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趣的“符号输入”

非常有趣的“符号输入”

一、非常有趣的“符号输入”(论文文献综述)

汤奎[1](2021)在《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几何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何最值问题,因灵活性高、综合性强,一直是初中几何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研究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几何最值、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初中生几何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核心概念、类型等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问题、理清研究思路、搭建研究框架、选择研究方法,构建包含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框架,并初步制定了情感态度问卷量表及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通过预测试对其进行修订后确立正式问卷和测试卷。其次,利用问卷及测试卷对成都市某中学391名初中生的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初中生几何最值情感方面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障碍:动机障碍、信念障碍、策略障碍,障碍率分别为46.44%、57.60%、47.74%。动机障碍包括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具体表现在缺少学习兴趣,内部动机不足,外部动机过强;信念障碍包括知识信念、自我信念、过程信念,具体表现在自信心不足,学习被动;策略障碍包括元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具体表现在缺少具体的学习策略,缺乏认知监控等。研究发现各情感障碍间的相关系数都在中等程度(0.327~0.638),即情感障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初中生在认知方面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障碍:记忆障碍、操作障碍、理解障碍和思维障碍,障碍率分别为80.32%、64.68%、90.36%、96.00%。记忆障碍包括表征障碍、编码障碍、存储障碍,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记忆几何最值概念、性质、定理、基本模型时出现错误或遗漏;操作障碍包括作图障碍、表达障碍,具体表现为构造基本图形困难,辅助线的添加存在障碍,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弱等;理解障碍包括题意理解障碍、概念理解障碍、图形识别障碍、方法理解障碍,具体表现为不能理解问题题意,难以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不能识别复杂图形中的几何最值基本模型,在理解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上存在障碍等;思维障碍包括分析障碍、推理障碍、思维定势障碍,具体表现为逻辑思维不清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弱,思维定势阻碍问题的解决等。本研究还从年级、性别、认知障碍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的初中生认知障碍类型无显着性差异,各认知障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测试,明确了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其成因,建立了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框架。根据学习障碍成因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并给出指导教学设计的具体建议:利用多种表征方式引导学生加强概念记忆;总结基本模型增强学生图形识别能力;重视教学过程,规范操作程序;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问题本质;加强学生使用具体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策略的训练。

黄苏珂[2](2021)在《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学习环境是给教学提供支持的一种空间,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当前在线教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使用人数逐年增加。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区别,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同的空间,是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在线教学下,教师与学生面临着互动方式受限、教学诸要素关系的变化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新思考教师要如何做才能应对新的挑战,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十分有必要。因此本研究将以外教在线英语一对一教学为取材,探讨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首先,本文的研究问题来自于对现实的反思。在对现实反思后,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了解了当前在线英语教学的现状、学习环境创设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关于学习环境要素的讨论,从中确立本研究的立足点和创新点。其次,通过阐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出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一种双向影响的过程,为分析教学过程提供基本指导。厘清语言学习环境环境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为探讨教师创设在线英语学习环境提供思路。对学习环境要素进行深入阐述,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形成在线英语教学学习环境要素框架:教师课堂话语、辅助学习的条件和社会性支持三个方面。根据语言学习环境要素框架,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最后,探索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结合语言学习与语言学习环境两者间的关系和课例分析的实际结果,把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分为语言输入、语言学习中介、语言输出三个层次。笔者期望本研究能为在线语言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曹勇[3](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曹斌华[4](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崔文琪[5](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MIMO预编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输入多输出(Mutiple-Input Mutiple-output,MIMO)通过其空间复用和分集能力可有效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吞吐量和可靠性,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预编码通过在发射端对发送信号进行预处理,可有效抑制数据流间干扰,从而提升系统容量和资源利用率,因而是MIMO系统性能得以实现的重要技术手段。传统预编码技术一般通过统计分析和高级信号处理技术设计固定的算法,对环境的动态自适应能力较差,难以完全满足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即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6-th Generation Mobile System,6G)的智能化需求。