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危险的游戏——实业家对金融运动的批判

一场危险的游戏——实业家对金融运动的批判

一、一场危险的游戏——实业家的金融运动批判(论文文献综述)

余书洋[1](2021)在《《草原之火:劳拉·英格尔斯·怀尔德的美国梦》(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这是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源语文本节选自卡罗琳·弗雷泽的传记文学作品《草原之火:劳拉·英格尔斯·怀尔德的美国梦》。传记主人公劳拉·英格尔斯·怀尔德是美国着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该书以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美国西部为历史背景,以公正、客观的笔调记录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且生动地展现了美国人代代相传的拓荒精神。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所使用的源语文本介于表达类和信息类之间,既强调历史真实性,又强调文学性。因此,亟待解决的两个主要任务即译文要力争达到信息的精确再现和审美要素的再现。于是译者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针对这两个方面选择案例,从精确地再现原文词汇或短语的语义、清晰地再现原文句法逻辑方面探讨了精确移植信息的翻译方法;以及探讨了移植审美要素的翻译方法。本次翻译实践,总结了处理传记文学翻译的一些实用经验:语体特征分析对于确立翻译重点至关重要;功能对等理论允许译者灵活调整源语的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重视交流效果的对等。同时也意识到,今后在传记翻译中,应对源语文本的文学性从语篇风格层面进行深度挖掘。

李露萍[2](2021)在《Niagara:A History of the Falls(第九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屈林晓[3](2019)在《俄国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研究(1881-1914)》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传入俄国的哈斯卡拉运动打破了犹太人封闭的生活状态,削弱了犹太传统的权威,促进了现代化思潮在俄国犹太人中的传播,催生了现代犹太新闻报刊行业,由此形成了俄国现代化犹太知识分子群体。与此同时,沙皇政府通过强制或宽容的同化政策,将俄国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注入犹太人的生活中,推动了犹太人的俄国化。现代化和俄国化在犹太知识分子中间掀起了同化潮。但是沙皇将犹太人作为转移社会矛盾的替罪羊,掀起了大规模集体迫害犹太人的事件。反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俄国犹太人的群体认同,也使得俄国的犹太知识分子遭受着精神困顿和国家身份认同缺失的痛苦,唤起了他们的民族觉醒。俄国的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从犹太传统和现代思想中汲取理论依据。他们批判继承犹太传统,利用历史和宗教资源来激发犹太人的民族意识;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为犹太民族主义提供了合理性和难得的机遇;俄国犹太民族主义者将社会主义和犹太民族主义进行糅合,宣传全人类解放和犹太民族解放的同步性和利益一致性,吸引了广大犹太工人阶级,为社会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强调,犹太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民族问题,并反对同化论。在这一思想共识基础上,犹太知识分子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民族主义路径:犹太复国主义和散居地民族主义。其中,政治犹太复国主义以立林布卢姆和平斯克为代表,他们主张用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建立一个现代的、西方的、普世主义的民族国家,使犹太人获得和其他民族一样的权利。以斯摩伦斯金和阿哈德·哈姆为代表的文化(精神)犹太复国主义强调,应张扬犹太文化,批判政治犹太复国主义对犹太精神和传统的忽视。以西尔金、博罗霍夫和戈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犹太复国主义从阶级和经济基础的角度出发,认为犹太人问题的解决在于建立一个以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型犹太工人阶级国家。以莫希莱韦尔、皮涅斯以及库克为代表的宗教犹太复国主义重视犹太教的核心地位,强调犹太人与圣地的天然联系,主张从世俗的角度重新定义弥赛亚观念。西蒙·杜布诺夫的散居地民族主义将流散史置于犹太民族历史的核心地位,认为巴勒斯坦犹太人中心和散居地犹太中心将会共存,主张犹太人在流散地获得完整的民族生活。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犹太人的悲惨处境,引发世界犹太人对俄国犹太人的关注,由此与后者建立了联系,传播了犹太民族主义思想;在推动移民实践的过程中,俄国犹太知识分子积极推动第一次“阿利亚”运动,并对移民组织的政策进行批评修正,指导了第二次“阿利亚”运动;基于不同的理论指导,俄国不同的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建立了自己的党派组织,为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俄国和巴勒斯坦地区,俄国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通过书写文学作品、教授希伯来语来复兴犹太民族语言和文化。从本质上来说,俄国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是沙皇俄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独特的一支,他们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将崩溃的沙皇政权的众多反对力量之一,代表了少数民族反对沙皇专制独裁和追寻平等自由的诉求。犹太复国主义在思想上和实践上为1905年革命失败后处境日益恶化的犹太人提供了一种生存方案,使俄国犹太人同世界犹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重新成为一个民族。俄国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建构的各种民族主义理论,冲击了犹太人古老的弥赛亚观念和特选子民观,重建了犹太个体和集体的自尊,促进了犹太历史观的转变,复兴了犹太民族精神,其影响延伸至当代犹太人生活。但是,早期俄国犹太民族主义者对俄国的爱国主义和对自己的犹太身份认同边界不清,削弱了犹太民族运动的力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马晓云[4](2017)在《从“疑欧”到“脱欧”:英国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疑欧主义”是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最重要的特征。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震惊世界。英国外交讲究实用主义,从“疑欧”到“脱欧”,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遵循的逻辑是:首先、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以及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降低了英国加强与欧洲关系的压力,促使它去寻求新的国际介入。