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烈国志》的艺术创作

论《新烈国志》的艺术创作

一、论《新列国志》的艺术创见(论文文献综述)

权爱娟[1](2018)在《《新列国志》叙事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周列国志》是继《三国演义》后声名最盛的历史演义小说。而《东周列国志》是蔡元放对冯梦龙《新列国志》的评点本,对小说内容无甚修改,因此它能获得如此成就,应归功于冯梦龙改写的《新列国志》。目前,学界对于《新列国志》的研究多聚焦于小说的情节、人物以及主题。谈到叙事时,也多从虚实关系出发,不利于全面认识《新列国志》的艺术成就。鉴于此,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新列国志》进行分析。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新列国志》的成书背景。首先,晚明动荡的政局及进步的思想,使冯梦龙秉持着“教化”的目的改写《新列国志》。同时,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便利的环境;其次,浩繁的史学典籍与文学作品为冯梦龙提供了素材及叙事技巧;第三,冯梦龙出色的小说编撰能力及对列国历史的熟悉为他对《新列国志》的改写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对从指导思想和叙事文本两方面对新旧列国志作比勘。比勘的目的首先在于了解冯梦龙对《列国志传》进行改写的原因;其次在于分析冯梦龙对《列国志传》的改写在文本上的具体体现。第三部分从叙事学概念中“故事”层面出发,首先分析《新列国志》中次第相连,具有系统性的叙事情节单元;其次探讨《新列国志》在实录基础上所作的艺术虚构。第四部分,从叙事学概念中的“话语”角层面出发,首先探讨《新列国志》以顺序为主,时间倒错为辅,使小说脉络清晰的叙事时间处理;其次分析《新列国志》以“全知视角”为主,兼以“外视角”增加戏剧性的叙事视角运用;第三论述《新列国志》以按史敷演的“讲述性”语言为主,趣味生动的“描写性”语言为辅的语言艺术。

王波[2](2017)在《《左传》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成熟最早的一部叙事作品,其在经学、史学以及文学方面取得的成果代表了先秦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左传》所取得的文学成果,对后代作品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特别作为一部叙事文学,对同样以叙事为特点的中国古代小说来说,《左传》是滋养其萌芽、发展乃至成熟的一片沃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技巧,都是古代小说思想和艺术的渊薮。尤其是取材于《左传》的《东周列国志》,研究《左传》对它的影响,能够更清晰地辨识中国古代文学从史传到小说这一发展路径,对于追溯小说发展的源头也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左传》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第一部分,分析《左传》中的小说因素,并探究其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先秦时期史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身份特征决定了,文中多记录有鬼神、梦兆、预言等成分,这些虚构的因素为《东周列国志》所继承;另一方面由于当时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史料的缺乏,造成了《左传》中某些情节的虚拟,这为《东周列国志》演绎历史时作者遥体人情,代人物发言,虚构情节提供了借鉴。第二部分,从思想方面研究《左传》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左传》是春秋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不同于春秋战国诸子着书立说,招徒讲学,左氏“以史为鸣”,通过记录历史,来表达自己仁政爱民和任贤图治的思想主张。这对自小就耳濡目染儒家文化,并饱含深切忧患意识的冯梦龙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部分,从艺术手法方面研究《左传》对《东周列国志》影响。《左传》是一部成熟的编年体叙事巨着,它不仅为《东周列国志》提供了故事原型、人物群像、历史框架,而且其叙述人物、故事、战争的艺术手法为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范式和借鉴。第四部分,从创作理念方面探究《左传》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中国史学发达,受史官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也形成了崇尚真实的审美传统。《左传》是一部信史,左氏“秉笔直书”创作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求实”的审美倾向无疑有着深刻影响。冯梦龙秉持着“羽翼信史”态度,将《东周列国志》引向了一条求实补史的道路;其作蕴含的教化思想也受到了《左传》“惩恶劝善”思想的影响。

