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开挖灌注桩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人工开挖灌注桩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一、人工挖孔灌注桩应用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温天托[1](2019)在《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岩溶地质勘察及桩基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岩溶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岩溶地貌在我们的国土分布中分布非常广泛,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的扩张,位于岩溶区的公路桥梁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而地表以下的岩溶发育情况往往比较隐蔽,地下溶洞的分布情况、大小情况难以准确估计,给桥梁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至于在公路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斜桩、卡钻、塌孔、扩孔、埋钻,甚至断桩等施工事故,给桥梁施工带来了很大施工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极大的安全风险隐患。为了使岩溶区公路桥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建成,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桥梁桩基穿越溶洞区施工技术、影响桥梁桩基成桩质量的因素分析等得到越来越多专家以及学者们的关注,社会各界不断加强对岩溶区地质勘察方法的研究,不断优化岩溶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以避免岩溶地质问题给公路桥梁工程建设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依托位于岩溶发育区广花盆地上的炭步大桥重建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桩基施工实施以及影响桩基质量因素的有关分析进行,通过对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对岩溶区地质勘察的钻探技术、管波探测技术、地质CT技术等理论分析,结合钻探法和管波探测法在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实际应用,验证钻探和管波两种勘察技术的可靠性;通过对人工挖孔桩、钻(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结合钻(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炭步大桥重建工程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对炭步大桥重建工程桩基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岩溶事故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应对岩溶事故问题及穿越溶洞区桩基施工的有关探讨;通过对超声波透射检测技术在炭步大桥重建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并对桩基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联系桩基施工过程的有关事故状况,总结影响桩基成桩质量的有关因素。总之,本文是依托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实施的基础上,对岩溶区地质勘察、桥梁桩基施工、桥梁桩基质量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及应用成果,为炭步大桥重建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同类复杂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提供参考,为工程技术人员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拓展提供借鉴。

栾帅[2](2019)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花岗岩残积土是一种特殊土,这种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福建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东北、西南山区。这些地区的建筑多采用高层、超高层建筑,其基础普遍采用桩基础,尤其是钻(冲)孔灌注桩。花岗岩残积土中钻(冲)孔灌注桩的竖向承载力与沉降计算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以下简称“桩基规范”)中并没有关于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的专门计算方法。本文针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以及桩-土共同作用下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为研究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特性,设计并完成了6根全尺寸钻孔灌注桩试验桩的载荷试验和内力测试,总结了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的内力分布形式,分析了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桩端阻力、桩侧阻力与液性指数(IL)、标准贯入击数(N)和有效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的影响。(2)针对现行桩基规范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缺失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实测数据分析,提出了砾质黏性土、砂质黏性土、黏性土三种土质的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的桩端阻力、桩侧阻力的修正方法。