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粉状土处理喷粉桩的几个设计问题

太原粉状土处理喷粉桩的几个设计问题

一、粉喷桩处理太原粉土地基的几个设计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菅超[1](2021)在《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7年以来,太原机场迅速发展,对机坪有着更多的需求量。因此,太原机场决定增建机坪。机坪场道工程属于民航建设项目,具有其特殊性,对项目工期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对于机坪结构层施工而言,基层和面层的施工流程及工艺均已较为成熟,工期可压缩性不强,但垫层的地基处理技术相对前两者而言,工期的可压缩性较强,且施工方案的选择对工期长短影响较大。因此,为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本文着重对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际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较2015年项目立项时抬升2.1m~2.4m,这使得原设计使用砂砾石换填处理后地基的部分力学参数无法满足民航建设要求。这种地基如果作为基础下持力层,则道面结构层作为地基附加压力较湿陷起始压力大,会使得建成以后的机坪极易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进而恶化为板块错台,容易造成飞机轮胎割裂等事故,有极大的运行风险。因此,选择新建机坪的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该在做好防水处理措施的前提下,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针对上述的地基问题,本文所做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场地内地基进行室外实地勘探和室内土工试验,包括钻孔、探井、标准贯入试验、自重湿陷系数试验、湿陷起始压力试验、直剪试验、渗透试验等,以此对地基的湿陷性、均匀性、稳定性和天然地基承载力等方面做地质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本项目天然地基为软土地基,地基承载力不足以建设机坪,土体具有轻微湿陷性,且深受地下水上升影响。针对此问题,本工程分别采取场内外设置排水设施、结构层添加防水层等防水措施;同时为了提高结构层强度,采用高强度干性混凝土及薄弱处加筋的设计方案。(2)筛选出国内外针对软弱地基几种成熟的处理方法,分别为强夯法、冲击碾压法、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灰土挤密桩、高压旋喷桩、碎石挤密桩、CFG桩、换填垫层法等9种方法,并根据其施工特点及机场不停航施工要求工期短和机械限高等比选指标选取了换填垫层法和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方法。(3)根据施工现场观测到的地下实际水位和地质情况,分别设置了1.0m、1.2m、1.5m等3种不同换填厚度的试验区,然后采用静载荷试验、灌水法、平板载荷试验等方法来检测不同换填深度下的地基承载力、固体体积率、基层顶面反应模量,并与民航建设规范的规定参数做对比,最终确定最佳换填厚度为1.2m。利用冲击沉降观测及工后自然沉降观测确定最佳冲碾遍数为20遍,并对换填材料做颗粒分析以验证其级配适用性。(4)对拟定的三种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选取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并在工程竣工投入运营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实地观测、平整度试验、表面纹理深度试验、抗折试验、劈裂试验、钻芯取样等方法从表面观感、道面强度、隔水性三个方面对本次地基处理及整个工程质量进行评价,验证方案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本工程施工场地紧邻运行中机坪,为保证不影响机场正常运行,整个施工过程全部采用不停航施工的方式,对施工方案中人员、设备、材料的要求极为苛刻,在国内机场建设中也不常见。所采用的换填垫层法与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法工期短、施工工艺简单,而且两种处理方法综合治理的处治方案在机场施工领域并不多见,为北方机场在类似软弱地基上进行快速施工时的地基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工程案例,并为研究机坪、跑道、滑行道等特殊承压道面的受力特点提供了有益借鉴。

卢瑞娜[2](2021)在《山西汾河中游灵敏性粉土的性质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灵敏性土是一种结构性很强的土,在受到扰动之后强度和变形特性变化显着。本文根据地质调研划定了山西汾河中游一级阶地灵敏性粉土的分布范围,并对灵敏性粉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同时用多种表征和数值模拟方法对粉土灵敏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灵敏性粉土的性质改良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根据山西汾河一级阶地的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划定了汾河一级阶地灵敏性粉土的分布范围,并在区划范围内取样测试粉土的灵敏度情况。研究表明:晋阳湖区域和清徐的富水区域由于其充足的补给水源和良好的地层结构,成为汾河中游灵敏性粉土的主要分布区,其内粉土多为中、高灵敏性土。(2)在典型的灵敏性粉土分布区域取样,从基本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可溶盐、颗粒级配和微结构五个方面研究了灵敏性粉土的物理性质。研究表明:风干后粉土的塑性指数比天然含水率的土样明显降低,土颗粒与水的相互作用不可逆;粉土的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含量最高,同时存在性质比较活泼的非晶态水铝英石;基于分形模型提出分维值Df作为定量指标,用于评价不同预处理方式的颗粒分散效果,通过t检验发现煮沸和六偏磷酸钠溶液联合使用的预处理方式可以达到最佳分散效果;粉土的颗粒频率分布曲线呈现双峰高斯分布;原状土样的孔隙大小以孔径在0.1-1.0μm的小孔隙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团粒间的孔隙;粉土颗粒排列的定向度低,微结构形态有边边、边面联结的絮凝结构和弓链形的大孔隙蜂窝结构。(3)通过一维固结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别对灵敏性粉土的压缩和触变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扰动时间的灵敏性粉土的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结构屈服应力是灵敏性粉土压缩特性的关键转折点,在结构屈服应力处,由于结构强度破坏,原状土的沉降量突增,固结系数突增,主固结比突降,次固结对沉降的贡献开始上升,而次压缩系数Cα与其相应固结压力下的压缩指数Cc比值则基本为常数3.1×10-4;重塑土和原状土的压缩曲线延长线大约于0.58e0处重合;加载速度越快,沉降值越大,其压缩曲线越趋近于线性,可能失去特征点。结构强度的存在使得灵敏性粉土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类似超固结土的应变软化特性;灵敏性土触变后各项指标的恢复具有时效性,无侧限抗压强度线性恢复,弹性模量台阶式恢复。扰动后的灵敏性粉土在同级压力下的沉降量与扰动时间成正比,扰动造成的附加沉降由主固结和次固结共同贡献;灵敏性粉土在轴向循环荷载下的累计应变可用拟合公式表达。(4)根据地势特征和水动力搬运条件,取样上游的静乐红黏土和东山黄土,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XRD、IR和XRF测试方法,从地貌特征、颗粒表面微形态、矿物成分和化学风化程度等方面分析汾河中游一级阶地粉土灵敏性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灵敏性粉土是上游红黏土和东山黄土经冲洪积搬运作用,在晋中断陷盆地的低盐静水环境中沉积,因伊利石和水铝英石加速形成不稳定的絮凝和蜂窝结构,其灵敏度整体比海相沉积软土要低。(5)基于灵敏性粉土的试验结果,建立了对应的PFC2D离散元模型进行标定。改变模型的平均粒径、粒径比、粒间黏结强度和摩擦系数等细观参数,对模拟结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细观参数与宏观强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细观参数中,粒间黏结强度对粉土的宏观强度影响最大,通过胶凝材料加强颗粒间的黏结强度则可增加微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改良土性。水泥在含水量较低的时候加固效果最好,但在含水量较高的时候,掺入少量的半水石膏或聚氨酯或者两者,替代同比例的水泥可以在降低水泥用量的同时提高水泥土的强度。