吴建生[3](2017)在《晚清社会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晚清社会小说数量既多,成就亦大,但很多作品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将社会小说整体看待为一种小说类型,无法准确反映晚清社会小说的真实面貌。本文通过辨析晚清小说界是在何种情境下使用“社会小说”这一概念,以及“社会小说”代表作品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差异,尝试将“社会小说”视为一种因应“改良社会”思潮产生的文学潮流,并把此潮流中的作品进一步归为四种各具特色的小说类型:政治小说、暴露小说、世事小说和类史小说。论文分别考察它们的文学传承、发展动因、主要特点和演化流变,以勾勒出这四类小说的主要面貌和发展过程;同时关注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革新因素,考察这些革新因素在小说现代转型中所起的作用。论文结构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晚清社会小说的研究价值,回顾学界对晚清社会小说的研究成果,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对社会小说进行辨析。追溯“社会”词义在晚清的改造和发展,分析其所包含的现代政治观念。讨论当时小说分类的理论与实际做法,分析时人如何看待社会小说以及如何使用这一名词。通过对几种代表性作品进行比较,辨明社会小说之间所存在的明显差异,论证把社会小说归为文学潮流的合理性;从“社会”词义出发,结合作品的实际状况,分析“社会小说”潮流下可能包含的四种小说类型。第二章围绕政治小说展开讨论。阐述中国教化传统对小说界革命提倡的重要影响,分析教化传统内涵在晚清所产生的变异。论述政治小说从发现到勃兴的概貌,探讨政治小说勃兴与迅速衰落的原因。通过对政治小说主题的分析,辨析政治思潮是如何影响小说创作以及这些主题的浪漫化特征。第三章针对暴露小说进行讨论。从政治权威的倒塌和小说出版的市场化两方面来分析暴露小说风行的原因。讨论暴露小说的主题、题材特点,分析其“现形”手法所蕴含的意味。讨论暴露小说的“滑稽”美学风格,辨析此种“狂欢化”叙事并不具备太多现代性因素。第四章讨论世事小说。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晚清经世主义思潮、小说界革命的推动等方面分析世事小说繁荣的原因,论述世事小说在题材、内容、情感等方面与政治小说、暴露小说的差异。探讨世事小说对于晚清短篇小说兴盛的影响,分析短篇小说首先进行现代转型的原因与特点。讨论世事小说的“抒情性”品格,包括情感特征、表现形式,分析“抒情性”在促使小说从“为社会”到“为人生”转变中的作用。第五章讨论类史小说。辨析类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差异,分析其所蕴含的线性历史观与开放历史观,以及对小说叙事手法和风格所造成的影响。从风俗史、文化史角度辨析类史小说与其它社会小说的差异。讨论类史小说典型的叙事结构,辨析类史小说与言情小说的区别,讨论社会言情小说应如何归类以及类史小说在民国时期的发展演变。结语部分从政治、商业、艺术三个维度,讨论作为整体的社会小说的发展过程以及内部的此消彼涨。附录部分包括社会小说相关编年等,均与论文写作密切相关。此外还有稀见报刊所载小说作品表,则是笔者在查阅原始资料时所得,多数未被小说工具书所着录。

