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一、几丁质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雅[1](2021)在《纳米几丁质对小麦假禾谷镰刀菌抑菌性能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假禾谷镰刀菌是一种重要病原真菌,为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纳米几丁质是一种棒状纳米晶须,聚阳离子、尺寸小、比表面积大、生物活性高,且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无毒、可生物降解等优良特性。本研究以虾壳几丁质粗粉为生物原料,通过酸水解法制备纳米几丁质并进行表征;利用不同浓度的纳米几丁质水悬浮液处理假禾谷镰刀菌,以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纳米技术等技术手段,探究了纳米几丁质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活性和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几丁质的特性:通过酸水解法制备的纳米几丁质,产品为2.0~6.5 g/L的稳定水悬液;经动态光散射法分析,其流体动力学有效粒径为120~170nm,Zeta电位为+25~50 mV;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其外部形态为短棒状晶须;经电导滴定法测定,其综合电荷密度为2.7×l0-5 mol/g。2.纳米几丁质的抑菌作用:(1)生长速率法的生测实验中,纳米几丁质对假禾谷镰刀菌作用的剂量效应受处理方法的影响,以涂布处理的抑菌效果较为明显,喷洒接触处理次之,与培养基混合处理的抑菌效果较弱;三种处理方法中,剂量为300、1000μg/mL的纳米几丁质处理,能有效地抑制假禾谷镰刀菌的生长。但生长速率法对菌体生物量的检测有局限性,因而在纳米生物材料的抑菌检测的应用中也有局限性。(2)液体培养法孢子萌发实验的结果表明,纳米几丁质处理4 h后,假禾谷镰刀菌孢子的萌发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相比,30、300 μg/mL纳米几丁质处理,孢子萌发率分别降低了 33%、23%。(3)电镜检测结果显示,纳米几丁质处理后,假禾谷镰刀菌细胞出现明显皱缩,分生孢子形态、大小异常,进一步说明纳米几丁质影响了菌丝的正常生长以及孢子的形成和孢子萌发;同时,用量子点标记的纳米几丁质处理病原真菌,清晰观察到纳米几丁质在菌体表面附着或在胞内的分布情况。3.纳米几丁质对假禾谷镰刀菌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1)不同浓度纳米几丁质处理后,假禾谷镰刀菌胞外电导率有显着变化,但胞外电导率的增长率随处理剂量的增加明显降低,影响了细胞膜的通透性。(2)紫外、红外光谱结合PI-DAPI染色结果显示,300μg/mL纳米几丁质处理后,假禾谷镰刀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含量显着上升,细胞壁组成成分葡聚糖结构稳定性降低,菌体活力显着下降,细胞膜功能完整性被破坏,是导致菌丝明显变形收缩,细胞内部紊乱的原因。(3)与细胞呼吸相关酶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和NADH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其中1000μg/mL纳米几丁质处理,更显着地降低了 SDH和NADH氧化酶的活性,造成细胞生理活动能量供给受到抑制。(4)镰刀菌毒素DON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纳米几丁质对DON的产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表明纳米几丁质能显着降低病原真菌的致病能力。综合结果分析,推测纳米几丁质对假禾谷镰刀菌的作用机制主要为:聚阳离子纳米几丁质和真菌细胞壁、细胞膜带负电物质通过静电吸引,使纳米几丁质被吸附在细胞壁或细胞膜上,改变了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壁结构稳定性,对细胞膜功能完整性和细胞活力产生影响;部分颗粒或许进入细胞内,与胞内物质作用,降低了与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抑制了细胞能量供给,并抑制了真菌毒力因子的产生,从而降低了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和致病力。

姜金壮[2](2021)在《虾壳几丁质制备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及其微球》文中研究指明壳聚糖是一种带有正电荷的重要功能性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可降解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目前,工业上获得壳聚糖的来源主要是虾、蟹壳等海产品的几丁质。由于几丁质溶解性差、化学性质不活泼等原因,其直接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将几丁质制备成用途更加广泛的壳聚糖是本领域研究热点。传统的制备壳聚糖方法获得的壳聚糖往往品质较差,且对反应条件要求较高。为了获得高脱乙酰度、高品质的壳聚糖,同时降低反应所需条件,本研究首先采用化学方法对虾壳几丁质进行脱乙酰试验,获得具有较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然后进一步改进工艺,使用化学与物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获得脱乙酰度更高的壳聚糖产品;最后,研究制备具有实际用途的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微球。本研究以虾壳几丁质为原料,甘油与Na OH的混合液作为反应试剂,分多步进行试验,目的是补充消耗的反应试剂并清除脱掉的乙酰基,保持反应持续进行。首先讨论各操作因素对壳聚糖性质的影响,然后使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反应条件,成功获得了化学多步法的最佳反应条件:Na OH浓度24 M、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143℃。以此方法制备的壳聚糖产物脱乙酰度较高(91.11±1.5%),粘均分子量较低(131±8 k Da)。技术表征显示所得壳聚糖性质优异,达到市售商品壳聚糖标准。为提高产物脱乙酰度,并降低反应所需条件,对原始虾壳几丁质进行超声波和盐酸预处理,然后用超声波和微波技术代替磁力搅拌加热进行脱乙酰试验。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条件,得到物理辅助法下制备壳聚糖的最佳反应条件:Na OH浓度22.7 M、反应时间7.7 h、反应温度134℃。测得产物壳聚糖脱乙酰度为96.61±1.5%,粘均分子量为107±10 k Da。相比于化学多步法和传统的脱乙酰方法,此方法有效提高了壳聚糖脱乙酰度并降低了分子量,同时降低了反应温度、减少了反应时间和试剂浓度。通过技术表征发现此方法下制备的壳聚糖仍然具有很好的化学性质。最后,我们将试验所得品质较好的壳聚糖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为壳聚糖微球,探究各反应因素对微球形态的影响,制备出了表面光滑、规整无破损的壳聚糖微球。为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实际应用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张振婷[3](2021)在《新型含苯/环类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不同分子量壳聚糖为原料,将3种单异氰酸酯、2种苯氧羧酸除草剂接枝到壳聚糖分子中,制备得到8种含有苯/环类壳聚糖衍生物,并研究了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继而将C2,6-甲酰胺-高分子壳聚糖化合物制成纳米制剂。首先制备了高低分子量C2,6-环己基甲酰胺-壳聚糖、C2,6-三氟对甲苯甲酰胺-壳聚糖和C2,6-1-萘基甲酰胺-壳聚糖,并将高分子衍生物制成纳米剂型;通过缩合反应将苯氧羧酸类除草剂2甲4氯和2,4-D接枝到低分子量壳聚糖上,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13C固体核磁、高分辨透射电镜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另外,文中通过正交实验对反应的最佳合成条件进行了筛选。最后对8种衍生物进行了体外抑菌活性研究并探讨其抑菌规律,采用抑菌圈打孔法测试其对4种动物致病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1种马铃薯致病菌(马铃薯疮痂病菌)和2种植物病原真菌(大丽轮枝菌、木贼镰刀菌)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C2,6-1-萘基甲酰胺-高分子壳聚糖(1NPAMHCS)和C2,6-三氟对甲苯甲酰胺-高分子壳聚糖(4TPANHCS)浓度在400 mg/L时对八叠球菌的最大ZOI为24 mm,4TPAMHCS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最大ZOI为27 mm,C2,6-环己基甲酰胺-低分子壳聚糖(CHAMLCS)抑制黄萎的ZOI值是15 mm,低分子壳聚糖与2甲4氯偶合物(Chipton-Lcs)在400 mg/L时,对八叠球菌和马铃薯疮痂病菌的ZOI值达到22 mm,8种衍生物的抑菌性能均明显高于壳聚糖原料,具有进一步开发环保型农药的潜力。

