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贺诗歌的形象特征

论李贺诗歌的形象特征

一、论李贺诗歌的意象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逸文,王昕[1](2020)在《论钱钟书“曲喻说”与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文中提出钱钟书《谈艺录》中关于李贺修辞特点的"曲喻说"精辟而闲散。"曲喻"可细分为"动态曲喻"和"静态曲喻"两类。在李贺诗歌中曲喻的频繁使用可以在审美上引起读者的注意是因为曲喻的修辞完成了感觉的并用。

高磊[2](2020)在《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话,是诗歌产生的源头。神话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拓展了诗歌的取材范围。诸多诗人受到神话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借鉴和吸收神话因素进行创作,使诗歌与神话完美融合。唐诗中大量的神话典故,既起到了保存神话的作用,又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效果。唐人将神话故事、神话意象、神话思维与诗歌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境界。本论文选取唐诗中的日月神话为研究对象,分八章进行研究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神话。唐诗中的日神,既有“耀灵”“东君”“朱明”“大明”之名,又有“日灵”“阳灵”“灵晖”和“郁仪”之称。唐人应制诗中常以日喻唐皇,又与“捧日”典故融合,表达效忠、侍奉、守护君王之心。《淮南子·天文训》描绘了日行轨迹及行至之处的称谓,唐诗中常见的有“旸谷”“咸池”“扶桑”“蟠木”等日出之所和“崦嵫”“虞渊”“桑榆”等日入之处。唐诗中的“若木”有两种含义,既是东方扶桑,又是西极若木。此外,《淮南子》记述的“朏晨”“正中”“晡时”“高舂”“下舂”等日行各时段之称谓,唐诗中亦可见之,且多用其本义,表示时间。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神话。唐人将以“日乌”为诗歌意象,既以咏日,又以咏乌,或将二者融合,亦或以之代指太阳。因《淮南子》等古籍有“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的记载,又产生了“羿射九日”的神话。古籍中的“羿”形象,可归纳为三种:“实有的历史人物”“箭靶’式人物”和“神话人物”。神话之羿所为之事,与历史之羿有密切联系。唐诗中的“羿”亦不离以上三种形象。羿射九日,落入大海,是为沃焦,又称尾闾、归塘。这些意象也在唐诗中出现,用以表达不同的诗意。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羲和”在古籍中有“日母”“历官”“日御”三义。三者之间互有关联,反映了神话的历史化和神话自身的演变。而“日御”之义是唐代羲和神话的主流。唐人将羲和神话意象与车、轮、鞭、辔、鞅等车马驾意象两两融合,并将“羲和驭日”典故引申化用为多种诗意表达。唐诗中的“羲和”及其相关意象,既代指太阳亦转指岁时,寄寓了时间的昼夜不停和转瞬即逝,抒发了诗人们对暮年的感喟和因时光易逝而引起的人生之叹,表达了对功成名就的追求和突破生命限制的愿望。“日车”“六龙”除了其中所含有的时间寓意之外,“日车”又衬托物之高、险,“六龙”又有“天子之驾六马”和“《易》乾卦的六爻”等义。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夸父逐日和鲁阳挥戈却日神话,二则神话本身寄寓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但唐诗在化用二典时却不独从神话本身的抗争寓意出发,而是结合诗人自身的理解,进行多种解读。夸父逐日的神话本身有“远大抱负”“不自量力”等多重寓意,唐人从不同的角度化用于诗中,表达了诸多不同的情感。鲁阳却日神话在唐诗中用作咏戈之典、咏军阵之典、咏日之典,既以之状军威之盛,又寄寓了人有回天之力和希望能驻景留时之意。而在李白《日出入行》诗中,却否定了鲁阳的“回天之力”,展现了诗人合于大道的自然观和宇宙观。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嫦娥又作恒娥、常娥、姮娥,其窃不死药而奔月的故事谓之奔月神话。目前可知的秦简《归妹》卦辞、《文选》引《归藏》《淮南子》等文献中均有奔月神话的相关记载,故事情节在东汉张衡《灵宪》的记载中已然完备。嫦娥的形象经文学作品的流传与修饰逐渐鲜活起来。唐人将嫦娥奔月神话中长生不死、孀居孤苦、去而无返三大主题蕴含诗中,用以抒情言志。这些诗中的嫦娥是女神的形象,并升华成为美人意象。嫦娥不仅用来比喻美人和衬托美好事物,其作为月亮的代称也在诗中出现。唐人对于嫦娥窃药之事又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阐发,表现出多种态度。第六章是论述了唐诗中“蟾蜍”与食月诗歌。因为古人对月之轮廓无光之处的直观认识和蟾蜍的寓意,以及嫦娥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等原因,古人认为月中有蟾蜍。故而把月蚀之时的月亮残缺,想象成因蟾蜍啮食所致,谓之“蟾蜍食月”。月有后宫群臣的寓意,故而唐诗中的食月诗常作为诗人抒发政治感慨的工具。卢仝歌行体《月蚀诗》是这方面诗歌的代表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中有一定数量的涉蟾蜍诗,多以“蟾蜍”代指月亮。第七章是对唐诗中“月兔”进行文化阐释。《楚辞·天问》“顾菟在腹”,王逸以“月中顾望之兔”释之,月兔神话由此而生。唐人涉月诗中常言及月兔,称之为“顾兔”“玄兔”“白兔”“玉兔”“阴兔”“金兔”等。“顾菟”之义,学术界有“月兔说”“蟾蜍说”“蟾兔说”“月虎说”四说。在唐诗中,有“月兔”“蟾蜍”两种释义。“玄兔”之称,解释了月中兔的来源,亦即“阴影说”。“白兔”寓意长寿,故唐人化用“白兔捣药”的神话入诗,借之抒情言志。“玉兔”既是“白兔”的喻称和美称,又暗指其为天上之兔。而且“玉兔”“阴兔”“金兔”之称与阴阳五行学说有一定的关联。因兔代指月,故唐诗以“兔轮”“兔钩”“兔影”“兔辉”来写月,以“乌飞兔走”形容时光流逝。唐诗中月兔的不同称谓,是我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沉淀,从中亦可窥探月兔神话的起源。第八章是对唐诗“月桂”的意象及其寓意进行探析。《淮南子》记载“月中有桂树”,《安天论》又有“月中仙人桂树”之说。唐代时产生的“吴刚伐桂”和“月落桂子”进一步丰富了月桂神话。唐人化用月中桂树的典故,以写月、咏桂、誉美人、赞贤达,或以“桂”代指月亮。又将月中桂的神话意象与科举寓意结合,使之成为了功名的象征。唐诗尤其是中晚唐诗歌以月桂喻功名者甚多,而且因“蟾宫”之说而衍生出“蟾宫折桂”的熟语。月中桂树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唐人喜用,以表达对功名的追求。

