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制重组,助力企业走出困境

加快改制重组,助力企业走出困境

一、加快改制重组 帮助企业脱困(论文文献综述)

王铭[1](2021)在《产业集聚与企业“去僵尸化” ——基于集聚金融外部性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说明僵尸企业是指那些盈利能力差甚至濒临破产,但仍然能够获得信贷支持并存活于市场的企业。他们普遍存在生产效率低、财务困难等问题,只能依赖外部“输血”存活,极大地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曾面临僵尸企业带来的困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银行为掩饰坏账提供的常青贷款催生出大批僵尸企业,被认为是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对国内市场而言,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导致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行业中僵尸企业扎堆出现,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解决相关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政府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重点强调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但考虑到国内僵尸企业成因复杂,简单的破产清退很可能会威胁地方社会稳定,严重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如何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危机,一直是近些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产业集聚的金融外部性作用于微观企业表现为降低生产成本、活跃商业信用、优化资本配置等方面,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势必会在解决僵尸企业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首先,针对国内僵尸企业核心特征提出本文的判别标准,对市场中僵尸企业进行识别与统计。其次,构建企业僵尸化程度指标与空间集聚指数,探究产业集聚能否帮助僵尸企业脱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企业内部融资约束、外部融资约束和生产效率视角实证检验产业集聚金融外部性的中介效应。进一步,将样本按照固定资产依赖程度、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企业所有权性质分组进行异质性检验。最后,通过工具变量法和关键变量替代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巩固已有理论假设。研究发现,产业集聚能够帮助僵尸企业脱困。具体而言,产业集聚金融外部性通过缓解企业内部融资约束、减轻企业外部融资约束、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帮助僵尸企业脱困,其中生产效率的中介效应占主导。在异质性研究中发现,固定资产依赖程度高、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高及非国有企业样本中,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脱困的影响更显着。此外,为妥善处置僵尸企业问题,政府应有效发挥产业集聚金融外部性,在维持集聚区自由竞争、信息对称的基础上,适度减少对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过度干预。

董少明[2](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研究指明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古智荣[3](2020)在《混改背景下兖州煤业跨国并购动因及经济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各行业国企纷纷响应政策号召进行体制经济的改革,并富有成效,然而对于资源型国企而言,市场化机制改革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原因在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国际舞台中适应不同的经济环境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也是长期以来摆在资源国企面前的现实问题。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值得探索的实践性问题由此产生,即如何帮助海外资源国企实现自身脱困提质增效从而强化竞争力,其中的核心问题便是,海外实施混改能为国企带来什么?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海外缺乏政策支持情况下是否适用?海外国企实施混改能否借鉴国内的有效模式?通过实施混改的海外国企能否实现预期的改革效果?当前国内外专家研究更多围绕本土国企改革进行讨论,对海外实践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指引。基于此,本文结合兖州煤业跨国并购实施混改的案例,通过梳理有关文献和理论,构建适合具体情况的分析框架,究其动因、改革模式及带来的经济效果,试图从实践行为中总结当前国企海外实施混改的相关借鉴。首先,本文从研究背景出发,提出论文研究的主体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通过梳理海内外研究学者有关混改的相关文献,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从而奠定本文多角度的经济效果分析框架;接着,针对兖州煤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剖析其海外实施混改的动因,通过分析其海外混改的路径评价其可行性,并应用分析框架评价兖州煤业由此带来的经济效果;最后,基于前文分析结果得出相关结论,以期赋予类似国际化经营企业启发性思考,从而以点到面引出针对国企混改的相关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索资源国企海外实施混改的动因及经济效果,对潜在风险进行揭示,并依据前文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旨在丰富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资源国企海外落实改革工作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实现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赵侃[4](2020)在《资产管理公司参与问题企业重组业务模式研究 ——以HN公司改制上市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水平降低、财政收入增幅下滑、经济风险的发生概率同步上升,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导致问题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稳步化解过剩产能、妥善处置问题企业成为这一阶段改革的重要任务。2016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了“支持银行加快不良贷款处置”的要求,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对中国金融业稳定运行和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企业运营环境、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背景、各级政府的债务负担都与21世纪初期的状况大为不同,处置不良资产难以重复历史老路,如何快速而有效的处置不良资产成为当前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资产管理公司是专门从事不良资产处置的金融机构,问题企业重组是处置不良资产的一种高效方式,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速推进,问题企业重组业务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市场中参与问题企业重组的重要力量,已初步具备通过兼并重组、破产重整等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对问题企业实施重组的能力,但其业务模式仍不成熟、业务能力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导致其在重组市场的参与程度仍然较低,主导运作并成功实施的重组项目数量仍然较少。目前,专业投资机构发展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国内问题企业重组项目落地的重要阻碍因素,资产管理公司如何提升问题企业重组的业务水平并将其转化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本文以企业重组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华东地区最大煤炭企业HN公司重组为案例,全面剖析资产管理公司问题重组业务主要存在的如政策不完善、投资思维僵化、管理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业务模式不确定等问题。提出资产管理公司应在当前政策环境下,运用投行思维,根据问题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定向减资、股份置换、定向增发、不良资产收购和市场化债转股等多种金融手段,综合性的采用债务重组、资产重组、股权重组、债转股、并购重组、追加投资、破产重整、重组顾问等业务模式组合来实施问题企业重组。