2.5 隧道事故数空间分布规律
    2.3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多项Logistic理论
        2.3.2 模型建立
        2.3.3 模型检验
        2.3.4 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预测模型研究
    3.1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率与线形指标关系分析
        3.1.1 事故率指标
        3.1.2 平面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关系
        3.1.3 纵断面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关系
    3.2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率与构筑物关系分析
        3.2.1 隧道长度与事故率的关系
        3.2.2 桥梁长度与事故率的关系
    3.3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预测模型构建
        3.3.1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数据特性分析
        3.3.2 负二项分布理论
        3.3.3 事故预测模型变量选取
        3.3.4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路段单元类型划分
        3.3.5 事故预测模型构建
    3.4 事故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桥隧比路段驾驶人视觉变化规律及视觉负荷评价
    4.1 视觉特性表征指标选取
    4.2 试验及数据采集
    4.3 驾驶员视觉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分析
        4.3.1 视觉特性基本描述
        4.3.2 视觉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
        4.3.3 瞳孔面积K-S正态分布检验
        4.3.4 隧道不同位置瞳孔面积差异性检验
    4.4 高桥隧比路段驾驶员视觉负荷评价
        4.4.1 视觉负荷评价指标
        4.4.2 视觉负荷评价体系
        4.4.3 隧道入口视觉负荷变化规律分析
        4.4.4 隧道出口视觉负荷变化规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技术
    5.1 隧道入口段安全保障技术
        5.1.1 隧道入口前视错觉减速标线设置技术
        5.1.2 隧道入口前视错觉减速标线与彩色路面协同设置技术
    5.2 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评价体系
        5.2.1 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评价体系构建
        5.2.2 群层次分析法求取指标权重
        5.2.3 评价指标分值统计方法
        5.2.4 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等级评定方法
        5.2.5 实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参与科研课题
参考文献

(6)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态势预估及智能管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概况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鹤大高速冬季气象数据
    2.1 气象数据检测方法
    2.2 冬季气温状况调查
        2.2.1 平均气温状况调查
        2.2.2 冬季极端低温时间变化规律
    2.3 降水状况特点
    2.4 风向风速变化特征规律
第3章 冰雪条件高速公路车辆行驶影响分析
    3.1 气象因素
    3.2 路网线形及路面因素
    3.3 驾驶员特性
    3.4 车辆特性
第4章 冰雪条件下的高速公路态势评估
    4.1 冰雪天气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仿真研究
        4.1.1 冰雪天气下的carsim仿真模型建立
        4.1.2 仿真结果分析
    4.2 冰雪天气高速公路交通流数据获取
    4.3 冰雪条件下的高速公路运行态势预测
        4.3.1 交通状态时空维度相似性度量
        4.3.2 模型构建
        4.3.3 实验结果
第5章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动态限流控制技术
    5.1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动态限流影响因素
    5.2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动态限流方法
    5.3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动态限流模型
        5.3.1 主线限流
        5.3.2 匝道限流
    5.4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动态限流实施策略
第6章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技术
    6.1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影响因素
    6.2 高速公路在冰雪条件下可变限速的方法
    6.3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的可变限速模型
        6.3.1 最大安全速度
        6.3.2 选取合理限速值
        6.3.3 可变限速的时空特性及速度校正
        6.3.4 模糊控制器设计
    6.4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实施策略
第7章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危险路段应急管理
    7.1 危险路段判别方法
    7.2 危险路段预警系统
    7.3 危险路段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北方地区冬季地铁车站热环境及其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站热环境研究现状
        1.2.2 活塞风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2.北方地区典型地铁车站冬季热环境实测及分析
    2.1 西安WYJ地铁站冬季热环境实测
        2.1.1 WYJ车站概况
        2.1.2 测试仪器
        2.1.3 测试方案及测点布置
        2.1.4 测试结果及分析
    2.2 兰州XXH地铁站冬季热环境实测
        2.2.1 XXH车站概况
        2.2.2 测试仪器
        2.2.3 测试方案及测点布置
        2.2.4 测试结果
    2.3 本章小结