李领弟[3](2020)在《李应莘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应莘是清末陕西籍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他少有捷才,博览群书,着有《双桐书屋诗賸》七卷,存诗290首。李应莘诗歌受地域因素影响,学界关注甚少,很多研究均未展开,作为清代文学史上未被挖掘的诗人之一,其人其诗都非常值得关注。本论文主要围绕李应莘的诗歌创作进行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清代以来关于李应莘诗歌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以期找出一条清晰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从李应莘的家世考、生平考、业师考、交游考入手,对其家族状况、生平经历以及师承、交游等情况进行概述,重点在于介绍李应莘的家世背景和与之交好的老师、知己、同僚等,并将其人生经历分阶段进行论述,力图呈现李应莘完整的人生风貌。第二章以李应莘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对其题材内容进行分类:写景纪行、记事感怀、边塞战争、咏物题画、酬唱赠别、咏史怀古等,并重点探析李应莘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意蕴,如抒发羁旅漂泊之苦、思乡盼归之情,感慨壮志难酬、光阴易逝的无奈,表达对社会现实忧虑、对人民苦难的哀叹以及歌颂亲情友谊等方面论述其诗的思想性。第三章着力探讨李应莘的诗歌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如他喜用叠词,使诗歌妙趣横生;使事用典,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表现力;遣词用字,均可圈可点;善于借助客观物象融合自己的主观情思来营造诗歌意境,巧妙地表现自身的处境和感受;加之他转益多师,诗学唐人李白、杜甫、李贺诸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风格多样,尤以沉郁悲凉和浓丽缠绵见长,并熟练运用各种诗体,使得诗歌极具艺术魅力。第四章从文学、史料等视角总结阐述李应莘诗歌的价值及其对李氏家族和旅观地的影响。通过以上五方面的研究,笔者希望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李应莘诗歌的整体风貌,深刻体会其诗歌的独特魅力,以期引起大家对李应莘诗歌的关注与重视。

