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河流阶地与洪水冲积阶地

西江河流阶地与洪水冲积阶地

一、西江的河流阶地与洪冲积阶地(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朋[1](2019)在《西江断裂三水龙池岗段对跨江大桥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综合利用资料收集与整理、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方法对路段内西江断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了断裂的展布情况和对桥梁建设的影响,以供参考。

胡晨琦[2](2018)在《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与河流发育年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流是营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不断地塑造地表形态,并留下了诸多痕迹和河流地貌。其中,河流阶地作为河流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曾经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所在地。此外,河流阶地的发育常受到气候变化、构造运动、侵蚀基准面变化以及河流内部系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记录了丰富的古环境和古水文等信息,是研究区域环境变化和河流发育的重要信息载体。青弋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北麓,是长江下游最长的一条支流。野外考察发现青弋江泾县段共发育了三级河流阶地,其最老阶地(T3阶地)存在两个天然剖面,即CB-T3剖面和SJ-T3剖面。本文以两个天然剖面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和古地磁测年方法,对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T3)进行年代测定,探讨青弋江最老阶地的成因,并结合最老阶地与最老河流砾石层的形成年代推测青弋江的发育年代。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的年代。青弋江CB-T3阶地剖面上覆红土底界的ESR年龄为884.3±274.9 ka B.P.。此外,该红土层深度为8.4 m处为B/M界线,进而可以推断其底界年龄约为0.93 Ma B.P.。由于该红土晚于阶地发育,因此其底界年龄可视为阶地发育的最晚年代。同时,SJ-T3阶地剖面粉砂层底界的ESR年龄为905.4±272.4 ka B.P.。由于粉砂层早于阶地发育,因此其底界年龄可视为阶地发育的最早年代。因此,综合分析得出青弋江最老阶地的年代约为900 ka B.P.。(2)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的成因。文献资料显示东亚夏季风强度在0.9 Ma B.P.前后处于阶段性减弱期,再基于19602012年东亚夏季风强度和与区域降水的相关分析以及文献资料,发现东亚夏季风强度与区域降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东亚夏季风减弱导致区域降水增加。同时,研究区及周边地区第四纪时期曾有多次构造抬升运动,并在1.0 Ma B.P.前后发生过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因此,推断900 ka B.P.阶地可能是区域构造抬升和东亚夏季风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区域构造抬升提供了动力条件,而东亚夏季风减弱提供了气候条件并控制了年代。(3)青弋江的发育年代。河流最老阶地与最老砾石层是指示河流发育年代的重要证据,分别指示了青弋江的最晚和最早发育年代。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为T3阶地,最老砾石层是T3阶地砾石层。测年结果表明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的年代约为900 ka B.P.,而最老河流砾石层的年代约为1318 ka B.P.。因此,得出青弋江的发育年代应介于1318900 ka B.P.之间,其中1318 ka B.P.为青弋江最早的发育年代,而约900 ka B.P.为青弋江最晚的发育年代。

刘锁强[3](2017)在《广东郁南县磨刀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中研究说明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出土石制品近400件,原料以石英、砂岩与石英岩为主,另有少量细砂岩与变质砂岩,类别有石料、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碎屑及使用砾石,成形石器相对较少。第1地点遗存的年代为中更新世偏早阶段,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磨刀山遗址是广东省目前确认的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

董好刚,陈宇达[4](2017)在《西江断裂三水至磨刀门段第四纪活动性再研究》文中认为西江断裂是珠江三角洲北西向主干断裂。为进一步查清其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1︰5万地质地貌填图、浅层地震探测、断层活动年代测定、联合钻孔验证、构造解析等工作。结果表明,第四纪地貌与断裂特征具有一定耦合性,历史地震等说明西江断裂目前仍有一定活动性;地质调查及浅层地震、联合钻孔验证均未发现断裂切割第四系;年代测量结果表明断裂在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前期活动性较强,晚更新世晚期以后活动性渐弱;前人对磨刀门大桥的构造解析表明,断裂两侧存在沉降速率突变现象,但相对变化属弱形变。综合研究认为,西江断裂目前仍有一定活动性,但活动性较弱。

