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草药新制剂的研发

再论中草药新制剂的研发

一、再谈中草药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杨耀森[1](2019)在《七味地藿颗粒的制备及其对种公驴精液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七味地藿颗粒是由熟地黄、淫羊藿、菟丝子等7味中药配伍而成,试验证实,组方中的主要有效成份多糖、黄酮等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助阳益精、祛风湿等功效,并且作为新的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因此,优化该七味地霍颗粒中多糖和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七味地藿颗粒中的多糖及黄酮提取工艺的深入优化,最大限度地提取组方中的有效成分,以充分发挥其药效,节约药材;试验对颗粒剂辅料及其配比进行筛选,优选颗粒剂制备条件,最终确立最佳颗粒剂的制备工艺;试验利用制取的七味地霍颗粒饲喂种公驴进行临床应用研究,通过射精量、精子活力等指标评价用药前后种公驴在精液品质和性欲方面等的差异。采用水浴提取法提取七味地藿颗粒中的多糖,通过苯酚-硫酸显色体系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该方剂中多糖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单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设计正交,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为1:25,提取时间为2 h,提取温度为90℃,提取次数为3次时,七味地藿颗粒多糖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为28.01%。该优化工艺条件稳定、可靠,可作为工业化生产七味地藿颗粒的理论基础。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法提取七味地藿颗粒中的黄酮,通过NaNO2-AL(NO3)3-NaOH显色体系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该方剂中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各单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并设计正交,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提取时间为45 min,料液比为1:25,超声波功率为300 W,乙醇浓度为60%,提取温度为60℃时,七味地藿颗粒黄酮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为18.45 mg/g。该优化工艺条件稳定、可靠,可作为工业化生产七味地藿颗粒的理论基础。七味地霍颗粒剂最佳成型工艺研究。选用最优辅料且得到辅料最佳配比,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颗粒剂的成型率、堆密度、休止角为综合指标考察干膏粉与辅料配比、乙醇浓度和乙醇用量的工艺参数。以颗粒剂外观、粒度、含水量、溶解性为指标对所制备颗粒进行质量检查。结果得到最优成型工艺条件为干膏粉与辅料(可溶性淀粉:糊精=1:2)配比1:4、乙醇浓度80%、乙醇用量1:0.4。通过最优工艺制备所得颗粒剂粒度、含水量、溶解性等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年版)颗粒剂要求,且工艺稳定,操作合理可行,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七味地霍颗粒对种公驴精液品质和性欲等的影响试验。试验将20头黑毛驴随机分为高剂量和低剂量组,每头每天分别用药500 g,300 g,共试验35 d,评价用药前后种公驴在精液品质和性欲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种公驴的射精量显着或极显着增加(P<0.05或P<0.01),畸形率显着或极显着降低(P<0.05或P<0.01),射精时间极显着延长(P<0.01),精子活力提高,而且高剂量组更有效。说明本自拟中药方剂能有效改善种公驴的精液品质,提高黑驴的繁殖性能。七味地霍颗粒对不同年龄种公驴精液品质和性欲能力等的影响,采用4岁、5岁、6岁、7岁、8岁和9岁,6个年龄段的种公驴,每个年龄段试验种公驴为5头,共30头,试验35天,评价各个年龄段种公驴在用药前后精液品质和性欲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与用药前相比:4岁、8岁和9岁龄种公驴用药后,射精量显着增加、畸形率明显减少、射精时间得到延长、精子活力提高;5岁、6岁和7岁龄种公驴用药后,精液品质等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着。结果证实,本自拟中药组方能有效改善种公驴的精液品质,提高其繁殖性能。

石继国[2](2014)在《新兽药及兽药新制剂的分类》文中提出兽药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新兽药的开发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开发新兽药是一项需要很多方面提供帮助的项目,包括技术人员、研发经费等等,在国外,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拿出相当多的经费开始研发新兽药了。我国在这方面进行的比较晚,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我国在兽药方面的研发方向有两大方向:一个方面是重点生产原料药,主要以抗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为主。另一个方面是药物添加剂抗菌促生长剂、中草药添加剂和活菌制剂和酶制剂。本文主要说明新兽药的特性以及对这些进行分类。

曹雪[3](2012)在《郑氏三七散对SD大鼠的肾细胞毒理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郑氏三七散是我院已故着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武术家郑怀贤教授伤科内服经验方,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肢体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特别是用于急性肌肉、肌腱和韧带损伤,具有独特的效果。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药理药效学和临床研究,未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推广。在前期试验中已经证实了郑氏伤三七散对急性软组织损伤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在这种前提下,通过郑氏三七散的动物实验,了解郑氏三七散对肾组织细胞的毒性,以期为郑氏三七散在运动损伤和骨科临床中的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将我院郑怀贤教授的思想及经验传承下去。方法:实验选取无特殊病原菌(SPF)级成年SD大鼠75只(雄性),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n=15)、辽源七厘散药物对照组(B组,n=15)、郑氏三七散常规剂量组(C组,n=15),郑氏三七散中等剂量组(D组,n=15)和郑氏三七散高剂量组(E组,n=15)。给药组按照人与动物间药物剂量的换算方法给药液,每天一次,共21天;对照组灌服等量温开水,每天一次,共21天。每天观察大鼠的外观、行为活动、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并记录。在第7、14、21天分别称取各组大鼠体重,并抽取不同组大鼠的血液,检测血液指标,取出肾脏,称取肾脏重量,计算肾脏系数,留取肾组织标本,并在光镜下观察不同组别、不同剂量对大鼠肾组织损伤的情况。通过相关指标的观察与检测,探讨郑氏三七散和辽源七厘散之间对大鼠肾细胞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结果:①一般观察:大鼠给药三周后,动物的外观,行为活动,对刺激的反应,精神状态,食欲,大小便,背毛,肤色,鼻,眼,口腔均无异常。各组大鼠体重均有增加,全部动物未见中毒反应。②称取各组大鼠用药第7、14、21天后的体重,在各个时相点均无显着差异,P>0.05。③系统解剖大鼠用药第7、14、21天后肾脏病理切片,表明肾脏被膜完整,未发现有肿块,充血,水肿,萎缩等病理变化,各组大鼠肾细胞结构完整,肾组织细胞未见坏死。④称取各组大鼠用药第7、14、21天后的肾脏在各个时相点均无显着差异,P>0.05。⑤计算肾脏系数,各组大鼠用药第7、14、21天后的肾脏系数在各个时相点均无显着差异,P>0.05。⑥抽取各组大鼠用药第7、14、21天后血液,检测血液中尿素氮(BUN)和肌酐(Cr),在各个时相点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实验表明在三周时间内郑氏三七散各剂量组对大鼠体重无明显改变;在三周时间内郑氏三七散各剂量组对肾脏组织细胞无明显影响和改变,对血肌酐和尿素氮等血液指标无明显改变,在肾细胞毒理学方面的毒性不明显。

