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锅筒寿命措施分析

延长锅筒寿命措施分析

一、延长锅炉汽包寿命的措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林[1](2021)在《9FB联合循环机组快速启动分析与运行策略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为优化某型9FB联合循环机组启动过程,对全机组启动过程顺序控制逻辑进行梳理,着重分析机组串级旁路系统控制逻辑、常规控制方式及汽轮机启动过程,得到各态不同部件启动曲线。该机组余热锅炉启动过程中存在蒸汽升压控制不准确,等待蒸汽参数合格时间过长等问题。造成汽轮机部件启动过慢的直接原因是冲转暖机耗时过长、低负荷暖机耗时过长及胀差超限,最根本原因为进汽参数过高、轴封参数不匹配、升温升负荷速率不合理等。基于柱坐标系中汽轮机转子温度场及应力场数学模型,本文利用参数化程序设计语言APDL建立9FB联合循环机组汽轮机转子空间轴对称二维模型,并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使用APDL设计程序接口读取各态机组启动数据,利用程序计算温度载荷及离心力载荷施加于转子有限元模型。载荷成功加载后启动有限元热-结构顺序耦合分析各态启动转子温度场及应力场,通过后处理技术得到各态启动关键时刻温度云图及应力云图。依据温度云图评估汽轮机转子启动过程各暖机过程效果,结合关键点应力结果进行应力-应变及应变-寿命分析,得到汽轮机启动过程转子关键点损伤及转子预期循环寿命。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完善旁路系统压力控制逻辑,有效节约余热锅炉启动时间约56min。优化机组冷态及温态启动冲转暖机时长约30min,提升中速暖机转速至1900-2000r/min,降低冷态启动过程轴封蒸汽参数至260℃。提出一种针对无调节级转子冷态启动过程进汽参数匹配及多目标约束优化分析方法,经现场操作验证,有效减少汽轮机冷态启动时间约138min,温态启动时间约60min,控制启动过程胀差始终低于3mm。

吴争辉[2](2020)在《羰基金属脱除剂对甲醇合成催化剂的保护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甲醇是现代化工生产中一种基础的化工原料,不仅可以用于生产工业醋酸、甲胺、甲醛、氯甲烷等产品,而且也是农药生产、医药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之一。甲醇作为一种重要的油品添加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煤制甲醇项目具有生产工艺相对成熟、适合大宗生产和交易等特点。在煤炭行业经济形势下行的大环境下,煤炭深加工成为了各大煤企和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附加值的新出路。技术相对成熟、投资相对较小、市场较为广阔、适合大宗交易的煤制甲醇项目成为初次涉足煤炭深加工领域的首选。随着煤制甲醇项目的开工,生产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甲醇合成催化剂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众多问题当中,诸如催化剂粉化、系统压差过大、催化剂硫中毒、氯中毒、氨中毒等问题在国内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毒机理、应对措施等相对完善,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针对羰基金属中毒的情况虽然同样困扰着国内众多企业,但相应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实践却相对较少。本论文结合山西某甲醇生产企业生产实践,通过甲醇产品中存在结蜡问题和对合成气中羰基金属含量的测定,判断催化剂羰基金属中毒,并在羰基金属脱除剂的选型、应用和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催化剂羰基金属中毒初期,产量影响并不明显,随着中毒情况的加重,催化剂反应活性下降明显。通过对合成气中羰基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并根据装置整体运行实际情况,计算了羰基金属脱除剂的装填量,并根据羰基金属脱除剂的反应特性,提出了新的运行思路,解决了羰基金属脱除剂在使用中存在床层及出口温度急剧升高、接气初期结蜡严重、催化剂床层温度波动大、系统压差大等问题,优化了工艺操作,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催化剂后期依然表现出明显铁中毒的情况,无法达到催化剂预期使用寿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李建宏[3](2020)在《焦炉烟气脱硫脱硝与余热回收综合设计运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日益严峻,焦化作为重污染行业,以焦炉煤气或高炉煤气为燃料,对煤高温干馏进行炼焦生产,燃烧后废气由烟囱排出,焦炉烟气中含有烟尘、SO2、NOx等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乃至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随着国家环保法的出台,环保部门对污染行业的监控处罚力度加大,焦化行业将环保生产、排放达标与安全置于同一高度,事关企业的生存,如果焦化企业“三废”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污染严重、排放不达标必将被限产直至关停,环保污染问题严重制约着焦化行业的发展。“十三五”时期,焦化行业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工艺、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有效降低能耗、物耗、水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提出焦炉烟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管式炉二氧化硫达标控制措施,我国对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日益严格,《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对大气污染物规定了排放限值:颗粒物、SO2和NOx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5mg/Nm3、30mg/Nm3、150mg/Nm3。大气中的 SO2和 NOx 含量增加,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致命的,为严格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研发焦炉烟气末端净化技术,有效降低焦炉尾气中SO2和 NOx的含量,控制SO2和NOx达标排放。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焦化行业现状,分析焦炉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原因,确定焦炉烟气综合治理原则。根据焦炉烟气的特点,从SO2和NOx的来源及其特性入手,针对神龙能源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焦炉烟气综合治理提出四种方案,通过多方面比较,确定技术方案二:低温SCR脱硝+余热回收+湿法脱硫为可行性方案。设计焦炉烟气综合治理主要分为四部分:烟气脱硝系统、余热回收系统、热备系统、烟气脱硫系统。对每个系统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设计说明。焦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余热利用回收一体化工程实施运行后,通过测试考察了烟气温度、氨氮比、催化剂空速对脱硝效率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脱硫液pH、液气比与碱硫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以此确立保证脱硫脱硝效率的关键参数。同时也分析了余热回收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方针政策。通过“低温SCR脱硝+余热回收+湿法脱硫”一体化项目系统运行情况来看,运行稳定、指标良好、效果显着,不仅可以满足焦炉烟气的治理需求,年减少SO2排放量约109t,减少NOx排放量约1.89t,大大减轻了有害物质对大气的污染,余热回收还能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余热回收产蒸汽8 t/h。这种方法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较低,适合目前条件下的焦化企业现状。

