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振法提高作物产量

电振法提高作物产量

一、用电振法提高农作物产量(论文文献综述)

徐丹[1](2020)在《基于作物状态在线反馈的温室双闭环最优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分析基于“软传感”的温室双闭环最优控制仿真研究理论分析基础上,发现了实现基于作物状态在线反馈的温室双闭环最优控制算面临的问题,并进行了如下方面的研究:(1)将“暗期”引入LED光强的最优控制,避免温室LED补光最优控制会产生的连续光照;(2)研究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作物状态反馈,解决“软传感”无法处理作物模型误差的情况(3)搭建远程连续量控制输入的温室最优控制物联网系统,为温室最优控制提供试验验证平台。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基于“软传感”的温室双闭环最优控制通过抵消长期天气预测、价格预测的误差,当预测误差在50%时对经济效益的提高不超过2.98%。若引入LED补光,不但可以将生产周期缩短为20天,还可将经济效益提高24.50%。2.在植物工厂环境下通过试验数据校正了生菜在LED光影响下的模型参数,通过切换函数实现LED光强最优控中的“暗期”,进行了在不同电费以及生菜售价下最优控制的经济效益,为将LED补光引入温室最优控制做了铺垫。3.建立了 CNN、SVR、RF及LR等深度学习和浅层机器学习的温室生菜长势参数估算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基于深度学习的CNN模型的估算结果好于浅层机器学习的估算结果,未来进行群体估算研究可将估算精度提高至90%以上。4.搭建了温室最优控制试验物联网系统并对系统控制性能进行了相应的测试,并保留了 LED补光控制的接口,测试发现夏季降至需求温度上限需要同时开启湿帘和内遮阴,若在夏季实施最优控制需要将湿帘和内遮阴考虑进温室环境模型。

周宏飞[2](2020)在《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新疆地大物博,设施农业发展得很快,但因为设施农业基地地处偏远,位置分散,取电困难,架设电线成本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新疆地区日照丰富,结合新疆兵团独特的地域优势,将发展太阳能资源和设施农业取电结合起来,不仅减少了传统能源的消耗,降低了污染,还方便了农户取电,减少了成本。针对新疆设施农业光伏供电控制系统,本文研究适用于大棚设施农业的光伏发电系统。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本文设计了农业设施大棚光伏供电系统,着重研究温湿度控制光伏供电系统,对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进行选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部件的功率大小。同时,由于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效率受到材料、运行环境等的影响,光伏电池发电输出功率呈现非线性特征,导致负载工作不稳定。经过研究人员的努力,提出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概念,减少了光伏电池因环境变化带来的损失。本文以农业设施大棚温湿度供电为目标,以光伏发电MPPT问题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原理,分析比较几种常见的MPPT算法,根据新疆设施农业温湿度控制光伏供电系统的实际情况,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和电导增量算法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基于模糊-电导增量的MPPT算法。根据模糊控制算法和电导增量算法的原理,在Matlab/Simulink上搭建了模糊-电导增量算法的模型,对改进后的MPPT算法进行仿真。通过对比模糊-电导增量、模糊控制算法、INC三种算法在两种不同环境下的输出曲线,得出模糊-电导增量算法的输出功率最高,输出效率达到98.1%,在理论上验证了模糊-电导增量算法的合理性及优越性。在仿真基础上,搭建光伏发电试验平台,对控制单元及外围模块进行设计。最后,采集三种算法的输出电压电流,绘制三维功率图,对比发现模糊-电导增量算法的功率损失最小,实际输出效率为97.2%,完全能满足设施大棚的供电需求,从跟踪速度及输出精度突出模糊-电导增量算法的正确性及先进性。

周慧[3](2020)在《基于遥感数据的荔枝关键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养分反演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荔枝是华南典型的热带水果,主要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区种植。荔枝种植是华南地区农户增加经济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产量至关重要。为提高荔枝产量,快速、有效地获取作物营养状况、长势等信息,提出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至关重要。为了快速准确的获得荔枝的生长信息,本文以广东省典型荔枝种植园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和建立地面高光谱与无人机多光谱的生长信息监测模型,并比较了地面高光谱和多光谱的模型性能。由于多光谱数据波段有限,模型精度较低,为了提高模型精度分析了冠层养分分布特征,并利用多光谱影像和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养分光谱模型,讨论了多角度对养分反演模型的影响,为多光谱的养分监测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基于实测荔枝秋梢老熟期冠层反射光谱,研究冠层反射光谱与叶面积指数、叶片氮、磷、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冠层反射光谱经一阶导数(DR)、倒数对数一阶导数(Dlg1/R)处理后,氮与635nm、1025nm附近Dlg1/R光谱值,磷与555 nm附近的DR光谱值,545nm、635nm附近的Dlg1/R光谱值,钾与545nm、775nm、1035nm附近的Dlg1/R光谱值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2)荔枝果实发育期冠层反射光谱与叶片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冠层反射光谱经DR、Dlg1/R及波段比值优化选择处理后,各指数的模型决定系数R2均大于0.65,说明利用这些光谱变量进行果实发育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氮、磷、钾含量估算是可行的。秋梢老熟期,各指数的模型决定系数R2均小于0.53,说明秋梢老熟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氮、磷、钾含量估算。3)荔枝冠层养分存在空间分布特征,冠层上、中、下层叶片养分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所建立的模型也存在差异。在对垂直观测的遥感数据进行作物氮素反演时,发现冠层上层氮素反演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达到0.74,预测误差RPD为1.5,中层钾含量模型决定系数达到0.79,预测误差RPD为1.5。4)多角度多光谱影像数据集可以提高养分反演精度,在果实发育期,养分反演最优PLSR模型的决定系数(R2>0.57),花芽分化期,最优PLSR模型的决定系数(R2>0.59)。5)在果实生长发育期的类似的处理中,地面高光谱最优多波段的单变量回归监测模型精度(N:R2=0.92,P:R2=0.98、K:R2=0.77)要优于无人机多光谱的最优植被指数的监测模型(N:R2=0.71,P:R2=0.72、K:R2=0.74),但无人机多光谱的数据采集相比于地面高光谱高效、成本低。

雒凯瑞[4](2020)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光伏供电系统能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的大力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作为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其网络设置灵活、节点分布不易受地理位置影响等优点广泛应用工业、军事、医疗等领域,但目前大部分WSN仍采用传统大容量干电池的供电方式,对于野外工作的节点来说,电池能量一旦耗尽,人工更换电池不易且成本较高,易发生电量耗尽节点无法工作的情况,故研究WSN的供电方式是提高WSN节点工作寿命的核心问题。而太阳能作为近年来新能源中研究的一大热点之一,对于户外工作的WSN节点来说,若采用太阳能对WSN供电,可以持续供电,不用更换电池,而能量管理模块可以使能量的采集与供电更高效,通过优化光伏供电系统的能量管理模块,可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降低供电成本,减少由于节点电量耗尽造成的数据丢失,从而延长了WSN的工作周期。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对光伏供电的无线传感网络系统架构进行了深入研究,WSN光伏供电的能量管理部分由能量采集模块与能量存储模块两大模块构成,能量采集模块大致分为光伏电池、DC-DC变换器、稳压模块这三部分,其次对各个部分进行工作原理分析及元器件选取。其中对光伏电池进行物理模型的分析及仿真建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伏电池的非线性工作特性及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简称MPPT)算法的重要性。接下来选取超级电容作为本文的储能单元,稳压模块选取低功耗线性稳压器。最后在对几种常用的DC-DC进行分析对比后,选取具有电路结构简单、功耗低且能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特性的有源箝位双向反激变换器作为DC-DC部分,从工作模态与软开关实现条件这两方面对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其工作波形图。(2)其次对几种常用于WSN光伏供电系统中的MPPT算法的原理进行分析,并仿真建模对比其优缺点。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改进模糊控制的扰动观察法的MPPT算法,将模糊控制的输入量进行优化,大大简化了模糊控制规则,从而降低了模糊控制算法的复杂度,结合扰动观察法响应速度快的优点,实现了MPPT跟踪速度与精度的双赢。最后在MATLAB中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了算法的可行性。(3)最后进行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及能量管理策略的软件系统设计。首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光伏供电系统整体硬件结构进行设计,其次对主电路的元件进行计算和选型,给出了各个硬件部分电路图,然后对能量管理策略进行整体分析后进行软件系统设计,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温度和光照强度下,系统在短期工作时可以满足节点的用电需求,也可以迅速储存较多电量,且存活周期长,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仅靠太阳能供电无需外接任何电源就可满足用电的需求。