曾敏,董好刚[5](2016)在《西江断裂三水-磨刀门段的主体分布及第四纪活动的年代学特征》文中指出西江断裂是控制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西缘的区域性断裂。本文通过面上调查、物探、钻探、年龄测试等手段,查明了西江断裂的主体分布及第四纪活动的年代学特征。西江断裂三水至磨刀门之间的段落大致可以划分为3段,自北向南依次为三水—高明段、鹤山—江门段、江门—磨刀门段3段,由6条次级断裂组成:丹灶断裂、富湾断裂、了哥山断裂、九江断裂、大敖断裂、白蕉断裂组成。通过第四纪年代学特征分析,断裂在中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中晚期曾发生过多次活动,其后活动性均较弱。

董好刚[6](2016)在《沙湾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与地貌的耦合性分析》文中认为沙湾断裂控制珠江三角洲东部边界。本文从断裂分布、露头特征、地震勘察和钻探验证等角度分析了沙湾断裂带的基本特征:沙湾断裂是由16组近北西向断裂组成的断裂带,晚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过四次较强的活动,第一期活动发生于古近纪红层沉积之后,为低角度逆冲运动;第二期为扭性或压扭性;第三期活动表现为高角度正断层,活动时间为距今约50万年;第四期活动表现为拉张环境,活动时间距今约6-10万年。断裂带周边特有的地貌与断裂分布和性质具有较强耦合性,本文结合断裂基本特征对耦合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沙湾断裂的活动性等特征对地貌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李珏[7](2012)在《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方法研究 ——以肇庆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的城市正面临失去山水特色而逐渐趋同的局面。本文是融合中国传统山水理念与现代城市规划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在总结国内外相关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理想的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模式,并总结其空间形态的控制方法。本文选取具有岭南山水城市特色的肇庆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形态控制方法的研究,以肇庆市作为空间形态控制方法研究的实践,希望能以此创造出现代与传统兼具的山水城市特色,并为同类山水城市的城市形态控制与实施提供借鉴。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阐述了什么是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并对国外的空间形态控制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方法研究,对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方法进行研究,制定了宏观、中观、微观的控制及实施策略;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将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法运用至肇庆市的规划中,对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检验。文章第一部分包括了理想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构建及空间形态控制方法借鉴两方面内容。首先从山水城市理念出发,研究了山水城市的理念发展、内涵,将山水城市按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分类。通过归纳山水空间形态特征和影响要素,提出现代山水城市应具备的空间结构特征的设想。接着通过对国外的空间形态控制理论与实践的总结,着重解析了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理论,以及由新城市主义发展而来、近年在英美等国有大量实践的规划方法——形态设计准则。对《Grand Urban Rules》一书关于城市形态控制的内容进行了简介与归纳提取,初步总结了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有借鉴作用的方法。文章第二部分提出“强化山水自然格局、营造山水空间意象、传承山水地域文化、塑造山水城市形态”的空间形态控制目标。结合形态设计准则与《Grand Urban Rules》的方法内容,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法进行总结,抽象出现代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模型,并提出实施策略。文章的第三部分为实证部分,以肇庆市的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为实例研究。总结了肇庆山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演变因素及面临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控制方法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优化控制,对形态控制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并提出实施建议。