其次、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在防务领域,英国曾主导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建设,然而英国的基本原则是把它视为是北约的补充,加之该政策机制自身的缺陷,成员国对防务能力承诺的投入不足,以及成员国建设观念之间的分歧,使英国的立场发生动摇。卡梅伦政府对欧盟集体防务的主导性战略是脱离介入。鉴于英国在欧洲防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防务在“脱欧”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经济领域,英国国内对欧盟成员国地位成本与收益的评估,存在激烈的争论。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在英国贸易份额中比例的下降,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地位的上升,同时,成员国地位阻碍了英国与欧盟之外国家和地区签订更自由的协定,使得这一争论更加突出。卡梅伦政府迫切需要削减财政赤字、恢复经济增长。然而,欧债危机大大降低了英国对欧出口,加剧了英国银行业对欧投资的风险,尤其是危机突显的欧元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缺乏削弱了英国人对一体化的功利性支持,助长了英国国内“疑欧主义”情绪的发展,迫使卡梅伦对欧盟采取强硬的立场,使英欧分歧公开化。支持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谈判是卡梅伦政府对欧经济政策的一大亮点。然而,TTIP通过“贸易转移”效应造成英欧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下降,进一步增强了其对欧盟的离心力。在政治领域,英国一贯反对向欧盟超国家组织让渡主权,反对欧盟朝联邦制方向发展。卡梅伦政府强烈反对欧盟为应对危机而加强政治一体化的努力。欧盟向财政一体化方向的发展与英国参与一体化的宗旨背道而驰,尤其是欧盟新签订的“财政契约”使欧盟内的权力从“法德轴心”向“德法轴心”转变,英国陷入孤立,坚定了它寻求调整英欧关系的决心。另外,由于欧盟拒绝给予伦敦金融城以特别保护,若英国继续留在欧盟,将必须接受欧盟不断趋紧的监管规则,例如:建立银行业联盟、征收金融交易税等,威胁其金融业的利益,使它不得不考虑退出欧盟。重要的是,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并未缓解国内要求就欧盟成员国地位举行全民公投的政治压力。否决欧盟修约成为英欧关系的分水岭。综合经济、政治两方面因素考量,欧债危机无疑是英国“脱欧”的导火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性动因,而政治因素是重要的纽带。再次、基于对欧洲政策困境的认知,卡梅伦宣布将重新谈判英欧关系并举行“留/脱欧”全民公投。作为情势施动者,卡梅伦改变对欧政策传统旨在调和党内、党外和民众的诉求,缓和国内矛盾,稳固保守党的执政地位;同时,把“脱欧”作为筹码,迫使欧盟在英欧谈判中做出让步。随着英欧矛盾与分歧的进一步扩大,移民问题逐渐成为双方冲突的焦点。2016年2月,英欧重新谈判达成协议,欧盟对英国做出一定的让步。在此期间,欧洲的难民危机加剧了民众疑欧主义情绪和分离主义倾向,尤其是难民危机引发的恐怖主义威胁激起英国国内民粹主义思潮的爆发成为民众选择“脱欧”的重要推动力。最后、卡梅伦政府的政策目标是“留欧”,然而,“脱欧”这一结果反映出政治精英阶层战略上的短视及其对国民情绪的误判,突显了在社会纬度,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浪潮在普通民众与精英阶层之间形成的鸿沟,公投“脱欧”实际上是普通民众对精英阶层的政治反叛。从英国对欧政策的传统、历史、观念和情感等角度来看,英国“脱欧”是可以理解的;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英国“脱欧”的目的不是要抛开欧盟,而是要重新调整英国与欧盟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它是英国外交讲究实用主义的再次体现。从中、短期来看,“脱欧”这一政策后果带来的是巨大的不确定性,必将对英国自身、欧盟、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乃至全球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长远来讲,目前还难以对“脱欧”的利弊做出进一步的评判。至于英欧关系的未来,双方最终能否达成“英国模式”的安排,让我们拭目以待。

S·赫德兰,丁端,刘娅楠[5](2015)在《在乌克兰问题上制裁俄罗斯有无意义及效用?》文中认为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西方惩罚俄罗斯的主要手段是制裁。实施制裁一直是西方国家政府对付其反感的政权时喜欢使用的手段。但是历史记录非常清楚地表明,制裁并没有效果。这次西方对俄制裁,对所使用的手段思虑不周,结果也明显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回顾到目前为止的制裁经历,有三个特点:第一,西方国家高估了制裁对克里姆林宫追求目标的决心的短期影响;第二,西方国家同样低估了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长期前景的影响;第三,截至目前采取的制裁行动明显属于被动反应的策略之选,而非积极主动的战略之举,导致自身进退维谷。通过制裁俄罗斯来获得乌克兰问题的解决,有雄心但缺乏智慧。西方国家到了重新思考乌克兰问题并认真评估将俄罗斯逼进死角的长期后果的时候了,也亟需考虑修正自身的优先政策方向。

曾毅[6](2014)在《现代国家建构理论:从二维到三维》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家建设的理论大多是围绕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两个维度展开的,对资本权力的忽视无疑是国家建设理论的结构性遗漏。本文从市场脱嵌和战争制造国家两个角度,检视了作为"自然权利"的个人财产权演变为主宰他人、俘获国家的资本权力的过程,资本权力成为与国家并驾齐驱的另一种形式的"利维坦"。资本"利维坦"有公共权力的属性,主导着公共政策的议程并塑造着公共话语权。资本权力是理解国家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结构性变量。这样,国家建设理论由二维变成三维,这是国家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流行的政体理论和民主化理论。

孙煜[7](2013)在《《电影音乐,一段历史》—译介及其音乐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的历史不过百年多一点,而音乐自电影诞生的那天就陪伴着它。我国学术界对电影音乐的研究也是在近30年才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成果。然而,国外的同行们对于电影音乐相关问题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初,可以说起步较早并且硕果累累。本文以《电影音乐,一段历史》的译介作为出发点,对于该文献将电影音乐的转变放在整个电影工业的转变进行探讨的观点尤为肯定。该部着作的历史观视角是它的一大特点,其中几个部分的时间段也都反映出整个电影工业受到了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转变,从宏观的角度看待电影音乐美学的发展。此外,本文结合笔者所接触到一些有关电影音乐的英文文献,对电影音乐美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归纳与阐述。

