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货币市场交易活跃

2000年货币市场交易活跃

一、二000年货币市场交易活跃(论文文献综述)

朱如飞[1](2014)在《中国债券市场非流动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促进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了解,本文从债券非流动性的角度,考察了债券非流动性与债券价格之间5个方面的问题。为便于开展本文的研究,本文第一部分从两个维度来概述中国债券市场的整体状况,第一个维度是债券的发行,第二个维度是债券的交易。在第二部分,鉴于非流动性衡量方法的多样性,我们使用2002年1月到2013年2月国债交易和报价数据,从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上实证分析了4种非流动性衡量方法在衡量非流动性上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在使用低频数据衡量债券非流动性方面,Amihud(2002)提出的非流动性度量方法是衡量国债非流动性较合适的方法。第三部分使用2007年10月到2011年5月公司债交易数据和Amihud(2002)衡量非流动性的方法,研究公司债的非流动性对公司债风险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信用评级和发行人权益波动率后,在横截面上,Amihud(2002)非流动性对公司债风险溢价有正的显着影响。此外,公司债发行人权益波动率和2008年的两次印花税调整对公司债风险溢价有正的稳健显着影响。第四部分使用2002年1月到2013年2月国债二级市场日收盘数据、银行间市场国债日内交易数据、银行间市场国债历史双边报价数据,利用Svensson(1994)模型拟合到期收益率曲线,计算Svensson(1994)模型到期收益率与市场中观测到的交易样本到期收益率的根均方误差来计算国债交易价格偏差,并从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上考察非流动性对国债交易价格偏差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国债交易价格偏差与一些流动性指标具有一定的关系:银行间市场债券新增会员数和商业银行可投资债券金额能显着降低国债交易价格偏差;银行间市场债券做市商的报价行为对国债交易价格偏差有显着影响作用。此外,第四部分的研究对于完善交易机制,理解债券市场的交易价格特点,研究投资交易策略和监管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交易,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第五部分使用2010年1月到2014年2月国债交易和报价数据,研究国债期货的推出对国债非流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债期货的推出能提高银行间市场国债流动性和降低银行间市场的国债价格波动。在国债期货推出后,当控制了市场层面和债券层面变量后,我们发现:银行间市场的国债交易价格偏差显着地下降了9.4个基点;对于到期期限介于4年和7年的银行间市场国债交易样本来说,其交易价格偏差显着地下降了5.5个基点。由于银行间市场国债交易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国债交易比例,因此,从整体上来说,在国债期货推出后,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有了明显地改善。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采取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创新意义。第一,完善了对中国债券市场状况的研究。本文从债券发行、债券交易等维度,深入探讨了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债券的发行和交易状况,尤其是对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交易和债券双边报价行为作了较深入探讨。第二,本文通过使用多种衡量公司债非流动的方法,为非流动性是公司债风险溢价的一个定价因子提供了实证依据。第三,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实证研究影响国债交易价格偏差的因素,充实了国债交易价格行为方面的研究,这对于完善交易机制,理解新兴市场债券交易的价格特点提供了实证依据。第四,本文通过使用高频数据估计出每一天的完整收益率曲线,并通过定量和图形直观分析,确定出了交易样本点在收益率曲线中的分布情况。这对债券交易从业者快速衡量债券的合理价格,研究投资交易策略,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第五,本文为债券市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种快速而又有效地监测国债价格及衡量国债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方法。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国债交易的价格偏差来衡量银行间市场国债交易的系统性风险,从而有效地杜绝并及时发现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的利益输送行为。第六,本文从定量上为国债期货能提高债券市场中的国债流动性和降低国债价格波动提供了实证依据。第七,随着国债期货的推出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能被市场参与者广泛认可的国债收益率基准曲线建设越来越迫切。本文为“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实践上的参考方法。

RESEARCH DEPARTMENT.CHINA FOREIGN EXCHANGE TRADE SYSTEM & NATIONAL INTERBANK FUNDING CENTER[2](2011)在《2011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文中提出2011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运行平稳,交易稳步增长。主要特点是:货币市场资金面大幅收紧,主要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银行间国债指数震荡上扬,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保持较快升值速度,非美货币即期交易显着活跃;利率互换交易量大幅增长,利率互换交易确认服务推出;汇率衍生品市场交易稳定增长,期权产品上线完善外汇衍生产品体系。