周勇[4](2020)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锅炉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或其它热能加热水,以生产规定参数(温度、压力)和品质的蒸汽、热水的设备。作为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高温烟气的热能等形式,经过锅炉转换,向外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锅炉中产生的热水或蒸汽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所需的热能,也可通过蒸汽动力装置转换为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锅炉是很多工业生产装置的关键设备,如何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使用寿命及其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等,是锅炉利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论文针对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和存在的热效率偏低、灰渣含碳量过高、过热蒸汽压力偏低和排烟温度过高等问题,对其节能技术改造方案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和部分实施等,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原理及结构,以及对其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方案为:1)将现有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绝热式旋风分离器改为气冷式旋风分离器,将锅炉汽包过来的下降管在旋风分离器的进气道四周布置膜式壁并增加管排数为20排,其中心筒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0mm,从而提高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大幅降低飞灰的含碳量且提高锅炉的热效率。2)对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受热面系统(包含过热器和省煤器),拟将高、低温过热器的横向节距由105mm调整为95mm、横向排数由80排改为89排,高温过热器管径由?38调整为?42,省煤器纵向排数增加2圈,这样就可有效解决高、低温过热器区域烟速偏低造成尾部受热面积灰的严重问题,使其对流换热效果得到改善和增加省煤器受热面积。3)对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吹灰系统,拟将声波吹灰更改为蒸汽吹灰,从而能够很大程度改善其吹灰效果,排烟温度可有明显的变化,使烟气温度降低20°C左右。4)对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膛密相区系统,拟对炉膛床面进行改造,通过重新布置布风板风帽(钟罩式)将运行中的一次风量降低至总风量的45%左右,通过对二次风上下风入炉膛的接口位置进行改造而能够有效提高床温且同时增大二次风量,提高二次风对燃料的调节能力,从而以此优化炉膛燃烧、提高该锅炉燃烧效率、提高燃料的一次燃烬率、降低飞灰和底渣含碳量。(2)针对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拟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通过应用“西安交通大学车得福锅炉热力计算软件”由计算机对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按照拟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进行改造之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主要数据指标能够达到原设计值或有更佳的热效率和经济表现。此外,目前已按照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改造方案进行实施完成了该锅炉大部分的技术改造工作,经过对改造后锅炉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测,实测数据与计算软件分析数据基本一致,也验证了已实施完成的改造施工的有效性。通过对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正在实施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方案,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生产运行的难题,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以较小的投入提高设备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并且保证生产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杜辰伟[5](2020)在《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文中指出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石,钢铁材料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同时钢铁企业也是耗能大户,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余热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部分的资源不仅是节能减排的要求更是降低吨钢能耗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进一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钢铁企业作为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行业自然首当其冲,在《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吨钢能耗由572kg下降到560kg标准煤,能源消耗总量下降10%以上。本文从常规的节能技术烧结余热发电出发,用热平衡分析法对比了闪蒸工艺、烧结双压余热锅炉、带烟气补燃和不带烟气补燃的烧结余热发电工艺,得出双压余热锅炉是热效率最高的方式。但是热平衡分析方法仅从能量的数量方面分析,结果往往是不科学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火用)分析法不仅可以从“量”而且可以从“质”方面进行评价。在本文的第四章中用(火用)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A厂和B厂的(火用)损和(火用)效率,A厂为常规的烧结双压余热锅炉,B厂为双压-过热蒸汽炉联合系统。计算结果表明A厂(火用)效率49.76%;B厂(火用)效率31.16%,联合(火用)效率44.6%。从(火用)损方面来看B厂余热锅炉内部(火用)损33.49%,A厂为11.96%;过热蒸汽炉部分散热(火用)损失占比85.28%。计算结果表明B厂在余热锅炉和过热蒸汽炉两个部分都具备节能潜力,通过计算也给今后的节能工作指出了方向。炼钢转炉蒸汽汽源不稳定,储存困难。B厂在过热蒸汽炉在运行三年后出现高温过热器管大面积泄露,使用时间远低于设计寿命,本文的第五章中对此进行了研究。用Larson-Miller公式分析,以15Cr Mog为材料的高温过热器管,如果失效时间为3年左右,管壁温度在1000℃左右,这与运行数据相符合的。更换过热器管时发现管壁内侧出现黑色的氧化物,向火侧尤为明显,所以造成使用寿命过低的原因是蠕变失效和管内高温水蒸气腐蚀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出的运行建议是严格控制炉膛温度,并设置一个最小保安流量;并能根据运行数据给出过热器管更换的时间。