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技术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将深度学习与无线通信系统相结合构建智能移动通信系统受到广泛关注。深度学习技术本质上是数据驱动的方法,具有从海量数据中自动凝练信息特征的能力,进而使得通信系统具备自适应进化的能力,在降低通信系统设计复杂度、改善通信系统性能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MIMO预编码传输技术,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点对点MIMO系统,提出了一种融合了发射端预编码网络和接收端RTN(Radio Transformer Networks,RTN)网络的深度学习智能传输结构。在离散字符集输入的情况下,该结构能够利用给定的数据进行训练,自动调整发射端网络和接收端网络的参数,从而智能地根据信道状态自适应调整发射端和接收端星座,使得星座点自动隔离,实现多天线数据流间干扰的自适应抑制。(2)将上述发射端预编码网络和接收端RTN网络的深度学习智能传输结构进一步扩展至多用户MIMO广播信道网络和干扰信道网络,分别构建了适用于多用户广播和干扰信道场景的深度学习智能传输结构。与点到点MIMO系统相同,所提多用户深度学习结构,能够通过预编码网络对多个用户的数据流进行预处理,使每个用户的接收端可以较好的分离星座点,从而有效抑制用户间以及流间干扰,使得多用户MIMO系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传输性能保障。(3)针对传统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预编码算法,提出了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的SVD预编码近似算法。该算法将信道矩阵输入卷积神经网络,在输出端获得信道矩阵的低秩近似矩阵,从而逼近SVD预编码算法的最优预编码矩阵,同时其实现的和速率接近传统SVD算法的最优和速率。

李奕萍[6](2021)在《英语绘本对小学生口语能力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口语能力是英语核心素养体系中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指标。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当今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英语绘本和口语能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实验对象以及英语教材的实际情况,以输入假设理论、整体语言教学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将英语绘本引入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学中,以期达到促进小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目的。为了科学检验英语绘本对小学生口语能力的影响作用,本文采用了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本教育实验研究在洛阳市X小学六年级选择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一个设置为对照班,另一个设置为实验班。在实验班把英语绘本融入正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训练。而对照班仅通过正常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训练,不进行英语绘本相关干预教学。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口语能力进行前、后测,并在实验后通过SPSS19.0对前、后测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英语绘本能够促进六年级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英语绘本对六年级学生口语能力中“模仿”、“朗读”、“回答问题”和“自主表达”这四个维度促进作用较明显;英语绘本对六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英语绘本对口语能力中“模仿”、“朗读”这两个维度的促进作用女生要优于男生四个结论。基于以上结论,建议学校要开展活动营造英语绘本的学习氛围;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的英语绘本教学素养;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英语绘本学习习惯。同时也建议教师重视整篇教学,淡化语言知识;重视“真”输入,避免“伪”输出;重视小组活动的实效性,保障课堂参与度以及重视运用绘本图片,提高课堂吸引力。

葛元霄[7](2021)在《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高中算法教学实践探索》文中认为在数字时代,计算思维正成为学生极为重要的核心素养,而算法教学作为其重要的实现途径,日益受到重视。当前,虽然算法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内容,但其实际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高中算法教学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变构学习模型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其基本思想与算法教学具有很好的契合性,根据变构学习模型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成果,该理论也可能成为算法教学有效的指导方案。因此,本研究对高中算法教学展开行动研究,旨在基于变构学习模型探索一套适用于高中算法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一是梳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算法教学内容。首先,分析高中算法教学目标,将其分为四个方面:算法内在逻辑、算法知识、算法应用、算法观念,其共同服务于以计算思维为主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结合教材章节内容,梳理得出高中算法知识体系主要内容:算法含义及其特征、算法描述、基本结构、算法语句和算法实现。同时对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已有学习经验进行分析,将其作为学生已有概念体调查的一个重要依据。二是初步构建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高中算法教学设计模式。首先,从变构学习模型出发,结合算法教学的自身特点,总结得到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算法教学过程。其次,基于以上工作,在变构学习模型,尤其是变构教学环境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四条教学设计策略:基于认知,理清脉络;创设情境,多重对质;多重符号,表征算法;调用新知,反思精致。最后,依据算法教学过程和算法教学策略,初步构建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高中算法教学设计模式。三是通过三轮行动研究,修正了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高中算法教学设计模式。本文针对算法模块的主要知识点,设计了三个单元、八篇教学案例,进行了三轮教学行动研究,并及时进行反思与修正。最后,采用测试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证明了变构学习模型在算法教学中的有效性,进一步修正高中算法教学设计模式。本研究为一线教师进行算法的教学提供参考,帮助教师和学生突破高中算法学习中的重难点。同时,以此为基础,未来可以探究变构学习模型在其他知识模块中的运用,以期进一步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另外,教学实践亦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变构学习模型理论,丰富学习科学的研究。

