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晚间小麦套种栽培技术

双晚间小麦套种栽培技术

一、双晚田套播小麦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德利,李国权,王兵,刘冬玲[1](2021)在《江苏淮北地区稻茬麦区超迟播小麦单产7500kg/hm2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文中研究说明稻麦两熟是江苏淮北地区的基本种植制度。本文作者主要分析了淮北地区超迟播稻茬麦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稻茬迟播麦生产中存在的茬口矛盾、烂耕烂种、播种质量不高、难以全苗发苗、稻麦周年难协调等突出问题的应对措施,总结集成了迟播稻茬麦栽培技术规程,实现稻茬晚播麦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生产,为连云港地区及江苏淮北其他生态相似地区提供技术参考。

赵莉,何贤芳,都斌斌,刘泽,汪建来[2](2021)在《播期和品种对沿淮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沿淮稻茬小麦播期推迟是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探究播期和品种对稻茬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2017-2019年度小麦生长季选用20个品种,按照裂区设计,设置10月30日、11月14日、11月29日3个播期,定量解析了播期、品种对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度、播期、品种及品种和播期间互作对稻茬小麦产量、产值的影响均显着。随着播期的推迟,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10月30日后播种时,播期平均每推迟1 d产量下降24.81 kg·hm-2,产值降低48.19元·hm-2。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对播期的响应不同,11月14日之前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高于春性品种,11月29日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低于春性品种。晚播对产量、产值的影响与气候有关,灾害年份晚播影响更大。有效穗、群体库数量和库体积降低是晚播小麦产量、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品种间籽粒库质量(容重)差异也是引起产值差异的重要因子。供试品种中荃麦725、安农0711、皖西麦0638、紫麦19、涡麦9号、宁麦13、扬麦20、苏麦188等8个品种的产量、产值较烟农19均增加3%以上。

陶亚军,尹建国,樊继伟,刘巧,范方军,李文奇,王芳权,许扬,陈智慧,蒋彦婕,杨杰,王军[3](2020)在《苏北地区稻麦周年生产力品种组合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筛选江苏苏北地区稻麦周年生产力优势品种组合,选用16个主栽水稻品种和1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6月15日、6月22日2个水稻播期处理;11月10日、11月30日2个小麦播期处理,探讨早播、晚播条件对水稻和小麦各产量要素及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各水稻及小麦品种产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武运粳21号、淮稻12号、连麦7号受播期影响最小。不同水稻品种构成的稻麦组合在迟播条件下周年产量损失波动较大,稻麦周年产量受水稻影响较大。其中,以华粳8号、武运粳21号、盐粳16、中稻1号和淮稻12等为代表的水稻与各小麦品种构成的周年产量受迟播影响较小。中稻1号和徐麦35的组合无论是在早播还是迟播条件下,周年产量均最高,可作为优势组合。