余依婷[4](2011)在《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台湾自古以来就不是中药的主要生产地区、大多数中药资源须仰赖进口提供。自明清以降,带有中国传统医药理论的大陆进口中药材,再加上台湾本地民间草药的使用经验,二者共存并用,成为台湾中草药的在地文化特色。十九世纪末,清王朝因战败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之后,殖民地政府有计划地引入西式医学教育及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民间则延续中国中医药与台湾民间草药的传统,但也开始学习流传到台湾的日本汉方医学临床经验。台湾光复、日本战败、国民政府迁台之后,众多的大陆菁英及传统中医药人士来台,受过西方科学思潮洗礼的科学家与西医师,及满腹经纶的名中医,同时主导着台湾中医药体系的发展。1960年代初期,台湾在中药本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以“中药科学化”为基础,导入了以西药制剂为基础而开发的中药科技,开发了具有高度创意的“中药浓缩制剂”,自此奠定了台湾中医药产业朝向中药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化主轴,台湾与中国大陆的中医药体系开始往不同的方向演进。对台湾自1949年起迄今的中药科学化发展历史进行系统性探讨,可以填补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的研究空白,建立台岛地区中医药科学体系发展架构之研究骨干,对海峡两岸及国际有关传统医药发展战略提供借鉴经验与学术支撑。因此,研究台湾的中药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具有历史性及科技前瞻性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即对台湾社会中医药历史发展过程的相关资料进行发掘、收集、调研、整理、描述、分析、归纳的综合系统方法,以时间顺序、以医学事件、以着名人物着作及学术成就等为切入点,对自明清以来台湾医药早期情况、日据时代及至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迄今影响台湾中药科学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人物进行研究。具体包括:文献回溯分析:围绕台湾中药科学化发展历程,进行文献资料的查询收集,发掘整理,归纳分析,探讨台湾中药科学发展的学术内涵及社会背景,而资料的来源除图书报刊杂志外,更应该重视人物访谈及田野调查的记录。公文征集归类:主要针对政府公报、法令规章、会议论文、报刊杂志等关于中药科学化及中药科技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个案剖析探究:针对产业体系(顺天堂、胜昌制药等二家成功发展中药科学化制剂的标竿企业),行政体系(卫生署、药政处、中医药委员会、药物食品检验局、药物食品管理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对台湾中药科学化的重大影响。口述历史及专家访谈:针对台湾中医药产业相关人士进行访谈,包括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卫生行政人士、教育工作者、产业工作者等,以求全面汇整台湾中药科学化的有关情势,并深入了解发展中药科技发展之解决方案。本论文研究采用的参考文献包括数据库资料,来源主要有台湾近代医疗文物数据库系统、台湾政府公报信息网、全国法规数据库、中医药信息网。研究结果遵循上述研究方法,在占有大量史料基础上,形成本论文的正文三个部份与附录六个专篇。论文正文“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研究”,重点针对台湾中药科学技术发展的代表人物及事件进行记述。从日据时期到二十世纪底,台湾的中药科学化从局限于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成为医学界可具体接受的中医药处方新观念,并发展成为可于临床医疗使用的中药浓缩制剂。奠定台湾中药科学化发展基础的科研者以杜聪明、颜焜荧、许鸿源为主要代表人物。第一部份台湾历史背景之回顾及医药资料收集整理,以中医药人力变迁之统计,检视台岛地区医药历史的沿革。从传教士医疗进入台湾起,台湾民众接触到西医技术及西药治疗,开始期望医药现代化。日本殖民政权把当代国际卫生观念及医学研究思想带入台湾,建立西医学校,台湾人可在本地或到日本接受科学的研究训练,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现代化思潮的西医药科研菁英。反观国民政府及日本政府对中医药均采取漠视或逐步淘汰的旁观态度,中医药行业只能朝向卖药或民间行医发展,中医药教育只靠父子或师徒相传,中医药科研无法建立学术及研究的体制化基础。第二部份奠定台湾中药科学化发展的先行者,找出开展台湾中药科学化的探索力量。①台湾中药科学化发展的先行者杜聪明。开台第一位医学博士杜聪明,于日据时期在台湾倡导汉医药研究思想,选定台湾本土药用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倡议于台大医院及高雄医学院附设医院设立汉医治疗门诊,坚持于西化制度的台大医学院及高雄医学院亲自主讲中西医学史略及中医药学评论,导入伤寒论、本草学、针灸学成为西医教育一环,在“中西医学一元化”的理念下,撒下了“中药科学化”台湾生根萌芽的种子。②台湾中药科学化的开创者颜焜荧。如果说张仲景《伤寒论》开创了中医临床治疗进入汤剂的新纪元,那么颜焜荧对中药浓缩制剂制定产制流程与质量标准的作为,可算是开创了中医临床治疗进入科学化制剂的里程碑。颜焜荧为日本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开发日本长仓制药第一款汉方新处方“人蔘当勺散”取得药证审批。首先开发出台湾第一个“中药科学化中药浓缩制剂产品原型,协助转移至顺天堂药厂。率先制定及统一中药浓缩制剂质量指标。创立“颜氏汉方理论”,以台北医学院为基地教育出最多中药科研人材。台湾中药科学化研究的泰斗颜焜荧是唯一在台湾二度荣获政府壹等奖励之中医药科学家。③许鸿源创立顺天堂药厂,并担任台湾省卫生试验所副所长及卫生署药政处第一任处长、卫生署药物食品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国文化学院指导药用植物研究,始终强调中药研发检验技术的重要性,以“免煎易服、药效确实”宣传中药浓缩制剂,打响顺天堂制药厂“科学中药”,透过其创立的台湾必安研究所及美国汉方医药研究所检验数据证实科学中药质量,许鸿源实为台湾中药科学化的实践者。第三部份中药科学化在台湾发展及其影响,说明中药科学化对台湾中药制造产业的影响,并解释台湾中药浓缩制剂的演进、质量评估及检验方法的开发、临床试验及新药开发等中药科技技术发展过程。①台湾区制药公会主任委员李沐勋先生发展中药浓缩制剂之主要贡献—导入日本汉方GMP观念于台湾,推动中药GMP产业训练。主持《订定中药标准方》研究计划,成为日后《台湾传统药典(中华中药典)》公告《中药基准方200方》之基础。②中药制造厂在研发制造中药浓缩制剂的时候,必须参考《中药基准方200方》,影响中药厂对配方、包装、制造、申请全民健康保险费用给付等策略,连带地也会影响产业界的科研开发意愿。③以“中药科学化”方式制造中药浓缩制剂的中药厂,由顺天药厂及胜昌制药在上世纪60年代为首创。截至2011年1月1日,台湾实施中药GMP的中药厂将近120家,浓缩制剂中药厂将近50家,仍然是以顺天堂集团及胜昌制药的中药科研实力最为突出,为台湾生技医药产业的中药制造标竿典范。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结果具有以下价值:①开创中医药临床体系的临床决策新流程,②新科技的传播在于说服大众的过程,③台湾的中药科学化将处于动态的演进。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笔者积累1949年迄今的资料,汇编成为论文的第二部份“台湾中药科技发展进程及史料汇编”作为附录。分成六个专篇讨论①现代化科学标准管理中药制造,②以中药为基础的新药开发,③与中药管理有关的政府机构,④中药管理的有关法规,⑤中药科研之重大计划及主要机构,⑥台湾中药制造产业的发展。具体说明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食品药物管理局、中央健康保险局与全民健保、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等单位与推动台湾中药科学化之关连性。中药科学化产品个案说明包括第一张中药新药药品许可证“寿美降脂一号胶囊(卫署药制字第047152号,2005年9月30日核可)”,及第一张植物新药药品许可证“怀特血宝PG2黄耆多醣注射剂(卫署药制字第054853号,2010年6月24日核可)。研究结论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是当代中医药学史的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自1949年国民政府迁徙迄今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台湾医药学界为努力发展中药科学技术所采用的模式及所取得成就。本论文以此为题材进行研究,其创新点:一是从史料汇集的层面,系统性记录台湾中药科学化的历史进展,资料具有原创性及“存史”价值。二是对台湾中药科学化具有奠基贡献的杜聪明、颜焜荧、许鸿源等三人之学思历程及科研经验进行研究。三是总结台湾中药科学化理念与实质学术内涵,其与中药制品质量管理标准、与临床试验的演进新药开发、与台湾中药制药GMP、与中药基准方二百方颁布相关。台湾同样也肩负着对全球传播交流中医药文化的重责大任,以中药科学技术手段所创造的实体产品,正是利用现代科学语言帮助国际友人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涵的一大助力。深入研究中医药这个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的丰富宝藏,考察台湾推动中药科学化及发展中药科技的历程,共同探索中医药,传承中医药,将是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大融合的必然。