根据6根全尺寸试验桩的原位测试结果,验证本文提出的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建议计算方法的实用性,并依据实测结果提出了对单桩竖向承载力按不同施工工艺修正的建议方法。(3)针对现行桩基规范缺失关于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计算的规定,而仅按普通黏性土地基的计算方法失真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按原位测试结果计算的单桩竖向沉降的建议计算方法。并根据大量的工程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人工挖孔、全套管护壁、泥浆护壁)对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的影响,提出了考虑施工工艺影响的沉降计算修正系数建议。(4)将本文所提出的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计算研究的结果,与前人提出的花岗岩残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与沉降的计算方法结合,提出了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对比,证明本文所建议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本文根据当前东南沿海地区工程建设的实际,针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承载力与沉降的计算方法和参数取值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本文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本文研究结果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区的桩基础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资今后桩基规范针对花岗岩残积土桩基设计计算规定之修订和指导工程之实践所借鉴。

杨浩[3](2018)在《旋挖成孔灌注桩的设计、施工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这个追求效率的社会中,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与桥梁不断地拔地而起,桩基础的重要性自然就不言而喻了。旋挖成孔灌注桩作为一种新型的灌注桩施工工艺,因其施工效率高及环保,得到了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旋挖成孔灌注桩的设计及施工,先简单对比了旋挖成孔灌注桩与其他灌注桩在设计与施工中的区别,再针对灌注桩的成孔方法,比较了旋挖成孔灌注桩与其他灌注桩在成孔方法上的差异,然后再对实际工程中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的应用过程加以探讨,再阐述在施工过程与环节中应注意的要点,以及其施工工效。采用旋挖成孔施工方法的灌注桩,能够大大的提高施工工效,而且针对漏浆、孔壁坍塌以及孔底沉渣等一系列问题,能有效的加以解决,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值得去推广的方法。

陈小钰[4](2018)在《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现场试验及受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由于承载力高、沉降量小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桥梁、码头、高层建筑物等大型工程中。但由于嵌岩桩桩-土-岩体系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难以全面考虑影响嵌岩桩承载特性的所有因素,因此规模大、资料完整的嵌岩桩现场试验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取干作业钻孔作用下的侧阻极限值来估算人工挖孔桩侧阻力极限值,且忽略嵌岩桩在实际工作状态下的荷载分布情况。基于此,本文根据青岛某大型工程中9根大直径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静载试验与桩身内力测试结果,深入研究人工挖孔嵌岩桩的受力特性与荷载传递机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9根试桩荷载-位移(Q-s)曲线均为缓变型,桩顶沉降均小于11 mm,卸载回弹率大,幅度为51%75%;嵌岩桩承载力较高,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且有较大的承载潜力可挖。根据《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确定试桩D1、F1、F2、F3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均不低于10800 kN;试桩D2、C1、C2、E1、E2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均不低于12960 kN。(2)9根试桩桩侧阻力分担桩顶荷载比例随桩顶荷载增大而降低,但在最大荷载下,其比例仍高达86%,说明试桩明显表现出端承摩擦桩的特性,但在极限荷载作用下,桩端荷载分担比例会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很小的桩顶沉降下(0.45 mm),桩端分担桩顶荷载比值仍高达7.6%。(3)桩身侧摩阻力自上而下依次发挥,在最大荷载下,侧阻力峰值出现在嵌岩段中部;勘察报告推荐桩侧摩阻力值较为保守,在泥质粉砂岩中风化段,实测侧摩阻力约为勘察报告推荐值的2.3倍;桩端阻力随着桩顶荷载增加不断增大,但在最大荷载下,由于桩端阻力并未完全发挥,实测桩端阻力仅为勘察报告推荐值的0.44倍。(4)根据行业标准与静载试验数据,重新认识该地层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的竖向抗压承载特性;在保证桩基承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工期,对工程桩桩身尺寸进行优化。(5)总结分析人工挖孔与钻孔施工工艺对嵌岩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针对现行桩基规范的不足,引入侧阻发挥系数A与嵌岩段总阻力发挥系数B,分析在各级荷载作用下桩身阻力的发挥情况。

