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国道运城-三门峡路基工程检测分析

209国道运城-三门峡路基工程检测分析

一、浅析209国道运城—三门峡路基工程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魏冕[1](2018)在《废旧橡胶塑料类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废旧轮胎、塑料大量囤积,带来严重的“黑色污染”问题。橡胶改性沥青、橡塑改性沥青以及塑料改性沥青的广泛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以上问题的解决途径,缓解了废旧橡胶、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但是,迄今为止,多年的研究成果均是对这几种环保材料在某一方面性能进行的对比,基于有限的数据进行对比,对其性能研究的数据较少。本文旨在对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以及塑料改性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疲劳试验以及动态模量试验,测试其路用性能与力学性能,并与常用的70#基质沥青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以期得到更为客观的评价结果。选择路面常用的细粒式沥青混合料AC-13、SMA-13,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20,粗粒式沥青混合料AC-25,4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制备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塑料沥青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混合料、70#基质沥青混合料5种沥青混合料,并对其进行高温、低温、水稳定性、疲劳特性以及动态模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废旧橡胶塑料类沥青混合料的高温、低温、水稳定性以及疲劳性能上不尽相同,其力学性能也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使传统的70#基质沥青的性能得到大幅改善,废旧橡胶塑料类沥青混合料有着良好的使用前景。

邓粟珊[2](2012)在《公共项目投资决策的研究 ——以大西高铁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文中认为政府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以及投资决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投资是一个公共项目,必须从大局出发,在确保质量安全,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体现出公共项目建设的公益性和服务性。本文以大西高铁基础设施建设为例,采用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三种方法,通过引用数据对大西高铁经济与客货运量预测、资金筹措、建设工期、投资估算、国民经济评价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得出两个方案:纯客专方案和客货混运方案。其中:(1)大西铁路通道2020年最大区段客流密度2998万人/年、区段货流密度位于韩家岭至朔州段17030万吨/年(其中煤16640万吨);2030年最大区段客流密度4192万人/年、最大区段货流密度17850万吨/年(其中煤17150万吨);其中本线客流密度及客车对数2020年2894万人/年、客车113对/日,2030年4192万人/年、客车162对/日;(2)资金筹措主要来自铁路建设基金、国家开行银行贷款、发行铁路建设债券、国家财政预算专项基金、企业自筹和利用外资等几种渠道;(3)建设工期为4.5年;(4)投资预估算总额为1001.9亿元,其中静态投资863亿元,建设期贷款利息48亿元,机车车辆购置费90亿元,铺底流动资金0.9亿元;(5)国民经济评价:民生、社会、经济效益可观。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探究大西高铁建设中产生的相关问题的基本原因,提出可行性强的解决方案,完善大西高铁的建设方案;深刻吸取京沪“7·23”事故教训,在建设上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大西高铁的建设充分证实了政府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大西高铁是一条新线路,它既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连接了老线,促进地方经济和西部的大开发,因此政府投资建设大西高铁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如何保证合理的决策能够合理的实施是政府决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正确方针,完善高速铁路的规章制度,实时加强铁路安全管理,切实加强高铁技术研发,严格把好高速铁路设备安全关,强化铁路应急管理,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和安全概念强化也要同时进行了,优化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我国提出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在建设大西高铁时,既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也要防止水土的流失,同时还要做好水环境治理措施、大气环境治理措施、噪声振动对环境影响、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的措施。通过对大西高铁建设的研究得出项目决策投资理论是政府投资行动的准则,项目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本、投资效果的好坏,甚至是项目建设的成败。因此作为高绩效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公共项目的建设,但为保证取得更好的公共效益,在财政投资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科学、可行的决策是至关紧要的。

陈璟[3](2012)在《山西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等级公路普遍采用沥青路面作为主要结构形式,但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客货运量的快速增长,重载、超载车辆迅速增加,致使原设计无法满足重载交通需求,从而加剧了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缩短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服务性能。如何设计满足重载交通需求的沥青沥青路面结构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满足重载交通需求的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针对山西省内七条高速公路和十条国省运煤重载干线公路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系统分析了病害成因,总结了山西省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的主要损坏类型及其成因,为重载交通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提出、优化及重载交通沥青混合料材料级配选用提供了数据支持。并针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柔性基层和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应用了有限元分析软件。