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神经外科进展

功能性神经外科进展

一、功能神经外科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生理学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中国神经调控联盟[1](2021)在《原发性震颤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 也称特发性震颤, 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的动作性震颤, 可伴或不伴头部、口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1,2]。ET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节律性振荡是ET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3]。目前, E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和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治疗、康复治疗

常宇飞[2](2021)在《高压氧预处理和后处理对低压低氧环境造成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拟探究高压氧预处理与后处理能否有效保护因低压低氧环境所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并探讨Nrf2,HO-1蛋白在其产生保护作用过程中的部分可能机制。方法:预处理组:采用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D组)10只(不接受高压氧或低压氧处理);高压氧对照组(HBO组)10只(只接受每天一次连续五天的高压氧预处理,不接受低压氧处理);低压低氧组(S组)10只(接受连续2天的低压低氧处理);高压氧预处理+低压低氧组(Pre HBO组)10只(接受每天一次连续五天的高压氧预处理,处理结束后第二天开始接受连续两天的低压低氧处理)。后处理组:采用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D组)10只(不接受高压氧或低压氧处理);高压氧对照组(HBO组)10只(只接受每天一次连续五天的高压氧预处理,不接受低压氧处理);低压低氧组(S组)10只(接受连续2天的低压低氧处理);高压氧后处理+低压低氧组(Post HBO组)10只(先接受连续两天的低压低氧处理,处理结束后接受每天一次连续五天的高压氧后处理)。预处理组与后处理组的高压氧条件为2.5ATA,氧浓度要超过80%,CO2浓度<0.05%;预处理组与后处理组的低压氧条件为350 mm Hg,6%-7%O2。低压低氧处理后第八天开始利用Morris水迷宫及Y迷宫评价大鼠认知功能。低压低氧处理后不同时间点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6、IL-1β、TNF-α含量,各组大鼠海马组织Nrf2,HO-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低压低氧处理组大鼠处理后Y迷宫实验交替得分率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高压氧预处理+低压低氧处理组大鼠和高压氧后处理+低压低氧处理组大鼠在Y迷宫实验中交替得分率均比低压低氧处理组大鼠明显升高。2、ELISA结果:实验动物经低压低氧处理后定时检测血清促炎因子,在不同时间点完成,明确IL-6、IL-1β、TNF-α含量,结果显示单纯低压低氧处理组高于高压氧预处理和后处理组。3、高压氧预处理和后处理组大鼠海马组织Nrf2,HO-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单纯低压低氧处理组。4、单独高压氧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鼠认知功能无显着差异。结论: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大鼠可能存在一定伤害性,使得其早期认知功能下降,而进行高压氧预处理和后处理,可以缓解其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对其机制进行探讨,考虑经高压氧处理后促炎因子释放减少,引起适度氧化应激,提高海马组织内Nrf2蛋白的表达,从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熊自超[3](2021)在《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神经外科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Intracranial infection,ICI)现状及临床分布,确定ICI危险因素,根据ICI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追踪、观察并评价干预效果,为降低ICI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赣州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就其术后ICI发生率和季节、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原菌、耐药性等临床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ICI影响因素,通过态势分析法(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WOT)制定相应的综合干预措施并应用于试验组(2020年7~12月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2019年7~12月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ICI发生率。结果:(1)2015~2019年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共2597例,ICI发生率为6.47%;ICI发生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6.85%下降至2018年的6.12%,后上升至2019年的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五年间ICI发生率春季4.27%、夏季9.81%、秋季6.79%、冬季5.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ICI平均发病时间为(10.23±2.19)d,术后8~14 d的ICI构成比最高38.10%,其次术后3~7 d为32.73%。(4)五年间不同性别IC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ICI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44岁患者ICI发生率最低4.17%,≥60岁患者ICI发生率最高8.91%。(5)168例ICI共分离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占61.73%,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占35.80%;G-以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为主,G+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为主。(6)AB对头孢他啶、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仅对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50%;PA对亚胺培南及氨曲南的敏感率<30%。SA及SE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仅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SA对克林霉素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43.75%,SE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西林、克林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50%。