王伟[3](2020)在《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改进及无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搅拌桩技术是国内外最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之一。由于地质地层环境的复杂性,难以预测的水泥土流变特性及施工技术的不确定性都使得水泥搅拌桩的施工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实测的方法,对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进行了改进,并对无损检测方法应用于水泥搅拌桩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水泥与软土的相互作用主要分为三个过程:(1)水泥与软土中的水发生水解和水化作用;(2)软土中的黏土矿物与水泥水化物发生反应;(3)离子析出后的硬化反应。水泥土的抗压强度影响因素诸多,包括土体的工程性质、水泥土的掺入比、水泥土的龄期、水泥标号及类型等。其中土体的工程性质与水泥掺入比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施工中应重点分析考虑。(2)基于PH-5D搅拌桩机进行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设备改进,新型设备可根据打桩时钻杆下降的电流值可判断土层的软硬情况,调整不同深度的喷浆压力,避免了浆液的浪费,也能保证软弱土层不会因为钻进速度过快导致喷浆量不足。通过在搅拌桩机上安装的传感器结合物联网技术形成了施工智能监测系统,可实现对水泥土搅拌桩施工的远程监测。(3)将新型化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应用于某航道整治工程软基处理项目,结合钻孔取芯、标贯试验、静载试验对改进后搅拌桩的成桩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由于施工设备的改进及智能化监测的应用,新型水泥搅拌桩机施工的水泥搅拌桩较常规水泥搅拌桩芯样完整性较高、桩身强度更大、离散性更小,能达到设计极限承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4)通过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对反射波动测法、电阻率法、地质雷达法等三种无损检测方法应用于水泥搅拌桩质量检测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反射波动测法既可通过时域曲线识别桩体缺陷,又能根据波速判断桩体强度,是一种比较好的无损检测方法,但在测试过程中,需针对性的优化测试方法,且要求测试人员具有较高的时域曲线分析能力。电阻率法通过建立视电阻率与桩芯强度的计算模型,可利用现场测井中电阻率值评价桩身强度,是一种实用的定量检测方法。地质雷达只能简要识别桩基位置,但对桩基缺陷及完整性无法识别,不适用于水泥搅拌桩的质量检测。

郭金玲[4](2018)在《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对周围结构及地基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粉喷桩有施工速度快、噪音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建、水利、交通工程中,但粉喷法作为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其承载和变形机理极为复杂,且工程应用水平超出理论研究水平的现状,使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以山东东营某地区厂区地基加固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建立桩-土复合地基模型,扩大原有地基处理范围,补充部分粉喷桩对原厂房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分别采用二维与三维模型分析施工过程及施工完成且土体稳定后的变形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粉喷桩在施工过程中喷水泥粉时的喷射压力大小对地基变形的影响,以及由于喷射压力,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扩散范围与消散时间的基本规律,为水泥搅拌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支撑:(2)对厂房自重荷载下,采用粉喷桩加固复合地基后土体的沉降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着重对施工稳定后复合地基的沉降与桩长、桩距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地基加固后复合地基的位移及应力变化的基本规律,对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后桩周土体的变形进行研究,通过对土体变形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可为实际工程地基处理提供理论指导。

侯潇蒙[5](2017)在《邢衡高速公路软土结构特征与路基加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邢衡高速公路地处河北省衡水市,所在地质存在部分湖泊软土。湖泊软土地基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导致工程条件等级较低。为解决湖泊软土地基处理问题,针对研究邢衡高速公路地理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对该地区软土地基特点结合以往史料系统研究分析,总结出研究区域地层主要为浅层淤泥、软土、粉质粘土和冲积湖相沉积的砂质土,并广泛分布着不同厚度的软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因此,需要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工后沉降。针对邢衡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特点,通过对现场和实验室研究并建模分析,归纳出四种邢衡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办法: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法、膨胀加固土桩复合地基法、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法、钉形双向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法。首先对四种方法的机理特性和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总结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特性,对每种方法的情况和常规型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该方法拥有的优势以及好在何处。对土体的物理性质研究,加固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排水,因此具体研究软土中的渗流方向。对土体力学情况建模分析,计算力学特性,对土层的不同深度如加固区、下卧区等荷载传递情况进行机理分析,以加固手段可以更好的传递地基承载力,通过建模分析模拟土体和加固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针对性试验,在现场取样做实验和分析,记录总结每种方法对邢衡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处理过程和效果。四种地基处理方法在邢衡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的应用效果,以及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都有比较良好实际成果。但是每种方法都具有一定针对性,即土体性质的不同和外在条件的差别会采用比较合适的处理办法。希望这四种方法在邢衡高速公路的应用研究,能够对其他工程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