王佳楠[5](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林源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会议明确指出我国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会议上已经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定义为影响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根本因素。乡村振兴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战略措施,它不仅能解决我国农村落后的根本问题,使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而且在维护国家稳定、促使国家均衡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理念指引下,国家相关部门和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都制定了大量政策和文件,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在黑龙江的全面部署,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农村发展的主旋律。相比于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完善理论体系,充足的实践经验,我国的乡村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乡村建设在我国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实践活动仍在摸索中前行。本论文是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以我国严寒地区的大庆市林源镇各村屯为例,结合各村屯调研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目前现状,概括出困扰各村屯发展的因素。继而运用乡村复合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作为指导思想,制定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最后从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专项规划三方面对林源镇村屯进行规划实践,进而得出适合我国严寒地区农村规划设计研究的最优策略。本论文对大庆市林源镇村屯进行乡村规划设计研究,在微观层面上解决了各村屯在规划上的不足,改变了落后的发展模式;在宏观层面上,本论文的论点可为我国其他严寒地区的乡村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杜建国[6](2019)在《大同市低碳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碳农业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品质、高效益”等“三低、两高”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作为资源型地区,大同市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多元化发展具有较强紧迫性,加快推进农业低碳发展,推进农业低碳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从研究文献梳理、大同市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大同市农业碳排放测算及与经济增关系、大同市低碳农业发展面临问题、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与政策启示、加快推进大同市低碳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等六大部分,全面深入研究大同市低碳农业发展问题。通过研究发现19912017年大同市的农业产值第一产业产值年均增长9.36%,在山西省11个市中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波动较大,呈现四阶段特征,经济作物产量的波动持续时间短且幅度小。农业从业人数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播种面积以年均0.47%的速率下降,灌溉面积以年均1.28%的速度增长,化肥使用量呈现现增长后下降态势。通过对大同市农业种植碳排放的测算后发现,化肥是其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自1991年以来的占比均达到98.00%以上,并且以年均0.77%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的17.37万吨增长到了21.23万吨,其增长的过程可呈现快速增长、波动下降、恢复增长、缓慢增长、持续下降五阶段特征。协整检验结果显示,与大同市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关系)的有:农业碳排放总强度和化肥、农业灌溉等3类碳源导致的碳排放强度,这表明大同市农业经济增长是高能耗-高碳排放型,还是沿用传统的“低效率-高投入”的农业生产方式。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大同市人均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化肥和灌溉等碳源的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0.22%和0.30%。论文从目标规划、农地耕作、资金支持、立法规范、技术开发等方面总结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政策借鉴,在此基础上从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建立法治生态红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财政优惠支持、发展低碳高新技术等等方面提出加快推进大同市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朱嘉[7](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多元化经营研究 ——以山西JX煤炭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消费是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煤、石油、天然气成为我们消费的主要能源。在我国探明可开采的自然能源中,相比较其他能源,煤炭有储量高、开采的成本低、限制条件少、下游产业丰富等优势,煤炭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全球经济疲软,我国经济增速降低,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煤炭行业的供需矛盾慢慢凸显,供需结构发生变化,加上环境污染、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加重,煤炭行业不可避免成为了众矢之的。在“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调整下,煤炭价格有所回升,煤炭行业回暖,但短期供应宽松与长期供应不足的矛盾难以消解。再加上煤炭行业在多年的开采、使用过程中不注重环境保护,导致生态急剧恶化。据统计,我国主要的污染气体排放,煤炭的开采和燃烧占了其中一半以上,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当前煤炭行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过于单一,非煤产业发展落后,没有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煤炭企业粗放经营,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下;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重重。本文基于中国煤炭行业的现状,运用PEST和SWOT分析法对煤炭行业、产业、企业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以JX集团公司为例,具体描述了该公司发展现状,面对市场的冲击在多元化经营领域的成效,在煤炭多元化经营上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战略远景,对同类企业以及煤炭产业提供案例,产生示范作用。