在重载、超载交通条件下,对四种沥青路面进行了受力特性分析,总结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模量、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沥青碎石基层模量、沥青层厚度、土基模量对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受力影响,以及温度对沥青路面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式基层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在受力特性上较适合作为山西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的推荐结构型式,在高温地区,需对沥青层材料进行改性处理,采用高模量改性沥青以增强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本文提出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分为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阶段、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层厚度组合设计阶段、重载交通沥青路面材料设计阶段及设计输出阶段的四阶段设计方法及相应的设计指标与标准。在此基础上,推荐了满足山西省重载交通的混合式基层及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典型厚度组合方案。针对重载交通路面结构,本文确定了满足高粘度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的组分配方及掺量,开发了满足重载交通性能的高粘度改性沥青。通过对5%SBS改性沥青、HVMA高粘度改性沥青和RST高粘度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试验对比研究,得出在相同温度条件下,HVMA高粘度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最大,抗车辙能力最好。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晋济高速公路试验路的修筑、后期跟踪观测及评价,表明增加面层、基层、底基层厚度可有效减小路面弯沉及路面裂缝,混合基层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优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通过对浑源~大同方向长大纵坡路段应用研发的高粘度改性沥青试验路铺筑,表明所研发的高粘度改性沥青应用于重载交通沥青路面性能良好,现场加工工艺及高粘度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工艺合理,且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

李璞晟[4](2012)在《不同填料强夯法填筑高路堤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潍坊市北海路某深坑高填路堤工程,坑深达30m以上,拟用当地风化花岗岩、建筑杂填土两种不同筑路材料进行填筑。如何提高压实质量,减少高填方路基的工后沉降、保证路基的稳定成为施工急需解决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强夯法由于其特殊的加固效果,在高速公路的路基加固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是该工程施工考虑的优选方案,但该地区用上述两类填料进行高路堤强夯加固尚无工程先例可循,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工程经验,更缺少理论研究的基础,因此针对选用的筑路材料,通过强夯现场试验和沉降观测,研究强夯的施工工艺和夯实效果,对强夯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强夯处理地基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室内外实验手段对两类填料夯压前后的颗粒级配、干密度、渗透压缩特性、水稳定性和剪切强度等工程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泊松比的定义,建立了强夯水平加固范围的计算公式;借助于夯坑和土体变形的理论分析模型,推导出夯沉量与孔隙率及压实度的计算关系式。通过不同夯击能作用下强夯现场试验,分析了两种填筑材料强夯加固土体的有效深度及加固效果,确定了夯击能、夯点距离、夯击数等关键施工参数。采用压实度检测、瑞利面波测试、载荷试验等多种现场原位测试方法评定强夯前后路基的承载力和压实质量,建立了瑞利波速与压实度间的关系模型,达到了利用瑞利波速变化检测土石混填路基压实度的目的。

李桂花[5](2012)在《煤矸石在高路堤填筑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潍坊市北海路南延深坑高填路堤工程为实体,利用煤矸石进行深坑高路堤分层填筑。如何提高压实质量,减少路基的工后沉降量、保证路基的稳定成为施工急需解决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强夯法由于其特殊的加固效果,在高速公路的路基加固中得到广泛应用,是该工程施工考虑的优选方案,但用煤矸石进行高路堤强夯加固设计还缺乏相应的标准和理论依据,因此通过强夯现场试验和沉降观测,结合理论分析,研究强夯的施工工艺和夯实效果,对强夯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强夯处理地基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室内外实验手段对煤矸石填料夯压前后的颗粒级配、干密度、渗透压缩特性、水稳定性和剪切强度等工程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泊松比的定义,建立了强夯水平加固范围的计算公式;借助于夯坑和土体变形的理论分析模型,推导出夯沉量与孔隙率及压实度的计算关系式。通过不同夯击能作用下强夯现场试验,得出填筑材料强夯加固土体的有效深度及加固效果,确定了夯击能、夯点距离、夯击数等关键施工参数。采用压实度检测、瑞利面波测试、载荷试验等多种现场原位测试方法测定强夯前后路基的承载力和压实程度,建立起瑞利波速与压实度间的关系模型,达到了利用瑞利波速变化检测煤矸石路基压实度的目的。

张学东[6](2011)在《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黄土地区既是地震多发区,又属于地震区划的高烈度区,历史上由于地震所诱发的滑坡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已经成为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深入开展黄土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研究,对于黄土地区人员和财产安全,以及重大工程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研究了黄土边坡的共振特性、固有频率以及边坡动力响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三量分布规律。利用ANSYS的模态分析功能,对黄土边坡的振型及固有频率进行了研究;通过谐响应分析,研究了黄土边坡的共振特性,并在瞬态分析中对共振现象进行了验证;考虑坡型参数的影响,利用FLAC3D软件对黄土边坡动力响应三量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黄土边坡的振动主要发生在坡面和坡顶处。对于阶梯式边坡,地震作用会造成各级坡脚的剪应力集中现象,进而会造成坡脚的剪切破坏。(2)黄土边坡的一阶固有频率是其共振频率,当地震荷载频率在边坡的一阶固有频率附近时,会出现共振响应,而在其它频率处则无共振现象。黄土边坡的共振响应具有临空面放大效应。(3)黄土边坡的固有频率受土体材料和坡型因素的影响,其固有频率与弹性模量、坡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密度、坡高呈负相关关系。在大量数值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黄土边坡固有频率的经验公式。(4)坡比、级数和平台宽度三个坡型参数对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影响显着,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PGA放大系数、PGV放大系数和位移沿坡面的分布规律。