王广平[5](2009)在《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医学体系不可或缺的诊疗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中医药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知识体系,逐渐被世界各地人们所了解或接受。中医药行业由中医服务业和中药产业组成,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相应地拆分为中医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和中药产业发展模式。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从“中药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到中药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药产业现代化在提高产品质量和规模化发展方面成效显着;但是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推动的效果并不明显,因而需要用新的创新思维和技术经济的方法,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中药产业国际化是指利用全球科技和医药学资源,推进中药产业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实现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并进入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从狭义角度来看,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就是中成药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医药主流市场,实现中药产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如何推进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进程,是困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关键性问题。10多年的中药产业现代化理论发展与具体实践,对国际化进程贡献程度仍显不够,因而国内业界和学术界提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和“知识创新”的发展思路,成为近来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主流思想。基于国内外中药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和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具体实践,采用创建中国现代管理学派的分析框架: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借鉴霍尔(A.D.Hall)三维空间模型结构的思维方法,遵循钱学森院士提出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一体化进程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本研究提出中药产业经济系统三维空间发展模型:学科体系结构/专业维、中药产业发展进程/时间维和产业链/逻辑维,以深入分析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基于大量文献综合研究,对国内外传统医学发展背景和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采用里程碑事件分析法得出:明末清初(1582~1724)第一次“西学东渐”之前,中国传统中医药并不落后于其它世界医学体系,而且很先进。接着,利用调查问卷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反映出当前国内业界对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影响因素的认知程度。再者,基于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逻辑关系,将中药产业国际化定义为现代化过程的国际互动,对中药产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与评价,显示了中药产业现代化水平在逐步提升;将国际化战略作为中药产业发展目标,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出口交货值为产出指标,结果显示了中药工业的技术有效性明显低于其它几个高技术产业;基于实证分析和现代化进程评价的基础之上,提出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评价应该兼顾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中药产业参与国际传统医学交流合作、传统中医药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等方面。随后,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影响因素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不足的现象源自于中药产业学科体系结构中技术科学层次的缺失,建立和完善适合于中药产业发展的技术科学体系,尤其是构建临床应用标准,是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重中之重。最后,基于文献研究(古为中用)、实证分析、现代化水平评价(近为今用)和学科体系结构(洋为中用)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基于“综合集成”系统思想的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即“中药产业经济系统三维空间发展模型”,并探索了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几个重点问题,包括国际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与针灸协同发展和基于知识管理等。在结论和展望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的创新之处,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本研究采用多学科、多角度的思路与方法,借鉴钱学森院士提出的系统科学体系的方法,提出了中药产业的技术科学学科体系;将分析与研究过程纳入到中国现代管理学派的分析框架之中;进行了“中药产业经济系统三维空间发展模型”的探讨。本研究成果将促进21世纪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并使其获得对外贸易竞争优势,造福于世界各地居民。

