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环境设计理念——环境设计要关注人群行为和心理需求

景观环境设计理念——环境设计要关注人群行为和心理需求

一、景观环境设计理念——环境设计应重视人群行为及心理需要(论文文献综述)

董琪[1](2021)在《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而以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作为着力点,来预防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大学校园景观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的景观设计较为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需求。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要使用者,对大学校园景观不仅有生理需求而且有很多的心理需求。区别于传统的景观设计,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注重景观的疗愈功能与布置,使校园景观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满足大学生使用者的心理疗愈需求,体现校园景观的多功能性。本研究将心理疗愈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相结合,基于理论及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出满足大学校园景观使用者身心疗愈需求的景观设计模式。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国内外心理疗愈景观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包括园艺疗法和压力恢复理论等,并结合相关高校心理疗愈案例分析归纳设计启示,即多种疗愈方法结合、积极调动人体五感进行疗愈、环境设施结合疗愈空间和重视校园园艺农耕活动疗愈等;其次对西安市多所大学进行实地调研,把握大学室外景观建设现状,并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得到的西安市多所大学的学生心理疗愈需求和疗愈景观个人喜好,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于校园心理疗愈空间的需求;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应具备心理关怀、身体关怀、人际关怀、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结合大学生心理需求提出多样化疗愈空间、多要素搭配优化等多个大学心理疗愈景观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最后总结了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的四种模式即:交流倾诉型疗愈景观模式、艺术表达型疗愈景观模式、智趣互动型疗愈景观模式、校园农耕型疗愈景观模式。使用相应的设计模式打造出适合大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心理疗愈景观,体现校园景观的功能多样性,对在校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疗愈影响,打破以往传统校园景观设计固有思路,为今后校园景观建设和改造提供新的道路。

贾璐[2](2021)在《活力营造视角下的开放式产业园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制造业、服务业等众多产业的振兴,国内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业园的室外公共空间作为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产业园区空间特征的重要体现。室外公共空间,是组织联系产业园区各类功能的纽带,在园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富有活力的室外公共空间有益于提高园区工作者的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其对工作、生活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园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此外,开放式产业园的室外公共空间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功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许多园区的公共空间并非如此,如何提高产业园区的活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开放式产业园为例,对其室外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界定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法,并结合既往研究,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营造有活力的产业园室外公共空间?其次,对产业园室外公共空间和活力的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及特征解析,点明活力营造的意义。并对国内外的优秀案例进行活力解析,对比分析优缺点得出有活力的产业园室外公共空间的主要特征。再次,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研、行为观察法、SD法、因子分析法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将调研的结果转化为较为直观的数据,以数据作为研究的支撑点,分析得出影响产业园室外公共空间活力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设计策略。最后,以公共空间活力营造为导向的产业园设计研究。结合笔者参与的设计为例,将前文总结的活力营造策略应用于这一方案中。基于方案具体情况,从城市设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层面分析本方案在设计过程中的室外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这也是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印证。结语,总结与展望。展望产业园室外公共空间未来的设计趋势,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

田璐[3](2021)在《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开放社区居住街坊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大量建设的封闭住宅小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却也带来空间结构封闭、公共交往缺失、邻里关系淡化,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街区活力不足等现状问题。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发布文件推广街区制,提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2018年12月实施的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将“居住街坊”作为住宅建筑组合形式的居住基本单元,更加强调住区的开放性、与城市环境的融合性,社区配套的均衡性,居民公共交往与邻里关系的重要性。政策与标准的指向,标志着我国几十年来的居住建筑规划和设计模式将发生改变。基于以上背景,论文以“新城市主义”理论为研究基础和理论指导,从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出发,关注城市环境,强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和居住街坊与其所临街道的关联性,以尝试解决城市住区结构不合理、城市交通拥堵、邻里关系日渐疏离的现状问题为目标展开研究。首先,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研究,掌握新城市主义与开放社区的形成、发展、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其次,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进一步梳理、归纳总结我国住区现状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然后,运用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了解和总结国内外与“新城市主义理论”和“开放社区”理念相关的住区结构形式,分析其现存的共性问题和可借鉴的设计要点,再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居住街坊用地规模尺度、交通组织、结构形态、公共空间布局、环境景观塑造、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探索开放社区理念下,适宜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和生活需求的城市新建开放住区的基本组织单元——居住街坊的设计策略及要点。论文最后以呼和浩特市实际住区项目为例进行实践应用研究,将步行主导、尺度适宜、人群异质、邻里和谐、安全设计的策略应用到工程实践项目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建筑学视角营造一个有利于加强公共交往、促进邻里和谐、激发街区活力、满足不同居民生活需求、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适宜居住的住区空间环境。为开放社区模式下居住街坊的设计提供具有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陆静雯[4](2021)在《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以富平县老年公寓为例》文中认为老年公寓作为新兴起的养老设施,既能够提供独立的居住模块,又能给与老年人更好的服务和照顾,符合当下的养老需求。但是传统老年公寓还存在设施老旧、空间活动单一分布不合理、景观环境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如何针对老年人独特的特点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满足现代老年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探寻出一条适宜富平县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的方法是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结合的方式,首先,总结国内外对于老年公寓的理论研究、政策推进、无障碍设计及景观设计等成果,提出以老年群体需求为导向进行关怀性设计;其次,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从老年公寓景观设计出发,明确了老年公寓的相关概念和设计理论的应用,从生理、心理、行为以及活动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在需求基础上通过对三个老年公寓的实地调研,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可借鉴要点和现存问题,总结出老年公寓景观空间设计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特点;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前文总结的经验特点以及待解决问题,提出具体设计策略以及景观要素的适老化设计方法研究。最后,基于上文提出的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对富平县老年公寓进行景观设计实践,对研究成果加以论证,为老年人创造更加适老化的景观环境。