赵乐[4](2020)在《重组Resilin蛋白源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心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心肌梗死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心梗后心肌细胞死亡,由于心脏再生能力极其有限,依靠其自身修复机制无法弥补损失的心肌细胞,梗死心肌组织纤维化及残存心肌的代偿性肥大进一步使患者发展为心力衰竭,进而导致死亡。现有治疗手段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血后心肌损伤修复的难题,从而无法抑制心梗后负性心室重构,终将导致心衰。可注射性心肌组织工程策略,即以可注射性水凝胶材料为载体携带细胞和/或生长因子注射到心肌损伤部位进行损伤修复,有望成为除药物、血运重建术、心脏移植以外新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心肌组织工程可注射性水凝胶材料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弹性材料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表明,弹性水凝胶材料不仅可以作为携带细胞、生长因子等目标物质的载体,还因具备良好的弹性和可拉伸性,能够为心肌组织提供机械性辅助并改善梗死组织的力学微环境,从而改善梗死组织局部心肌运动障碍、降低室壁应力,有利于损伤部位的修复和心脏功能的改善。节肢弹性蛋白(Resilin)是一种在昆虫节肢中发现的弹性蛋白,因其表现出显着的弹性、回弹性以及抗疲劳性等特点而备受关注。自鉴定出第一个resilin蛋白的基因序列以来,人们已经设计出多种基于resilin序列的重组序列并构建出多种resilin样蛋白,已成功应用于组织工程与药物递送领域,尤其在血管、声带、软骨和肌肉等组织工程研究中进展迅速。在重组resilin蛋白源弹性材料研究中,基于RLP12蛋白的resilin水凝胶材料的因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近年来备受关注。RLP12蛋白是在resilin核心弹性序列的基础上添加了细胞结合域,因此其交联形成的水凝胶能够表现出优异的细胞粘附性以及促细胞增殖的能力,并对声带损伤具有修复作用。然而,在可注射性心肌组织工程中,resilin样蛋白来源的水凝胶是否能够作为干细胞的可注射载体用于梗死心肌的损伤修复尚不明确。本研究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不同的重组resilin蛋白表达载体,经诱导表达和纯化后分别获得resilin样蛋白rec1-resilin以及RLP12,并利用化学交联法制备基于RLP12蛋白的resilin水凝胶材料;在此基础上,以RLP12源resilin水凝胶为载体携带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BADSCs进行大鼠心梗移植,对其心梗损伤修复能力进行深入研究,验证RLP12源resilin水凝胶携带BADSCs心梗注射进行心肌损伤修复的可行性与效果。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两部分研究内容:第一部分:Resilin样蛋白源水凝胶材料的制备目的:制备resilin样蛋白源水凝胶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定。方法:构建两种重组resilin蛋白表达载体RLP12与rec1-resilin并对其进行诱导表达与纯化;利用化学交联法制备出基于RLP12蛋白的resilin水凝胶材料,并通过振荡剪切流变特性检测试验对其力学性能进行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resilin蛋白表达载体RLP12与rec1-resilin,诱导表达纯化后分别获得RLP12蛋白与rec1-resilin蛋白;利用THP交联获得了3种不同PEG含量的RLP12-resilin水凝胶,振荡剪切流变特性检测结果表明其剪切模量为10k Pa-15k Pa。结论:成功制备了RLP12蛋白与rec1-resilin蛋白并获得了基于RLP12蛋白的resilin水凝胶材料。第二部分:以Resilin水凝胶为载体携带棕色脂肪源干细胞(BADSCs)心梗移植的心肌损伤修复研究目的:验证resilin样蛋白水凝胶材料作为干细胞可注射性载体用于梗死心肌损伤修复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以RLP12蛋白源resilin水凝胶为载体携带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BADSCs进行大鼠心梗移植,通过心脏超声对移植4周后心脏功能进行测定;通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对心梗面积、胶原沉积、微血管密度、BADSCs体内存活与分化进行检测。结果:RLP12源resilin水凝胶作为BADSCs的载体,能显着提高BADSCs在心肌组织中存活;移植4周后可以显着改善心梗大鼠的心脏功能、减少心梗面积、降低纤维沉积水平并提高微血管密度;RLP12源resilin水凝胶能够提高Ⅲ型胶原在心梗区域与心梗边缘区域的分布水平。此外,RLP12源resilin水凝胶能够提高BADSCs在体内向c Tn T阳性细胞、α-SMA阳性细胞的分化能力。结论:RLP12源resilin水凝胶能够作为干细胞的可注射性载体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其可能通过改善心梗部位力学微环境增加Ⅲ型胶原的分布,进而提高心肌组织的顺应性。本研究首次以RLP12源resilin水凝胶为载体携带棕色脂肪源干细胞进行大鼠心梗移植,实现了抑制心梗后负性心室重塑、提高心脏功能的作用。本研究有望拓展resilin样蛋白作为弹性材料在心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也可为基于可注射水凝胶与干细胞的心梗治疗提供新的指导,对未来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孙竹兴[5](2020)在《基于Ugi反应抗菌聚合物和海藻酸钠载药凝胶的设计、合成与性能》文中指出Ugi反应是着名的多组分反应之一,Ugi反应是指以酮或醛、胺、酸和异氰化物为原料,脱出一分子水,形成酰胺化合物的过程。利用Ugi反应操作简单、条件温和、产率高、效率高、分子多样性、原子经济性等优点,可使反应趋于绿色化学化,生成无毒且环境友好的材料。基于此,Ugi反应在很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本研究中,利用Ugi反应成功制备了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抗菌材料和药物载体。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所示:一.荧光标记哌嗪抗菌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学性能研究:(1)以1,4双-(3-氨丙基)哌嗪、7-N,N-二乙氨基-3-醛基香豆素(实验室合成)、分子量800聚乙二醇的二丁二酸酯(S-PEG-800)、叔丁基异腈、苯甲醛为原料,通过Ugi反应制得新型哌嗪结构的荧光标记抗菌聚合物聚(1,4双-(3-氨丙基)哌嗪/S-PEG-800/醛/叔丁基异腈)(PC)。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PC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聚合物PC。(2)采用滤纸片法和细菌生长曲线法考察PC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浓度为50mg/ml的PC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coli)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对E.coli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3)用MTT法和AM-PI双染色法评价了PC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浓度为100μg/ml的PC在孵育细胞72 h后不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4)PC的活细胞成像研究表明:PC很容易进入细胞发光,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逐渐增强;24 h长时程成像和荧光稳定性实验表明PC还具有良好的荧光稳定性;光漂白恢复实验验证了PC具有良好的分子流动性。因此,聚合物PC可作为一种既有荧光标记能力又具有抗菌性能、无毒的生物材料。二.利用Ugi反应制备海藻酸钠凝胶及其体外释药研究:(1)以海藻酸钠(NaAlg)、乙醇胺、叔丁基异腈为原料,不同浓度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Ugi和Passerini多组分反应合成聚(海藻酸钠/戊二醛/乙醇胺/叔丁基异腈/)凝胶:NaAlg-Ugi和NaAlg-Passerini,实现对海藻酸钠的化学改性。(2)利用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选取部分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XRD)、平衡溶胀率测试、热重分析(TGA)、比表面分析和流变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NaAlg-Ugi和NaAlg-Passerini;NaAlg-Ugi呈多孔网络结构,而NaAlg-Passerini形貌较为粗糙塌陷,且孔隙不明显和不均匀;NaAlgUgi(450%)的溶胀率高于NaAlg-Passerini(200%);NaAlg-Ugi与NaAlg-Passerini的热分解温度约为250℃;NaAlg-Ugi呈凝胶状的粘弹性行为。(3)利用NaAlg-Ugi为载体对阿霉素(DOX)进行吸附,研究其在不同比例戊二醛交联下(10%,20%,50%,80%)的载药性能和药物释放性能,结果表明:戊二醛含量越高,载药量越高,累积释放量越低,并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释放平衡。以10%-NaAlg-Ugi为对象进行不同pH下的释放研究,发现NaAlg-Ugi-DOX的释放具有pH敏感性,当pH=3时,累积释放量高达97%,而pH=5.4时累积释放量相对较低,为58.14%。(4)利用MTT法和活细胞成像研究了NaAlg-Ugi/NaAlg-Ugi-DOX/DOX在不同细胞株系中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NaAlg-Ugi无细胞毒性。而NaAlg-Ugi-DOX、DOX对MCF-7细胞、Hela细胞、A549细胞、HepG2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随着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且在相同浓度下NaAlg-UgiDOX的细胞毒性较低于DOX,但当时间长至72 h且在较高浓度下时,NaAlg-Ugi-DOX与DOX的细胞毒性基本持平,这也间接证明了NaAlg-Ugi-DOX的缓释行为。总之,水凝胶NaAlg-Ugi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释放性能,有望成为靶向药物释放的载体,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唐华[6](2020)在《纳米几丁质增强复合纸的制备及其在快速检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纸作为一种来源丰富,造价低廉的纤维材料,因其易于加工、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等诸多优点,常被用作承载分析诊断测试的基底材料。纸基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分析平台,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并且可应用于医学快速诊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以及环境质量监控等多个领域,在低资源配置地区的快速诊断显示出较大的应用潜力。