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磁异常

空间磁异常

一、宇宙空间的磁异常(论文文献综述)

杨鹤莹[1](2021)在《《空间动力学》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爽[2](2021)在《多种物探方法在矿区深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矿区深部地质勘探工作,在完成对磁法勘探、音频大地电磁测探和激发极化勘探三种物探方法的基本理论分析后,将其应用于实际矿区深部完成对三种不同物探方法的应用效果对比。通过分析研究得出,激发极化勘探方法是三种物探方法中应用优势最明显,最适合矿区深部地质勘探的物探方法。

李邦勇[3](2020)在《不同物探方法在深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我国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矿产普查工作,对比了磁法、激发极化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三种方法在深部金矿找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勘查区控矿构造发育的三叠系地层中各组岩层电阻率和磁性无明显差异,但激发极化效应明显,激发极化法在该类型矿区内有较好的勘查效果。

张勇,姚永坚,李学杰,尚鲁宁,杨楚鹏,王中波,王明健,高红芳,彭学超,黄龙,孔祥淮,汪俊,密蓓蓓,钟和贤,陈泓君,吴浩,罗伟东,梅西,胡刚,张江勇,徐子英,田陟贤,王哲,李霞,王忠蕾[4](2020)在《中生代以来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动力下的中国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控制。近年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提出为深入理解东亚洋陆汇聚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维。本文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为指导,依托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际资料与成果,在东亚大陆边缘多圈层动力系统的框架内,对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总结,初步形成了以"一个边缘、两次消减、三期伸展、分层控制"为核心的"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本文首次将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稳定地块之间的区域,划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这一独立的一级构造单元,按照构造演化的差异,以台湾岛界大致可以分为北部的日本—琉球段和南部的菲律宾段"。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以全新视角诠释了中—新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俯冲汇聚系统下,东亚大陆发生的多期次地质构造事件的深部板块动力学过程,特别是在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了中国海域东部带状变化、南部环状变化的地貌特征。海域地貌格局进一步控制了东部海域"大江大河—大三角洲—陆源碎屑—条带状"和南部海域"短源河流-高角度陆坡-混合物源-环状分布"的沉积分异模式。

王浩森[5](2019)在《南海西北次海盆古地磁场长期变化及其环境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沉积物能够记录到较为连续的古地磁与古洋流的演变信息。其中,通过对沉积物中磁性矿物记录的天然剩磁(Natural Remanent Magnetisation,NRM)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构建过去较为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elative Paleointensity,RPI)信息,这对于地磁场演变与全球记录的对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中国南海,尤其是在西北次海盆地区,缺乏高精度的RPI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该区域地磁场演化精细特征的理解。为此,本论文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L07岩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综合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的研究方法。利用等温剩磁(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sation,IRM)作为天然剩磁(NRM)的归一化参数,构建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37 ka以来的RPI曲线。结果显示,L07岩芯中载磁矿物的成分较为单一,以单畴(Single Domain,SD)低矫顽力磁铁矿为主。古地磁倾角数据显示在220 cm处出现了倾角负值并伴随着RPI的低值,这与南海西北次海盆的PC83岩芯结果一致。我们认为此处的RPI最低值和倾角负值对应地磁场在28.5ka出现的”Mono Lake”极性事件。此外,我们还发现在10.5 ka年前RPI显示出一个峰值,通过结合东亚地区鄂霍茨克海岩芯的RPI记录,我们认为此RPI峰值是由于地球非偶极子场变化影响所致。这表明高纬度区域的磁通量变化对中-低纬区域的古地磁场信息有显着影响。

饶晓龙[6](2016)在《埋地金属管道被动式弱磁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埋藏于地下受土壤腐蚀的金属管道缺陷检测是管道检测的重点领域,但在该领域中,非开挖的条件下要实现对管道的全程检测时,常规检测方法往往难以满足要求,致使腐蚀及其他缺陷定位定量研究困难。常规检测手段多采用接触式的,检测流程繁琐,且成本高昂。因此,如何简便、准确的实现对埋地金属管道非开挖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从理论上剖析了常规检测方法和被动式弱磁检测技术之间的差异,通过被动式弱磁检测原理分析了地磁场透过管道有缺陷或腐蚀的区域与透过正常管道区域后磁场变化之间的不同。基于理论上得出的管道磁场变化,通过C#编程语言设计了相应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完成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处理和缺陷识别与定量的功能。为验证硬件和软件组合的整体性能,首先,通过改变测磁传感器与管道垂直方向之间间距的方法,开展了试验;通过大量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管道埋深与地磁场强度透过管道后磁场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在某一埋深条件下从测磁信号的变化规律上判断管体是否存在缺陷或有无腐蚀方法。其次,为确定检测系统的可靠性,将所开发的系统运用于实际工程应用,并通过现场开挖验证检测结果。最终,与常规检测手段相比,被动式弱磁检测技术无需人为对管道进行磁化,保证了在管道非开挖和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对金属埋地管道中的缺陷和腐蚀的准确检测,并实现二维成像。