赵程勇[5](2011)在《人工挖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和工程检测实践》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在高层建筑结构、重型厂房、桥梁结构、港口码头、海上采油平台、核电站等工程中桩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桩基在我国建设工程中占有了很大的比例,造价低、承载力高、施工简单快捷的人工挖孔桩也在很多的建设工程中被应用。人工挖孔桩在工程中的大量使用也表现出许多不足,由于人工挖孔桩为隐蔽工程其结果很难直接判断其好坏,而桩基工程的质量又严重影响着上部结构的安全,因此在桩基的实施和检测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桩基的质量。在桩成型前我们必须在勘察、设计、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桩基的质量和各种施工保障措施;在桩基成型后我们必须正确的选用各种合理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来确保桩基的施工质量,不为上部结构的安全带来隐患,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保障。由此可见对人工挖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介绍了人工挖孔灌注桩在勘察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质量控制要点和现阶段在国内外工程应用中所采用的各种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和在工程中的使用条件,为以后的工程检测中施工人员选择正确的施工方法和检测手段提供参考。结合武汉**区机关大楼及行政办公中心桩基检测项目中平板静荷载试验、桩身完整性试验和单桩静载试验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通过ANSYS模型模拟桩基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特点及承载力的验算分析,找出ANSYS计算模型在人工挖孔灌注桩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和适用性。为ANSYS计算模型在以后类似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增加桩基检测的可靠度。

崔科宇[6](2010)在《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试验与理论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对桥梁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合理、经济、美观的桥梁结构形式也被不断地研究、引进和发展。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由于自身得天独厚的优点尤其被设计者所亲睐,并得到广泛应用。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墩、梁、基础三者固结联为一体共同受力,墩身形式、高度等对结构受力有影响。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结构受力特点是:墩梁固结,上下部结构共同承担荷载,减小了墩顶负弯矩;墩的刚度较柔,墩允许较大变位;结构为多次超静定结构,混凝土收缩、徐变、温度变化、预应力作用、墩台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附加内力对结构影响很大。由于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量控制较严格,所以本文以宜万铁路渡口河特大桥群桩基础的原型观测为基础,对施工过程中桥梁群桩基础的承载性状进行了试验和理论分析,对这种桥型基础的研究提供参考。渡口河特大桥的地基为极软岩,工程性质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扰动。渡口河特大桥的5号墩高128m,对墩身稳定性和墩顶偏位要求严格,所以被选作原型观测的对象。渡口河特大桥采用的是人工挖孔桩群桩基础,其承载性状受施工过程影响较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施工阶段桩-土-承台-桥墩共同作用机理。桩基是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常用的基础形式,其施工阶段很关键,影响贯穿桥梁施工和营运的整个过程;而且一旦出现由桩基引起的问题,补救的代价很高,所以对其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软岩地基中全嵌岩单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群桩基础的承载性状。本文研究的方法是通过对5号墩施工过程中群桩应力应变长期的原型观测,并辅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了施加上部荷载后桩身的荷载传递规律随施工进度的变化,以及软岩地基中群桩基础承载性状的一些特征,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桩侧岩石粗糙度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通过原型观测发现群桩基础桩顶和桩间岩石内力分布是随施工进度变化的,它既随着上部结构的重量和承台的抗弯刚度增大而变化,同时又受承台底与地基和桩顶与承台接触情况的影响。承台的抗弯刚度实际包含墩底实心部分贡献的刚度,它在早期上部结构较低时显着影响群桩基础的受力性状。基岩由于水的浸泡和风化而弱化,使得距承台底一定深度内的地基压缩性较大而不能承担上部荷载,所以上部结构施工初期上部荷载主要由桩承受,随着时间的增长,承台底地基被压紧,这部分桩间岩石也逐渐分担部分上部荷载。桩顶与承台的接触和地基与承台的接触情况一样也是随时间变化的,这也影响基础所受荷载的空间分布。本文监测过程中桥梁悬臂梁的施工还未完成,由于地基的一部分是从山体开挖出来的新鲜岩石,另一部分是常年受河水侵蚀的岩石,所以存在地基不均匀对群桩内力分布的影响,就目前被监测桩的情况来看,中间桩(5-8号、5-15号)承受的荷载大于角桩(5-19号),且角桩承受荷载状况很复杂,具体表现为先受拉再受压。由于其它桩只在桩顶中心埋设了应变计,而通过监测发现桩顶平面内轴向应变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再考虑到桩顶与承台的实际接触情况是新老混凝土的接触,且由于桩身横截面积犬造成的桩顶显着的应力集中,使得承台顶内力分布与理论分析的差别很大,所以桩顶只埋设一个测点不能反映桩顶应变分布的全貌。实际的桩顶应力分布是不对称的,要想深入了解群桩基础桩顶应力的真实分布,还需要在桩顶增加应变计的个数。