(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等级、术前住院天数≥7 d、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术前刀片刮除备皮、手术时间≥4 h、术后留置引流管及术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漏为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试验组ICI发生率3.20%,对照组ICI发生率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VD病区开颅术后ICI发生率较高。(2)ICI发生率夏季最高,其次秋季,冬春季较低。(3)ICI平均发病时间为(10.23±2.19)d,主要为开颅术后3~14 d。(4)不同性别之间ICI发生率无显着差异,但不同年龄组ICI发生率有显着差异。(5)ICI病原菌以AB和PA等G-为主,其次为SA和SE等G+。(6)ICI主要病原菌AB、PA、SA和SE耐药性严重,AB仅对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较为敏感,PA对亚胺培南及氨曲南较为不敏感,SA及SE仅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100%敏感。(7)术后ICI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等级、术前住院天数≥7 d、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术前刀片刮除备皮、手术时间≥4 h、术后留置引流管及术后CSF漏。(8)根据术后ICI影响因素,采用SWOT法制定并实施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ICI发生率。

柳永达[4](2021)在《超声—核磁共振多模态技术联合神经导航在运动区附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核磁共振多模态技术联合神经导航技术在运动区附近脑肿瘤手术中的优势。方法:收集48例累及运动功能区附近的脑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研究组接受DTI、BOLD-f MRI、神经导航、术中超声技术行肿瘤切除术;对照组仅接受神经导航切除肿瘤。选取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术后随访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均成功切除肿瘤,研究组17例全切,7例未全切,全切率为70.83%,对照组10例全切,14例未全切,全切除率为41.67%,P=0.042<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术后随访6个月KPS评分:研究组为(90.00±8.85),对照组为(74.17±13.81),术后KPS评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内差异: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KPS评分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行手术治疗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DTI和BOLD-fMRI、术中超声、神经导航多技术联合应用能对肿瘤精准定位,更准确评估肿瘤切除范围,提高患者手术切除率、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术后KPS评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夏古尚[5](2021)在《伴发Chiari Ⅰ型畸形和脊髓空洞脊柱侧凸患者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后中期随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对于伴发Chiari Ⅰ型畸形(CMI)和脊髓空洞(SM)脊柱侧凸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目前尚未达成共识。虽然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S)方面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已开始尝试无需神经外科减压的情况下对此类患者直接行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但目前尚缺乏关于采用这种治疗策略对伴发SM预后潜在影响的证据,且直接比较伴发CMI和SM脊柱侧凸与特发性脊柱侧凸(IS)的研究有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伴发CMI和SM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治疗后5年以上随访观察的结果,对可能影响这类患者SM预后的潜在因素进行探讨;同时直接比较伴发CMI和SM脊柱侧凸与IS的影像学特征和矫形效果。[方 法]1.伴发Chiari Ⅰ型畸形和脊髓空洞脊柱侧凸患者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后5年以上随访结果:2007年1月~2015年6月收治23例伴发CMI和SM的脊柱侧凸患者,男19例,女4例,年龄10~39岁(16.0±5.9岁)。均行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其中10例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VCR),13例行单纯脊柱矫形而未行短缩截骨术。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和随访时行全脊柱X线片、CT及MRI检查,在全脊柱X线片上评价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矫形率,在MRI上测量SM的大小及变化。根据MRI结果,取颈脊髓空洞张力指数(CSTR)平均值作为描述颈段SM大小及变化的指标,将末次随访时CSTR下降≥20%定义SM改善,并将患者分为颈段SM改善组和无改善组;再根据术中是否行脊柱短缩截骨术,将患者分为PVCR组和非PVCR组。记录患者性别、手术年龄、顶椎节段、冠状位主弯角度、矢状位后凸角度、畸形角度比(DAR)、SM长度、平均CSTR、术前牵引情况、融合节段数量、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矫形率与矢状面矫形率、SM改善情况、随访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伴发Chiari Ⅰ型畸形和脊髓空洞脊柱侧凸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影像学特征和矫形效果比较:对22例伴发CMI和SM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根据性别、年龄、脊柱侧凸分型、Cobb角与22例IS患者进行1:1配对。所有患者均接受一期后路脊柱矫形融合术。系统地收集了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至少5年)的冠状位和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1.随访时间为6.2±1.1年(5~9年)。术前冠状位主弯角度为 77.1°±28.0°(33°~122°),术后减少至 27.8°±18.4°,末次随访时为29.5°±21.2°,冠状面侧凸矫正率为(65.7 ± 13.0)%。术前矢状面后凸角度为57.2°±31.9°(8°~155°),术后减少至29.3°±15.2°,末次随访时为32.4°±16.5°,矢状面后凸矫正率为(48.4±22.6)%。所有病例未见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骨性融合均良好,无术后神经功能损害。