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名贵药用植物银杏现状及保护对策

贵州名贵药用植物银杏现状及保护对策

一、贵州珍稀药用植物银杏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顾哲,李海涛,张忠廉,郭芳,贾训利,张丽霞[1](2021)在《我国傣药植物特有种整理研究》文中指出傣医药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云南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垂直变化显着的地貌,复杂的植物区系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为生长于兹的傣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药用资源。根据前期系统调查和收集整理,编着出版的《中国傣药志》共收录1666种傣药资源。文章对傣药中属于中国特有种的种类和分布信息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经统计,傣药植物药中属于我国特有种的有99种,隶属于52科,多数为分布于中国西南或仅分布于云南的特色药用植物。加强对傣药特有种的研究对于傣药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苏钰岚[2](2021)在《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查阅药用植物相关资料,进行野外实地调查、药材市场访问调查以及室内标本鉴定等工作,对荔浦市药用植物的种类组成、性状类型、资源类型、入药部位以及药用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在市场调查方面,主要分析其代表性药材市场——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植物药的种类组成、入药部位、药用功效及交易情况,掌握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利用药用植物的概况。同时,完成荔浦市域内国家重点药用植物的调查,统计其国家级、区级保护药用植物以及这些保护药用植物在原生中草药城中出现情况。主要调查结果如下:1.荔浦市共有药用植物1353种(包括种下单位,下同),隶属197科710属,占广西药用植物总科数的73.78%、总属数的49.41%、总种数的34.31%;其中,蕨类植物99种,隶属33科54属;裸子植物10种,隶属7科9属;被子植物1244种,隶属157科647属。药用植物的优势科和优势属明显,优势科有菊科、蝶形花科、茜草科、禾本科等,共13科235属473种;优势属有榕属、紫金牛属、菝葜属、悬钩子属等,共6属83种。2.荔浦市药用植物按性状分为草本类、灌木类、藤本类、乔木类4类,主要以草本类为主,共679种,占总种数的50.18%;按入药部位分为全草类、根类、叶类、茎类、花果类、地上部分6类,共计使用频次1850次,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全草类和根类,分别是572次和505次。3.荔浦市栽培型药用植物有155种,隶属72科129属,占荔浦市药用植物的11.46%,栽培用于食用(60种)、观赏(60种)、饲料(13种)、药用(12种)、其他(2种)。4.荔浦市药用植物按其药用功效分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止血药、拔毒生肌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温里药、收涩药、化湿药、驱虫药、消食药、杀虫止痒药、泻下药、安神药、开窍药和涌吐药,共21类,以清热药为主,共720种,占总种数的53.22%。5.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交易的植物药有549种,隶属144科402属;其中,蕨类植物21种,隶属13科18属;裸子植物5种,隶属5科5属;被子植物523种,隶属126科379属。优势科和优势属比较明显,共有7个优势科4个优势属;此外,植物药在各科、属呈现出明显的分散现象,共有62个单种科和323个单种属。6.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交易的植物药按入药部位分为根类、全草类、花果类、藤茎类、叶类和其他类,以根类药材为主,共有260种,占总种数的47.36%;按药用功效分21种,以清热药为主,共280种,占总种数的51.00%。7.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交易的药用植物有老班药72味(4虎、7牛、12钻、49风),占老班药总味数的69.23%,共计71种,隶属46科67属,其中蕨类植物有2科2种,裸子植物有1科1种,被子植物有43科68种。8.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的植物药销往荔浦本地(270种)、广西区内(268种)、广东(258种)、全国各地(91种)。植物药交易价格低廉,每千克在21元以下的药材230种,占植物药总数的41.89%;每千克在21至100元的276种,占植物药总数的50.27%;每千克超过100元的51种,占植物药总数的9.29%。年销售量超过100吨的大宗药材有67种,隶属46科64属。9.荔浦市药用植物中国家重点调查药用植物共计85种,隶属55科77属。在样方调查中出现44种,隶属34科39属;葛(60次)、漆树(44次)、千里光(42次)、山鸡椒(33次)、菝葜(33次)等在样方中出现频度高。原生中草药城中植物药材有国家重点调查药用植物46种,隶属35科46属。10.荔浦市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共计33种,隶属8科23属;蕨类植物1种,,被子植物32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自治区级重点保护植物26种(兰科24种)。原生中草药城稀有药材19种(兰科11种),隶属9科15属。

杨传东,杨天友,卢志宏,文玉进[3](2020)在《贵州省楠杆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多样性调查》文中认为贵州德江楠杆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首次调查植物种类达2 000余种,查阅药用植物文献资料记载,鉴定有药用植物1 079种,隶属于201科603属。其中,真菌类植物19科23属35种,苔藓类14科14属16种,石松和蕨类植物19科42属88种,裸子植物7科11属14种,双子叶植物121科426属792种,单子叶植物21科87属134种,草本多达587种,木本多达438种。对该地区药用植物的组成、丰富度与周边地区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涂洪润[4](2020)在《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文中认为分析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不仅可以了解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及利用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区域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同时通过研究叠彩区野生药用植物区系,丰富了本地区植物区系资料,揭示了同邻近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关系,探讨了该区药用植物区系的性质及起源,对于寻找新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中药区划和深化对有关区系地理问题的认识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基于实地踏查,通过文献查阅、市场及访问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等工作,对叠彩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了解了叠彩区药用植物的组成特点,分析了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生长型和生活型、特有种和珍稀濒危物种、外来种和栽培种、药用特征等内容,并研究了该地区野生维管植物区系的数量组成、地理成分以及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叠彩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中的问题,以期为叠彩区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叠彩区药用植物是广西药用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药用植物640种,隶属于154科467属。野生药用植物则是本区域内药用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占药用植物总种数的72.34%。本地区共有野生药用植物463种,隶属于131科340属。野生药用植物科的组成以单种科(含1种)和寡种科(含2-5种)为主;属的组成以单种属(含1种)和寡种属(含2-4种)为主。科内种和属内种的数量结构表明野生药用植物有明显的优势科和优势属现象。2.根据叠彩区药用植物生长型和生活型的划分结果可知:本地区药用植物生长型以一、二年生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共有313种,占总种数的48.91%,最少的为藤本植物有69种。本地区药用植物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有264种,占总种数的41.25%,最少的为地面芽植物有50种。3.叠彩区内属于我国特有和珍稀濒危的药用植物分布较少。属我国特有药用植物33种,隶属于24科28属,其中,广西的特有种3种,隶属于3科3属。