但纸张纤维材料本身易吸水,导致绝大部分强度性能损失,在实际操作时影响检测的进行,使之无法达到预期的检测效果,这成为纸基芯片进一步发展、提升性能道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几丁质作为自然界中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生物高分子,具有无毒、抗菌、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等特点。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几丁质的纳米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纳米几丁质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因其高长径比、可生物降解、抗菌性和环境友好性等优势,在复合材料的增强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因此,将纳米几丁质作为一种纸张增强剂,应用于改善纸基芯片基底材料的性能,为纸基芯片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对纸基基底的增强和解决现阶段的纸基微流控芯片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从纸张的抄造工艺出发,首先利用两种方法制备出两种不同的纳米几丁质,然后将其作为纸张助剂加入纸浆中进行抄纸,探究不同添加量的纳米几丁质对纸张的各种强度性能的影响,再以合适添加用量的手抄片为基底材料制备纸基检测芯片,分析其对纸基芯片检测性能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1.以商业α-几丁质粉末为原料,采用部分脱乙酰方法和TEMPO氧化法制备了表面分别携带正电荷的部分脱乙酰纳米几丁质(DECh NWs)和负电荷的TEMPO氧化纳米几丁质(TOCh NWs)。利用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纳米粒径和Zeta电位仪等对所制得的纳米几丁质纤维的形貌、组成、晶型和表面电荷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DECh NWs显棒状结构,TOCh NWs趋近于纺锤状,长度在100-400 nm不等。晶体结构研究表明,原始几丁质粉末的结晶指数为86.8%,DECh NWs结晶指数为76.2%,TOCh NWs结晶指数为72.9%,测定DECh NWs的脱乙酰度为33.75%,同时Zeta电位表明DECh NWs表面电荷量达到了+49.4 m V,TOCh NWs表面携带负电荷,TEMPO氧化的纳米几丁质电荷量为﹣56.5m V,两种纳米几丁质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红外光谱显示在TEMPO的氧化下,TOCh NWs出现了区别原料几丁质粉末的羧基峰。2.将两种纳米几丁质DECh NWs和TOCh NWs作为造纸助剂单独添加于纸浆中进行抄纸,研究不同纳米几丁质用量对纸张各种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ECh NWs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增强效果强于TOCh NWs对纸张的增强效果。当DECh NWs添加量为0.8%时,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分别提高了31.19%和47.42%,而添加TOCh NWs用量为0.8%时,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提升了17.26%和18.68%,在抗张强度和撕裂强度上,DECh NWs都表现出较好的增强效果。湿强度方面,随着DECh NWs用量的增加,纸张湿强度增加,当DECh NWs用量为2%时,湿强度指数增加了112%,而TOCh NWs用量增加,对纸张湿强度没有明显影响,表明DECh NWs既对纸张干强度有增加,对湿强增强效果也明显,比TOCh NWs更具有应用优势。3.以实验室的手抄片为基底,选出合适助剂用量的纸抄片,利用丝网印刷紫外光固化方法制备纸基检测芯片,基于比色法测定葡萄糖、尿酸,亚硝酸根离子和Fe(Ⅱ)离子、Cu(Ⅱ)离子和Ni(Ⅱ)离子等,探究纸基芯片的实用性。结果表明,DECh NWs添加量为2%时,纸基基底表面出较好的强度性能和较好的检测性能。选用DECh NWs添加量为2%的纸抄片,和未添加助剂的纸抄片以及添加2%的TOCh NWs纸抄片制作纸基芯片对比其检测性能,结果显示添加了DECh NWs的纸基芯片检测葡萄糖表明出比其他纸张更好的颜色强度和显色均匀性。检测其他物质时,由颜色强度值可知,添加的助剂纸基芯片的颜色强度略高于或与其他纸基芯片相当,整体上添加助剂对检测性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朱礼芳[7](2020)在《源于灵芝孢子粉的活性物质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灵芝孢子粉,因其丰富的活性物质与广泛的药用价值而深受人们关注。本课题以灵芝孢子粉为原料,通过去乙酰化法和浸渍提取法制备得到了壳聚糖和蛋白多糖,再借由静电纺丝技术和电流体驱动3D打印技术探究了所得物在核-壳结构药物载体中的应用,获得了具有药物释放速率可调控、联合用药、协同治疗等功能的药物载体,充分发挥了天然活性成分与其他药物的药学价值,能够降低副作用、优化疗效。首先,本论文以灵芝孢子粉为原料探索了壳聚糖的制备工艺。其间,对比了热化学去乙酰化(Thermochemical deacetylation,TCD)法和超声辅助去乙酰化(Ultrasound assisted deacetylation,USAD)法对壳聚糖理化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双频率超声对所得壳聚糖理化特性的影响。之后,利用水浸渍提取法从灵芝孢子粉中制备得到了蛋白多糖(proteoglycan),并探索了孢子粉的破壁与否对所得蛋白多糖的氨基酸、单糖含量及清除自由基、体外降血糖和抑制HeLa细胞增殖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制备得到的壳聚糖均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TCD法制备所得壳聚糖表面形态比较光滑,而USAD法所得壳聚糖的表面则有很多微小凸起颗粒,且对小鼠成纤维细胞扩增具有更明显的促进效果,以及能更有效的抑制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增殖。相比TCD,USAD具有耗时短、效率高、所需碱溶液浓度低、温度低等优势。另一方面,实验表明双频率超声可以获得增强的超声效果,可促进去乙酰化过程、提高产物的去乙酰度。相比垂直方式所得壳聚糖,以平行方式组合的超声发生器制备的壳聚糖具有更低的粘度值和粘均分子量。另外,所得蛋白多糖能够有效抑制HeLa细胞增殖及抑制病源菌(E.coli,S.aureus)的扩增。此外,proteoglycan-C(源于破壁孢子粉)中蛋白质分子量(43,95 kDa)与proteoglycan-UC(源于未破壁孢子粉)中蛋白质分子量(55,72,95 kDa)存在差异;四种氨基酸(谷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在proteoglycan-C中的含量分别是7.38%、0%、6.35%、6.32%,而在 proteoglycan-UC 中的含量分别是 9.06%、10.74%、3.87%、0%;四种单糖(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在proteoglycan-C中的含量(3.31‰、13.32‰、247.96‰、2.67‰)与proteoglycan-UC中的含量(1.19‰、7.42‰、524.28‰、6.39‰)差异明显;proteoglycan-C 对 ABTS(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和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的清除能力比proteoglycan-UC 更强,而 proteoglycan-UC 对E.coli 和 S.aureus 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降血糖功能却比proteoglycan-C更强。然后,本论文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得到了无序排列的核壳结构纤维膜,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包覆5氟尿嘧啶(5-FU)作为内层、聚己内酯(PCL)包覆壳聚糖作为外层,借此探索了皮肤黑色素瘤的协同治疗方法。结果表明,纤维平均直径为503nm、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对CS和5-FU均有较高的包覆效率。5-FU的快速释放,可以显着抑制B16F10细胞的增殖,处理24h可使得凋亡早期细胞从0.8%上升到62.2%;而以缓慢速率释放的CS能够修复5-FU对L929细胞造成的副作用,24h的处理可使L929的凋亡早期细胞比例从12.3%下降到10.9%,同时活细胞从68.9%上升到77.0%。这种协同治疗方案,既能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又可以降低5-FU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为肿瘤协同治疗提供了参考。最后,本论文借助电流体驱动3D打印技术制备出了图案化的核壳结构纤维膜,以醋酸纤维素外层材料、聚丙烯酸树脂Ⅱ作为内层材料,将水苏糖和蛋白多糖包覆到纤维中,并对比了三种几何图案(网格状、半圆状、全圆状)及药物包覆位置(蛋白多糖、水苏糖的包覆位置)对纤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几何图案的纤维均能实现精准堆叠至10层,纤维直径分布在46-88μm范围,且药物释放行为均具有两相特征:前12h内的快速释放、12h至72h的相对缓慢释放;水苏糖包覆在内核中的释放速率比包覆在外壳中更快。三种几何图案纤维膜的机械性能也存在明显差异,最大抗拉强度分别为3.3MPa(全圆状)、2.3Mpa(半圆状)、2.9MPa(网格状)。纤维膜能使两双歧杆菌(B.bifidum)的增殖提高到294.2%且同时能使E.coli的增殖降低至37.0%。本章实验所得复合载药纤维膜可显着促进的B.bifidum增殖,且同时能显着抑制E.coli的增殖,能作为改善人体肠道微生物环境的理论参考。

