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CPU 的盒子里游出来

从 CPU 的盒子里游出来

一、从CPU的盒子里游出来(论文文献综述)

郭鹏[1](2016)在《在移动终端上实现沉浸式的VR体验》文中指出为了使头显VR达到沉浸式效果,需要在视觉、听觉以及用户体验上提高,这对处理器及工具软件提出了挑战,高通已有相关的解决方案。

高勇[2](2014)在《IPTV机顶盒播放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光纤通信的普及,在三网融合的推动下,IPTV(互联网电视)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向用户呈现各种业务载体的IPTV机顶盒播放器,随着IPTV的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IPTV机顶盒播放器是机顶盒的核心功能模块之一,论文正是基于IPTV机顶盒巨大的市场需求,对IPTV机顶盒播放器进行设计与实现。论文研究的IPTV视频点播终端采用IPTV机顶盒+电视机的接收方式,这种形式的IPTV终端兼顾了个人电脑和电视机的功能。IPTV机顶盒采用的芯片为ST7109,该芯片是一款高集成度的高清机顶盒解码芯片,价格低廉,性能良好,为IPTV视频点播终端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论文深入讨论了嵌入式Linux下IPTV视频点播终端的技术理论和实现方法。首先从总体上介绍IPTV的发展状况;同时对课题所涉及到的主要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IPTV机顶盒技术、流媒体技术、IRTP/RTCP/RTSP/SDP协议及MPEG-2传输流等;论文重点对阐述了IPTV视频点播终端的系统进行了设计:流媒体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交互流程,音视频的解码播放,并介绍了和播放器模块相关的一些模块。在客户端设计中,重新封装了read和write函数;在地址解析时增加了对IPv6地址的解析,并根据IPv4和IPv6地址建立相应的套接字;论文还提出了断网重连机制,提高了用户的视频体验效果。最后,为实现播放器和其他模块间的通信,还设计了IPC通信模块。论文最终实现的播放器具有播放、暂停、快进/快退、支持IPv4和IPv6、断网重连等功能,并且经过大量测试,播放器性能稳定,视频体验效果良好。论文的创新点在于论文研究的播放器同时支持IPv4和IPv6,并能实现断网重连。本人主要设计并实现了客户端模块。

杨帆[3](2013)在《软件安全性测试与分析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带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普及的信息技术使得世界成为“地球村”,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及通信方式。然而,信息产业在迅猛发展、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人们仅仅关注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可用性,从设计到实现均没有考虑安全因素,事实证明这给信息基础设施带来了各种安全隐患。软件是信息基础设施的灵魂,软件设计由于安全性欠缺的历史原因和功能需求日益复杂的现实原因,经常发生各种故障和失效,给社会和用户带来巨大损失。软件测试是对软件进行人工或自动分析,检验其能否满足设计需求的过程;通过静态的源代码分析以及动态的目标码运行来判断软件是否具备预期的功能和性质。安全属于软件的非功能属性,软件测试可以发现、定位进而排除软件的安全隐患。因此,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安全的关键技术,也是软件在开发和维护中必要的安全手段。本文所指的软件测试与分析主要是从“发现”的角度出发,利用测试技术,去寻找软件中潜在的或者未公开的性质,特别是导致安全隐患的因素。从安全性分析的角度来说,本文的软件测试围绕恶意代码检测、漏洞定位、代码冗余简化、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主机安全加固等四个关键技术展开,结合软件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和系统开发实现,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具体包括:1.针对传统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漏报率高且运行效率低、很大程度依赖于人工检测的问题,本文研究并实现了基于图编辑距离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通过静态分析技术将恶意代码抽象为函数调用图,采用图的编辑距离作为恶意代码间相似度的评估标准,因此恶意代码的分类识别就转化为在已建立的恶意代码图数据库中搜索最小编辑距离邻居图的问题。为了提高检测速度,引入了函数对应的汇编指令集和多路优势点树的高维索引算法等一系列优化方案。实验证明,该方案可有效识别恶意代码的变种,且兼顾了检测的准确性和运行效率。2.基于大型软件开发过程的复杂性、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构成一个复杂的协作关系网络的现实,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复杂网络思想的新思路用于补丁比对和漏洞定位。将大型软件的函数调用图看做一个复杂网络系统,用多维复杂网络系统级特征量去描述软件的结构特征,生成软件的复杂网络结构签名,作为软件间相似度评估的依据;进而可进行原文件和补丁文件之间的比对,通过复杂网络中连通集团的递归分裂和回溯可初步定位漏洞的函数级位置;进一步使用控制流程图级的补丁比对技术,定位漏洞的精确位置。该方法采用“软件网络观”的思想,是补丁比对和漏洞定位的一种新尝试。3.现有代码优化方法一般都侧重于时间效率的提高而非代码量的缩减,且通用性不高,本文从软件静态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并实现了指定功能的代码冗余简化测试方法。基于软件的源代码或中间代码,通过程序依赖图研究被测对象的程序分支、变量之间的依赖和关联关系,建立一种通用的冗余代码定位测试方法。与常见的代码优化技术侧重于时间效率的提高相比较,本文基于源代码和目标代码对最终目标代码的代码量进行了压缩,测试分析全面,不受源码所用语言和是否具有源码的限制。4.针对传统的恶意代码检测只考虑代码自身行为,而不考虑作为主体的用户的使用场景,研究并实现了基于动态知识库的用户行为安全辅助系统。本文在对进程行为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还分析了用户的使用习惯;通过攻击树模型和贝叶斯算法判定未知文件的恶意性,对用户获取文件的来源地进行安全权值统计,通过更新知识库和动态学习最终形成对主机安全的评估值;从而给用户行为提供实时安全性判定,提高用户主机的安全防护水平,加固主机安全。这是将用户行为和软件行为相结合来判定文件安全和辅助用户安全使用主机的新方法。