王舒欣[4](2016)在《《新列国志》故事渊源及流变》文中认为《新列国志》叙述春秋战国时期五百余年历史,而此段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极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自万历中后期至明朝灭亡,最高统治者日益骄奢淫逸,世风道德日益败坏。《新列国志》正编写于明末之时,于明亡背景下重温先秦历史,有以史为鉴之意。有鉴于此,冯梦龙用文学弘扬道德教化,将新的思想与向往融汇于《新列国志》中,认为《新列国志》是可以作为治世思想与规范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由于《新列国志》故事内容多半在史书上有据可依,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左传》、《史记》、《吴越春秋》、《燕丹子》等,将《新列国志》中与史书相关的故事整理分类,着重研究文学叙事对历史叙事的重写。文中对敷演列国故事的变文、平话、小说等也进行了研究,与《新列国志》进行对比,梳理了列国故事来源与演变。另外对与列国故事相关的戏曲进行了搜集整理。《新列国志》中讲述故事过多,故事内容又过于碎片化,有不够完整之嫌,因此对故事的分类研究较为吃力。在新列国志的故事分类方面研究者也相对较少。文中整理了《新列国志》故事当中的三部分脉络清晰的故事,追溯其本事来源,梳理故事后世流变,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故事的流变过程。《新列国志》中,叛乱故事涵盖三十九章,共五十个故事,分为三类,第一,争权夺利,第二,君主昏庸,第三,乱臣篡逆。对叛乱故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教化意义。叛乱故事多源于先秦时期史书记载,自秦汉以后流变较少。一直到元明时期,才重新开始对其进行改编更定。《新列国志》中复仇故事共二十六个,分为三类,第一,血族复仇;第二,士族复仇;第三,君臣复仇。但依据中国古代的特殊伦理道德机制,文中以两个典型复仇故事为例,研究孙膑复仇故事与伍子胥复仇故事的史料渊源与后世流变,分类来观察复仇的这些原动力无疑是最为实用,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新列国志》中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先秦神话共七十六个。分为四类,第一,天命神话;第二,幽冥神话;第三,精怪神话;第四,超人神话。由于其时间跨度之大,依据史料之多,所以其选取的神话内容之丰富,也是其他同类型历史小说所不能比及的。最后,研究《新列国志》中人物形象的流变,包括君主形象与女性形象,也可以看出作者依据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而传达出的价值观,并且提供了对于历史兴亡的重要鉴戒。

包梦岩[5](2016)在《蔡元放小说评点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围绕蔡元放的小说评点展开,主要涉及蔡元放对《东周列国志》、《水浒后传》两部作品的评点,文章分为蔡元放的历史小说理论、蔡元放对《水浒后传》的改订、蔡元放的续书理论三部分。第一章“蔡元放的历史小说理论”,除学界较为关注的“实录”理论之外,本文继续对蔡元放的历史小说理论作延伸性探讨:首先,将蔡元放与冯梦龙的历史小说理论进行比较,蔡元放评点了冯梦龙的作品《新列国志》,其历史小说理论对冯梦龙有很大的继承性。冯梦龙和蔡元放都主张历史小说创作应严守史实,在历史小说之外,他们都认可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虚构。其次,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讨论蔡元放的历史小说理论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第二章和第三章均围绕《水浒后传》展开讨论,蔡元放于乾隆三十五年修订、评点了陈忱所着的《水浒后传》,将八卷析为十卷。此后,陈忱原本《水浒后传》和蔡元放评点本《水浒后传》并行于世。蔡元放作为评点者,其对《水浒后传》的内容增饰、疏漏修订等工作本身即是一种再创造活动,改订后的十卷本具有不同于八卷本的版本价值和文学价值。据此,本文第二部分“蔡元放对《水浒后传》的改订”从回目、正文两个方面讨论蔡元放作删改增饰的原因。八卷本《水浒后传》包含作者陈忱的评点,陈忱从自身创作经验出发,对小说续书创作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蔡元放续书理论对陈忱续书创作理论有沿革,所以第三章首先谈蔡元放对陈忱续书理论的继承,继而从文法、人物、结构等方面谈蔡元放续书理论的发展。总的来说,蔡元放作为有特点的小说评点家,其评点作品和小说理论值得学界关注,其对《东周列国志》和《水浒后传》大量细致、深刻的评点工作值得肯定,虽然蔡元放的小说评点有时过于重视历史演义小说的补史垂鉴功能和小说的教化劝惩功能而略显刻板,但瑕不掩瑜。蔡元放的历史小说理论对后代历史小说理论的影响、蔡元放小说评点的创新性尚待系统研究。

张梓涵[6](2015)在《《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晚明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在余邵鱼的《列国志传》的基础上改编为108回的《新列国志》,清乾隆年间蔡元放在冯梦龙的《新列国志》的基础上稍加修订,并增加了序、读法、评语和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是一部除《三国演义》之外较有影响力的通俗历史演义小说。作品叙事起于周宣王,讫于秦始皇,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及外交活动。与其他历史题材的小说一样,作品中的男性占主体地位,但与此同时,作品中也塑造了多达一百五十余位女性形象。本文以冯梦龙编着,蔡元放评点的《东周列国志》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真研读《东周列国志》文本,将小说中所涉及的女性按其特征的不同作系统的分类,揭示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探讨作品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全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第一章深入发掘《东周列国志》中女性形象的特征,除了传统社会中较为典型的贤妻良母、贞洁烈女,以及被男人们唾弃的红颜祸水,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些较为特殊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现代女性的影子。第二章主要是把《东周列国志》中的女性形象与《左传》、《史记》等史传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基于题材本身的原因,《东周列国志》中的女性人物大多在史书中早已存在,这一章主要在对比史料的基础上,探讨《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对史学原型人物的继承和发展。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东周列国志》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这其中既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有创作者个人的因素,虽然冯梦龙的女性观带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与同类小说相比,在女性问题上还是具有了明显的进步。