刘延斌[3](2011)在《关于国债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欧洲国家由于超负荷社会福利,导致政府财政和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欧洲多国政府又不断扩大财政赤字,公共债务随之大幅攀升。2010年初,从希腊、爱尔兰开始,再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以及英国,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大陆发作和扩散。与此同时,美国、日本财政和债务问题也不容乐观。美国2010财年预算赤字高达1.56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0.6%;政府债务总额超过13.6万亿美元,为GDP的93%。日本在税收大降及老龄化所致福利成本激增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大量举债以摆脱经济萧条,截至2010年6月底,国家债务突破900万亿日元,预计2010年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将接近200%。政府赤字和主权债务风险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面临着巨大债务风险。本文紧扣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热点、焦点问题——政府债务问题,比较系统、全面地从国债管理的政策工具入手,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论述。国债所具有的巨大经济能量,只有在合理驾驭和管理情况下,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将可能招致财政和货币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经济崩溃。因此,有些学者将国债形象地比喻为“经济中的原子弹”。有效的国债管理就是围绕政府债务管理目标,通过建立和执行审慎的政府债务管理政策的过程,以满足政府融资需要,同时确保国债的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总结各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国债管理目标概括为:在中长期内,保证以可能的最小成本满足政府融资和债务支付需要,并要求符合谨慎的风险承担原则。除上述国债管理基本目标,多数国家还包括了发展和维护有效的政府债券市场等目标。为解决好国债可持续发展问题,各国政府在国债管理实践中,围绕着制定明确的国债管理政策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国债政策定位,保证其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综合地采取国债管理各项政策工具,对国债实施系统化的科学合理管理。在国债管理中,可运用的政策工具包括了对国债总量管理、国债结构管理、国债发行管理、国债市场管理、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管理、国债信用管理、政府或有债务管理、国债偿付管理以及国债使用管理等多个方面、多种手段,在确保国债成本和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国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国债可持续发展。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债政策地位得到逐步提升,国债管理力度不断加强,科学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现阶段国债管理手段和水平,与国际经验以及欧美等发达市场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着力解决,如国债法制法规建设滞后、政府部门国债管理职责不清、国债市场尤其是二级市场不活跃、政府或有负债管理欠缺以及存在主权信用滥用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但是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应系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综合协调地加以解决,尽快克服这些影响国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文重点对国债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解决之道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阐释。在论述中,能够紧紧地抓住主题,从国内到国际、从发展历程到现实,对国债管理措施各个方面的政策目标和效果进行剖析,揭示了国债可持续发展与国债管理的各项措施、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明确了加强国债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并在本文的最后,结合我国国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改进和提高建议,对完善国债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这在现有的文献中尚不多见。本文的主要贡献之处在于:一、从加强宏观管理角度出发,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配合协调以及制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国债管理上的政策相对独立性要求,以确保国债可持续发展,并重点分析和强调了国债余额管理、国库现金管理对保证国债灵活管理的作用,以及制定清晰、合理的国债结构战略基准对落实和贯彻国债管理目标的重要意义,科学地对国债管理进行定位。二、从加强国债市场管理角度出发,利用大量的篇幅对国内外在国债发行、流通市场以及国债期货市场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进行充分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意义、现实条件以及具体建议,以进一步推动国债市场发展。同时,对在国债市场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公共产品——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相关理论以及重要意义进行论述,使国债管理的目标更加丰富。三、从国债可持续管理政策效果角度出发,在介绍主权信用评级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隐患,对欧债危机的演变情况及危害进行分析,强化了对主权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并重点论述了危害主权信用的重要风险来源——政府或有债务的产生、分类、管理方式等,进而介绍了国债偿付管理的有关情况,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维护国家主权信用、国债信誉对国债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意义。

张玉喜[4](2006)在《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在支持我国产业发展,特别是支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在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证明,建设合理的产业政策金融支持体系,对于促进金融的深化与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运甩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等学科的理论,借鉴国外产业政策金融支持的经验,结合我国产业政策金融支持的现状,对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本论文分析了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及金融支持的机理;金融通过资金形成、资金导向、资金集中、风险管理和信息揭示等功能促进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结合国外金融支持产业政策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我国产业政策金融支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政府干预色彩较浓的、以货币政策为主的金融支持方式对我国金融发展和产业绩效的影响,并对国内外产业政策金融支持的实践及其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研究了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科学的金融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配置金融资源,必须实现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政策框架的转换,即建立以金融产业政策为主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金融产业政策功能合理、密切配合的金融支持产业政策的架构;将金融产业政策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确立合理的促进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优化的金融结构政策、金融产业组织政策和金融产业布局政策,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支持产业和经济发展。继之,论文研究了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的机理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包括建立合理的融资模式结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及风险投资机制等。第三,对产业组织优化的金融支持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组织发展的集团化、网络化及中小企业化的发展要求,分析了我国金融支持产业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旨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资本市场及发展非正规金融等若干对策建议;进而对产业布局优化的金融支持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对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影响,提出为促进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和各地区协调发展,应坚持全国统一性

李真燕[5](2005)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反映了一国经济运行质量和货币流通状况的好坏。在此问题分析中,对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原因的分析及结果的评价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鉴于货币流通速度对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货币流通速度尚未稳定的情况下,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就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深入地探讨,以期引起广大学者对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思。 根据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本文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波动较为剧烈并且不规律;其次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因素有贫富差距加大、银行体系不完善、个人储蓄倾向过高等;在第三章中本文分析了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改善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现状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快银行体系的改革,缩减超额准备金率激活闲置资金,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改善社会经济预期,拓展消费信贷活跃市场交易。