2)通过对大直径群桩基础基桩荷载传递性状的长期监测,群桩桩顶的荷载分布复杂且随空间位置各异,随时间动态变化,基桩桩顶轴力分布与理想状态下的理论结果有较大差异,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群桩基础的设计。软岩地基中基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分析的结果是:侧阻力承担绝大部分上部荷载,所以可认为其是端承摩擦桩;由于人工挖孔桩的桩侧粗糙程度沿桩身变异很大,使得基桩的桩侧阻力的分布特征复杂,其沿桩身的侧阻力曲线有多个峰值;通过监测发现大直径嵌岩桩的轴向刚度大,桩顶沉降小,承载能力高,是一种适合于高、大、重结构的基础形式。3)考虑桩侧土非线性软化的荷载传递函数法能较好的与试验曲线吻合,并能反映桩的渐进破坏特征。而且由于荷载传递函数法的灵活性,基于本方法开发的程序能够模拟多层土中桩的荷载—传递特性,但是要精确模拟还需要具体的工程数据。4)嵌岩桩的桩岩界面与桩土界面不同,界面的粗糙度对基桩承载力影响显着。目前,桩岩界面的粗糙程度可用无量纲的凹凸度因子表征,本文通过对桩岩界面粗糙形状的有限元模拟,不仅证实桩顶沉降量与凹凸度因子成反比,还发现其与粗糙突起的形状因子成正比,突起高度对承载力的影响比突起半波长的影响显着。桩顶位移实际上是随桩顶荷载的增大而增大的,所以在相同的荷载下减少桩顶位移就是提高承载力。在实际工程中,要提高嵌岩桩的承载力有两种措施,其一是当桩长可以加长时,尽量利用提高嵌岩桩接触面突起高度的方法来提高桩的承载力,当然这种方法不是很经济,但提高承载力幅度较大;其二是在桩长不可调时,尽量利用制造“短粗型突起”来提高桩的承载力,这种方法比较经济。5)根据5号墩T构整体有限元分析,可知桥身自重荷载是群桩基础力学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施工阶段,桥梁的风荷载在桥墩和悬臂梁上引起的混凝土拉应力不容忽视,特别是桥墩混凝土没有做预应力,容易开裂;群桩基础的受力分布是中间桩承受荷载大,周边桩承受荷载小,这与实际监测结果大体一致。根据5号墩T构整体有限元稳定性分析,可知在施工阶段的最不利荷载组合下,桥梁的失稳模态主要是沿纵桥向整体倾覆;地基局部软化降低桥梁整体失稳的特征值。5号墩为同类型铁路桥梁中国内最高墩,通过首次对高墩群桩基础所做的原型观测以及分析,本文工作存在如下创新之处:1)首次完成了软岩地基中嵌岩灌注桩桩群桩基础的原型观测工作,分析了单桩的荷载传递特征和群桩的承载性状随施工进度的变化规律,为相同地质情况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2)在考虑桩侧土非线性软化的前提下,利用荷载传递函数法分析多层土中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得到了较好的结果。3)利用有限元优化分析工具证实了嵌岩桩桩侧粗糙度对其承载性状的影响,并提出了用于表征单个突起形状对嵌岩桩承载力影响的突起形状因子的概念。当桩长一定时,突起形状因子可以衡量单个突起的形状对桩的承载力的影响,并通过推理发现,“短粗型突起”是比较经济的突起形式。4)利用有限元方法定性分析了5号墩T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分析,群桩的受力分布与监测结果大体一致,地基的局部软化会降低桥梁的整体稳定性,为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周晓龙[7](2009)在《湖州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单桩有效桩长研究》文中指出湖州地区地处杭嘉湖平原浙北地区太湖流域,主要工程地质区域呈现典型的软土地区地质。其软土具有厚度大、高含水量、大孔隙比、低强度、高灵敏度高压缩性、低渗透性等特点。软土地区目前的地基基础主要是长桩穿越和软土加固等方法,其地基基础设计、施工都较复杂,存在大量需优化解决的问题。软土工程地质地区相对其他地质条件地区下地基基础设计中桩长设计其技术性、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特别是超长刚性桩和柔性桩复合地基的“桩长”设计存在争论,笔者认为“有效桩长”实际的工程意义就是合理桩长的设计问题,因此在对软土地区地基基础设计问题研究中引入“有效桩长”这个工程界热议的话题,定义了基于合理桩长设计的有效桩长三层含义,根据其三层含义对有效桩长进行了推算,通过估算公式和文献试验观测对桩侧摩阻力下的有效桩长进行了讨论。学术界和工程界在“有效桩长”的研究有许多研究成果及工程实例,许多成果揭示了地基基础载荷传递规律并代表了地基基础界最新的观点,因此查找相关的文献及研究成果,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湖州软土地区地基基础设计中,为湖州地区的地基基础建设发展和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及应用建议。

林良进[8](2009)在《地基处理选择与桩基选型研究》文中提出地基基础工程不仅对高层建筑的安全及建成后的正常使用至关重要,而且所占的造价比重和工期比重均较大,科学合理的选用地基基础方案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种常见地基处理形式、桩基类型,及其适用的地质条件和工程情况。引用多个工程实例,对其桩基选择过程中的施工质量、施工工期、工程造价、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出地基基础方案选择的三种主要方式。在实际工程中,从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到最终确定方案,并没有统一的模式,通常是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比较几个关键因素:成本大小、工期长短、质量验收能否合格。经建设单位进一步论证后即确定最终方案。最后,通过本人所在项目的桩基工程,详细地介绍从工程地质勘察,方案设计,专家论证,桩基选型,桩基施工,检测验收的桩基实现过程。该工程桩基调整后,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工程成本,而且便于后期的桩基施工,再次证明了合理的选用桩基型式为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的深入,各种地基处理和桩基工程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涌现,必将为地基处理、桩型的选用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节省更可观的成本。

莫炜[9](2006)在《浅议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结合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的成因及理论,讨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设计该类桩基的不同点.并通过对桩基的受力分析,给出该类桩基础的一些构造措施.