杨欢[8](2018)在《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城乡差距明显、公共设施非均衡、扶贫脱困难度大、村庄风貌单调等诸多问题。为改善农村建设滞后的现象,统筹城乡发展,2005年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经过10余年的实施建设,关中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金、设施和技术,农村整体面貌得到了明显提升。然而农村可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城乡二元差距依然存在。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进行评估,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内容方向,最终实现关中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首先,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视角审视农村建设的研究重点和内容特征,梳理国内外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整理后发现从投入产出视角对新农村建设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研究成果略少,且大多数成果并未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价值属性,轻视农民主体对新农村建设绩效的认知。在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地方实践提出了名目众多的发展模式,然而模式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欠佳。同时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整理,为后文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借鉴。其次,从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利用、设施配套和人居环境等维度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特征和主要经验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对比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数理方法,从过程事实一致性、建设实施绩效和农民主体满意度等三方面入手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估。之后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影响新农村建设绩效水平的主要因素,立足城乡规划学,全面反思当前关中地区农村发展模式和规划技术体系存在的不足,为后文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和农村规划技术体系优化创新提供思路。之后,在反思现实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构筑以―多产融合、内源驱动‖、―因地适宜、集约高效‖、―均衡共享、和谐宜居‖、―绿色安全、和谐共生‖为核心的多维目标价值导向。并遵循“时空差异性、空间尺度性、操作可行性”的原则,构建关中地区“地方模式+类型模式”的双层叠加适宜模式体系。同时立足城乡规划学,从体系结构、内容框架、技术方法、规范标准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对农村规划技术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最终为实现关中地区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最后,聚集村庄微观层面,选择渭南市白水县尧禾镇新武村、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平罗村、咸阳市礼泉县西张堡镇白村、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桃园村和宝鸡市太白县桃川镇灵丹庙村作为实证案例,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四大类型模式进行验证,确保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王小辉[9](2018)在《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时空演变动力机制与减排潜力研究》文中认为气候变暖问题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气候问题与温室气体中的CO2存在显着地相关性,要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首先要调控CO2在大气中的排放量。碳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合作活动,并提出一系列碳减排目标。陕西省作为首批“低碳发展”试点省份,为积极获取“碳交易”市场的经济增长点,现阶段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演变机制对陕西省的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1。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及空间统计模型对其空间分布与行业分布进行研究,探寻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与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能源结构等驱动因子的交互响应关系,构建碳排放驱动机制理论框架。同时,对传统灰色预测GM(1,1)模型予以改进,提高预测精度,对陕西省未来碳排放趋势分情景预测,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不同发展情境下的减排潜力,最后从决策、空间和行业尺度分别提出“碳减排”调控策略。综合研究过程来看,得出以下结论:(1)系统梳理低碳经济、人地关系理论、灰色理论等理论框架,搭建了对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动力演化机制与减排调控机理分析的理论体系。GIS空间分析方法、STIRPAT模型、灰色预测GM(1,1)模型、自向量回归与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构成本文研究的方法论体系。(2)采用IPCC“分部门”方法将陕西省人为源划分六大排放单元,测算1995-2015年人为源碳排放总量。结果显示,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总量从1995年的2052.88×104t增加至2015年的27520.70×104t。其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部分,约占到总排放量的80%。能源消费部分中,工业能耗贡献度最高,约占总排放量的60%,主要是由于能源结构以原煤消费为主;非能源部分中,工业过程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排放值的20%。从各排放源排放值的增长趋势来看,秸秆燃烧和废弃物处理从2012年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他排放源仍持续增长,但增长率较之前年度有所降低。同时汇总比较碳排放测算方法包括“分部门测算法”、“能源消费法”和“终端能源消费法”三种,对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深入分析影响碳清单差异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发现,能源统计源、固碳能源值与非能源消费是影响碳清单的主要不确定因素,而基于“分部门”的核算方法明确了能源的具体投入、细化了区域和行业碳排放因子以及考虑到了非能源碳排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清单中变量的不确定性。(3)人为源碳排放演化机制方面,从空间与行业视角展开分析。在碳排放空间分析中,空间Moran指数显示陕西省城市碳效率空间相关性处于H-H和H-L区域的城市较多,H-H区域多表现为关中地区,H-L多为陕南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中,利用扩展STIRPAT模型对人口总量、人均GDP、碳强度、城市化、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七个驱动因子的影响系数进行分解。结果显示,从影响系数大小来看,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0.7899,其次为人口总数的0.7752,城市化影响最小;从碳排放驱动方向来看,城市化、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呈现负向驱动,其他驱动因子为正向推动影响。在驱动因子的空间分布上,基于灰色关联度测算结果,人均GDP的关联度最高,说明陕西省的碳排放主要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据驱动因子关联情况,构建了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演变动力机制理论框架。行业分析中,基于火电与钢铁、水泥碳排放测算,可看出工业能耗和工业过程依然是陕西省节能减排调控的重点对象。在工业发展的管理过程中,能源工业发展、工业污染治理与碳排放存在长期协整关系。(4)在人为源碳排放减排潜力分析中,对陕西省未来发展设计基准情景、高碳情景和低碳情景,采用改进灰色预测GM(1,1)模型,分别进行2016-2040年碳排放预测。高碳情景下,2040年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将达到34433.02X 104t,基准和低碳情景分别是31898.23 X 104t和30723.66×104t。高碳情景碳排放未出现拐点,而基准和低碳情景则分别在2031年和2030年出现拐点。对陕西省碳排放预测持续至2050年,发现碳排放在30700×104t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较长时间均衡。据此推测,陕西省碳减排在不同发展情景下分别有3733.02×104t、1198.23 X 104t和23.66×104t的减排潜力。(5)基于决策尺度、空间尺度和行业尺度碳排放调控策略分析,为陕西省“节能减排”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从省际决策角度提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策略;依据不同区域和城市的空间尺度,构建了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的碳减排调控框架;在行业尺度中,对交通运输业、火电和水泥、钢铁行业提出针对性的“碳减排”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创新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细化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路径,确定了碳清单不确定因素。二是具体表征碳排放空间格局与行业,奠定调控机制基础。未来将持续探索人类活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智慧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并系统分析“碳减排”与“碳交易”的市场响应机制。