珍稀濒危药用植物13种,隶属于12科12属。本地区药用植物中属于外来和栽的程度并结合相关文献将其划分为6个入侵等级。药用植物中属栽培类有117种,隶属于60科107属。4.叠彩区640种药用植物按入药部位的不同可划分为11类,其中以全草类入药的最多,共有215种,占总种数33.59%;其次是根类,有203种,占总种数31.72%。以全草类、根类为主要的药用部位,对药用植物有较大损害甚至具有毁灭性。按药用部位的药性可划分为5类,其中平性类的药用植物种类最多,有209种,占总种数32.66%,所占比例最少的是热性类药用植物。一个药用部位可能有两个以上的药味,按药用部位药味的不同,叠彩区药用植物药味可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以苦味药最多,有318种,占总种数49.69%,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咸味药。叠彩区药用植物功效类型多样,可分为21类,其中以清热药最多,有265种,占总种数41.41%。5.叠彩区野生药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表现为热带分布为主且呈现向温带过渡的趋势。从科的区系类型看,叠彩区药用植物131科共有9个分布区类型及6个变型。其中热带科69科,占非世界性科总数的81.17%,在本地区分布的科内占绝对优势。从属的区系类型看,叠彩区药用植物340个属可划分为12种分布区类型及16个变型,其中热带性质的属有180属,占非世界性属总数的63.38%。从科和属级水平看,热带成分占有明显的优势,表明本研究区的药用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这也符合叠彩区药用植物区系处于华南植物区系所呈现出的典型中亚热带气候。其中,热带分布以泛热带广布为主,表明本地区缺少典型的热带分布类型,而温带分布中北温带典型分布有36属,占总属数的12.67%,表明温带分布的属在本地区分布分化良好,如松属(Pinus)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本地区大面积自然分布,所以本地区植物区系主要为热带性向温带性过渡的类型。6.本地区药用植物的单种属(含1个种)较多,但特有程度低,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古老性和独特性。药用植物属的组成以单种属为主,单种属内的很多属都是起源于温带和中国特有分布的原始类群,说明了本地区地理区系起源具有一定的古老性,这也符合叠彩区所属的桂林热带岩溶发育历史和地质地貌的特点。这些单种属和特有属在本地区分布广泛,一些属内种甚至成为本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的建群种或关键种,它们经过长时间的发育进化已经完全适应了岩溶石山地区的亚热带气候,并向热带气候过渡,最终演变为热带性分布。本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特有程度低,没有特有科的分布,特有种中中国特有分布仅有两种,但东亚及中国特有分布属共28属,这表明本地区的药用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7.叠彩区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特征的比较表明,其与临桂区、恭城瑶族自明显的纬向地带性,随纬度的升高,药用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逐渐减弱。根据R/T值的大小结合植物区系谱分析可知:从全局来看,影响某一地区药用植物区系分布类型的主要因素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变迁;从局部地区来看,纬向地带性、异质性生境、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导致了水热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药用植物的分布类型。

占乔珊[5](2020)在《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湖南涟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大,世界上6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们需要回归大自然,释放压力。由于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康养在我国得以兴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药文化,“治未病”的理念同森林康养不谋而合。目前,国内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案例还不是很多。中医药文化和森林旅游的结合将是一个较新的发展方向。对此本文提出中医药文化与植物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策略,对龙山森林公园实地调查,构建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对游客进行中医药文化问卷调查,探究龙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中医药文化与植物景观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得出中医药文化主要特征和组成以及植物景观基础理论,为后续中医药文化应用到植物景观设计做铺垫。(2)对龙山森林公园实地调研,分析得出龙山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开始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活动;森林公园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构建了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准则层中影响权重最大的是景观养生性,指标层中影响权重最大是药用植物丰富度;对龙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得出龙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关于养生性得分较低。(3)对龙山森林公园各区域受众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中医药文化认知度、景区植物改造期望度等。根据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受众对中医药文化认知度高、对中医药文化康体养生功能需求度高、受众对现有龙山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植物景观养生性评分低等。分析可知龙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现状养生性不足,结合前期调查分析,结合中医药文化对龙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有很大的可行性及必要性。(4)总结中医药文化在植物景观改造中应用的策略,提出适度改造、突出中医药文化、科学性、衔接上位规划四个原则,进一步指导龙山森林植物景观改造设计实践。(5)利用中医药文化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药用植物学说等,对龙山森林公园进行合理的植物景观改造,通过相应措施,使中医药文化在龙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表达有积极的提高。综上,龙山森林公园本身就有着悠久的中医药文化,所以将龙山森林公园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是可以将龙山森林公园同其他森林公园差异化发展的新途径。龙山森林公园会成为炙手可热的森林旅游景点。

戴琦[6](2020)在《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的应用研究 ——以涟源龙山康养基地设计为例》文中提出森林康养起步尚早,大多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森林康养的兴起作为我国林业转型的必然阶段,因此如何设计出满足游客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森林康养基地成为关键性问题。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多次大规模瘟疫的爆发,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所以中医药文化与森林康养的融合不仅满足大众需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了中医药文化与森林康养相结合的设计策略,并构建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景观期望度评价体系,通过对专家和大众进行调查问卷测评28个指标因子的期望度,总结出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的设计策略,创新了森林康养基地的设计方法,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原理,并结合实地调研,进行涟源龙山康养基地的项目设计实践,完成设计方法体系的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明晰中医药文化和森林康养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中医药文化和森林康养的基础理论、发展历程、特征、分类等,构建了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康养基地的设计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2)通过运用文献综述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总结出可评价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的28个指标因子,通过AHP计算分析可得总目标层比较为:对人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对森林公园的价值,而指标层权重最高为心情愉悦度、景观接纳度、乡土树种应用、净化空气、文化体验度、养生运动价值的权重较高。