曹林[8](2012)在《金衢盆地河流阶地发育和环境变化》文中认为河流阶地是记录流域内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金衢盆地位于钱塘江上游,流经盆地的金华江一衢江段两岸可见多级阶地,其形成与钱塘江流域第四纪以来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本文以金衢盆地金华江—衢江段两岸河流阶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6个典型河流阶地剖面,利用沉积学、环境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对各级阶地的类型、分布、阶地沉积物理化特征等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层对比,探讨金衢盆地河流阶地形成及环境变化。初步获得以下结论:(1)金衢盆地金华江—衢江段两岸河流阶地的类型多为基座阶地和堆积阶地。阶地共分三级,由老至新分别标记为T3、T2、T1,T3阶地大多为基座阶地,阶地之下出露白垩纪河湖相紫红色砂岩,基岩上部为分选性较差的砾石层,砾石风化程度强烈且网纹化,与基岩之间呈不整合接触,砾石层之上为网纹红土和均质红土,网纹红土底部为含砾的粉砂质亚粘土、粘土,网纹红土中上部和均质红土层是富含风成粒级、质地均一的风成特性沉积物。而T2和T1级阶地大多为堆积阶地,阶地下部为风化程度不等的砾石层,砾石层之上或为风成沉积物,或是漫滩相沉积物。金华江—衢江段两岸阶地保留状况存在差异。(2)从金衢盆地河流阶地的分布特征来看,金衢盆地内衢江金华段和金华江的南岸阶地保存较好,三级阶地均有分布;衢江金华段和金华江的北岸阶地保留不够完整,只见有T1、T3两级阶地。T1阶地广泛分布于金华江、衢江现代河谷两侧,构成相对宽广的河漫滩平原和平畈平原,海拔多在海拔35m~50m;T2阶地见于金华江、衢江南岸,断续零星分布,现主要保留在汤溪一带,海拔多在45m~60m;T3阶地在衢江金华段和金华江的南北两岸均有分布和保留,在南岸蒋堂、汤溪、雅畈一带成片分布,北岸罗店、仙桥、塘雅等地呈零星分布,T3阶地的海拔高度为50m-75m。而同一级阶地分布高度以盆地东西两端略高,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基本格局。(3)三级阶地沉积物理化特征存在差异。T3阶地均质红土层及网纹红土层中上部粒度组成以粉砂(4~63μm)和粘土(>63gm)组分为主,尤其富含一定比重的“风尘基本粒组”(10μm~50μm);频率累积曲线中挟持组分和次生组分的含量较高,缺乏推移组分。分选性较差、偏度近于对称和正偏分布,峰度为中等峰态和宽峰态;化学组成以SiO2、Al2O3、Fe2O3为主,其中T3均质红土层的SiO2、 Al2O3、Fe2O3均值分别为67.22%~71.98%,12.6%~3.47%,5.2%~5.85%;T3网纹红土层的SiO2、Al2O3、Fe2O3均值分别为62.45%~68.93%,13.23%~15.11%,5.43%-8.2%; K2O、MgO、Na2O、CaO等易溶组分含量很低,绝大部分元素含量均多不足1%。化学风化指标具有高CIA值,低ba值、SiO2/Al2O3、SiO2/R2O3的特征。T3均质红土层的CIA均值范围为87.56%~88.81%,ba值均值范围为0.19~0.23, Si02/Al2O3均值范围为8.86~9.76,SiO2/R2O3均值为6.9~7.73;网纹红土层中上部的CIA均值范围为87.71%~90.5%,ba值均值范围为0.19~0.22,SiO2/Al2O3均值范围为7.02~7.77,SiO2/R2O3均值为5.22~6.3。