黄丽霞[8](2019)在《壳聚糖微/纳米功能材料的构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快速发展,基于天然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材料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天然碱性多糖,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以及多种生物活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组织工程和药物传递系统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围绕壳聚糖微/纳米功能材料的构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1)多孔壳聚糖微载体的制备及在细胞三维培养中的应用。采用乳化结合热诱导相分离方法(TIPS)制备了多孔壳聚糖微球(CSM)。通过扫描电镜、压汞仪、液体置换等方法对微球的形态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CSM为直径150~250μm的微球,具有内连通的孔隙结构,孔径为20~50μm,孔隙率高达98%。接触角测试表明CSM具有高亲水性,此外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力-位移分析表明CSM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通过细胞毒性分析和溶血率测试表明CSM具有优异的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肝细胞培养实验表明,CSM不仅能使细胞粘附在微球表面还能使其进入到内部孔隙中生长,细胞保持良好的形态并形成了多方向的细胞连接。通过基因表达、蛋白芯片技术和酶联免疫法进一步分析肝细胞的功能,结果显示肝细胞能在微球上进行正常的合成代谢。以上研究表明,这种壳聚糖多孔微球可作为微载体实现细胞的三维培养,同时维持正常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在细胞治疗、组织工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智能响应性壳聚糖微载体的制备及在细胞自脱附中的应用。利用β-环糊精(β-CD)与明胶中芳香氨基酸的芳香残基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制备了一种基于壳聚糖微球的智能响应性微载体。首先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CSM)并通过化学修饰在微球表面接枝β-CD,然后利用β-CD与明胶之间的主客体作用获得明胶修饰的壳聚糖微球(CSM-g-CD-Gel)。细胞毒性实验表明CSM-g-CD-Gel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将肝细胞接种于CSM-g-CD-Gel微球上,肝细胞能很好地粘附在微球上生长,培养48 h后,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金刚烷(AD),细胞从微球上自动脱附。这是由于AD与β-CD之间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加入的AD可竞争性地结合β-CD,从而使明胶连同粘附的细胞从微球上脱附。这种响应性微载体避免了传统微载体使用胰酶造成的细胞损伤,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大规模培养和获取细胞的新技术。(3)壳聚糖纳米粒子与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利用羧甲基-β-环糊精(CMCD)修饰壳聚糖(CS)获得β-CD接枝的壳聚糖(CS-g-CD),并通过三聚磷酸钠(TPP)离子交联组装法制备了粒径约为150 nm的壳聚糖纳米粒子(CS-g-CD NP)。CS-g-CD NP具有良好的p H响应性,在中性条件下保持稳定,而在弱酸性环境中快速解体。利用β-CD与明胶的主客体作用制备了由CS-g-CD NP与明胶组成的超分子纳米复合水凝胶(Gel/CS-g-CD NP)。采用流变仪分析了CS-g-CD NP的含量对Gel/CS-g-CD NP的凝胶动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S-g-CD NP含量的增加,Gel/CS-g-CD NP的凝胶温度显着上升,而凝胶化时间迅速缩短,且弹性模量逐渐增加。由于CS-g-CD NP与明胶之间超分子作用的可逆性,Gel/CS-g-CD NP表现出典型的剪切-稀化与自愈合性能。以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为模式药物,制备了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子(DOX-CSCD NP)和载药纳米复合水凝胶(Gel/DOX-CSCD NP)。DOX-CSCD NP和Gel/DOX-CSCD NP均表现出p H响应的药物释放行为,在中性条件下药物释放较慢,而在弱酸性环境中则快速释放药物,且药物释放率增加。体外细胞评价实验表明,载药纳米粒子和水凝胶均具有良好的肿瘤细胞抑制效果,尤其是在弱酸性条件下药物的响应性与持续性释放进一步增强了其抑制效果,有望应用于靶向肿瘤酸性微环境的药物递送系统。综上所述,本论文制备了三种壳聚糖功能材料包括多孔壳聚糖微球、智能响应壳聚糖微球以及壳聚糖纳米复合水凝胶,能作为细胞载体和药物载体进行细胞的三维培养、获取以及药物的靶向可控释放,它们分别在组织工程和肿瘤靶向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李雨农[9](2019)在《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转运分配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关键生育期生长发育、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光合作用、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分配、产量、籽粒品质、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旨在为纳米几丁质在玉米的生产应用中提供实践依据。1.适宜浓度的纳米几丁质可促进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的积累。以6mg·kg 1处理效果最佳,此水平下与对照相比,灌浆期叶片数、SPAD值显着提高,增幅分别达5.8%、26.4%,根、茎、、苞叶+穗轴、地上部以及总干物质重显着提高,增幅分别达26.4%、50.6%、48.2%、40.3%、35.9%。成熟期株高、茎粗、叶片数显着提高,增幅分别达5.8%、7.4%、8.9%,茎、叶、籽粒、地上以及总干物质重显着提高,增幅分别达27.4%、58.7%、17.2%、22.6%、11.5%。2.适宜浓度的纳米几丁质可提高夏玉米关键生育期的光合作用,以6mg·kg-1处理效果最佳,此水平下与对照相比,拔节期蒸腾速率Tr显着提高28.0%。灌浆期胞间二氧化碳Ci以及光合速率Pn显着提高,增幅分别达118.2%、253.6%3.适宜浓度的纳米几丁质能够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及籽粒品质。以6mg·kg 1处理效果最佳,此水平下的穗粒数、百粒重以及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显着提高了 26.2%、16.0、%17.2%,锌含量以及锌积累与对照相比分别显着增加26.5%、56.8%。铁积累量以及粗蛋白积累量较对照相比显着增加21.4%、61.7%。淀粉含量以及淀粉积累量较对照相比分别显着增加18.0%、31.2%、17.2%。4.适宜浓度的纳米几丁质可促进夏玉米氮磷钾养分的积累。氮素积累量以6mg·kg-1处理效果最佳,此水平下与对照相比,拔节期根、茎、总氮素的积累量显着提高,分别显着增加378.9%、77.4%、103.8%。灌浆期根、苞叶+穗轴、总氮素积累量显着提高,分别显着增加69.8%、186.1%、88.4%。成熟期根、茎、叶、籽粒、氮素总积累量,分别显着增加62.1%、、35.0%、95.5%、61.7%、57.5%。磷素积累量以6mg·kg-1处理效果最佳,此水平下与对照相比,拔节期植株磷素总积累量显着提高77.2%,灌浆期根、茎、叶、苞叶+穗轴以及总磷素积累量显着提高,分别显着增加500%、432.2%、234.3%、78.7%、310.0%,成熟期根、茎、苞叶、籽粒以及总磷素积累量显着提高,分别显着增加58.8%、326.1%、112.0%、164.9%、118.2%。钾素积累量以6mg·kg1处理效果最佳,此水平下与对照相比,拔节期根、叶以及总钾素积累量显着提高,分别显着增加125.0%、82.4%、42.1%。灌浆期根、茎、以及总钾素积累量显着提高,分别显着增加155.2%、169.5%、119.9%,成熟期根、叶、苞叶+穗轴、籽粒以及总钾素积累量显着提高,分别显着增加147.1%、95.8%、55.7%、175.7%、126.2%。5.适宜浓度的纳米几丁质可提高夏玉米关键生育期的土壤养分含量。以6mg·kg-1处理效果最佳,此水平下与对照相比,拔节期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着提高23.9%、45.4%、23.0%,灌浆期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着提高23.1%、44.1%、31.1%、88.9%、22.0%,成熟期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含量显着提高25.4%、73.3%、28.3%、15%。

盛学冬[10](2019)在《基于灵芝菌丝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文中指出药物缓释是药物活性分子与载体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组合后,药物活性分子在体内通过扩散的方式,连续缓慢释放,从而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药物载体是药物递送系统的重要部分,是影响药物功效的主要因素。药物缓释载体在改善血药浓度水平,降低给药次数,减少药物毒性和改善药物治疗效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灵芝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同时作为传统的中草药具有药食同补的功效。因此,我们选择具有天然中空结构的灵芝菌丝制备药物缓释载体。本文首先利用灵芝子实体经过研磨粉碎得到微米尺度纤维状灵芝菌丝。然后用盐酸对其进行处理。在实验中研究了加入不同浓度盐酸对灵芝菌丝形貌和结构的影响。通过SEM、FT-IR、XRD对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发现经过盐酸处理的灵芝菌丝呈现海绵状结构,并且通过MTT实验验证处理后的灵芝菌丝不会对细胞产生毒性。其次采用液相移植法,以罗丹明B为模拟药物验证实验的可行性,采用FT-IR、XRD、SEM等方法对灵芝菌丝进行表征,对比不同浓度盐酸处理过后灵芝菌丝的载药量与缓释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盐酸浓度为22.2%条件下处理的灵芝菌丝呈现出良好的载药性能。载药量可以达到157.68 mg/g。在37℃的模拟体液(Simulation of body fluids)缓冲体系下进行药物缓释实验,结果表明罗丹明B/灵芝菌丝在12 h时缓释率可以达到51.4%,24 h时缓释率可以达到56.23%。再以卡托普利为模型药物,进行药物的装载与缓释,采用SEM、XRD、FT-IR等方法对组装体卡托普利/灵芝菌丝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卡托普利/灵芝菌丝在SBF中前6 h释放率达60.99%,之后缓释曲线趋于平缓,48 h缓释率可以达到80.34%。最后将布洛芬为模型药物,将其负载于灵芝菌丝中,对组装体进行表征,监测其在模拟体液的释放过程。布洛芬/灵芝菌丝在SBF中释放前2 h释放率42.55%,在7 h释放率达59.6%,48 h缓释率可以达到83.79%。通过大肠杆菌抑菌试验验证了布洛芬/灵芝菌丝缓释液随着释放时间的增加,抑菌效果明显增强。同时验证布洛芬/灵芝菌丝缓释液对发热大鼠的作用效果,表明布洛芬/灵芝菌丝对发热大鼠具有更持久的退热效应。