(3)通过对游客调查问卷分析,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是养生运动价值和主题内涵;第二主成分是药用植物多样性、植物空间营造;第三主成分是美化环境功能、安全性。调查结果表明游客对于中医药森林康养的建设意愿较高,其结果与专家期望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明确了设计重点为在于游客的心理需求,主题内涵的把握、药用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养生功能的设置。总结出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的设计策略。(4)依据构建的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的理论体系与设计策略,进行涟源龙山康养基地设计的具体实践,将中医药文化的理念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具体阐述了中医药文化在涟源龙山森林康养基地中应用的规划构思、规划定位、空间布局、分区设计以及植物设计,进一步验证设计策略的可行性。

周瑾婷[7](2019)在《华东黄山山脉、天目山脉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为华东地区主要的森林资源储存库,拥有多种森林群落,植物物种丰富。同时,该地区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近3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社会、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去30年虽然有一些局部调查,但存在局限性、不够系统性、调查方法差异、缺乏共享资源数据交流、交换平台等,仍存在一些重要问题值得深入研究:1)两大大山脉的植物多样性现状;2)不同地区植被类型群落特征和结构的差异;3)人类干扰对森林群落的影响,因此对于该地区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的研究十分必要。为此,本研究采用典型样方–样线调查法对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两个地区植物进行了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共调查358km样线、318个20 m×20 m面积达12.72 ha的样方,统计分析了2015–2018年获得的数据,分析了两大山脉物种组成、区系特点、群落特征、历史变化、经济发展与人类干扰对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意义的建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黄山山脉、天目山脉基于样方样线法调查数据进行的植物物种组成和区系成分分析的研究。记录到黄山山脉维管植物有175科760属1848种,其中种子植物158科734属1809种,蕨类植物17科26属39种;天目山脉维管植物173科661属1575种,其中种子植物151科622属1502种,蕨类植物22科39属73种,两山脉含物种数最多的科属均为菊科和薹草属。研究区域内分布有银杏、银缕梅、鹅掌楸、黄山梅等濒危保护野生植物。依据吴征镒对我国科属的区系划分原则,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调查到的种子植物科属均属于14个分布型,都以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属为主要成分,天目山脉植物区系的温带成分属其占比略大于黄山山脉。对天目山脉物种多样性历史变化的分析表明有5个科及部分种、属本研究未调查到,原因可能为调查范围仍不够广、部分植物物种分布有限等。2)两大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植物群落特征研究。选取了天目山脉的西天目、龙塘山和黄山山脉的黄山、牯牛降这4个主要山体,基于随机样方调查,进行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分析,揭示西天目山单位面积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根据各样方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种重要值的比例,将样方划分成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4种森林群落类型,比较了4个地区这4种森林群落类型的优势种组成、α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径级结构,发现各山体这4种森林群落类型乔木层的优势种组成不相似;揭示在α多样性指数方面,除了针阔混交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外,其它3种森林群落类型的各层次中,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都以西天目山样方最高;研究也表明在西天目山和龙塘山随机样方中,乔木层主要以胸径小于10 cm的小径木组成,而黄山和牯牛降随机样方中乔木的胸径较大(20 cm以上的个体较多);发现黄山和牯牛降样方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均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递减,但在针阔叶混交林中有升高,认为这很可能是由于这2个地区具有胸径较大的针叶树种---杉木的空间分布造成的。3)经济发展与人类干扰对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本研究基于人类干扰程度大小将天目山脉的样方分为了天然林(16个样方)、次生林(25个样方)和人工林(24个样方),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物种组成、种-面积曲线、Jaccard相似性系数计算、重要值计算和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林维管植物为80科161属244种,次生林为101科208属332种,人工林为96科209属313种,认为次生林物种丰富度较高的现象符合适当干扰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的理论;研究发现该地区人工林的乔木层大多由毛竹、山核桃等经济树种组成,但大量草本种的侵入使物种数并不低;揭示该地区天然林和次生林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等科的树种组成;研究发现天然林样方乔木层的α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次生林和人工林。综合以上结果认为过度的人类干扰会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降低生物多样性,但适度的人类干扰会对群落生物多样性起到正效应。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对保护华东地区植物多样性提出了增设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人工干预等建议。

孟小暇[8](2019)在《喀斯特特色药用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喀斯特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能够引起区域生态恶化、土地丧失、水资源短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灭绝和区域贫困的发生。广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中石漠化现象最严峻的区域之一,但其植物资源位居全国第二,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并且许多为喀斯特地区适生特有植物。因此,实现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石漠化治理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访问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现有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中存在以下问题:结构选择单一,生态功能脆弱;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治理面积小;贫困现象严重,思想落后;治理措施实施不到位,缺少专业指导;造林后管护不到位,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对成功案例宣传总结不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药用植物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资源利用率低,开发不合理;种植规模化程度低,高效种植技术尚未得到推广;种源混乱,药材质量难以保证;药用植物开发利用仍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研究力量薄弱,工作不系统不深入;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针对石漠化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采用复合种植模式,进行综合治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发展科技带头人;优化管理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典型示范,坚持以点促面。针对药用植物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扩大种植规模;建立种质资源库,提高质量;开发药用植物新产品;研究药用植物致濒的原因,科学的进行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工作,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在恭城县和那坡县两个基地进行药用植物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实例示范研究,总结出在生态经济林下栽植草本、灌木或小乔木药材的发展对策,乔木可选用珍稀药用植物半枫荷、金槐等,灌木选用传统珍稀药用植物黄花倒水莲、地枫皮和短序十大功劳等,草本植物选用珍稀药用植物红根草、白及和南板蓝等。