何楠[6](2019)在《关于电站锅炉控制系统方面的检验》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电站锅炉作为火电厂三大主机设备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障锅炉的安全运行,对锅炉进行定期检验责任重大。在检验中发现,一些企业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全然不顾锅炉的运行情况。对本地区的电站锅炉进行认真细致的检验显得尤为重要。课题针对电站锅炉的三大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汽温控制系统、燃烧控制系统的检验工作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电站锅炉使用的三大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解了其运行原理,明确了其先进程度,结合国家对控制系统检验方面的规定,总结出在检验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分别是控制系统的投入运行状况与企业对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将检验中发现的问题与锅炉运行情况相结合,得出温度控制系统运行不规范会导致主蒸汽管道金属材质劣化的结论。研究由三大控制系统运行不当导致的锅炉事故,得出只有对控制系统进行检验才能避免相应事故发生的结论。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检验技术,将先进的检验方法运用到日常检验工作中。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电站锅炉三大控制系统进行检验很有必要,能够大大降低锅炉事故发生概率,延长锅炉使用寿命,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应用新的检验方法,能够降低检验风险,节约检验成本。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地区的电站锅炉检验提供借鉴与参考。图29幅;表6个;参47篇。

韩嘉豪[7](2019)在《基于预测控制的炉-机-网协调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能源的入网比例逐渐增大使得传统火电机组面临机遇和挑战。超临界机组在网源协调面临矛盾的背景下需要提高其运行效率和经济性。本文针对超临界机组设计了有别于传统控制方法的智能预测控制方法,既延长了机组的寿命,又提高了机组参与调频的能力,并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定量评价。首先,建立用于研究炉-机-网协调的超临界机组模型。基于超临界直流锅炉的燃烧、给水、减温水系统,建立了直流锅炉模型;基于一、二次调频控制机理,建立了凝汽式汽轮机模型。其次,基于机炉控制系统设计机炉协调超前控制策略。在定性对比不同的超前控制回路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定量分析锅炉、机组能量状态,提出了机炉协调智能超前控制策略,针对不同的状态在燃烧率指令处给出不同的修正量,从而有效抑制了超临界机组主蒸汽压力的波动,提高了机组的负荷跟随特性。接着,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本文通过给区域控制偏差中添加额外修正量来在线预测、调整区域频率参考值,从而提高了超临界机组的调频效果。最后,定量研究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在机炉侧和网侧对于炉-机-网协调的贡献。在机炉侧,定量研究了新的控制方法对超临界机组主要设备寿命和应力的影响;在网侧,定量研究了新的控制方法对CPS和SCPS指标的改善。并基于向量夹角余弦法建立了炉-机-网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各个参数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得到了全面在线评价新的控制方法对超临界机组的整体贡献。仿真结果表明,新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超临界机组的设备应力和调频能力,对于机组的性能有了全面的提升。

赵昆[8](2014)在《电站锅炉承压部件失效模式与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而火力发电作为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能源供应方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电站锅炉作为火力发电厂的核心设备,其能否安全可靠的运行将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为保障锅炉的安全运行,对锅炉承压部件的失效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找出锅炉各承压部件的失效模式、失效机理以及主要失效部位,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管理,合理安排锅炉的检验和检修,减少锅炉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电站锅炉承压部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电站锅炉承压部件按照水冷壁、省煤器、过热器和再热器、汽包、集箱、减温器、锅炉管道、高温高压阀门等进行分类,通过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各部件的失效模式、失效机理和常见失效部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给出了各种失效形式的实物形貌和组织相图,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同时,结合工程实践对锅炉承压部件的典型失效案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锅炉经过长时间运行以后,各承压部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是启停频繁、参数波动较大的以及提高参数运行的锅炉,损伤的程度会更加严重。锅炉承压部件常见的损伤模式有蠕变、疲劳、磨损、腐蚀等几种,不同的部件,在不同条件下,损伤模式也不同。有的部件为单一损伤模式,而有的部件兼具不同的损伤模式。本文针对锅炉各承压部件不同的损伤模式,给出了相应的寿命评估计算方法。对同一种损伤模式,也给出了不同的评估计算方法。通过寿命评估,对锅炉的安全状况作出合理评价,从而有针对性的采用预防措施,避免和较少锅炉事故的发生。风险评估和基于风险的检验是一项新兴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设备管理和检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电站锅炉的管理和检验上应用这项技术,不仅能合理控制设备管理和检验的综合成本,还能有效提高设备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本文对这一技术进行介绍和研究,探讨风险评估和基于风险的检验在电站锅炉上的具体应用。锅炉承压部件的失效模式、失效分析和寿命评估、风险评估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锅炉承压部件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进行分析,找出部件失效的主要模式和失效部位,进而应用到锅炉检验和管理中,提高检验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锅炉的寿命评估和风险评估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同时,应用寿命评估和风险评估对锅炉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进而采用有效措施提高锅炉的安全状况,降低风险等级,避免和减少锅炉事故的发生,并为下一步的检验和管理指明重点和方向。