3.地铁车站热环境模型建立及验证
    3.1 IDA tunnel软件介绍及计算原理简介
    3.2 一维数值模型建立
        3.2.1 物理模型
        3.2.2 参数及边界设置
    3.3 实测与模拟验证
    3.4 本章小结
4.冬季地铁车站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地铁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4.1.1 地铁车站热量得失分析
        4.1.2 地铁车站热环境影响因素及指标的确定
    4.2 冬季地铁车站热环境正交试验方案
    4.3 地铁车站热环境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地铁车站热环境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4.3.2 地铁车站热环境影响因素水平趋势分析
        4.3.3 地铁车站热环境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4.4 地铁运行初期北方地区地铁热环境控制区划
    4.5 本章小结
5.活塞风对地铁车站影响的特性及多因素分析
    5.1 隧道内的活塞风
        5.1.1 隧道内单趟行车的活塞风
        5.1.2 隧道内周期性的活塞风
    5.2 活塞风对车站通风量影响的特性分析
        5.2.1 研究方法及工况设置
        5.2.2 行车周期对车站通风量影响结果及分析
        5.2.3 站台门开启面积对车站通风量影响结果及分析
        5.2.4 迂回风道对车站通风量影响结果与分析
        5.2.5 活塞风阀开启面积对车站通风量影响结果与分析
        5.2.6 活塞风对车站通风量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地铁车站冬季热环境控制技术措施
    6.1 严寒地区冬季地铁车站热环境
        6.1.1 严寒地区地铁车站常规运行模式
        6.1.2 常规运行模式下地铁车站热环境分析
    6.2 站台门控制
        6.2.1 边界设置
        6.2.2 结果与分析
    6.3 迂回风道控制
        6.3.1 工况及边界设置
        6.3.2 结果与分析
    6.4 活塞风阀控制
        6.4.1 模拟工况及边界设置
        6.4.2 结果及分析
    6.5 出入口阻力系数的控制
        6.5.1 阻力系数确定
        6.5.2 热环境分析
        6.5.3 CO_2浓度分析
    6.6 多种优化措施结合下的车站热环境与CO_2浓度
        6.6.1 工况及边界设置
        6.6.2 热环境分析
        6.6.3 CO_2浓度分析
        6.6.4 能耗分析
    6.7 本章小结
7.基于活塞风效应的冬季地铁车站初、近、远期运行方案分析
    7.1 近、远期模拟分析的理论基础
    7.2 边界条件设置
    7.3 工况设置及结果与分析
        7.3.1 兰州初、近、远期车站热环境
        7.3.2 乌鲁木齐初、近、远期车站热环境
    7.4 本章小结
8.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

(8)寒区重载铁路路基冻害变形限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列车动力性能的基础变形限值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无缝线路安全性的基础变形限值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寒区重载铁路路基冻害变形特征研究
    2.1 路基冻胀变形幅值和波长分布规律及变形波形
        2.1.1 路基冻胀变形幅值和波长分布规律
        2.1.2 路基冻胀变形波形曲线
    2.2 路基融沉变形幅值和波长分布规律及变形波形
        2.2.1 路基融沉变形幅值和波长分布规律
        2.2.2 路基融沉变形波形曲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列车动力性能的路基冻胀融沉限值研究
    3.1 重载车辆动力学模型及性能评价指标
        3.1.1 重载车辆动力学模型
        3.1.2 重载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3.2 路基冻害变形对列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3.2.1 路基冻胀变形对列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3.2.2 路基融沉变形对列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3.3 曲线路段路基冻害变形对列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3.3.1 曲线路段路基冻胀变形对列车动力性能的影响特点
        3.3.2 曲线路段路基融沉变形对列车动力性能的影响特点
        3.3.3 不同曲线半径下路基冻害变形对列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3.4 竖曲线路段路基冻害变形对列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3.4.1 竖曲线路段路基冻胀变形对列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3.4.2 竖曲线路段路基融沉变形对列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无缝线路安全性的路基冻胀融沉限值研究
    4.1 考虑路基变形的无缝线路有限元计算模型
        4.1.1 无缝线路有限元计算模型
        4.1.2 路基不均匀冻胀融沉变形模拟
        4.1.3 无缝线路有限元模型参数的选取
        4.1.4 模型的验证
    4.2 路基冻胀对无缝线路钢轨拉应力的影响规律
        4.2.1 路基冻胀变形对轨枕与道床接触状态的影响研究
        4.2.2 路基冻胀变形对钢轨拉应力的影响研究
    4.3 路基融沉对无缝线路胀轨跑道的影响规律
        4.3.1 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方法
        4.3.2 路基融沉变形对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1.3.2 交通安全设施研究
        1.3.3 警告标志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
    2.1 适应性
        2.1.1 适应性的概念
        2.1.2 警告标志适应性内涵和目的
    2.2 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2.2.1 驾驶人因素
        2.2.2 车辆因素
        2.2.3 道路条件因素
        2.2.4 气候条件因素
    2.3 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事故多发路段调查及原因分析
        2.3.1 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事故多发路段事故调查
        2.3.2 事故致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实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案设计