齐辉[7](2010)在《强夯与冲击碾压加固黄泛区地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滨海黄泛区的地基属欠固结不良地基,在黄泛区修建的高速公路,因工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发路基变形,导致路面开裂、唧浆病害频发,桥头跳车严重。近期,在黄泛区地基处理中用了粉喷桩、强夯、冲击碾压、井点降水等地基加固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各种技术的加固机理不相同,因此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也不相同。强夯和冲击碾压加固技术以其简单、经济、省时等优点,在滨海黄泛区地基加固技术中尤为受到关注,但相关理论还不成熟,对施工参数的确定及相应的检测指标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至今规范还未提出一套相应的控制标准。本文以滨德高速公路在建项目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勘察、地基沉降计算,最终确定了桥头地基用强夯处置、一般路段地基用冲击碾压处置的方案。通过对现场试验段的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了加固前后及加固过程中水位、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对压实度、含水率、标贯等试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加固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到了用于指导施工的工艺参数,提出了控制施工的指标,为相应加固技术的理论研究和计算分析提供依据。通过现场各合同段的施工状况分析提出了强夯和冲击碾压加固技术的施工质量指导原则与控制方法,为以后工程应用推广积累经验。

孙伟[8](2009)在《垫邻高速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材料工程特性及回填质量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修建里程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许多问题相继暴露出来,尤其是由于桥涵台背过渡段不均匀的沉降而导致的桥头“跳车”,是我国高速公路质量通病之一。本文依托“垫邻高速公路桥涵台背处治技术研究”课题,根据垫邻高速公路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5个试验点,全程跟踪了试验点设计、施工、检测、评价过程。结合垫邻高速公路工程地质条件以及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适合垫邻高速的回填材料,并通过室内试验分析研究回填材料的工程特性;对现场试验的大量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桥涵台背构检测和评价方法;从设计、施工和检测三个方面构建了桥涵台背回填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对现场试验检测指标和数学方法评价结果进行比对,对垫邻高速公路桥涵台背回填质量进行了评价。获得如下认识和成果:(1)通过国内外桥涵台背回填材料的研究,结合垫邻高速公路所处的地质环境,并考虑工程经济效益,选取级配碎石作为回填材料并进行颗分试验、击实试验和三轴试验,采用均匀系数Cu、曲率系数Cc、最大干密度ρd、最佳含水量ω以及c、φ等指标分析研究回填材料的工程特性,认为级配碎石是良好的回填材料;(2)综合运用瑞雷波试验、承载板试验和灌砂法试验三种试验方法对垫邻高速公路桥涵台背的回填质量检测,分析三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宜性,并给出各种检测方法的评价标准,即瑞雷波在注浆前平均波速VS>250m/s,注浆后平均波速VS>500m/s,采用刚柔过渡处治后平均波速VS>300m/s;使用承载板检测时,碎石含量大于90%时回弹模量要大于70MPa;同时各试验点的压实度均要大于96%;(3)分析三种检测方法的试验数据并探讨其相关性,瑞雷波速与回弹模量两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关系式为E 0 = 0. 2692VR1.1769,即两者具有相同的工程检测效果,在台背回填力学性能检测结果方面是等效的;瑞雷波速、回弹模量与压实度的相关性均不好,原因是在压实度检测中常出现塌孔或压实度过百的侨况,故认为灌砂法在碎石回填体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桥涵台背回填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用设计方面、施工情况和检测情况作为准则层,其中层次分析法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模型为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垫邻高速公路桥涵台背各试验点评价结果均为良好;(5)综合使用瑞雷波法、野外承载板法对高速公路不同处治方式的桥涵台背进行联合检测(包括测点布置和检测步骤);在采用后注浆处治时使用瑞雷波检测效果良好,而采用刚柔过渡结构处治时,先使用瑞雷波确定重点检测台背,后以承载板试验和瑞雷波法相结合对重点路段进行定量分析,检测效果极佳。推荐垫邻高速公路桥涵台背回填质量评价标准,利用瑞雷波速、弹性模量以及沉降量三种指标及其相应标准对桥涵台背回填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吕国仁[9](2008)在《旧路基拓宽改建沉降开裂机理及强夯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交通量迅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建成使用的高速公路和等级路已不能适应交通量迅速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改建和扩建。对旧路拓宽进行升级改造,既节省费用,缩短工期,又可以少占用土地,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高速公路拓宽改建工程会遇到三个关键的问题:(1)新旧地基路基间的差异沉降及其引发的路面纵向开裂问题;(2)新旧路基压实度不均匀问题;(3)新旧路基结合的整体性和强度的一致性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旧路基的相互作用特性以及强夯技术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调研国内外大量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基础上,对路基拓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路基拓宽差异沉降和开裂机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目前高速公路拓宽改建工程中采取的消除差异沉降的各种技术措施进行了评价。2)运用有限差分方法模拟高速公路改造中旧路基直接利用的施工过程,对路基不均匀沉降进行流固耦合分析,从而研究旧路基直接利用引起的地基和路基不均匀沉降规律。着重研究了加宽方式、新旧路基高度等多个因素对地基、路基及其差异沉降的影响规律。对地基初始固结进行了计算,并按施工进度进行了模拟;对不同新旧路堤条件下的路堤速度矢量和沉降盆进行了分析;对由于偏心度不同而导致的地基路基最大沉降点的位置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高速公路旧路基利用中,若不作处理,在新旧路基的拼接处产生的差异沉降最大。3)基于离心加载方法,利用材料破裂过程分析数值计算方法RFPA,模拟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引起的路基路堤沉降、基层和面层纵向开裂过程,对单侧、双侧不同拓宽方式及不同填筑高度情况下,路基纵向开裂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路基纵向开裂易发生在新旧路基拼接处。新填筑路堤越高,其稳定性越差,产生的不均匀沉降越严重,随着新路基沉降滑移的不断增加,路基路面产生的附加弯拉应力和附加剪切应力越大,附加应力过大的直接后果就会导致基层产生纵向开裂,基层的裂缝进而反射到沥青面层引起面层纵向开裂。4)对旧路利用中地基路基强夯工艺关键参数进行研究。通过现场动态水压力、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动土压力试验与分析,对地基强夯最优夯击能,两遍夯实之间的时间间隔等关键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路堤强夯相对于一般地基强夯的不同之处。用动态有限差分法对夯锤与路堤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分析了土体在夯锤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运用量纲分析和数值分析等方法,对路堤强夯最优单击夯击能、最优夯击次数、有效深度加固系数的确定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考虑地质条件和各种强夯参数的有效深度加固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路面弯沉计算,论证了强夯在旧路利用中的有效性,以及80cm均匀路床区起到的支撑层和缓冲层的作用。5)对威乳高速公路路堤加宽试验段实施了两种方案的强夯试验:第一种为松铺填筑新路堤与旧路,齐平后一起强夯:第二种为分层碾压填筑新路堤,新旧路堤齐平后,对拼接处进行强夯。研究了旧路堤利用中的强夯工艺。提出了强夯质量采用压实度与贯入度控制和相应的检测方法,给出了与以往用固定的贯入度作为止夯标准不同的路堤止夯标准计算公式。夯后进行了压实度测试、回弹、弯沉试验及沉降观测,结果证明两种强夯方案都能满足道路设计要求,但从成本和工期这两个方面来看,方案一优于方案二。通过现场试验的经验和教训,给出了强夯施工工艺要点。6)针对强夯施工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引起纠纷和延误工期等问题,对强夯振动对建筑物的危害和对人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试验,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对振动数据进行了频谱分析,发现强夯振动主频,与大多数建筑物的主频非常接近,而且竖向振动主频也在人的敏感频率带内。参照国际通用振动界限,通过试验场地及振动测试,得出了建筑物的振动安全距离、人体舒适性降低极限距离、工效降低极限距离以及暴露极限距离。通过对强夯振动产生的应力波传播方式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路堤强夯振动的缩小效应现象。用工程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反映路堤高程的质点振速近似公式。