CSTR改善率为47.8%(11/23),SM改善组1 1例,SM无改善组12例。SM改善组患者的平均手术年龄(18.6±7.5 岁 vs.13.7±2.4 岁,P=0.040)、接受 PVCR术治疗的比例(81.8%vs.16.7%,P = 0.012)和融合节段数(14.2±0.9 vs.12.3±2.9,P=0.044)均高于SM无改善组患者;而性别、顶椎节段、冠状位主弯角度、矢状位后凸角度、DAR、SM长度、平均CSTR、术前牵引运用、畸形矫正率和随访时间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VCR组患者较非PVCR组有更严重的侧凸畸形(98.8°±13.8° vs.60.5°±24.5°,P=0.000)和后凸畸形(74.8°±37.5°vs.43.6°±18.6°,P=0.032)、有更大的冠状面DAR(15.6°±4.2°/节段 vs.10.2°±4.2°/节段,P=0.006)和矢状面 DAR(12.0°±7.6°/节段 vs.6.7°±3.9°/节段,P=0.040)、总 DAR(26.8°±11.4°/节段 vs.15.3°±6.5°/节段,P=0.006)及更常接受术前牵引治疗(70.0%vs.23.1%,P=0.024)、有更长的融合节段数(14.2±1.2节段vs.12.4±2.7节段,P=0.045)和SM获得更高的改善率(80.0%vs.23.1%,P=0.007);而性别、平均手术年龄、顶椎节段、SM长度、平均CSTR、畸形矫正率和随访时间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除了一对病例主弯方向相反,其余病例匹配相对理想。伴发CMI和SM脊柱侧凸组与IS组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长、预估失血量、固定融合节段数、螺钉密度、末次随访时间方面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前冠状面主弯参数、主弯柔韧性、主弯顶椎位置、主弯构成椎体节段数、DAR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后凸角、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冠状面平衡、矢状面中垂线(SVA)、矫形率、矫形丢失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 论]1.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是治疗术前无明显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的伴发CMI和SM脊柱侧凸患者的一种选择,可以在无需先行神经外科减压手术的前提下实现一期安全、有效的脊柱矫形,稳定和持续性改善大多数患者的SM。2.尽管术前脊髓状态存在差异,但在性别、年龄、脊柱侧弯分类、冠状面Cobb角相匹配的情况下,伴发CMI和SM脊柱侧凸患者与IS患者具有相似的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和主弯柔韧性,且在基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中可获得相似的矫形效果和矫形维持效果。

刘海兵[6](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DSA研究目的1.DSA检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颅高压患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损伤局部静脉回流障碍、假性血管瘤与脑损伤进展是否有相关性。2.研究TBI后颅高压患者脑微循环及静脉循环时间与皮层大静脉数量、直径的相关性。3.探讨TBI后ICP升高,CCT改变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阐述TBI对颅内循环系统产生的影响。方法1.选取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5例作为试验组A,选取以脑挫裂伤损伤为主的患者18例作为试验组B,选取颅内未破裂动脉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C;利用DSA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脑动静循环时间(Cerebral Circulation time,CCT)、动脉期时间(T1)、微循环时间(Microvascular cerebral circulation time,MCCT,T2)、静脉循环时间(Venous cerebral circulation,VCCT)及皮质静脉的显影特征;由介入室两名主治医生测量计算皮层静脉数量,近桥静脉部测量皮层静脉直径,并计算总和;脑挫裂伤区域局部放大造影,观察是否存在外伤性血管瘤、静脉血栓;并定期复查头颅CT,统计分析存在外伤性血管瘤、静脉血栓与TBI进展是否有相关性。结果:1.TBI后颅内高压患者,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明显延长;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与TBI患者皮层静脉数量及总直径有密切关系,呈负相关;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损伤侧明显比对侧延长。结论:TBI后颅内高压患者,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明显延长;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与TBI患者皮层静脉数量及总直径有密切关系,呈负相关;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损伤侧明显比对侧延长。第二部分脑挫裂伤灶周围水肿区大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目的观察皮层大静脉区域与非皮层大静脉区域脑挫裂伤继发性脑水肿体积的差异。方法选取外侧裂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区域脑挫裂伤患者47例作为静脉组,选取其他部位脑挫裂伤患者66例作为非静脉组。回顾性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GCS评分、年龄、性别、外伤类型、影像图像、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于入院后第6h、1d、3d、5d复查头颅CT(荷兰Philips Brilliance256层螺旋CT扫描仪,以听眉线为扫描基线,扫描范围自颅顶至颅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300 m A,层厚5mm,层距5mm),将头颅CT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计算脑损伤及水肿体积,并同时分别记录伤后6h内和第5d的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D-二聚体(D-dimer,D-D)指标,如病情进展并达到手术指征者不进行相关比较。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水肿体积比率的差异性。结果应用3D Slicer软件计算脑挫伤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体积,伤后第5d外侧裂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体积比率高于非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的比率,有明显差异常性,P<0.05;在引起脑水肿物理与化学因素基本相同情况下,影响水肿最大的因素可能是不同部位的微循环及静脉循环。结论应用3D Slicer软件计算脑挫伤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体积,伤后第5d外侧裂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体积比率高于非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的比率,有明显差异常性,P<0.05;在引起脑水肿物理与化学因素基本相同情况下,影响水肿最大的因素可能是不同部位的微循环及静脉循环。