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第一次参观天坛

毛泽东第一次参观天坛

一、毛泽东第一次游天坛(论文文献综述)

胡新民[1](2022)在《肝胆相照:毛泽东与三位党外着名人士的交往》文中提出统一战线是毛泽东总结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不仅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制定者,同时也是模范的执行者。他身体力行,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与党外人士肝胆相照,对他们以诚相待,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同他们建立起真诚深厚的友谊。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条件。亦师亦友的程潜程潜(字颂云)是湖南醴陵人,在国民党时期曾任广东大元帅府陆军次长,湖南省政府主席等职。1949年在长沙率部起义,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1968年4月5日在北京因病去世。

陈虎[2](2021)在《解放——1949年的故事》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个月都发生了什么?在这个重大历史进程中,我们是如何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本刊从《一九四九——解放的故事》一书中选取部分内容,再现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从中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筹备工作的种种细节……

王博娅[3](2020)在《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高密度建设、历史悠久的北京市中心城区,人与自然的矛盾尤为突显,绿色空间作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抓手被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概念被广泛认知,风景园林学科不断拓宽的研究领域为解决生态问题供了新的途径,如何通过风景园林的途径解决北京市中心城区的生态问题,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通过对北京市自然生态格局和绿色空间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绿色空间的演变特点;通过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分析绿色空间的数量结构差异和空间梯度分异特征,总结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问题。研究进而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综合性、不可替代性和人为主导性的特点,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从要素配置、网络结构和功能引导措施三方面进行绿色空间的现状评价,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最终完成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优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绿色空间的本体认知、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出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其次,通过景观格局的研究发现,不同绿色空间类型之间的要素数量结构有明显差异,以灌草地为主要覆被类型;通过移动窗口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方向的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在一道绿隔以内、东北、西北、南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越往边缘区推进,绿色空间类型越丰富,数量越大,分布越连续。第三,借助生态绿当量的概念,分析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数量特征,结果显示,全区、海淀区和石景山区满足要求,朝阳区、丰台区、东城区和西城区不满足要求;研究进而采用线性规划模型结合一系列城市建设的约束条件对城市绿色空间的要素数量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寻求生态优先前下综合效益最大时各类型绿色空间的适合比例,并针对不同情况出内部升和外部整合的优化建议。第四,研究基于图论理论和最小费用模型模拟构建了研究区内具有生态含义的功能性连接网络,通过现状分析总结结构问题,并从斑块、路径、网络和结构等方面出了重要斑块的保护和修复、重要路径的识别和疏通、现状网络的连接和强化、现状结构的整合和分级等优化途径。结合重要性计算和生态学原理,总结了三种重要斑块类型,分别为具有重要能量保持功能的“主导型斑块”,处于关键衔接位置的“枢纽型斑块”和连接较多路径的“过渡型斑块”;三种重要路径类型,分别承载了自然要素之间的连接、重要斑块之间的连接、网络结构中的唯一连接;“三步走”网络优化策略,即先进行整体改善网络的组分间连接,再进行稳固加强的组分内连接,最后构建完善功能的局部小网络;三级结构整合建议,连接自然要素的一级网络,人工构建的贯穿全区的二级网络,加密结构的三级网络。此外,通过对全区、中心地区-核心区、核心区这三个圈层功能性连接网络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研究单元,形成了不同的距离阈值,为进一步深化网络结构供基础和依据;通过对六个行政区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结构模式,包括点状辐射结构、枝状连接结构和网状复合结构,为不同模式下网络优化供了方向。最后,通过对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明确各片区的服务特征:一道绿隔以内是以社会与文化服务为主导的区域,西北部地区是综合调节、支持和社会与文化服务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地区,东北区域和南部区域均以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为主导类型。由此明确各分区的主要矛盾,并通过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来保证绿色空间主导服务的高效发挥。因此本文从研究视角、维度和方法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总结出合理调整要素数量结构是高绿色空间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构建功能性连接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维持系统稳定的有效途径,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是保证主导服务高校发挥的重要方式,为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优化供了方向。