谢志恒[8](2012)在《埃及立宪君主制时期的政党政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埃及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因其久远丰厚的文化传统、对人类发展的卓越贡献和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为非洲地区、地中海地区、中东地区和穆斯林世界的重要国家,也是近代最早接触、学习西方工业文明并启动现代化进程的阿拉伯地区国家。1923年至1952年的立宪君主制时期是埃及从殖民地向独立国家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埃及社会传统与现代、精英与民众、世俗与宗教激烈冲突和此消彼长的转型阶段,也是奠定埃及现代政治体系的关键时期。政党政治是此间埃及宪政生活的显着特征。埃及的现代政党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是自1805年阿里王朝开启现代进程以来埃及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立宪政治是新生政治力量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立宪君主制诞生于民族主义政党及其民众支持者发动的1919年革命,其制度基础是英国1922年声明和埃及的1923年宪法。民族独立的不彻底使立宪君主制时期的政党政治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运动的色彩。立宪君主制时期以华夫托党为代表的议会政党极大地推进了埃及的民族独立事业。在埃及这样一个军事力量弱小、经济发展单一、社会结构严重不平衡、农业地主阶级主导政治、其他社会阶层不觉醒或力量分散、民族认同仍待整合的国家,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力量,民族独立任务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埃及不具备通过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一次性地解决独立问题的经济、阶级、军事和思想条件,议会政党的和平谈判是争取独立的重要方式,1936年条约是埃及走向完全独立的重要步骤。立宪君主制时期的宪政实践、国王和政党及政党之间的权力竞争为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民众政治组织的兴起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新兴民众政治组织通过多样化的思想形态和纲领主张将社会不同层面的普通民众卷入到争取民族独立和否定立宪君主制的政治活动之中,是埃及民主政治参与扩大的重要表现,它们极大地消耗了帝国主义、封建王室和议会精英政党的力量,为军人政变革命提供了契机。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运动是对议会政党民族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其发动的1952年革命推翻了立宪君主政治,完成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自由军官掌权后的改革措施是民众政治组织社会经济与政治主张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纳赛尔革命是立宪君主制时期政党政治发展的结果。

杨占营[9](2011)在《组织政治的逻辑: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文中提出一种组织理论如何理解组织中的关系,并依此构建何种概念,决定了其区别于其他组织理论的内容及侧重点。组织理论发展史上,许多关于组织的概念都曾在不同程度上以对组织内权力关系的反映为旨趣。时值今日,在组织理论领域已初步形成了“组织政治”的研究范畴。大体上,可将主要的组织政治理论分为四种,即硬权力的组织政治观、软权力的组织政治观、散布性权力的组织政治观以及反权力的组织政治观等。因各自隐含的对权力关系的来源及形成的不同理解,各种关于组织政治的研究结论大相径庭,既使是相近理论在某些重要观念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影响了对组织政治产生与发展的逻辑做出某种一致的理解。现代社会关系是社会化的,建立在个人功利选择的基础上,契约成为联结人们行动的最主要机制。因此,只有以契约关系作为研究组织政治的基础,才能使讨论具备耦合现代社会关系的合理性。以上四种组织政治理论似乎对此并不特别重视。当代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在分析企业性质时,对企业的契约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了较为恰当的结论。把企业的契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不完全契约理论应用于组织政治的一般分析,能够对发掘组织政治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富有启迪。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作为微观政治体系的组织的形成。在权利的契约交换的基础上,组织成为行政控制的权力体系,它在参与者之外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发挥作用。有人努力通过建立这一体系以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一体系是外在于已的,但他们也能从权利的交换中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样,组织也就成了一个权力场和利益场,因而成为一个政治的体系。但是,组织的权力关系并非是由契约力量完全支配的。首先,组织作为一种控制装置的权力体系意味着,组织契约合理性与个人理性判断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矛盾。其次,组织内人力资源产权的特殊性以及组织控制的有限性决定了组织契约注定是不完全性的,导致了组织所有者把一部分产权留置在组织“公共领域”中。因此,组织内的权力是分享而非完全垄断的,这必将衍生出很多“政治”问题。组织内的合法权力及其过程构成了组织的规范结构与过程,与此同时,组织内不被组织规范所反映和承认的权力及其过程构成重要补充。两种权力都意欲着组织剩余的占有。组织政治的实质,是围绕着组织剩余控制权的争夺以及对组织剩余的分享而展开的政治过程。由于现有的许多理论重视对组织的正式权力系统政治过程的分析,这里仅侧重于对权力负系统中所发生的政治过程的考察。组织剩余可区分为组织剩余Ⅰ和组织剩余Ⅱ。所谓组织剩余Ⅰ,是指基于要素的新组合所产生出的净增值;所谓组织剩余Ⅱ,是指在组织关系背景中所产生的,关于个人待遇、收入、权力、政策、信息、人际关系、心理满足等等的诸多利益,它存在于组织关系中的“公共领域”,需要在组织政治过程中被发现和获得。联系起来看,组织剩余Ⅰ与组织剩余Ⅱ同属于组织的“租”效应。不过,前一种租是基于生产要素新组合而生产的净增值,而后一种租是基于组织关系形成的个人间新的利益关系的结果;前一种租是被生产出来的,后一种租是机会性的;前一种租是组织进行核算的,后一种租是个人进行计算的。组织的正式权力系统决定着组织剩余Ⅰ的分配,组织的权力负系统决定着组织剩余Ⅱ的分享。组织权力的结构状态也称为组织的政治形态。根据组织权力结构的不同,可区分为独裁型组织的政治形态、专制型组织的政治形态、分权型组织的政治形态、参与型组织的政治形态、无政府型组织政治形态等五种类型。这是权力组织的政治外观,它由正式权力系统的特征决定。同时,组织中权力负系统力量强大、散布广泛、分立破碎,它与正式权力系统相伴,构成了参与者利益实现的又一场所,它也产生巨大的剩余(Ⅱ),甚至可以左右组织的命运。组织的政治外观相互间区分较为明显,但组织中权力负系统却无固定结构,其运行是随机的、不连续的,行为者的政治策略多有相似之处。组织剩余Ⅱ的非生产性意味着组织中交易成本的上升,这必然损害组织效率。同时,由于组织政治的非显化存在,又毒化了组织文化。这两种结果,最终必然对社会利益造成负面影响。组织治理的关键,是如何处理两种权力系统的关系。组织自身存在着一系列“两难困境”,在寻求问题的自我解决中往往又会陷入新的无效率均衡。