林静[8](2021)在《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的教学使用现状研究 ——以昆明市W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具有高度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的习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后文中将简称《课标》)将小学低段定位为“写话”阶段,小学中段定位为“习作”阶段。小学中段作为学生习作学习的起始阶段,对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过渡及奠基意义。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的习作系统,选编形式上,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设计理念和单元整体的设计思路;选编内容上,大量增加了习作小练习次数,特别设置了习作单元,总体呈现出编排立体化、能力序列化、题材生活化、指导具体化的特点。已有研究中,针对各大小学语文教材版本中习作选编和习作教学情况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由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时间不长,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及教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面对全新的部编教材缺乏深度研究意识。此外,部编教材的教学实施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导致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教学的难度增加。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归纳法,以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的习作系统和云南省昆明市W小学师生为研究对象,以教材习作系统为理论基础,围绕W小学师生对部编版小学中段的习作教与学情况展开了深入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昆明市W小学教师,对教材的整体认知上虽比较到位,但同时存在以下三点问题:1.缺乏对习作系统的深入研究;2.习作系统要素未得到有效利用;3.忽视习作系统的训练指导要求。教学实施上,云南省昆明市W小学的习作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2.关注以生为本的教学过程;3.采取“指导、批改、讲评”的教学方法;4.习作评价后的教学工作落实得当。但是,教学实施也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1.习作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2.习作教学过程开展不透彻;3.习作教学方法钻研不到位;4.习作评价标准和主体单一。而教师教材研究意识相对淡薄、文化素养和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学资源和方法的限制、评价指导体系缺失,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调查显示的部编版习作教学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四方面的教学促进建议:一、提升文化素养,积累教学经验;二、树立研究意识,深入研读教材;三、探索资源方法,促进教学实施;四,完善指导评价,增设体系标准。本研究希望通过上述研究找到促进部编版习作教学的突破点,以提升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教与学的质量。

王欣[9](2021)在《多模态教学对初中生英语阅读动机的影响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作为英语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是学生进行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初中生英语阅读兴趣不够浓厚,阅读动机不够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学习效果。因此,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语篇交际中,语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上,其中非语言因素在语篇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主要包括物理特征和非物理特征。物理特征包括肢体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非物理特征主要包括PPT、多媒体设备、语篇的页面布局、空间布局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不再是简单地通过语言来进行,而是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模态一起进行。因此,多模态教学对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动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中学的八年级某班共50名同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共持续16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等,通过对初中生英语阅读进行多模态教学,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初中生的英语阅读动机现状如何?(2)多模态教学对初中生的阅读动机是否产生影响,如果有,在哪些方面会产生影响?(3)多模态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初中生的阅读动机的影响有何不同?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笔者发现:(1)初中生的阅读动机总体来讲强度不够,阅读水平不同的学生动机水平不同,主要表现在自我效能感、内在动机方面;(2)多模态教学会对初中生的阅读动机产生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自我效能感、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以及社会互动动机四个方面;(3)多模态教学对阅读水平不同的同学所产生的动机影响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在阅读动机的四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高水平学生的阅读内在动机提升最为显着;中等水平学生和低水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最为显着。

吴锦洁[10](2021)在《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初级汉语口语的教学设计》文中认为多模态理论是近年来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而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多模态理论强调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感官设计综合调动学生的教学活动,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渠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理解与记忆,并学会举一反三。另外符号互补理论也指出,当多种模态组合在一起并可以互相补充、辅助,其效果远超单一模态或者多种模态的简单堆砌。初级汉语口语作为许多外国留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项技能课,它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课程,初级阶段的口语课主要集中培养学生日常口头表达和交际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能积极的与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的情感思维。因此初级汉语口语课更需要多模态理论的相应指导,在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之上,配合相应的五感,刺激学生的反应神经,充分调动学生,使初级汉语口语课真正的活起来。