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机会,巨大的挑战

难得的机会,巨大的挑战

一、难得的机遇 很大的挑战 初谈中国入世后的中国制笔行业(论文文献综述)

吴凑春[1](2011)在《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文中认为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大陆)传记片创作(1949-2010)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反思,试图为当今同类型影片的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本文不孤立地考察新中国传记片创作实践,而是既细读一个个传记片文本,又关注该片制作的时代、机构以及传主身份;既注意影片塑造了怎样的传主形象,又透析“这一个”传主是如何塑造的;既重视传主形象塑造本身的意义,又将其放在整个传记片创作历史中加以考察。整个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及结语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提出本文传记片立场,从而确定全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同时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写作思路,并对中国现代传记片创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第二章考察“27年(1949-1976)”传记片创作历程及断裂原因。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首先,将“十七年”传记片按“长影”厂、“上海”、“八一”厂三个地域分别论述,并分析了此期传记片创作在电影史上的经典价值所在,以及传记片创作中断的历史原因;其次,从作为传记片这一电影类型的角度分析《武训传》的制作及被批判命运全过程;最后,论述并提炼了郑君里在传记片领域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贡献。第三章是对新时期(1977-1999)传记片创作的考察。以“主旋律”战略实施为界,该期传记片创作分为“多元化”创作阶段和“主旋律”创作阶段。用以批判极“左”历史的老一辈革命家、古代人物、近代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无宣教色彩人物等等各式传记片,汇成了多元化创作局面;在“主旋律”战略下,革命领袖、英模传记片大量涌现,在数量繁荣背后却蕴含着诸多问题和危机。第四章是考察新世纪(2000-2010)传记片创作在产业化进程中的嬗变,对这十年创作的新亮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并重点将丁荫楠跨世纪的传记片创作实践,做了较为辩证的阐述与评价。第五章是从传主的选择、形象塑造以及叙事模式等多角度,对新中国传记片创作的整体解读,对六十余年来传主叙事流变做了一个较为简要的概括,并对“成长”叙事模式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梳理和反思。第六章“结语”,将中外(与好莱坞)传记片创作进行了异同比较,进而提出了中国传记片创作的未来之路:改变题材意识,树立类型观念;纠正类型误读;端正类型立场;加强类型设计,拥有全球眼光。只有努力塑造个性生动、可信可感的多元化传主形象,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上下功夫,传记片创作才能赢得现在与未来。总之,本文希望能为中国传记片进一步更好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历史的借鉴。