谭耿,王阳平[10](2006)在《浅析湖南地区桩基础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指出了湖南地区几种基桩的应用现状及其适用性,对各种基桩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比较分析,并建议如何科学、合理、经济地选择桩种。

二、人工挖孔灌注桩应用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挖孔灌注桩应用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岩溶地质勘察及桩基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岩溶的定义与影响
        1.2.1 岩溶的定义
        1.2.2 岩溶的分布
        1.2.3 岩溶对桥梁桩基施工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岩溶勘察技术的研究
        1.3.2 关于岩溶区桩基施工技术的研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岩溶勘察研究
    2.1 概述
    2.2 常用岩溶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2.2.1 钻探法技术
        2.2.2 管波探测法技术
        2.2.3 地质CT法技术
    2.3 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研究
        2.3.1 项目背景
        2.3.2 工程概况
        2.3.3 工程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2.3.4 工程区域地质条件
        2.3.5 有关勘察技术的比选分析
        2.3.6 勘察基本情况
        2.3.7 勘察成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炭步大桥重建工程桩基施工及溶洞事故处治研究
    3.1 工程有关地质勘察情况
        3.1.1 工程地质条件
        3.1.2 岩溶发育情况
    3.2 常用桩基施工技术的对比分析
        3.2.1 人工挖孔桩技术
        3.2.2 钻(冲)孔灌注桩技术
        3.2.3 桩基施工技术的比较分析
    3.3 桩基施工技术的选择与溶洞事故的处治研究
        3.3.1 桩基施工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3.3.2 桥梁15-N桩基溶洞事故分析处治
        3.3.3 溶洞事故处治研究
        3.3.4 穿越溶洞施工技术要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岩溶区桩基质量因素的综合分析
    4.1 应变动检测技术介绍
        4.1.1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技术
        4.1.2 高应变动测法检测技术
    4.2 超声波透射检测技术介绍
    4.3 炭步大桥重建工程桩基质量综合分析
        4.3.1 检测仪器设备基本原理和标准
        4.3.2 基桩质量评判
        4.3.3 检测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残积土的分类
        1.2.2 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1.2.3 花岗岩残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
        1.2.4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承载力及沉降计算
        1.2.5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的现场试验.
    2.1 引言
    2.2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原位试验
        2.2.1 试验场地及地质概况
        2.2.2 花岗岩残积土的标贯试验与土工试验结果
        2.2.3 试桩设计、施工与试验过程
        2.2.4 试验结果
        2.2.5 试验结果分析
    2.3 典型工程实例实测数据
        2.3.1 中山某项目桩基工程
        2.3.2 增城市某项目桩基工程
        2.3.3 广州上元岗项目桩基工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现行花岗岩残积土地基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3.2.1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
        3.2.2 现行花岗岩残积土地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方法
        3.2.3 现行规范建议方法存在的问题
    3.3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建议方法
        3.3.1 花岗岩残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规律分析
        3.3.2 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
        3.3.3 钻(冲)孔灌注桩桩端阻力
        3.3.4 钻(冲)孔灌注桩桩侧阻力
    3.4 考虑施工工艺影响时的修正系数调整
        3.4.1 修正系数实测分析
        3.4.2 考虑钻(冲)孔灌注桩工艺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3.5 工程试桩实例分析
        3.5.1 深圳药检所项目专项试验
        3.5.2 增城市某项目桩基工程
        3.5.3 广州上元岗项目桩基工程
        3.5.4 中山某项目桩基工程
    3.6 特殊情况下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探讨
        3.6.1 后注浆工艺下钻(冲)孔灌注桩承载力
        3.6.2 强夯法处理后的花岗岩残积土回填地基中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常用的单桩沉降计算方法在花岗岩残积土中适用性讨论
        4.2.1 常用的单桩沉降计算方法
        4.2.2 规范方法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基中的适用性讨论
    4.3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计算建议
        4.3.1 本文建议的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计算方法
        4.3.2 本文建议的花岗岩残积土压缩模量取值方法
        4.3.3 计算系数sg取值的讨论
        4.3.4 考虑施工工艺影响时的修正系数
    4.4 工程案例分析
        4.4.1 中山某项目桩基工程
        4.4.2 深圳药检所项目桩基工程
        4.4.3 增城某项目桩基工程
        4.4.4 对工程实例计算结果的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土共同作用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
    5.1 引言
    5.2 桩-土共同作用的机理及应用
        5.2.1 桩-土共同作用的机理
