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玻璃纤维”总目录

2004年“玻璃纤维”总目录

一、2004年《玻璃纤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1](2016)在《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文中认为建筑业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造成沉重的环境负担为代价的,据统计:建筑活动使用了自然资源总量的40%,能源总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预计2030年建筑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将占全社会排放量的25%。因此,建筑业的低碳减排迫在眉睫。而作为在改变生产方式上具有革新意义的技术创新——工业化生产方式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时,建筑工业化已然成为建筑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然而,由于真正基于市场环境的、相对深入的工业化建筑实践才刚刚起步,因此有针对性地相关节能减排研究还不充分甚至空白。在此背景下,针对工业化建筑的碳排放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工业化建筑发展及其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其次,从碳排放基础研究、建筑碳排放研究、建筑碳排放模型分析、低碳建筑评价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碳排放现状展开研究;其中,碳排放基础研究包括碳排放政策、标准、相关评估法,能源碳排放因子,建材、设备碳排放因子以及碳排放计算软件;建筑碳排放模型分析包括生命周期划分和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比例;通过以上背景研究整理现有问题,并提出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针对本文的研究目标,从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建筑碳排放基础研究和传统建造方式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两部分展开;其中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理论以及建筑碳排放基础研究;而第二部分对传统建造方式下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汇总,构建碳排放时空矩阵核算模型,对碳排放来源进行盘查,明确各阶段碳排放测算方法和测算清单,汇总碳排放数据来源及减碳措施;并对不同结构类型、结构材料的建筑碳排放进行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整理。在对传统建造方式的建筑碳排放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对比传统建造方式与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区别,结合工业化预制装配模式的特点;通过确定目标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四个方面建立一套基于全流程控制的、系统的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之后具体分两部分展开:碳排放核算模型和分析评估;碳排放核算模型包括基础数据库框架、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数据信息库以及各阶段的计算方法,并重新划分其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分析评估针对具体碳源、影响因素提出关于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减碳措施。最后部分以轻型建造系统为例,对轻型可移动铝合金住宅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实证分析,包括碳排放核算、影响评价(LCIA)和针对具体碳源的低碳设计,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轻型建筑系统的低碳建筑碳排放评价指南及核算表格系统。本文构建了全新的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实现了低碳建筑的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和可操作化,不仅为轻型工业化预制装配住宅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将为我国其他低碳建筑的健康、迅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许祎凡[2](2013)在《中国近代大学教师中的留美学生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872年清朝首次官派留学生赴美开始,开创了留学运动的先河,此后,留学热潮不断迭起。在中国近代史上,留美学生站在这一时代的前沿,既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又濡染了西方的文明和新式教育,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起着主导作用。在这支留美大军中,学成归来者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占去大部分,特别是大学教师这一群体。本文将选取1872年至1937年间留美学成归国服务的大学教师进行研究,从而揭示留美学生对大学教师的具体影响和贡献。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中国近代留美学生这一群体。从幼童留美、晚清时期的留美运动、庚款留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留美运动这四个不同的时期,简析不同时期留美学生的数量和特点。第二部分是对中国近代大学教师师资中留美学生的情况简析。在选取的411人中,从任职于大学校长和大学教师两个方面分析,其中对大学教师的特点分析包括归国时间、留学前后的知识结构及任教院校三个方面来研究。最后总结中国近代留美大学教师的特点。在知识结构、学位、归国任教于母校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三部分是对中国近代留美经历的大学教师对高等教育学科构建和发展的影响分析。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方面来具体陈述,并总结分析对不同学科的影响。结语部分,从对留美学生群体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对近代大学教师师资的构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高等教育的学科构建起了奠定作用。

张哲[3](2012)在《广东住宅设计标准化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城镇化的不断迈进,城市住宅的需求将会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房地产业步入了产业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在住宅地产产业化发展道路上,沿用传统的对每一项目逐一进行“设计——开发——建设”的小规模独立开发模式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难以实际规模化快速发展,为解决这矛盾,各企业开始研究国内外案例,总结经验,寻找解决方法。建筑设计作为体现决策意图、确定产品的重要环节应做出策略性的改变,以适应向大规模、追求效率的产业化转化需要。因此企业把眼光放到了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制造业上,借鉴其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的生产模式,把标准化概念引入建筑设计过程中,以达到缩短设计周期、提高产品品质、降低运营成本及管理难度等效果。论文从基本理论阐述入手,介绍标准化及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及发展趋势,并列举世界主要国家住宅设计标准化设计的模式,然后回顾我国住宅设计标准化模式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标准化设计尝试与发展的优缺点和实施策略,引入研发创新的概念,提出标准化设计与研发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建立既能够规模化快速推广应用,又能适应市场变化的住宅建筑设计模式。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列举合生创展和万科两家房地产企业住宅设计标准化的工作和探索,在实际设计操作中展现住宅设计标准化体系的建立、维护、应用、反馈、优化等全过程。并对设计标准化的理念进行总结,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希望本文能对如何提升住宅地产设计标准化的水平及其推广应用有一定借鉴意义。

葛桂琼[4](2010)在《型钢混凝土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必将带来大规模基坑工程的开挖和支护。由于地下管线密布对支护施工的影响以及施工面有限的限制,在工程中常采用桩锚支护结构体系。本文首先对与基坑支护相关的土压力计算基本理论和传统的支护结构设计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然后针对桩锚支护结构形式,介绍了目前常用的计算其受力与变形的方法和理论。型钢混凝土支护桩(简称劲性桩)是一种在混凝土灌注桩中配置型钢的桩体,同时劲性桩配有锚杆形成桩锚组合支护体系。本文针对这种新的支护桩体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型钢混凝土支护桩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支护桩的受力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支护桩相比,型钢混凝土支护桩体的材料利用充分,桩体受力更加合理,其承载能力和延性也有了明显提升并且型钢混凝土支护桩施工简单,施工周期较短,在工程中值得推广和运用。在实际工程中,影响支护桩位移的外在因素是很多的。本文对影响型钢混凝土支护桩位移变化的参数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出桩体混凝土等级、土体物理性质、锚杆设置和地下水位对支护结构的不同影响,并举具体工程实例加以验证。随着基坑工程的发展,基坑深度不断增加,平面形状也越来越不规则,基坑的空间效应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了基坑支护体系的设计及施工。