番绍立[10](2016)在《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应:理论解析、实证检验与政策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古往今来,用财政资金支持农业成为政府的典型做法。横向来看,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农业也采取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历史上也屡见不鲜,北宋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用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的典型做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并逐步扩大到城市,但是长期以来,始终没有忽视支持农业发展。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还实行了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各项惠农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为农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这其中就离不开农业补贴政策的功劳。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一般来说有三个:确保粮食安全、保持价格稳定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是2004年以来实行的,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生产领域的直接补贴和流通领域的价格支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积累的矛盾逐渐出现。特别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资源和能源以及生态矛盾凸显,农业补贴扭曲了市场价格,造成财政负担增加,政策效率有待提高。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层面,都对农业补贴的实施产生了不少争议。面对争议,本文认为:既需要对产生的争议进行回应,又需要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这就需要研究农业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回应存在的争议,并对政策实施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减少争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情况的介绍、描述及分析,进而评价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现状,包括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的评价。除了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经济学分析以外,还将在借鉴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农机购置补贴措施为对象,实证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以此初步回应存在的争议。为了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非线性影响的实证分析,找出补贴政策存在问题的内在脉络,并分析在此基础上出现争议的根源所在。通过描述当前提出的三项补贴调整政策,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为农业政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提出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建议,以改进农业补贴政策。本文章节分为七个部分,重点是第五章和第六章。本文的具体行文框架如下:第1章为导言。首先提出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其次,对农业补贴的概念、结构及内涵进行分析;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创新及不足进行概括并简要介绍。第2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在本章,通过介绍有关农业补贴文献,为下文研究提供借鉴。该部分注重所研究的具体问题,专注针对农业补贴所涉及问题的经典理论与前沿问题的统一。既有国外研究的前沿,也有国内政策实施的最新完善。第3章是实施阶段及政策变迁的描述部分。总结和梳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演变,对我国各个时期的农业补贴政策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经济学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影响机理。第4章是国际经验借鉴部分。在本章中,介绍国内外一些国家,包括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的概况,并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第5章是实证导入部分。针对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选择农机购置补贴作为具体农业补贴政策进行分析。运用非线性函数(STR)方法进行经验分析,也是对农业补贴实施引起争议的进一步回应。第6章是政策改进部分。首先介绍当前实施的农业补贴三项改革,并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实证检验为三项补贴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其次,以农业补贴为目标,逐步揭示了当前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调整的方向及政策思路。第7章是政策建议部分。根据政策介绍和理论分析,我们从农业补贴政策的优化措施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从农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整体影响视角,提出农业补贴政策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实施的必要性。(2)结合我国实际,从当前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效应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实证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估政策的扭曲和需要完善的部分。(3)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为三项补贴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农业补贴政策是一项系统政策,本文注重从宏观视角,从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沿革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做出合理判断,这样研究农业补贴政策的优化,有一定的的合理性,然而,这也必然忽视一些具体的微观政策在实施方面是否符合改革方向,存在着一定的疑问。第二,本文进行农业补贴政策时,对如何优化和改善农业补贴政策,还有改善的余地,换句话说,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偏重理论层面的推演,对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能不能有效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仍有待实践检验。

二、用电振法提高农作物产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电振法提高农作物产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作物状态在线反馈的温室双闭环最优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
2 基于“软传感”的温室双闭环最优控制研究
