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煤除尘优化技术——蒸汽除尘

选煤除尘优化技术——蒸汽除尘

一、选煤粉尘治理的优选技术——蒸汽除尘(论文文献综述)

刘琳霞[1](2020)在《掘进巷道高效雾化机械除尘喷嘴参数优化及应用》文中认为掘进工作面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不但严重威胁着井下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也影响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于掘进工作面具有机械设备多、工序繁杂、通风风量大以及空间狭窄等特点,导致巷道内粉尘生成量大且集中。目前,绝大多数煤矿未能根据掘进工作面的作业需求采取实时有效的防尘、降尘技术。本文在系统研究了国内外掘进工作面除尘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煤矿掘进工作面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测试及井下工业性试验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掘进巷道高效雾化机械除尘系统,为掘进工作面的粉尘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采用CFD-DPM模型建立综掘工作面粉尘扩散的三维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掘进巷道粉尘的运移轨迹及不同粒径粉尘沉降速度进行模拟计算。依据掘进工作面场粉尘的分布特征及运移路线,开发设计了一种由抽尘风筒、自激振荡喷嘴、风机、水滴分离器、储水箱组成的新式机械除尘净化降尘系统。(2)通过采用AutoCAD建立斜壁微振荡腔雾化喷嘴二维模型,通过对单喷嘴和组合喷嘴的仿真分析,确定了单喷嘴与组合喷嘴的最佳运行参数。通过对喷嘴的直径、扩张角和喉嘴距三个因素进行优化实验,以喷雾性能最优为目标,确定了其关键雾化元件-自激振荡喷嘴的主要技术参数。(3)在某矿综掘工作面对本文机械除尘净化降尘系统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研究成果后,综掘工作面有人工作区域测试部位的粉尘浓度已经降至100 mg/m3以下,满足了煤矿安全生产的标准;机械除尘净化降尘系统的除尘效率达到98%,较传统喷雾除尘技术提高20%。

曹亚丽[2](2020)在《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京杭运河江苏段是江苏省―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京杭运河通航里程最长、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的航段,牵动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东渡港区是沿海主要港口之一的厦门港最大的海港物流中心,承担集装箱、干散货、杂货、成品油等运输,码头岸线长9.5km,港区陆域面积621万m2。繁荣的水路运输带来了经济效益,亦带来了环境污染。当前,船舶尾气排放已成为继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后我国第三大大气污染源,更是我国港口城市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分别以京杭运河江苏段和厦门东渡港区作为内河与沿海典型区域,进行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排放特征及控制措施研究。针对内河航道船舶大气污染排放问题,以抵港及过路船舶为研究对象,基于实船测试确定排放因子,建立详尽的排放清单,并系统分析排放特征。大气污染源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是建立可信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本文探究建立了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清单全口径数据结构,明确各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确定了内河船舶基本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数据信息;采取基于AIS信息、船舶名录信息等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东渡港区高分辨率的船舶动态与静态信息;基于问卷调查、现场调研、部分参数实测与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东渡港区污染源详实的动静态信息。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是源清单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源清单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对于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基于实船测试的方式确定了船舶不同运行工况下的NOx和PM排放因子;基于获取的船舶动静态信息,采取以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排放因子,以燃油类型与品质、引擎负载因子等为依据进行基础排放因子本地化校正的方式确定船舶SO2、HC、CO、CO2排放因子。对于东渡港区船舶,充分利用国内外排放因子实测研究成果,以其作为基础排放因子,并基于港区船舶燃油类型与品质、引擎负载因子等船舶动、静态信息,进行基础排放因子本地化校正。对于港区陆域污染源,基于国内既有研究成果确定港区作业机械、集疏运车辆及液散码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基于公式测算的方式确定港区散货堆场装卸扬尘、散货堆场风蚀扬尘和散货堆场四周道路扬尘主要污染物排放因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基于船舶引擎功率的估算方法分别建立了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与2017年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基于燃油消耗、TANK模型等方法建立了2017年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系统分析了各研究区域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并基于蒙特卡洛法分析了各研究区域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基于实船测试结果,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在出港、进闸、出闸、正常航行及进港工况下,主机NOx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9.89g/k W·h、17.01g/k W·h、20.78g/k W·h、17.23g/k W·h以及19.46g/k W·h;主机PM10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6.71g/k W·h、4.32g/k W·h、5.97g/k W·h、1.59g/k W·h以及6.99g/k W·h;主机PM2.5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6.14g/k W·h、3.80 g/k W·h、5.25g/k W·h、1.40 g/k W·h以及5.90g/k W·h。根据既有主机与辅机排放因子研究成果的本地化校正,获得了主机分船舶类型、分运行工况的SO2、HC、CO和CO2排放因子数据表和辅机分运行工况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建模计算得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PM10、PM2.5、NOx、SO2、CO、HC与CO2排放总量分别为0.163万t、0.144万t、1.655万t、0.0780万t、0.107万t、0.0487万t以及66.071万t。对于东渡港区,各类排放因子基于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及本地化校正获得,通过模型计算得2017年抵港船舶PM10、PM2.5、NOx、SO2、CO、VOCs与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4t、11.7t、549t、95t、50t、30t与58490t;东渡港区NOx、CO、SOx、VOCs、烃类、TSP、PM10、PM2.5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73.1t、215.4t、20.5t、79.0t、4.7t、1083.2t、712.5t和152.7t。对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在京杭运河江苏段研究中,船舶正常航行排放量最大,主机发动机是各运行工况下船舶大气污染物最主要的排放源,各污染物的排放占比均在96%以上;在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中,船舶在停泊状态下的排放量占比最大,巡航状态下的排放量占比最小,且不同排放单元对不同污染物的贡献率不同,主机对于VOCs的排放贡献率最高,辅机对于NOx和CO的贡献率最高,辅机及锅炉对于PM2.5和PM10的排放贡献率较高,锅炉对于SO2和温室气体CO2的排放贡献率较高。大气污染物排放随时间变化方面研究发现,两个研究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排放均受时间影响较小,各时间段内排放较为均匀。大气污染物排放随空间变化方面研究发现,京杭运河江苏段中,徐州港、苏州内河港、常州内河港以及淮安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占比较大,京杭运河苏南段大气污染物的比排放量较苏北段大,除蔺家坝船闸与解台船闸范围船舶排放占比较小外,其余各船闸范围内船舶排放占比较为均匀;而在东渡港研究区域内发现,大气污染物排放在空间分布方面呈现出相似特征。基于蒙特卡罗方法,采用Ctystal ball软件模拟计算,完成不确定性的定量传递。计算得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NOx、PM10、PM2.5、SO2、CO、HC与CO2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52.35%~102.94%、-48.3%~93.05%、-49.01%~89.65%、-49.36%~89.93%、-48.61%~88.22%、-48.18%~87.13%和-49.62%~88.78%;东渡港区船舶NOx、PM10、PM2.5、SO2、VOCs、CO与CO2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25.72%~40.49%、-23.44%~38.59%、-30.02%~33.46%、-20.78%~35.27%、-23.44%~38.59%、-22.31%~40.35%和-11.26%~21.50%;东渡港区NOx、SOx、CO、烃类、VOCs、TSP、PM10和PM2.5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29.03%~34.1%、-44.77%~55.23%、-45.21%~63.92%、-57.39%~84.35%、-15.67%~20.07%、-55.17%~76.79%、-56.84%~79.08%和-53.49%~74.46%。船舶与港区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排放因子的不确定性,对排放因子本地化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降低清单的不确定度。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以政策为先导,以制度作保障,用标准来支撑,通过优选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基于典型区域船舶与港区排放清单及特征及排放影响分析的研究,结合国内外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对策与措施的梳理、对比与分析,本文提出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与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并基于情景分析方式明确了各控制政策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减排比例,以期为其他区域船舶与港区控排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尹建树[3](2019)在《炼焦煤过热蒸汽重力床干燥机小试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调湿(Coal Moisture Control,CMC)技术是一种炼焦入炉煤的预处理技术,即在进入焦炉之前将入炉煤的水分从12%精确的控制在6.5%左右,减少因入炉煤水分含量过高而引起焦化过程中的能源浪费、降低焦化水的生成量并提高焦炭质量。煤调湿技术与干熄焦技术并称为焦化行业节能环保的两大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但现有的以热风和过热烟道气为干燥介质的煤调湿技术和设备存在物料流动性不好、易爆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锥形多孔折板结构以改善煤调湿过程中物料流动性,并利用过热蒸汽代替热风和过热烟道气解决煤调湿过程中存在易爆燃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以过热蒸汽为干燥介质的炼焦煤重力床干燥机,并且搭建了炼焦煤重力床干燥机小试试验台,完成了炼焦煤重力床干燥机冷态和热态小试试验,研究了炼焦煤重力床干燥机煤调湿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完成了重力床干燥机床层压力降试验,得到了其床层总压力降ΔP随床内干燥介质流速、床内锥形多孔折板组数等自变量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重力床干燥机床层总压力降ΔP会随着重力床干燥机内干燥介质流速的提高和床内锥形多孔折板组数的增多而逐渐增大。在试验条件下,2kPa的初始蒸汽压力即可满足调湿需求;(2)进行了重力床干燥机调湿效果初探,并对其物料收率进行了测量和评估,得到了调湿前后炼焦煤含水率柱状图。结果表明:利用炼焦煤重力床干燥机可将炼焦煤含水率从12%降至6.5%以下,物料收率达到98%以上,物料在重力床内部流动性较好;(3)研究了初始过热蒸汽温度对调湿后炼焦煤含水率的影响,得到了调湿后炼焦煤含水率随初始蒸汽温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调湿后煤物料的含水率会随过热蒸汽初始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优选过热蒸汽初始温度区间为230℃~240℃。(4)研究了过热蒸汽流量对调湿后炼焦煤含水率的影响,得到了调湿后炼焦煤含水率随过热蒸汽流量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调湿后的炼焦煤物料含水率会随输入干燥机内部过热蒸汽的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试验条件下,优选过热蒸汽的质量流量为0.2t/h,对应重力床干燥机床内蒸汽流速为1.4m/s。

