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呼唤知识农民

新世纪呼唤知识农民

一、新世纪呼唤知识农民(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好[1](2020)在《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贾平凹始终关注着他的故乡商州和居住城市西安,以商州和西安为文学创作根据地来实现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对话。“知识分子返乡”叙事是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的产物,是作家在城乡所代表的传统与现代间价值抉择的话语实践。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颇有代表性的呈现了农裔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生存精神困境,在乡土变迁中呈现的多维度现实感知,由于身份转换难以融入乡村的困境以及在返乡抉择和行为实践中进退两难的精神矛盾。因此,知识分子返乡叙事是理解贾平凹创作意图与精神焦虑的关键切入点。首先,本论文分析贾平凹小说中知识分子返乡的行为动机,根据行为动机的特点,将其分为四种形式,深入探析具有代表意义的行为动机,分别是因追寻乡土之根而实现游历式返乡,因坚持平民立场而实现抗争式返乡,因处理人情世故而实现风俗式返乡,因寻求生命激情而实现自救式返乡。其次,进一步分析知识分子返乡的现实感知,流动的时间和变迁的乡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后生感悟到商州民族风情的自然与原始,金狗意识到乡村变革下的艰难沉重,子路、夏风无奈地注视着凋敝衰败的传统村落,子明思索着在人与自然的失衡关系的生存困惑。从历史的角度看,返乡知识分子是中国乡土变迁的见证者与沉思者。然后,知识分子在返乡中一直处于“回不去”的生存焦虑中,这是源于他们的身份困境,即后致的知识分子身份和先天的农民身份的认同焦虑。知识分子在城市有着自我和他人的身份认同焦虑,依旧是城市里的“乡下人”,在乡村却成为“城里人”;知识分子都有挥不去的农民底色,故乡如同镜子,照出他们的不断掩饰和改造的农民本性;知识分子返回故乡生活,不同于之前的农民身份,有着“荣归故里”的生活姿态,在潜意识中形成对整个乡村社会的“俯视”;故乡是属于生存在那里的人们,返乡知识分子是不被故乡人认同的“他者”,故乡早已成为象征性的存在,注定了承接鲁迅式的“过客”般的宿命。最后,我们将焦点放在知识分子返乡的抉择和行为实践中,知识分子在城与乡之间游移不定,证明了知识分子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揭示他们在城乡均不能安身立命的精神矛盾。离乡是返乡存在的前提,在进城与返乡的抉择中,知识分子充满了精神矛盾,包括历史理性和人文情感的分裂,理想实现与精神苦闷的困惑,在离乡情绪与乡土情结之间挣扎,在生命需求和生存条件的反差之中缠绕不清,因此,知识分子一直处于精神矛盾中而进退两难,循环往复。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表征着贾平凹以自我生存经验对古老城乡对立现实的人文关照,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作家在返乡中对精神家园的追逐,但是家园却永远在路上,这既有一代农裔知识分子共有的心理特征,也具有个人精神反思的独特性。

陈超群[2](2020)在《彭泽县黄岭乡传统文化振兴研究》文中认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经过历史的沉淀,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在我国,乡村传统文化带有较为浓厚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于夯实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说,它代表着我国独特的精神标识。做好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创新、振兴发展,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愈发显得重要。做好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研究,对于增强乡村传统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激活其自身生机与活力有着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彭泽县黄岭乡传统文化振兴情况进行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层治理理论、动力机制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等理论的指导,通过翻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了解等调查方式,了解黄岭乡传统文化的振兴情况,发现该地有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良性互动、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品、有序申报历史遗存、有效传承传统民俗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有文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文化遗存流失、消极文化腐蚀、意识形态式微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需要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投入、培育文化人才队伍、发掘文化遗存价值、坚持特色发展之路、打击不良风气、转化实效促经济效益提升的建议。

包志国[3](2019)在《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研究(1949-1956)》文中提出随着世界步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在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东西方的价值观念、传统与现代的价值思想相互激荡交融,世界各国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发展和追问愈来愈烈。从这一大的全球视角来审视价值观念系统的建构,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重要性和时代紧迫性。价值观教育是价值观念系统建构的重要路径,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之中,更是发挥着建立社会价值秩序、塑造人的内心世界以及重建人们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社会重大变革时期执政党的价值观教育对政权的巩固、多元价值观的整合以及社会思潮的引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949-1956年这一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传递新的时代精神、锻造新的时代品格和引领新的社会风尚的历史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自1840年代以来中国最为重大和最为根本的社会变革。这一深刻变革实现了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进而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开启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从饱受屈辱到站起来的一个全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建成。新中国初创后的这七年,经济、政治、文化经历着急骤的变迁,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内心深处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异乎寻常的矛盾冲突和选择调适。