第三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术前影像资料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术中脑膨出与硬膜下血肿厚度、中线偏移距离、CT值、环池受压、侧脑室受压等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01-2020.01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急诊手术51例病人,术中脑膨出病人18例列为A组,术中未膨出病人33例列为B组。测量CT平扫基底节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两个层面前中后三条均分线上灰质、白质的CT值(灰质测量处离颅骨内板内侧面或血肿内侧面10mm,白质测量处离灰质测量处15mm,测最面积约5mm2,如遇血肿或脑池脑沟结构,测量处可移动)、上矢状窦后1/3段轴位点(能充分辨认矢状窦)。根据术前头颅CT,准确测量中线移离距离(中线结构偏离最大层面到中线位置的水平距离),颅内血肿厚度(中线偏离侧血肿最厚层面,血肿皮层缘到颅骨内板缘的最大水平距离),并计算偏移距离与血肿厚度比值、计算偏移长度与血肿厚度差值。同时分析环池受压分级、侧脑室受压计分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术中脑膨出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未膨出组患者硬膜下血肿厚度、血肿量稍大于膨出组,但无统计意义;膨出组中线结构移位明显大于未膨出组,且有统计意义;硬膜下血肿厚度与中线偏移距离差值,未膨出组明显大于膨出组,且有统计意义;术前上矢状CT值与术中急性脑膨出呈正相关性,基底核区层面CT值与与术中急性脑膨出呈负相关性。结论B组(未膨出组)患者硬膜下血肿厚度、血肿量稍大于A组(膨出组),但无统计意义;A组中线结构移位明显大于B组,且有统计意义;硬膜下血肿厚度与中线偏移距离差值,B组明显大于A组,且有统计意义;硬膜下血肿厚度与中线偏移距离比值,A组大于B组,但无统计意义;术前上矢窦CT值越高,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可能性越大,术前基底核层面灰质、白质的CT值越低,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可能性越大。环池受压Ⅴ级患者及侧脑室受压评分3分患者均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

黄冰,杜鑫丹,黄浩,林慧丹,姚明,张利,费勇,谢可越[7](2020)在《CT引导下茎乳孔穿刺射频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治疗面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 确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42例, 年龄、性别不限, 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患侧卧位, 以CT对茎乳孔区进行层厚3 mm扫描, 选取最佳穿刺层面并设计穿刺路径, 然后沿所设计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患侧茎乳孔, 用2 Hz低频电流(0.1~0.8 mA)测试出面部抽动后行标准射频治疗。期间连续观察患者鼓腮、闭眼情况, 一旦患者患侧鼓腮稍漏气、闭眼时下睑稍费力即结束治疗。随访观察近、远期疗效与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定位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精准地穿刺至茎乳孔, 其中33例患者用0.1~0.8 mA电流可测试出面肌抽动, 9例患者经调整针尖位置也于0.8 mA以下电流测试出阳性结果。经标准射频治疗, 平均(81.2±6.4)℃, 终止于该周期的第(24.4±4.7)s。治疗后患者面肌痉挛均完全消失, 但均遗留Ⅱ~Ⅲ级面瘫;未见面部血肿, 无颅内出血、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1~15个月, 有3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9、11、12个月时出现面肌痉挛复发。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法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 但会出现不同程度面瘫, 熟悉茎乳孔解剖, 掌握操作技巧可避免严重面瘫发生。

叶冬婷[8](2020)在《迁移手册对神经外科ICU转出的脑出血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家属和神经外科护士对神经外科ICU的脑出血患者转出的指导需求,编制一套科学、可行的迁移手册,并探讨该手册的应用对神经外科ICU转出的脑出血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有效性。方法:1.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了解家属在脑出血患者从神经外科ICU转出时的感受与需求,并以神经外科护士的视角,为家属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转出指导,为编制迁移手册提供参考。2.在第一部分对家属及护士的半结构访谈基础上,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指南,编制手册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根据函询结果和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迁移手册。3.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9月-2019年11月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从神经外科ICU转至普通病房的脑出血患者家属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转出护理,试验组在常规转出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迁移手册为依托的个体化转出护理方案。采用家属迁移应激量表、家属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照顾者准备度量表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得分情况,以评价干预方案实施效果。结果:1.共访谈了16位研究对象,包括9名家属、7名医护人员,通过对访谈内容进行转录、编码、分析,共提炼了8个主题,包括患者的疾病转归、迁移计划、疾病知识及治疗的简介、患者安全保障、基础护理技能指导、康复计划、家属须知、心理指导。2.本研究共有14名专家完成了两轮函询,两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33%、100%,具有较高的积极系数;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25、0.902,均>0.7;Kendall和谐系数经检验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编制的迁移手册内容包括迁移计划、脑出血疾病知识、患者安全保障、基础照护技能、早期康复知识及心理支持,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3.