欧阳艺[4](2019)在《李贺诗歌用典研究》文中提出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虽然着作有限,却凭借着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深厚的造诣,将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入于自己的创作当中,自成一家,独领风骚。另外,典故的使用历来都被历朝历代的文人所喜爱,李贺在诗歌中也喜欢引经据典。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分析李贺诗歌中的典故,将典故的蕴意与李贺自身的遭遇结合在一起,还原了一个苦闷、落魄、抑郁不得志却又有着广博学识、精湛诗艺、执着理想的李贺。李贺诗歌用典类型分为语典和事典两种类型,虽然在典故数量上较其他大诗人而言要少许多,但丝毫不影响其在征引典故来源层面的广泛性。李贺诗歌中引用的语典较多,分布广泛,遍及唐朝以及唐以前的各个朝代重要的文学作品,对于民谣民歌也有涉猎。在对典籍的化用方面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李贺的阅读爱好以及对优秀文学作品兼收并蓄的能力,展现了诗人良好的文学素养。事典分为政治人物、隐士名士、神话传说三类。其中政治人物类多为帝王、权臣、落魄文人类,通过帝王求仙之事表达了对昏庸李唐王朝的不满,对权臣专宠之事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用人不明的痛惜,通过落魄文士的遭遇诉说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而隐士名士的事迹更多层面上表达的并不是诗人的归隐之心,而是失意之后难以掩饰的无奈与感叹;神话神仙类则寄托着诗人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并希冀以此来安放诗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遭受的困苦。李贺对典故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化用典故,混溶无迹;反用典故,别出心裁;改造典故,另赋新意;乐府多典,钟情汉魏。用典对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影响则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怨郁荒诞与简雅奇奥。

赵煦燕[5](2019)在《李贺游仙诗研究》文中认为“鬼仙”(1)李贺以其鬼诗闻名于世,相较而言,学界对其仙诗的关注则少于鬼诗。然而李贺的仙诗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的游仙诗,不仅是长吉歌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游仙诗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学界对李贺游仙诗的研究涉及主题研究、渊源承袭研究、艺术手法研究,及其与李白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然而未对李贺游仙诗进行系统的整理,且对于其中被反复提及的重点篇目,除陈允吉先生对《梦天》一篇专门考述之外,其他代表性篇目如《天上谣》等,尚未得到详尽的专篇研究。因此,本文欲以此着手,对李贺游仙诗进行更为深细的研究,以期弥补相关研究中的欠缺之处。第一章主要包括“游仙诗”的概念梳理和李贺游仙诗概述两部分。首先对“游仙诗”此一概念进行考述,对比古今学者对“游仙诗”概念界定的异同,然后对相关学者已经具体指出的李贺游仙诗篇目进行整理。而后,结合与游仙诗密切相关的两种神仙思想:“乘蹻”“精思”和“仙可学致”在唐代的发展状况,以及唐人笔下“仙”的新变和李贺游仙诗的具体创作,对李贺游仙诗进行篇目统计。第二章以李贺具有代表性的游仙诗篇目为引,探究李贺游仙诗的书写。李贺游仙诗创作存在“代偿”现实、借游仙讽求仙等内在动因,以《天上谣》《瑶华乐》等代表性篇目为引,可对李贺游仙诗的立意及书写展开深入探究。此外,《兰香神女庙》是李贺游仙诗中的重要个案,从创作模式到人物书写都呈现出不同于李贺其他游仙诗的显着特征,本章将其与前两篇同作个案研究,以期对李贺游仙诗进行较为完善的研究分析。第三章探讨李贺游仙诗的地位和价值。本章以郭璞、李白二人为引,通过探究李贺游仙诗对郭璞游仙诗的继承,和李贺游仙诗与李白游仙诗的关系,探讨李贺游仙诗在游仙诗史上的地位,及其在唐代的特殊价值。游仙诗作为长吉歌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李贺对现实世界的代偿,对于李贺而言,其具备鬼诗所不具备的特殊价值。因此,关于李贺游仙诗的研究,对丰富和完善长吉歌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张慧如[6](2018)在《论李贺诗歌的鬼神意象》文中提出诗歌的意象是组成诗歌的重要内容,是形成作家风格的重要因素。李贺诗歌中的"鬼神"意象的艺术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诗歌意象以及李贺诗歌意象的概说,二是李贺诗歌中的鬼神意象分析,三是李贺诗歌鬼神意象的成因。