郑璞洁[4](2013)在《便携式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实验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听觉稳态诱发响应(Auditory Steady State Response, ASSR)是一种提取自人体头皮脑电的诱发响应信号。在临床上,对该诱发响应电位的提取和识别,主要存在三种用途:第一,通过检测ASSR信号完成客观的听力测试;第二,通过进行ASSR实验观察神经系统的损伤;第三,通过检测ASSR信号的变化判断麻醉深度。上述三种ASSR实验的临床应用主要仍处于研究阶段,正是因为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一个方便可靠的实验系统是必要的。因为ASSR信号相较于背景脑电来说十分微弱,所以,进行该响应提取的实验系统必须保证长时间的稳定工作。本文提出了一种便携式的ASSR实验系统设计方案。不同于传统的独立听觉刺激器配合商业化脑电放大器的设计方案,本文中的系统将两个部分结合到一个完整的实验装置中,在120*120*50mm3的系统体积内,集成听觉刺激声的输出和8导脑电信号的同步采集。本文中系统的核心处理器为TI的TMS320C5515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芯片。使用两块DSP芯片,分别控制刺激声音的输出和脑电信号的采集。两个处理器之间通过2个输入输出管脚模拟串行通信,完成控制和反馈。使用2块SD卡分别用于存储待播放的声音文件以及实时存储采集到的脑电信号。在硬件电路构建的基础之上,本文给出了自行设计的两种文件格式,分别用于表示声音数据以及声音刺激序列。系统软件与这两种文件格式相配合,完成对声音数据和刺激序列的解析,按照刺激序列要求播放声音。为了验证系统性能,分别开展了3个方面的系统测试。第一,独立测试了声音刺激器的部分,通过示波器观察声音波形的输出,同时还利用示波器测试了声音的输出和触发信号的延时量,最后使用商业化放大器,完成了4个受试的一系列基本的ASSR实验,绘制出了与传统结果相符的脑电地形图;第二,对脑电放大器进行了电气性能测试,利用函数信号发生器完成了对脑电放大器输入阻抗、噪声水平、共模抑制比等的测试;第三,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声音刺激序列,在6个受试上完成了该序列的ASSR实验,在进行实验之前,执行了一系列电磁干扰的测试,构建出了一个可认为不存在电磁干扰的实验环境。总的来说,本文提出的ASSR实验系统具备便携式低功耗的优势,且可满足长时间稳定的工作,可用于临床上完成各类ASSR实验研究。

来远远[5](2012)在《三维控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嵌入式产品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使用,图形用户界面作为人们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在嵌入式开发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二维图形界面能够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相对于生动多样、新奇精美的三维图形界面就逊色不少。在三维界面开发中OpenGL开放图形库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复杂的设计流程不容易被开发者掌握和理解,Intel对OpenGL进行封装和裁剪实现了一个简洁易用的Cogl图形库。基于用户和开发者两方面的特殊需求,借助于Cogl实现了一个结构层次清晰、编程简洁高效、控件功能和特效种类丰富的NG三维控件系统。其中主要完成了控件系统事件管理模块、控件显示模块、三维特效和控件层的设计,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做了相关测试,解决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优化了系统性能。系统事件管理模块采用消息驱动的事件管理机制设计而成,实现了对外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产生消息的接收、传递和用户具体事件的处理。系统的显示模块主要从控件关系角度讲述了控件的绘制、控件的Z序和控件的裁剪实现。NG三维控件系统中的物体对象实际上是二维图像呈现在三维空间中,控件的绘制和二维图形系统中物体的绘制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基于图像混合和三维图形矩阵变换的相关理论以及对控件运动过程的具体控制,实现了控件的半透明、几何变换和三维动画等特效。通过分析控件的分类、控件之间的关系和控件的行为属性,实现了控件系统基本结构和公共方法类结构的设计,并按照GObject框架搭建了系统平台。

姚利明[6](2010)在《蚁群并联光伏发电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阳能做为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以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绿色环保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光伏效应作为太阳能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年来随着常规能源日益紧张、污染日益加剧情况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新能源的发展,光伏发电技术得以此契机,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大功率光伏电站逐渐增多,功率逐步加大。在研究设计大功率光伏电站过程中,首先根据负载的需求以及当地光照强度和场地等诸多因素来合理配置光伏电站的阵列,开发出高效的控制器,以提高发电效率。本文在实验室现有研究基础上,分析光伏发电方阵的串并联结构中单块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对整个方阵发电效率的影响,测试同种规格光伏组件不同工作条件下串联、并联后的输出特性。通过分析比较特性曲线,得出当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出现差异时,通过并联方式组成的光伏方阵较之串联方式发电效率高的结论。根据这一结论,摒弃原有串并联结构的光伏方阵,提出一种新型的并联方式。结合设计出的电流泵控制器共同组成蚁群并联光伏发电系统。首先介绍了组成光伏电池最基本的半导体PN结的工作机理、光伏效应的工作原理以及光伏方阵的串并联结构。分析光伏方阵中串并联结构输出特性,为了形象直观的观测到部分光伏组件工作性能差异对整个串并联结构中串联支路工作效率的影响,设计制作出以直流数字电子负载为原理、PIC16F877A型单片机为控制检测传输为核心的下位机,编程开发了基于Delphi7.0软件的PC端测试描绘软件的上位机。共同组成光伏输出特性测试、曲线描述系统。据此系统测试描述两块同种规格的光伏组件不同组态下的输出特性以及最大功率点位置,定性定量的分析出组件并联方式对光伏发电系统工作效率的优势所在。根据光伏方阵中并联结构的优点,提出一种新型的蚁群并联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开发出以升压变换技术为核心的高效电流泵,通过最终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蚁群并联结构在应对组件输出特性差异、光伏方阵组合安装、线路安全绝缘设计、系统故障检测等方面较传统光伏发电系统中的串并联结构有很强的优势。