文章将多模态理论引入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主要对多模态理论的基础和原则进行了介绍,并且分析了初级汉语口语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多模态理论在初级汉语口课中的优点和可行性;从模态选择和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对汉语口语的准备过程提出来建议,并在教学策略上对初级口语教学进行研究;以具体课本为例,按照词汇、语法、课文的顺序,选取具体的课文从多模态角度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根据教学设计,从老师和学生角度进行反馈评价,并分析优点和缺点,并提出教学建议。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通过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多模态教学在初级汉语口语课中有明显的优势,它能结合现代先进教学技术,利用音乐、视频、图片、体态语等给教师带来创新性的教学方案,保证口语课知识的有效输入,提高初级口语课的教学效果。并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打开自己的各类感官,增强汉语知识的输入效果。改变传统的枯燥课堂和机械的记忆,使学生得理解和记忆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二、非常有趣的“符号输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常有趣的“符号输入”(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障碍
    2.2 数学学习障碍
    2.3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
    2.4 数学教学策略
    2.5 本章小结
3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问卷及测试卷编制
    3.1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问卷编制
    3.2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测试卷编制
    3.3 本章小结
4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4.1 问卷及测试卷调查的实施
    4.2 调查与访谈结果统计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类型及成因分析
    5.1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类型分析
    5.2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几何最值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6.1 应对情感障碍的教学策略
    6.2 应对认知障碍的教学策略
    6.3 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几何最值问卷调查表(预测试)
附录2 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预测试)
附录3 几何最值问卷调查表(正式测试)
附录4 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正式测试)
附录5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6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2)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在线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1.1.2 在线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1.1.3 新的学习环境下对学生发展的反思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学习环境理论相关研究
        1.3.2 学习环境要素相关研究
        1.3.3 在线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在线英语教学
        1.4.2 学习环境
        1.4.3 策略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2.1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2.2 语言学习环境与语言学习关系
        2.2.1 二语习得中关于语言环境与语言习得的看法
        2.2.2 社会文化理论关于语言环境与语言学习的看法
        2.2.3 语言环境促进语言学习的条件
    2.3 语言学习环境要素
        2.3.1 CLEs模型的组成
        2.3.2 语言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3 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观察数据来源
        3.1.2 观察数据的记录和收集方式
    3.2 在线语言学习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现状
        3.2.1 教师话语分析
        3.2.2 教师借助辅助性条件促进在线英语教学
        3.2.3 社会性支持对在线英语教学的支撑作用
    3.3 课例研究结果
4 创设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策略
    4.1 语言输入的优化策略
        4.1.1 充分运用语言输入材料,保证语言输入质量
        4.1.2 提高教师课堂话语质量,促进可理解性输入
    4.2 语言学习中介的支撑策略
        4.2.1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课堂趣味性
        4.2.2 充分利用认知工具,促进思维可视化
    4.3 语言输出的表达策略
        4.3.1 借助在线平台教学工具,开展课堂活动
        4.3.2 及时反馈,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课堂文字实录
致谢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深度学习的MIMO预编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度学习在无线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1.2.2 深度学习在MIMO系统中的应用
        1.2.3 深度学习在预编码技术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
    1.4 文章结构安排
第2章 深度学习及相关技术介绍
    2.1 人工神经网络
    2.2 自编码器
    2.3 卷积神经网络
    2.4 激活函数
    2.5 正则化
    2.6 损失函数
    2.7 深度学习开发框架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MIMO预编码传输结构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基于深度学习的MIMO传输系统基本结构
        3.3.1 神经网络模型
    3.4 基于深度学习的MIMO预编码传输结构
        3.4.1 预编码网络
        3.4.2 无线变换网络(RTN)
        3.4.3 神经网络模型
    3.5 仿真实验
        3.5.1 基于深度学习的MIMO传输结构分析
        3.5.2 基于深度学习的MIMO预编码传输结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用户MIMO广播信道传输结构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神经网络模型
    4.4 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用户MIMO干扰信道传输结构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神经网络模型
    5.4 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SVD预编码近似算法
    6.1 引言
    6.2 系统模型
    6.3 基于ANN的神经网络模型
    6.4 问题分析
    6.5 基于CNN的神经网络模型
    6.6 算法流程