本文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考虑空间效应的基坑开挖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支护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基坑支护结构的角部效应、基坑几何尺寸对基坑支护结构的位移、内力分布的影响,对基坑的空间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表明将基坑空间效应的影响应用到支护结构设计中,可以适当减少支护结构的用量,从而降低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杨晓旸[5](2009)在《基于PCa技术的工业化住宅体系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住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基本物质资料,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人居、环保、生态、节能的种种为住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市场的需求迫切要求我国要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建造出最适合21世纪居住的房屋。而当下我国的住宅产业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新的住宅设计思想与方法是极其必要的。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的住宅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住居形式。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工业革命所爆发的隆隆机器声打破了宁静的田园生活,建筑行业首当其冲地步入了现代文明的大门。而回顾二战结束后半个世纪西方各国建筑生产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作为解决大批量住房不足的应急措施,还是作为建筑业脱离原始手工业生产方式的近代化手段,工业化都是必经之路。尤其在90年代以后,工业化住宅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住宅模式被一些国家进一步推广应用,有了更加显着地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住宅工业化与作为其实现手段——PCa技术的相关概念及特征,并详细阐述推进住宅工业化的目的和重要意义,论述在我国实现住宅工业化的必要性。其次,针对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深入分析我国住宅工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欧洲和日本的住宅工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我国住宅工业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最后从PCa技术体系及设计原则、模数协调及建筑参数的选择、构件的标准化和住宅设备的工业化等几个方面,围绕着标准化与多样化这一对主要矛盾对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并通过介绍国内引用PCa技术建造的住宅典型案例,分析探索一种既适应工业化生产模式又符合我国当代居民审美习惯并且比较经济的住宅工业化模式。

楚雄[6](2009)在《住宅工业化生产项目建设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住宅产业发展迅速,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住宅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由于我国住宅产业起步晚,住宅工业化程度不高,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如何提高住宅工业化程度,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的手工建造住宅的生产方式,推行集约型工业化住宅生产方式,提高住宅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住宅消费需求,建立住宅产业从资金筹措到部品生产、现场组装、装修等住宅生产链。在论文中运用了定性、定量和比较分析,实证和规范研究等方法,把国内外专家对住宅工业化和住宅工业化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平台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我国住宅产业发展与国外住宅工业化发展的差距,明确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的方向、工作重点、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等。本文写作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阐述了住宅工业化的概念,通过国外的住宅工业化发展过程和现状的研究来为我国的住宅产业发展提供指引和参考;住宅工业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从开发周期、质量水平、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与传统建筑行业进行了对比,住宅工业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发展住宅工业化是建筑行业必经之路;住宅工业化生产体系的建立及生产的组织过程,发展住宅工业化必须采取的措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生产链,生产链的建立必须各个节点都要做相应的改造,包括开发商、建造商、部品生产厂家、咨询企业、物流企业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有适应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完善生产链,同时各个节点的参与人员要更新工业化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升级。住宅工业化是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莹[7](2007)在《我国纺织品服装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纺织服装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对我国出口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这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国际和国外标准,寻找优势和差距,建立和完善我们的标准体系,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产品出口。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纺织品服装主要贸易国家(美国、欧盟及其成员国、日本等)的标准体系情况,仔细分析了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产品标准的分类、考核项目及其指标的设置,研判了国外一些大采购商的客户标准的要求和检测机构技术指南,比较得出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标准间的差异。其次,深入研究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典型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与ISO标准和其他发达国家标准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关的建议。1)对比分析国内外疵点术语标准和我国该标准的应用情况,指出我国的疵点术语标准目前存在应用不足和术语同形同义较多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和整合疵点术语标准并推广使用的建议。2)比较我国和美国的织物疵点检验方法(4分制和10分制)的异同,提出废除我国目前的疵点检验方法,等同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对不同布类采用相同的检验方法不同接收要求的建议。3)比较国内外耐次氯酸盐漂白色牢度测试方法,以及国外产品标准中对漂白色牢度的考核要求,提出修订我国耐氯漂色牢度方法标准,并在产品标准中增加相关的考核指标的建议。4)比较国内外标准中具有代表性的洗涤方法与ASTM织物产品标准对洗后外观的要求,提出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标准中增加洗后外观的考核。经过以上比较研究,结合发达国家的产品标准的分类及要求,建议将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标准由原来的生产型向贸易型转变,建立以服用织物分类标准和服装标准构成的通用的新的标准体系。1.服用织物分类标准服用织物分类标准的产品根据服装的最终用途的类型分类,分为外衣类、中衣类、内衣类、饰件类和粗斜纹布类等5大类。在质量控制方面,根据我国的国情,将适合新的分类体系的考核项目主要分为强制性要求、护理标签要求、主要质量控制要求及其他和功能性要求等5部分。(1)强制性要求包括纤维含量,甲醛、pH值和燃烧性等安全性能和耐水、耐汗渍、耐干摩以及耐唾液色牢度等。(2)护理标签要求包括水洗、干洗和熨烫尺寸变化率和耐洗、耐氯漂、耐干洗和耐熨烫等色牢度。(3)主要质量控制要求主要包括断裂、撕破和顶破强力,纱线抗滑移以及耐湿摩和耐光色牢度,其中各项强力和纱线抗滑移根据织物单位面积质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4)其他要求主要包括耐光汗和耐烟熏色牢度,起球,钩丝,绒毛保持性,耐磨性和洗后外观等。(5)功能性要求包括耐氯化水和耐海水色牢度,防水性,耐久熨烫,抗菌性和钻绒率等。2.服装标准对于服装的考核要求包括标签、强力、洗后外观及其耐洗(干洗)性能等四部分。(1)标签要求包括号型、纤维含量和护理标签、原产国等相关的规定。(2)强力包括织物、口袋、拉链和加固应力集中点的接缝强力,金属附件和实用装饰品的固定强力以及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力等。(3)洗后外观是指接缝外观和褶皱外观。(4)服装的耐洗(干洗)性能包括洗后扭曲率、里面料尺寸变化率差量、印花和涂层的耐洗性、拼色和绣花线要求、拉链及钮扣的耐洗性等。

黄慧娟[8](2006)在《河北省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及其应用》文中提出轻钢结构住宅是环保型住宅,具有便于组织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安装方便、施工现场湿作业少、污染小等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和环保建筑施工的要求。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和河北省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轻钢结构住宅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分析及其产业化的系统研究,并结合几个轻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的实例对轻钢结构住宅体系从设计、施工以及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对河北省轻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发展产业化的分析。主要从河北省发展轻钢住宅的技术、经济、政治背景出发,具体分析其发展的各项条件,并以市场调查的数据进行预测,提出在河北省内大力发展轻钢结构住宅的必要性和项目可行性。(2)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技术研究和居住建筑成套技术的开发。以河北省几个试点工程为例,从建筑设计理念、考虑新结构形式、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角度进行分析。(3)多层轻钢结构的制作、安装技术与质量控制。首先对钢结构件下料、焊接、组装、矫正、现场拼装、涂装、安装及检验等各工艺过程进行了论述。并对结构的各项重点工序的质量控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4)轻钢住宅结构的综合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对轻钢结构住宅与传统结构住宅的分析与比较,找出可以正确评价其功能的测评指标,对以后的轻钢结构住宅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5)根据轻钢结构住宅的特点,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提出省内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运作模式:以政府宏观指导为引领,以企业集团为主体,以住宅产业示范基地为先导,以市场化运作为机制的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运作模式。本文统计和调查结果表明,轻钢结构住宅已经走进了河北省消费者的生活中而且发展前景很好,但要进行大规模推广,并和河北省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协调一致,还应进行详细的技术和经济效益测算分析。