这就需要诉诸“第三方力量”,即公共政治的“利维坦”。公共管理在参与组织治理中,必须寻找公正与效率的平衡点,在组织变革中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效率的统一。公共权威对组织内产权的重新界定的第一个方面,首先是要对所有者放弃于组织中的公共领域的产权进行界定。第二个方面,是要对组织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进行分解。第三个方面,是在组织剩余分享(I)中保证相容激励方案的实现。第四个方面,在组织之外建立一个司法体系,对组织进行司法监管,并加以指导。这是一场已开始发生于组织领域的革命,但它不同一般的社会革命,它要求进行组织革新,使各方都具有行动能力,在改善组织内部权力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某种程度的权力和解。这一新的方向,就是二十一世纪的“组织民主”。这里勾勒出的组织政治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脉络,将会为组织政治分析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蒋灏[10](2011)在《埃及穆巴拉克政权对穆斯林兄弟会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东地区的世俗化与伊斯兰化是其政治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而埃及作为中东区域传统伊斯兰大国和受西方影响较深的国家,世俗化与伊斯兰化一方面存在较强的冲突性,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的融合。政教关系在中东地区具有典型性。埃及政教关系力量对比关系到埃及政治发展的方向,政教关系在埃及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体现为以政权为代表的世俗力量与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1等伊斯兰组织两者之间的关系,它们对政治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是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的政策,这种政策体现在政治、公民社会、经济等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政策选择的变量,同时就政策的效果展开评价。穆巴拉克政权以执政者的身份出现,其政治结构特征是行政权独大,在政治发展道路上坚持世俗化,逐步实现了政治与宗教、法律与宗教、教育与宗教的分离。穆巴拉克政权主导政治进程,在议会选举中获得绝对优势。穆兄会是埃及最大的政治反对派,主流已基本放弃暴力政策,政治行为取向趋于温和,并且积极参与议会政治,进入了演进和发展的新时期,但被政权视为威胁。穆兄会要求增强伊斯兰在埃及的作用,将沙里亚法置于政治议程的中心位置,在公民社会领域中具有相当的合法性。这构成了双方在互动框架中的基本特征。在穆巴拉克上台之初,政权对穆兄会主要采取了容忍政策,表现为允许穆兄会以间接的方式参加议会选举,默认穆兄会在公民社会领域的渗透,默许穆兄会构建伊斯兰金融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的政策逐步转向,从容忍转向控制。政治领域表现为政权推动的民主化进程放缓,以避免穆兄会通过议会道路实现政权的更迭。社会领域表现为通过立法等措施限制穆兄会在公民社会的渗透,防止公民社会成为穆兄会发挥政治作用的筹码。经济领域表现则是削弱穆兄会的经济基础。尽管穆兄会随着穆巴拉克政权控制力的不断增强而受到很大的压力,但是它采取的策略方针主要是在公民社会领域中增强其影响力,塑造伊斯兰温和派的形象。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穆兄会不采取直接对抗的方式,并不代表其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呈现出既容忍又对抗的态势,政权对穆兄会的政策选择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组变量,即政府启动的民主化进程与穆兄会的复兴,世俗化的政治发展方向与伊斯兰化所赋予合法性的考量,国家对公民社会的需求与国家对公民社会的内在张力。总体而言,穆巴拉克政权与穆兄会的关系更多的是以对立的方式出现,合作成为一种暂时的现象。在两者的关系中,穆巴拉克政权处于主动的地位,穆兄会是承受方,考虑的是如何应对政策。由于三组变量的存在,穆巴拉克政权及其继任政权可能对穆兄会的政策再次转向。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的政策影响到埃及政治发展方向,加深了埃及世俗化进程,穆兄会的策略是在政权搭建的框架中开展政治运作,并没有提出推翻世俗政权的诉求。穆巴拉克政权没能解决埃及所面临的政教困局,虽然穆兄会的力量被暂时压制,但穆兄会依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政权也没有将其整合到政治体系中,它对世俗化的政治进程存在一定的威胁。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政策也对埃及的政治民主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政权对穆兄会采取容忍政策的时候,有利于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当它对穆兄会采取控制政策的时候,则民主化的进程相对缓慢甚至停滞。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的政策并没有阻遏穆兄会的发展。穆兄会在2011年埃及危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表明穆兄会仍然是埃及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展望穆巴拉克其后的政权,它在政治进程中还需要得到穆兄会的支持,并可能对穆兄会的既有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在政教关系两股势力的角逐中,穆兄会不太可能以暴力手段作为谋求政治诉求的手段。本论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意义和相关概念的辨析,提出论文选题的研究维度,并且做了系统的文献回顾。第一章从历史的长镜头阐释了埃及政教关系的演变。埃及近代化开始启动了世俗化的进程,政教关系逐步发生了转变,宗教逐步附属于政治,民族主义成为占据主导的意识形态,这奠定了埃及世俗化国家的基础。第二章分析了穆巴拉克政权的政治结构特征和世俗化的政治发展方向。前者主要体现在以总统为代表的行政权独大,对反对派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公民权利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与此同时,政权又开拓了一定的民主渠道。后者主要体现为穆巴拉克政权沿袭了世俗化发展的方向,在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实践了这一点,但是伊斯兰主义者在上述领域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三章主要阐释了穆兄会的政治主张。穆兄会的重新崛起与伊斯兰复兴运动存在紧密联系,它的政治主张的核心要素是对哈桑·班纳思想的继承,但是也出现过库特卜的极端思想,在穆巴拉克时代存在向伊斯兰宪政主义演变的趋势,目前穆兄会主流实现政治主张的方式是温和的。第四章探讨了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容忍政策的背景和表现。这种容忍政策有利于穆兄会的发展,穆兄会参与议会政治,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强,对公民社会的渗透力度增加,也建立了伊斯兰银行和伊斯兰投资公司。穆兄会在穆巴拉克执政之初的全面发展与政权的容忍政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的政策从容忍转向限制的背景和措施。