    2.1 引言
    2.2 理论基础
    2.3 模型介绍
    2.4 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植物工厂光强最优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作物模型校正
    3.3 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温室生菜长势参数估算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温室生菜长势参数估算模型构建
    4.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温室生菜长势参数估算模型构建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温室最优控制物联网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控制系统原理与构成
    5.3 控制系统性能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后个人简历
博士生、博士后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2)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业设施大棚光伏供电国内外现状
        1.2.2 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业设施大棚光伏供电系统设计
    2.1 农业设施大棚光伏供电系统结构
    2.2 控制系统
    2.3 温湿度系统
    2.4 通风系统
    2.5 监控系统
    2.6 光伏供电系统
        2.6.1 光伏阵列
        2.6.2 蓄电池
        2.6.3 光伏系统控制电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伏供电系统MPPT控制算法
    3.1 光伏电池特性
    3.2 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
    3.3 MPPT控制算法比较
        3.3.1 固定电压法(CVT)
        3.3.2 扰动观察法(P&O)
        3.3.3 电导增量法(INC)
        3.3.4 模糊控制法
    3.4 基于模糊-电导的MPPT算法
        3.4.1 基于模糊-电导的MPPT算法原理
        3.4.2 模糊控制器的参数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伏发电系统仿真与分析
    4.1 光伏电池建模仿真
    4.2 DC-DC变换器
        4.2.1 升压电感L选择
        4.2.2 滤波电容C选择
    4.3 基于模糊-电导增量的MPPT仿真图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标准环境下算法输出情况
        4.4.2 光照突变下算法输出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平台的搭建及试验验证
    5.1 试验方案设计
    5.2 控制单元及外围电路设计
        5.2.1 TMS320F28335处理器
        5.2.2 采样电路
        5.2.3 驱动电路
    5.3 试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5.3.1 试验平台
        5.3.2 试验数据处理
        5.3.3 试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试验条件
    2 部分编程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基于遥感数据的荔枝关键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养分反演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叶面积指数遥感研究现状
        1.2.2 养分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高光谱测量与预处理方法
        2.2.1 高光谱测量方法
        2.2.2 荔枝冠层光谱处理方法
    2.3 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
        2.3.1 无人机遥感影像采集过程
        2.3.2 无人机图像预处理
        2.3.3 无人机多角度数据集获取
    2.4 农学参数测定
    2.5 数据处理方法
        2.5.1 植被指数的选择和提取
        2.5.2 无人机反射率提取和转换
        2.5.3 数据分析和建模方法
第三章 地面高光谱与冠层农学参数的关系
    3.1 荔枝冠层农学参数统计描述
        3.1.1 果实生长发育期农学参数统计分析
        3.1.2 荔枝秋梢老熟期农学参数统计分析
    3.2 不同生育期荔枝冠层高光谱特征
    3.3 不同生育期荔枝冠层高光谱与农学参数相关关系
        3.3.1 荔枝农学参数与冠层光谱的相关关系
        3.3.2 荔枝农学参数与冠层光谱变化形式的相关性
    3.4 不同生育期荔枝冠层高光谱回归模型
        3.4.1 单波段回归模型
        3.4.2 基于两波段、三波段比值、归一化差值的光谱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机多光谱与冠层农学参数的反演模型
    4.1 荔枝冠层垂直分布差异
        4.1.1 荔枝冠层叶片养分含量统计特征及变化
        4.1.2 冠层不同部位叶片养分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4.1.3 冠层叶片氮、磷、钾含量监测模型
    4.2 荔枝冠层多角度分析
        4.2.1 荔枝冠层养分含量描述统计分析
        4.2.2 荔枝冠层养分含量与植被指数的相关分析
        4.2.3 荔枝冠层养分模型
    4.3 多光谱和高光谱模型性能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特色与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无线传感器网络光伏供电系统能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及供电问题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目的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光伏供电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重点技术研究
    2.1 光伏供电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整体系统概述
    2.2 光伏电池模块
        2.2.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
        2.2.2 光伏电池物理模型
        2.2.3 光伏电池特性分析及仿真
    2.3 DC-DC变换器
        2.3.1 双向DC-DC变换器应用
        2.3.2 双向DC-DC变换器基本原理
    2.4 有源箝位双向反激变换器基本原理
        2.4.1 工作模态分析
        2.4.2 软开关实现条件
    2.5 储能单元分析
        2.5.1 锂离子电池特性分析
        2.5.2 超级电容特性分析
    2.6 稳压器单元
    2.7 本章小结
3 无线传感器网络光伏供电系统的MPPT算法研究
    3.1 几种常见算法研究
        3.1.1 固定电压法
        3.1.2 电导增量法
        3.1.3 扰动观察法
        3.1.4 几种算法的仿真对比
    3.2 改进模糊控制的扰动观察法
        3.2.1 传统模糊控制法
        3.2.2 改进的模糊控制法
        3.2.3 改进模糊控制的扰动观察法
        3.2.4 算法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硬件电路设计及实验验证
    4.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光伏供电系统硬件结构
    4.2 有源箝位双向反激变换器硬件电路参数设计
        4.2.1 变压器占比N的选择
        4.2.2 励磁电感参数的选择及计算
        4.2.3 漏感参数的选择及计算
        4.2.4 箝位电容的选择及计算
    4.3 整体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3.1 单片机控制电路设计
        4.3.2 辅助供电电路设计
        4.3.3 AD电压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4.3.4 结果分析
    4.4 整体软件设计
        4.4.1 能量管理策略
        4.4.2 软件系统设计
    4.5 实验分析
        4.5.1超级电容充电实验
        4.5.2 MPPT算法实验分析
        4.5.3 能量传输效率实验分析
        4.5.4 系统长时间测试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5)乡村振兴背景下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林源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严寒地区村庄规划相关理论与基础研究
    2.1 严寒地区村庄规划相关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
        2.1.2 村庄类型
        2.1.3 严寒地区村庄特点