叶颖芝[7](2017)在《李贺诗歌“龙”“凤”系列意象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人常以“龙”“凤”传人自居。在中国,“龙”“凤”从抽象的宗教意识转变成具体的部落图腾,再转化为繁复的衣饰图案、器物造型以及复杂的文学意象、形象。“龙”“凤”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目前,学术界不乏“龙”“凤”文化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古典文学领域却较少人问津。李贺诗歌的意象历来受后人关注,可是至今还无人对其诗歌的“龙”“凤”系列意象作过深入探讨。李贺通过“龙”“凤”系列意象,表达出建功立业的济世理想、悲欢离合的男女情爱、乐生畏死的生命意识等情感意蕴。无人知晓“龙”“凤”的真容,李贺就在发挥神话思维的基础,通过化用典故、巧用比喻,运用通感等艺术技巧,给世人勾勒出一个龙飞凤舞的艺术世界,并且使它们呈现出耐人寻味的色调美、静态美和动态美。李贺的诗歌深受前人的影响,如屈原、韩愈等人,故而其“龙”“凤”系列意象的取用,离不开对前辈们神话思维、尚美意识和崇奇心理的承传。李贺是一个对后人影响深远的诗人。他影响着晚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诗人或者词人,对“龙”“凤”系列意象的取用。值得一提的是,中唐李贺与盛唐李白、晚唐李商隐相比,其诗歌的“龙”“凤”系列意象还展现出极具个性的文化人格和审美趣味。