严荣泉[6](2014)在《山区公路软弱地基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山河纵横、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将不可避免的面临软弱地基处理问题,软基加固已成为交通建设领域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也是道路工程建设中的技术关键。本文结合现阶段西部地区在建公路项目,对软基稳定性影响因素、各类软土路基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及分析,探讨了如何依据工程地质条件、道路条件、施工条件以及建设费用合理的选择软基处治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山地型软土散布于我国广大山地区域,其沉积环境与工程特性与沿海型软土及内陆淤积型软土均有较大不同,一般沉积于岭脚山涧等低洼地带,经历长期的干湿循环、生化变异及沉积作用而形成。(2)路堤高度及软土厚度对软土路基边坡稳定性影响显着。随着路堤高度的增搞,路基安全系数随之逐渐减小,路基边坡危险滑面位置及滑弧半径也在不断发展。随着软弱土层厚度的逐渐增厚,路基边坡安全系数呈现出逐步减小的趋势,路基边坡危险滑面逐渐向路堤内部发展。(3)通过对粉喷桩法加固软基数值模拟,可以看出伴随着打桩及路堤填筑施工作业的进行,不同的施工步下路基实时沉降增量各不相同。粉喷桩法有效地制约了软弱地层受荷压缩变形的趋势,提高了软土路基的承载能力。(4)粉喷桩及强夯法加固处治技术对该地区软土地基的处理均可以达到设计要求,但粉喷桩加固处理的资源投入较大,而强夯法法加固处理时要求地基含水量必须较低。强夯法存在较大噪音污染,并且对周边已有建筑物、构造物会的稳定有用的影响。粉喷桩虽然无污染且工期较短,但要求投入较大,成本较高。

文观明[7](2014)在《粉喷桩在安乡大道粉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粉喷桩桩复合地基因其承载力高、沉降量小、振动小、工期短、噪音低、无污染、造价相对较低等特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软基加固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粉喷桩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仍落后于工程实践,工作机理的研究还比较滞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粉喷桩加固安乡大道地基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粉喷桩加固粉土的机理和设计计算理论等开展研究和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安乡大道地基粉土进行了水泥室内配合比试验,研究不同水泥剂量和不同龄期的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并确定了水泥掺入比。(2)从水泥土的加固机理和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出发,阐明了粉喷桩加固软土的机理,揭示了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本质是桩和桩间土共同受力,并探讨了垫层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和预压法与复合地基联合处理软基的机理。(3)结合地质勘查报告,针对当地的粉土分布特性,按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的步骤,制定了安乡大道粉喷桩加固方案。(4)通过静载试验测定了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结果表明,单桩和复合地基均满足设计强度要求。通过现场路基弯沉试验试验,获知加固后地基强度显着提高。上述试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同时表明粉喷桩加固效果良好。(5)运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粉喷桩复合地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标准轴载下复合地基加固区的弯沉值,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复合地基的影响。

马坤[8](2013)在《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工程建设中会经常遇到软弱地基,其承载力满足不了建筑物的建造要求。为了满足建筑物上部结构对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变形要求,越来越多的工程采用复合地基来进行地基处理。复合地基根据竖向增强体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柔性桩复合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三类。粉喷桩复合地基是柔性桩复合地基的一种,它在施工时无噪音、无振动、无土体位移、无废水污染、对环境影响小,而且施工简便、成本低、工期短。该技术在软土地基加固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在郑州地区,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的应用较少,而且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应用较多,在房建工程中应用较少,其加固机理、破坏机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完善,在实际工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本文研究了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作用机理、破坏模式,阐述了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方法。以郑州市山水生态城住宅小区中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为工程实例,计算了单桩以及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确定了桩径、桩长、桩间距、面积置换率、固化剂掺入量等设计参数。通过现场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验证了有关承载力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同时总结阐述了粉喷桩复合地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有关结论为郑州地区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刘松利[9](2012)在《豫东黄泛区粉沙土路基拓宽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满足交通量日益增长、提高服务水平、长远经济发展和交通要求的角度出发,全国高速公路进行改扩建将是今后公路建设的主旋律。粉沙土在全国有大量的分布,且在这些地区已有一些道路不能满足交通量的需求,针对粉沙土性质、粉沙土道路的拓宽的性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结合国内粉沙土分布、主要特点,重点对黄泛地区粉沙土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力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其次通过有限元分析,探索了引起差异沉降的因素和控制差异沉降的方法;最后结合室内三个粉沙土路基拓宽模型,且在新旧路基结合处削坡、开挖台阶,铺土工格栅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得到了若干成果。