彭小列[6](2008)在《乌桕叶浸提液防治鸡白痢病的研究》文中提出鸡白痢(Pullorum Diseases)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可在短时间内导致雏鸡大量死亡,给养鸡业带来严重危害。目前治疗鸡白痢病采用的药物和其饲料添加物质多为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激素等,这些物质在治疗和饲料中长期使用,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和残留,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寻求防治鸡白痢病疗效好且无公害的药物对有效地防治鸡白痢病具有重要意义。在湘西永顺县民间有用乌桕叶防治鸡白痢病的传统,为检测乌桕叶对鸡白痢的防治效果,本次研究选择健康的艾维因1日龄的雏鸡,以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3为种毒人工诱发鸡白痢病,进行乌桕叶的体外抑菌试验、预防试验、治疗试验及乌桕叶的急性毒性试验。乌桕叶体外抑菌试验发现,乌桕叶提取物对各种供试致病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乌桕叶醇提物比水提物抑菌效果更好。与菌必杀相比乌桕叶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适中;在预防试验中,乌桕叶水提液组和诺氟沙星组均可显着降低发病率,发病率均在15%,两者预防效果相同(无明显差异),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在治疗试验中,治疗效果好,与感染对照组死亡率85%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与诺氟沙星组相比,差异不显着;在急性毒性试验中,试验结果表明乌桕叶具有极低毒性,提示该药对鸡有较大的安全性,可以作为防治鸡白痢病的药物推广。本文从体外抑菌试验、体内抑菌效果和急性毒性试验几个方面阐明这一传统做法的科学性。得出以下结论:1、乌桕叶的水提取液和醇提取液不仅对鸡白痢沙门氏杆菌,而且对一些引起人畜疾病的细菌也有抑菌效果。醇提取液的效果较水提取液的好,表明有效成份大多为醇溶性的;2、小规模实验证明,乌桕叶提取液对预防和治疗鸡白痢病的效果显着;3、乌桕叶的毒性小,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既可预防鸡白痢病,也可以提供许多必需氨基酸的营养物质。

莫童[7](2008)在《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广西中草药种质资源丰富,现已查明有中草药物种4623余种,在全国排第二位,仅次于云南。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广西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对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的优势是:野生资源优势、规模种植优势、产业园区优势、绝对的数量优势、独特的品种优势、相对的质量优势、药材进口优势和开发利用的比较优势;其劣势是:对中草药原料资源缺乏系统规划,产业规模小;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突出;信息不灵,盲目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传统道地药材无优势可言;中草药材企业力量薄弱;缺乏长远观点;科技研发力量薄弱,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等。其机会是:健康产业将成为“财富第五波”,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借助东盟平台,扩张广西中草药国际贸易;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确定,提供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中草药开发利用符合区政府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要求。其威胁因素主要是省外目标市场竞争威胁和“洋中药”的威胁。根据SWOT分析,提出了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今后发展思路和目标。并且提出了合理高效开发广西中草药资源的对策,主要有:加强资源管理、进行科学规划;加强中药种质资源研究,选择和利用优良种质;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建设中草药材产业基地;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安全、高效、产量稳定、质量可控”开发药材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市场,加强流通,提高价值转化;充分利用优势、选择“出口导向”型模式,大力开发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加快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中草药材产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中草药原料科技产业,打造着名“桂药”品牌;培育中草药材龙头企业,提升中草药材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陈军[8](2007)在《萹蓄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的前期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和“杯碟法”测定篇蓄(Polygonum aviculare)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各菌种抑菌活性,并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三种提取物对细菌都有抑制作用。利用GC-MS技术分析了萹蓄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共分离鉴定了39种化学物质。其中主要成分有焦性没食子酸占总量50.83%;赤藓醇占总量1.95%;胸腺糖占总量2.10%;5-乙酰基巴比妥酸占总量0.32%;紫丁香酸占总量的7.126%;十六酸(棕榈酸)占总量8.62%;γ-谷甾醇占总量22.8%;邻苯二酚占总量2.09%。焦性没食子酸、紫丁香酸、邻苯二酚和二氢丁香酮都具抑菌活性,是萹蓄具抗菌活性的物质基础。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了篇蓄的脂肪酸类物质,并用GC-MS分析了萹蓄脂肪酸的成分。在萹蓄的油脂中共鉴定了7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2种,分别为棕榈酸(10.07%)和硬脂酸(12.68%),占总含量的22.75%;不饱和脂肪酸5种,分别为十六碳烯酸(11.65%)、3,5-二甲基-4-羟基苯丙酸(1.04%)、亚油酸(2.99%)、8-油酸(6.38%)和环氧乙烯十八碳烯酸(2.09%),占总含量的24.15%。由以上数据可知,不饱和脂肪酸在萹蓄中的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同时,还测定了萹蓄粗蛋白含量为11.6%、粗纤维含量为21.1%。上述结果表明萹蓄可以开发成饲料添加剂。

曾渝[9](2006)在《海南生态药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同人类生存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医药产业,“如何用‘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重新认识和改造传统的发展模式”,“如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努力使医药产业真正成为满足社会大众需要的“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成为新世纪我国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后发优势产业之一,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使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不仅成为世界公认的制药大国,更要成为拥有独立创新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制药强国。本论文正是基于探索走出这样一条道路,才提出这样的课题。为此,本论文围绕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了专门研究。为剖析其问题之根源,将国际情况比较、产业发展现状、循环经济理论、经济模型推论、优选示范区域和实践运作范例结合起来,加以全面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以创新设计海南生态药业发展模式来力求探索出一条引领我国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实施战略及措施之路。本论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一、提出问题与定义。本论文着重研究医药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应当积极探索一条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以依托和保护环境资源为目的的新型医药产业发展之路。在比较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之后,尤其是在剖析了当前世界范围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趋势以及面临的困境以后,作者认为发展生态型医药产业是未来方向,并较全面和系统的提出了生态药业的概念,给出了初步的定义。此外,本论文主要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生态药业的基本概念,在生态药业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与关联、建设模型与条件比较、示范区域选择以及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都提供了明确的思路。二、基础理论研究。生态药业的理论研究,从五个方面入手:①遵从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轨迹;②介绍循环经济分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从而揭示循环经济

