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对草鱼鱼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臭氧对草鱼鱼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一、臭氧对草鱼鱼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Na~+-K~+-ATPase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崔雯婷[1](2020)在《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下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幼鱼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文中研究表明海洋酸化和污染是备受人们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不仅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发育和生长存活等生命过程,而且影响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因此,二者复合胁迫对海洋生物早期生命过程的作用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前沿科学问题。本论文通过开展系列受控实验,研究褐牙鲆不同早期发育阶段(胚胎、仔鱼和幼鱼)重要生理生命过程(孵化发育、生长存活、抗氧化防御系统、免疫功能和生物矿化等)对海水酸化和镉(Cd)暴露复合胁迫的响应,构建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评估二者复合胁迫对褐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开展本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海洋酸化和重金属复合胁迫对渔业种群资源补充过程和数量变动的毒理效应,同时为深入认识未来海洋酸化情景下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生物响应机理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水酸化(pH 7.70和7.30)和镉暴露(0.01,0.15和0.50 mg L-1 Cd2+)会抑制胚胎孵化和卵黄囊吸收、加剧仔鱼形态发育畸形,导致其生长存活能力降低。镉暴露会造成胚胎活动的减弱和蛋白酶水解,造成与孵化相关的生物酶活性和功能异常,阻碍初期仔鱼破膜过程,影响其孵化能力。海水酸化会通过影响这些生理过程,延迟胚胎孵化时间或加剧其死亡,降低孵化成功率。仔鱼最常见的形态发育畸形为骨骼(脊柱和尾部骨骼等)畸形。这可能与海水酸化和镉暴露抑制仔鱼的骨钙素(oc)基因的表达、影响成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影响与生物矿化相关的碳酸酐酶(CA)和Ca-ATP酶的活性有关。这些作用会阻碍仔鱼对Ca2+的吸收,导致其骨骼系统发育所必需的肌球蛋白和肌节减少,对骨骼的形成和发育造成影响,加剧仔鱼的骨骼发育畸形。2、镉在褐牙鲆仔鱼生物体或幼鱼肝脏、鳃和肌肉等生物组织内的蓄积量与镉暴露浓度呈显着正相关,且具有组织特异性,依次为肝脏>鳃>肌肉。但海水酸化未显着影响镉在仔鱼或幼鱼各组织内的蓄积。肝脏是幼鱼的主要解毒和代谢器官,从皮肤、鳃或肠道中吸收的Cd2+随血液或淋巴循环最终被转运到肝脏或肾脏组织进行解毒。在这一过程中,Cd2+与肝脏中富含巯基(-SH)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金属硫蛋白(MT)结合形成毒性较小的络合物并长期滞留于组织内,加剧镉在肝脏中的蓄积。鳃是幼鱼呼吸和渗透调节以及酸碱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不断过滤海水保证体内溶氧充足和维持渗透平衡和酸碱平衡,因而容易直接从海水中富集镉并蓄积于鳃组织内。肌肉内的镉主要来源于血液和淋巴循环等生理代谢过程的转入,浓度相对低,且肌肉组织质量相对较大,具有质量稀释效应,降低了肌肉内镉蓄积水平。镉蓄积的组织特异性会影响到仔鱼体内或幼鱼生物组织内的抗氧化防御、免疫功能和生物矿化等对二者复合胁迫的响应。3、海水酸化(pH 7.70和7.30)和镉暴露(0.01和0.15 mg L-1 Cd2+)均显着影响褐牙鲆仔鱼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免疫功能和生物矿化作用。总体而言,镉暴露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被诱导以应对镉胁迫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而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则被过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所抑制。另一方面,海水酸化对仔鱼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因生物标志物种类和镉暴露浓度而异,表明海水酸化会影响抗氧化防御系统对镉暴露的响应。二者复合胁迫提高了仔鱼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加剧了其氧化损伤程度。在免疫应答方面,二者复合胁迫导致仔鱼体内溶菌酶(LZM)的活性显着下降,即先天性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免疫球蛋白M(Ig M)的含量升高,即获得性免疫功能表现出免疫刺激。镉暴露会诱导仔鱼体内MT和热休克蛋白(HSP70)的产生,但海水酸化仅诱导HSP70产生,未影响MT产生。海水酸化和镉暴露均显着诱导三种生物矿化相关酶(碳酸酐酶CA、钙-ATP酶Ca-ATPase和钠/钾-ATP酶Na/K-ATPase)的活性,以应对二者胁迫造成的酸碱平衡和渗透平衡的变化。4、镉暴露(0.01,0.30和3.0 mg L-1 Cd2+)显着影响褐牙鲆幼鱼肝脏、鳃和肌肉组织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它们对镉暴露的响应具有组织差异性。总体上,肝脏组织对二者复合胁迫的响应比鳃和肌肉组织更为显着。这种对二者复合胁迫生理响应的组织差异性可能与镉蓄积量的组织特异性相关。但海水酸化对褐牙鲆幼鱼三个生物组织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相关的各生物标志物无显着影响。具体而言,在最高镉暴露(3.0 mg L-1)下,肝脏内抗氧化防御系统(SOD、CAT、GSH、GST和GPx)和免疫功能(LZM、ACP、AKP和Ig M)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酶活性或含量被抑制;鳃组织内的CAT、GSH、GST和GPx等抗氧化物以及LZM和ACP等免疫功能酶的活性或含量被抑制,而SOD、AKP和Ig M的活性或含量被诱导;肌肉组织内的SOD、GSH、GST、GPx、ACP和AKP的活性或含量被诱导,但CAT、LZM和IgM的活性或含量无显着变化。在三个生物组织内,高浓度镉暴露诱导MT含量,并造成组织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一般而言,当组织内镉蓄积量过高时,会破坏蛋白质结构,酶活性受到抑制,影响各生理、生化过程。例如,肝脏组织内镉蓄积量高,超出自身的清除能力,造成肝脏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相关酶的活性被抑制;而肌肉组织内镉蓄积量远低于肝脏中的蓄积量,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相关酶被诱导以应对镉和海水酸化胁迫造成的损伤。海水酸化(pH 7.70和7.30)仅对幼鱼肝脏和鳃组织中的CAT和LZM活性和肌肉中ACP的活性产生影响,未显着影响三个生物组织内其他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相关生物标志物。这可能与幼鱼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酸碱调节系统有关。海水酸化下生物体内多余的CO2和H+在酸碱调节酶(CA)、缓冲离子和跨膜蛋白(Na/K-ATP酶和H+-ATP酶)作用下被及时清除,从而保护幼鱼各组织免受海水酸化的影响。但是,海水酸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褐牙鲆幼鱼对镉暴露的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5、构建了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以评估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对褐牙鲆仔鱼或幼鱼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应答-生物矿化的毒性效应。仔鱼或幼鱼各组织的抗氧化防御和免疫功能-生物矿化对复合胁迫比对单一胁迫的响应更加敏感,即海水酸化会加剧镉暴露对褐牙鲆仔鱼和幼鱼的毒性效应。此外,仔鱼对复合污染的相关生理响应比幼鱼更敏感和显着。相较于单一的生物标志物评价法,IBR法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复合胁迫对受试生物的综合生物毒性效应。

吴晓晶[2](2020)在《北方根结线虫对温度和无机化合物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是冷凉作物区重要的病原线虫,危害严重。本文研究了北方根结线虫对温度、无机化合物和pH的适应性,初步探索了北方根结线虫在温度和无机化合物胁迫下的生理代谢响应特征,为生态防控北方根结线虫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如下:1.明确了北方根结线虫对温度的适应性:通过不同温度处理,发现北方根结线虫J2低温半致死温度(S50)为-2.22℃,高温S50为40.28℃;卵囊的致死低温为-18℃,41℃的卵囊孵化率为13.00%;且防冻脱水、冷激和冷驯化均可提高J2低温存活率。证实了北方根结线虫具有一定的耐寒性,但耐热能力较弱。2.明确了北方根结线虫对无机化合物和pH的适应性:通过8种无机化合物及不同pH 处理,发现北方根结线虫 J2 对 NH4HCO3、FeCl3·6H2O、CuC12·2H2O 和 CuSO4·5H2O敏感,LC50 分别 5.96 mM、0.77 mM、0.16 mM 和 0.16 mM,J2 存活的 pH 值范围为 4~12,说明该线虫对pH的适应性较强,且敏感化合物抑制北方根结线虫卵囊孵化。3.成功获得了温度处理和龄期处理下的北方根结线虫全长转录本:利用Iso-seq技术对北方根结线虫测序,得到70730条全长转录本,功能注释到61600条,并预测出1243个AS事件,26906个SSR和38787个完整CDS区以及3320个LncRNA。4.确定了北方根结线虫的内参基因:结合软件ACq、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以及RefFinder,评估11个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处理下的稳定性,并用Mh-Hsp90验证。最终确定RpS6和Mdh以及双内参RpS6+Mdh为适宜的内参基因。5.明确了北方根结线虫在温度胁迫下的生理代谢响应特征:通过检测北方根结线虫J2体内水解氨基酸的含量和脯氨酸合成途径关键酶的酶活及其基因表达情况,发现P5CS酶活随4℃胁迫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MhP5CS和MhProC表达量增加,且脯氨酸含量增加,表明在温度胁迫下脯氨酸的积累主要依赖P5CS和ProC合成途径。通过检测钙信号途径,PI3K-AKT信号途径以及MAPK信号途径相关蛋白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发现CaM含量以及MhCaM和MhCa2+ATPase表达量在低温胁迫下均升高,表明北方根结线虫J2通过CaM和Ca2+ATPase调节Ca2+浓度进而传导胁迫信号;此外,14-3-3 蛋白含量以及Mh14-3-3、MhAKT、MhHsp90(除-12℃处理外)和MhHsp70(除-12℃处理外)表达量均增加,说明PI3K-AKT信号途径的14-3-3蛋白和AKT直接抑制促凋亡蛋白(BAD)和FOXO,同时MAPK信号途径的AKT和Hsp70抑制JNK(c-Jun N-terminal kinase)进而抑制细胞凋亡途径。结果表明MAPK-AKT信号途径共同抑制BAD和FOXO,维持细胞正常存活。6.明确了北方根结线虫在无机化合物胁迫下的生理代谢响应特征:通过检测北方根结线虫J2体内水解氨基酸的含量和脯氨酸合成途径关键酶的酶活及其基因表达情况,发现FeCl3·6H2O和CuSO4·5H2O胁迫后OAT的酶活和MhOAT表达量均升高,表明脯氨酸的积累主要依赖OAT合成途径。而NH4HCO3胁迫后PDH酶活和MhPDH表达量均升高,脯氨酸减少,表明NH4HCO3促进脯氨酸降解。通过检测钙信号途径,PI3K-AKT信号途径以及MAPK信号途径相关蛋白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发现CaM含量以及MhCaM和MhCa2+ATPase表达量均降低,表明胁迫抑制CaM和Ca2+ATPase调节Ca2+浓度。NH4HCO3胁迫后,PI3K-AKT信号途径的14-3-3蛋白含量以及Mh14-3-3、MhAKT和MhHsp90表达量增加,同时MAPK信号途径的MhAKT和MhHsp70表达量上调,表明MAPK-AKT信号途径共同抑制BAD和FOXO,维持细胞正常存活。CuSO4·5H2O和FeC13·6H2O处胁迫下,主要依赖14-3-3蛋白直接抑制 BAD。研究结果表明,北方根结线虫具有一定的耐寒性,耐热能力较弱,对无机盐CuCl2·2H2O、CuSO4·5H2O、FeCl3·6H2O和NH4HCO3较为敏感,线虫可通过调控脯氨酸合成代谢途径和钙信号途径以及MAPK-AKT信号途径,响应温度和无机化合物胁迫,进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水平。