冯洪波[10](2007)在《强夯技术在旧路基利用中的工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旧路拓宽改造工程中,如何有效的利用原有旧路堤,使改造工程造价低,工期短,从而达到高效,节约的目的一直是道路工程界积极探寻的课题之一。在旧路拓宽改造利用的过程中,老路堤下的地基与新加宽侧地基固结度随老路基填高不同而固结差异较大;老路堤的压实度与现行高速公路路基压实标准不同,因此存在新、老路堤的密度差异而导致的沉降变形差异;利用老路基,新路基若采用分层碾压,新、旧路基结合部剪应力很大,成为路基的薄弱部位。因此,新老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新老路基密度不均匀问题、新旧路基结合部薄弱带的处理问题成为旧路堤利用中必须处理的三个关键技术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科学处理至关着路基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本课题大胆的引用强夯施工法。对老路堤直接强夯,使原老路堤土体得以压实致密,以便达到现行规范所要求的压实度;对新路基则采用两种填筑方法,一种是直接松铺新路基到高于设计标高约50cm,然后对新路堤强夯,使其压实度达到要求;另一种是在老路堤强夯完毕后分层碾压新路堤,到老路堤标高后再在新老路堤结合部点夯两击。这两种施工方式极大的减少了以上三类工程问题的发生,并且有效的利用了老路堤,节约了大量资金,缩短了工期。本课题通过大量原位试验和室内实验测得老路堤的原始参数,再通过有限元计算,然后在施工现场开展试验段施工,最后科学合理的提出新地基、老路堤和新地底的强夯施工参数,并且对强夯施工现场的安全距离作了测试和分析,得出了强夯施工时对人和建筑物的安全距离。这对以后的类似的施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浅析209国道运城—三门峡路基工程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209国道运城—三门峡路基工程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废旧橡胶塑料类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橡塑改性沥青研究
        1.2.2 橡胶改性沥青研究
        1.2.3 塑料改性沥青研究
        1.2.4 SBS改性沥青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沥青混合料设计
    2.1 改性沥青的制备
        2.1.1 70#基质沥青的技术性质
        2.1.2 橡塑改性沥青的制备
        2.1.3 橡胶改性沥青的制备
        2.1.4 塑料改性沥青的制备
        2.1.5 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2.2 改性沥青技术性质对比分析
        2.2.1 针入度分级
        2.2.2 SHRPPG分级
    2.3 集料、填料技术性质
    2.4 沥青混合料设计
        2.4.1 AC-13级配设计
        2.4.2 SMA-13级配设计
        2.4.3 AC-20级配设计
        2.4.4 AC-25级配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旧橡胶塑料类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3.1 高温性能研究
        3.1.1 70#基质沥青混合料
        3.1.2 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
        3.1.3 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
        3.1.4 塑料改性沥青混合料
        3.1.5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
    3.2 低温性能研究
        3.2.1 70#基质沥青混合料
        3.2.2 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
        3.2.3 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
        3.2.4 塑料改性沥青混合料
        3.2.5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
    3.3 水稳定性能研究
        3.3.1 70#基质沥青混合料
        3.3.2 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
        3.3.3 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
        3.3.4 塑料改性沥青混合料
        3.3.5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
    3.4 疲劳性能研究
        3.4.1 70#基质沥青混合料
        3.4.2 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
        3.4.3 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
        3.4.4 塑料改性沥青混合料
        3.4.5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废旧橡胶塑料类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研究
    4.1 动态模量试验方案
    4.2 动态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4.2.1 70#基质沥青混合料
        4.2.2 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
        4.2.3 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
        4.2.4 塑料改性沥青混合料
        4.2.5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2)公共项目投资决策的研究 ——以大西高铁基础设施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1.3 高铁建设的背景和深远意义
        1.3.1 高铁建设的背景
        1.3.2 高铁建设的深远意义
    1.4 大西高铁建设的必要性
        1.4.1 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晋陕两省旅游产业
        1.4.2 缓解通道客货运输紧张状态,提高运输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
        1.4.3 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形成华北至西部地区铁路运输新通道
    1.5 全文整体框架
第二章 公共项目投资建设决策理论概述
    2.1 投资项目决策的作用
        2.1.1 对项目建设投资效益的高低大小有决定性的影响
        2.1.2 对整个国家经济状况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2.2 投资项目决策的原则