通过研究得出,在满足空间整体性的同时应当增加空间的多样性,使用功能优先于形式,可以通过增加水景观来丰富空间的观赏性和互动性;道路宜趣味性与便捷性结合,场地宜平整没有凹凸,选用透水性好、防滑、环保的铺装材料,保证老年人的活动步行安全;场内设施数量宜满足人员使用,尺寸依据老年人体工程学;植物搭配不仅要保证美观还应当与康复养生结合等,旨在对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惠丹红[5](2021)在《基于图像识别的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常出现公共空间缺失、失尺度建设等现象,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下降、活力缺失等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活力和品质化。在现今以存量更新为主、着重打造内涵品质的主题之下,活力营造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命题。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组成部分,社会交往的需求常常被忽视,导致人群与街道生活的远离,尤其是历史片区在面临保护与发展的抉择中应更注重街道公共生活和活力的塑造。然而,如何对活力进行量化评价是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随着信息化发展,新数据环境的构建日益成熟,图片数据获得渠道不断更新、图像解译的技术手段更加多元,为通过街景图片的语义识别来认知街道空间环境构成和量化评价街道活力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首先梳理和把握街道空间活力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探索,掌握目前相关研究方向和不足,为本次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其次是关于本文街道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明晰街道活力的构成和来源之下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主要包括指标分类和数据获取,基于活力的外在表征和构成要素两个维度,将活力具化为适用于书院门片区、可定量评价的街道语义因子,并分类获取。二是活力量化评价方法的确立,SD语义分析和深度学习两种图像识别方式分别对应活力的人工评价和机器评价两个层面,人工评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知人群对高活力街道特征的心理感知倾向,并对街段街景数据特征进行语义解读,以实现本文街道活力强弱的人工评分;机器评价则基于视觉感知对街景图像中的构成要素进行语义分割,将聚集人群数量作为机器评分标准。前者反映了活力和街道构成要素特征之间的关系,后者通过街道构成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反映了活力与街道构成要素比例之间的关系,两个层面的融合能更全面表达街道要素构成及特征对人群的综合影响,再针对两者所得结果进行统一与差异解析,总结出不同类型街道活力的影响机制和因素特征,作为空间优化和活力提升的重要依据。西安书院门片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生活模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获取街景图像作为本次街道活力评价体系实证的数据基础,并结合片区内产业和人口等社会特征的调查,使得书院门街道空间构成与特征方面矛盾的认知与解决更具综合性和针对性。最后提出本文的街道活力提升策略,应基于问题导向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同时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探索新的街道活力塑造方向。本次研究目标期望在活力量化以及以西安书院门片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研究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婷婷[6](2021)在《西安老旧小区改造户外适老环境设计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居家养老”时代背景下,西安市即将快速步入老龄化的发展阶段,西安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成为当地养老建设的重要环节。退休老年人是老旧小区适老环境的主要使用者,而他们活动的户外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社区为例,以“完整社区”理念、“海绵城市”等国家政策为背景,以“老旧小区改造”相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通过对南院社区的户外适老环境进行现状调研,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相关方法,从使用功能、物理环境、视觉及文化景观、生态可持续等层面分析南院社区适老性现存问题并提出改造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二章是文章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对住区内老年人的行为空间理论、行为空间尺度、老年人在空间中活动的规律性、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特性等相关研究,为后文南院社区内户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通过分析南院社区整体现状和场地使用情况、户外环境构成要素完成实地调研,实现对该社区“不适老”现状问题的诊断;第四章主要对南院社区中老年人的户外行为进行现状调研,通过行为注记法得出他们的行为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通过使用后评价法对他们关于南院社区的场地满意度和环境需求进行调研,得出影响行为的适老环境设计相关要素;第五章阐述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策略,依据改造目标、改造原则,提出针对性的改造措施,提炼出改造要素;第六章是南院社区户外适老环境相关节点的适老化提升部分。选取六个代表性的行为偏好空间作为改造重要节点,分别从节点的场地现状、适老化总体设计及功能分析、适老化细部设计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完成对南院社区内部户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提升。本文通过对南院社区老年人的户外行为进行观察及分析,为解决南院社区适老环境户外景观“适老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优化策略,得到以下三个研究结论:(1)通过行为注记,总结出南院社区不同的空间形态与其承载的特定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指导后期的老旧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应根据场地的空间形态,完善相关设施要素。(2)运用适老化改造要素,提出了一套完善的改造措施并应用于改造实践。同时,也为同一时期建设的、高校背景下的、单位制老旧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做出了实践参考,完善并补充了适老化改造体系。(3)老年人行为研究中引入了日照分析,结合行为注记,准确判定了老年人行为偏好空间的分布,为今后老旧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区域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孙晶晶[7](2021)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文中提出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学者们已经通过科学的方法定量、定性的研究并验证出部分自然景观对人们身心康复的有利影响。但是,一直没有全面的、核心的关于康复景观设计的理论、准则和评估体系。本文通过对康复景观的纵向历史发展动态研究,相关理论文献的横向比较归纳总结,结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项目实践,对康复景观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了现代康复景观以人为本,以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为康复核心的“三元”设计论。通过归纳总结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原则、策略及评估方法,建立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评估体系,并基于灰色统计法(GST法)遴选指标,后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南京的两处康复景观进行实例研究和评估。又通过总结对儿童、老年人和临终患者三类不同人群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对环境的需求及相应的设计策略,并以“三元”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项目进行了设计实践。本文是对现有康复景观相关理论的整合和创新,并进一步将创新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希望本研究课题的核心思想与成果可以为发展初期的现代康复景观设计带来指导与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八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康复景观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国内外对于康复景观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了现阶段研究成果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归纳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康复景观的概念解析及其历史发展的历程、演变和现状。归纳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与医疗和康复相关的景观特征和对人们康复的影响。第三章为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思想基础、设计切入点、和设计标准。本章节重点总结了康复景观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基础。以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维度为出发点总结了本研究的核心理念,即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以“三元”设计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作者通过分析设计切入点,结合了现代康复景观的相关理论以及经典案例分析,进一步总结了现代康复景观的三条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第四章为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与策略构建。本章通过对使用者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对环境需求的初步分析,结合现实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原则与策略。第五章是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例研究。基于本文第三章和第四章对于文献和案例的分析总结,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征询意见,形成了以生理核心康复性,心理核心康复性和精神核心康复性为准则层(包含34项指标)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初选指标集合。