二、几丁质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丁质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几丁质对小麦假禾谷镰刀菌抑菌性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茎基腐病
        1.1.1 现有防治措施
        1.1.2 小麦茎基腐病防治困难原因分析
    1.2 纳米技术及纳米生物材料
        1.2.1 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
        1.2.2 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1.3 纳米几丁质及其衍生物
        1.3.1 几丁质和壳聚糖
        1.3.2 纳米几丁质
        1.3.2.1 纳米几丁质的制备
        1.3.2.2 纳米几丁质的性质
        1.3.2.3 纳米几丁质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纳米几丁质制备及其表征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纳米几丁质的制备
        3.1.3 纳米几丁质的表征
        3.1.3.1 浓度测定
        3.1.3.2 电荷密度滴定
        3.1.3.3 粒度和Zeta电位测定
        3.1.3.4 TEM检测
    3.2 纳米几丁质对病原真菌生长的影响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菌体培养
        3.2.3 体外抑菌实验
        3.2.4 菌丝形态观察
        3.2.5 菌丝超微结构观察
        3.2.6 量子点标记纳米几丁质示踪观察
        3.2.7 孢子萌发率测定
    3.3 纳米几丁质抑菌机制探究
        3.3.1 材料与仪器
        3.3.2 病原真菌胞外电导率和pH值测定
        3.3.3 病原真菌细胞膜甾醇含量测定
        3.3.4 病原真菌细胞壁葡聚糖结构测定
        3.3.5 病原真菌活力影响
        3.3.6 病原真菌呼吸酶活性测定
        3.3.7 DON含量测定
    3.4 数据整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纳米几丁质的表征
    4.2 纳米几丁质对病原真菌生长的影响
        4.2.1 纳米几丁质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4.2.2 纳米几丁质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4.2.3 纳米几丁质对菌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4.2.4 纳米几丁质对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3 纳米几丁质抑菌机制研究
        4.3.1 病原真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
        4.3.2 量子点标记纳米几丁质示踪观察
        4.3.3 病原真菌细胞膜甾醇含量变化
        4.3.4 病原真菌细胞壁葡聚糖结构变化
        4.3.5 对菌丝活力影响
        4.3.6 SDH/NADH氧化酶活性变化
        4.3.7 病原真菌毒力因子(DON)含量变化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2)虾壳几丁质制备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及其微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几丁质和壳聚糖简介
        1.2.1 几丁质和壳聚糖的化学本质
        1.2.2 壳聚糖性质及应用
        1.2.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和开发现状
    1.3 壳聚糖的传统制备方法
        1.3.1 传统碱液法
        1.3.2 生物法
        1.3.3 物理法
        1.3.4 混合溶剂法
    1.4 壳聚糖微球介绍
        1.4.1 壳聚糖微球简介
        1.4.2 壳聚糖微球制备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1.7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化学多步法脱乙酰制备壳聚糖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和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步骤
        2.3.1 单因素法确定试验因素
        2.3.2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设定反应条件
        2.3.3 化学多步法进行几丁质脱乙酰步骤
        2.3.4 响应面分析
        2.3.5 产物性质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因素下试验结果
        2.4.2 CCD试验结果
        2.4.3 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脱乙酰度的影响结果分析
        2.4.4 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粘均分子量的影响结果分析
        2.4.5 制备高脱乙酰度壳聚糖最佳条件的确定与验证
        2.4.6 产物壳聚糖表征性质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理辅助法脱乙酰制备壳聚糖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和主要仪器
    3.3 试验方法步骤
        3.3.1 几丁质的预处理
        3.3.2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设定反应条件
        3.3.3 物理辅助法脱乙酰步骤
        3.3.4 响应面分析
        3.3.5 产物性质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预处理几丁质性质变化
        3.4.2 物理辅助法响应面中心组合试验结果
        3.4.3 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壳聚糖脱乙酰度的影响
        3.4.4 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壳聚糖粘均分子量的影响
        3.4.5 壳聚糖的最佳条件的确定与验证
        3.4.6 制备壳聚糖方法的比较
        3.4.7 制备壳聚糖的性质表征及性质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4.1 引言
    4.2 材料、试剂和主要仪器
    4.3 试验步骤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壳聚糖溶液浓度的影响
        4.4.2 搅拌速率的影响
        4.4.3 交联固化时间的影响
        4.4.4 制备壳聚糖微球的较佳条件
        4.4.5 壳聚糖微球FTIR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新型含苯/环类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概述
        1.1.1 农药的污染
        1.1.2 农药的研究现状
        1.1.3 异氰酸酯和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应用
    1.2 壳聚糖及其应用
        1.2.1 壳聚糖简介
        1.2.2 壳聚糖在农业中的应用
        1.2.3 壳聚糖衍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1.2.4 纳米壳聚糖在农业中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新型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与表征
    2.1 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
        2.1.1 仪器和试剂
        2.1.1.1 仪器
        2.1.1.2 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1.2.1 C_(2,6)-甲酰胺-壳聚糖的合成
        2.1.2.2 低分子壳聚糖与2甲4 氯、2,4-D偶合物的制备
        2.1.2.3 合成条件优化
        2.1.2.4 纳米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
        2.1.2.5 红外光谱
        2.1.2.6 元素分析
        2.1.2.7 ~(13)C固体核磁共振
        2.1.2.8 高分辨透射电镜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壳聚糖衍生物的最佳制备条件
        2.2.1.1 C_(2,6)-甲酰胺-壳聚糖的最佳合成条件
        2.2.1.2 低分子壳聚糖与2甲4 氯、2,4-D偶合物的最佳合成条件
        2.2.2 结构表征
        2.2.2.1 红外光谱
        2.2.2.2 ~(13)C固体核磁共振