粉沙土方面:总结了国内粉沙土的各项特性,实验表明,黄泛地区地区的粉沙土粒径主要分布在0.074~1mm之间,塑性指数在5.4左右,毛细水上升高度在109cm左右,SiO2、Al2O3、CaO约占总含量的90%以上,最佳含水率为10.2%,最大干密度为1.93g/cm3,粉沙土均为中、低压缩性土,内摩擦角为13°左右,其粘聚力很小。粉沙土路基拓宽方面:有限元软件分析和室内实验表明,随单、双侧拓宽宽度的增加,路基顶面的最大差异沉降值越大,双侧加宽比单侧加宽差异沉降较小,双侧加宽优势明显;路基高度越大,压缩模量越小,路基沉降、差异沉降值也越大;路基顶面的沉降、最大差异沉降随新路基和旧路基模量的增加而减小;路基顶面的沉降随削坡坡度增加而减小,而最大差异沉降值逐渐增大;路基顶面的沉降、最大差异沉降值随台阶开挖宽度的增加而减小;路基顶面的沉降随开挖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最大差异沉降值先增加后减小;湿软地基经过碎石桩处理后,路基顶面的沉降、最大差异沉降随碎石桩长度、模量、桩间土模量、土的粘聚力的增加而减小;湿软地基经过粉喷桩处理后,路基顶面的沉降、最大差异沉降随粉喷桩长度、模量、桩间土模量、土的粘聚力的增加而减小,与碎石桩相比,粉喷桩处理效果较好;土工格栅的铺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新路基的侧向位移,且铺设于基底和基顶时效果最好,土工格栅铺于越下层,则新旧路基差异沉降越小。

张汉舟[10](2008)在《高填土路堤下软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高填路堤下软黄土地基处理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及资料统计分析了甘肃软黄土地基特征及其病害,通过原位测试、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有限元仿真与理论推导,系统研究了强夯法、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土工格室垫层、水泥粉喷桩与桩-筏式复合地基等软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特点及适用性。研究成果为黄土区高速公路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持。甘肃软黄土主要分布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泄条件差的区域,厚度一般在4.522m之间;呈现出软土、黄土、盐渍土等复杂特性。2000kN·m夯击能时,软黄土地基最佳夯击数为79击;水平影响范围为8m,有效处理深度为5.0m左右;仅适用于厚度较小的软黄土地基。龄期对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明显,而桩长的影响不明显;桩间距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影响较小,而对沉降量和桩间土强度影响较大;桩土应力比集中在1.52.5之间;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处理软黄土地基效果较好。土工格室垫层加固软黄土地基的影响范围为其层厚的50%左右;可使地基表面所受竖向应力减小40%左右;适于处理厚度小于4m的浅层软黄土地基;垫层合理厚度为20cm;最后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假定,给出了加固后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水泥粉喷桩处理软黄土地基有限元分析及试验表明:铺设垫层可使桩土协调变形,使不同基底面积作用下土中应力衰减趋于相同,并给出了垫层厚度与模量值的范围;桩长对沉降影响显着,且存在有效桩长;桩土应力比与载荷板形状有关,集中在38之间;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为桩间土先破坏进而导致复合地基整体破坏;桩、土准模量随着填土荷载呈现出先硬化后软化最后趋于稳定的特性;推导出了基于弹性理论的承载力与桩土沉降差公式。最后提出了桩-筏式复合地基处理软黄土地基方法及其设计与施工方法。

二、粉喷桩处理太原粉土地基的几个设计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喷桩处理太原粉土地基的几个设计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2.2 机坪道面物理特性及施工特点
        1.2.3 机坪快速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地质分析及施工基本条件研究
    2.1 工程简介
        2.1.1 设计概述
        2.1.2 主要技术指标
        2.1.3 材料规格
        2.1.4 标准规范
        2.1.5 地基处理方案变更的原因
    2.2 地质分析
        2.2.1 地质勘察原则
        2.2.2 试验方法
        2.2.3 勘察结果分析
        2.2.4 地质综合评价
        2.2.5 地下水位变化原因分析
        2.2.6 地下水位上升对现有地基的力学性能影响
        2.2.7 地质问题总结
    2.3 施工基本条件
        2.3.1 防水处理措施
        2.3.2 道面高强度设计
    2.4 小结
第3章 地基处理方案研究
    3.1 地质改良
        3.1.1 强夯法
        3.1.2 冲击碾压法
        3.1.3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
        3.1.4 真空预压法
    3.2 土体补强
        3.2.1 灰土挤密桩
        3.2.2 高压旋喷桩
        3.2.3 碎石挤密桩
        3.2.4 CFG桩
    3.3 地基换填
    3.4 处理方案比选原则
        3.4.1 首要指标
        3.4.2 主要指标
        3.4.3 辅助指标影响分析
        3.4.4 方案比选
    3.5 换填材料颗粒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地基处理施工参数研究
    4.1 试验区施工
        4.1.1 试验区总体施工安排
        4.1.2 试验区施工工序
        4.1.3 试验区施工工艺
    4.2 换填厚度控制试验
        4.2.1 灌水法
        4.2.2 平板载荷试验
        4.2.3 静载试验
    4.3 冲碾遍数控制试验
        4.3.1 冲击沉降观测
        4.3.2 工后自然沉降观测
    4.4 小结
第5章 施工关键技术分析及项目评价
    5.1 拟定施工组织比选方案
    5.2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研究
        5.2.1 施工组织的影响因素
        5.2.2 施工组织方案对比
        5.2.3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试验
    5.3 项目现状评价
        5.3.1 表面观感
        5.3.2 道面强度
        5.3.3 隔水性
    5.4 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致谢

(2)山西汾河中游灵敏性粉土的性质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灵敏性土的结构性研究现状
        1.2.1 灵敏性土的压缩特性
        1.2.2 灵敏性土的触变特性
        1.2.3 灵敏性土的本构模型
    1.3 灵敏性土成因的现行研究方法
    1.4 灵敏性粉土的土性改良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工作
第2章 汾河中游一级阶地灵敏土的区划
    2.1 地质勘察
    2.2 汾河地质地貌概况
    2.3 晋中盆地的特殊水文地质条件
    2.4 汾河中游粉土的灵敏度情况
    2.5 小结
第3章 灵敏性粉土的物理性质
    3.1 基本物理性质
        3.1.1 物理指标的关系
        3.1.2 灵敏度S_t与物理指标的关系