通过灰色统计法(GST法)对初选指标集合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又以城市南京为例,实地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所新建医院(鼓楼医院)以及一所疗养院(钟山干部疗养院),初步明确南京城市康复景观的发展现状和居民对康复景观的认知与希冀,同时结合问卷答案,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经过两两对比将指标间的重要性定性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权重赋值结果,从而得出南京两处康复景观基于“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第六章是以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人群的设计策略及应用。通过对不同特殊使用者人群生理,心理及精神特征和对环境的需求分析,总结了具有人群针对性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了这些策略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情况。第七章介绍了以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理论为指导,作者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此项目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妇女儿童医院,整个项目从初期的现场调研到汇报完成和通过都是依照作者总结的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思想,从医院场地的总体规划深入到重症儿童监护室康复花园的详细设计。设计成果得到了医院负责人,医护人员及病患家属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第八章为本课题后续研究及展望。本文在康复景观研究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在总结和归纳过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及相关准则,建立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对于康复景观后续的研究和发展起到基础奠定以及方向指引的作用。全文字数:13万余字图表:200余幅

黄邓楷[8](2020)在《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建设平安校园和安全社区的呼声高涨,校园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城的社会结构相对复杂、空间高度开放共享,其校园环境安全管理更具挑战性。一方面,随着大学城扩张建设步伐的放缓,校园环境使用后评价逐渐引起重视,但评价对象以大学城物质环境为主,空间使用主体——学生的环境感知评价研究略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犯罪治理主要依赖法律震慑、治安防范等管理手段,较少基于空间视角利用环境规划设计方法预防犯罪。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学生的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探讨学生安全感与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关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知的联系,对安全感评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发掘宏观的空间位置和微观的街景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的关联,建立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论文研究可分成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旨在阐明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并进行国内外大学城及校园规划设计、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综述,强调环境规划设计手段在我国大学城校园安全管理中缺失的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现实背景基础。第二部分(第二章)是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立足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现状,梳理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传统犯罪学理论和“街道眼”、可防卫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等环境犯罪学理论,分析国内外CPTED理论的研究、相关实践案例与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可为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提供有益借鉴的CPTED应用经验。归纳并提炼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是问题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开展单体校园的环境安全感评价探索性调研,对CPTED六要素进行信度分析、重要性排序、相关性分析,并挖掘高校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传统调查方法难以准确定位地点,无法对特定空间安全感评价进行定量分析;也较难识别影响安全感的环境特征,难以建立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上述缺陷,分别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照片打分法分析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安全感评价的宏观空间位置因素和微观街景特征因素,构建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第六章)是规律总结和策略研究。根据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分别阐述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对学生安全感评价的影响,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力图为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安全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了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安全感知评价的研究内容上都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本文研究成果可补充完善大学城环境安全规划设计导则,为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环境的科学合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潘浩[9](2020)在《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研究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大高校对于校园景观的营造也愈加重视,我国的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也因此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校园景观建设与当下社会思潮、文化观念、当代高等教育理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关系密不可分,开放化、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可持续性是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趋势。因此,本文从公共行为特征的角度出发,有机地结合人性化、开放化、生态化、特色化的设计思想,同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构建参与性更强、认同感更高的高校校园景观。首先,笔者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即景观设计学理论、校园规划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中的人群类型、公共行为活动类型,以及介绍了不同人群在校园中的行为特征。同时,对高校校园景观相关概念进行说明与界定,包括多层次开放式校园、高校校园景观空间与高校校园景观要素。从而为公共行为特征的调查,以及高校校园改造研究奠定基础。其次,笔者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校园发展概况,以及研究优秀校园景观改造案例,探究公共行为特征与校园景观的关系。了解到当代高校校园景观空间开放性不断增强,校园中人群类型逐渐增多,其行为活动也呈现多样性。因此,在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行为活动时,他们对校园景观空间的尺度、功能等也有着不一样的需求,这些需求所指向的行为特征在校园景观营造中有着相应的体现。在这种对应关系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调查研究方法,旨在为高校校园景观改造实证研究找到最佳途径。最后,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选取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校区作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对广科院校园景观实体要素、使用人群、校园中行为活动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出人们在校园景观中各类活动的行为特征,找出当前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景观改造策略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同类型高校校园景观改造提供参考。

沈小超[10](2020)在《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 ——以黄麓书香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土地资源需要重新规划,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成为村庄向乡镇搬迁趋势。为保证基层人民由于土地变迁带来的住房问题,促成安置小区的建设。安置小区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主要用于安置搬迁户,对解决民生问题、保障居民利益、稳定社会和谐等具有重要意义。安置小区的景观建设是安置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大部分安置小区的内部景观环境品质都因成本高被人们诟病。本文通过对低成本景观设计理论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思考低成本景观设计与生态景观设计、可持续性景观设计、节约型景观设计的理论结合,思考如何抓住安置小区景观设计要素,基本原则,住户的物质和心理需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以安置小区住户需求出发,根据核心要素和用户需求,归纳出安置小区内部的空间设计处理,思考安置小区和低成本景观设计结合,在设计流程中如何运用好低成本景观设计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低成本条件下,在满足失去住宅人群的景观需求为出发点,营造高品质的安置住区景观,提出安置小区低成本设计理念,以实用性为出发点,利用低成本景观设计理念,结合硬景和软景设计比例的控制、材料选择、后期管养等几方面在初步设计和概算阶段做好项目的成本控制。最后以实际参与的合肥安置小区——书香苑小区项目额景观设计为案例进一步分析低成本安置小区的景观设计体现,归纳实际的低成本景观设计对策,思考如何运用好低成本景观设计理论在实际设计中,从绿地空间、植物绿化、交通系统、生态驳岸、雨水回收等方面分析整体的设计策略,并对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积极有益的意见。希望为合肥的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提供有意义的。