各种价值观呈现出交织交锋状态,封建的、落后的、保守的、反革命的价值观与科学的、先进的、进步的、革命的价值观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与斗争,形势异常严峻和复杂。面对深刻的社会变化,如何通过执政党的力量来确立起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摆在当时刚刚取得全面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面前一项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在这段重要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价值观教育,整合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念,构建国家和民族新的价值观念系统,凝聚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平稳顺利地完成这一具有奠基性、开创性意义的社会变革,使得1949-1956年间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了蓬勃盎然的生机。本文中的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不同社会群体所进行的价值系统重塑的一种教育。从深刻意义层面来看,价值观教育是价值信仰系统建构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对于整个社会,还是对于每个个体,都必不可少。对社会而言,其具有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融合多元的意识形态,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对个体而言,其具有认知时代发展趋势、坚定信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功能。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这一重大变革时期,价值信仰系统建构如何稳固国家政权、如何巩固执政党地位以及如何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一问题导向为切入点。在归纳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历史文献资料,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融通中共党史、共和国史、价值哲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支撑,深入到文化深层结构的价值观层面,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头七年开国奠基时党的价值观教育,探寻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源头活水,剖析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梳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象及核心内容,归纳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途径与载体,总结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显着成效、基本经验、主要教训以及对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深刻启示。历史需要观照现实,现实更要回望历史。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更好构筑中国价值,均需回溯到更深的层次和更大的历史格局中,在历史语境中去解读现实。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拓展多学科协同研究的视野,在整体性把握下凸显中国共产党特定历史阶段价值观教育的特征,突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当代走向研究,试图从学理层面为新时代构建国家民族价值信仰系统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及有益的历史借鉴。

郎杰燕[4](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指出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彭婷婷[5](2019)在《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赵树理在其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农民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乡村识字人形象,这些人虽然也生活在农村,但是他们和普通的、不识字的、没有文化水平的农民,即所谓的“文盲”又有所差别。这些乡村识字人形象在赵树理小说中多次出现,他们不但在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形象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构成了赵树理小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即赵树理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问题。赵树理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乡村识字人形象,他们分别是为农民谋实利者、积极参加农业生产者、农民利益损害者和看不起农民和农业生产劳动者,这四者有一个共同特征——识字。通过阅读文本,读者能够感受到赵树理对这一批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赵树理小说中塑造的乡村识字人这一人物形象谱系进行梳理和分类,力图勾勒其作品中乡村识字人形象的整体面貌和个体形态,体悟作者对乡村识字人群体所持的特殊情感,进而探讨乡村识字人形象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把握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塑造的意义和局限。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立足于文本,对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进行分类,根据这些人物的共性特征,将他们分为为农民谋实利者、积极参加农业生产者、农民利益损害者以及看不起农民和农业生产劳动者四种类型,在对乡村识字人形象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归纳出乡村识字人形象的整体面貌和个性特征,进而更加深入地体认赵树理这位乡村小知识分子对乡村识字人群体的情感态度。第二章则是结合时代背景、作家身份等方面的内容来探求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的塑造缘由,主要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政策、赵树理的农民出身和农村生活经历以及赵树理身上的知识分子气质和修养等方面入手,力图由此来看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的成因。第三章是在对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进行梳理和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分析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的意义和价值,即通过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的塑造来看赵树理对知识的认知与思考、对合格的乡村识字人的呼唤与期待、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审视与思考以及对城乡差别问题的揭示与思考。第四章是回归具体小说文本,从人物形象意识形态化和人物个体形象单一化、群体形象类型化等方面来分析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在艺术表现上的缺陷和不足。