T3阶地网纹红土层下部粒度组成以粉砂和砂为主,粘土的含量稍低;频率曲线呈明显的多峰态型,分选性差、偏度近于对称分布,峰度为宽峰态;化学组成以SiO2、Al2O3、Fe2O3为主,其中SiO2含量最高,均值范围为62.45%~66.65%;Al2O3均值为15.34%~16.08%,Fe2O3含量均值为4.8%~5.28%,K2O、MgO、Na2O、 CaO等易溶组分含量很低,绝大部分元素含量均多不足1%。在主要化学风化指标中,CIA值均值为85.97%~87.48%,ba值均值为0.21~0.22:SiO2/Al2O3均值为7.04~7.12;SiO2/R2O3均值为5.83~5.91。可视为漫滩相沉积并经历了较强的风化过程。T3阶地网纹红土层磁化率值明显低于上部的均质红土层,各剖面网纹红土层均值范围为(10.56~19.49)×10-8m3/kg,均质红土层均值范围为(27.4~42.83)×10-8m3/kg。T2阶地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优势粒组,并且富含有一定比重的“风尘基本粒组”(10-50μm)。频率曲线呈现明显的单峰型,频率累积曲线中挟持组分和次生组分的含量较高,表明阶地上的棕黄色土层具有一定的风成特性;分选较差、偏度近于对称和正偏分布,峰度为中等峰态的特征,说明棕黄色土层中有近源粗粒的混入。主量元素以SiO2、Al2O3、TFe2O3为主,其中SiO2含量最高,Al2O3次之,Fe2O3含量居第三位,其中SiO2均值为69.98%,Al2O3均值为11.77%,Fe2O3均值为3.31%,而K2O、MgO、Na2O、CaO等易溶组分含量很低。化学蚀变指数CIA值自地表向下基本上逐渐增大;ba值、SiO2/Al2O3、SiO2/R2O3自地表向下基本上逐渐减小,CIA值均值为76.62%,ba值均值为0.39,SiO2/Al2O3均值为10.89,SiO2/R2O3均值为9.2,具有明显的风成特性。磁化率值的范围为(35.16~51.83)×10-8m3/kg之间,平均值为45.29×10-8m3/kg。T1阶地河漫滩层的粒度组成中砂组分为优势粒组,变化范围介于70.16%~90.67%,平均含量值84.32%,粉砂和粘土含量较少,颗粒较T2、T3阶地沉积物明显偏粗。粒度参数中分选较差,偏态属于极正偏,峰态属于很窄范畴;化学元素组成以SiO2、Al2O3、K2O、Fe2O3为主,其中SiO2含量最高,Al2O3次之,K2O和TFe2O3含量居第三位和第四位,SiO2含量均值为69.11%,Al2O3含量均值为12.19%,K2O含量均值为3.84%,Fe2O3含量均值为2.34%。而MgO、 CaO等其它易溶组分含量很低。其中CIA值均值为63.84%,ba值均值为0.64,SiO2/Al2O3均值为9.66, SiO2/R2O3均值为8.6。磁化率值的范围为(34.78-42.27)×10-8m3/kg之间,平均值为37.58×10-8m3/kg。(4)结合区域地层对比,T3、T2、T1三级阶地分别对应之江组、莲花组、鄞江桥组,构成Q2-Q3-Q4时代序列,三级阶地沉积物理化特征记录了金衢盆地内更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及趋势:T3阶地沉积物经历的风化程度最强,流域内整体经历了湿热环境;T2阶地棕黄色土层的风化程度减弱;T1阶地沉积物风化程度最弱,反映流域内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湿热程度趋于减弱。每级阶地理化指标存在的纵向变化则表明不同时代内流域环境还存在波动。(5)盆地内阶地的形成还与构造运动存在一定联系,盆地内早期发育的三级河流阶地与盆地北侧金华北山上发育的三层溶洞可能有较好的耦合关系。