高颖[9](2006)在《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论文是在当前住宅产业化背景下,基于发展住宅部品化提出的部品集成化相关理论、技术与策略的研究。 论文首先对我国住宅部品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住宅产业化发展部品集成的重要性,并运用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住宅通用体系与适应性理论、系统集成理论等对部品集成化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住宅部品的节能、制约部品集成化的各相关因素——部品模数制、部品标准化、接口通用化和部品认定保障制度以及部品集成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论文另一方面是结合国内正在推行的全装修住宅的建造模式,对全装修住宅的部品集成进行了探讨,并试图通过对住宅中的厨房和卫生间的设施、设备、电器、管线等部品的集成安装和各部品接口的功能性实现对住宅的核心功能部位——厨房、卫生间进行整体设计的研究和探讨。另外,论文还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住宅部品市场上有代表性的集成部品——盒子卫生间和整体厨房、橱柜,对其构造设计、接口技术、产品质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通过与全装修住宅中卫生间、厨房的对比调查,对研发与市场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对策分析。 论文最后对我国推动住宅部品集成化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总结,并提出有关建议和想法。

苗维亚[10](2004)在《房地产产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2003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进入良性运行轨道。随着全球经济正在出现的逐渐复苏趋势,我国优势产业也正在快速发展,即我国产业发展正面临一个较好的环境。由于人们收入的增长,使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正是这一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得一些产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房地产业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人们从过去的吃穿型消费更侧重于住与行的消费方面,这是当前我国消费结构的重要变化。住房在迅速发展,汽车正在进入千家万户。毫无疑问,由消费结构带来的生产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深刻的,尤其是房地产已经成为拉动我国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成为了人们消费与投资的新热点。房地产业的崛起使得其产业化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产业的发展速度与产业投资的增长密不可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等相关产业投资的高速增长,成为了推动投资增长的内在动力。由于房地产业与经济的关联度高,在本身的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上游产业如钢材、化工、冶金、水泥、电力等一大批相关产业投资的增长和下游产业家电、家具及各类消费品的发展。不仅是人们住进了新房就要购置一系列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整个生活方式往往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许多新的生产领域将被开辟出来。尤其是在住宅商品化之后,现在风起云涌的各种住宅小区的兴建,导致比如像物业管理之类出现在现实生活之中,相应的立法也被提到了日程。可以说,整个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关系也因之产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过去我国有房地产,但却没有产业化。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产业的拉动越来越突出,甚至有的产业已经明显跟不上其发展的需求。各个生产行业间的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新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是钢材、水泥、电力等部分原材料供应出现紧张,这种状况的发生本质上就是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结果。这说明,将房地产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研究,并由此分析论述其与相关产业的联系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产业组织、结构以及政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房地产产业化进程中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相关产业进行分析。文章中运用了大量实际及国家权威机关预测的数据,以此对房地产产业化发展趋势进行<WP=4>总结和预测,同时说明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及对就业的吸纳。采用了直观的图、表对相关数据归纳汇总,并用文字加以说明、提炼。整篇文章以房地产产业链为线,以产业组织、结构、政策为脉,通过国内状况对比国外现状,找出差距,对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解决办法,从而得到提出房地产产业化政策建议的思路。文章从我国房地产业状况入手,通过国内外房地产产业化的对比,分别从基础原材料产业、能源类产业、机电产业、一般消费类产业及产生的新兴行业以及房地产业与其它相关产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着重剖析了房地产业对上游产业的推动和下游产业的拉动,对就业的吸纳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特别分析了对房地产产业化有重大影响的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发展中各产业组成者对产业发展承担的分量分析。通过分析中国的房地产产业化特点及约束条件,并且特别对经营性房产投资热问题进行了关注,包括将住宅作为一种资产看待,视其为经营性房产,对出现投资热问题进行了探索;同时提出了激活我国闲置房市的办法之一—发展分时度假房产,在拓展房地产产业链,解决关键结点中存在的问题方面作出了尝试。文章最后研究提出了我国房地产产业化的政策建议,中国的小康生活与房地产产业化。期望通过房地产产业化的研究,为相关企业提供切实的指导;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性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产业化的状况,重点研究了房地产产业化进程中对产前、产中、产后相关产业的带动,将住宅作为经营性房产看待,分析其投资性与保值、增值的特征,提出激活闲置房市的办法——发展分时度假房产,并对我国房地产产业化提出了政策建议。全文共分6章,各章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引言 介绍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状况及发展趋势,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研究的必要性,概要介绍本文所运用的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目的并简要介绍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五十多年中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在房地产产业化发展的历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体现为:建房主体的变化,购房主体的变化,以及第三主体的出现。同时,本章作为本文的开篇,介绍了房地产产业化研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房地产产业化的内涵,房地产发展的周期,房地产产业化发展的评价。第二章 国内外房地产产业化对比分析。本章先介绍了北美、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房地产产业化的发展及其特点,然

二、2004年《玻璃纤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玻璃纤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产业碳排放现状与减排潜力
        1.1.2 建筑工业化——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1.2 工业化建筑发展及其碳排放现状研究
        1.2.1 工业化建筑发展回顾及现状
        1.2.2 工业化建筑碳排放现状研究
    1.3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现状
        1.3.1 碳排放基础研究
        1.3.1.1 碳排放政策、标准、相关评估法
        1.3.1.2 能源碳排放因子
        1.3.1.3 建材、设备碳排放因子
        1.3.1.4 碳排放计算软件
        1.3.2 建筑(住宅、公建)碳排放研究
        1.3.2.1 住宅
        1.3.2.2 公建
        1.3.3 建筑碳排放模型分析
        1.3.3.1 碳排放生命周期划分
        1.3.3.2 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比例
        1.3.3.3 建筑碳排放核算