罗军[7](2007)在《基于流的粒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粒子系统是三维图形引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模拟动态、模糊、不规则物体的有效算法。在虚拟现实、数字娱乐、三维仿真、影视特效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的快速发展,可编程能力不断增强,GPU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通用的计算平台。近几年,基于GPU的通用计算已成为计算机领域新的研究热点。粒子系统通常是在CPU上进行粒子的物理运算,然后将运算结果传输给GPU绘制。当粒子数目巨大时(如100,000个),运算时间和CPU-GPU的数据传输时间对实时渲染来说都难以接受。同时,在CPU上还要进行碰撞检测、骨骼动画、场景简化等计算,因此CPU成为了系统瓶颈。如何将CPU的运算转移到GPU上并减少CPU-GPU的数据传输,是提高绘制效率的关键。在分析粒子系统的并行算法和GPU编程技术基础上,把粒子系统和基于GPU的通用计算结合起来,在GPU上实现了粒子系统。它把基于GPU的硬件编程和基于DirectX的图形编程封装起来,为程序开发人员了提供一个简易清晰的程序框架,极大地提高了应用程序开发效率。为方便GPU粒子系统在不同开发环境中使用,我们利用COM技术把这些核心程序包装成一个插件——粒子系统引擎。在引擎基础上,结合Windows界面技术,我们开发了一个可视化的粒子系统编辑环境——粒子系统编辑器。利用该编辑器,只需做简单调试就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粒子效果。把这些效果保存下来可在其它三维程序中用粒子系统引擎加载。粒子系统与其它对象融合在一起,可构成更复杂的三维场景。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粒子系统引擎为核心,以粒子系统编辑器为工具,其它三维程序为具体应用环境的完整解决方案。其中粒子系统引擎用并行算法在GPU上实现,实时性好;粒子编辑器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引擎与其它三维程序兼容性好;实验证明整个方案切实可行。

潘小敏[8](2006)在《计算电磁学中的并行技术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着力于计算电磁学中并行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基于多层快速多极子中不同层间数据分布和计算时间不同的特点,提出并具体实现了一种按不同方式并行处理不同层平面波和转移矩阵的高效多层快速多极子并行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多波前法并行求解稀疏矩阵的技术,进一步提出并初步实现了合元极技术的并行方案。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精度和效率,展示它对实际应用中复杂目标电磁散射问题的求解能力,计算了一些复杂形状电大尺寸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最后,针对微波遥感应用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利用多层快速多极子技术模拟了粗糙表面的合成孔径雷达回波,进而分析了回波的统计特性,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

吴军[9](2005)在《轮廓曲线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文中研究指明轮廓曲线数据的采集是利用计算机处理物体外形几何信息的基础。本文结合铁路轮轨外形安全监测的实际,对一种物体外形曲线的采集与处理方法和系统进行了研究,同时该方法与系统也可用于其他场合。 由于DSP芯片TMS320LF2407A具有功耗低、处理速度快的特点,且具有直接处理光电编码器信号的功能,所以被选作为轮廓曲线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的CPU。该DSP具有两套正交编码脉冲(QEP)处理电路,可同时对两套光电编码器进行四细分计数,提高了分辨率,且具有标准串行通信接口,可与PC机的串口相连,把数据传输到PC机上进行分析和处理。 采集模块电路简单,只包含2407A所需要的最少元器件,即存储器、电源转换(5V—3V)及JTAG调试接口等。完成了TTL转RS232的电路连接及DSP与光电编码器的连接,并绘制了电路图。编制了2407A的软件,其中包括系统的配置、外部中断、正交编码脉冲信号的计数和串口通信等部分程序,程序的开发采用了CCS2.21。 采用Visual C++作为开发平台,编制了基于Windows的上位机人机界面软件。该软件的编制利用了多线程的设计方法,并采取了线程之间的同步以及对缓冲区的共享访问与互斥措施,保证了图形的实时显示和数据的安全性。人机界面程序还把数据保存为文本文件,以便利用其它专用数学工具软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本文最后针对采集得到的原始数据的特点,讨论了分析和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插值、平滑滤波和拟合等。 经硬件和软件的综合调试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轮廓曲线数据采集系统,采集速度快、精度高,功耗仅1.25W,为实现移动测量奠定了基础。