二、景观环境设计理念——环境设计应重视人群行为及心理需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景观环境设计理念——环境设计应重视人群行为及心理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心理疗愈景观理论及案例分析
    2.1 心理疗愈景观的相关概念
        2.1.1 心理疗愈景观概念
        2.1.2 康复景观和复愈性环境
    2.2 心理疗愈景观的理论
        2.2.1 注意力恢复理论
        2.2.2 压力减轻理论
        2.2.3 园艺疗法
        2.2.4 场所精神与精神感知理论
    2.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相关案例解析
        2.3.1 中国文化大学舒压疗愈庭院
        2.3.2 开南大学疗愈庭院
        2.3.3 纽约联合国国际学校
        2.3.4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愈花园
        2.3.5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2.3.6 案例解析总结
3 大学生心理及校园疗愈景观调研分析
    3.1 调研内容
    3.2 大学生心理问题状况调研及分析
        3.2.1 关于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3.2.2 大学生心理疗愈需求分析
    3.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现状调研及分析
        3.3.1 大学生心理疗愈景观现状调研概况
        3.3.2 调研问题总结
        3.3.3 大学生对校园心理疗愈空间需求分析
4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4.1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理念
        4.1.1 心理关怀理念
        4.1.2 身体关怀理念
        4.1.3 人际关怀理念
        4.1.4 人文关怀理念
    4.2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原则
        4.2.1 五感疗愈原则
        4.2.2 使用者心理需求原则
        4.2.3 移情与共情性原则
        4.2.4 参与互动性原则
    4.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策略
        4.3.1 多样化疗愈空间设计策略
        4.3.2 多要素搭配优化策略
        4.3.3 多活动引导疗愈策略
        4.3.4 多科技智能互动策略
5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研究
    5.1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分类
        5.1.1 交流倾诉型疗愈景观模式
        5.1.2 艺术表达型疗愈景观模式
        5.1.3 智趣互动型疗愈景观模式
        5.1.4 校园农耕型疗愈景观模式
    5.2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总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 关于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关于大学生疗愈心理问题优先选择的校园景观问卷调查
附录三 关于校园心理疗愈景观个人喜好的问卷调查

(2)活力营造视角下的开放式产业园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关键问题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语义差别法
        1.4.4 因子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优秀案例分析
    2.1 既往文献研究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室外公共空间
        2.2.1 概念界定
        2.2.2 组成要素
        2.2.3 特点和作用
        2.2.4 结构组织类型
    2.3 活力
        2.3.1 活力的概念
        2.3.2 活力的内在构成要素
        2.3.3 活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2.4 室外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优秀案例
        2.4.1 美国硅谷谷歌总部园区
        2.4.2 荷兰飞利浦高科技园区
        2.4.3 中国杭州西溪首座
        2.4.4 中国杭州天目里
        2.4.5 案例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园的室外公共空间及其活力调查研究
    3.1 实地调研案例的选取原则与分析方法
        3.1.1 案例选取原则
        3.1.2 案例分析方法
    3.2 实地调研案例概述及其公共空间活力解析
        3.2.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2.2 文华园(一期)
        3.2.3 金融港
        3.2.4 创新产业园(二期)
        3.2.5 中安创谷产业园(一期)
    3.3 开放式产业园室外公共空间SD法空间活力感知评价
        3.3.1 产业园室外公共空间预调研情况
        3.3.2 室外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3.3 SD法样本的选择
        3.3.4 SD法被调查者的选择
        3.3.5 SD法形容词对及评价尺度
        3.3.6 调查结果综合评价比较与分析
    3.4 因子分析
        3.4.1 信度分析
        3.4.2 效度分析
        3.4.3 主成分分析
        3.4.4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3.4.5 样本的活力影响因素分析
    3.5 产业园室外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策略
        3.5.1 建筑与规划布局
        3.5.2 交通及流线组织
        3.5.3 室外公共空间节点
        3.5.4 景观及配套设施
        3.5.5 其他方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公共空间活力营造为导向的产业园设计研究-以JK-09-03-01 地块产业园设计为例
    4.1 项目概要
        4.1.1 项目概况
        4.1.2 设计要求
        4.1.3 前期调研
        4.1.4 设计思考
        4.1.5 设计理念
    4.2 园区总体布局框架推敲
        4.2.1 场地视线分析
        4.2.2 功能业态划分
        4.2.3 园区交通结构
    4.3 方案设计生成
        4.3.1 多方案比较
        4.3.2 方案生成
    4.4 园区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城市设计层面)
        4.4.1 建立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4.4.2 构建产城结合的活力体系
    4.5 园区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规划设计层面)
        4.5.1 组团式布局方式
        4.5.2 交通组织与设计
        4.5.3 塑造模糊的公共空间界面
        4.5.4 与水系的呼应性
        4.5.5 丰富的天际线
    4.6 园区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建筑设计层面)
        4.6.1 总部基地
        4.6.2 大师工作室
        4.6.3 艺术SOHO区
        4.6.4 配套
    4.7 园区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其他层面)
        4.7.1 交流的偶然性
        4.7.2 空间的安全性
        4.7.3 设施的便利性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和展望
    5.1 结语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预调研
附录2 SD法空间活力感知评价问卷
附录3 SD法空间活力感知评价问卷结果数据
附录4 方案设计相关图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开放社区居住街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住区发展
        1.1.2 政策标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新城市主义
        1.3.3 住区、社区、街区
        1.3.4 开放社区
        1.3.5 居住街坊
    1.4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内关于新城市主义的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关于开放社区的相关研究综述
        1.4.3 国内关于居住街坊的相关研究综述
    1.5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6 研究方法及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础研究
    2.1 新城市主义的相关研究
        2.1.1 新城市主义的形成发展
        2.1.2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原则
        2.1.3 新城市主义的本质特征
        2.1.4 新城市主义的组织要素
        2.1.5 新城市主义的表现形式
        2.1.6 新城市主义的典型开发模式
    2.2 我国住区发展及相关研究
        2.2.1 第一阶段-现代城市住宅的早期萌芽阶段
        2.2.2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
        2.2.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2.2.4 第四阶段-21 世纪量到质的多元发展阶段
    2.3 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
        2.3.1 封闭住区的形成原因
        2.3.2 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
    2.4 开放社区及居住街坊的相关研究
        2.4.1 开放社区的理念
        2.4.2 开放社区的构成要素
        2.4.3 居住街坊的演变发展
        2.4.4 居住街坊的组成要素
        2.4.5 开放社区与居住街坊的关系
    2.5 相关内容和理论的比较分析
        2.5.1 开放住区与封闭住区的比较
        2.5.2 新城市主义理论与开放社区理念的比较
        2.5.3 新旧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规范)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社区案例分析与比较
    3.1 国内开放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1.1 北京郭公庄一期公租房(2017)
        3.1.2 上海万科翡翠公园(2016)