        2.2.2.3 元素分析
        2.2.2.4 高分辨透射电镜
    2.3 小结
3 壳聚糖新型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对细菌的抑菌活性测试
        3.2.1.1 培养基及样品准备
        3.2.1.2 菌种的活化培养
        3.2.1.3 抑菌活性的测定
        3.2.2 对真菌的抑菌活性测试
        3.2.2.1 培养基及样品准备
        3.2.2.2 抑菌活性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结论
5 本文的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重组Resilin蛋白源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心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Resilin样蛋白源水凝胶材料的制备
    1 材料
        1.1 菌株与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主要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RLP12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2.1.1 RLP12基因合成
        2.1.2 RLP12表达载体构建
        2.1.3 重组表达载体转化
        2.1.4 液体培养基发酵
        2.1.5 蛋白提取
        2.1.6 Ni~+柱纯化目的蛋白
        2.1.7 SDS-PAGE
        2.1.8 Western Blot
        2.2 Rec1-resilin的表达和纯化
        2.2.1 PCR获得rec1-resilin基因片段及鉴定
        2.2.2 Rec1-resilin表达载体构建
        2.2.3 重组表达载体转化
        2.2.4 Rec1-resilin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2.3 基于RLP12的Resilin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鉴定
        2.3.1 基于RLP12的Resilin水凝胶材料的制备
        2.3.2 水凝胶材料的振荡剪切流变特性检测
    3 结果
        3.1 RLP12的表达和纯化
        3.1.1 RLP12基因合成
        3.1.2 RLP12表达载体构建
        3.1.3 Ni~+柱层析纯化RLP12蛋白
        3.1.4 RLP12 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3.2 Rec1-resilin表达载体的构建
        3.2.1 通过PCR获得rec1-resilin基因片段
        3.2.2 Rec1-resilin表达载体构建
        3.2.3 Ni~+柱层析纯化rec1-resilin蛋白
        3.2.4 Rec1-resilin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3.3 基于RLP12的Resilin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鉴定
        3.3.1 基于RLP12的Resilin水凝胶材料的外观
        3.3.2 水凝胶材料的振荡剪切流变特性检测
    4 讨论
第二部分 以Resilin水凝胶为载体携带棕色脂肪源干细胞(BADSCs)心梗移植的心肌损伤修复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主要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BADSCs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2.2 BADSCs慢病毒转染
        2.2.1 慢病毒包装系统转染293T细胞
        2.2.2 MOI测定
        2.2.3 慢病毒转染BADSCs
        2.3 大鼠心梗模型的建立及注射移植
        2.3.1 大鼠心梗模型的建立
        2.3.2 Resilin水凝胶及BADSCs注射移植
        2.4 心功能检测
        2.5 组织学检测
        2.5.1 石蜡切片制备
        2.5.2 Masson染色与纤维化水平检测
        2.5.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5.4 免疫荧光染色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BADSCs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3.1.1 BADSCs免疫表型鉴定
        3.1.2 BADSCs形态学特征及心肌分化鉴定
        3.2 BADSCs红色荧光蛋白标记
        3.3 心脏功能检测
        3.4 Resilin水凝胶携带BADSCs梗死心肌移植后细胞的存活
        3.5 心梗面积大小与纤维化水平
        3.6 Ⅰ型与Ⅲ型胶原在心梗区域与心梗边缘区域的分布水平
        3.7 BADSCs移植4 周后的体内分化
        3.8 微血管密度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节肢弹性蛋白 Resilin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Ugi反应抗菌聚合物和海藻酸钠载药凝胶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组分反应简介
    1.2 Ugi反应简介
        1.2.1 Ugi缩聚
        1.2.2 Ugi串联反应
        1.2.3 Ugi大分子工程
        1.2.4 Ugi功能化
    1.3 抗菌材料研究现状
        1.3.1 无机抗菌剂
        1.3.2 有机抗菌剂
    1.4 药物载体研究现状
        1.4.1 海藻酸钠类药物载体
        1.4.2 壳聚糖类药物载体
        1.4.3 纤维素类药物载体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荧光标记哌嗪抗菌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学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2.2.3 聚合物的制备
        2.2.4 细菌培养
        2.2.5 细胞培养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的 FTIR 分析
        2.3.2 单体7-N,N-二乙氨基-3-醛基香豆素和聚合物的NMR分析
        2.3.3 单体7-N,N-二乙氨基-3-醛基香豆素的质谱分析
        2.3.4 抑菌性能研究
        2.3.5 细胞相容性研究
        2.3.6 PC的荧光性能及活细胞成像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利用Ugi反应制备海藻酸钠凝胶及其体外释药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3.2.3 凝胶的制备
        3.2.4 Na Alg-Ugi的药物负载及体外释放
        3.2.5 细胞培养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凝胶FTIR表征
        3.3.2 凝胶SEM表征
        3.3.3 TGA 分析
        3.3.4 XRD分析
        3.3.5 氮气吸脱附测定不同戊二醛交联的Na Alg-Ugi的比表面
        3.3.6 Na Alg-Ugi与 Na Alg-Passerini溶胀性能
        3.3.7 Na Alg-Ugi的流变性能
        3.3.8 Na Alg-Ugi的载药及释药性能
        3.3.9 活细胞成像
        3.3.10 细胞毒性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纳米几丁质增强复合纸的制备及其在快速检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几丁质概述
        1.1.1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的结构
        1.1.2 几丁质的应用
        1.1.3 纳米几丁质
        1.1.4 纳米几丁质的应用
    1.2 纸基微流控芯片概述
        1.2.1 纸基微流控芯片
        1.2.2 纸基芯片的制备原理和制备方法
        1.2.3 纸基芯片在检测方面的应用
        1.2.4 纸基芯片基底性能的优化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纳米几丁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几丁质的制备
        2.3.2 纳米几丁质的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几丁质对纸张基底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ECh NWs和 TOCh NWs对纸张的表面形貌的影响
        3.3.2 添加DECh NWs和 TOCh NWs纸抄片的FTIR表征
        3.3.3 DECh NWs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3.3.4 TOCh NWs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3.3.5 DECh NWs和 TOCh NWs对纸张热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纳米几丁质纸基芯片的制备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软件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添加用量的纳米几丁质对纸基芯片检测性能的影响
        4.3.2 纸基芯片用于检测葡萄糖和尿酸
        4.3.3 纸基芯片用于检测亚硝酸根离子