伍前红[10](2004)在《可信密码学计算的关键技术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可信密码学计算的关键技术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高效的知识证明协议、可信的公钥加密与不经意加密、高安全性的数字签字与匿名数字签字、可信的电子商务协议设计等问题,提高这些密码学原型与系统的安全性与效率。主要成果有: 1、在知识证明技术方面,给出一个简单的知识证明协议,证明一个秘密整数在特定区间内,用于电子商务系统和论文中其它协议的设计。该协议比Boudot给出的协议更简单,效率更高。2、在加密和可信加密技术方面,首次将对称密码的核心技术非线性S盒用于设计公钥密码系统,给出基于子集和问题的公钥密码体制的新设计,改进可验证的ElGamal加密和RSA加密。提出利用迭代S盒模拟指数运算,从而模拟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的密钥协商,公钥加密和数字签字。给出一个实例,在该实例中S盒的迭代远远快于模指数计算。其模拟的离散对数密码系统较RSA和ElGamal系统快大约300倍。由于从S盒的输入和输出计算S盒的迭代次数不比离散对数容易,因此该系统可以使用更短的公钥和私钥达到同等的安全性。这一方法有很高的应用前景。使用高密度随机背包问题,模拟ElGamal密码体制和McEliece密码体制。在高密度随机背包困难性假设下,可以证明方案在唯密文攻击下是安全的。在计算上的效率大约是RSA体制的14000倍。由于背包问题是NP-完全问题,该方案有望抗击未来的量子敌手。改进Stadler的ElGamal可验证加密方案,使可公开验证的ElGamal加密仍然具有语义安全性,并推广到多接收者的ElGamal加密情形;给出可公开验证的RSA加密,效率较通用构造方法高。3、在数字签字与认证方面,给出对抗量子敌手的数字签字的计算复杂性假设和签字模型,提出基于随机高密度背包问题的数字签字方案。在合理的参数设置和复杂性假设下,该方案具有接近于RSA签字的复杂性,并可能抗击量子敌手的攻击。首次提出利用不可逆物理过程的数字签字,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建议一个数字签字方案,对签字的实现进行离散化处理。扩展Able等的环签字通用方法,使其可以用于使用分割-选择技术的知识签字。利用该方法,基于图同构问题给出一个环签字。首次提出共享公钥但私钥独立的匿名签字概念,从原理上解决在Ad Hoc群体中匿名签字复杂性线性增长的问题。基于NP-完全的弱独立性问题,给出一个具体的签字方案。4、在可信不经意加密方面,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给出具有最优在线效率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不经意传输。该方案最先实现具有最优在线效率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不经意传输,也不可能有更高在线效率的设计。提高上述方案的安全性,使得不经意传输具有可公开验证性,保证协议的输入和输出是可信的。

二、从CPU的盒子里游出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CPU的盒子里游出来(论文提纲范文)

(2)IPTV机顶盒播放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IPTV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本课题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IPTV机顶盒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IPTV机顶盒结构
    2.2 流媒体技术
        2.2.1 实时传输协议RTP
        2.2.2 实时传输协议RTCP
        2.2.3 实时流传输协议RTSP
        2.2.4 会话描述协议SDP
        2.2.5 视频编码和封装
    2.3 MPEG-2传输流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播放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播放器的功能需求
    3.2 播放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2.1 硬件平台选择
        3.2.2 软件平台选择
        3.2.3 RTSP客户端方案选择
    3.3 模块设计
        3.3.1 播放器框图结构
        3.3.2 播放器软件总体架构方案设计
        3.3.3 支持IPv4和IPv6协议的方案
        3.3.4 read和write函数封装
        3.3.5 断网重连方案
    3.4 解码播放模块功能设计
        3.4.1 解码播放模块的功能
        3.4.2 STAPI主要模块介绍
        3.4.3 解码播放模块的使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播放器点播系统的实现
    4.1 媒体数据接收模块的实现
        4.1.1 援放器与服务器的交互实现
        4.1.2 断网重连机制实现
    4.2 音视频解码播放模块的实现
        4.2.1 音视频解码
        4.2.2 视频显示
        4.2.3 音视频同步的实现
    4.3 播放器与其他模块的交互
        4.3.1 与播放相关模块的功能
        4.3.2 模块间通信的实现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播放器视频点播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播放器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3)软件安全性测试与分析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软件测试
        1.2.1 基本概念
        1.2.2 测试方法
    1.3 软件安全
        1.3.1 基本概念
        1.3.2 可信计算与软件安全
        1.3.3 软件安全性测试与分析
    1.4 应用场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图编辑距离的恶意代码检测
    2.1 相关工作介绍
        2.1.1 恶意代码检测
        2.1.2 逆向工程技术
        2.1.3 图编辑距离
        2.1.4 高维度量空间索引
    2.2 系统设计
    2.3 程序的静态特征提取和初始匹配
    2.4 基于二分图匹配的图编辑距离计算
        2.4.1 图编辑距离计算
        2.4.2 匈牙利算法实现
    2.5 度量空间的高维索引结构
        2.5.1 双层索引结构
        2.5.2 MVPT索引结构
    2.6 实验及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复杂网络结构化签名的漏洞定位方法
    3.1 相关工作介绍
        3.1.1 漏洞定位
        3.1.2 复杂网络
    3.2 系统设计
    3.3 基于复杂网络特征的结构化签名生成和比对
        3.3.1 复杂网络统计特征量
        3.3.2 特征量提取
        3.3.3 结构化签名生成和比对
    3.4 函数级的漏洞初步定位
    3.5 控制流程图级的漏洞精确定位
    3.6 实验及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程序依赖图的代码冗余简化测试方法
    4.1 相关工作介绍
        4.1.1 代码冗余简化
        4.1.2 程序依赖图
    4.2 系统设计
    4.3 程序依赖图的生成
        4.3.1 相关定义
        4.3.2 控制依赖
        4.3.3 数据依赖
        4.3.4 PDG生成
    4.4 冗余简化测试
        4.4.1 节点合并
        4.4.2 循环合并
        4.4.3 分支删除
        4.4.4 简化目标代码的产生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动态知识库的用户行为安全辅助系统
    5.1 相关工作介绍
        5.1.1 动态知识库
        5.1.2 沙盒
        5.1.3 攻击树
        5.1.4 贝叶斯公式
        5.1.5 主机安全
    5.2 系统设计
    5.3 动态行为获取和知识库的初始化
    5.4 攻击树的实现
    5.5 文件权值的计算
    5.6 主机权值的计算
    5.7 实验及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的主要贡献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从事的科研工作
致谢