刘静[9](2019)在《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研究孑遗植物银杏的历史分布和迁移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退化等,物种分布区也随气候条件的改变发生迁移,进而影响物种的生态多样性,因此基于物种分布模型(SDMs)研究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目前的主流趋势。孑遗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经过了地质和气候环境的剧烈变动一直存活至今,因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孑遗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为研究对象,依据122个采样点数据和筛选出的17个环境数据(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和人类影响指数),基于随机森林(RF)模型预测银杏在过去(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当前和未来(2050s、2070s)四种浓度路径(RCP2.6、RCP4.5、RCP6.0和RCP8.5)适生区分布变化,分别用3种评价指标(AUC、TSS和Kappa)对所构建模型进行评价;根据各因子对建模结果的贡献程度,筛选影响银杏分布的主要因子,绘制因子响应曲线进一步确定适宜银杏生长的因子阈值,分析环境因子的范围对银杏适宜性分布的影响;通过叠加银杏在末次冰盛期和当前时期适生区分布,推断银杏在冰期的潜在避难所并分析形成的原因;对比当前和未来不同浓度路径下银杏的适宜区分布,判断未来气候变化对银杏的扩张或收缩趋势、重心转移轨迹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人类影响指数参与建模,探讨人类活动对银杏分布和传播的影响。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1)当前银杏的总适宜生境基本涵盖我国秦岭—淮河线以南到横断山脉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包括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和福建大部分地区,地形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江南丘陵和浙闽丘陵,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2)3种评价指标对每个时期模型构建的模型预测精度均成功,按评价结果值从大到小依次为 AUC(0.92~0.96)>TSS(0.7~0.85)>Kappa(0.61~0.79)。(3)影响银杏生长的主导环境变量有6个,分别为Bioll(最冷季平均温度)2℃~10℃、Bio12(年降水量)900 mm~1800 mm、Bio2(平均日较差)7℃~9℃、Bio17(最干季降水量)190 mm、Biol(年平均温度)14℃~20℃,Bio14(最干月降水量)大于32 mm,都会促进银杏的生长,表明银杏的适生环境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4)银杏在冰期的潜在避难所分布在横断山脉南段、华中和华东地区。这些区域地势平坦,受周围高大山脉保护,阻挡了冷空气的侵袭,使得银杏得以保存并延续至今。(5)未来气候变化下,银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沿岸,尤其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沿江平原地区的分布处于收缩状态。从2050s到2070s,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杏在空间上的分布沿“东—西”方向越来越分散,重心逐渐向高纬度地区转移。(6)银杏的存在概率随着人类影响指数的增加而升高,说明人类活动对银杏的生长起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银杏古树资源的保护和资源的文化传播。本研究合理预测了气候变化对孑遗植物银杏在长时间尺度下潜在适生区分布,也预测了其在冰期可能的避难所以及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为孑遗植物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魏俊[10](2018)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分析》文中认为丰富的药用植物是我国药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14至2016年通过覆盖全区的野外样线实地调查、照片收集、走访和查阅文献等方法,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明确唐家河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分布状况及保护现状,揭示药用植物的基本生存状况,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唐家河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是我国药用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用植物130科399属602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26属36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110科370属563种。有146种药用植物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占收录中药材总种数的20.39%。保护区菊科Asteraceae药用植物最多,有52种,其次是唇形科Labiatae25种。(2)在种属构成多样性上,寡种科(2-5个种)优势明显,占总科数的40.77%,有165种,占总种数的27.41%;单种属有284属,占总属数的71.18%。(3)在生活型多样性上,草本药用植物占有明显的优势,有450种,占总种数的74.75%。(4)在中药性能方面,全草(全株)类、根与根茎类药用植物是唐家河药用植物的主要药用部位,苦味、辛味、甘味是主要药味,平性、寒性、温性、凉性药用植物的利用价值较高,清热是主要药用功效,绝大多数药用植物没有毒性,有毒性的药用植物仅69种。(5)唐家河药用植物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含14个分布区类型16个分布区变型,其中温带分布170属,占总属数的42.61%,居首位,表现为以温带分布为主。(6)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部分药用植物的综合开发价值都较高。其中开发利用价值Ⅰ级有78种植物,占总种数的12.97%;Ⅱ级有273种植物,占总种数的45.35%;Ⅲ级共230种,占总种数的38.21%;Ⅳ级共21种植物,占总种数的3.49%。(7)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有71种野生珍稀药用植物,其中急需保护有30种,需要保护37种,一般保护4种。唐家河保护区药用植物多样性丰富,药用植物生活型、部位、功效等类型多样,是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重要保护地,具有保护和科研开发的价值。但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部分药用植物急需保护,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完善现有保护体系,进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当地的药用植物资源。

二、贵州珍稀药用植物银杏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珍稀药用植物银杏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傣药植物特有种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傣药植物特有种种类
2 我国傣药植物特有种的分布
3 我国傣药植物特有种的保护和利用
    3.1 傣族药食同源植物
    3.2 傣药与中药或其它民族药的交叉使用
    3.3 傣药植物特有种珍稀物种的保护
4 讨论

(2)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概况