        3.1.3 塑性指数的变异性
    3.2 矿物成分和可溶盐
        3.2.1 不同粒组的分离
        3.2.2 矿物分析原理
        3.2.3 可溶盐
    3.3 颗粒级配(PSD)
        3.3.1 预处理方式的选择
        3.3.2 灵敏性粉土的颗粒级配结果
    3.4 微结构
        3.4.1 孔隙特征
        3.4.2 颗粒特征
        3.4.3 化学元素
    3.5 小结
第4章 灵敏性粉土的力学性质
    4.1 压缩特性
        4.1.1 原状土与重塑土对比
        4.1.2 不同加卸载路径下粉土的变形特性
    4.2 触变性
        4.2.1 应力应变曲线
        4.2.2 触变恢复特性
    4.3 扰动对灵敏性粉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4.3.1 扰动对固结特性的影响
        4.3.2 扰动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3.3 轴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
    4.4 粉土力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4.4.1 固结特性与细粒含量的关系
        4.4.2 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黏粒含量的关系
    4.5 小结
第5章 灵敏性粉土的成因分析
    5.1 灵敏性粉土的形成原因
        5.1.1 地质背景
        5.1.2 颗粒特征
        5.1.3 矿物特征
        5.1.4 地球化学特征
        5.1.5 灵敏性粉土的沉积环境
    5.2 细观参数对粉土灵敏性的敏感性分析
        5.2.1 离散元接触本构模型的选择和标定
        5.2.2 颗粒级配对强度的影响
        5.2.3 粒间黏结强度对强度的影响
        5.2.4 摩擦系数对强度的影响
        5.2.5 细观参数与宏观力学性质的关联度分析
    5.3 灵敏性粉土的性质改良
        5.3.1 无机胶凝材料
        5.3.2 有机胶凝材料
        5.3.3 有机与无机胶凝材料联合使用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改进及无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技术发展现状
        1.2.2 水泥搅拌桩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基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2.1 水泥与软基作用机理
    2.2 水泥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改造及工程应用
    3.1 智能化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
        3.1.1 智能打桩系统
        3.1.2 智能监测系统
        3.1.3 数据存储与分析系统
    3.2 工程概况
        3.2.1 地质构造
        3.2.2 工程地质条件
        3.2.3 水文地质条件
        3.2.4 软基处理方式
    3.3 工程应用效果评价
        3.3.1 标准贯入试验
        3.3.2 钻孔取芯试验
        3.3.3 静载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损检测用于水泥搅拌桩质量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4.1 反射波动测法
        4.1.1 测试方法
        4.1.2 试验方案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电阻率法
        4.2.1 测试方法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地质雷达法
        4.3.1 测试方法
        4.3.2 试验方案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几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对周围结构及地基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2 研究课题的意义
    1.2 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机理
        1.2.1 粉喷桩施工方法
        1.2.2 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原理
        1.2.3 粉喷桩性能及技术优点
        1.2.4 粉喷桩施工过程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1.3 软土地基加固的研究现状
        1.3.1 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工程概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理论研究
    2.1 桩-土的本构模型
        2.1.1 线弹性模型
        2.1.2 修正摩尔-库伦模型
    2.2 粉喷桩施工应力分析
        2.2.1 喷粉搅拌过程的应力分析
        2.2.2 粉喷桩搅拌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分析
    2.3 单桩竖向荷载传递机理
        2.3.1 桩土的荷载传递
        2.3.2 单桩设计
        2.3.3 荷载传递法
        2.3.4 桩-土荷载传递函数形式
    2.4 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计算理论
        2.4.1 置换率和桩数计算
        2.4.2 下卧层地基验算
    2.5 粉喷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2.5.1 单桩沉降计算
        2.5.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2.5.3 加固区下卧层变形量2s的计算
3 粉喷桩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数值模拟
    3.1 有限元单元法与软件MIDAS/GTS简介
        3.1.1 MIDAS/GTS软件概述
        3.1.2 有限单元法
    3.2 粉喷桩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数值模拟
        3.2.1 模型参数及网格单元划分
        3.2.2 粉喷桩施工对桩周土体影响
        3.2.3 粉喷桩施工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粉喷桩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1.1 模型的单元划分
        4.1.2 模型的边界条件
    4.2 粉喷桩复合地基方案沉降影响模拟计算
    4.3 桩长对复合地基沉降量的影响
        4.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2 桩长不同对地基沉降量的影响
        4.3.3 桩长不同引起复合地基中应力场的变化规律
    4.4 桩间距对复合地基沉降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邢衡高速公路软土结构特征与路基加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 邢衡高速公路区域地质特征
        1.3.1 地理条件
        1.3.2 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1.3.3 工程地质分区及评价
第二章 软土路基处理设计方法和原理分析