易媛[4](2018)在《江苏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的密度与氮肥调控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淮北稻茬麦区由于气候生态、生产条件、种植制度、小麦品种和土壤特性等因素不同于旱地小麦,当前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用量偏高、氮肥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为此,2012-2014年选择徐州市铜山区、2014-2016年选择徐州市睢宁县为试验基地,以当地推介的小麦新品种保麦1号、徐麦30和徐麦33为材料,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春季偏旱无灌水条件下,围绕稳产(以徐州市2012年小麦平均单产6090 kg·hm-2为预期产量)、节氮(按大面积平均施氮量300kg·hm-2为基数,实现降低氮肥用量10%以上)的目标,设计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试验以及密度和氮肥互作效应试验,并在扬州进行不同15N肥料运筹比例对小麦植株吸氮、土壤残留及氮损失的影响辅助试验,研究施氮量、密度、氮肥运筹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提出淮北稻茬小麦稳产节氮高效优质的密肥组合方式,以期为淮北稻茬小麦氮肥优化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结果如下:1、2012-2014年试验结果一致表明,稻茬小麦播种阶段和早春偏旱无灌水条件下,施氮量225 kg·hm-2与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运筹比例为70%:10%:20%:0%(简记为7:1:2:0,下同)、5:1:2:2的组合下,保麦1号、徐麦30两品种均可获得6000kg·hm-2以上产量,而出现最高产量的处理分别是施氮量270kg·hm-2、运筹比例7:1:2:0和5:1:2:2处理,但与施氮量225 kg·hm-2下相同氮肥运筹比例处理差异不显着(徐麦30)或差异显着性年型间表现不一致(保麦1号)。施氮量降低,氮素农学效率(NAE)、氮肥偏生产力(PFP)、氮素生理效率(PE)均呈显着递增趋势。较高的PFP、NAE值在施氮量180kg · hm-2与运筹比例7:1:2:0的组合下获得。相关分析表明,两品种产量与穗数、每穗粒数的相关性较为密切,生产上应该保证适量提高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同时兼顾千粒重,使产量三要素协调发展。产量与RE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PFP与NAE、PE三者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2、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对小麦群体各项群体质量指标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互作效应。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小麦分蘖,增加孕穗期叶面积指数(LAI)并延缓花后功能叶衰老进程,至花后21天仍保持较高的LAI值,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总结实粒数。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RE与孕穗期LAI、开花期LAI、花后21天LAI、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适度降低氮肥用量,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花后各营养器官氮转运量虽有所减少,但促进了植株中氮素向籽粒转移和分配,花前贮藏氮转运率及转运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之显着提高。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成熟期植株中氮的积累量、花后各营养器官转运量和转运率随后期氮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各氮肥运筹比例中以0:3:3:4处理最高,而转运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则以7:1:2:0和5:1:2:2处理最高。RE与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总积累量、花后同化氮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各营养器官中氮素转运量及总转运量均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说明提高各生育期氮积累量、花后氮素同化和转运有利于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4、小麦花后旗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籽粒中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GS、GOGAT活性受施氮水平的调控效应基本一致,表现为随施氮量降低,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呈显着递减趋势,均表现为施氮量180 kg·hm-2<225 kg·hm-2<270 kg·hm-2,说明适度降低氮肥施用量对氮素代谢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当施氮量相同时,两品种小麦花后旗叶及籽粒中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均随施肥比例后移而呈增加的趋势,各处理间表现为3:1:3:3>5:1:2:2>7:1:2:0,但各运筹间酶活性的差异较小。说明适度降低施氮量虽不利于花后旗叶及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改善,但可以通过适量增加小麦拔节孕穗肥的施用比例来提高小麦花后旗叶及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花后氮素的吸收同化,来实现氮代谢水平的改善和NUE的提高。5、2014-2016年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与氮肥施用之间存在一定的互作作用,适当增加小麦种植密度对氮肥减量施用有一定的补偿效应,当密度由150×104·hm-2增至225×104·hm-2时,在不降低籽粒产量的基础上可减少15%以上的施氮量,并显着提高氮肥农学效率(NAE)。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产量与NAE、氮素吸收效率(RE)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可实现产量及氮效率的同步提升。本试验条件下,密度225×104·hm-2、氮肥减施15%(229.5 kg·hm-2)、施氮比例为5:1:2:2的组合下小麦籽粒产量7500 kg·hm-2以上,氮肥农学效益(NAE)最高。6、15N示踪结果表明,孕穗肥和拔节肥施用的氮素被小麦植株吸收利用的效率比较高,在土壤中残留和损失量少,肥料氮全部基施(10:0:0:0)条件下,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比例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肥料氮的损失率均较高,说明氮肥全部基施肥料氮的吸收利用率最低,大部分的氮肥未被吸收利用而损失掉,不利于小麦氮肥高效生产。7、本试验在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春季偏旱无灌水条件下,江苏淮北地区稻茬小麦实现稳产(籽粒产量6000 kg·hm-2以上)、节氮(较大面积降低氮肥用量10%左右)的密肥组合模式为:基本苗165×104·hm-2、施氮量270kg·hm-2、运筹比例7:1:2:0和5:1:2:2处理;实现高产(籽粒产量7500 kg·hm-2以上)、节氮(较稳产模式再降低氮肥用量15%以上)、高效(氮肥农学效率较稳产提高15%左右)的密肥组合模式为:密度225×104·hm-2、施氮量 229.5 kg·hm-2、施氮比例 5:1:2:2。