李裕强[3](2020)在《臭氧消毒对鲈鱼黏液免疫和体内外菌群的影响及潜在风险》文中研究指明臭氧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消毒剂,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用于水质处理和病害防控。过量的臭氧残余不仅会对鱼类等水产动物产生直接毒性,还会破坏鱼类体表由黏液和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免疫防御屏障,增加鱼类染病的风险。本研究主要关注臭氧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体表消毒方面的应用效果和潜在风险,具体包括臭氧在相对安全浓度下的有效消毒时间以及消毒次数对鱼体造成的氧化压力和体表黏液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臭氧消毒对鲈鱼皮肤、鳃和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的潜在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研究了臭氧在相对低浓度(0.05±0.01 mg/L)下对大口黑鲈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以及对养殖水体和鱼体表的有效消毒时间,结果表明大口黑鲈暴露在该浓度的臭氧水中的LT50为18.56 h。通入臭氧18 min可将养殖水体中的细菌全部杀灭,期间臭氧平均浓度为0.03 mg/L;当臭氧浓度稳定在0.05±0.01mg/L时将鱼放入臭氧水中,发现鳃和皮肤黏液内的细菌分别在60 min和90 min后被杀灭。(2)采用浓度为0.05mg/L的臭氧水对大口黑鲈进行体表消毒处理(90 min/天,连续3天),研究臭氧对该鱼抗氧化防御系统和黏液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处理显着提高了血清中活性氧(ROS)、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但这些指标在三次臭氧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臭氧处理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以及谷胱甘肽(GSH)含量无明显影响,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有所上升(p<0.05),但总抗氧化能力(T-AOC)却显着下降(p<0.05)。臭氧处理可刺激鲈鱼皮肤黏液溶菌酶活力和鳃组织酸性磷酸酶(ACP)活力的增加(p<0.05),但会导致皮肤黏液ACP和鳃组织碱性磷酸酶(AKP)活力的降低(p<0.05)。(3)研究了臭氧消毒对大口黑鲈体内外菌群结构的潜在影响,实验组分为初始组(a0)、对照组(b15)和处理组(b15),处理组鲈鱼经过3天臭氧体表消毒(0.05mg/L,90 min/天),对照组在不含臭氧的水中进行类似操作,所有实验鱼均饲养在同一个循环水养殖系统内继续饲养14 d以恢复体内外的菌群,在第0天和第15天进行取样。结果发现在恢复期所有实验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感染症状,且处理组有2尾鱼死亡。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皮肤和鳃黏液以及肠道菌群的分析,表明处理组和对照组皮肤黏液、鳃组织、前肠、中肠和后肠菌群的Alpha多样性均比初始组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处理组和对照组菌群结构更为相似,与初始组差异较大。此外,臭氧处理导致大口黑鲈体内外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诺卡氏菌属(Nocardia)、支原体属(Mycoplasma)菌类的增加,而这些属的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尽管本研究所采用臭氧浓度和接触时间对大口黑鲈鱼是相对安全的,但还是造成了鱼体的氧化损伤以及抗病力的下降。然而,臭氧消毒的这种弊端亦会在其他消毒剂或抗生素使用中出现。本研究结果为臭氧作为鱼体消毒剂的安全性和潜在风险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启示。

桂雨婷[4](2019)在《钙添加对草鱼镉富集的拮抗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镉(Cd)是洞庭湖流域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金属污染物之一,不仅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研究表明:钙(Ca)与镉在鱼体组织内的富集具有显着的拮抗作用,其机制有二,一种是镉与钙离子半径相似,在鳃上皮泌氯细胞上,Cd可通过与Ca竞争高亲和力Ca结合位点,从而抑制鳃对Ca的吸收;另一种推测是Cd通过竞争泌氯细胞基底部的钙泵、Ca2+-ATPase活性,抑制Ca离子进入鳃细胞内,但其详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解析。为此,本研究以草鱼为实验对象,研究对照组(0.003 mg/l Cd2++1.5 mg/l Ca2+)、低钙组(0.003 mg/l Cd2++2.5 mg/l Ca2+)、中钙组(0.003 mg/l Cd2++3.0 mg/l Ca2+)和高钙组(0.003 mg/l Cd2++3.5 mg/l Ca2+)条件下,草鱼不同组织的生理生化及其鳃转录组特征,从而进一步丰富和解析钙与镉的拮抗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添加钙对草鱼生长生存没有显着影响(p>0.05)。实验组草鱼不同组织中镉富集量顺序均为:肠>肾>鳃>肝,钙富集量均以鳃中最高。添加钙对草鱼组织镉富集具有显着影响(p<0.05),鳃、肾脏、肠和肝脏中镉富集量均随着水中钙浓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结果表明:添加钙对草鱼组织镉富集具有显着地抑制作用。(2)草鱼血浆中Na+浓度随着C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高钙组肌肉S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组。MDA含量过高影响了肌肉中活性氧产生和清除间的动态平衡,而SOD、CAT活性的增加则说明添加钙提高了草鱼对镉毒性的应激作用。实验组草鱼鳃Ca2+-ATP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添加Ca可以提高Ca2+-ATP酶的活性,增强了Ca拮抗Cd的竞争力,从而减少Cd对鳃上皮细胞的损害。(3)对照组与高钙组之间差异表达基因最高,共253个,其中上调基因73个,下调基因180个,而低钙组与中钙组之间差异表达基因最低,共34个,上调基因15个,下调基因19个。GO富集分析发现,对照组与高钙组钙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最多(83个),其次是对照组与低钙组(44个),而其他组之间很少。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括钙通道活性、钙离子跨膜转运、钙离子螯合调节、胞浆钙离子浓度的调节等。结果表明:钙对草鱼组织镉富集的拮抗作用可能是与鳃内钙通道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

黄钦成[5](2019)在《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对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A、C、E,养殖多鳞鱚幼鱼8周,确定多鳞鱚对三种维生素的需要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脱维酪蛋白和脱脂白鱼粉为蛋白源,鱼油和大豆磷脂油为脂肪源,配制维生素A水平分别为362、751、1141、2202、4335、8230、18932 IU/kg的7组实验饲料,投喂多鳞鱚幼鱼(2.02±0.15 g)8周。通过考察维生素A对多鳞鱚生长、免疫、抗氧化、生化、消化指标、肝脏维生素A沉积的影响,确定其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适宜水平维生素A提高了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成活率(SR)、肝体比(HSI),降低了饲料系数(FCR)(P<0.05);提高了肝脏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肠道LZM、ACP活性(P<0.05);提高了肝脏和肠道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P<0.05);提高了肝脏的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5);提高了肠道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钠钾ATP酶(Na+-K+ATP)活性(P<0.05)。以WG、Na+-K+ATP、肝脏T-AOC、维生素A含量为判据,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A需要量为2437、2202、4685、4564 IU/kg。2、以蒸汽鱼粉、脱维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玉米油、鱼油、大豆磷脂油为脂肪源,配制出维生素C水平分别为5、16、27、65、122、233 mg/kg的6组实验饲料,投喂多鳞鱚幼鱼(2.33±0.02 g)8周。考察维生素C对多鳞鱚生长、免疫、抗氧化力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Nrf2-Keap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确定其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适宜水平的维生素C提高了WG、SGR、摄食量(FI)、PER,降低了HSI(P<0.05);提高了肝脏总免疫球蛋白(IgM)、补体C3、补体C4含量及AKP活性(P<0.05);提高了肝脏及肠道T-AOC、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CAT、GPx活性,提高肝脏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降低了MDA、过氧化脂质(LPO)含量(P<0.05);上调了肝脏和肠道Nrf2、Keap1、CAT、GST、GPx、GR、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基因表达(P<0.05)。以PER、肝脏IgM、肠道CuZnSOD活性、肝脏维生素C含量为判据,多鳞鱚幼鱼(2.33±0.02 g)对维生素C需要量为98.33、139.03、104.23、143.69 mg/kg。3、以脱脂白鱼粉、脱维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玉米油、鱼油、大豆磷脂油为油源,配制出维生素E含量为4、14、22、47、95、198 mg/kg的6组实验饲料,投喂多鳞鱚幼鱼(2.14±0.02 g)8周。考察维生素E对多鳞鱚生长、免疫、抗氧化及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并确定其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适宜水平维生素E提高了WG、SGR、FI、PER,降低了FCR(P<0.05);提高了肝脏IgM、AKP、LZM(P<0.05)活性;提高了肝脏和肠道CuZnSOD、CAT、GPx、GST活性,提高了肠道T-AOC,降低了肝脏LPO、MDA含量(P<0.05)。上调了肝脏和肠道Nrf2、Keap1、CAT、GST、GPx、GR、CuZnSOD、MnSOD基因表达(P<0.05)。以WG、肝脏IgM、MDA为判据,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E需要量为100.37、116.37、114.9 mg/kg。