郑心伟[9](2012)在《增压锅炉汽包疲劳寿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增压锅炉汽包寿命问题已经成为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和改造各环节的关键技术,且与电站锅炉汽包相比,具有多方面的特殊性,一方面使增压锅炉汽包寿命问题更为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使对电站锅炉相关标准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研究具有必要性。另外,在工程应用中也迫切需要一套适用于增压锅炉汽包应力分析的理论计算方法来检验现有应力分析软件的可靠性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但研究现状已制约了我国增压锅炉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工程应用亟需。因此,开展增压锅炉汽包低周疲劳寿命、安全评定和断裂寿命的计算方法研究,并对工程应用提出建议,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1、在增压锅炉汽包低周疲劳寿命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最大周向温差与GB/T9222相同,而不应采用TRD301标准不计该温差热应力的做法;与TRD301标准不同,主应力差计算采用第三强度理论和该准则下应力幅值系列计算方法;以我国这一先进的低周疲劳设计曲线作为考核曲线;Miner线性累积损伤准则作为安全准则,但与电站锅炉计算标准不同的是,总损伤分数应小于1。通过计算分析,得出了:薄膜应力与径向温差计算之间和考核点处内压应力与径向温差热应力计算之间及其合成原则应按同一时刻法;基于径向温差解析解的逼近解适用于增压锅炉汽包径向温差计算,而简化解法和GB/T9222的简化解修正法不适用的原因在于不能满足增压锅炉机动性外,简化解法不体现时间参数,GB/T9222法对增压锅炉汽包筒体结构(温度阻尼系数)修正程度不够;增压锅炉汽包筒体径向温差并不是筒壁越厚,温差越大,而还应考虑增压锅炉启停时间和速度共同作用的效应;增压锅炉汽包筒体结构决定的贝塞尔函数特征方程特征值构成一斜率为正的直线,且汽包上半部筒体的特征值大,斜率也大;无孔增压锅炉汽包周向温差热应力计算公式中热应力比值的变化规律为汽包水位越低,该值越大,且按此时的最大值取值;汽包与连接管采用上焊下胀的连接方法是合理的;推导出的第三强度理论下的交变应力范围捷算方法,不仅减少了计算物理量和步骤,还简化了增压锅炉汽包低周疲劳寿命计算方法、美国ASME、英国BS DP 5500和GB/T9222标准计算法。总之,可采用ASME和BSDP 5500标准计算体系,但低周疲劳设计曲线和损伤安全准则不适用于本研究,疲劳考核点也不必为两个,径向温差需编程计算;TRD301标准不适用于本研究;GB/T9222标准中径向温差计算方法、内压应力和径向温差热应力计算合成的极值法和损伤安全准则不适用于本研究。本文提出的交变应力范围捷算法能够简化ASME、BS DP 5500和GB/T9222标准计算法,且本文法是对这些标准法的发展。2、在增压锅炉汽包安全评定和断裂寿命计算方法研究方面采用了国际先进标准BS7910-2005中1/4椭圆孔角裂纹的等效裂纹尺寸和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及其相应的应力计算规定和我国COD这一先进的设计曲线,并在本研究应力计算方法和应力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简化安全评定计算方法,同时适用于弹性和塑性范围,并为断裂寿命计算提供了允许裂纹尺寸。在上述基础上,采用试验的裂纹扩展速率,建立了断裂寿命计算方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JB/T1609标准中汽包表面质量检验数据不适用于计算裂纹的检验;计算裂纹的存在,使增压锅炉汽包寿命远远不能满足增压锅炉使用寿命要求。同时,开孔尺寸和增压锅炉停炉速度的增加均会缩短断裂寿命,当二者共同作用时,则还会加剧。3、对实际工程的建议1)汽包水位降低,会加剧缩短增压锅炉汽包寿命。因此,在设计和增压锅炉运行时应予以考虑;2)增压锅炉汽包上半部筒体与连接管间应采用焊接,下半部筒体应采用胀接,而过热器管束与其连接集箱间采用胀接;3)JB/T1609中汽包表面制造质量检验数据不适用于计算裂纹的检验,应加强这类裂纹的监督检查,同时在设计中尽量避免采用焊接式粗管径,并引入压力容器自强技术,在增压锅炉运行中要降低应力峰值;4)汽包材料的选择,应在满足低周疲劳寿命基础上,尽量采用断裂韧性高的材料,以确保汽包的安全可靠性。

石建伟[10](2010)在《M701型燃机余热锅炉汽包及“四管”受热面日启动过程的寿命研究》文中提出承担调峰任务的燃气轮机电厂,其余热锅炉汽包处在频繁的启停工作状态下,从而使得汽包发生疲劳破坏成为可能,而“四管”受热面(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以及省煤器的总称)的爆管破坏是最常见的锅炉事故之一,所以汽包以及“四管”受热面寿命分析对锅炉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使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某燃气轮机余热锅炉汽包日启动过程中汽包壁的温度和应力变化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了汽包壁与下降管管接头处的循环应力,得出了汽包壁温度分布云图以及温差的时变特征,分析了热应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存在对汽包安全工作的影响,并对汽包进行了疲劳寿命分析,最终计算出汽包的安全运行寿命,结果发现中压汽包安全余量不足。通过分析发现热应力的存在会显着降低汽包的疲劳寿命。锅炉“四管”受热面处在高温高压的工作状态下,其应力状态将会直接影响其安全性能。确定其应力状态从而对其安全性能进行评价,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锅炉“四管”的应力集中点(管子入口段)进行了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得出了管子内部的温度与应力分布特点,并对其安全性做出了评价。得出了”四管”受热面可以安全运行的小时数。结果发现除了“四管”受热面在高温高压下运行皆有着较长的安全工作寿命,但由于设计上的缺陷,预热锅炉最前排再热器管子产生漩涡振动,导致管子发生提早失效。在该余热锅炉中,再热器2管排处在所有受热面模块的第一模块,直接承受来流烟气的冲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卡门涡街的作用,在其管子横向方向上(锅炉的纵向)将会产生周期性变化的应力。此外,管子还处在温度高达6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运行,在较高的温度以及交变应力的共同作用下,管子的安全性能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对再热器2金属材料在高温与交变应力双重作用下的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针对管子无加固和进行加固的两种情况,对再热器2第一排管子在卡门涡街的作用下的疲劳寿命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两种情况下管子安全运行的年限。无加固时工作年限为2.5年左右,对管中部约束后工作年限约为46年左右。

二、延长锅炉汽包寿命的措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长锅炉汽包寿命的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9FB联合循环机组快速启动分析与运行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快速启动研究方法及模型
        1.3.2 余热锅炉快速启动研究
        1.3.3 汽轮机快速启动及转子损伤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联合循环启动过程及旁路系统控制分析
    2.1 联合循环机组概况及启动顺控逻辑
        2.1.1 联合循环机组概况
        2.1.2 联合循环启动顺序控制
    2.2 旁路系统控制逻辑分析
        2.2.1 余热锅炉启动过程分析
        2.2.2 旁路系统常规控制方式分析
    2.3 联合循环汽轮机启动过程及问题分析
        2.3.1 推荐冷态启动
        2.3.2 实际冷态启动
        2.3.3 温态启动
        2.3.4 热态启动
        2.3.5 启动过程关键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联合循环汽轮机转子建模分析