赵莉娜[4](2020)在《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2011年展开的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截止到2018年14处古建筑群以“轴线”的的整体形式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作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的文化遗产之一,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价值思考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今以及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与影响。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众多方法当中,中轴线的设计方法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轴线的构建对于我们塑造城市的基本空间形态、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基本发展趋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东西方的城市发展都证实了轴线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手法上的重要地位,影响着城市的方方面面。北京中轴线自元大都正式形成,至明清北京城确立基本城市格局,又在近现代将过去只属于皇权的中轴线,如今开放为大众均能接触到的可亲可探的文化空间。北京城独有的城市魅力,背后蕴含的城市文化、城市脉络、城市精神以及城市记忆等都与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密不可分。持续发展与更新的北京城对于中国来说是中华立足之本,对于世界来说,它是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艺术于一体的东方精神之源。中轴线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建筑群的保护,而是其背后的文化价值的保护。在当下我们不仅仅需要保护好承载着文化价值的载体,更是要去重新梳理与审视这些载体背后的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北京中轴线现状的深入调研与分析,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文化价值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的探讨,横向比较研究相同营造方式的优秀案例,探讨城市文化价值通过合理的艺术转换,最终激活城市生命力以及城市更新创造的新的可能性。在文化的自我生长的背景下,延续城市无限的生命力。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分析命题的时代背景,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现状与方法,揭示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章通过对北京中轴线物象空间建构的历史渊源进行分析,论述北京中轴线从“帝王之轴”到“大众之轴”的转变。第三章总结北京中轴线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论述其文化场域的营造。第四章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城市的轴线空间,以公共艺术的视角对其轴线空间的进行分析,探讨公共艺术视角下轴线的文化价值。第五章探讨对于北京中轴线文化场域的营造以及文化价值的当代转换,并结合个人创作实践,尝试对此问题进行回应。

江永红[5](2020)在《新中国防疫第一战——扑灭察哈尔鼠疫纪事》文中研究说明似乎是为了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新中国成立的当月,与北京近在咫尺的察哈尔就爆发了鼠疫!毛泽东和政务院运筹帷幄,亲自指挥,在苏联的帮助和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仅用一个多月就扑灭了鼠疫。用事实向世人证明,新旧社会两重天。鼠疫,从一个村到察哈尔省会鼠疫的致死率居各类传染病之首,如不采取防治措施,感染者是名副其实的九死一生,甚至有死无生。正向北京逼近的这场鼠疫,

邓丽君[6](2020)在《综艺节目主持人叙事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极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呈现出高度融合势态。从2019年第七届网络视听大会的研究成果看,综艺节目广受大众喜爱,在传媒影视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综艺节目以“寓教于乐”为宗旨,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将向真向善的社会行为通过电子媒介的语境呈现在屏幕上。而此类节目的广受欢迎与节目主持人的叙事模式关系密切。屏幕上有很多优质综艺节目主持人以故事化的社会角色鲜活存在其中,给受众带来心理慰藉。本文从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叙事角色出发,运用跨学科研究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其叙事策略及成因的讨论,探究综艺节目主持人情感共鸣、娱乐轻松、文化导向三种叙事模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叙事模式和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叙事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探讨了综艺节目主持人通过承担提问者、聆听者、共情者和施惠者角色,使用第三人称全知与限知以及第一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引发节目嘉宾、受众的情感共鸣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的形成原因在于主客体的谈话促进了真情实感的流露,长期互动产生了移情效果。第三章主要讨论了综艺节目主持人娱乐轻松的叙事模式:主持人担任探索者、援助者、体验者和传承者等叙事角色,运用肢体语言强化节目戏剧性和创造正在进行时的身体叙事策略,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这种叙事模式的形成原由在于多元化叙事主体消解了主持人的中心地位和在社会转型时期受众群体的焦虑需要得到缓解。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综艺节目主持人文化导向的叙事模式:综艺节目主持人以说书人、点评者、幽默者和品鉴者等多个叙事角色,采用叙事语言的悬念感、情节点、微观性以及道具符号象征全新叙事时空的叙事策略,对受众进行文化引导。造成这种叙事模式的原因是,优秀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媒体责任意识与受众审美力的提升需求。第五章是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节目主持叙事的发展之路进行了展望。