李振刚[6](2019)在《孙梨《芸斋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孙犁以真实的笔法陆续写成了一组以《芸斋小说》为总题的短篇小说。在作品中,孙犁回忆了自己在抗日战争、十年大病以及“文革”期间发生在自己以及身边亲人和友人之间的人和事。其中既有民间艺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情,也有造反派对善良人们的打压与欺辱;既有专注于做买卖的独特当权者,也有大发国难之财的女相士。故事的内容稍显繁杂,但小说始终围绕着对生命的哲思与对人性的深深思考。除了对哲学、历史等学科营养的积极汲取,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中痛苦的死亡体验使得孙犁不断构建着自己的人生哲学,这种对生命和艺术的哲思则贯穿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中,并表现在芸斋小说的创作中。坎坷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文革”中痛苦的生命体验使孙犁对人性的认知更加深刻,晚年孙犁更以独特的视角对文革进行了深刻的审视与思考。芸斋小说作为晚年孙犁唯一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更实践着其“真善美”的文学理念。而小说对作者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以及在文体方面的特点,更是传承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传统。同时,作为回忆性质的创作,芸斋小说与同样是对生活和情感真实记录的“书衣文录”、怀人散文相比较,在理性追求以及结构体例等形式方面具有相通性。本论文共分五章,前有绪论,后有结语。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结论部分是对本论文的小结。第一章论述芸斋小说所体现的孙犁人生哲学思想,紧扣其哲学思想形成的条件以及人生哲学的几个思想维度,重点阐释芸斋小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从而深入理解作者如此重视此部小说的缘由。第二章在阐释孙犁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细致解析芸斋小说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第三章从新时期“文革”叙事入手,考察芸斋小说与“文革”叙事的关系,重点剖析小说独特的文革叙事。第四章从文体方面论述芸斋小说所具备的中国笔记小说的特征与内涵,并具体阐释其新思想与新内涵。第五章细致阐述芸斋小说与书衣文录、怀人散文在思想、情感与形式体例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更加全面的阐释和理解芸斋小说。第一章,芸斋小说与孙犁人生哲学思想。本章从作家孙犁人生哲学思想形成的条件以及具体内涵入手,重点阐释芸斋小说所具备和体现的人生哲学。从中学开始,孙犁便主动地接触并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多学科的丰富营养夯实了其人生哲学的理论根基。建国后一系列政治与文艺运动则在客观上提供了其人生哲学构建的现实因素。而其人生哲学主要体现在对名利与交友,作家与命运以及启蒙与人道主义等方面,芸斋小说作为孙犁其晚年创作的重要收获,在叙述自己真实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作者对命运及启蒙等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思考。第二章,芸斋小说与孙犁的文艺思想。本章从孙犁的文艺思想以及芸斋小说对其重要文艺思想的体现两个方面入手,在全面分析其一系列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细致阐释其对小说文本的影响。作家兼文论家的孙犁,其文艺理论创作贯穿其整个文学创作的始终,而其核心的思想即是现实主义。为人生的文学观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文论思想既包含在其理论着作中,同时又在芸斋小说等创作中予以具体的实践和体现。具有浓郁纪实色彩的芸斋小说,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再现,折射出作者快乐与忧伤,痛苦与矛盾的情感心理,而这些都是其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体现。第三章,芸斋小说与新时期文革叙事。本章着力论述芸斋小说对文革的独特叙事。作为从解放区走来的老作家,孙犁格外重视自己生命与文学历程中的两个阶段,即抗日战争与文革,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带给其深刻而复杂的生命体验,孙犁将这种体验融于小说创作中。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文学理念使得作家们对文革这段特殊岁月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在芸斋小说中,孙犁以独特的大院视角以及乡村社会现实的描绘,反映了文革对人们生活与情感的影响,深刻表达了对人性与道德的忧思。第四章,芸斋小说与笔记小说传统。在文体方面,芸斋小说具备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诸多特征,既表现在对生活的实录精神以及作品的理性追求,又体现在作品的形式体例等方面。这与孙犁主动学习和借鉴笔记小说等古代文学是分不开的。但芸斋小说在借鉴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上,对其进行了突破,它在记录生活事件的同时,融入了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与生存困境的探析,更表达了对社会历史的审视以及对民族现实的思考。同时小说创造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表达方式。第五章,芸斋小说与书衣文录、怀人散文的比较。晚年孙犁在历经“文革”等人生坎坷与磨难之后,以惊人的创造力创作了数以百万字的文字作品,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散文,更有写在书衣上的书衣文录等,这些作品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写作背景和写作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对现实的实录精神、理性追求等内容旨趣方面,还是在文本的结构、人物以及语言运用等形式方面,三者都存在很多的相似性。分析研究这些不同类型作品的相似点对整体把握晚年孙犁的创作思想以及人生观念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本文是芸斋小说研究的第一个长篇文本,在全面而具体的剖析小说内容与文本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地探析作者深邃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哲思,以及深刻而辩证的文艺思想。透过芸斋小说,我们既可以领悟并体验作者高尚的人文情怀,又可以窥见历史的真实风貌;既可以理解并学习作者深刻的文艺思想,亦可以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及优秀的文化传统,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学理论价值与文学史意义,而孙犁本人的“大道低回,大味必淡”的做人与创作准则,更为当代社会尤其是作家、学者等树立了标杆与典范。