(4)便携式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实验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听觉诱发电位与听觉稳态诱发电位
    1.2 ASSR 的应用价值
        1.2.1 客观听力测试
        1.2.2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2.3 麻醉深度的客观评价
    1.3 ASSR 信号的提取
    1.4 ASSR 实验设备现状
        1.4.1 声音刺激器
        1.4.2 脑电采集设备
    1.5 本课题的意义和目标
第2章 听觉刺激器的设计
    2.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2.2 听觉刺激器功能描述
        2.2.1 听觉刺激器作为主控制器的功能描述
        2.2.2 刺激声的类型
        2.2.3 刺激声序列的设计
    2.3 主控制器及声音刺激器(DSP0)具体设计描述
        2.3.1 DSP0 部分硬件框图
        2.3.2 DSP0 部分软件程序设计
    2.4 SD 协议及通过 DSP 读写 SD 卡
        2.4.1 SD 协议
        2.4.2 SD 卡的初始化在 DSP 上的实现
        2.4.3 SD 卡的读写在 DSP 上的实现
        2.4.4 通过 DSP 中的 DMA 模块实现 SD 卡的读写
    2.5 FAT32 文件系统
        2.5.1 FAT32 文件系统结构分析
        2.5.2 FAT32 文件系统下文件的识别与读写
    2.6 声音文件的设计和播放
        2.6.1 声音文件格式的设计
        2.6.2 声音文件在系统中的播放
        2.6.3 音频编解码器的配置
    2.7 配置文件设计及 DSP 对其的分析
        2.7.1 配置文件的设计
        2.7.2 配置文件在 DSP 中的分析与识别
    2.8 同步触发信号(TRIGGER)的输出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听觉刺激器的性能测试及实验
    3.1 性能测试及实验综述
    3.2 SD 卡的数据读写速度测试
    3.3 声音输出的测试
        3.3.1 通过示波器观察声音刺激波形
        3.3.2 通过示波器测量声音输出与 TRIGGER 之间的时间差
        3.3.3 声音刺激的稳定性分析
    3.4 使用商业化放大器完成的 ASSR 实验
        3.4.1 40Hz 响应与 90Hz 响应的脑电地形图
        3.4.2 IAFM 刺激下脑电的频率响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脑电放大器的设计
    4.1 脑电放大器硬件电路的设计
        4.1.1 电源和时钟相关部分的电路设计
        4.1.2 模拟信号的输入部分
        4.1.3 数字信号的部分
        4.1.4 脑电放大器实验板实物
    4.2 DSP1 对脑电放大器的控制
        4.2.1 DSP 通过 SPI 总线对脑电放大器进行控制
        4.2.2 DSP 与 AD 之间通过 IO 口的连接
        4.2.3 DSP 控制脑电放大器的初始化
    4.3 脑电数据存储格式的设计
        4.3.1 SPI 总线数据的输入
        4.3.2 SD 卡数据存储的设计
        4.3.3 脑电数据信息文件的设计和改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脑电放大器的性能测试
    5.1 脑电放大器测试概述
    5.2 放大器 AD 转换有效位宽的测试
    5.3 电流噪声的测试
        5.3.1 各通道正极电流噪声的测量
        5.3.2 REF 导联电流噪声的测量
    5.4 共模抑制比的测试
    5.5 各个通道输入阻抗的测试
        5.5.1 各个通道正极输入阻抗的测试
        5.5.2 REF 导联输入阻抗的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整合
    6.1 DSP0 与 DSP1 连接的总体描述
    6.2 触发信号的连接
    6.3 IO 口模拟 UART 通信
    6.4 系统整体初始化流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完整系统的 ASSR 实验及结果
    7.1 ASSR 实验及电磁干扰测试的设计
    7.2 用清水做介质测量电磁干扰
    7.3 ASSR 实验
        7.3.1 响应幅度随刺激音量的变化
        7.3.2 不听取声音的实验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系统的应用价值与比较
    8.2 系统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展望
        8.2.1 声音刺激器中加入频率补偿滤波器
        8.2.2 脑电采集设备中加入实时的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三维控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概况
    1.3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2 三维控件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2.1 三维控件系统的需求分析
    2.2 三维控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三维控件基本系统的实现
    3.1 控件系统的结构设计
    3.2 事件管理机制
    3.3 控件显示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三维特效和复杂控件的实现
    4.1 三维特效的设计实现
    4.2 复杂控件的设计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和优化
    5.1 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
    5.2 系统优化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6)蚁群并联光伏发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历史及特点
    1.3 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1.3.1 国外太阳能利用现状
        1.3.2 我国太阳能利用现状
    1.4 课题背景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伏效应的基本原理
    2.1 半导体PN 结
        2.1.1 本征半导体
        2.1.2 P 型半导体
        2.1.3 N 型半导体
        2.1.4 PN 结及其单向导电特性
    2.2 光伏效应
        2.2.1 PN 结光电效应
        2.2.2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
        2.2.3 光伏电池的特性曲线
    2.3 光伏电池的类型和组件结构
        2.3.1 光伏电池的分类
        2.3.2 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
        2.3.3 光伏电池的结构
    2.4 光伏电池阵列性能分析
        2.4.1 光伏阵列的串、并联结构
        2.4.2 光伏阵列的伏安特性
        2.4.3 组件串联失调对方阵输出特性的影响
        2.4.4 组件并联失调对方阵输出特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伏组件特性测试系统设计
    3.1 测试光伏组件特性的依据