        4.3.4 纸基芯片用于检测Fe(Ⅱ)离子、Cu(Ⅱ)离子和Ni(Ⅱ)离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源于灵芝孢子粉的活性物质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灵芝(Ganoderma lucidum)的药学价值
        1.1.2 药物载体
        1.1.3 微纳米纤维药物载体
        1.1.4 核壳结构纤维的优势
        1.1.5 核壳结构微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
        1.1.6 壳聚糖与蛋白多糖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1.2 本文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源于灵芝孢子粉的壳聚糖的制备—热化学与超声波辅助去乙酰化的对比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CD法与USAD法对壳聚糖形貌及理化特性(去乙酰度、粘度、粘均分子量)的影响
        2.3.2 FTIR和XRD分析
        2.3.3 热重分析(TGA)
        2.3.4 生物相容性评价
        2.3.5 抗菌功能评价
        2.3.6正交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源于灵芝孢子粉的壳聚糖的制备—双频率超声辅助去乙酰化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装置与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超声对壳聚糖表面形态及理化特性(去乙酰度、粘度、粘均分子量)的影响
        3.3.2 FTIR和XRD分析
        3.3.3 13C NMR分析
        3.3.4 热重分析(TGA)
        3.3.5 生物相容性评价
        3.3.6 抗菌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灵芝孢子粉中蛋白多糖的制备及其降血压、抗肿瘤等功能探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蛋白多糖的制备及其参数的优化
        4.3.2 FTIR分析结果
        4.3.3 蛋白多糖所含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4.3.4 蛋白多糖的氨基酸及单糖组成
        4.3.5 抗氧化性能-自由基清除性能测定
        4.3.6 体外降血糖测定
        4.3.7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功能测定
        4.3.8 抗菌性能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静电纺丝制备核-壳结构纤维膜及其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探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纤维的表面形态
        5.3.2 FTIR结果分析
        5.3.3 XRD结果分析
        5.3.4 水接触角测定-纤维表面亲疏水性表征
        5.3.5 拉力测试结果-机械性能评价
        5.3.6 CS和5-FU体外释放
        5.3.7 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功能探究
        5.3.8 对成纤维细胞(L929)的“修复”功能测定
        5.3.9 AO/EB染色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D打印制备核-壳结构纤维膜及其在改善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探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6.2.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纤维膜表面形态
        6.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果分析
        6.3.3 X射线衍射(XRD)结果分析
        6.3.4 拉力测试结果分析
        6.3.5 热稳定性测试(TGA)结果分析
        6.3.6 水接触角(WCA)测定结果分析
        6.3.7 体外药物释放结果分析
        6.3.8 生物相容性测定结果分析
        6.3.9 对双歧杆菌增殖的促进作用测定结果分析
        6.3.10 纤维膜对大肠杆菌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附录
    图与表
    本论文所用主要试剂
    本论文所用主要仪器、设备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个人简介
    获奖情况
    博士期间主要工作成果
    专利(授权)

(8)壳聚糖微/纳米功能材料的构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细胞三维培养的概念和主要方法
    1.3 微载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传统微载体
        1.3.2 智能响应性微载体
    1.4 纳米载药系统研究进展
        1.4.1 纳米粒子载药系统
        1.4.2 纳米复合水凝胶载药系统
    1.5 壳聚糖微纳米功能材料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1.5.1 壳聚糖概述
        1.5.2 壳聚糖微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1.5.3 壳聚糖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2 多孔壳聚糖微球作为细胞微载体的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多孔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2.3.2 多孔壳聚糖微球的物理表征
        2.3.3 生物相容性评价
        2.3.4 细胞粘附能力评价
        2.3.5 细胞荧光染色
        2.3.6 白蛋白和尿素的分泌检测
        2.3.7 基因表达检测
        2.3.8 蛋白芯片分析
        2.3.9 Western blot分析
        2.3.10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多孔壳聚糖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物理特征
        2.4.2 多孔壳聚糖微球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2.4.3 细胞在多孔壳聚糖微球上的培养及评价
        2.4.4 细胞的功能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智能响应性壳聚糖微载体在细胞自脱附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3.3.2 β-环糊精接枝的壳聚糖微球(CSM-g-CD)的制备
        3.3.3 明胶修饰的响应性微球(CSM-g-CD-Gel)的制备
        3.3.4 壳聚糖微球的物理表征
        3.3.5 细胞相容性评价
        3.3.6 细胞在微球上的粘附和分布情况
        3.3.7 智能壳聚糖微球的响应性实验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探讨不同制备条件对壳聚糖微球形成的影响
        3.4.2 壳聚糖微球的形貌分析
        3.4.3 壳聚糖微球溶胀率和平衡水含量分析
        3.4.4 壳聚糖微球的稳定性分析
        3.4.5 壳聚糖微球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3.4.6 CSM-g-CD-Gel的物理表征
        3.4.7 CSM-g-CD-Gel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3.4.8 细胞响应性脱附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壳聚糖纳米粒子及其纳米复合水凝胶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β-环糊精接枝的壳聚糖(CS-g-CD)的制备
        4.3.2 CS-g-CD的物理表征
        4.3.3 CS-g-CD纳米粒子(CS-g-CD NP)的制备与表征
        4.3.4 纳米粒子明胶复合水凝胶(Gel/CS-g-CD NP)的制备与表征
        4.3.5 CS-g-CD NP及 Gel/CS-g-CD NP的细胞相容性分析
        4.3.6 载药纳米粒子及载药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4.3.7 载药纳米粒子及载药纳米复合水凝胶的体外抗肿瘤评价
    4.4 实验结果
        4.4.1 CS-g-CD的合成与表征
        4.4.2 CS-g-CD NP的制备、表征与稳定性研究
        4.4.3 Gel/CS-g-CD NP的制备及形成机理分析
        4.4.4 Gel/CS-g-CD NP的流变学分析
        4.4.5 Gel/CS-g-CD NP的载药与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4.4.6 CS-g-CD NP与 Gel/CS-g-CD NP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4.4.7 DOX-CSCD NP与 Gel/DOX-CSCD NP的体外抗肿瘤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2 主要符号与缩略词表

(9)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转运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及其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
        1.1.1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现状
        1.1.2 纳米材料对植物的作用方式