蔡伦[8](2017)在《论西方学界的李贺研究》文中指出在文学史上,"鬼才"李贺以"奇"着称,他的诗人形象和他的诗作一样独特。西方汉学家对李贺其人其诗的独特性展开了各方各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对此做一个全局的观照,并从西方学者的文化角度和研究方法出发,对他们的研究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首先,通过历史的对比,宇文所安解读了《李贺小传》中独特的诗人形象。笔者关注宇文所安对"特性"的理解,论述了宇文所安对李贺形象解读的合理性。陈颖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比较了济慈和李贺的生平与诗歌生涯,这是跨文化理解李贺的第一次尝试。笔者从方法论意义上探讨了陈颖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此外,西方汉学家从各自的文化观点出发,考察了李贺诗歌中神话、鬼魅和自然世界,并从宗教观念、生命意识、自然观念等角度展开了不同的解读。薛爱华将李贺的神女形象置于文学的演进之中考察。克里斯坦森将李贺诗歌中的鬼魅意象和爱伦坡笔下的死神相比较。福罗德沙姆从佛教的观点解读了李贺的生命意识,宇文所安从自然观念的转变对李贺笔下的风景进行了解读。笔者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出发,考察了西方学者视角和观点的新意,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某些误读。同时,基于杜牧对李贺诗歌"理虽不足"的评价中"理"的不同理解,宇文所安、克朗和拉弗勒分别从诗歌的并置结构、独特的结尾以及意象的象征手法出发,对李贺诗歌的特点展开了精彩的论述。西方学者对文本不同的解读和版本之间的比较值得关注。此外,罗伯逊对李贺用字的量化研究和杜国清对李贺诗歌音乐性的分析为李贺诗歌艺术特性的把握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同时笔者也指出了他们各自研究中的局限。本文试图呈现西方学界李贺研究的面貌,突出西方学界研究的重点和方法,并做出必要的辨析,为国内的李贺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严振南[9](2017)在《李贺诗歌赋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体互参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普遍现象,尤以诗、赋二体互参最为常见,其表现为“以赋为诗”和“以诗为赋”,二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促进了赋和诗的繁荣。李贺诗歌参用赋体,借鉴赋体文学的中的词语、典故、情节、色彩等元素,吸收赋的艺术经验,将赋的铺排、夸饰手法和“体物”精神贯穿于诗歌创作中。李贺诗歌在题材选择、诗境设定、修辞炼句、谋篇布局等方面呈现出赋化的特征,在题材方面,李贺神鬼诗受悼亡赋、纪行赋、京都赋影响;在诗歌结构方面,李贺诗歌谋篇布局,辞章结构有赋化特征;在诗境方面,“阳开阴闭”赋境对李贺诗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李贺继承“劝百讽一”、“曲终奏雅”赋笔手法,强化了诗歌的讽喻功能。在中唐“古文运动”背景下,李贺借鉴赋体艺术特征,注重向屈宋骚赋和两汉、魏晋赋学习,强调“笔补造化”,这些都是对韩孟诗派诗歌主张的积极践行。诗歌赋化贯穿于整个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从初唐四杰五七言歌行体,到李白纪“幻”诗和杜甫纪“史”诗,再到中唐韩、孟等人对“笔补造化”、“辞必己出”的追求,都受深受赋影响,至晚唐,李商隐进一步将赋法与诗法融合,追求“取物之神,离形得似”,从而达到了深情绵邈、沉博绝丽的艺术境界,吴闿生称“昌谷诗上继杜韩,下开玉溪”,李贺“长吉体”正是这一境界的重要过渡阶段。从初唐到晚唐,诗歌在参用赋体过程中不断突破藩篱,创新和变革,通过对赋体的参用,诗歌篇幅、题材得到扩大,诗歌状物描写能力得到提升,推动了唐诗一次次变革。

黄金灿[10](2016)在《“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论李贺诗歌中的“硬性词”》文中研究说明"硬性词"指李贺诗歌中出现的具有坚硬特质的部分金属、玉石及器物类名词,本身具有刚性、硬度、固化特征的动词或使被修饰词具有类似特征的形容词,它们使李贺诗歌具有迥异风致的表现力、意象群落的统摄力、抒情言志的感染力,它们推动了李贺独特诗风的形成。

二、论李贺诗歌的意象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李贺诗歌的意象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论钱钟书“曲喻说”与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钱钟书的“曲喻说”述略
二、曲喻的类别:动态曲喻和静态曲喻
三、曲喻的审美机制:感觉的并用
四、结语

