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益母草致产后精神性腹痛32例

口腔益母草致产后精神性腹痛32例

一、口服益母草引起产后精神病人腹痛32例(论文文献综述)

耿可欣[1](2021)在《基于文献的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哺乳期妇女因其生理、病理状态特殊,临床用药不当不仅可能对母体造成伤害,还可能会影响到乳儿,故临床用药需格外慎重。中药在治疗哺乳期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缺乏安全用药临床试验数据、部分中成药说明书标示缺失或不明确,因此,临床亟待针对哺乳期妇女用药开展相关研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证据。本课题组早在“十五”期间就开展了中药药物警戒相关研究,历经近20年,逐步建立了以“毒”为核心的“识毒-用毒-防毒-解毒”警戒思想框架,系统阐述了中药传统药物警戒的理论与实践。针对目前缺乏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相关证据的现实背景,本研究调研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用药风险、挖掘古今文献中哺乳期用药安全警戒认识,旨在识别该类人群临床用药风险,并凝炼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以期填补哺乳期妇女安全使用中药的警戒空白,为哺乳期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调研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现状,识别临床哺乳期用药的潜在风险。2.检索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发生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ADR/ADE)的案例报道,明确ADR/ADE的特征及影响因素。3.挖掘70余部传统古籍,建立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厘清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4.针对临床用药风险,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以期将防范安全问题前移,促进哺乳期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方法本研究围绕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将临床问卷调研、现代文献检索、古文献挖掘三种手段有机结合:1.临床调研。采用问卷调研方式,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余名医务人员进行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调研。2.现代文献研究。系统检索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PUBMED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1964年1月至2020年8月涉及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ADE的案例报道,对纳入文献中ADR/ADE报告的患者一般情况、ADR/ADE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及转归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应用Apriori算法关联分析发生ADR/ADE单味中药的性、味和归经。3.古文献研究。系统挖掘秦汉至明清73部与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的妇产科专着、本草、方书、综合性着作等古文献,采用频次统计、百分位数、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建立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梳理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研究结果1.临床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08份,回收571份,有效问卷53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32%。调研结果显示:(1)受访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等级及生理病理药代特点认知情况不理想,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均低于50%;(2)对哺乳期妇女用药监护意识较为缺乏,约35%的医务人员未告知哺乳期患者服药期间观察乳儿反应、谨慎服用保健品或药食两用之品等;(3)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不充分,对于有回乳功效的中药、慎用的中药等的选择正确率不足40%;(4)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跟进不足,除药品说明书外,受访医务人员通过书刊、网络、培训等其他途径获取哺乳期安全用药相关信息的占比低于36%。2.现代文献研究:收集近56年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ADE的案例报道,共涉及19味单味中药、5种中成药、6种中药方剂,ADR/ADE主要累及胃肠系统、皮肤及其附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ADR/ADE发生在乳母用药10分钟至数天内,发生原因有患者个体差异等机体因素、毒性反应等药物因素及自行用药等不合理用药因素。3.古文献研究:建立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梳理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历史沿革,我国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是伴随着产后病治疗方法警戒的提出而最初萌芽的,其理论框架初成于隋唐时期,至宋金元时期内容趋于完善,并于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4.基于古今文献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主要包括治疗原则警戒、治疗方法警戒、药物选用警戒(产后病症、药性、剂型、剂量、疗程、产后时间、乳母体质、饮食禁忌)等方面。研究结论1.受访医务人员对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相关认知不足,临床用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安全问题多样,轻则乳母恶心呕吐,乳儿出现皮疹;重则乳母出血性休克、肾功能衰竭、永久性闭乳,乳儿血小板减少等。3.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有着丰富的古文献积淀与理论内涵,为警戒思想的凝炼提供了直观的理论与数据支撑。4.本研究基于古今文献所凝炼的哺乳期中药警戒思想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的学术特征,可为哺乳期妇女临床安全用药研究奠定基础,促进哺乳期妇女临床合理用药。