吴桐强[6](2019)在《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品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水解羽毛粉(hydrolyzed feather meal,HFM)替代鱼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品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30%鱼粉)分别用HFM替代0(Y1)、2.5%(Y2)、5.0%(Y3)、7.5%(Y4)、10%(Y5)的鱼粉,配置5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实验每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网箱50尾鱼,试验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车田江水库进行,为期8周,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的影响1.1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肠道消化酶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Y2、Y3、Y4组黄颡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及各实验组黄颡鱼体成分差异不显着(P>0.05),各实验组肝体比(HSI)、脏体比(VSI)显着升高(P<0.05),Y4、Y5组黄颡鱼肠道淀粉酶显着升高(P<0.05),Y3、Y4组肠道胰蛋白酶显着升高(P<0.05)。1.2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Y3、Y5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黄颡鱼血清葡萄糖(GLU)、总蛋白含量(TP)、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升高(P<0.05)。饲料中HFM替代鱼粉有使黄颡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下降的趋势,有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上升的趋势,其中Y3、Y5组ACP、各实验组AKP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Y3、Y4、Y5组血清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Y3、Y4组血清SOD含量显着上升(P<0.05)。相比对照组,Y3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M)显着下降(P<0.05),Y5组血清补体C3(C3)含量显着上升(P<0.05)。2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品质的影响2.1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体色的影响黄颡鱼皮肤颜色观察显示:HFM有使黄颡鱼背部皮肤黑色和腹部皮肤黄色变浅的趋势,相比对照组,Y3组黄颡鱼背部皮肤黑色和腹部皮肤黄色显着变浅。黄颡鱼皮肤色素检测显示:HFM有使黄颡鱼背部皮肤酪氨酸酶活力及腹部皮肤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的趋势,相比对照组,Y3组黄颡鱼背部皮肤酪氨酸酶活力及腹部皮肤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下降(P<0.05)。2.2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肌肉理化性质、质构性、与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Y2组黄颡鱼肌肉弹性显着下降(P<0.05),Y4组显着上升(P<0.05),各实验组肌肉硬度、内聚性、胶黏性、咀嚼性无显着差异(P>0.05)。饲料中HFM替代鱼粉超过5%使得黄颡鱼肌肉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超过7.5%使得肌肉胶原蛋白(ODM)含量显着升高(P<0.05)。饲料中HFM替代鱼粉有使黄颡鱼肌肉总游离氨基酸(TAA)含量上升趋势,Y5组肌肉总游离氨基酸(TAA)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肌肉Ala、Tyr、Trp、Ser、Gly含量呈升高趋势。3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健康的影响3.1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黄颡鱼肠道组织切片观察显示:随着HFM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黄颡鱼前肠绒毛变密且高度显着增加,肌层厚度增厚,HFM对于黄颡鱼中肠组织影响较小,但是随着HFM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黄颡鱼后肠绒毛高度、肌层厚度显着下降,且绒毛密度变稀疏。黄颡鱼肠道组织测量显示:随着HFM替代水平的升高,黄颡鱼前肠绒毛高度,绒隐比,肌层厚度呈升高趋势,隐窝深度呈下降趋势,其中Y3、Y4、Y5组绒毛高度,绒隐比,肌层厚度显着升高(P<0.05),隐窝深度显着下降(P<0.05)。各实验组黄颡鱼后肠绒毛高度,绒隐比,肌层厚度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隐窝深度呈显着升高趋势(P<0.05)。3.2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影响根据97%的一致性将序列聚类成为操作分类单元(OTUs),Y1、Y3、Y5组OTUs总数分别为551、249、604,它们特有的OTUs分别为145、7、200,优势菌种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相对丰度分别为91.11%,97.96%和86.64%,以Y3最高。在黄颡鱼Y1,Y3,Y5组肠道菌群结构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其中梭杆菌门为相对丰度占比最大的细菌门,Y3组最高,为98.00%;Y5组最低,为86.71%。香农指数和细菌辛普森指数以Y5组最高,Y3组最低,细菌ACE指数以Y1组的最高,其次为Y5组,Y3组最低。

姚鸿州[7](2019)在《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近年来杀菌剂,尤其是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获得快速发展。杀菌剂在长期使用后可能有残留物迁移到水体环境,有必要就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SDHI类杀菌剂对鱼类具有潜在的毒性,然而关于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的信息还很有限。鉴于此,本文通过应用斑马鱼胚胎和成鱼作为模式生物开展SDHI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探讨它们对非靶标生物斑马鱼的潜在毒性和作用机制。(1)通过96小时急性暴露试验,揭示这三种杀菌剂导致斑马鱼胚胎产生形态变化,孵化失败和死亡。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胚胎孵化抑制的96小时半数效应浓度值分别是0.039,0.21和3.41 mg/L,对胚胎的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值分别是0.041,0.24和3.69 mg/L。(2)通过急性发育毒性试验,揭示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多个方面造成影响。(1)干扰胚胎发育相关基因bmp2b,gh1,ghra和igf1的表达,导致仔鱼体长较短。(2)干扰仔鱼ATP,NO,NOS,CaN,AChE和EPI,影响胚胎的自主运动和仔鱼的自由运动。(3)干扰心脏发育相关基因cyp26a1和myh7的表达,扰乱心跳速率。(4)干扰仔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paf1,baxa,bbc3,bcl2a,casp3a,caspb和tp53,诱导细胞凋亡。(5)影响仔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含量,引起ROS和MDA含量增加。(6)抑制仔鱼中SDH活性。(7)对仔鱼中T4和T3含量产生干扰。(8)干扰仔鱼先天免疫相关基因ccl34a.4,cxcl18b,ifnphi1,il6,il6r,loxa,nos2a和tnfa的表达。(3)通过对成年斑马鱼的4天急性毒性试验和7天暴露后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示物,探讨这三种杀菌剂急性暴露对成鱼生存和氧化应激的影响。(1)急性暴露影响成鱼的形态和运动,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成鱼的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值分别为0.065,0.33和2.60 mg/L。(2)7天毒性暴露影响成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的含量,引起MDA含量增加。(4)通过对成年雌性斑马鱼的30天慢性暴露试验,探讨这三种杀菌剂对雌鱼的慢性毒性效应。试验表明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的30天暴露对成年雌鱼的氧化应激,内分泌,神经系统,能量代谢和肠道组织形态造成影响。(1)影响雌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含量,引起MDA含量增加。(2)引起T4含量升高,T3含量下降。(3)导致T,E2含量下降。(4)诱导NO,NOS,CaN和EPI增加,抑制ATP和AChE活性。(5)抑制SDH活性。(6)引起肠道绒毛损伤。综上,SDHI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和成鱼均表现出毒性。在本文中其毒性主要表现为急性致死、发育抑制、诱导氧化应激、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和肠道损伤等。因此,这类杀菌剂对水生生物的潜在毒性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石湖泉[8](2019)在《乐安江流域铜污染的生态环境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乐安江是江西省东北部的一条河流,是鄱阳湖五大河流中饶河的支流。由于流域内矿产开采和工业发展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河流断面重金属Cu污染较鄱阳湖其他入湖河流严重,水环境高含量的Cu可能导致水生生物的高暴露风险,引发负面的生物学链式效应,从而造成生态风险。为此,本论文选择乐安江流域分布广泛的鲫鱼为水生生物模型。从鲫鱼个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各层次分析铜的毒性效应。通过本研究,希望有助于推动乐安江流域铜污染对流域内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毒性研究,为乐安江流域铜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防止和减少乐安江流域铜污染对人类造成的潜在风险。整个研究过程及成果主要有如下:(1)按照《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的测定》(ISO7346 1-3)的试验方法,利用概率单位图解法估算LC50。结果显示:重金属铜对鲫鱼属于高毒物质,急性暴露中48h-LC50、72h-LC50和96h-LC50及对应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67 mg/L(0.385~0.968 mg/L)、0.513 mg/L(0.256~0.752 mg/L)和0.412mg/L(0.224~0.657 mg/L)。(2)以亚致死浓度的铜离子为暴露条件,研究铜对鲫鱼产生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积累规律,结果表明:鲫鱼不同组织对铜的蓄积存在明显的差异,其蓄积量顺序为:肝脏>肠道>脑>腮>皮>肌肉。在铜暴露24 h后鲫鱼肝脏、肠道、脑、腮、皮和肌肉中铜含量分别达到67.621 mg/kg、12.723 mg/kg、9.012 mg/kg、7.189mg/kg、1.198 mg/kg和1.500 mg/kg;在24~144 h内各组织铜的积累速度变慢,之后各组织铜的积累基本趋于平稳;暴露168h后鲫鱼肝脏、肠道、脑、腮、皮和肌肉中铜含量分别达到86.383 mg/kg、31.708 mg/kg、15.686 mg/kg、11.284mg/kg、3.794 mg/kg和3.490 mg/kg。其中,肝脏是鲫鱼铜富集的主要器官,在暴露168 h之后肝脏蓄积铜含量分别是肠道、脑、腮、皮和肌肉的2.72、5.51、7.66、22.76和27.75倍。