    6.7 仿真实验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三、获奖情况
    四、参与科研项目

(6)英语绘本对小学生口语能力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需求
        (二)英语绘本是促进小学生口语能力的良好媒介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英语绘本
        (二)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四、研究综述
        (一)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输入假设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整体语言教学论
        (四)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 研究与实验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教育实验法
        (三)访谈法
        (四)统计法
    五、教育实验研究
        (一)实验假设
        (二)实验变量
        (三)研究工具
        (四)实验程序
    六、数据统计分析步骤
    七、研究伦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分析
    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前、后测成绩的正态性检验
        (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前测成绩的正态性检验
        (二)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后测成绩的正态性检验
    二、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前测成绩的同质性检验
        (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前测成绩的同质性检验
        (二)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前测各维度成绩的同质性检验
    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前、后测成绩的差异比较
        (一)实验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前、后测成绩的差异检验
        (二)对照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前、后测成绩的差异比较
    四、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后测成绩的差异比较
        (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后测总成绩的差异检验
        (二)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后测各维度成绩的差异检验
    五、英语绘本对不同性别小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差异比较
        (一)实验前小学生口语能力总成绩的性别差异比较
        (二)实验前小学生口语能力各维度成绩的性别差异比较
        (三)实验后小学生口语能力总成绩的性别差异比较
        (四)实验后小学生口语能力各维度成绩的性别差异比较
第四章 讨论
    一、实验前两个班级小学生口语能力总成绩及各维度成绩的比较
    二、实验后两个班级小学生口语能力总成绩及各维度成绩的比较
    三、英语绘本对实验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各维度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英语绘本对实验班小学生口语能力“模仿”的影响分析
        (二)英语绘本对实验班小学生口语能力“朗读”的影响分析
        (三)英语绘本对实验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回答问题”的影响分析
        (四)英语绘本对实验班小学生口语能力“对话交流”的影响分析
        (五)英语绘本对实验班小学生口语能力“自主表达”的影响分析
    四、英语绘本对不同性别小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英语绘本对实验班男女生口语能力“模仿”的影响分析
        (二)英语绘本对实验班男女生口语能力“朗读”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英语绘本能够促进六年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
        (二)英语绘本对六年级学生口语能力中“模仿”、“朗读”、“回答问题”和“自主表达”这四个维度的发展有显着促进作用
        (三)英语绘本对六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
        (四)英语绘本对六年级学生口语能力中“模仿”“朗读”这两个维度的促进作用女生要优于男生
    二、教育建议
        (一)学校实施英语绘本活动的指导策略
        (二)教师开展英语绘本教学的指导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高中算法教学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算法教学日益受重视
        1.1.2 高中算法教学的困境
        1.1.3 算法教学的方案寻求
    1.2 研究现状
        1.2.1 变构学习的研究现状
        1.2.2 算法教学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2 理论基础
    2.1 变构学习模型的相关概念
        2.1.1 变构学习
        2.1.2 概念体
        2.1.3 知识炼制
        2.1.4 变构教学环境
    2.2 变构学习模型的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
        2.2.2 巴什拉的认识论障碍
        2.2.3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2.3 变构学习模型的理论内涵
3 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高中算法教学设计与应用实例
    3.1 教学设计模式构建
        3.1.1 教学目标分析
        3.1.2 教学内容分析
        3.1.3 学习者分析
        3.1.4 教学过程设计
        3.1.5 教学策略设计
        3.1.6 教学评价设计
        3.1.7 教学设计模式
    3.2 教学设计实例
        3.2.1 实例一:《算法基础知识》
        3.2.2 实例二:《算法基本结构》
        3.2.3 实例三:《典型算法》
4 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高中算法教学实践
    4.1 教学实践准备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
        4.2.1 制定计划
        4.2.2 行动实施
        4.2.3 课堂观察
        4.2.4 行动反思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
        4.3.1 制定计划
        4.3.2 行动实施
        4.3.3 课堂观察
        4.3.4 行动反思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
        4.4.1 制定计划
        4.4.2 行动实施
        4.4.3 课堂观察
        4.4.4 行动反思
    4.5 实践效果分析
        4.5.1 测试试卷分析
        4.5.2 问卷调查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第一轮行动研究算法教学前测试题
    附录二:第二轮行动研究算法教学前测试题
    附录三:第三轮行动研究算法教学前测试题
    附录四:算法教学后测试题