穆兄会力量增长态势超出了政权的控制范围。穆巴拉克政权利用主导议会政治的优势,控制议会选举的进程。与此同时,政权通过行业协会法和社团组织法,以及“融入策略”遏制穆兄会在社会领域的扩展,在经济领域它也不断压缩穆兄会的空间。第六章试图探索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的决策维度,即政策选择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政权对穆兄会的政策在容忍和限制中选择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民主化进程与伊斯兰复兴的关联,政教分离的既定政策与伊斯兰所赋予的合法性,国家和社会之间产生张力的同时保持统一。结语部分指出,穆巴拉克政权作为世俗主义的的代表,加深了埃及世俗化的程度,也影响了埃及民主化的进程,但是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埃及政教困局。穆巴拉克政权的垮台与穆兄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展望后穆巴拉克时代,穆兄会仍然是埃及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政教关系仍然是埃及政治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一场危险的游戏——实业家的金融运动批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场危险的游戏——实业家的金融运动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1)《草原之火:劳拉·英格尔斯·怀尔德的美国梦》(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Layout of the Projec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Text Analysis
        2.1.2 Tools for Aiding Translation
    2.2 While-translation
        2.2.1 Translation Focuses
        2.2.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Relevant Solutions
    2.3 Post-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2.3.1 Self-proofreading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n Over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3.2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Theory
    3.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Representation of Accurate Semantic Information
        4.1.1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
        4.1.2 Context-Based Diction
    4.2 Clear Representation of Syntactic Logic
        4.2.1 Structurally Complicated Sentences
        4.2.2 Appositives
    4.3 Representation of Aesthetic Effects
        4.3.1 Metaphor and Simile
        4.3.2 Other Rhetorical Device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References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3)俄国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研究(1881-19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俄国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产生的背景
    一、启蒙运动与俄国犹太知识分子的世俗化
    二、同化与犹太知识分子的俄国化
    三、反犹与犹太知识分子的民族觉醒
第二章 俄国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来源
    一、犹太教传统
    二、现代民族主义思想
    三、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章 俄国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理论流派
    一、政治犹太复国主义
    二、文化(精神)犹太复国主义
    三、社会主义犹太复国主义
    四、宗教犹太复国主义
    五、散居地民族主义
第四章 俄国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实践活动
    一、进行民族主义宣传
    二、参与犹太移民事务
    三、建立民族主义党派团体
    四、复兴民族语言和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从“疑欧”到“脱欧”:英国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主要观点及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演变及其特征
    第一节 确定基调: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演变
    第二节 “新工党”政府对欧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疑欧主义”: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特征及其根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卡梅伦联合政府对欧盟政策的背景和外交理念
    第一节 卡梅伦联合政府的执政背景
    第二节 英国国际角色定位的重要调整
    第三节 自由保守主义:卡梅伦联合政府外交理念的基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新定位:卡梅伦政府与欧盟防务合作关系的调整
    第一节 独特的角色:英国对欧洲防务合作方针的演变
    第二节 脱离介入:卡梅伦政府对欧盟防务合作方针的调整
    第三节 英国与法国防务合作的加强
    第四节 对卡梅伦政府对欧盟集体防务政策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疑欧”的发展:卡梅伦政府对欧盟经济政策
    第一节 关于欧盟成员国地位成本与收益的争议
    第二节 欧债危机与英欧分歧的公开化
    第三节 “疑欧”新动力:卡梅伦政府与美欧自贸协定谈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疑欧”还是“脱欧”?卡梅伦政府与欧盟的政治关系
    第一节 初露端倪:联合政府执政之初的对欧政策
    第二节 英欧关系新危机: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
    第三节 “脱欧”还是筹码?卡梅伦“留/脱欧”全民公投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投“脱欧”及其影响
    第一节 公投“脱欧”:民粹主义的胜利?