    3.2 光伏组件特性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2.1 D/A 转换模块
        3.2.2 数据采集模块
        3.2.3 直流电子负载模块
        3.2.4 串口通信模块
        3.2.5 PIC 单片控制模块
        3.2.6 整体硬件接线图
        3.2.7 硬件抗干扰的方法
    3.3 光伏组件特性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3.3.1 上位机(PC 机)软件设计
        (1) 系统登录窗体模块设计
        (2) 提示界面模块设计
        (3) 测试主界面窗体设计
        3.3.2 下位机(单片机)软件设计
        (1) 单片机的C 语言及开发工具简介
        (2) 下位机主程序设计框图
        (3) A/D 采样子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蚁群并联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4.1 光伏组件测试数据分析
        4.1.1 正常条件下单片光伏组件的端口特性
        4.1.2 局部受遮蔽条件下单片光伏组件的端口特性
        4.1.3 正常条件下串联光伏组件的端口特性
        4.1.4 局部受遮蔽条件下串联光伏组件的端口特性
        4.1.5 正常条件下并联光伏组件的端口特性
        4.1.6 局部受遮蔽条件下并联光伏组件的端口特性
    4.2 综合测试比较分析
    4.3 蚁群并联光伏发电系统的提出
    4.4 蚁群并联系统单向电流泵的设计
        4.4.1 BOOST 变换电路拓扑分析
        4.4.2 变换器关键器件参数设计
        4.4.3 场效应管驱动电路设计
    4.5 蚁群并联光伏发电系统
        4.5.1 硬件电路设计
        4.5.2 软件控制分析
        4.5.3 试验测试与结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流的粒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知识介绍
        1.1.1 粒子系统介绍
        1.1.1.1 粒子系统原理
        1.1.1.2 粒子系统的特点
        1.1.2 基于流的计算模式
        1.1.2.1 基于流的计算模式简介
        1.1.2.2 图形处理器的发展
        1.1.2.3 基于图形处理器的通用计算
    1.2 粒子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1 粒子系统应用价值
        1.3.2 GPU 粒子系统研究意义
        1.3.3 粒子系统解决方案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与内容安排
        1.4.1 本文的研究工作
        1.4.2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流的粒子系统的算法设计
    2.1 基于流的粒子系统属性存储
    2.2 基于粒子运动轨迹的碰撞检测算法
        2.2.1 数据的输入
        2.2.2 射线与三角形的求交算法
        2.2.3 求交结果的输出
    2.3 基于流的粒子系统属性的更新
        2.3.1 粒子速度属性的更新
        2.3.2 粒子位置更新
        2.3.3 粒子颜色更新
        2.3.4 生命周期的更新
    2.4 奇偶归并排序算法
第三章 基于流的粒子系统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3.1 面向对象的引擎架构设计
        3.1.1 粒子系统引擎功能
        3.1.2 粒子系统引擎的主要类的设计
        3.1.2.1 主要类的调用关系
        3.1.2.2 各个类主要功能介绍
        3.1.3 粒子系统引擎的扩展类的设计
        3.1.3.1 发射器类的扩展
        3.1.3.2 特效类的扩展
    3.2 粒子系统引擎实现的关键技术
        3.2.1 利用DirectX 实现粒子系统的计算和绘制
        3.2.1.1 DirectX 的图形处理流程
        3.2.1.2 利用HLSL 实现粒子系统的计算
        3.2.1.3 PointSprite 技术实现粒子系统的绘制
        3.2.2 COM 技术实现粒子系统引擎的插件
        3.2.3 XML 技术实现粒子系统的保存和加载
第四章 粒子编辑器的实现技术和技巧
    4.1 粒子编辑器的设计
        4.1.1 粒子编辑器的功能
        4.1.2 粒子编辑器的开发软件选择
        4.1.3 粒子编辑器的主要类
        4.1.4 粒子系统引擎插件的使用
    4.2 粒子编辑器主要窗口的实现技术
        4.2.1 显示三维粒子系统的主窗口
        4.2.1.1 主窗口的绘制
        4.2.1.2 主窗口中消息的响应
        4.2.2 粒子系统的属性窗口
    4.3 交互的实现
        4.3.1 粒子系统的选择
        4.3.2 粒子系统的移动
        4.3.3 粒子系统的旋转
        4.3.4 步长的调整
    4.4 场景相机的控制
    4.5 文件的读写
    4.6 背景的切换
第五章 粒子系统的应用案例
    5.1 粒子编辑器的应用
        5.1.1 跳动的火苗
        5.1.2 闪烁的霓虹灯
        5.1.3 漫天飞舞的雪花
        5.1.4 喷射的尾焰
        5.1.5 滚滚浓烟
        5.1.6 烟花
    5.2 虚拟校园中的粒子系统解决方案
        5.2.1 粒子系统的制作和加载流程
        5.2.1.1 可视化效果的制作
        5.2.1.2 粒子系统与场景的合成
        5.2.2 粒子系统的性能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计算电磁学中的并行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矩量法
        1.1.1 矩量法的基本步骤
        1.1.2 电磁应用中的矩量法
    第二节 有限元方法
        1.2.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步骤
        1.2.2 电磁应用中的有限元方法
    第三节 混合法
        1.3.1 等效原理
        1.3.2 模式理论
    第四节 并行技术与计算电磁学
        1.4.1 并行硬件平台
        1.4.2 并行算法的概念
        1.4.3 并行技术在计算电磁学中的应用
    第五节 本文主要内容和章节构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并行基础知识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并行系统概况
        2.2.1 并行计算机发展简史
        2.2.2 可扩展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
        2.2.3 目前世界高性能计算机的状况
    第三节 集群系统介绍
        2.3.1 集群节点的发展
        2.3.2 集群互连网络
        2.3.3 集群中间件和单一系统映象(SSI)
    第四节 本文使用的集群系统
    第五节 并行算法相关知识
        2.5.1 并行算法效率的定义
        2.5.2 并行算法设计的一般原则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快速多极子技术及其最新发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快速多极子
        3.2.1 快速多极子技术的基本思路
        3.2.2 快速多极子技术的数学原理