本文的研究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提高问题企业重组业务水平、培育新的业务增长极,有利于问题企业消除或减轻自身债务危机、盘活低效运营资产、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和偿债能力,有利于妥善处置问题企业,助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范群玲[5](2019)在《重庆军工企业改革困境的政策破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军工企业作为国家战略性的产业,肩负着振兴国防科技工业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双重任务,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发展。军工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军工企业改革备受市场关注,也是国企改革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在最近两年,公司制改制工作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军工企业改革的发展。在军工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积极支持军工企业改革。在这些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重庆军工企业改革在不断地稳步推行,尽管这些年军工企业改革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华丽数字的背后,还有很多必须解决却依旧没有解决的问题,仍面临着一些改革的困境,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破解军工企业改革的困境。在现今军工企业改革中,要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保证军工企业改革的顺利完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对重庆军工企业改革困境的政策破解进行了研究,对军工企业改革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基于两个重庆军工骨干企业改革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由此得出了重庆军工企业改革的困境有:对企业政策执行的第三方监督力度不够、二次分配军品税收优惠政策不够完善、战略性和社会性政策负担重、人才引进的政策欠缺、技术创新的政策不够细化、军民融合法律少等。另外提出了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破解改革困境的六条建议,一是引入第三方监督体系,加大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二是建议政府完善合理的二次分配税收政策;三是规范军工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而减轻企业负担;四是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五是推进产学研紧密联系,加强技术创新;六是加快制定军民融合基本法律。

曹可欣[6](2019)在《重庆钢铁破产重整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市场持续不景气,产能过剩,许多钢铁企业陷入了沉重的债务危机,甚至走向了破产的结局。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去产能调结构也成为了钢铁行业的变革方向。一方面,对于竞争力低下管理混乱,仅依靠政府补助维持生存的“僵尸企业”,应做到遵循市场规律及时出清。另一方面,对于仍有存续价值,若破产清算会严重影响社会利益的企业,应积极变革进行重整从而化解债务危机改善经营。破产重整制度作为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制度之一,对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重庆钢铁破产重整作为我国首例“A+H”股上市公司重整,引入了国内钢铁巨头宝武集团牵头创立的中国首支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作为重组方,仅历时6个月,化解了近417亿债务规模,并保持了现有业务的优化经营,完成了中国钢铁首例市场化重整,被评为“特别重大、无先例”,为探索出涉及大型上市公司与传统产业复杂因素结合的国企改革之路贡献了成功的范本。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破产重整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目前重整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分析重庆钢铁从陷入财务困境的过程,选择破产重整的动因到重整方案以及重整绩效结果,总结出了重庆钢铁破产重整实现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并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制度完善层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认为,此次重庆钢铁重整的成功关键在于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坚持,通过引入行业市场化基金并在政府法院银行协同高效地处理下创新了债转股模式,最后成功脱困并化解经营危机。对于企业来说要想通过破产重整成功脱困,应该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重整模式,遵循市场化规律,注重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等。而对于政府,应肩负其应有的责任,不仅要加强重整资格的审查,对进入重整的企业应该做到适度干预,统筹多方力量协调利益冲突给企业重整之路减轻障碍,同时要不断健全重整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过程的监督,促进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谢锐勤[7](2019)在《国资国企司法治理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僵尸企业”,法院并没有按照普通民商事案件简单处置,而是专门出台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并且在立案、审理、执行等审判流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服务国企改革导向,服务党政政策导向。事实上,法院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置手法并非孤例,而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涉国资国企案件一脉相承的做法。那么,法院在国企改革问题上为什么会有强烈的公共政策导向呢?该如何评价该导向呢?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分类法,国资国企无论在定性上还是定量上,重要性都显而易见,并且得到《宪法》隆重其事的规定。对于国资国企治理的研究,立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司法保护研究相对欠缺。本文以国资国企为研究对象,以司法解释和司法案例为载体,对国资国企司法治理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以中国宪制为总基调,以司法治理为主命题,以立审执等案件审判流程为实践基础,以国资国企司法政策为理论基础,以司法治理现代化为归宿,展现“中国渐进式双轨制保护模式”。具体到司法实践,首先体现在筛选机制上。从法院受理涉国资国企案件的筛选机制可见,对于涉及部队军产案件、改制与破产案件、行政部门案件、社会稳定案件,法院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拒绝司法。对于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保障企业改制与破产、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发挥司法建议功能,法院采取综合治理的态度能动司法。在拒绝司法中,党政的策略是确保国企改革顺利推进,国企的策略是追求案件一揽子解决,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创造条件寻求司法救济,法院的策略是韬光养晦应对挑战。在能动司法中,党政的策略是让法院为国企改革保驾护航,国企的策略是通过法院确认和保护改革成果,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通过适度让利换取权益尽快变现,法院的策略是通过全面整合资源力求标本兼治解决案件。上述司法角色定位基于政治形势判断。司法既要服务国家治理目标,又要完成改革任务分工,还要确定并发展自主性,力求进退应矩。正是在不断规范司法与政治的边界中,区分司法与党政的发展方式下,法院通过及时确认改革成果,推动国企改革以法治方式前进。其次体现在审理术上。在涉国资国企案件审理中,对于涉及上级公司案件、行政部门案件、国企与非公案件、金融债权案件、社会稳定案件,法院采取优先保护与案结事了的态度进行处置。实践中,通过扩大或缩小法律适用,建立统一协调机制,达到医治“生病企业”的目的。审理中,党政的策略是既通过法院提升治理效率与效益,又通过支持公正司法树立法治形象。国企的策略是既将意识形态优势转化为制度利益,又通过巧用司法解释与拖延案件进度减少损失。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既确认主要收益落袋为安,又有意让程序空转减少损失。