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人文视角

邓小平理论的人文视角

一、邓小平理论的人学视角(论文文献综述)

陈松梅[1](2021)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认为

王洪健[2](2020)在《基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道德教育策略探论》文中提出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的到来,我国如今的道德教育对人才培育的任务也是越来越繁重,培育社会中有用的人才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明确主题。马克思人学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它在关于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等方面,这些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论述,马克思人学思想和道德教育的落脚点都是以人为主,从这一点上看来,这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的关键所在,这两者的结合,也为我国的道德教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视角。本文直接切入主题,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理论进行展开介绍,从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各个方面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理论进行论述,在充分理解掌握马克思人学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同马克思人学思想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人学思想理论能够充分地对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理论指导。本文分析了我国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我国在道德教育方面所呈现的问题主要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内容存在缺陷、方法的单一、价值定位偏颇等所呈现的显性因素和隐性教育缺失。因此从这些问题出发,着重提出以马克思人学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对道德教育提供方法上的一些指导。首先是根据人的主体地位来确定道德教育的主题,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其次是根据人的主体性需要对道德教育的方法进行改进,加强自我教育;再次是根据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及多样性来定位道德教育的价值所在,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最后是根据人所具有的社会性来改善道德教育的环境,对社会宏观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进行全面改善;因此,在完善以上各方面问题后,根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理论与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马克思人学思想理论对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

叶长红[3](2019)在《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文中指出高校担负文化建设和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的责任,注重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培育是提高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归属上讲,大学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范畴,其文化建设与高校的职能息息相关,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灵活化、终身化为特质,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高等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从学生个体——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点”现实的人“入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文化育人,以文化整体观贯穿教育过程,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文而化之,以文化人”,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兼顾文化自觉。在文化育人的内容上,注重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注重文化自觉,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与培育作用,重点是以化成天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是以人学理论为指导,界定清楚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视角,分析文化育人在高校的实施中对人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学界对于人学理论的讨论与新进展,并关注其他育人理论,主要以人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展望文化育人的发展前景,更好地研究关注文化对于人的积极内化作用,培育出更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人才,并将积极关注学界关于人的理论的新进展,为文化育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推进高校文化育人。首先,以人学理论为视角,在本文中将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清楚,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四个方面阐述文化育人对现实的人的影响。以人学理论透视高校文化育人,其目标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整体贯穿,文化对人的影响,实现文化的内化作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文化育人的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是契合的,体现了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关注的理论诉求。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一部分,人既可以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者,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对象,在高校文化育人中,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文化育人实施的对象与基础,而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发展的展开是文化育人所应有的目的。其次,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出发,分别探讨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人的存在论之人的实践性存在、主体性存在和能动性存在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紧紧抓住人的本质的特点必不可少。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观建设中必须厘清人的价值论之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价值的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要求准确把握价值的属性和特点。人的发展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也是文化育人的人学诉求。本文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以及发展论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分析了当前文化育人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建议,丰富了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最后,从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人学制度建构和人学实践建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人学理论建构包括人学理念、人学目标和人学内容的建构,人学制度建构要以人为本,建立文化育人的行政组织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和机制,人学的实践建构主要从文化育人的课堂建设入手,从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入手,关注当前的网络课堂建设,形成文化育人的课堂合力,以文化育人的理论、路径和课堂建设三方面的合力,共同推进文化育人的发展。本研究的难点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高校文化育人,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很多的欠缺,在二者的理论分析以及方法论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也是本研究后续会注意的问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将面临新的态势,因此,将更加注重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郭晓旭[4](201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以及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国实际包括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而文化的核心便是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割不断的精神纽带、抹不去的文化烙印,它内在地构成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与性格特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路径与机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创新转化的理论契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古今中西历史大视域正在逐渐形成,在多元思想碰撞与视域融通的大背景下,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如何兼具世界眼光与时代眼光,在保持理论自身的独立性与独特性的前提下,兼收并蓄,增强理论自身的文化包容性与通约性、解释力与延展性,扩大理论的影响范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更广泛的世界认同与文化接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全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比较文化的方法,分五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发展问题进行了论述,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必要性来看,二者的融通发展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需要,也是世界与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二者在文化基础、内在逻辑以及体系结构上的相通性,则为融通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第二章,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当代价值以及创新转化的必要性。从结构来看,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思想体系。而从内容来看,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心性本体论为核心,包含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在内的理论,是追求内生性价值的心性修养学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转化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实践观的指导下,走中西马相结合的实践生存论的发展道路。第三章,具体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与路径选择。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维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西方文化基础。同时,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要坚持群众的立场、实践的维度、批判的精神、问题的视域、世界的眼光,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第四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内在机制、过程与方法。二者的融通发展是系统论、行为发生学与解释学等多元机制共同参与并起作用的结果。二者融通发展的过程则是由文本的互动与生成、多元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视域融合与综合创新四个相互交织的环节所组成的多元文化的消化与吸收的过程。二者融通发展的方法则主要从出场学与范式理论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不断变换的历史语境中出场的路径、形态以及实现融通的理论契合点,为实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第五章,探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几个视角,从现代世界发展的人类共同课题入手,从科技、生态、人学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发展对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的重要性,阐述了二者融通发展在当代世界的重大意义与价值,寻找理论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问题域。最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前景做了展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使理论永葆生机与活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民族精神精华相融通,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转化,重现传统哲学的当代价值,从而开创哲学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自我”的当代重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转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持与理论依据,也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中国化的理论贡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鉴于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探讨更多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层面的结合,对于文化特别是哲学方面相结合的探讨相对较少的现状,本文则重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视域融合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层面,从多元哲学融通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交互影响与双向建构的过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发展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从民族性与世界性两个角度,从自然、社会、人心三个领域,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特质、发展前景、融通机制及现实关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发展需求与中国传统哲学在现时代创新转化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在二者的融通发展过程中,通过相互建构与整合实现共同发展。