        1.3.4 低碳建筑评价
        1.3.5 问题整理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建筑碳排放研究
    2.1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1.1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概念和特点
        2.1.2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框架(SETAC/ISO)
        2.1.3 全生命周期评价步骤与方法
    2.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理论
        2.2.1 建筑碳排放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必要性
        2.2.2 建筑生命周期划分
        2.2.3 建筑碳排放测算基本方法
        2.2.4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理论框架
        2.2.4.1 核算系统边界
        2.2.4.2 评价功能单位
        2.2.4.3 清单分析
    2.3 建筑碳排放基础研究
        2.3.1 建筑碳排放的CO_2当量计算方法
        2.3.2 能源碳排放因子
        2.3.2.1 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碳排放因子
        2.3.2.2 电力碳排放因子
        2.3.2.3 化石、电力碳排放因子选择方法
        2.3.2.4 蒸汽、热水的碳排放因子
        2.3.2.5 生物质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2.3.3 建材碳排放因子
        2.3.3.1 建材碳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2.3.3.2 部分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第三章 传统建造方式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
    3.1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时空矩阵模型
    3.2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核算公式
        3.2.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3.2.2 建筑施工阶段
        3.2.3 建筑使用和维护阶段
        3.2.4 建筑拆除和回收阶段
        3.2.5 小结: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核算公式汇总
    3.3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来源
    3.4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减碳措施
        3.4.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3.4.2 建筑施工阶段
        3.4.3 建筑使用和维护阶段
        3.4.4 建筑拆除和回收阶段
    3.5 不同结构类型、结构材料建筑碳排放分析评价
    3.6 传统建造方式建筑碳排放模型问题整理
        问题一:准确性
        问题二:透明性
        问题三:可操作性
第四章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的构建
    4.1 传统建造方式与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区别
    4.2 研究对象——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
    4.3 工业化预制装配模式的特点
        4.3.1 集成化(构件—组件—模块)
        4.3.2 工厂化(“现场—工厂”转移)
        4.3.3 循环的全生命周期
    4.4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划分
    4.5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
        4.5.1 确定目标和范围
        4.5.2 清单分析
        4.5.3 影响评价
        4.5.4 结果解释
        4.5.5 建立评价模型
    4.6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
        4.6.1 基础数据库框架
        4.6.1.1 数据库的基本功能与结构设计
        4.6.1.2 生命周期清单的计算与数据库建立
        4.6.1.3 基础数据库升级
        4.6.2 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数据信息库
        4.6.2.1 参数库
        4.6.2.2 清单库
        4.6.2.3 运行数据库
        4.6.3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核算
        4.6.3.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4.6.3.2 工厂化生产阶段
        4.6.3.3 物流阶段
        4.6.3.4 装配阶段
        4.6.3.5 使用和维护更新阶段
        4.6.3.6 拆卸和回收阶段
        4.6.4 小结1:工业化建造方式与传统建造方式对比
        4.6.4.1 建造环节对比
        4.6.4.2 两种建造方式碳排放量对比
        4.6.5 小结2:各阶段碳排放核算公式汇总
        4.6.6 小结3:各阶段碳排放核算模型
        4.6.7 小结4:不同结构类型、结构材料建筑碳排放分析评价
    4.7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分析评估
        4.7.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4.7.2 工厂化生产阶段
        4.7.3 物流阶段
        4.7.4 装配阶段
        4.7.5 使用和维护更新阶段
        4.7.6 拆卸和回收阶段
第五章 轻型可移动铝合金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
    5.1 轻型可移动铝合金预制装配建筑
    5.2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评价
        5.2.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5.2.1.1 碳排放核算
        5.2.1.2 影响评价(LCIA)
        5.2.1.3 低碳设计
        5.2.2 工厂化生产阶段
        5.2.2.1 碳排放核算
        5.2.2.2 影响评价(LCIA)
        5.2.2.3 低碳设计
        5.2.3 物流阶段
        5.2.3.1 碳排放核算
        5.2.3.2 影响评价(LCIA)
        5.2.3.3 低碳设计
        5.2.4 装配阶段
        5.2.4.1 碳排放核算
        5.2.4.2 影响评价(LCIA)
        5.2.4.3 低碳设计
        5.2.5 使用和维护更新阶段
        5.2.5.1 碳排放核算
        5.2.5.2 影响评价(LCIA)
        5.2.5.3 低碳设计
        5.2.6 拆卸和回收阶段
        5.2.6.1 碳排放核算
        5.2.6.2 影响评价(LCIA)
    5.3 全生命周期分析评估
        5.3.1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比例关系
        5.3.2 组成部分碳排放量及比例关系
        5.3.3 长寿命碳排放分析
    5.4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碳排放模型正确性验证
        5.4.1 数据来源
        5.4.2 碳排放核算分析
    5.5 小结
结论和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2 工厂化生产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3 物流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4 装配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5 拆卸回收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作者简介
致谢

(2)中国近代大学教师中的留美学生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2 研究的问题及思路
        2.1 研究的问题
        2.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3 相关概念界定
        3.1 关于“中国近代”的界定
        3.2 中国近代留美学生
        3.3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
    4 研究综述
        4.1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4.2 中国近代留美学生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5 研究述评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近代留美学生概况简析
    1 洋务运动时期的幼童赴美(1872—1881年)
        1.1 幼童赴美前的政治背景
        1.2 赴美幼童概况及召回
        1.3 留美幼童归国服务情况
    2 晚清时期的留美运动(1881—1908年)
        2.1 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使留美运动的复兴
        2.2 晚清时期留美学生特点
        2.3 晚清留美学生归国服务
    3 民国初年的庚款留美(1909—1928年8月)
        3.1 庚款退还中国与清华学堂的建立
        3.2 庚款留美学生概况
        3.3 庚款留学生的归国影响
    4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留美运动(1929—1937年)
        4.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外留学规程》
        4.2 《国外留学章程》特点及影响
    5 中国近代留美学生人数总结及分析
第三章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中留美学生的情况分析
    1 近代留美大学教师的数量统计说明
        1.1 统计项目说明