        2.2.1 遵循科学、民主的原则
        2.2.2 系统性原则
        2.2.3 提高经济效益原则
        2.2.4 投资项目决策责任制原则
第三章 经济与运量预测
    3.1 建设背景
    3.2 客运量预测
        3.2.1 研究年度及路网构成
        3.2.2 通道综合运输现状
    3.3 客运量的预测方法
        3.3.1 客运量的预测方法
        3.3.2 全国铁路客货运量现状分析及预测
        3.3.3 大同至西安铁路分区段客流密度及各方式市场份额
        3.3.4 大同至西安铁路区段客流密度及对数
    3.4 大同-山西通道现状出行特征及客流构成分析
        3.4.1 旅客职业分析
        3.4.2 旅客收入分析
        3.4.3 旅客旅行目的分析
        3.4.4 旅客费用来源分析
        3.4.5 旅客出行考虑因素分析
    3.5 评估结论和评估调整
        3.5.1 评估结论
        3.5.2 评估经初步调整结果
    3.6 货运量预测
        3.6.1 货运量的预测方法
        3.6.2 本区域铁路货运量现状分析及预测
第四章 资金筹措、投资估算、经济评价与建设方案
    4.1 资金筹措
    4.2 投资估算:总额约为 1001.9 亿元
        4.2.1 增减站
        4.2.2 速度目标值调整
        4.2.3 临时设施调整
        4.2.4 其他费用
    4.3 主要基础数据
    4.4 国民经济评价:民生、社会、经济效益可观
        4.4.1 本区域社会经济特征
        4.4.2 工农业生产
        4.4.3 资源分布与开发
        4.4.4 沿线社会经济特征
        4.4.5 效益分析
    4.5 财务评价
    4.6 建设方案
第五章 大西高铁建设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
    5.1 保生产质量
        5.1.1 检测机构
        5.1.2 原材料进场
        5.1.3 检测监控频率
        5.1.4 检测人员的技能和配置
        5.1.5 加强思想教育和监理纪律
    5.2 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设立“安全红线”
        5.2.1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5.2.2 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进行实时安全监控
        5.2.3 充分研究审查安全施工方案,建立安全预案制
    5.3 正确处理质量、安全、工期的矛盾
    5.4 安全检查制度
        5.4.1 定期检查
        5.4.2 不定期检查
        5.4.3 专项检查
    5.5 建立健全安全监控组织机构
        5.5.1 组织做好工作策划
        5.5.2 协调好内外部关系
        5.5.3 开好两个会议
        5.5.4 把好几道关
        5.5.5 搞好工程信息(文档)管理
        5.5.6 设置各专业控制点
        5.5.7 加强对施工单位的自检体系进行强化检查
        5.5.8 质量保证体系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对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影响
    6.3 生态环境保护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6.4 工程对其它环境要素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
        6.4.1 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
        6.4.2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
        6.4.3 噪声、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
        6.4.4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
    6.5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山西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路面结构研究现状
    1.3 高粘度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使用状况调查及病害成因分析
    2.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使用状况及病害成因分析
        2.1.1 晋城~阳城高速公路使用状况及病害成因分析
        2.1.2 运城~三门峡高速公路使用状况及病害成因分析
        2.1.3 运城~风陵渡高速公路使用状况及病害成因分析
        2.1.4 太原~旧关高速公路使用状况及病害成因分析
        2.1.5 汾阳~离石高速公路使用状况及病害成因分析
        2.1.6 大同片区国省道干线公路使用状况调查
        2.1.7 阳泉片区国省道干线公路使用状况调查
    2.2 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使用状况及病害成因分析
        2.2.1 离石-军渡高速公路病害状况
        2.2.2 性能指标检测
        2.2.3 病害成因分析
    2.3 复合式沥青路面使用状况及病害成因分析
        2.3.1 晋城-焦作病害状况
        2.3.2 性能指标检测
        2.3.3 病害成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载交通作用下不同沥青路面结构受力特性分析
    3.1 力学分析假设条件及参数的选取
        3.1.1 分析假设条件
        3.1.2 力学响应分析参数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3.2 不同沥青路面结构受力分析
        3.2.1 剪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3.2.2 沥青层底拉应力、拉应变计算结果分析
        3.2.3 基层底面拉应力、拉应变计算结果分析
        3.2.4 土基顶面压应变计算结果分析
        3.2.5 不同沥青路面结构受力特性总结
    3.3 不同结构参数对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受力的影响分析
        3.3.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模量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3.3.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3.3.3 沥青碎石基层模量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3.3.4 沥青层厚度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3.3.5 土基模量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3.4 温度对沥青路面力学参数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典型结构研究
    4.1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及设计标准
        4.1.1 弯沉指标
        4.1.2 沥青层底弯拉应变εr
        4.1.3 路基顶面的压应变εz
        4.1.4 沥青层顶部的剪应力
    4.2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4.2.1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方法
        4.2.2 路面结构层厚度组合设计阶段
        4.2.3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层材料设计阶段
        4.2.4 设计输出阶段
    4.3 山西省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设计