    第二节 英欧关系的未来模式
    第三节 英国“脱欧”与英美特殊关系
    第四节 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5)在乌克兰问题上制裁俄罗斯有无意义及效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走向摊牌
实施制裁
误判俄罗斯的防御措施
误读俄罗斯的脆弱性
误判制裁目的
摆正政策优先项

(6)现代国家建构理论:从二维到三维(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有国家建构理论简述:二维逻辑及其问题
二、第三维:从经济权利到资本权力
    1. 从经济权利“脱嵌”而来的资本权力
    2.“战争制造国家”与资本权力的崛起
三、作为公权力属性的资本权力
四、第三维度国家建设理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7)《电影音乐,一段历史》—译介及其音乐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 选题理由
    (二) 研究现状
    (三) 学术空间
一 詹姆斯·威尔兹比奇与他的《电影音乐:一段历史》
    (一) 作者简介
    (二) 《电影音乐:一段历史》
    (三) 各章节概述
二 对本书电影音乐美学思想的综合评价
    (一) 其他文献资料的研习
    (二) 综合评价本书电影音乐美学观点
三 对我国电影音乐美学研究的前瞻
    (一) 从上述材料看我国电影音乐研究现状与差异
    (二) 方法的借鉴
四 尾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电影音乐,一段历史》翻译
    前言
    感谢
    1. 介绍
    第一部分 音乐与“无声”电影(1894-1927)
        2. 起源.1894-1905
        3. 五分钱戏院
        4. 故事片(长片)1915—1927
    第二部分 音乐与早期“有声”电影(1894-1933)
        5. 声音漫长的出现,1894—1926
        6. 维塔风和幕维通,1926-1928
        7. 好莱坞早期有声电影,1928-1933
    第三部分 “古典风格”好莱坞电影的音乐(1933-1960)
        8. 电影音乐的“黄金时期”,1933—1949
        9. 战后的创新以及为生存而奋斗,1949—58
    第四部分 后古典时期的电影音乐(1958-2008)
        10. 电影音乐的“新浪潮”1958-78
        11. 折衷主义,1978-2001
        12. 终曲,2001-2008

(8)埃及立宪君主制时期的政党政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分析方法与概念阐释
第一章 西方的挑战与埃及的回应:1798—1914
    第一节 从自主探索到英国占领
        一、 阿里的自强新政与军事扩张
        二、 伊斯玛仪的西化改革与埃及治权的沦丧
        三、 英国的占领统治
    第二节 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动与新兴社会阶层的形成
        一、 中央集权的重塑和现代官僚体系的建立
        二、 土地非国有化和生产的市场化
        三、 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新阶层的形成
    第三节 政治思想的现代嬗变
        一、 教育与媒体的发展
        二、 阿富汗尼与阿卜杜的宗教改革思想
        三、 自由民族主义的兴起
    第四节 朴素的民族主义斗争与早期政党的出现
        一、 立宪运动与奥拉比革命
        二、 19 世纪末的反殖民主义力量
        三、 20 世纪初早期政党的诞生及其民族主义斗争
第二章 民族主义政党与立宪君主制的确立:1914-1923
    第一节 埃及的政治地位问题及一战的影响
        一、 保护国体制的实行
        二、 战时英埃联合施政及其后果
        三、 一战后期埃及人的民族主义诉求
    第二节 华夫托党的独立斗争与保护国体制的废除
        一、 华夫托党的建立
        二、 1919 年革命
        三、 华夫托在巴黎与米尔纳调查
        四、 协商与独立
    第三节 立宪君主制的确立
        一、 各方对声明的反应
        二、 宪法的制定与各势力之间的斗争
        三、 1923 宪法与选举法
第三章 议会政党的政治实践:1923-1939
    第一节 主要议会党派
        一、 华夫托党
        二、 自由立宪党
        三、 祖国党
        四、 联盟党、人民党和萨阿德党
    第二节 二十年代的英埃缔约续商
        一、 华夫托党当政
        二、 扎格卢勒—麦克唐纳协商
        三、 李·斯塔克事件与华夫托党政府倒台
        四、 国王和英国的优势
        五、 英埃重启协商
    第三节 专制势力的膨胀与政党的恢复宪政运动
        一、 华夫托党衰落的征兆
        二、 国王与西德基的专政
        三、 1923 年宪政体制的恢复
    第四节 1936 年英埃同盟条约
        一、 跨党派协商与第三届纳哈斯内阁的成立
        二、 《英埃同盟条约》与《蒙特勒公约》
        三、 条约签订后至二战前的埃及政局
第四章 民众政治运动的高涨与议会政党的衰落:1939-1952
    第一节 二战前埃及的经济社会状况与二战的影响
        一、 两次大战之间埃及的经济与社会
        二、 二战的经济影响和埃及民众的生活艰辛
        三、 二战期间英国对埃及控制的加强
    第二节 民众政治力量的崛起
        一、 青年埃及党
        二、 穆斯林兄弟会
        三、 工会与共产主义运动
    第三节 战后议会政党的衰落
        一、 少数派联合政府与英埃修约谈判
        二、 华夫托党政府与英埃修约谈判的破裂
        三、 运河区游击战与开罗纵火案
    第四节 纳赛尔与自由军官运动
        一、 纳赛尔早年的成长经历
        二、 革命前纳赛尔的军人生涯
        三、 纳赛尔一代与自由军官运动
结论:立宪君主制时期埃及政党政治的历史地位