徐安国[6](2005)在《中国货币市场运行情况研究》文中提出货币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然而我国曾一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市场作用认识不足。随着我国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研究当前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着重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运行情况,货币市场运行是货币市场本身的运行过程,它包括货币市场主体、货币市场工具、货币市场流动性、交易结算机制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分别就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与票据市场围绕上述方面展开分析。货币市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因此有必要从功能角度考察我国货币市场的运行。货币市场是企业筹集短期资金的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市场,为金融系统提供了各种金融资产赖以定价的基础—基准利率。本文对这三个功能的实现情况进行讨论,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货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对货币市场一般理论的探讨,针对货币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加快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对策。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货币市场的一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货币市场的概念及主要特征、体系结构与要素、功能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货币市场研究的成果与现状。第二部分在简要介绍我国货币市场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货币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深入探讨。该部分从货币市场的体系和要素、货币市场流动性、交易结算机制等方面入手,重点考查了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的运行情况,并结合我国货币市场功能的实现情况,分析了我国货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给出了发展我国货币市场的对策。在该部分中,以第一部分对货币市场的理论分析为参照,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从我国货币市场体系及要素和货币市场运行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货币市场的对策。

胡华勇[7](2004)在《从行为特征角度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之有效监管》文中研究说明(一)本文主题 本文的中心主题是探讨如何实现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有效监管。本文研究主题的确定一是基于对我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监管现实情况的思考,二是源于相关理论研究的启发。 我国股票市场上2000年发生的“基金黑幕”事件和2001年关于“庄家”问题的争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问题。在“基金黑幕”事件中,监管层调查后发现了多个基金存在“异常交易行为”,但最终并没有将这些“异常交易行为”认定为操纵行为,而是认定为与法律法规所禁止行为相“类似”的行为。在“庄家”问题争论中,学界的观点针锋相对,要求严格查处惩罚的观点及与其相反的观点并存;应该注意的是,“庄家”并不是法律概念,将探讨和研究的角度放在这些涵义模糊的词汇层面具有误导性影响;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几个对市场造成了巨大外部性影响的“庄家”被处以刑事处罚时,市场还一直在被“庄家”问题所困扰,2003年、2004年发生的多次市场“雪崩”都被认为与“庄家”行为有关。笔者在对三种证券监管体制中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基金黑幕”事件和“庄家”争论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即操纵行为认定困难、事后处罚存在缺陷。要实现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有效性的监管目标,必须改革和完善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体系。 本文的研究主题还来源于对一些学者研究结论的怀疑。尽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外部性影响的市场不当行为而广为关注,但与处于同一研究层次的问题如内幕人交易、虚假陈述、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等相比,学者对该问题研究和分析得最少,尤其是关于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更少,能发现的研究论文和资料中大部分是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法律条文的解释和特定案例的分析。近年来致力于“法与金融”理论研究的“法制经济学家”LLSV等人,在2002论文内容提要年下半年和2003年上半年完成的一个研究课题是“证券监管立法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什么”2,他们根据对47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证分析,认为对证券市场有效监管的可行制度选择是采用私人执行公共规则的方式(PRIVATE ENFORCEMENTOFPUBLIC RULES),即鼓励投资者通过司法方式获得救济。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证券监管立法的主要作用应是降低私人民事诉讼成本和提高信息披露要求,监管者的作用则是非常小的。他们的结论与笔者在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领域发现的初步结论是不一致的,因为在他们的样本里,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原属英联邦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主要欧陆国家在2000年以前都没有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私人民事赔偿救济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该方式获得救济的国家或地区因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提起的私人民事赔偿诉讼判例很少,同时刑事处罚判例也不多。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围绕中心主题,本文重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首先,专门的证券市场监管者在股票市场操纵行为规制体系中的重要性。重要性的含义是双重的,即监管者的监管是否能发挥积极作用,它与其他的作用机制如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刑事处罚机制等比较是否具有自身优势;其次,监管者为实现其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有效监管而应具有的监管权;第三,如何完善我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 本文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监管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市场有效性,专门的证券市场监管者在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中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其作用体现在制辽必要的规则和采取有效的执行手段等方面。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困难与其基本特征相关。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基本特征来看,股票市场操纵行为具有多样化、动态变化、构成要件认定复杂等特征,一些特定行为还具有两面性特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上述特征使许多特定行为在不同时期、不同市场以不同形态出现,许多操纵行为与合法行为之间的界线不断变化,基本的证券立法不可能对全部的操纵行为进行详细规定,必须依赖监管者发挥其专业监管能力,正确处理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市场有效性之间的,他们在2003年7月初步完成了题为(( WHAT w0RKS IN SECURITIES LAWS))(NBER w0RKING PAPER 9882,JULY2003)的研究报告.论文内容提要关系,制订规则,使反操纵条款更具有操作性,并对一些操纵行为及时认定。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一些要件认定非常复杂和困难,刑事处罚、私人民事诉讼由于其严格的要件要求和举证责任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各国和地区的监管实践看,刑事案件和私人民事诉讼案件都很少;另外事后的处罚并不能避免操纵行为的巨大外部性影响,因此监管者的专业作用、事前监管、及时监管作用也显得非常必要。从各国和地区的监管发展来看,强化监管者在规制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中的作用是整体趋势。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第一个问题的深化。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方法,在对三类证券监管体制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联邦、英国、我国香港、欧共体等,进