盘江婷[7](2014)在《论《新列国志》的写作》文中认为在冯梦龙辑演《新列国志》之前就已经存在一部列国志小说,即明中期余邵鱼所编《列国志传》,它的刊印比《新列国志》早了大约四十年。两者都是文人创作,体裁和题材一致,都是辑演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兴亡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余邵鱼对材料的组织采用杂凑的方式,小说出现了主题不连贯、叙事结构不合理、详略不当等问题。由于冯梦龙有《春秋》学及纲鉴学背景,他利用自己知识结构的优势,重新辑演了一部新的列国小说。冯梦龙编写《新列国志》时,他统一主题,重新安排小说的叙事结构,对春秋战国时期正史、杂史、野史材料进行了融合。经学、《国语》中有很多议论材料,冯梦龙变“议论”为“叙事”,注意展开矛盾,对经学、史学中的不同立场进行较大限度的融合。正史、诸子、野史材料中对相同人物及事件常常有相异或不同侧面的记载,《新列国志》采用拼接的方式,对它们进行综合,以便叙事曲折生动以及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冯梦龙通过增加更多的人物关系、人物类型和奇闻轶事,围绕在中心人物及事件附近,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效果。大量神秘色彩的加入丰富了小说的意象。《新列国志》小说内部出现了两种叙事结构:春秋时期的层次结构,战国时期金字塔结构。层次结构是较为松散的结构,而金字塔结构是较为模型化的结构。因为小说有关这两个时期的叙事因素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叙事因素包括时间、故事、情节、人物、视角、动机等因素),因而形成不同的内在结构。《新列国志》中两个时期异质叙事结构的衔接使得小说艺术整体感出现断裂。

欧阳文风,杨芳琦[8](2013)在《《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明清时期、清末至1949年、1949年至今三个阶段。不同的研究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研究向度和视域:明清时期,研究形式主要是序跋、笔记、评点一类,表现出较零散自发的状态;清末至1949年间,小说频繁出现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料编辑、专科目录及文学史小说史中,呈现一种较系统自觉的状态;1949年至今,相关研究逐渐多元化,呈现系统性、专题性的特点,在小说研究的角度上,取得了惊人的突破。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关于《东周列国志》的研究与其声名极不相称,亟待加强。

郭彩月[9](2013)在《《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研究》文中认为《东周列国志》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纷乱的诸侯争霸之事,而又有众多女性形象点缀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小说,一百八十多位女性形象在书中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本文就是针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一系列的研究。首先,因《东周列国志》是在继承史传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润色演变成现在的版本,因此女性形象的形成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东周列国志》中大多数女性都能在史传文学中找到原型,所以首先要对史传文学中女性形象进行溯源,了解小说中的女性对史传文学中的女性的传承。但是作者仍然根据情节需要,虚构了部分女性人物,同时又补充了女性形象的细节,使其形象更加完整、立体。之所以《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呈现出这样的形象特点,纵向来看,一方面是因为《东周列国志》的成书时期受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氛围所影响,另一方面因为小说主要记载的是先秦时期的历史故事,因此作者还有远距离的情感寄托,根据这些又能分析出《东周列国志》中的女性形象的一些文化透视,能够看出小说中对待女性的一些态度和观点。基于以上能够看出作者描写女性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肯定《东周列国志》能够运用对比衬托、渲染环境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使小说能容更精彩的同时,也看出小说中存在女性形象类型化以及事大于人的描写弊端。