张学深[7](2017)在《路遥批评文本关键词研究》文中提出路遥的文学创作是新时期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出现了读者和批评家的双重境遇——读者热与批评冷的局面。文学史对路遥作品的关注也有所忽略,即使进入90年代,路遥也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文学史家们的注意。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的私人化写作、欲望化写作成泛滥之势,许多批评家也开始注意到路遥。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被改编成电视剧,也引发了一股“路遥热”。路遥对现实的书写,对底层大众的关怀以及现实主义精神伦理也成为学者反思当下文坛的重要的切入点。许多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路遥进行新的阐释和理解,丰富了路遥研究的方法和视野。本文试图通过对路遥批评文本的研究,提炼出路遥批评文本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行再批评研究。本文分三个章节,从三个关键词展开论述。第一章选取了“交叉地带”作为路遥批评文本中的关键词。交叉地带是路遥批评文本重要的研究视角,也是路遥文学创作的重要的美学特色。“交叉地带”这一关键词不仅仅局限于地域和时代等方面,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章试图在前人批评的基础上,在空间理论的视域下进行反思和批评。第二章本文选择了现实主义作为路遥批评文本中的关键词。现实主义是路遥重要的文学创作方法,即使在80年西方文学席卷中国大地的时候,路遥依然固守着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路遥的现实主义是开放的现实主义,而不是封闭的,路遥在继承传统的创作手法的同时,也进行了革新和创造。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手法,在80年中期存在着“文学审美权”的争夺,现实主义文学也受到了现代派文学的质疑和挑战。本章试图在批评的基础上对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反思和再解读。第三章本文选取了地域文化这一关键词,地域文化主要从陕北高原独特的地域面貌来分析其对路遥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路遥独特气质的形成。另外路遥作品中也有大量的民歌、方言、民俗等传统的文学形式,使得路遥的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陕北地域色彩。本章试图在前人关于路遥地域文化批评的基础上,运用文艺学的视角对其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吴珊珊[8](2016)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农民进城”的心路历程》文中研究说明乡土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渡期。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被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体制所摧毁;城市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城”成了农民融入现代化大潮的一种必然选择,“农民进城”就顺势而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潮流和话题。在这一进程中,进城农民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磨难和心理伤痛,也有着不同的心态变化。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一直关注着“农民进城”这一现象,从各个层面展现出建国以来进城农民的生存现状,以带有批判的眼光或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记录着农民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悲喜剧,表现他们由城乡新定位下的自信和乐观到城市梦想追寻过程中的自卑和焦灼再到自为自省后的平等追求和文明超越的历史心态变化,从而折射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底层劳动者悲痛与欣喜的心音。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结合十七年时期及八十年代初期的社会背景,论述“农民进城”的题材限制性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进城农民的自信心理。在城乡基本对等的历史语境下,进城农民普遍以主人翁的姿态追求基本的生存需要,对于短暂的城市生活体验也表现出一种乐观和满足。第二章主要分析改革开放深化和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民进城后面临心理和主体双重尴尬状态下的心理失衡。一方面,部分青年知识农民表现出某种美好的城市想象和执着的城市寻梦,但大多数追梦人都只能饮恨面对美梦成空的失落,造成进退两难的心理尴尬;另一方面,更多缺少应有文化知识的农民大军前仆后继地向城求生,结果不但遭到城市的拒绝,还要被农村排斥,导致“不城不乡”的主体尴尬。第三章着重分析新世纪以来作家对“农民进城”的类型化书写。该时期的进城农民主体意识普遍开始觉醒,在忍辱负重中更注重追求平等权利;而其中为数众多的“成功者”在城市艰难进取的过程中,也往往产生某种心理畸变。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关注自己在现代化语境下进城的出路和自身发展问题,表现出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情感诉求,或开始主动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并以乡村优良传统和作风对城市进行诗意的反哺。结语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当代小说中“农民进城”主题的评价及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写作前景展望。在浩如烟海的这类小说中,一部分作家表现出割裂“传统和现代”的倾向,大肆渲染城市的罪恶和农民进城后的苦难,从而形成了现象化的苦难书写。近期一些作家开始注重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谱写出一种农民进城的和谐篇章,也标志着“农民进城”书写的一种新趋势的形成。

潘辉煌[9](2015)在《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试图从读者、研究者和作家三个层面来梳理和探讨莫言的作品在越南翻译、介绍、研究以及接受的情况,并对越南对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译介的成果和问题予以评述。论文共分为五个章主要部分。第一章综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和莫言在海外研究和传播,第二章探讨莫言在越南译介,传播、接受与研究情况,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则以个案研究的视域来具体分析莫言的代表作在越南的传播情况,具体论述共计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概况,试图为具体论述莫言的传播研究奠下历史与理论的背景。第二章,通过对于网上报道,书面研究文章的分析,以及在越南的采访情况,对莫言在越南的情况做一个总结。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基于莫言的《丰乳肥臀》、《檀香刑》、《蛙》这三本长篇小说在越南的传播情况,管窥越南读者是如何接受、研究作家莫言的。第三章,择取《丰乳肥臀》为研究对象,乃是因为《丰乳肥臀》的传入使得“莫言热”这一文学现象得以实现。本章以分析、统计、采访研究者,为研究方法,试图再现该小说在越南译介和反应,并通过与其他中国作家的对比,以全面评定莫言的传播情况。第四章则选择与越南现实生活层面引起广泛共鸣的小说《檀香刑》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檀香刑》中的描写能让越南读者、研究者反身自视越南过去的社会面貌,并以此撩起读者对相似文本诸如《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生死疲劳》等的回忆与再释,本章的释读不仅从传播和译介的情况出发,更深入地比较了《檀香刑》中的文化生态和政治隐喻与越南现实的同一与异质。第五章择以莫言的诺贝尔获奖作品《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肯定莫言文学成就的同时,客观再现越南研究专家、读者的反应,并对之予以深刻的文化阐析。