    3.1 转子建模理论
        3.1.1 转子温度场与热应力场
        3.1.2 应力集中现象
        3.1.3 转子离心力及等效
        3.1.4 有限元热-结构耦合分析
    3.2 转子模型及边界条件
        3.2.1 转子建模
        3.2.2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分析
        3.2.3 转子边界条件
    3.3 载荷加载
        3.3.1 轴承处载荷施加
        3.3.2 高中压轴封处载荷加载
        3.3.3 高中压各级温度载荷
        3.3.4 高中压各级换热系数
        3.3.5 离心力载荷
        3.3.6 应力温度监测位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各态启动转子温度应力及疲劳损伤分析
    4.1 推荐冷态启动分析
        4.1.1 推荐冷态启动温度场
        4.1.2 推荐冷态启动应力场
    4.2 实际冷态启动分析
        4.2.1 冷态启动温度场
        4.2.2 冷态启动应力场
    4.3 温态及热态启动分析
        4.3.1 温态启动温度场及应力场
        4.3.2 热态启动温度场及应力场
    4.4 疲劳损伤及高温蠕变分析
        4.4.1 疲劳损伤分析
        4.4.2 疲劳-蠕变耦合分析
        4.4.3 非线性损伤力学理论
    4.5 本章小结
5 联合循环快速启动过程优化策略研究
    5.1 串级旁路系统优化
        5.1.1 余热锅炉升压优化
        5.1.2 旁路系统辅助暖管及疏水过程优化
    5.2 冲转时长及转速优化
        5.2.1 中速暖机时长及转速优化
        5.2.2 高速暖机及低负荷暖机时长优化
    5.3 无调节级转子进汽参数匹配优化
    5.4 多目标约束启动过程优化
        5.4.1 优化准则
        5.4.2 冷态启动理论耗时较优曲线
    5.5 现场优化启动过程分析
        5.5.1 冷态启动现场优化曲线
        5.5.2 温态启动现场优化曲线
        5.5.3 优化后转子寿命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2)羰基金属脱除剂对甲醇合成催化剂的保护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甲醇简介
        1.2.1 理化性质简介
        1.2.2 甲醇的用途
    1.3 甲醇合成技术的发展
        1.3.1 高压法合成甲醇
        1.3.2 低压法合成甲醇
        1.3.3 低温液相合成甲醇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煤制甲醇工艺概述
    2.1 煤制甲醇工艺的选取
    2.2 Topsφe甲醇合成工艺简述
    2.3 Topsφe甲醇合成关键工艺参数控制
        2.3.1 催化剂床层温度控制
        2.3.2 合成回路压力控制
        2.3.3 合成回路循环气量(循环比)的控制
        2.3.4 合成塔压差的控制
    2.4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制备工艺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5 甲醇合成催化剂评价要求
        2.5.1 总体要求
        2.5.2 参数标准
    2.6 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的机理
    2.7 甲醇合成催化剂常见问题
        2.7.1 催化剂粉化
        2.7.2 催化剂活性热衰减、烧结
        2.7.3 催化剂非金属元素中毒
        2.7.4 催化剂金属元素中毒
    2.8 小结
第三章 羰基金属脱除剂工业化应用
    3.1 合成催化剂使用概况
    3.2 合成气羰基金属含量测定及来源分析
    3.3 某合成装置中历次催化剂分析数据
    3.4 羰基金属脱除剂用量计算
    3.5 羰基金属脱除剂装填
    3.6 羰基金属脱除剂活化概述
    3.7 催化剂活化流程
        3.7.1 准备工作
        3.7.2 汽包建立液位
        3.7.3 建立氮气循环
        3.7.4 合成回路循环升温
        3.7.5 羰基金属脱除剂还原
        3.7.6 甲醇合成催化剂还原
        3.7.7 提温还原阶段
        3.7.8 氢气浸泡阶段
    3.8 重点工艺参数及控制方法
    3.9 小结
第四章 羰基金属脱除剂使用效果及工艺参数调整
    4.1 羰基金属脱除剂使用效果对比
        4.1.1 第一批次催化剂活性
        4.1.2 第三批次催化剂活性
        4.1.3 第四批次催化剂活性
    4.2 羰基金属脱除剂对操作过程及操作方式的影响
    4.3 重点工艺参数调整
        4.3.1 硫保护器入口温度调整
        4.3.2 开车气量调整
        4.3.3 汽包压力调整
        4.3.4 合成回路控制更高的氢气含量
        4.3.5 降低新鲜气硫含量和水解水的喷入量
    4.4 对合成催化剂的不利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焦炉烟气脱硫脱硝与余热回收综合设计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焦化行业现状
        1.2.1 国外焦化行业现状
        1.2.2 国内焦化行业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焦炉烟气净化技术的现状调查及研究进展
    2.1 焦炉烟道内排放的烟气具有如下特点
    2.2 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2.2.1 焦炉烟气中SO_2的来源
        2.2.2 焦化脱硫工艺简介
    2.3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2.3.1 焦炉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来源
        2.3.2 改变燃烧方式和生产工艺
        2.3.3 烟气脱硝工艺简介
        2.3.4 脱硝催化剂的选择
    2.4 焦炉烟气联合脱硫脱硝技术
        2.4.1 焦炉烟气联合脱硫脱硝技术开发实施情况
        2.4.2 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工程实例及工艺综述
    3.1 工程概况
        3.1.1 神龙能源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概况
        3.1.2 焦炉规模、参数与配套条件
    3.2 整改工艺综述
        3.2.1 工艺选择的原则
        3.2.2 工艺技术方案的确定
        3.2.3 工艺设计基本参数
        3.2.4 总工艺流程与设备
    3.3 生产工艺
        3.3.1 烟气脱硝工艺系统
        3.3.2 余热锅炉系统
        3.3.3 热备系统
        3.3.4 烟气脱硫系统
第四章 一体化集成技术运行效果分析
    4.1 SCR法脱硝系统试验分析
        4.1.1 温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1.2 空塔流速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1.3 氨氮比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2 双碱法脱硫系统试验分析
        4.2.1 脱硫液pH值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2.2 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2.3 钠离子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3 余热回收利用效果