(3)研究铜离子暴露对鲫鱼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显示,铜离子暴露对鲫鱼组织的SOD、CAT、GPx、GST、GR和KNA活性均被显着激活,MDA和LPO含量明显上升,其中SOD、CAT、GPx、GST、GR和KNA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MDA和LPO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铜离子暴露对鲫鱼腮和肝脏的SOD、CAT、GPx、GST、GR和KNA活性以及MDA和LPO含量的影响在整体上呈现相似的结果,但从变化趋势上来看,肝脏的抗氧化酶影响比腮部明显,肝脏酶活性的最大值均高于腮部,且随着暴露实验的延长,腮部酶活性呈平缓回降,而肝脏酶活性下降明显;从整个暴露时间上来分析,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在24 h至96 h期间,SOD、CAT、GPx、GST、GR和KNA活性呈上升趋势,而在196 h至336 h期间,其活性呈下降降趋势;而MDA和LPO含量在暴露24 h达到最大值,而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不同暴露浓度上来分析,不同暴露时间铜离子浓度对鲫鱼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各指标影响不同,但是从整体上看,高浓度铜离子暴露影响大于低浓度。(4)通过宏观观察铜离子持续暴露对鲫鱼组织器官损伤,发现48h-LC50的铜离子浓度(0.67 mg/L)持续暴露会造成鲫鱼腮部大量充血,内脏出现不同程度的淤血和腹水。通过组织病理切片分析表明,鲫鱼腮组织损伤主要包括腮小片上皮细胞的水肿、增生和变形,粘液细胞增殖,鳃小片融合,以及腮部整个腮丝的融合、腮小片与腮丝融合;鲫鱼肝脏组织损伤主要包括空泡化,黑色素瘤病灶,血细胞聚集以及具有致密核细胞,以及肝组织细胞坏死和溶解性坏死灶现象。在0.083 mg/L的铜离子浓度暴露组中,鲫鱼腮部和肝脏可以通过调节作用修复组织损伤;而在0.167 mg/L和0.334 mg/L的铜离子浓度暴露组,鲫鱼腮部和肝脏生理代谢严重紊乱,器官组织发生不可逆病变。(5)本研究通过模拟乐安江流域水环境条件,分析水体铜离子对鲫鱼的毒性效应,从而研究乐安江流域铜污染的生态环境毒性。实验表明水体铜离子对鲫鱼在个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各层次上都具有显着的毒害效应。因此,建议在制定乐安江流域重金属铜的安全环境影响浓度阈值过程中应该以保护生态完整性为目的,制定符合该流域的铜标准;从保护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出发,实施科学的铜污染水环境管理体系,从而保障乐安江流域的生态系统。

李国明[9](2019)在《谷胱甘肽对花鲈幼鱼生长、抗氧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清、肝脏抗氧化指标和肝脏、肠道免疫指标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1)谷胱甘肽对花鲈生长、肌肉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2)谷胱甘肽对花鲈抗氧化和抗应激的影响;(3)谷胱甘肽对花鲈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谷胱甘肽对花鲈生长、肌肉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100、300、400、500和700 mg/kg的谷胱甘肽(GSH),分别记为G0、G100、G300、G400、G500和G700。选用初始体重为(12.56±0.12)g的花鲈6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分别投喂6种饲料,饲养时间为56 d。结果显示,与G0相比,G400、G500和G700组增重率分别提高6.2%、5.9%和5.7%,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肝体比、脏体比、肠体比和成活率均差异不显着(P>0.05)。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花鲈幼鱼背肌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与对照组G0相比,G100、G700组血清葡萄糖含量,G100组血清尿素氮含量,G700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力以及G500、G70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均显着升高(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花鲈生长性能、肌肉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没有显着性影响,但增重率有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2谷胱甘肽对花鲈抗氧化和应激的影响在上述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花鲈血清和肝脏,用于抗氧化指标的测定。同时,从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0尾健康花鲈,进行96 h亚硝酸钠应激试验。结果显示,G400、G500、G700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G100、G500、G700组血清谷胱甘肽含量,G500、G700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以及各试验组血清谷胱甘肽转移酶活力均显着高于对照组G0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G300、G400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G100、G400、G500、G700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G100、G700组肝脏谷胱甘肽转移酶活力显着降低(P<0.05)。各组间肝脏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G400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提高31.7%。亚硝酸钠应激36、72和96 h时,G100、G400、G500和G700组累计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G400组累计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应激96 h后,G100组花鲈血清过氧化氢酶活力和谷胱甘肽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各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各试验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400、G500及G700组花鲈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G700组花鲈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花鲈血清丙二醛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低于对照组,血清谷胱甘肽转移酶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都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应激96 h后,G300和G500组花鲈肝脏谷胱甘肽含量显着降低(P<0.05)。各试验组花鲈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花鲈肝脏过氧化氢酶活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花鲈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含量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可以提高花鲈血清和肝脏部分抗氧化能力,也能增强花鲈幼鱼抵抗亚硝酸盐应激能力,并提高应激过程中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3谷胱甘肽对花鲈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在上述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花鲈肝脏和全肠组织,用于肝脏免疫、肠道免疫和功能性指标及肠道组织结构的测定。结果显示,各试验组花鲈肝脏补体3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G300、G400及G500组溶菌酶活力和G700组补体4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花鲈肝脏白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花鲈肝脏白介素-6含量均升高,其中G300组达到显着水平(P<0.05)。各试验组花鲈肠道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总一氧化氮合酶活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溶菌酶均高于对照组(P>0.05)。G700组花鲈肠道Na+/K+ATP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花鲈肠道γ-谷氨酰胺转移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花鲈前肠与对照组相比,其皱襞排列均匀、紧密,无明显损伤和脱落情况。各试验组花鲈肠道肌层厚度和皱襞高度均高于对照组,但未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G100组花鲈肠道粘膜下层厚度和G300、G400及G500组花鲈肠道皱壁宽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可以提高花鲈肝脏免疫、肠道免疫和功能性指标,并能改善花鲈肠道结构,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但是,谷胱甘肽也提高了花鲈肝脏炎症因子指标,可能会对花鲈肝脏功能造成影响。

张玉晗[10](2019)在《花鲈生态冰温无水活运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鲈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于淡水鲈鱼,是常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试验选取花鲈作为研究对象。如今,随着消费者对鲜活鱼类需求的加剧,保活运输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采用低温可使鱼类呼吸减弱、新陈代谢降低,进入“冬眠”状态,便于无水保活运输。无水活运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新型冷链活体物流技术,其关键工艺包括生态冰温的确定、梯度降温、贮运环境、唤醒。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是确定花鲈的生态冰温,在运输时间8h存活率100%的前提下,通过确定暂养时间、降温速率、包装充氧浓度、唤醒速率、保护液的使用浓度等生态冰温无水活运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工艺参数,得到最优的花鲈生态冰温无水活运技术,之后再研究经活运操作过程对花鲈肝组织分子生物学影响,最后回归花鲈作为食材的本质,探究生态冰温无水活运技术对花鲈鱼肉营养成分及风味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细化包装充氧浓度,使用保护液稳固花鲈无水保活效果,提高保活率、运输效率高,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不同暂养时间和降温速率模拟无水活运对花鲈的影响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经6h、12h暂养,再经1℃/h、3℃/h、和5℃/h不同降温速率处理后,无水活运8 h,通过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中鱼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研究无水活运对花鲈肝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运输0 h,3个降温速率处理组花鲈肝组织Caspase-3活力、MDA浓度及血清中PCSK-9、AST、ALT活力较对照组均增高;运输2 h后,3℃/h降温处理组花鲈血清中PCSK-9活力显着低于1、5℃/h降温处理组(p<0.05);在模拟运输8 h时,3℃/h降温处理组花鲈上述5个指标均显着低于1、5℃/h降温处理组(p<0.05);暂养时间长短对血液、肝组织指标影响不明显,但暂养6h唤醒后死亡率数据明显低于暂养12h。研究表明:花鲈可以通过低温诱导休眠的方式进行长达8h的无水保活运输,存活率100%。降温速率对花鲈肝脏代谢水平和生命活力产生负面影响较强,3℃/h组损害程度较低,建议将降温速率设定为3℃/h,暂养时间选择6h。2.