        1.2 时间选取范围说明
        1.3 近代大学说明
    2 近代留美大学校长群体简析
        2.1 部分近代留美大学校长概况
        2.2 部分近代留美大学校长留美情况及学历简析
        2.3 部分近代留美大学校长与学校管理
    3 近代留美大学教师群体分析
        3.1 归国时间
        3.2 留美前后知识结构分析
        3.3 任教院校变动情况
    4 中国近代留美大学教师的特点分析
        4.1 高学历构成的师资队伍
        4.2 归国后任教于母校
第四章 中国近代留美大学教师与近代学科的构建与发展
    1 自然学科的构建与发展
        1.1 数学
        1.2 物理
        1.3 化学与化学工程
        1.4 气象学与天文学
        1.5 生物学与农林学
        1.6 地质学
        1.7 医学与生理学
    2 人文社会学科的构建与发展
        2.1 哲学
        2.2 史学
        2.3 社会学
        2.4 经济学
        2.5 心理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广东住宅设计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路线
        1.3.1 理论与实证
        1.3.2 分析与综合
    1.4 内容的组织与研究框架(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住宅设计标准化的相关概念与借鉴
    2.1 标准化的相关概念
        2.1.1 标准的定义
        2.1.2 标准化的定义
    2.2 住宅设计标准化的通用手段
        2.2.1 简化
        2.2.2 统一化
        2.2.3 系列化
        2.2.4 通用化
        2.2.5 组合化
    2.3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2.3.1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
        2.3.2 住宅产业化的含义
        2.3.3 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2.4 世界主要国家产业化及标准化的借鉴
        2.4.1 英国
        2.4.2 丹麦
        2.4.3 瑞典
        2.4.4 法国
        2.4.5 日本
        2.4.6 美国
        2.4.7 澳大利亚
        2.4.8 世界主要国家产业化及标准化发展的启示
    2.5 我国住宅产业化及标准化的历史回顾
        2.5.1 中国古建筑中的住宅设计
        2.5.2 1949 年前的住宅设计
        2.5.3 计划经济时期的住宅设计
        2.5.4 市场经济时期的住宅设计
    2.6 我国住宅产业化及标准化发展的启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设计标准化的技术要求、优缺点及实施策略
    3.1 设计标准化的意义
    3.2 设计标准化的作用
        3.2.1 提高效率及劳动生产率
        3.2.2 统一质量水平
        3.2.3 减少人为因素
        3.2.4 促进住宅设计相关领域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3.3 尝试与发展
        3.3.1 模数协调体系的标准化
        3.3.2 住宅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3.3.3 可持续化发展理论的引入
    3.4 住宅设计标准化的技术要求
        3.4.1 节点标准化
        3.4.2 构件标准化
        3.4.3 产品标准化
    3.5 标准化的优点
        3.5.1 缩短设计周期、控制时机
        3.5.2 产品成熟、利于推广
        3.5.3 利于与施工环节衔接
    3.6 设计标准化的缺点及局限
        3.6.1 缺乏必要的支撑条件
        3.6.2 设计标准化的地域操作适应性
    3.7 住宅设计标准化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3.7.1 多样化和标准化之间的矛盾
        3.7.2 协作生产和专业化间的矛盾
    3.8 实施策略
        3.8.1 技术进步是基础与关键
        3.8.2 与地域文化相适应
        3.8.2.1 与自然生态相协调
        3.8.2.2 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3.8.2.3 现代文明、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
        3.8.2.4 与人们生活方式相融合
        3.8.3 满足个性化需求及引入住户参与
        3.8.3.1 适应个性化需求的设计方式
        3.8.3.2 针对特定人群的设计方式
        3.8.3.3 住户全过程参与的设计方式
        3.8.4 政府的推动
    3.9 企业进行标准化的方法及核心
        3.9.1 企业进行标准化的方法
        3.9.2 企业进行标准化的核心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例分析
    4.1 合生创展案例
        4.1.1 设计标准化的思路与工作
        4.1.1.1 标准化的发展与实施思路
        4.1.1.2 标准化工作
        4.1.2 设计标准化的总结与产品
        4.1.2.1 设计标准
        4.1.2.2 节点标准图
        4.1.2.3 户型产品标准图
        4.1.3 项目设计标准化的应用
        4.1.3.1 项目定位
        4.1.3.2 户型确定
        4.1.3.3 规划设计
        4.1.3.4 施工图设计
        4.1.3.5 装修设计
    4.2 万科案例
        4.2.1 设计标准化的发展与思路
        4.2.2 设计标准化的产品及地域适应性
        4.2.2.1 设计标准化的产品
        4.2.2.2 设计标准化的地域适应性
        4.2.3 项目设计标准化的应用(广州万科蓝山)
        4.2.3.1 项目定位
        4.2.3.2 研究市场产品现状,进行产品分类
        4.2.3.3 归纳经典产品
        4.2.3.4 产品设计研究
        4.2.3.5 标准产品应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型钢混凝土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
    1.2 基坑工程
        1.2.1 概况
        1.2.2 桩锚支护体系的特点和适应范围
        1.2.3 劲性桩加预应力锚杆支护应用情况
        1.2.4 合肥地区劲性桩的应用状况
    1.3 基坑支护结构数值模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坑支护常规设计方法及劲性桩施工工艺简介
    2.1 土压力理论
        2.1.1 朗肯土压力理论
        2.1.2 库仑土压力理论
    2.2 基坑支护结构的选型和设计
        2.2.1 常用的支护结构
        2.2.2 影响基坑支护结构选型的主要因素
        2.2.3 基坑支护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2.3 劲性桩加预应力锚杆支护施工工艺简介
        2.3.1 劲性桩施工工艺
        2.3.2 预应力锚杆施工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桩锚支护结构分析
    3.1 桩锚支护选型和布置
        3.1.1 材料选择
        3.1.2 内支撑体系的选型和结构形式
    3.2 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
    3.3 悬臂式支护结构
    3.4 单支点支护结构
        3.4.1 等值梁法
        3.4.2 结构计算
    3.5 多支点支护结构
        3.5.1 弹性地基梁法
        3.5.2 结构计算
    3.6 影响桩水平承载力的因素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型钢混凝土支护桩的有限元模拟
    4.1 ANSYS软件概述
    4.2 工程实例
        4.2.1 工程概况
        4.2.2 地形地貌及地基岩土的组成
        4.2.3 地下水及深基坑围护设计参数
    4.3 本文所用的相关单元
        4.3.1 Solid65单元
        4.3.2 Beam188单元
        4.3.3 Combin14单元
        4.3.4 Shel143单元
    4.4 土压力作用下桩体的有限元模拟
        4.4.1 建立型钢混凝土支护桩和普通混凝土桩的模型
        4.4.2 土体压力的有限元模拟
        4.4.3 型钢混凝土支护桩和普通混凝土支护桩的对比分析
        4.4.4 影响型钢混凝土桩位移变化的参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基坑空间效应的有限元模拟
    5.1 考虑基坑空间效应的必要性
    5.2 开挖模型的建立
    5.3 空间效应分析
        5.3.1 角部效应
        5.3.2 基坑形状,即基坑长宽比的影响
        5.3.3 桩体入土深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PCa技术的工业化住宅体系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结构
2 住宅工业化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及其界定
    2.1 住宅工业化的基本概念
        2.1.1 住宅工业化的含义
        2.1.2 住宅工业化的特征
        2.1.3 住宅工业化的技术体系分类
        2.1.3.1 专用体系
        2.1.3.2 通用体系
        2.1.4 住宅工业化的结构体系选择
        2.1.4.1 木结构
        2.1.4.2 轻钢(LGS)结构体系
        2.1.4.3 PCa结构
    2.2 PCa技术的基本概念
        2.2.1 PCa技术的含义
        2.2.2 PCa技术的特征
        2.2.2.1 作为构造材料的PCa构件
        2.2.2.2 作为体现设计风格的建筑材料PCa构件
    2.3 PCa工法的技术体系
        2.3.1 板式(剪力墙)预制钢筋混凝土工法(W-PC工法)
        2.3.1.1 W-PC工法所采用的PCa钢筋混凝土构件
        2.3.1.2 W-PC工法主要特点
        2.3.1.3 W-PC工法钢筋混凝土构件间接合的一般手法
        2.3.2 型钢预制混凝土工法(SR-PC工法)
        2.3.3 框架剪力墙预制钢筋混凝土工法(WR-PC工法)
        2.3.3.1 WR-PC工法所采用的PCa钢筋混凝土构件
        2.3.3.2 WR-PC工法具有框架结构的特点
        2.3.3.3 WR-PC工法钢筋混凝土构件间接合的一般手法