刘登科[4](2019)在《离心脱水机系统风流特性及其危害治理》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离心脱水机系统粉尘的污染问题,构建以离心机为风源、以关联设备间连接为管道的通风网路系统,采用实测的方法对网路的风流特性、粉尘溢出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离心脱水机系统粉尘污染源于系统内粉尘溢出,粉尘溢出是因为大气通道的存在及系统内正向风压作用的结果,提出"前端分流、设挡风板、设抽风机"的粉尘联合治理措施,经实践检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胡斌[5](2018)在《基于脱硫废水烟道蒸发的燃煤烟气PM2.5/SO3/Hg协同脱除研究》文中指出燃煤烟气粉尘、SO2、NOX排放控制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对于PM2.5、SO3、Hg的控制相对滞后。单独设立处理单元控制PM2.5、S03、Hg占用空间且成本大。燃煤锅炉采用湿法烟气脱硫(WFGD)系统脱除SO2过程中产生脱硫废水,其中烟道蒸发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为此,本文提出在脱硫废水烟道蒸发过程中协同增强现有污染物处理设备脱除PM2.5、S03、Hg。从宏观脱除性能和微观脱除机理两个尺度,以脱硫废水烟道蒸发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学和湍流团聚技术,增强电除尘脱除PM2.5;结合碱性吸收剂喷射脱除S03技术,增强S03的脱除;利用脱硫废水中的氯离子促进Hg0的氧化和脱除;最后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揭示PM2.5、S03、Hg的脱除机理。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的同时协同增强PM2.5/S03/Hg脱除,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首先基于液滴传热传质方程,建立液滴烟道蒸发数学模型,分析液滴蒸发过程中热量、质量传递规律,得到液滴蒸发过程中粒径随时间变化规律。针对典型300 MW燃煤机组烟道参数,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不同粒径的液滴在不同烟气温度下的蒸发时间。研究发现:平均粒径为40 μm的液滴在150 ℃和350 ℃温度下的蒸发时间分别为0.44 s和0.15 s。利用搭建的燃煤热态试验平台,采用荧光示踪可视化方法,研究液滴在实际烟道中蒸发特性;结果表明:烟气温度与液滴粒径对液滴蒸发时间的影响与模型计算结果相同,烟气中颗粒物浓度对液滴烟道蒸发影响较小。基于燃煤热态试验平台,研究了脱硫废水蒸发所导致的烟气温湿度变化对电除尘脱除PM2.5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脱硫废水烟道蒸发促进PM2.5脱除的试验研究,分析了脱硫废水蒸发前后烟气中细颗粒物的物性变化特性,以及增强电除尘脱除PM2.5的规律。此外,结合化学和湍流团聚技术,研究了单独化学团聚以及化学耦合湍流团聚增强电除尘脱除PM2.5的规律。结果表明:脱硫废水烟道蒸发能够提高电除尘的击穿电压,有利于细颗粒物的荷电,提高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脱硫废水蒸发促进细颗粒物团聚长大,蒸发过程中析出物质能够降低飞灰比电阻,典型工况下PM2.5脱除效率可提高15%左右,且脱硫废水蒸发量越多,脱除效率提高越明显;脱硫废水中添加化学团聚剂细颗粒物数浓度峰值粒径增大,化学团聚剂卷曲的柔性分子链吸附固体颗粒物形成大的凝聚体,0.1-1 μm粒径段的颗粒数量脱除效率可提高20-30%;化学团聚耦合湍流团聚可进一步提高烟气中细颗粒数浓度峰值粒径,团聚效果依次为化学团聚耦合湍流团聚>化学团聚>湍流团聚。烟气流速增大、烟气中细颗粒浓度提高有利于团聚发生。典型工况下,湍流团聚、化学团聚、两种技术耦合可使电除尘数量脱除效率分别提高10-20%、20-30%、40-50%左右。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脱硫废水中添加碱性吸收剂脱除SO3及不同氯离子浓度脱硫废水蒸发对烟气中Hg形态分布的影响,分析了 SO3二元成核机理。结果表明:实际燃煤烟气中,SO3以二元成核快速形成硫酸蒸汽,烟气湿度和SO3浓度越大,烟气酸露点温度越高;当烟温降至酸露点以下时,烟气中H2SO4凝结吸附在飞灰表面,凝结吸附量符合Weber-Morris经验公式,内部扩散是影响H2SO4雾滴在飞灰上的冷凝吸附速率的主要因素;脱硫废水中添加碱性吸收剂,S03脱除效率依次为NaOH>Na2C03>NaHC03,增加碱性吸收剂添加量、脱硫废水喷入量以及降低雾化液滴粒径均有利于SO3脱除效率的提高。n(Na/S)为2时,三种碱性吸收剂SO3脱除效率均大于70%。脱硫废水在SCR和ESP前蒸发均可降低WFGD出口烟气中Hg浓度,SCR前蒸发脱硫废水可显着提高SCR对Hg0的氧化效率;ESP前蒸发脱硫废水,ESP中Hg0的氧化率可提高15%左右;WFGD中Hg2+的脱除效率可达80%以上。基于上述宏观试验结果,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探讨了 PM2.5、SO3、Hg的协同脱除机理,以SiO2作为模拟粉尘颗粒,分析了化学团聚剂与SiO2吸附絮凝过程中的振动频率、反应能、自然键轨道;建立了 SO3与化学团聚剂、SiO2共存体系,分析了SO3均相成核的过渡态(TS)以及化学团聚剂、SiO2吸附SO3的过程;最后建立V2O5和Hg模型,研究了 V2O5对Hg0的氧化机理。结果表明:化学团聚剂通过与SiO2形成的氢键(O-H...O)吸附SiO2,分子链越长的团聚剂分子,对SiO2的吸附能越高,促进了烟气中细颗粒物团聚;SO3、H2O、团聚剂、SiO2共存体系中,SO3首先与H2O结合形成H2SO4,化学团聚剂和SiO2均能吸附SO3,化学团聚剂吸附效果优于SiO2;V2O5分子中不同位置上的氧原子对Hg0均有氧化作用,氯离子可增强V2O5对Hg0的氧化,并生成中间产物HgCl,最终转化为HgCl2。