法院的策略是既配合党政政策服务大局,又通过创设法律制度自我保护。审理中,参与者都有最低限度的同意,使得司法公正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上述司法角色定位基于权力资源配置。司法既要落实国家治理,又要抑制地方保护主义;既要形塑独立社会功能,又要巧用调判结合方式。正是在司法自治与回应的平衡中,法官着力弥补司法制度不足,法院着力弥补公共政策不足,努力建构适合国情的多元法律秩序。再次体现在执行机制上。在涉国资国企案件执行中,对于涉及上级公司案件、行政部门案件、国企与非公案件、社会稳定案件、产权保护案件,法院一方面采取内外有别的态度倾斜保护,另一方面又服从大势所趋推动平等保护。实践中,通过健全执行联动机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既名正言顺服务大局,又推动政策转型走向平等保护。执行中,党政的策略是既采取多道防线自我保护,又支持法院巩固经济绩效。国企的策略是既制造事件保全利益,又以大局为重适度让利。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既抵抗地方保护主义,又穷尽手段增强胜算。法院的策略是既适当控制执行幅度照顾各方利益,又尽力减少执行积案以完成司法任务。执行中,参与者都使出浑身解数相互博弈,法院则通过选择性执行达到利益平衡,避免司法政治化。上述司法角色定位基于专业化实践。司法既要提升执行治理水平,又要增强制约行政能力,还要规范执行自主建设。在党带头解决执行难的语境下,法院建立健全平等保护体系,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具体到司法解释,法院充当涉国资国企案件“立法者”的角色。从“立法”阶段来看,法院经历了 1978—1992年的萌芽期,1993—2002年的壮大期,2003-2012年的平稳期,2013年至今的成熟期。总体“立法”特点是回避政治问题、防止资产流失、维护社会稳定、迈向平等保护、夯实司法权力,法院一方面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仍努力建构平等观念与制度。在法院“立法”中,党的策略是既保障非公经济信心,又树立法治国际形象。人大的策略是既合理配置立法资源,又总结司法经验教训。国务院的策略是既与司法合力推进国企改革,又持续调适两者权力边界。国企的策略是既服从党政政策安排,又确保好处“一个都不能少”。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既希望增加法律制度供给,又希望法院坚守司法公正底线。法院的策略是既在渐进式改革中积累治理国企技术,又在参与者的阳谋下进行专业化与自主性建设。上述司法角色定位基于国家治理转型。法院既要平衡好司法与政治的关系,又要保障国企改革顺利推进;既要认真对待社会转型,又要确认公共沟通成果;既要提高司法治理绩效,又要构建自主司法体系。在司法规则要适应国情的语境下,法院推动司法公正分阶段实现,推动主体性司法道路建构,从而更好实现司法治理现代化。从涉国资国企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可见,在国家与社会的博弈中,法院采取老人老办法,逐步减弱对国资国企的倾斜保护;采取新人新办法,逐步增强对非公经济的平等保护。通过司法双轨制配合渐进式改革,达到经济与司法平稳过渡的目的,并逐步向顶层设计转型。博弈的背后是政治使命必然要求,国资国企既是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国家安全的政治基础,法院应服务于党的使命。国企治理也是治理绩效必然要求,既要坚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理念,又要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法院应确认好改革成果。在国企治理与司法治理的分工配合中,要推动“表达”与“实践”、“意识”与“制度”、“书本”与“行动”有机结合。博弈的目的是不断提升国企治理的合法性与现代性。在从运动治理向司法治理转型中,法院要学会规范好政策与司法之间的距离;在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上,党与司法要致力于实现现代化与法治化;在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的利用上,司法要推进自主型治理道路;作出属于法院的贡献。在推进民族复兴的目标指引下,中国司法要与中国地位相匹配,应展现出大国司法形象,应具备中国司法自信,应坚定走中国法治道路,这是改变西方“中心”与“边缘”支配格局的必然选择。从国资国企司法治理来看,法院“以中国为中心”,展现了“中国渐进式双轨制法治模式”的道路自信,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制度自信,这既是终结“终结的预言”,也是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与升华。法院“以中国为方法”,展现了“主体性司法”的文化自信,展现了“立法者的司法”的理论自信,这既是对改革开放的认同,也是对“中国特色”教条化的反思与升华。法院参照“经济发展阶段论”模式,展现了“渐进式司法公正”的中国智慧,展现了“增量式司法公正”的中国方案,这既是对司法公正的建构与进化,也是对党治理国家合法性转换的反思与升华。于党和国家而言,现代化一直在路上,而人民利益是永远不变的归宿,改革要和正在成为主流人口的期望值相匹配。司法将在多元主义法治观的指引下,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王靖春[8](2019)在《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及产能退出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02~2011年是煤炭行业发展最为景气的“黄金十年”,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投资,新建煤矿数量不断增加,煤炭产能扩张迅速。然而,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期,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致使对煤炭的消费需求放缓。并且,由于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巨大的碳减排压力,政府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非煤能源的要求,这些使得对煤炭的需求量进一步下降。前期的大量投资引致煤炭产能集中释放,煤炭供给能力大于需求,造成煤炭供需严重失衡,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供过于求也造成了煤炭价格大幅下跌,2012年~2016年6月,煤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为改善煤炭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和退出过剩产能的要求。在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下,煤炭价格逐步回归至合理区间,煤炭行业经济状况出现好转。判定我国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提出过剩产能退出的标准和机制,测度我国去产能政策对于煤炭行业去产能、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有利于认清我国煤炭行业的实际产能利用情况,弄清楚应该去多少产能的问题;有利于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哪些煤矿应该退出,退出的先后顺序应该是什么,弄清楚怎么去产能的问题;有利于明晰在产能退出后,如何处理资产债务和职工安置的问题,弄清楚产能退出后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利于认识政策的实施效果,弄清楚后续政策制定和调整的问题。本文围绕着去多少产能、怎么去产能、去产能政策的效果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是:首先从煤炭供求状况、煤炭价格、行业经营状况和产能过剩情况等方面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四个方面的研究问题。根据要研究的问题,从产能及产能过剩的定义、产能过剩测度、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政策影响效应评估和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研究。归纳总结了产能过剩测度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收集了 2002~2016年我国25个产煤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基于面板数据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分段计算出2002年~2011年与2012年~2016年我国25个产煤省和全国的产能状况,得到了煤炭产业产能利用率周期性变动较为明显,变动情况与行业和经济周期的特点基本一致的结论。2002~2011年“黄金十年”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0.96%,属于正常水平范围内;2012~2016年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9.63%,产能处于过剩状态。最后,根据测算结果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取得的成绩与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仍存在的问题。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研究。