        5.2.2 桩-土共同作用的应用
    5.3 花岗岩残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建议设计方法
        5.3.1 桩-土共同作用下花岗岩残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5.3.2 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5.4 工程实例分析
        5.4.1 厦门嘉益大厦项目概况
        5.4.2 根据桩-土共同作用原理验算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5.4.3 根据桩-土共同作用原理验算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沉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旋挖成孔灌注桩的设计、施工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桩、桩基础的发展
        1.1.1 桩和桩基础
        1.1.2 桩和桩基础的发展史
    1.2 桩的分类及特点
        1.2.1 桩的分类
        1.2.2 预制桩与灌注桩的特点
        1.2.2.1 预制桩及其特点
        1.2.2.2 灌注桩及其特点
        1.2.2.3 预制桩与灌注桩的区别
        1.2.2.4 各种形式灌注桩的特点
    1.3 桩的应用
        1.3.1 桩在高铁建设方面的应用
        1.3.2 桩在城市地铁建设方面的应用
        1.3.3 桩在公路建设方面的应用
        1.3.4 桩在桥梁建设方面的应用
        1.3.5 桩在高楼大厦建设方面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旋挖成孔灌注桩设计方法的研究
    2.1 传统桩的设计理论
        2.1.1 桩的类型的选择
        2.1.2 桩端持力层与桩长的确定
        2.1.3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
        2.1.4 桩的布置
        2.1.5 桩基中各桩的荷载及沉降的验算
        2.1.6 桩身的构造
    2.2 旋挖成孔灌注桩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3 旋挖成孔灌注桩的设计方法
        2.3.1 负摩阻力产生的情形
        2.3.2 单桩单位面积负摩阻力的计算
        2.3.3 考虑负摩阻力时的单桩的容许承载力计算
        2.3.4 考虑负摩阻力时旋挖成孔灌注桩的配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挖成孔灌注桩成孔方法的对比研究
    3.1 旋挖成孔法施工工艺
        3.1.1 旋挖成孔法的施工原理
        3.1.2 旋挖成孔法的施工顺序
        3.1.3 旋挖成孔法的施工特点
    3.2 旋挖成孔法与反循环成孔法性能比较
        3.2.1 反循环成孔法的施工原理
        3.2.2 反循环成孔法的优点
        3.2.3 旋挖成孔法与反循环成孔法性能的比较
    3.3 旋挖成孔法与正循环成孔法性能比较
        3.3.1 正循环成孔法的施工原理
        3.3.2 正循环成孔法的优点
        3.3.3 旋挖成孔法与正循环成孔法性能的比较
    3.4 旋挖成孔法与人工挖孔成孔法性能比较
        3.4.1 人工挖孔成孔法的施工原理
        3.4.2 人工挖孔成孔法的优点
        3.4.3 旋挖成孔法与人工挖孔成孔法性能的比较
    3.5 旋挖成孔法与冲击钻成孔法性能比较
        3.5.1 冲击钻成孔法的施工原理
        3.5.2 冲击钻成孔法的优点
        3.5.3 旋挖成孔法与冲击钻成孔法性能的比较
    3.6 旋挖成孔法与沉管成孔法性能比较
        3.6.1 沉管成孔法的施工原理
        3.6.2 沉管成孔法的优点
        3.6.3 旋挖成孔法与沉管成孔法性能的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4.1 旋挖成孔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4.1.1 施工准备阶段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4.1.2 成孔阶段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4.1.3 钢筋笼制作与吊装阶段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4.1.4 灌注混凝土阶段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4.2 针对各种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4.2.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4.2.2 成孔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4.2.3 钢筋笼制作与吊装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4.2.4 灌注混凝土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工效的研究
    5.1 旋挖成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特点
        5.1.1 旋挖成孔灌注桩适用的地层
        5.1.2 旋挖成孔灌注桩的钻进速度
        5.1.3 旋挖钻机的定位及转移
        5.1.4 旋挖成孔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
    5.2 旋挖成孔灌注桩的成孔工效
        5.2.1 工程概况
        5.2.2 工程条件
        5.2.3 成孔工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2.1 旋挖桩的展望
        6.2.2 旋挖设备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现场试验及受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嵌岩桩概述
        1.1.1 嵌岩桩定义
        1.1.2 非嵌岩桩与嵌岩桩差异
        1.1.3 嵌岩桩分类
        1.1.4 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特点
    1.2 嵌岩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桩竖向承载性能
        1.2.2 嵌岩桩承载性能的影响因素
        1.2.3 嵌岩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1.3 人工挖孔嵌岩桩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嵌岩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研究
    2.1 工程概况
        2.1.1 岩土层特征
        2.1.2 水文地质条件
    2.2 试桩概况
        2.2.1 试桩参数
        2.2.2 传感器安装与分布
    2.3 低应变试验
        2.3.1 试验原理
        2.3.2 试验要点
    2.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2.4.1 试验装置