    一、 埃及现代政党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其历史使命
    二、 从民族主义政党到议会政党
    三、 民众政治运动的实质与作用
    四、 立宪君主制时期埃及政党政治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组织政治的逻辑: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对象与主题
    二、组织:论域的界定
    三、组织政治学及其理解
    四、组织政治学的多维视角:文献综述
        (一) 硬权力的组织政治观
        (二) 软权力的组织政治观
        (三) 散布性权力的组织政治观
        (四) 反权力的组织政治观
    五、研究思路
    六、主要方法与理论工具
    七、基本论点与学术创新
第二章 组织及其参与者:理论的众相
    一、认知组织:理论与假设
    二、科学分析的观点
    三、行为科学的组织分析
    四、作为利益集合体的组织
    五、组织性质的文化阐释
第三章 契约组织:理解参与者间关系的基础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
        (一) 社会行为及社会关系的类型
        (二) 传统社会的结构与个人
        (三)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个人
    二、现代个体社会与契约
        (一) 现代社会关系的契约基础
        (二) 关于契约的理解
    三、组织与契约
        (一) 企业的契约理论
        (二) 企业组织契约论的进一步应用
第四章 权力及组织内的权力
    一、关于权力的考察
        (一) 权力的内涵
        (二) 权力的形式
        (三) 权力的度量
    二、组织权力
        (一) 组织权力的表现形式
        (二) 组织权力的结构化
        (三) 组织权力的类型
    三、组织内的个人权力
        (一) 组织内个人权力的基础
        (二) 支配组织内个人权力分布的重要原则
第五章 组织剩余及其分享
    一、组织剩余
        (一) 关于组织剩余的理论观点
        (二) 组织剩余Ⅰ
        (三) 组织剩余Ⅱ
    二、剩余索取:组织剩余Ⅰ的归属
        (一) 私人组织剩余Ⅰ的归属
        (二) 公共组织剩余Ⅰ的归属
        (三) 社会组织剩余Ⅰ的归属
    三、组织剩余Ⅱ的生产
        (一) 关于组织剩余Ⅱ生产的理论假设
        (二) 组织剩余Ⅱ产生的机制
    四、组织剩余Ⅱ的索取:谁得到了什么
        (一) 组织剩余Ⅱ的形式
        (二) 参与者共享的组织剩余Ⅱ
    五、组织剩余索取权:谁得到的最多
        (一) 组织剩余Ⅰ的索取权比较
        (二) 组织剩余Ⅱ的索取权比较
        (三) 剩余Ⅰ索取权与剩余Ⅱ索取权的比较
第六章 组织政治及其治理之道
    一、政治形态:权力组织的外观
        (一) 独占型组织的政治形态
        (二) 法理型组织的政治形态
        (三) 分权型组织的政治形态
        (四) 参与型的组织政治形态
        (五) 无政府型的组织政治形态
    二、权力负系统:政治行为的经验描述与评价
        (一) 政治行为:权力负系统中的“游戏”
        (二) 组织政治的测度
        (三) 组织政治的功能分析
    三、走出“囚徒困境”:寻求组织政治的治理之道
        (一) 管理困境:组织自解的难题
        (二) 公民责任:从组织到社会
        (三) 外部干预:从微观政治到宏观政治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埃及穆巴拉克政权对穆斯林兄弟会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提要
Abstracts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概念辨析
    二、研究维度
    三、穆巴拉克政权对伊斯兰组织政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埃及政教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中东国家政教关系格局
    二、埃及政教关系的演变
        (一) 从基督教国家向伊斯兰教国家的转变
        (二) 近代世俗化进程启动的思想轨迹
        (三) 世俗化进程的实践转变
        (四) 埃及当代政教关系(1952-1981)
第二章 埃及穆巴拉克政权的特征
    一、 穆巴拉克政权的政治结构特征
        (一) 政府组织结构
        (二) 总统独大为特征的行政管理结构
        (三) 埃及司法的相对独立
        (四) 有限参与的政党政治
    二、 当代埃及政府的世俗化倾向
        (一) 民族主义认同度的增强
        (二) 宗教与政治的分离
        (三) 宗教与法律的分离
        (四) 宗教与教育的分离
第三章 穆斯林兄弟会的政治主张
    一、 埃及伊斯兰复兴运动
        (一) 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内涵
        (二) 埃及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动因
    二、 穆斯林兄弟会政治主张的分歧及演变
        (一) 哈桑·班纳的政治主张
        (二) 赛义德·库特卜的思想
        (三) 穆斯林兄弟会关于伊斯兰宪政的基本观点
    三、 穆斯林兄弟会实现主张的手段
        (一) 穆斯林兄弟会早期的暴力倾向
        (二) 穆斯林兄弟会塑造伊斯兰温和派形象
    四、 穆斯林兄弟会与中间党
    五、 穆斯林兄弟会主流与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
        (一) 穆斯林兄弟会主流与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的区别