易行健[8](2004)在《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凯恩斯以后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实证分析的演变进行综述,从中推论出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以及选取进行实证分析的模型;然后,从制度分析的角度研究了经济的转型与开放以及金融发展是如何对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行为产生影响的;再使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1978—2002年度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结构、股票市场以及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阐述所得出的主要结论的政策含义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除导论与结束语外,本文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理论分析,第四章至第七章为实证分析。 在理论分析部分,首先(第二章)对凯恩斯之后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实证分析的演变及其新发展进行了综述,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必须重视从微观角度即从个人的持币行为来研究中国的货币需求;第二,在研究我国的货币需求时应该考虑我国居民预期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第三,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从资产组合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货币需求,其中证券市场肯定对我国的货币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四,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汇率制度的安排、汇率、国际市场利率和对外贸易收支将对我国的货币需求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五,货币需求函数的设定与计量分析技术的选择是同等重要的,利用一个正确设定的模型和估计技术(比如说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到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第六,从对许多国家与地区的实证结果来看,实际货币余额与其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并且估计出来的动态方程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短期波动。然后在第三章从制度分析的角度研究了经济的转型与开放以及金融发展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本章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分析经济转型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影响,其二是分析经济转型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其三是分析经济的开放与金融发展对资产性(或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影响。 实证分析的四章可以概括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第四章与第五章。首先在第四章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了我国的年度货币需求函数,结论显示:第一,1978年以来我国的狭义货币与收入、价格以及金融深化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在M1的协整方程中利率变量却并不显着,表明利率的调整对狭义货币的影响较小;而广义货币与收入、通货膨胀率、利率和金融深化变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第二,我国M1、M2的短期动态模型表明广义货币的需求向长期均衡水平的调整速度比较慢,而狭义货币的调整速度就要快得多:同时广义货币的短期动态方程不太稳定并且其拟合程度也比M1要差一些,而实证分析的结果则表明Ml的短期动态模型比较稳定。 第五章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对货币需求结构(Ml似妒)的长期趋势、水平的国际比较以及短期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第一,我国货币流动性趋势的变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5年,这18年中货币流动性指标Ml似2的长期趋势一直呈直线下降;第二个阶段是1996年到2002年,这7年的货币流动性比例没有延续1996年以前的直线下降走势,而是呈横盘窄幅波动的趋势,这体现了19%年前后我国货币化速度和货币需求特征的差异。第二,1978年到1995年货币流动性还存在与经济周期强相关的周期变动,并且经济波动对货币流动性波动的解释能力较强,经济增长率是Ml胭2周期波动的Granger原因。第三,1996年到2002年货币流动性的波动与经济的周期波动之间的关系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计量结果表明Ml/MZ的波动可以由名义利率的调整、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以及证券交易量的波动来解释,但是要准确地预测货币流动性比例的变化以及货币流动性波动与其它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很困难的。第四,国别比较表明我国属于Ml/MZ比例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税收治理的加强、信用制度的完善和支付制度的改革,我国的Ml瓜2还会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实证分析的后一部分又分为两章,首先在第六章中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同时估计了包含股票市场变量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结论显示我国股票市场交易额与货币需求总量之间呈反向相关,也就是说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总量的效应为负;同时股票价格的上涨、股票市场交易额的上升增强了货币流动性,对货币需求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七章对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首先构建了一个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模型,然后估计了包含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国外利率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结论显示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通过货币替代效应与资本流动效应显着影响我国经济主体对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持有。

邓超[9](2004)在《从国际比较角度看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证券公司和基金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沟通渠道已初步建立并逐渐拓宽。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加强资金在供求双方间的流动,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加强这两个市场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有效的发挥资源配置和风险规避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存在市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和国际接轨的发展目标。在现阶段,我国仍然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作为转型经济,好好借鉴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一套金融市场制度,则完全有可能加速经济建设,实施一套超赶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论文包括了理论研究、历史以及现状评述、国际比较分析、对策思考四部分,共四章4.6万字。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即论文第一章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基本理论分析。该部分主要从基本经济理论方面对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的基本定义、划分、功能作用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两个市场之间的联系区别以及联系渠道。同时对两个市场协调发展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叙述。 第二部分先对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目前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并对两个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别阐述,最后对其割裂的情况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第三部分着重进行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连接的国际比较分析,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本论文选取了美国和日本两个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其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轨迹、连接方式和监管形式进行评析,最后得出我国可以从这两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经验中得到的启示。 最后一个部分是综合以上的论述以及分析对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该部分首先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在加强两个市场联动方面的努力,最后针对我国目前还存在的不足方面提出了建议。关键词: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比较协调发展 )劣宜.