    第三节 多层快速多极子技术的基本思路
        3.3.1 多层快速多极子的思路
        3.3.2 快速多极子技术的数学描述
    第四节 快速多极子技术的发展
        3.4.1 转移矩阵的快速计算和转移过程的重新设计
        3.4.2 利用对称性减少系数矩阵内存
        3.4.3 内存循环使用技术
        3.4.4 模式数缩减技术
        3.4.5 其他优化方案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层快速多极子的并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几何信息处理的并行化
        4.2.1 莫顿码的概念和莫顿树的构造
        4.2.2 并行读取几何信息
    第三节 按盒子并行的方案
        4.3.1 分配盒子的原则和方式
        4.3.2 按盒子并行后的聚集、转移和发散过程
    第四节 本文的并行策略
        4.4.1 按平面波方向并行的具体含义
        4.4.2 按平面波方向并行时的转移过程
        4.4.3 按平面波方向并行时的聚集和发散过程
        4.4.4 高效结合两种并行处理方式的原则
    第五节 散射场计算的并行化
    第六节 迭代器的选择和快速多极子中的预处理技术
        4.6.1 迭代器的选择
        4.6.2 预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
        4.6.3 多层快速多极子中的预处理技术
    第七节 数值实验结果
        4.7.1 精度验证
        4.7.2 并行效率验证
        4.7.3 计算能力验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合元极的并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合元极技术
        5.2.1 求解思路
        5.2.2 求解方程的建立
        5.2.3 离散方程的求解方案
    第三节 多波前技术
        5.3.1 波前法
        5.3.2 多波前法
    第四节 合元极的并行化
    第五节 数值试验结果及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杂目标电磁散射的计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小尺寸复杂目标的散射
        6.2.1 对Metallic Almond的测试
        6.2.2 对Metallic Ogive的测试
        6.2.3 对Metallic Double Ogive的测试
        6.2.4 对Metallic Cone Sphere的测试
        6.2.5 对Metallic Cone Sphere With Gap的测试
    第三节 电大尺寸复杂目标的散射
        6.3.1 导弹模型的散射
        6.3.2 飞机模型的散射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利用MLFMA对随机粗糙面SAR回波信号统计特性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随机面的生成
    第三节 合成孔径雷达回波的模拟
    第四节 数值结果及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节 经验和感受
    第三节 工作展望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轮廓曲线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轮廓曲线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系统方案
        1.2.1 轮廓曲线数据的采集原理
        1.2.2 光电编码器简介
        1.2.3 关于DSP的选择和应用
    1.3 测量仪的数据处理
    1.4 手持式测量仪的特点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目标
第2章 DSP的体系结构分析及其开发环境
    2.1 DSP芯片简介
    2.2 DSP系统的设计过程
    2.3 TMS320LF2407A DSP的编程结构
        2.3.1 TMS320LF240x芯片概述
        2.3.2 TMS320LF240x DSP的内部资源介绍
        2.3.3 系统配置和中断
        2.3.4 正交编码脉冲(QEP)电路
        2.3.5 串行通信接口模块(SCI)
    2.4 TMS320LF240x DSP的编程工具
第3章 DSP系统的开发
    3.1 硬件的连接
        3.1.1 串行通信的电路连接
        3.1.2 DSP与PC之间的数据通信
        3.1.3 DSP与光电编码器之间的连接
    3.2 DSP软件的设计
        3.2.1 DSP软件开发任务书
        3.2.2 DSP程序的流程
        3.2.3 DSP程序的数据结构
        3.2.4 LF2407A的QEP部分程序
        3.2.5 SCI部分程序
        3.2.6 TMS320LF240x的浮点处理
        3.2.7 DSP程序的模块化及其状态转移
        3.2.8 清零中断和C语言中断的处理
        3.2.9 DSP程序中的误差补偿
        3.2.10 目标文件格式及其烧写
第4章 Windows平台的人机界面软件开发
    4.1 人机界面软件的要求与设计原则
    4.2 人机界面软件任务书
    4.3 人机界面软件的初步设计
    4.4 串口的编程
        4.4.1 MSCOMM控件简介
        4.4.2 RS-232-C串口标准
        4.4.3 串口通信用户层协议的编制
        4.4.4 串口通信程序数据包的处理
    4.5 多线程程序设计
        4.5.1 多线程的概念
        4.5.2 线程之间的通信
        4.5.3 线程之间的同步
        4.5.4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及其解决方案
    4.6 人机界面程序中图形的处理
        4.6.1 计算机图形学的概念
        4.6.2 图形显示技术及常用的图形输出设备
        4.6.3 图形的生成
        4.6.4 图形的变换与输出
        4.6.5 人机界面软件中图形的输出
    4.7 USB通信的实现
    4.8 人机界面软件的发布
第5章 外形曲线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5.1 Matlab的数据插值与曲线拟合
        5.1.1 数据插值
        5.1.2 曲线拟合
        5.1.3 曲线的平滑和滤波
        5.1.4 小轮半径的偏移补偿
    5.2 测量仪的误差极限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可信密码学计算的关键技术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可信密码学计算的含义
    1.2 为什么需要可信密码学计算——一个例子
        1.2.1 经典的百万富翁协议
        1.2.2 经典百万富翁协议中的欺骗攻击
    1.3 可信密码学计算系统模型
        1.3.1 密码学计算系统
        1.3.2 可信密码学计算系统组成
    1.4 密码学可信计算在工业界的实践与争议
        1.4.1 密码学可信计算
        1.4.2 可信计算计划
        1.4.3 争议与关注
    1.5 本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秘密承诺与知识证明
    2.1 秘密承诺
        2.1.1 秘密承诺的安全定义
        2.1.2 秘密承诺方案存在性的理论结果
        2.1.3 基本的秘密承诺方案
    2.2 知识证明
        2.2.1 零知识证明