        2.1.4 严寒气候对村庄规划的影响分析
    2.2 理论基础研究
        2.2.1 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农业理论
        2.2.4 景观生态学原理
        2.2.5 理论基础概述
    2.3 国内外村庄规划案例研究
        2.3.1 国外村庄规划案例研究
        2.3.2 国内村庄规划案例研究
        2.3.3 国内外村庄规划案例经验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庆市林源镇村庄现状研究
    3.1 村庄现状概述
        3.1.1 自然环境现状
        3.1.2 人文环境现状
        3.1.3 产业发展现状
        3.1.4 居住建筑现状
    3.2 村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人居环境不优
        3.2.2 土地管理粗犷
        3.2.3 “空心村”现象严重
        3.2.4 产业基础不强
        3.2.5 基础建设不足
        3.2.6 绿植景观效果不显
    3.3 村庄建设所存在问题原因解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庆市林源镇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4.1 村域总体规划设计研究
        4.1.1 村域规划策略体系
        4.1.2 对发展村域产业前的认识
        4.1.3 村域产业规划研究
    4.2 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研究(以常家围子村为例)
        4.2.1 村庄总平面规划
        4.2.2 村内居住区规划
        4.2.3 村内景观规划
        4.2.4 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4.2.5 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4.2.6 文化建设规划
    4.3 村庄整治专项规划设计研究(以常家围子村为例)
        4.3.1 民居专项规划
        4.3.2 道路专项规划
        4.3.3 植被选取专项规划
        4.3.4 厕所专项规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结论
    5.2 不足与建议
        5.2.1 不足之处
        5.2.2 有关后期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同市低碳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可能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同市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大同市基本概况
    二、大同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增加值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三)农业从业人数
    三、大同市农业耕作情况
        (一)大同市农业耕作基本情况
        (二)大同市粮食播种情况
第三章 大同市农业碳排放测算及与经济增长关系
    一、大同市农业碳排放测算
        (一)测算方法与指标
        (二)大同市碳排放现状分析
    二、大同市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关系研究
        (一)模型建立和数据来源
        (二)大同市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协整关系分析
        (三)大同市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主要结论
第四章 大同市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能源消费不合理
    二、化肥农药使用多
    三、法律体系不健全
    四、科技创新水平低
    五、低碳生产意识不强
    六、补偿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经验借鉴与政策启示
    一、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目标规划
        (二)农地耕作
        (三)资金支持
        (四)立法规范
        (五)技术开发
    二、政策启示
        (一)设立目标规划
        (二)农业科学耕作
        (三)加大资金支持
        (四)完善法律法规
        (五)发展高新技术
第六章 加快推进大同市农业低碳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二、建立法治生态红线
    三、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四、落实财政优惠支持
    五、宣传低碳消费观念
    六、发展低碳高新技术
参考文献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多元化经营研究 ——以山西JX煤炭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煤炭产业战略环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煤炭产业的PEST分析
    第三节 中国煤炭产业的SWOT分析
    第四节 山西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第四章 JX公司多元化经营发展
    第一节 发展概述
    第二节 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四节 多元化经营对策
    第五节 未来绿色多元化经营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第二节 技术保障
    第三节 资本保障
    第四节 体制机制保障
    第五节 营销保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缘起及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
        1.1.2 新农村建设迈入关键时期
        1.1.3 农村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新农村
        1.3.2 可持续发展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及实践启示
    2.1 多维学科视野
        2.1.1 地理学领域
        2.1.2 社会学领域
        2.1.3 经济学领域
        2.1.4 政治学领域
        2.1.5 城乡规划学
        2.1.6 多维度审视
    2.2 理论研究进展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研究进展评述
    2.3 典型经验借鉴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3.3 启示借鉴
第三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特征认知
    3.1 发展阶段梳理
        3.1.1 试点示范阶段(2005~2010年)
        3.1.2 推广建设阶段(2011~2014年)
        3.1.3 全面提升阶段(2015年~至今)
    3.2 建设实态分析
        3.2.1 产业经济维度
        3.2.2 社会发展维度
        3.2.3 空间利用维度
        3.2.4 公共设施维度
        3.2.5 人居环境维度
    3.3 主要建设经验
        3.3.1 以点带面、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3.3.2 以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为切入点
        3.3.3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互促发展
    3.4 典型问题审视
        3.4.1 “粗放的生产,薄弱的经济”
        3.4.2 “分散的布局,低效的空间”
        3.4.3 “失衡的配套,滞后的维护”
        3.4.4 “单调的风貌,破碎的生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评估
    4.1 评估框架构建
        4.1.1 现行绩效评估体系的反思
        4.1.2 综合绩效评估的框架优化
    4.2 绩效水平测算
        4.2.1 过程事实一致性评估
        4.2.2 建设实施绩效的评估
        4.2.3 农民主体满意度评估
    4.3 绩效评估结果
        4.3.1 综合绩效不甚理想
        4.3.2 投入产出结构失衡
        4.3.3 空间差异特征明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影响机制阐述
    5.2 外部因素分析
        5.2.1 财政实力薄弱
        5.2.2 资源投入偏差
        5.2.3 管理行为不当
        5.2.4 政策制度弊端
    5.3 内部因素检讨
        5.3.1 村庄自治能力较弱
        5.3.2 人力资源质量欠佳
        5.3.3 农民主体意识缺失
    5.4 规划技术反思
        5.4.1 发展价值导向偏颇
        5.4.2 发展模式同质模仿
        5.4.3 编制内容质量欠佳
        5.4.4 规划实施有待增强