    2.1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法
        2.1.1 设计方法
        2.1.2 原理分析
        2.1.3 对比分析
    2.2 膨胀加固土桩复合地基法
        2.2.1 设计方法
        2.2.2 原理分析
        2.2.3 机理研究
    2.3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法
        2.3.1 设计方法
        2.3.2 原理分析
        2.3.3 对比报告
    2.4 钉形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法
        2.4.1 设计方法
        2.4.2 原理分析
        2.4.3 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邢衡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方法和效果分析
    3.1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法
        3.1.1 概述
        3.1.2 沉降量计算分析
        3.1.3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FLAC3D数值模拟分析
        3.1.4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离心模型实验研究
        3.1.5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PFC2D离散元流固耦合分析
    3.2 膨胀加固土桩复合地基法研究
        3.2.1 概述
        3.2.2 选取试验段方案
        3.2.3 计算分析
        3.2.4 膨胀加固土桩数值模拟分析
        3.2.5 计算模型建立
    3.3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法研究
        3.3.1 概述
        3.3.2 计算分析
        3.3.3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介绍
        3.3.4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
        3.3.5 有限元法模型建立
    3.4 钉形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法研究
        3.4.1 概述
        3.4.2 计算分析
        3.4.3 复合地基建模和数值模拟分析
        3.4.4 复合地基模型情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效益分析
    4.1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法
    4.2 膨胀加固土桩复合地基法
    4.3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法
    4.4 钉形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山区公路软弱地基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土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2.2 软土路基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1.2.3 软土路基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软土路基工程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我国软土沉积的成因及分类
    2.3 软土的工程性质
        2.3.1 软土天然抗剪强度
        2.3.2 软土的渗透性、压缩性及流变性
        2.3.3 不同成因软土的力学指标
        2.3.4 软土的固结沉降特性
    2.4 我国西部山区常见软土形式
        2.4.1 湿陷性黄土
        2.4.2 膨胀土
        2.4.3 红粘土
        2.4.4 冻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土路基及其加固技术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Plaxis程序简介
    3.3 软土路基稳定性分析
        3.3.1 计算方案及模型
        3.3.2 路堤高度的影响
        3.3.3 软弱土层厚度的影响
    3.4 软基加固处理技术数值分析
        3.4.1 计算方案及模型
        3.4.2 施工过程的模拟
        3.4.3 加固前后路基稳定性分析
        3.4.4 加固前后路基应力分析
        3.4.5 加固前后路基沉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绥阳风华工业大道概况及地质评价
    4.1 引言
    4.2 工程地质条件
        4.2.1 气象及水文
        4.2.2 地形地貌
        4.2.3 地层岩性
        4.2.4 地质构造
    4.3 特殊性岩土评价
    4.4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4.4.1 土石工程分级
        4.4.2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4.6 道路工程地质评价
        4.6.1 路基持力层评价
        4.6.2 路线区分段工程地质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土路基加固处理技术工程应用研究
    5.1 常用软基加固方法
    5.2 粉喷桩法在风华工业大道工程中的应用
        5.2.1 粉喷桩法施工设计及工艺
        5.2.2 粉喷桩法施工要点
        5.2.3 粉喷桩法质量控制
    5.3 强夯法在风华工业大道工程中的应用
        5.3.1 强夯法施工设计及工艺
        5.3.2 强夯法施工要点
        5.3.3 强夯法质量控制
    5.4 软土路基处理方案对比
        5.4.1 加固效果对比
        5.4.2 经济效益对比
        5.4.3 社会效益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粉喷桩在安乡大道粉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粉土的性质及常用加固方法
        1.2.1 粉土的性质
        1.2.2 粉土的加固方法
    1.3 粉喷桩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4 粉喷桩的研究现状
        1.4.1 施工工法
        1.4.2 试验研究
        1.4.3 沉降固结理论
        1.4.4 数值计算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粉喷桩复合地基理论
    2.1 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1.1 水泥加固土的原理
        2.1.2 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2.2 粉喷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和形成条件
        2.2.1 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
        2.2.2 复合地基形成条件
    2.3 粉喷桩的破坏形式
    2.4 垫层对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影响
        2.4.1 刚性基础下的柔性垫层
        2.4.2 柔性基础下的刚性垫层