王亚凤[10](2012)在《蔡元放小说评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蔡元放,名奡,字元放,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江宁人,清代小说评点家,生平事迹不可考。蔡元放作为《东周列国志》和《水浒后传》两书的改订和批评者,对小说文本精心修订并撰写了详细的批语,促进了两部书在清代中期以后的传播。蔡元放的历史小说“实录”观以及针对续书创作所提出的一系列“文法”理论,对后人鉴赏和创作小说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然蔡元放的小说评点也不乏因袭模拟或空发议论之处,但瑕不掩瑜。而且作为文人,蔡元放自觉以教化世人作为小说评点的审美标准,力求使自己的作品有补于世道人心。蔡元放的小说评点,对小说评点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论《新列国志》的艺术创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列国志》的艺术创见(论文提纲范文)

(1)《新列国志》叙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列国志》叙事艺术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列国志》成书背景
    第一节 《新列国志》成书的时代背景
        一、朝堂矛盾重重,政局危机四伏
        二、商品经济不断增长,通俗出版业蓬勃发展
        三、实学思潮高涨,经世致用思想得以发扬
    第二节 《新列国志》成书的文史背景
        一、《新列国志》所借鉴的材料之来源
        二、《新列国志》继承的叙事技巧
    第三节 冯梦龙的创作才能
第三章 《列国志》与《新列国志》叙事比较
    第一节 《列国志》与《新列国志》叙事指导思想比较
        一、余邵鱼《题全像列国志传引》
        二、冯梦龙《新列国志·凡例》
    第二节 《列国志传》与《新列国志》的叙事文本比较
第四章 《新列国志》结构艺术与虚实关系
    第一节 《新列国志》叙事结构艺术
    第二节 《新列国志》对虚实关系的处理
        一、以“实录”原则为主
        二、以艺术的虚构为辅
第五章 《新列国志》时间处理和视角运用
    第一节 《新列国志》对叙事时间的处理
        一、预叙
        二、分叙
        三、补叙
        四、倒叙
    第二节 《新列国志》对叙事视角的运用
        一、全知视角
        二、外视角
第六章 《新列国志》语言艺术
    第一节 《新列国志》中的讲述性叙事语言
        一、解释类诗词
        二、论赞类诗词
    第二节 《新列国志》中的描述性叙事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左传》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左传》的小说因素及其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
    第一节 《左传》“好语神怪”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
    第二节 《左传》拟言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
    第三节 《左传》善采传闻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
第二章 《左传》对《东周列国志》的思想影响
    第一节 《左传》民本思想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
    第二节 《左传》任贤图治思想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
第三章 《左传》艺术手法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
    第一节 《左传》叙事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
    第二节 《左传》战争描写艺术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
    第三节 《左传》写人艺术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
    第四节 《左传》“君子曰”的史评模式对《东周列国志》 诗赞的影响
第四章 《左传》创作理念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
    第一节 左氏的“秉笔直书”与冯梦龙的“羽翼信史”
    第二节 《左传》的惩恶劝善与《东周列国志》的教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晚清社会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晚清社会小说的研究价值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第一章 “社会小说”辨析
    第一节 “社会”一词含义
    第二节 晚清小说分类理论及“社会小说”的提出
    第三节 作为文学潮流的“社会小说”
第二章 社会小说之一:政治小说
    第一节 教化传统:从旧小说到新小说
    第二节 政治小说的发现及勃兴
    第三节 政治小说的主题:民族独立与国家建设
第三章 社会小说之二:暴露小说
    第一节 暴露小说风行的原因
    第二节 现形:暴露小说看待社会的方式
    第三节 滑稽:暴露小说的风格及意味
第四章 社会小说之三:世事小说
    第一节 现实主义传统及晚清世事小说的繁荣
    第二节 世事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兴盛
    第三节 抒情性:世事小说的独特品格
第五章 社会小说之四:类史小说
    第一节 不同以往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 文化史与风俗史:不断展开的社会画卷
    第三节 类史小说向社会言情小说演变
结语: 过渡形态的社会小说
附录
    附录一 社会小说相关编年
    附录二 政治小说作品表
    附录三 暴露小说作品表
    附录四 白话报刊所刊载小说
    附录五 晚清报刊中的短篇小说