不同充氧浓度和唤醒速率模拟无水活运对花鲈的影响花鲈暂养6h后经冷水机以3℃/h降温速率将暂养箱中水温从22~23℃降至临界温度4℃,从水中捞出后包装,包装内充氧气浓度(60%、80%、98%),模拟无水活运环境运输8 h,运输结束后以(1℃/h、5℃/h、直接室温)的升温方式唤醒。无水活运过程中使用高浓度氧气包装花鲈,是为提高鱼辅助呼吸器官效率,而与氧直接接触会加速与鳃组织细胞的脂质氧化,本文研究显示,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包装充氧浓度60%MDA含量在三个包装组中处于较低值,包装充氧浓度80%SOD值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均处于较高水平。比较运输8h和运输8h后数据发现5℃/h唤醒操作SOD值偏高MDA值偏低,表明这项操作有利于花鲈抗氧化能力的保存。运输操作导致花鲈体表粘液溶菌酶(LSZ)含量受抑制,5℃/h唤醒操作后恢复较好。鱼鳃组织形态也因运输操作受到影响,鳃丝明显肿胀,鳃小片出现融合粘连;鳃小片表面主要因无水操作造成皱起不平,圆形颗粒与窦状隙形状未见明显异常;鳃丝内部游离线粒体增多且趋于表皮,表皮边缘微嵴变粗。研究表明:包装充氧浓度60%~80%,5℃/h升至室温唤醒可以很好的保证花鲈的抗氧化能力。唤醒速率对鳃组织形态没有影响,充氧80%包装运输8h鱼鳃组织形态更接近CK组,且充氧80%更经济,建议将包装充氧浓度设在60%~80%,唤醒速率设定为5℃/h。。3.暂养和运输期间加入不同浓度保护液对花鲈无水活运效果的影响研究花鲈生态冰温无水活运技术,在暂养过程添加维生素C(Ascorbic acid,Vc)和运输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保护液,研究其对花鲈血液生化指标、鳃组织Na+/K+-ATPase(NKA)、血清溶菌酶(Lysozyme,LZM)活性、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水平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鲈鱼暂养水中加入C2(30 mg/L,维生素C),暂养6 h,冷驯化后包装前浸入G2(溶菌酶0.09%+山梨糖醇0.3%+姜液0.08%)保护液中2~3 s,取出后独立包装进行无水活运的保活效果最好。处理组中花鲈血液中总蛋白和白蛋白都是先升高后降低,尿酸、肌酐、血糖、乳酸含量显着上升;暂养水中加入Vc的量显着影响鳃组织Na+/K+-ATPase(NKA)浓度,但对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水平影响不明显;保护液中加入姜液可使花鲈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显着增高,保护液中不同姜液剂量可引起溶菌酶活性变化的程度不同。暂养和运输过程中加入保护液可增强花鲈肝、肾功能及能量代谢,维持鳃组织正常离子运转,一定程度上可增强花鲈细胞免疫功能和机体抗感染能力。使用保护液可使花鲈无水保活运输后死亡率降低1~5%。4.无水活运处理对花鲈肝脏转录组差异性表达的影响采用前三章筛选出的最优花鲈生态冰温无水活运技术条件,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作处理(CK)、无水活运8h(WL8h)、唤醒24h(AW24h)花鲈肝脏组织基因转录组进行测序;所得Unigene在GO、KOG、KEGG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获得花鲈肝组织共得到104942条Transcript和60206条获得功能注释的Unigene,Transcript与Unigene的N50分别为1745和1372。GO数据库注释,WL8h共质体表达下调,影响肝组织细胞间紧密性,WL8h肝组织排毒功能丧失,AW24h未见恢复,这是造成花鲈活运后存活时间短的主要原因之一。KOG数据库比对,WL8h分裂、重组和修复基因表达下调,AW24h未见恢复,能量的产生和转化表达下调。KEGG数据库中,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肪代谢是其能量产生主要途径,且以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为主,免疫系统基因也被充分调动。本研究为花鲈生态冰温无水活运过程中关键基因变化提供了数据信息。5.无水活运处理对花鲈肌肉营养和风味的影响花鲈在30mg/L维生素C、盐度16‰~17‰、溶解氧4~6 mg/L、pH7.5~8.5水中禁食暂养6 h后,通过3℃/h降温速率将暂养箱中22~23℃水温降至4℃诱导花鲈休眠,休眠后浸入溶菌酶0.09%、山梨糖醇0.3%、生姜液0.8%、盐度16‰~17‰、pH7.5~8.5,剩余为水的保护液中2~3s,独立包装后上振动台模拟无水活运8 h,运输结束后以5℃/h速率升水温至22~23℃唤醒,醒后鱼体存活24h以上。探究此无水活运工艺对花鲈鱼肉品质和风味的影响。花鲈在低温与运输操作的应激下,仍通过糖原的分解维持机体的能量需求,同时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引起血糖的升高,血糖会继续分解为三磷酸腺苷(ATP),为机体供能量;花鲈肌肉中鸟苷酸(GMP)与腺苷酸(AMP)的含量较低,味道强度值低于1,无水操作导致鱼体水分、蛋白质、脂肪等基础营养物质含量降低;运输8h时肌肉中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增加,ATP分解导致呈味IMP和AMP产生积聚,花鲈肌肉中肌苷酸(IMP)和腺苷酸(AMP)含量增加明显,这其中IMP为花鲈肌肉中主要的呈味核苷酸。唤醒后,花鲈体内能量代谢,肌肉的基础营养物质、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二、臭氧对草鱼鱼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Na~+-K~+-ATPase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臭氧对草鱼鱼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Na~+-K~+-ATPase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下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幼鱼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洋酸化及其对海洋生物早期生活史的作用
        1.1.1 海洋酸化现象
        1.1.2 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早期生活史的作用
        1.1.2.1 繁殖发育和生长存活
        1.1.2.2 抗氧化防御系统
        1.1.2.3 免疫应答
        1.1.2.4 生物矿化
    1.2 镉(Cd)对海洋生物早期生活史的作用
        1.2.1 繁殖发育和生长存活
        1.2.2 抗氧化防御系统
        1.2.3 免疫应答
    1.3 海洋酸化条件下镉对海洋生物早期生活史的作用
    1.4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对胚胎仔鱼发育和生长存活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受精卵的采集
        2.1.2 实验设计
        2.1.3 生物学指标测定
        2.1.4 水样的采集和测定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实验水体的理化参数
        2.2.2 仔鱼的卵黄囊吸收速率
        2.2.3 胚胎仔鱼孵化发育和生长存活
    2.3 讨论
        2.3.1 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对胚胎孵化的影响
        2.3.2 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下仔鱼的形态发育畸形
        2.3.3 胚胎仔鱼的生长存活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响应
第3章 仔鱼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受精卵的收集
        3.1.2 实验设计
        3.1.3 水样的采集与分析
        3.1.4 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实验水体的理化参数
        3.2.2 仔鱼生物体中的镉蓄积量
        3.2.3 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对仔鱼抗氧化防御系统的作用
        3.2.4 仔鱼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免疫应答
        3.2.5 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对仔鱼生物矿化的作用
        3.2.6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
    3.3 讨论
        3.3.1 海水酸化胁迫下镉在生物体内的蓄积
        3.3.2 仔鱼抗氧化防御系统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响应
        3.3.3 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下仔鱼的免疫应答
        3.3.4 海水酸化条件下镉暴露对仔鱼生物矿化功能的影响
        3.3.5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
第4章 生物组织水平上幼鱼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生理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用鱼的驯化
        4.1.2 实验设计
        4.1.3 水样的采集与分析
        4.1.4 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实验水体的理化参数
        4.2.2 幼鱼肝脏、鳃和肌肉组织内的镉蓄积量
        4.2.3 组织水平上幼鱼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氧化应激响应
        4.2.3.1 肝脏
        4.2.3.2 鳃
        4.2.3.3 肌肉
        4.2.4 组织水平上幼鱼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免疫应答
        4.2.4.1 肝脏
        4.2.4.2 鳃
        4.2.4.3 肌肉
        4.2.5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
    4.3 讨论
        4.3.1 镉蓄积的组织特异性
        4.3.2 幼鱼对海水酸化和镉暴露的氧化应激响应的组织间差异性
        4.3.3 幼鱼对海水酸化和镉暴露的免疫应答的组织间差异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北方根结线虫对温度和无机化合物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北方根结线虫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1.1 北方根结线虫的研究进展
        1.1.1 北方根结线虫简介
        1.1.2 北方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
        1.1.3 北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
    1.2 植物寄生线虫对环境适应性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寄生线虫对温度的适应性
        1.2.2 植物寄生线虫对无机化合物的适应性
        1.2.3 植物寄生线虫对酸碱度的适应性
    1.3 逆境胁迫响应的生理代谢研究进展
        1.3.1 逆境胁迫响应的生理特征
        1.3.2 逆境胁迫响应的防御系统
        1.3.3 逆境胁迫响应的相关代谢途径
    1.4 三代全长转录组的研究进展
        1.4.1 全长转录组的概述
        1.4.2 全长转录组的应用
第二章 北方根结线虫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学鉴定
        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讨论
第三章 温度对北方根结线虫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冷冻处理及防冻脱水处理
        3.2.2 冷激和冷驯化处理
        3.2.3 高温对北方根结线虫J2 存活的影响
        3.2.4 低温对北方根结线虫卵囊孵化的影响