    1.2 广西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概况
    1.3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1.4 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2章 荔浦市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植被类型
    2.2 民族概况
第3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查阅
        3.3.2 野外调查
        3.3.3 访问调查
        3.3.4 室内整理
第4章 荔浦市药用植物的现状与特点
    4.1 荔浦市药用植物种类多样性
        4.1.1 科的组成特点
        4.1.2 属的组成特点
    4.2 荔浦市药用植物性状组成
    4.3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类型
    4.4 荔浦市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的多样性分析
    4.5 荔浦市药用植物药用功效类型多样性分析
第5章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利用的基本情况
    5.1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利用种类的多样性
    5.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多样性分析
    5.3 药市上交易的老班药
    5.4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药用功效类型
    5.5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的交易情况分析
        5.5.1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的来源与去向
        5.5.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的交易价格
        5.5.3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的大宗药材
第6章 荔浦市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
    6.1 荔浦市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多样性
    6.2 荔浦市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在样方中出现的情况
    6.3 荔浦市重点药用植物在药材市场交易情况
    6.4 荔浦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第8章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8.1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管理现状
    8.2 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8.3 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荔浦市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2018-2020年的交易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贵州省楠杆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多样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调查区域自然状况
2 调查方法
    2.1 标本采集
    2.2 标本整理和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用植物的组成现状
        3.1.1 药用植物的组成
        3.1.2 药用植物优势科、优势属的组成
        3.1.3 草本类、木本类药用植物优势科的组成
    3.2 药用植物种类的丰富性
4 讨论
    4.1 楠杆自然保护区与临近保护区物种多样性比较
    4.2 珍稀濒危、特有药用植物资源
5 结论与建议

(4)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药用植物的研究
        1.1.1 药用植物的概念
        1.1.2 药用植物的分类
        1.1.3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1.2 药用植物区系的研究
        1.2.1 区系概念
        1.2.2 区系研究对象及内容
        1.2.3 国外研究进展
        1.2.4 国内研究进展
        1.2.5 广西地区研究概况
        1.2.6 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区系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物资源
    2.2 社会概况
        2.2.1 人文概况
        2.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3.1.1 文献查阅
        3.1.2 野外调查
        3.1.3 访问调查
        3.1.4 室内整理
    3.2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3.2.1 种类组成特征
        3.2.2 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第4章 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特征
    4.1 种类组成
        4.1.1 野生药用植物科的组成
        4.1.2 野生药用植物属的组成
    4.2 药用植物种的生长型和生活型
        4.2.1 药用植物种的生长型
        4.2.2 药用植物种的生活型
    4.3 特有药用植物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4.3.1 特有药用植物
        4.3.2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4.4 外来种和栽培种
        4.4.1 外来种
        4.4.2 栽培种
    4.5 药用资源的特征
        4.5.1 药用部位分析
        4.5.2 药用植物的性味分析
        4.5.3 药用功效类型多样性分析
    4.6 讨论
第5章 叠彩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5.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1.1 世界广布型
        5.1.2 热带分布型
        5.1.3 温带分布型
    5.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3 区系成分特点
        5.3.1 药用植物科的特点
        5.3.2 药用植物属的特点
    5.4 叠彩区药用植物特有现象
    5.5 与邻近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的比较研究
        5.5.1 R/T值比较
        5.5.2 区系谱比较
    5.6 讨论
        5.6.1 叠彩区药用植物分布区类型特征
        5.6.2 不同比较方法的对比
        5.6.3 与邻近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比较
第6章 叠彩区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6.1 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6.2 可持续利用策略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特征
        7.1.2 叠彩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7.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叠彩区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2:叠彩区部分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湖南涟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森林康养发展新方向
        1.1.2 龙山森林公园中医药文化底蕴
    1.2 相关概念
        1.2.1 森林公园
        1.2.2 植物景观
        1.2.3 植物景观改造
        1.2.4 中医药学与中医药文化
    1.3 国内外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中医药文化植物景观设计基础理论研究
    2.1 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
        2.1.1 植物群落学