        4.3.1 余热回收系统运行数据
        4.3.2 经济效益分析
        4.3.3 环境效益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锅炉的用途及其生产技术发展
        1.1.1 锅炉的定义和分类
        1.1.2 锅炉技术发展概况
    1.2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国外发展概况
        1.2.2 国内循环流化床锅炉装置概况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发展概况
        1.3.1 第一代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绝热旋风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
        1.3.2 第二代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水(汽)冷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
        1.3.3 第三代循环流化床锅炉中采用的水冷方形分离器
    1.4 国产现有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1.5.1 论文选题依据
        1.5.2 论文研究目标
第二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原理及结构
    2.1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原理
    2.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基本结构
        2.2.1 锅筒
        2.2.2 水冷系统
        2.2.3 过热器
        2.2.4 省煤器
        2.2.5 空气预热器
        2.2.6 燃烧系统
        2.2.7 构架和平台扶梯
        2.2.8 炉墙
        2.2.9 锅炉范围内的管路布置
        2.2.10 锅炉所配的安全附件
        2.2.11 脱硫
        2.2.12 锅炉的主要部件汇总一览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术改造方案研究
    3.1 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改造的目的
        3.1.1 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的主要问题
        3.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现状的热效率分析
    3.2 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术改造的目的
    3.3 旋风分离器的技术改造
        3.3.1 旋风分离器的结构与作用
        3.3.2 影响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主要因素分析
        3.3.3 旋风分离器结构改进方案的分析
        3.3.4 技术改造中采取增加排气管即中心筒长度的方法
    3.4 过热器的技术改造
        3.4.1 过热器的工艺流程及工作原理
        3.4.2 过热器结构的优化方案探讨
    3.5 省煤器改造方案的探讨
        3.5.1 省煤器的节能原理
        3.5.2 省煤器节能效果的评价标准
        3.5.3 省煤器提高效率的方法探讨
    3.6 降低锅炉排烟温度的方案探讨
        3.6.1 降低锅炉排烟温度方法
        3.6.2 在本案例中选用增加受热面积的方法
    3.7 省煤器防磨和防变形的措施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锅炉采取的技术改造方案及效果分析
    4.1 锅炉原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有关数据
        4.1.1 锅炉原设计的主要数据
        4.1.2 燃料煤特性
        4.1.3 掺烧化工废气规格
        4.1.4 石灰石特性
        4.1.5 锅炉点火及助燃燃料的特性
        4.1.6 工质特性
        4.1.7 公用工程
        4.1.8 电源
        4.1.9 现场条件
    4.2 热力计算汇总表
    4.3 锅炉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
        4.3.1 旋风分离器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
        4.3.2 受热面系统(包含过热器和省煤器)采取的改造方案
        4.3.3 吹灰系统
        4.3.4 炉膛密相区系统
    4.4 锅炉采用技术改造方案的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余热余能的热力学分析方法
    2.1 余热资源的定义
    2.2 余热资源的利用现状
    2.3 余热资源的评价方法
        2.3.1 评价指标
        2.3.2 回收的系统模型
    2.4 热力学分析方法
        2.4.1 焓分析法
        2.4.2 (火用)分析法
        2.4.3 熵分析法
    2.5 余热资源回收和利用遵循的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烧结余热发电
    3.1 烧结余热发电的特点
    3.2 烧结余热的梯级利用和原则
    3.3 几种烧结余热锅炉
        3.3.1 闪蒸工艺
        3.3.2 双压余热锅炉工艺
        3.3.3 不带烟气补燃
        3.3.4 带烟气补燃装置
        3.3.5 双压-过热蒸汽炉联合系统
    3.4 烧结余热发电工艺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烧结低温低压电站(火用)效率计算
    4.1 低温低压电站的热力系统及单元划分
        4.1.1 锅炉单元
        4.1.2 汽轮机单元
        4.1.3 凝汽器单元
    4.2 余热资源回收情况
        4.2.1 烧结余热回收
        4.2.2 炼钢蒸汽回收
    4.3 低温低压电站(火用)计算
        4.3.1 烧结余热双压锅炉(火用)分析
        4.3.2 过热蒸汽炉
    4.4 烧结余热发电的经济性对比
    4.5 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4.5.1 低温低压电站的能流图
        4.5.2 改进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热蒸汽炉高温过热器寿命计算
    5.1 过热蒸汽炉存在的问题
        5.1.1 过热蒸汽炉设计缺陷
        5.1.2 运行中发现的问题
        5.1.3 人员素质
    5.2 检修技术
    5.3 高温过热器管失效形式
        5.3.1 高温过热器应力计算
        5.3.2 高温过热器氧化腐蚀
        5.3.3 高温过热器管的氢损
        5.3.4 L-M公式
    5.4 某过热蒸汽炉高温过热器管剩余寿命计算
    5.5 计算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6)关于电站锅炉控制系统方面的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现存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站锅炉的检验与控制系统
    2.1 概述
    2.2 电站锅炉的检验
    2.3 控制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站锅炉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3.1 液位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3.1.1 液位控制系统的应用