王树理[5](2019)在《人学视野下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一进程中,国家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着增强。新时代必定伴有新目标,新时代也需要解决新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建设方面的矛盾日益增多、更为复杂,传统社会管理思想已难解决之。社会发展所出现的众多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思想予以指导,推进社会建设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顺应时代步伐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满足人民生活多样化需要,推动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是指导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基础。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较为系统地分析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的相关论述,深入挖掘其思想理论中所体现的人学意蕴,并尝试探索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实践路径。论文第一部分在对社会治理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分析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产生渊源和主要内容,从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是在对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主要内容的分析基础上,重点阐释其思想所蕴含的丰富的人学意蕴,主要从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人学意蕴的核心点、公平正义是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人学意蕴的关键点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人学意蕴的落脚点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力图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解读和理解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深刻内涵;论文第三部分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实现路径做初步的探索。

谢秀兰[6](2019)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审视——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发展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内涵和思路。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剖析和解读,分析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吴同喜[7](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就有目共睹,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奇迹。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存在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特色不鲜明,社会认识度还不够高,仍处于高等教育的相对弱势地位等问题。同时,高职教育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不足与失误等“历史”问题。其实,高职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就是“人”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状态”与“发展”问题。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的新问题、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以及“互联网+”的新媒体等中国现实,可以说,高职教育发展又一次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与关键性挑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哲学性反思、创新性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不同的办学特色,它是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根本保障。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思想政治弱化、体制机制僵化、个性特色淡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用人需求。为此,积极探索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视角,研究和探讨我国高职教育的思想嬗变和实践发展历程,通过历史脉络的逻辑分析、价值判断、综合归纳等研究方式和方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同时,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论,发现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探究学习,主动成长,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如此,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总体框架有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共五章,各章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从人的本质、需要、价值、权利和发展等方面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内涵,并阐释了人的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和自我否定性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两大特点;探究了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到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思想这一发展脉络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从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在性”即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性,这说明任何一个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的;最后强调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加强人学的运用,推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第二章主要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基本内涵,探究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分别探究了建国前期党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党对现代职业教育思潮的包容、整合与创新,党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党对国外职业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批判与借鉴等方面,进而全面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整合过程,也是继承发展、学习交流、完善提升的过程。第三章追溯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发端,阐述了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启蒙与人的被压迫性,其具体表现为维持生存的“工具”、会说话的“工具”和被压迫的反抗性;阐述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萌芽、建立、兴起的发展过程与人的觉醒性;阐述了党领导的职业教育近百年来的实践过程与人的解放性过程,具体表现为反“帝封官”的斗争性、计划体制的能动性、市场经济的创造性。从而全面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各个阶段人的社会主体性基本特征。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阐述工业化与高职教育,阐述了在工业化早期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但这只是工业化发展的特殊环节、暂时阶段;阐述工业化后期新型发展道路和人性的不断凸显,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人性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广阔空间。二是阐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新特点、新要求、新布局的实践创新发展,以及这个阶段人的社会主体性特点——个性发展的自由性。三是阐述了新时代高职教育思想新成果即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与核心,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的我国高职教育“人本+工学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人为本个性化发展教育理念、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工学整合”管理体制、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加强SOF模式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几个关键构成要素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最后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运用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案例实践载体,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创新,使得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检验、丰富、完善与提升。