王学静[10](2006)在《银杏叶提取物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肉鸡生产性能、屠体品质、肌肉品质、血脂、免疫机能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择1日龄罗斯308雌性肉雏鸡180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饲养期28天。Ⅰ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Ⅱ、Ⅲ、Ⅳ、Ⅴ、Ⅵ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03%、0.06%、0.12%、0.24%、0.48%的EGB。饲养结束后,测定并统计分析其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胴体品质、肌肉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 (1)EGB能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饲料中添加0.06%的EGB可显着或极显着提高肉雏鸡的日增重和耗料增重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结束时Ⅱ组日增重提高7.82%(P<0.05),耗料增重比降低12.50%(P<0.01),平均体重提高7.38%(P>0.05)。 (2)EGB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肉鸡胴体品质。腿肌率Ⅴ、Ⅵ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9.28%(P<0.05)、10.70%(P<0.05);腹脂率分别较对照组降低13.21%(P<0.05)、14.15%(P<0.05)。瘦肉率有所增加,Ⅵ组增加最多,达到6.65%(P<0.05)。 (3)EGB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肉鸡肌肉品质。试验组肉鸡胸肌系水力、胸肌肉色、胸肌大理石花纹、pH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胸肌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Ⅴ、Ⅵ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分别提高了20.21%、13.37%。胸肌脂肪含量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Ⅳ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Ⅴ组、Ⅵ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极显着。但0.12%的添加量,能更好的的改善肌肉品质。 (4)EGB可以提高肉鸡免疫机能。EGB可以提高免疫器官重量,Ⅲ组较对照组提高的最多。胸腺相对重量提高了24.70%(P<0.05),法氏囊相对重量提高了42.95%(P<0.05),脾脏相对重量提高39.29%(P<0.05)。EGB可以提高血清IgA、IgG含量。Ⅲ、Ⅳ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出现显着性差异。IgA分别提高了21.54%(P<0.05)、30.08%(P<0.05),IgG分别提高了20.04%(P<0.05)、24.74%(P<0.05),其中Ⅳ组提高最多。 (5)EGB可以降低血脂含量。0.03%~0.24%的添加量均能使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且Ⅲ组降低最多,较对照组降低了25.75%(P<0.05)。各试验组血清甘油三酯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其中Ⅲ组降低最多,降低了61.36%(P<0.05)。各试验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所提高,Ⅳ组提高最多,提高了31.10%(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有所降低,Ⅳ组降低的最多,降低了32.91%(P<0.05)。 (6)EGB能提高肉鸡的抗氧化功能。各试验组血清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Ⅳ组降低最多,达40.92%(P<0.01)。各试验组较对照组SOD活力均有所提高,Ⅳ组提高的最多,提高了19.07%(P<0.05)。

二、再谈中草药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谈中草药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七味地藿颗粒的制备及其对种公驴精液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驴业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1.5 中药方剂在改善种公畜精液品质中的应用
    1.6 中药颗粒剂制备现状及应用
    1.7 七味地藿颗粒配伍组方及有效成分
第二章 正交设计法优选七味地藿颗粒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与设计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正交设计法优选七味地藿颗粒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正交设计法优化七味地霍颗粒剂成型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2 方法与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七味地藿颗粒对于种公驴精液品质的影响
    5.1 试验动物与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七味地藿颗粒对不同年龄种公驴繁殖性能的影响
    6.1 试验动物与材料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新兽药及兽药新制剂的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兽药及兽药新制剂可分为5类
2 我国在新兽药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经费投入不足
    2.2 企业创新不足, 质量也无法估量
    2.3 缺少研发型人才
    2.4 兽药类的企业大多是规模小、条件差的小企业
    2.5 缺少原材料, 原料药与制剂生产比例失调。
3 改进措施
    3.1 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
    3.2 逐步与国际接轨
    3.3 有效调整兽药产品结构
    3.4 适当研发生物药物
    3.5 中草药原料的开发
4 总结