(2)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路径
    三、研究回顾与展望
    四、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一章 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
    第一节 日神之名
    第二节 日出之处
    第三节 日入之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
    第一节 日乌意象:咏日与咏乌
    第二节 古籍所载“羿”之形象
    第三节 唐诗之“羿”及射日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
    第一节 羲和神话起源及其演变
    第二节 唐诗中的“羲和”含义
    第三节 “羲和驭日”诗歌引申
    第四节 羲和驾驭:日车与六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诗中的逐日、却日神话
    第一节 唐诗中的夸父逐日神话
    第二节 唐诗中的鲁阳却日神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
    第一节 嫦娥奔月神话的形成
    第二节 唐诗中奔月神话主题
    第三节 嫦娥形象:美的化身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唐诗中的蟾蜍与食月诗歌
    第一节 月中有蟾蜍的观念来源
    第二节 唐代的“蟾蜍食月”诗
    第三节 《月蚀诗》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 以“蟾蜍”代月的唐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诗中的月兔及文化内涵
    第一节 “顾兔”四说及唐诗释义
    第二节 “玄兔”及月兔来源诸说
    第三节 “白兔”及月中捣药神话
    第四节 “玉兔”诸称的多重内涵
    第五节 “兔”在诗中的借代情况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唐诗中的月桂意象与寓意
    第一节 月中桂树异名及源流
    第二节 月中桂树的诗歌意象
    第三节 月中桂树的功名寓意
    第四节 月宫传说及蟾宫折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李应莘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李应莘的生平、师承和交游
    第一节 李应莘的家世考述
    第二节 李应莘的生平考述
        一、少承家学,随父游历
        二、进士登第,宦游南北
        三、主讲关中,培育子弟
    第三节 李应莘的师承情况
    第四节 李应莘的交游考述
第二章 李应莘诗歌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意蕴
    第一节 李应莘诗歌的题材内容
        一、写景纪行
        二、记事感怀
        三、边塞战争
        四、咏物题画
        五、酬唱赠别
        六、咏史怀古
        七、悼亡怀人
    第二节 李应莘诗歌的思想意蕴
        一、抒发羁旅之苦,莼鲈之思
        二、抒发壮志难酬、光阴易逝无奈与感慨
        三、表达欲求知己而不得之悲
        四、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五、表露自己的人格追求
        六、追索先贤遗风,凭吊死难将士
        七、顾念亲友,表达孝亲思想
        八、心系社稷,关注现实民生
第三章 李应莘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巧用叠词,妙趣横生
        一、李应莘诗中叠词的使用特点
        二、李应莘诗中叠词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 融诗化典,别有意趣
        一、李应莘诗歌中的事典考察
        二、李应莘诗歌中语典的考察
        三、李应莘诗歌用典之艺术效果
    第三节 炼字炼意,属对谨严
        一、所炼之字的位置
        二、所炼之字的词性
        三、对仗工整,精致凝练
    第四节 寓意于象,善于构境
        一、用“灯烛”意象营造孤寂寒冷的意境
        二、用“归鸦”意象营造凄凉悲伤的意境
        三、用“猿声”意象营造幽怨凄美的意境
    第五节 诗学唐人,不主故常
        一、李白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李应莘的影响
        二、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律诗艺术对李应莘的影响