侯瑞[7](2013)在《基于Zigbee的地磁异常定位节点设计及定位算法实现》文中认为在军事和地质勘探等领域经常需要确定地下或水下隐蔽目标的位置,这类目标定位问题通常由于目标本身的隐蔽性而难于实现。地磁异常探测(magnetic anomaly detection, MAD)是一种非接触的被动探测,几乎不受天气条件的限制,可以感知处于地球磁场中的任何铁磁性物体。论文通过铁磁性目标对其所处空间的磁场产生的扰动,利用地磁异常探测的方法实现了对隐蔽目标的定位。论文首先从点磁源在三维空间产生的磁场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入手,推导出了非线性的目标定位算法。利用向量运算,以非线性算法为基础,得出了更加便于实现的线性目标定位算法,详细讨论了线性目标定位算法的求解过程,并确定了定位算法需要通过实际测量获得的已知参量。随后根据定位算法的要求,设计了分布式的MAD监测系统硬件。系统包含一个中心控制节点和由若干个终端监测节点构成的传感器阵列,各节点间可以选用Zigbee无线方式或RS-485有线方式进行通信,完成控制命令传输和节点间的精准时间同步。终端监测节点采用三轴各向异性型磁阻传感器HMC1053探测外部磁场,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过数字可编程仪表放大器AD8556调理后,利用高速多通道同步采样AD转换器对信号进行采集。监测节点先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本地的SD卡中,待整个监测流程执行完毕后再将数据传输到与中心控制节点相连的PC机,对数据进行离线分析处理。论文同时还对基于MAD的定位系统进行了性能评估,并针对由多个监测节点构成的传感器阵列可能存在的偏差,提出了传感器阵列的校准方法,最后对实验的数据进行了仿真。通过实验,证明论文设计的MAD监测节点可以有效的采集到磁性目标产生的磁异常信号,采集精度可以满足定位算法的要求。线性化的目标定位算法比非线性算法的算法复杂度低很多,运算速度快,且不会在目标定位结果中引入额外的计算误差。实验及仿真结果表明,论文设计的分布式MAD目标定位系统可以在三维空间中确定目标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袁永真[8](2012)在《油气地质调查中非震物探综合解释技术研究 ——以松辽外围乌兰盖盆地为例》文中认为本文是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承担的《松辽外围中新生代盆地群油气地质综合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813072)项目为依托,根据项目在乌兰盖盆地采集并测试的岩石物性标本、以及开展的剖面重力、磁力和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重力、航磁、浅层钻孔以及邻区测井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岩石物性研究;根据研究区现有资料情况,选用先进的、实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对乌兰盖盆地非震物探数据进行了综合处理和解译。研究工作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系统开展了乌兰盖盆地岩石地层物性研究工作。对乌兰盖盆地地层和火山岩的密度、磁化率和电阻率通过标本测试、物性资料的收集以及统计分析,系统地开展了岩石物性研究,分析了盆地可能存在的主要密度界面、磁性体及低阻电性标志层;指出在乌兰盖盆地应用非震物探技术开展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具备地球物理前提,以重、磁、电为主的非震物探技术可对含油气目标层—白垩系巴彦花群以及中生界底界埋深进行半定量、定量描述。这些认识为非震物探资料解释提供了有力依据。2、探索了在工作程度低的地区开展非震物探综合研究的方法技术。针对乌兰盖盆地火山岩覆盖区地震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研究区缺少深钻探、综合测井以及地震资料,提出采用岩石物性标本测试+邻区测井资料收集+已知浅层钻探+面上区域资料约束的技术路线来确定地球物理模型主要标志层的地质意义;强调以不同物探方法相互约束、综合分析共同确定最终地质解释模型,以降低地球物理解释结果的不确定性。3、利用所取得的重力、磁力、大地电磁资料的反演计算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开展综合研究,给出了乌兰盖盆地的边界、含油气目标层—白垩系巴彦花群地层的沉积厚度、中生界底界埋深、断裂展布、岩体分布等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有力依据。