(3)郑氏三七散对SD大鼠的肾细胞毒理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中药毒理学研究现状
    2.2 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2.3 中药的肾毒性机理
        2.3.1 中药本身具有肾毒性
        2.3.2 药物服用过量或长期应用使药物蓄积致肾损害
        2.3.3 品种混用
        2.3.4 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
        2.3.5 变态反应
        2.3.6 煎制方法不当
    2.4 近年国内外关于中草药肾损害的研究概况
    2.5 中医对软组织的病因病机认识、损伤的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案
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3.1.3 指标检测的设备及器材
        3.1.4 实验用药物及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动物饲养
        3.2.2 试验药物制备
        3.2.3 实验分组
        3.2.4 给药途径、剂量、方法
        3.2.5 取材及标本制备
        3.2.6 标本处理及观察
    3.3 数据统计学分析
        3.3.1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实验对象一般情况
        4.1.1 样本量情况
        4.1.2 大鼠体重生长变化情况
        4.1.3 各组大鼠其他基本情况观察
        4.1.4 各组大鼠镜检差异
    4.2 各组大鼠平均肾脏重量和肾脏系数
    4.3 血液标本情况
        4.3.1 血生化检测值
5 分析与讨论
    5.1 郑氏三七散的组方特点及方药分析
    5.2 实验方法的讨论
    5.3 组别的设置和意义
        5.3.1 高,中,低三剂量组的设置和意义
        5.3.2 辽源七厘散药物对照组的设置及意义
    5.4 实验结果的讨论
        5.4.1 对肾脏指标的分析
        5.4.2 对肾脏重量和肾脏系数的分析
        5.4.3 病理组织切片的选取
    5.5 检测时相点的选取
    5.6 实验中给药剂量的讨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4)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台湾历史背景之回顾及医药资料收集整理(1653-1970年)
一、荷兰、明郑成功父子、清朝统领台湾的时期
二、传教士医疗进入台湾开启现代化医疗体系
三、日据时期台湾的医药卫生
    (一) 以生物学原理殖民台湾的日本帝国医学主张
    (二) 在日本近代西化医学思潮下所培育的台湾本土菁英
四、日据时期的中医药管理
    (一) 日据时期与汉医汉药有关的管理法令
    (二) 日据时期与中医药有关的医事人员
五、台湾光复后的医药环境
    (一) 医事团体
    (二) 药商管理
六、中药科学化在台湾发展之滥觞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奠定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先行者:杜聪明、颜焜荧、许鸿源
一、启蒙中药科学化的思潮:杜聪明—台湾医学之父
    (一) 生平传记
    (二) 学术贡献
二、开创中药科学化的时代:颜焜荧—台湾中药科学化的泰斗
    (一) 人生阅历
    (二) 学术成就
三、实践中药科学化的商品:许鸿源—顺天堂药厂创办人
    (一) 生平传记
    (二) 成就与贡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药科学化在台湾发展及其影响
一、"中药科学化"理念的探讨
    (一) 中药科学化与中药产业质控品管标准结合
    (二) 中药科学化与临床试验的演进、新药开发相关
    (三) 中药科学化与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关系
二、台湾中药浓缩制剂与中药制药GMP的演进关系
    (一) 中药浓缩制剂的起源与管理
    (二) 台湾中药制药GMP的演进
三、台湾中药制剂、中药材质量管理及中药新药开发
    (一) 中药制剂以TLC薄层层析检验法确认成份
    (二) 中药材质量以HPLC高效液相层析法定量指标成份
    (三) 中药新药的开发
四、台湾中药科学化的标杆企业:顺天堂药厂、胜昌制药
    (一) 顺天堂药厂(集团)
    (二) 胜昌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三) 台湾中药标竿企业对中药科学化的贡献
五、台湾中药基准方二百方
    (一) 订定中药标准方计划
    (二) 公告二百个中药基准方
    (三) 中药基准方对台湾中药制造业之影响
六、中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cience)的探讨
    (一) 社会及时代需求对推进方向的影响
    (二) 学者专家个人的学思主张及科研态度
    (三) 中药科研的体系建立及知识传递
    (四) 中药科学化发展历程的考察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图
图录一
图录二
图录三
图录四
图录五
图录六
图录七
图录八
图录九
图录十
图录十一
图录十二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国内中医药发展背景
    1.1.2 国际传统医学发展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数据来源和调研过程
    1.3.1 研究的数据来源
    1.3.2 研究的调研过程
1.4 本项研究的来源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中药产业国际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中药概念的界定
    2.1.2 中药产业的定义
    2.1.3 中药产业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概念
2.2 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研究状况
    2.2.1 国外对中医药发展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对中医药发展的研究现状
    2.2.3 中药产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2.2.4 中药产业发展的研究趋势
2.3 中药产业的发展历程
    2.3.1 古代医药业的发展回顾
    2.3.2 近代中药产业的发展回顾
2.4 世界整体医学体系概述
    2.4.1 印度传统医学
    2.4.2 希腊医学与埃及医学
    2.4.3 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交流史
2.5 国外天然药物市场发展概况
2.6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6.1 系统理论
    2.6.2 技术经济学的理论
    2.6.3 现代化发展理论
    2.6.4 创建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理论
    2.6.5 其他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产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 模型的构建与假设基础
    3.1.1 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不足的文献分析
    3.1.2 国际化进程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构建
    3.1.3 中药产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假设
3.2 调查问卷设计
    3.2.1 调查问卷设计前的专家访谈
    3.2.2 调查问卷设计的指导思想
    3.2.3 调查问卷变量的测量量表
3.3 调查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3.3.1 调查问卷的收集
    3.3.2 调查问卷样本的基本情况
    3.3.3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4 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用药习惯和文化因素分析
    3.4.2 中医基础理论因素分析
    3.4.3 中医诊断技术因素分析
    3.4.4 中药基础理论因素分析
    3.4.5 中药制造和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3.4.6 中药产业化状况因素分析
    3.4.7 国家经济实力因素分析
    3.4.8 针灸业与其它策略的分析
3.5 测量模型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3.5.1 验证性因子分析概述
    3.5.2 用药习惯与文化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5.3 中医药基础理论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5.4 中药产业现状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5.5 国家经济和针灸业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5.6 中药产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的整体验证性因子分析
3.6 理论模型的假设支持
    3.6.1 模型研究的整体情况
    3.6.2 论模式的假设检验
3.7 结果与讨论
    3.7.1 调查范围与设计的科学性
    3.7.2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分析与评价
4.1 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政策理论与实践
    4.1.1 中药产业现代化与国际化
    4.1.2 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成果
    4.1.3 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政策和规划
    4.1.4 中药产业现代化的理论与评价方法概述
4.2 中药产业经济现代化的时序分析
    4.2.1 中药产业现代化时序分析方法
    4.2.2 经济效率1995~2007时序分析
    4.2.3 经济结构1998~2008时序分析
4.3 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截面分析
    4.3.1 中药产业现代化截面分析方法
    4.3.2 2007年中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经济现代化截面
    4.3.3 2001年中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经济现代化截面
    4.3.4 1995年中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经济现代化截面
4.4 中药产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4.4.1 中药产业现代化评价的原理
    4.4.2 中药产业经典和综合现代化的评价方法
    4.4.3 中药产业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水平评价
    4.4.4 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其它评价方法
4.5 中药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效果评价
    4.5.1 中药产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中药进出口状况
    4.5.2 基于国际化发展目标的中药产业进出口评价
4.6 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指标构建思路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与中药知识体系结构
5.1 基于整体论的中药产业知识体系概述
    5.1.1 中医药知识与知识挖掘
    5.1.2 中药科技的学科体系结构
5.2 中药产业发展的技术科学分析
    5.2.1 传统中医药学的哲学层次
    5.2.2 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5.2.3 中药产业的技术科学层次
    5.2.4 中药产业生产/工程技术方面
5.3 基于基础科学层次的中药应用设计与建立
    5.3.1 中药应用机制的设计与建立
    5.3.2 中药临床应用机制的验证
5.4 基于基础科学层次的中药临床标准化问题
    5.4.1 技术标准与国际化发展
    5.4.2 中药产品应用标准化战略的概述
    5.4.3 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标准化问题
    5.4.4 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的标准化问题
    5.4.5 中成药的临床使用标准化问题
    5.4.6 中药制剂临床使用的其它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知识管理的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思路
6.1 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系统思想
    6.1.1 中药产业经济系统的结构
    6.1.2 中药产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问题
    6.1.3 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几种途径分析
6.2 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6.2.1 疗效第一的原则
    6.2.2 继承与创新的原则
    6.2.3 知识产权保护原则
6.3 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与针灸业协同发展机制
    6.3.1 针灸在国际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状况
    6.3.2 中药产业与针灸业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6.4 基于知识管理的国际化发展思路
    6.4.1 中药国际贸易活动的博弈分析
    6.4.2 中药国际贸易与中药产业经济增长
    6.4.3 基于信息管理的中药产业知识管理
    6.4.4 基于知识传播的中药产业国际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东亚传统医学史年表
附表2 中国传统医药学与西方医药学史年表
附表3 中外医药学交流史
附录4 测验变量的协方差矩阵
附表5 中药产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相关性矩阵
附录6 "中药产业国际化"开放式问卷
附录7 "中药产业国际化"访谈提纲
附录8 "中药产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的调查问卷
附表9 基于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中药产业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评价指标值表
附表10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中药产业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评价指标值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致谢

(6)乌桕叶浸提液防治鸡白痢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鸡白痢的临床病症研究
        1.2 乌桕的研究概况
    2 本项研究立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乌桕抑菌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乌桕水提液对人工感染鸡白痢病的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乌桕叶对鸡的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结论
    3 今后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作者简介
致谢