刘文扬[7](2020)在《民国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国家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权组织形式不仅能促进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而且会导致国家的衰亡。因此,如何选择对一国来说至关重要。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民心不安。从辛亥革命到建立民国,从民国初期到北洋政府,再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权组织形式不断变化,制宪活动此起彼伏,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民国时期的宪法性文件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也经历了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洪宪帝制、军阀独裁制、五院制等,但宪法仍是少数当权者的玩物。21世纪的中国,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政权组织形式作为宪法的基本内容,明确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分配方式、国家机关的相关职权等,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它在维护统治、促进经济建设、保障民主等方面的作用。民国时期政权组织形式的更迭使我们认识到国家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权组织形式的变化,选择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而不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则会阻碍国家目的的实现,甚至造成政权的瓦解和更替。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我国当前的政权组织形式,它适应了我国国情及经济发展的要求,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而是一种成熟且完善的政权组织形式。本文着眼于历史史料和宪法性文件,从纵向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中国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历史演变规律,以及近代以来选择西方政体的必然性,着重分析了民国这一时期政权组织形式的变化与更替,原因以及最终的失败,全面总结了我们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以期更好地完善我国当前的政权组织形式,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刘南征[8](2019)在《父亲刘子云参加的国庆阅兵》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10月1日,国庆70周年这一天,我们看到了一场展国力、扬军威的阅兵式,让人十分感动,顿生无限感慨。记得我还是少先队员的时候,就目睹了浴血奋战、为共和国流血流汗、身经百战的革命前辈接受毛主席检阅前的艰苦训练过程,同时也分享了他们走过天安门时的巨大欢乐和喜悦。提到这段难忘的经历,要从我父亲刘子云说起。我的父亲刘子云(1914—1992)

陈应珍[9](2019)在《福建省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在中国近代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最早开放的省份之一,它最早接触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并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及与辛亥革命并寿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中均有非常卓越的表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省宪自治运动中,它在复杂、惨烈的军阀混战背景下,仍然不放弃对立宪政治的追求,并完成了省宪的制定。虽然福建省宪一经颁布即遭废止,但其中所承载的思想、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现,它所映射的中国在省制乃至建国道路上的艰难选择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立足于福建省宪的探索,试图揭示出其立废曲折历程中折射出的核心问题。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省宪运动的发生。该章旨在展示省宪运动发生的宏观背景,描绘省宪运动在各省的运行状况。省宪运动的发生背景首先是地方主义的兴起与发展。由于镇压太平天国以及推行新政等方面的需要,地方主义在清末逐步形成,主要表现为督抚权力的扩张、地方绅权的升高及谘议局的设立。清末既已形成的地方主义助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革命运动本身也助成了地方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时至民国初年,“地方主义”一词开始流行。省宪运动发生的第二个背景是联省自治思想的形成。联省自治思想起源于清末联邦制理论的传播。在清末内忧外患的国家危机中,沐浴于欧风美雨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接触到了西方的联邦共和制,开始了中国政治史上对联邦制的探索。袁世凯上台不断强行推行中央集权和个人独裁统治促成了联邦制思潮的复兴,及至1920年代,联邦制思想与晚清以来强劲的地方自治思潮合流,最终以联省自治思想的形式体现出来。地方主义的发展与联省自治思想为省宪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省宪运动经历了清末民初军政府约法的制定及1920年代兴起的省宪法的创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鄂州临时约法》为代表,江西、贵州等省在辛亥革命宣布独立之后相继制定约法或类似的法律文件,它们虽然由精粗疏密之分,但都具备了近代宪法的特点和省宪的性质。后一阶段以《湖南省宪法》的颁布和施行为肇始,随后在浙江、广东等省相继开展起来,最终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省宪运动。第二章揭示福建省宪运动发生的地方基础。本部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代议机构的设立。这为后来省宪法的制定奠定了组织基础。二是政治的窳败与经济的困窘。民国成立以后,福建长期处于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之下,政权动荡不安,政治极其黑暗,经济极为窘迫,人口锐减,人口结构异常。三是清末地方自治的筹办与民初自治呼声的兴起。在清政府推行城镇乡地方自治的背景下,福建筹办地方自治的活动甚为积极,设立自治讲习所为推行地方自治培训学员,制定详细的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进行时期表,对地方自治事宜逐一作出详细规划。受省自治浪潮之影响,加上北洋军阀长期以来的专制统治及客军入闽的现实威胁,自1920年开始,福建各界提出了强烈的自治要求。第三章描绘《福建省宪法》从倡议到颁布的创制历程。福建制定省宪的最初倡议可以追溯到1921年8月17日,但由于军阀的阻扰,直到1922年12月,福建省议会才正式启动制宪的议程。福建省宪的创制程序包括筹备、起草、审查、省民公投及公布五个步骤,创制历程历时三年有余,期间颇多波折,充满了制宪筹备处、省长及中央政府等相关各方的多次博弈。囿于士绅阶层规模较小、宦怀淡泊,军阀的抵制及制宪经费的短缺等因素,相较于其他省宪,《福建省宪法》的创制较为迟缓。第四章分析《福建省宪法》的主要内容与特色。《福建省宪法》由序言和18章共207条组成,内容主要包括省国关系及省之权限、省级政权结构、省民的权利义务及省的区域治理制度等。与其他省宪不同,福建省宪是在1923年宪法制定前后制定的,《天坛宪法草案》审议中的部分议案对福建省宪的内容有很大影响。相较于其他省宪,《福建省宪法》特色鲜明,表现在:设立独立的考试机关,形成独特的六权分立体制;充分反映了欧战及十月革命之后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全民政治理念,设立生计专章,注重省民生计问题;强调对省民教育权的保护;尊重职业团体的提案和建议;通过省民创制和省民公决保障直接民主;在省级行政机关的组织模式上采用委员会制;在司法权的配置上,司法立法权和终审权委诸中央。第五章探讨福建省宪运动终结的原因。《福建省宪法》颁布仅半月有余即被军民当局宣布废止。福建省宪运动的终结既有省内的特殊性原因,也有省宪运动整体层面的普遍性原因。福建省内的特殊性原因主要是省议会自利的制宪动机影响宪法权威、民意基础薄弱及制宪德性的缺陷。省宪运动整体层面的普遍性原因包括省制共识的缺失、工具价值观下的权宜之计、规范认同的障碍、时局的变化与统一路径的再选择等。