        2.2.2 知识证明
    2.3 基本的知识证明
        2.3.1 符号
        2.3.2 强RSA假设
        2.3.3 陷门承诺
        2.3.4 基本的知识证明协议
    2.4 证明一个秘密整数在特定区间内
        2.4.1 证明的基本思想
        2.4.2 区间证明协议
        2.4.3 区间证明协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加密与可信加密
    3.1 如何利用迭代S 盒模拟离散对数公钥密码系统
        3.1.0 指数运算与S 盒迭代
        3.1.1 代数系统与导出半群
        3.1.2 向量的乘法
        3.1.3 基于向量仿射形式卷积的密码学系统
    3.2 格的基础知识与背包问题
        3.2.1 格的定义
        3.2.2 格中与可归约到格中的困难问题
        3.2.3 LLL 归约基与LLL 算法
        3.2.4 LLL 归约的应用示例
    3.3 ELGAMAL 与MCELIEC 背包加密体制
        3.3.1 ElGamal 背包体制
        3.3.2 McEliece 加性噪声背包体制
        3.3.3 McEliece 积性噪声背包体制
        3.3.4 分析新背包体制
    3.4 可公开验证ELGAMAL/RSA 加密
        3.4.1 可验证加密安全性定义
        3.4.2 单个接受者的ElGamal PVE
        3.4.3 多接收者的ElGamal PVE
        3.4.4 RSA PVE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对付量子敌手的数字签字
    4.1 量子计算对数字签字的影响
    4.2 基于封闭单向总体对的数字签字模式
        4.2.1 计算复杂性假设
        4.2.2 数字签字定义
        4.2.3 使用封闭单向总体对的签字模式
    4.3 基于子集和与小整数组合问题的数字签字
        4.3.1 两个NP-完全问题
        4.3.2 基于SSP 和SICP 的建议签字方案
    4.4 基于不可逆物理过程的签字
        4.4.1 不可逆物理过程与密码学系统
        4.4.2 热力学第二定律
        4.4.3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向函数[H503]
        4.4.4 基于热动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字签字原型
        4.4.5 一种改进
        4.4.6 离散化处理
        4.4.7 利用量子计算机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无可信第三方的匿名签字
    5.1 AD HOC 群体中的匿名签字综述
    5.2 匿名环签字的扩展方法
        5.2.1 签字的组成部分
        5.2.2 基于三步签字的扩展环签字方法
    5.3 基于图同构的匿名环签字
        5.3.1 图论的基本知识
        5.3.2 基于GIP 的Goldreich 知识签字
        5.3.3 基于GIP 的环签字
        5.3.4 混合使用多种公钥的环签字
    5.4 使用共享公钥的匿名签字
        5.4.1 共享公钥签字
        5.4.2 两个简单的共享公钥签字算法
    5.5 基于弱独立性问题共享公钥匿名签字与认证
        5.5.1 弱独立性问题(WIP)
        5.5.2 系统参数
        5.5.3 签字与验证算法
        5.5.4 转化为交互式匿名认证
        5.5.5 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5.5.6 方案的效率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可信不经意传输
    6.1 不经意传输综述
    6.2 最优非适应性不经意传输
        6.2.1 不经意传输
        6.2.2 不经意公钥体制
        6.2.3 比特不经意公钥体制
        6.2.4 基于ElGamal 体制的非适应性不经意公钥体制
        6.2.5 基于ElGamal体制的可信不经意传输
        6.2.6 最优非适应性比特不经意传输
    6.3 适应性不经意传输
        6.3.1 双锁密码系统
        6.3.2 基于双锁密码系统的适应性不经意传输协议
        6.3.3 基于子集和问题的双锁密码系统
        6.3.4 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的双锁密码系统
        6.3.5 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的适应性不经意传输
        6.3.6 可验证的适应性不经意传输协议
        6.3.7 可公开验证的不经意传输
        6.3.8 分布式不经意传输
        6.3.9 完全不经意传输
        6.3.10 在保护隐私的数据库搜索中的应用(PIR)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可信电子商务协议
    7.1 网上销售模式设计
    7.2 可信的电子拍卖
        7.2.1 电子拍卖过程与安全要求
        7.2.2 推广的匹配协议
        7.2.3 可信的第一价位电子拍卖
        7.2.4 可信的第M+1 价位电子拍卖
        7.2.5 可信拍卖的安全性分析
    7.3 可信的密码学讨价还价
        7.3.1 密封讨价还价模型
        7.3.2 密封讨价还价的经济学性质
        7.3.3 建议的密封讨价还价方案
        7.3.4 分析讨价还价方案
    7.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四、从CPU的盒子里游出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在移动终端上实现沉浸式的VR体验[J]. 郭鹏. 电子产品世界, 2016(06)
  • [2]IPTV机顶盒播放器的设计与实现[D]. 高勇.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4(08)
  • [3]软件安全性测试与分析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杨帆. 武汉大学, 2013(01)
  • [4]便携式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实验系统的设计[D]. 郑璞洁. 清华大学, 2013(07)
  • [5]三维控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来远远.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6]蚁群并联光伏发电系统研究[D]. 姚利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7]基于流的粒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军. 四川师范大学, 2007(01)
  • [8]计算电磁学中的并行技术及其应用[D]. 潘小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6(02)
  • [9]轮廓曲线数据的采集与处理[D]. 吴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6)
  • [10]可信密码学计算的关键技术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D]. 伍前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07)

标签:;  ;  ;  ;  ;  

从 CPU 的盒子里游出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