毛剑峰[10](2002)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计量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货币政策逐渐成为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并在宏观经济活动中扮演了一重要的角色。 在本文,作者主要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强弱。为能从实证角度清楚地论述这一问题,论文前面还从理论角度进行了分析,因此,本论文大致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综述;二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实际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三是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四是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即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章):论文首先在AD-AS模型框架下,从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新凯恩斯学派等四大学派出发,分别阐述了它们各自的货币政策观;然后,在IS-LM模型框架下,从静态角度,论述了造成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的各因素(即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分析);从动态角度,还分析了理性预期的冲击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第二部分(第二、三章):论文的第二章,从对GDP总量和GDP增长率两指标的分析,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宏观经济的基本运行情况;第三章,按第二章分析所给出的经济周期,分别对各周期内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第四、五章):论文的第四章,主要是从时域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与产出的关系)进行实证;第五章,则从频域角度,利用谱分析技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第六、七、八、九章):论文的第六章,从产品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消费、投资、进出口等因素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的影响;第七章,从货币市场的角度,分析了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的关系。因此还分析了利率市场化问题;第八章,在IS-LM模型框架下,从实证角度,静态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强弱,同时,还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动态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强弱;第九章,在AS-AD模型框架下,也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

二、二000年货币市场交易活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000年货币市场交易活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债券市场非流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非流动性定义
    2.2 非流动性衡量方法
    2.3 非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公司财务
    2.4 非流动性与信息
    2.5 国债期货和债券非流动性
第三章 中国债券市场现状分析
    3.1 债券发行现状
        3.1.1 公司债发行概览
        3.1.2 国债发行概览
        3.1.3 企业债发行概览
        3.1.4 金融债发行概览
        3.1.5 地方政府债发行概览
    3.2 债券交易现状
        3.2.1 债券交易种类
        3.2.2 投资者类型
        3.2.3 报价交易机制
        3.2.4 银行间债券市场双边报价做市商
        3.2.5 托管机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流动性度量方法比较-基于国债的实证研究
    4.1 导论
    4.2 文献回顾
    4.3 数据和变量
    4.4 非流动性度量方法相关性比较
        4.4.1 横截面上非流动性度量方法相关性
        4.4.2 时间序列上非流动性度量方法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流动性对风险溢价的影响-基于公司债的实证研究
    5.1 导论
    5.2 文献回顾
    5.3 数据和变量
    5.4 非流动性对公司债风险溢价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流动性对债券价格偏差的影响-基于国债的实证分析
    6.1 导论
    6.2 文献回顾
    6.3 数据和变量
    6.4 国债交易价格偏差的衡量
    6.5 模型到期收益率与Wind到期收益率比较
    6.6 国债交易价格偏差的影响因素
        6.6.1 时间序列上影响因素分析
        6.6.2 横截面上影响因素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债期货对债券非流动性的影响-基于国债的实证研究
    7.1 导论
    7.2 文献回顾
    7.3 数据和变量
    7.4 国债期货交易推出对国债交易价格偏差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债券市场历年大事记
附录B 引理2.1的证明
附录C 估计Svensson(1994)模型参数的Matlab程序
附录D 批量合并Excel文件的Matlab程序
致谢

(3)关于国债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有关文献综述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国债理论演变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关于国债理论的演变
        一、古典经济学的国债理论
        二、凯恩斯主义的国债理论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国债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债理论的演变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国债思想的中国发展
第二章 国债政策管理目标及相对独立性要求
    第一节 国债管理目标
        一、IMF和WB对国债管理目标的一般表述
        二、国债政策工具
    第二节 国债政策相对独立性要求
        一、国债政策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结合部位
        二、保持国债政策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
第三章 国债管理的灵活性要求
    第一节 国债余额管理
        一、国债余额管理国际经验
        二、我国国债余额管理制度
    第二节 国库现金管理
        一、国库现金管理国际经验
        二、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做法
第四章 国债规模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基本预算约束条件分析
        一、单期名义预算约束条件
        二、现值约束检验
    第二节 国债规模常规指标分析
        一、国债规模常规指标介绍
        二、我国国债规模常规指标比较
第五章 国债结构的战略基准确定
    第一节 国债种类划分及不同政策效果
        一、国债种类划分
        二、国债结构的政策效果
    第二节 国债结构的战略基准
        一、确定国债结构战略基准
        二、我国国债结构战略基准定位
第六章 推动国债发行市场化降低定价风险
    第一节 我国提高国债发行市场化努力
        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发展
        二、我国国债招标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国债市场化发行国际经验
        一、美国国债发行市场
        二、德国国债发行市场
        三、日本国债发行市场
        四、韩国国债发行市场
第七章 促进国债市场交易降低流动性风险
    第一节 我国促进国债流通市场发展努力
        一、我国国债流通市场格局
        二、我国流通市场的创新努力
    第二节 国债流通市场国际发展经验
        一、美国国债流通市场
        二、德国国债流通市场
        三、日本国债流通市场
        四、韩国国债流通市场
第八章 发展我国国债期货市场
    第一节 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发展情况
        一、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
        二、我国发展国债期货市场的重要意义及现实条件
    第二节 发展国债期货市场国际经验
        一、美国国债期货市场
        二、德国国债期货市场
        三、日本国债期货市场
        四、韩国国债期货市场
第九章 建立与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
    第一节 国债收益率曲线
        一、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二、国债收益率计算及曲线编制
    第二节 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应用
        一、建立与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意义
        二、国债收益率曲线在我国的应用
第十章 维护国债主权信用降低信用风险
    第一节 国际主权信用评级
        一、国际主权信用评级方法
        二、境外债券市场发行主权债务的意义
    第二节 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反思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及救援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启示
第十一章 有效管理和控制或有债务规模
    第一节 或有债务分类及影响
        一、或有债务产生原因
        二、或有债务的分类
        三、或有债务的影响
    第二节 管理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迫切性
        一、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依据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第十二章 建立和完善国债偿付制度
    第一节 国债兑付管理
        一、国债兑付资金筹集管理
        二、国债兑付方式管理
        三、国债兑付渠道管理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国债偿债基金制度
        一、日本的国债偿债基金制度
        二、我国国债偿债基金制度安排
第十三章 积极参与区域债券市场开发与建设
    第一节 区域债券市场开发与建设情况
        一、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动因
        二、相关区域的合作机制
    第二节 我国参与区域债券市场开发与建设的意义
        一、积极参与亚洲债券市场开发与建设
        二、亚洲债券市场开发与建设现实意义
第十四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一、国债法规建设滞后
        二、部门国债管理职责不清
        三、国债市场割裂
        四、国债交易方式创新不足
        五、国债市场层次有待深化
        六、政府或有负债管理欠缺
        七、主权信用地位受到冲击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债法规建设
        二、明确政府部门管理职责
        三、大力发展国债市场
        四、提高或有负债管理水平
        五、维护国债主权信用地位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中文部分