吴金福[5](2017)在《靖江市小麦栽培存在的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本文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分析了靖江市小麦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其注意事项做进一步探讨,以期促进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马野[6](2017)在《小麦/玉米双高产配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玉米的主要产区,粮食产量的高低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在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科教园区(35°51′N,l13°35′E)进行,通过小麦-玉米品种组合搭配、科学配置种植模式、优化播期密度、提升玉米籽粒机收质量等四个方面,深入开展了小麦/玉米双高产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品种搭配上,小麦应选用穗粒数超过50粒的大穗型品种(如济源2号),具有前期分蘖少,成穗率高,干物质积累多,增产潜力大等特点;而玉米应以抗倒耐密的中晚熟品种(如登海605)为主,具有株高较低,叶片功能期长,百粒重高,抗逆性强等特点,增产潜力大。2、在种植模式上,小麦以3-1式进行种植,行距15cm,预留行宽30cm,充分发挥边行优势。边行成穗数是中间行的1.3倍,边行穗粒数增多23粒,千粒重提高7.97%,达差异显着水平,而小麦3-1式种植较满幅种植产量提高450 kg/hm2,增产效果明显。玉米以60cm行距进行等行套种,但套播时间对边行小麦籽粒建成影响显着,套播越早,粒重越轻,5月10日、5月20日套播后小麦分别减产11.89%、4.07%,套播时间应选择在5月20日以后进行,以减轻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3、在优化播期密度方面,小麦适当晚播,10月15日前后为宜,6月上旬及时收获。玉米播期过早,粗缩病发病率高,产量损失严重;播期适当提前,可以延长生育期,平均每提前一天,登海605灌浆期延长0.27d,整个生长期延长0.43d,宇玉30灌浆期延长0.20d,整个生长期延长0.40d,干物质积累增多,百粒重增加,提升茎秆质量和根系生长质量,增强夏玉米植株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率,实现增产稳产。产量方面,登海605产量潜力最大值出现在5月20日,宇玉30产量潜力最大值出现在5月25日,说明品种不同适播期并不一样。试验结果表明,登海605适于5月2030日套播,密度为10.5万株/hm2,与济源2号组合产量达到最高,较6月9日收获后正常播种增产超过1000 kg/hm2。4、在提升机械化收获质量方面,提倡玉米晚收,以10月10日前后12天收获为宜,此时5月30日前套播的玉米籽粒含水量可以降至20%以下,达到适宜机收的标准,而且不影响小麦播种。

李业强[7](2016)在《单季粳稻与糯稻收获前播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单季粳稻、糯稻收获前播种小麦可有效解决单季粳、糯稻让茬不及时导致小麦播期延后,形成播量加大,冬前苗小、苗弱、产量不高的弊端。介绍单季粳稻、糯稻收获前播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具体包括品种选择、科学播种、"三沟"配套、施肥、化学除草、病虫综防等方面内容,以供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广泛借鉴推广。

徐德利,王艳,王兵,李国权,刘冬玲,许光辉[8](2016)在《基于“雪压稻”灾情对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稻麦周年协调发展的思考》文中认为近年来,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稻麦周年协调生产问题越来越突出,水稻收获逐年推迟,不但对水稻生产构成威胁,也对小麦适期播种带来严重影响。2015年11月淮北地区遭遇60年不遇的暴雪天气,造成严重的"雪压稻"灾情,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这既是偶发的现象,也是该地区长期稻麦两熟季节矛盾的集中暴发。本文主要基于"雪压稻"灾情状况,对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稻麦周年协调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存在问题,从技术角度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并对下一步稻麦周年协调发展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党红凯,李瑞奇,李雁鸣,李晓爽,孟建[9](2015)在《播期与接茬方式对夏玉米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旨为明确播期和接茬方式对夏玉米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同时为确定夏玉米与小麦的适宜接茬方式和播种期提供研究依据。2008,2009年进行了4个播期的夏玉米田间试验,6月1,6,11日为"三密一稀"种植的麦田中套种,6月16日为15 cm等行距小麦收获后平播,分别用S06-01、S06-06、S06-11、S06-16表示。生育期间测定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夏玉米基部第14叶的Ru BPCase和PEPCase活性增强,PEPC/Ru BPC比值减小。棒3叶PEPCase活性随生育进程呈单峰变化,播期早的叶片展开虽早,PEPCase活性高峰出现也早,但后期下降幅度也较大,以致不同处理棒3叶生育期间PEPCase活性的平均值差异并不显着。随播期推迟,棒3叶同叶位叶片光合势与叶源量有减小的趋势,玉米成穗数有增加趋势。千粒质量变化与灌浆期温度密切相关而与播期关系不大,最终产量以S06-16处理较高。处理间经济系数也以S06-16最高或较高,说明产量形成不仅与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有关,还与光合物质有效转运相关。综上可见,夏玉米平播既保证与套种相同或较高的产量,又便于小麦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是较适宜的接茬方式。但为避开集中平播后的浇水高峰,在不早于小麦收获前9 d(6月6日以后)套播,可为夏收夏种期间的农事操作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