刘海港[10](2016)在《草的“生长” ——一种新的景观元素在中国的演进》文中研究表明在文化研究领域,中国建筑景观中草元素的演进,既鲜有研究,也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历次变革中,诸景观中被引进的草元素,明显具有西方“文明”的影子,以此切入,历时性地揭示了中西文化互动的具体性。文章以天坛为个案,结合其传统礼制及民间传说,发现随着草元素置入其中,天坛从皇家垄断,逐渐走向了公众;继而结合北京、上海、天津殖民性景观中草元素的“生长”历程,揭示出晚清以来各时段中,在荒草、野草、青草、草坪的生长、更替的关系背后,是社会各阶层在心态、价值层面的博弈和抗争。另,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各公共性景观的建设也在提速,表面看,是景观中草元素日趋同质化,背后则潜藏着文化竞争的诉求。此外,中、美均有被殖民的历史,在对中美、英美文化景观互动的历史比较中,笔者发现,草在中、美景观中的“生长”历程,存有结构性的类似;藉此,本文对殖民性和民族性进行了反思,发现,同样被殖民后,美国发展并且输出了自己的新文化,而一部分国人却仍在强调民族主义。在研究中,笔者揭示出了文化演进的时代具体、复杂性,和后殖民文化的特点,期待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毛泽东第一次游天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第一次游天坛(论文提纲范文)

(2)解放——1949年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9月1日
9月2日
9月3日
9月4日
9月5日
9月6日
9月7日
9月8日
9月9日
9月10日
9月11日
9月12日
9月13日
9月14日
9月15日
9月16日
9月17日
9月18日
9月19日
9月20日
9月21日
9月22日
9月23日
9月24日
9月25日
9月26日
9月27日
9月28日
9月29日
9月30日
10月1日