范燕塔[2](2010)在《深圳市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也是人力资源质、量结构重构的过程。国际经验表明,在产业调整升级进程中,技能人才作为最直接和最活跃的因素,决定了这一进程的顺利进行。技能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同时,技能人才又会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而发生变化,因此,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及《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颁布实施,将深圳的改革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要求深圳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宝安区作为深圳的工业强区,承担着非常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任务。这就要求宝安必须要建立一支数量多、质量优的技能人才队伍。过去30年,宝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训,逐步建立具有宝安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使宝安成为珠三角技能人才的重要聚集地和技能人才建设、培训的前沿阵地。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方法,本文梳理出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的基本现状,认为宝安已建立起结构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初步构建起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政府积极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但同时,宝安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技能人才培养还不完善,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政府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还有待改进。这些因素不仅使当前宝安技能人才的供求失衡,从长期看会制约宝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影响深圳全市改革发展的大局。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宝安区的技能人才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并明确技能人才开发面临的五大优势、三大劣势、四大机遇和两大挑战,提出宝安技能人才开发的机制创新、市场导向、一体开发和集聚提升等四大战略。围绕着四大战略,进一步提出技能人才的规划和调控、技能人才质和量的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技能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优化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张世超[3](2009)在《我国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战略与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矿产资源全球化,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对矿产资源的争夺,我国也加入到了对海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当中。为了获得稳定的矿产资源,保证国家在全球矿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一定的战略措施来推动本国企业在海外的矿业发展。在面临国内资源紧缺和海外激励竞争的情形下,探讨我国在海外的矿业发展战略问题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命题。本文以我国企业到海外开发利用非能源类矿产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西部矿业集团海外拓展为分析说明的实例,在调查我国国内矿业发展形势和开发海外矿业现状、阐述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和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理论指导、对比发达国家矿业企业发展和不同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对我国海外非能源类矿业投资开发特征、风险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重点探讨了我国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的企业战略,并以国内矿业企业海外投资项目为实例,分析了海外矿业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方法,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本文共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了我国矿业海外拓展的经济理论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第二章分析了全球矿业发展形势和我国矿业海外拓展的必然性、可行性、有利性。第三章分析了非能源类矿业海外直接投资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存在的风险。第四章分析了非能源类矿产资源的世界分布和我国海外非能源类矿业拓展主要目标区域的矿业投资环境,并分别从海外非能源类矿产资源技术开发潜力的角度和矿业投资环境的角度探讨了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区域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分析研究了海外非能源类矿床技术开发潜力的评估方法,并在对影响我国企业海外矿业拓展的主要经济环境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我国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区域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第五章阐述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有关基础理论,列举了影响我国海外矿业拓展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些主要问题,在分析研究国际跨国矿业公司成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企业发展与组织模式、前期投资风险管理、融资、经营管理等多方面探讨了我国企业海外非能源类矿业拓展战略。第六章论述了海外非能源矿业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工作,并从其西部矿业海外投资项目的案例出发,采用模糊数学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矿业企业海外投资项目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项目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一些风险控制措施。文章针对我国企业海外非能源类矿业直接投资的特点与可能存在的风险、世界非能源类矿产的分布特点和主要投资目标区域的矿业投资环境状况以及我国从事非能源类矿业拓展的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障碍所在,提出了我国从事非能源类矿业拓展的企业应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到非洲和我国周边大部分国家去开发矿产,并积极参与其它地区的矿产开发;目前应尽可能优先选择拓展区域最具潜力的矿床进行开发,尽量避免选择开发一些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矿床;企业可采取事先调查、事先规避、做好风险的分析评估工作、选择好投资项目、加强与当地企业和银行的合作、采取企业强强联合、建立和培养一支矿业项目运作队伍等措施来控制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模式、企业战略联盟、项目前期调查团队化和专业化、投资决策程序化、开发利用紧缺矿产以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完善企业制度建设、本土化经营、半封闭式管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战略和策略来促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文章通过海外非能源类矿业投资项目的实例分析,构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海外矿业投资项目风险评模型,并经过验证,认为该模型的风险评估结果满足实际分析的需要。