樊悦[8](2016)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兴起,为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同时也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研究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马克思毕生的研究都是围绕着人进行的,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工作对象也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对“人”的共同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探究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关系,揭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人学内涵,推动着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向人学领域迈进的步伐,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效性的进一步增强。本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内涵、主要内容、在中国的发展,高校立德树人的人学内涵、现实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对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指导意义。笔者主要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发展论四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并阐释为什么从人学视角探究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探究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马克思人学思想对立德树人教育的指导价值。第二部分,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人学审视,研究当前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学生主体性未能充分发挥;片面强调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忽视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不足等等。在此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分析,探索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三部分,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人”的塑造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人”的塑造的目标一致性,提出了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剖析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引导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开展。

宫建伟[9](2015)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发展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思路,促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质量提升。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我国高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剖析和解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方法。

鲍野[10](2014)在《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初设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的任务、内容、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在这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者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自身的基础理论,对江泽民同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并发展的。以此为契机,论文选择了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并以人学视角为切入点,对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学思想展开研究。力图通过梳理和审视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人学思想,分析其理论和实践价值,达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视域的目的。首先,论文梳理了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和中国前两代领导人的人学思想。其次,从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两个方面对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学思想的形成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再次,从四个层面对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的构成内容做了详细的论述。最后,探讨了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和意义,并分析了其当代价值。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个蕴含着浓厚的人学色彩的理论体系,开展该问题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的人学视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小平理论的人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道德教育策略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外“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综述
        2.国内外“道德教育”的研究综述
        3.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1.跨越学科研究法
        2.分析与综合统一法
        3.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研究内容
        2.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人学思想与道德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人的本质理论
        2.人的价值理论
        3.人的需要理论
        4.人的主体性理论
        5.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道德教育的界定
        1.道德教育的含义
        2.道德教育的特征
        3.道德教育的功能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与道德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1.研究对象一致
        2.研究目标相同
        3.价值定位无异
        4.哲学基础性指导
        5.理论实践与深化
第三章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道德教育策略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体地位不明及原因
        1.忽视主体地位
        2.忽视个性特点
    (二)内容存在缺陷及原因
        1.与生活实际不相契合
        2.不重视人的精神需求
        3.以抽象理论内容为主
    (三)方法存在缺陷及原因
        1.片面灌输的方法
        2.缺乏双向互动法
    (四)价值定位偏颇及原因
        1.偏重工具性价值
        2.忽视个人的价值
    (五)教育环境问题及原因
        1.社会环境
        2.校园环境
第四章 马克思人学思想视域下对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主体性地位
        1.重视主体地位
        2.重视个性发展
    (二)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1.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2.以自由发展为目标
        3.以全面发展为内容
    (三)调整道德教育方法
        1.加强实践活动
        2.注重双向互动
    (四)重视人的价值定位
        1.关注人的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
        2.强调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
    (五)改善道德教育环境
        1.改善社会宏观环境
        2.改善校园微观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的学术论文和研究
致谢