        4.3.1 山西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现状
        4.3.2 山西省重载交通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粘度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5.1 高粘度改性沥青的开发
        5.1.1 原材料技术性能
        5.1.2 高粘度改性沥青制备方法
        5.1.3 改性剂和不同助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
        5.1.4 高粘度改性沥青对于基质沥青的选择性
        5.1.5 高粘度改性沥青配方确定与技术指标
    5.2 高粘度改性沥青性能评价
        5.2.1 原材料及制备方法
        5.2.2 常规技术性能评价
        5.2.3 老化性能
        5.2.4 SHRP 沥青 PG 分级评价
        5.2.5 不同温度条件下高粘度改性沥青粘度测试
    5.3 高粘度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的研究
        5.3.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3.2 高温稳定性
        5.3.3 低温抗裂性
        5.3.4 水稳定性
        5.3.5 静态回弹模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试验路铺筑及路用性能评价分析
    6.1 晋城~济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性能评价分析
        6.1.1 试验路概况及路面结构
        6.1.2 试验路基层的铺筑
        6.1.3 试验路面层的铺筑
        6.1.4 试验路检测结果
    6.2 高粘度改性沥青试验路铺筑及路用性能评价
        6.2.1 沥青路面结构及试验方案
        6.2.2 配合比设计
        6.2.3 试验路铺筑
        6.2.4 技术经济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创新性成果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不同填料强夯法填筑高路堤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填土路基的特性
        1.2.2 高路堤强夯压实技术研究现状
        1.2.3 两类不同填料填筑路堤路用性能研究
        1.2.4 高路堤的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两种不同路基填料工程特性研究
    2.1 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工程特性研究
    2.2 建筑杂填土路基填料工程特性研究
        2.2.1 建筑杂填土岩性特征
        2.2.2 建筑杂填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第三章 强夯现场试验与施工参数的确定
    3.1 一般路基的强夯法加固机理
    3.2 强夯加固范围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3 强夯加固范围的估算公式
        3.3.1 强夯水平加固范围的公式计算
        3.3.2 普夯区土体平均沉降量的计算
        3.3.3 强夯夯沉量与压实度以及孔隙率的关系
        3.3.4 夯沉量与压实度和孔隙率的分析计算
    3.4 强夯施工参数的确定
    3.5 强夯现场试验
        3.5.1 强夯施工工艺流程和要点
        3.5.2 风化花岗岩填料层试验内容和分析
        3.5.3 建筑杂填土填料层试验内容和分析
    3.6 两种填料路基夯沉量对比分析
第四章 强夯施工效果检验
    4.1 测试密度的探坑试验
    4.2 荷载平板试验
    4.3 瞬态瑞利波测试
        4.3.1 现场测试方法
        4.3.2 强夯前后瑞利波检测效果分析
        4.3.3 瑞利波速与路基压实度关系研究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煤矸石在高路堤填筑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填土路基的特性
        1.2.2 高路堤强夯压实技术研究现状
        1.2.3 煤矸石填筑路堤路用性能研究
        1.2.4 高路堤的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煤矸石填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2.1 填筑路基煤矸石技术性能要求
    2.2 煤矸石路用性能室内试验研究
    2.3 煤矸石填筑路基可行性条件
第三章 强夯现场试验与施工参数的确定
    3.1 一般路基的强夯法加固机理
    3.2 强夯加固范围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3 强夯加固范围的估算公式
        3.3.1 强夯水平加固范围的公式计算
        3.3.2 普夯区土体平均沉降量的计算
        3.3.3 强夯夯沉量与压实度以及孔隙率的关系
        3.3.4 夯沉量与压实度和孔隙率的分析计算
    3.4 强夯施工参数的确定
    3.5 强夯现场试验
        3.5.1 强夯施工工艺流程和要点
        3.5.2 煤矸石填料层试验内容和分析
第四章 强夯施工效果检验
    4.1 测试密度的探坑试验
    4.2 荷载平板试验
    4.3 瞬态瑞利波测试
        4.3.1 现场测试方法
        4.3.2 强夯前后瑞利波检测效果分析
        4.3.3 瑞利波速与路基压实度关系研究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拟静力法
        1.2.2 Newmark分析法
        1.2.3 数值分析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值计算原理及软件
    2.1 有限元法与ANSYS软件
        2.1.1 模态分析
        2.1.2 谐响应分析
        2.1.3 瞬态动力学分析
    2.2 拉格朗日法与FLAC软件
        2.2.1 拉格朗日法
        2.2.2 三维空间离散与空间差分
        2.2.3 动力边界条件
        2.2.4 网格尺寸
        2.2.5 摩尔—库伦模型
第3章 黄土边坡共振响应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黄土边坡共振的力学模型
    3.3 黄土边坡模态分析
        3.3.1 数值计算模型
        3.3.2 数值计算流程
        3.3.3 结果分析
    3.4 黄土边坡谐响应分析
        3.4.1 数值计算模型
        3.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3.5 黄土边坡共振的数值验证
        3.5.1 有限元动力分析的关键技术
        3.5.2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土边坡固有频率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模型
        4.2.1 边界范围
        4.2.2 单元尺寸
    4.3 影响因素分析
    4.4 回归分析
    4.5 变量检验与数据筛选
        4.5.1 相关性检验
        4.5.2 样本检验
    4.6 公式回归
    4.7 公式检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坡型的黄土边坡动力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黄土边坡动力分析模型
        5.2.1 材料模型与边界条件
        5.2.2 地震波处理
        5.2.3 数值模拟工况
    5.3 不同级数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5.4 不同平台宽度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5.5 不同坡比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强夯与冲击碾压加固黄泛区地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强夯加固地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强夯法的发展及工程应用现状