查志强[4](2008)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卓有成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以“块状经济”为鲜明特征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大量形成和迅速发展。然而,近年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攀升、国际贸易壁垒增多、环境压力凸显等问题的出现,经济增长遭遇了发展“瓶颈”,产业集群的升级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探索和研究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升级路径就显得极为重要。研究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从集群内寻找升级的路径,其源泉在于地方性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另一种是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其源泉在于资源的纵向整合。长期以来,多数研究和实践是从第一种思路出发,即从地方性资源整合的思路考虑集群发展问题,但这仍然难以解决产业集群的发展障碍: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低的工资或者廉价的土地为特征的初级要素禀赋优势难以持续,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缺乏外部强有力的牵引,粗放式增长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损害为代价,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增值空间狭小,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近年来,随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引入,使得基于第二种思路的研究和实践成为探求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内容。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通过对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分析,提出升级的前景和路径选择。然而,综观第二种思路的研究实践,几乎没有从设立境外生产基地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视角(包括实施原产地多元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因素的分析)对地方产业集群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进行过相应的研究。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旨在从原产地多元化的视角切入,探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持续性发展和跨越式升级,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更有效地解决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本文以“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原产地多元化”这两条分析线索,贯穿于研究的始终。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对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评述,剖析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浙江产业集群的演化历程,并运用价值链理论对浙江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方式进行了归纳。继而,本文从全球价值链体系与OEM企业升级的动态演变关系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OEM企业的升级机制,并将研究结果延伸至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途径,认为:一方面,应遵循全球价值链规律促进浙江产业集群升级,以健全本地价值链体系为前提,以由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到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为路径,对浙江产业集群而言是一个有效可行的升级途径:另一方面,也应基于原产地多元化实现浙江产业集群升级,应当以全球化的视野认识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将低附加值业务外包的选择范围扩大到全球。通过选择合适的国家或地区,在境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转移过剩产能和低端生产环节,省内总部则主攻高端生产环节,并努力实现研发和营销能力的拓展,从而有效实现龙头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的提升,并促进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与此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根据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不同方式,通过原产地多元化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的四种途径。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通过对浙江境外生产型企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面向浙江境外投资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掌握了有关浙江实施原产地多元化现实基础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原产地多元化视角下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总体战略、路径、产业和区域选择,并给出了若于政策建议。最后,本文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概念的引入,明确了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对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导向作用。在对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贸易协定纺织品条款(以U.S.-DR-CAFTA纺织品协定为例)的解读,认为基于区域贸易协定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是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在理论研究部分以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借鉴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的相关原理,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对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机制和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实证研究中,为了全面分析浙江实施原产地多元化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境外投资审批系统内大量资料的挖掘,对境外生产型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梳理,保证了基础性资料的真实有效。此外,在杭州、温州、台州三市外经贸局埘外经济合作处的全程协助下,对300家境外投资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7份。在此期间,笔者还有幸到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进行了考察,对浙江企业在境外设立的生产基地做了实地调研,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最后,笔者选择了嵌入“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它作为充分体现全球价值链上利润不均匀分布的一个极佳例证,价值链的整合程度最高,面临的升级异常之大。基于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的分析,建立在笔者为期两个月的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进行研修的基础之上。笔者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研修期间,对当时即将付诸实施的“美国——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对其将给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到第四章,是论文的理论部分;第五、六章是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第一章,导论。该章提出了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探讨了选题的意义和采用的研究方法,梳理出文章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该章对全球价值链相关的四组概念(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和原产地多元化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三章,全球价值链下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概况。该章对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评价,通过对其国际化进程的分析,对全球价值链与浙江产业集群的演化关系做了探讨。借鉴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对浙江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和程度进行了判断。第四章,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机制与途径。该章是理论研究主体部分,构建了浙江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升级的理论框架。从全球价值链体系与产业集群内OEM企业升级的动态演变关系入手,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OEM企业的升级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机制和升级途径。第五章,原产地多元化视角下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该章通过对浙江产业集群实施原产地多元化的现实基础的分析,提出了原产地多元化视角下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总体战略、路径、产业和区域选择,并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第六章,依托原产地多元化实现产业集群升级——以浙江纺织服装产业为例。该章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概念的引入,明确了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对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导向作用。在对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贸易协定纺织品条款(以U.S.-DR-CAFTA纺织品协定为例)的解读,提出基于区域贸易协定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应是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应对之策。最后,是论文的结论与讨论。笔者对论文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深化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思考。

韩文明[5](2007)在《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成为整个中国真正实现社会发展和迈向现代化的“瓶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走城乡一体化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必然选择。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及其导致的社会经济现象已经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由此形成的城镇化道路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中国模式的城镇化”。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是一个涵盖范围比较宽泛、内容复杂的课题,涉及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和人口学等诸多学科。本论文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实证分析法,从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农村城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以及对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的理性思考等几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课题研究在时间范围上,重点研究到2020年中国未来十几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城镇化发展。为了研究的历史延续性,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教训。空间范围上,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的城镇化问题(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研究主题上,城镇化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本课题着重研究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问题,包括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认识和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的支撑条件。

胡杰[6](2005)在《论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九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突出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影响加深,联动性增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必须考虑的重大课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投资,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的《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统计显示,截止2003年年底,中国企业已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境外企业7470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370亿美元。本文将分析全球化竞争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及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并通过一些中国企业国际并购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成功的原因和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针对一些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李静[7](2004)在《北京市会展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会展业能够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发展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在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纽约、巴黎、新加坡和香港等世界着名的“会展名城”,会展业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巨额利润和空前的繁荣。 会展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信息交换、商品交易、技术交流和资金引进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会展业一直在全国处于重要位置。作为北京地区整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会展业市场开放步伐将明显加快、高水平的国际会展将大量涌入北京,北京市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北京市会展业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如何实现北京市政府提出的要把北京建成“国际性会展中心城市”的目标,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如何提升北京市会展业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尝试性地将国家钻石体系理论的分析框架应用于会展业。对北京市会展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分析,并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系统地提出了新形势下提升北京市会展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对策和政策建议。