刘尚仁[9](2012)在《粤东地区的河流阶地》文中指出依据广东东部超过32条河流、55处河流阶地、至少25个14C、热释光的冲积层测龄数据等情况,可知:粤东最多有6级河流阶地,最大阶地高度70 m且靠近现代主河床分布。从上游向下游第一级阶地明显变形:龙川县黎咀镇上游为常态阶地,黎咀镇下游至博罗县园洲镇为半埋藏阶地,园洲镇下游进入东江三角洲为埋藏阶地。而且该冲积物时代有渐新趋势,反映晚更新世河源地区的构造抬升较早或速率较快,中下游地区构造逐渐稳定或下沉。粤东至少有12处较典型的剥夷面砾石层。其特怔:①分布海拔20~210 m,与当地剥蚀台地高度相似;②位于当地级别最高、分布面积大的河流阶地上;③石岩镇玉律、平陵镇、东坑镇、水唇镇、龙母镇张坊等剥夷面砾石层由昔日河流形成,其谷中谷成为今日小河(只有狭窄河床河漫滩,或许有第一级河流阶地),今昔河流发育相隔数十万年;④剥夷面有两个倾斜方向:流域内向河谷和向下游倾斜;总体上由南岭向南海倾斜。

刘尚仁[10](2008)在《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河流阶地的分布与特征——广东河流阶地研究之二》文中研究指明依据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超过24条河流、80处河流阶地、97个沉积物年龄等情况,可知本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具有天然堤地貌和加积型特征,与全新世河漫滩组成冲积平原。山前半埋藏洪冲积阶地与全新世洪冲积扇组成山前倾斜平原。这两种平原地貌衔接过渡,沉积物同期异相,全新统通常是上更新统阶地面被蚀低后的补偿性沉积。多项证据显示新构造运动趋势:在中更新世以间歇性构造抬升为主,自晚更新世以来却变成间歇性下沉或稳定。自晚更新世以来包括珠江三角洲及其汇入的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一起构造下沉,所以珠江三角洲不是断块型三角洲;横穿广从断裂和瘦狗岭断裂的众多小河河谷地貌在该断裂处无显着变化,显示自晚更新世这些小河河谷形成以来该两断裂无明显造貌运动。

二、西江的河流阶地与洪冲积阶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江的河流阶地与洪冲积阶地(论文提纲范文)

(1)西江断裂三水龙池岗段对跨江大桥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2 项目区西江断裂展布情况
    2.1 西江主干断裂
    2.2 F1断裂
    2.3 F2断裂
3 断裂对桥梁工程影响
    3.1 实测西江断裂主干断裂对桥梁工程影响
    3.2 F1断裂对桥梁工程影响
    3.3 F2断裂对桥梁工程影响
4 结论

(2)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与河流发育年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2 剖面描述
        2.2.1 城北剖面
        2.2.2 溪口剖面
    2.3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
        2.3.1 ESR测年样品采集
        2.3.2 古地磁测年样品采集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ESR测年方法
        2.4.2 古地磁测年方法
第三章 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的年代
    3.1 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的年代
        3.1.1 ESR测年结果
        3.1.2 古地磁测年结果
        3.1.3 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的年代
    3.2 影响河流阶地发育的一般因素
        3.2.1 气候变化影响阶地发育
        3.2.2 构造运动影响阶地发育
        3.2.3 基准面影响阶地发育
    3.3 青弋江泾县段0.9Ma阶地的成因
        3.3.1 900 kaB.P.前后全球环境特征
        3.3.2 900 kaB.P.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特征
        3.3.3 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的成因
第四章 青弋江发育年代
    4.1 河流发育证据
        4.1.1 最老阶地指示河流发育年代
        4.1.2 河流最老砾石层指示河流发育年代
    4.2 青弋江发育年代
        4.2.1 青弋江发育的最晚年代
        4.2.2 青弋江发育的最早年代
        4.2.3 青弋江发育年代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

(3)广东郁南县磨刀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层堆积
二、文化遗物
     (一) 石核
     (二) 石片
     (三) 石器
     (四) 使用砾石
三、结语
     (一) 文化特征
     (二) 年代

(5)西江断裂三水-磨刀门段的主体分布及第四纪活动的年代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背景
3 空间展布特征
    3.1 北段:三水—高明段
    3.2 中段:鹤山—江门段
    3.3 南段:江门—磨刀门段
4 第四纪活动的年代学特征
5 结论