        2.1.2 景观生态学
        2.1.3 环境心理学
        2.1.4 森林美学
    2.2 中医药文化的特征
        2.2.1 “天人合一”整体观
        2.2.2 阴阳的平衡观
        2.2.3 动静结合的恒动观
        2.2.4 “人命至重”以人为本
    2.3 中医药文化的组成
        2.3.1 阴阳学说
        2.3.2 五行学说
        2.3.3 藏象学说
        2.3.4 中医药养生理念
3 基于中医药文化的龙山森林公园实地调研及评价体系构建
    3.1 龙山森林公园概述
        3.1.1 地理位置
        3.1.2 龙山森林公园功能分区
    3.2 龙山森林资源调查研究
        3.2.1 龙山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研究
        3.2.2 龙山森林公园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3.2.3 龙山森林公园“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3.3 中医药文化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构建与结果分析
        3.3.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3.2 评价体系构建
        3.3.3 评价体系指标确立
        3.3.4 评价体系指标层评分标准的确定
        3.3.5 指标权重确立与一致性检验
        3.3.6 结果与分析
    3.4 基于调查评价结果结合中医药文化对植物景观改造的必要性研究
4 结合中医药文化对龙山森林公园的问卷调查及期望分析
    4.1 调查方法
    4.2 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
    4.3 受众有关中医药文化的调查
        4.3.1 受众对中医药文化认知度调查
        4.3.2 受众对中医药文化功能需求调查
        4.3.3 受众对中医药文化景区(点)调查
    4.4 基于问卷结果结合中医药文化对植物景观改造的必要性研究
5 中医药文化在植物景观中改造策略
    5.1 基本原则
        5.1.1 适度改造原则
        5.1.2 突出中医药文化原则
        5.1.3 科学性原则
        5.1.4 衔接上位规划原则
    5.2 设计要点
        5.2.1 明确定位
        5.2.2 挖掘中医药文化
    5.3 设计策略
        5.3.1 阴阳学说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
        5.3.2 五行学说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
        5.3.3 药用植物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
        5.3.4 中医药养生理念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
6 基于中医药文化的龙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设计方案
    6.1 改造目的
    6.2 改造理念
    6.3 改造目标
        6.3.1 “天人合一”和谐环境
        6.3.2 “养生乐土”——龙山森林公园
        6.3.3 传扬中医药文化
    6.4 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景区植物景观改造
        6.4.1 现状分析
        6.4.2 改造手法
        6.4.3 改造方案
    6.5 基于中医药文化景点植物景观改造
        6.5.1 现状分析
        6.5.2 改造手法
        6.5.3 改造方案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龙山森林公园常见药用植物表
附录B 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C 中医药文化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指标层评分标准
附录D 龙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评分图片
附录E 中医药文化在龙山森林公园的认识度与景点调查问卷
致谢

(6)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的应用研究 ——以涟源龙山康养基地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中医药文化分析研究
        2.1.1 中医药文化概念
        2.1.2 中医药文化的形成
        2.1.3 中医药文化基础理论
        2.1.4 中医药文化类型
        2.1.5 中医药文化特征
    2.2 森林康养分析研究
        2.2.1 森林康养的发展
        2.2.2 森林康养的认识
        2.2.3 森林康养的建设要素
        2.2.4 森林康养的产品分类
    2.3 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应用的实现意义
        2.3.1 中医药文化与森林康养的统一——天人合一
        2.3.2 中医药养生文化与森林康养的关联性
        2.3.3 药用植物与森林康养的融合
3 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的景观期望度评价体系构建
    3.1 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3.1.1 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
        3.1.2 层次分析的基本步骤
    3.2 景观期望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体系指标选择
        3.2.2 评价体系指标确立
    3.3 景观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3.3.1 评价体系指标确立
        3.3.2 评价体系评价结果
4 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的景观综合评价
    4.1 中医药森林康养景观认识度与期望度综合评价
        4.1.1 调查方法
        4.1.2 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
        4.1.3 受访者对于中医药森林康养的认识度
        4.1.4 受访者对于中医药森林康养的景观期望度
    4.2 总结
5 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应用策略
    5.1 基本原则
    5.2 设计要点
    5.3 设计策略
        5.3.1 中医药文化设计
        5.3.2 康体养生设计
        5.3.3 文化体验设计
        5.3.4 科普教育设计
        5.3.5 植物景观空间设计
    5.4 小结
6 中医药森林康养实践案例——以涟源龙山森林康养基地为例
    6.1 项目概况
        6.1.1 自然环境背景
        6.1.2 社会环境背景
        6.1.3 历史人文概况
        6.1.4 中草药资源
    6.2 基地现状
        6.2.1 区位交通分析
        6.2.2 场地现状分析——基于ARC GIS分析
        6.2.3 基地设施分析
        6.2.4 涟源龙山森林康养基地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析
    6.3 项目规划构思与定位
        6.3.1 项目规划构思
        6.3.2 项目规划定位
    6.4 涟源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总体布局
        6.4.1 空间布局
        6.4.2 项目功能分区
    6.5 涟源龙山森林康养基地重点建设工程
        6.5.1 分区规划设计
        6.5.2 园区交通规划
        6.5.3 园区植物景观规划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涟源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拟选择植物
附录2 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期望度调查问卷
附录3 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的认识度与期望度调查问卷
致谢

(7)华东黄山山脉、天目山脉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物多样性
    1.2 森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人类干扰对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4 我国亚热带森林群落研究及主要森林植被类型
        1.4.1 常绿阔叶林
        1.4.2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1.4.3 落叶阔叶林
        1.4.4 针阔叶混交林