赵青松[10](2014)在《稻麦周年高产要求下镇江市小麦高产的途径选择》文中提出为切实解决镇江市农业生产"稻麦"双晚问题,对该市稻麦周年高产要求下小麦高产的途径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扬中市(新坝镇)、句容市(白兔镇,边城镇)、丹徒区(宝堰镇)等地区典型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座谈调查,结合对历史气象资料和不同播栽期试验及往年苗情记录数据的研究分析,形成了提高该市小麦产量的初步思路。

二、双晚田套播小麦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晚田套播小麦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播期和品种对沿淮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计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联合方差分析结果
    2.2 播期和品种对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
        2.2.1 播期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2 品种对产量的影响
        2.2.3 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对播期的响应
    2.3 播期和品种对小麦容重和产值的影响
        2.3.1 播期间小麦籽粒容重差异
        2.3.2 播期和品种对产值的影响
3 讨 论
    3.1 沿淮稻茬小麦晚播对产量的影响
    3.2 沿淮稻茬小麦晚播对产值的影响
    3.3 气候对晚播稻茬小麦产量、产值的影响
    3.4 选择不同类型品种可弥补沿淮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损失
4 结 论

(3)苏北地区稻麦周年生产力品种组合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不同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要素的影响
    2.2 播期不同对小麦生育期及产量要素的影响
    2.3 播期不同对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4)江苏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的密度与氮肥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氮肥施用现状及变化趋势
    2 氮效率评价指标
    3 节氮途径
        3.1 综合技术途径
        3.2 肥料性能改进
        3.3 育种途径
    4 节氮栽培技术
        4.1 改进施肥方法
        4.2 氮肥后移
        4.3 以密调肥
    5 节氮调控机制
        5.1 氮肥和密度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5.1.1 氮肥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5.1.2 密度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5.2 氮肥和密度互作效应对氮代谢的影响
        5.2.1 氮肥和密度对小麦氮素积累与吸收特性的影响
        5.2.2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5.2.3 碳氮代谢的关系
    6 ~(15)N示踪技术在肥料利用率研究中的应用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稻茬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测定
        1.3.2 叶面积指数(LAI)测定
        1.3.3 干物质积累量及植株含氮量测定
        1.3.4 产量及产量结构
        1.4 数据计算
        1.5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1.1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2.1.2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1.3 产量各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2.2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2.2.1 茎蘖动态和茎蘖成穗率
        2.2.2 叶面积指数(LAI)
        2.2.3 干物质积累动态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
        2.2.4 总结实粒数
        2.2.5 粒叶比(粒·cm~(-2)、mg·cm~(-2))
        2.2.6 收获指数(HI)
        2.3 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氮效率相互关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稻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利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氮效率指标的影响
        2.1.1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氮肥偏生产力(PFP)的影响
        2.1.2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氮肥农学效率(NAE)的影响
        2.1.3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氮肥吸收利用率(RE)的影响
        2.1.4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氮素生理效率(PE)的影响
        2.2 氮效率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3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积累和吸收的影响
        2.4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氮素运转的影响
        2.5 各生育阶段氮素积累与产量、氮效率相互关系
        2.6 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与产量、氮效率相互关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调控效应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
        1.2.1 硝酸还原酶(NR)
        1.2.2 谷氨酰胺合成酶(GS)
        1.2.3 谷氨酸合成酶(GOGA)
        1.2.4 谷丙转氨酶(GPT)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小麦花后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2.1.1 施氮量对旗叶NR酶活性的影响
        2.1.2 氮肥运筹比例对旗叶NR活性的影响
        2.2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
        2.2.1 施氮量对旗叶GS酶活性的影响
        2.2.2 氮肥运筹比例对旗叶GS活性的影响
        2.2.3 施氮量对籽粒GS酶活性的影响
        2.2.4 氮肥运筹比例对籽粒GS活性的影响
        2.3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的影响
        2.3.1 施氮量对旗叶GOGAT酶活性的影响
        2.3.2 氮肥运筹比例对旗叶GOGAT酶活性的影响
        2.3.3 施氮量对籽粒GOGAT酶活性的影响
        2.3.4 氮肥运筹比例对籽粒GOGAT活性的影响
        2.4 氮肥及氮肥运筹比例对小麦籽粒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的影响
        2.4.1 施氮量对籽粒GPT酶活性的影响
        2.4.2 氮肥运筹对籽粒GPT酶的影响
        2.5 花后旗叶和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产量、氮效率的相关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密度氮肥互作对稻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协同调控效应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茎蘖动态
        1.2.2 叶面积指数(LAI)
        1.2.3 干物质积累量及植株含氮量
        1.2.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 数据计算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稻茬小麦产量、NAE及RE的影响
        2.2 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与NAE、RE的相关性分析
        2.2.1 籽粒产量与NAE、RE的相关性分析
        2.2.2 产量构成因素与NAE、RE的相关性分析
        2.3 群体质量指标与小麦籽粒产量、NAE、RE的相关性分析
        2.4 小麦籽粒产量、NAE、RE与植株氮素积累运转的相关性分析
        2.4.1 小麦籽粒产量、NAE、RE与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的相关性
        2.4.2 小麦籽粒产量、NAE、RE与花后氮素同化及运转的相关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氮肥运筹对~(15)N标记肥料氮在小麦植株-土壤中分配及损失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主要测定项目
        1.3.1 土壤氮含量测定
        1.3.2 ~(15)N样品分析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开花期植株对~(15)N肥料氮的吸收
        2.2 成熟期植株对~(15)N肥料氮的吸收
        2.3 成熟期土壤中~(15)N肥料氮的残留
        2.4 小麦植株对土壤中氮素和~(15)N施入氮素的吸收差异
        2.5 ~(15)N肥料氮的利用与损失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目标下的氮肥用量与运筹比例调控效应
        1.1.1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1.2 对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
        1.1.3 对氮效率指标的影响
        1.1.4 对氮素积累与运转特性的影响
        1.2 淮北稻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协同提高的密氮互作效应
        1.3 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目标下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特征
        1.4 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目标下的氮素的吸收与损失特征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靖江市小麦栽培存在的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2 靖江市小麦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迟播面积大
    2.2 沟系不配套
    2.3 耕播质量较差
    2.4 麦田除草化学化
    2.5 以旋耕代替深耕
    2.6 机械作业不合格
3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3.1 选种拌种
    3.2 备播技术
    3.3 播种技术
    3.4 补施苗肥
    3.5 冬前管理
        3.5.1 适时化控, 防冻害防倒。
        3.5.2 适当覆盖镇压, 减少露籽。
    3.6 清沟理墒
    3.7 杂草防除
4 注意事项
    4.1 实现小麦栽培技术标准化
    4.2 集约栽培、机械化管理
    4.3 创新工作机制
5 结语