(3)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生态现状: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1.2 国家政策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1.1.3 城市发展需要:响应城市战略定位,优化升首都功能
        1.1.4 学科融合必然:交叉融合的多学科为城市环境问题供出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构建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城市绿色空间优化的研究框架
        1.2.2 探索城市绿色空间要素配置和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方法
        1.2.3 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功能引导策略
        1.2.4 推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工作的开展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绿色空间的综合研究
        1.3.2 生态系统服务在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范围和对象
        1.4.1 研究范围—北京市中心城区
        1.4.2 空间尺度—分片区分圈层
        1.4.3 用地类型—城市建设用地以内绿地和非建设用地内绿色空间
        1.4.4 功能价值—生态打底综合发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城市绿色空间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
    2.1 城市绿色空间的本体认知
        2.1.1 构成要素
        2.1.2 结构布局
        2.1.3 功能价值
        2.1.4 城市绿色空间的特性
    2.2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
        2.2.1 概念内涵
        2.2.2 服务特点
    2.3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优化的分析框架
        2.3.1 理论依据
        2.3.2 优化思路
    2.4 小结
3 北京市概况与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发展历程概述
    3.1 北京城市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北京市自然生态格局
        3.2.1 绿色空间基底
        3.2.2 自然山水结构
        3.2.3 小结
    3.3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发展历程
        3.3.1 建国前绿色空间的发展
        3.3.2 建国后绿色空间的发展
        3.3.3 北京市绿色空间的演变特点
    3.4 小结
4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分析
    4.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景观格局指数
        4.1.3 移动窗口法
    4.2 各区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分析
        4.2.1 全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4.2.2 各圈层的景观格局分析
        4.2.3 各行政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4.3 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分析
        4.3.1 斑块密度(PD)
        4.3.2 最大斑块指数(LPI)
        4.3.3 边缘密度(ED)
        4.3.4 景观分离度(DIVISION)
    4.4 小结: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特征和问题总结
        4.4.1 景观格局特征
        4.4.2 现状问题总结
5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绿色空间要素配置的优化研究
    5.1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要素配置的现状评价
        5.1.1 评价方法
        5.1.2 评价结果
        5.1.3 要素配置的问题总结
    5.2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要素配置的优化研究
        5.2.1 优化方法
        5.2.2 优化结果
        5.2.3 优化建议
    5.3 小结
6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1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功能性连接网络的研究方法
        6.1.1 基于最小费用模型的网络构建方法
        6.1.2 网络评价方法
    6.2 全区范围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2.1 功能性连接网络的模拟构建
        6.2.2 功能性连接网络的现状分析
        6.2.3 网络结构的问题总结
        6.2.4 网络结构的优化途径
    6.3 各圈层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3.1 中心地区-核心区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3.2 核心区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3.3 各圈层之间的比较研究
    6.4 各行政区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4.1 东城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2 西城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3 海淀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4 朝阳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5 丰台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6 石景山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7 各行政区之间的比较研究
    6.5 小结
        6.5.1 现状特征
        6.5.2 优化途径
        6.5.3 优化建议
7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功能引导策略研究
    7.1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布特征
        7.1.1 调节服务分布特征
        7.1.2 支持服务分布特征
        7.1.3 社会与文化服务分布特征
        7.1.4 各功能区的主导服务类型
    7.2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的功能引导策略
        7.2.1 以社会与文化服务保护控制为主的区域
        7.2.2 以综合服务协同发展为主的区域
        7.2.3 以调节和支持服务保障升为主的区域
    7.3 小结
8 结论和余论
    8.1 结论
        8.1.1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
        8.1.2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具有数量结构差异和空间梯度分异特点
        8.1.3 合理调整要素数量结构是高绿色空间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8.1.4 构建功能性连接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维持系统稳定的有效途径
        8.1.5 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是保证主导服务高效发挥的重要方式
    8.2 创新点
    8.3 余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概念阐述
第二章 北京中轴线的物象空间建构
    第一节 帝王之“轴”的构建
    第二节 大众之“轴”的开放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场域营造
    第一节 身份建构·文化蕴含
    第二节 文化转换·形象重塑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艺术之于城市轴线
    第一节 巴黎·主轴线:民族未来
    第二节 华盛顿DC·十字轴线:国家图景
    第三节 费城·富兰克林城市之轴:城市表情
    第四节 蒙特利尔公众之轴:大众舞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中轴线文化场域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大型城市综合空间中中轴文化的讲述
    第二节 历史文化空间中城市舞台的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5)新中国防疫第一战——扑灭察哈尔鼠疫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鼠疫,从一个村到察哈尔省会
毛泽东亲自出马,董必武挂帅防疫
在天坛赶制鼠疫活疫苗的功臣们