        3.1.3 分析总结
    3.2 国内新城市主义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2.1 上海安亭新镇(2019)
        3.2.2 青岛绿城理想之城(2008)
        3.2.3 分析总结
    3.3 国外开放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3.1 巴黎欧风路住宅设计(1974)
        3.3.2 巴黎Clichy-Batignolles文化街区(2012)
        3.3.3 英国剑桥爱丁顿社区(2019)
        3.3.4 分析总结
    3.4 国外新城市主义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4.1 美国滨海镇(1981)
        3.4.2 美国肯特兰镇(1988)
        3.4.3 分析总结
    3.5 对比研究
        3.5.1 国内外开放社区比较
        3.5.2 国内外新城市主义社区比较
        3.5.3 新城市主义理论下开放社区特征总结
        3.5.4 案例分析问题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放社区居住街坊的设计研究
    4.1 开放社区设计原则
        4.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4.1.2 密接城市原则
        4.1.3 公共优先原则
        4.1.4 多元混合原则
        4.1.5 高效利用原则
    4.2 居住街坊设计策略
        4.2.1 步行主导
        4.2.2 尺度适宜
        4.2.3 人群异质
        4.2.4 邻里和谐
        4.2.5 安全设计
        4.2.6 小结
    4.3 规模尺度控制
        4.3.1 适宜步行的街道长度
        4.3.2 适宜交往的街坊规模
    4.4 结构形态设计
        4.4.1 多接口对接城市
        4.4.2 多级的密路网结构
        4.4.3 全覆盖的步行系统
        4.4.4 街坊组合多样化
        4.4.5 建筑形态多样化
    4.5 公共空间设计
        4.5.1 点线面相结合
        4.5.2 面状空间—邻里中心
        4.5.3 线性空间—街道空间
        4.5.4 点状空间—碎片化剩余空间
        4.5.5 公共空间多层次立体化布置
    4.6 公服配套设计
        4.6.1 公服配套功能混合多样
        4.6.2 公服配套布局均衡有序
        4.6.3 公服配套使用开放共享
    4.7 景观环境设计
        4.7.1 日照环境
        4.7.2 夜间照明环境
        4.7.3 气候、洁污环境
        4.7.4 景观绿化
    4.8 管理服务智慧化设计
        4.8.1 智能安防设备
        4.8.2 智能车辆管理
        4.8.3 数字服务设备
    4.9 后疫情下的思考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际项目设计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选址
        5.1.2 设计要求
    5.2 总体规划设计
        5.2.1 规模尺度
        5.2.2 结构形态
        5.2.3 公共空间
        5.2.4 功能配置
        5.2.5 景观环境
    5.3 具体空间设计
        5.3.1 特色街坊
        5.3.2 活力街道
        5.3.3 邻里和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不足之处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图录
附录B: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附件

(4)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以富平县老年公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严重
        1.1.2 老年公寓需求增加
        1.1.3 国家政策的扶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2.1 老年人特征与活动特点
        2.1.1 生理特征
        2.1.2 心理特征
        2.1.3 户外行为特征
        2.1.4 活动特点
    2.2 老年公寓发展沿革与景观构成
        2.2.1 发展沿革
        2.2.2 景观构成
    2.3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相关理论
        2.3.1 老年人与环境交互性设计
        2.3.2 空间可达性设计
        2.3.3 提升感知康复性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老年公寓景观空间相关案例现状调查研究
    3.1 实践案例选取原则及分析内容
        3.1.1 实践选取原则
        3.1.2 分析内容
    3.2 户县—荣华·清荷园
        3.2.1 自然环境以及老龄化现状
        3.2.2 区位及案例概况
        3.2.3 景观空间现状分析
        3.2.4 可借鉴要点与现存问题
    3.3 西安——汉唐老年公寓
        3.3.1 自然环境以及老龄化现状
        3.3.2 区位及案例概况
        3.3.3 景观空间现状分析
        3.3.4 可借鉴要点与现存问题
    3.4 西安——青华山庄老年公寓
        3.4.1 自然环境以及老龄化现状
        3.4.2 区位及案例概况
        3.4.3 景观空间现状分析
        3.4.4 可借鉴要点与现存问题
    3.5 案例分析与问题总结
        3.5.1 老年公寓的区位与概况对比分析
        3.5.2 老年公寓的景观空间对比分析与问题总结
    3.6 本章小结
4 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4.1 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4.1.1 整体设计丰富空间层次
        4.1.2 道路的便捷性与趣味性相融合
        4.1.3 植物美观与康复养生结合
        4.1.4 重视基础设施的适老性
        4.1.5 对场地精神文化的探索
    4.2 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性设计方法
        4.2.1 空间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4.2.2 道路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4.2.3 植物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4.2.4 水体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4.2.5 标识色彩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富平县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实践
    5.1 富平县老年公寓基本概况
        5.1.1 基地背景
        5.1.2 自然环境特征分析
        5.1.3 人文特征分析
    5.2 基地概况
        5.2.1 基本概述
    5.3 富平县老年公寓前期设计分析
        5.3.1 设计理念
        5.3.2 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原则
    5.4 富平县老年公寓整体设计规划
        5.4.1 整体规划布局
        5.4.2 老年公寓空间景观节点适老化设计
        5.4.3 道路要素适老化设计
        5.4.4 植物要素适老化设计
        5.4.5 标识色彩、户外设施要素适老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问卷调查
致谢

(5)基于图像识别的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1.1.2 存量更新加快历史街区发展进程
        1.1.3 信息时代公共空间活力提升面临新机遇
        1.1.4 书院门历史片区发展机遇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2 研究基础概述
    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2.1.1 研究对象选取
        2.1.2 研究范围界定
        2.1.3 书院门片区发展概况
    2.2 基本概念界定
        2.2.1 街道的定义
        2.2.2 街道的分类发展
        2.2.3 街道空间环境
        2.2.4 街道空间活力
        2.2.5 街景图像识别与应用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基础理论研究
        2.3.2 评价测度方法
        2.3.3 规划实践探索
        2.3.4 评述与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图像识别的书院门片区街道活力评价体系
    3.1 街道空间活力构成和来源
        3.1.1 街道空间活力的构成
        3.1.2 书院门片区街道活力的构成
    3.2 街道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搭建
        3.2.2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分类解读
        3.2.3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3.3 街道空间活力的评价方法构建
        3.3.1 人工评价方法
        3.3.2 机器评价方法
        3.3.3 综合评定中的差异与统一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图像识别的书院门片区街道活力评价分析
    4.1 研究基础数据来源与整合
        4.1.1 连续性街段街景图像数据
        4.1.2 其他街景图像数据
        4.1.3 社会性调查数据
    4.2 统计评价分析
        4.2.1 人工评价分析
        4.2.2 机器评价分析
        4.2.3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4.3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综合解析
        4.3.1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分类解析
        4.3.2 活力评价结果中的差异与统一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5.1 街道物质空间要素构成视角下的更新策略
        5.1.1 产业升级改造
        5.1.2 空间界面优化
        5.1.3 空间场所优化
        5.1.4 空间品质提升
    5.2 新时代发展视角下的文化片区更新策略
        5.2.1 夜景打造
        5.2.2 “隐性”活力的提升
        5.2.3 多元诉求下的发展模式探索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图表目录
    论文图目录
    论文表目录
    论文公式目录
附录1 书院门片区机器分割数据信息
附录2 书院门片区街景人工语义评分数据
附录3 街道感知判断层次分析调查表
附录4 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感知调查问卷
致谢