    2.5 预压法与粉喷桩联合处理地基的机理
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及应用
    3.1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步骤
    3.2 工程概况
    3.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3.3.1 单桩承载力计算
        3.3.2 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计算
    3.4 粉喷桩复合地基附加应力计算
        3.4.1 应力扩散法
        3.4.2 等效实体法
        3.4.3 当层法
        3.4.4 改进Geddes法
    3.5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3.5.1 加固区土层压缩模量S_1的计算
        3.5.2 下卧层土层压缩模量S_2的计算
    3.6 粉喷桩复合地基处理安乡大道的设计计算
4 粉喷桩加固安乡大道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水泥土室内试验
        4.2.1 试验概况及结果
        4.2.2 龄期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4.2.3 水泥掺入比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4.3 桩的承载力试验
        4.3.1 单桩静载试验
        4.3.2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4.3.3 土基弯沉试验
5 粉喷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5.1 ADINA有限元软件的简介
    5.2 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5.2.1 土体的本构模型
        5.2.2 土体的强度理论
    5.3 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5.3.1 确定弯沉值
        5.3.2 模型的基本假设
        5.3.3 模型的建立的步骤
    5.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4.1 粉喷桩复合地基计算分析
        5.4.2 与未加固处理的结果对比
        5.4.3 垫层厚度的影响
        5.4.4 垫层刚度的影响
        5.4.5 桩长的影响
        5.4.6 桩间距布置的影响
    5.5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复合地基
        1.1.1 概述
        1.1.2 复合地基的分类
        1.1.3 国内外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 粉喷桩复合地基概述
        1.2.1 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内容
2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基本理论
    2.1 概述
    2.2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2.2.1 水泥的水解、水化作用
        2.2.2 粘土颗粒与水泥水化物的作用
        2.2.3 碳酸化作用
        2.2.4 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2.2.5 水泥土的工程特性
        2.2.6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
    2.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2.4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2.4.1 单桩承载力计算
        2.4.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2.5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
        2.5.1 桩土复合层本身压缩变形S1的计算
        2.5.2 下卧层压缩量S2计算
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与检测
    3.1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
        3.1.1 粉喷桩设计的注意事项
        3.1.2 粉喷桩的设计方法
    3.2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施工
        3.2.1 机械设备
        3.2.2 材料组织
        3.2.3 施工流程
        3.2.4 施工质量控制
        3.2.5 粉喷桩复合地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3 粉喷桩复合地基检测
4 粉喷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4.1 工程概况与地质条件
        4.1.1 工程概况
        4.1.2 地质条件
        4.1.3 粉喷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
        4.1.4 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4.2 现场试验方案
        4.2.1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4.2.2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
        4.2.3 低应变动测
    4.3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4.3.1 34#楼试验结果及分析
        4.3.2 38#楼试验结果及分析
        4.3.3 43#楼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豫东黄泛区粉沙土路基拓宽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黄泛区粉沙土性质研究
    2.1 我国黄泛区粉沙性土成因及其分布
    2.2 我国黄泛区沙性土主要性质调查研究
    2.3 豫东黄泛区粉沙土物理性质实验分析
        2.3.1 粉沙土的粒度成分
        2.3.2 粉沙土的界限含水率
        2.3.3 粉沙土的毛细管水上升
        2.3.4 粉沙土的矿物组成
    2.4 豫东黄泛区粉沙土的化学成分
    2.5 豫东黄泛区粉沙土击实特性
    2.6 豫东黄泛区粉沙土固结特性
    2.7 豫东黄泛区粉沙土的抗剪强度
    2.8 豫东黄泛区粉沙土的渗透性
    2.9 本章小结
3 黄泛区粉沙土路基差异沉降分析
    3.1 差异沉降原因
    3.2 粉沙土沉降计算方法
        3.2.1 粉沙土路基主压缩沉降的计算
        3.2.2 粉沙土路基次压缩沉降的计算
        3.2.3 粉沙土路基的工后沉降计算
    3.3 有限元计算模型
    3.4 差异沉降特性分析
        3.4.1 粉沙土旧路基沉降特性
        3.4.2 新路基施工引起的差异沉降
        3.4.3 差异沉降曲线变化规律
    3.5 新旧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因素
        3.5.1 拓宽方式及宽度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3.5.2 路基高度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3.5.3 地基压缩模量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3.5.4 新旧路基模量差异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3.5.5 新地基不同固结程度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3.5.6 旧地基不同固结程度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黄泛区粉沙土路基拼接段差异沉降控制技术