创新点1.多手段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基于目前尚无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相关系统研究的现状,本研究将临床调研、现代文献、古文献三者有机结合,凝炼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以顺应现代临床对哺乳期安全用药的需求。2.系统梳理并挖掘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内容系统梳理与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的古文献,厘清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一步发展的演变历史脉络,挖掘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为哺乳期妇女中药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与依据,以填补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的缺欠。

朱钟妍[2](2021)在《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1 目的观察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2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科门诊、妇科门诊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气滞血瘀型PD患者,采用SPSS 26.0软件产生随机数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试验组采用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治疗,对照组参考指南采用常规针刺疗法。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1周内治疗3次,隔日 1次,即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治疗前及第1、2、3疗程后分别进行观察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X 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中医证候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 结果3.1 基线比较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6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试验组因患者不能坚持参与研究脱落1例,对照组因自行接受了其他的治疗剔除1例,故最终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入组时的年龄、病程、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进行分组统计与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组时各项基本资料及病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3.2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2疗程及3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每个疗程后与前一疗程比较,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1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MSS严重程度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3疗程后试验组3例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1例痊愈,4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安全性本研究过程中,对照组1例出现针刺穴位皮下出血,无其他明显不适,嘱患者自行热敷,患者诉6天后瘀血消失。无其它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表明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安全性可靠。4结论(1)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与常规针刺疗法均能改善气滞血瘀型PD患者的VAS评分、CM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2)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且安全性可靠。(3)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对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在初期无明显差异,但随着疗程的增加,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对于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疗法。虽然两组3个疗程内对CMSS严重程度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点的变化,两组改善痛经症状严重程度的趋势不完全一致,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疗效趋向更佳。

李令康[3](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王彦彦[4](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全孝心(JEON HYO SIM)[5](2020)在《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中医证候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课题采用针刺配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针刺以选取下列的穴位关元、曲骨、气海、天枢(双)、水道(双)、中脘、三阴交(双)等为主,观察本疗法对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变化来判断本疗法的临床疗效,探索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中医证候的疗效,做为温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供取穴及治疗方法的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入符合相应入选标准的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的患者病例60例,研究对象为2019年03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针灸科和妇科就诊的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治疗组以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以中药治疗,每组均30例。