        2.3.4 框架预制钢筋混凝土工法(R-PC工法)
        2.3.4.1 R-PC工法所采用的PCa钢筋混凝土构件
        2.3.4.2 R-PC工法主要特点
        2.3.4.3 R-PC工法钢筋混凝土构件间接合的一般手法
3 国外住宅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的对比研究
    3.1 欧洲住宅工业化发展的情况
        3.1.1 19世纪末~二次大战前 初始阶段
        3.1.1.1 一个事件:德意志制造联盟的魏森霍夫住宅展览会
        3.1.1.2 两个人物: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
        3.1.2 二次大战后~至今 发展阶段
        3.1.2.1 法国
        3.1.2.2 丹麦
        3.1.2.3 瑞典
        3.1.3 小结
    3.2 日本PCa技术发展的情况
        3.2.1 1955年~1972年 PCa的产业化与规范化的建立
        3.2.2 1973年~1982年 PCa体系过渡、完善时期
        3.2.3 1983年~1992年 PCa技术新型工业化的开发
        3.2.4 1993年~2002年 迎接新挑战,PCa深化发展阶段
        3.2.5 设计实践及案例分析
        3.2.6 小结
    3.3 各国工业化住宅发展轨迹的总结即比较
        3.3.1 相同点
        3.3.2 差异
4 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国外经验的借鉴
    4.1 我国的历史回顾与总结
        4.1.1 1950年~1970年
        4.1.2 1970年~1990年
        4.1.3 1990年~至今
        4.1.4 设计实践及案例分析
        4.1.5 总结各种研究实践的意义和局限
    4.2 目前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现状
        4.2.1 住宅的产业化程度低
        4.2.2 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规模,相关资源匮乏
        4.2.3 住宅需要和住宅需求比例失调
        4.2.4 工业化部品认证体系、相关规范尚不健全
    4.3 影响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4.3.1 建筑施工人员的劳动力廉价,素质较低
        4.3.2 以往发展的失败经历留下了消极的影响
        4.3.3 技术水平落后,工业化的设计思想没有形成
        4.3.4 非标准化的生产阻碍了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5 探索我国住宅设计的新发展
    5.1 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的设计手法
        5.1.1 模数协调手法
        5.1.2 户型设计组合手法
        5.1.3 建筑设计组合手法
        5.1.4 配套设备与住宅设计一体化
    5.2 提出中国工业化住宅设计的新思路
        5.2.1 基础阶段 大规模建设时期
        5.2.2 过渡阶段 专用体系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
        5.2.2.1 实现条件
        5.2.2.2 结构体系设计
        5.2.2.3 厨卫空间设计与设备管线布置
        5.2.2.4 户型与建筑设计
        5.2.2.5 本次设计尝试的实现意义
        5.2.3 成熟阶段 通用体系下的SI体系
        5.2.3.1 SI住宅的概念简述
        5.2.3.2 实现条件
        5.2.3.3 SI开放式住宅的实现意义
6 结语与展望
    6.1 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中所用图表出处
    2) 在日本推行的八个"五年计划"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住宅工业化生产项目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经济社会与房地产行业发展概况
        1.1.2 国内外住宅工业化研究和发展现状
        1.1.3 我国房地产行业住宅工厂化的研究意义、目的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文献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结构、工作安排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住宅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特征和优势分析
    2.1 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开发建设周期
        2.1.1 传统住宅建设项目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2.1.2 住宅工业化生产建设周期
        2.1.3 住宅工业化生产建设周期与建设成本分析
    2.2 住宅工业化生产质量优化
        2.2.1 传统建筑产品质量水平分析
        2.2.2 传统住宅质量影响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2.2.3 住宅工业化生产的质量及其原因分析
    2.3 住宅工业化建筑行业管理的关系探讨
        2.3.1 住宅工业化生产与资源整合
        2.3.2 住宅工业化生产与施工现场管理
        2.3.3 绿色住宅建设与可持续性发展
第三章 住宅工业化生产与建设项目的运行模式探讨
    3.1 住宅工业化生产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3.1.1 住宅建筑体系
        3.1.2 住宅技术保障体系
        3.1.3 住宅部品技术
        3.1.4 住宅质量控制体系
        3.1.5 住宅性能认定体系
    3.2 工业化住宅生产的技术要求分析
        3.2.1 住宅工业化生产的结构施工方式
        3.2.2 住宅工业化生产的材料构成
        3.2.3 住宅工业化生产构造处理
    3.3 住宅工业化生产的项目组织形式探讨
        3.3.1 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参建主体及其组织原则
        3.3.2 住宅工业化生产的组织形式
        3.3.3 面向客户的工业化住宅定制的生产组织
第四章 住宅工业化生产链探讨
    4.1 工业化住宅生产链构建原则
        4.1.1 传统住宅生产链的节点的构成分析
        4.1.2 工业化住宅生产链的节点构成分析
    4.2 工业化住宅生产链模式设计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4.2.1 住宅工业化生产发展及其住宅生产链的建设优势分析
        4.2.2 住宅工业化构件生产的上下游组织模式
    4.3 完善和发展我国工业化住宅生产链建设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4.3.1 住宅工业化生产链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4.3.2 工业化生产的发展措施
第五章 案例项目
    5.1 项目概况
    5.2 案例项目建设的工业化生产过程
    5.3 案例项目的工业化生产的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纺织品服装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回顾
    1.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美国纺织品服装标准体系及产品标准的分析
    2.1 标准体系
    2.2 ASTM产品标准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欧盟及其成员国纺织品服装标准体系及产品标准的分析
    3.1 标准体系
    3.2 EN产品标准
    3.3 BS标准
    3.4 DIN和NF标准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日本及其它纺织品服装标准体系及产品标准的分析
    4.1 标准体系
    4.2 日本产品标准
    4.3 ISO产品标准
    4.4 韩国产品标准
    4.5 澳大利亚产品标准
    4.6 加拿大产品标准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我国纺织品服装标准体系及产品标准的分析
    5.1 标准体系
    5.2 纺织品产品标准
    5.3 服用织物与服装标准性能指标的比较
    5.4 内在质量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国内外纺织服装客户标准和检测机构技术指南的分析
    6.1 客户标准
    6.2 检测公司的技术指南
第七章 典型的织物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研究
    7.1 我国织物疵点术语标准及其应用研究
    7.2 我国织物疵点检验方法标准及其应用研究
    7.3 国内外耐氯漂色牢度标准比较
    7.4 纺织品服装洗后外观标准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产品标准体系的建立
    8.1 国外纺织服装产品标准发展趋势研究
    8.2 织物标准体系的建立
    8.3 服装标准体系的建立
    8.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今后的研究方向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河北省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轻钢结构住宅发展简史
        1.1.1 国外发展轻钢结构住宅的概况
        1.1.2 国内发展轻钢结构住宅的概况
    1.2 轻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的特点
        1.2.1 轻钢结构住宅的优点
        1.2.2 轻钢结构住宅的缺点
    1.3 我国轻钢结构住宅的应用现状
        1.3.1 低层轻钢结构住宅
        1.3.2 多层及小高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
    1.4 轻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
        1.4.1 我国轻钢结构住宅产业政策回顾
        1.4.2 我国轻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和科技攻关项目
        1.4.3 我国轻钢住宅产业化发展前景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工程背景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河北省轻钢结构住宅发展及其产业化分析
    2.1 河北省发展轻钢结构住宅建筑的需求背景
        2.1.1 住宅钢结构的发展是保护土地的需要