孙立峰[6](2015)在《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粉尘安全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神华准格尔大型选煤厂年生产能力达24 Mt。由于原煤的易碎性和非亲水性、生产工艺装备流程的复杂性及其粉尘控制设备系统的不合理性等原因,导致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煤尘浓度高达到550 mg/m3,煤尘污染十分严重。因此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粉尘安全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不仅对于杜绝生产安全隐患,保障生产管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及提高选煤厂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实验测试、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准格尔选煤厂产尘环节粉尘运动的计算方法与基本规律;确定了给煤仓系统为粉尘防治研究对象,分析了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煤尘特性与分布特征;分别基于给煤仓仓顶转载点、仓顶落煤过程、仓下给料系统中煤尘发尘机理、逸散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技术;以仓顶转载点导料槽、给煤仓作为封闭空间,研究了的粉尘爆炸危险性与煤炭自燃危险性。给煤仓系统粉尘浓度与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治理前全尘、呼吸性粉尘分别超标1.5~27.5、1.82~8.43倍,呼吸性粉尘累计百分比约为54~67%,粉尘属于油性粉尘。利用诱导风流、牵引风流和空气冲击波风流等理论,研究了准格尔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粉尘运移基本规律。分别采用稀疏相和稠密相模拟方法,建立了产尘点粉尘扩散基本方程和粉尘颗粒典型气固两相运动方程。运用气固两相流理论和空气冲击波理论,对导料槽长度及除尘器的安装位置进行了计算确定与优化,提出了给煤仓顶采用设置机头除尘器+仓间密闭罩+除尘器干式联合控尘技术、给煤仓下给料车间机尾无罩设导料槽+除尘器干式联合控尘技术。建立了给煤仓粉尘监控及自动喷雾系统。首次运用气固两相流、多孔介质渗流场与温度场耦合理论,对选煤厂给煤仓导料槽、给煤仓封闭空间内粉尘爆炸危险性与自燃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导料槽内、给煤仓仓内粉尘浓度范围分别约为993-1016 mg/m3、2000~4500 mg/m3,均达不到煤尘爆炸下限浓度30000-50000 mg/m3,无爆炸危险性。煤仓内存煤高度为18.56m时,煤仓内存煤较少时,自燃风速出现在仓内煤的表面,仓内煤存在自燃可能性,提出了仓内煤自燃综合预防措施。存煤高度为25 m、45m时,不存在自燃危险性。

李小川[7](2013)在《气流场中粉尘颗粒流动行为与湿法净化》文中研究指明皮带输运在工业短距离散装物料输送过程中应用广泛,但转运点常伴随有扬尘现象,特别在矿物加工与冶炼、水泥生产等初级产品生产过程更为严重。工业常用的“分散捕获、集中净化”抑尘模式存在通风管路复杂、易堵塞、堵塞后维护难度大、除尘能耗高等缺点,极不适合高产尘环节的粉尘抑制与净化。本文提出了“分散捕获、就地净化”的抑尘模式,依托徐州市兴达烧结厂转运点粉尘治理项目,对烧结矿粉尘理化特性和基本流动行为、转运点诱导气流大小、吸尘罩对粉尘捕获特性、湿式除尘器主要结构参数、阻力特性和除尘效率等进行了研究,并在烧结厂转运点进行了创新实践与推广应用。研究了烧结矿粉尘物理化学特性。烧结矿粉尘真密度约为3.8544.195g/cm3,球形度约为0.510.93,浸润速度约为0.3060.483cm/min,皮带输运物料中粒度小于125μm的粉尘约占2.23%,粉尘中T.Fe含量约为4446%,净化工艺过程需考虑回收利用。研究了气流场中粉尘颗粒的基本流动行为。烧结矿粉尘的自由沉降粒度分区主要落在Stockes区和Allen区,在Stockes区可用沉降末速度近似表示粉尘沉降速度,在Allen区需将加速沉降段和等速沉降分开考虑;呼吸性粉尘在静止气流场中的惯性运动和扩散作用都很弱,在水平湍流场中的跟随性较强;水平湍流场中粒度大于10μm的粉尘与气流的滑移速度较大,粉尘的运动轨迹受水平气流速度和粉尘沉降速度共同影响。研究了转运点物料下落产生诱导气流的大小,建立了诱导气流速度的经验模型。以量纲分析为着手点,推导出两个与诱导气流速度相关的无量纲准则数:Re和mp/ρgg1/2h3/2D数,并建立了相似实验模型。相似实验研究认为对同一物料,诱导气流大小随物料质量流量和下落高度变化的趋势规律性很强;在实验粒度范围内,由于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诱导气流速度随粒度变化趋势规律性较差。研究了吸尘罩抽吸气流流速范围。随抽吸气流速度增大,诱导气流的扬尘作用逐渐被抽吸气流对粉尘的捕获作用取代,当抽吸气流增加到一定值后,抽吸气流对附着在料床上静止的粉尘起到扬尘作用。抽吸气流越大,吸尘罩捕获粉尘中大粒度粉尘百分比和粉尘总质量都增多,抽吸气流的上限风速应不能大量激扬附着在料床上的粉尘(约9.20m/s),下限风速应能完全抽吸诱导气流。通过模型实验对节流自激式除尘器主要结构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接触腔高度直接影响除尘效果,合适高度约为300mm;两级节流气液混合效果比单级好,较好的级间配合是:一级节流强度较大(α=250/300235/300),用于激发液滴,二级节流强度较小(α=150/300220/300),用于强化气液混合效果。发现了除尘器阻力的液相调节特性。液相通过改变节流液位差Δh调节节流口前后气液两相的受力平衡,进而改变除尘器总阻力系数,抑制气相阻力的增加。在液相调节作用的影响下,节流强度α随除尘器流速线性减小;除尘器总阻力系数ξ随气相流速增加而成倍降低,随节流强度增加而成倍增加,气相总阻力可间接用节流液位差Δh表达。除尘器经济合适的入口流速约为3.265.37m/s。建立了节流自激式除尘器分级除尘效率模型。将捕尘分为液面捕尘和液滴捕尘两个阶段,理论模型显示,液面捕尘对大颗粒粉尘有较高的分级除尘效率;液滴捕尘对大颗粒粉尘和呼吸性粉尘都有较高的分级除尘效率,液滴捕尘效率主要与气粒速度系数ζ1和除尘器流量有关。实验结果显示,气粒相对速度系数约为ζ1=0.79,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达98.26%;除尘效率随进气口粉尘浓度升高而升高,排气口粉尘浓度随进气口浓度增加而增加;除尘器初始液位b0和流量对除尘效率有很大影响,合适的b0值介于-1514mm,入口流速应不低于2.93m/s。验证了“分散捕获、就地净化”抑尘模式的可行性。现场应用显示,该抑尘模式降低了粉尘排放量和管路堵塞故障率,总除尘效率达98%以上,降低能耗约14.6%,目前已进行13个转运点的改造,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论文共包含图54幅,表40张,参考文献168篇。