徐正元[8](2001)在《难得的机遇 很大的挑战 初谈中国入世后的中国制笔行业》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十五年来的艰苦谈判,折冲樽俎,中国加入世贸的大事,终于在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会议上,一槌定音批准中国加入。这个双赢的圆满句号,不仅赢得全国人民的欢呼,也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欢庆。

二、难得的机遇 很大的挑战 初谈中国入世后的中国制笔行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难得的机遇 很大的挑战 初谈中国入世后的中国制笔行业(论文提纲范文)

(1)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传记片考察
    第二节、研究综述和论文思路
    第三节、中国现代传记片创作概述
第二章、从经典到断裂(1949-1976)
    第一节、传记片创作概况
    第二节、传记片创作的硕果与断裂
    第三节、对《武训传》批判的再思考
    第四节、郑君里的传记片创作:时代话语与民族风格
第三章、从多元化走向"主旋律"(1977-1999)
    第一节、传记片创作概况
    第二节、批判极"左"历史的传记片
    第三节、非关"革命历史"的传记片
    第四节、非宣教性传记片
    第五节、"主旋律"战略下传记片创作的繁荣与危机
第四章、产业化进程中传记片创作的嬗变(2000-2010)
    第一节、传记片创作概况
    第二节、新世纪传记片创作的新亮点
    第三节、丁荫楠的传记片创作:"伟人情结"与"丁氏"传记
第五章、新中国传记片创作整体解读
    第一节、传主的选择及其塑造透析
    第二节、如何言说:传主叙事的流变
    第三节、传主叙事策略:"成长"模式
第六章、结语
    第一节、异域观照:与好莱坞传记片创作的比较
    第二节、传记片创作的未来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新中国传记片创作年表(1949-2010)
后记

(2)深圳市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人才开发理论
    2.3 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现状
    3.2 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存在问题剖析
第四章 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战略分析与选择
    4.1 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
    4.2 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的SWOT 分析
    4.3 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的战略选择
第五章 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战略实施
    5.1 加强政府对技能人才的规划和调控
    5.2 推动技能人才质和量的提升
    5.3 不断完善宝安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
    5.4 建立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管理体制
    5.5 努力创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第六章 深圳宝安区技能人才战略实施的效果
    6.1 建立起结构比较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
    6.2 初步构建起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6.3 政府积极推动技能人才的培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个人调查问卷
    附录B: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 C:培训机构调查问卷
    附录 D:职业介绍中介机构调查问卷
致谢