对照组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如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气滞较重者,加川楝子、青皮;痛经及经闭者,加泽兰、益母草;血瘀较重者,加三棱、莪术、穿山甲、郁金等。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具体选穴如下:主穴:关元、曲骨、气海、天枢(双)、水道(双)、中脘、三阴交(双);配穴:合谷(双)、足三里(双)、太冲(双)。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法,留针35分钟;然后在患者留针期间行温针灸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水道、气海、曲骨、三阴交,每穴施灸3壮。两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经周期。在治疗结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治疗前对两组进行可比性分析得出,两组在一般情况和中医证候积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二)通过对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明显减低证候积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子宫肌瘤中医症状均明显改善,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三)两组均能使月经情况(如经量、经质),经期的伴随症状(如痛经、乳房胀、腰酸等),以及舌苔、脉象等方面均显示有明显的改善,表明了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有其优势所在。(四)通过对观察前后月经量、下腹坠胀评分比较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评分减低,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五)通过对观察前后月经质地、痛经、腰部酸痛、乳房胀痛、小腹疼痛评分比较得出,治疗后温针灸组的评分减低,治疗后中药组的评分相等。温针灸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温针灸治疗后明显改善,并且疗效优于对照组。(六)通过对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3.3%、76.7%,两组间具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在综合疗效方面,温针灸优于对照组。(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为30例,其中温针灸组治愈5例,治愈率为16.7%;显效有2例,显效率为6.7%;有效有21例,有效率为70%;无效有2例,无效率为6.7%。其中中药组治愈3例,治愈率为10%;显效有3例,显效率为10%;有效有17例,有效率为56.7%;无效有7例,无效率为23.3%。治疗后,温针灸组总有效率93.3%,中药组总有效率76.7%,经chi-square检验,两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P=0.27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温针灸和中药组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均有效果,可温针灸治疗对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的效果良好,同对照组相比,在月经情况、经期的伴随症状等明显的改善。温针灸在本研究中未出现任何的副作用,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鲁周南[6](2020)在《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文中指出产后出血为产褥期发生的异常阴道出血性疾病,影响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产妇的生命。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普及、二胎政策开放,产妇生活环境、个人生活观念、生活习性也发生了改变,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在中医古籍中以“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下血不止”等病名呈现,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献积累。如何从中医的角度认识产后出血,发掘中医临床治疗优势?首先离不开对其源流以及学术思想的梳理总结;此外,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高效获取产后出血专科知识,亦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确定产后出血病名的中医内涵与外延,以朝代为序,研究纳入文献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诊断以及理法方药的流变脉络。第二部分针对导师团队研究提出的古籍、医家、知识“三维一体”获取思路,笔者采取专家访谈方法对“三维一体”进行专家意见征集,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论证并确定了各知识要素层级,使其更符合中医古籍知识的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论文最后以产后出血文献为例,对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知识基于不同获取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古籍阅读选择建议,对中医古籍知识的学习利用提出方法学借鉴。先秦至秦汉时期,产后病统称为“乳余疾”,出现产后疾病之萌芽。《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产后疾病“乳子病热”,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望诊、问诊、切诊综合进行妇人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开创了产孕奇经理论之先河。《金匮要略》根据产后亡血伤津的生理特点,将产后常见疾病归纳为痉病、郁冒、大便难。魏晋南北朝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首次系统提出从产妇脉象的表里、寒热、大小、缓急进行预后预判,奠定了产科脉诊的基础。该时期文献至少记载了近20余种用于产后疾病治疗的药物。此期尚无“产后出血”的专篇记载,但在实践方法上却形成“产后出血”专病诊断及治疗的萌芽,该时期,产后出血疾病相关记载多以某方适应症形式提出。隋唐时期,《经效产宝》《诸病源候论》开始对产后出血相关病名有相对集中论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恶露不尽、血崩病因病机为外感寒邪、虚损、瘀血。《备急千金要方》第一次提出恶露不尽与产后时间密切相关,且强调腹痛与恶寒两大伴随症状,明确了恶露不绝部分内涵,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时期产后出血相关治疗方剂数量较前丰富,共计30余首,有论有方,但未见专篇论述。