界定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范围,研究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影响因素,确定了资源禀赋、生产安全、开采技术、生态环保及经营效益五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建立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VIKOR多属性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并以阳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35个煤矿进行验证,对A类非去产能序列的23个煤矿和B类建议去产能序列中的12个煤矿分别进行排序,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对VIKOR测算得到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VIKOR测算和聚类结果,提出了科学合理去产能和改善煤炭过剩产能程度方面的建议。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分析了国家和地方层面发布的去产能相关政策,归纳了自去产能政策发布以来2016~2017年全国以及各煤炭生产省份的实际去产能情况。构建了面板数据单差法模型,研究了去产能政策对我国煤炭开采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和行业经济增长的平均影响。得到了去产能政策的实施促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产能利用率平均提高了 4.6%,促使行业产值平均增长了10.36%;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以我国前10大主要产煤省为处理组,其他省份为对照组,研究了去产能政策对我国煤炭开采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和行业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得到了去产能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异质性影响不显着,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异质性影响,与其他省份相比,该政策促使主要产煤省煤炭采选业产值多增长了 13.77%。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研究。构建了煤炭产能退出机制框架模型,分析了当前资产处置模式、债务处置模式和职工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设计了资产处置、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提出了进场交易和租赁两种固定资产处置模式和非公开协议转让、置换两种无形资产处置模式,提出了破产清算、债务重组、市场化债转股三种债务处置模式,提出通过原单位就业、内部退养、内部转岗、特殊疾病职工安置、待岗培训等内部分流,以及退休退职,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自谋置业、自主创业和退岗创业、组织参与外部岗位招聘等外部分流的职工安置模式。并以阳煤集团为案例进行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建立了基于面板数据超越对数可变成本函数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测算了 2002~2016年全国及各省煤炭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揭示了我国煤炭产能利用率的波动规律,判定了煤炭产能过剩的程度。(2)构建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VIKOR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测算模型,计算了阳煤集团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提出了基于聚类模型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顺序决策方法。(3)建立了面板数据单差分及双重差分模型,定量测算了煤炭去产能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平均影响和异质性影响;建立了去产能政策对煤炭行业经济增长的单差分及双重差分模型,验证了煤炭去产能政策的有效性。(4)构建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机制框架模型,提出了资产处置、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模式及建议,设计了阳煤集团煤炭过剩产能的退出方案。

高如坤[9](2009)在《江西省省属军工企业改制的职工安置问题及对策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涉及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的系统工程,在改制重组过程中,职工安置是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制中能否做好职工安置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方面关系到企业改制能否顺利实施,维护稳定,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关系到企业在改制重组后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军工企业属于介于政策、市场和国家计划之间的一类特殊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沉重,改革脱困任务迫在眉睫而且难度较大,主要难在职工安置上。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改革改制的政治、经济背景的研究以及江西省省属军工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的回顾、分析和评价,力求探讨出一条军工企业改制的新路子,提出一些符合我国国情和军工企业实际情况的理论观点,更好地促进我国军工企业转变机制和体制,逐步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甘群[10](2009)在《广元市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对国有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此时国有企业改制的概念开始出现。党的十四大明确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十六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即国有企业改革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以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特征的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迄今为止,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企业改制的研究理论的宏观的研究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级市中小企业改制的具体问题研究较少。在前人关于国企改革研究基础上,以理论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省广元市国有企业改制模式进行研究评价。主要内容如下:阐述国企改革相关概念,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史进行回顾,分析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诸多课题,包括优化国有经济结构课题、产权制度课题、职工安置课题、政企关系课题;介绍四川省广元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阐述国企改革的历程、疑难问题的处置办法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产权制度改革措施、职工安置措施、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处置措施;结合广元市纺织厂破产改制和081电子集团改制脱困的典型案例,剖析企业改制中的主要难点问题和解决途径、措施。

二、加快改制重组 帮助企业脱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改制重组 帮助企业脱困(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集聚与企业“去僵尸化” ——基于集聚金融外部性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僵尸企业相关文献综述
        1.2.2 产业集聚相关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僵尸企业的界定
        2.1.1 学术界对僵尸企业的界定
        2.1.2 政策界对僵尸企业的界定
        2.1.3 不同界定标准评述
    2.2 僵尸企业的相关理论
        2.2.1 僵尸企业成因的相关理论
        2.2.2 僵尸企业负外部性的相关理论
        2.2.3 僵尸企业处置的相关理论
        2.2.4 衡量僵尸企业脱困的相关理论
    2.3 产业集聚与金融外部性
        2.3.1 产业集聚金融外部性的界定
        2.3.2 金融外部性影响微观企业的相关理论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产业集聚金融外部性影响僵尸企业脱困的基准假设
    3.2 产业集聚金融外部性影响僵尸企业脱困的中介效应假设
        3.2.1 内部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假设