(3)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2 高校文化育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依据
    2.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视角选择
    2.4 高校文化育人的经验与教训
3 高校文化育人的存在论透视
    3.1 人的存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
    3.2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
    3.3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的成因
    3.4 以重视人的存在的特质促进文化育人
4 高校文化育人的本质论透视
    4.1 人的本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
    4.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问题的成因
    4.4 以全面把握人的本质促进文化育人
5 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论透视
    5.1 人的价值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
    5.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5.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问题的成因
    5.4 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
6 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论透视
    6.1 人的发展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
    6.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6.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成因
    6.4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解决建议
7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
    7.1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
    7.2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制度建构
    7.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实践建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情况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理论成果
        二、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
        三、国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必要性
        一、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需要
        三、世界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及特质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结构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价值
        一、传统哲学的天人之思及其当代价值
        二、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特点与现代价值
        三、新儒学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四、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转化的当代价值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创新转化的必要性及现实路径
        一、中国传统哲学创新转化的必要性
        二、中国传统哲学创新转化的现实路径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图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
        一、文化底蕴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文化底蕴中异质文化间的多元互动
        三、后现代文化对文化底蕴的补充与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与价值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选择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机制、过程与方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机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过程
        一、文本的互动与生成
        二、多元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三、视域融合
        四、综合创新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方法
第五章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几个视角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科技视角
        一、现代及后现代主义哲学科技观对科技异化的批判
        二、融通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观的中国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生态视角
        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内涵及发展过程
        二、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发展困境与理性反思
        三、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内涵与意义
        四、融通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观的中国化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通发展的人学视角
        一、现代及后现代视域下的人学困境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观与中国传统哲学人学观的契合
        三、融通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观的中国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人学视野下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
    四、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治理概述
        一、社会治理的基本定义
        二、社会治理的主要内涵
    第二节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
        三、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治理的积极探索
        四、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治理理念创新
        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三、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第二章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人学意蕴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内涵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
        二、人和社会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节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让人民共享治理成果
    第三节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坚持公平正义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基石
        二、公平正义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义
        三、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实现公平正义
    第四节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治理的终极追求
        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三、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人学视野下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励人民参与社会治理
        一、关注人的需要,激发参与积极性
        二、重视人的特性,触发参与主动性
    第二节 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增强人民社会治理能力
        一、以社会组织为载体,提升人民参与社会治理能力
        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节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社会治理良性循环
        一、加强利益协调,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二、推进社会公正,贯彻共享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审视——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解读
    1. 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基础。
    2. 人的主体生成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内容与过往学说相区分的关键。
    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目的。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进行审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1.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来看,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进行审视是题中之义。
    2.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来看,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进行审视是必由之路。
    3.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性来看,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进行审视是长远之道。
三、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特质有待激发。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品质有待提升。
    3.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有待挖掘。
四、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展望
    1. 实施“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
    2. 实施“开放化”创新创业教育。
    3. 实施“精细化”创新创业教育。