    1.5 黄山山脉、天目山脉亚热带森林群落研究历史
        1.5.1 黄山山脉
        1.5.2 天目山脉
        1.5.3 存在问题
    1.6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7 研究区概况
        1.7.1 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
        1.7.2 水文、气候和土壤
        1.7.3 植被
第二章 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区系特点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
        2.2.2 分析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各山脉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2.3.2 区系特点
        2.3.3 两大山脉濒危保护植物现状
    2.4 讨论
        2.4.1 两大山脉物种组成及植物区系
        2.4.2 两大山脉濒危及保护植物
        2.4.3 天目山脉物种组成与历史记录的比较
第三章 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的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样方设置与群落调查
        3.2.3 群落组成分析方法
        3.2.4 α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3.2.5 径级结构分析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各地区植物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3.3.2 各地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分析
        3.3.3 α多样性指数分析
    3.4 讨论
        3.4.1 各地区物种多样性水平的差异
        3.4.2 各样地不同森林类型样方植物群落特征
        3.4.3 各样地不同森林类型样方植物群落径级结构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与人类干扰程度对天目山脉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数量特征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样方设置
        4.2.3 群落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和相似性指数
        4.2.4 种-面积曲线
    4.3 结果
        4.3.1 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的群落物种组成特征及相似性比较
        4.3.2 三类植物群落的种-面积曲线
        4.3.3 群落各层次优势种和α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4.3.4 人工林不同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及特征
    4.4 讨论
        4.4.1 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群落特征
        4.4.2 人类干扰对天目山脉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4.3 不同类型人工林群落组成的差异
        4.4.4 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对策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8)喀斯特特色药用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概念
        1.1.2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必要性
        1.1.3 广西喀斯特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但亟待保护
        1.1.4 喀斯特药用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访问调查法、专家咨询法
        1.5.3 典型案例分析法
        1.5.4 比较研究法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及其治理
    2.1 石漠化成因
        2.1.1 自然因素
        2.1.2 人为因素
    2.2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状
        2.2.1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状
        2.2.2 广西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
    2.3 石漠化治理模式
        2.3.1 我国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
        2.3.2 广西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
    2.4 广西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4.1 结构选择单一,生态功能脆弱
        2.4.2 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治理面积小
        2.4.3 贫困现象严重,思想落后
        2.4.4 治理措施不到位,缺少专业指导
        2.4.5 造林后缺少管护,破坏现象频发
        2.4.6 对成功案例宣传总结不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5 广西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2.5.1 采用复合种植模式,进行综合治理
        2.5.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资金投入
        2.5.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
        2.5.4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发展科技带头人
        2.5.5 优化管理措施,加大打击力度
        2.5.6 加强典型示范,坚持以点促面
3 广西喀斯特药用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
    3.1 广西喀斯特药用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
        3.1.1 广西喀斯特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3.1.2 广西喀斯特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3.2 广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3.2.1 资源利用率低,开发不合理
        3.2.2 种植规模化程度低,高效种植技术尚未得到推广
        3.2.3 种源混乱,药材质量难以保证
        3.2.4 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仍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
        3.2.5 研究力量薄弱,工作不系统不深入
        3.2.6 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
    3.3 广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3.3.1 提高资源利用率
        3.3.2 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扩大种植规模
        3.3.3 建立种质资源库,提高质量
        3.3.4 开发药用植物新产品
        3.3.5 调查药用植物灭绝原因,制定科学保护政策
        3.3.6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4 实例研究
    4.1 广西桂林恭城县立体复合种植模式示范基地
        4.1.1 基地简介
        4.1.2 实验设计
        4.1.3 经济效益指标测定
        4.1.4 结果分析
        4.1.5 结论与讨论
    4.2 广西百色那坡县石山区生态种植基地
        4.2.1 基地简介
        4.2.2 实验设计
        4.2.3 管理养护操作
        4.2.4 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预期
        4.2.5 结论与讨论
    4.3 总结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研究孑遗植物银杏的历史分布和迁移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