(7)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有关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2.2 中国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3 SWOT分析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
    1.6 研究的手段
2 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 广西中草药资源概况
    2.2 广西中草药生产状况
        2.2.1 广西野生中草药材生产情况
        2.2.2 广西中草药材种植情况
    2.3 广西道地药材的品种情况
        2.3.1 罗汉果
        2.3.2 鸡血藤
        2.3.3 八角
        2.3.4 广豆根
        2.3.5 鸡骨草
        2.3.6 肉桂
        2.3.7 何首乌
        2.3.8 扶芳藤
        2.3.9 葛根
        2.3.10 山银花
        2.3.11 广莪术
        2.3.12 岩黄莲
    2.4 广西中草药材市场情况
        2.4.1 专业市场
        2.4.2 边贸市场
        2.4.3 民间交易
    2.5 广西中药材企业情况
        2.5.1 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5.2 广西玉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2.5.3 广西花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2.5.4 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
        2.5.5 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
3 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SWOT分析
    3.1 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分析
        3.1.1 野生资源优势
        3.1.2 规模种植优势
        3.1.3 产业园区优势
        3.1.4 绝对的数量优势
        3.1.5 独特的品种优势
        3.1.6 相对的质量优势
        3.1.7 区位地域优势
        3.1.8 开发利用的比较优势
    3.2 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劣势分析
        3.2.1 缺乏系统的整合和合理的规划,开发利用规模偏小
        3.2.2 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突出,短期行为趋势明显
        3.2.3 信息不灵,盲目生产,效益不稳定
        3.2.4 中草药材种植组织化程度低,药材质量难以保障
        3.2.5 产品缺乏竞争力;种子种苗来源混杂,伪品充斥
        3.2.6 传统道地中草药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2.7 中草药材企业力量薄弱,难以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3.2.8 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9 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相关学科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3 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机会分析
        3.3.1 健康产业将成为"财富第五波",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3.2 借助东盟平台,扩张广西中草药国际贸易
        3.3.3 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确定,提供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
        3.3.4 符合区政府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要求
    3.4 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威胁分析
        3.4.1 省外目标市场竞争威胁
        3.4.2 "洋中药"的威胁
4 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4.1 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目标
        4.1.1 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思路
        4.1.2 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目标
    4.2 广西中草药资源利用对策
        4.2.1 加强资源管理、进行科学规划
        4.2.2 加强中药种质资源研究,选择和利用优良种质
        4.2.3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建设中草药材产业基地
        4.2.4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安全、高效、产量稳定、质量可控"
        4.2.5 开发药材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
        4.2.6 培育市场,加强流通,提高价值转化
        4.2.7 充分利用优势、选择"出口导向"型模式,开发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
        4.2.8 加快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中草药材产业现代化进程
        4.2.9 大力发展中草药原料科技产业,打造"桂药"着名品牌
        4.2.10 培育中草药材龙头企业,提升中草药材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5 结论与讨论
    5.1 全文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萹蓄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的前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萹蓄的研究进展
        1.2 植物性饲料添加剂研究现状与进展
    2 立题的依据和意义
    3.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
        3.1 主要内容
        3.2 主要目的
第二章 萹蓄抑菌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萹蓄根、茎叶两种样品提取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2.2 萹蓄根、茎叶的两种提取物对真菌的抑制作用
        2.3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2.4 讨论
    3 小结
第三章 萹蓄乙酸乙酯提取物的GC-MS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萹蓄成分分析
        2.2 讨论
    3 小结
第四章 萹蓄脂肪酸及部分营养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的采集与预处理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萹蓄脂肪酸
        2.2 萹蓄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2.3 萹蓄中部分营养成分分析
        2.4 讨论
    3 结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今后工作的方向
创新点
图版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作者简介
致谢