    5.5 小结
第六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模式建构
    6.1 理论内涵认知
        6.1.1 概念阐述
        6.1.2 要素解构
    6.2 目标价值体系
        6.2.1 先进理念借鉴
        6.2.2 目标价值导向
    6.3 建构思路及原则
        6.3.1 核心思路
        6.3.2 主要原则
    6.4 适宜模式构建
        6.4.1 地方模式
        6.4.2 类型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技术创新
    7.1 规划体系结构调整
        7.1.1 纵向层次体系
        7.1.2 横向类型体系
        7.1.3 阶段过程体系
    7.2 编制内容框架优化
        7.2.1 增加村庄农民行为特征和意愿分析
        7.2.2 增加对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引导
        7.2.3 增加风貌营造和文化传承相关内容
        7.2.4 回归乡土,重塑村庄社会交往空间
    7.3 核心规划方法创新
        7.3.1 农村人口外流导向下规模预测方法
        7.3.2 美丽宜居导向下村庄空间利用方式
        7.3.3 精明增长导向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7.3.4 自下而上农民主体参与式规划方法
    7.4 相关保障策略完善
        7.4.1 加快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7.4.2 全面推进驻村/镇规划师制度
        7.4.3 实施规划评估动态监测体系
        7.4.4 设立村庄规划编制专项资金
        7.4.5 搭建农村规划数据共享平台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证案例研究
    8.1 村庄产业经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8.1.1 村庄基本情况
        8.1.2 产业现状特征
        8.1.3 产业体系构建
        8.1.4 产业空间布局
        8.1.5 相关支撑体系
    8.2 村庄土地资源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8.2.1 农业现代化驱动下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8.2.2 桃园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及可持续推进路径
    8.3 村庄公共设施配套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8.3.1 新武村公共设施配置模式及其建设内容
        8.3.2 灵丹庙村公共设施现状特征及配置模式
    8.4 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8.4.1 村庄实态认知
        8.4.2 主要问题剖析
        8.4.3 人居环境提升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1.学术论文
    2.科研项目
附件
    附件1: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查问卷
    附件2: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附件3: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投入-产出原始数据
    附件4:关中地区调研村庄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9)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时空演变动力机制与减排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省内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碳排放相关概念
        2.1.1 人为源碳排放
        2.1.2 碳排放演变动力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低碳经济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能源-经济-环境(3E)理论
        2.2.4 灰色系统理论
        2.2.5 脱钩系统理论
        2.2.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IPCC分部门碳排放测算方法
        2.3.2 GIS空间分析方法
        2.3.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2.3.4 STIRPAT模型
        2.3.5 灰色预测GM(1,1)分析
        2.3.6 向量自回归与误差修正模型
        2.3.7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陕西省人为源CO_2清单编制与不确定性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陕西省自然资源条件
        3.1.2 陕西省政治经济发展现状
    3.2 陕西省人为源CO_2排放清单编制方法
        3.2.1 碳排放测算方法
        3.2.2 数据来源
    3.3 陕西省人为源CO_2排放结果分析
        3.3.1 陕西省人为源CO_2总排放量分析
        3.3.2 陕西省工业能源碳排放分析
        3.3.3 陕西省交通运输碳排放分析
        3.3.4 陕西省居民生活碳排放分析
        3.3.5 陕西省工业过程排放分析
        3.3.6 陕西省秸秆燃烧碳排放分析
        3.3.7 陕西省废弃物处理碳排放分析
    3.4 陕西省人为源CO_2排放方法不确定性分析
        3.4.1 基于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计算
        3.4.2 基于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计算
        3.4.3 陕西省人为源CO_2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分析
    4.1 碳排放的STIRPAT模型分解
        4.1.1 驱动因子选取与模型扩展
        4.1.2 模型构建与分析
    4.2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空间演化格局
        4.2.1 陕西省城市碳排放分析
        4.2.2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空间格局
    4.3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分析
        4.3.1 陕西省城市碳排放效率比较
        4.3.2 陕西省城市碳排放效率空间相关性分析
        4.3.3 城市碳排放驱动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
        4.3.4 城市碳排放演化动力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行业演化动力机制分析
    5.1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与经济脱钩特征分析
        5.1.1 Tapio脱钩模型
        5.1.2 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脱钩状态分析
        5.1.3 陕西省非能源消费碳排放脱钩状态分析
    5.2 陕西重点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5.2.1 陕西省火电行业碳排放测算
        5.2.2 陕西省水泥、钢铁行业碳排放测算
    5.3 陕西省人为源行业碳排放动力演化机制分析
        5.3.1 陕西省行业碳排放动力VAR模型构建
        5.3.2 VAR模型验证与分析
        5.3.3 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构建
        5.3.4 驱动因子对陕西省碳排放贡献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情景预测与减排潜力分析
    6.1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情景假设
    6.2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情景预测
        6.2.1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高碳情景预测
        6.2.2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基准情景预测
        6.2.3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低碳情景预测
    6.3 陕西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判断与减排潜力分析
        6.3.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6.3.2 陕西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判断
        6.3.3 陕西省碳减排潜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调控