        3.2.2 外部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假设
        3.2.3 生产效率的中介效应假设
    3.3 产业集聚金融外部性影响僵尸企业脱困的异质性假设
        3.3.1 固定资产依赖程度差异的影响
        3.3.2 地区金融发展程度差异的影响
        3.3.3 企业所有权性质差异的影响
4 僵尸企业判定与统计
    4.1 判定标准设计
    4.2 僵尸企业的统计分析结果
        4.2.1 按年份的僵尸企业统计分析
        4.2.2 按地区的僵尸企业统计分析
        4.2.3 按行业的僵尸企业统计分析
5 实证设计与结果分析
    5.1 实证设计
        5.1.1 主要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5.1.2 模型构建
        5.1.3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5.2 回归结果分析
        5.2.1 产业集聚金融外部性影响僵尸企业脱困的基准回归结果
        5.2.2 产业集聚金融外部性影响僵尸企业脱困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5.2.3 中介效应占比分析
        5.2.4 产业集聚影响僵尸企业脱困的异质性回归结果
    5.3 稳健性检验
        5.3.1 工具变量法的内生性检验
        5.3.2 替换测度方法识别僵尸企业
    5.4 进一步研究
6 研究结论、建议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按地区的僵尸企业统计结果
附录B 按行业的僵尸企业统计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混改背景下兖州煤业跨国并购动因及经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及预期贡献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概述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概念界定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实施途径
    2.2 当前我国国企实施混改现状及跨国并购情况
    2.3 国有企业实施混改有关绩效的界定
    2.4 理论基础
        2.4.1 协同效应理论
        2.4.2 规模经济理论
        2.4.3 市场势力理论
        2.4.4 资源获取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改背景下兖州煤业跨国并购案例背景概述
    3.1 有关各方背景概况
        3.1.1 兖州煤业简介
        3.1.2 兖煤澳洲情况介绍
        3.1.3 嘉能可相关情况概述
        3.1.4 联合煤炭公司基本情况
    3.2 兖州煤业澳洲经营状况及困境分析
        3.2.1 行业高位连续并购质量欠佳的资产
        3.2.2 长期举债扩张致使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3.2.3 公司经营不善且财务费用高昂
        3.2.4 国有股权高度集中导致上市平台功能丧失
        3.2.5 补救措施不具有存续性
    3.3 兖州煤业以并购重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混改概述
        3.3.1 兖州煤业以并购重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海外实施混改过程
        3.3.2 兖煤澳洲实施混改后股权架构及相关安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改背景下兖州煤业跨国并购动因分析
    4.1 实现资产收购并促使产权优化和弥补市场化缺陷
    4.2 发挥协同效应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4.3 有助于拓宽销售渠道及满足市场环保需求
    4.4 通过资源整合提升亚太市场的话语权与定价权
    4.5 基于全球化布局的需要
第五章 混改背景下兖州煤业跨国并购经济效果分析
    5.1 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5.1.1 股价变动分析
        5.1.2 超额收益率变动分析
    5.2 基于协同效应理论的指标体系分析
        5.2.1 经营协同效应分析
        5.2.2 管理协同效应分析
        5.2.3 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5.3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整体财务绩效分析
    5.4 非财务整合效益分析
        5.4.1 资源储备和市场占有
        5.4.2 基建设施及运输网络
        5.4.3 社区保障和潜在发展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启示和建议
    6.1 兖州煤业案例启示
        6.1.1 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帮助海外国企脱困提质增效
        6.1.2 以并购重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有效模式
        6.1.3 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均衡各方利益
        6.1.4 持续加强后续资源整合与经营协作带来的经济效果
    6.2 相关对策建议
        6.2.1 国有企业海外扩张应合理选择并购标的
        6.2.2 国有企业可以结合自身需求创设混改途径
        6.2.3 恰当遴选引入的战略合作者
        6.2.4 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机制建立
        6.2.5 积极履行助力混改增益成效的社会责任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问题企业重组业务模式研究 ——以HN公司改制上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分析框架
        1.4.1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问题企业重组业务概述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问题企业的特征和界定
        2.1.2 问题企业重组的定义
        2.1.3 问题企业重组的基本原则
        2.1.4 问题企业重组的经济效应理论
    2.2 问题企业重组业务的发展机遇
        2.2.1 问题企业数量加速扩大
        2.2.2 问题企业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2.2.3 专业投资机构发展滞后
    2.3 问题企业重组业务的主要模式
        2.3.1 “非金融债权收购+”模式
        2.3.2 “债务重组+”模式
        2.3.3 “破产重整+”模式
    2.4 问题企业重组业务的重难点
        2.4.1 制度政策层面
        2.4.2 业务管理层面
        2.4.3 业务实践层面
3 X资产管理公司参与HN公司重组项目的案例分析
    3.1 重组的背景与内在逻辑
        3.1.1 HN公司的基本情况
        3.1.2 X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债转股的股权退出诉求
        3.1.3 HN公司整体改制上市的需求
        3.1.4 X资产管理公司拓展区域布局的动力
    3.2 重组的实施路径和解决方案
        3.2.1 减持和出清HN公司政策性股权资产
        3.2.2 以资产证券化实现HK地产公司的剥离与并购
        3.2.3 市场化债转股增资改善经营
        3.2.4 成立基金收购不良债权
    3.3 重组的结果和经验总结
        3.3.1 重组结果
        3.3.2 案例的经验总结
    3.4 重组业务模式的深度探究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3.4.1 第三方并购+问题企业重组
        3.4.2 不良资产包收购+资产重组
        3.4.3 跨境不良资产转让+问题企业重组
        3.4.4 违约信用债券收购+问题企业重组
        3.4.5 P2P问题平台重组
        3.4.6 小结
4 思考和建议
    4.1 制度政策层面
        4.1.1 促进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4.1.2 严格遵守监管要求
    4.2 业务管理层面
        4.2.1 完善管理制度
        4.2.2 构建协同机制
        4.2.3 搭建问题企业服务平台
    4.3 业务实践层面
        4.3.1 多渠道挖掘问题企业来源
        4.3.2 精准分类问题企业
        4.3.3 注重分析重组意愿
        4.3.4 谈判寻求利益共同点
        4.3.5 项目的安全和退出机制
        4.3.6 强化重组项目风控措施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重庆军工企业改革困境的政策破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军工企业”的定义