(9)海南生态药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背景及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问题的背景——国内外医药产业面临的困境
        1.1.3 解决问题的机遇——生物科技革命时代正在来临
        1.1.4 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2 生态产业革命与生态经济的发展
        1.2.1 生态型工业
        1.2.2 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的比较
        1.2.3 产业生态学的复合型经济
        1.2.4 建设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
    1.3 生态药业的定位与理论基础
        1.3.1 生态药业的概念和内涵
        1.3.2 生态药业的理论基础
        1.3.3 发展生态药业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1.3.4 加强生态药业发展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2章 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状况与趋势
    2.1 国际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
        2.1.1 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2.1.2 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2 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
        2.2.1 中国医药产业的总体概况和发展前景
        2.2.2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2.3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天然与生态结合是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2.3.1 天然疗法和天然药物广泛应用是医药科学发展未来之路
        2.3.2 中药是国际社会天然疗法的主体
        2.3.3 前景无限的生物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
        2.3.4 “向海洋要药”——人类医药科技的新选择
第3章 生态药业的产业的定位及其关联理论分析
    3.1 生态药业的产业定位
        3.1.1 有关产业结构一般理论和分析
        3.1.2 生态药业的产业定位
    3.2 生态药业定位与结构调整优化
        3.2.1 生态药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
        3.2.2 产业定位与结构优化面临的问题
    3.3 生态药业的结构优化
        3.3.1 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3.3.2 产业关联程度与产业结构优化
    3.4 生态药业产业升级的模式与机制
        3.4.1 传统医药产业升级的模式
        3.4.2 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及其特点
        3.4.3 生态药业的升级机制
    3.5 生态药业与关联产业分析
        3.5.1 有关产业关联理论要点
        3.5.2 产业关联的形态特征
        3.5.3 与生态药业相关联产业
第4章 生态药业计量经济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4.1 构建生态药业计量经济模型的涵义
        4.1.1 天然药材资源支持能力的计量经济分析
        4.1.2 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的计量经济分析
        4.1.3 社会相关支持能力计量经济分析
        4.1.4 医药经济支持能力的计量经济分析
    4.2 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药业综合评价模型
    4.3 以海南省为例进行生态药业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4.3.1 权重(系数)的确定
        4.3.2 数据的录入
        4.3.3 分析结果
第5章 生态药业区域分布与发展比较
    5.1 中药产业资源概况
        5.1.1 中药资源蕴藏量概况
        5.1.2 中药资源区域分布状况
        5.1.3 海洋药物资源状况
    5.2 生态药业区域发展的指向
        5.2.1 资源指向
        5.2.2 技术及工业指向
        5.2.3 金融资本指向
        5.2.4 信息贸易指向
    5.3 最具潜质条件的6 省区生态中药产业发展状况比较
        5.3.1 云南省
        5.3.2 贵州省
        5.3.3 四川省
        5.3.4 广西自治区
        5.3.5 广东省
        5.3.6 吉林省
    5.4 生态药业发展方向及关键选择
        5.4.1 现阶段生态药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5.4.2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5.4.3 建设生态药业科技园区是未来实践的关键
第6章 生态药业示范区域的最佳选择——海南
    6.1 海南生态药业发展的相关条件
        6.1.1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6.1.2 别具一格的人文社会环境
        6.1.3 独具特色的天然药材资源
        6.1.4 异军突起的医药产业
    6.2 海南发展生态药业的几个突破口
        6.2.1 着力推动地产中药材产业化
        6.2.2 加快发展现代药物制剂工业
        6.2.3 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多肽类生物制药基地
        6.2.4 加强海洋药物研发
        6.2.5 做大做强保健品产业
        6.2.6 开发利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用药——黎药苗药
    6.3 海南发展生态药业的四大基础条件
        6.3.1 生态环境基础
        6.3.2 政策法规基础
        6.3.3 管理体制基础
        6.3.4 产业发展基础
第7章 海南生态药业的战略构想与目标
    7.1 生态药业是海南发展医药产业的创新模式
    7.2 海南生态药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7.2.1 发展海南生态药业的指导思想
        7.2.2 海南发展生态药业的总体思路
    7.3 海南“十一五”期间发展生态药业的战略目标
        7.3.1 成长目标
        7.3.2 功能目标
        7.3.3 生态目标
第8章 海南生态药业的创新模式设计
    8.1 整体建设模式
        8.1.1 基础层面―在全省范围内发展生态药业
        8.1.2 中坚层面―把海口药谷等园区建设成为生态药业科技园区
        8.1.3 高端闪亮点——建设生态型药厂和认证生态型产品
    8.2 海口生态药业示范园区初步设计
        8.2.1 海口生态医药工业园区定位及设计指导原则
        8.2.2 园区规划建设的内容
        8.2.3 园区规划技术概要
第9章 海南生态药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与重点
    9.1 海南发展生态药业的产业结构
        9.1.1 着力发展新型化学制剂、现代中药产业与海洋创新药物三条产业带
        9.1.2 以打造药业生产航母为目标,构建产业化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
        9.1.3 发展新剂型、新工艺,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药物研究体系
        9.1.4 优化产业结构,扶持骨干型医药企业
    9.2 海南省发展生态药业的产业布局
        9.2.1 在海口、琼海、澄迈等地区建立海南省医药工业产业基地和药物研发基地
        9.2.2 在中部地区建立海南中药材现代化科技(种植)产业基地
        9.2.3 在三亚地区建立海南省海洋药物研发基地
        9.2.4 构建西部地区医药原料药基地
    9.3 重点支持南药、黎药产业发展
        9.3.1 建立三个中心,构建创新平台
        9.3.2 建立三级阶梯的南药产业现代化 GAP 种植基地
        9.3.3 整合资源,建立现代中药生产体系
        9.3.4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9.3.5 加速现代中药产品的创新研究
    9.4 重视开发海洋生物药物
        9.4.1 做好海洋药物开发的规划工作
        9.4.2 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技术
        9.4.3 整合资源,推动海洋药物研发及产业化
    9.5 侧重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第10章 构建海南生态药业政策保障体系
    10.1 部分省市发展医药产业的政策概述
        10.1.1 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0.1.2 成立组织机构,统一加强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导
        10.1.3 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系统
        10.1.4 建立有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10.1.5 推动医药产业技术创新
        10.1.6 建立健全医药产业服务体系
    10.2 海南发展生态药业的政策选择
        10.2.1 通过立法营造发展生态药业的大环境
        10.2.2 成立组织机构,加强对发展生态药业的领导和指导
        10.2.3 科学编制发展海南生态药业中长期规划
        10.2.4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
        10.2.5 制定并实施各项优惠政策
        10.2.6 建立医药产品技术创新体系
        10.2.7 加快医药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10.2.8 营建发展海南生态药业的服务体系
第11章 结论
    11.1 主要结论
    11.2 论文创新点
参考案例:海南定安县塔岭生态药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课题研究等学术活动和发表的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银杏叶提取物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药品与动物
        2.1.1 试验药品
        2.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2.2 基础日粮组成与营养成分
    2.3 试验时间和地点
    2.4 饲养管理
    2.5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5.1 粪样的收集
        2.5.2 血液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5.3 屠宰程序
    2.6 测定指标及方法
        2.6.1 生产性能
        2.6.2 营养物质消化率的测定
        2.6.3 屠宰指标及测定
        2.6.4 血液指标的测定
    2.7 数据处理
3 试验结果
    3.1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罗斯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3.1.1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罗斯肉鸡体重变化、平均日增重(ADG)的影响
        3.1.2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罗斯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及耗料增重比的影响
        3.1.3 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3.2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罗斯肉鸡胴体性状的影响
        3.2.1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罗斯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3.2.2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罗斯肉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3.3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罗斯肉鸡免疫器官相对重量的影响
    3.4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罗斯肉鸡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4.1 对血清TC含量的影响
        3.4.2 对血清TG含量的影响
        3.4.3 对血清HDL-C含量的影响
        3.4.4 对血清LDL-C含量的影响
        3.4.5 对血清中LDL-C/ HDL-C的影响
        3.4.6 对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4.7 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的影响
        3.4.8 对血清IgA、IgG含量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4.1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肉鸡血脂水平的影响
    4.3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罗斯肉鸡胴体品质的影响
    4.4 对肌肉品质的影响
    4.5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肉鸡免疫器官相对重量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4.6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GB对肉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再谈中草药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七味地藿颗粒的制备及其对种公驴精液品质的影响[D]. 杨耀森. 聊城大学, 2019(01)
  • [2]新兽药及兽药新制剂的分类[J]. 石继国. 当代畜牧, 2014(26)
  • [3]郑氏三七散对SD大鼠的肾细胞毒理学实验研究[D]. 曹雪. 成都体育学院, 2012(05)
  • [4]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研究[D]. 余依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发展研究[D]. 王广平. 暨南大学, 2009(09)
  • [6]乌桕叶浸提液防治鸡白痢病的研究[D]. 彭小列.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7]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及对策[D]. 莫童. 广西大学, 2008(01)
  • [8]萹蓄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的前期研究[D]. 陈军.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7)
  • [9]海南生态药业发展模式研究[D]. 曾渝. 上海交通大学, 2006(02)
  • [10]银杏叶提取物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D]. 王学静.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8)

标签:;  ;  ;  ;  ;  

再论中草药新制剂的研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