    附录五: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高中算法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六: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七:课堂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八:《算法及其描述》教学设计
    附录九:《顺序结构》教学设计
    附录十:《做出判断的分支》教学设计
    附录十一:《周而复始的循环——计数循环》教学设计
    附录十二:《枚举算法》教学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的教学使用现状研究 ——以昆明市W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的选编分析
    第一节 选编内容分析
    第二节 选编形式分析
第三章 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的认知及教学实施情况调查
    第一节 调查背景说明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果总结
    第四节 问题原因探讨
第四章 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的教学促进建议
    第一节 提升文化素养,积累教学经验
    第二节 树立研究意识,深入研读教材
    第三节 探索资源方法,促进教学实施
    第四节 完善指导评价,增设体系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A W小学教师调查问卷
    附B W小学学生调查问卷
    附C 教师访谈提纲
    附D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9)多模态教学对初中生英语阅读动机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文献分析法
        (四)数据分析法
    五、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多模态的概念
        (二)多模态教学的概念
        (三)阅读动机的相关概念
    二、多模态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多模态教学的国外研究综述
        (二)多模态教学的国内研究综述
    三、阅读动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阅读动机的国外研究综述
        (二)阅读动机的国内研究综述
    四、多模态教学对英语阅读动机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多模态教学对英语阅读动机影响的国外研究综述
        (二)多模态教学对英语阅读动机影响的国内研究综述
        (三)多模态教学对初中生英语阅读动机影响的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三、情感过滤假说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SPSS数据分析软件
        (三)访谈
    四、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二)实验阶段
        (三)实验后阶段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信效度分析
        (二)前测数据分析
        (三)后测数据分析
        (四)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五)不同水平学生在阅读动机的不同方面提升情况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一)多模态教学对初中生英语阅读动机的影响及原因
        (二)初中生对实施多模态教学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
    一、主要发现
    二、教学启示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初级汉语口语的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选题的目的
        2.选题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多模态理论教学综述
        2.多模态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综述
        3.小结
    (三)研究范围
        1.对象
        2.课型
        3.教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多模态理论及应用于初级口语课的可行性分析
    (一)多模态理论的基础与原则
        1.多模态的界定
        2.多模态理论的基础
        3.多模态理论的教学原则
    (二)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初级口语课的可行性分析
        1.初级口语课分析
        2.多模态理论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三、多模态理论在初级口语课教学的应用
    (一)初级口语课的多模态理论的教学准备
        1.初级口语课中多模态符号的选择
        2.多模态理论对初级汉语口语课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多模态理论在初级口语课中的教学设计策略
        1.多模态理论下的初级口语课词汇教学设计策略
        2.多模态理论下的初级口语课语法教学设计策略
        3.多模态理论下的初级口语课语篇教学设计策略
四、多模态理论下的初级口语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案例一《把照片贴在墙上》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准备
        2.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二)案例二《我正在看新闻》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准备
        2.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五、教学设计效果分析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效果分析
        1.教师角度分析
        2.学生角度分析
    (二)教学设计效果反思
        1.教学设计的优点
        2.教学设计的不足
        3.教学设计的改进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非常有趣的“符号输入”(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D]. 汤奎.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D]. 黄苏珂.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基于深度学习的MIMO预编码技术研究[D]. 崔文琪.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6]英语绘本对小学生口语能力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奕萍.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9)
  • [7]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高中算法教学实践探索[D]. 葛元霄. 扬州大学, 2021(09)
  • [8]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的教学使用现状研究 ——以昆明市W小学为例[D]. 林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多模态教学对初中生英语阅读动机的影响探究[D]. 王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10]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初级汉语口语的教学设计[D]. 吴锦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非常有趣的“符号输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