张艺腾[9](2008)在《火星背阳面电子沉降对电离层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充分调研当前火星空间模拟以及其空间环境的探测结果的基础上,借用火星空间模拟的单流体理想MHD模型,研究了火星空间磁场结构及火星表面局部磁异常对磁场结构的影响;采用单粒子轨道理论模拟计算了在火星背阳面太阳风电子可以沉降至火星大气深处以致产生电离层的区域;并利用电子撞击电离中的能量流分析的方法模拟分析火星背阳面电离层中的峰值高度和电子密度。太阳风与火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行星际磁场弯曲并向两极移动且被拖拽变形,大部分磁力线从火星两极绕过,通过火星之后在磁尾留下V字形结构。火星表面附近局部磁异常也对火星磁场结构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同位置、强度的磁异常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形成结构、形态各异的微磁层。局部磁异常改变了近火磁场结构,并可能改变等离子体的分布。行星际磁场通过火星之后在磁尾留下V字形结构。太阳风电子在等离子体中延磁力线运动,并延V字形结构磁场沉降到火星背阳面电离层高度并发生撞击电离。沉降的区域为火星晨昏线的背阳面一侧,两处沉降区相当狭小。这可能导致火星背阳面电离层并不稳定,且范围不大。太阳风电子随磁力线沉降到火星背阳面表面,在130~500km高度范围内发生撞击电离。在Phobos-2卫星的探测数据作为入射流条件的情形下,电离峰值高度在170km左右,电离电子密度的峰值为3.4×103cm-3。同时也考察了电子能量和电子能流密度对电离峰值高度和电子密度的影响。模拟结果与Mars4/5、Viking卫星掩星探测的结果基本相符。

杨殿臣[10](2004)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遥感工程地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辽宁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原东水西调)为背景,紧密结合生产实践需要、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特点对洞线区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文中以TM与SPOT图像为信息源,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参考常规地质资料圈定了地层界线,分析了研究区工程地质岩组特征与分布规律,判释了砂砾料场位置分布;根据航磁资料,确定了80条断裂构造,并且分析了褶皱构造的基本特征,确定了穿越输水线路的30条断裂;对三条预选洞线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

二、宇宙空间的磁异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宇宙空间的磁异常(论文提纲范文)

(2)多种物探方法在矿区深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多种物探方法基本理论分析
    1.1 磁法勘探基本理论分析
    1.2 音频大地电磁测探基本理论分析
    1.3 激发极化勘探基本理论分析
2 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3 结语

(3)不同物探方法在深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探测方法基本理论
    1.1 磁法
    1.2 激发极化法
    1.3 音频大地电磁
2 应用实例
    2.1 测量装置和施工方法
    2.2 成果解释
3 结论

(4)中生代以来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动力下的中国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动力系统
3 中国海域构造单元划分
    3.1 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3.2 构造单元划分依据——来自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新证据
        3.2.1 中国海域及邻区深部壳幔结构信息
        3.2.2 中国海域重要构造边界追踪
    3.3 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3.4 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3.4.1 欧亚板块
        3.4.2 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
        3.4.3 菲律宾海板块
4 中生代以来中国海域及邻区大地构造格局演变
    4.1 中生代安第斯型陆缘俯冲体系
        4.1.1 早—中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渐进式俯冲
        4.1.2 晚侏罗世—白垩纪期间古太平洋板块回卷
    4.2 新生代西太平洋型沟-弧-盆体系
        4.2.1 晚白垩世—渐新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
        4.2.2 中新世以来现代沟-弧-盆体系的形成和演化
        4.2.3 晚白垩世以来南海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
5 构造地质过程的资源和环境效应
    5.1 海底地貌分布及成因
    5.2 晚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
    5.3 中国海域资源赋存
        5.3.1 油气资源
        5.3.2 海砂资源
        5.3.3 水合物资源
        5.3.4 海底热液资源
6 结语