    附录六 商务印书馆出版小说考及作品表
    附录七 稀见报刊所载小说作品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新列国志》故事渊源及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列国志》创作背景及作者
    第一节 晚明社会的政治与经济背景
    第二节 冯梦龙生平与文学创作
第二章 文学叙事对历史叙事的重写
    第一节 先秦历史叙事的演化
        一、《新列国志》对《左传》文本的借鉴与演变
        二、《新列国志》对《史记》文本的吸收与演变
        三、《新列国志》对其他杂史文本的吸收与演变
    第二节 从变文到小说
        一、《伍子胥变文》与《孟姜女变文》
        二、《七国春秋平话》
        三、《列国志传》
        四、《东周列国志》
    第三节 列国故事戏曲汇总
        一、南戏、杂剧与传奇
        二、清代、近代杂剧
    第四节 冯梦龙列国故事的不同文本比较
        一、《新灌园》与《灌园记》写史之比较
        二、《新灌园》与《新列国志》有关情节之比较
第三章 《新列国志》中的叛乱故事
    第一节《新列国志》中的叛乱事件
        一、叛乱事件分类
        二、叛乱事件原因
        三、叛乱主体成员作乱下场
    第二节 叛变故事的渊源与流变
        一、秦汉至唐时期的叛乱故事演变
        二、宋元时期叛乱故事演变
第四章 《新列国志》中的复仇故事
    第一节 复仇故事类型解析
        一、血亲复仇类型
        二、士族阶层复仇类型
        三、君臣复仇类型
    第二节 复仇故事的渊源与流变
        一、孙膑复仇故事流变
        二、伍子胥复仇故事流变
第五章 《新列国志》中的神话故事
    第一节 《新列国志》神话故事类型
    第二节 神话故事的渊源与流变
第六章 《新列国志》重要人物形象及其演变
    第一节 君王形象
        一、胸怀宽广的明君形象
        二、知人善用的贤达形象
    第二节 女性形象
        一、史官政治视角下的祸国形象
        二、文人话语下的多面立体形象
        三、民间话语视角下的两极化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蔡元放小说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蔡元放的历史小说理论
    第一节 蔡元放与冯梦龙历史小说理论比较
    第二节 蔡元放历史小说理论的影响
        一、 蔡元放历史小说理论对《东周列国志》传播的影响
        二、 蔡元放历史小说理论对《东周列国志》评价的影响
第二章 蔡元放对《水浒后传》的改订
    第一节 改订回目
    第二节 改订正文
        一、 改订原文使语言通俗合理、结构紧密
        二、 改订原文使情节更加合理
        三、 改订原文使情节更加曲折
        四、 改订原文凸显主旨
        五、 其他改订
第三章 蔡元放的续书理论
    第一节 蔡元放对陈忱续书理论的继承
        一、 续书创作动机、主旨应从前书而来
        二、 续书应合理续写前书人物、情节
    第二节 蔡元放对陈忱续书理论的发展
        一、 续书应对前书做呼应、补充
        二、 续书可以变通前书不合理处
        三、 续书结构应较前书有所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先行研究成果综述
第一章 《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政治风云中的红颜祸水
    第二节 传统道德下的贤妻良母
    第三节 礼教禁锢下的贞节烈女
    第四节 作为牺牲品的女性形象
    第五节 其他女性形象
第二章 《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对史学原型人物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对史学原型人物的继承
    第二节 《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对史学原型人物的发展
第三章 《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的多重成因分析
    第一节 传统女性观的影响
        一、男女之别与男尊女卑
        二、红颜祸水论
        三、女子贞节观
    第二节 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东周时期较为开放的时代风气
        二、晚明时期整个社会的女性观
    第三节 作者的创作心态
        一、冯梦龙的情教思想与矛盾复杂的女性观
        二、劝惩教化的创作目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论《新列国志》的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新列国志》创作背景及版本
    第一节 《列国志传》的出现
    第二节 冯梦龙针对《列国志传》编写缺点提出的写作策略
        一、《新列国志》的凡例与《列国志传》的针对性
        二、《列国志传》的凡例与变例
        三、《列国志传》中空疏的历史框架
    第三节 冯梦龙的经学和史学背景
    第四节 《新列国志》的版本
第二章 《新列国志》的叙事方法
    第一节 《新列国志》的本事
    第二节 “串联、“并联”交错的叙事结构
        一、《新列国志》采用的基本叙事方式
        二、在“串联”式和“并联”式下组成的几种结构模式
        三、叙事结构重新的安排的必要性
    第三节: 聚合式写作手法
        一、对经史材料综合
        二、诸子文献的运用
        三、预述手法和鬼神意象的审美效果
第三章 《新列国志》的写作难题
    第一节 “史官笔法”与“瑰特(?)丽”:史事与人物
        一、《史记》战国史料来源
        二、战国时代与战国人物
        三、编年体与纪传体
        四、春秋和战国的断裂与衔接
    第二节 历史与叙事视角
        一、散点视角与六国视角
        二、《新列国志》春秋时期的主题表现
        三、《新列国志》战男时期人物与时代张力
余论
参考文献