(4)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
        1.3.2 论文的写作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政策相关理论
        2.1.1 产业政策及其存在的理论依据
        2.1.2 产业政策的构成
    2.2 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2.2.1 金融结构理论
        2.2.2 金融深化理论
        2.2.3 金融约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产业政策金融支持的演进及国际比较
    3.1 我国产业政策金融支持的演进及存在的问题
        3.1.1 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的演进
        3.1.2 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产业政策金融支持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3.2.1 产业政策金融支持的国际比较
        3.2.2 金融支持的差异及其启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架构
    4.1 新时期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及金融支持的方式
        4.1.1 新时期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4.1.2 新时期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方式
    4.2 产业政策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
        4.2.1 社会经济体制
        4.2.2 产业经济发展阶段
        4.2.3 资源禀赋条件
        4.2.4 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4.3 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作用机理
        4.3.1 金融发展的内涵
        4.3.2 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功能
    4.4 产业政策金融支持体系框架的构建
        4.4.1 构建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原则
        4.4.2 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的新思路
        4.4.3 产业政策金融支持体系的基本架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
    5.1 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作用机理及路径
        5.1.1 产业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及路径
        5.1.2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金融支持机理及路径
        5.1.3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金融支持机理及路径
    5.2 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协整分析
        5.2.1 协整分析与检验
        5.2.2 基于协整分析的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障碍分析
    5.3 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路径
        5.3.1 完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共同发展的融资模式
        5.3.2 完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资本市场
        5.3.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风险投资机制建设
        5.3.4 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手段和职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业组织优化的金融支持
    6.1 我国产业组织优化的方向
        6.1.1 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是产业组织演进的重要趋势
        6.1.2 企业的小型化和专业化是企业规模演进的又一重要趋势
        6.1.3 合作竞争型的网络化和柔性化产业组织形式日益重要
    6.2 产业组织优化中金融支持机制的缺陷
        6.2.1 金融支持的行政化导致产业集中度和绩效偏低
        6.2.2 金融产业组织结构不适应大公司和大集团发展战略的要求
        6.2.3 金融产业组织结构对中小企业金融的制约
    6.3 产业组织优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6.3.1 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金融支持
        6.3.2 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业布局优化的金融支持
    7.1 我国区域金融的形成及表现
        7.1.1 我国区域金融的形成
        7.1.2 我国区域金融的表现
    7.2 我国区域金融对产业布局优化的影响
        7.2.1 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差异较大
        7.2.2 统一的金融监管和调控政策对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影响
        7.2.3 地方政府对金融的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
        7.2.4 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对落后区域发展的影响
    7.3 产业布局优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原则及路径
        7.3.1 产业布局优化的金融支持原则及体系
        7.3.2 产业布局优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路径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完善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
    8.1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8.1.1 加强相关法律建设
        8.1.2 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和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8.1.3 完善金融产权制度
    8.2 建立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与其它政策的协调机制
        8.2.1 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在产业政策体系中的定位
        8.2.2 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8.2.3 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与其它政策的协调配合
    8.3 明确中央与地方在制定产业金融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8.3.1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8.3.2 地方政府对产业政策的支持
    8.4 加强金融产业政策内部的协调配合
        8.4.1 金融产业结构与金融产业组织政策的协调
        8.4.2 金融产业结构与金融产业布局政策的协调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检验
    1.1 货币流通速度的含义和内容
    1.2 货币流通速度的测定
    1.3 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特点
第二章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 研究方法说明
    2.2 实证检验的指标选择和ADF检验
    2.3 检验结果
    2.4 实证检验结论
第三章 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3.1 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3.2 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3.3 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对货币中介指标的影响
    3.4 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
第四章 政策建议
    4.1 维持适度货币流通速度的几点建议
    4.2 2004年的货币流通速度和2004年以后的货币政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6)中国货币市场运行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货币市场基本理论
    1.1 货币市场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2 货币市场体系结构及要素
    1.3 货币市场的功能
    1.4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状况与研究成果
第二章 我国货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1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2 我国回购协议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3 我国票据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第三章 加快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思考
    3.1 加快我国货币市场体系及要素建设
    3.2 加快货币市场的运行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从行为特征角度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之有效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一、 引言、分析框架与基本概念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基本观点、分析框架
    (三) 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
    (四)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五) 以下各部分的结构
二、 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理论研究概述及相关理论结论
    (一) 股票市场行为监管的法律研究概述
    (二) 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必要性和监管对象
    (三) 本章小结
三、 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理论分析:基本特征与监管
    (一) 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多样性特征与监管
    (二) 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动态变化特征与监管
    (三) 一些特定交易行为的行为特征与监管
    (四) 本章小结
四、 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理论分析:认定复杂性与监管
    (一) 股票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复杂性的原因和体现
    (二) 股票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复杂性的影响
    (三) 股票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复杂性与监管启示:及时监管与专业能力的重要性
五、 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实践分析: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监管发展与改革方向
    (一) 美国联邦政府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监管
    (二) 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反操纵体系立法改革
    (三) 欧共体等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拟进行的改革
    (四) 本章小结
六、 我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发展与实践
    (一) 我国股票市场反操纵体系介绍
    (二) 我国主要反操纵条款内容及其应用分析
    (三) 我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特征的总结分析
    (四) 我国股票市场反操纵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七、 我国股票市场反操纵体系的完善
    (一) 强化我国证券监管机构的作用
    (二) 反操纵体系中其他作用机制及相关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目录
附表与附录
后记