        3.2.5 高温对北方根结线虫卵囊孵化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无机化合物对北方根结线虫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无机化合物对北方根结线虫J2 存活的影响
        4.2.2 不同pH对北方根结线虫J2 存活的影响
        4.2.3 敏感化合物对北方根结线虫卵囊孵化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北方根结线虫全长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三代测序数据统计
        5.2.2 三代转录本全长序列统计
        5.2.3 Isoform聚类及校正
        5.2.4 三代转录本结构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北方根结线虫内参基因筛选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候选内参基因的引物扩增效率和特异性
        6.2.2 候选内参基因的Cq值分析
        6.2.3 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估
        6.2.4 内参基因稳定性的验证
    6.3 讨论
第七章 北方根结线虫响应相关逆境因子胁迫的生理代谢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响应相关逆境因子胁迫的水解氨基酸含量变化
        7.2.2 响应相关逆境因子胁迫的生理指标变化
        7.2.3 响应相关逆境因子胁迫的防御酶变化
        7.2.4 响应相关逆境因子胁迫的代谢酶变化及基因表达差异
        7.2.5 响应相关逆境因子胁迫的信号途径分析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北方根结线虫的鉴定
    8.2 温度对北方根结线虫的影响
    8.3 无机化合物对北方根结线虫的影响
    8.4 北方根结线虫全长转录组分析
    8.5 北方根结线虫内参基因筛选
    8.6 北方根结线虫响应相关逆境因子胁迫的生理代谢研究
    8.7 展望
    8.8 本文主要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臭氧消毒对鲈鱼黏液免疫和体内外菌群的影响及潜在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臭氧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1.1 臭氧在水中的化学性质
        1.2 水中臭氧浓度的测定方法
        1.3 臭氧对养殖水体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1.4 臭氧对养殖鱼类的安全性
        1.5 臭氧暴露对鱼体造成的氧化损伤
    2 关于鱼类体表及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
        2.1 鱼类体表及肠道菌群的形成
        2.2 鱼类肠道菌群结构
        2.3 鱼类菌群与免疫
        2.4 影响鱼类菌群的因素
    3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臭氧作为大口黑鲈养殖水体和体表消毒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
    1 材料方法
        1.1 实验鱼与驯化条件
        1.2 臭氧添加过程中水质的变化
        1.3 臭氧对养殖水体和鱼体表面消毒效果评估
        1.4 低浓度臭氧对大口黑鲈的安全性评估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臭氧添加过程中水质的变化
        2.2 臭氧对养殖水体和鱼体消毒效果评估
        2.3 半数致死时间
    3 讨论
第三章 臭氧暴露对大口黑鲈抗氧化系统及黏液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干扰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
        1.2 实验设计
        1.3 取样
        1.4 血清氧化还原状态的测定
        1.5 免疫相关酶活力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氧化还原状态
        2.2 黏液免疫相关酶活力
    3 讨论
第四章 臭氧消毒对大口黑鲈体表和肠道菌群再建立的影响
    1 材料方法
        1.1 实验鱼及驯化
        1.2 实验设计
        1.3 取样
        1.4 DNA的获取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死亡情况
        2.2 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2.3 门分类水平下的菌群结构分析
        2.4 属分类水平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2.5 Beta多样性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钙添加对草鱼镉富集的拮抗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钙对镉的作用机制
        1.1.1 镉对鱼类的毒性作用
        1.1.2 钙对鱼类的保护作用
    1.2 转录组学研究
        1.2.1 转录组概述
        1.2.2 转录组学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2.3 转录组学在重金属研究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鱼的饲养
    2.3 实验样品采集
    2.4 样品测定
        2.4.1 钙镉离子浓度测定
        2.4.2 血浆离子浓度的测定
        2.4.3 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4.4 ATP酶活性测定
        2.4.5 组织蛋白浓度测定
        2.4.6 RT-PCR验证
        2.4.7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钙镉拮抗作用下草鱼组织生理生化分析
        3.1.1 生长和死亡
        3.1.2 草鱼不同组织中Cd~(2+)和Ca~(2+)的积累
        3.1.3 血浆离子浓度变化
        3.1.4 草鱼肌肉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
        3.1.5 草鱼鳃ATP酶活性
    3.2 钙镉拮抗作用下草鱼鳃组织转录组分析
        3.2.2 参考基因比对结果
        3.2.3 样品相关性
        3.2.4 差异表达分析
        3.2.5 GO富集分析
        3.2.6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功能分析结果
        3.2.7 RT-PCR验证
第四章 讨论
    4.1 镉对草鱼生长和生存的影响
    4.2 添加钙对草鱼组织镉积累的影响
    4.3 添加钙镉对草鱼肌肉和肝脏抗氧化酶和MDA含量的影响
    4.4 添加钙镉对草鱼鳃上ATP酶的影响
    4.5 钙镉拮抗作用下草鱼鳃上转录组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对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多鳞鱚的研究进展
    1.2 维生素A、C、E的研究概况
        1.2.1 维生素A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2.2 维生素C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2.3 维生素E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2.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A需要量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2.1.2 养殖管理
        2.1.3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2.1.4 计算公式及统计分析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A沉积的影响
        2.2.2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免疫指标的影响
        2.2.3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2.4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2.2.5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肠道消化酶活的影响
        2.2.6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
    2.3 讨论
        2.3.1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A沉积的影响
        2.3.2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免疫指标的影响
        2.3.3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4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2.3.5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6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A需要量
    2.4 小结
3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C需要量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与饲料的制作
        3.1.2 养殖管理
        3.1.3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3.1.3.1 肝脏及肠道指标测定
        3.1.3.2 实时荧光定量反应(qRT-PCR)
        3.1.4 计算公式及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C沉积的影响
        3.2.2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3.2.3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3.2.5 相关性分析和维生素C需要量评价
    3.3 讨论
        3.3.1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C沉积的影响
        3.3.2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3.3.3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4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3.3.5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
    3.4 小结
4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与饲料的制作
        4.1.2 养殖管理
        4.1.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1.4 计算公式及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E沉积的影响
        4.2.2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4.2.3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4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2.5 相关性分析和维生素E需要量评价
    4.3 讨论
        4.3.1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和肝脏维生素E沉积的影响