(6)小麦/玉米双高产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和玉米的重要地位
    1.2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现状
        1.2.2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1.2.2.1 品种
        1.2.2.2 播期
        1.2.2.3 种植密度
        1.2.2.4 收获
    1.3 小麦玉米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内小麦玉米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3.2 河南省小麦玉米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4 玉米籽粒机收的发展与要求
        1.4.1 玉米籽粒机收的发展
        1.4.2 玉米籽粒机收的要求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设计
        3.2.1 小麦高产品种筛选试验
        3.2.2 小麦种植模式研究
        3.2.3 玉米适宜播期与密度筛选试验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1 冬小麦
        3.3.1.1 生育时期群体特征调查及干物质积累
        3.3.1.2 灌浆速率
        3.3.1.3 叶绿素含量
        3.3.1.4 产量
        3.3.2 夏玉米
        3.3.2.1 生育时期调查
        3.3.2.2 叶面积指数
        3.3.2.3 干物质积累
        3.3.2.4 茎秆穿刺力
        3.3.2.5 茎秆拉力
        3.3.2.6 生产调查
        3.3.2.7 籽粒含水量
        3.3.2.8 产量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小麦高产品种筛选
        4.1.1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4.1.2 不同小麦品种农艺性状
        4.1.3 不同小麦品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动态变化
        4.1.4 不同小麦品种灌浆速率变化
        4.1.5 不同小麦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
    4.2 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1 小麦 3-1 式种植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2 玉米套播时间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3 玉米套播时间对边行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
    4.3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3.1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2 对群体特征的影响
        4.3.3 对生育进程的影响
        4.3.4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3.5 对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3.6 对穗部性状的影响
        4.3.7 对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3.7.1 倒伏率变化
        4.3.7.2 株高和穗位高
        4.3.7.3 地上第3节茎长及茎粗和根系数量
        4.3.7.4 地上第3节穿刺力
        4.3.7.5 茎秆拉力
        4.3.7.6 植株性状与倒伏率的相关系数
        4.3.8 对籽粒含水量的影响
    4.4 小麦玉米周年产量组合比较
5 讨论与结论
    5.1 小麦玉米品种组合搭配
    5.2 玉米最适播期和密度的筛选
        5.2.1 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2.2 播期和密度对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5.3 播期对玉米籽粒机收的影响
    5.4 种植模式的科学配置
    5.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7)单季粳稻与糯稻收获前播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2 科学播种
3 “三沟”配套
4 平衡施肥
5 化学除草
6 病虫综防