(6)沙湾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与地貌的耦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断裂带基本特征
    2.1 断裂带主体分布
    2.2 野外露头特征
        2.2.1 青萝嶂断裂(F10)
        2.2.2 紫坭断裂
    2.3 浅层地震勘察与蕉门水道联合钻孔验证
        2.3.1 西淋岗浅层地震探测
        2.3.2 蕉门水道联合钻孔验证
    2.4 沙湾断裂带第四纪活动性的年代学特征
3 断裂带基本特征与地貌的耦合性分析
    3.1 断裂与隆起或下陷地貌耦合性分析
    3.2 断裂活动与水系耦合性分析
    3.3 断裂与平原第四系厚度的耦合性
4 结论

(7)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方法研究 ——以肇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山水城市—山水城市空间形态
        1.2.2 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与进展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内容框架
第2章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基础理论研究
    2.1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概念
        2.1.1 城市形态
        2.1.2 山水文化
        2.1.3 风水理念
        2.1.4 山水城市
    2.2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内涵
        2.2.1 “天人合一”的生态内涵
        2.2.2 “师法自然”的景观内涵
        2.2.3 “寄情山水”的文化内涵
    2.3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构成
        2.3.1 山水与城市关系
        2.3.2 山水城市形态构成
    2.4 山水城市形态演变影响要素
        2.4.1 自然要素
        2.4.2 社会要素
        2.4.3 经济要素
        2.4.4 政策要素
    2.5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2.5.1 因地制宜,随形赋景
        2.5.2 巧于因借,重于意境
        2.5.3 山水城市的现代理想
第3章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技术方法借鉴
    3.1 国外空间形态相关理论与实践
        3.1.1 19 世纪末以前
        3.1.2 20 世纪初至 50 年代
        3.1.3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3.2 城市形态设计准则(Form-based code/Design code)
        3.2.1 产生背景
        3.2.2 核心内容
        3.2.3 操作流程
        3.2.4 与传统区划的区别
        3.2.5 案例研究: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 21 形态准则(Miami 21)
    3.3 宏大的城市守则(Grand Urban Rules)
        3.3.1 理论简介
        3.3.2 理论内容
    3.4 方法借鉴
        3.4.1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
        3.4.2 城市形态设计准则(Form-based Code/Design Code)
        3.4.3 宏大的城市守则(Grand Urban Rules)
第4章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法研究
    4.1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目标
        4.1.1 强化山水自然格局
        4.1.2 营造山水空间意象
        4.1.3 传承山水地域文化
        4.1.4 塑造山水城市形态
    4.2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控制原则
        4.2.1 整体性
        4.2.2 特色性
        4.2.3 人本性
        4.2.4 可实施性
    4.3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方法
        4.3.1 空间形态控制要素选择
        4.3.2 宏观层面空间形态控制
        4.3.3 中观层面空间形态控制
        4.3.4 微观层面空间形态控制
        4.3.5 小结
    4.4 形态控制实施策略
        4.4.1 公众参与
        4.4.2 控制指标图示化
        4.4.3 开发奖励制度
        4.4.4 完善运作制度
第5章 实证研究——肇庆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方法研究
    5.1 肇庆城市背景解读
    5.2 肇庆城市空间形态演进
        5.2.1 古城建制发展阶段
        5.2.2 环古城发展阶段
        5.2.3 东西加速拓展阶段
        5.2.4 端州鼎湖共同发展阶段
        5.2.5 小结
    5.3 肇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要素
        5.3.1 自然条件因素
        5.3.2 社会条件因素
        5.3.3 政策条件因素
    5.4 肇庆城市空间形态的现状问题分析
        5.4.1 城市山水空间特色丧失
        5.4.2 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不足
        5.4.3 城市用地开发不平衡
    5.5 肇庆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目标
        5.5.1 彰显自然生态特色
        5.5.2 传承历史人文特色
        5.5.3 创造城市时代特征
    5.6 肇庆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方法
        5.6.1 宏观层面空间形态控制
        5.6.2 中观层面空间形态控制
        5.6.3 微观层面空间形态控制
    5.7 肇庆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实施
        5.7.1 实施策略
        5.7.2 面临问题
第6章 结语
    6.1 成果小结
    6.2 论文研究的创新性
        6.2.1 山水城市分类
        6.2.2 相关理论“西为中用”
        6.2.3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方法研究
        6.2.4 肇庆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方法探索
    6.3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与复杂性
        6.3.1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6.3.2 本文研究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金衢盆地河流阶地发育和环境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河流阶地的研究现状
        1.2.1 河流阶地成因研究
        1.2.2 河流阶地年代研究
        1.2.3 河流阶地与环境演化
        1.2.4 我国主要江河流域阶地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区域背景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
        2.1.3 水系
        2.1.4 土壤植被
    2.2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
    2.3 实验分析与数据分析方法
        2.3.1 实验分析方法
        2.3.2 数据分析方法
3 金衢盆地河流阶地的类型与分布
    3.1 金衢盆地河流阶地的类型
    3.2 金衢盆地河流阶地的分布
        3.2.1 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3.2.2 典型阶地的分布和结构
4 金衢盆地河流阶地的沉积物特征
    4.1 第三级阶地(T3)的沉积物特征
        4.1.1 粒度特征
        4.1.2 化学元素特征
        4.1.3 磁化率特征
    4.2 第二级阶地(T2)的沉积物特征
        4.2.1 粒度特征
        4.2.2 化学元素特征
        4.2.3 磁化率特征
    4.3 第一级阶地(T1)的沉积物特征
        4.3.1 粒度特征
        4.3.2 化学元素特征
        4.3.3 磁化率特征
5 阶地与环境变化探讨
    5.1 阶地与气候变化
    5.2 阶地与构造运动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粤东地区的河流阶地(论文提纲范文)