        2.1.2 “改革”的概念
        2.1.3 “政策”的概念及特点
        2.1.4 “军工企业”的特征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政策理论
        2.2.2 治理理论
        2.2.3 约翰.W.金登(John W.Kingdon)多源流政策分析理论
3 重庆军工企业改革的困境分析
    3.1 重庆军工企业改革的背景
        3.1.1 国家战略布局推动重庆军工企业的兴起
        3.1.2 市场经济发展促使重庆军工企业的改革
    3.2 重庆军工企业改革阶段性的相关政策
        3.2.1 改革推进阶段的相关政策
        3.2.2 改革全面开展阶段的相关政策
        3.2.3 改革规范发展阶段的相关政策
    3.3 重庆军工企业改革的困境分析
        3.3.1 对企业政策执行的第三方监督力度不够
        3.3.2 二次分配军品税收优惠政策不够完善
        3.3.3 战略性和社会性政策负担重
        3.3.4 人才引进的政策欠缺
        3.3.5 技术创新的政策不够细化
        3.3.6 军民融合法律少
    3.4 典型案例分析
        3.4.1 案例一:重庆A军工企业改革的困境分析
        3.4.2 案例二:重庆B军工企业改革的困境分析
4 国内外军工企业改革困境破解的政策借鉴
    4.1 国外军工企业改革困境破解的政策借鉴
        4.1.1 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政策
        4.1.2 国防科技工业的市场化政策
        4.1.3 国防科技工业的竞争政策
    4.2 国内军工企业改革困境破解的政策借鉴
        4.2.1 股份制改造政策
        4.2.2 军民融合政策
    4.3 小结
5 破解重庆军工企业改革困境的政策建议
    5.1 引入第三方监督体系,加大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5.2 建议政府完善合理的二次分配税收政策
    5.3 规范军工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而减轻企业负担
    5.4 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
    5.5 推进产学研紧密联系,加强技术创新
    5.6 加快制定军民融合基本法律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B 访谈原始资料转录稿(节选)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重庆钢铁破产重整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清算还是重整
        1.2.2 破产重整方式
        1.2.3 破产重整过程中权利保护
        1.2.4 破产重整绩效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破产重整概述和理论依据
    2.1 破产重整基本概述
        2.1.1 破产重整概念界定
        2.1.2 相关概念辨析
        2.1.3 破产重整特征
        2.1.4 破产重整流程
    2.2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理论基础
        2.2.1 营运价值论
        2.2.2 社会政策论
        2.2.3 利益与共论
第3章 重庆钢铁破产重整案例背景与介绍
    3.1 重庆钢铁公司概况
    3.2 重庆钢铁重整案例背景
        3.2.1 行业整体持续低迷
        3.2.2 产品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错配
        3.2.3 财务状况严重恶化
        3.2.4 多次脱困尝试失败
    3.3 重庆钢铁重整动因分析
        3.3.1 利益相关者方面因素
        3.3.2 重整可行性方面因素
    3.4 重庆钢铁破产重整过程概况
第4章 重庆钢铁破产重整案例分析
    4.1 破产重整重组方概况
    4.2 破产重整方案
        4.2.1 出资人权益调整引入产业结构基金
        4.2.2 多方助力剥离不良资产
        4.2.3 市场化债务重整
        4.2.4 引入职业经理人调整经营方案
    4.3 重庆钢铁重整结果及绩效分析
        4.3.1 重庆钢铁重整结果
        4.3.2 重庆钢铁重整绩效分析
第5章 案例启示与建议
    5.1 重庆钢铁破产成功因素分析
        5.1.1 企业具备重整能力
        5.1.2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
        5.1.3 以保留原有主营业务模式引进战略重整方
    5.2 对企业的相关建议
        5.2.1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重整模式
        5.2.2 遵循市场化规律
        5.2.3 注重维护债权人利益
        5.2.4 重视重整后经营调整
    5.3 对政策监管的相关建议
        5.3.1 加强对重整资格的审查
        5.3.2 适度干预并协调多方力量
        5.3.3 加强监管并健全重整信息披露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国资国企司法治理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认真对待国资国企司法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对象
        二、特殊在哪里
        三、宪法规定与司法实践
        四、研究语境
        五、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立法层面
        二、行政层面
        三、司法层面
        四、为什么以司法治理为进路
    第三节 理论脉络和内容结构
        一、以中国宪制为总基调
        二、从案件审判流程来论述
        三、以司法治理现代化为归宿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公法与私法的交叉学科研究
        二、策略博弈分析法
        三、法律实证研究
    第五节 可能的贡献
    第六节 可能的不足
第一章 法院受理涉国资国企案件的筛选机制
    第一节 材料与问题
        一、材料1: 不予受理企业改制案件
        二、材料2:能动司法受理涉外案件
        三、材料3:能动司法服务国企改革
    第二节 受理还是不受理
        一、司法规定
        二、司法实践
    第三节 能动还是克制
        一、司法规定
        二、司法实践
    第四节 为什么拒绝司法
        一、党政的策略
        二、国企的策略
        三、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四、法院的策略
        五、小结与反思:实事求是?
    第五节 为什么能动司法
        一、党政的策略
        二、国企的策略
        三、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四、法院的策略
        五、小结与反思:利益均沾?
    第六节 司法角色定位:基于政治形势判断
        一、司法服从国家治理需要
        二、司法完成改革任务分工
        三、司法确定并发展自主性
        四、小结与反思:进退应矩?
    第七节 反思与展望:走向自主型司法
        一、司法与政治:调整权力边界
        二、司法与党政:区分发展方式
        三、司法与改革:确证成果合法
第二章 涉国资国企案件审理术
    第一节 材料与问题
        一、材料4:不良债权系列案件
        二、材料5: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第二节 司法规定
        一、涉及上级公司案件
        二、涉及行政部门案件
        三、涉及国企与非公案件
        四、涉及金融债权案件
        五、涉及社会稳定案件
        六、小结与反思:保护理念
    第三节 司法实践
        一、专项资金支持
        二、减免缓诉讼费
        三、开通绿色通道
        四、组建专业团队
        五、出台指导意见
        六、统一协调机制
        七、效果导向:“生病企业”的医院
        八、小结与反思:戴着镣铐跳舞?
    第四节 为什么如此审理
        一、党政的策略
        二、国企的策略
        三、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四、法院的策略
        五、小结与反思:螺旋式上升?
    第五节 司法角色定位:基于权力资源配置
        一、司法治理落实国家治理
        二、司法抑制地方保护主义
        三、司法形塑独立社会功能
        四、司法巧用调判结合方式
        五、小结与反思:过渡性策略?
    第六节 反思与展望:法律多元主义
        一、法官弥补司法制度不足
        二、司法弥补公共政策不足
        三、建设多元一体法治国家
第三章 涉国资国企案件的执行机制
    第一节 材料与问题
        一、材料6:债权执行系列案
        二、材料7:基本解决执行难
    第二节 司法规定
        一、涉及上级公司案件
        二、涉及行政部门案件
        三、涉及国企与非公案件
        四、涉及社会稳定案件
        五、涉及产权保护案件
        六、小结与反思:平等保护势在必行?