    7.1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决策尺度调控
        7.1.1 构建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7.1.2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发挥新能源作用
        7.1.3 深化技术升级,高效控制高碳能源消耗
        7.1.4 细化排放途径,形成“碳减排”产品
    7.2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空间尺度调控
        7.2.1 关中地区调控策略
        7.2.2 陕北地区调控策略
        7.2.3 陕南地区调控策略
    7.3 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行业尺度调控
        7.3.1 交通运输业碳减排调控策略
        7.3.2 火电行业碳减排调控策略
        7.3.3 水泥、钢铁行业碳减排调控策略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未来展望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应:理论解析、实证检验与政策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农业补贴相关基本概念
        1.2.1 农业补贴的概念
        1.2.2 农业补贴的类型
        1.2.3 农业补贴的内涵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框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内容
        1.4.2 主要创新
        1.4.3 存在的不足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农业补贴政策的存废之争
    2.2 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应
    2.3 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思路
    2.4 文献评价
3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变迁历程与政策评价
    3.1 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变迁历程
    3.2 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
        3.2.1 农业补贴的实施概况
        3.2.2 四项直接补贴的启动与实施
        3.2.3 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农业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3.3.1 农业补贴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
        3.3.2 不同类型农业补贴的效应分析
        3.3.3 农业补贴生产效应—以目标价格为例
        3.3.4 农业补贴影响农村经济的路径分析
4 农业补贴政策的国外经验借鉴
    4.1 美国主要农业补贴政策
        4.1.1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介绍
        4.1.2 美国新农业补贴法案特点
        4.1.3 美国新农业法案的影响
    4.2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
        4.2.1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发展沿革
        4.2.2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介绍
    4.3 日本的补贴政策
    4.4 其他国家的补贴政策
    4.5 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经验总结与借鉴
5 农业补贴政策经济效应分析—对争议的回应
    5.1 对争议的初步回应——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例
        5.1.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评价
        5.1.2 一般均衡模型构建
    5.2 农机购置补贴的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构建
        5.2.2 数据说明
        5.2.3 模型结果分析
    5.3 对争议的进一步回应——农业补贴经济效应的非线性影响
        5.3.1 模型的介绍与引入
        5.3.2 实证分析
        5.3.3 结果分析
        5.3.4 政策建议与进一步讨论
6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的调整
    6.1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争议的根源
        6.1.1 农业补贴成本居高不下
        6.1.2 政策实施层面存在操作困难
    6.2 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
        6.2.1 农业补贴政策调整的背景
        6.2.2 农业补贴政策调整的内容
    6.3 农业补贴政策调整的经济学分析
        6.3.1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构建
        6.3.2 模型结果分析
    6.4 农业补贴政策调整的实证分析
        6.4.1 计量模型数据选取和处理说明
        6.4.2 计量模型构建
        6.4.3 SVAR模型系统中的脉冲响应分析
        6.4.4 S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6.4.5 结论与政策启示
7 优化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
    7.1 改进农业补贴资金使用方式
        7.1.1 提高农业补贴政策资金的使用效率
        7.1.2 改进农业补贴发放方式
    7.2 构建财政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7.2.1 财政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构建内容
        7.2.2 财政农业担保体系的构建路径
    7.3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7.3.1 加大农业补贴对保险的支持作用
        7.3.2 加快农业保险业改革步伐
        7.3.3 重点支持收入保险
        7.3.4 推动建立顺畅高效的农业保险工作机制
    7.4 强化农业补贴项目监督
        7.4.1 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的机制创新
        7.4.2 补贴方式上以"绿箱"补贴为主
        7.4.3 加强农业补贴项目监督机制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用电振法提高农作物产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作物状态在线反馈的温室双闭环最优控制研究[D]. 徐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6)
  • [2]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研究[D]. 周宏飞.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基于遥感数据的荔枝关键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养分反演模型研究[D]. 周慧.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无线传感器网络光伏供电系统能量管理研究[D]. 雒凯瑞.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5]乡村振兴背景下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林源镇为例[D]. 王佳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6]大同市低碳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杜建国.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多元化经营研究 ——以山西JX煤炭企业为例[D]. 朱嘉.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8]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杨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9]陕西省人为源碳排放时空演变动力机制与减排潜力研究[D]. 王小辉.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10]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应:理论解析、实证检验与政策优化[D]. 番绍立.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电振法提高作物产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