(7)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的时代背景
        (二)选题的社会需求
        (三)选题的职业驱使
    二、研究意义
        (一)具有丰富发展理论的意义
        (二)具有正确指导实践的意义
        (三)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三、相关概念解读
        (一)人学的理解
        (二)模式的界定
        (三)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括
    四、研究述评
        (一)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二)已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五、研究框架及研究难重点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二)研究难点与重点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七、创新点和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研究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基本内涵
        (二)基本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社会发展性
        (一)社会存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更加丰富
        (三)人性的解放更加自由与自觉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非理性情感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价值取向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体系
        (一)以和谐发展建设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劳动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目标
    五、启示:我国高职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一)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以人为本
        (二)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要以人为本
        (三)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以人为本
第二章 我国职业教育思想多元化整合与创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基本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中国化
    二、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形成与创新发展
        (一)建国前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形成
        (二)建国后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发展
    三、党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形成
        (二)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四、党对国外职业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发展
        (一)国外近代职业教育的率先发展
        (二)国外职业教育学习与交流的途径
        (三)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及模式
        (四)对国外职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五、启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工学整合
        (一)做到工学整合
        (二)做好现代学徒制
        (三)做实知行合一
        (四)做强企业学院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及其人的主体性发展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启蒙与人的被压迫性
        (一)古代早期职业教育初级实践
        (二)我国古代社会职业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工具使用的压迫性”
    二、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学制形成与人的觉醒
        (一)职业教育运动的兴起
        (二)职业教育学制的建立
        (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百年丰碑
        (四)我国近代社会职业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主动抗争的觉醒性”
    三、党领导的职业教育实践创新与人的解放
        (一)革命根据地职业教育早期实践与人的“反‘帝封官’的斗争性”
        (二)建国初期职业教育缓慢发展与人的“计划体制的能动性”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与人的“市场经济的创造性”
    四、启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个性化发展
        (一)树立尊重的教育理念
        (二)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
        (三)打造“仙人掌”式的人才发展模式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
    一、工业化后期高职教育的新形势
        (一)工业化的“异化”与“异化”的人
        (二)“异化”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环节
        (三)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
        (四)工业化后期高职教育的新机遇
    二、新时代,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发展
        (一)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二)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
        (三)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观
        (四)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代,高职教育实践创新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
        (二)新时代高职教育新主题
        (三)高职教育“特高”建设新布局
        (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关键能力新内涵
        (五)新时代高职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个性发展的自由性”
    四、启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任务——立德树人
        (一)加强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二)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三)加强思政创新是基本要求
第五章 “人本+工学整合”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一、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与新内涵
        (二)树立以人为本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观
        (三)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建立“工学整合”管理体制机制
        (五)打造“双师型”队伍和加强SOF模式教学改革
        (六)优化实践选修课程
        (七)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
        (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九)健全程序质量体系
    二、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温州文化创意学院发展纪实
        (一)温州文化创意学院产生背景概括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德性+个性”办学理念
        (三)共享母体的“学园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开展HWSI人才培养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相关内容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相关内容概述
        2.1.1 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要思想
        2.1.3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2.2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相关内容概述
        2.2.1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人学内涵
        2.2.2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意义
        2.2.3 人学视角探究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指导价值
    2.3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关系
        2.3.1 现实的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出发点
        2.3.2 人的本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理论基础
        2.3.3 人的价值: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价值定位
        2.3.4 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现状分析
    3.1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取得的成效
        3.1.1 高校德育地位的不断提升
        3.1.2 高校德育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
        3.1.3 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得到提高
    3.2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大学生的主体性未能有效发挥
        3.2.2 片面强调大学生的社会价值
        3.2.3 忽视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3.2.4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足
    3.3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3.3.1 脱离了“人”的实际
        3.3.2 模式化的教学方法
        3.3.3 德育环境建设存在不足
        3.3.4 德育评估体系的不完善
第四章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引导高校立德树人教育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4.2 完善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
        4.2.1 主体性教育
        4.2.2 价值观教育
        4.2.3 全面发展教育
    4.3 创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方法
        4.3.1 增强互动性和针对性
        4.3.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3.3 注重生活细节中渗透
        4.3.4 科学运用互联网育人
    4.4 优化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环境
        4.4.1 优化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现实环境
        4.4.2 优化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虚拟环境
    4.5 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评估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10)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1.4.1 论文框架结构
        1.4.2 论文创新之处
2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
        2.1.1 儒家人学思想
        2.1.2 道家人学思想
    2.2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2.2.1 关于人的本体论
        2.2.2 关于人的历史观
        2.2.3 关于人的价值观
    2.3 中国共产党前两代领导人的人学思想
        2.3.1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学思想
        2.3.2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学思想
3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的形成
    3.1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2 国内背景
    3.2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3.2.1 探索期
        3.2.2 形成期
        3.2.3 成熟期
4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本思想
        4.1.1 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4.1.2 以教育人和培养人为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4.2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才思想
        4.2.1 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思想为基本方针
        4.2.2 以德才兼备为培养人的理想目标
    4.3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的发展思想
        4.3.1 人自身全面的发展思想
        4.3.2 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4.4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性化的教育方法
        4.4.1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的教育方法
        4.4.2 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
5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5.1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的特点
        5.1.1 时代性
        5.1.2 实践性
        5.1.3 人民性
    5.2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的意义
        5.2.1 理论意义
        5.2.2 现实意义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邓小平理论的人学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陈松梅.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道德教育策略探论[D]. 王洪健.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D]. 叶长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发展研究[D]. 郭晓旭.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5]人学视野下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研究[D]. 王树理.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 [6]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审视——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J]. 谢秀兰. 教育教学论坛, 2019(05)
  • [7]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D]. 吴同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8]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研究[D]. 樊悦.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4)
  • [9]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J]. 宫建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03)
  • [10]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学思想研究[D]. 鲍野. 辽宁工业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邓小平理论的人文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