        1.1.3 纳米材料施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4 纳米材料施用对植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1.5 纳米材料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 几丁质及其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
        1.2.1 几丁质及其应用现状
        1.2.2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对植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2.5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纳米几丁质悬浮液的制备及性质
        3.1.1 纳米几丁质悬浮液的制备
        3.1.2 纳米几丁质悬浮液的性质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3.2.2 试验方法
        3.2.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3.3 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
    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4.1.1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植株株高的影响
        4.1.2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植株茎粗的影响
        4.1.3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植株叶片数的影响
        4.1.4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植株SPAD值的影响
    4.2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干物质重积累量的影响
    4.3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4.4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4.1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及其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4.4.2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4.5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氮磷钾吸收以及氮磷钾收获指数的影响
        4.5.1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
        4.5.2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磷素吸收的影响
        4.5.3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钾素吸收的影响
        4.5.4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氮磷钾收获指数素的影响
    4.6 纳米几丁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6.1 纳米几丁质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6.2 纳米几丁质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6.3 纳米几丁质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6.4 纳米几丁质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4.6.5 纳米几丁质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6 讨论
    6.1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6.2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干物质重积累的影响
    6.3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6.4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籽粒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
    6.5 纳米几丁质对夏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6.6 纳米几丁质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7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基于灵芝菌丝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灵芝菌丝
    1.2 药物缓释的简述
    1.3 缓释载体
        1.3.1 丝素蛋白
        1.3.2 壳聚糖
        1.3.3 纤维素
        1.3.4 水凝胶
        1.3.5 介孔材料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路线和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研究路线
        1.4.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灵芝菌丝载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灵芝菌丝的制备
        2.2.3 灵芝菌丝的表征和测试
        2.2.4 细胞毒性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生物相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灵芝菌丝作为罗丹明B缓释载体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罗丹明 B 的组装与缓释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样品表征实验
        3.3.2 灵芝菌丝载药量分析
        3.3.3 组装体罗丹明B/灵芝菌丝缓释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灵芝菌丝作为卡托普利缓释载体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卡托普利的组装及缓释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样品表征实验
        4.3.2 卡托普利含量测定
        4.3.3 组装体卡托普利/灵芝菌丝的体外释药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灵芝菌丝作为布洛芬缓释载体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布洛芬的组装及缓释实验
        5.2.3 组装体布洛芬/灵芝菌丝的抑菌实验
        5.2.4 布洛芬/灵芝菌丝对大鼠的退热作用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样品表征实验
        5.3.2 布洛芬的含量测定
        5.3.3 布洛芬的体外释药评价
        5.3.4 组装体布洛芬/灵芝菌丝的抑菌效果
        5.3.5 布洛芬/灵芝菌丝对大鼠的退热作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几丁质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几丁质对小麦假禾谷镰刀菌抑菌性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雪雅.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2]虾壳几丁质制备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及其微球[D]. 姜金壮. 河北大学, 2021(09)
  • [3]新型含苯/环类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D]. 张振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重组Resilin蛋白源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心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D]. 赵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Ugi反应抗菌聚合物和海藻酸钠载药凝胶的设计、合成与性能[D]. 孙竹兴. 河北大学, 2020(08)
  • [6]纳米几丁质增强复合纸的制备及其在快速检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 唐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源于灵芝孢子粉的活性物质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与研究[D]. 朱礼芳. 浙江大学, 2020(01)
  • [8]壳聚糖微/纳米功能材料的构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D]. 黄丽霞.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9]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转运分配的影响[D]. 李雨农.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10]基于灵芝菌丝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D]. 盛学冬.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