(3)我国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战略与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矿业海外拓展的经济理论与研究现状
        1.2.1 矿业海外拓展的经济理论
        1.2.2 矿业海外拓展战略研究的现状
    1.3 我国矿业海外拓展的国家发展战略
        1.3.1 国家现行的矿业发展战略
        1.3.2 国家现行的矿业海外拓展战略
        1.3.3 矿业海外拓展国家采取的一些措施
    1.4 我国矿业海外拓展历程与现状
        1.4.1 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历程与现状
        1.4.2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历程与现状
        1.4.3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1.5 论文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研究方法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必然性研究
    2.1 全球矿业发展形势
        2.1.1 全球矿业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2.1.2 全球矿业当前发展形势
    2.2 我国矿业海外拓展必然性分析
        2.2.1 我国矿产资源状况
        2.2.2 我国矿业企业发展形势
        2.2.3 全球矿业竞争形势
    2.3 矿业海外拓展企业具备的外部条件和有利性分析
        2.3.1 矿业海外拓展企业具备的外部条件
        2.3.2 矿业海外拓展的有利性
第三章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直接投资特性与风险分析
    3.1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直接投资特性
        3.1.1 矿产资源特性
        3.1.2 矿产资源开发特性
        3.1.3 矿业投资特性
    3.2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分析
        3.2.1 投资环境风险
        3.2.2 市场风险
        3.2.3 项目资源质量与开发技术风险
        3.2.4 资金风险
        3.2.5 管理风险
        3.2.6 非产品市场竞争风险
    3.3 小结
第四章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区域战略选择分析
    4.1 前言
    4.2 世界非能源类矿产资源分布
    4.3 基于非能源类矿产资源技术开发潜力的海外拓展区域选择战略
        4.3.1 我国矿业海外拓展矿种选择
        4.3.2 基于资源技术开发潜力的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区域选择分析
        4.3.3 基于资源技术开发潜力的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区域战略选择
    4.4 基于矿业投资环境的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区域选择战略
        4.4.1 国外对矿业投资环境的评价
        4.4.2 基于投资环境的我国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区域发展潜力评价体系
        4.4.3 我国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主要目标区域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4.4.4 基于矿业投资环境的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区域战略选择
第五章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战略研究
    5.1 前言
    5.2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及启示
        5.2.1 企业核心能力内涵
        5.2.2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流派
        5.2.3 企业核心能力基本特点
        5.2.4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启示
    5.3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发展和组织战略
        5.3.1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5.3.2 非能源类矿业企业海外拓展方式战略选择
        5.3.3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组织战略
    5.4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项目投资前期风险管理与对策
        5.4.1 海外拓展项目投资前期风险理论分析
        5.4.2 海外拓展项目投资前期风险管理与对策
    5.5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融资战略研究
        5.5.1 矿业融资方式
        5.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业融资方式选择
        5.5.3 矿业项目融资规模的确定
        5.5.4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融资策略
    5.6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项目经营管理战略
        5.6.1 企业海外拓展管理失控现象分析
        5.6.2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项目经营管理战略
    5.7 企业海外拓展战略的实施
        5.7.1 企业海外拓展战略实施的步骤
        5.7.2 企业海外拓展战略实施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海外非能源类矿业投资项目风险控制与实例分析
    6.1 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6.1.1 传统风险的特征
        6.1.2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程序
    6.2 海外非能源类矿业投资项目风险识别
        6.2.1 海外非能源类矿业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工作
        6.2.2 海外非能源类矿业投资项目的潜在风险因素分析
    6.3 海外非能源类矿业投资项目风险评估
        6.3.1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特点
        6.3.2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方法
    6.4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矿业企业海外拓展项目风险控制实例分析
        6.4.1 矿业企业与海外相关投资项目概况
        6.4.2 企业海外矿业投资项目风险评估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6.4.3 企业海外投资项目风险控制实例分析
    6.5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的风险控制措施
        6.5.1 投资风险管理控制的方法
        6.5.2 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的一些风险控制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GVC)理论
    2.2 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
    2.3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理论
    2.4 原产地多元化理论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下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3.1 基于产业集群的浙江区域特色经济
    3.2 全球价值链与浙江产业集群演化
    3.3 浙江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分析
第四章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机制与途径
    4.1 全球价值链体系与OEM企业升级的动态演变
    4.2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OEM企业的升级机制
    4.3 内生型与外生型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升级比较
    4.4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目标与思路
    4.5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途径
    4.6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案例分析——以杭州华立集团为例
第五章 原产地多元化视角下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5.1 依托原产地多元化实现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现实意义
    5.2 浙江产业集群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现实基础
    5.3 《浙江企业境外投资问卷调齐》分析
    5.4 华立集团实施原产地多元化过程中的困难与应对
    5.5 浙江产业集群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战略选择
    5.6 依托原产地多元化实现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依托原产地多元化实现产业集群升级——以浙江纺织服装产业为例
    6.1 纺织服装产业全球价值链概况
    6.2 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分析
    6.3 基于区域贸易协定纺织品条款的原产地规则
    6.4 解读区域贸易协定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实证分析——以U.S.-DR.CAFTA纺织品协定为例
论文结论与讨论
附件1 浙江企业境外投资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后记