1 粤东河流阶地的分布
2 粤东河流阶地说明
    2.1 河流阶地的一般情况
    2.2 粤东有较多的剥夷面砾石层
        2.2.1 夷平面、剥夷面、齐峰面
        2.2.2 剥夷面砾石层特征
        2.2.3 倾斜的剥夷面
    2.3 河流阶地反映的地壳运动
    2.4 质疑两处河流阶地
        2.4.1 海丰县公平镇西北的阶地
        2.4.2 博罗县福田镇铁场阶地年龄

(10)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河流阶地的分布与特征——广东河流阶地研究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1 河流阶地的分布
2 河流阶地的特征
    2.1 第一级河流阶地特征
    2.2 第二级和更高级河流阶地
3 河流阶地所反映的第四纪构造运动
    3.1 新构造运动趋势由上升变为下沉或稳定
    3.2 珠江三角洲不是断块型三角洲
    3.3 广从断裂和瘦狗岭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显着的造貌运动
4 结论

四、西江的河流阶地与洪冲积阶地(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江断裂三水龙池岗段对跨江大桥影响分析[J]. 马建朋.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9(01)
  • [2]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与河流发育年代研究[D]. 胡晨琦. 安徽师范大学, 2018(01)
  • [3]广东郁南县磨刀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 刘锁强. 考古, 2017(05)
  • [4]西江断裂三水至磨刀门段第四纪活动性再研究[J]. 董好刚,陈宇达. 热带海洋学报, 2017(02)
  • [5]西江断裂三水-磨刀门段的主体分布及第四纪活动的年代学特征[J]. 曾敏,董好刚.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6(04)
  • [6]沙湾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与地貌的耦合性分析[J]. 董好刚.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6(03)
  • [7]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方法研究 ——以肇庆市为例[D]. 李珏.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8]金衢盆地河流阶地发育和环境变化[D]. 曹林. 浙江师范大学, 2012(02)
  • [9]粤东地区的河流阶地[J]. 刘尚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10]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河流阶地的分布与特征——广东河流阶地研究之二[J]. 刘尚仁. 热带地理, 2008(05)

标签:;  ;  ;  ;  ;  

西江河流阶地与洪水冲积阶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