韩明迪[8](2009)在《氧化淀粉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抑尘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粉尘污染是世界公害之一,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对人造成毒害和刺激,降低能见度,引起设备磨损腐蚀,对农作物、草原、牲畜声场造成危害,对环境卫生影响也十分突出。所以,粉尘的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直得到高度重视,其水平也不断发展。化学抑尘是粉尘防治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高分子类抑尘材料能对沙质地表、矿山码头的粉尘料堆路面扬尘起到良好的粉尘抑制作用,既能防止风力吹蚀又具有保持水分和于粉尘沙土形成坚硬的固结层,以达到控制和改善沙害环境目的。本论文研制的抑尘剂是一种水溶性良好的氧化淀粉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抑尘剂。该抑尘剂的合成主要有三步反应:氧化淀粉制备、氧化淀粉糊化、接枝共聚。本论文研究并确定了合成抑尘剂的较优工艺条件:丙烯酸与丙烯酰胺质量比为3:2,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4%,中和度为50%、聚合温度为50℃、聚合时间为6h。所制备的抑尘剂粘度为212.6mPa·s,水溶性和稳定性良好。本论文对所制备的抑尘剂进行了性质表征。包括:对不同组成、不同固含量、不同温度下的抑尘剂进行了粘度测试;对抑尘剂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和差热分析,分别表征了产物的特征基团和热稳定性;对氧化淀粉进行了XRD表征,对抑尘剂进行了接枝率的测定;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抑尘剂固化后的固结层进行了外观形态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的粘度适中,室温至100℃之间热稳定性好,适合固沙应用的要求。本论文对该抑尘剂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以沙子为对象,分别对抑尘剂进行了保水性能、抗水冲蚀性能、耐温性、抗风蚀性能、抗压强度等应用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固含量在3.0%以上时,抑尘剂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按1L/m2用量喷洒固含量在3.0-6.0%之间的抑尘剂,固结层耐水性较好;喷洒固含量在3.0%以上的抑尘剂,固结层能耐70℃的地表温度;喷洒固含量在6.0%以上的抑尘剂,沙模质量损失率低于0.1%,抗风蚀性能较好,沙模抗压强度达到1.24MPa,并且抗压强度随着固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抑尘剂具有良好的固沙性能。从抑尘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以及应用性能测试可以看出,论文所研制的抑尘剂是一种多功能防风防沙抑尘材料,能够满足抑制扬尘的各种要求,且符合环境友好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石磊[9](2008)在《选煤厂粉尘治理综合设计及分布式监控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煤厂是煤炭生产企业和火电厂的重要生产环节,其作用是将原煤通过筛分设备、破碎设备处理后,利用皮带转运设备将其输送到所需工艺位置。干燥的煤炭在转移运输过程中,由于冲击、下落、振动等原因,产生大量的粉尘。目前,由于没有安装有效的除尘装置以及现有除尘系统在设计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我国大部分选煤厂粉尘排放严重超标。一般来说,没有改造过的选煤厂,其岗位粉尘含量高达200-4000mg/m3。针对这一工程实际问题,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本研究对选煤厂中粉尘产生机理、扩散规律及控制技术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并提出以除尘器为主要设备的粉尘治理综合方案,并对其风量、安装位置等工艺参数进行工程设计,以实现对粉尘的最优化控制。针对现场环境复杂,工作条件恶劣的特点,结合远程监控技术和PLC技术,本研究设计以工业以太网光纤冗余环网为组网形式的远程自动监控系统。以工控组态软件MCGS为平台,构建选煤厂除尘器上位机监控系统。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对现场分散的除尘设备进行远程操作和运行状态监控。综上所述,本研究成果是一套包括设计、分析、工业自动化、上位机监控在内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应用本技术不但可以使粉尘污染严重的选煤厂粉尘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而且可以实现对现场分散的除尘设备进行远程操作和运行状态监控。最后,本文根据设计结果搭建了实际实验系统,通过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最初的设计初衷。

赵海波[10](2007)在《颗粒群平衡模拟的随机模型与燃煤可吸入颗粒物高效脱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简称为PM或PM10)已经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由于PM的微观性和其生成、生长和演变所经历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无论是对其的采样和物理化学特征分析、在燃烧过程中的形成机理和微尺度动力学演变规律,还是在自然条件和外加条件下的非线性和非稳态运动规律、各种高效捕集策略的设计和优化等方面,人们都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缺乏相关的理论描述和定量描述.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为燃煤PM复杂的动力学演变过程(包括碰撞、凝并、破碎、冷凝/蒸发、成核和沉积等动力学事件)构建颗粒群平衡模拟随机模型的完整数值模拟体系结构,并以此为平台对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除尘器的除尘过程、自然环境中PM的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进行颗粒群平衡模拟,对这些除尘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最终以此为基础对两种高效PM除尘技术(静电增强湿式除尘器和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运行优化,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本文的研究成果包括:(1)零维颗粒群平衡模拟的随机算法本文引入“加权虚拟颗粒”概念而发展了一种全新的零维颗粒群平衡模拟随机算法——多重Monte Carlo (Multi-Monte Carlo, MMC)算法.该算法具有时间驱动Monte Carlo (MC)、常数目法和常体积法的特点,由于跟踪数目较少的虚拟颗粒群而具备适用于工程计算的计算代价,由于保持恒定的虚拟颗粒总数目而具有稳定的计算精度,由于保持恒定的计算区域体积和基于时间驱动技术而具有与两相湍流模型无缝耦合的扩展性.特殊工况下MMC算法结果与相应的理论分析解之间的良好吻合,证明该算法能够以较高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描述初始单分散性或多分散性颗粒群工况、单动力学事件或复合动力学事件工况等.本文首次建立了MC算法对颗粒尺度分布时间演变过程描述精度的定量评判方法.以此为基础,定量比较了时间驱动直接模拟MC、阶梯式常体积法、常数目法和MMC算法对于各种动力学事件的描述精度,并定性分析了各种MC数值误差的来源和计算代价的主要贡献源.针对MMC算法所表现的“常数目误差”,通过建立“异数目权值虚拟颗粒群策略”以及相应的“异数目权值虚拟颗粒凝并准则”、在时间驱动MC中引入接受-拒绝法来数值实现标准Markov过程、发展“常数目方案”和“阶梯式常数目方案”来恢复虚拟颗粒数目等手段,对MMC算法进行改进.多种MC算法之间的定量比较表明,改进的MMC算法已经成为时间驱动MC中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最高的算法之一.基于事件驱动MC对解藕误差的免疫及高计算精度和效率的认识,本文发展了另外一种全新的零维颗粒群平衡模拟随机算法——事件驱动常体积(EDCV)法.该算法仍然引入“加权虚拟颗粒”的概念和保持常体积特征,并把“等数目权值虚拟颗粒群策略”和“异数目权值虚拟颗粒群策略”、累积概率法和接受-拒绝法、“常数目方案”和“阶梯式常数目方案”以及“重整方案”等技术统一在一个框架下.通过对多种主流MC的定量比较,证明EDCV法成为目前零维颗粒群平衡模拟中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最高的随机算法之一.(2)多维颗粒群平衡模拟的随机算法通过把描述颗粒动力学演变的改进MMC算法与描述两相湍流场的欧拉-拉氏模型的无缝耦合,首次发展了一种多维颗粒群平衡模拟的随机算法——多维MMC算法.该算法引入网格划分技术和设置合适的时间步长,采用随机过程来判断碰撞/凝并等动力学事件的发生、寻找碰撞/凝并伙伴、建立碰撞动力学等.对细微颗粒流和粗重颗粒流中颗粒碰撞和凝并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直接数值模拟(DNS)结果实现定量上的较好吻合,证明所构建的多维多重Monte Carlo算法为四向耦合的两相湍流模型和多维颗粒群平衡模拟提供一个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数值描述方案.采用所发展的MC算法考察了轴对称突扩通道有旋气固两相流中颗粒碰撞对于两相流场的影响,发现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使得颗粒速度和雷诺应力重新分配并趋于各向同性,而颗粒湍动能及颗粒-流体脉动速度关联降低.(3)传统除尘装置和自然环境对PM的除尘机理研究为了理解外加条件对PM动力学特性的作用机理,采用事件驱动常体积法对典型的静电和湿式除尘器进行了颗粒群平衡模拟.发现静电力与惯性力的相互竞争导致0.11μm的细微颗粒难以被静电除尘器捕集,而布朗扩散和惯性碰撞机制对0.11μm区间颗粒物影响最小也导致其难以被湿式除尘器的液滴所捕集.对300MW燃煤锅炉配备的静电除尘器进口和出口烟尘颗粒进行现场采样,并进行实际静电除尘器的颗粒群平衡模拟,模拟结果和是试验结果达到定量的吻合.为了描述从除尘器逃逸出来的PM在自然环境中的沉降过程,并借鉴大自然的自身净化机制,采用多重Monte Carlo算法对自然环境中PM的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大自然对0.3μm附近的中等尺度颗粒物难以自身净化,降雨量的增加有利于各种尺度颗粒物的湿去除,而雨滴几何平均尺度越小、雨滴几何标准偏差越小,越有利于小尺度和中等尺度颗粒物的湿去除,但稍稍不利于大尺度颗粒物的湿去除.(4)高效PM除尘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和运行优化通过对自然条件和外加条件下PM动力学演变规律的认识,采用复合外加条件提高PM的除尘效率.对两种高效PM除尘技术(静电增强湿式除尘器和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进行了颗粒群平衡模拟,并以此为基础对这些除尘技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两种除尘技术均可能达到99%以上的整体质量除尘效率和整体数量除尘效率.对静电增强湿式除尘器的优化运行分析表明,增大含尘气流输运速度或减小液滴喷射速度、增大液气比或液滴荷质比、减小液滴几何平均尺度和几何标准偏差(使得喷雾液滴越细和越均匀),可以提高该种除尘器对PM的除尘效率.