(6)综艺节目主持人叙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叙事模式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关于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叙事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综艺节目主持人情感共鸣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主持人情感共鸣的叙事角色
        一、聆听者与共情者
        二、提问者与施惠者
        三、主持人情感共鸣叙事功能分析
    第二节 主持人情感共鸣的叙事策略
        一、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呈现节目的纪实性
        二、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还原节目的自然性
        三、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渲染节目的仪式感
    第三节 主持人情感共鸣叙事模式的成因
        一、谈话促进情感共鸣的真实感
        二、互动生成叙事主体的内模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艺节目主持人娱乐轻松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主持人娱乐轻松的叙事角色
        一、探索者与援助者
        二、体验者与传承者
        三、主持人娱乐轻松叙事功能分析
    第二节 主持人娱乐轻松的叙事策略
        一、主持人身体叙事强化节目的情节点
        二、主持人身体叙事创造正在进行时态
        三、受众对身体叙事突发性的期待心理
    第三节 主持人娱乐轻松叙事模式的成因
        一、多元化叙事主体消解主持人中心地位
        二、社会转型时期受众群的焦虑需要缓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艺节目主持人文化导向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主持人文化导向的叙事角色
        一、说书人与点评者
        二、幽默者与品鉴者
        三、主持人文化导向叙事功能分析
    第二节 主持人文化导向的叙事策略
        一、细节悬念和情节叙事技巧的适切运用
        二、道具符号象征全新叙事时间与空间集
    第三节 主持人文化导向叙事模式的成因
        一、内因: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韧度
        二、外因:媒体责任感与受众审美力的提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民国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论文结构安排
    五 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一 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 政权组织形式与政体
    第二节 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
        一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节 政权组织形式与宪法
        一 我国近代意义上宪法的出现
        二 政权组织形式与宪法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中华民国之前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一节 奴隶制国家宗法等级君主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 夏朝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 商周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二节 封建制国家君主专制政权组织形式的形成、强化与覆灭
        一 君主专制政权组织形式的形成
        二 君主专制政权组织形式的强化
        三 君主专制政权组织形式的覆灭
    第三节 清末君主立宪制政权组织形式的尝试与失败
        一 君主立宪制政权组织形式的尝试
        二 君主立宪制政权组织形式的失败
第三章 民国时期政权组织形式的变化与更替
    第一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 总统制的确立及其原因
        二 总统制向责任内阁制的转变
    第二节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 责任内阁制
        二 总统制
        三 洪宪帝制
    第三节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 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理论
        二 五院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三 五院制政权组织形式的覆灭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萌芽和形成
        一 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制
        二 “三三”制
第四章 民国时期政权组织形式更迭的原因探析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清廷覆灭
        一 救亡图存的政治目标
        二 民主共和的政治目标
    第二节 军阀混战与权力之争
        一 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二 关于政权组织形式的争论
    第三节 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背叛
        一 未充分保障人民利益
        二 国民党内部民主与独裁的矛盾冲突
第五章 民国时期政权组织形式更迭的启示
    第一节 民国时期政权组织形式更迭的经验教训
        一 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二 缺乏稳定的政治局面
        三 缺乏强有力的军事力量
    第二节 民国时期政权组织形式更迭的借鉴意义
        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三节 如何完善我国当前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二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 加强民主、法治、人权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期刊类
    三 论文类
个人简历
致谢

(8)父亲刘子云参加的国庆阅兵(论文提纲范文)