        3.2.1 实验平台
        3.2.2 主要实验设备
        3.2.3 实验路段及实验研究对象
        3.2.4 被试选取
    3.3 实验步骤
    3.4 数据预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警告标志适应性的驾驶行为特性分析
    4.1 行车区间的划分
    4.2 驾驶人眼动、生理心理及操纵行为特征指标的选定
    4.3 驾驶人操纵行为特性分析
        4.3.1 重载货车驾驶人操纵行为特性分析
        4.3.2 小客车驾驶人操纵行为特性分析
        4.3.3 两种类型驾驶人操纵行为特征指标对比
    4.4 驾驶人眼动特性分析
        4.4.1 重载货车驾驶人眼动特性分析
        4.4.2 小客车驾驶人眼动特性分析
        4.4.3 两种类型驾驶人眼动特征指标对比
    4.5 驾驶人生理心理特性分析
        4.5.1 重载货车驾驶人生理心理特性分析
        4.5.2 小客车驾驶人生理心理特性分析
        4.5.3 两种类型驾驶人生理心理特征指标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评价模型
    5.1 熵值法
        5.1.1 熵值法的原理
        5.1.2 熵值法熵值法步骤
    5.2 TOPSIS法
        5.2.1 TOPSIS法的基本原理
        5.2.2 TOPSIS的数学模型
    5.3 收益性、损耗性指标的判定
    5.4 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评价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设施改进措施
    6.1 交通安全设施设置
        6.1.1 警告标志设置
        6.1.2 速度控制设施
    6.2 交通管理措施
        6.2.1 加大超载治理力度
        6.2.2 设置车辆制动检查站
        6.2.3 增设避险车道
    6.3 视距改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广州地区地铁车站隧道热环境及排热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铁隧道热环境研究
        1.2.2 地铁车站隧道排热系统研究
        1.2.3 广州地区地铁车站隧道热环境及排热方式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测试车站隧道基本资料及测试方案
    2.1 地铁环控系统简介
        2.1.1 地铁环控系统组成
        2.1.2 地铁环控系统分类
    2.2 地铁隧道通风系统简介
        2.2.1 区间隧道通风系统
        2.2.2 车站隧道通风系统
    2.3 测试车站基本资料
        2.3.1 测试车站介绍
        2.3.2 基本数据
    2.4 测试方案
        2.4.1 测点布置和测试仪器设备介绍
        2.4.2 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方式
        2.4.3 实测现场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隧道得失热量分析
    3.1 隧道内得热量计算方法
        3.1.1 列车运行产热量
        3.1.2 接触网能量损失散热量
        3.1.3 隧道内照明及广告牌产热量
        3.1.4 站台与隧道换热量
        3.1.5 活塞风换热量
        3.1.6 围岩土壤换热量
    3.2 典型隧道得失热量计算
        3.2.1 现场调研数据
        3.2.2 计算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铁车站隧道热环境实测数据分析
    4.1 隧道内温度及风速变化规律分析
        4.1.1 车站隧道活塞风速及温度单周期分析
        4.1.2 车站隧道全天温度分析
        4.1.3 车站隧道全年温度分析
        4.1.4 隧道内各断面温度对比分析
    4.2 隧道热环境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1 行车对数(包括客流量)影响分析
        4.2.2 室外温度影响分析
        4.2.3 外界大气湿度影响分析
    4.3 车站隧道排热风机不同工况分析
        4.3.1 排热风机启停对车站隧道内温度影响分析
        4.3.2 排热风机风量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站隧道热环境数值模拟分析
    5.1 三维数值模拟的基本控制方程
        5.1.1 流动的基本控制方程
        5.1.2 湍流的基本控制方程
    5.2 建立计算模型
        5.2.1 计算模型的简化
        5.2.2 计算模型的基本数据
        5.2.3 网格划分
        5.2.4 边界条件设置
    5.3 车站隧道速度场分析
        5.3.1 列车进站速度场分析
        5.3.2 列车停站速度场分析
        5.3.3 列车出站速度场分析
    5.4 车站隧道温度场分析
        5.4.1 列车进站温度场分析
        5.4.2 列车停站温度场分析
        5.4.3 列车出站温度场分析
    5.5 车站隧道轨排系统优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确保冬季行车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举措多维度全面筑牢冬季道路交通安全防线[J]. 云南普洱交警. 汽车与安全, 2021(12)
  •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D]. 熊则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D]. 姬文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变形监测技术及稳定性评价[D]. 程有坤.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5]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机理与保障技术研究[D]. 段萌萌.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态势预估及智能管控技术[D]. 张成博. 吉林大学, 2020(01)
  • [7]北方地区冬季地铁车站热环境及其控制策略[D]. 马江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寒区重载铁路路基冻害变形限值研究[D]. 刘金豆.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9]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研究[D]. 章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广州地区地铁车站隧道热环境及排热方式研究[D]. 郑超元. 广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确保冬季行车安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