二、选煤粉尘治理的优选技术——蒸汽除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煤粉尘治理的优选技术——蒸汽除尘(论文提纲范文)

(1)掘进巷道高效雾化机械除尘喷嘴参数优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煤矿粉尘分类与危害
        1.2.1 粉尘的分类
        1.2.2 粉尘的危害
    1.3 国内外喷雾降尘的研究现状
        1.3.1 降尘技术研究现状
        1.3.2 掘进工作面降尘技术的发展现状
        1.3.3 仿真模拟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掘进工作面气固两相流时空分布数值模拟
    2.1 粉尘机理特性
    2.2 掘进工作面风流特性
    2.3 掘进工作面粉尘控制多相流模拟
        2.3.1 数值计算基础
        2.3.2 粉尘扩散过程分析应用基本定律
        2.3.3 粉尘运动方程及其数值模拟方法
    2.4 掘进巷道粉尘运移模拟
        2.4.1 几何模型的建立
        2.4.2 实验模拟与结果分析
    2.5 掘进工作面粉尘时空分布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掘进工作面新式机械除尘净化装备
    3.1 掘进机喷雾降尘系统
    3.2 抽尘净化系统
    3.3 喷嘴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元件-喷嘴仿真分析与优化
    4.1 喷嘴布置的优化仿真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数值结果与分析
    4.2 喷嘴优化实验
        4.2.1 实验方案以及压气水喷雾降尘系统的设计
        4.2.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性试验
    5.1 工程概况
    5.2 除尘净化装备工业试验
        5.2.1 安装位置概况
        5.2.2 设备布置
        5.2.3 试验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2)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船舶及港区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现状
        1.1.1 我国内河航运及典型沿海港区运行现状
        1.1.2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类型
        1.1.3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及法规
    1.2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排放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2.1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
        1.2.2 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
        1.2.3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
        1.2.4 既有研究的问题总结与借鉴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研究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采集
        2.1.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信息
        2.1.2 东渡港区船舶信息
        2.1.3 东渡港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
    2.2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的确定
        2.2.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2.2.2 东渡港区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2.3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
        2.3.1 典型区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2.3.2 典型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2.4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2.4.1 不确定性来源定性分析
        2.4.2 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定量分析
        2.4.3 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2.5 典型区域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2.5.1 预测模式选取
        2.5.2 污染源概化
        2.5.3 气象参数选取
第三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源动、静态信息
    3.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信息
        3.1.1 基础数据调研与分析
        3.1.2 船舶引擎功率
        3.1.3 船舶燃油类型
        3.1.4 船舶活动水平数据
    3.2 东渡港区船舶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信息
        3.2.1 静态信息
        3.2.2 动态活动水平数据
    3.3 东渡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
        3.3.1 港区装卸码头概况
        3.3.2 作业机械燃油消耗量
        3.3.3 各码头企业货运总量及集疏运车辆燃油消耗量
        3.3.4 散货码头堆场相关参数信息
        3.3.5 液散码头相关参数信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4.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4.1.1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实测数据分析
        4.1.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校正
    4.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
        4.2.1 主机排放因子
        4.2.2 辅机排放因子
        4.2.3 锅炉排放因子
    4.3 东渡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
        4.3.1 作业机械排放因子
        4.3.2 集疏运车辆排放因子
        4.3.3 散货码头扬尘主要污染物排放因子
        4.3.4 液散码头管线组件泄漏排放因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5.1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5.1.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5.1.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5.1.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5.2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5.2.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5.2.2 东渡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5.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5.4 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分析
        5.4.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
        5.4.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
        5.4.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
    6.1 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概况
    6.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6.3 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排放控制对策与措施
    7.1 国内外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1.1 国内外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1.2 国内外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2 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路线
        7.2.1 总体技术路线
        7.2.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措施
        7.2.3 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措施
    7.3 基于排放清单的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建议
        7.3.1 典型内河水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3.2 典型沿海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3.3 典型沿海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加课题与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东渡港口码头大气污染排放调查表
        一、经营干散货的码头企业
        二、经营集装箱的码头企业
        三、经营干散、件杂货种企业
        四、经营液体散货的码头企业