    第三节 司法实践
        一、区别对待执行
        二、案件报告制度
        三、地方保护主义
        四、执行联动机制
        五、执行和解机制
        六、业务指导机制
        七、小结与反思:政策转型导致制度变迁?
    第四节 为什么如此执行
        一、党政的策略
        二、国企的策略
        三、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四、法院的策略
        五、小结与反思:司法政治化?
    第五节 司法角色定位:基于专业化实践
        一、司法提升执行治理水平
        二、司法增强制约行政能力
        三、司法规范执行自主建设
        四、小结与反思:执行的春天到了?
    第六节 反思与展望:迈向平等保护
        一、司法理念:平等保护
        二、司法行动:平等制裁
        三、路径安排:党与司法
第四章 作为涉国资国企案件“立法者”的法院
    第一节 “立法”情况
        一、总体概况
        二、具体情况
    第二节 “立法”特点
        一、回避政治问题
        二、防止资产流失
        三、维护社会稳定
        四、迈向平等保护
        五、夯实司法权力
    第三节 为什么是法院“立法”
        一、党的策略
        二、人大的策略
        三、国务院的策略
        四、国企的策略
        五、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六、法院的策略
        七、小结与反思:司法法治国?
    第四节 司法角色定位:基于国家治理转型
        一、司法与政治之间的平衡
        二、司法确认公共沟通成果
        三、司法治理推进国企治理
        四、小结与反思:合二为一?
    第五节 反思与展望:司法治理现代化
        一、服务:“不换思想就换人”
        二、维护:“司法公正阶段论”
        三、建构:“主体性司法道路”
第五章 司法治理与法治道路
    第一节 司法双轨制
        一、社会的胜利
        二、国家的胜利
    第二节 为什么博弈
        一、国企治理是政治使命必然要求
        二、国企治理是治理绩效必然要求
        三、国企治理与司法治理分工配合
    第三节 目的:提升合法性与现代性
        一、运动治理与司法治理
        二、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三、法律移植与实践资源
        四、小结与反思:什么是法院的贡献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司法自信与法治道路
        一、外部视角:“以中国为中心”
        二、内部视角:“以中国为方法”
        三、司法治理:“阶段论”
        四、展望未来:“变化态”
    第五节 反思与检讨:解释限度
结语
附件: 论文相关司法解释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感恩奋斗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及产能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产能及产能过剩的界定
    2.2 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现状
    2.3 产能评价及退出标准研究现状
    2.4 政策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2.5 产能退出机制研究现状
    2.6 文献评述
3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研究
    3.1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方法确定
        3.1.1 产能过剩测度方法分析
        3.1.2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方法比较及选择
    3.2 基于面板数据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
        3.2.1 模型构建
        3.2.2 变量确定及数据来源
    3.3 基于面板数据的煤炭产能过剩测算
        3.3.1 描述性统计
        3.3.2 面板单位根及协整检验
        3.3.3 各省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
    3.4 测度结果分析
        3.4.1 各省产能过剩测度结果分析
        3.4.2 全国产能过剩测度结果分析
        3.4.3 我国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研究
    4.1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范围界定及影响因素研究
        4.1.1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范围界定
        4.1.2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影响因素研究
    4.2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说明
    4.3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测算研究
        4.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基于VIKOR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测算研究
        4.3.3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实证研究
        4.3.4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聚类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5.1 去产能相关政策概述
        5.1.1 国家层面相关政策
        5.1.2 地方层面相关政策
    5.2 政策对去产能的实际影响情况
        5.2.1 全国去产能情况
        5.2.2 各省份去产能情况
    5.3 去产能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5.3.1 对产能利用率的平均影响
        5.3.2 对产能利用率的异质性影响
    5.4 去产能政策的经济影响
        5.4.1 政策的平均经济影响
        5.4.2 政策的异质性经济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研究
    6.1 煤炭产能退出机制模型构建
        6.1.1 煤炭产能退出机制理论依据
        6.1.2 煤炭产能退出政策概述
        6.1.3 煤炭产能退出机制框架模型
    6.2 资产处置模式及建议
        6.2.1 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2.2 固定资产处置模式设计
        6.2.3 无形资产处置模式设计
        6.2.4 去产能资产处置建议
    6.3 债务处置模式及建议
        6.3.1 债务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3.2 债务处置模式设计
        6.3.3 去产能债务处置建议
    6.4 职工安置模式及建议
        6.4.1 职工安置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4.2 职工安置模式设计
        6.4.3 去产能职工安置建议
    6.5 阳煤集团过剩产能退出案例分析
        6.5.1 关闭矿井现状
        6.5.2 关闭矿井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5.3 关闭矿井资产处置方案设计
        6.5.4 关闭矿井债务处置方案设计
        6.5.5 关闭矿井职工安置方案设计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9)江西省省属军工企业改制的职工安置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选题意义
第2章 基本概念
    2.1 改制的基本概念
    2.2 职工安置的基本概念
    2.3 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
第3章 相关的理论综述
    3.1 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概述
        3.1.1. 人力资本的有关理论
        3.1.2. 要素有用论
    3.2 管理学的有关理论概述
    3.3 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概述
    3.4 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理论观点
        3.4.1. 改制定位
        3.4.2. 构建新型公有制形式
        3.4.3.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构成形式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3.4.4.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制重组的根本
        3.4.5. 兼顾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原则进行国企改制重组
第4章 军工企业改革改制情况介绍
    4.1 国有企业改制情况
        4.1.1. 国有企业改制的现状
        4.1.2. 国有企业改制的难点