        1.2.2 强夯法加固机理
        1.2.3 强夯法的参数研究
    1.3 冲击碾压加固地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冲击碾压的发展及工程应用
        1.3.2 冲击碾压技术原理
        1.3.3 冲击碾压的参数研究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处置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2.1 现场调查及分析
        2.1.1 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2.1.2 分析与结论
    2.2 地基沉降计算
        2.2.1 沉降计算方法
        2.2.2 沉降计算的主要技术路线
        2.2.3 计算结果分析
    2.3 地基处置方案的拟定原则
        2.3.1 桥头地基处置原则
        2.3.2 一般路段处置原则
        2.3.3 降水原则
    2.4 小结
第三章 强夯现场试验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现场试验方案
        3.2.1 监测方案
        3.2.2 检测方案布置
        3.2.3 初始强夯施工工艺
        3.2.4 监测实施过程
    3.3 试验数据分析
        3.3.1 水位观测成果分析
        3.3.2 孔隙水压力监测成果分析
        3.3.3 地表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3.3.4 现场标贯试验检测成果分析
        3.3.5 加固前后地基力学指标对比分析
    3.4 施工参数与质量控制指标确定
        3.4.1 降水参数
        3.4.2 强夯参数
        3.4.3 止夯标准的确定
    3.5 小结
第四章 冲击碾压现场试验研究
    4.1 工程概况
    4.2 现场试验方案
        4.2.1 监测方案
        4.2.2 初始冲击碾压施工工艺
        4.2.3 具体实施步骤
    4.3 试验数据分析
        4.3.1 沉降量
        4.3.2 含水率
        4.3.3 压实度
    4.4 补充试验
    4.5 小结
第五章 大面积加固施工控制
    5.1 施工质量指导
        5.1.1 试验场地布置
        5.1.2 明确检测指标
    5.2 施工质量控制
        5.2.1 预先控制
        5.2.2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5.2.3 检测评定
    5.3 施工后地基沉降检测
        5.3.1 沉降监测设计原则
        5.3.2 地表沉降观测
        5.3.3 数据整理及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今后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垫邻高速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材料工程特性及回填质量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意义
        1.1.2 选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用台背回填材料及其效果现状
        1.2.2 台背回填质量检测技术及与方法现状
        1.2.3 台背回填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概况及桥涵台背回填材料选择
    2.1 垫邻高速公路及桥涵台背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台背回填材料选择
第3章 桥涵台背回填材料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3.1 颗分试验及级配
    3.2 击实试验及密度
    3.3 三轴试验及强度特性
        3.3.1 试验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3.3.2 试验方案
        3.3.3 试验过程
        3.3.4 成果分析
    3.4 回填材料工程特性分析
第4章 桥涵台背回填质量检测
    4.1 台背回填质量检测方法选择
    4.2 台背回填瑞雷波检测
        4.2.1 检测原理
        4.2.2 检测系统配置和方案确定
        4.2.3 试区检验成果分析
        4.2.4 本节小结
    4.3 台背回弹模量检测
        4.3.1 应力-应变特性
        4.3.2 现场回弹模量测试方法
        4.3.3 测点布置
        4.3.4 试区测试成果分析
        4.3.5 本节小结
    4.4 台背回填压实度检测
        4.4.1 检测概述
        4.4.2 测点布置
        4.4.3 测点成果分析
        4.4.4 压实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分析
        4.4.5 本节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桥涵台背三种检测技术的相关性研究
    5.1 三种检测方法的特点
        5.1.1 瑞雷波检测特点
        5.1.2 承载板法检测特点
        5.1.3 灌沙法检测特点
    5.2 三种检测技术的相关性
        5.2.1 瑞雷波速与回弹模量相关性分析
        5.2.2 瑞雷波速与压实度相关性分析
        5.2.3 压实度与回弹模量相关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桥涵台背回填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
    6.1 概述
    6.2 综合评判模型
        6.2.1 一级综合评判的一般模型
        6.2.2 多级综合评判的一般模型
    6.3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的方法
        6.3.1 层次分析法简介
        6.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步骤
    6.4 回填质量模糊综合评判
        6.4.1 评价指标及评价层次
        6.4.2 权重集的建立
        6.4.3 评价集的建立
        6.4.4 指标层各因子隶属函数的建立
        6.4.5 台背回填综合模糊评判
        6.4.6 评判结果
第7章 桥涵台背回填质量系统评价
    7.1 单一指标评价
        7.1.1 瑞雷波速评价
        7.1.2 弹性模量评价
        7.1.3 压实度评价
        7.1.4 沉降量评价
        7.1.5 本节小结
    7.2 模糊综合评判
    7.3 回填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法建议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旧路基拓宽改建沉降开裂机理及强夯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道路改建、扩建技术
        1.2.2 道路改扩建工程中不均匀沉降的计算、分析及现场观测
        1.2.3 路基与路面结构层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1.2.4 强夯在地基路基处理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旧路堤直接拓宽引起的路基差异沉降规律研究
    2.1 差异沉降计算的技术路线
    2.2 计算模型
        2.2.1 几何模型
        2.2.2 计算原理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2.3 地基初始固结计算
    2.4 地基沉降计算过程
    2.5 沉降计算结果
    2.6 地基沉降与差异沉降分析
        2.6.1 地基沉降分析
        2.6.2 地基不均匀沉降分析
    2.7 路基沉降与不均匀沉降分析
        2.7.1 路基沉降分析