(8)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与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的简单综述
    1.3 基本思路、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假定前提
    1.5 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凯恩斯之后货币需求理论与实证的演变和新发展
    2.1 凯恩斯之后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与新发展
    2.2 货币需求实证分析的演变和新发展
第三章 经济的转型与开放以及金融发展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
    3.1 分析的起点:金融深化变量M2/GDP
    3.2 经济转型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影响:货币化进程
    3.3 经济转型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
    3.4 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的开放对资产性货币需求的影响
第四章 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我国的年度货币需求函数
    4.1 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4.2 模型的框架和变量的选择
    4.3 M1和M2的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估计
    4.4 研究结论和简短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 我国的货币需求结构(M1/M2)分析
    5.1 1978-2001年来我国货币流动性比例的长期趋势及其成因分析
    5.2 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水平的国际比较
    5.3 货币流动性的周期波动及其成因分析
    5.4 研究结论及简短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的实证检验--估计包含股票市场变量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
    6.1 问题的提出
    6.2 文献回顾
    6.3 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总量影响的实证检验
    6.4 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结构影响的协整检验
    6.5 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
    6.6 研究结论及简短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估计包含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
    7.1 问题的提出
    7.2 文献回顾
    7.3 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模型
    7.4 人民币有效汇率与货币需求的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估计
    7.5 对实证结果的讨论:货币替代效应与资本流动效应
    7.6 研究结论及简短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结束语
    8.1 理论分析部分得出的主要结论
    8.2 实证分析部分得出的主要结论
    8.3 结论的政策建议
    8.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9)从国际比较角度看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内在联系分析
    第一节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基本理论分析
        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定义及划分标准
        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功能
    第二节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连接分析
        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
        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区别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接渠道
    第三节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意义
        一、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二、货币市场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三、货币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章 中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互动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一、中国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轨迹分析
        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评析
        三、我国资本市场在前进中问题分析
    第二节 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状态分析
        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二、票据市场
        三、国债回购市场
        四、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市场
        五、企业短期融资券
        六、我国货币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七、我国货币市场历史遗留问题分析
    第三节 中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割裂状态分析
        一、法规上的割裂
        二、市场组织上的割裂
第三章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连接的国际比较分析
    第一节:美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发展分析
        一、美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历史发展轨迹
        二、美国金融制度变革成因分析
        三、美国对银行信贷资金流动的监管分析
        四、加强了对监管机构的要求
        五、关于为金融证券与交易提供信贷的四个条例
    第二节 日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分析
        一、日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历史发展轨迹
        二、日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连接渠道分析
        三、日本金融当局对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监管
    第三节 美日两个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美日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作用
        二、逐步探索混业经营的金融模式
        三、借鉴国外创新金融工具,打通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资金渠道
        四、美日金融监管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 构造协调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
    第一节 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融合的发展趋势
        一、法规上的突破
        二、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和金融同业合作
        三、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动加速
        四、跨越两个市场的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推出
        五、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相互影响关系
    第二节 协调发展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二、大力发展货币市场
        三、打通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动渠道
        四、进一步推动稳定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五、加强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介绍
声明
致谢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理论综述
    1.1 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的概述
        1.1.1 货币政策的概述
        1.1.2 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
    1.2 AD-AS模型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
        1.2.1 AS-AD模型下,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政策观
        1.2.2 AS-AD模型下,凯恩斯新凯恩斯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政策观
    1.3 IS-LM模型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
        1.3.1 影响货币政策乘数即有效性强弱的IS-LM模型静态分析
        1.3.2 预期冲击与货币政策的IS-LM模型动态分析
    1.4 本章小结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运行情况
    2.1 我国名义GDP总量的趋势和波动分析
        2.1.1 单位根检验与时间趋势检验
        2.1.2 趋势分析
        2.1.3 波动分析
    2.2 我国名义GDP增长率分析
        2.2.1 GDP增长率
        2.2.2 GDP增长率的长期趋势及其算法
        2.2.3 GDP增长率的波动