(5)南海西北次海盆古地磁场长期变化及其环境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概述
        1.3.1 地磁场相对古强度变化标准曲线
        1.3.2 地球磁场长期变化及南海地区RPI变化曲线
        1.3.3 地球磁场变化与核幔相互作用
        1.3.4 南海环境磁学
    1.4 研究方法、目标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目标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背景介绍
    2.1 南海地形地貌
    2.2 南海的东亚季风系统及洋流概况
    2.3 南海沉积环境
第3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取样方法
        3.2.2 古地磁分析
        3.2.3 岩石磁学分析
第4章 南海西北次海盆的地磁场RPI记录
    4.1 初始年代模型
    4.2 古地磁结果
        4.2.1 磁化率各向异性(AMS)
        4.2.2 古地磁分析
    4.3 岩石磁学结果
        4.3.1 岩石磁学参数随深度变化曲线
        4.3.2 等温剩磁(IRM)获得曲线
        4.3.3 温度随磁化率变化曲线(κ-T)
        4.3.4 磁滞回线
        4.3.5 FORC图
        4.3.6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RPI曲线的建立
    5.2 南海西北次海盆RPI记录
    5.3 RPI记录对于东亚地区磁通量异常的响应
    5.4 环境磁学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
    5.5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埋地金属管道被动式弱磁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埋地管道内检技术
        1.2.2 埋地管道外检技术
        1.2.3 埋地管道检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埋地金属管道被动式弱磁检测原理
    2.1 被动式弱磁法理论基础
        2.1.1 地磁场
        2.1.2 我国地磁场要素分布
    2.2 材料的磁特性
        2.2.1 物质的磁化
        2.2.2 磁导率
    2.3 埋地金属管道被动式弱磁检测原理
        2.3.1 被动式弱磁法检测原理
        2.3.2 埋地金属管道被动式弱磁法检测响应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检测软件与试验设计
    3.1 被动式弱磁检测仪器
        3.1.1 实验仪器介绍
        3.1.2 检测系统编码器设置
        3.1.3 被动式弱磁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3.1.4 检测软件的二维成像
        3.1.5 检测软件的缺陷定量
    3.2 钢制输油管缺陷试件设计与制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检测结果及信号分析
    4.1 腐蚀坑类半管试件的检测结果
    4.2 刻槽类半管试件的检测结果
    4.3 孔洞及腐蚀坑类全管试件的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际运用
    5.1 辽河在役输油管道检测应用
        5.1.1 辽河待检管道基本情况
        5.1.2 辽河待检管道检测结果
    5.2 北京昌平在役输气管道检测应用
        5.2.1 北京昌平待检管道基本情况
        5.2.2 北京昌平待检管道检测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Zigbee的地磁异常定位节点设计及定位算法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2 磁异常监测及目标定位原理
    2.1 铁磁体在空间产生的磁场
    2.2 利用地磁异常进行目标定位的基本原理
    2.3 常用的磁场传感器及其特性
        2.3.1 低磁场传感器(小于1 mGuass)
        2.3.2 地磁场传感器(1 mGuass~10 Guass)
3 基于分布式MAD监测数据的目标定位算法
    3.1 永磁体的非线性磁场模型
    3.2 非线性目标定位算法
    3.3 线性化的目标定位算法
        3.3.1 线性目标定位算法推导
        3.3.2 分布式传感器阵列的数据解算
        3.3.3 磁性目标方向参数和位置参数的解
        3.3.4 方向参数的符号
4 分布式MAD监测节点设计
    4.1 MAD监测系统原理
    4.2 MAD信号采集模块
        4.2.1 各向异性型磁阻传感器
        4.2.2 AMR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2.3 三轴MAD信号高速同步采集
    4.3 MAD监测节点主控MCU
        4.3.1 系统时钟
        4.3.2 电源管理
        4.3.3 EPI接口
    4.4 MAD监测节点硬件总体设计
        4.4.1 传感器与AD转换电路
        4.4.2 主控MCU部分电路
        4.4.3 MAD监测节点电源设计
5 分布式MAD监测系统的性能评估及仿真实验
    5.1 分布式MAD监测系统的性能评估
        5.1.1 系统的时间分辨率
        5.1.2 系统的磁场分辨率
        5.1.3 影响系统性能的其他因素
    5.2 传感器阵列的校准
        5.2.1 传感器参数校准
        5.2.2 监测节点站址坐标校准
        5.2.3 监测节点轴偏校准
    5.3 实验数据分析与仿真
        5.3.1 MAD数据解算
        5.3.2 实验结果与数据仿真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油气地质调查中非震物探综合解释技术研究 ——以松辽外围乌兰盖盆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非震物探在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应用与进展
    1.3 非震物探解释方法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4 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气勘探中的非震勘探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大地电磁测深理论
        2.1.1 大地电磁场遵循的基本原理
        2.1.2 大地电磁场遵循的基本方程
        2.1.3 大地电磁方法技术
    2.2 磁力勘探理论
        2.2.1 磁力勘探的基本原理
        2.2.2 磁力场的基本方程
        2.2.3 磁力勘探的方法技术
    2.3 重力勘探理论
        2.3.1 重力勘探的基本原理
        2.3.2 重力勘探的基本方程
        2.3.3 重力勘探的方法技术
        2.3.4 重磁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第3章 非震物探方法在乌兰盖盆地的应用
    3.1 测线布置及数据采集方法
        3.1.1 测线布置
        3.1.2 数据采集方法
    3.2 重力、磁力数据处理方法
        3.2.1 常规数据处理方法
        3.2.2 人机交互二维(半)位场反演方法
        3.2.3 三维密度界面反演方法
    3.3 大地电磁数据的处理方法
        3.3.1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流程
        3.3.2 大地电磁数据的反演
    3.4 重力、磁力、大地电磁互约束反演解释方法
        3.4.1 重力、磁力、大地电磁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
        3.4.2 重磁电互约条件下的界面反演方法
第4章 乌兰盖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
    4.1 区域地质特征
    4.2 构造特征
    4.3 地层岩石物性特征
        4.3.1 密度特征
        4.3.2 磁性特征
        4.3.3 电性特征
        4.3.4 物性界面分析
    4.4 乌兰盖盆地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4.4.1 重力场特征
        4.4.2 磁力场特征
        4.4.3 宏观电场特征
    4.5 剖面地球物理场特征
        4.5.1 剖面重力场特征
        4.5.2 剖面磁力场特征
        4.5.3 剖面电磁场特征
第5章 乌兰盖盆地非震物探综合解释
    5.1 物性前提
    5.2 研究方法
    5.3 含油气目标层—巴彦花群的综合解释
        5.3.1 剖面地球物理综合解释
        5.3.2 巴彦花群底界埋深综合解释
    5.4 中生界盆地基底的综合解释
        5.4.1 剖面地球物理综合解释
        5.4.2 中生界盆地基底埋深的综合解释
    5.5 乌兰盖盆地的综合解释结果
        5.5.1 含油气目标层—巴彦花群的分布特征
        5.5.2 中生界地层分布特征
        5.5.3 断裂构造
        5.5.4 侵入岩体和火山岩层
        5.5.5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含油气有利区带评价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岩石物性研究结果
    6.2 物探方法技术研究成果
    6.3 盆地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成果
    6.4 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火星背阳面电子沉降对电离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我们认识的火星
    1.2 火星的探测历史
    1.3 火星的空间环境特征
    1.4 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理论模型
    2.1 半动力混合模型
    2.2 多成分单流体MHD 模型
    2.3 多成分双流体MHD 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火星的磁场结构
    3.1 火星磁场的大尺度结构
    3.2 局部磁异常对磁场结构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火星背阳面电离层粒子沉降
    4.1 火星背阳面电离层粒子沉降区
        4.1.1 运动方程
        4.1.2 数值计算方法
    4.2 电子撞击电离
        4.2.1 计算离子产生率
        4.2.2 计算离子和电子的损失率
        4.2.3 电离层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遥感工程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学科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3 研究区地层与岩土体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分布
    3.3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与影像特征
    3.4 砂砾料场影像判释
4 地质构造的研究判释
    4.1 褶皱构造
    4.2 断裂构造
        4.2.1 遥感图象处理
        4.2.2 航磁资料解释
        4.2.3 断裂构造特征
5 洞线工程地质条件比较
    5.1 隧洞围岩工程地质分类
    5.2 洞线工程地质条件比较
6 结论
7 致谢
8 参考资料
9 附录