        2.7.2 路基不均匀沉降分析
    2.8 小结
第三章 路基开裂机理研究
    3.1 路基开裂过程数值分析的原理与实施
        3.1.1 基本原理
        3.1.2 网格剖分
        3.1.3 基元赋值
        3.1.4 应力分析方法
        3.1.5 相变分析
        3.1.6 RFPA离心机法原理
        3.1.7 RFPA分析过程流程图
    3.2 计算模型
        3.2.1 我国高速公路的典型拓宽方式
        3.2.2 模型简化与假设
        3.2.3 模型计算参数
    3.3 模型破坏过程模拟及分析
        3.3.1 模型1的破坏过程及分析
        3.3.2 模型2的破坏过程及分析
        3.3.3 模型3的破坏过程及分析
        3.3.4 模型4的破坏过程及分析
    3.4 工程实际
    3.5 小结
第四章 利用旧路堤建设高速公路强夯方法关键参数研究
    4.1 强夯法简介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1.1 强夯处理方法的机理
        4.1.2 强夯处理方法的影响因素
        4.1.3 强夯处理有效深度的计算方法
        4.1.4 强夯振动的影响范围及安全距离
    4.2 试验段介绍及强夯处理方案确定
        4.2.1 试验段介绍
        4.2.2 方案确定
    4.3 新地基强夯处理关键参数研究
        4.3.1 夯击间隔时间的研究
        4.3.2 夯击次数的研究
    4.4 路堤强夯处理关键参数研究
        4.4.1 路堤强夯特点
        4.4.2 单击夯击能与 Menard公式系数α
        4.4.3 强夯加固深度系数的确定
        4.4.4 止夯夯击次数
    4.5 强夯引起的路堤不均匀性对路面弯沉的影响
        4.5.1 论证思路
        4.5.2 数值计算步骤
        4.5.3 几何模型与车载模型
        4.5.4 路基材料的本构关系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4.5.5 计算结果与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地基与路堤强夯现场试验研究
    5.1 强夯试验方案与实施
        5.1.1 地基强夯试验
        5.1.2 路堤强夯试验
    5.2 控制指标与检测方法
        5.2.1 控制指标
        5.2.2 检测方法
    5.3 试夯结果
        5.3.1 地基的试夯结果
        5.3.2 路堤的试夯结果
    5.4 路堤强夯的止夯标准
    5.5 路堤的弯沉与回弹试验结果与分析
    5.6 路堤的沉降观测
        5.6.1 沉降观测设备及其埋设
        5.6.2 沉降结果及其分析
    5.7 道路强夯施工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5.8 威乳路各施工方案经济与工期简要比较
    5.9 小结
第六章 道路强夯施工危害的控制的研究
    6.1 强夯振动危害及评价指标简述
        6.1.1 强夯振动对建筑物的危害
        6.1.2 强夯振动对人员的影响
    6.2 试验场地及振动测试
    6.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6.4 路堤强夯中地面振动的缩小效应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强夯技术在旧路基利用中的工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现状
        1.2.1 强夯法概述
        1.2.2 道路改建扩建概述
        1.2.2.1 不均匀沉降处理技术
        1.2.2.2 新老路堤接合部的拼接
        1.2.2.3 加宽路堤允许工后沉降和新老路堤差异沉降的控制标准
        1.2.2.4 新老路基拼接的施工工艺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强夯处理方法影响因素及夯实机理介绍
    2.1 强夯处理方法的机理
    2.2 强夯处理方法的影响因素
    2.3 强夯处理方法的作用深度
    2.4 强夯振动的影响范围及安全距离
    2.5 夯后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2.6 强夯法数值模拟研究现
        2.6.1 动力固结模型
        2.6.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2.6.3 动力接触边界条件
        2.6.4 瞬时冲击荷载
        2.6.5 动力有限元分析
        2.6.6 接触面结点荷载求算
        2.6.7 基于轴对称问题的定解条件
第三章 威乳路旧路堤利用方案确定及强夯可行性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老路堤与地基土的工程性质
    3.3 威乳高速旧路堤利用方案的确定
        3.3.1 强夯参数的研究与拟定
        3.3.1.1 新地基强夯处理参数研究
        3.3.1.1.1 超静孔隙水压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1.2 动土压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2 路堤强夯处理参数研究
    3.4 强夯引起的路堤不均匀性对路面弯沉的影响
    3.5 结论
第四章 威乳路试验段强夯及结果分析
    4.1 试验段地基与路堤土的工程性质
    4.2 强夯方案与工艺
        4.2.1 地基强夯试验
        4.2.2 路堤强夯试验
    4.3 控制指标与检测方法
        4.3.1 控制指标
        4.3.2 检测方法
    4.4 试夯结果
        4.4.1 地基的试夯结果
        4.4.2 路堤的试夯结果
        4.4.3 强夯后“弹簧土”的灰土持力层处理工艺
    4.5 路堤的弯沉与回弹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路堤的沉降观测
        4.6.1 沉降观测设备及其埋设
        4.6.2 沉降结果及其分析
    4.7 各施工方法工期和经济指标分析
    4.8 强夯注意事项
第五章 强夯施工现场安全距离的探讨
    5.1 强夯振动危害及评价指标简述
        5.1.1 强夯振动对建筑物的危害
        5.1.2 强夯振动对人员的影响
    5.2 试验场地及振动测试
    5.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与应用前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浅析209国道运城—三门峡路基工程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废旧橡胶塑料类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 魏冕. 山东建筑大学, 2018(02)
  • [2]公共项目投资决策的研究 ——以大西高铁基础设施建设为例[D]. 邓粟珊. 天津大学, 2012(05)
  • [3]山西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D]. 陈璟. 长安大学, 2012(07)
  • [4]不同填料强夯法填筑高路堤试验研究[D]. 李璞晟. 山东大学, 2012(02)
  • [5]煤矸石在高路堤填筑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 李桂花. 山东大学, 2012(02)
  • [6]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D]. 张学东. 兰州大学, 2011(11)
  • [7]强夯与冲击碾压加固黄泛区地基技术研究[D]. 齐辉. 山东大学, 2010(09)
  • [8]垫邻高速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材料工程特性及回填质量检测研究[D]. 孙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9]旧路基拓宽改建沉降开裂机理及强夯工艺研究[D]. 吕国仁. 山东大学, 2008(05)
  • [10]强夯技术在旧路基利用中的工程技术研究[D]. 冯洪波. 山东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209国道运城-三门峡路基工程检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