    4.2 军工企业破产的特殊政策
    4.3 军工企业重组发展的方向
        4.3.1 军工企业改制要实现股权多元化格局
        4.3.2 要把重组作为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的一个战略决策
        4.3.3 军工企业改制要树立超前意识
        4.3.4 军工企业的重组要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4.3.5 要把创新战略作为军工企业重组的关键环节来抓
        4.3.6 改制重组要发挥证券市场与投资机构的重要作用
第5章 江西省省属军工职工安置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5.1 江西省属军工企业职工安置的基本情况
    5.2 江西省省属军工职工安置方案
        5.2.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2.2 在职职工安置的主要渠道
        5.2.3 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问题的处理
        5.2.4 离退休人员的安置
        5.2.5 抚恤人员的安置
        5.2.6 对企业拖欠职工的费用进行妥善处理
        5.2.7 其他事项
        5.2.8 资金筹措
        5.2.9 组织实施
    5.3 职工安置方案的操作性和主要做法
        5.3.1. 职工安置工作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5.3.2 职工安置一步到位,关闭破产改制分步实施
        5.3.3 给予职工的优惠政策实现突破
        5.3.4 制定"四事先行"操作程序
        5.3.5 及时跟进"五到位"措施,确保了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5.4 职工安置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5.4.1 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是根本前提
        5.4.2 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协助和支持是有利条件
        5.4.3 组织得力,扎实工作是职工安置工作顺利完成的根本原因
        5.4.4 企业领导班子思想统一,工作尽心尽责是基本保障
        5.4.5 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是安置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5.4.6 以人为本,精心操作是圆满完成职工安置工作的关键所在
        5.4.7 积极做好后续工作,夯实企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5.5 职工安置的现实意义
    5.6 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6章 解决军工企业改制时职工安置问题的一般对策及建议
    6.1 积极宣传,转变思想观念
    6.2 加深个案问题研究,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6.2.1 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改制
        6.2.2 正确处理好各利益群体的关系
    6.3 拓宽思路,多渠道筹集职工安置费用
    6.4 强化各级领导在职工安置工作中的作用
    6.5 规范操作是职工安置工作的重要环节
        6.5.1 规范劳动关系处理程序
        6.5.2 认真对待特殊身份人员的安置问题
    6.6 妥善安置职工,最大限度地保证职工再就业
        6.6.1 改制企业要尽可能多地接收原企业职工
        6.6.2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6.6.3 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6.6.4 群策群力,做好分流职工的后续工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广元市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有企业改制的相关概念
        1.1.1 国有企业改制
        1.1.2 现代企业制度
    1.2 我国国企改革历程
        1.2.1 放权让利阶段
        1.2.2 承包经营阶段
        1.2.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1.3 国企改革面临的诸多课题
        1.3.1 优化国有经济结构的课题
        1.3.2 国企改制的产权制度课题
        1.3.3 国企改制的职工安置课题
        1.3.4 国企改制政企关系的课题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基本思路
第二章 广元市国有企业改革历程、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广元市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存在的问题
        2.1.1 广元国企改革第一阶段存在的问题
        2.1.2 广元国企改革第二阶段取得的成果
        2.1.3 广元国企改革第三阶段的进展与困难
    2.2 第三阶段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2.2.1 全面触动产权,逐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2.2.2 实行“一企一策”,多种形式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2.2.3 多途径盘活存量资产,加大资产处置的市场化程度
        2.2.4 建立责任制,加强目标考核,督查督办
    2.3 企业职工安置主要措施
        2.3.1 筹集国有职工安置资金
        2.3.2 职工安置办法
        2.3.3 社会保险费清算办法
    2.4 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处置的主要措施
        2.4.1 遗留问题处理的主要步骤
        2.4.2 遗留问题处理的非司法手段
第三章 广元市纺织厂破产改制案例分析
    3.1 广元市纺织厂的破产改制
    3.2 破产遗留问题的产生和矛盾激化
    3.3 破产改制遗留问题的处置
        3.3.1 处理遗留问题的工作机构
        3.3.2 与广元市纺织破产相关的企业
        3.3.3 有关公司涉嫌违法犯罪的调查
        3.3.4 处置过程
        3.3.5 遗留问题处理意见
        3.3.6 遗留问题处置结果
    3.4 本案例的启示
第四章 081 电子集团改制脱困案例分析
    4.1 基本情况
        4.1.1 川北电子工业公司(国营081 总厂)
        4.1.2 081 电子集团四川天源机械有限公司
        4.1.3 081 电子集团四川长胜机器有限公司
        4.1.4 081 电子集团四川红轮机械有限公司
        4.1.5 081 电子集团四川力源电子有限公司
        4.1.6 081 电子集团四川广元建兴机电有限公司
        4.1.7 081 电子集团四川华昌电子有限公司
        4.1.8 081 电子集团四川广明机电有限公司
    4.2 改制的必要性
    4.3 整体脱困改制方略
        4.3.1 三减(减员、减负、减债)
        4.3.2 两改(改革、改制)
        4.3.3 引进战略集团
    4.4 整体脱困改制措施
        4.4.1 081 系统整体脱困改制领导小组
        4.4.2 081 系统整体脱困改制费用筹措
        4.4.3 081 系统整体脱困改制职工稳定及分流安置
    4.5 整体脱困改制的实施现状
        4.5.1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4.5.2 职工分流问题的解决
    4.6 本案例的启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加快改制重组 帮助企业脱困(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集聚与企业“去僵尸化” ——基于集聚金融外部性的中介效应[D]. 王铭.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3]混改背景下兖州煤业跨国并购动因及经济效果研究[D]. 古智荣.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问题企业重组业务模式研究 ——以HN公司改制上市为例[D]. 赵侃.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5]重庆军工企业改革困境的政策破解研究[D]. 范群玲. 重庆大学, 2019(06)
  • [6]重庆钢铁破产重整案例研究[D]. 曹可欣. 湖南大学, 2019(02)
  • [7]国资国企司法治理实证研究[D]. 谢锐勤.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8]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及产能退出机制研究[D]. 王靖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9]江西省省属军工企业改制的职工安置问题及对策探讨[D]. 高如坤. 南昌大学, 2009(S1)
  • [10]广元市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模式研究[D]. 甘群.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加快改制重组,助力企业走出困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