任红红[10](2015)在《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乡村世界》文中研究指明莫言的小说以其“个性化叙事”呈现了汉民族乡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莫言的小说在多元叙事技巧的革新中,以结构和视角的不断变幻与尝试,从关注乡村世界里平凡的个体,男人、女人、婴童、青少年,到关注这个空间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以及这些个体的信仰和情感等,以对这个世界前所未有的文学想象和诗性的语言,发现了汉民族乡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和这里的主体——农民。小说通过个体故事的不断呈现和强化,从整体上书写了作为人类的一个群落的文化模式。因此,莫言通过短、中、长篇小说建构起来的乡村世界里的一切有其自足性,这些通过文学叙事出现在文本中的人物符号和文化因子,表征了汉民族乡村世界强有力的文化事实。论文首先将莫言的小说放置在汉民族主流文学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研究这些作品中书写的乡村世界和莫言的人类学深描中的乡村世界,探寻莫言小说的人类学特征和表现。这一部分在系统认知和梳理文学人类学视域中的文化研究的不同范式的基础上,先确立本论文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视角,关注的是作为人类族群之一的汉民族乡村世界里的农民的家庭伦理关系、婚姻状况、个体的成长,以及农民与动物的关系、乡村动物崇拜和他们的超自然力信仰等层面。并指出莫言小说中深描的这些地方性知识,以文学叙事的形式发现了乡村的同时发现了农民。在确立了这一研究视域之后,论文通过对多部“乡土文学”文本的细读,着重分析和系统梳理了汉民族主流文学中未被发现的乡村世界和农民,指出莫言的小说在虚构与想象的文学叙事中,走出现代性启蒙话语的书写视域,建构了自足的乡村世界独特性。其次,汉民族乡村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复杂多元的,莫言在几乎所有书写乡村的小说中都涉猎了这些关系。在这一部分。论文通过对莫言小说叙事中乡村世界的家庭伦理关系详细梳理的基础上,以其中的夫妻、父子、母子关系的书写为具体的研究视域,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论文深入研究了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乡村夫妻关系。莫言小说中书写的几乎所有乡村夫妻关系的缔结仍然离不开父母包办、尽孝、传宗接代的婚姻“义理”,这种因顺从而“有序”缔结的婚姻虽然相对比较稳定。但农民夫妻间只有义理却无爱的情感关系模式,使夫妻关系在“有序”的结合和相守中潜藏着“无序”的婚外情感和家暴的普遍性,论文在梳理和研究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其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论文深入研究了莫言在对乡村记忆的“伦理召唤”中,通过小说呈现的父子关系的和谐与不和谐,并深入分析了造成不和谐的父子关系的深层文化原因。论文对莫言小说中深描的母子关系的研究,在和以往主流文学作品对此概念化书写和想象的对比中,认为莫言的书写将父权文化遮蔽在“深闺”的乡村母亲前置,让她们在养家、育儿的辛劳中自己言说自己.以关注人类的情怀关注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论文也深入分析了小说深入细致的文学想象与虚构中显现的乡村母亲的智慧和德性的价值和意义。第三,通过对莫言多部小说地解读,研究莫言通过多部小说深描的特定年代乡村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的饮食、娱乐游戏、情感、性相、人生选择等个体成长中遭遇的众多方面,系统研究了莫言小说以文学的“轻”、书写方式的“轻”,书写乡村世界里一直以来被主流文化遮蔽、没有话语权的“轻”的群体,给读者默思的空间的同时思考文化赋予这些群体的“重”。深入研究了莫言小说中这些群体被书写的独特性,和这些群体自由和不自由的生存状态和主体意识的缺失,及其中彰显的汉民族文化对这些群体成长影响的深层文化结构。第四,论文研究了莫言小说中深描的农民和动物的关系,即农民与六畜的关系和乡村动物崇拜。论文在对汉民族农耕文化和六畜关系的系统研究中,通过对莫言的小说对农民和六畜关系的深入书写和以往主流文学对此的有限想象和书写的对比研究,深入研究了莫言小说中对农民和六畜亲密关系人类学书写的独特性。此外,论文研究了莫言小说中深描的乡村动物崇拜,通过对小说中对此的想象和书写,着重研究了乡村里的蝗虫、狐狸和狼等动物在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农民却对它们有敬畏之心,因为恐惧而敬畏,因为敬畏而崇拜的文化心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主流文化尊崇周孔礼教,视儒家文化为宗教的时候,乡村里的农民仍然保持着古老的巫术思维,视动物为图腾,在乡村广阔的地域中与动物和谐相处。因此,莫言通过小说展现了乡村生态人类学的和谐图景。第五,论文研究了小说中深描的乡村世界的超自然力信仰。乡村世界里的农民不但有自己崇拜的动物图腾,而且在根深蒂固的孝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规约下,虔诚地保持着祖先崇拜。论文研究了莫言笔下以“场景再现法”完整呈现在多部小说内部的汉民族乡村世界里的祖先之灵信仰的丧葬礼仪式,以及特定的日子里祭祀祖先的各种仪式具有的浓郁传统文化色彩。莫言没有像鲁迅、茅盾、巴金、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一样仅仅书写官宦、士绅、地主家族有关祖灵祭祀的典礼和仪式,而是用人类学深描的笔法,再现了乡村世界里的普通农民的祖先之灵祭祀的丧葬礼和其他仪式。除此之外,论文系统深入的研究了莫言小说中的乡村鬼魂信仰和禁忌等其他超自然力信仰。莫言通过对乡村世界里的超自然力信仰的人类学深描,打开了走进乡村神秘信仰的大门,在被主流文化遮蔽、主流文学不屑书写的文化语境中,在各民族作家关注并书写自己民族文化的全球化文学语境中,深入展现了乡村世界的风俗与信仰。虽然莫言的小说以其不经意的追忆,以不必转换文化视角和做田野调查的便利,在小说中以文学创作者的身份做了人类学家做的对汉民族乡村世界的深描。但小说中丰富的人类学因子是在小说本身的语言、文字、故事中以文学的形式展现的。因此,论文的最后部分研究莫言小说的独特叙事艺术和以上各部分研究内容中展现的乡村世界人类学书写的紧密契合,探寻莫言小说的文学史价值。莫言的人类学书写以其关注边缘、书写边缘和日常经验的视角和立场,为汉民族当代文学创作的范式转换做出了贡献。莫言对乡村世界的人类学深描,在全球化语境中和当代世界文学舞台上的各民族作家一起,建构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同时,莫言对汉民族乡村世界的书写,在当代中国文学的话语语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价值。

二、新世纪呼唤知识农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呼唤知识农民(论文提纲范文)

(1)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的概念阐释
    2 贾平凹的城乡经历及城乡题材创作
    3 相关研究现状与本选题的意义
    4 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情归原初:知识分子返乡的行为动机
    1.1 游历式返乡:追寻乡土之根
    1.2 抗争式返乡:坚持平民立场
    1.3 风俗式返乡:处理人情世故
    1.4 自救式返乡:寻求生命激情
第二章 乡土变迁:知识分子返乡的现实感知
    2.1 原始自然的民族风情
    2.2 沉重艰难的乡村之变
    2.3 衰败凋敝的传统村落
    2.4 严重失衡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生存焦虑:知识分子返乡的身份困境
    3.1 自我身份认同的迷惘
    3.2 挥之不去的农民底色
    3.3 “荣归故里”的俯视姿态
    3.4 故乡的“他者”与“过客”
第四章 进退失据:知识分子返乡的精神矛盾
    4.1 历史理性与人文情感的分裂
    4.2 理想实现与精神苦闷的困惑
    4.3 离乡情绪与乡土情结的挣扎