        2.1.2 住宅钢结构的发展是提高住宅质量水平的需要
        2.1.3 省内住宅钢结构的发展是带动钢铁产业发展的需要
        2.1.4 政府产业政策对发展轻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支持
        2.1.5 省内发展住宅钢结构是适应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2 河北省发展轻钢结构住宅建筑的经济技术条件
        2.2.1 经济条件方面
        2.2.2 在钢材等材料条件方面
        2.2.3 在技术条件方面
        2.2.4 在政府政策支持方面
    2.3 河北省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2.3.1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
        2.3.2 住宅产业化的主要体现
        2.3.3 河北省住宅产业市场预测
        2.3.4 河北省发展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4 河北省发展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技术措施
        2.4.1 开发轻钢结构住宅体系,要以产业化为目标
        2.4.2 开发轻钢结构住宅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
        2.4.3 开发轻钢结构住宅,企业是主体
        2.4.4 开发轻钢结构住宅,政府是主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北省轻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分析
    3.1 河北省轻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的发展现状
    3.2 河北省轻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的简要分析
        3.2.1 唐山市轻钢结构住宅试验园区
        3.2.2 廊坊市低层钢结构独立式住宅试验工程的基本情况
        3.2.3 石家庄“先天下”高层轻钢结构住宅试验工程的基本情况
    3.3 保定太行轻钢结构住宅示范和试点工程实例分析
        3.3.1 保定太行轻钢住宅示范工程设计分析
        3.3.2 保定太行轻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设计分析
        3.3.3 组合扁梁在轻钢结构住宅中的应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保定太行轻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4.1 施工概况
    4.2 轻钢结构住宅试点楼的制作技术
        4.2.1 钢结构材料采购与检验
        4.2.2 钢结构制造制造工艺
    4.3 轻钢结构住宅示范楼的施工技术
        4.3.1 作业现场的准备
        4.3.2 安装施工作业现场的材料管理
        4.3.3 安装施工技术
    4.4 轻型墙板在轻钢结构住宅体系中的应用
        4.4.1 本试点工程中墙体的选用
        4.4.2 ALC 墙板的施工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北省轻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的经济技术分析
    5.1 轻钢结构住宅建筑经济技术效益分析指标
        5.1.1 住宅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5.1.2 住宅评价指标构建的依据
        5.1.3 住宅性能测评指标体系的指标设定
    5.2 河北省轻钢住宅试点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与分析
    5.3 河北省轻钢住宅科研与试点工程的综合效益分析
        5.3.1 轻钢结构住宅自重轻所带来的效益
        5.3.2 轻钢结构住宅利用率高所带来的效益
        5.3.3 轻钢结构住宅施工速度快所带来的效益
        5.3.4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河北省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构思与对策
    6.1 河北省发展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存在的问题
        6.1.1 社会性问题
        6.1.2 技术和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6.2 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运作模式
        6.2.1 轻钢结构住宅实现产业化的模式
        6.2.2 政府在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6.2.3 企业是轻钢结构住宅产业的实施主体
    6.3 河北省发展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措施
        6.3.1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推出扶持政策,制定合理推广策略
        6.3.2 相关企业继续完善轻钢结构住宅建设公司的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6.3.3 从设计工作入手尽快推出若干设计合理、技术先进的试点工程
        6.3.4 充分发挥华北地区高校的技术优势
        6.3.5 加大支持力度
        6.3.6 降低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和价格性能比
    6.4 河北省发展钢结构产业化的构思
        6.4.1 轻钢结构住宅建设企业集成经营合理化
        6.4.2 轻钢结构住宅生产、设计标准化
        6.4.3 轻钢结构住宅的技术产品创新化
        6.4.4 轻钢结构住宅的市场推广化
        6.4.5 消费者对轻钢结构住宅的认知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课题的进一步展望和待研究的问题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论文内容框架
    1.3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3.1 论文的创新点
        1.3.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分析
    2.1 住宅产业化概念含义及目前国内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政策
        2.1.1 概念界定
        2.1.2 我国住宅产业现状
    2.2 住宅产业化部品及部品化含义
        2.2.1 住宅部品
        2.2.2 住宅部品化及必要性
    2.3 以住宅部品为特征的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概况
        2.3.1 从住宅部品发展看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
        2.3.2 国外住宅部品化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3章 住宅部品化理论支持体系
    3.1 住宅体系与住宅部品
        3.1.1 通用体系
        3.1.2 国内、外住宅专、通用体系的研发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住宅部品体系
        3.2.1 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 住宅部品的可持续发展
    3.3 广泛适应性理论与住宅部品
        3.3.1 适应性理论
        3.3.2 住宅部品的适应性
    本章小结
第4章 住宅部品体系集成系统分析
    4.1 住宅部品体系组成及技术体系
        4.1.1 住宅部品体系的组成框架
        4.1.2 住宅部品技术体系
    4.2 工业化住宅系统集成
        4.2.1 技术集成
        4.2.2 功能集成
    4.3 住宅部品集成化系统
        4.3.1 住宅部品集成化方式
        4.3.2 住宅部品集成化模式
    4.4 全装修住宅的现状与发展模式
        4.4.1 问题的提出
        4.4.2 全装修住宅对住宅产业(住宅部品)的影响
        4.4.3 全装修住宅的集成模式
        4.4.4 全装修住宅的问题与保障
        4.4.5 全装修住宅部品集成关键技术
        4.4.6 全装修住宅集成重点发展技术
    本章小结
第5章 住宅部品集成化技术支持体系探讨
    5.1 住宅部品的模数化
        5.1.1 净模数制
        5.1.2 部品的模数标准
    5.2 住宅部品的接口技术
        5.2.1 概念
        5.2.2 接口类型、方式
    5.3 住宅部品的优化
        5.3.1 标准化、系列化与多样化
        5.3.2 部品的模块化
    5.4 住宅部品性能认定体系
        5.4.1 部品性能认定的背景
        5.4.2 部品性能认定的内容
        5.4.3 部品性能认定的程序
        5.4.4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的认定
    本章小结
第6章 整体卫生间技术
    6.1 住宅卫生间的现状
        6.1.1 设计的问题
        6.1.2 质量的问题
        6.1.3 卫生间整体设计的提出
    6.2 卫生间整体设计技术前提
        6.2.1 卫生间位置的优化
        6.2.2 卫生间平面功能布局
        6.2.3 卫生间的适宜尺寸和模数标准
        6.2.4 卫生间的适应性设计
        6.2.5 卫生间的环境设计
    6.3 卫生间部品集成之设备布置
        6.3.1 洁具
        6.3.2 配件
    6.4 卫生间部品集成之管线综合布局技术
        6.4.1 给、排水管道
        6.4.2 地漏
        6.4.3 通风管道竖井
        6.4.4 电气线路
    6.5 卫生间部品接口技术
        6.5.1 坐便器接口
        6.5.2 洗面盆、浴缸、淋浴房按口
        6.5.3 洗衣机接口
    6.6 盒子卫生间技术
        6.6.1 盒子建筑
        6.6.2 盒子卫生间的发展
        6.6.3 盒子卫生间的技术分析
        6.6.4 盒子卫生间与全装修住宅卫生间的比较
        6.6.5 国内企业的研发背景
        6.6.6 问题与对策
    本章小结
第7章 整体厨房技术
    7.1 住宅厨房的发展及现状
    7.2 厨房整体设计技术前提
        7.2.1 平面位置的优化
        7.2.2 厨房的平面功能类型
        7.2.3 厨房间的基本平面布局
        7.2.4 厨房间的适宜尺寸
        7.2.5 厨房间的环境设计
        7.2.6 厨房间的适应性设计