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病名数量较前明显增加。此时期记载产后恶露不绝病因有虚损、瘀血、寒邪互结。产后血崩病因病机较前增加饮食不节、情志、药物因素。《妇科秘兰全书》能够较好的反映妇科产后出血诊疗思路。提出以产后7日为节点,结合腹痛情况辨虚实用药,记载成方当归建中汤、独圣散、泽兰汤、瑞莲散4首。并顺从产前、临产、产后生理状态加以调护,及时纠正产妇气血运行异常状态,预防产后出血。《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崩漏一定程度上是产后恶露不尽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临床表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郑氏女科提倡产后应大补气血。推出产后出血四物汤通治方,形成以四物汤为主要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完整治疗方案。梳理金元大家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刘河间等着作,整理出产后辨治思路三条。产后需扶持荣卫,调养血气;属邪气实者需攻之;产后宜大补气血为先。并整理产后处方用药30余条。该时期产后出血文献得到长足发展,疾病概念已内含“审因论治”理念;将产后出血引入急症观念,纳入到急症治疗体系中,能够清晰地根据缓急予以分化治疗;此时期着作开始出现明显学派特色,学术思想承前启后。明代,产后出血进一步发展到以出血量、势进行区分。命名呈多样化,命名称谓中明确其危重症的含义。此阶段发展了恶露不绝、血崩冲任、脏腑病因病机学说,并从病因病机层面认识到胎前、临产、产后调护的失当与产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学术思想主要继承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体系与朱丹溪“产后大补气血”说。创新主要表现在张景岳的辨证思维与体质辨识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赵献可从阴阳真假辨治血证思路的创新、薛己的产后出血脏腑辨证理论创新。明代产后出血常用成方为四物汤与生化汤及加减体系。产后用药禁忌较前人增加活血破气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苏木、牛膝等14种;清热药物黄芩、黄连、栀子、黄柏4种;慎用方剂为大承气汤、五苓散,丰富了产后出血用药禁忌内涵。清代《妇科冰鉴》首次较为准确的概括产后恶露不绝定义,认为恶露超过七天,日久不断,为恶露不绝。较前增加了“产后一月恶露重来”“产后崩淋带下”病名。恶露不绝、血崩较前代增加了冲任瘀血以及虚实夹杂病因病机。脏腑理论方面,补充产后气血、营卫概念以及肝疏泄无度、肾闭藏无权病因病机。《胎产新书》完整地提出了饮食、情志、房事损伤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病因病机。清代古籍,针对出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瘀血理论之创新;气、血、水、火的理论创新;奇经学说在产后的创新应用;中西医结合运用于临床的创新及大量原创新方出现。四物汤与生化汤辨治产后出血的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生化汤发展至清代,已经成为产科常用方,也是产后出血常选方剂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着重于对中医知识获取方法与思维的研究。基于本次产后出血文献研究,首先提炼出“医家个人经验”“官方医学教育”两种常见的知识获取方法;同时,对导师团队提出的“三维一体”获取方法进行了专家访谈论证研究。为有序快速获取古籍知识,寻求中医知识获取普适性的方法,导师团队参考人脑获取知识的思维模式,针对计算机对古籍知识的获取特点,提出“三维一体”数据模型。基于知识元、知识体概念,笔者设计出针对方法学专家、临床专家、文献专家深度访谈的问卷,对“三维一体”知识体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权重关系以及三个知识体所包含的23个知识元在知识体构成中的角色与重要性等进行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通过深入研究,系统地对“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进行了全面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整理元数据赋权及知识推送专家深度访谈意见,为数据模型建立提供专家意见基础。深度访谈意见包含模型中知识体、知识元的权重建议;关于不同历史时间与不同学科古籍在数据模型中的时间、空间建议;用户意见量化建议等。“以史为鉴,知往鉴来”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要目的。如何将古代医家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当今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中医产科临床提供理论思维与治疗依据,寻求中医妇产科的进一步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最后结合本次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综合三种不同途径的知识获取方法,整理出4种产后出血知识获取临床思维路径与69种推荐书目,为产后出血古籍知识获取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方平惠[7](2020)在《梁文珍教授辨治经间期出血的经验总结》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系统,回顾性分析梁文珍教授治疗经间期出血时的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进一步总结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同时可以做好继承和发扬,为该病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梁文珍教授2018.10.01-2019.12.31期间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堂所治疗的经间期出血的病案,运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中心提供的计算机数据挖掘系统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取一般情况、症状、处方用药等信息,将其手工录入到“名老中医数据挖掘系统SPSS22.0”,并进行频数分析,利用“SPSS Clemen-tine11.1”软件中的Aprior模块进行常用药物与药物关联分析,复杂网络方法分析提取经间期出血核心处方,从而总结出梁文珍教授辨治该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病历64份,共计133诊次,经上述数据挖掘处理后,得出如下结果:1、对患者就诊季节分布进行统计,春季就诊32人次,占比24.06%;夏季就诊28人次,占比21.05%;秋季就诊37人次,占比27.82%;冬季就诊36人次,占比27.07%。四季就诊人数相当,无明显季节差异。2、对患者年龄进行统计分析,最小为19岁,最大为49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2-28岁(39.06%)和29-35岁(31.25%)。