        4.3.2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4.3.3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4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3.5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
    4.4 小结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6)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品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动物蛋白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
        1.1 动物蛋白的研究现状
        1.2 肉骨粉的研究现状
        1.3 鸡肉粉的研究现状
        1.4 血粉的研究现状
    2 不同工艺羽毛粉相关研究
        2.1 高温高压水解法
        2.2 化学水解法
        2.3 微生物发酵或酶解法
        2.4 膨化法
        2.5 其它方法
    3 水解羽毛粉的相关研究
        3.1 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
        3.2 在畜禽料中的使用
    4 黄颡鱼习性及营养学研究
        4.1 黄颡鱼摄食习性
        4.2 黄颡鱼营养学研究现状
    5 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1 存在的问题
        5.2 本研究的目的
        5.3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血清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
        1.2 试验鱼饲养及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2.2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体成份的影响
        2.3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2.4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5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体成分的影响
        3.2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3.3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样品收集、分析与计算
        2.1 肉质测定
        2.1.1 肌肉理化指标的测定
        2.1.2 黄颡鱼皮肤色素的测定
        2.1.3 肌肉质地的测定
        2.1.4 肌肉氨基酸的测定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肌肉理化指标的影响
        3.2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皮肤色素的影响
        3.3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体色的影响
        3.4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肌肉质构性的影响
        3.5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4 讨论
        4.1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肌肉理化指标的影响
        4.2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皮肤色素的影响
        4.3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肌肉质地的影响
        4.4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章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肠道健康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样品收集、分析与计算
    3 结果
        3.1 水解羽毛粉对肠道指标的影响
        3.2 水解羽毛粉对肠道形态学的影响
        3.3 水解羽毛粉对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3.4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影响高通量测序结果
        3.5 黄颡鱼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
        3.6 黄颡鱼肠道中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差异
    4 讨论
        4.1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理化指标的影响
        4.2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4.3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农药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1.3 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
    1.4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
        1.4.1 概述
        1.4.2 苯并烯氟菌唑
        1.4.3 吡唑萘菌胺
        1.4.4 氟唑环菌胺
        1.4.5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毒理学研究情况
    1.5 斑马鱼及其胚胎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1.5.1 水生模式生物斑马鱼
        1.5.2 斑马鱼在水生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6 课题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斑马鱼的培养
        2.3.2 斑马鱼胚胎的获取
        2.3.3 胚胎急性暴露试验
        2.3.4 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胚胎形态
        2.4.2 胚胎孵化
        2.4.3 胚胎存活率
    2.5 小结
第三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及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斑马鱼的培养与胚胎的获取
        3.3.2 仔鱼体长
        3.3.3 胚胎运动
        3.3.4 胚胎心脏
        3.3.5 胚胎细胞凋亡
        3.3.6 胚胎氧化应激
        3.3.7 胚胎琥珀酸脱氢酶
        3.3.8 胚胎甲状腺激素
        3.3.9 胚胎免疫相关基因
        3.3.10 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仔鱼体长
        3.4.2 胚胎运动
        3.4.3 胚胎心脏
        3.4.4 胚胎细胞凋亡
        3.4.5 胚胎氧化应激
        3.4.6 胚胎琥珀酸脱氢酶
        3.4.7 胚胎甲状腺激素
        3.4.8 胚胎免疫相关基因
    3.5 小结
第四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成鱼的急性毒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斑马鱼的培养
        4.3.2 成鱼急性致死试验
        4.3.3 成鱼氧化应激
        4.3.4 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成鱼存活率
        4.4.2 成鱼氧化应激
    4.5 小结
第五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成年雌鱼的慢性毒性及机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斑马鱼的培养
        5.3.2 雌鱼慢性暴露试验
        5.3.3 雌鱼氧化应激
        5.3.4 雌鱼甲状腺激素
        5.3.5 雌鱼性激素
        5.3.6 雌鱼神经系统
        5.3.7 雌鱼琥珀酸脱氢酶
        5.3.8 组织病理学观察
        5.3.9 统计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雌鱼氧化应激
        5.4.2 雌鱼甲状腺激素
        5.4.3 雌鱼性激素
        5.4.4 雌鱼神经系统
        5.4.5 雌鱼琥珀酸脱氢酶
        5.4.6 雌鱼肠道组织形态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乐安江流域铜污染的生态环境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乐安江流域铜污染现状
        1.1.1 乐安江自然地理特征
        1.1.2 乐安江流域铜污染概况
    1.2 铜污染的环境毒性研究
        1.2.1 铜在环境中的分布
        1.2.2 铜对水生动物毒性的研究
    1.3 鲫鱼的基本特征及优势
    1.4 生物抗氧化防御系统
    1.5 本研究立题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5.1 立题背景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器材与试剂
        2.1.1 实验器材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条件
        2.2.1 乐安江流域水环境特征调查
        2.2.2 试验水环境条件
    2.3 试验鲫鱼的获取及饲养
    2.4 实验方法
        2.4.1 铜对鲫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2.4.2 铜在鲫鱼组织的积累与分布
        2.4.3 铜对鲫鱼组织器官损伤的实验研究
        2.4.4 铜对鲫鱼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2.4.5 铜对鲫鱼腮和肝脏超微核结构的影响
    2.5 鲫鱼体内铜含量的测定
        2.5.1 样品预处理
        2.5.2 样品测定
    2.6 鲫鱼组织器官结构观察
    2.7 抗氧化酶的测定
        2.7.1 样品准备
        2.7.2 组织匀浆制备
        2.7.3 酶活性测定
        2.7.4 匀浆介质的制备
    2.8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
        2.8.1 切片的制备
        2.8.2 观察
        2.8.3 试剂配制
第3章 铜对鲫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铜在鲫鱼组织的积累与分布
    4.1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石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标准曲线
        4.2.2 铜在鲫鱼各组织的积累含量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铜对鲫鱼组织器官损伤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鲫鱼体组织器官解剖观察
        5.2.1 鲫鱼中毒症状
        5.2.2 中毒鲫鱼组织器官症状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铜对鲫鱼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6.1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