    4.1 拼接段纵向裂缝的产生机理
    4.2 边坡削坡的控制差异沉降因素分析
    4.3 台阶开挖控制差异沉降因素分析
        4.3.1 台阶宽度变化的影响
        4.3.2 台阶高度变化的影响
    4.4 湿软地基处理
        4.4.1 碎石桩处理湿软地基分析
        4.4.2 粉喷桩处理湿软地基分析
        4.4.3 土工格栅的处理路基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黄泛区粉沙土路基拼接室内实验研究
    5.1 模型实验原理及目的
        5.1.1 实验原理
        5.1.2 实验目的
    5.2 实验相似条件及材料的选择
        5.2.1 实验相似理论
        5.2.2 实验材料的选择
    5.3 实验设计
        5.3.1 模型的设计
        5.3.2 试验模型的制作
        5.3.3 监测点的布置
    5.4 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以及进一步工作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高填土路堤下软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基处理方法
        1.2.1 强夯法
        1.2.2 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法
        1.2.3 土工格室垫层法
        1.2.4 水泥粉喷桩法
    1.3 软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案
第二章 甘肃软黄土地基特征及病害
    2.1 软黄土分布
        2.1.1 软黄土地域分布
        2.1.2 软黄土地层分布
    2.2 软黄土地基物理力学特征
        2.2.1 软黄土地基物理特征
        2.2.2 软黄土地基力学特征
    2.3 软黄土地基地下水特征
    2.4 软黄土地基病害
        2.4.1 竖向变形
        2.4.2 失稳
    2.5 小结
第三章 强夯法处理软黄土地基适应性分析
    3.1 强夯法加固机理
    3.2 强夯加固试验研究
        3.2.1 试验概况
        3.2.2 夯沉量
        3.2.3 试验区外土体隆起量
    3.3 处理效果评价
        3.3.1 处理效果监测方案
        3.3.2 动力触探试验
        3.3.3 现场载荷试验
        3.3.4 加固后地基受力与变形特性
    3.4 设计与施工
        3.4.1 强夯法设计
        3.4.2 强夯法施工工艺
    3.5 小结
第四章 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软黄土复合地基
    4.1 加固机理
        4.1.1 对砂性土地基的加固机理
        4.1.2 对粘性土地基的加固机理
    4.2 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计算
        4.2.1 承载力计算
        4.2.2 沉降计算
    4.3 工程实例与效果评价
        4.3.1 载荷试验
        4.3.2 动力触探试验
        4.3.3 土压力测试成果分析
        4.3.4 地基沉降测试成果分析
    4.4 设计与施工
        4.4.1 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设计
        4.4.2 施工工艺
        4.4.3 质量控制
    4.5 小结
第五章 土工格室垫层处理软黄土地基研究
    5.1 土工格室垫层工作机理
    5.2 土工格室垫层地基承载力计算
        5.2.1 弹性地基梁的基本理论
        5.2.2 弹性地基梁基本方程的求解
        5.2.3 长梁的计算
        5.2.4 短梁的计算
        5.2.5 计算参数
        5.2.6 公式验证
    5.3 地基承载特性有限元分析
        5.3.1 计算概述
        5.3.2 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5.4 工程实例与效果评价
    5.5 设计与施工
        5.5.1 土工格室垫层设计
        5.5.2 土工格室垫层施工
    5.6 小结
第六章 水泥粉喷桩软黄土复合地基
    6.1 水泥土加固机理
        6.1.1 水泥的水解和水化反应
        6.1.2 黄土颗粒与水泥水化物的作用
        6.1.3 碳酸化作用
    6.2 复合地基受力分析
        6.2.1 复合地基桩土受力分析
        6.2.2 复合地基承载力推导
    6.3 复合地基承载特性有限元分析
        6.3.1 计算概述
        6.3.2 承载特性分析
        6.3.4 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影响因素
    6.4 工程实例与效果评价
        6.4.1 试验概况
        6.4.2 原型观测
        6.4.3 静载荷试验
    6.5 设计与施工
        6.5.1 设计方法与参数
        6.5.2 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6.6 桩-筏复合地基
        6.6.1 概述
        6.6.2 工程实例
        6.6.3 效果评价
    6.7 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粉喷桩处理太原粉土地基的几个设计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D]. 菅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山西汾河中游灵敏性粉土的性质及成因研究[D]. 卢瑞娜.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改进及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 王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对周围结构及地基的影响分析[D]. 郭金玲.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5]邢衡高速公路软土结构特征与路基加固关键技术研究[D]. 侯潇蒙.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6]山区公路软弱地基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D]. 严荣泉.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4)
  • [7]粉喷桩在安乡大道粉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D]. 文观明. 中南大学, 2014(03)
  • [8]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及应用研究[D]. 马坤. 郑州大学, 2013(04)
  • [9]豫东黄泛区粉沙土路基拓宽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D]. 刘松利. 河南大学, 2012(11)
  • [10]高填土路堤下软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D]. 张汉舟. 长安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太原粉状土处理喷粉桩的几个设计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