3、经间期出血患者在经期常伴随血块、腹痛、腰酸、乳胀、泄泻、头痛;就诊时兼见腹泻、面部痤疮、肛门坠胀、失眠等症状。4、梁文珍教授治疗经间期出血的133次诊疗记录中共使用药物99味,共计2288味次。其中使用频次大于100的中药为:牡丹皮频次为129(频率为5.64%)、赤芍频次为124(频率为5.42%)、郁金频次为122(频率为5.33%)、水蛭频次为110(频率为4.81%)、丹参频次为108(频率为4.72%)、土鳖虫频次为108(频率为4.72%)、透骨草频次为107(频率为4.68%)、姜半夏频次为107(频率为4.68%)、蒲黄频次为104(频率为4.55%)。5、梁文珍教授治疗经间期出血时使用的药物类别依据频次高低依次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药、祛风湿药、止血药、补虚药、消食药、收涩药、理气药、平肝熄风药、安神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化湿药、泻下药。6、治疗经间期出血时使用的方剂为:化症汤(110次),止淋汤(19次),通络汤(14次),养精汤(4次)。7、药物四气频次排序:温性药(频次为695)、寒性药(频次为492)、凉性药(频次为27)、热性药(频次为14)。8、药物五味频次排序:苦味药(频次为1342)、辛味药(频次为1202)、甘味药(频次为447)、咸味药(频次为354)、酸味药(频次为102)、涩味药(频次为91)、淡味药(频次为13)。9、药物归经频次排序:肝经(频次为1837)、脾经(频次为710)、肺经(频次为650)、胃经(频次为560)、心经(频次为522)、肾经(频次为368)、心包经(频次为183)、大肠经(频次为94)、膀胱经(频次为73)、胆经(频次为22)、小肠经(频次为2)。10、梁文珍教授治疗经间期出血常用的药对为:牡丹皮、赤芍;牡丹皮、郁金;赤芍、郁金;水蛭、赤芍;水蛭、牡丹皮;水蛭、郁金;水蛭、土鳖虫;丹参、赤芍;丹参、牡丹皮;土鳖虫、赤芍;土鳖虫、牡丹皮;丹参、郁金;土鳖虫、郁金等。11、经间期出血核心处方主要包括以下药物:赤芍、牡丹皮、丹参、郁金、蒲黄、透骨草、土鳖虫、水蛭、姜半夏、皂角刺、鬼箭羽、延胡索、麦芽、三棱、雷公藤、瓦楞子、益母草。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发现,经间期出血多见于育龄期,且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梁文珍教授治疗经间期出血时常用化症汤,用药方面以活血化瘀类中药为主;温性、寒性药物使用较多;苦、辛、甘味药物较为常用;且用药多归肝、脾经二经。常用药对多为活血化瘀类中药与清热凉血类中药的相须或相使为用。复杂网络分析得出的核心处方亦多以活血化瘀药组成。从以上结果能够看出,梁教授认为经间期出血绝大部分为血瘀证,临床治疗时多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其主张脏腑与气血并重,调肝与理脾同治。除此之外,梁教授认为经间期出血的治疗重点在于非出血期的预防用药,治病求本,同时注重日常调护。

鲁周南,魏群,宋红垚,王凤兰[8](2019)在《中医治疗产后出血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产后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剖宫产、人流、药流手术量递增,产后出血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妇女健康。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中医治疗产后出血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等多个方面,概况了5年来中医诊治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情况,并且指出未来产后出血临床研究可从制定单味中药、经典方剂辨证应用标准,完善中药安全性研究等多个方面展开。

于欣[9](2019)在《自拟泽坤方加减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自拟泽坤方加减与女金片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以验证两者的在临床上的诊治效果,为中医药治疗月经过少提供临床参考和诊治依据。方法:本课题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选取符合月经过少肾虚血瘀证的患者病例72例,所选患者年龄范围在18至45岁之间,将所符合条件入组的病患,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个组,过程中因客观因素脱落4例。予以自拟泽坤方加减诊治,水煎取汁300ml,每日1剂,每次150ml,早晚分服,每次在经血干净后开始服药,口服21天后停药,为一个疗程,连续用3个疗程;对照组34例予以女金片治疗,在经血干净后开始服用,2次每日,每次4片口服,服药期间不加服其他药物,嘱患者少食辛辣。服用21天为一个疗程,处于月经期时候停药,连续服用药物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3%,痊愈有7例,显效有14例,有效有8例,无效有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76.3%,痊愈有5例,显效有14例,有效有7例,无效有8例。经积分评定后,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P<0.05),两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别,说明口服自拟泽坤方加减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女金片。结论:自拟泽坤方加减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血瘀证)在诊疗上效果显着,安全可靠,为今后中医医治月经过少(肾虚血瘀证)提供诊疗参考依据。

李影[10](2019)在《自拟益肾调血方治疗肾虚血瘀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对自拟益肾调血方治疗肾虚血瘀证月经后期进行临床观察,整理和分析数据,客观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诊疗拓展新思路,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帮助此类患者群。方法:本课题所选患者均来于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收集病例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共收集72例患者,以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过程中治疗组患者因未按要求用药脱落3例,对照组患者因未按要求用药脱落4例,治疗组实际统计33例,对照组实际统计32例,治疗组:予益肾调血方治疗,服药方法:每付水煎取汁300ml,于经期第5天开始服药,日1付,150ml/次,口服,连服21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予女金片治疗,服药方法:于经期第5天开始服药,用温开水送服,日2次,4片/次,连服21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不得服用其他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次症改变情况,计算有效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益肾调血方治疗)患者33例,治愈7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85%。