        1.1.2 物种分布模型
        1.1.3 孑遗植物和冰期避难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1.2.2 物种分布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3 孓遗植物—银杏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数据准备与模型构建
    2.1 点位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2.2 环境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2.2.1 气候数据
        2.2.2 地形数据
        2.2.3 人类影响指数
    2.3 模型的构建和评价
        2.3.1 随机森林模型
        2.3.2 模型的构建
        2.3.3 模型的评价
    2.4 适宜区的分类
    2.5 空间分布格局的计算
    2.6 扩张生境与收缩生境的识别
第3章 银杏潜在适宜生境分布
    3.1 模型评价
    3.2 环境因子评价
    3.3 当前环境对银杏潜在适宜生境的影响
    3.4 古气候对银杏潜在适宜生境的影响
    3.5 未来气候变化对银杏潜在适宜生境的影响
        3.5.1 2050s时期银杏潜在适宜生境的分布
        3.5.2 2070s时期银杏潜在适宜生境的分布
第4章 银杏的分布格局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4.1 环境因子的影响
        4.1.1 当前时期适宜生境和主导气候因子分析
        4.1.2 不同时期主导气候因子和适宜性分析
    4.2 冰期避难所的识别
    4.3 空间分布格局
        4.3.1 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
        4.3.2 重心转移
        4.3.3 扩张和收缩的趋势
    4.4 人类活动对银杏分布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与展望
        5.3.1 不足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1.1 植物多样性概念及研究方向
        1.1.2 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现状
    1.2 药用植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历史及现状
        1.2.2 药用植物资源濒危概况和资源保护研究
        1.2.3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道地性研究
        1.2.4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分类学研究
        1.2.5 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1.3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
        2.1.5 水文
        2.1.6 植被
        2.1.7 动物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社会经济结构
        2.2.2 土地利用结构
        2.2.3 管理现状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唐家河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调查
        3.1.2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3.1.3 唐家河保护区药用植物多样性编目及数据库建立
        3.1.4 唐家河保护区药用植物保护利用和发展分析
        3.1.5 技术路线
    3.2 调查方法
        3.2.1 野外调查
        3.2.2 室内标本整理、鉴定和汇总
    3.3 数据分析方法
        3.3.1 植物分类
        3.3.2 药用植物性能分析
        3.3.3 地理区系分析
        3.3.4 综合评价分析
        3.3.4.1 AHP决策原理
        3.3.4.2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3.4.3 实际应用方法
        3.3.5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指标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多样性统计与分析
        4.1.1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4.1.2 药用植物科的构成
        4.1.3 药用植物属的构成
        4.1.4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生活型统计分析
    4.2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药用部位及性能分析
        4.2.1 药用植物药用部位统计分析
        4.2.2 药用植物药味多样性统计分析
        4.2.3 药用植物药性多样性统计分析
        4.2.4 药用植物毒性多样性统计分析
        4.2.5 药用植物药用功效多样性统计分析
    4.3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区系组成统计分析
        4.3.1 世界分布的属
        4.3.2 热带分布属
        4.3.3 温带分布属
        4.3.4 古地中海分布属
        4.3.5 东亚分布属
        4.3.6 中国特有分布属
        4.3.7 药用植物区系对比分析
    4.4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4.4.1 评价结果
        4.4.2 重点调查药用植物评价
    4.5 唐家河保护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现状评价
        4.5.1 优先保护植物缓急的初步评价结果
        4.5.2 保护药用植物
5 结论与讨论
    5.1 药用植物资源丰富
    5.2 药用植物药用部位与中药性能丰富
    5.3 药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
    5.4 药用植物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高
    5.5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5.6 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2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整体评价
附录3 71种野生珍稀药用植物的评价
附录4 部分调查药用植物照片

四、贵州珍稀药用植物银杏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傣药植物特有种整理研究[J]. 顾哲,李海涛,张忠廉,郭芳,贾训利,张丽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24)
  • [2]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D]. 苏钰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贵州省楠杆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多样性调查[J]. 杨传东,杨天友,卢志宏,文玉进. 生物资源, 2020(06)
  • [4]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D]. 涂洪润.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湖南涟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研究[D]. 占乔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的应用研究 ——以涟源龙山康养基地设计为例[D]. 戴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华东黄山山脉、天目山脉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研究[D]. 周瑾婷. 浙江大学, 2019(02)
  • [8]喀斯特特色药用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孟小暇. 广西大学, 2019(01)
  • [9]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研究孑遗植物银杏的历史分布和迁移趋势[D]. 刘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分析[D]. 魏俊.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贵州名贵药用植物银杏现状及保护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