        三、李贺奇崛冷艳的诗歌风格对李应莘的影响
    第六节 风格多样,众体兼备
        一、风格多样,尤以沉郁悲凉和浓丽缠绵见长
        二、众体兼备,形式灵活
第四章 李应莘诗歌的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李应莘诗歌的价值
        一、文学价值
        二、史料价值
    第二节 李应莘诗歌的影响
        一、对延川县李氏家族的影响
        二、对旅观地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李贺诗歌用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李贺诗歌用典选题研究现状
    第二节 李贺诗歌用典研究的意义、目的、和方法
    第三节 诗歌用典概说及本文涉及典故的入选标准
    第四节 李贺诗歌用典出处梳理
第一章 李贺诗歌中的古语用典分类考察
    第一节 李贺对经部语辞的化用
        一、李贺对《诗经》语辞的化用
        二、李贺对《礼记》等其他典籍语辞的化用
    第二节 李贺对史部语辞的化用
        一、李贺对《史记》语辞的化用
        二、李贺对《汉书》语辞的化用
        三、李贺对《后汉书》语辞的化用
        四、李贺对其他史部典籍语辞的化用
    第三节 李贺对子部语辞的化用
        一、李贺对《庄子》、《列子》语辞的化用
        二、李贺对《世说新语》语辞的化用
        三、李贺对《淮南子》、《神仙传》等作品语辞的化用
        四、李贺对子部其他典籍语辞的化用
    第四节 李贺对集部语辞的化用
        一、李贺对《楚辞》语辞的化用
        二、李贺对汉代文人作品语辞的化用
        三、李贺对魏晋南北朝文人作品语辞的化用
        四、李贺对乐府民歌语辞的化用
        五、李贺对当朝诗人作品语辞的化用
第二章 李贺诗歌中的故实用典
    第一节 政治人物类
        一、帝王类
        二、显贵类
        三、文士类
    第二节 隐士名士类
        一、隐士类
        二、名士类
    第三节 神话、传说类
        一、神话类
        二、传说类
第三章 李贺诗歌用典特色及其对诗风的影响
    第一节 李贺诗歌用典特色
        一、化用典故,混溶无迹
        二、反用典故,别出心裁
        三、改造典故,另赋新意
        四、乐府多典,钟情汉魏
    第二节 用典对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影响
        一、怨郁荒诞
        二、简雅奇奥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李贺游仙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构想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游仙诗”概念与李贺游仙诗
    第一节 “游仙诗”概念溯源与辨考
        一、“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二、《文选》与《广文选》录“游仙诗”为诗歌题材
        三、“坎壈咏怀”与“列仙之趣”
        四、“游仙诗”思想起源诸说
    第二节 唐代游仙背景及李贺游仙诗考述
        一、“游仙技术”与“仙可学致”思想在唐代的发展
        二、唐代文人对“仙”的新书写
        三、李贺游仙诗篇目梳理
第二章 李贺游仙诗个案研究
    第一节 “笔补造化”:李贺游仙诗的代偿意义——以《天上谣》为例
        一、“浑浑语奇”与“理外之理”
        二、“沧海桑田”与“隐喻”“寄托”
        三、“姑为隐语也”:隐喻手法下的情感主题
    第二节 “借仙讽仙”:李贺游仙诗的“比兴风雅”——以《瑶华乐》为例
        一、“宴瑶池之乐也”:“列仙之趣”的表现手法
        二、“识曲宜听其真也”:讽求仙的精神实质
    第三节 因“游山”而“游仙”:李贺游仙诗中的特殊创作模式——以《兰香神女庙》为例
        一、女几山与“兰香神女庙”考述
        二、“幻想之品,正在无谓”:兰香神女的特殊刻画
第三章 李贺游仙诗的地位与价值
    第一节 继郭璞游仙诗之精神实质
        一、以游仙诗“坎壈咏怀”
        二、“游仙可变”的创新精神
    第二节 “李家自古两诗仙”——《梦天》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探微
        一、“留别东鲁”与“托梦诡世”
        二、云君下降与“遇合仙姝”
        三、“乐府惟李贺最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魏晋至唐代以《游仙诗》为题创作情况参考表
    附录 B 杨其群《李贺研究论集》中所绘“昌谷图”
致谢