    4.4 生命需求与生存条件的反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彭泽县黄岭乡传统文化振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
        2.1.2 传统文化
        2.1.3 乡村传统文化振兴
    2.2 相关理论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基层治理理论
        2.2.3 动力机制理论
        2.2.4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3 黄岭乡传统文化现状分析
    3.1 彭泽县黄岭乡基本情况及问卷调查描述
    3.2 彭泽县黄岭乡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现状
        3.2.1 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良性互动
        3.2.2 特色文化产品(渊明菊)有力发展
        3.2.3 特色古建筑申报工作有序进行
        3.2.4 独特文化“赶野猫”有效传承
    3.3 黄岭乡传统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3.3.1 乡村基础文化设施不足
        3.3.2 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缺乏
        3.3.3 传统文化遗存(古文物、古建筑等)的流失现象还依旧存在
        3.3.4 “麻将文化”“酒文化”在腐蚀乡村传统文化
        3.3.5 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式微
    3.4 影响黄岭乡传统文化振兴的原因
        3.4.1 文化建设中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3.4.2 农民在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过程中参与度不高
        3.4.3 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日渐消减
        3.4.4 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不足
        3.4.5 乡村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动力不足
    3.5 国内外其他地方经验借鉴
        3.5.1 唐村镇、汤涧镇振兴传统文化经验
        3.5.2 日本白川乡振兴传统文化经验
        3.5.3 英国库姆堡振兴传统文化经验
        3.5.4 法国埃吉桑振兴传统文化经验
        3.5.5 瑞士卢塞恩振兴传统文化经验
        3.5.6 借鉴与启示
4 加强振兴黄岭乡传统文化的建议
    4.1 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投入,夯实振兴基础
    4.2 大力培育文化人才队伍,助力传统文化振兴
    4.3 传承保护古文物、古建筑,积极发掘其文化价值
    4.4 坚持特色发展之路,为乡村传统文化注入发展新活力
    4.5 加大政府引导,加强农村不良风气打击力度
    4.6 转化实效,以传统文化振兴促经济效益提升
5 结语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黄岭乡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现状调查问卷

(3)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价值观
        1.5.2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
        1.5.3 价值观教育
第2章 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源泉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观教育相关论述
        2.1.2 列宁的价值观教育相关论述
        2.1.3 毛泽东的价值观教育相关论述
    2.2 实践源泉
        2.2.1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初创
        2.2.2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2.2.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深入
        2.2.4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第3章 现实需求: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
    3.1 涤除旧的价值观念:旧中国统治阶级残余思想急需破除
        3.1.1 肃清帝国主义奴化思想
        3.1.2 清除封建主义愚民思想
        3.1.3 根除官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
    3.2 建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价值观亟待确立
        3.2.1 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形态的建构
        3.2.2 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
    3.3 促进社会整合:社会变革时期各阶级的复杂社会心态尚待调节
        3.3.1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迁
        3.3.2 各阶级中的复杂社会形态
第4章 教育群体与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对象及内容
    4.1 教育对象: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群体指向
        4.1.1 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价值观教育的示范群体
        4.1.2 工人、农民、革命军人: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群体
        4.1.3 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群体:价值观教育的广泛群体
    4.2 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马列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指导思想
        4.2.2 社会主义:艰辛探索中的价值目标
        4.2.3 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的价值追求
        4.2.4 集体主义:汇集众力的价值主张
        4.2.5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价值倡导
        4.2.6 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第5章 教育举措、路径探寻与价值承载: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及载体
    5.1 方法选择: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5.1.1 理论教育法:价值观教育的灌输与渗透
        5.1.2 实践教育法:价值观教育的培育与践行
        5.1.3 榜样示范教育法:价值观教育的典范与标杆
        5.1.4 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法:价值观教育的强化与提高