受命组织训练
帐篷里的日子
大阅兵的排头兵

(9)福建省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省宪运动的发生
    第一节 地方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一、地方主义的兴起
        二、地方主义的发展
    第二节 联省自治思想的形成
        一、联邦制理论的传播
        二、地方自治思想的勃兴
        三、联邦制理论与地方自治思想的合流:联省自治思想的出现
    第三节 省宪运动的发轫与勃兴
        一、清末民初军政府约法的制定
        二、联省自治运动时期省宪的勃兴
第二章 福建省宪运动发生的地方基础
    第一节 代议机构的设立
        一、福建谘议局的设立及其活动
        二、福建省议会的设立及其活动
    第二节 政治的窳败与经济的困窘
        一、军阀政治的动乱与窳败
        二、经济极为窘迫
    第三节 自治呼声的兴起
        一、自治运动的发轫:清末地方自治的筹办
        二、民初自治呼声的兴起
第三章 《福建省宪法》的创制
    第一节 《福建省宪法》的创制程序
        一、《福建省宪法》的筹备
        二、《福建省宪法》的起草
        三、《福建省宪法》的审查
        四、《福建省宪法》的省民公投及公布
    第二节 《福建省宪法》创制过程中各方力量的博弈
        一、审查启动阶段制宪筹备处与省长的抗争
        二、省民公投阶段制宪筹备处与省长的抗争
        三、省民公投阶段制宪筹备处与中央政府的抗争
        四、制宪筹备处向外界的求助
    第三节 福建制宪活动迟缓之缘由
        一、军阀的抵制
        二、士绅的规模与政治热情
        三、制宪经费短缺
第四章 《福建省宪法》的文本与特色
    第一节 《福建省宪法》的文本分析
        一、文本内容与结构
        二、省国关系及省之权限
        三、省级政权结构
        四、省民的权利义务
        五、省的区域治理结构
    第二节 《福建省宪法》的特色
        一、六权分立的政权体制:考试机关的创建
        二、社会主义思想之一:特设“生计”专章
        三、社会主义思想之二:强调对省民教育权的保护
        四、社会主义思想之三:尊重职业团体的提案及建议
        五、民主主义理念:对直接民主之重视
        六、省行政机关的组织模式:委员会制
        七、司法权的配置模式:司法立法权与司法终审权委诸中央
第五章 福建省宪运动的终结与检视
    第一节 福建省宪运动的终结
        一、军民当局宣告废止《福建省宪法》
        二、省议会最后的护宪努力
    第二节 福建省宪运动终结的特殊性原因
        一、自利的制宪动机影响宪法权威
        二、民意基础薄弱
        三、制宪德性的缺陷
    第三节 省宪运动终结的普遍性原因
        一、对省制共识的缺失
        二、工具价值观下的权宜之计
        三、规范认同的障碍
        四、时局的变化与统一路径的再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草的“生长” ——一种新的景观元素在中国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草与天坛景观
    第一节 天坛景观中的荒草
    第二节 天坛景观中草元素生长的可能性
    第三节 天坛公园景观的制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草的“生长”(1)—民国时期
    第一节 草坪、荒草和野草
    第二节 北京使馆区的草坪
    第三节 上海、天津使馆区中的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草的“生长”(2)—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生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美英殖民关系结构中的草
    第一节 英、美殖民进程中的草
    第二节 中美殖民进程中的草
    第三节 对后殖民主义的反思
    本章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配图来源
附录部分
致谢

四、毛泽东第一次游天坛(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胆相照:毛泽东与三位党外着名人士的交往[J]. 胡新民. 党史博采(上), 2022(02)
  • [2]解放——1949年的故事[J]. 陈虎.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1(10)
  • [3]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D]. 王博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研究[D]. 赵莉娜.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5]新中国防疫第一战——扑灭察哈尔鼠疫纪事[J]. 江永红. 党史文苑, 2020(05)
  • [6]综艺节目主持人叙事模式研究[D]. 邓丽君.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民国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研究[D]. 刘文扬. 郑州大学, 2020(02)
  • [8]父亲刘子云参加的国庆阅兵[J]. 刘南征. 百年潮, 2019(12)
  • [9]福建省宪研究[D]. 陈应珍.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10]草的“生长” ——一种新的景观元素在中国的演进[D]. 刘海港.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标签:;  

毛泽东第一次参观天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