四、宇宙空间的磁异常(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动力学》汉译实践报告[D]. 杨鹤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多种物探方法在矿区深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J]. 于爽. 中国金属通报, 2021(03)
  • [3]不同物探方法在深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对比研究[J]. 李邦勇. 山西冶金, 2020(04)
  • [4]中生代以来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动力下的中国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J]. 张勇,姚永坚,李学杰,尚鲁宁,杨楚鹏,王中波,王明健,高红芳,彭学超,黄龙,孔祥淮,汪俊,密蓓蓓,钟和贤,陈泓君,吴浩,罗伟东,梅西,胡刚,张江勇,徐子英,田陟贤,王哲,李霞,王忠蕾. 中国地质, 2020(05)
  • [5]南海西北次海盆古地磁场长期变化及其环境磁学研究[D]. 王浩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埋地金属管道被动式弱磁检测技术研究[D]. 饶晓龙. 南昌航空大学, 2016(12)
  • [7]基于Zigbee的地磁异常定位节点设计及定位算法实现[D]. 侯瑞. 西安工业大学, 2013(07)
  • [8]油气地质调查中非震物探综合解释技术研究 ——以松辽外围乌兰盖盆地为例[D]. 袁永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9)
  • [9]火星背阳面电子沉降对电离层的影响[D]. 张艺腾.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8(03)
  • [10]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遥感工程地质研究[D]. 杨殿臣.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空间磁异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