    7.3 厨房部品集成之设备布置
        7.3.1 厨用家具
        7.3.2 厨房电器
        7.3.3 通风换气设备
        7.3.4 热水器
    7.4 厨房部品集成之管线综合布局
        7.4.1 给排水及煤气设计
        7.4.2 电气设计
        7.4.3 "三表"设置
        7.4.4 排油烟管道竖井设置
    7.5 厨房部品接口技术
        7.5.1 接口常见问题
        7.5.2 接口细部设计
    7.6 整体橱柜
        7.6.1 概念的提出
        7.6.2 整体橱柜的技术分析
        7.6.3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发展对策
    8.1 结论
        8.1.1 理论支持
        8.1.2 技术保障与支持
        8.1.3 具体分析
    8.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8.2.1 住宅产业环境方面
        8.2.2 政策导向
        8.2.3 法规、标准
        8.2.4 技术与人员素质
    8.3 住宅部品集成的发展途径
        8.3.1 增强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
        8.3.2 积极推广示范工程
        8.3.3 促进住宅产业化集团的形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与产品目录(节选)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房地产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第一章 我国房地产业
    1.1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阶段
    1.2 房地产业发展的变化
        1.2.1 建房主体的变化
        1.2.2 购房主体的变化
        1.2.3 两个主体变化的关系
        1.2.4 第三主体的出现
    1.3 房地产产业化发展的评判依据
    1.4 我国房地产产业化发展的分析
        1.4.1 房地产产业化研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
        1.4.2 房地产产业化的内涵
        1.4.3 房地产发展的周期性
        1.4.4 房地产产业化发展的评价
        1.4.5 房地产业具有很强关联性,促进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章 国内外房地产产业化对比
    2.1 国外房地产产业化的发展
        2.1.1 国外房地产及其产业化发展模式
        2.1.2 国外房地产产业化的特点
    2.2 中国的房地产业及其产业化状况
        2.2.1 中国的房地产产业化现状
        2.2.2 中国房地产产业化特点及解决途径
第三章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
    3.1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3.1.1 经济增长率居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6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步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
        3.1.2 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3.1.3 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住房建设快速发展
    3.2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
        3.2.1 基础原材料产业
        3.2.2 能源类产业
        3.2.3 机电产业
        3.2.4 一般消费类产业
        3.2.5 新兴行业的产生和劳动力的吸纳
    3.3 房地产业的相关产业分析
        3.3.1 钢铁行业较快发展
        3.3.2 能源类行业供需矛盾突出
        3.3.3 高技术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3.3.4 汽车业的迅速发展
        3.3.5 中国家电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基地
    3.4 房地产产业化与劳动就业
        3.4.1 就业供求总量矛盾突出
        3.4.2 就业结构矛盾交织
        3.4.3 房地产产业化对就业矛盾的缓解
第四章 房地产产业化与建筑业
    4.1 国际和国内建筑市场的基本状况
    4.2 国外和国内建筑企业的基本状况
        4.2.1 国外建筑企业基本状况
        4.2.2 国内建筑企业基本状况
    4.3 经济增长给建筑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3.1 刺激建设投资增长,为建筑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4.3.2 促进中国建筑企业更大范围内平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3.3 促进中国建筑业结构的改变
        4.3.4 加速中国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的革命
        4.3.5 有利于中国建筑业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健全
    4.4 提升中国建筑业的竞争力
        4.4.1 全面开放建筑市场,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
        4.4.2 扶持工程咨询服务,发挥专业人士组织作用
        4.4.3 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实施建筑企业专业化改组与改造
        4.4.4 鼓励技术创新,提升人才素质
        4.4.5 提升企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4.4.6 重视信息技术的手段,利用当代先进的技术手段
第五章 房地产业发展中各组成者对产业发展承担的分量分析
    5.1 房地产的资产特点
        5.1.1 物理特征
        5.1.2 经济特征
    5.2 房地产产业化的定位
        5.2.1 目标定位
        5.2.2 技术定位
        5.2.3 组织定位
        5.2.4 产品定位
        5.2.5 市场定位
    5.3 房地产业中的各组成者
        5.3.1 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
        5.3.2 房地产空间的形成与经营者
        5.3.3 房地产业化进程的考虑
        5.3.4 分时度假与激活我国闲置房市
第六章 对中国房地产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6.1 房地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6.2 当前房地产业发展的特点
        6.2.1 处于重要的转变时期
        6.2.2 住房制度改革仍是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2.3 房地产市场已具雏形
        6.2.4 商品住宅发展的新时期
        6.2.5 对经营性用房投资热的关注
    6.3 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产业化的有利因素
        6.3.1 国家的重视
        6.3.2 房地产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一致
        6.3.3 国家政策的支持
        6.3.4 人们住房观念上的认可
        6.3.5 房地产业已逐渐走向规范
        6.3.6 房地产开发商的调整已基本到位
        6.3.7 社会配套条件基本具备
        6.3.8 我国已加入WTO,各种条款的逐步实施,将促使房地产业按国际准则运作和发展,税收等方面国民待遇实施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境外资金进入我国的房地产业
        6.3.9 我国将进入住房消费为热点的消费阶段
    6.4 制约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6.4.1 缺乏人才,特别是合格的经纪人才
        6.4.2 缺乏合格的物业管理队伍
        6.4.3 与房地产业发展配套的交易市场、中介机构等还远没有达到健全和令人满意的程度
        6.4.4 缺少房屋租赁市场
        6.4.5 法律建设滞后
        6.4.6 房屋建设的科技含量低
    6.5 发展房地产产业化的政策取向
    6.6 中国的小康生活及房地产产业化
        6.6.1 中国小康生活展望
        6.6.2 我国的经济走势展望
        6.6.3 我国的房地产业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致 谢

四、2004年《玻璃纤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D]. 王玉. 东南大学, 2016(01)
  • [2]中国近代大学教师中的留美学生群体研究[D]. 许祎凡.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3]广东住宅设计标准化研究[D]. 张哲.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4]型钢混凝土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葛桂琼.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5]基于PCa技术的工业化住宅体系及设计方法研究[D]. 杨晓旸.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
  • [6]住宅工业化生产项目建设模式研究[D]. 楚雄.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1)
  • [7]我国纺织品服装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D]. 李莹. 东华大学, 2007(01)
  • [8]河北省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及其应用[D]. 黄慧娟. 清华大学, 2006(06)
  • [9]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D]. 高颖. 同济大学, 2006(02)
  • [10]房地产产业化研究[D]. 苗维亚. 西南财经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2004年“玻璃纤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