转出前,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出24h后,两组家属迁移应激量表得分均高于转出前,但试验组升高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家属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得分对照组持续升高,试验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出72h后,两组家属迁移应激量表得分、疾病不确定感得分较转出24h后均有所下降,试验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量表得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出72h后,两组照顾者准备度量表得分较转出前均有提高,试验组照顾者准备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半结构访谈发现,家属在患者从神经外科ICU转移这一时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且照护技能薄弱,并渴望从医护人员处得到相关信息与知识,因此医护人员应尊重和理解家属出现的负面情绪,加强与家属之间的交流,鼓励家属,积极为家属寻求解决办法,使其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照护,加快患者的康复。2.通过质性访谈和文献分析初步编制的迁移手册,经专家咨询后,最终形成了具有可靠性、全面性的手册,该手册除了以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外,还融入了二维码视频,有助于缓解视觉疲劳,且简单易懂。3.通过基线调查,家属存在中高等程度的迁移应激水平和疾病不确定感,并且其照顾者准备度处于较低水平。以迁移手册为依托的个体化转出方案,通过在转出的各个阶段,为家属提供充足的信息,并进行转出后的访视,利用迁移手册指导家属各项照护技能,显着降低了神经外科ICU转出的脑出血患者家属的迁移应激水平和疾病不确定感,提高照顾者准备度。

蒋海涛[9](2020)在《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神经外科专业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尤其对于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来说,其救治一直是国内外神经外科诊疗工作的重点、难点,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而且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经济负担。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TBI患者的数量最多,其中sTBI超过25%,发病率约为55-64/10万,每年可导致约10万人死亡,数十万人致残,TBI的死亡率约为13/10万,这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项研究结果表示,交通事故和坠落伤是TBI的主要发病原因。自2011年酒驾入刑以来,中国大数据显示机动车引起的TBI有所减少,而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涉及的TBI明显增加。急性期顽固性颅高压是TB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经过开放气道、镇静、止痛、脱水药物、过度通气、亚低温冬眠疗法等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恶性高颅压,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就成为TBI救治的终极抢救措施。DC通过去除部分颅骨,使肿胀、缺血的脑组织向减压窗方向膨出,缓解恶性颅高压对颅内重要脑组织结构的损害,从而达到救治患者的目的。DC的概念最早由Mareotte教授于1886年提出,1905年Cushing教授首次应用此术式治疗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颅内压增高,1977年美国Becker教授提出并首先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1997年Polin教授发表双额大骨瓣开颅治疗恶性创伤性脑水肿的报道,20多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家、学者从对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反对和争议到接受与应用,证明其在TBI急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和美国第四版重型颅脑创伤治疗指南对我国TBI患者行DC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年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瞳孔散大情况、瞳孔对光反射性、中线移位、基底池形态、赫尔辛基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评分、硬膜下积液、创伤后脑积水(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PTH)、颅内感染和晚期颅骨修补术(cranioplasty,CP)等与TBI患者行DC的生存预后相关,DC后常见并发症有: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迟发性颅内出血、PTH、肺部感染、脑膨出、癫痫、手术切口嵌顿、颅骨缺损综合征、颅内感染等。但在临床实际救治工作中,DC在病例的选择、手术时机和技巧、颅内压监测、预后相关因素、术后并发症管理、手术疗效等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相关文献研究报道不尽一致。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索研究112例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与短期和长期生存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危险因素对生存预后预测的有效性,为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指标和理论依据。该部分研究提示PTH是DC术后影响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进一步探索研究92例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创伤后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脑积水形成的潜在关系,分析对比研究PTH的治疗方案和预后,优化PTH形成后的临床管理策略,旨在为PTH的发生发展、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第一部分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探索研究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对生存预后预测的有效性,为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指标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 12例行颅脑创伤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收集、汇总可能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流行病学资料、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数据、手术情况、术后临床资料、并发症和随访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短期死亡和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绘制影响入组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出最佳阈值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其预测短期死亡率的预测效能。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的短期生存情况。