对照组(女金片治疗)患者32例,治愈3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13%。两种药物对肾虚血瘀证月经后期的治疗均有效果,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有差异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经临床观察,自拟益肾调血方治疗肾虚血瘀证月经后期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女金片,且治疗期间无患者发生过敏等不良反应事件,证明了自拟益肾调血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二、口服益母草引起产后精神病人腹痛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益母草引起产后精神病人腹痛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的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影响哺乳期安全合理用药的因素
    综述二 产后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537名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调研
    第一节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调研问卷设计研究
        1 调研问卷的设计思路
        2 调研问卷的反馈与完善
        3 形成最终版调研问卷
        4 发放回收调查问卷
        5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问卷调研结果
        1 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
        2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等级及病理生理药代认知
        3 医务人员对于哺乳期妇女临床用药相关信息认知
        4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中成药安全用药认知
        5 医务人员获得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的信息来源及接受培训情况
    第三节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现状与问题分析
        1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现状总结
        2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认知不足原因分析
        3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认知不足的对策及建议
第二章 基于现代文献分析哺乳期中药应用安全问题研究
    第一节 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ADE的文献报道分析
        1 资料来源
        2 方法
        3 结果
    第二节 哺乳期应用中药致ADR/ADE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 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ADR/ADE的特征
        2 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ADR/ADE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基于古籍文献对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挖掘
    第一节 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的建立
        1 古籍检索源
        2 古籍检索结果
        3 数据规范化处理
        4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历史沿革
        1 先秦至魏晋时期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萌芽
        2 隋唐时期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初步形成
        3 宋金元时期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4 明清时期哺乳期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补充与进一步发展
第四章 基于古今文献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
    第一节 治疗原则中的警戒思想
        1 顾护乳母
        2 防伤乳儿
    第二节 治疗方法中的警戒思想
        1 慎用汗法、下法,忌用吐法
        2 不宜专用消法
        3 补虚不可滞邪
    第三节 药物选用中的警戒思想
        1 产后病症的药物选用警戒
        2 药性的选用警戒
        3 剂型选用警戒
        4 剂量与疗程警戒
        5 产后时间用药警戒
        6 乳母体质用药警戒
        7 饮食禁忌
    第四节 加强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宣传教育与人才建设
        1 加强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宣传
        2 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系统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西医治疗现状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中药治疗
        1 历史沿革
        2 现代中医认识
        3 中药治疗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1 古代针灸疗法
        2 古代针灸疗法小结
        3 现代针灸疗法
        4 现代针灸疗法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和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2.4 安全性检查
        2.5 伦理问题
        2.6 统计方法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基线比较
        3.3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齐刺法治疗PD的理论依据
        1.1 齐刺法的起源
        1.2 齐刺法的操作及作用
    2 选穴依据分析
        2.1 穴位分论
        2.2 选穴依据总论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基线分析