(5)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方向
        1.2.1 研究目的
        1.2.2 本论文研究的发展方向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2.1 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2.1.1 新农村与城镇化、城镇化与城市化的界定
        2.1.2 农村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2.1.3 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2.2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2.2.1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2.2.2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特征
        2.2.3 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误区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农村城镇化的理论探讨及实践
    3.1 国内外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理论
        3.1.1 国外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学术观点
        3.1.2 国内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理论成果
    3.2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实践
        3.2.1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经验调查――以安徽省为例
        3.2.2 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3 其他国家农村城镇化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3.3.1 其他国家农村城镇化的成功经验
        3.3.2 其他国家城镇化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3.4 当前城镇化的国际发展趋势
        3.4.1 当代世界城镇化的基本格局
        3.4.2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3.4.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城镇化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的理性思考
    4.1 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4.1.1 农村城镇化的经济动力
        4.1.2 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思想动力
        4.1.3 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职能定位
    4.2 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分析
        4.2.1 人口制约因素
        4.2.2 资金制约因素
        4.2.3 土地制约因素
        4.2.4 制度性制约因素
    4.3 对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的理性思考
        4.3.1 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
        4.3.2 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方针
        4.3.3 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思路
        4.3.4 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探索
        4.3.5 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前景展望
    4.4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论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经济全球化及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和发展趋势
    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3.1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机遇
        3.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挑战
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发展战略
    1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2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3 、入世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
    4 、“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条件
三、 中国企业走出去现状和战略意义
    1 、中国企业“走出去”现状
    2 、现阶段“走出去”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四、 TCL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购并法国汤姆逊案例分析
    1 、背景介绍
    2 、合资公司最新进展
    3 、案例分析
        3.1 TCL购并法国汤姆逊的原因
        3.2 并购后TCL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4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特征与“走出去”的模式分析
五、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1 、政府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2 、企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3 、企业跨国并购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4 、跨国并购的四点建议
六、 结束语
七、 附录-部分“走出去”企业的海外发展情况
八、 参考文献

(7)北京市会展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序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现状
    三、 研究的内容
    四、 研究创新
第一章 会展经济与会展业的发展概述
    一、 会展经济与会展业的界定
        (一) 会展经济的界定
        (二) 会展业的界定
    二、 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 会展业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会展业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 会展业能起到促进经济贸易合作的作用
        (四) 会展可以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以促进产业升级
        (五) 会展业可以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三、 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 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二) 国际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三) 新中国会展业的发展
第二章 北京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与国内外会展城市的比较
    一、 北京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一) 北京市会展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 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特征日益明显
        (三) 经济技术展览类占多数,定期展览已经形成规模
    二、 与国内、国外会展城市的比较
        (一) 中国其他两大会展城市上海、广州的优劣势分析
        (二) 亚洲着名会展城市新加坡的优劣势分析
        (三) 与德国的着名会展城市的比较
    三、 北京市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场馆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场馆规模偏小
        (二) 会展缺乏有效地宏观调控和行业约束机制,规范化程度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 会展的质量、水平及集约化程度不高
        (四) 会展配套服务还远远没有跟上
第三章 北京会展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
        (一) 国外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
        (二) 中国学术界对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
        (三) 国家钻石体系
    二、 北京市会展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 生产要素
        (二) 需求条件
        (三) 相关产业
        (四)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五) 政府
        (六) 机会
    三、 北京市会展业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概括
        (一) 北京市会展业的竞争优势
        (二) 北京市会展业的竞争劣势
第四章 北京会展业提高竞争力的对策
    一、 政府
        (一) 政府管理部门的性质
        (二) 政府管理部门职责的界定
    二、 行业协会
        (一) 监督会展市场
        (二) 制定会展行规
        (三) 加强信息交流
        (四) 培养专业人才
    三、 企业
        (一) 不断扩充资本资源
        (二) 完善用人机制
        (三) 树立会展品牌
        (四) 重视会展营销
        (五)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六) 积极进行海外市场的扩张
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四、难得的机遇 很大的挑战 初谈中国入世后的中国制笔行业(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D]. 吴凑春. 复旦大学, 2011(12)
  • [2]深圳市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战略研究[D]. 范燕塔. 天津大学, 2010(03)
  • [3]我国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战略与风险控制研究[D]. 张世超. 中南大学, 2009(02)
  • [4]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D]. 查志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5]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 韩文明.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02)
  • [6]论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D]. 胡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03)
  • [7]北京市会展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李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04)
  • [8]难得的机遇 很大的挑战 初谈中国入世后的中国制笔行业[J]. 徐正元. 中国制笔, 2001(04)

标签:;  ;  ;  ;  

难得的机会,巨大的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