研究结果:1.112例TBI患者行DC,男性70例(62.5%),女性42例(37.5%),平均年龄48.11±14.43岁;术前GCS评分5.24±1.97;89例(79.5%)手术在受伤24小时内完成,23例(20.5%)在受伤24小时后完成;96例(85.7%)行单侧额颞顶标准去骨瓣减压术,13例(11.6%)行双侧额颞顶标准去骨瓣减压术,3例(2.7%)行双额冠瓣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最常见的受伤原因是交通事故(70例,62.5%),交通事故中61.4%涉及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2.37例(33.0%)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0天内死亡,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难以控制的脑肿胀(64.9%)和术后大面积脑缺血、梗死(24.3%)。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短期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年龄(OR 1.139[95%CI 1.011-1.283];p=0.033)、入院时 D-二聚体水平(OR 1.366[95%CI 1.027-1.816];p=0.032)和术后高钠血症(OR 16.931[95%CI 1.772-161.822];p=0.014)。ROC 曲线定量分析显示评估预测短期死亡率时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的准确度分别为74.1%(阈值49.5岁)、67.0%(阈值67.4ug/ml)和77.7%;三项危险因素联合分析显示出特异性97.3%、敏感性97.3%和准确性96.4%。3.在6个月的随访期中,生存时间大于30天的75例TBI患者有48例(64.0%)结局良好,最终死亡率为45.5%。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PTH(OR 672.702[95%CI 5.561-81370.584];p=0.008)的发生。研究结论:尽管去骨瓣减压术是TBI患者控制难治性颅高压的一种有效的终极治疗措施,但死亡率和致残率仍然很高。患者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是影响TBI患者行DC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TH是影响TBI患者行DC长期良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DC患者的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可以评估其短期生存情况,制定准确的治疗策略来预防和控制PTH的发生与进展有助于提高其长期预后结局。第二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研究研究目的:分析研究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探索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PTH的潜在关系,研究PTH临床精准管理策略,旨在为PTH的发生发展、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行去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9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TBI患者。收集、汇总可能影响PTH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资料、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数据、手术情况、术后临床资料、并发症和随访资料,探索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脑积水的潜在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PTH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对比研究PTH的精准治疗方案和预后。研究结果:1.92例TBI患者行DC,男性56例(60.9%),女性36例(39.1%);平均年龄47.03±14.27 岁(16-76 岁);术前 GCS 评分 5.47±2.05;中线移位距离 9.78±4.50 mm(0-23.4 mm);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43例(46.7%),纵裂积液21例(22.8%),脑室扩张44例(47.8%)。2.22 例(23.9%)TBI 行 DC 后出现 PTH,形成时间为 32.4±11.7 天(15-56 天);PTH形成前15例(68.2%)出现硬膜下积液,形成时间13.0±7.3天(6-31天);PTH形成前10例(45.5%)出现纵裂积液,形成时间18.7±9.9天(1143天)。DC后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与脑积水之间存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关联性。3.单因素分析显示DC的分级、中线移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切开、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脑室扩张、术后大面积脑缺血、梗死与PTH的形成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TH形成的独立预后因素是硬膜下积液(OR 3.392[95%CI 1.259-9.137];p=0.016)的发生。4.22例PTH患者,9例(40.9%)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释放脑脊液,10例(45.5%)行 CP,5 例(22.3%)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1 例(4.5%)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手术(lumboperitoneal shunt,LPS),2例(9.1%)行侧脑室外引流术(lateral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LEVD)。实施CP和/或脑积水分流术的患者(手术组)相比12例进行腰椎穿刺和/或腰大池引流和/或LEVD的患者(非手术组)相比,手术组预后明显好于保守组(p=0.029)。研究结论:TBI患者DC后脑积水的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早期识别要发生PTH的TBI高危患者将有助于改善生存和预后。DC后发生的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与脑积水之间存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关联性,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的进行性增大是脑积水形成的先兆表现,硬膜下积液的出现是PTH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进展性的PTH需积极行脑积水分流手术,通过科学调压寻找最适合的阀门压力,再根据病情适时行CP;缓慢进展性的PTH可先行CP,建立新的脑脊液循环平衡、缓解脑积水,随访观察,再根据病情演变必要时行脑积水分流术。PTH合并颅骨缺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来控制脑积水的恶性进展,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和预后。