(6)西安老旧小区改造户外适老环境设计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乃至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1.1.2 我国老旧小区改造及适老化发展相关政策
        1.1.3 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在西安的发展趋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内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1.3.3 国外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相关实践案例
        1.3.4 国内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相关实践案例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2.相关基础理论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老年人
        2.1.2 老旧小区
        2.1.3 完整社区
        2.1.4 适老环境设计
    2.2 住区老年人行为空间理论
        2.2.1 人体功效学理论
        2.2.2 马斯洛心理需要层次理论
        2.2.3 环境行为学理论
    2.3 住区老年人的行为尺度相关研究
        2.3.1 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尺度分析
        2.3.2 住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领域
    2.4 住区老年人在空间中活动规律性相关研究
        2.4.1 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
        2.4.2 老年人户外活动形式
    2.5 适宜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特性
        2.5.1 空间的边界性及领域感
        2.5.2 空间的层次性
        2.5.3 空间功能的复合性
    2.6 基础理论在本研究的具体应用
3.南院社区场地现状及户外环境使用情况研究
    3.1 南院社区现状场地特征
        3.1.1 南院社区概况
        3.1.2 南院社区的特殊性分析
        3.1.3 南院社区老年人概况
        3.1.4 南院社区物质空间现状
    3.2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构成要素
        3.2.1 地形
        3.2.2 交通系统
        3.2.3 活动场地
        3.2.4 水体
        3.2.5 景观小品及辅助设施
        3.2.6 植物
    3.3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现状问题
        3.3.1 使用功能层面
        3.3.2 物理环境层面
        3.3.3 视觉及文化景观层面
        3.3.4 生态可持续层面
    3.4 本章小结
4.南院社区老年人户外行为相关研究
    4.1 南院社区老年人群特征及类型
        4.1.1 南院社区老年人群特征
        4.1.2 南院社区老年人群类型
    4.2 南院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行为注记
        4.2.1 南院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
        4.2.2 南院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形态
        4.2.3 行为注记调研的意义与方法
        4.2.4 冬季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注记调研
        4.2.5 夏季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注记调研
        4.2.6 冬夏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注记结果
    4.3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日照分析及行为关系研究
        4.3.1 户外环境日照分析的意义
        4.3.2 冬夏分时段日照分析法
        4.3.3 南院社区冬夏分时段日照分析
        4.3.4 南院社区日照分析与行为偏好空间的关系
    4.4 南院社区现状场地使用后评价
        4.4.1 使用后评价含义
        4.4.2 使用后评价内容
        4.4.3 使用后评价结果
    4.5 影响行为的适老环境设计相关要素
        4.5.1 影响户外环境适老化的直接因素
        4.5.2 影响户外环境适老化的间接因素
        4.5.3 人为可控制的适老环境设计要素
        4.5.4 非人为可控制的适老环境设计要素
    4.6 本章小结
5.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
    5.1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目标
        5.1.1 符合学校行政办公环境的形象定位
        5.1.2 为老人及孩童营造舒适便捷、优美宜居的住区环境
        5.1.3 营造实用且有特色的户外适老化景观
        5.1.4 符合国内先进的设计理念
    5.2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原则
        5.2.1 以老年人为本
        5.2.2 健康需求导向
        5.2.3 邻里持续交往
        5.2.4 生态可持续性
    5.3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措施
        5.3.1 完善设施要素,丰富场地功能
        5.3.2 结合园艺种植,提升绿化景观
        5.3.3 设置老幼结合空间,融合代际共享
        5.3.4 融入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特色
    5.4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要素
        5.4.1 适老化的无障碍设施
        5.4.2 适老化的铺地
        5.4.3 适老化的休息设施
        5.4.4 适老化的植物
        5.4.5 适老化的照明设施
        5.4.6 适老化的健身设施
    5.5 本章小结
6.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重要节点适老化改造提升
    6.1 “后乐园”节点适老化改造
        6.1.1 场地现状分析
        6.1.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1.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2 “平凹馆”节点适老化改造
        6.2.1 场地现状分析
        6.2.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2.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3 “社区中心”节点适老化改造
        6.3.1 场地现状分析
        6.3.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3.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4 “悦心园”节点适老化改造
        6.4.1 场地现状分析
        6.4.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4.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5 “知心园”节点适老化改造
        6.5.1 场地现状分析
        6.5.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5.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6 “羽毛球场”节点适老化改造
        6.6.1 场地现状分析
        6.6.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6.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7 本章小结
7.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Ⅰ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Ⅱ图片索引
附录 -Ⅲ表格索引

(7)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基于CITESPACE的康复景观研究可视化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注释
第二章 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及其历史发展历程
    2.1 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
        2.1.1 康复医学的概念
        2.1.2 康复景观的概念
        2.1.3 康复景观的分类
        2.1.4 康复景观的主要特征(如何区别于一般景观)
        2.1.5 康复景观的主要疗愈方法:园艺疗法与景观疗法
        2.1.6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康复景观的历史发展历程和演变
        2.2.1 原始医学下的萌芽期
        2.2.2 经验主义医学下的雏形期
        2.2.3 科技-机械主义医学下的失落
        2.2.4 人文主义医学下的重整期
    2.3 康复景观的设计方法的演变与分类
        2.3.1 传统设计方法
        2.3.2 植物学或生态设计方法
        2.3.3 以人为主导的设计方法
        2.3.4 以实证研究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康复景观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注释
第三章 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及其思想基础
    3.1 以循证设计为指导的康复景观设计理论
        3.1.1 循证设计
        3.1.2 罗杰·乌尔里希
        3.1.3 史蒂芬·卡普兰与瑞秋·卡普兰
        3.1.4 克莱尔·库伯·马库斯
        3.1.5 其他相关理论
    3.2 人文(健康)地理学下的康复景观理论及相关思想
        3.2.1 威尔·杰斯勒尔
        3.2.2 基于海德格尔的建筑思想
        3.2.3 基于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建筑思想
        3.2.4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
        3.2.5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语言
        3.2.6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思想
    3.3 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理论
        3.3.1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思想
        3.3.2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核心诉求、康复机制和设计标准
        3.3.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注释