(3)炼焦煤过热蒸汽重力床干燥机小试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炼焦煤
        1.1.1 炼焦煤的主要用途
        1.1.2 我国炼焦煤的分布
        1.1.3 炼焦煤配煤技术
        1.1.4 炼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 煤调湿技术
        1.2.1 煤调湿技术简介及其优势
        1.2.2 煤调湿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现有煤调湿技术的缺点
    1.3 过热蒸汽干燥技术
        1.3.1 干燥原理简介
        1.3.2 过热蒸汽干燥的优缺点
        1.3.3 过热蒸汽干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过热蒸汽干燥装置及其工艺设计要点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主要研究目的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炼焦煤过热蒸汽重力床干燥机结构
    2.1 煤调湿技术中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法
    2.2 过热蒸汽重力床干燥机
    2.3 内部结构
    2.4 外筒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重力床干燥机冷态试验研究
    3.1 前言
    3.2 冷态试验台
    3.3 重力床干燥机内部物料流动性研究
        3.3.1 试验物料
        3.3.2 试验装置与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4 重力床干燥机床层压力降特性研究
        3.4.1 试验物料
        3.4.2 试验装置与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重力床干燥机调湿效果初探
    4.1 重力床干燥机热态小试试验台
    4.2 试验物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重力床干燥机煤调湿效果
        4.3.2 过热蒸汽温度对调湿效果的影响
        4.3.3 过热蒸汽流量对调湿效果的影响
        4.3.4 进料速度对调湿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4)离心脱水机系统风流特性及其危害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TLL型离心脱水机工艺系统
    1.1 设备联系
    1.2 粉尘分布
2 TLL型离心脱水机
    2.1 技术参数
    2.2 工作原理
    2.3 结构特征
3 离心脱水机系统风流网路
    3.1 风流形成
        3.1.1 筛篮旋转产生风
        3.1.2 刮刀旋转产生的风
    3.2 风流网路特性
4 粉尘从封闭空间溢出形成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5 粉尘污染治理实践
    5.1 粉尘治理思路
    5.2 筛前溜槽①处粉尘治理方案
    5.3 带式输送机B-D段缝隙溢出粉尘治理方案
        (1) 前端分流法。
        (2) 在护筒B-D段安装抽风机。
    5.4 效果检测
6 结语

(5)基于脱硫废水烟道蒸发的燃煤烟气PM2.5/SO3/Hg协同脱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燃煤电站脱硫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概况
        1.2.1 脱硫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1.2.2 常用脱硫废水处理技术对比
        1.2.3 烟道蒸发技术发展现状
    1.3 燃煤电站PM_(2.5)/SO_3/Hg控制技术
        1.3.1 燃煤电站PM_(2.5)控制技术
        1.3.2 燃煤电站SO_3控制技术
        1.3.3 燃煤电站Hg控制技术
    1.4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脱除PM_(2.5)/SO_3/Hg技术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 引言
    2.2 燃煤热态试验系统
        2.2.1 燃煤热态试验平台
        2.2.2 烟气发生及配制系统
        2.2.3 脱硫废水蒸发系统
        2.2.4 湍流团聚系统
        2.2.5 燃煤烟气脱硝脱硫除尘系统
    2.3 烟气采样及分析系统
        2.3.1 细颗粒测量分析系统
        2.3.2 SO_3采样分析系统
        2.3.3 Hg测量分析系统
        2.3.4 雾化粒径测量装置
        2.3.5 颗粒物采样分析系统
        2.3.6 烟气温湿度测量装置
    2.4 试验材料
        2.4.1 试验用煤
        2.4.2 脱硫废水
        2.4.3 化学团聚剂和碱性吸收剂
        2.4.4 SCR催化剂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液滴蒸发的理论模型
        3.2.1 单液滴蒸发模型
        3.2.2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计算结果
    3.3 双流体喷嘴雾化特性
    3.4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试验研究
        3.4.1 荧光示踪法可视化测试
        3.4.2 烟温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
        3.4.3 粉尘浓度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
        3.4.4 雾化液滴粒径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
        3.4.5 不同氯离子浓度液滴蒸发特性
    3.5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氯离子平衡研究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燃煤烟气细颗粒脱除研究
    4.1 引言
    4.2 温湿度对电除尘脱除细颗物的影响
        4.2.1 电除尘伏安特性
        4.2.2 烟气温湿度对飞灰比电阻的影响
        4.2.3 温湿度对电除尘脱除细颗粒的影响
    4.3 脱硫废水蒸发增强电除尘脱除细颗粒
        4.3.1 脱硫废水蒸发对细颗粒物性的影响
        4.3.2 脱硫废水蒸发增强电除尘脱除细颗粒的性能
    4.4 添加化学团聚剂增强电除尘脱除细颗粒
        4.4.1 添加化学团聚剂对细颗粒物性的影响
        4.4.2 添加化学团聚剂促进电除尘脱除细颗粒的性能
    4.5 湍流与化学团聚耦合增强电除尘脱除细颗粒
        4.5.1 细颗粒团聚过程中受力及粒径变化
        4.5.2 操作条件对细颗粒团聚长大性能的影响
        4.5.3 湍流与化学团聚耦合增强电除尘脱除效率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燃煤烟气SO_3和Hg脱除研究
    5.1 引言
    5.2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SO_3脱除研究
        5.2.1 技术思路及可行性分析
        5.2.2 烟气温湿度对SO_3脱除的影响
        5.2.3 脱硫废水添加碱性吸收剂脱除SO_3
    5.3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Hg脱除研究
        5.3.1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SCR氧化Hg~0
        5.3.2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ESP脱除Hg
        5.3.3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WFGD脱除Hg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PM_(2.5)/SO_3/Hg脱除量子化学研究
    6.1 引言
    6.2 量子化学计算的原理和方法
        6.2.1 量子化学基本假设和基本方程
        6.2.2 计算方法和软件
    6.3 化学团聚剂吸附絮凝PM_(2.5)研究
        6.3.1 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
        6.3.2 吸附絮凝过程
    6.4 烟气中SO_3转化和脱除研究
        6.4.1 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
        6.4.2 SO_3成核和吸附研究
    6.5 脱硫废水蒸发析出的氯离子促进Hg氧化研究
        6.5.1 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
        6.5.2 反应过程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发表的论文