(8)基于“雪压稻”灾情对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稻麦周年协调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收获持续推迟的原因分析
    1.1 气候异常
    1.2 直播稻面积大
    1.3 品种生育期偏迟
    1.4 晾晒、烘干、仓储难以解决
    1.5 粮食价格低迷
    1.6 适度经营规模问题
2 稻麦周年协调发展的技术问题探讨
    2.1 优化品种布局问题
    2.2 直播稻推广应用问题
    2.3 技术到位率问题
    2.4 小麦晚播问题
    2.5 稻麦周年协调发展问题
    2.6 农机装备不适应高产优质低耗生产要求
    2.7 秸秆全量还田与播种质量相协调的问题
3 提高稻麦单产及生产安全性应对措施
    3.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2 深入推进高产增效创建
    3.3 充分发挥稻麦综合展示基地平台作用
    3.4 积极组织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
    3.5 提高技术到位率
    3.6 推进粮食经营方式创新
4 稻麦周年协调发展研究重点
    4.1 培育与筛选早熟高产优质品种的研究
    4.2 稻麦周年协调发展相配套的现代耕作栽培方式的研究
    4.3 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技术研究
    4.4 新型机械与装备的研究
    4.5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研究
    4.6 直播稻配套技术的研究

(9)播期与接茬方式对夏玉米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基本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田间取样
    1.4 酶活测定
        1.4.1 酶提取液制备
        1.4.2 PEPCase活性的测定
        1.4.3 Ru BPCase活性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不同叶位或不同叶层叶片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2.1.1 不同处理对下部1~5叶位叶片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2.1.2 不同处理对不同叶层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棒3叶PEPCase活性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棒3叶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羧化酶活性与产量水平的关系
    3.2 羧化酶活性与栽培环境的关系
    3.3 播期和接茬方式对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0)稻麦周年高产要求下镇江市小麦高产的途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象条件变化及播期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1 近十年镇江市小麦生育期内积温变化趋势
    1.2 不同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1.3 小麦不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2 造成我市小麦播期偏晚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水稻品种偏迟, 种植方式转变是造成小麦茬口偏迟的客观原因
    2.2 种田主体逐步转变, 种植理念不科学是造成小麦茬口偏迟的主观原因
    2.3 基础设施落后, 烘干晒场缺乏是造成小麦茬口偏迟的现实原因
3 提高我市小麦产量的途径选择
    3.1 优化品种布局, 推广熟期偏早的水稻品种
    3.2 加大粮食烘干设备扶持力度
    3.3 提高稻套麦比例
    3.4 切实提高小麦施肥水平

四、双晚田套播小麦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淮北地区稻茬麦区超迟播小麦单产7500kg/hm2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 徐德利,李国权,王兵,刘冬玲. 农业科技通讯, 2021(05)
  • [2]播期和品种对沿淮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J]. 赵莉,何贤芳,都斌斌,刘泽,汪建来. 麦类作物学报, 2021(05)
  • [3]苏北地区稻麦周年生产力品种组合筛选[J]. 陶亚军,尹建国,樊继伟,刘巧,范方军,李文奇,王芳权,许扬,陈智慧,蒋彦婕,杨杰,王军. 江苏农业科学, 2020(24)
  • [4]江苏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的密度与氮肥调控效应研究[D]. 易媛. 扬州大学, 2018(05)
  • [5]靖江市小麦栽培存在的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J]. 吴金福.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6)
  • [6]小麦/玉米双高产配套技术研究[D]. 马野.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7]单季粳稻与糯稻收获前播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 李业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0)
  • [8]基于“雪压稻”灾情对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稻麦周年协调发展的思考[J]. 徐德利,王艳,王兵,李国权,刘冬玲,许光辉. 作物杂志, 2016(03)
  • [9]播期与接茬方式对夏玉米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 党红凯,李瑞奇,李雁鸣,李晓爽,孟建. 华北农学报, 2015(03)
  • [10]稻麦周年高产要求下镇江市小麦高产的途径选择[J]. 赵青松. 农业装备技术, 2014(05)

标签:;  ;  ;  ;  ;  

双晚间小麦套种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