第四章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策略与方法
    4.1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
        4.1.1 生理舒适性原则
        4.1.2 心理愉悦性原则
        4.1.3 心灵进阶性原则
    4.2 康复景观与建筑相关的设计考量
        4.2.1 康复景观在建筑环境中的空间类型
        4.2.2 建筑与康复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4.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策略
        4.3.1 ―五感‖设计策略
        4.3.2 康复景观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策略
        4.3.3 无障碍设计策略
        4.3.4 种植设计
        4.3.5 "神圣"感的营造
        4.3.6 案例分析:所有人的康复花园……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
    4.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注释
第五章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例研究
    5.1 基于灰色统计法(GST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5.1.1 评价指标的初选
        5.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1.3 灰色统计法(GST法)
        5.1.4 灰类白化函数计算
    5.2 GST法分析结果
    5.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5.4 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5.4.1 AHP层次分析法概述
        5.4.2 层次分析法理论框架概述
        5.4.3 软件说明
    5.5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5.5.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5.5.2 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导入
        5.5.3 数据处理与结果
    5.6 实例调查
        5.6.1 康复景观在南京的发展概况
        5.6.2 案例介绍
        5.6.3 初步问卷调查结果
        5.6.4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5.6.5 调查问卷结果
        5.6.6 调查结果加权评分
    5.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释
第六章 针对特殊人群的“三元”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1 适宜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1.1 老年人的人群特征及对环境的需求(一般指60 岁以上人群)
        6.1.2 适宜老年人(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1.3 案例分析
        6.1.4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症状特点
        6.1.5 适合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特征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1.6 案例分析
    6.2 适宜儿童(尤其是0-14 岁儿童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2.1 儿童患者的人群特征及对环境的需求
        6.2.2 适宜儿童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2.3 案例分析
        6.2.4 儿童自闭症患者的症状特点及治疗方式
        6.2.5 适合儿童自闭症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2.6 案例分析
    6.3 适宜临终病患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3.1 临终患者的人群特征
        6.3.2 适宜临终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注释
第七章 ―生命的韵律‖基于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的设计案例: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妇女儿童医院康复花园
    7.1 项目背景
        7.1.1 项目起缘
        7.1.2 问卷调查
        7.1.3 设计目标
    7.2 项目设计
        7.2.1 场地分析
        7.2.2 医院整体设计建议
        7.2.3 PICU康复花园设计
    7.3 设计总结
    7.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注释
第八章 本课题总结、创新点和后续研究与展望
    8.1 本课题重点思想
    8.2 本课题的创新点
    8.3 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康复景观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AHP分层发实地调查问卷
附录3:ASSENT FORM
附录4:QUESTIONNAIRE
后记
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学术成果

(8)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1 国外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1.1 传统犯罪学理论
        2.1.2 环境犯罪学理论
        2.1.3 CPTED相关组织机构
        2.1.4 CPTED相关实践案例
    2.2 国内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2.1 CPTED理论基础研究
        2.2.2 CPTED技术基础研究
        2.2.3 CPTED设计方法研究
        2.2.4 国内CPTED研究进展总结
    2.3 环境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3.1 评价方法趋向多元化发展
        2.3.2 评价内容愈加丰富
    2.4 结语
第三章 高校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先导性研究
    3.1 研究概述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数据获取
        3.2.3 研究方法
    3.3 CPTED六要素分析
        3.3.1 CPTED六要素信度分析
        3.3.2 CPTED六要素相关性分析
        3.3.3 CPTED六要素重要性程度
    3.4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分析
        3.4.1 学生安全感评价整体水平
        3.4.2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3.4.3 校园边际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3.4.4 校园内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3.5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及优化策略
        3.5.1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
        3.5.2 单体校园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3.6 结语
第四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内容
        4.2.2 问卷设置
        4.2.3 数据获取
        4.2.4 研究方法
    4.3 学生安全感评价水平分析
        4.3.1 大学城与华工环境安全感评价水平差异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安全感水平
        4.3.3 学生个体因素对环境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4 学生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4.1 空间地点标记的准确性
        4.4.2 安全感评价高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3 安全感评价低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4 学生安全感与特定空间的距离关系
        4.4.5 学生个体因素对安全感空间分布的影响
    4.5 结论
        4.5.1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的利与弊
        4.5.2 大学城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4.6 结语
第五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概述
    5.2 研究设计
        5.2.1 实景照片选取
        5.2.2 数据来源及获取
        5.2.3 研究方法
    5.3 安全感评价结果分析
        5.3.1 安全感评价水平
        5.3.2 安全感的空间分布
    5.4 影响安全感的环境因素分析
        5.4.1 绿视率
        5.4.2 环境可视性
        5.4.3 环境管理程度
        5.4.4 环境美观程度
        5.4.5 他人的存在
        5.4.6 土地利用类型
    5.5 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
    5.6 结论
        5.6.1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5.6.2 提升安全感的环境设计和管理策略
    5.7 结语
第六章 提升环境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
    6.1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规划策略
        6.1.1 提倡校城一体的规划设计策略
        6.1.2 强调紧凑用地的土地开发策略
        6.1.3 主张步行舒适的交通组织策略
        6.1.4 重视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策略
        6.1.5 优化中心绿地的空间共享策略
    6.2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设计策略
        6.2.1 保证绿化空间视线通透
        6.2.2 改善户外空间设施设计
        6.2.3 激活临街界面空间活力
        6.2.4 重视边际空间维护管理
        6.2.5 提高夜间环境照明水平
        6.2.6 加强监控设施监视能力
    6.3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管理策略
        6.3.1 加强高校安防系统建设