(6)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粉尘安全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选煤厂粉尘防治技术
        1.2.1 粉尘运动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粉尘控制技术
        1.2.3 选煤厂封闭空间的安全性
        1.2.4 选煤厂粉尘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 选煤厂产尘环节粉尘运动规律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2.1 选煤厂粉尘扩散过程描述和扩散主要影响因素
        2.1.1 选煤厂粉尘颗粒扩散过程描述
        2.1.2 粉尘粒子扩散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2.2 选煤厂产尘点颗粒运动方程及其数值模拟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粉尘特性与分布特征研究
    3.1 粉尘特性实验研究
        3.1.1 测试方法
        3.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粉尘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3.2.1 测试方法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给煤仓仓顶落煤过程粉尘发尘机理、逸散规律与控制
    4.1 仓顶粉尘污染状况分析
    4.2 仓顶落煤过程粉尘发尘机理、逸散规律
        4.2.1 给煤仓仓顶空间粉尘发尘运移规律模型
        4.2.2 给煤仓仓顶落煤过程粉尘散逸机理与运移规律
    4.3 仓顶系统粉尘治理技术方案优化
        4.3.1 仓顶转载点粉尘治理技术方案优化
        4.3.2 仓顶落煤粉尘治理技术方案优化
    4.4 仓顶粉尘治理技术参数优化
        4.4.1 转载点粉尘治理技术参数优化原理
        4.4.2 除尘器位置优化
        4.4.3 导料槽长度优化
        4.4.4 优化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给煤仓仓下给料系统粉尘发尘机理、逸散规律及控制
    5.1 仓下给料系统生产工艺、粉尘污染状况分析
    5.2 仓下粉尘运移规律及污染机理分析
        5.2.1 数值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5.2.2 给煤仓仓下粉尘运移及污染机理分析
    5.3 给煤仓下给料系统粉尘治理方案优化
    5.4 仓下粉尘治理技术参数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给煤仓和导料槽内预防煤尘爆炸安全技术
    6.1 煤尘爆炸性与自燃倾向性鉴定
    6.2 给煤仓粉尘在线监控系统
        6.2.1 粉尘监测系统原理及方案
        6.2.2 粉尘监测系统硬件
        6.2.3 气水两路喷雾降尘系统
        6.2.4 喷雾除尘系统参数的选择
    6.3 导料槽内煤尘爆炸危险性分析
    6.4 给煤仓内煤尘爆炸危险性分析
    6.5 煤仓内煤的自然发火危险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气流场中粉尘颗粒流动行为与湿法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烧结工艺过程及皮带输运系统介绍
    1.3 课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气流场中粉尘颗粒流动行为研究现状
    2.2 气粒分离技术及理论基础
    2.3 湿法净化技术及研究现状
    2.4 带式输送机转运点粉尘弥散及抑制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烧结厂转运点粉尘理化特性与基本流动行为
    3.1 烧结厂转运点及吸尘罩概况
    3.2 烧结矿粉尘理化特性
    3.3 气流场中粉尘的基本流动行为
    3.4 本章小结
4 吸尘罩内气流与粉尘捕获研究
    4.1 转运点物料下落诱导气流研究
    4.2 吸尘罩内粉尘迁移规律与捕获行为
    4.3 本章小结
5 湿式除尘器结构形式实验研究
    5.1 节流自激式除尘器的概念
    5.2 节流级数实验研究
    5.3 接触腔高度及节流强度级间配合研究
    5.4 除尘器结构改进与半工业模型介绍
    5.5 本章小结
6 除尘器阻力特性研究
    6.1 除尘器阻力分析
    6.2 实验方案及数据
    6.3 气相条件下除尘器阻力特性
    6.4 除尘器液位变化规律
    6.5 除尘器阻力变化规律及液相调节特性
    6.6 本章小结
7 除尘器除尘效率理论及实验研究
    7.1 粉尘捕获过程及除尘效率
    7.2 除尘效率模型建立
    7.3 实验方案及数据
    7.4 除尘效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烧结厂转运点粉尘治理工业实践及应用效果
    8.1 工业模型及在烧结厂转运点的应用
    8.2 粉尘抑制效果及整体运行情况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氧化淀粉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抑尘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粉尘的概况与分类
        1.1.1 粉尘的概况
        1.1.2 粉尘的分类
    1.2.粉尘的危害与治理
        1.2.1 粉尘的来源
        1.2.2 粉尘的危害
        1.2.2.1 粉尘对大气的影响
        1.2.2.2 粉尘对植物的影响
        1.2.2.3 粉尘对人的生理影响
        1.2.3 粉尘的治理
        1.2.3.1 喷雾洒水除尘
        1.2.3.2 雾化除尘技术
        1.2.3.3 园林绿化除尘
        1.2.3.4 化学抑尘剂除尘技术
    1.3 化学抑尘剂的发展与应用
        1.3.1 抑尘剂的发展状况
        1.3.2 化学抑尘剂的分类
        1.3.2.1 无机类抑尘剂
        1.3.2.2 有机(高分子)类抑尘剂
        1.3.3 化学抑尘剂的应用
        1.3.3.1 化学抑尘剂在矿山中的应用
        1.3.3.2 化学抑尘剂在路面抑尘中的应用
        1.3.3.3 化学抑尘剂在防风固沙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选题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抑尘剂的合成研究
        2.1.1 仪器及药品
        2.1.2 抑尘剂的合成方法及工艺选择
        2.1.2.1 合成方法选择
        2.1.2.2 抑尘剂合成工艺流程图
        2.1.2.3 实验操作步骤
        2.1.3 抑尘剂的合成工艺条件研究
        2.1.3.1 单体配比选择
        2.1.3.2 引发剂用量
        2.1.3.3 中和度的选择
        2.1.3.4 聚合温度的选择
        2.1.3.5 聚合时间的选择
    2.2 抑尘剂的性质表征
        2.2.1 抑尘剂的粘度测试
        2.2.2 氧化淀粉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3 抑尘剂接枝率的测定
        2.2.4 抑尘剂红外光谱分析
        2.2.5 抑尘剂的TG-DTA热分析
        2.2.6 抑尘剂颗粒的扫描电镜分析
    2.3 抑尘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2.3.1 实验用沙模的制备
        2.3.2 抑尘剂的保水性测试
        2.3.3 沙模的耐水冲蚀性能测试
        2.3.4 沙模的耐温性测试
        2.3.5 抑尘剂的抗风蚀实验
        2.3.6 抑尘剂的抗压强度测试
        2.3.7 抑尘剂的表面固沙效果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引言
    3.2 抑尘剂合成工艺条件的结果与讨论
        3.2.1 单体配比对抑尘剂性能的影响
        3.2.2 引发剂用量对抑尘剂性能的影响
        3.2.3 中和度对抑尘剂性能的影响
        3.2.4 聚合温度对抑尘剂性能的影响
        3.2.5 聚合时间对抑尘剂性能的影响
        3.2.6 抑尘剂合成工艺参数的确定
    3.3 抑尘剂的表征研究
        3.3.1 引言
        3.3.2 抑尘剂性质表征
        3.3.2.1 抑尘剂粘度分析
        3.3.2.2 氧化淀粉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2.3 抑尘剂接枝率的测定
        3.3.2.4 抑尘剂的红外光谱结果及分析
        3.3.2.5 抑尘剂的TG-DTA热分析
        3.3.2.6 抑尘剂颗粒形貌分析
        3.3.2.7 喷洒抑尘剂的沙样扫描电镜分析
        3.3.2.8 小结
        3.3.3 抑尘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3.3.3.1 抑尘剂的保水性研究
        3.3.3.2 沙模的耐水冲蚀性能研究
        3.3.3.3 沙模的耐温性研究
        3.3.3.4 抑尘剂的抗风蚀研究
        3.3.3.5 抑尘剂的抗压强度研究
        3.3.3.6 抑尘剂的沙堆表面固化效果研究
        3.3.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9)选煤厂粉尘治理综合设计及分布式监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选煤厂简介
        1.2.2 选煤厂粉尘污染现状
        1.2.3 选煤厂粉尘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2.4 组态软件在选煤厂除尘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意义
2 选煤厂粉尘析出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粉尘析出机理
        2.2.1 粉尘粒径与分布对粉尘析出的影响
        2.2.2 皮带运行速度和落差对粉尘产生的影响
    2.3 粉尘运移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2.3.1 计算需求及分析的必要性
        2.3.2 理论基础知识
        2.3.3 尘源点两相流模型建立
        2.3.4 FLUENT软件简介
    2.4 典型产尘点粉尘分布状态模拟及其运移规律分析
        2.4.1 毛煤仓仓顶粉尘污染状况分析