    5.2 路径探寻: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5.2.1 旧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广泛的价值观教育传播系统
        5.2.2 思想改造:涤除旧社会的价值观念
        5.2.3 思想文化领域的“三次批判”:掌握文化领导权
        5.2.4 土地改革中的价值观教育: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
        5.2.5 “三反”“五反”运动中的价值观教育:树立新的社会风尚
        5.2.6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价值观教育:引领新中国的发展走向
        5.2.7 农村冬学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
        5.2.8 职工业余教育:启迪工人的阶级觉悟
    5.3 价值承载: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5.3.1 以重大活动载体增进新的价值认同
        5.3.2 以重大会议载体达成新的价值共识
        5.3.3 以传媒载体宣传新的价值主张
        5.3.4 以文艺载体讴歌新的时代精神
第6章 审视反思: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经验、教训及启示
    6.1 行之有效: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显着成效
        6.1.1 凝聚思想共识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政权
        6.1.2 新旧对比赢得了社会各阶层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6.1.3 汇聚众力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6.1.4 价值实践中人民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彰显
    6.2 以史资政: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6.2.2 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价值观教育
        6.2.3 运用政治动员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
        6.2.4 注重社会各阶层的正当利益需求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
    6.3 知往鉴今: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教训
        6.3.1 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与政治问题混淆界限
        6.3.2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方式方法简单化
        6.3.3 “三反”“五反”运动中的价值观教育存在过激行为
    6.4 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启示
        6.4.1 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党自身的价值观教育极端重要
        6.4.2 价值观教育要深入细致覆盖到不同社会群体
        6.4.3 价值观教育要注重对多元价值观及社会思潮的引领
        6.4.4 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代特征相融合
        6.4.5 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
        6.4.6 价值观教育要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结语 现实观照:对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赵树理小说研究现状
    (二)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系列研究概述
    (三)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的概念
一、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的类型
    (一)积极、进步者
        1.为农民谋实利者
        2.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者
    (二)消极、落后者
        1.农民利益损害者
        2.看不起农民和农业生产劳动者
二、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的成因
    (一)主流意识形态“知识分子”政策的召唤
    (二)赵树理的农民出身和农村生活经历的制约
    (三)赵树理身上知识分子气质和修养的影响
三、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的意义
    (一)对“知识”的认知与思考
    (二)对合格的“乡村识字人”的呼唤与期待
    (三)对农民利益和农村前景的审视与思考
    (四)对城乡差别问题的揭示与思考
四、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的局限
    (一)乡村识字人形象意识形态化
    (二)乡村识字人形象单一化、类型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孙梨《芸斋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芸斋小说与孙犁人生哲学思考
    第一节 哲学家气质彰显的条件
    第二节 孙犁人生哲学思想的几个维度
    第三节 芸斋小说的人生哲学
第二章 芸斋小说与孙犁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 孙犁的文艺思想
    第二节 芸斋小说所蕴含的文艺思想
第三章 芸斋小说与新时期文革叙事
    第一节 新时期“文革”叙事
    第二节 芸斋小说中的“文革”叙事
第四章 芸斋小说与笔记小说传统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读
    第二节 芸斋小说的笔记小说传统
    第三节 芸斋小说对古代笔记小说的突破
第五章 芸斋小说与书衣文录、怀人散文的比较
    第一节 “实录体”的创作精神
    第二节 理性追求
    第三节 艺术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路遥批评文本关键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1. 路遥批评文本关键词:“交叉地带”
    1.1 城与乡空间的对立
        1.1.1 城乡对立下的叙事视角
        1.1.2 城乡对立下的城市书写
    1.2 “交叉地带”视域下的文化冲突
        1.2.1 身体空间与儒家伦理
        1.2.2 现代与传统的冲突
    1.3 空间视野下理论反思和启示
        1.3.1 空间的裂变与重构
        1.3.2 城与乡的的现代性启示
2. 路遥批评文本关键词:现实主义
    2.1 现实主义与现代派
        2.1.1 新旧观念之争
        2.1.2 挑战与解构
    2.2 作为一种手法的现实主义
        2.2.1 继承与革新
        2.2.2 质疑与批评
    2.3 现实主义的理论反思与启示
        2.3.1 路遥现实主义的理论思考
        2.3.2 路遥现实主义的当下启示
3. 路遥批评文本关键词:地域文化
    3.1 路遥与陕北地域文化
        3.1.1 地域文化与文学叙事
        3.1.2 路遥与陕北地域环境
    3.2 地域文化与陕北民间叙事