    2.3 我国现实经济中的结症及其建议
        2.3.1 我国现实经济中的结症
        2.3.2 对我国现实经济结症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
    3.1 1978-1981年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
        3.1.1 宏观经济背景
        3.1.2 货币政策情况
    3.2 1982-1986年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
        3.2.1 宏观经济背景
        3.2.2 货币政策情况
    3.3 1987-1990年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
        3.3.1 宏观经济背景
        3.3.2 货币政策的情况
    3.4 1991年-1999年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
        3.4.1 宏观经济背景
        3.4.2 货币政策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时域分析
    4.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基本判断
        4.1.1 不同货币层次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动趋势
        4.1.2 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4.2 我国货币与产出的单位根检验
        4.2.1 单位根检验的理论框架
        4.2.2 我国货币与产出的单位根检验
    4.3 我国货币与产出的因果关系检验
        4.3.1 因果关系检验的理论框架
        4.3.2 我国货币与产出因果关系实证检验
    4.4 我国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4.4.1 协整关系检验的理论框架
        4.4.2 我国货币供给与产出之间协整关系的实证检验
    4.5 我国货币非中性和货币内生性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分析
        4.5.1 我国货币非中性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
        4.5.2 我国货币内生性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
    4.6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VAR模型分析
        4.6.1 定性分析与变量选择
        4.6.2 VAR模型的残差分析
        4.6.3 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分析
        4.6.4 VAR模型中的方差分解分析
        4.6.5 结论
    4.7 我国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相关性的比较研究
        4.7.1 导言
        4.7.2 VAR(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建模与实践结果
    4.8 本章小结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二)——频域分析
    5.1 我国货币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单变量谱分析
        5.1.1 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5.1.2 我国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进出口等指标的谱分析结果
    5.2 我国货币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多变量谱分析
        5.2.1 交叉谱及其谱估计
        5.2.2 我国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进出口等指标的谱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的实证研究(一)——产品市场的分析
    6.1 不同市场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
        6.1.1 不同市场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比较
        6.1.2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重构
    6.2 我国的消费函数与货币政策传导
        6.2.1 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
        6.2.2 我国宏观消费函数的估计
        6.2.3 消费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启示
    6.3 我国的投资函数与货币政策传导
        6.3.1 我国投资利率弹性的现状
        6.3.2 我国投资函数的误差修正模型
        6.3.3 投资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启示
    6.4 我国的储蓄函数
        6.4.1 居民储蓄函数的形式及变量选择
        6.4.2 我国居民储蓄函数的估计
        6.4.3 结论与建设
    6.5 我国的进出口函数与货币政策传导
        6.5.1 我国进出口函数和出口函数的形式
        6.5.2 我国进口函数和出口函数的估计
        6.5.3 进口函数和出口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启示
    6.6 本章小节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的实证研究(二)——货币市场分析
    7.1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
        7.1.1 导言
        7.1.2 理论回顾
        7.1.3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模型研究
    7.2 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与货币政策
        7.2.1 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形式及变量选择
        7.2.2 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估计
        7.2.3 货币需求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效用的启示
    7.3 我国利率市场化
        7.3.1 我国利率管制的现状
        7.3.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然性
        7.3.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渐进式”改革
    7.4 本章小结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的IS-LM模型实证分析
    8.1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的IS-LM模型静态分析
        8.1.1 数据处理与变量选择
        8.1.2 我国简单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
        8.1.3 我国的IS-LM模型
        8.1.4 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8.2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的IS-LM模型动态分析
        8.2.1 可变参数模型的状态空间表示
        8.2.2 我国消费、投资、进出口、货币需求等函数的动态分析
        8.2.3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的IS-LM模型动态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的AD-AS模型实证分析
    9.1 模型的理论结构
        9.1.1 总供给(AS)
        9.1.2 总需求(AD)
    9.2 模型的实证
    9.3 实证模型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
    9.4 本章小结
10 本文结论
    10.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
    10.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方面
    10.3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四、二000年货币市场交易活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债券市场非流动性研究[D]. 朱如飞. 复旦大学, 2014(08)
  • [2]2011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J]. RESEARCH DEPARTMENT.CHINA FOREIGN EXCHANGE TRADE SYSTEM & NATIONAL INTERBANK FUNDING CENTER. 中国货币市场, 2011(07)
  • [3]关于国债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D]. 刘延斌.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12)
  • [4]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 张玉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5]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 李真燕. 青岛大学, 2005(06)
  • [6]中国货币市场运行情况研究[D]. 徐安国. 安徽大学, 2005(03)
  • [7]从行为特征角度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之有效监管[D]. 胡华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03)
  • [8]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D]. 易行健. 复旦大学, 2004(01)
  • [9]从国际比较角度看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D]. 邓超. 四川大学, 2004(02)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计量分析[D]. 毛剑峰. 浙江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2000年货币市场交易活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