        2.4.2 仓顶落煤过程粉尘运移规律分析
        2.4.3 仓顶皮带转载点粉尘运移规律分析
    2.5 结论
3 粉尘治理方案设计
    3.1 引言
    3.2 方案设计原则
    3.3 除尘器选型计算
        3.3.1 局部除尘抽风量的计算
        3.3.2 除尘器机械振打时间计算
        3.3.3 滤料设计
        3.3.4 除尘器选型
    3.4 导料槽设计
    3.5 小结
4 选煤厂分布式除尘监控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控制结构设计
    4.3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4.3.1 MCGS监控系统的构成
        4.3.2 选煤厂除尘器监控系统组态过程
    4.4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实现
        4.4.1 通信网络设计
        4.4.2 下位机硬件组态
        4.4.3 上位机软件组态
        4.4.4 下层控制电路设计
        4.4.5 通信调试
    4.5 实验系统的搭建与实现
    4.6 小结
5 结论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颗粒群平衡模拟的随机模型与燃煤可吸入颗粒物高效脱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现状
        1.1.2 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性
        1.1.3 课题提出
    1.2 燃煤可吸入颗粒物研究现状
    1.3 可吸入颗粒物动力学演变过程的数值模拟
        1.3.1 颗粒群平衡模拟(PBM)
        1.3.2 多维空间系统的颗粒群平衡模拟
        1.3.3 四向耦合多相湍流模型
    1.4 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控制的研究进展
        1.4.1 燃烧前控制措施
        1.4.2 燃烧中控制措施
        1.4.3 燃烧后控制措施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零维颗粒群平衡模拟的多重 Monte Carlo 算法
    2.1 引言
    2.2 多重 Monte Carlo 算法的发展
        2.2.1 子系统和整体系统
        2.2.2 加权虚拟颗粒
        2.2.3 子系统、整体系统和异数目权值虚拟颗粒群的统一
        2.2.4 多重Monte Carlo 算法流程
        2.2.5 时间步长
        2.2.6 凝并事件的处理
        2.2.7 破碎事件的处理
        2.2.8 冷凝/蒸发(表面生长/消融)事件的处理
        2.2.9 沉积事件的处理
        2.2.10 成核事件的处理
    2.3 多重 Monte Carlo 算法的验证
        2.3.1 纯凝并工况
        2.3.2 纯破碎工况
        2.3.3 纯冷凝/蒸发工况
        2.3.4 纯沉积工况
        2.3.5 纯成核工况
        2.3.6 同时发生的凝并和破碎
        2.3.7 同时发生的凝并和冷凝
        2.3.8 同时发生的凝并和沉积
        2.3.9 同时发生的凝并和成核
    2.4 本章小结
3 主流 MC 算法的比较及改进的多重 Monte Carlo 算法
    3.1 引言
    3.2 几种主流 Monte Carlo 算法的比较
        3.2.1 纯凝并工况
        3.2.2 纯破碎工况
        3.2.3 纯冷凝/蒸发(或生长)工况
        3.2.4 纯成核工况
        3.2.5 纯沉积工况
        3.2.6 讨论
    3.3 多重 Monte Carlo 算法的改进
        3.3.1 算法改进的出发点
        3.3.2 改进的多重Monte Carlo 算法对凝并事件的描述
        3.3.3 改进的多重Monte Carlo 算法对破碎事件的描述
        3.3.4 改进的多重Monte Carlo 算法对沉积事件的描述
        3.3.5 改进的多重Monte Carlo 算法对成核事件的描述
    3.4 改进的多重 Monte Carlo 算法的验证和比较
        3.4.1 Case1, 初始单分散性颗粒群, 常凝并核
        3.4.2 Case2, 初始指数分布多分散性颗粒群, 常凝并核
    3.5 本章小结
4 零维颗粒群平衡模拟的事件驱动常体积法
    4.1 引言
    4.2 事件驱动常体积法的发展
        4.2.1 动力学事件的发生速率
        4.2.2 等待时间的计算
        4.2.3 主事件的选择
        4.2.4 主颗粒的选择
        4.2.5 虚拟颗粒数目的恢复和计算区域体积的保持
        4.2.6 事件驱动常体积法的流程
    4.3 事件驱动常体积法与几种主流MC 方法的比较
        4.3.1 Case1, 初始单分散性颗粒群的常凝并核工况
        4.3.2 Case2, 初始指数分布多分散性颗粒群的常凝并核工况
        4.3.3 Case3, 初始单分散性颗粒群的多元破碎工况
    4.4 本章小结
5 多维颗粒群平衡模拟的多重 Monte Carlo 算法
    5.1 引言
    5.2 多维空间系统的多重 Monte Carlo 算法的发展
        5.2.1 雷诺应力模型描述流体相运动
        5.2.2 拉氏Langevin 方程描述颗粒相运动
        5.2.3 数值模拟的流程
        5.2.4 多重Monte Carlo 算法描述颗粒动力学演变
    5.3 多维空间系统的多重 Monte Carlo 算法的验证
        5.3.1 计算工况
        5.3.2 考虑颗粒碰撞的多维MMC 算法的验证
        5.3.3 考虑颗粒凝并的多维MMC 算法的验证
    5.4 颗粒碰撞对两相湍流流场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传统静电和湿式除尘技术的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
    6.1 引言
    6.2 单区静电除尘器捕集烟尘颗粒的数值模拟
        6.2.1 数学模型
        6.2.2 实验室尺度ESP 除尘过程的数值模拟和验证
    6.3 静电除尘器的电厂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
        6.3.1 燃煤锅炉和静电除尘器特性及运行工况
        6.3.2 取样系统
        6.3.3 取样和测试方法
        6.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5 电厂静电除尘器除尘过程的数值模拟
        6.3.6 静电除尘器除尘机理分析
    6.4 逆流式重力喷淋除尘器捕集烟尘颗粒的数值模拟
        6.4.1 数学模型
        6.4.2 重力喷淋除尘器除尘过程的数值模拟
    6.5 本章小结
7 自然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干/湿沉降的数值模拟
    7.1 引言
    7.2 封闭空间中颗粒物干沉降的数值模拟
        7.2.1 数学模型
        7.2.2 重力作用控制下的粗大颗粒沉积
        7.2.3 颗粒扩散控制下的细微颗粒沉积
        7.2.4 同时考虑重力作用和颗粒扩散时的中等尺度颗粒沉积
        7.2.5 讨论
    7.3 降雨过程中颗粒物湿沉降的数值模拟
        7.3.1 降雨对气溶胶湿去除过程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7.3.2 多重Monte Carlo 算法对颗粒湿沉降事件的特殊处理
        7.3.3 描述气溶胶湿沉降的多重Monte Carlo 算法的验证
        7.3.4 降雨类型对气溶胶湿去除效果的影响
        7.3.5 雨滴尺度谱对气溶胶湿去除效果的影响
        7.3.6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燃煤可吸入颗粒物高效除尘技术的数值模拟
    8.1 引言
    8.2 静电增强湿式除尘器的可行性分析和优化运行分析
        8.2.1 静电增强湿式除尘器的数学模型
        8.2.2 数值模拟
        8.2.3 讨论
    8.3 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的可行性分析
        8.3.1 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的数学模型
        8.3.2 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除尘过程的数值模拟
    8.4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附录3 主要专业术语和英文缩写
附录4 主要符号表

四、选煤粉尘治理的优选技术——蒸汽除尘(论文参考文献)

  • [1]掘进巷道高效雾化机械除尘喷嘴参数优化及应用[D]. 刘琳霞.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D]. 曹亚丽. 上海大学, 2020(02)
  • [3]炼焦煤过热蒸汽重力床干燥机小试试验研究[D]. 尹建树.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4]离心脱水机系统风流特性及其危害治理[J]. 刘登科. 选煤技术, 2019(02)
  • [5]基于脱硫废水烟道蒸发的燃煤烟气PM2.5/SO3/Hg协同脱除研究[D]. 胡斌. 东南大学, 2018(05)
  • [6]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粉尘安全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D]. 孙立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02)
  • [7]气流场中粉尘颗粒流动行为与湿法净化[D]. 李小川.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7)
  • [8]氧化淀粉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抑尘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韩明迪. 北京化工大学, 2009(07)
  • [9]选煤厂粉尘治理综合设计及分布式监控系统开发[D]. 石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10]颗粒群平衡模拟的随机模型与燃煤可吸入颗粒物高效脱除的研究[D]. 赵海波.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选煤除尘优化技术——蒸汽除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