        3.1.2 液位控制系统的检验
    3.2 主汽温度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3.2.1 主汽温度控制系统的应用
        3.2.2 主汽温度控制系统的检验
    3.3 燃烧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3.3.1 燃烧控制系统的应用
        3.3.2 燃烧控制系统的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事故分析及案例
    4.1 概述
    4.2 液位控制系统事故分析及案例
    4.3 汽温控制系统事故分析及案例
    4.4 燃烧控制系统事故分析及案例
    4.5 主燃料跳闸MFT的应用
        4.5.1 唐山三友热电分公司
        4.5.2 首钢京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站锅炉基于风险检验的安全综合评价
    5.1 RBI的理论基础及实际应用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预测控制的炉-机-网协调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能源结构的转换与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的特点产生矛盾
        1.1.2 超临界机组及超超临界机组机炉非线性耦合严重
        1.1.3 网源调节矛盾面临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机炉协调的研究现状
        1.2.2 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
        1.2.3 电力系统综合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炉-机-网协调的超临界机组机理模型
    2.1 引言
    2.2 超临界机组机理模型
        2.2.1 直流锅炉模型
        2.2.2 凝汽式汽轮机模型
        2.2.3 超临界机组整体模型
    2.3 超临界机组机炉控制器机理模型
        2.3.1 燃烧控制
        2.3.2 给水控制及减温水控制
        2.3.3 汽轮机控制
    2.4 超临界机组动态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超临界机组的炉-机-网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锅炉主控超前控制逻辑及其智能化
        3.2.1 锅炉主控超前控制典型逻辑分析
        3.2.2 BIR-FF超前控制
        3.2.3 PV-MW超前控制
        3.2.4 面向机炉协调的锅炉智能超前控制算法
    3.3 模型预测控制的概念
    3.4 模型预测控制在机炉控制器中的应用研究
        3.4.1 给水控制
        3.4.2 燃烧控制
        3.4.3 主蒸汽温度控制
    3.5 模型预测控制在二次调频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炉-机-网协调控制在线评价指标研究
    4.1 引言
    4.2 锅炉-汽轮机侧评价指标
        4.2.1 超临界机组水冷壁评价指标
        4.2.2 超临界机组过热器评价指标
    4.3 电网侧评价指标
        4.3.1 CPS指标
        4.3.2 SCPS指标
        4.3.3 算例分析
    4.4 基于向量夹角余弦法的超临界机组在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1 基于向量夹角余弦法的综合指标评价模型
        4.4.2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电站锅炉承压部件失效模式与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关于电站锅炉承压部件失效模式和风险评估的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电站锅炉承压部件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
    2.1 锅炉承压部件的损伤机理和失效模式
        2.1.1 水冷壁的失效模式及分析
        2.1.2 省煤器的失效模式及分析
        2.1.3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失效模式及分析
        2.1.4 汽包的失效模式及分析
        2.1.5 集箱的失效模式及分析
        2.1.6 减温器的失效模式及分析
        2.1.7 管道的失效模式及分析
        2.1.8 高温高压阀门的失效模式及分析
    2.2 失效分析案例
        2.2.1 水冷壁管爆管原因分析
        2.2.2 高温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站锅炉主要承压部件寿命评估
    3.1 电站锅炉承压部件寿命评估现状
    3.2 电站锅炉承压部件寿命评估
        3.2.1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寿命评估
        3.2.2 省煤器的寿命评估
        3.2.3 水冷壁的的寿命评估
        3.2.4 汽包(汽水分离器)的寿命评估
        3.2.5 高温集箱和管道的寿命评估
        3.2.6 低温集箱和管道的寿命评估
        3.2.7 阀门的寿命评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站锅炉风险评估
    4.1 风险评估简介
    4.2 电站锅炉承压部件风险评估
        4.2.1 风险评估的范围
        4.2.2 风险评估的目的
        4.2.3 风险评估的关键
        4.2.4 风险评估的内容
        4.2.5 风险评估的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5.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9)增压锅炉汽包疲劳寿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增压锅炉装置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1.1.1 主要结构
        1.1.2 工作原理
    1.2 增压锅炉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锅炉汽包疲劳问题理论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增压锅炉无孔汽包筒壁温差及其热应力计算研究
    2.1 基于圆柱坐标法的弹性力学问题研究
        2.1.1 弹性力学中的基本假设
        2.1.2 圆柱坐标中的基本方程
    2.2 无孔汽包筒体周向(上下壁)温差及其热应力计算研究
        2.2.1 无孔汽包筒体周向(上下壁)温差热应力计算研究
        2.2.2 增压锅炉无孔汽包筒体周向(上下壁)热应力比值的计算研究
    2.3 无孔汽包筒壁径向温差及其热应力计算研究
        2.3.1 无孔汽包筒壁在非稳态温度场时的径向温差及其热应力计算研究
        2.3.2 准稳态温度场时的无孔汽包筒壁径向温差热应力计算研究
        2.3.3 无孔汽包筒壁径向温差及其热应力的国家标准计算方法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增压锅炉汽包应力集中系数研究
    3.1 薄平板上圆孔的弹性应力集中系数
        3.1.1 单向应力状态下带小圆孔的平板
        3.1.2 两向应力状态下带小圆孔的平板
    3.2 内压应力集中系数
        3.2.1 德国TRD301《蒸汽锅炉技术规程》推荐的数值
        3.2.2 美国ASME标准推荐的数值
    3.3 径向温差热应力集中系数