(8)《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清时期先驱性探索
二、清末至1949年的繁荣与发展
三、1949年至今的多元化视野
    (一) 成书过程与创作理念
    (二) 思想文化
    (三) 人物形象
    (四) 艺术得失
    (五) 与《三国演义》比较研究
四、结语

(9)《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东周列国志》女性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二、 目前学界研究的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东周列国志》女子形象分类
    一、 太后国母类
    二、 王臣女眷类
        (一)、计谋型
        (二) 贤德型
        (三) 纵欲型
        (四) 忠烈型
        (五) 牺牲型
    三、 平民女子
    四、 其他类型
        (一) 神女形象
        (二) 婢女形象
第三章 《东周列国志》对史传女性形象的继承和发展
    一、 《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对史传文学的传承
        (一) 史传文学中女性形象追溯
        (二) 《东周列国志》对史传文学女性形象的继承
    二、 《东周列国志》的女性形象对史传文学的发展
        (一) 虚构形象
        (二) 增补细节
第四章 《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文化意蕴管窥
    一、 作品文化背景略论
        (一) 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 作者的写作心态
    二、 女性形象的文化透视
        (一) 女性守节观
        (二) 女性附属观
        (三) 女性祸水观
第五章 《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塑造艺术论
    一、 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一) 对比衬托的运用
        (二) 渲染环境氛围
        (三) 曲折的故事情节
    二、 塑造形象不足之处
        (一) 塑造形象类型化
        (二) 事大于人的描写方式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蔡元放小说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蔡元放小说评点研究现状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以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蔡元放《东周列国志》评点研究
    第一节 《东周列国志》版本概述
    第二节 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的评点内容
    第三节 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的评点艺术
第二章 蔡元放《水浒后传》评点研究
    第一节 《水浒后传》的版本概述
    第二节 陈忱《水浒后传》的创作与评点
    第三节 蔡元放对《水浒后传》文本的改订
    第四节 蔡元放对《水浒后传》的评点研究
第三章 蔡元放小说评点综论
    第一节 蔡元放的评点活动略述
    第二节 蔡元放的小说评点思想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论《新列国志》的艺术创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列国志》叙事艺术研究[D]. 权爱娟. 集美大学, 2018(10)
  • [2]《左传》对《东周列国志》的影响研究[D]. 王波. 西北师范大学, 2017(12)
  • [3]晚清社会小说研究[D]. 吴建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4]《新列国志》故事渊源及流变[D]. 王舒欣. 陕西理工学院, 2016(10)
  • [5]蔡元放小说评点研究[D]. 包梦岩.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6]《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研究[D]. 张梓涵. 曲阜师范大学, 2015(03)
  • [7]论《新列国志》的写作[D]. 盘江婷. 南京大学, 2014(05)
  • [8]《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J]. 欧阳文风,杨芳琦. 云梦学刊, 2013(03)
  • [9]《东周列国志》女性形象研究[D]. 郭彩月.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3)
  • [10]蔡元放小说评点研究[D]. 王亚凤.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论《新烈国志》的艺术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