        3.2 总有效率分析
        3.3 VAS评分分析
        3.4 CMSS总频率评分分析
        3.5 CMSS严重程度评分分析
        3.6 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3.7 安全性分析
    4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2 心神疾病
        2.2.3 心胸疾病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2.3.1 胸中窒,烦
        2.3.2 胸满,默默,心烦
        2.3.3 胸满,烦惊,谵语
        2.3.4 悸
        2.3.5 烦,悸
        2.3.6 惊,悸
        2.3.7 心痛,烦
        2.3.8 胸中痛,喜太息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3.1 桂枝甘草汤证
    3.2 栀子豉汤证
    3.3 小柴胡汤证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6 小建中汤证
    3.7 炙甘草汤证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4.1 桂枝汤证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4.3 当归四逆汤证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4.6 大柴胡汤证
    4.7 柴胡桂枝汤证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4.9 四逆汤证
    4.10 真武汤证
    4.11 四逆散证
    4.12 半夏泻心汤证
    4.13 半夏厚朴汤证
    4.14 黄连阿胶汤证
    4.15 乌梅丸证
    4.16 桂枝茯苓丸证
讨论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3.1.3 辨治絜要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3.2.4 辨治絜要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3.3.3 辨治絜要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3.4.1 水饮
        3.4.2 血瘀
        3.4.3 痰饮
        3.4.4 辨治絜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纳入结果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一、何梦瑶
        二、刘渊
        三、何守愚
        四、潘名熊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一、吕楚白
        二、吕安卿
        三、谢泽霖
        四、郭梅峰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一、罗氏妇科
        二、蔡氏妇科名家
        三、其他妇科名家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一、访谈方式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第二节 访谈名家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一、采访题目
        二、采访时间地点
        三、采访目的
        四、访谈概要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实验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中医证候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子宫肌瘤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中医学认识
        二、子宫肌瘤中医治疗
    第二节 子宫肌瘤的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
        一、子宫肌瘤西医病因病机
        二、子宫肌瘤西医发病机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及终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四、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五、统计学方法
        六、技术路线
    第三节 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疗效观察
第三章 讨论和分析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中医学对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的认识
        二、经穴分析
        三、方药分析
    第二节 临床疗效探讨
        一、结果及分析
        二、临床疗效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6)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辨证论治研究
    2 方药研究
        2.1 生化汤临床研究
        2.2 专家经验方研究
    3 针灸外治法研究
    4 名老中医治验
前言
第一部分 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古籍选择原则
        1.2 产后出血中医概念范围界定
        1.3 古籍选择结果
    2 先秦至秦汉时期对产后疾病的早期认识
        2.1 早期病名之萌芽
        2.2 产孕诊断思想之发端
        2.3 创奇经为产孕生理病理之先河
        2.4 产孕疾病早期治疗方法
        2.5 小结
    3 魏晋南北朝开创产后出血论述之先河
        3.1 病名认识的积累
        3.2 产后诊断的早期探索
        3.3 产后出血治疗的开端
        3.4 小结
    4 隋唐时期产后出血论述积累期
        4.1 病名积累与发展
        4.2 病因病机的探索
        4.3 产后出血治疗的积累
        4.4 产后调护观念的萌芽
        4.5 小结
    5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初步形成
        5.1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5.2 病名逐步完善
        5.3 病因病机理论逐渐丰富
        5.4 产科调护的逐步积累
        5.5 产后出血治疗的发展
        5.6 小结
    6 明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发展时期
        6.1 明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6.2 病名沿革