(6)论李贺诗歌的鬼神意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贺诗歌意象概说
二、李贺诗歌鬼神意象概说
    (一) 鬼怪系列
三、李贺诗歌中鬼神意象形成的原因
    (一) 人生经历
    (二) 屈原的影响
    (三) 李贺个人的才情与气质
四、结语

(7)李贺诗歌“龙”“凤”系列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意象与神话意象界说
    第一节 意象
    第二节 神话意象
第二章“龙”“凤”探源
    第一节“龙”“凤”的生物属性
    第二节“龙”“凤”与华夏图腾
第三章 李贺诗歌“龙”“凤”系列意象的分类及探因
    第一节 李贺诗歌“龙”“凤”系列意象分类
    第二节 李贺诗歌“龙”“凤”系列意象探因
第四章 李贺诗歌“龙”“凤”系列意象的情感意蕴
    第一节 建功立业的济世理想
    第二节 悲欢离合的男女情爱
    第三节 乐生畏死的生命意识
    第四节“美”与“刺”的思想
第五章 李贺诗歌“龙”“凤”系列意象的艺术技巧
    第一节 化用典故,翻出新意
    第二节 巧用比喻,活现百态
    第三节 利用借代,替换物名
    第四节 运用通感,抒写感受
第六章 李贺诗歌“龙”“凤”系列意象的美感效果
    第一节 别具一格的色调美
    第二节 别出心裁的静态美
    第三节 耐人寻味的动态美
第七章 李贺诗歌“龙”“凤”系列意象的渊源与影响
    第一节 李贺对前人诗歌“龙”“凤”系列意象的承传
        一、神话思维
        二、尚美意识
        三、崇奇心理
    第二节 后人对李贺诗歌“龙”“凤”系列意象的接受
第八章 李白、李贺和李商隐诗歌“龙”“凤”系列意象比较
    第一节 凸显出不同的文化人格
    第二节 凸显出不同的审美趣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论西方学界的李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国内学界研究概况
    二、日本学界研究概况
    三、西方学界研究概况
第一章 西方学界关于李贺形象及其生平比较研究
    第一节 李贺的诗人形象
        一、九世纪的诗歌变革
        二、诗歌背后的诗人
    第二节 生平对比研究
        一、西方学者对李贺的兴趣
        二、李贺和济慈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比较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的外在研究
        二、比较的陷阱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方学界对李贺诗歌世界的研究
    第一节 李贺的神鬼世界
        一、李贺笔下的神话
        二、李贺笔下的鬼魅
    第二节 李贺的宗教意识
        一、李贺和佛教的关系
        二、李贺的生死观
        三、李贺的萨满教观念
    第三节 李贺的自然世界
        一、李贺诗歌中扭曲的自然
        二、李贺的自然观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学界关于李贺诗歌艺术特征的研究
    第一节 李贺诗歌的"理"
        一、缺乏"理"的一致性
        二、李贺诗歌的结尾
    第二节 李贺和象征主义
        一、象征主义的意象
        二、李贺诗歌意象的象征用法
    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用字的量化研究
        二、音乐性研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李贺诗歌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诗与赋的关系研究
    二、李贺诗与赋的关系研究
    三、选题缘由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诗赋关系与诗歌赋化的特征
    第一节 诗赋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赋的基本结构与形态
        二、赋与《诗》的关系
        三、赋的诗化具体表现
        四、唐赋向汉赋复归
    第二节 诗歌赋化特征
        一、诗歌赋化的基本形态
        二、赋体铺陈的表现方式
        三、对赋体题材的借鉴
        四、对赋体精神的复归
第二章 李贺诗歌赋化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李贺诗歌渊源概述
    第二节 李贺诗歌赋化的原因探析
        一、中唐复古的时代风气
        二、杜甫诗歌赋化的导向
        三、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
第三章 李贺诗歌赋化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赋笔铺陈描写手法
        一、铺陈手法与美人形象的塑造
        二、咏物诗与赋的隐谜手法
        三、“物尽其容”的赋笔铺陈手法
        四、京都赋与讽刺精神
    第二节 化用赋体章辞结构
        一、化用赋句
        二、化用赋体短章句式
        三、沿用“主客问答”赋体结构
        四、沿用赋题
    第三节 化用赋境
        一、赋境与高唐情节
        二、赋境与赋体“招魂”传统
        三、赋境与“讽劝”精神
    第四节 继承赋体“纪行”、“游仙”模式
        一、赋体的幻笔、史笔手法
        二、纪行、游仙与刺世模式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论李贺诗歌中的“硬性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硬性词”的概念界定
二、“硬性词”的理论内涵
三、“硬性词”的艺术功能

四、论李贺诗歌的意象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钱钟书“曲喻说”与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J]. 张逸文,王昕.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D]. 高磊. 吉林大学, 2020(08)
  • [3]李应莘诗歌研究[D]. 李领弟. 延安大学, 2020(12)
  • [4]李贺诗歌用典研究[D]. 欧阳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李贺游仙诗研究[D]. 赵煦燕. 河南大学, 2019(01)
  • [6]论李贺诗歌的鬼神意象[J]. 张慧如. 语文学刊, 2018(04)
  • [7]李贺诗歌“龙”“凤”系列意象研究[D]. 叶颖芝. 广州大学, 2017(02)
  • [8]论西方学界的李贺研究[D]. 蔡伦. 华东师范大学, 2017(11)
  • [9]李贺诗歌赋化研究[D]. 严振南.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10]“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论李贺诗歌中的“硬性词”[J]. 黄金灿.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标签:;  ;  ;  ;  ;  

论李贺诗歌的形象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