        2.4.2 试验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桩身完整性检测
    3.2 荷载-位移(Q-s)曲线分析
    3.3 桩身轴力分布规律
    3.4 桩身侧摩阻力、端阻力分布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桩基优化设计与桩身阻力发挥系数
    4.1 桩身侧摩阻力、端阻力实测值与推荐值对比
    4.2 桩基优化设计
        4.2.1 优化方案选择
        4.2.2 优化方案经济性分析
    4.3 全阻力发挥系数的确定
        4.3.1 人工挖孔桩与钻孔桩区别
        4.3.2 桩身阻力发挥系数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科研工作
致谢

(5)人工挖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和工程检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发展状况
    1.2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特点
    1.3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4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勘察、设计和施工
    2.1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勘察控制
        2.1.1 桩基勘察的目的及前期工作控制
        2.1.2 桩基勘察的过程质量控制
    2.2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设计控制
        2.2.1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计算理论
        2.2.2 桩型的设计控制
        2.2.3 桩基持力层的选择控制
        2.2.4 桩长与桩径的设计控制
    2.3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控制重点
        2.3.1 人工挖孔灌注桩成孔质量控制
        2.3.2 人工挖孔灌注桩成桩质量控制
        2.3.3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成果质量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检测方法
    3.1 单桩静载承载力试验
        3.1.1 单桩静载试验
        3.1.2 改进的动力打桩公式法
        3.1.3 波动方程法
        3.1.4 Osterberg静载测试方法
    3.2 桩基动测方法
        3.2.1 桩基础高应变试验
        3.2.2 桩基础低应变试验
第四章 工程检测实践及有限元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工程桩检测结果分析
        4.2.1 深层平板荷载试验
        4.2.2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
        4.2.3 桩身完整性试验
    4.3 人工挖孔灌注桩地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4.3.1 ANSYS有限元软件的简介
        4.3.2 ANSYS的主要分析过程
        4.3.3 人工挖孔灌注桩地基模型受力情况描述
        4.3.4 人工挖孔灌注桩及地基模型的建立
        4.3.5 人工挖孔灌注桩及地基土位移、应力分析图
        4.3.6 ANSYS模型结论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试验与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桩基础的定义
        1.1.2 桩基础的分类
        1.1.3 桩基础的分析试验方法
    1.2 嵌岩灌注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基础的设计原则
        1.2.2 国内规范中关于嵌岩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设计理论
        1.2.2.1 原型试验法
        1.2.2.2 经验法
        1.2.2.3 原位测试法
        1.2.3 国内桩基规范中关于群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1.2.4 嵌岩灌注桩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渡口河特大桥的工程概况
    2.1 渡口河特大桥全桥设计基本情况
        2.1.1 路线情况
        2.1.2 地质与水文资料
        2.1.3 孔跨布置与墩台基础类型
    2.2 4号和5号墩与基础的构造
        2.2.1 设计采用规范
        2.2.2 主要建筑材料
        2.2.3 墩柱与基础构造
    2.3 成桩工艺简介
    2.4 基岩性质简析
第三章 原型观测方案
    3.1 原型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3.1.1 原型观测的目的
        3.1.2 原型观测的意义
        3.1.3 原型观测的研究概况
    3.2 原型观测的方案
        3.2.1 监测设备
        3.2.2 应变计的埋设方案
        3.2.3 原型观测的内容
第四章 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原型观测结果分析
    4.1 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群桩基础荷载分布特征的研究
        4.1.1 竖向荷载下群桩基础受力性状的研究进展
        4.1.2 竖向荷载下群桩基础受力性状的监测结果和分析
        4.1.2.1 竖向荷载下群桩基础受力性状监测过程简介
        4.1.2.2 群桩基础受力分布随墩身重量的变化
        4.1.2.3 群桩基础受力分布随墩身高度的变化
        4.1.3 小结
    4.2 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荷载传递性状研究
        4.2.1 研究背景
        4.2.2 竖向荷载下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荷载传递性状监测结果与分析
        4.2.2.1 监测结果
        4.2.2.2 监测结果分析
        4.2.3 监测结果的讨论和说明
        4.2.3.1 桩身轴力分布特征
        4.2.3.2 桩身侧阻力分布特征
        4.2.3.3 基桩桩顶轴力和位移的关系
        4.2.4 小结
第五章 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单桩的荷载传递分析
    5.1 引言
    5.2 基本微分方程的求解
    5.3 位移协调法的过程
    5.4 q_s(s)函数的确定
    5.5 算例
    5.6 结论
第六章 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单桩的有限元分析
    6.1 引言
    6.2 考虑粗糙度影响的大直径嵌岩桩单桩有限元分析
        6.2.1 嵌岩桩有限元分析的目的
        6.2.2 嵌岩桩有限元分析的模型
        6.2.3 嵌岩桩有限元分析的结果
        6.2.3.1 突起半波长的影响
        6.2.3.2 突起高度的影响