刘磊[10](2020)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或Ⅱ型脊髓纵裂的手术疗效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在胚胎发育的前8周内由于椎体发育异常而形成的,此时也正处在神经管闭合的关键时期,因此CS患者除了存在脊柱椎体发育异常外,还常常合并其他椎管内畸形或者器官缺陷。脊髓纵裂(split cord malformation,SCM)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椎管内畸形,通常随着胚胎发育逐渐出现,所以SCM常常与CS同时出现。有学者研究发现SCM是CS患者中最常见的椎管内畸形,SCM分为两种类型:Ⅰ型SCM,病变部位两部分脊髓各自具有独立的硬膜囊,脊髓被骨性或软骨性纵隔分开;Ⅱ型SCM,病变部位两部分脊髓位于同一个硬膜囊内,脊髓被纤维性或膜性纵隔分为两部分。CS合并SCM对于脊柱外科医生而言,是一项较大的挑战,对于CS合并SCM患者来说,如何制定恰当的手术方案才能既保证神经功能稳定,同时又可以实现满意的矫正,这是多年来研究中一直热议的话题。历史文献中对于CS合并SCM患者的治疗一直没有统一的意见,存在较多争议,过去人们广泛认为,为了避免术中造成神经损伤或使原来存在的神经症状加重,无论CS合并哪种类型的SCM,在进行矫形手术之前都需要对SCM进行预防性神经外科干预,后来一些学者发现CS合并Ⅱ型SCM的患者在矫形之前不进行预防性神经外科干预也是安全的。但是在Ⅰ型SCM患者中,大家普遍认为SCM是需要进行预防性神经外科干预的,因为Ⅰ型SCM患者椎管内存在骨性或软骨性的纵隔,在矫形过程中容易牵拉脊髓到而造成神经损伤。最近也有学者提出:对于稳定的或无明显神经症状的CS患者,合并Ⅰ型或Ⅱ型SCM均不需要预防性神经外科干预就可以直接进行矫形。那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稳定的或无明显神经症状的CS合并Ⅰ型或Ⅱ型SCM患者如果都不进行预防性神经外科干预,是否可以获得相同的临床效果?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比较合并Ⅰ型或Ⅱ型SCM的稳定的或无明显神经症状的CS患者在直接矫形而不进行预防性神经外科干预情况下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并进行后路内固定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CS合并SCM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围手术期资料(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及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全长正侧位以及术前两侧Bending位X线片),测量影像学指标包含:主弯Cobb角(Cobb angle of the main major coronal curves,MC)、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 translation,AVT)、顶椎旋转(apical vertebral rotation,AVR)、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CB)、胸廓躯干倾斜(thoracic trunk shift,TTS)、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T5-12 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1-S1 lumbar lordosis,LL)、柔韧指数(flexible index,FI)。研究中共纳入了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脊柱侧凸矫形术,但并未进行预防性神经外科干预。应用超声检查泌尿系统和双下肢深静脉,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情况。根据Pang的SCM分类,将患者分为Ⅰ型组:CS合并Ⅰ型SCM和Ⅱ型组:CS合并Ⅱ型SCM。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影像学数据等;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结果。结果我们对80例CS合并SCM患者进行了仔细的回顾,随访时间平均为2.9年(2~5年)。其中Ⅰ型组有男性7例,女性29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4.2±6.9岁;Ⅱ型组有男性12例,女性32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6.2±5.7岁。两组的手术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主弯Cobb角、柔韧指数、顶椎偏距、顶椎旋转、冠状面平衡、胸廓躯干倾斜、矢状面平衡、锁骨角、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51.2±18.6:53.4±20.7,P>0.05)和末次随访(44.7±17.5:48.0±18.6,P>0.05)矫正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矫形效果相同。除了术后与末次随访顶椎旋转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术后和末次随访影像学数据两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Ⅰ型组和Ⅱ型组的总并发症(11.1%:6.8%)和主要并发症(8.3%:4.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稳定的或无明显神经症状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来说,Ⅰ型脊髓纵裂与Ⅱ型脊髓纵裂相比较,直接进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而不对脊髓纵裂进行预防性神经外科干预可获得相同的矫形效果,并且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二、功能神经外科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能神经外科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高压氧预处理和后处理对低压低氧环境造成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高压氧预处理和后处理对低压低氧环境造成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预处理实验结果
        2.2 后处理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高压氧预处理和后处理对低压低氧环境造成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预处理实验结果
        2.2 后处理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压氧治疗神经外科疾病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开颅术后ICI研究现状
        1.1.1 国外开颅术后ICI现状
        1.1.2 国内开颅术后ICI现状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方法
        2.3.1 诊断标准
        2.3.1.1 CVD诊断标准
        2.3.1.2 高血压诊断标准
        2.3.1.3 糖尿病诊断标准
        2.3.1.4 ICI诊断标准
        2.3.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2.3.3 术后ICI目标性监测
        2.3.4 术后ICI调查
        2.3.5 观察指标
        2.3.6 干预措施
        2.3.6.1 内因分析
        2.3.6.2 外因分析
        2.3.6.3 策略分析
    2.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开颅术后ICI时间分布
        3.1.1 各年度及平均ICI发生率
        3.1.2 各季节ICI发生率
        3.1.3 术后ICI发病时间分布
    3.2 开颅术后ICI人群分布
        3.2.1 术后ICI性别分布
        3.2.2 术后ICI年龄分布
    3.3 开颅术后ICI病原学特征
        3.3.1 病原菌分布
        3.3.2 主要G-药敏结果