    3.4 周向(上下壁)温差热应力集中系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增压锅炉汽包低周疲劳寿命计算研究
    4.1 增压锅炉汽包工作和寿命特点
    4.2 汽包低周疲劳寿命的局部应力-应变法
    4.3 美国ASME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4.3.1 低周疲劳设计曲线
        4.3.2 循环应力幅的确定
        4.3.3 疲劳寿命计算
        4.3.4 疲劳损伤计算
    4.4 英国BS PD 5500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4.5 德国TRD301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4.5.1 低周疲劳设计曲线
        4.5.2 疲劳损伤计算
        4.5.3 交变应力范围的确定
        4.5.4 疲劳寿命计算
    4.6 我国电站锅炉汽包低周疲劳寿命国家标准计算方法
        4.6.1 疲劳考核点处计算载荷
        4.6.2 合成主应力计算
        4.6.3 给定循环工况的低周疲劳寿命计算
        4.6.4 累积损伤安全准则
    4.7 增压锅炉汽包低周疲劳寿命理论计算方法的确定研究
        4.7.1 计算载荷种类确定分析
        4.7.2 疲劳考核点确定研究
        4.7.3 疲劳考核点低周疲劳寿命计算步骤
        4.7.4 疲劳考核点处应力计算确定研究
        4.7.5 合成主应力计算说明
        4.7.6 给定循环工况的低周疲劳寿命计算说明
        4.7.7 疲劳考核点处内压应力和径向温差热应力合成的相位关系研究
        4.7.8 交变应力范围捷算法研究
    4.8 增压锅炉汽包筒体与管束之间的连接方法研究
        4.8.1 汽包筒体上半部合成主应力在增压锅炉启停过程中的变化曲线
        4.8.2 汽包筒体下半部合成主应力在增压锅炉启停过程中的变化曲线
        4.8.3 汽包低周疲劳累积损伤计算与讨论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增压锅炉汽包安全评定和断裂寿命计算研究
    5.1 断裂力学理论基础
        5.1.1 线弹性断裂力学
        5.1.2 弹塑性断裂力学
    5.2 增压锅炉汽包焊接管孔边纵向角裂纹简化安全评定方法研究
    5.3 疲劳裂纹扩展规律与寿命计算方法
        5.3.1 疲劳裂纹扩展过程
        5.3.2 疲劳裂纹扩展的门槛值
        5.3.3 疲劳裂纹亚临界扩展速率及寿命计算
    5.4 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5.4.1 原始数据
        5.4.2 简化安全评定
        5.4.3 疲劳裂纹扩展寿命估算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M701型燃机余热锅炉汽包及“四管”受热面日启动过程的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锅炉启动过程中汽包壁的瞬态温度场计算方法
        1.2.2 锅炉汽包在启动过程中的应力计算
        1.2.3 关于"四管"受热面安全的研究
        1.2.4 疲劳失效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ANSYS余热锅炉汽包计算
    2.1 疲劳强度的基本概念
        2.1.1 结构疲劳失效的基本特征
        2.1.2 结构疲劳的类型及疲劳设计程序
    2.2 高温疲劳
        2.2.1 蠕变的基本知识
        2.2.2 蠕变与疲劳交互作用
        2.2.3 热疲劳
    2.3 压力容器热应力和内压应力的解析解法
        2.3.1 内外壁温差所引起的热应力
        2.3.2 由上下壁温差所产生的热应力
        2.3.3 内压力引起的应力
        2.3.4 总应力
    2.4 疲劳分析主要步骤
    2.5 计算有限元模型以及网格划分
        2.5.1 计算对象建模
        2.5.2 网格划分
    2.6 分析设置
        2.6.1 材料设置
        2.6.2 分析设置
    2.7 初试条件与边界条件设置
        2.7.1 初试条件
        2.7.2 边界条件
    2.8 校核点的确定
        2.8.1 理论校核点
        2.8.2 实际校核点
    2.9 温度及应力计算结果与结果分析
        2.9.1 低压锅筒
        2.9.2 中压锅筒
        2.9.3 高压锅筒
    2.10 热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2.11 热应力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2.11.1 计算结果
        2.11.2 结果分析
    2.1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余热锅炉"四管"寿命评估
    3.1 研究背景和意义
    3.2 锅炉"四管"温度场与应力场的计算
        3.2.1 计算有限元模型以及网格划分
        3.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3.2.3 温度场与应力场计算结果云图
    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余热锅炉首排管子失效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交变应力介绍
    4.3 高周疲劳
        4.3.1 简化的S-N曲线
        4.3.2 古德曼疲劳图
    4.4 建模
    4.5 再热器单管在卡门涡街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4.5.1 烟气速度计算
        4.5.2 卡门涡街力的计算
    4.6 管子受力计算
        4.6.1 边界条件施加
        4.6.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四、延长锅炉汽包寿命的措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9FB联合循环机组快速启动分析与运行策略优化[D]. 陈林. 浙江大学, 2021(07)
  • [2]羰基金属脱除剂对甲醇合成催化剂的保护与应用[D]. 吴争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2)
  • [3]焦炉烟气脱硫脱硝与余热回收综合设计运用[D]. 李建宏.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4]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D]. 周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D]. 杜辰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关于电站锅炉控制系统方面的检验[D]. 何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基于预测控制的炉-机-网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 韩嘉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电站锅炉承压部件失效模式与风险评估研究[D]. 赵昆. 山东大学, 2014(04)
  • [9]增压锅炉汽包疲劳寿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D]. 郑心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5)
  • [10]M701型燃机余热锅炉汽包及“四管”受热面日启动过程的寿命研究[D]. 石建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延长锅筒寿命措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