        (二) 埃及主要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
第四章 穆巴拉克政权对穆斯林兄弟会的容忍政策
    一、 穆巴拉克政权对穆斯林兄弟会的容忍政策背景
        (一) 埃及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高涨
        (二) 埃及1971 年宪法第二条的出台
        (三) 穆斯林兄弟会在处理政府与极端组织关系的积极作用
    二、 穆巴拉克政权与穆斯林兄弟会的议会选举
        (一) 穆巴拉克政权与民主化进程拓展
        (二) 穆斯林兄弟会参与选举的理论基础
        (三) 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政治参与渠道的开放
    三、 穆巴拉克政权对公民社会伊斯兰化的默认
        (一) 穆巴拉克政权对公民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 穆斯林兄弟会在公民社会领域的运作
    四、 穆斯林兄弟会在经济领域上的扩展
        (一) 伊斯兰经济观
        (二) 穆斯林兄弟会在伊斯兰金融制度中的渗透
第五章 穆巴拉克政权对穆斯林兄弟会的控制政策
    一、 穆巴拉克政权对穆斯林兄弟会政策转向的背景
        (一) 穆兄会在议会中力量的增长对政权的政治垄断造成了直接威胁
        (二) 穆兄会在社会领域组织中力量的不断增长
        (三) 穆兄会对海湾危机的态度
        (四) 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拯救战线赢得选举是政策转向的外在因素
        (五) 伊斯兰极端主义暴力运动的上升
    二、 穆巴拉克政权在立法领域对穆斯林兄弟会的限制
        (一) 穆巴拉克政权主导议会选举政治
        (二) 制定反恐怖主义法
        (三) 紧急状态法的延续
        (四) 出台系列法案
    三、 埃及政府对公民社会的限制
        (一) 行业协会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 社团组织法的延续
        (三) 对穆斯林兄弟会主导宗教公民社会的融入策略
        (四) 穆巴拉克政权对公民社会伊斯兰化的阻击:以律师协会为案例
    四、 穆巴拉克政权在经济领域对穆斯林兄弟会的控制
    五、 穆斯林兄弟会对穆巴拉克政权控制政策的反应
第六章 穆巴拉克政权对穆斯林兄弟会政策的维度分析
    一、 政策选择变量之一:民主化进程与穆斯林兄弟会的复兴
        (一) 穆巴拉克政权早期民主化进程与穆斯林兄弟会势力增长
        (二) 中东民主化进程再启动与穆斯林兄弟会在政治上的突破
        (三) 在民主化进程与伊斯兰复兴之间的政策变动
    二、 政权政策的选择变量之二:世俗化—伊斯兰化的考量
        (一) 世俗化与伊斯兰化的对立
        (二) 穆巴拉克政权与穆斯林兄弟会在政治发展道路上的对立
        (三) 世俗化与伊斯兰化的统一
        (四) 穆巴拉克政权在世俗化与伊斯兰化中的政策选择
    三、 政权政策的选择变量之三:国家与公民社会
        (一) 穆巴拉克政权与公民社会的张力
        (二) 公民社会对国家功能的补充
        (三) 穆巴拉克政权在国家与公民社会中的政策选择
结语
    一、 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的政策与埃及政治发展
        (一) 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的政策加深了埃及世俗化程度
        (二) 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的政策没有解决政教困局
        (三) 穆巴拉克政权对穆兄会的政策对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二、 穆巴拉克政权的垮台与穆斯林兄弟会因素
    三、后穆巴拉克时代对穆斯林兄弟会的政策展望
参考文献

四、一场危险的游戏——实业家的金融运动批判(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原之火:劳拉·英格尔斯·怀尔德的美国梦》(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余书洋.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Niagara:A History of the Falls(第九章)汉译实践报告[D]. 李露萍.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3]俄国犹太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研究(1881-1914)[D]. 屈林晓. 河南大学, 2019(01)
  • [4]从“疑欧”到“脱欧”:英国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研究[D]. 马晓云. 南京大学, 2017(05)
  • [5]在乌克兰问题上制裁俄罗斯有无意义及效用?[J]. S·赫德兰,丁端,刘娅楠. 俄罗斯研究, 2015(01)
  • [6]现代国家建构理论:从二维到三维[J]. 曾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7]《电影音乐,一段历史》—译介及其音乐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D]. 孙煜. 西安音乐学院, 2013(10)
  • [8]埃及立宪君主制时期的政党政治研究[D]. 谢志恒. 南开大学, 2012(06)
  • [9]组织政治的逻辑: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 杨占营. 南京大学, 2011(04)
  • [10]埃及穆巴拉克政权对穆斯林兄弟会的政策研究[D]. 蒋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一场危险的游戏——实业家对金融运动的批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