        3.3.3 主要G+药敏结果
    3.4 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分析
        3.4.1 开颅术后ICI单因素分析
        3.4.2 开颅术后IC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干预情况
        3.5.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3.5.2 两组患者术后ICI发生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开颅术后ICI发生率
    4.2 开颅术后ICI临床分布
        4.2.1 季节性
        4.2.2 发病时间
        4.2.3 性别
        4.2.4 年龄
        4.2.5 病原学
    4.3 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
        4.3.1 年龄≥60岁
        4.3.2 合并糖尿病
        4.3.3 术前住院天数≥7 d
        4.3.4 术前刀片刮除备皮
        4.3.5 手术等级
        4.3.6 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
        4.3.7 手术时间≥4 h
        4.3.8 术后留置引流管
        4.3.9 术后CSF漏
    4.4 开颅术后ICI干预研究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神经外科CVD病区开颅术后ICI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综述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研究现状及控制进展
    参考文献

(4)超声—核磁共振多模态技术联合神经导航在运动区附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TI和 BOLD-fMRI在运动功能区附近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伴发Chiari Ⅰ型畸形和脊髓空洞脊柱侧凸患者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后中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脊髓空洞及其分类
    1.2 Chiari畸形及其分类
    1.3 脊柱侧凸
    1.4 Chiari畸形、脊髓空洞、脊柱侧凸三者常相伴发
第2章 伴发Chiari Ⅰ型畸形和脊髓空洞脊柱侧凸患者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后5年以上随访结果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伴发ChiariⅠ型畸形和脊髓空洞脊柱侧凸患者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影像学特征和矫形效果比较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空洞合并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摘要1
Abstract 2
摘要2
Abstract 2
摘要3
Abstract 3
第一部分 急性颅脑损伤后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的DSA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初步结论
    创新点
第二部分 脑挫裂伤灶周围水肿区大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初步结论
    创新点
第三部分 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术前影像资料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初步结论
    创新点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硬膜下血肿与颅内静脉循环的关系
        参考文献
    慢性硬膜下血肿与脑静脉循环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论文

(8)迁移手册对神经外科ICU转出的脑出血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神经外科ICU转出的脑出血患者家属迁移手册需求的质性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部分 神经外科ICU转出的脑出血患者家属迁移手册的编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部分 迁移手册对神经外科ICU转出的脑出血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效果评价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分析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10)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或Ⅱ型脊髓纵裂的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功能神经外科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震颤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生理学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中国神经调控联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12)
  • [2]高压氧预处理和后处理对低压低氧环境造成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研究[D]. 常宇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D]. 熊自超. 南昌大学, 2021(01)
  • [4]超声—核磁共振多模态技术联合神经导航在运动区附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D]. 柳永达.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5]伴发Chiari Ⅰ型畸形和脊髓空洞脊柱侧凸患者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后中期随访研究[D]. 夏古尚.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研究[D]. 刘海兵.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CT引导下茎乳孔穿刺射频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J]. 黄冰,杜鑫丹,黄浩,林慧丹,姚明,张利,费勇,谢可越.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05)
  • [8]迁移手册对神经外科ICU转出的脑出血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影响研究[D]. 叶冬婷.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D]. 蒋海涛. 山东大学, 2020(08)
  • [10]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或Ⅱ型脊髓纵裂的手术疗效分析[D]. 刘磊.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功能性神经外科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