        6.3.2 建立犯罪预防规划体系
        6.3.3 重视学生安全教育普及
        6.3.4 转变传统安全管理理念
        6.3.5 推进校园法制管理建设
    6.4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园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2 :广州大学城校园环境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3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分调查问卷照片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研究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开放性和公众教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1.1.2 “行政意志”主导下高校校园景观“人性化”的缺失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阐释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景观设计学理论
        2.1.2 校园规划理论
        2.1.3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 公共行为特征相关概念
        2.2.1 校园中的人群类型
        2.2.2 校园中的公共行为活动
        2.2.3 校园中的公共行为特征
    2.3 当代高校校园景观相关概念
        2.3.1 多层次开放式校园
        2.3.2 高校校园景观空间
        2.3.3 高校校园景观要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理论研究
    3.1 国内外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概况
        3.1.1 国外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概况
        3.1.2 国内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概况
        3.1.3 华南地区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践
    3.2 当代高校校园景观改造研究
        3.2.1 国外高校校园改造案例分析
        3.2.2 国内高校校园改造案例分析
        3.2.3 高校校园中公共行为特征分析
        3.2.4 高校校园景观与公共行为特征的矛盾
    3.3 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研究方法
        3.3.1 实体要素调查研究方法
        3.3.2 校园景观使用人群调查研究方法
        3.3.3 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实证研究
    4.1 校园实体要素研究
        4.1.1 项目概况
        4.1.2 校园空间布局
        4.1.3 校园景观调查与分析
    4.2 公共行为特征研究
        4.2.1 使用人群的调查与分析
        4.2.2 校园中公共行为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4.2.3 校园景观使用后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4.2.4 校园公共行为特征分析
    4.3 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校园景观现状问题
        4.3.1 校园景观整体缺乏层次感与延续性
        4.3.2 校园景观功能性不足
        4.3.3 校园景观可参与性有待提升
        4.3.4 校园中缺乏特色文化景观
    4.4 广科院校园景观改造策略
        4.4.1 基于开放式校园的多层次景观空间改造策略
        4.4.2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多功能景观改造策略
        4.4.3 基于活动吸引的参与性景观改造策略
        4.4.4 基于文化艺术氛围营造的校园特色景观改造策略
    4.5 广科院校园景观改造策略应用
        4.5.1 构建开放式多层次景观空间
        4.5.2 创造符合公共行为需求的功能性景观
        4.5.3 构建活动空间提升校园景观可参与度
        4.5.4 营造具有文化艺术氛围的校园特色景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1.1 多层次开放式是校园规划设计主要发展方向
        5.1.2 积极营造符合公共行为需求的功能性景观
        5.1.3 基于活动吸引构建参与性强的景观空间
        5.1.4 结合校园文化艺术特征营造特色校园景观
    5.2 不足与展望
        5.2.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2.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广科院珠海校区校园访谈调查记录
    附录二 关于广科院珠海校区校园景观的问卷调查
    附录三 广科院珠海校区校园景观使用者评价及建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 ——以黄麓书香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居住区
        1.2.2 安置小区
        1.2.3 低成本景观设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安置小区景观理论和实践
        1.3.2 国内外低成本景观设计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低成本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综述
    2.1 低成本景观设计理念简介
        2.1.1 低成本景观设计理念
        2.1.2 低成本景观设计的意义
    2.2 相近理念简介
        2.2.1 生态景观
        2.2.2 可持续发展
        2.2.3 节约型景观
        2.2.4 “海绵城市”
    2.3 低成本景观设计和其他理念的关系
第三章 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具体分析
    3.1 安置小区景观设计概念及解析
        3.1.1 安置小区的景观基本要素
        3.1.2 安置小区的设计的基本原则
    3.2 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与住户分析
        3.2.1 安置小区住户心理分析
        3.2.2 安置小区不同年龄段的需求
        3.2.3 安置小区住户变迁前后变化分析
        3.2.4 安置小区住户心理分析策略
        3.2.5 安置小区住户拥挤感
        3.2.6 安置小区住户地盘意识
        3.2.7 私密性和安全感
    3.3 安置小区内景观空间设计
        3.3.1 安置小区交往空间设计分析
        3.3.2 安置小区交通设计分析
        3.3.3 安置小区绿地设计分析
第四章 低成本安置小区景观的应用
    4.1 低成本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4.1.1 低成本景观设计理念与其他理念结合
        4.1.2 低成本安置小区景观设计方法
    4.2 安置小区成本理念及解析
        4.2.1 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成本控制原则
        4.2.2 景观成本分析
    4.3 硬景低成本设计
        4.3.1 景观材料
        4.3.2 景观水景
        4.3.3 景观给排水
        4.3.4 景观照明
        4.3.5 景观小品
        4.3.6 景观构筑物
        4.3.7 考虑复合型空间使用
    4.4 软景低成本设计
        4.4.1 地形
        4.4.2 植物景观
        4.4.3 植物选择
        4.4.4 绿化配置
    4.5 概算价格控制
第五章 书香苑设计案例研究
    5.1 黄麓书香苑安置小区设计概况
    5.2 景观设计理念分析
        5.2.1 以人为本
        5.2.2 生态景观
        5.2.3 可持续发展设计
        5.2.4 节约型景观设计
        5.2.5 海绵城市概念
    5.3 景观设计构思
    5.4 景观总体布局
    5.5 景观绿地空间低成本设计
        5.5.1 广场空间
        5.5.2 游戏活动场所
        5.5.3 架空层空间景观设计
    5.6 景观植物绿化低成本设计
        5.6.1 A区香堤樱岸
        5.6.2 B区花果缤纷
        5.6.3 C区流金岁月
        5.6.4 D区竹韵悠长
        5.6.5 绿化低成本设计策略
    5.7 景观交通系统低成本设计
    5.8 生态驳岸低成本设计
    5.9 雨水回收低成本设计
    5.10 景观成本概算
第六章 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低成本理念的应用途径
        6.1.2 设计应以人为本
        6.1.3 利用先进技术
        6.1.4 发挥住户能动性
        6.1.5 优化设计布局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安置小区景观问卷调查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景观环境设计理念——环境设计应重视人群行为及心理需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D]. 董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活力营造视角下的开放式产业园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贾璐.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开放社区居住街坊设计研究[D]. 田璐.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4]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以富平县老年公寓为例[D]. 陆静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图像识别的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D]. 惠丹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西安老旧小区改造户外适老环境设计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社区为例[D]. 刘婷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D]. 孙晶晶. 东南大学, 2021(02)
  • [8]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黄邓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9]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研究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D]. 潘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 ——以黄麓书香苑为例[D]. 沈小超.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景观环境设计理念——环境设计要关注人群行为和心理需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