        6.2.1 铜对鲫鱼腮部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2.2 铜对鲫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铜对鲫鱼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6.3.2 铜对鲫鱼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6.3.3 铜对鲫鱼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6.3.4 铜对鲫鱼钾钠ATP酶活性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铜对鲫鱼鳃和肝脏超微核结构的影响
    7.1 实验方法
    7.2 实验结果
        7.2.1 铜对鲫鱼腮部组织的影响
        7.2.2 铜对鲫鱼肝脏组织的影响
    7.3 讨论
        7.3.1 铜对鲫鱼腮部组织病理学变化
        7.3.2 铜对鲫鱼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乐安江沿江检测地点位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谷胱甘肽对花鲈幼鱼生长、抗氧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GSH的生物学功能
        1.1 抗氧化功能
        1.2 免疫功能
        1.3 保护胃肠功能
        1.4 解毒作用
    2 GSH在动物体内的代谢
        2.1 GSH的主要来源
        2.2 GSH的消耗
    3 GSH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3.1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对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3.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4 解毒和抗应激作用
    4 谷胱甘肽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前景及研究展望
第二章 谷胱甘肽对花鲈生长、肌肉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饲料
        2.1.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指标测定
        2.1.4.1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
        2.1.4.2 肌肉常规成分分析
        2.1.4.3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2.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 结果
        2.2.1 试验鱼的生长性能
        2.2.2 试验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
        2.2.3 试验鱼血清生化指标
    2.3 讨论
        2.3.1 谷胱甘肽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谷胱甘肽对花鲈幼鱼肌肉常规成分的影响
        2.3.3 谷胱甘肽对花鲈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谷胱甘肽对花鲈抗氧化和应激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饲料
        3.1.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
        3.1.4 亚硝酸盐应激试验
        3.1.5 指标测定
        3.1.5.1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3.1.5.2 累计死亡率
        3.1.6 数据分析与统计
    3.2 结果
        3.2.1 试验鱼血清抗氧化指标
        3.2.2 试验鱼肝脏抗氧化指标
        3.2.3 谷胱甘肽对花鲈抗亚硝酸盐应激能力的影响
        3.2.4 亚硝酸盐应激后花鲈血清抗氧化指标
        3.2.5 亚硝酸盐应激后花鲈肝脏抗氧化指标
    3.3 讨论
        3.3.1 谷胱甘肽对花鲈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2 谷胱甘肽对花鲈抗亚硝酸盐应激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谷胱甘肽对花鲈免疫功能和肠道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饲料
        4.1.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4.1.3 样品采集
        4.1.4 指标测定
        4.1.4.1 肝脏和肠道免疫指标测定
        4.1.4.2 肠道功能指标测定
        4.1.4.3 肠道组织切片分析
    4.2 结果
        4.2.1 试验鱼肝脏免疫指标
        4.2.2 试验鱼肠道免疫及功能指标
        4.2.3 试验鱼肠道结构的影响
        4.2.3.1 试验鱼前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4.2.3.2 试验鱼前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4.3 讨论
        4.3.1 谷胱甘肽对花鲈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4.3.2 谷胱甘肽对花鲈肠道免疫和功能指标的影响
        4.3.3 谷胱甘肽对花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4.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花鲈生态冰温无水活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花鲈的简介
    1.2 生态冰温无水活运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生态冰温技术及其原理
    1.4 无水活运关键工艺方法
        1.4.1 生态冰温确定
        1.4.2 梯度降温
        1.4.3 贮运环境及装备
        1.4.4 唤醒工艺
        1.4.5 各环节有机衔接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暂养时间和降温速率模拟无水活运对花鲈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过程
        2.1.4 样品处理
        2.1.5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花鲈肝组织中Caspase-3 活性的影响
        2.2.2 花鲈肝组织中MDA浓度的影响
        2.2.3 花鲈血清中PCSK-9 活性的影响
        2.2.4 花鲈血清中AST、ALT活性的影响
        2.2.5 无水活运处理后花鲈死亡率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充氧浓度和唤醒速率模拟无水活运对花鲈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过程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鲈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
        3.2.2 花鲈体表粘液溶菌酶(LSZ)含量的影响
        3.2.3 包装充氧浓度对无水活运花鲈鳃的显微、超微结构的影响
        3.2.4 无水活运处理后花鲈存活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暂养和运输期间加入不同浓度保护液对花鲈无水活运效果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样品处理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浓度保护液对花鲈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保护液对花鲈鳃组织指标的影响
        4.2.3 不同浓度保护液对花鲈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4.2.4 无水活运处理后花鲈死亡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水活运处理对花鲈肝脏转录组差异性表达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仪器
        5.1.2 实验过程
        5.1.3 样品处理
    5.2 结果处理与分析
        5.2.1 花鲈肝组织转录组测序质控与功能注释
        5.2.2 无水活运花鲈基因差异性表达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无水活运处理对花鲈肌肉营养和风味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设备
        6.1.2 实验方法
        6.1.3 指标测定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花鲈体内能量消耗的影响
        6.2.2 花鲈肌肉基本营养成分的影响
        6.2.3 花鲈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6.2.4 花鲈肌肉呈味核苷酸含量及其味道强度值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臭氧对草鱼鱼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Na~+-K~+-ATPase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下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幼鱼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D]. 崔雯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2]北方根结线虫对温度和无机化合物适应性研究[D]. 吴晓晶.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臭氧消毒对鲈鱼黏液免疫和体内外菌群的影响及潜在风险[D]. 李裕强.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3)
  • [4]钙添加对草鱼镉富集的拮抗作用机制研究[D]. 桂雨婷.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5]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对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D]. 黄钦成.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6]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品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 吴桐强.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7]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D]. 姚鸿州.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8]乐安江流域铜污染的生态环境毒性研究[D]. 石湖泉. 南昌大学, 2019(06)
  • [9]谷胱甘肽对花鲈幼鱼生长、抗氧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 李国明.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花鲈生态冰温无水活运技术的研究[D]. 张玉晗. 上海海洋大学, 2019

标签:;  ;  ;  ;  ;  

臭氧对草鱼鱼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