        6.3 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6.4 产科调护的理论进步
        6.5 诊断理论的发展
        6.6 治疗理论系统基本形成
        6.7 小结
    7 清时期产后出血理论成熟时期
        7.1 清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7.2 清代产后出血病名
        7.3 病因病机逐步丰富完善
        7.4 产后出血诊断发展
        7.5 产后出血治疗理论的完善
        7.6 调护理论的发展
        7.7 小结
第二部分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方案研究
    1 现有古籍文献知识获取
        1.1 医家个人经验
        1.2 以官方教育、考试制度为准的知识获取
    2 研究方法
        2.1 归纳法
        2.2 元数据研究方法
        2.2.1 元数据概念
        2.2.2 元数据制定原则
        2.2.3 元数据模板组成
        2.3 专家访谈法
        2.3.1 访谈对象
        2.3.2 访谈方法
        2.3.3 访谈资料的整理、存档
        2.3.4 访谈提纲
        2.4 名中医推荐法
    3 研究结果
        3.1 元数据研究结果
        3.2 深度专家访谈结果
        3.2.1 选择古籍经验
        3.2.2 选择医家经验
        3.2.3 中西医病名统一经验
        3.3 妇科名中医阅读经验研究结果
        3.4 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示范性研究结果
        3.5 产后出血相关书目推荐
    4 结论
讨论
    产后出血文献给予临床的启示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产后出血相关古籍内容提要

(7)梁文珍教授辨治经间期出血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中医学对经间期出血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经间期出血的认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描述性分析
    2.关联规则分析
    3.复杂网络分析
讨论
    1.经间期出血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2.梁文珍教授治疗经间期出血的诊疗思路
    3 病案举隅
总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经间期出血病历信息采集表》
综述 中医治疗经间期出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中医治疗产后出血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产后出血的认识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2.2 常用方药研究
        2.2.1 益母草类相关研究
        2.2.2 生化汤临床研究
        2.2.3 自拟方临床应用
    2.3 针灸外治
3 讨论

(9)自拟泽坤方加减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月经过少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古代医家对月经过少的论述
        1.2 当代学者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2 西医对月经过少的研究进展
        2.1 西医对该病病因的认识
        2.2 西医对月经过少的治疗
    3 中西医治疗
    4 问题与展望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课题病例标准
        1.4 中医证候评定
        1.5 治疗方法及用药流程
        1.6 安全性观察
        1.7 观察指标
        1.8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月经量评分分析
        2.3 两组治疗前后经期评分分析
        2.4 两组治疗前后经色的评分分析
        2.5 两组疗效前后次症评分标准
    3 安全性评价分析
        3.1 结果分析
典型案例
讨论
    1.立法思想
    2.自拟泽坤方加减方义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2.1 单味药物分析
    3.结果分析
    4.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自拟益肾调血方治疗肾虚血瘀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一、概述
    二、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
    三、月经后期的治疗
    四、总结与展望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与标准
    2.治疗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及分析
典型病例
讨论
    1.中医理论依据
    2.方义及用药分析
    3.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口服益母草引起产后精神病人腹痛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的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D]. 耿可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朱钟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中医证候影响的临床研究[D]. 全孝心(JEON HYO SIM).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D]. 鲁周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梁文珍教授辨治经间期出血的经验总结[D]. 方平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中医治疗产后出血临床研究进展[J]. 鲁周南,魏群,宋红垚,王凤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0)
  • [9]自拟泽坤方加减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于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自拟益肾调血方治疗肾虚血瘀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D]. 李影.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口腔益母草致产后精神性腹痛3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