        3.2.1 路遥与陕北民间文学
        3.2.2 路遥与陕北民俗
    3.3 地域文化理论反思与启示
        3.3.1 地域文化的理论解读
        3.3.2 地域文化的当下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8)中国当代小说中“农民进城”的心路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城乡新定位与农民进城的自信和乐观
    第一节 城乡对等状态下主人翁式的自豪
        1.城市建设支援者的激情自信
        2.城市改造者的时代标记与信念
    第二节 基本生存的追求与改革潮起的乐观
        1.城乡落差中的期待和对城市的向往
        2.物质困窘的缓解与城市体验的满足
第二章“城市梦”追寻的双重尴尬和心理失衡
    第一节 进退两难的心理尴尬
        1.城市寻梦的精神落差
        2.向城求生的困顿和焦灼
    第二节“不城不乡”的主体尴尬
        1.建设城市又被城市拒绝
        2.由城返乡又被农村排斥
第三章 自为自省后的平等追求和文明超越
    第一节 现代性体验后的动力求变
        1.忍辱负重地坚守尊严
        2.怨羡交织下走向沉沦
    第二节 现代化语境下的城乡互动
        1.现代城市文明的汲取
        2.诗意乡土文明的反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上研究莫言的情况
    第一节 中-越两国关系及其文化交流状况
        一、两千多年历史的关系
        二、越南接受与传播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
    第二节 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介绍、传播与研究
        一、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小说在越南的介绍、传播与研究
        二、21世纪至今
    第三节 莫言在海外的情况
        一、传播的情
        二、被翻译的莫言作品
        三、海外莫言研究的状况
        四、莫言海外传播“热”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介绍、翻译与研究
    第一节 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介绍与翻译
        一、莫言作品在越南的出版情况
        二、正版书与盗版书
        三、翻译的情况
    第二节 研究的情况
        一、在越南最重要研究莫言的文章
        二、莫言在论文研究系统上
        三、研究界对莫言的作品的一场争论
    小结
第三章 《丰乳肥臀》:莫言的小说在越南译介的转折
    第一节 《丰乳肥臀》在越南的翻译及出版
        一、翻译和出版的情况
        二、《丰乳肥臀》的译者及其翻译观
    第二节 《丰乳肥臀》译本的删节与存在的问题
        一、守住原本的意思
        二、译者的创作
    第三节 《丰乳肥臀》的生命
        一、守住原本的意思
        二、《丰乳肥臀》在越南研究的情况
        三、《丰乳肥臀》在越南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檀香刑》:莫言与越南读者之间的艺术鹊桥
    第一节:异域的芬芳:越南对《檀香刑》的介绍和接受
        一、《檀香刑》在中国文坛的潮声涌动
        二、中文与越语的默契与偏离:《檀香刑》的在越南译介过程
    第二节 在异域的碧水盛开:越南研究《檀香刑》的情况
        一、《檀香刑》在越南学界的别径相窥
        二、罪与罚的美学视域:越南对《檀香刑》中刑罚的研究
        三、残酷中的共鸣:从残酷的行刑来看《檀香刑》与世界文学的联
    小结
第五章 越南的鹤鸣《蛙》跃:《蛙》在越南的接受与研究
    第一节 《蛙》在越南的个体风景:对《蛙》译介与研究的分析
        一、《蛙》在中、越接受的殊异
        二、《蛙》的译者及其翻译观
    第二节 越南计划生育与研究《蛙》的情况
        一、《蛙》里“中越”的政治共鸣
        二、《蛙》的研究情况
    第三节 诺贝尔文学奖盛誉下的“莫言之辩”
        一、中国与海外对莫言获奖的看法
        二、诺奖里越南的回响
        三、莫言的作品在越南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乡村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绪论
第一章 莫言小说的人类学特征
    第一节 地方性知识与“农民的发现”
    第二节 启蒙现代性视域中未被发现的乡村世界和农民
    第三节 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乡村世界和农民
第二章 乡村世界家庭伦理关系
    第一节 乡村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
    第二节 人类学视域中的乡村夫妻关系
    第三节 乡村父子关系的深层结构
    第四节 乡村世界的母子关系
第三章 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婴童和青少年
    第一节 汉民族文学中失语的儿童和青少年
    第二节 乡村世界里的婴儿和儿童
    第三节 莫言人类学书写中乡村世界里的青少年
第四章 乡村世界里的农民和动物
    第一节 农民与动物关系书写的文学史回顾
    第二节 农民与家畜的密切关系
    第三节 乡村动物崇拜
第五章 乡村世界的超自然力信仰
    第一节 礼教夹缝中的乡村超自然力信仰
    第二节 乡村祖先之灵和鬼神信仰
    第三节 乡村超自然信仰的深层文化结构
第六章 莫言人类学书写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多元叙事建构乡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
    第二节 深描乡村的世界文学视域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语境中莫言人类学书写的文学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新世纪呼唤知识农民(论文参考文献)

  • [1]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研究[D]. 李梦好. 河北大学, 2020(08)
  • [2]彭泽县黄岭乡传统文化振兴研究[D]. 陈超群.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3]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研究(1949-1956)[D]. 包志国.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4]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5]赵树理小说中乡村识字人形象研究[D]. 彭婷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6]孙梨《芸斋小说》研究[D]. 李振刚. 天津师范大学, 2019(12)
  • [7]路遥批评文本关键词研究[D]. 张学深.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8]中国当代小说中“农民进城”的心路历程[D]. 吴珊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9]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潘辉煌.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10]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乡村世界[D]. 任红红. 兰州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新世纪呼唤知识农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