        6.2.3.3 凹凸度因子的影响
        6.2.3.4 突起形状因子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群桩基础的有限元分析
    7.1 引言
        7.1.1 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的概念
        7.1.2 桩基础上的构筑物共同作用概念
    7.2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技术特点
        7.2.1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现状
        7.2.2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结构特点
        7.2.3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基础、墩台的类型和特点
    7.3 国内铁路规范中桥梁群桩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
    7.4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7.5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群桩基础有限元模型
    7.6 不同工况下5号墩T构的整体有限元分析
        7.6.1 重力荷载下5号墩T构的有限元分析
        7.6.2 风荷载下5号墩T构的有限元分析
        7.6.3 挂篮荷载下5号墩T构的有限元分析
        7.6.4 综合荷载下5号墩群桩的有限元分析
    7.7 5 号墩T构的整体稳定性分析
        7.7.1 稳定性分析过程简介
        7.7.2 稳定性分析结果
    7.8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8.2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湖州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单桩有效桩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地基基础常用形式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湖州地区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2.1 地质概况
    2.2 工程地质特征
    2.3 水文地质简况
    2.4 工程地质评价
    2.5 小结
第三章 湖州地区地基基础形式研究
    3.1 预应力管桩
    3.2 沉管灌注桩
    3.3 钻孔灌注桩
    3.4 人工挖孔灌注桩
    3.5 夯扩桩
    3.6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3.7 小结
第四章 单桩有效桩长研究
    4.1 有效桩长试验研究
    4.2 有效桩长理论研究
    4.3 有效桩长定义
    4.4 规范估算公式下的有效桩长推算
    4.5 桩侧摩阻力下的有效桩长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湖州地区地质条件下合理桩长研究
    5.1 超长刚性桩有效桩长
        5.1.1 超长刚性桩概述
        5.1.2 Q-S曲线下超长刚性桩有效桩长的估算
        5.1.3 湖州超长刚性桩工程实例
    5.2 柔性桩复合地基有效桩长
        5.2.1 桩身强度控制的有效桩长
        5.2.2 沉降控制下的有效桩长
        5.2.3 湖州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工程实例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建议
    6.1 结语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地基处理选择与桩基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现状与前景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常见地基处理方式及选择
    2.1 常见不良地基土
    2.2 常见地基处理方式
    2.3 地基处理方式的选择
    2.4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
第3章 常见桩型及桩基选型实例
    3.1 常见桩基类型
    3.2 复合桩基
    3.3 工程实例及择优模型
    3.4 桩基的择优模型
第4章 某桩基工程桩基选择及施工过程
    4.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4.2 桩基筛选过程
    4.3 桩基设计
    4.4 桩基施工及质量问题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浅议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挖孔灌注桩简介
2 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设计方面的几个问题
    2.1 问题一: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设计时, 不同情况下所选的基础抗力的内容
    2.2 问题二:孔桩自身重量和桩护壁
        2.2.1 孔桩自身重量.
        2.2.2 桩护壁.
    2.3 问题三:桩基构造
        2.3.1 素混凝土桩与钢筋混凝土桩的选择.
        2.3.2 桩基承台的设置.
3 结语

四、人工挖孔灌注桩应用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岩溶地质勘察及桩基施工技术研究[D]. 温天托.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2]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D]. 栾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旋挖成孔灌注桩的设计、施工及应用研究[D]. 杨浩. 南昌大学, 2018(05)
  • [4]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现场试验及受力分析[D]. 陈小钰.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5]人工挖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和工程检测实践[D]. 赵程勇.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 [6]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试验与理论分析[D]. 崔科宇. 中南大学, 2010(01)
  • [7]湖州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单桩有效桩长研究[D]. 周晓龙. 浙江大学, 2009(S1)
  • [8]地基处理选择与桩基选型研究[D]. 林良进. 厦门大学, 2009(12)
  • [9]浅议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 莫炜.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 [10]浅析湖南地区桩基础的应用[J]. 谭耿,王阳平. 中国建设信息, 2006(14)

标签:;  ;  ;  ;  ;  

人工开挖灌注桩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